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城乡总体规划(共8篇)
1.海南城乡总体规划 篇一
海南同一城乡住民养老保险制度最新动静,海南省垣镇住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尺度为每人每月130元。
《海南省垣乡住民根基养老保险暂行步伐》克日已由海南省当局通过并实验。这意味着该省成立了同一的城乡住民养老保险制度。
这个步伐增进了丧葬补贴金的划定,删除了城镇住民须取得该省非农业户籍5年或才气领取养老报酬的划定,并将城乡住民根基养老保险最高缴费档次由新农保的1000元、城居保的元进步为3000元, 城乡住民根基养老保险实施当局津贴与小我私人缴费挂钩,多缴多补。
按照这个步伐划定, 20该省垣镇住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尺度为每人每月130元。 7月1日起,海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尺度增进20元, 进步至每人每月120元,收缩了与城镇住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尺度的差距。海南省打算,于来岁最终拉平城乡住民基本养老金尺度。
[海南同一城乡住民养老保险制度最新动静]
2.海南城乡总体规划 篇二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 样本
本调查主要选取海南省4所重点公立中学为调查样本, 其中, 城市中学两所, 即海南中学和海口市一中;县级中学两所, 屯昌中学和保亭中学即本文所界定的乡村中学。
需要指出的是:初三和高三为毕业班, 学生的主要精力都在升学考试上, 即便存在师生冲突, 这时也会被升学的紧张气氛所掩盖, 故调查对象限定在初中一二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本调查发放问卷829份, 回收问卷829份, 回收率100%。有效问卷797份, 有效率为97%, 其中, 城市学生403人, 农村学生381人;男生344人, 女生351人。
(二) 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编的《海南省城乡中学师生文化冲突的调查问卷》, 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对学生进行测试。
2. 个别访谈法:
在调研过程中, 分别与四所学校师生进行访谈, 获得第一手资料。
(三) 结果处理
用SPSS 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正式分析数据前进行必要的转换, 由于问卷中大多数题目所设答案都采用“语意差别法”, 故按五个等级赋分值, A很好为1分, B比较好为2分, C说不清为3分, D不太好为4分, E很不好为5分, 得分越低说明师生冲突越低, 表明师生关系越好。然后再进行频率分析与卡方检验等统计处理。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 城乡中学师生关系总体呈良性发展态势
调查数据显示, 城乡中学师生关系满意率为79.6%, 总体呈良性发展态势, 学生对学校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整体印象比较好。如, 问及“你觉得学校里的生活如何”, 城乡中学生认为学校的生活“很有劲”或“比较有劲”的比例分别为64.3%和62%;“你对全体任课老师上课的满意程度”, 城乡中学生对教师上课满意或大部分满意的比例分别为88%和85.2%;你对目前学校给学生开设的课程的态度”, 城乡中学生对教师上课“很满意”或“满意”的比例分别为77.5%和73.8%;“你对班主任的印象”, 城乡中学生对班主任印象“很好”或“比较好”的比例分别为92.8%和88%。
(二) 城乡中学师生文化冲突差异显著
虽然城乡中学师生关系在总体上呈良性发展状态, 但也蕴藏着师生冲突的因子。调查数据显示, 城乡中学生和教师发生冲突“经常发生”的比例分别为3.9%和9.6%;而“从没发生”冲突的比率分别为:71.2%和62%。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城乡中学师生文化冲突差异极其显著 (χ2=20.351, p<0.001) , 农村中学师生文化冲突明显高于城市中学 (结果详见表1) 。
三、城乡中学师生文化冲突差异显著性的原因
(一) 师生价值观的不同
谈到“你认为补课的目的是什么”, 城乡中学生认为教师补课的目的是“提高班级排名”的比例分别是13.8%和3.9%;认为“提高升学率”的城市中学为11.3%, 而农村中学高达18.8%, 且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城乡中学师生文化差异显著 (χ2=29.235, p<0.001) (结果详见表2) 。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当前学生深受多元化的影响, 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在这背景下学生文化就表现为强烈追求个性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价值取向上比其他成年人具有超前性、异质性、多元性。而教师一般遵循社会主体文化的价值标准, 往往维护传统文化。所以, 教师试图传递给学生的文化, 一般是按照既定的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而筛选与提炼的, 通常是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官方文化、主流文化。学生经常无法达到教师的期望标准, 其结局就会采取对立的方式。因此, 师生互动中出现冲突在所难免。
(二) 教师区别对待学生的态度
例如, 问及“你觉得你最容易和下列哪种做法的老师产生冲突”, 城乡中学生认为老师“对学生要求不一致”的比例分别为15.7%和7.5%;认为“对成绩好的学生过分关爱”的比例分别为24.1%和16.4%;而“对好学生与后劲生犯错误的处理不一致”的比例为29.5%和44.4%。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城乡中学因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或态度不一致而导致师生文化冲突差异极其显著 (χ2=32.762, p<0.001) 。结果详见表3。
又如, 问及“当你或你的同学有了缺点或错误时, 你觉得老师的态度”, 城乡中学生认为老师“了解情况后宽容原谅”的比例分别为15.6%和47.3%;认为对“马上批评”的比例分别为34.1%和6.8%。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城乡中学因教师对待学生犯错误后处理的方式或态度不一而导致师生文化冲突差异极其显著 (χ2=138.788, p<0.001) 。结果详见表4。
(三) 师生管理理念的差异
在有些教师的思想深处, 认为自己是代表国家和社会来教育学生, 拥有着法定的权威, 因而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对学生采用命令的方式, 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并没有不恰当的地方。而崇尚民主、平等的人与人关系的学生, 显然不会因为对方是教师, 就会非常自觉地、无条件服从。如此一来, 独裁的教师与渴望平等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就会显现出来。
例如, 问及“你认为老师是根据什么来安排学生座位的”, 城乡中学生认为老师根据“纪律情况”来安排座位的比例分别为为23.4%和13%;认为根据“身高和视力”的比例分别为12%和31.9%;认为根据“个人意愿”的比例分别为21.0%和14.5%。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城乡中学因教师安排学生座位而导致师生文化冲突差异极其显著 (χ2=53.544, p<0.001) , 城市学生认为依据纪律情况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而农村学生依据身高与视力的显著高于城市学生 (结果详见表5) 。
又如, 问及“你认为班主任最喜欢用下列哪种方式选班干部”, 城乡中学学生认为“全班学生推举投票”的比例分别为为26.3%和39.2%;认为根据“学生自荐竞选演讲加投票”的比例分别为41.8%和33.7%;认为“全班同学轮流”的比例分别为19.3%和8.4%;认为“教师指定”班干部的比例分别为1.5%和10.3%。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城乡中学因班主任选拔班干部的方式而导致师生文化冲突差异极其显著 (χ2=55.03, p<0.001) , 城市中学生选拔班干部的民主程度明显高于农村中学生 (结果详见表6) 。
再如, 问及“老师常赞同你们按自己的意愿安排学习和生活吗”, 城乡中学学生认为老师“非常赞同”的比例分别为为11.1%和18.0%;认为“比较赞同”的比例分别为48.8%和32.6%。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城乡中学教师在安排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方面差异极其显著 (χ2=28.360, p<0.001) , 城市中学教师赞同学生按自已意愿安排学习、生活的自由和民主程度明显高于农村中学 (详见表7) 。
(四) 教师评价标准的功利化
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 一味地给学生加大课业负担, 师生之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造成了二者的对立和冲突, 严重影响了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塑造。
例如, 问及“你赞同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与奖惩学生的标准”, 城乡中学学生认为“非常赞同”的比例分别为6.6%和3.7%;认为“很不赞同”的比例分别为27.8%和18.1%;“说不清”的比例分别是52.8%和63.8%。卡方检验表明城乡中学生在教师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与奖惩方式方面差异非常显著 (χ2=16.444, p<0.01) , 但城市中学很不赞同教师以单一的成绩标准论优劣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中学 (结果详见表8) 。表8城乡中学生对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与奖惩标准的态度
四、化解城乡师生文化冲突的建议
(一) 师生的相互理解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把“理解”作为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 把它视为理解者与文本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和对话过程。[1]师生之间的文化互动是以语言符号为沟通媒体而进行的, 他们对彼此语言符号系统的理解或诠释, 决定着师生互动的持续。为此, 师生双方应努力从对方的角度, 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态度和需要意向等文化体验, 通过心理移情机制来明确对方特定的符号场, 达到理解者的现实世界与被理解者的历史世界相互交融, 形成一种新的生活世界, 实现分处不同文化次级群体的教师和学生的视界融合。而且, 师生相互理解的程度还制约着师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 他们根据界定结果而作出相应的互动行为选择, 并构建特定的互动系统, 包括师生互动的规范、内容和方式等。
(二) 师生的平等对话
奥地利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贝尔 (Martin Buber) 认为,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格对等的“我—你”式对话关系。[2]雅斯贝尔斯 (Karl Theodor Jaspers) 认为, “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 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3]这样的对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对话, 而是指以文化为核心的沟通交流的过程, 是以文化的沟通为主旨的两个文化主体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 师生间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放弃在长期文化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职业性文化优势心理, 把学生文化同自身代表的教师文化平等对待, 赋予学生一定的文化权力, 并接受来自学生的文化反馈。同时, 在师生对话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平等而完整的人格的行为主体———我与你而相遇, 自由地展现各自的情感与理智、经验与知识, 由此获得文化沟通。教师的绝对文化权威地位逐渐丧失, 师生作为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对话主体, 带着学习意识投入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的积极交谈中, 从而实现有效信息的双向流动、思想意识的及时传递、价值观念的交互碰撞和人生意义的共享。[4]
(三) 评价方式多元化
要一改往日以学生成绩衡量教师水平的局面, 代之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风格因人而异, 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就要采用综合性的标准, 不能以单一的标准下定论。当前美国的教育评价模式包括:以物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和以多元的价值取向为中心。可见, 教育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不仅是学生的需要决定的, 也是一种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不要只注重结果输出, 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输入。
五、结语
德国学者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组织所有单位都处于持续不断的变迁当中, 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有冲突, 冲突是社会变迁的动力。”[5]学校里, 师生文化差异存在, 冲突亦必然。社会趋势多元, 师生价值即多元, 文化冲突就更显著。但冲突并非“坏事”,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塞强调“没有冲突并不表明群体关系的强度和稳定性。相反, 冲突被表达出来, 则是这种关系有生命力的标志, 群体成员之间保持着互动。”[6]所以, 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学会去面对和化解冲突。当然, 面对师生文化的冲突, 仅一己之力远远不够, 学校、社会和家庭必须齐心协力, 特别是我们教师应该抛弃偏见、宽容异见、理解学生文化, 共同构建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德建.师生关系新视野—平等·对话·沟通·理解[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2]高耀丽.浅谈“我—你”新型师生关系[J].江西教育科研, 2001, (4) .
[3] (德)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4]郑敏.高校师生关系的文化社会学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 2004, (6) .
[5]朱桂琴.社会学视野中的师生冲突[J].教师与职业, 2003 (11) .
3.海南城乡总体规划 篇三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模式 ;路径
中图分类号 127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0.021
Abstract The related element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of Hainan Province, China were analyzed and then used as basic conditions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Hainan should be focused on construction of center towns, based on which a development mode of an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tegrating network-like spaces of multiple centers was established, And 4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aths, i.e. towns and villages, populations,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space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 Mode ; Path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开始实施,对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和农民收入增加,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并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从城和乡两个维度发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要素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机会公平,加快乡村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意在从制度上创造条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随后,国家召开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新型城镇化问题,并相应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同样重视城乡统筹,如该规划提出四化同步与统筹城乡的原则,专门在第六篇阐述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从全国来看,各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条件不同,探索的模式也各有差异。海南省政府在全国第一个编制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设计了产业体系、城乡体系等七大实施路径。陈哲研究海南省城乡统筹水平时发现,县市城乡统筹度可分为5类,海口、三亚和儋州各为一类,文昌、琼海、万宁、陵水、澄迈和昌江为一类,剩下的市县为一类;呈现东高西低,滨海高、内陆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滨海旅游地区城乡统筹度普遍较高于同级别工业发展地区[1]。基于海南省城乡统筹的现实差异性,从影响的要素分析角度研究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 相关要素与城乡统筹发展
1.1 城乡统筹的要素
官卫华和陈雯认为,城乡统筹工作应围绕“人、地、钱、设施”等核心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统筹城乡人口和社会资源,解决人往何处去;统筹城乡空间布局,解决地往何处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统筹城乡公共服务[2]。陈哲对海南的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拉动低统筹度地区发展的关键因子;省内旅游县市的城乡统筹度高于工业县市和农业县市,旅游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城乡统筹水平[1]。从城乡统筹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城乡人口数量与城镇的空间结构是城乡统筹的现实基础,很大决定了城乡统筹的路径选择。产业发展是经济水平的表现,也是城乡统筹的关键支撑,是要素在城乡流动的主要动力。城乡基础设施是城乡统筹的空间载体,是城乡要素流通的先决条件,同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直观反映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生态环境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约束变量。作为一个岛屿型经济体,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与发展路径与全国总体情况及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区别。岛屿型经济体,陆地面积小;经济总量小,人口规模、城镇规模较小;农业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特色产业结构明显;生态环境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又对资源开发带来生态约束;把全岛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等等。因此,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应该考虑人、城镇空间结构与基础设施,岛屿经济体与特色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因素。
1.2 人与城镇空间结构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既要加量,增加城镇居民数量,又要提质,改善居民生产生活质量。海南省人口总量小,2014年年末常住人口903.48万人,城镇化率为53.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7.65%(数据来源于海南统计年鉴-2015,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同)。从前三大城市来看,海口、三亚和儋州市常住人口分别为220.07万、74.19万和96.96万人,城镇人口168.60万、52.65万和 47.18万人。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如把海口、三亚和儋州市所有城镇人口当作城区人口,它们分别属于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2014年户籍人口916.34万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分别为571.29万和345.01万人。就业结构看,三次产业的比例为42.56、12.65和44.79,就业人数为231.14万、68.68万和243.28万人。可以认为,海南省自身农民就地城镇化压力较大,吸引和容纳外来人口就业的能力不足。开发的房产多为外省人购买,商品房空置率较高,候鸟式居民不足以推动海南省城镇化。
nlc202309090635
从城镇空间结构看,规划和现实都已经形成了以既有市县城镇为基点、环路环海岸线开发的格局。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全省一盘棋的角度,提出“一环、两极、多点”的总体结构,明确全省开发空间资源配置的总体路径是两极引领、多点支撑、就地就近和产城融合[3]。沿海市县在规划建设新区时,主要面向沿海湾区,如乐东县的九所新区,儋州市的滨海新区。各地建设了大量旅游导向的休闲度假区,如三亚市亚龙湾、海棠湾,陵水县清水湾,万宁市香梅湾,琼海市博鳌,文昌市高隆湾、月亮湾等等。传统的乡镇、农场场部加快了产业小镇、风情小镇的建设,吸纳了农村人口的聚集居住。但仍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各市县房地产开发库存过多,环岛周边开发有城无人、产业空心等问题明显。由于工业的“嵌入式”发展,产业的“孤岛式”发展以及多元主体所造成的经济分割,致使海南城乡之间只有一些功能点,而没有高效连接的城乡功能网络[4]。
通过发展交通和通讯,可以缩短地区间的时空距离,扩大地区和居民间的经济联系。目前,环岛高速、海文高速和海屯高速都已经开通,环岛高铁已运营,省道、乡村公路路网基本构建,县(市)城镇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健全。但仍存在部分县(市)城镇通达不便利,公路密度低,村庄道路状况差等问题。农村比较分散,规模小,虽历经文明生态村、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基础设施差、公共品不足、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
1.3 岛屿经济与特色产业结构
岛屿经济的特征是远离核心经济圈、参与分工不足,内部市场有限、依赖于贸易的发展,物流成本高,大众心理距离远和心理成本较高等。海南岛还未建成连接大陆的跨海通道,与大陆的经贸往来和交流面临天然屏障。与距离最近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带没有地理上、产业上和经济发展梯度上的直接联系。与环北部湾地区往来缺乏动力。由于与经济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缺乏互动和互补关系,因而难以借外力拉动海南省的城市发展与城乡统筹进程。海南省的城乡统筹发展要更多地依靠自身体系内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来实现,通过发展壮大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力。
建省以来海南的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第二产业总体落后于第三产业,且长期低于第一产业,直到2010年才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从以往的“三一二”转变为“三二一”。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1∶25.0∶51.9。第三产业超过50%,工业长期以来处于发展不足的状态,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克服了工业的发展不足,起到了对海南省城市化进程的支撑和推进作用。若不经过工业的积累,第三产业是否可以弥补第二产业的不足,成为快速城市化的持续动力?海南省将重点发展十二类产业:旅游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油气产业,医药产业,低碳制造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教育、文化体育产业。除农业、互联网产业,油气产业、医药产业和低碳制造业,其他均可归入第三产业范畴。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不依托工业的发展而独立发展的,而且旅游产业关联度大,可以带动建筑、通信、住宿、娱乐和餐饮等多个产业发展。各旅游度假区、风情小镇的建设也试图用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和周边的发展。三亚市以旅兴城,形成了独特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即“目标定位全域覆盖,旅游主导城乡统筹”的模式[5]。
1.4 生态环境
地方政府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省最大的优势,也是海南省形成竞争力的关键。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发展的根基,但保护与发展是一对矛盾,保护的结果一定程度约束了地区的开发。如《纲要》制定“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和生态海域”的生态空间结构,设立了一级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占全省陆域空间33.6%。海南省中部地区作为生态绿心,不宜承载过多的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不宜发展人口和经济活动密度较大的城镇。而中部地区又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在旅游开发中,海湾的开发长期是热点,《纲要》设立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功能区,限定海域开发,突出“点开发、面保护”的边界要求,有了规范,也有了约束。岛屿型生态系统和岛屿型经济特征,决定了海南的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应该向经济基础较好、交通设施比较便利的中心城镇相对集中,不宜采取分散的农村城镇化方式。
2 海南省城乡统筹模式选择
2.1 3种城乡统筹模式比较分析
在城乡统筹模式上,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成都模式、珠三角模式和上海城郊融合模式等多种典型模式。海南省还没有出现典型或提炼出典型的城乡统筹模式。笔者认为,从城市和农村两大系统之间的关系来看,这些模式可以归纳为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和自上自下混合型。上下是针对城乡统筹中城乡发挥的作用力所做的划分,自上而下型主要依托城市的力量,通过发展城市,以城市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农村地区乃至整个区域发展;自下而上型则强调依托民间和基层政府力量,加快发展乡镇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自下而上地推动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自上自下混合型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上同时发生城市和农村推拉双向动力的发展行为,依托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和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驱动要素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混合型实践比较适用于要素流动性好、基础设施好、区域跨度不大、居民经济生活多样化的地区[6]。
海南省缺乏有明显特色和突出优势的工业城市,乡村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经济能力有限。无法采取“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普遍性发展模式,也不能选择“以乡促城”的推动型模式。海口市能够获得城乡统筹中的带动地位,但集聚与辐射功能不强,如“十二五”期间设立了云龙、演丰、石山三个城乡统筹试点小镇,效果不尽明显。三亚市2015年生产总值(GDP)435.0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7∶20.6∶65.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92亿元,城镇人口比例72.03%(2015年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城市规模不大,产业体系不健全,辐射和带动能力不高。其它市县中心镇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总量小,带动能力差[7]。
nlc202309090635
2.2 自上自下混合型城乡互动模式
自上自下混合型模式有双重动力。城市拉动可以通过城市内部社会制度、经济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调整来为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创造条件。它具有主导性、扶持性的作用,提高并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力和积聚力。农村的发展,农村居民的主动转移是重要的推动力。城市拉动和农村推动两种力量的分别“作为”,其合力是有限的[8]。而将中心城镇作为城市拉动和农村推动两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作为城市辐射力与农村推动力的“吸收器”,其合力将大大增加。
对于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农村发展水平又低的海南省而言,依托中心城镇的支点作用,整合要素、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城市、城镇和乡村的联动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因此,可从城乡两个动力维度,依托中心城镇建设,探索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宜采取多中心网络状空间整合发展模式,具体是“以空间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为重点,以产业互动为主导,整体推进的多极网络态发展”,框架如图1。该模式在区域交通便利条件下,突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城乡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发挥城市和农村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9]。
考虑到将海南省作为一个整体规划的设想和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应综合设计好点、线和面的发展。“点”,海口市作为省会,是理所当然的增长极。经济发展水平沿海较好,中部较差,所以可以根据空间和人口分布,考虑东南西北各选一个城市作为增长极,分别是海口、三亚、儋州和琼海。海口、三亚、儋州是海南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前三位,适合做增长极。在东部可选择的城市有文昌、琼海和万宁,这三个城市人口和经济总量都相差不大,但由于博鳌亚洲论坛在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交流合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考虑各区域中心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如文昌市可纳入海口经济圈,选择琼海市作为东部的增长极城市。合理发展重点城镇,理性发展小城镇,建立以县驻地、沿海发展新区为节点的城乡网络点轴框架。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往来密切的时候,通过面域整合的方式建立跨区域的功能区,形成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城乡一体化的宏观网络形态。
3 海南省城乡统筹的实现路径
3.1 城乡空间整合: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
建设网络状的城镇体系,以不同等级的城市、城镇作为节点,培育区域中心城镇,以交通轴线形成网络,辐射全省。选择发展四个或五个人口规模较大的市县作为区域性中心城镇,作为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增长极和省域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支撑,并逐步把它们培育成区域性大城市,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目前除海口、三亚和儋州外,其他市县按照现有状态自然发展,都很难达到人口100万的规模。通过市县合并的行政区划调整是有效途径,即在尊重历史、地理的前提下,按照资源、经济、产业等优势和劣势互补的原则,将部分经济实力较弱的县市撤销,合并到这几个作为增长极选择出来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特别是,把海口市做大仍是海南省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任务。
发展重点城镇作为区域次增长极,可以选择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基础较好的文昌、澄迈、东方、万宁等市县,将其市县政府所在中心镇作为新型城镇化主力军来重点培育。以承担聚集、辐射全岛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等任务,成为吸纳人口转移的主要场所,逐步建设成为人口规模达到30~40万的重点城镇。加强公共供水供气、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等市政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据地区的地域文化和资源特色,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着重发展旅游服务型风情小镇,建设多种多样的产业小镇。优化建设城乡支线路网,加快乡村道路和通讯设施建设,形成城乡互联互通系统,提高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能力。
3.2 人口空间整合: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
农业人口非农化、非农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实质,也是城乡统筹工作的重点。综合考虑市民的经济圈和生活圈,首先是推动省域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根据《纲要》,预测2020年海南省常住人口为1 084万人,2030年为1 268万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人口约650万;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城镇人口约887万。如果未来的人口空间布局在3~4个人口规模达到200万~300万的中心大城市实现,那么城市集约度就高。海口市现在的人口规模已经超过200万,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逐渐把三亚、儋州、琼海等中心城市培育到现今海口的城市规模,基本上就可以承载全省的人口空间布局了。因此,在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加速省域人口向处于本岛四周生活圈的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集中。依托中心城市吸纳外来人口就业和落户,壮大中心城市发展规模。加快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民居住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积极促进农垦改革,推进国有农场生产队并队,推动国有农场和地方乡镇小城镇建设的融合发展。
3.3 产业空间整合:促进要素流动
海南省特殊产业结构变迁中,工业长期短腿。顾京涛认为,工业发展是源于外部投资的“外嵌式”模式,工业和农业之间缺乏转换,服务业的发展不是来源于工业的服务需求,产业之间的缺乏联系直接导致城乡本质上的“分割”[10]。因此,促进城乡统筹和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产业发展仍是中心任务。以城乡要素流动为途径,加快集约配置,将省域空间按照功能分区,促进产业合理分工协作,引导不同的产业向对应的功能区集聚。加快各类产业园区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建设新的增长极。充分发挥海南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实施“大城小镇嵌景区”的全域旅游[11],加快热带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联动,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流动和配置。特别是依托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产业强镇、经济强村,加快劳动力生产要素的城乡间转移,促使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
3.4 生态空间整合: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nlc202309090635
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共享的理念,从海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整体空间布局出发,统一规划,不断构筑完整性的生态安全体系。加强中部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保护海南中部山区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绿心。加强沿海防护林生态保障体系建设,形成沿海防护林和中部绿色核心的“一环一点”生态屏障。加强区域间、城乡间环境的综合治理,提高环境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 哲. 海南省东线滨海旅游地区城乡统筹策略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2] 官卫华,陈 雯.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规划理论与实践范式转型[J]. 南京社会科学, 2015(8):79-85.
[3] 海南省人民政府.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内容摘要)[EB/OL]. [2015-09-29]. http://www.hainan.gov.cn/hn/yw/jrhn/201509/t20150928_1673673.html.
[4]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赵群毅. 海南城乡关系的独特性与一体化发展路径.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1-9.
[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范嗣斌、李荣、缪杨兵. 一种新型城乡统筹模式的探索——以《三亚市城乡统筹规划》为例.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 138-1 148。
[6] 张赛丽,张德生. 海南省的特殊性与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选择[J]. 中国集体经济,2015(30):12-13.
[7]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 [C].陈哲、陈浩.海南省城乡统筹的空间特征分析. 昆明:云南出版社,2012.
[8] 张军涛、梁志勇. 辽宁城乡互动机制与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J]. 财经问题研究,2005(8):79-85.
[9] 许鲜苗. 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路径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0.
[10] 顾京涛. 海南省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 北京: 清华大学,2012.
[11] 吕俊芳. 城乡统筹视阈下中国全域旅游发展范式研究[J]. 河南科学,2014(1):139-142.
4.海南城乡总体规划 篇四
中国·海南 时间:2011-01-24 15:03:02 来源: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
字体:【大 中 小】
坚定信心 扎实工作 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部署,推动海南“十二五”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再创辉煌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建飞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同志们:
刚才姜斯宪副省长代表省政府作了重要讲话,对过去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寄予了更高的希望。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厅党组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十一五”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 “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扎实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完成了我省建设事业各项目标任务,“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已全部实现。可以说,这五年,是建省以来建设事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也是改革创新力度最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显著、惠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最多的五年。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省城镇人口达到415(含农场职工)万人,城镇化率达50%,比 “十五”期末增长5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十一五”指标3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301平方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31平方公里,转移3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
——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城乡规划体系。全面完成全省18个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3个重点景区、沿海重点区域、181个建制镇、20个乡、45个农场场部、100个村的规划编制和修编,以及大量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了《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海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等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城乡建设和重点旅游景区的科学有序发展。
——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全省城镇基础建设完成投资180.35亿元,比“十五”增长109%。新增道路513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4.5平米,超过全国“十一五”指标3个百分点。21个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全省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6%以上,超过全国“十一五”指标16个百分点。县城以上城镇绿地率达33.29%,绿化覆盖率达39%,人均公共绿地达11.5平方米/人。全省新增城镇公园24座,海口、三亚获建设行业最高奖——中国人居环境奖,海口、三亚、保亭等多个市县被评为 “国家园林城市(县城)”等。同时大规模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每年投资约6亿元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风情小镇初露端倪。开展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城镇卫生保洁开始向农村延伸。改造农村危房9200户,建成东方市报白村等一批新型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和5000多个文明生态村。
——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从2008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的头号民生工程。到去年底,全省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2.06万套,建成9.1万套,完成投资129亿元,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7万户,实施住房保障10.24万户,按同口径比较,我省建设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倍以上。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超过小康标准3平方米。
全省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率逐年提高。截止去年12月,全省累计缴存137.28亿元,缴存职工人数50.81万人;累计提取51.2亿元,个人贷款总额35.8亿元;缴存覆盖率达到65.41 %。住房公积金对住房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个贷率达32.26%,使用率57.84%,贷款逾期率0.35‰,远低于全国1.5‰的要求,资金运营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推动儋州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稳步开展。
——房地产业连续多年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5年来全省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1128亿元,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两倍多。商品房开工面积累计3011.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累计120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累计2125万平方米,房地产业相关税收收入占地税总额的40%以上,2010年房地产业税收是2005年的7.8倍。上述指标都创历史新高,房地产业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建筑业产值连年大幅增长。全省建筑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59.69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200亿元。五年来,建筑业总产值累计达到600.88亿元,完成“十一五”目标的150%;建筑业累计增加值达到153.61亿元,完成“十一五”目标的140%。在保持产值大幅增长的同时,全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都保持在全国较高水平,涌现出省优质样板工程158项,6项工程荣获国家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建设科技和建筑节能加速推进。新建建筑全部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65%以上。海口既有建筑25%完成节能改造,三亚既有建筑15%完成节能改造,琼海等5个城市既有建筑10%完成节能改造。全省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面积达到1100万平方米。全省1000多项建筑工程应用新产品、新材料,建筑面积达到1120多万平方米。
——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明显加强。五年来共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6项,规范性文件38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2项,下放审批项目16项。我厅审批办大胆创新审批制度,实行集中人员、集中项目、集中审批,做到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相互制约,大大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和质量,被省政府作为先进经验向全省推广。
——建设系统人才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90%以上的在职领导干部参加了业务培训。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140期、十大员培训班47期。截止去年底,全省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3000人,各类注册师达到6000人。指导建筑工地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120家。全省建设行业的人才素质明显提高。
在刚刚过去的五年中,2010年是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取得成绩最为辉煌的一年,也是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一年。
一是保障性住房和危房改造全面超额完成任务。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62.98亿元,实际开工12.63万套、1057.09万平方米,占全年计划的125 %,竣工7.4万套、561.72平方米,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同时制定出台了“一个意见”和“三个办法”,形成完整的住房保障政策制度体系,得到了卫书记、罗省长的高度肯定;危房改造(含农村危房、水库移民、茅草房)已完成改造12889户,开工建设19466户,也超额完成改造1万户年度计划的任务。二是引导调控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针对年初房价上涨过快的局面,我们及时调研和分析形势,为省委省政府调控决策提供参考,省委省政府果断作出“两个暂停”决定,使房地产市场逐步回归理性。2010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实际完成467.87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2.23%,同比增长62.5%;商品住房销售面积571万平方米,商品住房销售金额746.61亿元,同比增长112.4%;房地产业实现税收104.05亿元,占全省地税总额的43.9%,同比增长108%。三是环境综合整治和公厕建设成效明显。在2009年大规模开展城乡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去年又掀起整治高潮,使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省公共厕所项目竣工702座,提前超额完成648座的任务。四是超额完成太阳能建筑应用任务。全省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示范项目36个,完成新增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面积约610万平方米。五是建筑业产值创历史新高。全省建筑业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产值达200亿,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的125%。建筑业税收累计32.66亿元,占地税总额的13.77%,同比增长37.3%。建筑业连续多年成为我省第二产业的税收大户。六是住房公积金各项运营指标实现大幅增长。2010年全省住房公积金覆盖率达到65.41%,同比增加18.94个百分点。缴存职工人数达到50.81万人,同比增长46.97%。当年缴存额32.38亿元,同比增长32.58%。贷款发放额14.24亿元,同比增长57.94%。
2010年,在各项重点工作指标超额完成的同时,我们还高质量完成了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系列突击性攻坚任务,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一是扎实开展抗洪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面对去年10月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提前部署,主动作为,全力投入抗洪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组成近15个专家组,分赴各市县对校舍安全、水浸区域房屋安全隐患、市政防洪排涝设施等开展一系列排查和督导工作。制定汛期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查标准,指导市县开展汛期质量安全自查,大灾期间全省未发生一起在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全省建设系统共捐款8000多万元,占全省捐款总额的1/4,是海南历次捐款最多的一次。这充分体现了我省建设系统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海南人民的爱心。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在抗洪救灾行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支持灾区恢复重建,我们还及时放开危房改造户提取公积金的范围和条件,简化手续,开辟“绿色通道”。紧急完成村庄重建规划编制,设计农村灾后重建房屋范本。主动向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汇报灾情,争取到对我省农村危房改造、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城市市政管网、城市排涝和垃圾处理设施规划编制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高质量建成省规划展览馆。在接受省规划展览馆展陈任务后,我们攻艰克难、加班加点,仅用2个月就高标准完成了省规划展览馆的规划设计、数据收集和布展工作,圆满完成了接待习近平、贺国强等多位中央领导的视察任务,为海南省争得了荣誉,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省规划展览馆已成为全面展示海南风貌、建设成就及远景展望的重要窗口。
回眸“十一五”,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实属来之不易。我们的体会是:一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有力的领导。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制定出一系列的发展战略,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卫书记、罗省长、姜副省长都十分重视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多次专门听取我厅工作汇报,多次作出明确具体的指示,给全省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突出成绩的重要保证。二是厅党组加强学习和实践,主动谋划住房城乡建设改革与发展大计。几年来,厅党组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驾驭全局和科学决策能力;广泛吸取经验,大胆创新工作方法,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推动住房建设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得益于各市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几年,全省各市县政府都高度重视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坚持常抓常议,想招数、促发展,推动了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使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实惠。四是得益于各市县建设部门良好的执行力,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几年来,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认真贯彻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作为,扎实工作,推动了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各市县委、政府对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大力支持和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全体住房建设系统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一是城乡一体化进展缓慢,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城市管理能力薄弱,各市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二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不平衡,个别市县工作进展慢,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偏低;三是全省房地产品种单
一、住宅投资比重偏大;四是建设科技工作相对滞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五是工程建设领域是当前腐败的高发区之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重而道远等等。对此,我们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迎来海南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期目标的关键时期。我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我们要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这条主线,积极作为、努力拼搏,通过5年的不懈努力,力争在“十二五”末全面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6%。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体提高。海口市、三亚市两大核心城市,成为支撑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空间枢纽;儋州、琼海等区域中心城市,成为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空间节点;东方、文昌、万宁等次区域中心城市和其它县城,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次区域中心;一批特色鲜明、产业支撑强劲的小城镇,成为推进农村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服务基地;一批环境优美的特色村庄,成为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层服务点。
——初步建成具有国际旅游岛特色的城乡风貌和充满魅力的一流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对主要街区进行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加强城市雕塑建设,构建城乡绿化廊道和生态网络,大量种植热带植物和花卉,营造多层次的热带生态园林绿化景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建成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园林城镇。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建立健全分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377.44亿元,建成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28.8万套,建筑面积2306.74万平方米,实现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有所居。完成15万户农村危房和水库移民危房改造,改造面积900万平方米,提高和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水平。
——房地产业继续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继续巩固房地产业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地位。海岛型国际旅游房地产品牌初步形成,旅游房地产的主导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构筑以专业化旅游房地产为主导,居住、商业、办公地产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十二五”房地产开发计划投资3370亿元,年均递增15%,商品房竣工面积1846万平方米。——建筑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省重要产业。优化建筑业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整合资源,建成一批规模宏大、装备精良、竞争力强的综合性建筑企业。到2015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460亿元,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15.4万人,劳务企业达到150家,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骨干企业达到10家。
——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快速发展。以科技发展带动行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强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相关行业的开发研究,加快推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规模化应用,引导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70%的城镇新建建筑应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30%的农村新建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新建建筑全部达到建筑节能目标,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建筑面积达到4500万平方米,30%的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民用建筑能耗占全省的总能耗控制在19.5%左右。
——形成廉洁高效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形成廉洁高效的城乡规划建设行政管理体系、完善的住房保障标准体系、结构合理的房地产市场供应体系、严格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标准体系、完备的建筑市场行为规则和监管机制,以及完善的绿色文化和绿色建筑科技创新体制、高效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等。
三、2011年工作部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切实抓好节能减排,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省委五届九次会议提出“要坚持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原则;要统筹考虑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统筹考虑”。这为我们今年乃至今后五年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期目标的重要一年。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五届九次会议精神,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工作部署,抢抓发展机遇,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主线,以科技发展为主动力,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强有力支撑。2011年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规模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改善本省城镇居民居住条件。保障性住房建设仍然是省委省政府的“一号民生工程”,建设任务艰巨。全省城镇保障性住房全年计划新建9.1576万套,竣工1.83万套。各市县要按部署的任务,尽快落实土地、资金等各项准备工作,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全面完成全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
针对保障性住房的工作要求,今年还要注重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开展调查,摸清底数。现在不少市县底数不清,各市县要尽快开展城乡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摸清各类人员的住房状况和住房需求,明确今后每年的建设任务。二是要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今后公共租赁住房将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要和重点保障形式,重点建设30-40平方米的小户型公共租赁住房。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三是要加强租售管理,提高入住率。这两年,全省将陆续建成大量保障性住房并投入使用,各市县、农垦等单位一定要抓好发租发售工作,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把保障性住房真正分配到住房困难群众手中,提高入住率,不能让建成的廉租住房空置。四是要加大建设质量监管力度,确保群众住上放心房。各级质量监督部门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及时纠正和查处工程质量问题,确保保障房都是高质量工程。五是建立完善住房保障实施机构。初步形成机构完善、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运行体系。
(二)加强监督管理,全面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我省公积金提取程序越来越简化,可使用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各市县要充分重视和利用好住房公积金。今年全省住房公积金目标是:缴存人数达到56.2万人,覆盖率达到72.34%,全年归集额34.85亿元,贷款发放额33.9亿元。一是要加强组织建设,推进管理机构移交。要继续推动各市县公积金机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农垦系统要配合做好这方面的调研。二是加强归集力度,扩大缴存覆盖面。今年将加强强制缴存力度,落实公积金管理条例要求。三是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公积金使用率。对公积金试点项目,儋州要认真落实公积金提取、贷款各项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检查验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顺利回收,力争把儋州试点项目做成全国示范项目。四是加强建章立制,确保公积金安全运行。各市县公积金管理中心要对各委托银行加强业务考核管理,确保住房公积金安全运营。
(三)继续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态势,有效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实际,要大力发展为旅游业服务的相关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将继续成为海南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年房地产业开发计划完成投资530亿元,同比增长15%。
要完成上述目标,我省今年房地产业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一方面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服务于旅游业的房地产,因此我们要精心呵护和把控好海南房地产业,坚持科学规划管理,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一是要加强政策研究和规划引导。积极研究探讨和规范产权式酒店、酒店式(租赁式)公寓、分时度假等旅游房地产,推动经营性房地产发展,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升级。我省西部地区房地产刚起步,发展空间大,要尽快编制完成《西部地区房地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推动西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二是要加大推介力度,拓宽促销渠道。要加大商品房岛外促销力度,建立完善省级商品房网络销售,继续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销售平台,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要加大多区域、多层次、多方式的房地产宣传促销工作,并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旅游论坛、国际赛事、电影宣传等,紧密结合海南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加强海南房地产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宣传和推介。三是要加强监管和调控,维护好房地产市场秩序。要通过土地供应、税收、信贷等多种手段,多部门联合调控房地产市场。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规范市场秩序。要建立和培育市场评价信用体系,优化房地产投资和消费环境。四是要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和房地产展销系统建设。海口市和三亚市今年内必须完成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其他市县也要创造条件尽快建设。五是要规范房屋登记和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各市县要加快解决房屋无产权证问题。要合理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依法开展打击各类违章违建建筑行动。同时,要加强物业管理,促进物业管理市场健康发展。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11年我省城镇化率要比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使全省城镇人口达到458.87万,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达7万人,建成区面积达310平方公里,城乡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一是要继续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各市县要根据《海南省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推进市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开发区规划修编,科学推动城镇化进程。二是要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管理。要依据有关规划的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三是要扎实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各市县要认真落实《海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的要求,促进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四是要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全面提高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及其运行保证能力和服务水平。对已建成的设施,各市县要加强维护和运行监管,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水平。今年厅里将重点指导海口、三亚和儋州开展城市数字化管理试点。五是要大力开展城乡风貌特色改造,提升城市形象。各市县要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充分挖掘本地旅游特色资源,对主要街区进行旅游要素改造。同时要积极开展城市风貌规划和城市雕塑工作,加强园林绿化建设,营造多层次的热带生态园林绿化景观。
(五)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旅游公厕建设,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提供优美城乡环境。继续抓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省将2011年定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年”。各市县要树立长期奋战的思想,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解决乡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同时要制定规章制度,实现卫生保洁的常态化、制度化。全面规范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目前,各市县垃圾处理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毕,今年的关键任务是要加强日常运行管理,建立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的垃圾处理运营和监管体系,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要大力推进全省公厕建设。各市县要认真落实完成今年旅游公厕建设任务,还要结合实际,重点加强对旅游公厕的管理,确保公厕管理规范、干净卫生。
(六)结合旅游项目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大农村及水库移民危房改造力度。目前,我省各市县要上马一大批的旅游建设项目,各市县要抓住机会,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每个市县要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重点抓好1-2个特色旅游风情小镇的建设,实施硬化、绿化、美化工程和文化娱乐设施项目的建设,力争全省每年建成5-10个有特色、有内涵的风情小城镇。全力推进农村及水库移民危房改造。各市县要继续加大农村及水库移民危房改造力度,明确时限及要求,组织开展现场办公。5703户大广坝水库移民的危房改造,要力争在5月底前全部竣工。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年底前也要全部完成。同时还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危房改造质量。
(七)加快改革创新,做大做强建筑业。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规模的加大,我省建筑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2011年力争使建筑业产值达到240亿元,增加值达到50亿元。要加大建筑业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经营创新的力度。着重引导和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力度培育高等级资质的施工、监理、设计企业。要大力发展建筑劳务企业,广泛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加强外省进琼企业的管理。要鼓励优秀外省建筑业企业进驻海南发展,同时要坚决纠正一些低资质、无人员,到处挂靠等扰乱建筑市场秩序的行为。要加强监督检查,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市场监管和现场监管的联动;要加大对建筑市场执法检查力度,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引导企业规范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工程造价监管力度,规范工程计价行为。海口、三亚作为工程竣工结算备案试点城市,要研究出台实施细则,推进强制性标准的有效实施。
(八)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建设。夯实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基础。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站要改进监管模式,强化对建筑业企业的差别化管理,提高监督水平。要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及其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完善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程序。要加强监管检查,确保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各质量监督站要重点抓好建筑起重机械、高处坠落、坍塌、临时用电等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的治理,依法严惩非法违法行为。要强化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对消防工作的重视,强化消防安全意识,努力提高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
(九)推进建设科技和建筑节能,全面促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国家的战略部署。我省建筑节能减排任务仍然非常繁重,各市县要继续努力,大力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规模化应用。确保全省今年新增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面积达到66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和十二层以下住宅全面建设太阳能热水系统。厅里即将组织开展全省检查,并发放去年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示范工程补助资金。各市县也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财政补贴、面积补贴等作用,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规模化应用。开展建设科技创新。各市县要重点做好新型建材的引进、应用、推广、替代等工作。大力做好建筑节能。要大力推进城市公共照明节能。各市县职能部门要及时对主城区公共照明设施进行节能改造,确保全省公共照明设施达到节能要求。
(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全省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人才是建设事业发展的保障,也是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我厅计划培养专业技术人员1500人以上,培养建设管理岗位人员3000人,培训并鉴定农民工5000人次,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8000人次。要加强人才交流,促进全省建设事业均衡发展。2011-2013年按照省委组织部要求,我厅每年将抽调20名业务骨干,下派到中西部市县建设部门挂职或定点指导工作,同时接收相关市县20人对口跟班学习。这是我省智力扶持中西部市县计划的一部分,希望有关市县和单位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力争通过几年努力,逐步达到全省建设事业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各市县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单位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服务本领。同时要着力培养壮大本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建设事业持久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十一)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各市县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建章立制工作。要加紧制定出台配套实施意见,同时要对阻碍发展、明显不合时宜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要提高行政审批质量。各市县建设系统审批窗口单位要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质量,提出符合实际的惠民利企措施,更好地服务重点项目,同时要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建设系统审批人员的业务水平。建立健全执法稽查体系。执法稽查工作已开展多年,但厅的组织机构刚刚组建,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各市县也要高度重视稽查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案件,规范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秩序。
(十二)抓好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专项治理,促进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和谐稳定发展。上午仁杰同志代表厅党组对这项工作已经做专门部署,我再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各市县要坚持教育先行,注重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厅机关要重点抓好岗位廉政教育试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强化纪律观念和廉洁从政意识。同时各市县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惩治腐败。二是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推动诚信主体教育。要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评比,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依法行政效能,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三是扎实开展各项专项治理。各市县建设部门要扎实组织开展违规违纪收送款物、治理商业贿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等各项治理工作。今年是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成果的巩固深化提高年,要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对不达标的单位,要责令补课。同时要全面分析梳理专项治理成果,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专项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扩大专项治理成效。
5.海南城乡总体规划 篇五
项目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鼓励发展房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项目,将在中西部重点发展露营休闲旅游,逐步将我省建成露营旅游休闲度假示范基地。海南省还将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把握市场需求趋势,加快旅游营地建设及配套的旅游交通标识、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动露营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露营旅游的特色基地,更好地为各种房车旅游、自驾车旅游、徒步旅游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服务。
(二)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房车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大力支撑将推动中国房车、露营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已有超过10多个省市出台政策支持或规划房产露营基地。
“十二五”旅游发展计划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将重点引导露营房车等休闲新业态。
(三)海南省发展房车露营条件
1、海南四季气候宜人,精品旅游景区不断推出,已成为国 内外知名休闲度假目的地。
2、海南交通条件日益改善。进出岛通道、岛内交通网络、旅游交通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到2015年,形成岛内“2小时旅游交通圈”;形成 “田”字型高速公路网络;分期、分段建设沿海观光公路,配套完善观景点设施。打通主干道通往旅游景区的连接通道以及景区和景区之间的连接通道,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逐步建设完善登山道、自驾车服务基础设施、露营地设施,规范引导自发性旅游活动。
(四)海南省发展房车露营旅游存在的不足
目前海南房车旅游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露营地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规范,各种投资主体建设的露营地水平参差不一,经营手段落后,当前的露营地仅起到了汽车停靠场所的作用,距充分发挥带动周边旅游资源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为加快建设特色化、规模化、网络化系列露营旅游营地,努力发展各类露营旅游,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求,有利于优化海南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拓展旅游市场,更好地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
二、规划编制要求
(一)主要任务
明确房车露营旅游在全省旅游产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着眼于推动海南省房车露营旅游发展或者解决存在的问题,重点是明确房车露营旅游战略目标,提出房车露营地的 空间布局,安排房车露营地发展优先项目,构建房车露营地的开发模式、主要功能及其运营模式,开拓房车露营旅游市场和提出保障体系等。促进全省房车露营旅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海南省行政区划所辖陆地范围(不含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约3.39万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7′-111°05′,北纬3°30′-20°18′。
(三)规划深度
本规划为区域旅游专项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深度需达到《旅游规划通则》中旅游发展规划要求,重点旅游项目部分需达到详细规划深度(详见《旅游规划通则》)。
(四)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共10年。
(五)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风景名胜区条例》 《旅游规划通则》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海南省旅游条例》
三、规划主要内容
(一)规划总则
包括国内外房车露营旅游发展的态势、规划编制的具体背景、目的、意义、范围、依据、原则、期限等。
(二)现状分析
对海南房车露营旅游进行现状调查和SWOT分析,对房车露营地开发模式进行归纳总结。
(三)旅游发展潜力分析
对海南省房车露营旅游的客源市场进行分析。明确市场开发重点,预测未来市场发展方向。
(四)旅游发展总体目标与战略
明确海南省房车露营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及远景发展目标。
(五)市场开发战略规划
全面分析与预测海南省房车露营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等。
(六)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规划
根据海南省房车露营地空间布局现状,遵循区域完整性、资源分布集中性、交通联系性及其功能性等区域布局原则,确定海南省房车露营旅游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
(七)重点项目及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整合海南省现有房车露营旅游开发项目、策划一批符合海南省实际情况、对海南省房车露营旅游发展能起到较大促进作用的重点项目,形成富有竞争力的房车露营地示范基地。对重点项目的主题、布局、用地、建设内容、盈利模式等进行详细规划。
(八)旅游形象与营销规划
设计海南省房车露营旅游形象与宣传口号,策划相应市场营销手段。
(九)旅游要素规划
规划住宿、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和交通系统等的布局、规模和位置。
(十)道路交通及游线规划
规划旅游区对外交通系统布局和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规划重点旅游区道路系统走向、断面和交叉形式。
(十一)基础设施规划
对房车露营地所需供电、给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进行规划。
(十二)景观及生态保育规划
规划房车露营地的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提出房车露营地生态系统的保育方案。
(十三)建设分期与投融资规划
确定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计划,对旅游建设项目进行投融资规划,并提出相应投融资方案。
(十四)环境影响及环境防控规划
规划房车露营地的环境卫生系统布局,提出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
(十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提出具体措施保障规划的实施,提高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指导规划科学合理的实施。
四、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件、附件。乙方需提供0号图纸大小的挂图(展板)一套,带3号图纸大小附图成果(文本、说明、其它资料等)十套,并报送包括文字及图纸成果的电子光盘两套及可供汇报的PPT文本一份。
(一)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是对以上所提及的规划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对规划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证和分析。
(二)规划图件
1、区位分析图
2、综合现状图
3、资源评价图
4、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图
5、旅游发展目标图
6、总体规划图
7、旅游空间要素格局及功能分区图
8、交通规划图
9、游览线路规划图
10、重点项目平面设计或效果图(若干)
(三)规划附件
规划附件包括说明书和其它基础资料。
五、工作进度安排
本规划编制工作应在2012年4月底完成,分四个阶段进行,即:
一、2011年8月至9月底:制定计划,征集单位;
二、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底:实地考查,编制方案;
三、2012年3月底:修改完善,提交初稿;
四、2012年4月底:提交终稿,成果报审。
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6.海南:规划建设风情小镇 篇六
2013年,海南将把特色风情小镇作为海南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风情示范小镇。全省每年重点支持2~3个,每个市县集中力量抓1个,把特色风情小镇打造成国际旅游岛的特色名片。
据了解,海南自然生态优越、民族地域文化独特,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客流量的与日俱增,最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风情小镇。目前,一些市县正在打造的观澜湖高尔夫小镇、海棠湾风情小镇、博鳌天堂小镇、福山咖啡小镇、儋州雪茄小镇、万宁希望小镇、保亭三道旅游小镇等,已初具特色和规模。
“今后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基础设施配套、特色产业支撑、人口聚集、文化魅力独特的风情小镇,将成为海南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这也是适应国际旅游岛需要、丰富特色旅游产品、承载巨大客流量的必然选择。”海南省省长蒋定之表示。
发展风情小镇,如何做好规划建设?据悉,海南省将坚持全省一盘棋,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对全省国土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启动编制海南省总体规划,高质量完成城镇化发展等一批专项规划,对全省土地、岸线、港口、热带雨林等主要资源做出定性安排,对重要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进行合理布局。
海南建设城镇化之路,将坚持质量为先,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合理确定开发边界,控制开发强度,保护生态空间,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稳步发展小城镇。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导,以内涵、质量、品位、效率为核心,依托现有古城、古镇、景区和产业园区,率先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特色小城和风情小镇,使之成为产业集聚地、文化展示区、旅游新景点、就业蓄水池。
7.海南城乡总体规划 篇七
通知指出, 目前, 县 (市) 规划过多, 相互矛盾, 覆盖广度、深度不够, 带来城乡分割、重城轻乡、用地粗放等问题, 不利于规划实施的监管。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密度高的地区, 人地关系紧张, 急需加强规划统筹和管理。开展县 (市) 城乡总体规划暨“三规合一”试点工作, 有利于统筹协调县 (市) 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促进县 (市) 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知明确, 要统筹衔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要以城乡规划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用地为边界, 实现全县 (市) 一张图, 县 (市) 域全覆盖。以上位规划为依据, 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建设用地规模和耕地保护要求等纳入县 (市) 城乡总体规划。同步研究提出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在基础数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实施时序等方面的衔接方案。
要全面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 调整城乡空间结构, 统筹规划各类城乡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 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合理确定城乡居民点布局总体框架, 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注重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保留村庄原始风貌, 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要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的各项目标。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依据资源环境条件容量、城镇化发展趋势, 合理确定县 (市) 城镇化发展的各项目标和人均指标, 提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镇化路径及具体发展策略, 提高城镇化质量。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 严控增量, 盘活存量, 优化结构, 提升效率, 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
要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空间上统筹布局城乡、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合理布局城乡综合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市容环卫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 合理确定不同类型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引导城镇各类设施向农村延伸, 完善城乡发展的支撑体系。
要明确全域空间管控目标和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促进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涵养水源和城乡建设的需要, 合理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 并制订明确的管制措施。
8.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作用分析
城乡建设是现阶段的国内的重要任务,并不断为社会各界所重视与认可。城乡建设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结合地区和人们的实际需求,科学的展开整体布局与规划。城乡规划是提高城乡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城乡规划可以有效的对城乡的资源和空间进行分配,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有效的提高了城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借助城乡规划来加快城乡建设的速度和水平,推动国家的城乡统筹全面发展。
一、城乡规划的概述
城乡建设不但要完成城乡建筑的建设与设计,还需要科学的对城乡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促使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推动城乡的科学发展。而城乡建设,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与全面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城乡规划涉及的内容日渐全面,在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科学的对城乡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规划。促进城乡资源可以得到全面的统筹与发展,提高城乡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结合城乡人口密度,科学的对城乡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规划,促进城乡建设更加合理有效。发挥城乡居民的监督与参与作用,使城乡居民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城乡建设中,促使城乡建设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城乡规划还将对城乡的未来发展和经济结构等进行调整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得到全面的提升,积极实现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全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落实。
二、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推动城乡建设的质量与效率,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推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城乡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法律基础
城乡建设在实际过程中,需要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城乡建设基础任务,从而使得城乡建设更加符合城乡居民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城乡建设的可靠性。传统的城乡建设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始终影响城乡建设的质量和城乡建设的水平,许多城乡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城乡建设需求。而城乡规划,可以有效的为城乡建设提供法律基础,城乡规划法是近年来新出台的关系到城乡建设的法律法规,具有极强的约束能力,站在城乡建设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建设的职能划分、城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规范,有效的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情况和生活情况。而且,城乡规划法中对城乡建设中危害城乡居民基本利益和权利的因素进行控制,促使城乡建设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推动城乡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的调控作用
城乡规划对城市建设具有宏观和微观的调控作用。因为城乡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了城乡的政治、经济,还包含了科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宏观调控方面,需要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城乡建设能够与现阶段国家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发展势头相符合,满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需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城乡规划,对经济和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控,协调城乡建设中的经济体系结构和社会发展方向,科学的对城乡的资源分配、空间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布局等进行调控,促使城乡建设的可持续性。微观调控方面,在满足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城乡建设的细节进行调控,通过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突出城乡建设中的人性化设计。
(三)科学统筹城乡资源,推动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的城乡建设中,城乡规划需要站在城乡建设的全局角度,科学的对城乡的各类资源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应用计划。合理的空间布局是确保城乡建设有序、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可以对城乡的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对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从而建设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城乡规划还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降低城乡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两极分化
通过对农村资源的有效开发,提升农村的创业热潮,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推动城乡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最大限度的缩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缓解城乡两极分化的现状。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使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到城乡建设中,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缩短城乡教育、文化等的差距,推动城乡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三、结束语
城乡建设主要致力于广大农村的改造与建设,以及对城乡的地资源、自然资源等的合理利用。通过城乡建设推动城乡的经济发展,缩短城乡的经济、文化等差距。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是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建设进行规划指导,促进城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现代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伟.浅谈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2,13:72.
[2]纪冬梅.浅议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价值[J].科技创业家,2014,03:167.
[3]孙施文.重视城乡规划作用,提升城乡治理能力建设[J].城市规划,2015,01:86-88.
【海南城乡总体规划】推荐阅读:
3s城乡规划08-03
城乡建设规划培训07-23
城乡规划建设情况08-14
石阡县城乡规划07-25
城乡规划专业工作简历09-27
城乡规划心得体会09-30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调研07-01
城乡规划研究课题申请07-01
城乡规划法试题和答案07-21
行唐县城乡规划局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