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调适(12篇)
1.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调适 篇一
特困女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自我调适
特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对某高校107名女特困生所作的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验显示,女特困生群体心态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对剥夺感、自我满意度低、情感敏感脆弱、心理负荷重、情绪调节能力低等特点.优化她们成长的主客观条件是社会、学校与女特困生自身的共同责任.
作 者:程肇基 谢旭慧 作者单位:程肇基(江西上饶师范学院社科部)谢旭慧(江西上饶师范学院中文系)
刊 名:青年探索 英文刊名:YOUTH STUDIES 年,卷(期):2003 “”(2) 分类号:B84 关键词:女大学生 经济贫困 心理健康 自我调适★ 增强四个意识党课内容
★ 增强意识,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 增强四个意识的认识和体会
★ 专题一增强四个意识组织生活会
★ 教师应增强教学资源开发意识
★ 高考议论文写作之增强论证意识
★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教案
★ 女大学生择业心理
★ 本科毕业女大学生求职信
★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2.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调适 篇二
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目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用人机制改革的深化,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很大变化, 国家和社会传统行业接受毕业生的力度相对大大减少。此外, 由于下岗职工、农民工的转移, 新增劳动力的数量持续增长, 全国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在我国现阶段将会长期存在。
近年来, 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使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 我国迎来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高峰, 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 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加之国内就业结构的总体不平衡, 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的就业形势差异明显, 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关注焦点之一。这种新形势、新情况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来说, 既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同时又使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择业的相对自由与“就业难”的压力或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 不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的“心理失衡”, 甚至“行为失范”。
二、大学生就业的常见心理问题
1、就业期望值过高
在现实就业过程中, 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心理问题。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缺乏对社会的认识, 不了解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因而不可避免地对自己迈向社会的第一个职业薪水、回报等有较高的期望。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把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 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 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 就容易出现“高不成, 低不就”现象, 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2、就业心理压力过大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连年增升,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之一, 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伴随就业压力而来的是就业焦虑问题。一些大学生的过分焦虑, 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 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 行为上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 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因此常常都有一些毕业生在并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
3、缺乏挫折承受能力
缺乏挫折承受能力是大学生求职中的心理难题。不少大学生在遭到求职挫折时, 一撅不振, 陷人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 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 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 减少人际交往, 对一切都无所谓, 并进而导致抑郁症。
4、缺乏自我认知
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择业的时候, 尚不能对自己有全面的认知。具体来说, 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 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缺乏自我认知在就业中的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有的毕业生对自己评价偏低, 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 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 不敢正视现实, 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相反, 还有一些大学生是脱离实际的自大, 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 也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 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
5、心理偏执
大学生就业中的偏执心理有不同的表现。一是高择业期望的偏执。部分大学生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 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二是追求公平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 以致给自己的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上了心理阴影。三是对专业对口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 不顾社会需要, 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6、缺乏人际沟通能力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及表达能力, 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紧张, 常常一开口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 还有的在求职中不懂基本的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
7、存在攀比与嫉妒心理
攀比和嫉妒是大学生求职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在求职中, 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 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 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还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 抱着“他能去, 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 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一些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 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 有的人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 更有甚者抱着“我得不到, 你也别想得到”的畸形心态在用人单位面前造谣中伤、打小报告。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 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和困惑, 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 关键是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 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 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1、认清就业形势,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 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 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 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 因此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 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 应采取“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 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 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 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 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 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 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充分认清就业市场残酷的一面。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 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 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 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 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无法改变事实。与其成天怨天尤人, 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现实, 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 这是因为大学生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原故。因此, 要顺利就业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 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 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
2、提高心理承受力, 坦然面对就业挫折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会释放、转移心理压力, 比如通过参加集体活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转移心理压力, 同时达到提高心理承受力的能力。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 要坦然待之, 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首先, 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竞争激烈的条件下, 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 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 促进自我成熟, 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 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 可能是因为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 也可能是因为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 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 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调整求职策略, 学会安慰自己, 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3、正确认识自我, 促进人格完善
明确认识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 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 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在求职时, 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 首先, 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 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 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 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注意力。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 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 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 使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4、增强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慢慢积累出来的, 大学生要在和同学、老师、朋友的日常交往中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 参加社会实践、集体活动、兼职工作、和陌生人交流等都是很好的途径。这样在求职时就不会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礼貌礼仪同样要在平时中积累, 做到习惯成自然, 而非现场表演。
5、戒骄戒躁, 去除就业不良心态
大学生在就业中要去除高就业期望、一味追求公平、专业对口等心理偏执, 合理评估自己, 为自己增加就业机会。同时要坚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的原则, 不盲目攀比, 也不心存嫉妒, 做到心平气和。
6、勇于创业, 寻求多途径就业
3.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析及调适 篇三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为数不少的学生来说,认识和处理心理变化并不那么轻松。他们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而正是这些障碍的存在,使得各种心理问题出现。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本文中所说的心理问题是指一些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由于病态心理、心理过程障碍(包括意识障碍、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情绪障碍)等引起的。有心理障碍,存在心理问题,必然会表现出来。或体现在行动上。轻者如焦虑、神经衰弱:严重的如过度害羞、拒绝交往、逃课逃学、离家出走,更有甚者,如打架、斗殴等。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逆反心理、猜疑心理、胆怯心理、嫉妒心理、焦虑心理等。本文就以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来加以解析,及试图找出有关调适的方法,让我们广大成长中的小学生了解心理现实,承认心理现实,超越心理现实,走出心理阴影,获得心理健康。
二、对一些心理问题的解析及调适
1.逆反心理。有一天,上课铃响了,却发觉班上一同学还没到,正想查问,忽然听到门外传来吵闹声,一看,这一同学的父亲拉着他的衣服,边骂边拖着他进教室,我忙问是为什么。那位父亲气愤地说:“这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了,他妈妈叫他写作业,他偏不写,叫他参加兴趣班,他偏不要,叫他做些家务,他也不做!”
2.好猜疑。有这样一些学生,当他们看到几个同学聚在一起悄悄说话时,就会怀疑他们正在讲坏话;当他告诉同学一个秘密后,就会不停地想像他是否会讲给别人听;老师在课堂上说了班上发生的不好的现象,就会怀疑是不是针对自己说的;一位同学近来对他的态度冷淡了一些,就会觉得他可能对自己有了什么看法,这样就说明他的猜疑心较重。导致猜疑心较重的原因主要与个人的一些特点有关:自信心不足;以前交往挫折失败的打击。
曾经有一位学生写给笔者一封信,信中告诉我:她有一位好朋友,可谓无话不谈,但最近却与另一位同学过从甚密,她老怀疑她把自己的事告诉她,整天惶惶不安,只要看见她俩在一起,就提心吊胆,而且不敢与别的同学交朋友,生怕重蹈覆辙。她问我该怎么办?
——这是典型的猜疑心理。我找到该生,问她为什么要把这件事告诉我,难道不怕我说出去?她说,黄老师,我相信你,你一定会帮我的。我就说,那你能不能相信你的朋友?她说以前相信的,现在就不行了。我又说,那你能不能最后再相信她一次,去问问她到底是为什么。她答应了。第二天,该生兴冲冲地跑来找我,对我说,原来他们在一起是在交流英语,因为五年级刚开设英语课,她们彼此都有兴趣,就常常进行交流。她解除了心理问题,显得异常开心。像这样,通过交流,就解除了自己的疑惑,是排解猜疑心理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增强对自我的调节能力。不妨常想想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3.害羞心理。有这样一位转学生,刚转来时每次上课提问,他从不举手。偶尔路上碰到,他总是低着头,匆匆而过。我觉得很奇怪,就在一次上课时,故意让他来回答问题。按理,这问题他应不费吹灰之力,没想到,他站了起来,脸涨得通红,双手不停地扭动着衣角,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同学们都笑了,对我说:“黄老师,你别叫他了,他有病,不会回答问题。”我意识到该生可能是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就马上请他坐下,同时,坚定地对大家宣布:“××同学可是个了不起的学生,思维敏捷,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出现今天的情况,可能是一时没有准备,也许他刚从外地来,语言上还不一定过关,给他一点时间,他一定能够克服。”
此后,我常有意无意地在班上、私底下给他以肯定和鼓励。慢慢地,他不扭衣角了,脸色也恢复了。第二次谈话时,他已能用点头或摇头来表示。后来,我发现他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就跟他聊了一些有关数学的话题,然后让他去参加数学竞赛。那天,我记得很清楚,他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数学竞赛中,他得了二等奖,我发现,他竟然气不喘,脸不红。我去上课时,他竟然主动举起了手,还回答得流利清楚,同学们都用惊奇的眼神望着他。通过几次实践,该同学已成了班级中的活跃分子。就这样,通过增强学生自信心的训练,克服自卑,解决了见人易脸红的心理问题。
4.嫉妒心。不少案例证明,嫉妒具有破坏性。我曾经有一位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一直较好,但却从没被评上三好生,也没当选过班干部。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他这人嫉妒心特重。比如评选班干部时,他选的人是班里较差的学生,那个学生除了他这一票,就不会有其他的票,该同学就想用这种方法,来分散其他同学的票,用来抬高自己。作为心理辅导师,应侧重把嫉妒的力量转为建设性的行动能源。这样,我们才真正战胜嫉妒。
5.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是在一定情境的激发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和逃避行为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的一些担忧主要表现在:(1)担心考不好,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2)担心对个人的自我意象增加威胁。(3)担心未来的前途。(4)担心后果,如家长的压力等等。
如何消除考试焦虑症?以下介绍一种消除方法,叫自信训练。第一步,学会觉察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如果在考试前具有神经性倒胃或面部肌肉紧张感等生理变化,就意味着大脑已出现了消极的潜意识,对即将来临的考试已经朦胧地浮现出某些担忧的念头。针对这些潜意识和朦胧的念头,把它清晰地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个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前的消极的自我意识究竟有哪些。第二步,养成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当逐条记述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后,就可以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所谓的挑战,就是指向消极的自我意识中不合理的成分进行自我质辩,指出这些消极的自我意识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阐明由此对个人所造成的危害。并明确今后应采取的态度。
4.大学生择业的自我心理调适 篇四
大学生择业的自我心理调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已走上自主择业的道路.大学生择业时面对各种诱惑与激烈的竞争,存在着一系列心理矛盾或困惑,需要加强自我心理调适,保持清醒的.头脑,平和的心态,以便在纷繁的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席之地.
作 者:李殿录 作者单位: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1581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444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心理 调适
5.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调适 篇五
1前言
心理障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及影响后,所产生的不良的心理状态,是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及心理疾病;是存在于人类个体当中的普通现象.主要表现有优郁消沉、冷漠厌倦、心烦焦虑、紧张恐怖、畏惧害怕、胆怯敏感、孤僻不合群、敌对逆反、易怒狂燥等。
近期有调查资料证实,由于受学校教育管理及社会、家庭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80.5%的人感到有压力,其中21%感到压力很大.约70%有轻视心理,约30%有反感心理,早在89年国家教委一份调查报告中,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测试调查表明,24%的学生患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我国高校少年班学员中,约有1/3患各种心理障碍不能完成学业。近年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最高的统计数字已接近30 % ,且人数正以10%的速度递增.在国外大学生中患各种精神疾病的亦大有人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精神健康、新认识、新希望”的报告,揭示抑郁症目前已位居世界十大疾病之第四,预计到2020年将跃居第二,紧随于心肌梗死之后,甚至排在癌症之前.以上数据表明,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有活力也有压力,有机遇也有风险,既有更多的选择也有更多的迷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中的各种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应运而生:休学、辍学、处事盲目、易恕粗暴、甚至轻生自杀等恶劣现象不时发生,给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大学生产生这些恶性心理现象,与社会的发展变迁、文化教育以及自我认知水平密切相关.现已成为心理学界、教育界以及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对此,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作为一种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样对增进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消除心理障碍与疾病更具良好的调节作用。
2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
2.1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最直接相关,当今,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滞后,只重政策制度、条例规章方面的被动管理,缺乏全面、系统、连贯和正面引导的教育管理,缺乏“未病先防”的管理理念.在教育设计方面,许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专业知识,轻情感交融和心理素质的培育,忽略文体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熏陶作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良情绪、负性心理、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和正常运作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大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及心理障碍不能自我调节宣泄排解时,无处咨询,无人指导,无人关心和帮助,以至于压抑积累,抑郁内结,任其发展,由轻到重,形成非良性心理疾病.加上学习竞争的压力,学校管理的约束,人际关系的复杂,如学习成绩优劣,门户高低,贫富悬殊,地位不同,优越感与自卑感等,变得难以相处,水火不容.2.2家庭因素的影响、家长是人生道路上最早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个性品质、学识水平、教子方式、社会态度、对子女的要求和期望、家庭稳定程度以及经济状况等,对大学生的心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假如家长平时不注重学识修养,人文素质、文化道德水平低下,个性孤僻、武断暴躁、处事鲁莽、无诚信公正,游手好闲、打牌赌博、酗酒取闹,抱怨国家和社会.或是夫妻不和闹离婚,或是教子无方,要不过于溺爱、迁就和放纵,要不粗暴简单,耍家长作风,要不对子女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管得太死,不给子女自由的空间,要不坐视不管,放任自流,没有尽到家长应有的责任等等.这些家庭中不良的因素,都会使大学生形成冷漠无情、孤僻消沉、心烦焦虑,甚至敌对逆反、易怒狂惹等心理疾病.2.3自身因素的影响
处在人生十字路口上的大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充满矛盾,主观上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应是导致心理障碍产生的重要因素,随着自身的成熟,认知能力的提高,发现社会上如此复杂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混杂在一起,且在对抗中常常是假恶丑居上,同一事物原来可以用诸多价值标准去衡量,相悖的水平标准时也能同样接近目标,达到目的甚至更容易,这就使他们自幼受教育而形成的观念产生动摇,人格构架发生倾斜,看问题产生偏见.在自我评价上,有的自我期望过高、自我设计往往严重地脱离了自己的实际和社会,使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发生矛盾.有的在实际中,嗜好攀高,总想争第一,图名图利,出头露面,表现自己,一旦理想破灭,就会丢魂失魄,理智失控.生理上的成熟,性生理的萌动与冲动,生理上的需要与道德标准的冲突,冲突与压抑的矛盾,使情绪心理扭曲和变形,一且失恋更会悲观失望,魂不守舍,失去理智,有的甚至轻生自杀等.在个性方面过于内向、依赖,自幼被父母溺爱呵护,放任顺从,导致生活自理差,学习落后,人际关系不良,我行我素,自私偏执,法制观念淡薄,思想修养差等.这些自我方面的因素都是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因素.2.4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开放,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粗地的变化.首先是西方文化的融入,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各类消极文化的迅速蔓延,不健康的文化艺术影响,黄色书刊的侵害难以抵制,对此那些心理素质较差、认知能力较弱的独生子女,更易产生迷茫、消极、冲动、偏激等心理障碍.其二是在国内经济领域中,不良现象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如社会生活中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尤其是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挥霍公款等腐败现象以及老百姓中的怨声载道,严重地刺激着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嫉妒、逆反、敌对、愤怒或消极冷漠等心理障碍.其三是我国正处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的改革,毕业生自谋职业,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等,一些农村学生十年寒窗,勤奋苦读,希望考上大学后改变命运,结果现实不能让他们如愿以偿,使他们有前途未卜、理想破灭般的悲观和失望.再其次是社会风气不正,现象不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难辨,与人相处交往太难等,大学生年轻幼稚,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社会经验不足,难以应付,这些因素都能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2.5身边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一个人不可能在真空中生活,由于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必须与人接触、往来和交朋友,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在日常交往中,同学、朋友的行为和人文素质如生活习气、不良的习惯、不友好的行为、不文明的语言以及鄙视眼光和言行等因素,对自己心理有着直接的影响.3体育教学对心理障碍的调适
3.1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作为一种个体的行为方式伴随着日常生活行为相对稳定地表现出来,支配着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表现,人们的生活质量、学习效果、工作效率乃至事业的成功等均与个性密切相关.对此,我们要启发教育学生积极认识自己,准确客观地评价自
我,对自己的期望不能过高或过低,不能清高自大,盲目攀比,或自抱自弃,要切合自己的实际,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尊、自信,以平静稳定的良好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诚然豁达,使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充满着青春的活力.3.2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大学生是身心发展和长知识智能最关键的时期,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实际意义是,以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帮助他们探索知识、完善自我以及实现理想的重要保证.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明确学习目的,确立动机,端正态度,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在宽松自由、轻松活泼的体育活动中获得知识与乐趣,陶冶情操,调节心情,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念,充分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
3.3寻求成功的教育
体育教学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探求知识,参与竞争,既要与人交往与合作,又要在活动中承受挫折的磨练、克服困难,既有成功的体验,调节情绪,增强自尊自信,又有经历失败的感受,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在对大学生进行JL}理障碍的调节中,我们应充分地结合体育教学的优势,认真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并通过’‘成功—增强自信—肯定期望—确立动机—成功”,如此周而复始,持之以恒,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效地调节心理情绪。
3.4师爱与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是否关心学生,是否对学生抱有希望,会很自然地关系到学生的成长进步.国外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正效应为教师给予学生关心、爱护,对每个学生都寄予期望和无微不至的师爱.在教学中,教师充满期望的语言和信任的眼神,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敬,感觉到老师在注意自己、关心自己、重视自己、对自己寄予厚望,自己决不能辜负了老师的期望.从而提高自强自信和自爱,增强勇气和自信,预防和克服逆反心理。
3.5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
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活力,是课堂情境的充分体现,是增强大学生自强自信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带准备活动,组织游戏、作示范、当裁判、当组长等,让学生实践去锻炼,充分展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通过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升华,使学生内心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从而充满自信和乐趣,增强信心和活力。
3.6体验挫折教育,锻炼意志品质
人的意志力是战胜困难和克服阻碍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所有体育活动都是在人的意志力支撑下进行与完成的,缺乏意志力万事难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适时设置一些完成练习的困难和障碍,使学生在承受挫折和失败的逆境中磨练自己,意志品质在练习中得到磨练而更坚强。
3.7培养社会化意识
3.7.1强化竞争意识,培养创业能力
体育竞赛是以“公平竞争”为宗旨、以双方及所有队员人人平等为原则的,是培养人竞争和创业意识行为的一种专门特殊的方式.体育竞赛总是以胜负告而终的,只要人们敢于去
参与竞争,说明他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敢于承受挫折与失败的心理素质.从另一面讲,比赛的对抗与竞争能强化我们的公平意识和竟争意识,提高我们的竞争与创业能力,还能促进我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使我们不断地超前和进步.这不仅在队与队之间是这样,在团队内部也是如此,竞争既能强化我们的竞争意识,又能培养我们的创造力.3.7.2学会交往与合作
与人的正常交往与合作,是人类生活中谋求成功、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手段及方法.通过交往增进友谊、融洽感情、便于合作,通过合作与配合而获得成功,从而得到成功和胜利的共同分享与满足,增强信心与自信.然而,体育课中所有的集体项目都是培养和发展友好交往及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集体活动而进行竞赛、游戏、竞争,跟同学交往与合作,既互相沟通了思想,交流了感情,密切了友好关系,又锻炼和丰富了自己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与经验,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6.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调适 篇六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探究与自我调适
面对日趋加剧的.就业竞争压力,多元化的就业环境.每一位大学生在就业期间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本文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出现的不良就业心理予以剖析,并提出自我调试方法和建议,对大学生从容择业,顺利就业有所帮助.
作 者:于乐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刊 名:中国大学生就业英文刊名: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CAREER GUIDE年,卷(期):“”(4)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调试
7.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认知调适 篇七
大学生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阻力, 需要、动机无法得到满足时的心理不平衡状态。许多调查显示, 学生在面临挫折时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的。长沙交通学院付宏渊的调查结果是:一、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遇到挫折自己独立解决的分别占49.4%、61.3%、74.7%、73.1%;杭州商学院王晓刚的调查结果是:大学生遇到挫折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的占80.7%。由此可见, 大学生遇到困难, 选择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排在首位。付宏渊的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 大学生遇到挫折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多。这表明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学会自我调适, 对自身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挫折心理的自我调适是大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对自己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 使不良情绪得以解脱。它主要是通过发挥自己本身的内在力量进行的。大学生自我调适的方法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认知的改变, 情绪的宣泄, 行为的矫正和性格的塑造。其中, 认知的改变是最重要的调节方法。因为人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造成的, 认识问题解决了, 情绪、情感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挫折认知方面的自我调节。
一、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首先, 挫折具有普遍性。挫折是普遍存在的, 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所谓“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和祝福。在现实生活中, 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 人们总有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时候。所以, 大学生对挫折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每做一件事, 都要想到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有了心理准备, 在挫折来临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其次, 挫折具有双重性。挫折并非是一无是处, 它既可以使人消沉沮丧、一蹶不振, 也可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的斗志。它在给人带来痛苦的同时, 也使人奋进。无数事实说明, 一个人经受一些挫折, 特别是在人生的早期经受一些挫折, 可以促进人更快地成熟。钟向阳说:“挫折是上帝的礼物。如果不明白某个道理, 上帝就会安排挫折来磨砺我们, 一次还不够, 会继续创造新的挫折, 直至感悟。”大学生如果能认识到挫折的双重性, 遇到挫折时提醒自己说“这是上帝的礼物, 是成功的垫脚石”, 就能大大减轻挫折感。《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步一步的走啊, 一天一天的活, 逼迫、患难你也别难过, 这是耶稣考察我。”如果大学生遇到挫折时不难过, 不气馁, 也能想到这是生活对自己的考验, 这种“精神胜利法”, 虽不能改变挫折情境, 但却改变了挫折认知, 从而改变挫折体验。人生在世, 都会受到各种创伤, 哭过笑过之后, 生活还是要继续, 以后的路上还是会有坎坷, 再看待人生、看待问题时, 想法肯定与以往不一样, 这就是挫折对人生的积极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 越是成就大事业者, 经历过的挫折和失败往往越多。所谓强者, 是战胜了比常人更多的痛苦才成为强者, 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因此, 正确看待挫折, 本身就能减轻挫折感。
二、不要盯住挫折不放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认为, 情绪、情感有其自身的活动规律:情绪、情感的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 一升一降最终消失;当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此集中时, 就会逐渐强化。第一条规律是:挫折刚刚产生时, 人的情绪体验很强烈, 达到顶峰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第二条规律是:如果挫折情境继续存在, 以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挫折刺激上时, 挫折体验不但不会随着时间而减弱和消失, 反而会加强。所以, 遇到挫折时不要盯住它不放, 可调整目标做些别的事, 也可变换环境转移一下注意力。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但是, 如果盯住挫折不放, 挫折体验就会被强化, 久久不能消失。这时, 人就会一蹶不振, 无法从悲观、沮丧的消极情绪体验中解脱出来, 无法采取合理的行动应对挫折。所以, 在遇到挫折时, 要学会调整目标或转移注意, 让消极情绪自然消失;不要盯住挫折不放, 不要强化挫折体验。
三、合理归因
挫折是客观的, 也是主观的。挫折对人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它的评价与归因。挫折感的大小与个体的归因方式有重要关系。
归因是指人对一些现象的原因作出解释。归因方式又叫“归因风格”、“解释方式”, 是指个体对不同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相似的方式作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它是个体对挫折的认识, 也直接影响着人的挫折感。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认为, 挫折情境 (A) 能否引起个体的挫折感 (C) , 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和评价 (B) , 即个体的归因方式。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不良的情绪或行为并非由某一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 而是由于个体对该事件的认知评价所引起。这就是艾利斯的ABC理论。例如, 面对失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怨恨对方无情;有的人怨恨自己无能;有的人虽然痛苦但能理解对方、接受现实;有的人则化悲痛为力量, 格外振作, 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尔后作出一番成就。所以说, 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 而是被其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从这个意义上说, 挫折是客观的, 更是主观的。根据这一观点, 如果个体能对挫折情境进行积极合理的归因, 即使面对较严重的挫折情境, 也不会产生太强烈的挫折感。相反, 如果个体的归因方式比较消极, 即使挫折情境不严重, 或根本没有挫折情景, 也可能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所以, 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积极、合理地归因, 保持良好的心境。
四、适当调整目标
没有生活目标, 行为将失去动力。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并由此决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一般情况下, 目标得以实现, 就会感到满足, 产生成就感;目标不能实现, 就会感到焦虑, 产生挫折感。大学生如果自我评价和抱负水平过高, 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 即使再努力也难以达到, 就会灰心丧气, 失望痛苦。所以, 大学生受挫后, 要学会调整生活目标, 看目标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目标定得过高, 就应适当降低, 避免再产生挫折, 否则, 一意孤行, 纵然百折不挠, 也只能是反复受挫, 还有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和自我挫败的性格。所以, 大学生不要给自己确定无法实现的目标, 要保持合理的期望值, 这样就能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 以保持健康心理。
另外, 大学生还要认识到人的理想不是都能实现的。人人都追求自我实现, 而自我实现是无止境的。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 人是“得陇望蜀”, 永无止境。健康的人所渴望的小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而总的目标是不能达到的。只有这样人才能有健康的心理。他说:“福音只会降临到这种人身上, 他不断的激励自己去追求那种最终不能完全达到的目的。”为此他解释说, 如果完全达到了目标, 我们将不会再有指引我们生活并整合统一我们人格的促进力量。所以, 世界是发展的, 每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只能实现有限的目标。这与人人都追求长寿, 而寿命是有极限的是一个道理。认识到这一点, 在最终目标不能实现时也能保持乐观的心境。
五、使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当个体遭受挫折后, 就会产生心理压力, 体验到紧张、焦虑和不愉快的情绪, 这时, 受挫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一些策略和方法, 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 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在任何人的心理活动中都可见到防御机制的存在。我们每个人在遇到挫折时, 焦虑不安, 便会在无意识中调动起自我防御机制。适当使用防御机制能缓解紧张情绪, 但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分, 影响了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 就会成为病态的表现。防御机制有很多种, 其中成熟的防御机制与现实生活各方面的成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防御机制成熟的人在工作、爱情和友谊方面都进行得比较顺利, 没有人需要心理治疗, 也没有人患过精神病。而防御机制不成熟的人有一半以上有精神病。所以, 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有意识地使用积极成熟的防御机制。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补偿作用。
是指当某一目标受挫时, 通过别的途经满足需要或改变原有的目标, 用别的目标取代。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如长相平凡难以出众的人, 可以发奋学习, 在学业上出类拔萃。补偿作用对于缓解受挫后的损失感, 防止心理压力过大,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升华作用。
这是一种积极的保护策略。它是指个体遭到挫折以后不是沉浸在受挫的痛苦之中, 而是将痛苦化为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动力, 把情感和精力投入到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活动之中。如, 恋爱受挫, 便转向努力学习,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以补偿。“升华”引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术语, 是指个体受挫后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 从而将不良情绪和不为社会所允许的动机导向比较崇高的方面, 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平衡。有人说, 不幸是最好的大学。当个体受挫时, 既是对人格的挑战, 又能激发人的潜能。逆境更能造就人才。这就是升华作用。
3. 积极认同。
认同指个体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时, 把自己比拟成现实中或幻想中的某一位成功者, 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羡慕的品质加在自己的头上, 以提高自己的信心, 减轻挫折感。
认同的对象多数是受挫者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 其具备的优良品质、成功经验等正是他所羡慕的, 因而往往表现为模仿偶像的言行举止和风度, 从中玩味“与圣人同行”的感觉, 以减轻挫折感。
调查发现, 大学生常常把一些历史名人、学术权威、英雄楷模作为自己认同的对象, 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寻找自己战胜挫折的动力, 这种认同是值得提倡的。
另外, 当遇到挫折, 感到强烈痛苦、焦虑不安时, 还可以采用一些妥协的防御机制, 如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即从内心放弃得不到的东西, 说它不值得追求, 而对既得的利益大加肯定。这种防御机制虽有点儿自欺欺人, 但对于缓解焦虑, 暂时走出挫折情境具有一定的作用, 只要不过度使用, 就会有助于心理健康, 因而也可以作为一种自我维护策略。
六、积极的自我暗示
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有着奇妙的作用。“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都是消极暗示作用的写照。“罗森塔尔效应”则说明了积极暗示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大学生都有消极的自我暗示。例如, 有的同学为参加考试做了很多准备, 但考前总觉得复习不充分, 担心自己考不好, 结果每次考试都很紧张焦虑, 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还有的同学在公开场合发言时, 觉得自己口才不好, 十分紧张, 结果越紧张越说不好。这些自己实现的预言叫做“自我挫败”。这种人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 常因自我设阻而失败。自我挫败的形成是因为生活中失败的经历, 使个体产生了不良的感觉, 一连串的失败使个体产生了消极的想法, 这种想法成为习惯, 最后形成了自我挫败的性格。所以, 消除自我挫败最好的办法是改变个体的认知, 首先建立起观念性的自信, 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
积极自我暗示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训练中。这种方法的自助效果非常明显。自我暗示可以默念进行, 也可以大声地说出来, 还可以在纸上写下来, 每天只要有十分钟有效的肯定练习, 就能改善个人不合理的思维习惯, 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如果经常性地进行积极暗示, 就能创造出一个积极的现实。所以,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力, 都要坚持自信的精神状态, 要坚信“我能行, 别人能办到的, 我也能办到。”
积极的暗示若能配合一些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乐曲, 如“不要相信自己没有用”、“放飞梦想”、“飞得更高”等, 效果更加好。音乐能调节人类神经系统的活动, 可以消除疲劳, 缓解紧张情绪, 还可以增强记忆, 培养自信。所以, 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 可以有意识地将肯定观点暗示给自己, 以改变挫折情绪状态。
摘要: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预防其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发生, 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挫折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很多, 如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合理归因、调整目标、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以及积极自我暗示等认知调适是较为重要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心理,认知调适
参考文献
[1].付宏渊.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调查分析[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1999 (2)
[2].王晓刚.切实把大学生的抗挫能力提高到新层次[J].当代青年研究, 1998 (2)
[3].钟向阳.大学生挫折管理与辅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5].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8.中小学生心理失衡的调适 篇八
导致学生心理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因素,如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差,理想过高,生理缺陷等;家庭因素,如父母过高的期望,过分的溺爱,家庭不和等;学校的原因,如繁重枯燥的学习生活,教师师德缺乏,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同学关系不和谐等;社会因素,如社会中不良风气及色情、暴力、凶杀等不健康的影视书刊的影响等。 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走上健康之路,是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这除了需要父母、社会的努力外,更需教师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提高其精神免疫力。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自我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爱好、特长及各种能力上。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人努力程度不同,每个人在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个性差异。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优点、缺点,长处和短处,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中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是根据自己过去的成功与失败,成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环境的比较而不自觉产生的,这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他们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观念,感到沮丧、自卑、无奈和无能,久而久之,就会陷入心理困境而不能自拔。消极的自我观念引起的心理失衡一旦定型,要改变它就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及时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观念,正确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1.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在展示自我优点的过程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2.正视缺点和不足。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十全十美的人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对于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如生理缺陷、能力不足等要敢于正视;对于能克服和需要克服的,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勇于克服;而对个人无法克服的不足,也不要灰心丧气,耿耿于怀,要善于悦纳自己,并用自己的优点补其不足。
3.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有失误和失败,对此不要自艾自怨,甚至自暴自弃,要在认真查找原因、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坚信自己有能力干好每一件事,要淡化过去的失败和错误,时时追忆过去成功的体验,憧憬美好的未来。
4.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如当一个人在自己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一个不断进取、勇于承受挫折和强大压力的自我,“听到”“做得很好,以后将做得更好”之类的正面信息,那他就会感受到喜悦、自尊与鼓舞,增强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二、鼓励学生展示自我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成功是靠成功推动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尚处在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处在心理失衡中的中小学生,更需要用成功来抹平生活中的阴影,唤起对生活的信心,所以,为中小学生创设成功展示自我的机会是调适学生心理失衡的最好方法。为此,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性格特点等给他们创造成功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还应组织各种形式的班团活动,如学科竞赛、智力游戏、演讲赛,辩论赛、书画赛、歌咏赛、球赛等,让每个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自尊、自信,逐步培养起乐观、进取的心理素质。
三、教会学生调节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发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承受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所以我们要助人自助,教会学生调节自我,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成心理平衡。
1.理智调节。心理失衡往往是人对事情的真相缺乏了解或对事物的片面认识引起的,所以心理失衡一旦产生,引导学生不要否认它,压抑它,而是要用理智的头脑承认它,分析它,找出失衡根源,澄清认识,从根本上消除心理隐患。
2.转移调节。导致心理失衡的事件往往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此心理冲突一旦产生,情绪表达往往很强烈。为了使它不至于立即爆发或深入发展,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转移话题或做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从而使他们有冷静分析和考虑的时间。如通过数数可缓解紧张情绪,当人情绪低落时,可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跳跳舞,找知心朋友谈心等,都有利于减小不良情绪对人身心的侵害。
3.升华调节。痛苦、嫉妒、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调动了人体的很多能量,这些能量得不到释放,就会损害人体身心健康。但如果宣泄不当,也会对他人、自己、社会造成不良后果,若将这些能量引向比较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它们就会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积极行动,这就是升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失意痛苦时,切不可自暴自弃,要化悲痛为力量,变挫折为动力,争做生活的强者。
4.暗示调节。语言暗示对人的心理,乃至行为都有奇妙的作用。比如,引导学生连续默念“喜笑颜开”“开怀大笑”等词语并想象这些令人愉快的情景,就会使人体验到一种很高兴的感觉。引导学生在遭遇挫折而失意、绝望时,默念几句自我激励的话语,想象自己美好的前景,不仅能调适他们的心理平衡,而且对他们的心理潜能激发很有帮助。
此外,交往调节、音乐调节、遗忘调节等都是调适中小学生心理失衡的好方法。教会学生调节自我的方法,并指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就能消除心理失衡于萌芽状态,使学生的心理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丹江口市太山庙小学)
9.大学新生心理调适感悟 篇九
虽然我们步入大学已两个多月,但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在寒假之前我们仍然是一名新生。的确我们虽然已经完成了入学的各种注册考核,但在很多方面我们仍然没有达到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要求。
对于刚刚入学的我们不论南方北方,省内省外,大家都是第一次上大学。有些问题的确存在。如今,在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有些在我们身边就有存在。还有各种不适应。我们发现大学和高中有太多的不同而使我们难以适应。这些不同主要总结如下。1.学习方面的不同,大学学习更多靠的是我们的自主而不是老师家长的督促。2.环境的不同,大学校园比中学校园面积大,楼群林立,是个小社会。虽然我住过校,但对很多人来说是第一次走出家门,远离父母。3.人际交往的不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同居一室的有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学生之间的磨合是个问题……
由于这些不同而产生各种问题,这些是正常的,所有上大学的人都有这些问题要面对。当然,产生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想办法去解决它,通过此次讲座我们了解到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1.多参加一些班级学院学校的活动,多多适应大学新生活。2.有选择的加入一些组织,顺便锻炼自己。也可以寻求班级,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
了解这些问题,学会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更好的面对大学生活,迎接一个美好的未来。
10.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培养 篇十
李 奋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0)
健康心理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美好人生的坚实基础。关注心理健康,就是关注人的生命质量;重视心理健康,就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中有15%-20%的人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至于偶然出现的或轻微的局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或多或少地存在于许多大学生身上,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干扰着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表现自己,阻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认知方式,勇敢地面对挫折,主动调整对挫折的看法和态度,减少挫折感受,使自己尽快从恶劣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培养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为了维护心理健康,大学生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培养健康心理调适能力。
一、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注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增强自己的“免疫”能力。因为在生活环境中,那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常常是在世界观、人生观等基本思想方法上存在缺陷,它成为产生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着人生的方向和道路,决定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对社会、人生持正确的认识,并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第二:客观评价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对自己采取辩证的评价,防止极端主义评价是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的核心。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越接近现实,态度就越平衡,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反之,过低或过高评价自己,常会感到焦虑、紧张、不安而产生心理问题。
第三:调整自我认知方式。一个人对事物错误的认知方式,即不合理的信念将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加强理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认知水平,变不合理信念为合理信念。
二、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活动中遇到一时的失败或障碍、阻力,致使个人目的不能顺利实现,个人的需要得不到及时满足时产生的内心反应。挫折对人心理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它作为一种精神压力,既可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也可以成为一种负担,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对待它。大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人际关系的受挫,爱情的失意等,都可能带来挫折感。面对挫折,就必须坦然地接受它,勇敢地面对它,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第一:建立正确的挫折观。既然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就要有勇气面对它,保持热情乐观的心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面对现实,不逃避现实。以为我现在虽然生活不快乐,但将来大学毕业,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或者完成了某个任务取得了某种成功后,自己就会快乐起来。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要知道,快乐是一种习惯,如果你不从当下或眼前去了解和实践,那么,你将来仍然体会不到快乐。其次,要学会在挫折中体验乐观。人生中所谓的灾难与不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现象采取的态度。像癌症病患者,据统计,80%-90%的病人是吓死的。为什么 呢?有些人平时身体很好,一诊断是癌症,人的精神就跨了,这样反而加剧了病情的恶化。反之,如果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也许奇迹就出现了。所以,如果,受害者的内在态度从恐惧转为奋斗,它就会成为争取成功的动力和精神催化剂,使人变得聪明,坚强,成熟,灾难与挫折就会成为你走上成功的土壤。
第二、培养坚强的意志。当代大学生在意志品质上,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以及勇气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增强,但同时也存在着惰性、易冲动、自制力仍显得薄弱以及胆怯软弱等不足。可见,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仍存在着缺陷,还必须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自觉性的锻炼。要培养自己高度的自觉性,首先要确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了理想,就有了奋斗了目标、方向,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就会激励自己不懈的努力。其次要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不能订得太高或太低,要跳一跳够得着。再次,要学会体验成功。当人们感受到成功时,通常自信心就会增强了;最后要持之以恒。把计划贴在床头,贴在桌上或告诉好友、同学。这些都是自我督促的方式。也可以与同伴一起订计划,这样可以互相督促,互相激励,从而提高行动的持久性。自制力和坚持性的锻炼。一是要加强体育锻炼;把目标细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古人说:“忽以善小而不为,忽以恶小而为之”。说的是道德修养应当从一点一滴的抑恶扬善的小事做起。没有哪一个人天生就有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也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磨练出来,甚至就是在做一些小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的大学生认为,忽视小事没有关系只要能做大事就行了。这种不愿在小事上下工夫的想法是极端错误的。试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身边 的小事都不愿意去做,又怎能去干大事呢?事实上,许多取得了成就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在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做起的。从小事做起,应先从自己最容易忽略也最容易暴露自己弱点的小事做起。比如,你不是好睡懒觉吗,那就从早点“睁眼”做起;你不是一拿书本就想打瞌睡吗,那就强迫自己安下心来读一阵书。你不是在老师上课时爱说话吗,那就找一个角落的位置坐下。只要你天天坚持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习惯总会产生的,坚强的毅力也就会随之形成。最后要学会自我鼓励和暗示。失败者和成功者之间的差别,往往不是能力和想法好坏的差别。而是是否有勇气坚持到底的差别。当遇到失败时,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却通过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坚持了下来。前者只能在失败中去品尝痛苦,而后者将痛苦留给了过去,一身轻松地继续前行,最后,他收获了成功,收获了喜悦。果断性的锻炼。人们在决定时犹豫不决,既想这样做,又想那样做,最终又放弃了自己的选择。为了克服在做决定时的犹豫不决,提高自己的果断性,每个人都应该强迫自己在一些不太重要的问题上快速决断。譬如,决定看哪一部电影,买什么样的衣服等这样的事,都要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做出决断。当然,在面临一些重大的问题上,还是要重考虑的。此外,一旦做出决定,就不要对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不要过多地征求别人的意见,自己决定,无论对错,都是自己决定的结果。
第三,学会调节控制情绪。能合理控制情绪的人,就能用一种平和的心境去面对一切事情。情绪过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三国演义》里面说到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诸葛亮利用周瑜易怒的个性,多次作弄他,硬是把正值盛年的周瑜活活气死了。这是不愉快的情绪会使人丧生的例子。那么,愉快的情绪又如何呢?《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 事说道,范进苦读二十载,朝思暮想的是“金榜题名”,却一次次落第,到五十八岁,“中举”的喜报突然传来,喜极致疯。这两个例子说明,保持情绪的适度,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适度的情绪,就要学会调节情绪。调节情绪的方法很多,如:学会保持良好的心境,表现为情绪乐观,开朗,遇事不慌,临危不乱,沉着稳重,轻松愉快等;学会合理渲泄不良情绪,如向朋友倾诉,畅快地哭一场,在旷野中大声喊叫,拳击沙袋,到运动场上猛跑一阵等;学会主动转换生活环境和内容,如苦闷时,出去散步,听听音乐,写写日记,避开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或人,通过转移注意力达到稳定情绪,调整心境的目的;此外较高地涵养,幽默的语言,积极的暗示都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手段。
三、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通过交往,同学之间彼此倾诉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可以寻求友谊、理解和帮助,还能够激发各种兴趣和爱好,丰富精神生活,对身心的健康十分有益。大学生们搞好人际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相互平等尊重。平等待人互相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仅管主客观因素、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不同,但人格上却是平等的。要知道只有尊重他人并且懂得自重自爱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人才愿意与之交往。
第二,要相互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人际关系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诚实就是表里如一,毫无虚伪做作。即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守信就是格守信用,“言必行,行必果”只有彼此双方心诚意善,讲求信用,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才能使人际关系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第三,要宽人律已。就是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严以律已就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宽以待人就是宽宏大度,既能容忍对方的长处,又能容忍对方的短处。当然,宽容并不等于是非不分,包庇袒护他人缺点错误。第四,要互助互利。交往是一种需要,互助互利是人际交往的必然要求。在交往过程中,双方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既能满足各自的需要,又能加强彼此的联系,深化感情,并体验人际的真善美。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是的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群体,人的身心健康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交往使人多知,友情使人欢悦。人际交往贵在主动,贵在真诚。主动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真诚相处,体谅尊重,就可以拥有和谐人际关系。
四、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对于在大学生而言,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心理卫生知识,了解自身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认识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大学生们除专业学习以外,还可多多参加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各类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兴趣,丰富生活;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心理辅导是保持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与来谈者的交流、探讨、协商、解释,对来谈者施加心理影响,改变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促进来谈者心理健康,改善其生活适应,帮助来谈者达到目的的过程。主动寻求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性帮助,将有助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品格完善。参考文献:
11.大学生心理调适探究 篇十一
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成为社会心理的一块“晴雨表”。同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普遍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并且加强了宣传力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内地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途径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体倾向性
个体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人生观。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形成到成熟的时期。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一旦形成,决定了青少年成为怎样的人、准备如何实施,从而及时调整自我理想,深化自我认识,实现和超越自我。一个人,年轻时候的自我要求,将影响到他的一生。例如,雷锋的事迹已家喻户晓,在他短暂而又光辉的生命历程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比作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正确地解决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根本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几十年来,雷锋精神一直被人们传诵、学习,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亿万人民的心碑上。所以,一个人要想以后有好的发展,从年轻时就应严于律己,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二、保持乐观、性情开朗
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境,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苦。进入大学,大家经常面临着各种生活、学习压力,经常遇到各种挫折和冲突。有的同学碰到挫折便说:“哎呀,这种可笑的事情竟让我碰上了。”这样以开朗的心情把自己的失败告诉他人的学生,一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人们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好心情效应”能帮助学生面对现实、正视现实的自我。
三、适当组织文化体育活动,愉悦学生身心,培养良好的心态
这一领域近十年来得到重视,研究成果甚多,题名和关键词相关文献达407篇,是大学社团活动、体育文化课程研究的一个热点。这种方式属于缓解心理问题的间接途径,特点是借助于体育和文化活动,开阔大学生的眼界,调节大学生对社会和生活感受和认知,缓解心理压力。
四、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这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途径之一,可以将之分为四类:第一类可称为注意力转移法,要点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第二类可称为情绪排解法,要点是通过改变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引起的紧张情绪,调节心理。第三类可称为交流消解法,主要是找朋友聊天。这种方法的机制类同于心理咨询,都是建立在对交流对象信任的基础上。不同的是求助的对象不一样,以及有无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四类可称为消解问题法。特点是直接面对引起心理压力的原因,通过理性分析,消除由于问题不确定或者认识不全面而引起的心理紧张,包括对心理问题进行分解,转换看问题的角度。
总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的文化活动,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生活充实。因此,在高校中成立各种大学生社团、群众组织或者俱乐部,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并加强校际间校园文化的交流,可以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与生活环境。有科学家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要在学校和班级组织主题班會、拔河比赛等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咨询热线,通过电视、广播、网站定期对学生进行咨询指导。总之,开展心理教育不应一朝一夕,而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
12.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调适 篇十二
一、中职生学习心理障碍的日常表现
目前, 中职生学习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厌学、焦虑、懒惰、自卑、兴趣偏狭等。
(一) 厌学
目前, 厌学现象在中职生中比较普遍, 主要表现有:情绪消极, 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不认真, 上课迟到早退甚至逃课, 学习不主动, 学习效率低, 成绩下降。
(二) 焦虑
“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遇到实际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 适度焦虑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 而焦虑过度会使学生感到沮丧、痛苦、失望、内疚, 焦虑不足则会使学生不思进取、萎靡、消沉、灰心丧气”。
(三) 懒惰
一些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不求上进, 懒于思考, 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
(四) 自卑
“自卑是羞于落伍的自尊心和学习成绩低下的客观事实在长期的矛盾冲突中得不到解决而造成的心理创伤所致, 是后进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类学生有的虽经一再努力, 但成绩总是难以提高, 丧失了进取心;有的由于学习成绩太差, 主观上又不努力, 在学习上一再受挫, 再也鼓不起学习的勇气;有的觉得前途无望, 因而自甘落后, 自我轻视, 自我消沉。
(五) 兴趣狭窄
这类学生兴趣比较单调, 把自己局限于狭小的圈子之内。兴趣狭窄不仅影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也影响他们的生活。就学习而言, 兴趣狭窄很难获取丰富的知识, 也很难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二、影响中职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因素
经过调查, 我们发现中职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和家庭教育有关, 此外还与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有关。
(一) 家庭因素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有些家长溺爱娇惯, 造成学生独立性差、胆小或以自我为中心, 好强任性;有些家长失去对孩子的信心和希望, 干脆放任自流, 导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 行为异常;有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 将孩子托给爷爷、奶奶照顾, 隔代抚养极易造成“只养不教”的结果。
(二) 学校因素
新生进入中职学校后, 对环境的不适应, 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对文化专业课缺少兴趣, 学习动力下降, 导致心理苦闷和消极悲观情绪。有的中职学校盲目扩招导致设施不够用, 管理观念僵化落后, 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味强调文化专业课学习, 致使学生业余生活单调, 不能合理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使其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些致使中职生对自己和学校缺乏信心, 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和心理的健康。
(三) 学生自身的因素
中职生的问题行为绝大多数都是由学习成绩差、厌学所引起的。为了维护自尊的心理需求, 在受到老师批评时, 本能地用其他手段弥补被伤害的自尊心。例如, 明目张胆地扰乱课堂纪律, 顶撞老师, 或无缘无故离开课堂等。久而久之, 他们就逐渐地游离了集体, 成为被漠视的、被人遗忘的群体。
(四) 社会因素
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良现象对中职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网络普及发达的今天, 充斥着暴力、恐怖、色情的影视作品, 不良书刊和低俗歌曲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中职生面对生活和学习问题时常感到难以应对, 茫然无措, 普遍存在抑郁、焦虑、恐惧、自卑、神经衰弱等情绪情感问题, 由此引发的休学、退学情况正呈整体上升趋势。
三、中职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调适
(一) 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中职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 心理负担重, 心理状态不稳定。这种心理状况反映到学习活动中, 就可能表现为对枯燥的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倦学习。因此, 教育者必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健康的学习心理一般包括正确的学习动机, 浓厚的学习兴趣, 顽强的学习意志, 科学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学习心理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 加强学习动机教育;其次, 培养广博、稳固、持久的学习兴趣;再次, 培养顽强的学习意志;还有,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提高学习能力;最后,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有利于学生努力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首先, 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社会的联系, 齐心协力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 教师、家长的期望应该适当调节,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要坚持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存在一系列的心理矛盾, 家长、教师应尊重他们独立的个性, 爱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 真诚地关心, 耐心地疏导, 热情地帮助, 采取合理的措施促使学生克服困难, 解除学习困惑, 使他们朝向自己目标前进, 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 组织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
在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中, 让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潜能, 给学生创造条件, 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的专业, 加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 增加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
对中职学生而言, 重点是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 而学习困难的解决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中职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其本人在校的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培养, 也对其今后一生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造成不良的影响, 进而影响中等教育的质量。因此, 中等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中职学生学习心理障碍, 采取有力的措施消除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摘要:面对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学生学习心理障碍问题, 本文分析了中职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影响因素及调适, 进而促进中职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障碍,影响因素,调适
参考文献
[1]王玲, 刘学兰.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6.
【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调适】推荐阅读: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10-24
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误区分析07-05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07-19
10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08-06
大学生最常见的求职信写作错误09-01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09-12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常见在线考试题09-09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09-20
的大学生心理作文英文版06-30
论文: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