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2024-08-21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精选11篇)

1.“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一

“8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目标:

l.通过数8个物体的实践活动,认识8,会写8。

2.知道8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8以内数的大小,能准确区分8个和第8个,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3.通过数、分的实践活动,掌握8的组成,培养操作技能。

4.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评析:拟定文化知识素养、数学思维素养和心理品格素养在内的素质教育目标,选择操作实践的基本认知方法,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全一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

(1)回忆已经认识的几个数。

(2)引出8。(多媒体或实投显示l~7和0的活泼可爱的八个数字娃娃)比一比,这几个数谁最小,谁最大?(电脑讲话并动态显示:数字娃7跳出来得意地说,“我最大!”还指着0说,“尤其是你,没头没脑,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最小!”0的脸涨得通红,圆圆的眼睛里流下一滴又大又圆的眼泪,恰巧挂在0圆圆的`眼睛下边。7惊讶地发现身旁多了一个比自己大的数字8。)

[评析:针对入学不久学生的特点,运用先进教学技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学习。]

2.出示课题。

在我们已经认识过的数字以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数字(板书:8),你认识吗?像认识7一样,你想学习哪些知识本领呢?

[评析:引入阶段旨在沟通新旧知识联系,明确新知识问题,组织主动学习动机。这是创造性教学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二、展开

1.认识8。

多媒体或实投、板贴显示放大的有关8的主题图,仔细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图意。

(l)你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要注意交流的充分性和广泛性,同时结合进行健康安全教育,还要强调数数的策略,即有序性。)

(2)试一试:用8说一句话。(突出基数与序数,注意表述的广泛性,特别要为内向型学生提供机会。)

(3)提问小结:从用8说一句话中,你知道8的用途吗?数字8可以是八个任意物体的数目,也可以是第八个、第八名、第八……

2.数序和数的大小比较。

(l)从学具盒中数出任意8个图形。(指名在磁

[1] [2] [3]

2.“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二

一、创设情境, 理解概念

计算下面各题。

(教师提出要求:先独立计算, 计算后仔细观察, 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通过计算, 我发现每道算式的乘积都是1。

生2:通过观察, 我还发现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师: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师:同学们, 像这样相乘的两个数, 其中一个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正好是另一个数, 这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板书课题) 请读一读课本, 想想什么是倒数。

生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说一说你对倒数的意义是怎么理解的?

生1: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

生2:相乘的只能是两个数。

生3: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不能是一个数。

师:下面这道题的说法对吗?如果不对, 错在哪里? (出示:因为也是倒数。)

生1:这道题的说法不对, 因为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的相互关系, 不能单独说一个数是倒数。

生2:这道题应该这样说, 因为的倒数。

生3:还可以这样说, 因为互为倒数。

[评析: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创设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对大量感性材料的观察、思考、推理和交流, 最终获得对倒数意义的理性认识, 同时, 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运用概念, 探究方法

师: (出示教材第24页例2) 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 (多媒体课件演示) 通过下面的例子, 你能说一说找倒数的方法吗?

生4:找一个分数的倒数, 只要交换它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这样得到的数就是原分数的倒数。

生5:找整数的倒数, 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得到的数就是这个整数的倒数。

师:看一看, 例2中还有哪些数没有找到倒数?

生:1和0。

师: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组1:因为1×1=1, 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可知, 1的倒数是1。

组2:我们是这样想的:因为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后还是, 所以1的倒数是1。

组3: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是0而不等于1, 所以0没有倒数。

组4:我们想, 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得, 因为分母不能为0, 所以0没有倒数。

[评析:在学生理解了倒数意义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具体实例, 精心设问,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 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自主获得了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结合。]

三、巩固练习, 加深理解

1. 同桌互说倒数的意义 (教材第25页练习六第2题) 。

2.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然后与同伴交流。

3. 填一填。

(1) () 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 () 的倒数是它本身, () 没有倒数。

(3) 0.8的倒数是 () , 的倒数是 () 。

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第1、3、4题后全班订正。

[评析:学生通过有层次的练习, 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形成牢固的认知结构, 加深对倒数的认识和理解。]

3.“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三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圆珠笔,它上面有我们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像这样的图形数学中把它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2.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学生举例说明。如:建筑物屋顶上的造型,冰淇淋桶,沙子堆的形状等等。

(实物投影搜集的一些圆锥形的图片,并出示圆锥的几何图形)

设计意图:从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锥形实物图入手,找出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征,使学生对圆锥进行初步的感知。接着从实物图中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巩固圆锥的表象。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圆锥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认识顶点、底面、侧面

师:生活中许多地方用到圆锥的特征,那么它有哪些特征呢?与圆柱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拿出实物教具(一个圆柱、一个圆锥)进行观察。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2)教学圆锥侧面展开图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那圆锥的侧面展开后又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准备的圆锥展开侧面,再合拢),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感受实物的面,从“体”到“面”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向抽象逐渐提升,在自主学习中进一步加深对圆锥特征的理解,从而发展了学生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两个高矮不一的圆锥,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圆锥更高?学生汇报。

那圆锥的高在哪儿呢?分小组讨论,指出自己认为的高。

2.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同学们能直接量出圆锥的高吗?你用什么办法进行测量呢?

分组讨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并小组合作测量圆锥的高。

(小组汇报测量的方法及结果)

师: 今天老师自己也制作了一个测量圆锥高的工具(介绍测量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同时演示测量的过程)。这个测量圆锥高的工具怎样?

师:测量圆锥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才能量得更准确呢?(教师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创造。加深对圆锥高的认识,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玩”中学习加深认识

师:把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小旗旋转一周后,看看转出来是什么形状?

快速转动小旗,学生自己体验,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又一次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的特征。

四、巩固深化,发展能力

1.说一说下面哪些图形是圆锥?(略)

2.小旗转动后是什么形状?请连一连。

五、归纳小结(略)

教学评析: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圆珠笔”入手,找圆珠笔上我们学过的图形(圆柱体)同时也发现了没有学过的图形(圆锥体),又借助我们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生活中具有圆锥体的物体:建筑物房顶、沙堆、冰淇淋桶等等。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教师组织了一系列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应用已有的经验主动探索、认识了圆锥的特征和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的高,教师安排了分组自主测量的活动,学生一方面掌握测量的方法,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这节课教师将研究图形的特征及测量圆锥的高为本节课的重点。在研究其特征时,让学生用从“体”上找“面”的方法研究圆锥的特征及高,教师组织有序,让学生合作讨论、自主测量其高,总结测量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自主探索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在交流中进行梳理,集中小组同学的智慧,从而使学生感悟小组合作的力量,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医学院子弟小学)

4.《认识钟表》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四

青原区天立实验小学 涂志鹰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第91~9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使学生会看整时,并会写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能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钟表、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听听吗?(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答答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能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吗?(钟表)钟表的作用这么大,想不想和它成为好朋友呀?那咱们先看看它长什么样吧!(出示课题)

[评析: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主题图,初步认识钟面。师:我们去小红家看看。

(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走到7点整,小女孩起床了。)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发现墙上的钟到7点时,小女孩就起床了。生:早上7点时,爸爸就催小红起来上学了。

师:小红每天早上都在7时准时起床,在数学里,我们通常把7点说成7时,我们也要学习小红,遵守时间,按时起床、上学。

生:短短胖胖的是时针,再长一点的是分针。生:我还看到钟面上有12位数字宝宝。

生:老师,我们组发现钟上有一格格的东西。„„

归纳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长长的针叫分针,短短的叫时针,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课件画面:钟的12个数,时针、分针闪动。)

2、让学生指一指学具钟的时针、分针。

3、观察: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 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顺着1、2、3、4、5、6、7、8、9、10、11、12的方向走的。师: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一拨小闹钟吗?体验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学生动手拨小闹钟。

[评析: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实物钟、模型钟等。设计了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摸一摸、转一转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认识整时

1、整时的常用表示法。

①观察比较整时针的特点。

小组同学一起观察:黑板上三个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②引导学生得出认识整时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指看三个钟面说“这个读X时„„”并板书:X时,X时,X时。指着“X时,X时,时”说“这些都是整时”(板书)。③学生尝试拨整时。

你想拨哪个整时?拨一拨,想想这个时间你在干什么?

2、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

①教师出示标有“8:00”的卡片问: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里见过? 生:我的电子表上。生:我爸爸的电脑上也有。

生:我们家的VCD上也有。生:我发现公交车上也有这样的钟。师:老师在生活中也发现了许多这样表示时间的。(投影展示一些票据如船票、超市收银单、银行结账单等)

师:这是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是几时就写几,然后写上“:”再写两个“00”。②指黑板钟面,问:你会用数字法来表示吗?请写在本子上,看谁写得好,二人板演,评一评,写得好吗? ③游戏:找朋友

用录音机放音乐:《找朋友》

师:请每一小组内表示同一时刻的小朋友走到一块儿握手。内容:

[评析:让数学走近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如 “你还在哪里见过?”促使学生联想,在生活经验中搜集信息,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游戏虽简单,但有音乐情境,有思考选择,有活动体验,同样也被孩子们乐于接受。三种形式的时刻表示方法也得到了巩固强化。] 四.应用。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小学生该怎样珍惜时间呢?那就是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好一天的学习、生活(打开书第92页)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多媒体),仔细看书上第92页,说一说,他什么时刻做些什么?(小组说一说)(2)问:他的一天安排得合理吗? ⑶初步了解时针一天转两圈

师:星期天,明明和英英之间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让我们先来听一个电话。

师:猜一猜,两人会不会按时见面?为什么?

小组讨论:生:我想会的。他们说好时间又说好在什么地方。生:我想不会。有可能明明迟到了。

师:那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来听一个电话。

师:从刚才这件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下次和别人约会时,要说清楚是什么时候。生:8点钟有上午的,也有晚上的。生:一天中有两个8时。师归纳:一天包括白天和晚上。时针一天要转两圈,一圈表示白天的时间,一圈表示晚上的时间。有上午的8时,然后到了中午、下午、傍晚,又有了晚上的8时。因此,要准确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

[评析:学生对于“早睡早起”、“看电视”、“睡懒觉”等情节都有切身体会,通过“你想对小明说什么?”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行认识与评价,既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把对珍惜时间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教育融入学习活动之中。利用小明的作息时间情境图,呈现“现实冲突”──为什么一天中有两个8时?让学生“议一议”,生动形象,富有童趣。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五、总结,实践应用

①帮小熊修钟。

师:小熊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能干,想起家里的钟有一根指针掉了,想请你们帮它添上,你们能帮它添上吗?

课件显示钟面,钟面上只有一根长针指着12,师:时间是4时,缺少什么?该怎样画? 学生回答后,媒体演示:在钟面上画时针,时针指着4。师:小熊还想考一考大家呢!小熊:再过一小时是几时?(5时)

小熊:猜一猜,走这一小时,分针和时针转动的方向一样吗?它们走的路一样多吗? 课件演示: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②聪明屋。

聪明屋里住着一位智慧老爷爷,他给你们出了一道难题,这是从镜子里看到的钟面,猜一猜它是几时。

③用今天新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星期天。

[评析:练习设计突破了“就数学练数学”框子,教师没有大量出示一些人为设置的钟面时刻让学生去认读,而是创设了“安排星期天的作息时间表”、“ 帮小熊修钟”等情境,把对时刻的认识与有趣的情境结合在一起,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的使学.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特地安排设计了请学生自己做主当一次小设计家的练习内容,学生设计出的一天作息时间,丰富多彩,体现出学生一天的生活有序、丰富、充实。]

六、数学知识拓展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5.“认识平面图”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五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0~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使学生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班的小摄像师×××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一段录像,大家想不想看看?

生:想。(课件播放录像:小摄像师×××站在学校的前广场环视操场一周)

师:你知道刚才录像上的画面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

生:拍的是学校的前广场。

师:谁来说一说,学校的前广场四周各有什么建筑物?

生1:前广场北边是童心楼,南边是学校大门,东边是希望楼,西边是群星楼。

师:同学们看到的这段录像是小摄像师×××站在前广场中间向四周拍摄的,请大家设想一下,用摄像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应该拍到什么画面?(学生小组先交流再汇报)

师:大家一致认为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要站得很高才行。别着急,学习今天的内容后,你就可以把前广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了。(揭示课题:认识平面图)

[评析:课始,教师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导入新课学习,先让学生说一说学校前广场四周的建筑物,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二是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紧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摄像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应该拍到什么画面”,并由此自然贴切地过渡到平面图的学习。这样教学,既符合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又使他们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平面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校的前广场平面图(如图1),图的中间是学校的前广场,想一想前广场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然后把它们记录在平面图上。

(1)学生活动:分别把童心楼、学校大门、希望楼、群星楼填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师巡视并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

师:请这些同学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谁先来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有和黑板上不一样的作品想展示吗?(展示学生的作品,如图2、图3、图4和图5)

(2)小组讨论:仔细观察这四个同学自制的平面图,你能发现问题吗?如发现问题,你又怎么解决?(确定北面的位置不一样)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3)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确定方向应该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4)讲解:在地图或平面图上,确定方向的统一标准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方向。“↑”这个符号叫方向标,这个方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

(5)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看一下,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如果有的话,就把它改正过来,改正以后再把它展示给同学们看一下,看你改正的对不对。

(6)展示作品,全班交流:自己作品中的方向标在哪里?其他三个方向怎样确定?

[评析:教师精心设计学生制作平面图、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规范平面图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2.完成“试一试”

(1)师(课件出示教材p130的图,略):请看图,谁知道平面图上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根据这个符号,你还能确定其他的方向吗?

(2)师:仔细观察图,你能知道什么?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议一议,再完成教材p60上的填空。(学生交流时师巡视,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表达)

(3)反馈: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习认识了平面图,对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能清楚、准确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你们真棒!

[评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爱好,教师以小动物的家为题材,从小动物家的位置关系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表达,既使学生体会到物体间的相对性,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应用巩固

1.明辨方向

师(课件演示教材p131“想想做做”第1题):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谁能看懂指路牌?图中的小明站在什么位置?

师:小明要去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如果小明想到新华书店又该怎么走?去百货大楼呢?

2.现学现用

师(课件出示教材p61“想想做做”第2题):这幅平面图是青山小学校园平面图的一部分,今天学校有很多客人来校参观学习。如果你是这所小学的小导游,怎样把这所学校介绍给客人?(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个小组自行推荐一名小导游向全班汇报交流)

3.服务生活

师:同学们,我校为了确保大家在关键(如地震、火灾等)时刻能安全脱身,每个月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还记得吗?(记得)大家怎样能既安全,又迅速地离开现场?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道题。(课件出示教材p61“想想做做”第3题,并请一名学生读题)

(1)题目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大楼的紧急疏散图的作用是什么?

(3)紧急疏散时,电梯为什么不能乘?

师(在学生看大楼平面图时):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把图中的电梯、紧急出口、会议室、房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表述出来)

小组讨论:假设现在遇到了紧急情况,每个房间里的人,你认为该走怎样的路线?

[评析:此环节把枯燥的习题训练变为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反思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完善知识结构。]

五、拓展作业

师:课后回家,自己制作一幅家的平面图。

6.“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六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2页一8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到了,老师特地为同学们准备了节日礼物水晶球。瞧,都放在各小队的桌上呢!谁能帮助老师数一数,各小队桌上分别有多少个水晶球?

要求:(1)数法可以不同,但正好要数完

(2)看哪种数法又对又快。

2.分小组操作、讨论。

3.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提出

(1)可2个一数,正好数4次,4个2,用乘法2×4=8。

(2)可3个一数,正好数3次,3个3,用乘法3×3=9。

(3)可4个一数,正好数2次,2个4相加,用4+4或4×2=8。

[评:由送《六一》节日礼物引入,让学生“摸一摸”、“数一数”,提出相关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渗透了“倍”的含义。]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题。

(1)讲述:“六一”是属于孩子们的节日。老师想带小朋友们去“金湖公园”游园,乐意吗?(屏幕出示公园的叔叔正在栽一大盆花。)谁能帮老师有顺序地数一数共有多少朵?学生自由回答,数法不一。

(2)提问:能不能把这3种颜色的花先排一排,再统计每种花的朵数,好让我们一下子看清楚?

指名上黑板排列蓝花和黄花,其余同学在下面操作学具排列。

(3)引导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如黄花有6朵,启发:“黄花有6朵”还可以怎么说?

引导说出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

(4)讲述: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设问:谁是谁的3倍?你能算出黄花有多少朵吗?

启发:蓝花有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黄花有3个2朵,用什么方法计算黄花的朵数?学生列式计算。

(5))组织交流讨论并强调列式:2×3=6(朵)或3×2=6(朵)。

2.情境拓展。

(1)公园里的叔叔决定赠送给我们班2朵。(屏幕显示去掉两朵黄花)提问: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黄花有几朵?提醒学生说完整,并会列式计算。

(2)谈话:叔叔赠送给小朋友们2朵后,花盆里的花少了。瞧,叔叔又栽下了4朵黄花。提问: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

(3)谈话:叔叔还想考考大家。(屏幕出示8朵红花。)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红花有几朵?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排列,其余同学自己排一排,互相说思考的过程。

3.课堂小结。提问:谁能告诉老师,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哪个字有关?(板书课题:“倍”的初步认识)

[评: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建构知识。教学时,注意“倍”的首次感知,提高首次感知的质量。随后,通过巧妙的教学构思,让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中进一步充实“倍”的感性认识,理解“倍”的含义。]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小朋友们表现真棒,老师也带来了奖品,想奖励给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们。实物出示。在书上填空。组织交流(强调谁是谁的几倍),给予鼓励。

2.做游戏舞蹈“蝴蝶与小虫”。

3.谈话:公园中的小动物见小朋友们表现真出色,特地准备了舞蹈。看,它们来了。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跳舞。

提问:蝴蝶各是由哪条虫子变成的?学生口述,教师适时加以引导:“3个4”也可以怎么说?

4.谈话:下一站我们一起去“森林餐厅”

想想做做“第4题。

(1)找相应的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

(2)列式计算。

(3)交流: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5.谈话:到了金湖公园,我们也要亲自去划划船,乐一乐。屏幕出示”想想做做"第7题。分组讨论是怎么想的?

[评:把“想想做做”的习题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总结评价。

7.“认识三角形”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七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特征

师:同学们,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好看的图片, 你们想不想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片, 想一想:它们都与数学中的什么图形有关? (课件出示)

生1:与三角形有关。

生2:都与数学中的三角形图形有关。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三角形。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到了三角形, 说明大家都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世界了。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活入手, 让学生欣赏含有三角形物体图片, 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 唤醒他们对三角形的初步感知,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探索欲望。

师:三角形, 你们认识吗?

师:看老师盒子里有很多图形宝贝 (课件出示下面左图) , 其中就有三角形, 你们能把三角形摸出来吗?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盲摸比赛, 想不想玩? (想玩) 请看比赛规则: (课件出示下面右图, 女生齐读)

师:黄队谁来?蓝队谁来?准备开始。 (学生进行盲摸三角形比赛)

师:停, 哪队获胜?

生:黄队。

师:同学们, 猜一猜, 他们是根据什么摸出三角形的?

评析:通过比赛, 让学生思考:他们根据什么摸出三角形?从而设置矛盾冲突, 激发学生思考。

二、操作体验, 探究特征

1.依据盲摸, 猜测特征。

生1:可能是根据三角形有三个角摸出的。

师:是这样的吗? (在事先画好的三角形上标出角)

师:就只根据这一特征快速摸出的吗?

生2:还可能根据三角形有三条边。

师:真是这样的吗? (图上标出边)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还可能根据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摸出。

师:的确是这样的吗? (标出顶点)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猜到他们是根据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快速摸出来的。你们想不想亲手摸一摸? (想) 我们继续进行盲摸比赛。想一想你打算根据三角形的什么特征来摸? (学生想)

2.亲手触摸, 感知特征。

师:请看比赛规则。 (全班齐读)

师:注意还是双手伸进盒子里摸, 分工合作。

(学生进行盲摸三角形比赛)

师:停。四人全部摸出三角形的请站起。这次哪个队获胜?

生:黄队。

师:祝贺黄队。

生 (黄队) :Ye!

师:你们是根据三角形的什么特征摸出的?

生1:根据三个角摸出的。

师:还有吗?

生2:根据三条边。

生3:根据三个顶点。

大家一起告诉我你们是根据三角形什么特征摸出的?

生: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板书:顶点、边、角)

3.再次摸, 深度体验特征。

师:你们都是根据它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来摸的。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你们摸出的三角形, 闭上眼睛再摸一摸, 边摸边大声地说, 你摸到了什么?摸好就举手。 (学生边摸边大声地说)

师:摸好了吗?请同学们把三角形放到盒子里, 比一比, 哪个小组的三角形最乖。

评析:三次触摸体验环节, 其目的在于既让学生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增加学生对三角形特征的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4.自学课本, 理解定义。

师:同学们都能准确地摸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那什么是三角形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本第80页, 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打上重点符号。比一比哪些同学学得最仔细、最认真。

【学生自学】

师: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1:我学到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生2:我学到了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叫作三角形。

生3:我还学到了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师:大家学得很仔细, 真是善于学习的孩子, 都学到了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叫作三角形。 (师贴出) 这一概念中, 你们认为哪些字词最重要?

生1:围成。

师:用你的话理解一下什么叫作围成。

生1:围成是三条边相连没有空隙。

生2:包围起来, 没空隙。

师:包围起来, 没空隙也就是三条线段要首尾相连。围成很重要, 把这个词打上重点符号。同学们看课本第80页最后两行, 你们认为还有哪些词也很重要?

生1:相连。

生2:相邻。

生3:端点相连。

师:“相邻”“端点相连”很重要, 请大家也在它们下面打上重点符号。现在用你们读语文的语气读一读, 把重点的字词读成重音。 (学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

5.练习巩固, 深化特征。

师:刚才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 老师要考考你们。

1.判一判。 (课件出示)

2.填一填。

三角形有 () 条边, () 个角, () 个顶点。由三条线段 () 的图形叫作 () 。

评析: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 学生的自学才有目的性。其次, 让学生在课本中对重要的字词进行勾、画、圈、点,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学习习惯, 同时还结合课本给出的各种图形帮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有利于让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建立表象, 形成概念, 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6.动手操作, 体验特征。

(1) 画一画。

师:同学们掌握得很不错, 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你们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三条线段围成的过程?

生:想。

师:我们一起拿起笔, 闭上眼, 先想一想三角形的样子, 再在答题卡的第一题处一笔画出一个三角形, 时间3秒钟, 数1开始画, 数到3结束。听清要求了吗? (听清了) 准备, 一、二、三。 (学生画, 师收集不同种类的错误画法。)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看一看, 你画出的三角形与你想象的三角形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画得太难看了。

生2:画得歪歪扭扭的。

……

师: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看, 同学们画得的确歪歪扭扭的、弯曲的、不直的, 大家都感觉到了真是手不随心动啊!

师:看来要画好一个三角形, 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才能规范地画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三角板在答题纸的点子图上画一个规范的三角形。

师: (练习后展示) 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画得怎样?

生:用尺子画很规整。

(2) 读一读。

师:同学们画了这么多规范的三角形, 为了便于区分, 我们用字母给它取名才方便表达, 把三个顶点分别用A、B、C表示, 就读作△ABC, 大家一起读一读。

评析:操作实践与理解知识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为了让“三角形”的概念嵌入学生心中, 流进学生骨髓, 做到心、脑、手、口合一, 可以通过让学生闭眼快速一笔画出歪歪扭扭的三角形后, 引导学生借助工具规范作图,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所要达到的另一重要目标。

三、突破难点, 建立 (作高) 模型

师:刚才受大家启发, 老师也用直尺画了两个规范的三角形。 (课件展示)

师:请看这两个三角形哪里长得不一样?

生:一个高, 一个矮。

师:对, 就像我们人有高有矮一样。那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吗?

生1:从头到脚的距离。

生2:从头顶到脚底之间的距离。

师:嗯, 说得很好, 我们的身高是从头顶到脚底之间的距离, 那三角形的高是从哪到哪呢?

生1: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线。

生2:从顶点到底边的距离。

师:我们来看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齐读一遍。

师: (教师示范, 学生跟着在书上作高) 怎样作三角形的高呢?看, 我们先确定一条三角形的底边, 然后用直尺与底边重合, 请同学们拿着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用眼睛瞄一瞄, 你们对齐并重合了吗?

生:对齐并重合了。

师:现在再拿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碰到直尺边, 然后慢慢平移直角三角板, 直到直角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与顶点相碰, 就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 这就是三角形的“高”。

师:大家会作高了吗?

生:会。

师:好, 证明给老师看, 请同学们完成答题卡第三题, 比一比哪个队画得又对又快。

师:请看这个同学画的对吗?用什么验证?

生:三角板。

师:谁上来验证一下他们作的高如何? (学生边验证边讲解)

师:其余同学同桌交换验证。

评析:作高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的学习困难主要体现在:什么是“高”, 如何作“高”上。其实, 关于生活中的高, 学生并不陌生。教师应抓住这一认知基础, 先让学生根据人的身高的认识作起点, 通过对比两个三角形的高, 然后再把认识人的身高这一活动经验迁移到学生理解三角的高, 突破 (作“高”) 难点。

四、实验思考, 探索特性

1.猜一猜。

师:老师手中有一个四边形框架和一个三角形框架, 大家猜一猜:用同样的力度拉这两个框架, 它们会有什么变化?

生1:四边形拉了会变形, 三角形不会变形。

生2:四边形能拉动, 三角形拉不动。

2.验一验。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猜想为虚, 验证为实。谁上来拉一拉? (让两名学生用教具演示:拉四边形变形, 拉三角形没变形。)

师:同学们, 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验证我们发现, 用同样的力度四边形变形了, 而三角形却没有变形, 说明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生:稳定性。 (师板书)

师:大家想过没有, 四边形为什么会变形, 而三角形又为什么具有稳定性?

3.摆一摆。

师:哦, 不知道了吧!没关系,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完成下面的小实验, 秘密就在其中。 (出示课件)

学生摆小棒。 (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摆)

师:请同学们观察四人所摆的三角形与四边形, 小组议一议, 在形状和大小上有什么不同?

师:哪个小组起来说一说, 你们摆的三角形在形状和大小上有几种?

生1:我们组摆了一种。

生2:我们组也只摆了一种。

师:三角形都只摆了1种。那四边形在形状和大小上摆了几种呢?

生1:我们组的四边形摆了2种。

生2:我们组的摆了3种。

生3:我们组的摆了4种。

4.说一说。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 请看 (黑板) 四根小棒你们摆了很多种不同形状的四边形, 说明四边形的四条边虽然确定, 但是它的形状是不确定的。而同样长的三根小棒你们却只能摆出一种形状的三角形, 说明三角形三边确定, 它的形状和大小能确定吗?

生:能确定。

师:对, 三角形三边确定, 它的形状和大小就唯一确定了, 这就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真正原因。

5.做一做。

师:生活中三角形稳定性问题你们知道用在哪些地方吗?请看 (课件) 。

生:小猴围得更牢固, 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6.举一举。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大家能举例说一说吗?

生1:篮球架上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生2:楼梯上的扶手空隙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生3:自行车上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

师:同学们举了这么多, 真棒!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 请欣赏。 (课件)

评析: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本课的另一教学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 教师采用实验、猜想、操作、观察、比较、归纳、验证等方法, 让学生深度经历并揭示三角形稳定性特征。

五、畅谈收获, 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大家掌握了哪些知识?用什么方法掌握的?

生1:我通过摸三角形、画三角形, 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生2:我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生3:我学会了如何作三角形的高。

师: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 其实这些都是三角形的特征 (板书:特征) , 而老师在这个图上标出的三角形的角、边、顶点, 这些就是三角形的名称。

评析:小结既要关注知识的梳理, 还应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回顾与提炼。

六、课外延伸, 拓展特征

师:同学们, 除了三角形的这些特征外, 你们还想知道三角形的其他特征吗?请看兔宝宝的比赛, 你就明白了。 (课件出示视频, 学生观看比赛。)

师:通过比赛, 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生2: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师:他们回答的到底对不对呢?老师也不知道,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看课本, 好吗?

8.“10的认识”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八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的组成。

2.在认识10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初步渗透有序思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与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

教学难点:比较大小和10的组成。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带来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森林王国里住着许多动物,它们和和睦睦,就像一家人一样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大象伯伯要过生日了,小狗、小兔、小猫、小鹿、小熊、小松鼠、小羊、老牛、小猪、小猴都来为它庆祝。大象伯伯可高兴了,分别为每种小动物准备了它们爱吃的食物,因为每种动物喜欢吃的食物不一样,所以大象伯伯就给每一种小动物发了一个数字牌,然后在每一张桌子上写上了数字:1号桌、2号桌……小动物们按照拿到的牌子找自己的桌子,这样就能吃到自己喜欢的美食了。小动物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可是小猪拿到的是这个号牌,它不知道座位在哪?你们知道小猪是几号桌吗?能帮它找到座位吗?

生:10号。能。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特殊的数——10 。(板书课题。)

二、在活动中感悟“10”的意义

(一)在活动中感悟10的基数含义

1.借助主题图认识“10”。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出示教科书59页情境图。)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1:鸽子。

生2:小朋友。

师:那快来数一数有多少只鸽子?(学生在下面数。)谁愿意到前面来数一数。(生边指边说。)

师:老师发现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的,谁还能像他一样数一数?(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数。)

师:再来看一看,图上还有什么?

生:有几位小朋友在喂鸽子。

师:你还能像刚才一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一数有几位小朋友吗?(同桌之间互相数。)

师:你们可真棒,都数出来是9位同学,如果再算上这位老师,一共是几个人呢?

生:10个人。

师:一起跟老师数一数,数到9人再加1人就是10人。

2.联系生活找一找“10”。

师:像10个人、10只鸽子都可以用“10”来表示。其实,生活中也有好多与“10”有关系的事物,你能用你明亮的眼睛来找一找吗?

生:10根手指、10根脚趾、每组有10名同学……(学生说完后集体数一数。)

师:老师发现,你们在数数时,都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这真是一个好习惯。你们真是一群留心观察生活的孩子!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可以用“10”来表示。快来看,这是什么?

师:电梯的“10”层,你知道它代表什么吗?

生:第10层。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

3.多种方法数“10”,深入理解10。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0,接下来,就要利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摆一摆10。注意,摆之前,请你先听清老师的要求,老师说开始,你才可以操作。明白吗?我们要小组合作完成,把你手中的图片贴在大卡纸上,贴的数量要能清楚地表示出10。我们比一比,哪组同学安排最合理,动作轻,贴得快。好,开始。(师巡视指导。选出三组作品到黑板展示。)

师:你们组摆了什么?(第一组。)

生:10个草莓。

师:谁来数一数,他们摆得对吗?

师:你们认真听了吗?他是怎么数出10的?

生:一个一个数。

师:这种方法挺好。

师:来,看看,第二组摆了什么?

生:10只小猫 。

师:刚才,我们在数草莓时,是一个一个数的。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数这10只小猫?

生:两个两个数。

师:你来给大家数数,好吗?

师:两个两个数比一个一个数,方法更简便了。

师:谁能更快地数出这组同学摆了几朵花?(第三组。)

生:五个五个数。

师:你的方法更简洁了。快给大家数数。

师:看来,我们在数数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数,可以两个两个数,也可以五个五个数。数“10”可以,数其他数也可以。(出示视频资料。)

师:除了上面的方法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呢?请你跟随老师一起走进火箭发射现场,和科学家们一起倒计时!谁知道什么是倒计时?

生:倒着数临近规定的时间。

师:那我们一起与火箭专家来倒计时数数好吗 ?

生:10、9、8、7、6、5、4、3、2、1。

师:看来,你们学会倒着数数了,这也是一种数数的方法。

(二)在活动中感悟10的序数含义

师:现在,老师想请10位同学到黑板前来,谁愿意来?(要求学生面向老师,按顺序站成一排。)

师:同学们,快来看一看,(走到最后一名学生身边。)xx同学排在第几位?

生:第10位。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从前往后数的。

师:想一想,第10位同学和10名同学有什么不同?

生:第10位同学是一个人。10名同学是10个人。

师:他还可以排在第几位?

生:第一位。

师:你又是怎么数的呢?

生:从后往前数的。

师:看来,在数数时,既可以从前往后数,也可以从后往前数。(手势。)

师:(站在队伍的前面。)现在,老师想和你们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从前往后数的第3位同学举起手,同学们,看看是她吗?(生举手。)

师:谢谢你。现在请从后往前数第3位同学鼓掌。(生鼓掌。)

师:我要加大难度了,现在想请从前往后数的第9位,从后往前数的第2位同学说出自己的名字,是他吗?(生说出自己的名字。)

师:谢谢同学们的配合。现在向后转,请你们按顺序回到自己的座位。

(三)在对比中深化10的意义

1.“10”与“1~9”的区别。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珠子。)

生:9 颗珠子。

师:如果一颗珠子代表一个1,那么9颗珠子就是——

生:9个1。

师:仔细观察,如果又添上了1颗珠子,现在是几个1了?

生:10个1。

师:这10个1,就可以用10来表示。(出示:10。)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你能在这把尺子中找到10吗?说一说它在哪里?

生:9的后面。

师: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几?(生任意找。)

生:找到2。

师:2在哪里呢?

生:2在1和3中间。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2在1的后面或2在3的前面。

师:现在,我们仔细观察1~10这些数,10和其他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10跟前面0到9个数不一样,10是把1和0合起来。

师:你的意思是“10”是由1和0这两个数字组成的?

生:10是两位数,而1~9中,每个数只有一个数字,是一位数。

师:这的确是“10”与其他数不一样的地方。

2.借助操作,比较大小。

师:接下来,看看老师贴了什么?

生:点子。

师:可以用几来表示?

生:9。

师:再来看看这一张,可以用几来表示?

生:10。

师:(出示点子图。)请同学们观察点子图,借助我们以前学过的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来比较9和10的大小,并说明你的理由。

生1:9 < 10 。原因是9比10少一个点。

生2:还可以说 10 > 9 。因为10比9多一个点。

(四)在操作中理解10的组成

1.借助分小棒活动,理解10的组成。

活动要求: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

分一分:把“10”根小棒分成两部分。

想一想:可以怎么分?

填一填:在学习单上填一填结果。

说一说:学生汇报是怎样分的,并说明理由。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2~9这些数的组成,你们能仿照以前学过的方法说说“10”的组成吗?

生:10可以分成3和7、5和5、1和9、4和6……

师:我们能不能按照以前学习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分一分呢?

生: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3和7……

师:看,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这样就不会遗忘或者重复了。有关“10”的组成,你们掌握得怎么样呢?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

2.在游戏中巩固“10”的组成。

师:(游戏:师生合作拍手。)合作拍手10下,先听清老师拍了几下,然后想一想你应该拍几下,明白了吗?

师:(第一次。老师拍8下。)注意听,认真想一想你们应该拍几下,老师说开始,你们统一拍,注意节奏,看看你们合作怎么样?(生拍了2下。)

师:来,说一说,你为什么拍2下?(8和2可以组成10。)(师再重新拍一次2下,让学生感受节奏。师引导学生同桌合作游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10,还知道了10的组成。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书写10。

(五)“10”写法。

1.学生认真观察,教师书写。

2.师讲写法,学生练习书写。

3.教师巡视指导,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数橘子。课件出示一个橘子,学生猜里面有几瓣?再剥开验证,分开来数。

2.数棋子。出示10个棋子,说说怎样数最快。

3. □□△□□□□□□○□□。一共有( )个□,从左数起○在第( )个,把右边的10个图形圈起来。

4.找朋友游戏。

游戏规则:老师会把1~9的数字发给你们,你要找到能和你组成10的朋友。先“1”走向讲台说:“我是1,我的朋友在哪里?”“1”的朋友是谁啊?然后“9”边走向讲台边说:“我是9,你的朋友在这里。”走到一起后击掌说:“yeah”。接着“2”上来……

5.游戏:买水果,每种水果买1斤。(出示水果图片。)

买了两种水果正好10元钱,猜一猜,可能买什么?

如果老师想买3种水果,正好10元钱,你们有什么建议吗?

老师想买4种水果,正好10元钱,如果老师已经买了1斤草莓、1斤葡萄和1斤西瓜,猜一猜第4样水果多少钱,我可能买什么?

评析:

“10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9的认识及相应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后续将学习10以内加减法、连加连减法以及11~20各数的认识。同时,10又是学生第一次认识两位数,是学习两位数的基础。鉴于此,臧老师制定让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借助数学活动感悟10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感和有序思考等目标。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不仅能够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而且能够体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突出了数学教育的过程性目标。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来看,本节课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和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有意注意力时间很短,他们往往对直观、具体、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本节课,臧老师能够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丰富的具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习兴趣。首先,本节课设计小动物找座位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新颖有趣,而且通过故事中10号小猪找不到座位这一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故事中,从而引入新课。另外,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动画和生活图片,为情境增添了生动直观的色彩。如,联系生活找10的环节,教师出示生活中电梯的显示屏等图片,帮助学生再现生活场景,增强对10的感受。再如,数数环节中,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火箭发射倒计时场景,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倒着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本节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具进行操作和游戏。如,草莓、小猫等粘贴;小棒、珠子、棋子等学具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游戏活动提供了保障,同时有趣的游戏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突出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10的认识这节课必须要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理解其含义。本节课中,臧老师创设丰富的数学活动为我们呈现了数概念形成的基本结构:借助主题图“数一数”、联系生活“找一找”、借助学具“摆一摆”等数学活动感受“数的基数含义”。引导学生“站一站”感受“数的序数含义”;借助直观学具“比一比”感受“数的顺序”,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借助小棒“分一分”及拍手活动理解并巩固“数的组成”,示范引导学生“仿一仿”指导10的书写。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真正融入到数学中进行数一数、找一找、摆一摆、站一站、比一比、分一分、仿一仿等操作与思维活动,不仅积累了对10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从不同角度感悟、体验10的丰富内涵,促进学生对10的语言、动作、符号等多种表象的建立,构建了10的数学概念。

三、抓住数学本质问题,突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东北师大马云鹏教授曾指出:“小学数学课堂要抓住数学本质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节课中臧老师能够抓住“抽象”“数感”“有序思考”等数学思想方法设计数学活动和问题,引领学生深层次参与到数学思维活动中,使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得以落实。如,10的概念建立过程中蕴含数学抽象的思维过程。新课开始,教师联系生活让学生数出10只鸽子、数出10个小朋友,及时引导总结:像10个人、10只鸽子都可以用“10”来表示。接着,学生又找到10根手指、10层楼,借助学具数一数10个草莓、10只小猫等。最后,教师抓住这些事物在数量上的共同特点抽离出数10来表示,这个过程蕴含着数学由“量”到“数”的抽象过程。另外,教师还设计了较高思维含量的活动和问题初步渗透位值思想,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本节课中,数感的培养则渗透在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数学活动中。从最后的拍手游戏活动以及课后练习“买水果”开放性问题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思维的发散与深刻,我们能够感受到学生对10的数感建立得很好。

当然,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学生的位值思想渗透不足。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10后,在引导学生比较10和1~9有什么区别时,如果教师可以借机进行渗透10的位值含义,并借助计数器来理解效果会更好。

9.“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初步体会乘法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培养学生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 50 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那里好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去看看好吗?看看小朋友们都在做些什么?(课件出示游乐园画面)生:他们在玩摩天轮 生:他们在玩翘翘板 生:他们在玩划船

生:上面还有一些小朋友他们好像下棋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这些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大屏幕出示小朋友在摆小棒的画面)

师:哦,原来他们在用小棒出了许多同样的图案,真漂亮呀!你们想不想摆呀,那好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先想一想你要摆什么,想好 后等 老师说开始你再摆,看你在老师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几个同样的图案来,你可听好了,老师让你摆出的是同样的图案。好,准备好了,开始。(学生动手摆小棒,教师巡视)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摆了什么? 生 : 我摆了三角形

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摆了一个图案用了几个小棒? 生: 6 根,3 根„„

师:那你摆了这么多图案用了一共用了多少根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把算式写在本子上。(学生写算式)师:认来说说你列的算式。学生汇报,老师板书。6 + 6 + 6 = 7 + 7 + 7 + 7 =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3 = 师:你真能干,摆出了这么多图案,列出了这么长的算式,写得我手都有点酸了。能告诉我摆了多少个这样的图案吗?那我就应该写多少个了呢?(11 个)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我写的够吗?

生:数 1 个,2 个,3 个„„

师:那我在下面写上(板书: 11 个 3 相加)

[ 评析: 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游乐园”的场景,在课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摆小棒是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操作活动,教师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公园里小朋友们做摆小棒游戏的情境,引出“你们会用小棒摆什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为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而设计了恰当的学习活动。]

二、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师:还有没有同数比他摆的还多呢 / 生;我摆了 14 个。

师:你也很能干,能如果我给你更多的时间呢,那你会摆出更多的图案了吗,那如果我摆了 100 个呢,那我的算式将会怎样呢? 生:更长,黑板会写不下了。

师:嗯,那我写起来会更累了,那么数学家们发明了另一种计算方法乘法。这节课构们就一起来学习。(教师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这个加法算式就可以写成(板书: 11 × 3)师: 11 和 3 中间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板书:乘号)

师:你们看看乘号像什么? 生:像叉 生:像拼音× 生:像加号

师:像加号,因为乘法是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的简便写法,所以数学家们就把加号这样一弯创造出了乘法。乘号只读一个字“乘”,这个算式读作 11 乘 3。跟老师读一遍。师:还可以这样写。(板书: 3 × 11)谁来读一读。生: 3 乘 11 师:那么 11 个 3 相加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11 × 3 和 3 × 11。你们看算法算式简单吗? 生:简单。

师:那你能把黑板上的这个加法算式也写成乘法算式吗?谁来试试。

生: 3 × 6 6 × 3

师:那我有问题了,加法算式只有 6,你写出的乘法算式里却有 3 呢,能告诉我这个 3 是从哪钻出来的吗?

生: 6 是这个加法里的加数,3 是一共有 3 个 6.师: 3 个 6 相加就可以写成 3 × 6 6 × 3 师:下面这个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呢?谁来写。生:写成 4 × 7 7 × 4

师: 4 表示什么呢,7 表示什么呢? 生: 4 表示有 4 个 7,7 是加法中的加数。

师:非常好,那你本子上有这样的加法吗,你能写成乘法吗 ? 来写一写好吗? 生写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写的算式,先说出加法,再说乘法好吗。生汇报

师:把你写的和同桌说说

[ 评析: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同数连加算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像: “如果大家继续摆下去摆了 100 个作品,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真会非常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想法,这时,教师引出一种新的方法-乘法。

加上老师的激励性语言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师:同学们们,我们刚才一起玩了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大家不仅列出了加法算式,还认识

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现在我们再到游乐园的别处看看吧。

(课件出示游乐园的场景。)

师:这次小朋友们都在玩些什么呢?你仔细看看,这游乐园里不仅有好玩的游戏,还藏着许多数学秘密呢,这次请你带着数学信息来说说。

生:我看见小火车上有的人一样,都坐了三个,有五节,一共有多少人呢?

师:你说的太好了,就像他这样说,你还能说一说。生:摩天轮上有多少人。生:过山车上一共有多少。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这些问题你们会解决吗?你想解决哪一个就解决哪一个。生在本子上解决问题。

师:谁来说说你解决的是哪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生汇报

四、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5 个 6 相加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练一练

五、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了游乐园,又动手摆了小棒,你有什么收获吗?

[ 评析:教师把公园游玩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

10.《秒的认识》教学案例及评析 篇十

董干镇新寨小学 杨 艳

背景介绍:

绿色食品,人们放心吃,因为它纯天然,无毒副;绿色建材,人们放心用,因为它环保无毒,对人体无污染;绿色教学,即将生活时尚寓于教学领域,就是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的环境中,顺着学生自然的天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的一种教学。而兴趣并不是生来固有,也不是想当然就有的,这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巧妙设计和运用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多媒体与教学高效整合,为数学课堂营造一抹绿色,增添盎然生机。案例描述

师:随着时光老人的脚步声,我们来到了公元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我国航天史上又传来了一个重大喜讯,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我知道是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师:谁还能具体说说? 生1:是“航天一号”。

生2:他说的不对,是“嫦娥一号”。

师:你说得真好,就是“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飞天成功!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师播放课件,共同感受飞天成功的场面)

当视频出现卫星发射倒计时的场景时,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伴着画面进行10秒倒计时。

师:随着“10、9、8、7、6、5、4、3、2、1”的口令,“嫦娥一号”卫星点火发射成功了,那么这些数字表示的是什么呢?

生:这些数字表示的是秒。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秒”,学习“秒的认识“。(板书课题)案例评析:

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语言、文字、动画、视频和声音等表现形式可以使抽象变直观,呆板变生动,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适时、适宜、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就营造了一个生动、清新的绿色数学课堂。

(1)创设绿色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乐学的欲望。愿意通过与多媒体的交互式对话,接收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从而自然引入新课,本课教师在开课之初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声影共存的壮观场景,让学生自然而主动地走进了“秒”,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了课堂学习的情境,走进生活中的数学。

(2)创设绿色的问题情境。

“学习自疑问开始”,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数学能力的提高是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的,因而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教师在倒计时结束后,追问其中数字表示的是什么?给学生的的思维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清晰地体会秒,利用多媒体最强烈的动态变化,刺激学生的知觉,真实地感觉到了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从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

(3)创设绿色的应用情境。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有限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而多媒体教学却具备这方面的长处,能创设丰富的虚拟应用情境。创设绿色情境是先创设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情节,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虚拟的现实世界,这种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仿真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的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困难,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重现”,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创设绿色的情感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光*教师的反复说教,难免显得有些生硬,效果未必有预设的好。如果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感情境,本课教师就充分利用了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场面的教学资源,既让学生充分感知了秒,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骄人成就,也激发了学生以自己为中国人而自豪的爱国情感,没有枯燥说教,在潜移默化中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11.“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十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38~3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加强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角,形成关于角的表象。

教学难点:会正确画角,体会角的大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棒、圆形纸片、两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我们每周一早晨到学校后第一项任务是什么呀?(生齐答:升旗仪式。)对,我们每周一早晨都要进行有主题的升旗仪式。(出示升旗仪式情景的照片和国旗的照片。)同学们请看,我国的国旗上有什么标志啊?(五角星。)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叫五角星吗?看来它是以角的个数而命名的。其实不仅在五角星上有角,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找角。

师:同学们请看,在美丽的校园里,就藏着许多的角,(课件出示38页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角在哪里呢?

生:体育器械、钟表指针、教师拿的三角板、足球门、园林师傅用的大剪刀……上面都有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很快就找到了这么多的角,你们真棒!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上也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请你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同伴听听,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开始吧。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2.指角。

(生汇报所看到的角并指出来,只指了一个顶点。)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板书一个点。)这个是角吗?(生答不是。)

师:对,这只是一个点,刚才同学们不就是这样指的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部分学生指出完整的角,顶点和角两边。)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副板书:完整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是不对。想不想看看教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指角。)会指了吗?在小组里互相指一指。

(生在组内边指边说,互相评价。)

师:刚才老师巡视了各组指认的情况,发现同学们能够指画出完整的角了,那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说角。

师:为了更好地认识角,我们先脱下这些物体华丽的外衣。(课件演示把39页例1中实物上的角抽象出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这3个角都有一个点和2条直直的线。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发现了这3个角都有1个点和2条直直的线。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这2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板书边)。像这样由一个点引出2条直直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

师:同学们快看看,每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师标记顶点和边。)

4.做角。

师:你能用小棒做一个角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我选取了两根小棒,把两根小棒的端点连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角。

师:非常好,都谁像这位同学一样做成了角?

师:看来用小棒做角太容易了。大家看,教师手里这张圆形纸片上有角吗?你能想办法用它折个角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生实践操作折出不同大小的角。折好后粘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用圆片折出了这么多的角,非常好。

生1:老师我认为第3个不是角。

生2:是角。(生发生争议,意见不同。)

师:刚才我们已经会说角了,并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称。那第3个图形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啊?

生: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那它是角吗?(生疑惑。)

师:其实这个图形是角,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平角。

5.画角。

师:前面我们找了角、指了角、说了角、摆了角,折了角。现在让我们把角画在纸上好不好啊?

生:好。(生动手画角。)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角的?

生1:用三角板描的。

生2:两把尺子相交,在内侧就画出来角了。

生3:先画一条线,再画一条线,将这两条线的端点连接形成一个顶点。

师:同学们不但画得好,说得也很准确,很完整。你们这些方法很棒。老师也有一个好办法。(边说边演示。)先画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作为角的两条边,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一个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生画角。同桌之间相互监督纠错,教师巡视指导。)

6.比角。

师:同学们能再画一个角吗?我们比比看这两个角哪个大一些呢?(生画角,进行比较。很容易比较出大小。)

师:老师这里也有两个角,请你们来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生:第二个角大。

师:都同意第二个角大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认真看老师给你们变个小魔术。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大家请看。(课件演示2个角重合。)哪个角大呀?

生:同样大。

师:这2个角的边的长短不同、粗细也不同,却同样大。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粗细无关,和角的两边分开的大小有关。(师再次用2个活动角进行演示验证。)

三、巩固练习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角的相关知识,同学们想不想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呢?

生:想。

1.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和第三个图形是角。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为什么第二个和第四个不是?

生:第二个图形中没有顶点,第四个图形中的一条边是弯的。

2.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这道题,找一找每个图形有几个角。(生交流每个图形中都有几个角,一边指,一边说。)

3.数一数下面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

师: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现在教师就要考考你,你知道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吗?(生边数边交流。10个角。)

4.拓展延伸,开放题。

师:长方形有四个角,剪去其中的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生1:3个。

生2:5个。

师:那我们就来剪一剪,看看剩几个角?(生操作剪掉一个角。)

师:你们都是怎样剪的,还有没有不同的剪法?你们交流一下。

生:老师我剪出来了,剩4个角。

师:好,请你来演示一下。(生演示。)

师:对,剩4个角。这名同学又找出了不同的方法,非常棒,我们给他点个赞。

四、归纳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生:认识了角,知道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

师:看来呀,同学们今天的收获都不少呀!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像今天这样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们在学习中还要勤于思考,动手实践,学到知识,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评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之后再一次学习的图形与几何知识。郭庆文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环节合理、层次分明,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能力。教学时合理使用教材,又高于教材,完全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纪实中可以看出教师通过找角、指角、说角、做角、画角、比角这6个环节展开教学,并在练习中进行数角,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整节课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地认识和发现,课堂上再现的是师生和谐共生的活动情景。

一、情境导入,注重联系生活

在导入时,教师以升旗仪式为情境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当时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教师能从情感态度入手,在德育教育中开始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国旗的图案,是由5颗五角星组成的,立即追问为什么叫五角星,从而揭示出角。教师这样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又便于开展教学。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交流,并提供了操作的时间与空间。在找角这一环节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也有助于让学生在互相监督、帮助的基础上加深对角的认识。指角和说角过程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从触觉中感知角的构造,进行自主探索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画角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动手尝试,然后教师再教方法,直观形象地感受画角的过程,体现了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比角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通过画两个角进行直观比较。第二次又出示2个相等的角让学生比较,学生引起质疑,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交流。最后用2个活动角再次进行验证,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分开的大小有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基本理念。两个练习的设计既拓展又发散,这两个练习的设计为“角”的概念的建立烙下了印迹,强化了角的表象。这两道练习题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也巩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三、重视数学工具的使用

在2次做角中,可以看出是由易到难的逻辑关系。第一次用2根小棒做角非常简单,只要注意到两条线的端点连接就可以了。而第二次用圆片折角,是发散学生思维的,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用纸折角,自己探索创造,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特点——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尤其是对第三个图形引起的争议,再次巩固了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郭老师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从教学纪实也可以看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有几处“牵”的痕迹,以及评价语言的单一性。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修复的循环过程,相信每一位教师取长补短,克服缺点之后,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绚丽多彩。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与学习方式的研究下一篇:儿歌三字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