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培训学校发展规划

2024-08-23

文化培训学校发展规划(精选8篇)

1.文化培训学校发展规划 篇一

学校发展 文化制胜

(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钱霞)

有句话说得好:“学校发展,文化制胜。”学校本身就是文化的象征,但一所没有文化特色的学校是不可能在强手如林中制胜的。校园文化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形成良好与独特的校园文化对办好一所学校有重要的意义。在如今大力提倡校园文化的情况下,很多学校都抱着生搬硬套或拿来主义的态度,导致了很多学校出现文化理念雷同或肤浅的现象。其实,校园文化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是在长期中积淀而成的。对于文化理念还无特色的学校来说,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1、追寻文化根基。既然校园文化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就不可能照搬他人的文化理年,而是要在“追根问底”中寻找学校的脉搏。一般来说,学校(名称)的来历、一路的历程、研究的课题、人员的组成、周边的环境、身处的位置、学校的特色、办学的理念等都是重要的线索。例如,有一幼儿园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研究,依托课题,该园将本园的文化定位在“个性和谐”上,追求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又如某一小学旁边的位置是森林公园,于是该校把文化定位在“绿色”上,并在课题和校内环境上下功夫,不久就创建成了省级绿色学校,走进学校,就能感受到绿色校园独特的风景线;再如某一学校身处的城市正在创建生态城市,该学校也在生态上下工夫,转眼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又如某一学校的校长特别喜欢提倡教工的礼仪,于是把礼仪文化作为该校的文化特色,走进该校,一股文明之风拂面而来,一下提高了该校的地位和办学品位……多方面、多角度地追寻文化根基,并加以梳理,对于形成文化特色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空穴来风,牵强附会。当然,学校发展不可能永远眷顾过去,更要展望未来,还可与学校今后的发展目标、创建任务联系起来,也是可行和必须的。

2、提炼文化主题。通过追求文化根基,文化有了定位,很多人其实还并不理解其内涵,这就需要用精悍文字和形象代表把文化的主题提炼出来,进行更深入地阐述和表达,以便让人家一看就懂、过目不忘,这样的文化理念才是有特色和独特韵味的。例如上面说到有一幼儿园把文化核心定位在“个性和谐”上,于是他们就提出了“呵护童心、满足需要、培养兴趣、发展潜能”,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又如某一学校把文化特色定位在“绿色”上,他们就提出了“每天一个绿色行动、每周一次绿色倡议、每月一项绿色辐射”,把绿色之风吹进了每个师生的心里,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地球绿色生力军;再如上面说到,某一学校把“礼仪文化”作为核心,于是他们提出了“礼貌迎人、微笑对人、友善待人、以理服人”,我们在这一文化理念上不难看出,从这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都是绅士淑女……除了文字的主题外,最好还有一个形象主角,当然这一主角也不是随便定的,而是能代表幼儿园教学理想的,并用它的不同动作提示孩子应怎样做,无意间传达了学校园风的内容,使教育变得更加潜移默化。有经验的学校还将校园文化进一步细化,编辑形成校园文化手册,如理念手册、行为手册、视觉文化规范手册等,其中一些做法还形成制度长期稳定和延续下来。文化主题的提炼无疑可以让校园文化更具体形象、更深入浅出、更让人过目不忘。

3、拓展文化空间。文化不是提炼出来就完事的,而是要渗透到环境布置、课题、课程中,最终落实在教工言谈举止中去,才是成功的文化战略。以上面谈到的“个性和谐”为例,首先,文化在环境布置中的拓展。该园把个性和谐发展定位在“做人为本,创新为先”,在三幢楼的环境(楼梯、走廊、墙面)布置(孩子喜欢的各种形象、教师手工、各种装饰)上体现了做学校人、做中国人、做地球人的格局;把每条走廊布置成了创意廊,孩子在空余时间都能进入创意廊自由操作;又如在“礼仪文化“为特色的学校中,环境布置中用了很多学生中的形象代言人,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说明大家应做到的礼仪……这些环境的布置把文化折射到了每个地方,让人一走进学校就能领略到学校文化的精髓,这样的学校是有品位的;其次,校园文化在课题中的拓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演变,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如果把文化渗透到课题中,势必能推动文化的进程,使校园文化散发长久的魅力,并形成独特的学术文化,实现学校的高层次发展;再次,校园文化在课程中的拓展。校园文化对于成人可能比较好了解,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不断地了解和反复地学习才可能形成长久的行为品质,因此,如果把文化的内涵渗透到学校课程中去,或形成自己的校本课程,把学校文化就会更加深入人心。

4、辐射文化经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俗话早已被现代多元社会做推翻,学校文化也不例外,它光靠门口的几行大字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我园是校园文化特色学校,我们的做法是:(1)规范校园视觉文化。我们的学校文化有专门的代言人,那就是我园的吉祥物,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变异,把它拓展到了园旗、吉祥物、门牌、指示牌、信封、名片、拎袋、纸杯、备课本、园服、展示栏等,让它无时无刻都传递着学校文化;(2)现代化的传播设施。我园在大厅设立了信息墙:10台电脑经常更换内容,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家长幼儿都喜欢观看,不仅提高了园务公开的诚信度,更增进了各界人士对幼儿园的了解;大厅还设立了触摸屏,只要家长和各界人示用手触摸,即便是不会电脑的人,也能对我园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园安装了现代化广播系统,校园内的各个角落,幼儿园的各个班级内都连接了广播系统,能播放幼儿园园歌等音乐;我园还通过校园网站设立了文化栏目,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交流。(3)自编各“报”传播文化。幼儿园自行设计了《卫生保健报》、《连心桥》、《教科信息报》《园刊》等月报,积极向家长、教师宣传文化信息。校园文化有了根基,更通过各条经脉辐射到各个角落,使校园文化散发更迷人的魅力。

校园文化要在摸索和积淀的过程中,以有形的物质文化影响人、以严密的制度文化激励人、以无形的精神文化感化人。“学校发展,文化制胜”正是学校人永远的追求!

2.文化培训学校发展规划 篇二

历史、现在与未来:“思晓”文化的血脉

提起学校文化在学校整体发展中充当的角色, 实验四小的张秋敏校长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学校文化就像一个大脑, 它站位很高, 起统筹、协调、引领的作用。在没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时, 学校工作也可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但一旦开启了学校文化, 你就会真正感觉到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得有特色、有品位的重要保障。学校文化就是让我们去思考究竟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上级指派的各项任务与工作。所以, 从学校文化的地位来说, 它就是指引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也是在挖掘学校存在的内在价值, 更是办学者的一种追求。

实验四小由红旗村小学与门头村小学合并更名而来。这两所学校, 尤其是红旗村小学, 当时是炮兵子弟学校, 即少年军校, 它是为部队服务的, 学校的军民共建做得很扎实。因此, 这所学校传承了部队的优良作风, 比如集体主义观念、奉献精神与团队合作。

另外, 这所学校有一位英雄教师杜丽丽。1997年, 杜丽丽为了救学生献出了自己年仅21 岁的生命, 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所以, 学校在做文化整合时, 把这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挖掘了出来。两所学校的教师融在一起, 要用一种文化引领他们。教师是一个有追求的群体, 他们希望自己更向上, 更努力, 更被认可。因此, 只有价值引领才会让教师们有精神追求, 而杜丽丽精神就是引领教师向前走的一面旗帜。所以, 学校挖掘了杜丽丽老师在平时工作当中的点滴小事, 梳理出了杜丽丽精神, 即善良、爱生、乐业、求知, 学校把关于杜丽丽的所有故事及报道放在校史馆中供全体教师学习。为更好地教育今天的教师, 也为了更好地走向明天, 学校将挖掘出的许多关于杜丽丽老师的小故事, 在教师会议当中宣讲, 让大家认识到做一名优秀教师一定要从平凡的点滴做起。人人都是普通人, 但如果大家平时注重自己的修养, 就会慢慢变得更高尚, 更有精神追求。现在每一名教师都是沿着杜丽丽老师的这种精神往前走, 这也是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魂”的东西, 这种精神共识很重要。2013年学校成为海淀区第一个师德教育基地, 这一契机也便于使杜丽丽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张秋敏校长认为, 学校文化不是名词、口号的简单堆砌, 它更多的是在梳理学校自身的历史, 在传承学校、地域的文化, 要把它们融入我们的办学当中。让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孩子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 而且要把这些悠久的历史口口相传下去。所以, 文化是梳理历史, 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与工具。同时, 学校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捕捉现实的新的教育理念、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渴望, 也就是要有时代感。最后, 学校文化建设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踏着现实的节奏, 引领着学校走向未来的。所以, 它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通盘考虑。

梳理并提炼学校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既要接地气, 与学校特点相符合, 让学生与家长都认同, 同时也需要有专家的指导与帮助。张秋敏校长认为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长线工程, 所以不能求快, 要稳打稳扎地往前走。

校园吉祥物:“思晓”文化的起点

实验四小比邻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北京植物园,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所学校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这所小学拥有全北京唯一一座校内玻璃温室, 里面有世界各地种类繁多的植物;校园内有五十多棵海棠树, 每年四月, 海棠花开, 芳香满园, 引来了成群嘤嘤嗡嗡的蜜蜂。孩子们选出了两只小蜜蜂作为学校的吉祥物, 它们便是“思思”与“晓晓”, “思晓”, 正好与“四小”谐音。这便是实验四小学校文化的起点。

实验四小的“思晓”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杜丽丽烈士“善良、爱生、乐业、求知”的精神, 始终激励着每一名师生, 为了纪念和传承烈士精神, “杜丽丽文化”成为学校文化。随着顶层设计的推进, 实验四小人觉得它更适合作为教师文化, 即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希望自己的文化旗帜鲜明, 又符合学校本身的个性特点。小蜜蜂“思思”与“晓晓”作为学校的吉祥物, 离大家并不遥远, 就在大家身边, 而且蜜蜂勤劳、勇敢,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美好的品质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希冀的孩子们应该具备的品格。与此同时, “思晓”与四小校名相吻合, 又可以体现出一种生态的理念。另外, “思晓”也是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切问近思, 笃行晓理”当中生发出来的。“思晓”文化应运而生。

童趣与生态:“思晓”文化的名片

文化就是一张名片, 它具有很强的区分度, 将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 比如说国家、民族等。对于学校来说, 它也是将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一所学校的教师、学生的气质与其他学校都是不同的, 因为他们感受到的文化氛围不同。那么, 实验四小的文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童趣与生态。首先是生态。张秋敏校长认为, 作为学校文化, 首先应当让孩子们能接受, 而不能是停留在高高在上的大口号上。实验四小的文化是从学校的蜜蜂开始的, 师生都容易接受。在此之上, 学生会意识到“思晓课堂”“思晓课程”分别是什么。在“思晓”文化中, 学生就是主人, 就是自由的, 是开放的, 是思维活跃的, 他们感到学习是快乐的。

第二就是生态。学校文化的生态特点包含了两方面, 即生态资源丰富和重视环保。学校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学校有更多的生态资源, 比如出了校门就是西山国家森林公园, 学校的活动、社团都可以随时走进去, 那里也是学校的实践基地。另外, 北京植物园离实验四小很近。每年春天, 学校举行远足活动, 学生们走到植物园去开展活动课程。实验四小处在这样一个上风上水的地方, 和自然非常亲近。而且, 实验四小的校园植物也特别丰富, 学校还专门编辑了一本校园植物名录。校园里还有一个开心农场。每年4月7日是开耕日, 每班一块地, 让孩子真正亲近自然, 体验劳作的艰辛与乐趣。校园内温室教学大棚—朝露苑, 里面的植物更丰富。这些资源都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给孩子们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实验四小就是要建成一所“海棠花园, 实验摇篮”式的学校。

实验四小对环保工作特别重视。学校楼顶上有太阳能发电, 而这些电都补充到电网里了。另外, 学校两座教学楼之间有回收废品的机器, 废弃的瓶子、纸都可以回收, 还可以将回收的物品兑换成可再生的笔、纸发给孩子们。学校还和青少年基金会合作, 让学生学会垃圾分类, 更好地利用周边资源, 并请专家来为孩子们开讲座。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感受到环保就在身边, 我环保我快乐, 环保我先行。

教师与学生:“思晓”文化的代言人

实验四小的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广泛争取了全体师生与家长的意见。张秋敏校长认为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是主体, 要想让文化深入人心, 就要让每一个人理解并内化于心, 外化与行。尤其是学生, 或多或少, 学校文化都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所以, 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文化建设, 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也是一样, 只有亲自参与了, 他们才会有一种主人翁意识, 学校文化才能进入他们的意识当中。只有当大家认同学校文化, 在实施过程中, 师生才会有主动性、自豪感和责任感。

在此过程中, 所有教师与学生都是受益者。以前, 教师们也做了许多工作, 但都是零零散散的, 比如, 大家觉得远足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 也体现了学科融合, 但学校文化的建设, 使教师们找到了这一项活动所属的板块, 同时还会让他们思考在这个板块下还可以怎么做, 这就激发了大家的创造性。而且, 文化建设使大家工作时感到更有归属感了, 他们觉得每个人都有一种存在感和特有的价值。

孩子们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实验四小设计了一个系统的“海棠少年”评价指标, 用五色海棠卡来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集齐五张海棠卡就可以从校长手中兑换一张金色海棠大卡, 这五张卡片可以是不同颜色的各一张, 也可以是同一种颜色的。五张卡片颜色不同, 凸显出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是同一种颜色, 代表学生某一方面特别突出, 是他的特长, 我们也会给予鼓励。

3.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篇三

所谓学校文化,即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不可复制性、个性化、潜移默化和生生不息的管理特质。这种文化建构的核心就是价值观的构建,也是学校整个价值体系、信念、信仰的确立。这种价值体系是学校的黏合剂,具有凝聚学校教师思维、话语、行为的功能。

一所学校的管理文化,既要重视通过合适的语言等文本的形式加以提炼与表达,更要有意识地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活动等一切途径去宣传、阐释它的含义和精神,从而为教师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共同的文化氛围、共同的价值观以及由此价值观指导下的学校目标、学校精神、职业道德等文化情怀,自觉形成“三讲”氛围:讲大气、讲品位、讲合作;主动弘扬“四大”精神:人文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改革精神;学会五种方式:现代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情怀是由内而外的文化精神气场——学校教师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这样当教师把工作当作一种文化追求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文化是教师管理的“软性法规”,管理制度则是“执行法规”。学校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四个重要方面:教学管理制度、环境管理制度、生活行为管理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学校管理者要把每位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组织起来。这就必须有一整套规章制度,并使之不断完善。我们要以文化管理的方式推动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不断创新管理思想和管理措施。这样既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也使学校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只有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形成一种集体教育力量时,才能成为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教师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实现自身的价值。学校管理者除了在政策、体制、权利、待遇、精神等方面给予教师必要的关心与支持外,还要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幸福成长状态。将校本培训贯穿于“有效学校”“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有效技能”“有效研修”五大模块之中,建立教师知识群体(成立名师工作室,组建“灵感激发室”),创建教师知识集市(新教师实习型的学习场、骨干教师研讨型的学习场、名教师展示型的学习场)、营造教师知识环境(构建“新教师—师徒研修、成熟教师—反思研修、成功教师—知识共享”等成长链),从而在教师群体组织中形成知识交流的气氛和知识共享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空气,能激发教师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

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激励教师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主动积极地完成教育任务。当前一些学校引入市场经济方式下的教师竞争管理并不完善,甚至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有时过度竞争容易导致教师间不择手段的竞争,导致教师变得谨小慎微、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因此在目前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要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管理者就必须创造出一个让教师安心工作的合作环境,创造一种博爱、公平、诚信、友好的学校文化,引导教师超越唯利是图,在利和义之间,在个人追求与教师团队合作上寻找到平衡。

4.重塑教师文化 助力学校发展 篇四

时间:2011-12-15 14:01来源:科研处 作者:娄葑实小 点击:

155次

【摘要】教师在学校文化的建设或重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主体作用。而当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教师个人价值观,使教师的个人价值的体现与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的时候,教师的文化就一定能去引导、熏陶学生文化的发展,离开了教师,再好的文化理念也将得不到落实。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校园文化的重塑,并使校园文化成为强有力的“文化磁场”。(1)细致入微人文关怀,彰显健康和谐的教师文化;(2)夯实底蕴书香浓浓,凸出博学好学的教师文化;(3)特色鲜明校本研训,凝成专业向上的教师文化;(4)创设环境激发动力,引领促进发展的名师文化。

【关键词】教师文化;学校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得学校得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校园文化生动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传递着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凸现学校广大师生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是学校对外宣传自己的一张“名片”。

校园文化可分为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长期以来,人们比较热衷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因为这是有形的,比较容易见效,而教师文化的建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教师在学校文化的建设或重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主体作用,他们既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承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受教育者和受益者。而当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教师个人价值观,使教师的个人价值的体现与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的时候,教师的文化就一定能去引导、熏陶学生文化的发展,离开了教师,再好的文化理念也将得不到落实。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校园一定要有教师文化的蓬勃发展。教师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人的资源。在思想观念上,行使教育管理权力的人,应该把教师看成是办学最大的、最具活力的资源,教师的思想境界、工作质量、潜在能力的调动、运用和发挥,可以转化为较高的办学效益。教师能够胜任社会赋予他们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就能够存在和发展,反之学校就会衰落。如果一个学校营造出了教师发展的浓厚氛围,教师具有强烈的发展动力和明确的发展目标,那么这所学校一定会充满活力,生机盎然。因此,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校园文化的重塑,并使校园文化成为强有力的“文化磁场”。

一、细致入微人文关怀,彰显健康和谐的教师文化

十七大报告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有一流的健康教师队伍。但是,当前,教师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各方面的压力,当前教师的心理发展状况也是不甚乐观。教学改革下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其难以承受;“职业倦怠”现象严重,教学热情日减;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沟通能力有限,导致人际关系不甚协调;工作压力大,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身心俱疲;对社会上、教育中及生活中出

现的各种矛盾,不能客观地对待,常常抱怨。另外,据相关部门调查,大部分教师都处于亚健康状况,有80%的教师患有不同程度的咽喉疾病,30%以上的教师常常腰酸背痛,患有肩周炎、颈椎病,60%左右的教师经常睡眠不足或失眠,产生不同的精神忧郁症状。可以说,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师文化的建设,影响着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努力给予教师人文关怀,彰显校园特有的健康和谐的教师文化,改善教师队伍中反应出来的种种不利于学校发展的状况,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搭建合作平台。要大力提倡教师之间“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交流不隔膜、互相支持不拆台、互相谅解不指责、互相关心不冷漠”的精神,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教师只有在共同的合作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合作可以使教师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学校必须搭建合作的平台,促进教师的沟通。学校利用各种机会,在教师中开展文化活动。像读书沙龙、教师论坛、文体活动等,丰富的教师文化生活,化解了教师的压力,增进了交流与沟通。另外,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汇聚群体智慧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给了教师互相补充、交流学习的机会,提高了教研效率和备课质量,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切实提高,这是教师和谐互助的一个例证。

二是规范评价机制。坚持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从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建立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优势,改善自己不足,能将工作压力变为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动力的评价体系,把评价当成对教师的一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充分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充分重视并真正实施教师的自我评价,不让其流于形式,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多给人文关怀。为每位教师的生日准备精美的生日卡和鲜花;教职工有喜学校道贺,有困难学校帮助;管理过程中实行“诫勉谈话”制度,教师存在问题,学校及时指出,给员工留出改正不足的机会,在每天的公示栏上加上一些教师生活中的温馨提示等等。这些看似平凡的婆婆妈妈的生活琐碎事,却能拉近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消除领导与教师之间的隔阂,改善关系,建立良性的“官民鱼水情”。

二、夯实底蕴书香浓浓,凸出博学好学的教师文化

优秀的教师文化需要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石,如今大部分教师没有读书的习惯。他们往往抱怨工作压力大,没有读书的时间。这些是事实,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正是由于文化底蕴的缺乏,才使得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上,缺乏对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对于画家尚且如此重要,何况对于教师。诸多新教育实验者提出: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工作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与反思中成长的。读书不但是教师教育的需要,也是在不断地丰富教师人生的内涵。

学校应确立“让读书为精神打底,让读书为教学添力”为行动理念,制定出详实的教师读书方案。学校推介每位教师必读教育专著和杂志,同时认真做好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写好教育随笔。教师认真研读诸如《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育无痕》、《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感悟童心,不让童心去流浪》、《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瞬间》等教育文章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及对教育孩子进行深层思考。在此基础上,用好订阅的教育杂志、刊物,每学期写好读书笔记10篇。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图书室现有

藏书和家庭图书资源,多阅读中、外名著,丰富自身的文学修养。坚持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沙龙,这其中可以围绕“影响我的一本书”各自就对自己最具影响的一本书,相互交流读书感悟,相互启发读书;可以用沙龙的形式搞“同案异解”,用屏幕打出一个教育或教学的小案例,各自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不同的角度评析,引发不同的思考。可以围绕“同一本书”,大家谈自己的读到之处,把个人读书感悟,相互交流、碰撞,引导不同视角的深层次阅读。8搭建交流的平台———“教师讲坛”,每隔两周,围绕共读书目《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登台教师采撷其中的精华向全体教师进行诠释。要做好读书活动评价。(1)综合性评价和个性评价结合,既评选优秀读书个人,也评选优秀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并给以一定的精神奖励;(2)月工作考核与学期工作考核结合,即每月通过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定期检查教师读书笔记,教师每月上交教育案例一篇,期末教师根据考核要求上交教育随笔、读书笔记等。

让书籍成为教师的精神食粮,让读书成为教师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师的文化底蕴得以夯实,教师文化内涵得以丰富,博学好学之风得以凸出。

三、特色鲜明校本研训,凝成专业向上的教师文化

理想的教师文化应该是专业胜任、生机勃勃、力争上游的文化。好的教师群体应该能够高效、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境界。“教研立校,科研兴校”既是口号,更是奋斗目标。如果说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沃土,特色鲜明的校本教研活动就是教师成长的养料和源头活水。

1.建立校本研训机制,营造研修文化。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对教师的个人成长进行科学规划引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了目标的保障,教师的工作才有了发展的方向。第二,引导教师通过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在生活、交往、工作中学习,通过阅读思考、自主反思、问题研究、观点争论、思想交流等形式,拓宽视野。第三,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把写博客当作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当作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困惑、工作感悟、生活故事、心情感触记录在博客上,并通过博客与家长交流。通过写博,教师的电脑操作技术可以由生涩到熟稔,文章也由粗陋到深刻而有内涵,生活更是觉得充实而有质感。第四,以“六课”为基点,加强教师的岗位练兵。为了推进有效课堂的构建,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学校坚持每期开展“推门课”、“公开课”、“竞赛课”、“示范课”、“研究课”及“移植课”的“看—评—授—反思”系列活动,在讲“六课”活动中,执教教师受益了,听课教师受益了,在共享中互助,在自助中助人,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反思、共同进取的目的,促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由于校本研训关注的都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细小问题,研训也能较快取得一定的成效,学校教师团队较快地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一种成功感,他们乐当校本研训的参与者,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把研究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把平常的课堂视为一种美丽的经营,不断地感受着成功的快乐,凸显了校园特有的文化氛围,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清新的活力。

2.开设“教师魅力讲堂”,凸显特色文化。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主要任务,积极创设平台,开设“教师魅力讲堂”,是个好办法。通过开设“专家讲堂”、“校长讲堂”、“优秀教师讲堂”、“草根教师讲堂”、“党员讲堂”、“班主任讲堂”等,服务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魅力讲堂”内容力争丰富多彩,可以进行通识培训、知识培训、学科培训、素质培训、观念培训、方法培训、课题培训、地域人文培训、教师礼仪、教师服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校本培训;或者进行问题研讨、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介绍、开辩

论会、开展反思活动、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再或者给予教师以教师为荣的“职业幸福感”的帮助,如“做个美丽的教师”、“做个优雅的教师”、“做个幸福的教师”等为内容的讲座,发挥“讲堂”的“魅力”。在形式上力求多样和便捷,可以现场倾听演讲,或集体观看录像,或分别观看网络视频等形式,开设网络论坛,发表观后感,以获利最大化和方便教师相结合。讲堂上下,教师是“听众”,也是“教授”,每个人通过台上台下角色互换,讲授者与听众之间建立起交流互动关系,吸取养分,内省外显,彰显教师个人的价值,凸显教师职业特色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积蓄学校发展的内力。

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特色鲜明的校本研训制度,让教师一直奔跑在教研教改的前列,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凝成了专业向上的教师文化。

四、创设环境激发动力,引领促进发展的名师文化

引领教师成为名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华所在。教师作为个体的精神劳动者,更需要多元的精神引领。学校努力创设环境,激发教师敢于成名的思想和内在动力,构建“寻找名师———学习名师———模仿名师———成为名师”工程,实现“群英荟萃”。通过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职称拔高在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得到特别的尊重的“名师效益”,及他们这个特别光辉的小群体的积极带头,勤勉进取的学习、工作精神来感染教师群体,从而构建积极的名师文化。通过“名师与教师”之间的“传、帮、带”及交流互动,进一步丰富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内涵,扩张教学反思的效果,修正教学反思的偏差,提高教学反思的品质,真正形成学习化组织,做文化人的事情。通过打造名师,传承学校的优秀的品质,学校优良的传统与品质在名师身上渗透、表现,积淀可贵的“人文化”。社会的进步,时代的需要,学校的发展,呼唤着教师文化的重塑。教师文化是一本书,让学生时时受益,终生受益;教师文化是一笔财富,传承着学校的历史,铸就着学校的辉煌;教师文化更是一种境界———蕴含教育的使命。教师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学校质量的提高、良好学校声誉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蒋晓闻,工作单位: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小学

5.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篇五

如果学校没有进行“摆手舞”比赛,没有进行《民间文学》的课堂学习,我会了解到这些民族特色文化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传承教育方法如下:

第一,举办湘西民族特色文化专业讲座。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齐跳摆手舞,学习民族手工技艺。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的传承民族文化意识。

第三,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实地考察土司文化,或者对民族文化传承人零距离接触,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深入了解到民族文化的“根”。

6.文化培训学校发展规划 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非常感谢区教委、区进修校给我们云中这个机会,来和大家分享学校安全工作的点滴感受。今天,我想从另外一个视角来和大家交流交流,交流的题目是“建设先进安全文化,助推学校和谐发展”。

有人说,一所学校如果在短时间内实现安全,靠的是运气;两、三年实现安全,靠的是严格管理;那么,长时间做到安全,就必须靠学校安全文化建设。所以,我们粗浅地认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是以学校安全文化统领师生安全思维意识,师生自觉主动遵守学校安全行为规范并养成习惯,以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平稳有序进行。如何把学校安全工作升华为学校安全文化,是我校自2011年开办以来全校师生一直的苦苦探索和孜孜追求。今天,我借用十九大期间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七集片名“举旗定向”“人民至上”“攻坚克难”“凝心铸魂”“”“强军路上”“合作共赢”“永立潮头”,只将“人民至上”改为“生命至上”、“强军路上”改为“强校路上”,粗线条地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校建设安全文化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举旗定向:构建安全理念文化 安全认识观:“012345”理念,即:

0:以“零死亡”为目标 1:行政一把手工程、一号工程 2:安全教育与管理两线齐头并进 3:学校 家庭 社会三方齐抓共管 4:党政工团四职能部门齐心协力

5:5000-1=0(我校近5000师生1人不安全整个学校就不安全)

安全地位观:“四个没有”理念,即:

没有安全就没有干部的政治生命 没有安全就没有师生的家庭幸福 没有安全就没有学校的教学质量 没有安全就没有学校的稳定发展

安全价值观:“四个贵在”理念,即:

安全第一贵在坚持 安全管理贵在到位 安全责任贵在落实 安全监督贵在公心

安全态度观:“四个铁” 理念,即抓安全要有: 铁的手腕 铁的心肠 铁的面孔 铁的纪律

安全责任观:“四个有心”理念,即:

抓安全要有决心 抓隐患要有恒心 抓违规要有狠心 抓帮教要有耐心

安全执行观:“四个持续”理念,即在安全工作中:

抓管理要持续改进 抓落实要持续到位 抓预防要持续超前 抓整改要持续强化

以上的这些理念说来可能让人感觉有些口号化,标语化,那么我们具体是怎样将理念落实在行动中的呢?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

二、生命至上:构建安全制度文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精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强力推进精细化安全管理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为了使校园安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我校班子成员通过充分讨论,积极采纳教职员工、学生及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以“生命至上”为指导思想,对学校现行的各种安全制度、预案去伪存真,去粗求精,进行了规范和细化,制定了《云中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汇编》,包括《门卫值班制度》《校外人员出入登记制度》《安全巡逻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用电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食堂就餐管理制度》《重大活动的请示报告及审批制度》等近30项安 全制度。并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学校与各处室、班主任、任课教师,班级与学生及家长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实行年级管理团队包年级、团队成员包楼层、班主任包班、任课教师包课堂的责任管理制度。同时形成了“五个‘三加一’”的安全工作常态,即:(相关图片)

1、安全教育坚持“三课一演练”:每周一节安全教育课,每周一次健康课,每学期一次法制教育课,每学期进行一次安全应急演练。

2、安全管理坚持“三查一整改”:相关责任人做好平时的常规安全检查,按要求做好节假日安全检查,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开展相关设备的安全检测和各类安全专项检查,暑假寒假集中整改安全隐患。

3、道路交通坚持“三专一报告”:学校实行专人统计学生出勤情况,专人落实请假学生安全事宜,专人护送学生安全放学,学生回家后在规定时间向班主任报平安。

4、校外安全坚持“三有一禁止”:学生在周边活动有人纠察,学生离校返家有人监护,学生集中性校外活动有人领队,禁止学生搭乘无照车和超载车。

5、安全考核坚持“三挂一查处”:学校将实行履行安全职责情况与奖励挂钩,与评职推优挂钩,与提拔使用挂钩,发生责任安全事故按“四不放过”从严查处相关责任人。

有了制度不落实等于没制度,落实不坚决、不坚持,同样无成效。有一个公式非常好,“制度+不落实=0”,所以为了将制度落实到位,我们又构建了学校的安全管理文化。

三、攻坚克难:构建安全管理文化

(一)明细责任,勇于“担担子”: 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确立了七个责任层次:

即以校长为组长,副校级领导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安稳办、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职能处室和工会、团委、妇委会等群团组织具体抓的合作格局,做到分工明 3 确,责任细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学校无闲人、人人抓安全的齐抓共管的局面。

第一责任人:学校的党政一把手,为本校安全管理决策人,全面领导学校安全工作。

主管责任:学校主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对自己主管工作所负的责任。监管责任:主管安全的副校长、安稳办主任等负责学校安全工作日常监督管理所负的责任。

分管责任:学校的各处室及各教研组,在自己分管工作中的安全责任。直接责任:具体工作岗位教职员工的安全责任,如:班主任、实验室、门卫、值周教师等均为具体工作岗位。

主体责任:组织师生出校外参加各类活动(如运动会、社会实践活动、文艺汇演等)所负的责任。

个人行为责任:师生在各类活动中因行为不规范造成事故后自身应负的责任。

(二)强化措施,善于“扣扣子”:我们重点强化了七个方面措施:

1、强化安全教育课程的落实。把预防火灾、拥挤踩踏、交通、打架斗殴、反校园欺凌、食品安全、防流行性疾病等安全教育纳入课程。(相关资料链接)

2、强化防溺水专题教育。学校设置专栏、制作致家长的一封信、开展主题班会等广泛宣传教育,对学生上放学路段水域组织拉网式排查,危险区域设置警示牌和安全护栏,并健全溺水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主题班会资料等链接)

3、强化交通安全排查整改。排查校园及周边交通标志、标线等各类道路安全设施是否完善;值班校领导和老师上放学时段提前20分钟到校门口巡查,同时劝阻学生不乘坐违规车辆;并协调属地公安、交通等部门对非法营运车辆进行打击;完善校内车辆安全管理制度。

4、强化消防隐患排查整改。完备消防基础设施、消防器材装备,及时维护保养,每一个楼层设置安全楼道疏散责任岗,每个月利用升旗仪式宣讲一次消防 4 知识,每学期开展一次消防疏散演练(演练方案、实施脚本等资料)。(相关图片)

5、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严把食品采购关、加工关、销售关,落实大宗物资招标定点采购制度,建立健全防范食物中毒和疫情传播管理制度,完善食堂餐具消毒和食品留验制度;加强供水管理,落实好晨午检、缺课跟踪等措施;发现患病学生立即通知家长接回治疗。(食堂等照片)

6、强化自然灾害防控。对学校主建筑物围墙等设施及周边地质、水情等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积极开展洪水、雷电、强降雨、大风等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恶劣天气处置工作预案照章执行。

7、强化学生心理辅导。一是依托心理咨询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的心理干预与救治,通过心理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解除烦恼和困惑,健全学生人格,严防因心理不健康而发生的意外事故。二是加强考生、特殊学生群体心理疏导和普遍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健全学校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对存在特殊心理问题的及时与家长做好沟通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矫治。三是坚持“阳光体育,健康人生”的理念,强化体育课的安全意识和成效,并大力开展大课间、各种社团、运动会及各类竞赛活动,对学生心理进行减压、渲泄、疏导。(相关视频照片)

(三)狠抓落实,勤于“钉钉子”:制度执行力低下是学校安全管理中最大的黑洞,再好的策略也只有成功执行后才能够显示出其价值。为此,我校坚决纠正畏难情绪和掉以轻心的思想,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自我加压,不折不扣地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创造性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我们重点狠抓了七个方面:(资料或图片链接)

1、狠抓安全工作计划、总结和安全工作软件资料的落实

2、狠抓安全组织建设和安全工作人员、安全委员培训的落实

3、狠抓班级安全工作“一日常规”和班级安全情况“周报表”的落实

4、狠抓安全教育平台学习和安全知识、技能考核考试的落实

5、狠抓安全主题教育、主题班会和专项安全宣传活动的落实

6、狠抓家校联系、家访、家长安全培训和每天一条安全短信提示的落实

7、狠抓安全工作督查、排查和安全专项考核表彰奖励的落实

四、凝心铸魂:构建安全教育文化

再完善的制度,再完善的管理,如果没有全校师生的自觉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都将是空壳和摆设,为了使安全意识变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我们在制度和管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安全教育文化。安全文化重在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自救、安全预防知识的普及,我校的安全教育基本做到了“七化”:

1、安全教育制度化。每学期定期安排安全常识、自救自护常识教育不少于两次;每学期放假前安全教育必须落实;每学期召开家长会集中学习安全知识,学期末致家长一封信必须有相关安全教育内容;教职工安全常识培训、操作、考试每学期必须进行,并建立安全培训档案;安全制度落实纳入每月处室考核。(照片资料)

2、安全教育内容系列化。我们牢固树立大安全意识,除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意外伤害事故安全、体育活动安全、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等十大外显性安全外,更注重内隐性安全的隐患排查和预防,如心理健康、网吧影响、黄色读物、法轮功等政治倾向性的问题等。既加强外部因素防范,又加强学校内部因素的排查,还注重个人因素的矫正和潜在因素的预防。

3、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加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常识教育。另外还切实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学生法制安全意识。聘请校外法制副校长,坚持每期举行1次全校性的法制教育报告和法制讲座。同时。利用安全教育课、班会、午会、演讲会、知识竞赛、国旗下讲话、观看安全教育录像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健康促进学校》《公民防恐怖袭击手册》《初中生安全应急手册》《消防安全》等安全知识,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严禁学生到有害或可能危及未成年人健康与安全的生产、经营场所活动。如本学期我们先后开展了“让交通事故远离我们”“防火”“防食物中毒”“防拐骗”“防溺水”“绿色上网”等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并在活动开展中采取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谈感受、写体会等方式,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切实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本领。(大量图片)

另外一方面是利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每年的寒暑假,我校都要组织“传家风扬美德,转风气促和谐”、“礼仪公交,安全出行”、“交通安全、永驻心中”、“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认识社会,不断增强自我保护和弃恶扬善的意识和本领。

4、安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结合化。安全常识、理论学习及测验只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是不够的,消防器材的使用、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大型紧急疏散演练至关重要,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关键时刻少流血。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成为我校检阅、考核班级安全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5、技能培训考核化。我校每年对重要岗位的教职员工,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地安全技能培训,通过知识测验和操作考核保证培训的效果,对不合格的要进行补训补考,并与年度考核挂钩。

6、自护自救演练化。通过组织学生实际演练操作,增强学生自救自护意识和能力,把知识性的安全教育变为实际性的自救能力。

7、教育效果行为化。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真正使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变为全校师生自觉的安全行为,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有了好的制度,完善的管理,师生良好的安全意识,要完全将安全做到防范于未然,都还不行,校园安全防范设备设施更是实现全员安全的基本保障,因此:

五、强校路上:构建安全物质文化

近几年来,我们大力加强对安全防范设施的投入,为保证治安值班通讯畅通,为保安队配备了对讲机,安装了电视监控系统,监控面可达到全校的95%。专门为安稳办配备了电脑、传真机、打印机、摄像机等。为防止意外事故和火灾,全校各个部门均按要求配齐灭火器,定期更换灭火器配件、充药,保证了器材的正常使用。各楼梯安装防护栏,教学楼、实验楼、食堂等处设立“安全通道标志”、应急灯、灭火器、消防栓、路灯等,同时在学校各重点位置安装防盗门窗、报警 器、高清摄像头,把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校产安全放在首位。另外,学校还专门设立了亲情聊天室、亲情视频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为留守儿童等特殊个体开展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从思想意识上防止不良行为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安全设备设施的完善为校园安全文化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基本上形成物防、技防、人防相结合的安全保障体系。(图片展示安全设备设施)

六、合作共赢:构建安全协作文化

我校除学校内部建立由校长到职工,由老师到学生的系统安全工作网络外,同时,加强与公安、消防、卫生、综治办等部门密切合作,建立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逐步健全和充分发挥法校共建、警校共建、城管学校共建、卫生学校共建、家长学校共建、社区学校共建的社会参与、监督、互补的网络和功能,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工作格局,由校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网络,初步构建起了多渠道、全方位的安全教育管理协作体系。(社区、法治讲座、家校共育、家长会等照片)

七、永立潮头:构建安全系统文化

这一个部分,是根据前面六个层面的具体做法,通过近六年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对构建学校安全文化的一些体会:

首先安全文化的概念是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总结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如今,这个概念早已经超出核工业界在全世界范围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安全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而这些都是实现良好的安全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安全文化能使学校和个人都能对安全密切关注。

(一)学校安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学校安全文化是学校长期在安全活动中形成的,是把服从管理的“要我安全”转变成自主管理的“我要安全”思想,从而提升学校安全工作的境界。同时安全文化的提高也是一个潜移默化,变有意识为下意识的过程,是日常的点滴安全行为形成永久的安全习惯的过程,需要滴水穿石,需要久久为功。

我校在具体操作中将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落实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将安全管理融入学校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将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师生的行为方式中,将安全标准落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安全建设气氛。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影响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和师生的安全自觉性,以文化的力量保障学校安全。

(二)学校安全文化之基是习惯养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校安全文化工作的基础是安全习惯的形成。这个习惯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工程,需要上至学校领导的正确决策,中层干部的坚决执行,所有师生员工的认真操作。如,我校新生入学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其中安排半天时间进行安全教育,教给他们逃生技能等安全知识;每天加强对学生日常仪容仪表、行为习惯的常规检查,做到每天有记录、每周一小结、每月汇总梳理、每期总结存档,并纳入学生道德银行计分。只有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安全习惯才能自然而然成为顺理成章之事。(图片或资料链接)

(三)学校安全文化之本是筑牢责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责任是安全工作最重要的元素。每个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遵守起码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自觉的安全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把好我们的安全关。唯有如此,安全工作才能真正做实、做细、做好。

(四)学校安全文化之魂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指的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所以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非常注重以人为本,始终坚持并践行:尊重每一个人,依靠每一个人,包容每一个人,欣赏每一个人。

(五)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终级目的是达到校园和谐。和谐主要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和谐,管理和被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各级管理者要求被管理者去执行规章制度,而被管理者却是“不情愿”地、甚至是反抗地去执行规章制度。而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从管理上、精神上、思想上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善于辩证地看待安全规章制度所给予我们的最大的“平安和安稳”,形成在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中的精神财富,即学校安全文化。实现 既要“保证人的安全”,又要“依靠人保证安全”,达到校园和谐,这才是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7.文化培训学校发展规划 篇七

一、和谐校园——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

学校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准确地说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先进的学校文化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创设一种氛围,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潜移默化影响师生的观念与行为,提高师生学校生活的质量。

富有情味的人际环境,能给教师温馨的空间。教师感到的是“家”的温暖,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和张扬。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思想,支持教师教学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体现着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富有想象的自然环境,能给学生遐想的空间。长寿湖九年制学校坐落在美丽的长寿湖畔,教学楼、食堂、寄宿楼、运动场的设计体现了时代与现代的特色,那简约的空间、丰富的色彩,充满着浓浓的现代化气息,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资源,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富有内涵的人文环境,能给学生聪慧的灵动。学校文化是学校丰富的、宝贵的资源,因为只有和谐的、优秀的、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和谐的、优秀的、有生命力的学校教育。如长寿湖九年制学校正在积极打造的以“湖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和谐、有情、润泽、尚美”,代表着学校的孜孜以求和未来风骨;由“c”、“寿”、“/·”组合而成的校徽,蕴涵着湖九人“今天学校以长寿湖为荣,明天长寿湖以学校为荣”的齐心协力、勇往直前、奋斗不已的决心和精神,体现着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二、智慧课堂——学校文化建设的土壤

教学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师生智慧活动的过程。课堂应该是而且确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智慧的课堂,也必将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肥沃的土壤:当你在课堂上微笑着接受学生的过失,当你在课堂上细心地关心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你在课堂上努力把学生想得可爱可爱更可爱的时候,你的课堂就一定充满智慧。因为课堂教学需要智慧地师生对话,需要智慧地评价,需要智慧地管理,更需要智慧地关注每一个细节,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构筑了这样智慧的课堂氛围,才会焕发活力的课堂,出现生本、生态、生动、生成、生活的课堂,才会让师生在智慧的课堂里体验学习的快乐,享受教育的幸福,品尝收获的甜美。

三、特色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的羽翼

学生是特色发展的主角,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而且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进一步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特色发展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同样如此。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主要应选择以学生为主体的各样有益的系列活动,通过多种有益的系列活动实施特色发展。长寿湖九年制学校“湖文化”——和谐、有情、润泽、尚美的打造和挖掘,主要通过长寿湖的系列体验活动、系列宣传活动,学校系列教育活动、系列德育活动来体现,并在活动中感知、感受,在生活中享有、享福。学校正在努力地构建“湖文化”这种以人为本的育人氛围,让“湖文化”特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闪光。

四、专业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长寿湖九年制学校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突出要注重“四个抓”:一抓正气,要弘扬奉献精神,高质量地上好每一堂课,高规格地搞好每一项活动,高标准地教好每一个学生,要与长寿湖的形象相匹配。二抓人气,强化教育的成果意识,倡导合作竞争的人际环境,形成为自己丰塑形象,为学校添砖加瓦,为他人提供资源帮助,为进步持续性发展的优雅空间。三抓底气,重视岗位培训,强化教学基本功,在基准性和发展性两个层面上,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四抓锐气,加强学校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的联系,学校计划与个人计划的紧密联系。提高教师自我设计与自我完善的能力,使持续发展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进取精神成为教师的追求动力。只有这样,教师专业发展了,教学研究、智慧课堂、科研活动才会“一池春水”,教师的未来才会脱离“匠人”的低层次,步入“经师”的高台阶,学校文化建设的道路才会更宽广、更光明,学校文化味才更浓厚,更有内涵。

同时,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它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为了进一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还有注重培训,注重外在的学校培训和内在的自主培训,让教师在学习中提高专业素养;还要注重教学反思,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不断修炼自身的专业成长体验,引领自己从曲折走向坦途。

五、主流价值——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8.用文化发展战略统领学校发展 篇八

文化时代,呼唤学校责任与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让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持续迸发”。建设文化强国必然要“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也是“中国梦”的重要追求。从经济的“发愤图强”到文化的“创新图强”,文化强国已然成为时代强音,文化的发展不仅要有强劲的动力,更要有沉稳的定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呼唤学校的责任与使命,要求学校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学校文化,充分发挥学校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同时学校文化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要力量,学校要跟上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进步,建立和完善适应自我学校发展的文化纲领,并通过先进的理念文化、科学的组织文化、优秀的教研文化、规范的课堂文化、美丽的校园文化等建设,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推进学校师生的文化自觉,从而带动家庭、社区的文化提升。

可以说,学校面临的文化责任与使命是独特、艰难而又不可回避的,时代在呼唤一代新人的同时,也在呼唤敢于实践、敢于思考、用头脑和行动一起创建教育新常态的时代弄潮儿,创建学校文化的历史使命,无疑就落在了当前新型的教育工作者身上。

文化立校,铸就学校发展之魂

近年来,哈尔滨十九中十分重视挖掘学校文化底蕴和提炼、深化、明确学校发展文化内涵,学校领导集体结合十九中的发展历程,系统地总结,高度地概括出了学校发展的文化内涵,取得了十九中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完成了价值追求上的无间隙衔接,实现了学校管理模式和发展速度上的从容转身。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给十九中铸魂的过程,在文化理念的挖掘、提炼、升华、引领下形成了十九中魂。国家有国魂,军队有军魂,每个人也都得有魂,而且这个魂也是要融入血脉当中去的。学校上下达成一致,仅成为十九中人还不够,更要有十九中魂,而魂的核心就是学校“至思、至真、至慧、至远”的校训、“人性、人本、人格、人文”的校风、“敬学、敬业、敬畏、敬德”的教风、“服务学生、成就教师、提升学校”的宗旨、“奠基人生”的理想,就是“坚守、坚实、坚韧、坚定”的十九中精神……哈尔滨十九中魂的确立也就确立了十九中的力量,也就指出了学校未来几年、十几年的奋斗目标,也就找到了学校今后的发展路径。这一系列文化理念的创新,为学校注入了特色鲜明的时代符号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它必将使学校教师队伍抢占学校文化建设的制高点,形成十九中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及学校核心价值观。哈尔滨十九中这所半个世纪以上的老校也应该进入学校精神文化理念建设顶层设计阶段了,为了民主、平等、自由、公平,需要更具体地规范学校的工作秩序。建章立制是文化的保障、文明的体现,文化可存异,文明必求同,固本塑形齐聚力,铸魂强基而凝心,从而力争建立起“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的大境界。只有文化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必将关注十九中师生生命成长,成就教师出彩人生,承载学生成功启航,伴随家长幸福一生。

文化育人,缔造学校管理新常态

文化育人不是一种有形知识的灌输,而是向人们的思想理念注入人性中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于此内化为一种健康向上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人的灵魂和精神。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是铸就人性的美德,让人们在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知荣知耻的价值取向。教育中让人感动、感念并终身记忆的,总是一个个触发了心灵记忆的细节。当学生走出校门,这些东西都会深刻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认同、工作能力和行为习惯,影响着他们的进步与发展。文化育人就是把母校的文化精神烙在学子心上,让他们获得受益终生的精神营养。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营造一种文化,一种无处不在、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文化氛围。文化育人是个系统,不仅要理念先进,更要贵在行动,全方位实施,还要注重传播,促进“文化强国”的“大发展大繁荣”。

培养师资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知识技能的传授中,而且更加广泛、深刻地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中。哈尔滨十九中制定并实施了常态化的“精品教研组建设”“十佳教师(班主任)评选”“校园百花奖”等系列教师培养工程,构建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教师培养系列。并要求全体教职工要加强道德修养,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楷模,努力做学生学习中的领路人,生活中的贴心人,成长中的助梦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教师。

营造环境 学校环境是展现学校文化和体现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通过具体的符号和环境文化来传达和塑造。环境文化作为一种外显的直观文化,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场所与设施,又是陶冶师生情操的无言之师,育人于无痕之中。哈尔滨十九中一是让校园灵动化,学校充分挖掘理念文化的思想精髓,使校园文化环境富有象征性内涵,成为有生命的、有灵魂的智慧校园。二是让楼廊思想化,让会说话的墙壁,潜隐教育于无形。设计电子励志大屏幕、校训墙、优秀师生园地、优秀作品墙,时时刻刻激励师生。

建立基地 文化育人强调文化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体现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情感与行动中的一种文化自觉,注重促进知识内化的实践环节,因此基地的建立尤为重要。哈尔滨十九中组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自由灵活的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站、学生记者站、《慧园》编辑部等基地。

构建载体 一是创办哈尔滨十九中自己的《慧园》校报,记录十九中成长历程,丰富十九中学校文化,拓宽家校沟通平台,齐力营造特色校园。二是发挥德育实践课的主阵地作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等融入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和团队精神。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开展艺术节、体育节、新生军训、读书活动月、志愿服务月、社团文化月、心理健康宣传周、科普宣传周、升旗活动、法制教育月等。四是开放办学、网络共享。成立哈尔滨十九中网站和哈尔滨十九中专属微信群及设计学校ppt专用统一模板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持续稳固推进学校管理新常态。

制度保障 学校制度是一种具体的规则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继承性和先进性等特点,架构学校文化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现代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立校、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和有力保障,涵盖学校的方方面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学校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管理新常态的要求,更是学校文化内在的本质要求。哈尔滨十九中在教学工作中先后出台了《学年组和谐走向》《教研组文明风向》《备课组质量取向》《学年组长形象呈现》《教研组长价值体现》《备课组长专业展现》《优秀学年组(教研组、备课组)达成需要》《骨干教师推荐及管理办法》《十佳教师(班主任)教师评选方案》等一系列相关制度。

上一篇:俄罗斯留学签证流程及费用下一篇:心理开放课的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