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论文--资源节约型社会(共14篇)
1.地理论文--资源节约型社会 篇一
在设计讲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思考。
1.我们生活和生产用水来自哪些水体?(河流、湖泊)
2.水有什么用途呢?
3.哪个部门用水量最大?(农业)
好,我们知道河流和湖泊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也是我们人类利用最多的两种水体,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我国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读缺水的华北)
那么,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回忆我国降水分布知识回答,我国降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夏秋多、冬春少)这也是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
我们再想一想,为什么我国水资源会有这样的分布特点呢?(东南部降水多,雨季长,在夏秋季,多外流河,外流湖,而西北内陆降水少,干旱多内流河,内流湖)
接下来再思考:
1.在外流区内,以秦岭―淮河分界线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的经流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南大北小,雨季南方长,汛期长)
2.在内流区内,河流的经流量很小,为什么?(季节性河流,降水少,可融雪和山地降水补给)
好,水、土是立国之本,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是北多南少。比如我国棉花、小麦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这种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
另外,由于北方缺水,使有的城市没有足够的淡水资源,只能长期饮用咸水,天津就是一个例子。
面对水资源北少南多,北方缺水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
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让同学读课文回答)。
1.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如引滦入津工程,将滦河水跨流域引入海河水系。南水北调,主要是把长江水调到华北和西北,引黄济青工程,将黄河水调入青岛,解决青岛水资源不足问题。
2.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变化不均。
3.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让同学做“P78 做一做”)
我国水资源相当紧张,但另一方面浪费又相当惊人,而且人为的水污染现象特别严重,所以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就特别重要。
水能的开发。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过的地形和河流的有关知识,思考我国许多江河的中上游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高原)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万,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三省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现在,我国已建成几万座大中小型水电站,目前主要有长江上的葛洲坝水电站,黄河上的龙羊峡水电站和正在筹建中的长江三峡水电站。
虽然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但是有绝大多数尚未开发利用。今后我们应进一步大力发展水电事业,以满足国家对能源的需要。
板书提纲
2.地理论文--资源节约型社会 篇二
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新时期, 为了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水平, 对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进行创新, 初中地理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把乡土课程资源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去, 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
1.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使初中地理教学解脱“纸上谈兵”的困境, 从而身处实践, 更加实际地展开教学。长期以来, 初中地理教学总是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 往往老师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灌输, 并且习惯于“纸上谈兵”, 却不注重地理实际和生活实践, 导致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也不能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对各种地理自然现象也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但是通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 能够更加形象和具体的把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各种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分布等表达出来, 让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接近生活实际, 更好的促进教学, 从而更好地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
2. 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情感以及价值观
新课标标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不断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学习地理知识的动机和兴趣, 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学习态度, 从而不段提高初中地理的审美情趣。因此,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展开地理教学, 可以增强增强对各种地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树立节约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增强爱护和关心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开展乡土地理课程教学, 让学生深入到地理实践中来,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把实际的地理理论知识和地理实践联系起来, 提供更好的利用资源的方法。
二、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
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要求, 也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并树立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重要表现。新时期, 我们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方法, 具体的利用方法我们从以下几点来介绍。
1. 利用地理教学案例展开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抽象性的地理概念等知识点, 这时候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有关乡土课程资源的一些实际教学案例资料展开教学, 在实际案例中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把握初中地理教学知识。例如, 在学习天气特征的时候, 对于一些寒潮、冷锋等特殊现象的概念理解,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首先收听天气预报, 然后再结合实际案例, 来具体掌握寒潮、冷锋等带来的影响和具体特征, 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初中地理知识。
2. 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众所周知, 新课程标准提出,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整理和分析各种地理信息资源, 并把整合的地理信息资源运用到实际的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去。善于观察生活, 并认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从而展开调查研究, 不断解决问题。因此,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老师要善于安排地理实践课程, 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和理解地理知识, 并且还能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例如, 在讲解中国的气候地理课程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记录学校周围的气候特征, 包括气温、降水量等, 通过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实际的观察和亲身体会, 实际观察研究的结果最终与课本知识相吻合, 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初中地理知识。
3. 乡土课程资源利用与研究学习相结合
教师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展开地理教学, 首先要确定专门的研究学习内容、适当的时机、科学的方法以及适当的场所。在具体活动中, 要把乡土课程资源利用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刻苦钻研精神。另外, 还要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举例来讲, 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然后为各个小组拟定不同的研究课题, 也可由小组自行决定研究课题, 锻炼学生独立研究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教学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起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初中地理知识。新时期, 随着新课程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从而不断创新和挖掘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 更好地展开初中地理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碧秋.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03) .
[2]焦洪霞.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07) .
[3]庾春花.延边地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 2012, (02) .
[4]周志全.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J].科教文汇, 2011, (01) .
3.地理论文--资源节约型社会 篇三
关键词:乡土地理;高效课堂;高中地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乡士地理资源,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的直观性,增强教学的高效性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家乡这个天然实验室的作用。如,在讲《商业网点的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一节时,可以本县为例,先列举泾川县在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段商业中心的规模及所在地,并示图说明。接着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有此变化,这与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又有何关系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论证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对本县的“星鼎超市”“家福乐超市”“中亿超市”三个超市布局及发展的利与弊。这类扩展性的思考、想象、讨论,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的建设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发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泾川县建设的密切关注。
二、巧设乡土地理案例,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工业化两个阶段的认知,可选择一个开放性的讨论:“如果你是一名富有的港商,分别在1985年和2003年到平凉地区进行投资,你各会选择什么行业?为什么这样选择?”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大家各抒己见,通过对认知加工,学生有效地整合了所学的地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案例,强化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时,把“泾川县的农业发展”作为一个案例应用到课堂中。先向学生介绍了泾川县的概况:
案例:泾川县——苹果之乡,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温带半湿润气候,冬不严寒,夏不酷暑,气温的日较差大,降水适中,年平均日照2274小时,年平均降水555 mm,
无霜期174天,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这里的泾龙牌红富士苹果誉享全国,杏、梨、柿子、核桃等温带水果也很有名。
根据上述条件,提供了下列問题让学生讨论:
1.泾川县发展林果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2.泾川县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案例教学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地理课堂之间的距离,强化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应用乡土地理案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地理思维和地图能力
如,在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节课时,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泾川县的交通图,然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以下读图活动:
1.画出每天学生自己上学的行走路线,并标明方位。
2.设计以学校为起点,目的地分别为新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便捷而又经济的多条出行线路。要求注明选用的交通工具、主要线路、中转车站站点的名称。
通过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交通图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以后出行,选择便捷、经济的出行路线的生活能力。
五、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爱乡之情
地理学科在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巧妙利用乡土地理资料会有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也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地理美育教育,陶冶和感染学生的审美情趣。
地理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陈丽华.利用“乡土地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课程资源,2012(06).
4.地理《矿产资源》教案 篇四
通过读图了解世界石油、煤炭、铁等矿产资源的分布概况,通过人类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理解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铁、煤、石油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利用”三个问题。
在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部分,主要讲解了两个问题: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课文从实例入手,以一个家庭的厨房为例,说明矿产资源与人类生活多么紧密,而又随处可见。而读一读则说明了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经济巨大的影响。
在“煤、铁、石油的分布”一段,通过三幅图,讲解了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三种矿产资源的分布及石油的运输路线,从中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部分,主要从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等方面,说明了合理利用和开发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采取谈话法与指导作业方式进行教学。
对于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部分,建议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举例说出矿产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得出现代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的结论。
对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部分,采用指导作业方式。利用课本提供的分布图,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对于人类对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录像或其他媒体材料,引起学生的关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1【教学重点】利用地图分析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政区图
计算机课件:(1)读图应回答问题(2)矿产资源的开采图片或其它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自然资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是_______?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回答)
(总结)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得出人们生活与矿产资源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矿产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它可以是一个国家变富。读书一个小国是如何变富的?(学生看书)
(提问承转)瑙鲁能否长期利用磷矿石致富?为什么?(不能,因为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类使用最多的矿产资源是什么?---煤、石油、铁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三种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分布。
(学生做练习)教师课前准备的练习篇子或投影打出题目。
1、读课文世界铁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铁矿的图例是_______;铁矿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它们占世界铁矿储量的_______。
2、读课文世界主要煤田分布图回答:
煤炭图例是_______;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南半球较多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等国。
3、读世界石油的产区和输出图回答:
①世界石油集中分布在_______地区,该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_______。
②世界上主要生产和出口石油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主要输往_______、_______地区。
③世界其它出产石油较多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美国东部需要的石油资源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西部发展需要的石油资源由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问题:
①矿产资源属于_______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_______再生,所以应该更加_______;
②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存在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中存在一些浪费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你认为应该如何保护本矿区的自然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了矿产资源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希望每个人想一想,保护矿产资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设计思想】
矿产资源是学习的几种自然资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本节紧紧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主要的能源石油、煤炭和主要的资源铁矿的利用及利用中存在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为了使同学了解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增加感性知识是必需的。
对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几节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内容,所以采取读图作业法,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对其中比较容易出错和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给与指导。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增加学生保护资源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
2【教学重点】矿产资源的种类和铁、煤、石油的分布
【教学难点】铁、煤、石油的分布以及矿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所学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读一个小国是怎样致富的,了解矿产资源的作用。
(讨论)同学们在吃、穿、住、行等生活方面利用过哪些矿产资源或其制成品?
(归纳)(展示图片)矿产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看图思考)展示课件:四个时期的工具图片,学生思考: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展示:不同社会阶段人类利用矿产情况的对比表格
(小结)矿产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保证人们过上现代生活的必要条件。不同社会阶段的经济水平不同的重要原因,就是对矿产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如果人类不利用矿产资源,虽然也有可能生存下来,但将退回到茹毛饮血,手耕火种的原始社会。
(承转)在众多矿产中,铁、煤、石油对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特别重要。
(看图思考)看世界铁矿的主要分布地区地图:找出铁矿最丰富的7个国家及其位置: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美国。
(看图思考)世界煤矿的主要分布地区地图:
①世界主要煤矿分布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②煤矿主要分布在哪两个大陆?
③找出产煤量居世界前位的国家:中国、美国、俄罗斯。
(看图思考)看世界石油的产区和输出地图:
①找出世界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②找出西亚海上石油输出的主要路线
③找出除中东地区外,世界出产和输出石油较多的国家:俄罗斯、美国、中国、墨西哥、英国。
(总结)展示世界各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比较,世界矿产分布极不平衡。但从资源总量来看,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储量最为丰富。
(展示)展示矿产资源的利用图片
(展示)展示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等图片,目前在矿产资源的利用中,还有不少地方存在着严重浪费和破坏环境的现象,使得矿产资源面临着危机。
(展示资料并讨论)地球矿物资源开采前景资料,讨论自己能为保护和节约矿产资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调查家庭使用的物品涉及到的矿产资源:厨房、电器、首饰等等
2、参观钢铁厂或采矿场,写一篇观后感
3、调查首钢的变化,谈谈你的想法。
5.《海洋资源》的地理教案 篇五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海洋资源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学生要注意借鉴人类开发陆地资源的教训,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海洋,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环境观。其中的“想一想”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将来的结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法建议
1.在讲渔场的时候,要结合初一学过的世界几大渔场形成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舟山渔场的位置。然后结合鱼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全国最大渔场的原因。
2.在讲最后一个框题时,要注意结合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强调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要相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学生认识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Article/Index.html>总结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课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承转]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品?你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主要的渔场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学生读图]解释海产养殖的方法。
[转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资源之外,还有什么资源?
[学生回答]海盐资源、石油资源。
[活动]读我国沿海盐场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看看北方海域和南方海域哪个产的海盐较多?为什么?
[学生回答]北方海域产盐多。这与气候有关(降水少,雨季短)。
[提问]我国最大的盐场在哪里?(长芦)
[转折]大家看我国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我国已经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开采了石油。
[转折]对于海洋资源,应该说我们开采得还很不够,但是鉴于人类对陆地资源开采的教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开采方式呢?请大家讨论“想一想”中的题目,哪一种捕鱼方式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方式只顾眼前利益,长期下去,鱼的产量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式可以保证人类的持续利用。
[进一步解释]然而,我们现在有很多地区的渔民确实在采用第一种捕鱼方式。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转折]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人们又不知不觉地污染了海洋。污染源包括石油开采带来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废水、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等。针对海洋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补充]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
探究活动
1、活动名称:海产品调查
活动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海产品在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我国海产品的现状。
活动步骤:
(1)寻找10种日常用品,条件是原料必须有海产品。
(2)了解近来这几种产品的销售变化情况和原因。
(3)开一个主题为“人类与海洋”的班会,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2、活动名称: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
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并意识到海洋资源尽管是可再生的,但这是在合理利用和开发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案:安排学生查找人们破坏或不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请你用你的资料来说明你的观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6.自然资源概述地理教案 篇六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生存于地球上,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生产活动等所需要的物质、能量,都取之于自然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什么,也就是分析地球上主要有哪些资源。
[展示景观图]各种主要自然资源
[展示实物标本]将铁矿石、木材、煤、一杯水置于讲台上。
[学生分组讨论]请同学注意观察黑板上的景观图和讲台上的实物标本,将同学分成五组,确定下列五个议题,每组一个,讨论5分钟后,每组推选一个发言人发言。
议题一:土地的重要意义
议题二:阳光及其利用
议题三:水和水的利用
议题四:森林的作用
议题五:煤和铁矿石的.利用
[提问]刚才我们讨论的土地、阳光、水、森林、矿产都叫自然资源,请同学们注意分析自然资源概念的两层含义:
①它们是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还是由人类生产制造出来的?(自然存在。)
②它们对于人类有没有应用价值?(有应用价值。)
[教师总结]凡含有上述两个属性的,即可称为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板书)
这些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叫做自然资源。
[练习]判断下列事物,是不是自然资源?
土壤(是)鱼虾(是)
春小麦(否)汽车(否)
草原(是)袋鼠(是)
过渡明确了自然资源概念的定义,也就是明确了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一概念,还要明确自然资源都包括哪些种类。现在,我们来看它的分类。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板书)
[教师讲述]按照自然资源在短时间内能否再生或是否可以循环利用,我们分成两类,即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
[练习]判断下列自然资源是可更新资源,还是不可更新资源,并说明理由。
①太阳能:可更新资源,因为太阳不停地发光发热,人类可以永远利用,取之不尽。
②森林: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能再生。
③石油:不可更新资源,开采完了,不能短时间内再生。
④水:可更新资源,因为水在地球表面是循环运动的,可以不断地重复利用。
⑤铁矿:不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不可再生。
⑥鱼: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能再生。
⑦土壤:可更新资源,可以重复使用。
⑧煤:不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不可再生。
[教师总结]把大家上述的判断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出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的概念。
①可更新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板书)
②不可更新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的资源。(板书)。
[提问]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可更新资源,就会破坏可更新资源的事实,请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资源?(要保护自然,使自然资源不被破坏,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7.校本课程中如何开发乡土地理资源 篇七
1. 校本课程中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 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充分发掘和利用身边的人文、地理、风俗、历史等资料开设校本课程。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尤其是针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由于开发的是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 学生比较熟悉, 实践起来就简单多了。实施的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学生的智力和身心都能得到发展。
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和编辑资料, 得出的成果才是学生自己的, 是最具有说服性的。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能够认识到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以及植物园、博物馆、社区实践等资源, 把其中可以为教学所用的课程资源都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中。
2. 在校本课程中发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必须和实践结合起来
我校在地域文化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条件。我校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开发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校本课程。比如笔者开发的校本课程《骊靬文化》和《永昌县乡土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 就是充分依托学校周边的独特环境。其中《骊靬文化》涉及了永昌的地理、历史、经济、人物、旅游、文化、特产以及骊靬城的建设和管理等内容。这个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运用了当地的地理资源及其悠久历史下产生的骊靬文化, 特点非常鲜明。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当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所以我校确立了以永昌县的地理、文化、历史等资源为载体, 开展基于骊靬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指导思想。
3.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
永昌有一个特殊的乡土文化就是骊靬文化, 必须把这个特殊文化与一般文化相结合。人文是区域地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 效果也会非常好。比如永昌县的骊靬文化的探索注重挖掘古罗马的文化特色, 开发古罗马文化的校本课程。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地区的古罗马传统文化、古罗马建筑风格、古罗马艺术文化等。
永昌县地域辽阔, 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 像圣容寺地区的彩陶文化、古罗马文化、西域文化和河西走廊的佛教文化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以永昌的古罗马文化为例, 这个地区的历史悠久, 像古罗马遗迹、长城、北魏石窟、宋佛塔等文化古迹特点鲜明。另外这个地区的古罗马人的来源有着极其神秘的色彩。这种人文地理资源是可以作为永昌地区开发文化校本课程的素材的, 而这种本土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使学生了解、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 从而使地方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4. 校本课程中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还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
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 尤其是调查和研究风俗、历史、当地文化的时间不是太多,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问题, 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资源, 把学校的图书馆、微机室等向学生开放, 让学生把已有的技术能够运用到学习中, 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事物, 尤其是有时间和能力去开发和研究的事物。也就是说,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 应充分利用已经在学校里形成的校园文化。比如我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 我校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在校园中形成一种环境保护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不仅要保护校园, 爱护校园, 还要充分发掘校园的文化, 形成校本课程。
总之,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 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非常多的, 关键是学校自己如何利用这些的资源, 如何把它们整合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去。如果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 能够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区人文地理的特点, 从多角度着眼, 比如地理区位优势、民族文化优势、独特的民俗风情等, 找到自己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就很有可能成功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田冬主编.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4.
8.地理课程资源整合理论述评 篇八
关键词:地理课程;资源整合;理论;述评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课程资源整合的目标是学校某一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即专业化课程的生活化,强调学生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
一、国外研究
国外关于地理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目前研究理论十分丰富,内容也十分广泛,理论有科目中心整合理论、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课程整合理论、课程整合模式理论等。
1.科目中心整合理论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分科课程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因此他提出以心理学为依据、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德国教育家齐勒主张以历史科目为中心建立各科目之间的联系,因此他提出“历史中心整合理论”;美国教育家麦克默里提出“地理中心整合理论”,他认为地理科目是所有科目的核心。
2.地理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课程整合理论
帕克认为人的自我活动是教育的中心,学校地理课程应尽可能从儿童的实践活动中引申出来和整合起来,提出儿童中心整合理论;杜威认为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即儿童经验中心整理理论;布鲁纳认为应当注重地理学科与儿童心理相统一的整合,提出结构中心整合理论,强调知识的传授方式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3.地理课程整合模式与内容理论
杰克布斯指出课程整合有五个模式,这五个模式分别是:学科本位式和并行式设计、多元学科设计、跨学科设计、整合日设计、完全方案设计;杜克强调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他把整合模式分为主题模式、科际概念模式、人际联系模式和基于概念的整合模式单元四种类型;罗宾·福格蒂把课程整合分为单一学科的整合、跨学科整合和学习者内外心智的整合三大类,并提出十种课程整合模式的理论。杰克森·泰勒则认为:人类所有的经历都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提出地理课程资源与历史相整合的观点。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地理课程与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等整合的观点。
二、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地理课程整合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末,起步晚于国外,但成果也颇丰。主要涉及地理课程整合含义的理论、地理课程整合内容与模式的理论、地理课程整合问题及对策理论等。
1.地理课程整合含义的理论
王启淞认为课程统整(即课程整合)学习者对其学习经历的进一步联系、整合,使之成为具有整体性特点的知识,并且使整个过程都可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一种活动;黄甫全认为课程整合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它强调的是课程设计开发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戴国洪认为地理课程整合就是将原来课程或教学内容按照不同的方式整理与合并,形成内容简短的一个和谐整体。
2.地理课程整合内容的理论
王炯基于“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整合的观点;李潇洋则通过具体的实例阐述了地理学科与语数外、理化生、政史以及心理学的相关整合内容,为课堂整合提供了一些实践;肖水爱则认为地理不仅可以和相关学科、信息技术整合,同时还可以跟社会热点、学生生活经验相整合。
3.地理课程整合问题及对策理论
李燕燕提出地理课程整合实施的师资不强,地理课程整合的资源不足;刘娜娜认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不足,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史成明认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仅停留在表面,只做到形似而不是神似,提出信息技术应当与地理课程进行深层次的整合观点。李玉珠提出地理课程整合的问题有缺乏理论支持、中小学教师的问题、教学因素的制约、时间因素的制约等,并提出要明确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充实教师学科课程整合的技能、建立整合型教师团队。
三、国内外地理课程资源整合研究理论比较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研究起步早国内将近一个世纪,理论众多,内容广泛,同时也注重实践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国内的研究除了引入国外先进的理论,也有中国国内的教学实践,但总体而言国内理论研究多于实践应用;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地理课程与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研究,对于学生生活经验与地理课程整合研究较少;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由于东部集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较高素质的教师,东部关于地理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理论要远多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可以整合的资源众多,开发潛力巨大。
参考文献:
9.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篇九
研究性学习它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是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适用于学生对所有科目的学习。从狭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学生更多的思索、探求知识的空间,同时,通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采用一种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从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与社会环境,相反,它一方面要弘扬学生与学校(社区)的个性特征,一方面要兼顾学科特征和时代特点。各地学校如何结合当地实际与地理文化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抓手”,开发切实有效的校本课程,来促进乡土地理教学,这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它实质上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过程,它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是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放、个性化、创造性的课程开发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通过结合乡土地理资源来实现的。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地形:特点、分布、开发和保护的价值,地质构造:名称、特点、分布、开发和保护的价值,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开发现状、前景,气象及气候资源:气象要素的分布及特点及其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开发现状、水污染及环境保护,自然带及其森林、草场资源:类型、分布、利用现状和保护,灾害性的地理现象:台风、梅雨、伏旱、滑坡、地震、泥石流。工业生产及工 业布局,农业生产及农业布局,专门市场的布局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和保护,特色产品的开发、形成及地位,环境污染的种 类、现状、影响和防治,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的格局及变化,著名学者的重要理论及其意义。这对学习者感知地理、认识地理提供了载体,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本土,体现本土特色,就要发挥本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或是本地区非常突出的课程资源,课程要体现本地区特殊的人文色彩,对本土社会资源进行教育化的开发,体现本土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学生来说,离他们最近的、感觉最为亲切的还是乡土文化,因为这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要。一方面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的祖祖辈辈是怎样奋斗过来的,另一方面,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说家乡话,靠一方水土养育成长的学生又有几人了解家乡的地理文化。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与利用乡土地理资源,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合作构建乡土地理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要做好三件事:
1、组织学习小组
根据自由、自愿的原则,由4-6人组成一个小组,由组员推选出一个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及善于调节众人关系的人作为小组长,主持小组的工作,并同时确定其他各成员的分工,如负责文献资料或网络信息查询的,负责社会调查访问的,负责文献资料整理与打印的等,总之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在小组建立后,各小组都要先进行认真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一般常识: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调查工作的方法与步骤、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课题总结、成果的展示与汇报等等。让他们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2、科学选择,确定主题
科学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关键就是老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的主题。
在选题方面,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找好研究的切入点,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适宜选那些范围小的课题,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二是课题的选择必须是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必须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于是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也就成了研究性学习可利用的最佳素材。况且这也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不知道却又最想知道的。在这个方面,我最常用方法的就是结合课堂教学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乡土地理知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八年级地理《远古的居民》这一节中的“海陆位置的优势”时,我就结合惠安现状简单说了一下“海陆位置”的特征,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惠安最大的地理优势是什么?”没想到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在下课后,纷纷问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并没有正面回答他们,而是就顺手推舟,让他们去找答案,去考证一番,建议他们去参观找找资料,去斗尾港实地考证一下,由此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
3、制定计划
在主题确定之后,就要制定周密的计划。课题研究小组在小组长的主持下,根据所研究的课题内容,认真讨论,精心设计最佳的活动方案:选择社会调查的对象,采访的人,计划收集资料,分析社会调查表、研究调查进展,预期成果及完成时间。最后在老师指导下,由小组长执笔,认真、规范地写好课题计划表。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探究过程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活动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材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分析,鉴别材料的真伪及创造性地处理材料。
1、收集材料,帮助学生挖掘乡土历史资源
小组成员按照他们自己制定的计划,分工,自主地开展收集材料。材料收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由于我们的教学一般都局限在教室里,这难以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利用这一契机,指导学生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去学习、探究,要求他们都带上笔和笔记本,随时记录活动中的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感受,每一个想法。在指导《中国的海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中,我就曾牺牲节假日的时间,陪学生一起到斗尾港调查,走访了造船厂和修船厂建设工地,并指导学生做详细记录,并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开发校本课程,就要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掌握很多感性的材料。
(2)组织学生访谈调查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访谈调查,要求学生做好提问的充分准备,并做好详实的记录,这会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之,做访谈调查,往往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3)组织学生查阅资料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已经非常普遍,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学会了上网。我就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资料,并把它积累起来。也要求他们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甚至指导他们到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党史办公室等去收集材料。一方面让他们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渠道地收集材料;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他们与社会交往的技能。
2、筛选整理材料,进行讨论,撰写小论文
对于所收集到的繁多的材料,必须进行详细的分类、筛选、加工处理。我的做法通常是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来整理材料,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最后通过总结,撰写小论文。如在《斗尾港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性学习中,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就进行讨论,整理材料,并最后写了一篇质量较高的小论文。(附:论文提纲:
①斗尾港简介②斗尾港的开发与利用历史③斗尾港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④对斗尾港的保护⑤对斗尾港发展的思考)
3、成果的交流展示
让学生们自己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让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质疑,交流研讨,老师做有针对性的点评。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大家都有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竞争、合作中共同成长。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虽然注重的是要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究、互动合作,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现的目的,但老师在这过程中,并不是就无所为,而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因为,老师是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方法有很多,一是要多研习一些理论书籍或参加培训等,从理念上转变传统的观念;二是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提高专业水平,同时还要多看当地的一些报纸,多了解本地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利用自身乡土地理的储备,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地理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担。“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一人类命运的真诚和关怀,一种作为社会成员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思考。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走上生活,并构建对过去、现实、以及自我的理解,最终实现民族的集体认同与开放的世界意识。这其实也是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所在。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承载着这个地区上千年的地理文明,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资源。利用好这些地理历史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体验社会生活,了解、认识本地的人文地理与现状,让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多一份责任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要遵循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要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亲近自然,贴近生活,地理与现实相结合,鼓励学生参观社会实践,搞社会调查,走访相关的部门,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从中汲取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0.水资源的地理小论文 篇十
然而,随着的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自然界索取越来越多,越来越放肆,而回报给自然界的却很少。不仅如此,自然还承受着消化人类带来的大量污染物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开始向我们进行无情的报复——洪灾、旱灾、泥石流、沙尘暴接踵而至;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日益严重;水资源、矿产资源、物种资源频频告急……人类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灾难。
水是那样普通,普通得让人须叟不可离开,而又随时可以忘却。人是在饿的时候想到吃饭,渴的时候想到喝水,而对于粮食和水本身,可以说人类关心得很少或者未真正用心去关心过。至今在绝大多数地球人的心目中,水仍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到处都是对水资源的过量盲目开采,肆意挥霍浪费以及粗暴的践踏与污染。
一、黄金有价水无价
淡水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资源之一。水的历程造就了生命的历程,相当于全球河流一半的水,流淌在人类和动物的血管里,流淌在植物的根茎、叶脉之中。人和水是分不开的。成年人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65%,人体血液中80%是水。如果人体减少水分10%变会引起疾病,减少20%~22%就要死亡。一个健康的成人,每天平均要喝2200毫升水,总共2500毫升,每天排出与此相等数量的水。简言之,每天中稍加间隔就需要而且是必须有水的补充和排出,这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生命的内容。对人来讲,水是可敬的也是可畏的。
二、水源有限须重视
世界上水的总储量约有1472立方平米,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着,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但这些水中95%是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深层地下水。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26%,而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实际上,人类可以从江河湖泊中用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0.04%,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而这一汤匙水又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尽管水资源总储量达28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养着世界1/4的人口,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量的.1/4,相当于美国的1/5,前苏联的1/7,加拿大的1/48,被列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
在中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北京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2。若世界人均一杯水,我国人均只有这杯水的1/4,北京人均只有这杯水的1/32。
由此可见,世界上的淡水资源真的是太少了,而我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更是少中见少了。专家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6亿的高峰,再加上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到那时,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所以,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水资源污染令人忧
侧耳倾听,淮河在呐喊,黄河在哭泣,长江在叹息……水体污染像一种持久的顽疾折磨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水库……
1994年7月,淮河发生特大污染事故,入淮水质的污水团向下推移,近2亿立方米的污水直逼江苏,下游许多城市自来水厂流出的是黑水、臭水,造成数百万群众饮水困难。
1月27日,福建闽江沙溪水域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水污染事故,导致上百公里流域上千吨河鱼中毒死亡,死鱼个体最大的达67公万。
上面这些例子不过是沧海一粟,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的水资源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是:目前以有46.5%的河水受到污染,水质是四类或五类:10.6%的河水严重污染,水质为超五类,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域市污染严重。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散。
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严重的,不仅会导致急、慢性中毒,甚至会致癌。水污染已突破最后的防线,它不像瞬间爆发的“非典”疫情那样惊心动魄,让我们如此强烈地震撼于自然预警的声音,但水的叹息却将更加久远的忧患时时重复,诉说着我们可能遭遇的厄运。
四、共同携手解危机
水资源危机使人民意识到制定科学的用水战略,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是全社会持续发展的条件。对此,做为人类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做到:
1、重视废水回收利用。有效节约水资源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的重复使用。如果中水利用能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行,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又能令社会形成一种珍惜水资源的良好风气。同时,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应避免无效浪费。北方的冬季,水管容易冻裂,造成严重的漏水,应特别注意预防和检查。
2、完善用水制度。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所以,在水资源配置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取代。当前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遵守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3、使用节水器具。家庭节水除了注意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以外,采用节水器具很重要,也最有效。为了省钱,很多人宁可放任自流,也不肯更换节水容器。其实,交这么多水费长期下来是更不划算的。使用节水器具,既省钱还能保护环境,无不是一举两得?节水器具种类繁多,有节水型冰箱,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
4、查漏塞流。在家中“滴水成河”并非开玩笑。要经常检查自来水管。防微杜渐,不要忽视水龙头和水管的漏水,要及时请人或自己进行维修。
11.地理论文--资源节约型社会 篇十一
关键词: 乡土地理 课程资源 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地理的喜爱与理解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最重要目的,为达到此目的,需要完善教学方法,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学生学习地理、研究地理意义重大,日后必将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必备资源,学生亦能从中受益匪浅。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益处
1.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主要内容介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地理现象、事物等,对于地理学习极为重要,尤其对于初中地理这种奠基性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而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犹如最好的教科书和校练场,地形地势、天气变换,季风洋流等,都能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初中生刚刚进入地理学习,基础概念冗杂,且未深入学习,难免枯燥乏味,乡土地理给予学子自然的感知环境,创造天然的实验场。地理本就是需要实践的课程,乡土地理资源有复杂的地形,一些地质构造能直观呈现,从天气分析大气运动,从昼夜变换感受太阳运动等。
2.在实践中理解、巩固理论,强化教学目标。作为一门实践性基础学科,初中地理并不涉及大量理论研究,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基础性概念有所了解,对一些地理现象有所认识并能够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将所学知识与现实地理现象相连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是一个实践场所,立体生动地将书本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其是由多种因素作用而成的,以此作为初中地理课程学习的资料,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等实践能力具有极大的作用,地理学习不能纸上谈兵,不深入实践无法真正对地理形成真正系统而细致的认识,这也是乡土地理资源对于初中地理课程来说必不可少的原因,二者的结合才能提高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巩固知识,透彻理解原理与现象。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地理学习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老师,初中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探索精神的时期,一切未知的事都容易吸引其注意,而课本却并不受其喜欢,至少相对而言兴趣不浓厚,单一对其灌输学理与知识,容易适得其反,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引入恰巧解决了这个问题,告别枯燥的单向式接收,能够以自身兴趣为着手点,自动探索地理奥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地理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对世界形成科学的认识,杜绝知识无用论等消极思想,积极面对人生,体会自身价值所在,感知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对世界具有价值,这种心理认同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引导,对学生终身均有益处。
二、初中地理如何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1.以案例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何引入乡土地理资源,使其进入初中地理课堂?首先,在教学中引入案例进行说明与讲解,例如,在地形地势介绍一章中,对于平原、高原、山峦、谷底各种复杂的地形,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表述和平面展示,是很难使学生真正了解各种地形的构造和还原到现实世界的,这个时候,利用学生平时所见进行学习,就能够省略许多冗杂的描述,再如学习天气、气象时,如果能够对平时的天气、气象与课本进行对比,更能使学生了解其表现及成因。地理更多的是对自然界的研究,自然地理需要学生亲近乡土,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土壤、地质等的直观呈现,各种石头的成因及其特性,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认识,如果能够将这些认识与书本对应,则二者就能协调融合。
2.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乡土地理。动手能力是检验地理学习成果、加强知识理解运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组织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地理学习,研究大气运动时,对城市的热岛效应进行研究,组织学生在城市及其周边设置观测点,定时进行温度测量和风向研究,通过对地面的温度及风向研究印证城市热岛效应,还可以组织对湖水周围及其外围地区温度比较研究水的吸热作用,能够在峡谷地区开展峡谷效应的研究,对于湿地等对气候的影响等也可以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总之,要利用所学知识,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中汇集的各种地理现象及特征,对所学知识进行印证或者进一步拓展研究,如此便能利用乡土资源对初中地理教学真正起到强化教学目的的作用。
3.分小组展开研究性活动,锻炼思维。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分小组开展研究性活动,确定研究主题,例如,学生可以研究云霞的成因,朝霞、晚霞与天气,与大气折射等的关系,模拟实验进行研究,或者创建地球运动模型,模拟其自转、公转、地球的昼夜变化,这种研究可以是对已知知识的模拟分析,也可以是对未知板块的大胆假设,总之,在乡土中发现、研究,培养地理学习的方法、路径,集众人智慧进行学习,这种研究性学习对于团队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具有极大意义。如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的生活习性的影响,就是一项极具意义,也具有乐趣的研究性课题,乡土资源与地理学习的研究性活动结合,需要具有可研究性和值得研究性。
笔者以自身研究和大量资料为依据,撰写了本篇文章,旨在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案例、实践、研究性活动等形式,是地理课堂的调味剂,也是点睛之笔,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是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作用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碧秋.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03).
[2]庾春花.延边地区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2012,(02).
12.充分聚合资源提升地理教学成效 篇十二
一、发挥书籍刊物对教学信息的补充功能
地理学科相对于初中阶段其他学科而言,专业性更强,教学一个知识点往往能够牵涉到许多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量,对开展地理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引导学生坚持阅读各种地理书籍,既要在平时有意识地阅读一些地理相关刊物与书目,同时也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突击阅读”,让学生从关联书籍刊物中增加对教学内容的了解,从而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活动奠定基础。例如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之前,笔者要求学生自主搜集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书籍刊物,对维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方面进行初步的了解,寻找一些地区的气温、降水与地形资料,寻找这些因素与气候之间的关联性。除了阅读教材内容之外,学生从各种信息来源渠道获得的知识,对教学工作而言也是有效的补充。与教材相比,课外书籍与专门刊物讲述的内容更加具体和深入,包含的信息量更大,对学生理解效果发挥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有了课前这些补充资源的介入,学生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是学习兴趣的激发,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书籍刊物等信息资源,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帮助。
二、发挥趣味信息对教学氛围的营造功能
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未能实现生动活泼的效果。究其原因和地理课堂教学中信息不够生动有关,如果结合教学内容加入一些趣味性的知识,可以较好地改变课堂教学沉闷的氛围,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开展地理学习活动,效果大不相同。例如在《非洲》教学中,因为学生对非洲缺乏直观的印象,如果直接讲解必定效果不佳。为了缓解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我在教学中补充了有关非洲的大量生动信息,例如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有哪些植物和动物,非洲人民是怎样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独立自主的,非洲人民与我国长期以来的深厚友谊,我国在非洲援建的一些重大项目等等。这些趣味知识让学生为之一振,听讲的兴趣明显提高,接下来引入到教材内容的教学之中,和学生一起研究非洲重要的地理位置、出产的主要矿产等,课堂氛围明显活跃起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将一些趣味性知识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增加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营造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就要统筹兼顾,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信息,立足学生的思维特点适时加以补充,对教学工作进行调节,有助于地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发挥媒体资料对教学内容的诠释功能
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推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深入开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将信息化的教学设备引入地理课堂,为教学成效的提升插上飞翔的翅膀。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搜集整理各种视频音频以及图表文字,将枯燥的文字教材转变为生动的影音资料,让学生看的更加直观形象,学得更加兴趣盎然。例如在《重要的国际组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各种国际组织的了解,需要借助于大量的信息和生动的演示。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在教学设计环节就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同步制作,以介绍联合国这一重要国际组织为例,通过PPT演示帮助学生了解联合国成立的时间、成立的初衷,以及组织构架和议事规则,在重大国际事件中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里面还穿插补充了中国是怎样通过努力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的。这些补充的影音资料,为学生展示了一部联合国的成长史,不仅直观形象,而且内容全面,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同样,在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等重要国际组织的介绍中,笔者同样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学生能够在充满兴趣的观看中增强了理解效果。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借助于网络手段进行补充演示,只要地理教师巧妙设计,完全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发挥实践活动对教学理解的促进功能
初中地理教学既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的拓展延伸,特别是要注重整合课外实践活动资源,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格局,促进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在《中国的水资源》教学之后,专门安排学生开展了以水资源调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调查家乡水资源分布情况,另一方面调查水源保护与污染情况。在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之后,组织各个调研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学生所搜集的资料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本地区在水源保护方面的现状,许多河流的污染触目惊心。学生一方面对水资源不足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同时也对水资源污染状况忧心忡忡。他们针对水源保护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例如坚决关停有污染的企业,对工业废水进行集中处理,严肃问责渎职工作人员,在区域成立有关水资源保护的综合协调机构等等。学生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这些实践活动有效延伸了地理课堂教学,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应当充分整合资源,为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帮助,对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是一项重要课题,教师可以运用书籍资料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将趣味知识和信息手段引入课堂,同时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共同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资源,整合运用
参考文献
[1]贾玉静.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0(03)
13.地理及资源科学类期刊排名 篇十三
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
2.核心A类期刊
经济地理环境科学资源科学
3.核心B类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城市规划汇刊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人文地理
地域研究与开发旅游论坛中国环境科学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干旱区资源与环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农村生态环境上海环境科学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土地学会人文、经济地理
同济大学
河北省科学院、河北省计委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研究所西安外国语学院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
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计委地理研究所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地区研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武汉文献情报
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14.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 篇十四
1. 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 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及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并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有许多东西是得益于自然界的奉献。比如:我们做饭用的铁锅,它来自于自然界中的铁矿。大家分析一下,铁矿从哪里来?(自然界)对人类有何意义?(有使用价值,即有用)可见铁矿就是一种自然资源,叫做铁矿资源。下面请同学们说出家里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来自于自然界?是何种自然资源?
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中有的是自然资源,有的不是;有的直接来自于自然界,有的则间接来自于自然界。教师要做好点评,让其辨明“真伪”.
二、新课教学
(一)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大自然中有哪些资源?什么是自然资源呢?
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等,都是自然资源。所以,自然资源必须能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即具有自然属性,还应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即经济属性。
教师举例说明:铁矿石、小麦、甘蔗和闪电哪些是自然资源? (铁矿石是;小麦和甘蔗虽然对人类有用,具备了经济属性,但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而是经过人类的培育和加工,所以不是自然资源;闪电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在目前科技条件下,人类不能直接利用,所以它只具备自然属性,不具有经济属性,不是自然资源。 )
教师总结:判断物质是否是自然资源时,要看是否同时具备“自然”和“经济”属性。
过渡: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一时一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那我们就来看看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图片: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学生谈感受)
同学们说一说自然资源与我们衣、食、住、行、学习各方面的关系。(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自然资源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疑导读:
(1)土地资源属于什么资源?
(学生充分想像,积极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人们把秧苗种入土地,秋天水稻收割后,在耕地上种植一季绿肥作物。来年春天,将绿肥犁入农田。这样不仅增加了肥源,恢复稻田的肥力,对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所以土地资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说能够循环使用。咱们把像它这样循环周期较短的自然资源叫做可再生资源。
(2)煤炭资源属于什么资源?
煤炭是由沼泽中的植物遗体转变成泥炭,泥炭长期被埋入地下,经过高温、高压及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这一过程需要几百万年乃至上千万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煤炭资源总是用一点就少一点,称为非可再生资源。
小练习:考一考下列几项中,哪些是自然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多媒体展示图片:温泉、树木、草地、潮汐能、藏羚羊、风能、海鱼、核能、天然气、花岗岩)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纠错。
过渡:可再生资源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循环使用,是不是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结合两个实例,完成课本P64“活动2”.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
(1)从可以循环利用的角度来看,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内可再生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3)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及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可以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承转)针对可再生资源的特点,我们应如何利用它们呢?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点评:合理利用,并且注重保护和培育,使其能够实现永续利用。
我们经常用“地大物博”来形容我们伟大的祖国,你知道地大物博是什么意思吗?那我们接下来就来学习自然资源的特点,希望同学们搞清了这个问题后,对我国自然资源能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对比知现状
大家请看这样一组数据:(大屏幕展示)
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我国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
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
(师问)谁能用一句话总结出这五句话所反映出的我国资源状况?
(生答)我国资源丰富。 用投影仪在原内容的右侧,依次打出:
但人均土地占有量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但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
但人均径流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但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通过以上数据,大家能否说出我国资源状况除了资源丰富外,还有什么?
(生答)人均不足。
(师问)我国资源丰富,又为什么会出现人均不足呢?
(生答)我国人口众多。
教师可补充说明: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约l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
(师问)如果以人均资源占有量这一指标衡量。还能说我国资源丰富吗?
(生答)不能。
教师总结:自然资源人均不足、相对短缺的状况,也是我国国情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我们既要看到资源总量丰富的一面,更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势必还会继续减少。所以说,我国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本国资源的承载力相平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资源消耗量还会上升,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
(师问)我们知道在我国许多地方存在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等情况,我国许多自然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和浪费,这又会给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生答)使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下降,更加剧了我国资源的紧张状况。
2.阅读材料谈收获
学生阅读课本P65“阅读材料”,谈谈你得到的收获或启示。
经济发展→资源需求增大→进口石油→巨额外汇(负担加重)
教师总结:如果我国更多的自然资源都发展为进口物资的话,我国经济发展的负担将更加沉重,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答或教师提示)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三、课堂小结
【地理论文--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荐阅读:
经济地理论文11-07
保护环境地理小论文10-22
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论文06-29
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教法及优势论文08-05
地理课程教材改革诸矛盾分析教育论文06-23
坚持以学定教促进创新地理的教学论文08-10
探析地理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运用论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