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10篇)
1.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篇一
材料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中国古代史上,司马这一姓氏曾涌现出众多的历史人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请你根据下列信息,判断这一姓氏中的“他”是谁?
(1)“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2)“他”是三国时期的大将,曹丕死后,他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
(3)“他”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成为西晋的第一位皇帝。
(4)西晋灭亡后,“他”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这两段材料中关于江南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3)根据材料二的描述,说明其影响。
3.约7000多年前,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始农耕文化开始兴起,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到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为全国 1 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约7000多年前,我国南方地区原始农耕文化的主要遗址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2)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结合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经济开发的史实,说一说人口迁移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1)司马迁。(2)司马懿。(3)司马炎。(4)司马睿。
2.(1)材料一描述江南地多人少,经济落后;材料二描述江南经济发达,景象繁荣。(2)因为汉朝时江南尚未得到开发,经济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南迁,加上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起来。(3)江南经济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1)河姆渡遗址。特征:河姆渡人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
(2)自然条件优越;南迁人口补充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江南战乱较少,相对稳定。
(3)带来先进生产力和劳动力,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
2.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篇二
课 题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教学重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教学方法
讨论、练习、启发。
教学手段
课件、触控一体机。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师:讲故事《一鸣惊人》与《楚王问鼎》。问:西周时期,诸侯对天子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可以对周天子如此无礼,周天子却无能为力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师:板书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春秋时期,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师: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生:农业方面;手工业及其他作业方面;商品的交换及金属货币的使用。生:铁农具的牛耕的使用。
(2)王室衰微
师:指名读《王室衰微》部分。思考:
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发生了怎么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周平王的势力较西周时期有哪些变化?
师:周王室的地位开展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生:分封制得不到延续,并被逐渐瓦解。生:势力大减,财政陷入困境。
(3)诸侯争霸
师:指导学生默读本部分。并思考:
1、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2、诸侯争霸使用“尊王攘夷”的口号?
3、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哪些?
4、齐桓公首霸诸侯的原因是什么?
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生1:王室衰微;诸侯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生2:挟天子以令诸侯;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生3:齐、晋、楚、秦、吴、越。生4:地理位置;任用贤才管仲;“尊王攘夷”。
生5:给人民带来灾难;破坏了僵化、落后的西周体制;实现了局部统一,减少了诸侯数量;促进了民族融合。
课堂小结
师: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最终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巩固练习
师: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效仿。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乐制度的破坏。)
板书设计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铁器牛耕的出现、精耕细作
2、手工业: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的发展。
3、商业:出现了很多商业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使用更多
二、王室衰微
1、分封制瓦解
2、周王室势力大减
3、诸侯崛起,竞相争霸
三、诸侯争霸
1、春秋争霸战争
2、争霸战争的影响
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篇三
朝阳中学 薛洪莉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一课指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其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学生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书籍资料对本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大部分人对此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本节内容和政治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任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定位: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目标分析: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就是要对以上史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认识到我国的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问题诊断分析
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总结问题能力的缺陷,在理解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汉武帝时期加强统一的措施的基础上,与秦朝时期进行对比,达到掌握此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汉武帝的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字通,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惠帝刘盈的侄孙子(刘盈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的重孙子。其母王娡,在刘彻立太子同时被立为皇后。刘彻公元前157年生于长安,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问题1:什么是大一统?
“大一统”就是实现对全国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有效统治。问题2:汉武帝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加强中央集权
问题3:汉武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由皇帝近臣组成内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百官为外朝,作为执行机构,实现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的目的。
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削弱亡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权。全国分为13州,设刺史一名,负责监察官员和豪强地主。(3)加强中央的经济权。废止旧货币,由中央铸造五铢钱,通行全国;中央收回地方的盐铁运营权力。
例题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C)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变式练习:西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很大,已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向皇帝建议实行“推恩令”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是(C)
A.萧何 B.董仲舒 C.主父偃 D.卫青
问题二: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在思想领域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1: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初期,诸子百家比较思想活跃,不利于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发展。问题2:罢黜百家的提出和目的。
汉武帝为了实现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问题3: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表现
(1)在长安设立太学,置《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博士。(2)设博士弟子,跟随博士学习经书,成绩优异者可以为官。问题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如何?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提高官员队伍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题二: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敬和后裔纪念,他最主要的功劳是(A)A.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
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
C.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
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 变式练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B)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问题三: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和边远地区统治的?(经略边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汉武帝时期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和边远地区的统治的。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
问题1: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
1、反击匈奴;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汉朝北部边疆的长期侵扰,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对于匈奴进行了长达30年的自卫反击战,成功的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原匈奴侵扰的困扰。
2、昭君出塞:
汉元帝时期匈奴分裂,一部南下降汉,其首领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许配给他,实现了北方边境长达50多年的安宁。问题2: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通西域
补充材料: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1)目的:寻找西域盟国,共同对抗匈奴。
(2)经过: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历经11年到达西域,但大月氏不愿于匈奴未战,未达成主要目标。
(3)作用:加强了汉朝对西域各国的了解。
2、第二次出使西域:前119年(1)目的:联合乌孙夹击匈奴
(2)成果:西域各国遣使来朝,西域各国同汉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3、西汉对西域的管辖
(1)汉武帝大力争取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也反对匈奴倾向汉朝,汉武帝在新疆设使者校尉
(2)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直接管辖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西域地区,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问题3:汉武帝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统治的加强。
1、南部:铲除当地割据势力,设置会稽郡和南海九郡。
2、西南夷:在四川西部和云南、贵州北部设置郡县加强管辖。问题4:汉武帝时期边疆政策的成果
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奠定国家疆域、巩固多民族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问题5:汉武帝的“罪己诏”
汉武帝中后期,由于长期用兵,生活奢靡,导致人们贫困,农民起义不断。汉武帝在晚年下了一个“罪己诏”,宣布自今放弃有害百姓的政策,于民休息。例题三:小明同学对张骞的身份进行了定义,你认为合适的是(B)军事家 ②探险家 ③改革家 ④友好使者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问题四: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奠定。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本课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到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促使大一统局面的奠定。
师生活动: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并总结。
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篇四
沈复
知识与能力: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解释字词,理清句子层次,朗读时注意停顿。
2、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走进作者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一生为幕僚。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云端(lì)
怡然称快(yí)
凹凸(āo tū)
土砾(lì)
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癞虾蟆(lài há ma)
四、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1、自读、小组合作朗读、表演性朗读 朗读提示:示例
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3、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7、蹲其身,使/与台齐。
7、见/二虫斗草间。
9、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0、作/青云白鹤/观。
2、抽读、点评
3、反复朗读课文
五、合作学习
1、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
1、扩:单音节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2、换:文言文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3、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4、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5、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6、补:省略内容和关联词语补充出来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理解课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两者同源而异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2、学号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而是要自己用心领会,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3、文言积累
在读好文言文的基础上,还要有意识地积累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在初中阶段可以不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术语,但遇到此类活用或特殊句式时要做到能理解,能直译。
三、朗读课文,合作理解课文
1、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一个老人回忆往事时的那种恬然、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感情。
2、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合作理解(按文言文翻译方法翻译)
四、字词学习
1、老师一边范读,一边明示句子层次,让学生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学生可同时提问,回答中插入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知识,如通假字、词性活用、语序等。明察
藐小
鹤唳
凹凸
土砾
丘壑
癞虾蟆
2、文中代词指示的事物。
3、字同、意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定神细观(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之:见藐小之物(的,结构助词);昂首观之(指“夏蚊”,代词)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4、沿用至今的成语:
明察秋毫——原来形容视力极佳,目光敏锐,连极其细小的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来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同义词: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反义词:茫然不解、蒙昧无知)夏蚊成雷——夏天的时候,成群文字的叫声就像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到风声和鹤鸣都害怕,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几段惊恐疑惧,或者妄自惊扰。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课后)。
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同义词:怡然自乐,反义词:黯然伤神)庞然大物——庞然,高而大的样子。指形体、体积很巨大的东西。仙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同义词:硕大无朋,反义词:秋毫之末)
五、互相质疑
六、作业
1、译文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见上字词学习)
二、内容新授
(一)、把握文意
1、句意解释。
2、参考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3、背诵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三)、思考、研讨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物外之趣。
2、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1)把蚊子看成鹤(观蚊如鹤)
(2)把从草当做树林,把虫蚁当做野兽(神游山林)
(3)大癞蛤蟆并赶到别的院子里去(鞭打蛤蟆)
3、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1)小—大。
如:丛草—树林 虫蚊—禽兽 土块—峰、谷 2)丑—美
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4、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5、“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6、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通过仔细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赋予自然景物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了“物外之趣”。
7、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体验与思考
1、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2、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文言知识积累
五、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积累文言词语、成语。
3、背诵默写课文。
4、课时方案 板书:
观 蚊成“鹤”
童趣
神 游“山 林”
物外之趣
观虫斗
5.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篇五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
重点
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难点
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2课时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看过或听说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知的最庞大的动物——恐龙。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在今天世界的各大洲都生活过,可就是这样一种种类繁多、数量惊人的生物,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
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篇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1.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如何说明文章内容的?
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讨论归纳:
1.按逻辑顺序说明的,过程为: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生物(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从中明白“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在”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讨论: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学的板块漂移理论,使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我们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得到许多启示,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课文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所感动,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龙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无恐龙无处不在→推究原因(阐述说明内容)处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不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的理论提供在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恐
1.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课文中多处运用了设问,这样既将中心内容逐步推出,又使读者有如面对面地交流,既亲切,又真挚。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还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2.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1)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作比较。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打比方。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上的重要地位。
(4)列数字。如“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科学地说明南极冰在全球冰中所占分量之大,具体地说明了“大冰箱”的内涵。文中还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恐龙无处不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佐证,―→)大陆漂移学说
(生物学)
(地质学)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本课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的小品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一遍之后基本都能明白作者的观点。教学时我多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分析文章中穿插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在相对有难度的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作者说明的思路和从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得到的启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精神的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恐龙无处不在》主要是说明恐龙在全球各地遍布的事实,从这一说明中,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今天,我们将了解沙子——被压扁的沙子,看看它与恐龙的灭绝有什么关系。请大家跟我来吧。
1.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是什么?“被压扁的沙子”在全文中能说明什么问题? 恐龙的灭绝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毁灭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3.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每一次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不断地相互联系,不断地深化,并以这种形式向前发展。和“火山说”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意义,防被患于未然压佐证“撞击说”,发现“斯石扁
英”——压扁的沙子第二部分(第5~ 的事实证明,斯石英只在被撞击17自然段):分析
沙问题,支持“撞击说”后才形成子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
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
撞击”
1.题目提纲挈领。
本文的题目看似离题太远,实则不仅没有离题,而且还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2.用词准确精练。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是一种猜测、揣度的语气,“肯定”是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推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压力,而巨大压力存在于地壳深处。
被压扁的沙子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提出问题“撞击说”
被压扁的沙子
―→
——斯石英
恐龙灭绝原因
——撞击说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科普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分析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6.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篇六
教案 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难点: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三、课时安排:1个课时
四、教学流程设计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伟大、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老师今天考一下你们的想象力,看谁能说出“花”和“妈妈”是什么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非常好,把花当作孩子,用花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献给妈妈的诗——《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一)课前检测(时间控制:4m)作者(请学生回答)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述:《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根据拼音写出字词:(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写于B本)
嗅(xiù)罗摩衍那(mó,yǎn)匿笑(nì)祷告(dǎo)沐浴(mùyù)花瓣(bàn)
(二)出示学习目标(时间控制:1m)
诗歌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三)自学指导
(一)一——(时间控制:11m:朗读3m+思考3m+成果交流5m)自学内容:听读课文,划出关键词句,以“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的妈妈(孩子)”回答。(朗读结束后你有3分钟准备)
自学方法:①找出描写到妈妈或孩子的句子;②圈画出修饰妈妈或孩子的关键词; 生自学,师巡视。成果交流:
“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孩子;妈妈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母亲。[小结]:
(四)自学指导
(二)——(时间控制:10m: 思考4m+成果交流6m)
自学内容:自由朗读课文,“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想让妈妈知道? 自学方法:
(自学时间:4分钟)
生自学,师巡视。成果交流:(三次嬉戏)
1.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总是瞒着妈妈。(五)自学指导
(三)我们已经自由朗读了这首诗,孩子天真、调皮,母亲的慈爱、善良,这是一对和谐的母子,洋溢着一种浓浓的亲情。那么,我们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我们先来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 2 人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你同意吗? 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带着这种感情齐读课文。
(六)自学指导
(四)——深入探究,挖掘想象美。
我们已经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品味了诗歌的画面美。这些美都源来自诗人的神奇表达。泰戈尔的写法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魅力?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小问题,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美的根源所在。自学内容:
1)在中国,我们一般用花儿来比喻什么?(儿童、成人、老人?)
2)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憎恶?赞美、贬抑?)
3)人们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人们←→花儿 母亲←→孩子)小结:新奇的想象,美妙的表达。(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表达实在美妙!)
(七)结语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像一朵朵娇弱的红莲,母亲会竭力保护你们,为你们创造最好的生活环 境,可母亲终究会老去,当有一天母亲老得需要你们的隐蔽的时候,请你牵住她的手!
7.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篇七
知识与能力: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过程与方法: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对比探究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人王家新通过一首《在山的那一篇》把自己在亲身经历中的人生感悟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席慕容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他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短文两篇。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席慕容的《贝壳》。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席慕容。
二、走进作者
1、《蝉》选自《承教小记》,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wěi銮luán,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聒聒(ɡ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宽恕(shù):宽容饶恕。
短暂(zàn)
颤(chàn)动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学生分组朗读,体会)
过渡:下面我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吐字清晰,融入感情,同学们仔细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2、抽学生朗读(可以自己设计)《蝉》{配乐} 《贝壳》,配乐。
3、全班齐读。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请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蝉的感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作者通过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呢?
4、在读《贝壳》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对贝壳是种怎样的感情?(评价:声音优美,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把握两篇文章的感情脉络。
下面我们来分析课文,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虽然是一篇小的哲理散文,但是文章的结构脉络也是比较清晰的。文中是一条非常鲜明的线索就是作者的感情变化。作者对蝉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目光首先停留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首先作者表达了对蝉的一种什么感受?
一个字来概括。对是“烦”。烦它什么呢?它的“知知不休的叫声”。就在我们记忆中涌现知知不休的叫声出现的时候,并试图带着这种感觉读到结尾时,却发现作者感情发生了变化,这时他对蝉的情是什么呢?用一个词概括,对了,是宽恕。从哪里能看出来呢?“忘却恼人的聒聒”。
为什么作者的感情会发生变化呢?(整理出下面的板书)
知知不休的叫声
抑
↓烦
蝉
特殊的生命经历
↓思考
忘却恼人的聒聒
↓宽恕
扬
2、在对蝉的独特的生命经历的思考,似乎让我们看清了作者要讲述道理,能够看出文章的主旨,那么《蝉》主旨是什么呢?大家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一些标志性的句子。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大家读完《贝壳》了,贝壳的主旨又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贝壳》。作者刚刚拿到手上的时候,觉得贝壳是什么?
然后作者由贝壳联想到了什么?由贝壳里的生命又想到了什么?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整理出下面的板书)
艺术品、宝贝
喜爱 贝壳
脆弱卑微的生命
赞叹 贝壳
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我”自己
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立志 人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断聒噪ɡuō zào 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三、合作理解,讨论回答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2、《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让同学们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五、教师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六、作业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板书设计
知知不休的叫声
抑
↓烦
蝉
特殊的生命经历
↓思考
忘却恼人的聒聒
↓宽恕
扬
艺术品、宝贝
喜爱 贝壳
脆弱卑微的生命
赞叹 贝壳
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我”自己
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立志 人生 板书设计:
蝉
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
————
扬
哲理:…………
贝壳
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
8.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篇八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一、预习
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2.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
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
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2)词性活用
东,方位名词用为动词。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代词
这件事
子将安之
动词
去
得一人之使
助词
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
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以故东迁
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
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
9.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隘、拈、冀、鄙、忱。
理解并运用“漠不关心”“见异思迁”“拈轻怕重”“精益求精”五个成语。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常用方法。
3、学习文中对比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品味议论文语言概括有力的特点。
2、练习运用记叙、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三)情感目标:
学习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美、行为美。教学重点:
弄清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学习本文采用对比的写法。教学难点:
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教(学)法: 课时安排:2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先请同学们听一首诗朗诵:“秋风吹着细雨/廷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于1939年12月21日写成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新课教学:
(一)课前热身
1、简介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号召大家都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2、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派遗()以身殉职()狭隘()热忱()拈轻怕重()鄙薄()纯粹()漠不关心()晋察冀()()
3、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宏大量。极端:<副>达到极点。热忱:热情。忱:真实的情义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和人民利益不关心。
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纯粹:<形>不搀杂别的成分的。本课指真正、名副其实。漠不关心:冷淡,不关心。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低级趣味:无聊而不高尚的情趣。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根据纪念白求恩、学习白求恩的写作目的,根据白求恩精神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文章很自然地用三段文字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阐述,最后再用一段文字总结,号召全党同志向白求恩学习。这样,就构成了文章四段文字的内容。白求恩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本节课我们主要理清思路,了解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四边互动
互动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明确:学生边听边画出各段的重点句,归纳各段要点。互动
2、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纪念白求恩,更要学习白求恩。
互动
3、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明确:
第一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的重点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重点句是:“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 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重点句是:“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互动
4、“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明确:(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2)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3)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互动
5、分析第一部分。这段文字分几层写的?各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不幸以身殉职”):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迹。
第二层(从“一个子外国人”到“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动,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层(从“列宁主义认为”到结束):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互动
6、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
明确:“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互动
7、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年岁虽大,壮心不已;肩负重担,奔赴前线;以身殉职,重于泰山。
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从阅读者的角度来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理结合,大大增强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
互动
8、引用“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作者在这里引用马列主义的观点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互动
9、学生朗读此段。
明确:加深体会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课堂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理清全文写作思路;了解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表现之一——国际主义精神;理清局部思路(第一部分的思路、某些句子的思路);初步理解议论文中叙述的作用。
2、方法归纳
首先,阅读有关白求恩事迹的材料,搜集白求恩同志的故事。以阅读为切入点,在对白求恩生平事迹逐步了解的过程中得到教育,从而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
其次,学会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如“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情,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一句中,“麻木不仁”一词的原意是指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而在本句中则指缺乏政治敏感与热情,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四、作业布置:
(一)下列各句属于哪种修辞手法,将相应的序号填入括号内。A、拟人 B、比喻 C、排比 D、反问 E、设问
1、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
2、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3、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4、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记叙”和“议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所以议论文中不允许有记叙的成份。
B、《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逝世而写的。文章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C、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结论。D、《纪念白求恩》一文的文体是记叙文。答()
(三)用成语概括下列句意。
1、冷漠不关心。__________
2、比喻对事物反应迟钝,情绪淡漠。__________
3、微小得不值得一谈。__________
4、在工作中挑轻的,躲避繁重的。__________
5、好了还力求做得更好。__________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检查,让学生拼读、解释一些词语:派遣、狭隘、热忱、拈轻怕重、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鄙薄。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新课教学:
(一)课前热身
1、《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心论点是()
A. 白求恩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B.白求恩毫不利已、专门利人。
C.纪念白求恩,就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D.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题目中“纪念”二字揭示了文章的()A写作目的与文章主旨 B.文章内容与论述重点 C写作动机与论述缘由 D.表达方式与论述方式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作为一篇纪念抗日战争而献身的国际主义战士的文章,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的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怎样向他学习。通过对比,褒贬分明,白求恩的精神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出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本节课主要学习对比在文中的运用。
2、四边互动
互动
1、学生朗读2、3部分,思考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什么?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精神,分几层来写?
明确: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分三层写:第一层(从开头到“至少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正面介绍白求恩的这种精神。第二层(从“从前线回来的人”到“无不为之感动”),从侧面烘托白求恩的这种精神。第三层,作者再次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互动
2、作者在赞扬白求恩这一精神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 用了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与“不少的人”的情况相比较。这样一比较,一正一反,褒贬分明,批评中肯。通过对比,白求恩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互动
3、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 明确:从前线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边区,用广大军民的反映来证明自己的诊断,证明书第二部分中的两个“极端”的判断是准确无疑的。
互动
4、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具体表现在第三个方面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为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写得这么少?
明确: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白求恩大夫是个杰出的医生,他医疗技术的高超是解放区军民都了解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作了概括,而不作过多的论述。
互动
5、阅读第四部分。作者回忆了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写了哪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后写出两人的会面和通信。
互动
6、“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
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恩同志对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互动
7、“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明确:不行。“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互动
8、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齐读“从这点出发,……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杨排比形式,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的?
明确:“高尚”是指人格;“纯粹”是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是指志趣;“有益于人民”是指人生意义。五个短语由短而稍长;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五彩缤纷,有如赞美诗一般。
互动
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背诵。明确:按两层指导背诵。
互动
10、本文语言概括有力,一是恰当运用成语,使语言生动简洁,感情色彩鲜明,音节整齐均匀,便于诵读;二是双重否定句式和长句子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论证的鲜明性,使论证更准确、严密;三是对比句式和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增添了说理的雄辩力量。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两个例句来体会吗?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三、课堂小结:
1、内容总结
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经过,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同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2、方法归纳
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运用对比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学习时,可采用比较阅读法感知文章内容及写作特色。
四、作业布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武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A、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的动机。
B、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C、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D、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
2、指出文中的三个“这”字,一个“这种精神”各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
4、用横线将文中论据画出来,并指出是什么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D
2、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当作自己的事业;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3、A
4、白求恩同志……当作自己的事业”。事实。
5、运用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强调突出论点。
五、板书设计:
10.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篇十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越绝书》记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我国古代出现青铜器是在什么时候()A.原始社会末期 B.夏 C.商 D.西周
2.2011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将馆藏青铜国宝“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该鼎反映了我国哪一朝代的青铜器铸造水平?()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西汉
3.史书《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表明在夏、商、西周时,国家大事主要是()A.祭祀与打仗 B.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 C.农业与打仗 D.祭祀与发展农业
4.通过“甲骨卜辞”“司母戊鼎”“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秦朝历史 D.汉朝历史
5.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制瓷产区分布广泛,早在什么时候我国就有了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原始社会
6.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①兵马俑 ②司母戊鼎 ③彩陶 ④四羊方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7.“五谷” 是指稻、黍、粟、麦、豆五种主要的农作物,在我国“五谷”已经齐备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商周 8.下列反映西周历史的电影场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A.周王使用青铜器祭祀 B.奴隶使用铁农具劳动生产 C.王宫中摆放着一玉器 D.都城镐京商业繁荣
9.“三星堆”文化的发现,说明了在商周时期,我国哪一地区的青铜文化也较为发达? A.长江三角洲()B.黄河流域 C.成都平原 D.东北地区
10.右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风格的巨鼎是()
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像 C.青铜树 D.四羊方尊 11.在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被称为“青铜文化”,青铜文
化又成为奴隶它的创意来源朝青铜器典型社会文明的代称,该文明是指()A.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B.商周时期 C.黄帝时期 D.夏、商、西周时期
1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雄伟,纹饰古朴。下列青铜器中哪件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请分别介绍一下青铜器在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发展状况。
(2)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图中文物的名称是什么?为什么它被视为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3)商朝时铸造一个大型的青铜器有时需要几百人,面对这样大的工程,人们却把它做得很好,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什么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
1-12 ABABA DDBDA DA 13.(1)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2)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推荐阅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教案 新人教版10-07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08-09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08-29
语文:备课资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09-15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0-06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07-11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