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加减应用题

2024-07-20

二年级数学加减应用题(精选14篇)

1.二年级数学加减应用题 篇一

加 减 混 合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一二年级上册28页例

3、例4 【课程标准描述】

结合具体情境,学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1.通过操作活动,学生学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学重点】

正确说出计算顺序和过程

【评价学习方案】

1.通过看图说一说,正确说出图意并列式以检测目标1 2.通过自己说计算过程,关注学生语言表达以检测目标2.【学习过程】

一、铺垫孕伏,复习引入: 1.口算,并说一说计算顺序

15-6+36= 73-40+20= 20+6-7= 18+4-10= 2.竖式计算:

45+25+27= 90-56-25= 说一说怎样计算更简便?

3.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只? 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之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列式后,互相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不仅有连加、连减的问题,更多的是既要加又要减的问题,也就是加减混合的问题(出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例3(1)出示主题图: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又25人下车,还有2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评价目标1)

想一想:现在既有人下车,又有人上车,那现在车上到底有多少人?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算式?

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 67+28-25(3)比一比: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个算式,它和我们前面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这个算式既有加,也有减)

(4)归纳:这算式是加减混合,那么这样的算式又该如何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试着自己在本子上写一写,算一算。(评价目标2)【学习目标】

学情预测: 1)分着列竖式; 2)简便写法。(5)汇报: 投影出示: 方法1.67-25+28=

方法2.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

(6)小结:看来,我们在计算加减混合时,也可以像连加、连减一样,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这种写法很方便。而且哪一步能直接口算就直接口算,不用写出竖式。2.例4(1)出示例4算式:72-(47+16)

(2)比较:仔细观察这个算式,看看它有什么特点,然后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评价目标1)

(3)在本子上独立计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评价目标2)(4)汇报,板书规范的格式,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计算方法

方法1:

方法2:

(5)师小结:加减混合计算有括号时,可以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也可以把连减的计算方法倒过来用,把括号里的两个数相加,变为第一个数连续减去这两个数。

三、拓展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54+18-41 68-47+76 63+35-17+19 78-39+55 53+27-9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学校合唱队原有65人,有27人今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2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四、综合应用:(评价目标1.2)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加减混合计算,希望我们的小朋友们可以用它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检测】

第30页练习五,第7题;

第31页练习五,第12题

2.二年级数学加减应用题 篇二

一、活动目标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伴交流有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资料与问题的学习过程。

2.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法分两段教学的不同要求。

3.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 提高教材比较的能力。

4.进一步提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时间

教研组教师先不集中, 每人自己安排时间阅读并独立解决本方案中的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后, 再阅读本方案中的参考答案, 时间约3小时;以年级组 (或教研组) 为单位集中交流问题的答案, 时间约1.5小时。

三、活动前准备

数学组的每一个教师解答下面的问题, 并准备在年级组或全数学组交流。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 许多教材都把它分成两段来编排, 通常在三年级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在五年级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再认识”, 教师在教学时, 必须明确这两个阶段的教学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请你先阅读下面人教版教材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再回答问题。

(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

教材先教学同分母分数加法, 出示例1。

紧接着是同分母分数减法的两个例题, 例2与例3。

然后就是练习题。

(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第一部分内容是给出一个情境并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内容是列出算式并计算, 计算后研究分数加法的含义。教材的第三部分内容是同分母分数减法的例题 (例2) , 然后是练习题, 在练习题后出现第四部分内容:观察例1和例2, 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

问题:

(1) 根据上面人教版教材的教学内容, 以下哪些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分数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在相应的括号内写1) ?哪些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再认识” (在相应的括号内写2) ?

(1) 重视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 ( )

(2) 让学生比较同分母分数加法与减法的共同点; ( )

(3) 重视用直观图形说明算理, 但不抽象出一般的计算方法; ( )

(4) 重视用分数单位说明算理, 但不出现分数单位的概念; ( )

(5) 让学生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 )

(6) 让学生明确整数1与分数的转化, 如1可以看作5个1/5; ( )

(7) 要求学生脱离直观图运用抽象的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 ( )

(8) 计算的结果一般是最简分数, 如果出现非最简分数, 不要求学生约分。 ( )

(2) 根据上面人教版教材的内容, 你觉得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在你认为正确的括号里打“√”, 否则打“×”。

人教版教材在分数加减法两个阶段内容的编写中,

(1) 都重视了现实情境的创设; ( )

(2) 都用图示或文字完整地呈现了数学问题的条件与问句; ( )

(3) 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 都用圆形或长方形直观图说明算理; ( )

(4) 都是一个加法的例题, 两个减法的例题; ( )

(5) 都是在学习加法时出示用语言表达的加法计算法则, 学习减法时出示用语言表达的减法计算法则; ( )

(6) 都用算式表示了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或相减的中间过程; ( )

(7) 在情境中都同时呈现了生活语言 (如“我吃了3块饼”) 和数学语言 (如“爸爸吃了3/8张饼”) 作为问题的条件。 ( )

2.在三年级分数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中, 各套教材都是先教学加法再教学减法, 以下是四套教材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第一个例题, 请你先阅读教材的内容, 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

(1) 两套教材都用了吃西瓜的情境, 你觉得这是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吗?

(2) 两套教材都把一个西瓜 (作为单位1) 平均分成了8份, 而不是平均分成9份或其他的份数, 想一想, 平均分成8份有什么好处?

(3) 人教版教材在呈现题目的条件时, 用了“我吃了2块”这样的语言, 而北师大版教材用的语言是“我吃了这个西瓜的2/8”。想一想, 在平时的生活中, 人们习惯于用怎样的语言?在数学中, 需要怎样的语言表达?在这里, 如何从生活语言上升到数学语言?

(4) 北师大版教材用图示与语言明确了数学问题的条件与问句, 而人教版教材没有完全明确, 你认为在教学中, 是否需要让学生明确数学问题的条件与问句?为什么?

(5) 两套教材都用圆形的直观图说明算理, 但在算式的表达中, 北师大版教材用了“”这一步作为中间过程, 而人教版教材没有呈现。人教版教材用了“2个1/8加1个1/8是3个1/8, 就是3/8”这样的语言来说明算理, 而北师大版教材没有用分数单位来说明理由。你觉得两套教材这样编写各有什么好处?如果你去教学, 会怎样处理算理?

浙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分别如下。

浙教版教材先呈现了一个果树基地的情境图, 果树基地中有枣园、梨园和苹果园, 并在平面示意图中说明了枣园、梨园和苹果园各占整个果树基地的1/7、2/7和3/7,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提出问题, 接着教材呈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苏教版教材让学生涂色并呈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问题:

(1) 两套教材都创设了情境, 但苏教版教材并不是像浙教版教材 (包括像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 那样给出一个“现实生活”的情境, 你觉得浙教版教材的这个情境有什么优点?

(2) 浙教版教材在用图示与文字说明算理时, 都强调了1/7, 你觉得这样强调有什么好处?

(3) 苏教版教材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3/8+2/8=?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你觉得学生可能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他们的思维过程可能是怎样的?

3.从上面四套教材的编写中可以看到, 北师大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在用图形直观演示算理时, 各用了三个圆形 (两个圆形分别对应于两个加数, 一个圆形对应于和) , 如人教版教材在说明的算理时, 用了下面的图示:

而浙教版教材与苏教版教材只用一个长方形, 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加数。如浙教版教材在说明的算理时, 用了下面的图示:

根据上面的内容, 请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当用圆形 (或长方形) 说明算理时, 每一个圆形 (或长方形) 是否都表示单位1 (或表示一个整体) ?

(2) 在上面的分数加法中, 当出现两个加数分别对应两个圆形时, 是表示两个不同的单位1 (或两个不同的整体) , 还是表示同一个单位1 (或同一个整体) ?

(3) 当两个加数分别是2/8与1/8时, 如果出现两个圆形, 那么对应的两个圆形都平均分成了8份, 阴影部分分别是2份与1份, 在加起来的过程中, 是只把两个阴影部分的份数加起来, 总份数保持不变?还是不但要把两个阴影部分加起来, 而且还要把两个平均分的总份数也要加起来?为什么?

(4) 有些学生在第一次做同分母分数加法独立思考时, 得到的计算结果是3/16, 这些学生是怎样得到这个计算结果的?如果要用图示来说明的算理, 是用一个图形 (可以是圆形、长方形或其他图形) 不同部分的着色来表示相加的过程好, 还是用两个图形表示好?为什么?

4.在三年级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可以有不同的引入方式。以下是两个不同的引入过程, 请你简要地概括它们各自的特点。你更喜欢哪一个引入方式?为什么?

引入方式一:

今天是大头儿子过生日, 先出示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两人坐在桌子旁的图, 再出示一个蛋糕, 平均分成8份, 教师说明大头儿子吃了2份 (在蛋糕图中着上颜色) , 小头爸爸吃了3份 (在蛋糕图中着上另一种颜色) , 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大头儿子 (或小头爸爸) 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2) 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3) 大头儿子吃了后, 蛋糕还剩多少?

(4) 大头儿子比小头爸爸少吃了几分之几?

(5) 他们俩人吃后, 蛋糕还剩多少?

教师选择问题 (2) 和 (4) , 让学生分别列出算式, 并开始研究计算方法。

引入方式二: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并问学生, 怎样得到这个长方形的2/8? (师板书:2/8) , 生回答: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 2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2/8, 教师要求学生折一折, 并用红色表示出2/8。教师进一步问, 怎样得到3/8呢? (师板书:3/8) , 并要求学生用蓝色表示出3/8。教师让学生想一想, 2/8里面有几个1/8?3—8里面有几个1/8呢?回答后, 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分数2/8和3/8, 想一想,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它们的分母相同, 它们所对应的整体都是平均分成了8份) , 进而引出同分母分数的概念, 并要求学生想两个同分母分数, 同桌相互说一说: (1) 是哪两个分数; (2) 这两个分数里面分别有几个几分之一。学生说后,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如果要求出我们两次涂色的部分一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应该怎么列式?学生回答后, 独立研究计算方法。

5.浙教版教材三下年级中, 在学生初步解决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后, 要求学生解决下面的问题:

在学生填了方框中的数以后,

(1) 如果让学生去比较“树枝上”的四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以及这些算式与“2+3=5”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会怎么说?

(2) 让学生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有什么好处 (教育价值) ?

(3) 请你像上题这样编写一个类似的减法题目。

6.想一想, 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加法与减法后, 让学生去解决类似于下面的两个问题, 有什么教育价值?

部分问题的参考答案:

1. (1) (1) 1, 2; (2) 2; (3) 1; (4) 1; (5) 2; (6) 1; (7) 2; (8) 1; (2) (1) √; (2) ×, 只有在五下年级时完整呈现。建议在三上年级教学中也完整呈现条件与问句; (3) ×, 五下年级分数减法中没有用直观图说明算理; (4) ×, 五下年级加减法的例题各只有一个; (5) ×, 三上年级时, 没有出现用语言表达的计算法则, 五下年级时同时出现两个法则, 教学中可以先分开出现, 再合在一起; (6) ×, 三上年级没有算式表示的中间过程, 五下年级有; (7) ×, 三上年级没有, 五下年级有。

2.●北师大版与人教版教材比较: (1) 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 我国南北方都生产西瓜。 (2) 分成2的倍数份时, 学生如果用纸折一折, 比较方便。 (3) 平时在生活中常用吃了几块西瓜, 而在数学中要表达成几分之几块, 可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可以结合图示, 让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 (4) 需要明确条件与问句, 也就是明确整个数学问题的结构, 否则就可能不知道到底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5) 北师大版教材写出中间过程, 以后归纳出加法的法则。人教版教材用分数单位说明算理, 突出了分数加法的意义。在教学中, 可以两者相结合。

●浙教版与苏教版教材比较: (1) 主要优点是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分数加法的含义。 (2) 主要好处是突出了分数单位, 有利于沟通分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关系, 让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其实就是“分数单位的整数加法”。 (3) 学生得到的计算结果可能是5/8, 也可能是5/16。得到后者的思维过程可能是受整数加法的影响, 把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加而得到。

3. (1) 每一个圆都表示一个整体, 一个单位1。 (2) 表示同一个整体, 同一个单位1。 (3) 只把阴影部分加起来, 而分的总份数保持不变。这是由分数加法的定义规定的。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样规定的合理性。 (4) 用一个图形不同部分的着色来表示相加的过程比较好, 而不是用两个图形。从某种意义上说, 用一个图形是直观地出示了“一个分母”来表示“两个同样的分母”。如果出示两个图形看上去就给出了“两个分母”, 这样为学生把两个分母相加提供了直观的基础。而出现一个图形表示一个分母, 则出现两个分母相加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4.引入方式一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入方式二的特点:教学起点低, 有利于学生参与;重视知识的铺垫, 有利于学生解决新问题;注重同分母分数概念的发生,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5. (1) 学生可能会发现:每一个算式的分母都相同;四个算式中的第一、第二个加数的分子与结果的分子分别都是2、3与5;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四个算式都是2个几分之一, 加上3个几分之一, 等于5个几分之一;四个题目在计算的过程中, 都与2+3=5有关, 它们都是在计算“2个东西加上3个东西等于5个东西”。 (2) 解决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体验分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关系。 (3) 相类似的减法问题如下题:

3.二年级数学加减应用题 篇三

关键词: 编制 加减应用题 频数

1.问题提出

数学学习不良是学龄儿童普遍的学习不良类型,美国一些大规模研究发现:约有6%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被诊断为数学学习不良。数学学习不良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基本算术技能上[1]。对更高水平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研究较少。研究发现:数学学习不良儿童最大的困难是解决数学应用题[2]。本文试图从记忆的角度理解为什么数学学习不良儿童解决数学应用题是困难的?

加减应用题是指运用加法或减法运算解答的简单数学应用题,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加减应用题分类是根据问题的语义结构将问题分为三种类型:合并题、变化题和比较题,每一类型根据未知集类型又可进一步分类。合并题分为总体集未知题和部分集未知题;变化题分为开始集未知题、变化集未知题和结束集未知题;比较题分为比较集未知题、标准集未知题和差集未知题[3]。

Lewis[4]要求大学生根据两个句子编写一个数量关系句,例如,两个句子为:在ARCO(地名)汽油的价格是每加仑1.13美元;在Chevron(地名)汽油的价格是每加仑1.18美元。结果发现,学生更喜欢使用“高、多和大”等词语,而不喜欢使用“低,少和小”等词语,编出数量关系句“Chevron的汽油价格比ARCO的汽油价格高0.05美元”。Mayer[5]研究了大学生编制代数应用题,结果表明:赋值命题与关系命题的比是25∶1,即大学生更喜欢编制赋值命题。周新林[6]要求2-6年级学生编制算术应用题,研究结果表明,只编出比较集未知题的人数显著多于只编出标准集未知题的人数,先编出比较集未知题的人数显著多于先编出标准集未知的人数,即学生更喜欢编制比较集未知题。综上所述,这些研究的被试都是正常的学生,本文研究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不良学生编制加减应用题的特点。

2.方法

2.1研究目的

研究小学六年级学生编制加减应用题的特点。

2.2被试

依照期末考试成绩,选取六年级数学学习不良学生17人。

2.3材料

每人分发一张A4纸。上面印有指导语: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就请你来编一些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要求:(1)每题都要用上“小明”、“小华”这两个人名和“苹果”这个词。(2)只能用加法或者减法进行计算。(3)编成的应用题只要一步计算就能解答。(4)把编的题目写在下面的空白处;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编得多,编得好!(5)不会的字可以使用汉语拼音(时间20分钟)。主试对指导语逐条讲解,回答学生的疑问,直至被试理解为止。本研究要求用“明明、华华和苹果”编题,可以控制问题情境上的差异,探索问题的数量关系特点。

3.结果

3.1正确编制的频数和频率

对每个学生来说,每个不同未知集问题只计1次,也就是说重复问题只记1次。研究发现:(1)16人编出总体集未知题和差集未知题(占94.1%);10人编出部分集未知题(占58.8%);6人编出比较集未知题(占35.3%);3人编出结束集未知题(占4.5%),无人编出变化集未知题、开始集未知题和标准集未知题(占0%)。这些结论与周新林的研究一致:“与标准集未知题相比,学生更喜欢比较集未知题。”在编出的比较集未知题中,4人编出的题目用“多于”,2人编出的题目用“少于”,这研究与Lewis的研究一致——学生更喜欢使用“高、多和大”等词语,而不喜欢使用“低,少和小”等词语。

3.2编题顺序

按照语义结构将加减应用题分为合并题、变化题和比较题。不同语义结构问题的编制顺序是指被试在编制加减应用题时,先编制合并题、变化题还是比较题?当两种类型都正确回忆时,哪种类型在前面,哪种类型在后面,这就是所谓的编制顺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提取顺序。合并题在比较题之前的有8人,比较题在合并题之前的有7人。

合并题分为总体集未知题和部分集未知题;变化题分为结束集未知题、变化集未知题和开始集未知题;比较题分为差集未知题、比较集未知题和标准集未知题。编题顺序主要取决于被试第一个正确编制问题的未知集类型。总体集未知题在部分集未知题之前的有7人,部分集未知题在总体集未知题之前的有2人。差集未知题在比较集未知题之前的有6人,比较集未知题在差集未知题之前的有0人。

3.3问题类型重复编制

数学学习不良学生编制加减应用题有新的特点,即编出的问题正确,但类型重复。例如,某同学编制16个问题没有错误,但是仅编出3种类型(差集未知题、合并集未知题和比较集未知题),其中差集未知题10题,比较集未知题和合并集未知题各3题。各题的变异在于数字的变化。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不良学生虽然学习了全部类型的加减应用题,而且经过多次复习,但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记住总体集未知题、差集未知题和部分集未知题。变化集未知题、开始集未知题和标准集未知题未能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是说,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不良学生大脑中仅有合并图式和变化图式,几乎没有变化图式。这说明需要对数学学习不良学生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曾盼盼,俞国良.数学学习不良的研究及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48-56.

[2]Diane,P.B.,Brain,R.B.&Donald,D.H.Characteristic behaviors of students with LD who have teacher—identified math weakness.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y,1999,33(2):168-177.

[3]周新林,张梅玲.加减文字题解决研究概述.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642-650.

[4]Lewis,AB,Mayer,RE.Student’misconception of relational statements in arithmetic word problem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7,79:363-371.

[5]Mayer,RE.Memory for algebra story problem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2,74:199-216.

[6]周新林,张梅玲.解决标准集未知题的易错性成因.心理学报,2000,32(3):287-291.

4.二年级数学加减应用题 篇四

P53例4,课堂活动3题,练习八第3、4、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能正确计算。

2、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生活中两步计算问题的思考方法和步骤。

教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只列式,不计算。

1、比276多308的数是多少?

2、一个加数是355,另一个加数是361,和是多少?

3、减数是84,被减数是436,差是多少?

4、555比427多多少?

二、学习例4

1、小朋友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育才小学组织全校学生看电影。电影院里有800个座位,男同学有327人,女同学336人,电影院还剩多少座位?

2、生先独立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再在小组里讨论说一说。

3、师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

第一种:⑴先算男同学和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327+336=663(个)

⑵再算还剩多少个座位?

800—663=137(个)

说一说怎样算出800—663的得数的?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计算的过程。然后再板演竖式计算。

第二种:⑴先算出男同学坐了以后剩多少个座位?

800—327=473(个)

⑵再算女同学坐了以后还剩多少个座位?

473—336=137(个)

4、小结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意思是“相等”)

四、课堂作业:

1、第3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分析等活动来认识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计算。

2、第4题,学生可按自己的理解直接说出4个250就是1000,所以够吃4天。也可以列成加法250+250+250+250=1000,还可以列成减法1000—250—250—250—25—=0。

3、第6题,先让学生认识图形,明确水表、电表、气表下面写出的数,就是水、电、气本月底的读数,并填入图下的表中,再分别算出本月使用数。

4、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直接填在书上)

五、课堂小结:

5.二年级数学加减应用题 篇五

P63—P64例1、例2,P65课堂活动1、2题,练习十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能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3、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具准备: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产生探究欲望

1、小朋友,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学生自由发言)

2、请你将你最感兴趣的一次买东西的经历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3、请各组推荐一名代表,说说买东西的经历。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探索过程

1、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小伙伴。想知道他是谁吗?

课件演示彭远小朋友的自我介绍。

师:让我们看看彭远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课件演示:他用10元钱到超市买了1支钢笔,用了3元4角,一本笔记 本用了1元8角)

师:从刚才的动画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回答。

师:哪位小朋友能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彭远一共用了多少钱?

一支钢笔比一本笔记本多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本笔记本的多少倍?

师:小朋友真能干,提出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其中,有的问题是我 们会解决的,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探 索怎样解决像问题3那样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合作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⑴师:彭远小朋友用10元钱买了一支3元4角的钢笔和一本1元8角的笔记 本,还剩多少钱呢?你能帮助彭远算算吗?可以自己独立想办法 解决,也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商量讨论解决,如果遇到困难,也 可以请老师参加讨论。

⑵学生独立探究或在小组里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交流探究成果

师板书:第一种:10元—3元4角=6元6角

6元6角—1元8角=4元8角

第二种:10元—1元8角=8元2角

8元2角—3元4角=4元8角

第三种:3元4角+1元8角=5元2角

10元—5元2角=4元8角

师:小朋友真能干,不但得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 发现了其中的秘密。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可 是多种多样的!

三、内化加深,学会应用

师:彭远小朋友得到了大家的帮助,非常高兴。同时他也非常感谢和 敬佩小朋友。

师:刚才小朋友们开动脑筋,帮助彭远解决了问题。那么,这两个问 题你能解决吗?

㈠、学习例2

1、生独立看例2表格,再算出结余。(指导理解“结余”的意思)

2、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学生上台板算。再集体订正。

㈡观察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题都是两步计算的问题,小朋友要 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选择合理的算法进行计算。

四、课堂活动:

P65第1、2题。(生做在作业本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1、2、3题。

六、课堂小结:

6.二年级数学加减应用题 篇六

分数:

51-30+5 90-81+2 14+11-25 7+66-49 0+60-36 95-57+44 79-38+40 70-3+13 47-11+21 53-37+4 74+31-16 11+86-1 7+0+94 38-7+69 48+43-21

86-73+1

79-73+4

98-39+47

22-21+43

47-16-22

30+69+53 加减混合 姓名:

分数:

15-12+68 79-46+27 13+16-24 91-25+7 39-2+11 44+32-2 33+19+42 2+81-62 7+20+7 84-63+0 11+86-1 46-3+20 60-11-40 8+40+18 97-89+33

15-12+68

12-8+59

22-21+43

70-3+13

79-38+40

7.一年级语文:“学”二年级数学? 篇七

说着李老师让面前的七八个孩子读背“方位”儿歌,并轻轻地对我说:“一年级的孩子读读背背儿歌还行,可是要他们根据提供的相关的图填方位。还真难为了他们。这不,今天上午才给他们讲过,下午他们又不清楚了,即使今天过关,明天可能又有一些学生弄不清了。”李老师讲的话,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因为就是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认识方位”,也有一些学生有困难。听我一说,李老师轻声问我:“那。我是讲还是不讲呢?”“这……”我也被李老师问住了,只好含糊其辞:“少数学生有困难可以暂时放一放。对于方位问题,既然教材上有,就尽量耐心地给学生‘磨一磨’吧。”

离开一(2)班教室,我直接回到办公室,打开苏教版国标教材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第97页,(图1)同时打开苏教版国标教材二年级数学课本(上)第58页(图2)。经比较,发现语文和数学中的“方位”问题十分相近,而且,感觉二年级数学中的学习要求,比一年级语文课上的要求还要简单一些。“方位问题”让孩子在一年级学习好,还是在二年级学好呢?我为难了。

第二天,我召集任教一年级的5位语文老师、4位数学老师和任教二年级的6位老师。开了一次小型“实话实说”座谈会,就“认识方位”的教学问题,听听大家的意见。结果老师们的一致意见是:把它安排在二年级数学中学习要好一些(当然二年级学生学习方位也不容易)。原因是一年级学生学习这样的内容容易产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一年级语文中可保持“方位”儿歌的学习,把“方向的练习”取消。

8.二年级数学加减应用题 篇八

一、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197408569887

373521678999

254358467733

二、估算

598+204307+448254―108

572―353473+218276+361

三、解决问题

1、小红为地震灾区捐款489元,小东捐款321元,他们一共捐款大约多少元?

2、环卫阿姨3月收集瓶子588个,4月收集瓶子432个,3月比4月大约多收集多少个?(部分学生做,即优等生也必须做)

3、写出两个数之间的整千数。

9.二年级数学加减应用题 篇九

47+53=

76-24=

29+67=

95-89=

79-56=

52+39=

34+62=

56+4=

80-56=

65-3=

60-46=

67-38=

66-36=

71+26=

84-36=

15+19=

55-16=

55+29=

69+26=

64-36=

74+18=

35-19=

54+28=

58-46=

65+25=

53+46=

36+38=

39+36=

25+57=

37+32=

76-43=

26+48=

13+79=

46+37=

84-56=

80-56=

76+16=

39+21=

29+42=

61+22=

27+53=

75-46=

78-56=

52+38=

60-28=

56-26=

59-23=

29+36=

36+28=

45+25=

52+17=

58+14=

80-24=

88-56=

93-65=

38+56=

24+37=

51-15=

36+36=

97-58=

57+15=

45+36=

26+56=

61+39=

26+58=

49+16=

55+26=

60-32=

64+36=

29+74=

25+56=

73-29=

69+34=

28+58=

28+36=

29+66=

64-16=

46+34=

51+28=

96-68=

36+56=

56+26=

26+69=

68-56=

69-26=

63-59=

36+45=

68-26=

19+38=

23+68=

85-36=

32+49=

47-29=

43+26=

72-56=

64-25=

98-53=

49+25=

54+42=

27+69=

29+39=

31+38=

91-73=

27+56=

41-28=

33+53=

51+29=

35+37=

97-54=

49+47=

46+3=

16+38=

23+38=

51-35=

62+19=

69+19=

80+7=

98-25=

46+45=

55-25=

34+36=

49+16=

54-36=

78+14=

25+66=

81-56=

51-46=

54+16=

42+38=

49+25=

69+6=

66+16=

26+28=

84-15=

42+19=

35+34=

38+64=

34+58=

27+48=

26+16=

62+36=

66+23=

46+39=

42-28=

27+26=

81-69=

38+39=

69+26=

42+49=

36+38=

74-26=

69+26=

38+36=

23+38=

69+27=

54+36=

36+53=

36+13=

28+45=

64+28=

67+24=

54+27=

39+27=

96-28=

55+16=

36+49=

89-76=

24+36=

36+44=

46+36=

23+48=

8+92=

47+16=

34+49=

29+44=

47-28=

14+39=

62+36=

80-25=

48+43=

68+25=

64-39=

34+42=

45-29=

79+12=

58+28=

35+53=

35+36=

18+65=

52-49=

37+58=

51+19=

25+39=

88-65=

55+39=

10.二年级数学暑假自测题 篇十

1.登山夺旗。

2.蝴蝶采花。(用竖式计算)

3.接力赛。

二、知识城堡

1.369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9在()位上,表示()。

3.《小学语文规范词典》中收录的常用字有三千五百零六个,写作(),约是()个。

4.2个千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读作()。

5.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聪聪的体重是35(),他的书包重3(),文具盒重200()。

6.9千克=()克 3千克+600克=()

2700克-700克=()克=()千克

7.用5、0、3、8四个数字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最小四位数是()。

8.2605=()+()+()

9.找规律填填、画画。

(1) 3 4 6()13()()

(2) 750800850900()() ()

(4)

三、数学百花

1.聪明选择。

(1)有20位同学参加劳动,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人?算式是()。

A.4B.20C.20

(2)骑自行车时车轮运动是(),自行车由近到远是()。

A.平移 B.旋转

(3)的体重大约是()。

A.50克 B.5千克C.50千克

(4)最大的四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大()。

A.9000 B.8999C.8000

(5)图形中最多的角是()。

A.锐角 B.直角C.钝角

2.送回家。

3.画出向左平移6格后的图形。

4.在图中画一条直线,使它增加1个锐角、1个钝角和2个直角。

四、解决问题

1.

2.杭州到北京,硬卧火车票363元,飞机票710元。买一张飞机票的钱够买两张硬卧火车票吗?

3.

(1)妈妈带了500元钱去买自行车,还剩多少元?

(2)一个足球的价钱是一本《动物世界》的几倍?

(3)买3本《动物世界》和1个足球,一共要多少元?

(4)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只电饭煲大约要多少钱?

4.实验小学春季运动会参加人数统计表:

(1)参加()的人数最多,参加()的人数最少。

(2)参加跳高的与参加跳远的相差()人。

(3)参加100米和800米跑步的共有()人。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五、智力冲浪

小明给小红几本课外书,两人就一样多了?

11.二年级数学加减应用题 篇十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页例9。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加减的方法,经历交算法的过程。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3)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新课,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算法

1、根据上面的情况,选择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一共花多少钱?各自进行并汇报

板书算式:2000+1000=()

那么,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板书算式是:2000-1000=()

想一想:()个百加()个百是()个百,也就是();()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2、组织活动编题口算活动

用这些整百、整千数来进行一次编题口算的活动 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整百、整千的数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2人一组,从整百和整千数中任意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出示:80+50 = 130-50=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4、出示900+600= 9000 +6000= 1500 -600= 1500- 6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 集体校正

5、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自主提问解决问题。

四、展性练习

a)你有几种填法?(练习十七第5题)

8□27 >8263 b)○里填上“> ”、“< ”或“ = ”。+80 ○ 40 +60 5800- 800 ○ 3600 - 3000 130+ 70 ○ 200 +20 700 -90 ○ 700- 80 1200 -200 ○ 1000+ 200 500 -50 ○ 400 +50 90 +50 ○ 200 -60 90 -60 ○ 100 -70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

12.二年级数学加减应用题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计算三位数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教学难点:熟练计算。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知识再现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练习八)

2、口算。

出示“练习八”第6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答,齐说得数。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7题。

组织学生讨论,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计算完成填表。

2、完成“练习八”第8题。提问:三个数连减你准备怎样计算?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小结并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9题。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信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根据题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减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集体交流。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指名学生读题,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先组织学生理解题意。组织学生列式计算。

解题交流,揭示规律。教师讲解,提示重点。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完成了“练习八”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法的特点 篇十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特点;二年级

创新教学方法是让小学生对以往的教学印象改变认识的方法之一。小学数学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数学大多数以加减乘除为基础的运算,这些基础性知识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数学推断能力、基础数学的应用综合能力,教小学二年级的老师在教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通过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培养学生的判断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学好未来的学科打好基础。

一、传统小学二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学生没有自主意识学习的灌输性教学,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与主动接触新知识的兴趣,之所以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因为一部分小学数学老师认为,处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还不适合没有老师的监督学习习惯,并且认为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过于简单没有什么逻辑应用题,只是对简单的数的认识和基础算法的掌握,所以只要学生背会了基本的乘法口诀就可以解决加减乘除题。还有一点就是,小学的一部分老师在专业学术方面也存在教学缺陷。处于小学阶段的大部分老师认为小学数学是所有数学学习中最简单的阶段,校方认为只要能够教会学生熟练应用加减乘除的老师都可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就因为如此,使得小学缺少专业的教学生学习数学的老师,使得不少开始接触数学的学生由于老师的授课不专业导致学生从开始学习就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开始厌恶学习数学。特别是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虽然简单,但是这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阶段,所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需要老师从小开始抓起。

二、创新教学方法

(一)应用创新型的情景教学方法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将教学思想融入情境中,例如,小学老师可以将应用数学乘法口诀解决运算问题的题引入生活中,摆脱学生因为不理解或者不对书上的枯燥的知识感兴趣带来的困扰,如,小学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提前一天调查自己家的楼层有多高,每一层有几间房子,平均每户住多少人,等到学生调查清楚的时候,老师可以将他们引入他们熟悉的住宅区域中,教他们计算这一栋楼一共住了多少人,从而使学生不仅开始热爱学习数学,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数学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处于向外界学习的状态,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媒体动态图片,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运算,例如,老师可以利用现在小学生都喜欢看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让学生学习数学基础运算,如,草坪上有喜羊羊、暖羊羊、美羊羊、沸羊羊、懒羊羊五只羊,突然灰太狼来了抓走了暖羊羊和懒羊羊,问学生剩下几只羊?老师还可以为了调动课堂气氛应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完成,采用开始动手、运转大脑、动口等操作形式,调动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为了学习如何画圆,老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利用自己的经验来画圆,当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器材来画圆,那么到底应用怎样的方式才能画出规定中的圆呢?这样积极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开始对数学感兴趣,乐于在数学中学习。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活泼的年级,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很感兴趣,但是如果引导他们的教师应用的方法不正确就会导致学生对所接触的事物失去兴趣,开始转移目标,重新选择感兴趣的东西。为了让处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作为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而言,老师应该为学生创建快乐的感兴趣的学习氛围。老师可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带学生进入学习课堂,例如,在上课三分钟的时候老师可以问学生今天早上吃了什么,一共用了多少钱?每一份早点多少钱?假如早点的美味总分为十分,选十个人分别让他们对自己吃的早点打分,平均下来是多少分?这种结合实际又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所接触的生活开始计算的方法来接触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能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有渴望,从而开始对数学感兴趣,开始认真学习

知识。

总之,小学数学的学习可以说是一名学生学习基础数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对一个人一生的学习都有重要的影响,并且这个时候所学习到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生个人总结到的学习方法都可能是一个人一生受用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金成淑.小学数学构建情景教学的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钟训莲.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2014(8).

14.二年级数学加减应用题 篇十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中的

望。

(三)掌握方法,巩固应用 谈话: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现在我们也像蜜蜂王国里的小蜜蜂一样,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题,有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做完这些题目。【设计意图】还原情景中的内容,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将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关注学生是否已扎实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在巩固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解蜜蜂王国,了解了许多有关蜜蜂的知识,这节课你又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行程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总结评价

1、我们的教学要关注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的意义建构,计算数学强调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同时在表达讨论交流中促进教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中我们应把教材视为教与学的素材,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再创造与二次开发,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六、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1、进位加:57+29=(只)方法1: 50+20=70 7+9=16 70+16=86 方法2: 57+20=77 77+9=86

2、不进位加:32+45=(只)

3、退位减:

57-29=(只)

4、不退位减:45-30=(只)《1000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听我的课,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下面是我的一些拙见,请各位老师予以指导。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所教学的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课本二年级下册

我根据教材编写总结了以下特点:(1)优化教材知识结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内容中一些重要的数的概念。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优化知识结构,编排教学内容。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再教学读写和组成,然后教学数大小的比较。把认数和简单的整百、整千数估算有机结合,认数和用数表达、用数交流信息相结合,不断发展学生的数感。(2)密切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材创设了一幅体育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更大的数,掌握数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3)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的认识由100扩展到1000,数目大了,内涵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在现有基础方面: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在这个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在学习动力方面:二年级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自觉性很差,动力明显不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间不长,他们思考、观察、表达、练习、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2、学法指导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以下学习方法:学生学会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会分析、综合、整理。

三、说教法

结合二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数1000以内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根据本课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二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教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时,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多多思考,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学习。

2、寓学于乐,逐步提高。

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数数的方法。

小朋友们都还不明白计数单位

十、百、千这样抽象的概念。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a提问:‘1000是多大的数呢?’通过观看FLASH动画,让学生体会:一个一个地数,10个小正方体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从而认识计数单位“千”,进而发现1000是很大的数,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基本概念b在教学数数方法时,可放手由学生自主地数小正方体。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数数的方法很多,可以一个一个数、一十一十数、一百一百数,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情境,感悟到数较大的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数数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能结合实际数1000以内的数,初步发展数感.

通过一些习题学会数1000以内的数。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为新授课,具体步骤如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师:老师出了一些题目想要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一年级所学的知识。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信心!

师:好!那么同学们请看题。课件出示:㈠、数一数

①一个一个地数,从90数到99.②一十一十地数,从10数到100.③99加1是多少?它是个几位数? ④从65数到55.⑤一个一个地数

__ __ 70 __ __ ⑥一十一十地数

__ __ 70 __ __

先读题,师等学生回答以后,问问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2.师:刚刚大家都做得很棒,我们很早就和100以内的数交上了好朋友。今天呢,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些新朋友。同学们跟我来吧!

二、创设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体育馆举行足球赛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图,图片上是什么地方啊?(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画面的情景内容。)生:体育馆。

师:猜猜画面中的看台上大约有多少观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猜一猜、说一说,教师再指名说一说。

师:这个单元的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在学习万以内的数之前,我们先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到底1000是多大的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课件出示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三、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马拉松赛跑图片。

师:同学们,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呀? 生:赛跑。

师:同学们,你们看!运动员的身上贴着什么呀? 生:号码。

师:是的,这些是他们的参赛号码。不过怎么只看见四个号码呢?同学们请看题。把题目读一遍。

课件出示:这里是11名运动员,他们的参赛号码是100号到110号,请问100到110号之间有哪些号码呢?

师:有几位同学举手。但是有很多同学看来并不知道这道题的答案。那么老师现在带领大家去交朋友,他们会帮助我们的。好不好啊? 生:好!

四、新授

1、数数。

课件出示FLASH动画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并且跟着动画一起数。)

师:一个正方体代表一,我们一个一个地数,10个1是多少呢?(10个1是10)【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看这一排正方体,有多少个呢?生回答‘10个’。

师:哦!十个正方体摆成一排,那么现在我们十个十个地数,10个10是多少呢?(10个10是100)【课件出示】

师:现在同学们看到这么多的正方体,它们到底是有多少个呢? 生:那是我们刚才数过的,是100个!

师:那好,我们现在一百一百地数,10个100是多少呢?(10个100是1000)【课件出示】 原来1000是这么大的数啊!可真多啊!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8页认真地看看例一。然后完成填空。【课件出示答案】

2、课件出示: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师:同学们想想数数可以用什么方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交流数数经验;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①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一十一十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②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3.小结。

师:比较小的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数更大的数时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4、答疑

课件出示马拉松赛跑图片。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来告诉老师?

生: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师:大家一起来数一数„„

5、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①你会数吗?它们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199()299()399()499()599()699()799()899()999()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生举手回答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接下来的题目有难度了哦!同学们有没有胆量接受挑战呢? 生:有!

师:好!请看题。

课件出示:②让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先读题,再指名学生回答,或让全班同学一起回答。⑴七百九十九的后面一个数是谁? ⑵二百的前一个数是谁?

⑶从一百九十八起,数到二百零六。④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先指名一位学生来回答,老师板书。)师:同学,你来数,老师来写。

师:现在你们一起来数一数。同学们太棒了!

五、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习题:

1、你会填吗?

师:同学们有勇气接受更大的挑战吗? 生:有!

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答题。①、一个一个地数

__ __ 800 __ __ ②、一十一十地数

__ __ 800 __ __ ③、一百一百地数

__ __ 800 __ __

师: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再回答。有不同意见吗?

2、按要求数数:从998数到988。

先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指名学生回答。

3、看图填空。

上一篇: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下一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