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精选7篇)
1.1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 篇一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自然界的水循环(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一个人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其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投影显示] 资料一:“世界水日”的来历
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继而,联合国大会决定,自1993年起,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就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开展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资料二:人类面临空前的水资源危机。
21世纪,世界人口将增长3.6倍,农业用水将增加5倍,工业用水将增加26倍,城乡各地生活用水将增加18倍。在非洲有12个国家常年缺水,4亿多人饮水不足,而在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许多大河滔滔人海,水资源未得到有效地利用。
[教师引导]从以上出示的有关“水”的报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意识到当今水资源问题不仅是区域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球每一个人的关注,同样我们也不例外。
[教师提问]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学生回答]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占到全球的96.53%。[教师提问]哪些水体是方便人类利用的呢?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教师追问]那么,这些水体在地球水体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呢?
[教师引导]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要指陆地上各种为人们所利用的淡水资源。结合这一概念,读此统计图表,你有何认识?请利用数字定量回答。
[学生回答]淡水资源及方便人类利用的水体所占的比例太少了!淡水资源占地球水体总量的3.5%,方便人类利用的淡水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陆地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所以,海洋水汽能够到达的区域,生态环境充满了生机。宜人的自然条件使农业成片分布,也使人口和城市相对密集。这也正是前面讲到的目前全球有50%多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的重要原因。可见,海陆间水循环对于地理环境乃至地球生命的影响是既广泛又深刻的。
[教师承转]陆地之间不断地进行相互转换运动,也在促进陆地水资源更新转换方面与水循环运动发挥着异曲同工的效应;根据水循环的原理和转化规律,我们了解到水资源具有永续利用的性质,那么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还会发生水资源的严重危机呢?目前造成水资源危机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已见。
[教师小结]并布置学生活动]由讨论得知,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和季节、年际变化大等自然原因以及人口膨胀、过度开采、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等人为原因都是造成“水荒”肆虐的重要原因。[学生活动]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一项伟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从扬州附近的江都抽长江水,利用京杭运河及大致与其平行的河道作为主干线,逐级提水北送到天津。主要解决黄淮地区东部、山东、冀东和天津等城市的缺水问题;中线从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北送至北京、天津。重点解决沿线城市用水并且兼顾农业和其他用水;西线从长江干支流(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上游。主要解决西北干旱缺水问题。目前,东、中线工程实施方案基本敲定、整个工种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
(2)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最根本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
(3)跨流域调水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原理解决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的方法。为了缓解天津和青岛两市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我国已经别建成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工程。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1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 篇二
一、巧导入
所谓“导入”, 顾名思义是把学生从课前松散无序的状态引导进入课堂学习中。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新课教学的过程中, 精练而别致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 诱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这就好像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 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变被动为主动,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例片段】电脑展示水世界: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冰川水的图片, 一张张精美的图片, 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纯净令人向往的水世界。
【评析与思考】精美水世界图片的显示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眼球, 又用短短几句话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很好。对于水循环这一部分内容, 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 学生也有话可讲, 只是这部分知识该怎样才能融会贯通, 让学生在上完这节内容以后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 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疑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认识规律, 知识的内在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学习愿望, 启动学生思维, 为教学开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 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导学, 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在尝试中探究问题, 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课例片段】在黑板上写下多种水体: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冰川水。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水体之间是不是孤立存在的? (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既然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 那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学生上黑板用箭头把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示出来 (图1)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各种水体是通过什么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回答:水循环) 教师展示视频, 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水循环的具体环节有哪些?
【评析与思考】教材中的图其实已经把水循环各个环节都写清楚了, 学生一看似乎弄懂水循环的环节不成问题, 许多老师可能会直接让学生翻到必修一59页 (湘教版) 让学生直接看书上的图, 但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 纯属死记硬背。但通过提问, 通过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能让学生把水循环的知识体系理顺。此时教师应设法制造矛盾, 巧妙地设置疑点, 提出一系列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问题, 借用学生知道的问题为本知识点的学习打下伏笔, 用图片等信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转化为有意注意, 既深化题意又开拓思路, 并激发学习兴趣, 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课堂设疑应注重层次、难度、方式, 切忌教师问之泛泛, 学生答之渺渺, 更忌课堂上热热闹闹, 下课后烟消云散。
三、巧过渡
过渡也称作为“承转”, 指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程, 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过渡得好, 能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犹如如裁缝师傅穿针引线, 如果技巧高超、过渡自然则会使人有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之感。
【课例片段】面对滔滔黄河水, 李白曾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 这千古流传的佳句, 却违背了什么地理原理? (学生回答:违背了水循环的原理) 教师进一步补充:按照水循环原理, 应该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又复回”。那么, 这“奔流到海又复回”的水是属于什么样的水循环类型?自然界中有哪些水循环类型?
【评析与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达到向另一个内容过渡的目的,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过渡方式, 这种方式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而且易吸引学生, 这种自然的过渡, 保证了教学过程的紧凑性和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避免了教学过程的冷场和学生思维的中断。过渡艺术的主要特征是自然流畅, 水到渠成。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设计和运用, 导致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紧凑、松而散;有的课堂教学环节不连贯、支离破碎;有的课对学生吸引力差等。
四、巧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与一般的教学方式互补, 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适用于地理教学的案例有多种, 教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不断给自己“充电”, 而且要引导学生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报纸杂志或新闻联播中发现与课本知识有关的案例, 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从而使地理教学展现独特的学科魅力。
【课例片段】以母亲河黄河为例, 探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屏幕显示1981-11-21和2000-05-02不同时间的两幅图片, 如图2) 图片判读:红色—滩涂上的农田, 蓝色—晒盐的场, 灰色—荒地。探讨内容: (1) 黄河口附近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黄河口的位置、三角洲面积等) (2) 这些变化主要是水循环的哪个环节造成的? (学生回答:地表径流) (3) 这种变化体现了水循环的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 促进物质转移) (4) 每年春季黄河常断流, 从水循环角度列举治理黄河措施。
经过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黄河口位置的变化和三角洲范围的扩大———地转偏向力以及水循环地表径流环节中流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治理黄河断流的措施: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 (地表径流环节) ;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增加下渗调节黄河径流 (蒸发与降环节) ;修梯田等。
【评析与思考】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和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跟水循环有关的案例有很多种, 如果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归纳, 既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又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教学中选用了黄河流域这一案例层层设疑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问题一提出来,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 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原理与规律, 顺利成章, 清新自然。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而且提高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巧结尾
“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描龙画凤, 难在点睛。”这道出了收尾工作的重要性。教学中我们普遍在重视“起调”的同时, 却忽略了“终曲”的弹奏, 结尾往往趋于简单化、形式化, 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其实“结束语”与“导语”对地理课堂教学来讲同等重要, 如果“导语”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情境之中, 那么“结尾”的艺术就是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精彩的结尾可谓是锦上添花, 让人感到余音绕梁, 韵味无穷。
【课例片段】本节课学习了水循环的基本知识, 而且结合案例分析了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课后留给同学们去解决两个问题: (1) 设计一个能简单模拟水循环的小实验, 下节课为我们展示; (2) 思考总结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3.自然界的水循环 篇三
关键词: 水循环 水体 地理意义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本章基础性知识,主要由两大内容组成,第一,“相互联系的水体”介绍了水圈的构成、各水体间的关系;第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首先介绍相关概念,然后给出“水循环示意”图和相关文字信息介绍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引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降水及其变化,初步掌握了降水的主要形式和形成条件。在初中物理中接触了物质的三种形态,但是对于水圈、水循环相对陌生。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水循环有基本体验,只是没有从地理角度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层面,老师在讲授本节知识时可以从学生生活情境入手,结合学生已学地理知识和其他科目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圈中水体的构成,能运用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说明实际问题;能理解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掌握其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其原理分析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和文字信息,说出水体的形态、构成和水体间补给关系;通过绘图理解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让学生对水资源有所了解,形成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树立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教法:绘图法、讲授法、引导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导入]我们经常看报纸或者电视节目介绍有探险者迷路,他们要想方设法找水源以维持生命。“人能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水”。在人体组成的成分中,水的含量大约占到体重的60%到70%左右。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完本节课“自然界的水循环”,我们可以更加了解水。
[板书]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展示图片]南极冰川、湖泊和河流、天空中的云。(意在引出水圈中水体的三种形态)
师:同学们观察图片,运用初中物理学过的知识说出水以哪几种形式存在?
生:固、液、气。
师:水如果按存在空间又分为哪些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4页图3.1和课文,注意图中各水体所占的比例。
生:(看图,思考)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约占世界水储量的96.53%。
[板书]水体按形态分:固、液、气
水体按存在空间分:海洋水(比例最大)、陆地水、大气水。
师: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各种为人们所利用的淡水资源。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呢?
生: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
师:对,非常好。其中淡水资源其实是以冰川为主体,它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三分之二,但是冰川作为淡水资源被人类利用得还不多,人们主要利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中的淡水。从图3.1中淡水只占世界水储量的2.53%,人们能利用的比这个还少。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师:阅读教材图3.2思考。
生:有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大气水、地下水、生物水。
师:答得非常好,那么这些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呢?
生:相互补给。
师:那是怎样相互补给的呢?图3.2中能给你提供什么信息呢?
生:再看图。
师:图中云层降水补给了河流水,冰川可能融化来补给河流水,植物蒸腾的水补给了大气水,地下水补给了河流水,另外湖泊也可能补给河流水。我们重点看看河流水的补给形式。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根据以前所学地理知识填表练习。
师:河流和湖泊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给的关系,由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
生:笔记。
师: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为何从天上来?奔流到海的水就不复回吗?大家可以从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中寻找原因。
[板书](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水循环的概念
水循环的分类及主要环节
师;同学们根据课前分好的三个小组,分别讨论水循环的三类及其主要环节,每个小组推举出绘图者、描述者。
生:讨论。
师:第一、二、三小组分别汇报(如表所示)。
师:同学们表现得很好,以后对于看图描述注意语言的精炼,抓住关键词语。三大类循环时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其实李白的诗句只是知其一不知其二,黄河的水在季风区主要是大气降水补给,黄河的水在海陆间也会通过水循环得以更新。
生:读教材55页活动资源,完成活动题。想想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师:纠错,解答。人类目前可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降雨及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图片播放]清澈的河水、黄河的三角洲、我国舟山渔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板书]:1.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
2.使水体不断更新
3.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圈的构成和形态,各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大家可以通过画图记忆。
4.《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篇四
标解读:
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学情分析:本节是本章的开篇,学生的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的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会的知识是河流的补给和水循环,河流的补给学生不容易理解全面,但这不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少花费时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难点,特别是水循环的意义学生理解难度大,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完成。教材分析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
学生学习目标
1、学生根据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主要环节。
2、学生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3、学生运用水循环过程能够说出物质的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且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学生学习重点
学生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学生学习难点
学生举例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学习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第一章的内容吗?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对,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水又以气、液、固三种形态存在,你知道这三态中各个圈层是如何分布的吗?
〔学生讨论〕这三态中各个圈层是如何分布的吗?
[教师引导]从形态和空间分布上来理解水圈的特点----连续而不规则
[教师提问]读图3、1水圈的构成,说出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我们可利用的是哪些?为什么只能用这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那请说一说为什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作为水资源?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因此,它们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我们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
[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
[学生讨论](略)
[教师补充]大气降水是大多数陆地水体的直接,所以,我国东部绝大多数河流的径流与降水量季节变化关系密切,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靠雨水补给的河流,其汛期出现的时间与降水量出现的季节一致。但是一定要注意:汛期都在雨季,而非夏季,因为不同的气候类型,降水的季节并非都在夏季。在内陆地区,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所以,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直接的相关性,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但是应该注意: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因此,在冬季,我国大多数河流进入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湖泊对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库会起削减洪峰的作用。
[问题过渡]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但是为什么没有用完呢?(因为地球上的水处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板书】
一、水循环
【学生讨论】我们所用的水从哪里来?怎么来的?绘制我们所用水的来龙去脉。
【教师讲解】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放投影图】或教师自绘板图边画边讲,讲清水循环的概念。
【板书】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学生归纳】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
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学生讨论】根据水循环发生的范围可以把水循环分为哪几类?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学生探讨归纳】:海陆间循环(也叫大循环),陆地水循环,海上水循环。
大循环: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大海
陆地循环:陆地→蒸发(蒸腾)→降水
海上循环:海洋→蒸发→降水
【教师提问】
.想一想,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
【教师点评】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巨大,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降雨及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教师提问】水循环这种规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下面请同学们思考:我国许多地方修建水库,以及“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有何作用?
【教师归纳】修水库,主要是解决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库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节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
“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均属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过渡】阅读P60页“活动”讨论相关内容。
【师生归纳】(略)
【过渡】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板书】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讨论】学生就近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举例说明水循环可以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2、举例说明水循环可以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3、举例说明水循环可以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4、举例说明水循环可以塑造地表形态
【教师归纳】
水循环的作用及其意义——概括起来有四点:
一是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通过各个环节,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有机地联系成为一个水循环系统,水在不断地运动、转化);
二是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水循环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乃至与海洋水之间相互交换转化,促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水循环系统);
三是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四是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板书】(1)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
(2)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3)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4)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教师提问】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在其运动过程中水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这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看书得出答案:全球总水量在长时间范围内保持不变,说明整个水圈的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教师提问】既然自然界中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那么我们人类是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利用水资源呢?
【学生讨论】用事例说明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学生集体讨论】归纳出结论: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顾水循环和平衡的原理,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教师点评】强调: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会造成了水资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护水资源。一是合理利用,即利用量不能超过水的更新数量;二是保护水质,免受污染,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板书设计
一、水循环
.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
(2)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3)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4)塑造地表形态
学习评价
教师评价(40分)
小组评价(40分)
学生自评(20分)
学生在小组讨论
中的参与情况
学生在小组中
的探究效果
学生回答问题情况
5.《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臵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过程、环节和意义。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学生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构建。
三、教法分析
1.创设情景: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四、学法分析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五、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规律;
(2)通过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3)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理解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通过相关材料、图表或实例的分析,归纳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六、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七、教学难点
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八、教学过程
【导入】在一次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我们知道了水圈、水圈中的各种水体、以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次课我们主要讲第二部分“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切换至第二张PPT)
【过渡】首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回答两个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有哪些类型?
【学生活动】寻找两个问题的答案 【教师活动】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转折】大家也看得差不多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就地理课代表吧。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水循环?(稍停顿)
嗯,回答很好,(播放PPT),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种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那么,水循环的类型呢?
你说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三类,说的没错哈,这是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也就是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呢,将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请坐下。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这三类循环发生的过程。
首先,海陆间循环,它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至空中,随着气流的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水汽输送),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就是海陆间循环,它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
再看陆地内循环。它发生在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通过陆地表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仍然建落在陆地上。
海上内循环。它是指海洋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落到海洋上的过程。
播放PPT,展示其示意图,提出问题:水循环有哪些环节?
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播放PPT,提出问题:人类活动可以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呢?
例如,人工水库,它可以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分配;
跨流域调水,它可以调节径流量的空间分配;
人工降雨,对大气降水环节施加影响;
而植树造林,则对蒸发、下渗、径流都产生影响。
【过渡】我们可以看到水循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播放PPT)。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更新了地球上的水资源; 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 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比如黄土高原被塑造成千沟万壑)。
【过渡】现在我要看看大家这节课学的怎么样了。播放PPT“小试牛刀”。【布臵作业】
1、每人绘制一幅水循环过程示意图; 2、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思考:黄河下游断流与哪些自然或人为因素有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缓解或者避免断流现象。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发生的过程、环节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另外,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目前可以利用的水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平时我们应该要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可以干预水循环的众多环节,所以我们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保护水资源。
谢谢大家!
九、板书板图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十、教学反思
6.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篇六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
.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① 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①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 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二,说教法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4.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作业】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没有了水》.
【问题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
【问题2】: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关联吗
学习了本节课“自然界的水循环”之后,我们对这两个问题就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
答案了.
【问题3】:我们都知道3月21日通常是春分日,同学们知不知道3月22日是什么日子 (国际水日)为什么设立这个节日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就课前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提问学生.教师评点后,由“失去了水,就失去了绿色,生命和希望.地球正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布在什么地方呢 ” 导入新课.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课件展示图片】: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课件展示图片】: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大家思考“读图思考”的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2分钟.
提问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回答1: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提问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回答2: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当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当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课件展示各种水体之间补给的关系图】
”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总结】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以某种补给为主.
雨水补给: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汛期出现在雨季.(依据气候类型判断) 积雪融水:冬季有大量积雪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融化而出现春汛.
冰川融水:山岳冰川融化,成为大河源头或干旱地区河流主要水源.流量受气温影响,夏季流量大.
湖泊水:对湖泊以下河流段径流起调蓄作用,延缓削减洪峰.人工水库,沼泽等湿地有同样的作用.
地下水: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往往构成河流的”基流“.
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
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冰川融水单向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
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高低,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水流一般由水位高处流向水位低处.
【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延伸和运用】在《红楼梦》六十九回中秋桐说:”我和她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她 “对照此话回答,”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 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
分析.
问题情景
通过确定话题,设置悬念,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对水有个大体的了解
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结合课前所发的导学提纲来掌握本部分内容
解答新课导入时所提的问题,使学生懂得学以致用
二,
水
循
环
的
过
程
(用时
大概
15分钟)
【问题承转】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长江水源源不断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动画演示】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
【学生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比一比: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 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最多
辨一辨:内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
通过”看,说,指,画,比,思,辨“
调动学生”眼,嘴,手,脑“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三,
水
循
环
的
意
义
(用时
大概
10分钟)
【教师播放图片后提问】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四点意义.(水量平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师)
【案例分析――播放有关黄河断流的图片,文字说明黄河断流现象】”黄河之水奔流不到海“,黄河断流逐年加剧.1972年至的27年中,有下游出现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问题探究】
黄河断流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学生根据课前所搜集的资料发言说明)
原因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
应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比较所提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生态措施,工程措施,气象措施,生产措施,协调措施等)
【教师总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归纳水循环的意义.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
检
测
评
价
(用时
大概
5分钟)
运用水循环原理,辨析下列说法.
1.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课件展示――国家节水标志
检测,反馈,矫正,巩固所学知识,转化能力,同时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课
外
探
究
【实验模拟探究水循环的原因】
1.在一只杯子里装半杯冰水,静置3分钟,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思考杯子外面的水来自何处
2.在碗里装半碗水,用透明的塑料纸蒙在碗上(注意密闭),将碗放在阳光下暴晒,观察碗和塑料纸.思考塑料纸下面的水汽从何而来 水汽变成水珠为何又能滴到碗里
3.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水圈分布―――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3,水体联系―――相互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形式――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
2,水循环的意义: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7.1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 篇七
关键词:摇摆条件 混沌序列 相空间重构 耦合多变量
中图分类号:TL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c)-0220-02
海洋条件复杂多变,船用核动力装置随时可能受到附加的瞬变外力,当外力的影响不可忽略时,会造成反应堆系统参数出现不稳定状态。例如:在自然循环工况下给系统施加一个附加的摇摆作用力,由于此时的流量小,外力作用不可忽略,故会产生一个摇摆加速度,它对反应堆冷却剂的流动产生驱动或阻碍,会影响系统的压降分布,引起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耦合性加强,导致冷却剂流量及反应堆功率等的波动,从而造成混沌振荡、波型脉动叠加等各种具有明显非线性特征的现象[1,2]。若能在摇摆条件下利用相关数据预测出自然循环冷却剂流量,那么当流量出现异常时操纵员可以进行及时干预,防止事故的发生,给操纵员判断核动力装置的状态提供一定的帮助,给核动力装置的安全运行提供数据参考。
目前,对于混沌时间序列预测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相空间重构技术来构建出一个较为合理的预测模型,然后再采用合适的预测算法来实现。多变量预测主要依据的是数据间的耦合关系,若系统的关联维数较小,则可以对和进行统一求解,但若系统的关联维数较大,即耦合变量数较多时,一般先分别求出所有变量的延迟时间,然后再求解对应的嵌入维数。时间序列的预测算法主要有[3,4,5]:回归法,包括线性回归、自回归模型、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等;拟合法,包括神经网络、数据处理群集(GMDH)法,灰色理论法等;几何法,包括分形理论法等。传统的回归法不能较好地反映出这些非线性关系,而Elman神经网络以其良好的泛化能力以及较好的学习性能等优势深受青睐,在众多的预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 基于耦合数据的预测模型
基于耦合数据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测就是确定时序轴上过去与未来的某种关系,它是用一系列耦合参数来描述的,并根据已有的历史数据,建立起从过去延伸到未来的参数模型,从而求得混沌序列未来的发展趋势。其预测原理图如下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基于耦合数据的多变量预测最关键步骤就是相空间重构[6],需要求得相应变量的最佳嵌入维数和最佳延迟时间。该文先利用互信息法求出每个耦合变量的延迟时间,然后再将各个序列的嵌入维数从1到最大值变化,利用预测误差最小原则求出最佳的嵌入维数。
首先进行耦合序列的数据预处理,如数据归一化等,然后对每个变量分别利用互信息法求出相应的延迟时间…,以及利用虚假邻近点法求出最大的嵌入维数…,从而可以对这个变量进行相空间重构,导出数据间的耦合关系,再利用Elman神经网络对其训练后进行预测,计算出预测误差,最后选出预测误差最小者,即可得出最佳的嵌入维数…,最后以最佳延迟时间和最佳嵌入维数构建Elman神经网络模型去预测冷却剂流量。
设自然循环系统的维多观测变量序列为…,其中为观测变量个数,…表示第个观测变量的时间序列。若每个观测变量均选择最佳延迟时间和最佳嵌入维数,则多变量时间序列的重构相空间为:
…………… (1)
令,其中,…。多变量相空间重构的原理与单变量相空间重构类似,存在映射F:Rm Rm使得:
(2)
(2)式也可以写成如下等价形式:
…,K (3)
此时状态空间 的演化反映了自然循环系统中未知动力系统的演化,因此原动力系统中任何微分不变量可以在重构的状态空间中进行计算。
2 方法研究
2.1 算法步骤
第一步:初始条件设置以及数据预处理。设置最大迭代次数为50,采用wavedec函数分别对耦合序列进行分解,然后采用ddencmp函数与wdencmp函数进行小波降噪,滤除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保留低频信息,然后对降噪后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第二步:利用互信息法分别对上述每个耦合变量求对应的最佳…,K),并利用虚假邻近点法求出最大的嵌入维数…,K),从而可以对这个变量进行相空间重构。
第三步:依據多变量相空间重构原理进行重构,其重构过程如下:
假设自然循环流量时间序列表达式为:
(4)
其中,最佳嵌入维数和最佳延迟时间均为方法1所求得,分别记为。
假设耦合变量时间序列表达式为:
(5)
其中,表示训练数据,表示测试数据。则进行相空间重构后,有:
(6)
式中,为在1到最大嵌入维数之间依次选择的值,为最佳延迟时间,。根据多变量相空间重构法得到用于向量学习的步预测的样本形式:
第四步:将第三步的向量学习样本形式置于Elman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利用所求得的Elman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计算其预测值与观测值的均方误差。
第五步:判断迭代是否完成,若完成,则转步骤七,否则转步骤六。
第六步:迭代次数加1,转第三步。
第七步:计算求出所有迭代次数中最小均方误差,并确定出最佳的。
第八步:取出测验数据,利用最佳的建立Elman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预测。
2.2 结果与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贴合程度较高,方法可以很好地重构出原系统,得到的结果较为理想。为了更好地反映本方法的预测精度,该文采用相对精度来进行衡量,其定义如下:
(8)
式中,、 分别表示第个位置的预测值和观测值,、分别表示、对应的均值,、分别表示、对应的均方差,表示预测值的个数。经计算的相对精度为0.9712。结果表明,本文的多变量耦合预测法相对精度更高,预测效果较为理想。
3 结论
针对摇摆条件下,船用堆自然循环出现的自相关性、非线性以及高度耦合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耦合数据的预测算法。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以冷却剂体积流量为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用于摇摆条件下自然循环的冷却剂体积流量预测,且其结果精度高、相对误差小、鲁棒性高,能够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文超,谭思超,高璞珍,等.摇摆条件下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的混沌特性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6(6):705-709.
[2]张文超,谭思超,高璞珍.摇摆参数对自然循环系统混沌脉动影响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2,33(6):798-800.
[3]刘兴堂,梁炳成,刘力,等.复杂系统建模理论、方法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Deng Julong,Zhou Chaoshun.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the Stability of a Class of Interconnected Dynamic Systems [J].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1986,5(2):105-108.
[5]王振朝,赵宇茜,赵晨.在重构相空间选取样本的时间序列分形预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21):126-130.
【1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推荐阅读:
自然界的水循环优质课09-05
敬畏自然106-16
第1课中国自然地理08-28
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06-25
自然界的时钟教案06-18
《自然界的水》教学设计10-2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11-13
自然的美文08-23
关于感恩自然的作文07-05
自然灾害的危害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