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教学反思

2024-09-06

历史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教学反思(共13篇)

1.历史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一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特别是反思教学细节的处理、反思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过程,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成与败,并把反思与学习结合起来,不断地总结教育工作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我们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才能不断地促进自我的发展。

在今年初三第二学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时我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对此及时地进行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个性化的答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初涉课改的我坚定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信心。而学生们高涨的参与热情、课堂上精彩的智慧碰撞,使我更加醉心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然而,连续发生的几次尴尬让我陷入了迷惘。

尴尬一: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在上<<让社会给我投赞成票>>这一课时,出示了一段材料:

“小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答应每周日下午2点到4点都要准时为生病的同学辅导功课。有一天爷爷生病了,周日下午要看爷爷,小林为难了,说上午去不可以吗?爸爸说:“你忘了,上午还要到老师家学钢琴””。

请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

⑴、面对诸多的事务,假如你是小林会怎么办? ⑵、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当多种需要做的事情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选择?

在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发言的热情高涨,并且相互间展开了辩驳。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原来预设的两个问题只探究了一个。

尴尬二:同学不愿参与讨论

在上《向往公平》这一课时,出示了一段材料: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已有多年历史的义务教育借读费,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在借读过程中也能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拒绝执行。”

请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

⑴.请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

⑵.为保证公民平等的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和社会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问题提出后,我意外地没有看到预期的热烈讨论的场面,许多同学在讨论时也是心不在焉,甚至讲起了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我的心中顿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挫败感。

尴尬三:出现了“论坛霸主”

在上《面对责任的选择》这一课时,阅读材料: 材料一:被评为2008法制人物的河南省郑州市妇联权益部长刘宇,积极为受害妇女儿童伸张正义,努力为广大妇女儿童排忧解难。十多年来,她接待或解答妇女群众来访和咨询万余人次,成功处理了轰动全国的律师重婚、少女肚皮刺字、第三者状告合法妻子等案件。

材料二:2008年9月14日晚,经河北省正定县人民检察院批准,正定县公安局依法对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耿某等人执行逮捕。耿某兄弟因向三鹿集团销售的牛奶屡次检验不合格被拒收,逐向牛奶中掺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以蒙混过关。

材料三:2008年8月29日,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组织的庆祝教师节暨抗震救灾感中国师德标兵表彰大会在京召开。谭千秋、张米亚、向倩、袁文婷„„70名在汶川大地震中感动了全国人民的英雄教师被授予“抗震救灾感动中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请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

⑴.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⑵.材料一和材料三有何内在联系?

⑶.你认为材料二中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⑷.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在巡查小组讨论的时候,我留心到个别同学在小组中一直在发言,占据了整个讨论时间,其他同学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全班交流观点时,这几位同学频繁举手,口若悬河,相互补充、辩论,俨然成为了政治课堂中的“论坛霸主”,而其他同学则成为了“观众”。

连续的失败,让我不得不对近期的课堂情况进行反思。其实在此之前,小组讨论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如讨论时部分同学容易钻牛角尖、发表意见时总爱走题;讨论时的音量越来越低;主动举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少„„由于这些点滴的变化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最终产生了上述三幕令我震撼的场景。在迷惘中,放眼四周,发现课改后的政治课堂,小组讨论已成为新的宠儿,备受青睐。但同时,让我感到困惑的一系列问题也在各类公开课中频频出现。难道小组讨论法仅仅几个月就该“寿终正寝”?师生互动只能回到传统的单一“问答式”?小组讨论究竟该何去何从?

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的理论,再度审视小组讨论,更多地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1.课堂教学节奏不易控制,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小组讨论中,首先是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围绕中心议题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并互相倾听、共同探究。然后,各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如发言人数、时间、质量等。另一方面,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课堂预设以外的新问题,并由此引发出新的讨论。因此,小组讨论中,课堂教学节奏不易把握,比较耗费教学时间,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也凸现出来。

2.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中,每位成员都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合作交流、共享提升的目的。由于按座位划分小组相比较更省时、易操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多用此种随机性分组。这样的学习小组是一个个成员相对固定的小群体,各成员在性格、学业、班内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影响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被他人倾听和倾听他人等方面的表现,最终在小组成员中出现强势和弱势之分。因此,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平衡,个别与全体的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

3.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小组讨论中,学生不仅要充分参与讨论而且要学会耐心倾听他人。全过程都需要学生个体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同学的兴奋点,往往容易被吸引到发言中偶然提到的与议题无关的讨论中去。因此,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会专心倾听他人、讨论容易走题,随意与有序的矛盾也随之产生。

小组讨论的局限性决定了简单、浮于表层的形式模仿必然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小组讨论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具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于是我决定改进小组讨论。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了优化小组讨论的要求,并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

1.理性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

我经常在以下两个条件下采用小组讨论法:一是在解决重点、难点时使用;二是当其它教学形式的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时使用。2.科学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开放性、激励性、层次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和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激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层次性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过去的经验或知识上,充分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3.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

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可根据学情的需要灵活选择分组方式和组内角色分工。分组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按照座位随机分组,也可按不同观点来分组,还可让同学自由组合等。组内角色分工,指组内每位成员分别承担记录、概括、汇报、主持等任务角色。讨论时可将有序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在有序发言阶段,每位成员都必须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且在自己发言前,先用简短的语句对前一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有序发言结束后,进入自由发言阶段,成员可自主发言。

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有利于平衡学生发言机会和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耐心倾听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讨论顺利进行。

经过改造后的小组讨论,在课堂中逐渐恢复了活力,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热情慢慢地回来了,政治课堂又充满了精彩对话和智慧生成

2.历史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合理分组, 明确分工

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 组建小组的过程中有没有体现合作学习的思想将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因此,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一般来说以4-6人的学习小组为宜, 这样既有利于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热情, 促使每一位学生发挥各自的才智, 又有利于教师进行调控,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同时, 在分组时我们要秉承“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分组原则, 即要保证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小组中的平衡, 使小组组员之间能互帮互助, 最终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有效分组的基础上, 教师还需要明确每一位组员的分工。每一个小组还需要设立一名小组长, 其责任是负责小组合作学习时的任务分配, 组织组员进行谈论和交流, 从而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各项任务。同时, 其他组员也需要在合作学习中明确各自的工作, 比如记录员需要整理记录小组在讨论过程中的各个观点和看法, 汇报员要向教师和同学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等。只有分工明确, 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条不紊地展开,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明确目标, 精确问题

明确目标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所谓目标, 也就是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制定出详尽的目标, 并狠抓落实, 才能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中课堂教学的时效性。通常, 小组合作学习目标的具体落实是通过教师的精确问题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注重问题的难易程度, 同时突出问题的价值性和开放性, 最终实现对学生三维目标的教育。

例如, 我在教学“台湾问题”的相关内容时, 就结合当代“两岸关系的发展”这个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针对“台湾同胞我想对你说……”这个议题进行合作交流与讨论。这一问题仿佛点燃了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一位组员的学习热情, 他们有秩序地在组内发表各自的意见并不时展开激烈的研讨,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不一会儿就总结出了不少有说服力的观点。然后, 各小组的发言人依次发表各组的观点, 纷纷表达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祖国母亲急切盼望台湾回归母亲怀抱”的愿望, 更有小组发言人严厉谴责“台独”分子的丑恶思想和卑劣行径, 并斥责他们的诡计是不会得逞的。通过这个环节的合作学习, 学生对台湾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也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

三、形式多样, 合作交流

初中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好竞争、乐于挑战, 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征, 教师就要丰富合作学习的形式。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多样化的活动环节, 如讲述人物小故事、视频欣赏谈感想、历史小知识竞赛、诗词朗诵比赛等等。通过在活动中的合作交流, 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参与教学的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

例如, 我在讲授宋元文化的内容时, 就设置了一个“读宋词品历史”的活动环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我选择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一剪梅》两首风格迥异的宋词, 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出来,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宋词朗诵, 并推选优秀代表在班级进行朗读比赛。实践证明,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每一位学生在组内合作中都兴致盎然地大声朗读着, 他们完成沉浸在苏轼的气势磅礴、雄浑博大和李清照的委婉含蓄、孤苦凄凉的诗词中。最后, 本次课的教学在小组代表们富有感情的朗诵声中走向了高潮。

四、有效调控, 及时指导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虽然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也不能忽视历史教师的指导者、参与者和监控者角色的作用。作为合作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要及时指导小组组员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合作任务, 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如何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等。作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也需要放下身段, 积极深入到个小组的交流和讨论中, 仔细倾听, 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地方要适当点拨, 力争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开展。同时, 作为合作学习的监控者, 教师要用犀利的眼光、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审视每一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对于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 对于不足提出自己的意见, 协助学生改正, 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 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五、建立机制, 科学评价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小组合作学习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其探究热情, 能使每一位学生自愿地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但是, 初中学生的自制力毕竟不强, 有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并不认真合作, 或者无所事事, 或者不愿意发表意见。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全面且公正地考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状况, 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展开。我们要以“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标尺。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 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最终促进全班学生的整体进步。

六、总结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起为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 也为接下来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研究, 努力探索, 不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并不断反思、调整、改进和完善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避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从而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 进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被广泛运用于初中各科目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笔者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本文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蕤.浅谈初中历史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才智, 2012 (24) .

[2]伍新春, 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3]王华永.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 (10) .

3.历史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营造历史课堂氛围

现在的学生存在厌学现象,再加上历史作为初中教学课本中的“副科”,不受老师、家长、学生的重视,这样学生很难对历史课产生兴趣。目前我国历史的教学比较落后,老师的教学能力也非常有限,这导致传统的历史课堂死气沉沉缺乏历史学习氛围。老师在历史课堂上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可以調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老师讲到一个历史故事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上台重现这个历史故事。这样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其中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还可以激发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教学质量更加高效,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扎实。

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很多中学生的历史成绩都不理想,他们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甚至厌倦历史。在初中课堂我们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不错的历史教学方法。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寻找一个历史人物。小组之间组织演讲比赛,优胜组获得奖励。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查阅历史书籍,收集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这不仅仅拓展了中学生的视野,慢慢地他们就会被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都是老师站在三尺讲堂前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需要动手查阅历史书籍和动脑思考问题,考试前学生只需要背完知识点就行,这样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一个历史人物启发学生思考一系列相关历史人物故事,锻炼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4.历史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四

摘 要:以中职计算机三堂实践课作为教学案例,谈谈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三种不同形式,并对三种形式的不同特点提出观点及反思。

关键词:小组合作;开放式;半开放式;集中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在中职课堂中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被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所认可。小组合作,通俗地说,就是为了某个目标几个人组成团队一起分工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中职计算机课堂也普遍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对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课堂知识技能提供了有益的补充。然而,不得不看到在许多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大于实质,小组成员间合作互助的职能没有体现,小组成员的分工也没有明确,从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无法体现出它应有的效能。

有鉴于此,笔者列举以下三种中职计算机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以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反思中职计算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一、案例

案例一:开放式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开放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各小组收集相应的素材采用不同的观点对其进行认证或反驳。例如,葛大庆老师的一堂计算机基础课(2课时),教学知识点是PPT入门,采用的教学主题是:校园内允许学生使用手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全班学生分为8个小组,确定小组观点,然后在网络上自由查找图文素材、案例,并将素材和案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幻灯片,最后各小组轮流上台展示PPT,解说并论证小组观点。同时,还强调了评比要求:一是素材、案例要有说服力,能证明小组观点;二是PPT要美观,有技术含量。

课堂开始之后,小组自由组合,围绕小组观点在网络上收集相关资料,最后资料又汇总到一起,由一位学生“操刀”制作PPT。课堂最后阶段,各小组轮流陈述――小组派一名代表演示PPT,一名代表辅以解说;陈述完成后,葛老师适当总结小组观点,同时对PPT技术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小组成员通过回答完成PPT制作的具体操作过程,翻转课堂,达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目的。

整堂课中,葛老师没有刻意去强调PPT的操作技巧,而是采用主题探究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PPT,有一定的基础,再加上小组成员为了实现小组竞赛的荣誉而赋予的内在学习驱动力,PPT技能的学习很自然地融入主题探究的活动中,在做中学,在体验中习得知识与技能。

葛老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建组方式是采用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型,这种建组方式可以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一部分个性表现鲜明的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分配到各组,以便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其他学生,其余的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使各组学生相互之间由于存在信赖感而畅所欲言,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

开放式小组合作的特点是各小组研究题目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选题领域不受限制,对于学生兴趣与特长的发展比较适合;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展示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但这种小组合作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小组参与性低的学生,这类学生容易被小组忽视,不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案例二:半开放式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半开放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成员围绕某个目标进行分工合作,各完成任务的某一部分,最后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任务目标。例如,汤光尧老师的一堂Flash课,主题是街景动画的制作。课堂开始后,汤老师首先展示了街景动画的效果,然后布置课堂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内分工合作,分别完成街景背景的绘制、人物的绘制、车辆的绘制,以及街景前景的绘制,最后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街景动画。

汤老师课堂的小组合作建组方式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Flash学习情况,优质生与学困生相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既有利于增强小组优胜的信心,又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组内异质”是为了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组间同质”是为了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又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半开放式小组合作的特点是各小组任务是统一的,小组内分工则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进行合理化安排,最后又要基于每位成员的成果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这种小组合作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小组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动起手来,有事可做,利于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性机制。但是半开放式小组合作必须要注意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和分工任务的明确性,不然容易导致小组内某一个或几个组员单独完成,出现“无合作学习”情况。

案例三:集中式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集中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围绕某个共同的目标,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各自完成该目标,并帮助组内成员完成该目标。例如,笔者的Photoshop课堂:课堂开始后,往往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引出课堂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提供的学案或教程开展探究式学习,完成课堂任务。任务完成后进行集中点评,鼓励学生开展互评,小组发言与小组任务完成情况都在小组竞赛中予以体现。于是,学生在为了达到全员达标,争创优胜小组的驱动力下,促进小组成员间互助学习。

这一课堂的小组合作建组方式也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优先挑选PHOTOSHOP基础较好、性格又偏于外向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再挑选学习条件互补型的学生作为组员。

集中式小组合作的特点是小组各成员目标是统一的,实现目标的过程则是需要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助的方式实现的。这一方式要注意的是,课堂任务难度的设置必须合理:太难,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太易,则不需要通过小组互助便可完成,无法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二、反思

以上三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都各具特点,适合不同类型的课堂,但总结起来也有一些共通点:

1.设计的策略

教师希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传统计算机课堂中教师对学生1∶40甚至更多的窘境为教师对小组的1∶8(或者稍多)。同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在做中学,带着问题听老师解答,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评价的机制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特征可概括为: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实践教学中是被证明有效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其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更多的视角放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为学生年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其积极地学习。

参考文献:

5.历史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五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带给课堂组织结构革新,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型,促进课堂教学策略创新。在我国,一些典型的教改实践,如杜郎口模式、洋思经验、如皋活动单导学等也都充分应用了合作学习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小组是新课堂模式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元素,是新旧教学模式的分水岭。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效能提升是构建新课堂模式的筑基工程。

一、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实践背景

当前的历史课堂,许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较为肤浅模糊,在教学中实施这一环节时,存在无序合作、无实合作、无效合作的倾向。笔者曾经对人教版七年级《三国鼎立》一课的小组合作课堂展开关注,一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共有四次,小组合作环节有分工、有建制、有评价,但是相比传统的“师问生答”课堂,笔者总感觉并未有任何实质性突破。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层次递进,要么是独自思考,要么是群起讨论,比如让学生填表完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结果、影响等。其次,小组合作仅仅体现于相互交流自己的答案,小组长或组内汇报人员将各自的答案进行简单叠加,缺乏质疑、生成、融合。如探究曹操在两次战役中胜败的原因,以至于有小组写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原因之二是将战船连在一起,出现“1+1=1”的状况。再次,合作的情境材料不指向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无法提供给学生研究的途径。如,让学生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进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材料二: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毛泽东

(1)你同意鲁迅的观点吗?你认为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的实际情况是一样的吗?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你眼中的曹操。

其结果就是学生复述伟人的评价,并未能真正体会历史真实与艺术作品的不同。可见,一堂运用了小组合作手段的教学,并非就一定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小组合作”的成效与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还存在不小距离。

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定位合作学习的价值

通过学生的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达成教学目标固然是合作学习所追求的,但如果仅仅将“合作”定位为获取知识的工具,这远远不够。一方面,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团队精神是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三大特质(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之一。因此,我们除了关注合作学习的模式、技术与策略,更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个生活组织和精神组织。合作学习中必须坚持把握“弱化班级、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评价原则。学生个体的荣耀是小组的荣耀,学生个体的失败同样是整个小组的失败。如此,学生学习与进步不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关系到全体组员荣誉的事情,组员之间就会形成相互督促的良好局面,小组合作时就不只是应付了事地将答案进行简单叠加,至少小组长或学优生不会仅关注自己的收获,他们会通过质疑、讲解等方式引领组员关注不同观点之间的异同,更好地促进整个小组共同进步。也正是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逐渐地体验到小组讨论、交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其终极目标在于合作精神的养成及其合作型人格的养成。

(二)有效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在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有教师说,历史学习没有必要合作,教材上答案找找、结论画画就行。倘若学习情境创设、问题的设问只是指向史实性描述,确实没有合作的必要。可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效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是提高合作学习效能的筑基工程。

1.情境材料体现开放性

以笔者曾经观察的人教版七年级《三国鼎立》一课为例,“课标”要求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活动建议是“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赤壁之战”学生在小学课文里学过,“三国鼎立”在许多影视作品里体现较多,如果学习情境创设仅止于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展开合作学习,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并没有在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实现生长。笔者认为,这一节课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生长的关键点之一,是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直白地说就是在历史学习中有追求历史真实的意识,形成证据意识,学会搜集证据。围绕此生长点,授课教师提供鲁迅和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结果学生只是复述伟人观点,假如能选择一组记载历史真实的史料呈现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开放性材料中形成自己真实的体验,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就凸显出来。如,请阅读以下材料,小组合作探究阅读心得。

“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三国志?吴书传》

(译文:孙权乘船去侦视曹操军队,曹操下令弓弩乱发,因为箭偏射在船的一侧,孙权怕船倾覆,命令将船掉头,使另一侧也着箭,等船平衡后,驶船返回。)

这里既不是草船,也不是借箭,而且与诸葛亮无关,时间则是在赤壁之战后四年,艺术家移花接木到诸葛亮身上,编出了“草船借箭”的故事,这是文学作品刻画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由于《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普及,使许多学生误以为这些作品就是历史真实,事实上《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在“火烧赤壁”中甚至是七分虚三分实。通过以上情境材料的创设既激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质疑、碰撞,也避免了学生人云亦云,当学生遇到“舌战群儒”“苦肉计”“借东风”“败走华容道”等信息时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去寻找全面对称的材料、证据来验证其真实性,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学会如何获得、过滤、分析、使用信息才是关键。

2.情境设问体现深度性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初步学会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情境设问的不同深度将对这一目标的达成以及合作学习效率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如,《三国鼎立》课例中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评价,可对比以下两个不同情境进行设问。

设问1: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各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请列举相关史实进行佐证。

设问2:结合示意图和所学知识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退步还是历史的进步?请试着说说理由。(注:示意图分别是东汉末年形势图、三国鼎立示意图、西晋统一地形图)

应该说,这两个设问都是要努力引导学生形成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正确认识,但是设问1通过小组合作后,只能是分别复述魏、蜀、吴发展经济的做法。设问2却给小组合作留下了思考生成的空间,有的小组可能从形势图中看出这种鼎立局面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的小组则可能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强调这一时期加强了与夷州的交往,注意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帮助其发展生产;有的小组可能会挖掘,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迁,与江南地区的人民共同开发江南;甚至有的小组会强调,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统一的条件还未具备,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客观阶段,因此不能简单归结为是进步还是倒退。显然,设问2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避免了合作学习的无效性。事实上,中学的历史课堂不应该过分关注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跟老师一致,而应该关注学生是否习惯在事实不全面的情况下悬置判断,是否能做到观点之前有事实、观点与观点之间有逻辑。

(三)多举措优化合作学习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效,细节成就未来。初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如果没有细节的完善作为保障,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浪费时间、效益低于传统课堂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把握合作学习的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必要性中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1.关注合作学习的层次性

小组合作学习绝不只有自主独学和合作群学两个层次,它至少包括了独学、对学(小组内两两结对)、组内群学、组间群学四个层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将不同能级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不同层次的合作学习环节中。如,《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对于《三国鼎立》一课的“官渡之战”没有提及,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出示本次战役的示意图,让学生独立准备后,小组内两两合作讲述给对方听,在给所有学生展示表达机会的同时,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赤壁之战”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准备。

2.增加合作学习的多样性

初中历史课堂学习中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单一,要么是教师讲学生听,要么是让学生读材料回答问题,随着小组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更多教师错误认为只要运用了合作学习,课堂形式就是活泼的,就体现了学生主体。讲故事、角色扮演、历史小论文、小调查等学习方式因为耗时较多,往往被教师束之高阁。事实上,如果整堂课都是就着历史材料进行独学、对学、群学流程化操作,学生必然会产生疲劳感。增加小组合作途径多样性是提高合作学习效能、实现学生活动从“形动”向“神动”飞跃的关键。比如,《三国鼎立》一课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个战役,可运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活动形式。

(1)利用地图,组内两两互相介绍官渡之战。

要求:对于历史事件的介绍,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影响等要素。

(2)阅读课本“赤壁之战”这一目录,小组合作补充完成下图示例,并推荐组内最佳讲述者在全班详解图例。

要求:在下图的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找出曹操的进攻方向和败退方向,再找出孙刘联军进军方向和追击曹军的方向,分别填在右上角的图例上。

3.体现合作学习的选择性

历史课学什么?无非是教师和学生一道,通过分析一个个案例,提炼出历史的学科思想、学科思维。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设计都是为了达成这样一个目的,不同之处只在于素材而已。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活动,应体现选择性,避免让学生面面俱到地合作探究,并且不以寻求标准化答案为目标。比如,《三国鼎立》中探究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的胜负原因时,就可以体现小组自主选择权。这样更能激发和开发学生资源,因为有些学生对官渡之战了解较多,有些则对赤壁之战比较感兴趣,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探究,往往才是有价值的探究,才可能真正实现互相补充。学生可能最后都会忘掉这些素材,忘掉战争爆发于哪一年,但他可能会沉淀下一种思维方式,他会用从过去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深度智慧,去理解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即将到来的各种事态做好准备。

4.确保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绝大多数时候发生于教师指令开始和结束,这就出现尽管学生并无学习困难,却因为教学预设了合作而合作,或是合作学习明明正在发生,却因为教学预设而戛然停止。笔者认为,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的行为,而是发生在社交互动过程中的一种认知活动,更多有效的学习来自于和同伴的交流。可见,合作学习应是学生自发的、内需的,时间的长短也应该建立在学情基础上。学生开始思考后,他(她)可能会产生问题,必然就主动去与他人对话。这时教师应像主持人一样,尽可能让讨论保持热度,让思想交锋激烈一些,火不够就加一把柴,如果一边的火太旺了,就给另一边加一点柴,教师要让爱发言和不爱发言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讨论情境中,得到思想的锤炼、砥砺。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美国经济的发展》一课,可以让学生阅读下列图片并设计一个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展览馆,思考如何设计展厅、图片分别归类到哪一展厅,并说明理由。

学生如何提取图片信息?如何按一定的主题归类图片、设计展厅?这一教学活动不仅是多样性的(可按照经济发展的阶段或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分类),更具有挑战性,因此,设计好展厅,选好图片后,学生必然会跟小组内其他成员展开合作学习,他(她)需要将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向他人求助,也需要了解别人是如何设计的,更需要在和同伴的互动学习、比较鉴别中学会准确全面提取图片信息,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学习思维,加深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该环节的合作,即使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没有设计,它也会发生,这种不需要教师外在指令而产生的合作,体现出合作的必要性,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环节所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6.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篇六

职教中心高三年级

孟昶

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展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及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应对这一“课堂模式”做更深入的研究与反思。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发现“热闹”的场面背后,只有41%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效果,51%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只是流于形式,8%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在浪费时间,毫无功效。例如,在教学中有下面一个片断:

我身边的一个小组在认真地研究着,讨论着,由于意见不一,争得面红耳赤;离我视线较远的地方的一组,四个女同学在认真地讨论着,两个男生在嬉闹,还有一个女同学坐着闷声不响;其他的小组表

面看来很认真,但不知合作的结果如何。

十分钟后,小组学习结束。各小组开始交流展示,但效果不理想。有的小组有形式但无内容,有的有内容但形式单一,由此可见,刚才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失败的。那么,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即合作内容、合作态度、合作时间等。如何提高和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合作价值

形式为内容服务。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设计适合多人合作学习的活动和作业。首先,必须有合作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活动和作业或是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是令人兴奋的刺激,或是让人困惑的问题,或是可以预见的成就。其次,我们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该注意内容含量不宜过小,如果单个人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大家合作的必要;内容难度要大众化,过难容易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的真正参与,而且,创作活动不宜出效果,过易会使学生无须作深入的思考,缺少思维价值的合作,没有什么意义。

2、合作学习的态度要诚恳,要有集体协作的意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却各忙

各的事,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习如同虚设。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其主体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选择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白聆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等。譬如,改变以往的小组合作方式,在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学习的感受时,让学生采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的方式,做到人人参与。有的可以从情绪上谈,有的可以从速度、力度上谈,有的可以从节奏、旋律上谈,指派一名学生记录大家的发言,然后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协同作战、共同成功。

另外,在每次交流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评价小组合作的能力。以此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不是聪明的人能成功,往往是能吸取别人的意见,与他人合作的人能成功,进而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3、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

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其深入展开。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用得当,在教学中确实能

7.历史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七

一、精心准备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前提

1. 精心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的设计包括许多部分, 大到学习目标、课堂探究等环节, 小到页眉页脚的设置, 每一个部分力求整齐、大方、完美。按照学习目标、重难点、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堂检测、能力提升、学习反思的顺利, 每堂课的导学案控制在4页纸以内, 并适当添加时政链接、知识框架等内容。在学习目标的部分, 力争简明扼要提出目标, 使用“背诵”“理解”等字眼;对于课前预习, 多采用填空题模式梳理核心知识点, 督促学生预习教材;课中探究采用材料或问题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课堂检测设置基础性5道选择题, 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能力提升侧重真题演练与材料题的分析;学习反思环节必不可少, 既反思自己的教学, 又给学生一片反思总结的天地。此外, 为激励学生进步, 充分利用导学案, 在页眉上还可以设置了励志语、学生自评与教师评分。

2.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探究问题

一堂高质量的政治课要求老师必须设计好问题, 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的设置既要源于教材, 又要高于教材, 结合时政与生活, 让学生有话说, 并能透过现象了解本质, 总结概括出规律。这需要老师在准备过程中不只是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 了解自己的授课对象, 他们的水平和层次, 结合其特点分层教学。实际教学中, 由于高中年级各班学生情况及授课节数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对于接受性强的班级多给一些热点问题分析, 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 而对于基础较差班级则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巩固, 强调学生多识记多练习。

3. 培养政治学习带头人

每组至少一个, 在全组起带动作用, 结合政治学科特点, 经常会有一些时政分析, 偶尔也会安排一个模拟活动或辩论环节, 培养一些具有领导能力的同学组织课堂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关注度, 学生能力也在参与和锻炼中得到了提升。比如, 在讲到高一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时, 可以安排了一个模拟公司股东大会, 让在班上颇具影响的同学做主持, 课堂气氛一定会相当浓烈, 学生参与度也很高。

二、课堂引导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关键

1. 落实基础知识必不可少

任何以教学质量下降为前提的课改都是失败的。为保证教学质量, 课堂上教师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因为学生课前预习的缘故, 课堂上基础知识的落实只需要花10~15分钟的时间, 一是检测预习效果, 二是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透析点拨。在实际教学中, 我主要采用提问方式检测预习效果, 对于基础题尽量鼓励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发言, 而对于一定重难点问题可以激烈学生自主分析, 在参与式课堂中力争做到学生能自主探究, 从而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 全面解决问题

小组学习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思考探索解决问题上, 在这个环节, 需要充分挑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精心准备的探究问题基础上, 适时地启发引导, 整个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在学生进行激烈讨论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走到他们中间去, 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 并适时地介入, 避免偏离主题或在某个问题上耗时过多。经过了充分的探究后, 各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成果, 经过展示情况给予加分奖励。对于学生的发言, 应给予适当的讲评或完善, 总结一些答题思路与规律, 引领学生运用更高效的学习方法,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既不放任课堂, 也不“一言堂”“满堂灌”。

三、控制与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中心内容

1. 课堂控制力决定课堂质量

教师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策略进行监控和指导, 否则会使教学效率低下。在课堂上, 用心观察每一位学生, 及时提醒开小差学生, 在讨论过程中, 走下讲台, 深入学生之中, 调控课堂, 引导督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于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给予扣分处罚, 对不参与讨论的学生不要批评而应与他交流, 引导他参与讨论。

2. 及时评价, 不断表扬

一堂成功的政治课, 不仅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 而更应该是看学生表现得如何精彩。对学生合作学习情况及时作出评价, 对积极主动的小组、发言有创意或观点新颖者、课堂检测效果好的小组适当加分并加以鼓励。特别是对于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 一点小小的进步, 也需要老师及时的肯定, 增强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感。

总之, 活力高效是现在很多学校课改工作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中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实践与反思。在实际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只要我们坚持与完善, 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 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 就一定能形成赋有特色的高中政治课堂教育模式。

摘要:活力高效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以小组学习模式进行开放式教学。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打造一个活力高效的课堂, 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探索方向。从课堂教学角度出发, 系统论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三项重要内容, 力求课堂生动活泼, 实现师生共同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政治,活力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志刚, 吴越.活力课堂——即墨28中“和谐互助:教育品牌解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2]张海晨, 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

8.历史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八

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的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历史课的导入形式多样,:既可复习相关旧知识导入,也可时事导入;当然运用歌曲、故事、情境表演、视频材料等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完成导学预习,整体感知

历史课相对于其他学科较简单易学。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地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根据老师编制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实行兵教兵、兵管兵。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本环节的结果,是使学生了解了本课的基础知识。

第三个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探究题目,然后由学生再重点阅读教材,动脑筋思考、讨论、探究。此环节是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学生间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使学生全面准确的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本环节,也集中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第四环节——构建知识网络,总体把握知识

构建知识网络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总体把握所学知识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如同我们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小节。但传统教学中的小节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而在小组互助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这一环节由学生来完成的。它不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机会,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既理解了本节课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又理清了各历史知识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五环节——完成当堂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补偿提高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要求既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灵活多样,富有新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第六环节——学以致用,拓展能力

学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借鑒,历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联系现实,关注未来的意识。每一节历史课,都应该有新的生成。所以,没一节课,教师都要至少出一道开放题联系现实,关注未来。这样既活学活用了本课知识,又能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运用小组合作式互助学习,还要把过程性评价引入课堂。在以上各环节,我们都要进行过程性评价。因为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重视过程性评价,运用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信心、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9.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九

桃村中学孙谭华

从松山听课回来以后两个月的时间里,近日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要不要将外出学习的课堂照搬到我们的课堂上来呢?这是不是适合我们的课、我们的学生呢?下面是我在近一段时间在历史课任务分配、问题讨论及新授课讲课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想法。

1、历史课任务分配实践。我们可以将一节课的历史内容分解成与小组数相同的几个问题,每组一个或两个问题,可以教师指派,也可抽签分派,看哪个组答得最快最准确。一般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将问题列在黑板上,学生看书、讨论归纳后派代表到黑板上将答案板书出来,其他小组到黑板上修改补充,然后教师讲评;第二种是教师出示问题后,学生看书、讨论,将答案整理归纳,然后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后教师讲评。

2、合作学习的讨论实践。我们可以将每节课中最重要最难理解的问题,让所有的组都一起讨论解决。当然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然后将问题分配给各个小组或者小组自己选择;二是各组讨论归纳答案,一个组先答,其他组补充、纠错。通过实践,前一种方式更容易操作,也容易腾出时间来讲评。

3、(想法)合作学习中讲新授课。我们在上新授课时可以将历史学习内容分成与小组数目相当的部分,让各组自由选择,或者抽签决定某组讲哪一部分内容。任务接受之后,各个小组成员首先要自主学习,然后讨论决定采用的讲课方式。讲课方式可以是推荐某一个人代表全组讲课,小组同学给讲课者提供自己的建议,讲课者在有任务时,可以让各小组同学分别去完成,讲完之后,学生分组进行评议,给出一个分数,并陈述理由,讲课者自行评价,最后老师总评。

以上看法仅是我个人的浅显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10.“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十

通过这一轮的听课,我个人感觉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也从这几位老师的授课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比如要相信学生,敢于把课堂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先把六个学习任务写出来,让小组合作讨论得到答案,然后让小组成员抽任务,然后针对某一个任务集中讨论,并试着讲出来,并且得保证该组的每一个同学都会讲,这样的话,就算是最后一名同学也会把知识点掌握好;在学生讲解时,其他同学可以针对其所讲的内容提出质疑,或者是不同的解法,这样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并且能把知识学得更牢固一些,因为学生在思考;对学生讲不到的地方,老师给讲解出来,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地方老师强调出来,这些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这些是我学到的一点东西。

听课学习反思

在本次听课活动中听了2节课,(1)尹纪暖的政治课,(2)李树果的物理课,从他们的课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东西,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一点见解:

(1)尹老师先放了一首《雾里看花》,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然后将问题下发至小组,让同学们自己讨论解决,并到黑板上加以讲解(充当教师的角色),让其他的同学进行点评,从现场来看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并且教师引导到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增长了知识。

(2)李老师先回顾了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课本插图引出所学的知识,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总结新内容,在此期间,不同难度的问题进行了分层次提问,让每组相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好的给予鼓励,分层教学明显,能让所有学生学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知识,最后讨论一道综合题,基础好的同学先讲解,然后差点的进行挑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11.历史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 成果汇报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全部学生都参与其中,小组成员通过参与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还可听取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的观点,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模式逐渐转变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传统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加强了如何实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开展要素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化,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必须抓住以下几个要素:

1.选好教学内容

历史教师要深刻了解教材,把握课文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内容和讨论主题,唯有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如学习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时,让学生首先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各小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然后指派一个成员做成果汇报,并与其他组相互讨论。鼓励每个成员从不同角度进行交流和探讨,让他们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2.对学生进行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任由学生随意进行的,应在老师正确指导下进行。每次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一定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及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中应该怎么做。小组讨论期间,老师应四处走动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对合作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3.建立合理高效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部分小组仅有一两个学生发言,更多的学生还是被动接受,甚至出现无人说话的冷场现象。建立合理高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最有效的办法。课程结束后,对各小组表现给予评价能激发各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和展示欲望。每次合作学习可设置最佳小组、最佳组员、最佳点评人等奖项,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历史教学者应大力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一般来说,以前后三桌六个为一组。六人人中,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各两个,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民主选举一个小组长或者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组内有细致明确的分工,如历史小组长、纪律监督员、声音管理员、汇报员等。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参与进来。每个小组都创立小组标志和名称:团结无敌、天使之翼、光荣梦想、雄鹰、必胜等,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效能。

2.加强小组合作的前置性学习

精心设计前置作业,达到以下目的。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新知识;其次,围绕教学目标,对学习重难点进行分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必须以文本为基础,推进与文本相关的更多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宽视野,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前置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学能力。比如“戊戌变法”这一课前置性学习,首先学生通读课文内容,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始末。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让优等生明白,帮助后进生是自己深化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给予后进生更多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多提问、答题、汇报成果的机会,及时肯定和赞扬他们取得的进步,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踊跃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和探讨。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优等生,而忽视中等生和后进生,应该同等对待。同时加强学生合作技能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根据成员学习能力不同,分配给他们不同难度的任务,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时人人有事做,分工明确,保证任务顺利完成。鼓励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意见和见解。

4.加强成果汇报展示与交流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分别展示合作学习成果,交流讨论学习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加强组员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成果汇报展示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可以是各组员之间不同观点和想法,也可以是对课文知识的疑问和不解。成果汇报展示的时候,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要加强互动交流,老师要进行适当点评引导。通过点评,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提炼课堂内容重点、难点,探索历史学习规律,研究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重点关注易错、易混、易漏的薄弱环节。成果展示与交流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最重要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键环节。

5.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历史老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有效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难题。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成了历史课程教学主体,历史教师应逐步转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辉.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3).

12.历史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引导学生进行精心的准备

在合作学习中,整个活动的主导者是学生,与被动地听教师讲课相比,小组合作学习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更大,相应地,学生要在小组合作中很好地发挥, 必须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为保证小组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活动开始前,学生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包括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预习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等。例如在讲《发达的古代农业》时,笔者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而活动开始前给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预习要求:第一,认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掌握生产工具的进步表现及不同时代农业的进步表现;第二,把握整个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耕作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每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第三,通过对小农经济的历史发展进程分析,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其产生的影响。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在接下来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会表现地更游刃有余。除了学生要做准备外,教师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的准备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对教学内容的准备,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二是布置好合作学习的环境,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如何进行小组分配等。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和进入学习的状态往往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效果。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带领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和探究状态的情境。例如在《发达的古代农业》实施合作学习之前,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一一展示十二生肖的图片。图片一出现,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接下来笔者提问:“在十二生肖中,哪些动物与农业有一定的关系? ”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刻给出答案:“牛、马、猪、羊、狗、鸡。”接下来,笔者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不同的阶段对当时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农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有什么联系?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显然不可能很快答上来,但这些问题却指向今天的主题,从而帮助笔者顺利地引出了课题《发达的古代农业》。由于有了多媒体工具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好地进入合作探究的议题,由此可见,这种有效情境的创设为接下来进一步合作探究奠定了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三、确定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主题

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探究问题合理确定会直接影响探究效果,一般来说,问题越具体学生的探究活动越容易深入,倘若探究的课题过于宽泛,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浮于表面,无法出成果。如在《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中,笔者给学生布置的第一个探究课题是农业在古代中国中的地位及其具体表现, 这个探究问题相对来说提得较具体,学生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会更有针对性,从而不容易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

四、引入小组竞争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积极发掘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潜力, 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如果恰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往往会更好地强化合作学习目标,更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这个框题时,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分别从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耕作制度的变化和水利灌溉技术的提高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然后综合这四个方面的情况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处于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这样把较大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明确探究的方向, 还可以在小组之间营造竞争的气氛,提高学生探究思考和回答的积极性。

五、注意合作学习过后的总结归纳和难点突破

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活动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系统化、逻辑化,相对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方式获得的学习成果显得比较杂乱。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对学习活动的成果进行点拨总结归纳,就会使合作学习成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合作学习过后,教师一定要注意总结归纳。除此以外,每个章节都会有一些难点内容,这些内容仅仅依靠学生的合作学习往往难以有效突破,这时候, 教师要对这些难点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讲解和突破。例如《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内容的难点在于“小农经济”部分,在小组活动结束以后笔者从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的涵义和特点、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概括,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本节的难点。

六、实施有效的评价活动

评价行为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本身就属于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具有积极的引导和反馈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有效评价对合作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的时候,既不能忽略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又不能忽略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要注意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通过对个人的评价可以强化个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积极性,而对小组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则有可能催化学生个人的小组荣誉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使得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13.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十三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看到这段文字,我不由地想到: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就是“共生”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吗?现在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在安排学生座次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配,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给每个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一直都觉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难免会出现漏洞、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完不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充当“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时每一个环节都会有组长进行检查组员监督,不会的问题小组内的同学就得给他讲,大家都等着他,如果每次都这样那个学生自然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大,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小组内的同学共同学习,互帮互助,一起体验探究的乐趣、分享学习的快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然界里的那种“共生”效应。

上一篇:社会实践基地致辞下一篇:2010年七年级地理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