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理综化学试题

2024-07-18

浙江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共8篇)

1.浙江高考理综化学试题 篇一

众所周知,今年是浙江实施新高考的第一年。无论是考试科目还是志愿填报,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

今年高考的6门科目,分为3门必考(语数外),以及3门选考(即所谓的7选3,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历史、地理和技术中选考3门,每门满分100分),而且这3门选考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7选3”有35种组合方式,严格来说,今年浙江高考只存在某一组合的最高分。换言之,今年高考理论上有35个最高分。

另外,由于不再分文理科,所以,总分第一的学生,不再像往年有两名(文理科各一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诸暨中学的王雷捷成为了今年浙江省高考唯一的第一。

在查分过程中,参加高考报道超过的钱报资深教育线记者发现,今年的高考成绩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分数扁平化,考生成绩挨得很近,同分情况比较普遍。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来说,由于可以考两次,他们的选考科目基本都是满分,要么也是接近满分。

学霸频出的宁波镇海中学,今年虽然没有拿下前两名,但成绩也相当优异,前十名中有五人来自镇海中学(分列第3、4、5、7、8)。钱报记者拿到了这些学霸的成绩单,发现排第8名的倪可人同学,总分是709分。但是,杭州一名总分为708分的学生,一分之差排名却已在10名开外。这说明,今年高分考生中同分的很多,大家很难拉差距。

二是得语文者得天下。

22日晚,钱报记者在镇海中学采访时,碰到学校高三语文组的一位老师。当他得知今年的第一名并不在镇海中学,感到有些诧异和遗憾。

“我们学校考全省第7名的那位同学,平时成绩一直非常好。我觉得这次他没有发挥好,总分710分,主要是语文成绩被拉下太多,只考了116分,他平时可不止这个水平。”这位老师说。

诸暨中学的王雷捷语文成绩是132分,这几乎是前十学生中最高的。考第2名的蒋汶佳,语文也考了128分的高分。在外语、数学和三门选考分差不大的情况下,语文的确是今年高考的拉分利器。说一句“得语文者得天下”也不为过。

前两年,记者在采访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时,他就表达过一个观点:“高考头名是‘撞’出来的,全省前100名的学生,都有可能成为高考第一,就看谁临场发挥好。”

2.浙江高考理综化学试题 篇二

一、试题的考查要点与内容结构

1. 选择题的考查要点与内容结构。

2009年, 福建省高考理综卷化学试题总题量为12题, 6~12题为单项选择题, 为所有考生必做题, 共占42分, 全部考查“化学1”、“化学2”、“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三个模块内容的主干知识, 其中, 属于“化学1”的题目有3道, 它们是第6题、第7题、第8题, 属于“化学2”的题目也有3道, 它们是第9题、第11题、第12题, 属于“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模块内容的是第10题。7道选择题考点稳定, 以传统题型为主、注重对“双基”的考查。各个考题的分值、考查要点、内容结构以及涉及模块具体情况见表1:

2. 非选择题的考查要点与内容结构。

23~25题分别为元素推断、工业上物质提取、实验探究题, 也是所有考生的必做题, 共45分, 试题考查“化学1”、“化学2”、“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三个模块内容的主干知识, 题型设计都是学科内综合。第23题题干从联系“化学2”中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的角度引发出6个小问题, 第24题主要考查“化学1”中工艺提纯铝土矿的有关知识, 从题中的已知框图引出5个小问题, 第30题和31题属于选考部分, 考生只需要选做一题就行, 每个题目都是13分, 30题是考查“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的内容, 共设置了6个小问题, 第31题是考查“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的内容, 也是共设置了6个小问题。各个考题的分值、考查要点、内容结构以及涉及模块的具体情况见表2。

二、试题的命制特点

综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2009年化学试题的考查要点、试题的呈现形式以及设计思路, 笔者认为2009年的化学试题有以下三大特点:

1. 难度适中, 无偏题、怪题和模糊题。

整套试题的难易结构布局合理, 难度适宜, 无偏题、怪题和模糊题, 分数比例恰当, 区分度好, 遵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和《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其中, 选择题立足基础, 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难易结合, 稳中求新;非选择题各题题意完整, 设计思路清晰, 试题梯度均由易到难, 分步给分, 难度分散, 避免出现争议点和不确定因素, 使考生答题时入手容易, 层层推进, 一步步做答, 但全部答对却并不容易。各个考题的难易程度、分值和分数比例的具体情况见表3。

2. 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2009年福建高考化学试题总体平和, 注重基础、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从整套试题的考查要点可以看出, 试题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干知识的考查有11处之多 (详见表1、表2) , 分数比例近40%, 7道选择题中有5道是对“双基”的考查。元素化合物、有机物是基本知识中的两大块, 其考查要点复杂繁多。历年高考都会选取一些重点进行考查, 2009年福建高考化学卷也选取了新课程中的一些重要基础内容进行考查, 题量虽少, 但是涉及到的主干知识却很多, 无机物中单质及化合物涉及到的有:第7题Si、S、Cu、Fe四种元素与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11题FeCl3、KI, 23题Al、Si、P、C、N2、S、H2SO4、SO2、H2O、H2O2、MnO2、O2、NO、NO2、NaOH、HNO3、NaNO3、NaNO2、CO2、Al2O3, 24题Al2O3、SiO2、Fe2O3、MgO、CO2、MgCl2、AlCl3、FeCl3、NaAlO2、Al (OH) 3、Fe (OH) 3、H2O、HCl、SiO2、NaOH、Na2SiO3、H2、KSCN、Mg (OH) 2、NaH-CO3, 25题NO、Zn、NaOH、Na2ZnO2、H2, 第30题C、N2、O2、Si、Cu、NH3、CH4、H4Si。无机物中涉及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有23题 (3) (4) , 涉及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有24题 (1) (2) , 考查有机物主干知识的是必答题的第9题和选做题的第31题, 这两个题目涉及到的有机物基础知识面也比较广 (详见表1、表2) 。

3. 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对学生化学科的学习能力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二是分析问题和解决 (解答) 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是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2009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明显注重了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考查, 突出了“化学科考试以化学学习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思想。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学习能力都进行了重点考查。选择题第7题、第11题、第12题和非选择题第23题, 这四道题目主要考查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以第23题为例, 该题要求考生能够从题目给出的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小部分新信息, 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 判断出这四种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元素, 整合元素周期律知识、浓硫酸与双氧水的相关反应、盖斯定律等作答。非选择题第24题和选考部分第30题、31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解答) 化学问题的能力”。以24题为例, 该题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对题目给出的铝土矿的提取流程框图的观察, 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对两种不同流程涉及到的化学问题进行合理分解, 正确判断、写出各个步骤涉及的主要反应物与生成物、化学反应 (离子反应) 方程式等。非选择题第25题主要考查考生“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该题重在考查五个方面:一是要求考生能够判断出NO气体的收集方法, 属于化学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考查;二是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目给出的锌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信息, 选出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的试验装置, 属于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的考查;三是要求考生能够由已知锌的质量、氢气的体积等求算镀层厚度求出一个未给出的物理量;四是误差分析, 两者都属于化学实验中的数据分析及推理内容, 为实验分析能力考查;五是要求学生能够对乙、丙两种实验方案做出优劣评价, 属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内容, 为技术设计和成果评价能力考查。

三、对2010年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2009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是一套值得肯定的好题。在认真分析完这套试题的具体特点后, 笔者认为在2010年高考复习中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 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开展复习教学。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它是教师们日常教学工作的总纲和核心指挥棒。《考试说明》细化了《考试大纲》对考试的知识内容和能力的要求, 规定了考试科目的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明确了试题的题型比例和难易比例, 并对题型示例作出具体说明。《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可以帮助教师从根本上把握高考的命题趋向和要求,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避免复习备考的盲点。

2. 夯实基础, 回归课本。

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是高考永恒的主题。近年来, 高考命题虽然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但重视能力不等于削弱基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 没有基础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基础是能力的基石。只有基础与能力有机结合的能力,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 脱离基础的能力纯属纸上谈兵。因此, 夯实基础、抓住主干, 依托课本、回归课本是高考复习的关键, 是搞好高考复习备考最基本的策略。

3. 选好题, 讲好题, 注重习题讲练中的能力提升。

适当进行专项习题的讲练是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关键。笔者认为:一是选好题。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钻进“题海”, 亲自逐题演练, 依据《考试说明》选出那些既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 又具有启发性、时代性, 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的习题;二是讲好题。对于一些课标和考试说明上再三强调的点, 教师要尽量多讲、讲透, 有些地方还可以稍微挖得深一点, 当然, 要放得有尺度, 收得及时、自然, 要积极、耐心地培养学生喜欢理解、善于思考以及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三是注重典型习题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 力求举一反三和举三归一、活学活用, 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4. 重视教材实验, 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题是理综试题的活跃板块, 实验能力的考查是提高化学试题区分度的重要方式之一。从2009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实验题和近几年全国高考、各省高考实验题来看, 实验题一般都源于教材, 要么改进考, 要么变换考 (变换药品、仪器、原理、方法、问题角度等) , 要么迁移考 (迁移原理、方法等) 。因此, 要特别重视教材中的实验, 要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装置、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 要教会学生绘制一些常见的实验仪器, 注意有关实验报告的复习和再认识, 掌握实验报告的形式、设计和内容, 并能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重组、重设计。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高考考试说明编写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3.浙江高考理综化学试题 篇三

关键词:高考;试题评析;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题目:2013高考新课标[28.(5)]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 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e-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 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 kW·h=3.6×106 J)。

1 命题意图分析

试题考查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等等,命题思路新颖,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一道化学学科与物理学科综合的经典案例。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理综试卷,绝大部分试卷是将理、化、生简单的拼卷,规定考生在150分钟内完成,没有实质上的综合。从简单的理化生拼卷到实质上的综合,这才是今后全国各地高考理综考试卷发展的必经之路[1]。

电池的能量密度源于化学选修4课本第75页,教材介绍了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储存的能量多少,叫能量密度即比能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输出功率的多少,叫功率密度即比功率。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比能量=电压×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体积(或质量)、比功率=最大放电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质量(或体积)。

例如5号镍镉电池的额定电压为1.2 V,其容量为800 mAh,则其能量为0.96 Wh(1.2 V×0.8 Ah)。同样尺寸的5号锂-二氧化锰电池的额定电压为3 V,其容量为1200 mAh,则其能量为3.6 Wh。这两种电池的体积是相同的,因此锂-二氧化锰电池的比能量是镍镉电池的3.75倍。

2 试题解析

由题给的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公式和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5.93 kW·h·kg-1)得知,试题中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只要计算出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即可。

若电解质为酸性介质如H2SO4溶液,燃烧产物CO2不会被稀H2SO4吸收,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的电极方程式为:CH3OCH3+3H2O-12e-=2CO2+12H+,显然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e-的电量;

1 kg二甲醚的物质的量n=1000/46 mol,可以产生的1000/46×12×6.02×1023个e-的电量,1个e-的电量为1.602×10-19 C。

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W=UIt=Uq=1.20×1000/46×12×6.02×1023×1.602×10-19 J

=3.02×107 J

=3.02×107/3.6×106(kW·h)

=8.39 kW·h

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或比能量E=8.39 kW·h·kg-1

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列式计算求出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是多少?

若电解质为酸性,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H3OH+H2O-6e-=CO2+6H+,1个甲醇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转移6个e-;

1 kg甲醇的物质的量n=1000/32 mol,可以转移的1000/32×6×6.02×1023个e-的电量;

1个e-的电量是1.602×10-19 C,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

W=UIt=Uq=U×1000/32×6×6.02×1023×1.602×10-19

=1.808×107 U

=1.808×107/3.6×106 U(kW·h·V-1)

=5.02 U(kW·h·V-1)

E=5.93 kW·h·kg-1=5.02 UkW·h·kg-1·V-1

U=1.18 V

若电解质为NaOH碱性溶液,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H3OH+8OH--6e-=CO3 2-+6H2O,同理也可算出理论输出电压是1.18 V;根据P=W/t,功率可以由电池输出的电能换算得到,求出比功率。

3 教学启示

在人教版教师用书中,几乎没有见到能量密度知识的介绍或拓展内容,教辅资料上几乎看不到关于比能量、比功率等例题或试题,因此在新课标教学和高考复习时容易被师生忽视。

关注社会生产实际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新课程教材中更是将“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列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在高考试题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相应的以“化学、社会、生活及边缘交叉科学”为情境的试题,笔者认为这是今后高考理综试卷命题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应该从新课程中挖掘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元素,将化学知识的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社会现象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之中,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理化生交叉内容的潜在考点。

参考文献:

[1]刘孝元. 2013年全国新课标理综卷I化学试题“稳”“变”“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7):54~56.

摘要:剖析了一道2013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卷第28(5)小题的命题意图,作了该试题解析,并由此得出了相关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高考;试题评析;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题目:2013高考新课标[28.(5)]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 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e-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 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 kW·h=3.6×106 J)。

1 命题意图分析

试题考查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等等,命题思路新颖,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一道化学学科与物理学科综合的经典案例。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理综试卷,绝大部分试卷是将理、化、生简单的拼卷,规定考生在150分钟内完成,没有实质上的综合。从简单的理化生拼卷到实质上的综合,这才是今后全国各地高考理综考试卷发展的必经之路[1]。

电池的能量密度源于化学选修4课本第75页,教材介绍了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储存的能量多少,叫能量密度即比能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输出功率的多少,叫功率密度即比功率。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比能量=电压×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体积(或质量)、比功率=最大放电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质量(或体积)。

例如5号镍镉电池的额定电压为1.2 V,其容量为800 mAh,则其能量为0.96 Wh(1.2 V×0.8 Ah)。同样尺寸的5号锂-二氧化锰电池的额定电压为3 V,其容量为1200 mAh,则其能量为3.6 Wh。这两种电池的体积是相同的,因此锂-二氧化锰电池的比能量是镍镉电池的3.75倍。

2 试题解析

由题给的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公式和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5.93 kW·h·kg-1)得知,试题中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只要计算出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即可。

若电解质为酸性介质如H2SO4溶液,燃烧产物CO2不会被稀H2SO4吸收,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的电极方程式为:CH3OCH3+3H2O-12e-=2CO2+12H+,显然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e-的电量;

1 kg二甲醚的物质的量n=1000/46 mol,可以产生的1000/46×12×6.02×1023个e-的电量,1个e-的电量为1.602×10-19 C。

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W=UIt=Uq=1.20×1000/46×12×6.02×1023×1.602×10-19 J

=3.02×107 J

=3.02×107/3.6×106(kW·h)

=8.39 kW·h

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或比能量E=8.39 kW·h·kg-1

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列式计算求出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是多少?

若电解质为酸性,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H3OH+H2O-6e-=CO2+6H+,1个甲醇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转移6个e-;

1 kg甲醇的物质的量n=1000/32 mol,可以转移的1000/32×6×6.02×1023个e-的电量;

1个e-的电量是1.602×10-19 C,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

W=UIt=Uq=U×1000/32×6×6.02×1023×1.602×10-19

=1.808×107 U

=1.808×107/3.6×106 U(kW·h·V-1)

=5.02 U(kW·h·V-1)

E=5.93 kW·h·kg-1=5.02 UkW·h·kg-1·V-1

U=1.18 V

若电解质为NaOH碱性溶液,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H3OH+8OH--6e-=CO3 2-+6H2O,同理也可算出理论输出电压是1.18 V;根据P=W/t,功率可以由电池输出的电能换算得到,求出比功率。

3 教学启示

在人教版教师用书中,几乎没有见到能量密度知识的介绍或拓展内容,教辅资料上几乎看不到关于比能量、比功率等例题或试题,因此在新课标教学和高考复习时容易被师生忽视。

关注社会生产实际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新课程教材中更是将“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列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在高考试题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相应的以“化学、社会、生活及边缘交叉科学”为情境的试题,笔者认为这是今后高考理综试卷命题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应该从新课程中挖掘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元素,将化学知识的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社会现象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之中,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理化生交叉内容的潜在考点。

参考文献:

[1]刘孝元. 2013年全国新课标理综卷I化学试题“稳”“变”“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7):54~56.

摘要:剖析了一道2013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卷第28(5)小题的命题意图,作了该试题解析,并由此得出了相关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高考;试题评析;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题目:2013高考新课标[28.(5)]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 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e-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 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 kW·h=3.6×106 J)。

1 命题意图分析

试题考查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等等,命题思路新颖,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一道化学学科与物理学科综合的经典案例。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理综试卷,绝大部分试卷是将理、化、生简单的拼卷,规定考生在150分钟内完成,没有实质上的综合。从简单的理化生拼卷到实质上的综合,这才是今后全国各地高考理综考试卷发展的必经之路[1]。

电池的能量密度源于化学选修4课本第75页,教材介绍了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储存的能量多少,叫能量密度即比能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输出功率的多少,叫功率密度即比功率。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比能量=电压×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体积(或质量)、比功率=最大放电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质量(或体积)。

例如5号镍镉电池的额定电压为1.2 V,其容量为800 mAh,则其能量为0.96 Wh(1.2 V×0.8 Ah)。同样尺寸的5号锂-二氧化锰电池的额定电压为3 V,其容量为1200 mAh,则其能量为3.6 Wh。这两种电池的体积是相同的,因此锂-二氧化锰电池的比能量是镍镉电池的3.75倍。

2 试题解析

由题给的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公式和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5.93 kW·h·kg-1)得知,试题中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只要计算出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即可。

若电解质为酸性介质如H2SO4溶液,燃烧产物CO2不会被稀H2SO4吸收,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的电极方程式为:CH3OCH3+3H2O-12e-=2CO2+12H+,显然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e-的电量;

1 kg二甲醚的物质的量n=1000/46 mol,可以产生的1000/46×12×6.02×1023个e-的电量,1个e-的电量为1.602×10-19 C。

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W=UIt=Uq=1.20×1000/46×12×6.02×1023×1.602×10-19 J

=3.02×107 J

=3.02×107/3.6×106(kW·h)

=8.39 kW·h

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或比能量E=8.39 kW·h·kg-1

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列式计算求出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是多少?

若电解质为酸性,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H3OH+H2O-6e-=CO2+6H+,1个甲醇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转移6个e-;

1 kg甲醇的物质的量n=1000/32 mol,可以转移的1000/32×6×6.02×1023个e-的电量;

1个e-的电量是1.602×10-19 C,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

W=UIt=Uq=U×1000/32×6×6.02×1023×1.602×10-19

=1.808×107 U

=1.808×107/3.6×106 U(kW·h·V-1)

=5.02 U(kW·h·V-1)

E=5.93 kW·h·kg-1=5.02 UkW·h·kg-1·V-1

U=1.18 V

若电解质为NaOH碱性溶液,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H3OH+8OH--6e-=CO3 2-+6H2O,同理也可算出理论输出电压是1.18 V;根据P=W/t,功率可以由电池输出的电能换算得到,求出比功率。

3 教学启示

在人教版教师用书中,几乎没有见到能量密度知识的介绍或拓展内容,教辅资料上几乎看不到关于比能量、比功率等例题或试题,因此在新课标教学和高考复习时容易被师生忽视。

关注社会生产实际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新课程教材中更是将“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列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在高考试题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相应的以“化学、社会、生活及边缘交叉科学”为情境的试题,笔者认为这是今后高考理综试卷命题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应该从新课程中挖掘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元素,将化学知识的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社会现象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之中,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理化生交叉内容的潜在考点。

参考文献:

4.高考理综试题名师解析 篇四

化学:紧扣教材 注重能力

西安和平中学 一级教师 李美军

20陕西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形式稳定,较试题难度略有所下降,且知识点符合考试大纲。试题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不超纲,无偏题、怪题,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均为常见知识,立足基础,强化能力,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难度适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生较有利,有一定区分度。

选择题难度适中,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选择题均为常规题型,分别考查了有关王水的常识;有机物乌托洛品的结构分析,语言信息较多,但是可以从图示快速得出答案;阿伏伽德罗常数;与历年高考试题比较保持了很好的稳定性。同时,对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考查今年比去年难度也有所下降,在试卷中没有出现离子浓度关系的考题,也没有出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的考题。

非选择题在题型方面与20相同,但是今年较去年相比,有机知识的考查分量有所下降,如第9、10、11、13和三个必做题都考查了学生对图表的认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特色,三道大题对各项化学能力作了全面的测试。第38题是典型的有机合成题,同分异构的考查较去年也有所下降,但是,新增了根据网络信息进行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的考查。考查了学生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年陕西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符合考试大纲。试题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为高校选拔考生提供有力的依据。

生物:稳中求变

西安市田家炳中学 一级教师 马小涛

2015年理综试卷中生物学试题与年相比分值相同(选择题36分,非选择题54分,合计90分)难度相当,整套试题既比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生物学的目的及其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又遵循了生物学科高考命题原则,同时又在稳中求新求变。

第一,前所未有地强化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丰衣足食和身体健康,这套试题与此有关的内容分值达41分,其中选择题第3、6道题、非选择题的第30、40题考查了体液调节、免疫调节都和我们人类身体健康有关;

第二,重视对课本基本概念的考查。选择题第1、2、6题分别考查了有关核酸作用、生长素运输、各种遗传病的特征等基本概念;非选择题31题考查了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组成的种类、采用标志重捕法时的注意事项、能量流动的特点。这些几乎都是课本上的原话。

第三,重视题干信息的提取、处理。第6 题要从题干信息中获得PrPc转化为PrP sc后其致病性发生了改变,就得出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可以导致其功能发生变化这一选项。

第四,稳中求新,新中求变。比如非选择题考生命活动的调节,每年侧重点不同,大前年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前年考神经调节,去年考免疫调节,今年考体液调节。

总之,2015年高考理综试题生物部分试题重点突出,难度适中,有区分度,既考查了学生对高中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又兼顾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考查。

物理:重视基础 回归本源

西安市庆安高级中学 物理教研组长 高级教师 全丽萍

相比的物理难度大而言,今年和2014年的理综物理部分难度基本持平,题目比较平和,题型设置和试卷结构与往年没有太大变化 ,常规型题目所占比重较大,使考生在答卷的时候会有“熟悉感”,容易入手。但数理结合能力较高,要在相应的时间内,解答出所有试题,有相当的难度。

从必考知识点分布上看,今年试题必修部分分值增多,而选修教材中必考部分磁场和电磁感应部分的比重和难度均有下降,相关图像问题也没有出现。根据题目难度,试题对知识点考查的顺序作了较大调整。

今年与去年均考查了物理学史电磁感应规律的发现过程,今年题目由去年的14题退到了19题,均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规律这一物理学史为考查背景,但今年更加深入,考查电磁感应的建立过程,铜盘实验对于法拉第发现直流发电机原理起到重要作用,是电磁感应原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体现。这部分史学资料可能考生不一定熟悉,但在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中出现过两次。抓住法拉第对物理学的重要贡献,及电磁驱动的原理,就可以选出正确选项。

5.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带答案 篇五

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

A.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

B.同一细胞中两种RNA和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

【答案】C

【解析】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会发生RNA的合成。

2.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物体内的激素可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B.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C.癌细胞是动物体内具有自养能力并快速增殖的细胞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答案】C

【解析】癌细胞需要从它生存的环境中获取自身增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属于异养型。

3.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是通过测量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如O2的释放)来绘制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

B.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

C.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2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

D.叶片在640~660 nm波长光下释放O2是由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引起的

【答案】A

【解析】类胡萝卜素只能吸收蓝紫光。

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C

【解析】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

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解析】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6.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C.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D.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

【答案】D

【解析】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受环境影响。

三、非选择题:

29.(8分)

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以下是能够实现动物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三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DNA合成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DNA合成可逆抑制剂,处于_____________期的细胞不受影响而继续细胞周期的运转,最终细胞会停滞在细胞周期的______________期,以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目的。

(2)秋水仙素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秋水仙素,秋水仙素能够抑制_________________,使细胞周期被阻断,即可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经秋水仙素处理的细胞__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被阻断在周期。

(3)血清饥饿法:培养液中缺少血清可以使细胞周期停滞在间期,以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分裂间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答案】(1)分裂期 分裂间

(2)着丝点分裂、纺锤体的形成,阻止染色体移向两极 不会

(3)相关蛋白的合成、染色体进行复制、细胞体积略有增大

【解析】(1)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合成被阻断后,分裂期不受影响,分裂间期受影响。(2)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丝的形成来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而纺锤丝形成于有丝分裂前期;经秋水仙素处理的细胞不会被阻断在间期。(3)分裂间期的特点是相关蛋白的合成、染色体进行复制、细胞体积略有增大。

30.(9分)

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ABA缺失突变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综合分析上图可知,干旱条件下,ABA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_______。

(2)若给干旱处理的突变体幼苗施加适量的ABA,推测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______,以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3)ABA有“逆境激素”之称,其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有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根细胞内水分的主要作用有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抑制茎叶生长,促进根生长 (2)增大 (3)根冠、萎蔫的叶片

(4)作为化学反应的溶剂 维持细胞渗透压 提供反应的原料

【解析】(1)由图可以直接看出,与突变型(不能合成ABA)相比,野生型(能合成ABA)植株茎叶生长受到抑制,根的生长被促进。(2)施加ABA后,根生长加快,从土壤吸收水分增多,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加快,以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3)ABA主要在植物体的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4)根细胞内水分的主要作用有作为化学反应的溶剂、维持细胞渗透压、提供反应的原料、组成细胞的结构。

31.(10分)

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__,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

(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体内血糖含量下降

(2)胰高血糖素 葡萄糖

(3)C组: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促进肝糖原的分解;D组:注射葡萄糖,使体内血糖升高。

【解析】(1)胰岛素是降血糖激素。(2)(3)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注射葡萄糖,使体内血糖升高。

32.(12分)

已知某种昆虫的有眼(A)与无眼(a)、正常刚毛(B)与小刚毛(b)、正常翅(E)与斑翅(e)这三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三个纯合品系:①aaBBEE、②AAbbEE和③AABBee。假定不发生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交换,回答下列问题:

(1)若A/a、B/b、E/e这三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来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假设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X染色体上,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答案】(1)实验思路:让①和②杂交、①和③杂交、③和②杂交。得到的子一代自交

如果子二代中出现8种表现型就说明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

预期实验结果:子二代中有8种表现型(子二代中的表现型不是8种)

得出结论: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三对等位基因不是位于三对染色体上)

(2)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让①和②杂交,①为母本,②为父本。产生的所有雄性均表现为无眼刚毛正常翅膀。②为母本,①为父本。产生的所有雄性均表现为有眼小刚毛正常翅膀。

得出结论: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为为X染色体上

【解析】见答案。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绿色植物甲含有物质W,该物质为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极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且受热、受潮易分解。其提取流程为:植物甲→粉粹→加溶剂→振荡→收集提取液→活性炭处理→过滤去除活性炭→蒸馏(含回收溶剂)→重结晶→成品。回答下列问题:

(1)在提取物质W时,最好应选用的一种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高温烘干”“晾干”或“新鲜”)的植物甲,不宜选用其他两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物质W时,振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提取过程中,用活性炭处理提取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丙酮(沸点56 ℃)、乙醇(沸点约78 ℃)两种溶剂,在提取物质W时,应选用丙酮作用提取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晾干 物质W受热、受潮易分解

(2)使物质W完全溶于加溶剂

(3)吸收有机溶剂和水分

(4)其沸点相对较低,温度过高会导致物质W分解

(5)新鲜的植物含有大量的水分,在干燥时注意控制干燥时间,时间过长会导致物质W分解

【解析】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解析见答案。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编码蛋白甲的DNA序列(序列甲)由A、B、C、D、E五个片段组成,编码蛋白乙和丙的序列由序列甲的部分片段组成,如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先要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蛋白乙,若在启动子的下游直接接上编码蛋白乙的DNA序列(TTCGCTTCT……CAGGAAGGA),则所构建的表达载体转入宿主细胞后不能翻译出蛋白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用PCR技术获取DNA片段B或D的过程中,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了DNA聚合酶、引物等,还加入了序列甲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入了________________作为合成DNA的原料。

(3)现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获得了甲、乙、丙三种蛋白,要鉴定这三种蛋白是否具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一定量的含T淋巴细胞的培养液平均分成四组,其中三组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甲、乙、丙,另一组作为对照,培养并定期检测T淋巴细胞浓度,结果如图2。

①由图2 可知,当细胞浓度达到a时,添加蛋白乙的培养液中T淋巴细胞浓度不再增加,此时若要使T淋巴细胞继续增殖,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箱中通常要维持一定的C2O浓度,C2O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仅根据图、图2可知,上述甲、乙、丙三种蛋白中,若缺少______________(填“A”“B”“C”“D”或“E”)片段所编码的肽段,则会降低其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效果。

【答案】(1)因为在启动子的下游接上的编码蛋白乙的DNA序列,不能启动

(2)模板DNA 四种脱氧核苷酸

(3)细胞培养(传代培养) 维持培养箱中的pH

(4)C

6.全国高考理综物理试题研究 篇六

我们主要研究了近三年来的全国理综试卷,对试卷考查的知识点、题型、深度和命题方向进行了分析,认为有如下特点。

一、突出对物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全国高考理综试卷物理部份试题以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为主考查。主体内容涉及到力学和电磁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如匀变速运动的规律、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电场和磁场的基本概念、电路分析、电磁感应定律等。

高考试题围绕“运动和力”、“能量与守恒”两条主线索进行命题。

从“运动和力”方面考查的主要有:匀速直线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类平抛运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粒子在电场与磁场中的运动、闭合线圈(或导线)切割磁感线等。如高考各地高考试题中,考查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有:全国Ⅰ卷、重庆卷、天津卷、四川卷等。

从“能量与守恒”方面考查的有: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电势能、分子势能等)、核能、内能、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等。考查的模型主要有天体运动、弹簧体问题、连接体问题、平抛运动和类平抛运动、导体或闭合线圈在磁场中运动、物体间相互作用及碰撞等。

另外,常规题和经典题仍将是试题的主流,如08年全国Ⅰ卷中的第14、第15、第18、第20、第21、第22(1)、第23、第24题等;Ⅱ卷中的第14、第15、第16、第17、第18、第19、第22、第23题等。

同时,高考试题的难度比较稳定。

二、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查

高考物理试题会越来越与新课程思想接轨,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越来越突出。要求考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一种学生能力、应用能力,比如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如全国1卷中求“嫦娥一号”的运行速率,全国Ⅱ卷从能量的.角度考查探月卫星的发射,08年Ⅰ卷中要求估算太阳、地球对月球的万有引力比值,Ⅱ卷中最后一道“嫦娥一号”绕月运动时微波信号发射到地球的实际情况等。其它还有估算云层的高度、学生的接力赛、运动员从下蹲到起跳等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

这类问题的考查核心就是考查学生物理建模力能力,即从实际生活现象或问题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比如运动员从下蹲到起跳的过程其实就是竖直方向的动量问题,也可以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运动。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又能够顺利地将这些描述实际现象的物理文字转变为物理图景,就会很容易解答出来。

另外,比如08年全国Ⅰ卷中的17题和19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是估算题,也是少已知条件的试题,17题没有告诉地球公转周期,19题没有告诉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具有一些基本的日常知识,关心生产、生活实际。

三、实验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近些年来实验题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是比较强的,而且还会越来越新颖化、能力化。设计性实验是主流。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实验题仍将是两个小题,一个较易,一个较难,具有一定的梯度。而且必有一个是设计性实验。

2、这些试题考查的实验的主要原理、方法等都来自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但创设了新的物理情景,即题面上有很大的新意。充分体现了“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原则。

3、实验第一小题,往年都是考查教材中常规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或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等,但08年也有了新的变化,改平时“一个物体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为“两个连接体的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这也是一个设计性、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理解实验原理和分析控制实验误差。

4、考查的知识内容仍将是电学实验为主体,力学实验为辅,一般是一道力学题,一道电学题。

5、实验中考查学生的图表数据的处理能力,分析计算能力,误差分析能力等。如给你一组实验数据要求描点连线并根据描出的图线得出实验结论,这是学生的难点。还有画电路原理图、实物连线等。

6、有时为了加大对实验考查的力度,还会将某些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及演示实验等内容放到选择题中去考查。如06年全国Ⅰ卷中的第19题等。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数学知识不仅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本身也是一种物理思维方法。具体地讲,物理中考查的主要数学方法有:

1、图象处理能力

(1)给定图象图表信息,要求学生提取信息并处理,寻找规律。

每年的物理试题中都会有大量的图表图例,包括示意图、各种规律图象、数据列表等,尤其是是些空间立体示意图,要求学生从这些图表图象示意图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即读图的能力。

(2)用图象描述物理规律

要求学生用图象来描述物理现象、物理规律、计算结果等。如描述线框进入有界磁场区域时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动势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全国高考多次考查,是学生的难点),通过计算描述示波器屏幕上观察到的图象,描述机械波的波形图或振动图,实验题中的描点连线等。

(3)用图象法解决物理问题

图象法解题属于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是一种非常好的物理思维方法。如速度—时间图象、位移—时间图象、加速度—时间图象、磁通量—时间图象、感应电流或电动势—时间图象、分子力—分子间距离图象、分子势能—分子间距离图象、弹簧弹力—变化量图象等,由于这些图象能生动形象、一目了然地反映问题,因此,若能巧妙地运用对解题带来很多方便。特别是动力学综合题中运用速度—时间图象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方法。

(4)辅助法

比如运动过程草图、受力分析图、电路图、光路图、原子能级跃迁图等,都是解题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若能熟练地画出相应的辅助图,对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

2、特殊数学思维方法

在物理解题中要经常用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数学方法,比如数学归纳法(碰撞或往复运动模型中常见),正弦定理法(静力学三力平衡且三力不是直角三角形时多见),相似三角法,三角函数极值法,二次函数判别式法(追赶问题、求极值问题等中多见),不等式法(判断题中多见),数列和二项式定理(能级跃迁求光子种类等中多见),数形结合法(力学和电学中多见),等等。

还比如圆的对称性及相关知识的运用就是个重要的物理方法,如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求半径、求圆心、画运动轨迹、判断相关的角度(如进、入磁场边界时的对称性)等,求相关极值,如圆形磁场的最小面积(最大弦长对应最小磁场面积)等。

3、估算法

7.浙江高考理综化学试题 篇七

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涉及内容广泛 (几乎包括所有元素化合物知识和部分基本理论等) , 综合性强 (体现了学科内综合) , 因此是历年高考的常客, 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更是灵活多变.

一、离子共存

例1 (广东理基卷29) 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 在含有大量[Al (OH) 4]-的溶液中:NH+4、Na+、Cl-、H+

(B) 在强酸溶液中:Na+、K+、CO32-、NO-3

(C) 在pH=2的溶液中:NH+4、Na+、SO42-、Cl-

(D) 在 c (H+) =0.1 mol/L的溶液中:K+、I-、Cl-、NO-3

解析: (A) 中[Al (OH) 4]-和H+, (B) 中CO32-和H+, (D) 中I-和H+、NO-3不能大量共存.选 (C) .

点评:离子共存问题是高考中重现率很高的题型,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注意题目的特殊要求、限制条件和相互影响等.

二、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例2 (天津理综卷11)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 石灰乳与Na2CO3溶液混合:

Ca2++CO32-=CaCO3↓

(B) NH4HSO3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混合加热:

ΝΗ4++ΗSΟ3-+2ΟΗ-=ΝΗ3+SΟ32-+2Η2Ο

(C) 酸性条件下KIO3溶液与KI溶液反应生成I2:

IO-3+5I-+3H+=3I2+6OH-

(D) AgNO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g++NH3·H2O=AgOH↓+NH+4

解析: (A) 中石灰乳不能拆, (C) 中酸性条件下产物应为水, (D) 中氨水过量不能产生AgOH.选 (B) .

点评: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问题也是高考中重现率很高的题型, 其书写错误主要有以下情况:①违背客观事实;②化学符号书写错误;③原子或电荷或得失电子不守恒;④化学计量数错误;⑤反应物的量不同, 产物可能不同;⑥反应条件不同, 产物可能不同.

三、离子浓度大小判断

例3 (北京理综卷1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将稀氨水逐滴加入稀硫酸中, 当溶液pH=7时, c (SO42-) >c (NH+4)

(B) 两种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 c1 和 c2, pH分别为 aa+1, 则 c1=10c2

(C) pH=11的NaOH溶液与pH=3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 滴入石蕊溶液呈红色

(D) 向0.1 mol/L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铵固体, 则溶液中c (ΟΗ-) c (ΝΗ3Η2Ο) 增大

解析: (A) 中溶液pH=7时, 根据电荷守恒:c (SO42-) =c (NH+4) ; (B) 中因醋酸是弱酸, 所以pH分别为 aa+1, 则应该 c1>10c2; (D) 中加入硫酸铵固体, c (NH+4) 增大, 抑制氨水电离, 使 c (OH-) 减小, 因此c (ΟΗ-) c (ΝΗ3Η2Ο) 减小.选 (C) .

点评:解答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问题的关键有两点:①分析清楚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和关系;②熟练运用多种守恒关系列等式.

四、离子检验和推断

例4 (四川理综卷26) 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MgCO3、Al2 (SO4) 3、Na2SO4、Ba (NO3) 2、AgNO3和CuSO4.将该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现象完成表格 (对于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写化学式, 暂不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填“无”) :

(1) 将少许混合物放入水中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

(2) 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3) 取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 沉淀完全溶解并放出气体.

(4) 通过上述实验仍无法确定的物质是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离子的检验和共存.

(1) 混合物放入水中得到无色溶液, 肯定无CuSO4, 因为CuSO4溶液是蓝色的.因为BaCO3、BaSO4、MgCO3等都是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所以无法确定存在哪些物质.

(2) 焰色反应呈黄色, 说明存在钠盐, 即混合物中肯定含有Na2SO4.不能确定哪种物质肯定不存在.

(3) 在 (2) 中通过焰色反应, 确定混合物中含有Na2SO4, 则混合物中一定不含Ba (NO3) 2溶液, 否则和Na2SO4生成BaSO4, 不溶于盐酸;另外混合物中也一定不含AgNO3溶液, 否则加入盐酸生成白色AgCl沉淀.

白色沉淀溶于盐酸, 并放出气体, 则一定为MgCO3.

(4) 通过上述试验仍无法确定是否含有Al2 (SO4) 3.

答案: (1)

(2)

(3)

(4) Al2 (SO4) 3

点评:离子检验和推断问题是利用离子的特征性质 (具有明显现象) 和不同离子的性质差异 (实验现象不同) 加以鉴定、鉴别和判断.今年的题型和内容与往年变化不大.此类试题涉及知识点多, 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 更需要审题、分析能力及能迅速找出与题意要求相符的关键处, 既要注意题给限制条件和推断范围, 又要根据离子能否共存及如何反应, 生成物性质来推断没有可能存在的离子.最重要的是必须熟练掌握各种离子反应的特征.

五、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例5 (天津理综卷29) (1)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__C2O42-+__MnO-4+__H+=

__CO2+__Mn2++__H2O

(2) 称取6.0 g 含H2C2O4·2H2O、KOH、KHC2O4和K2SO4的试样, 加水溶解, 配成250 mL溶液.量取两份此溶液各25 mL, 分别置于两个锥形瓶中.

①第一份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 滴加

0.25 mol/L NaOH溶液至20 mL时, 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该溶液被中和的H+的物质的量为__mol.

②第二份溶液中滴加0.10 mol/L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至16 mL时反应完全, 此时溶液颜色由__变为__.该溶液中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为__mol.

③原试样中H2C2O4·2H2O的质量分数为__.KHC2O4的质量分数为__.

解析:从C2O42-到CO2转移2个电子, 从MnO-4到Mn2+转移5个电子,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目相等 (即升降总价数相等) 可以配平该反应:

5C2O42-+2MnO-4+16H+=

10CO2+2Mn2++8H2O

根据加入NaOH后发生的反应为H++OH-=H2O, 得:

n (H+) =n (NaOH) =0.25 mol/L×0.02L=0.005 mol

根据已配平的化学反应和 n (KMnO4) =0.10 mol/L×0.016L可以求得该反应中还原剂C2O42-的物质的量为0.004 mol;当达到滴定终点时再加入高锰酸钾, 溶液会由无色变为紫红色.

可以设H2C2O4·2H2O和KHC2O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xy, 则

{x+y=0.004×250/252x+y=0.005×250/25

解得

{x=0.01 (mol) y=0.03 (mol)

故求得H2C2O4·2H2O的质量分数为

(126×0.01/6) ×100%=21%

同理求得KHC2O4的质量分数为64%.

答案: (1) 5 2 16 10 2 8

(2) ①0.005 ②无色 紫红色 0.004 ③21% 64%

点评:解答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试题一般都要依据几个“守恒”关系.

8.一道高考理综试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篇八

【关键词】临界条件;认识能力;启迪思维

2004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有一个涉及力学的题目,该试题简洁而贴近生活,讲力学知识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解法灵活,能真实考查学生的能力,且由此引发教学的很多思考。

题目是这样的: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1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分析:圓盘的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圆盘在桌布的带动下(受桌布提供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也做加速运动;当圆盘离开桌布后,圆盘已获得了一定的初速度,在桌面上做匀减速运动,最后刚好停在桌边不掉离桌面。

此题有两个物理过程:盘先在桌布上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滑动摩擦力μ1mg为动力,后在桌面上做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滑动摩擦力μ2mg为阻力。

解此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理解、分析两个临界状态,一个是桌布何时与圆盘分离,另一个是盘恰好不掉离桌面的临界条件。下面介绍几种典型解法。

解法一(动力学原理求解):设圆盘刚离开桌布时的速度大小为v,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再运动距离s2时停止,有:v2=2a1s1,v2=2a2s2,盘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是s2≤(1/2)—s1,由以上各式解解法二(动量定理求解):以圆盘为研究对象,对加速过程分析,圆盘受摩擦力冲量而获得动量,由动量定理得:mv—0=μ1mgt1,设圆盘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2 ,有:s2=vt2—从全过程看,使圆盘没有从桌面掉落是由于圆盘受到桌布对它的冲量等于桌面对它相反方向的冲量,即μ1mgt1=μ2mgt2,联立解得:a≥[(μ1+2μ2)/μ2]μ1g。

解法三(功能关系或动能定理求解):由功能关系或动能定理可知,圆盘之所以没有从桌面掉落,是由于桌布对圆盘所做的(正)功W1等于桌面对圆盘所做的(负)功W2,即W1=W2,又W1=f1s1,W2=解法四(v—t图像法求解):由题意作v—t图如图2所示,根图像知,OA直线表示桌布在从圆盘下抽出前的速度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OB直线表示圆盘加速的情形,BD直线则表示圆盘减速时的情形,v曲线与t轴之间的面积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相应时间内的物体的位移大小,故有:

解得

这是一道源自生活实际的问题,解决该类问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模型。通过以上一个步骤多解,一题多解,在解法上各有特点,这对于我们平时物理教学引发很多思考。

思考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与学。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原理、思路。

思考二:要注重方法的运用。在高中物理课程中,侧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方法的运用。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究竟采用何种方法求解,应该根据每个学生对不同的物理规律掌握的熟悉程度而定;教学中,要注意精心启发和引导,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

思考三:在平时教学与训练中,教师选择例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题目的内容应能充分反映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和关键,反映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并能针对学生在解答时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问题。另一方面,要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拓宽解题思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可以促使学生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能让学生在复杂的题目、问题面前广开思路,启迪思维,迎刃而解。

上一篇:别样感动作文400字下一篇:庆祝国庆节诗歌朗诵稿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