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共8篇)
1.阅读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篇一
测验对学习促进作用的实验研究及启示
考察了学习中的测验对最终测验回忆正确率的影响.被试内因素是学习过程(重复学习、有测验的学习),被试间因素为学习与最终测验之间的时间间隔(10分钟、1天).发现有测验的学习条件优于重复学习条件,即存在测验效应,间隔10分钟组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间隔1天组.测验可以作为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得到更加合理的使用.测验与教学相结合的策略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是有益的尝试.
作 者:李宏英 张洁尉 连榕 LI Hong-ying ZHANG Jie-wei LIAN Rong 作者单位:李宏英,连榕,LI Hong-ying,LIAN Rong(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张洁尉,ZHANG Jie-wei(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1(5)分类号:G442关键词:重复学习测验效应 教学策略 基础教育改革
2.阅读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篇二
一图画书阅读在促进儿童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图画书阅读在提升儿童语言学习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也是开发儿童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关键, 在图画书中既有美术的色彩、线条、构图形成的视觉美, 又有文学中的语言美, 因此画面生动的图画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能提升儿童翻看图画书进行早期阅读的兴趣。图画书作为一种独特的阅读形式, 它能促进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发展。具体来说, 图画书对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图画书以绘画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 图画本身作为一种语言符号, 能启发儿童进行思考, 并且通过阅读图画来感知故事内容, 图画语言也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习惯和思维习惯, 也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和理解。其次, 通过阅读图画书能促进孩子对于语言和文字的理解能力, 目前大多数的图画书主要是由文字和图画共同构成, 通过阅读不同的文字和图画能增强儿童的理解能力和获得语言及文字的识别能力。再次, 通过图画书的阅读也能丰富儿童的想象力, 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图画中去感受图形的魅力, 让儿童在图画和文字中去获得启发。另外, 要陶冶儿童的情操, 图画书不仅能将精彩的故事呈现给儿童, 而且还能让孩子在图画的世界中去感受作者传达出来的艺术美感, 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能力。
二如何发挥图画书阅读在促进儿童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1. 培养儿童良好的听说习惯
语言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从而增强儿童的表达能力。在阅读教育中教师应要引导儿童进行图画书的阅读, 只有让儿童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才能锻炼孩子的听说能力。多看,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带领儿童进行观察, 通过创设教学环境和氛围, 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如在向儿童讲春天时, 通过向儿童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画, 让他们去看图画上所展示出的花草树木, 从颜色、形态等表现方式让儿童去感受春天的气息, 然后让孩子联系生活情境, 联想自己在春天的切身体会, 从而鼓励孩子在课后观察身边的事物, 学会多看。多听, 则是要培养儿童学会倾听, 在图画书的阅读过程中, 对于一些年龄较小, 难以识别文字的儿童来说, 家长或是教师的引导显得尤其重要, 让儿童阅读图画, 同时家长或教师根据文字内容进行旁白, 让儿童学会倾听, 从而将不识字的儿童引入文学的世界。让儿童多听的方式不仅限于教师或家长的引导, 还可以通过录音、音乐等丰富图画阅读, 引导儿童多听并且学会倾听, 大胆想象, 将其所听到的与同学或家长分享。多说多练是指要让孩子在看、听的同时学会自我表达, 培养儿童正确发音、吐字, 并且丰富儿童的词汇, 让他们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图文并用提升创造力
图画书是儿童文学的重要形式, 其在培养儿童个性以及塑造儿童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图画书以图画的方式向儿童传达故事, 因此图画书中的图片不仅具备了一般图片的共性, 其还具有连贯性和创造性, 各个图画之间的密切联系都使得儿童能够在看到图片之后通过想象去理解故事情节。语言学习中要引导孩子从简单的单字句逐渐扩展到双字句或多字句, 图画书中的文字描述一般来说较为简单, 部分以习字为主要目的的图画书在插画旁边配有简单的字词, 在阅读中通过对图画的理解加深孩子对文字的印象, 从而起到促进语言学习的作用。创造力的培养是图画书阅读的重要作用之一, 通过视觉、听觉上的多重刺激, 用图画上的美感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结束语
总之, 图画书作为一种独特的读物形式, 因其自身具备的诸多阅读特点, 能有效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如亲子共读图画书时父母的关爱和温暖会有益于儿童语言学习能力的发展。作为孩子的第一本书, 图画书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前儿童提供了便于理解的基础, 在编排和设计上主要从儿童的认知习惯和认知程度出发, 联系幼儿的实际情况, 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水平。在引导儿童进行图画书阅读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及家长的引导作用, 为其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说来提升儿童的语言能力。
摘要:图画书阅读在促进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分析了图画书阅读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当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现状, 探讨了应如何通过图画书阅读来促进儿童的语言学习。
关键词:图画书,阅读,儿童语言学习,早期阅读
参考文献
[1]孙燕.科学知识图画书阅读教育的价值及方式[J].幼儿教育, 2011 (16)
[2]殷媛媛.图画书在幼儿教学中的价值[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2 (1)
[3]靳淑红、宗桂萍、宗蕾.浅析如何教幼儿学会分享 (摘要) [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 2002
3.经典阅读对全民阅读的促进作用 篇三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文学经典纸质阅读
【作者单位】王淑玲,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活动,尤其是经典阅读,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加情趣,提升素养。然而,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经典阅读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冲击。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经典阅读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纸质阅读数量明显减少,以网络阅读为主;第二,阅读以消遣为主,具有“浅阅读”倾向;第三,查阅资料以网络渠道为主,过分相信网络和依赖网络。本文旨在研究大学生应如何利用网络为经典阅读服务,避免网络对经典阅读产生负面影响,提高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能力。
何为经典?《辞源》释曰:“旧指作为典范的经书。”而今的经典,不仅指经书,凡是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都可称为经典,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典范权威性作品和著作。如何在网络与经典阅读之间取得平衡,如何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有效利用网络,为经典阅读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经典阅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文学学科为例,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经典阅读的有关问题进行论述。
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文学经典之功用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人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宗旨,哪个行业有钱赚,就趋之若鹜;哪个行业薪水薄,可能就门庭冷落。很明显,大学生选择专业亦是如此,哪个专业能最快带来经济利益,那个专业就成了“香饽饽”,招生爆满;哪个专业毫无“前途”,则被认为是“零余者”,备受冷落。公平地说,这种现象还算正常,无可厚非,毕竟,人都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毕业后的生活问题也可以说是生存问题,确实应该认真考虑。然而,作为大学生不能太“功利”,认为有用的课程就认真学,没用的课程就不去学。文学在现实生活中好像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被认为是“美而无用”,在这种观念下,文学经典的处境更加尴尬。尤其一些工科专业,甚至不开设这门课程,认为阅读文学经典对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工作帮助都不大。更为尴尬的是,很多大学生自身不太喜欢阅读文学经典,使得文学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然而,文学真的失去存在的价值了吗?“无用”和“有用”应该怎么区分呢?
《庄子》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匠石途中见到一棵很大的栎树,树冠可以遮蔽数千头牛,匠石却说它是一棵无用的散木,用它来做船,船会沉没;用它做棺材,棺材会很快腐烂;用它做器皿,器皿会很快毁坏;用它做门,门上就会流出汁液;用它做柱子,柱子很容易被虫子蛀坏。这是一棵没有用处的树,正是因为没有用处,才会如此高大长寿。后来栎树托梦对匠石说,那些有用的树,比如山楂树、梨树、橘子树、柚子树和瓜果等,果实成熟了就被摘掉,枝叶被折断,这都是因为它们有用而遭到的痛苦,所以往往不能终其天年。栎树不会结果子,木质又非常松散,什么也做不成,是“无用”之树,因为“无用”,所以才会如此高大长寿;因为“无用”,所以才可能遮蔽数千头牛;因为“无用”,所以才可以终其天年。“无用”便是它的“大用”。文学就是这样一门“无用”却有“大用”的学科。
巴金先生在《文学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 文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文素养。如果专业技能是航船,那么文学则是指引航向的灯塔。没有灯塔的指引,再坚固再先进的航船也可能失去方向。如果专业技能是乐曲中的音符,那么文学则是乐曲的节奏。没有节奏的制约,再好的音符也不可能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对于大学生来说,仅仅具备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毕竟人不是机器,人是有感情的,不能只懂得机械地工作,而不懂得艺术地生活。如何做人,如何交往,如何规划人生等,这些都与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人文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很多都有高深的人文素养,比如李政道、杨振宁、爱因斯坦等。著名社会科学家冯天瑜教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科学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制约,靠的就是人文精神。可见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而对大学生来说,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在校学习,进修文学课显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阅读文学经典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见效可能没有那些热门专业直接快捷,但却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
二、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经典纸质阅读的兴趣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接触文学经典较多的可能就是在课堂听课之时,所以教师对大学生文学经典的阅读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提升文学经典的吸引力,发挥文学经典最大功用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文学经典产生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怎样才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要诀,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自然会学得好。所以说,培养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兴趣是发挥文学经典最大功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兴趣,离不开课堂教学,就这一问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文学经典讲授的目标。讲授目标决定讲授内容和讲授方式。因此,明确讲授目标是十分必要的。文学经典不能等同于语文,语文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比如汉字释义、语法分析等;而文学经典讲授主要立足于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感性认识和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较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nlc202309030054
其次,文学经典讲授的内容。讲授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讲授内容的不同。课堂上,文学课的讲解不可拘泥于作品。比如,对于教材所选文言文逐字串讲,逐句翻译,对于现代文注重讲解它的段落层次等,这些都是细节问题,是中小学语文的讲授内容。这样讲下来,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一篇篇孤立的作品,对文学史和相关的文化知识却知之甚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字斟句酌的讲解渐渐失去兴趣,甚至对古文阅读发怵。文学经典不能完全顺着中小学语文的路子来,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笔者认为,文学经典的讲授内容应注重两个方面:文史化并重,博与专结合。这里的文史化分别指的是文学作品、文学史和传统文化。即在讲解作品的同时,还要介绍作品与作品、作品与作家的联系,以及作品的地位影响等,此外,凡是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都应尽量向学生讲解清楚。文学作品是基础,而文学史和传统文化是文学经典的精神。文学史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作品,而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从而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亲切感和对古代文化的责任感。这样才能发挥文学经典的最大功用。博与专结合与此相通,专者,指对具体作品的讲解;博者,指对文学史、传统文化的介绍。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学生对作品反映出的特有文化特别感兴趣,甚于作品本身。教师平时应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单凭一种专业知识进行授课已很难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必须具备专业之外的多种知识技能,各种知识互相配合、互为佐证,学生会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效果也会非常不错。
再次,文学经典的讲授方式。文学经典的讲授应力求生动活泼,学生只有愿意听、喜欢听,才有可能理解知识,接受知识。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多媒体教学资料的准备离不开网络。当所讲内容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教师就可以将此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在屏幕上,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比如,在讲到传统文化时,可以在屏幕上以图片形式展示古代服饰、古代车马、古代建筑、古代器皿等,这些都是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而利用图片展示则会更加直观,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另外,有部分唐诗宋词被翻唱成歌曲,当讲到这些诗词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音响播放这些歌曲,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美妙婉转,领略艺术之美。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方式实际上是让学生间接借助网络进行文学经典的学习和阅读,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避其弊端,用其优势——网络时代文学经典纸质阅读方式
虽然,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受到冲击,但网络与经典阅读之间并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学生应以文学经典为基础,利用网络的优势,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提升经典阅读的能力。网络是无罪的,它只是一种工具,关键是怎样利用网络的优势,避其弊端,让网络为人服务,而不是受网络的制约。
第一,要明确网络阅读的利弊。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的优势,但同时也鱼龙混杂。很多文学经典在网络上都能搜索到,这给经典阅读提供了便利,坐在家中,仅用一部手机,即可阅览上下五千年,节省了去图书馆的时间和搜索的烦琐。这是网络阅读的优势,但是,这同时又是网络阅读的劣势。首先,网络上的文学经典如果不是原文扫描,而是重新录入,会容易出现错误,甚至造成误读和误解。有时,网络环境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污染,存在内容失实、重复甚至误导等现象。传统纸质文学经典则权威性相对较高,保存相对较完整可信。其次,网络阅读缺少阅读的闲适和自由。阅读要讲究阅读的心情和环境,手捧一书,或坐,或立,或卧,身心放松,环境安静,或诵或读,随时勾画,或写下心得,这是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而网络阅读就不能这样,不能随便勾画,有时电脑主机发出或轻或重的噪声,用手机又担心辐射,完全没有静心阅读的环境和兴致。最后,传统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相比,更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纸质有利于收藏。因此,大学生应适当减少网络阅读,增加纸质阅读的数量。阅读经典不仅是阅读书中的内容,而且要阅读自己的心情;阅读经典不仅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修养身心的上佳方式。
第二,消除浮躁心态和功利心理。大学生阅读普遍具有浅阅读倾向。浅阅读具有速成、浅显、功利的特点,虽然较为快速、及时,但也存在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是浮躁心态的外在表现。著名作家王蒙谈道:“网络时代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巨大变化。当阅读变得过分轻松、方便时,我有一个担忧:浅层阅读会不会从此代替专心致志、费点劲儿的思考,久而久之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讲到种树之理:“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郭橐驼种植的树木之所以“硕茂蚤实”,是因为他能够顺其自然,顺应树木的天性;而其他种树的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对树木“忧之太勤”,对树木照顾得太周到,干涉得太多,总希望树木能够快长、长好,功利心太重,心态浮躁,反而违背了树木的天性。从本质上说,郭橐驼的种树之道与道家的“无为而治”不谋而合。《庄子》言“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无为就会不灭其性,文学经典阅读亦是如此。万事皆如此,以手掬水,当你一心只想捧到更多水的时候,掬水之手会自然收紧,这样你的所得是很少的。当你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去掬水的时候,双手自然放松,这时候所得之水是最多的。
第三,查阅重要资料,尤其是古文资料,应以权威纸质媒体为准,适当辅助以网络查阅。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方便、快捷而且全面,具有纸质查阅不可比拟的优势。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各种搜索引擎为大学生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节省了很多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对所查阅的资料要求比较高的时候,还是需要秉持严谨的态度,与纸质资料相互核对验证,不能过分相信和依赖网络。
总之,网络发展到今天,网络阅读已是不可逆转,对于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不必过于惊慌,亦不可过分地沉迷和依赖。网络阅读是纸质阅读的有效补充,但仅仅是补充而已。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有利有弊,关键是如何利用网络为经典阅读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应注重培养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兴趣,明确网络阅读的利弊,消除浮躁心态和功利心理;查阅古文等重要资料时,可适当辅助以网络查阅,但最终还是应以权威的纸质媒体为准。
4.阅读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篇四
如何发挥图书馆在促进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中的作用
倡导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是当代图书馆的社会理想和职责.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公民(读者)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应利用其独特的文化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将人类创造和积累的.文化精粹、智慧精神和阅历经验传授给大众,激发大众阅读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众社会阅读意识,促进全民阅读,推动阅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作 者:熊培松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南岗区图书馆刊 名:黑龙江档案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ARCHIVES年,卷(期):2009“”(5)分类号:G27关键词:
5.读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篇五
读书可以使人远离平庸,读书可以增加睿智,读书可以滋养教师的底蕴与灵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然而,要让读书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必须正确地读书。教师要专业成长,就必须筑起专业知识的金字塔,即要积累教师成长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我们读魏书生的书,学习其教育之法;读于永正的文章,领悟简单教学之谛;读教育理论知识方面的书,提高我们的执教能力。读后有所感悟则及时记录摘抄下来,还可以联系实际写写反思或博客日记。这些专业知识的一点一滴的积累,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素质和能力。教师的日常工作任务是比较多的,但是不论教学任务多么繁重,一定要挤出时间坚持读书学习。很多名师在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都会说起自己读书的经验。很多教师都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并按照计划严格执行。
6.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篇六
现代教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地为加快人才培养以及复合型人才开辟了新的天地。教育现代化成为日益受到关注的教育改革课题。下面谈谈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意识的提高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我越来越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现代化教学的意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频率明显提高。
二、媒体教学促进教师教学上的交流
实施多媒体教学以来,我深深体会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合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的内在需要。老师的公开课,说课,评课,已经成为一件平常而有益的事。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师对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完全显示出来,有利于教师间的交流、探讨,促进教师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实施多媒体教学,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学和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老师们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种积极使用现代化教育设备的氛围。教师人人会使用计算机,都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学,都能自行设计制作CAI课件。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在位进修,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跨越,提高自身素质。
四、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思想要求实现“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主体论”转变。由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受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自卫我价值观的影响,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合理利用多种媒体,使得课堂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信息数量多、质量高;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气氛。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对教育教学各要素起到了很好的确促进作用。
谈新教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我们迫切需要新教师的迅速成长。新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注意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同时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为了使新教师少走弯路,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本文就新教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成长历程谈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在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新教师以其知识面广,观念新,可塑性强等优势给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然而,新教师更需要的是在学校这片沃土中迅速成长为符合现代教育发展需求的“新”而“成熟”的教师。在这一成长过程中,新教师都会经历一个由求知到实践到反思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尤其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及,新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应注意哪些方面,作为一名经历过此过程的青年教师,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根据新老师的优点和缺点,我把新老师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过程分为三步:前期──积累、中期──反思、后期──忌
一、前期: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学期
对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老师,刚上课就想用多媒体课件,我认为有些太急促了。很多新老师为了展现自己的计算机方面的“才能”,过于频繁使用多媒体,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新老师应把精力放在传统教学上,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如果这些都没做好的话,你课件做得再好,自己却没有能力发挥课件的优势出来,更致命的是因为自己的水平不高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当然也不能丢掉多媒体,那应该干些什么呢?两个字──积累; 学习如何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一些原则,积累制作经验; 学习课件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积累使用技巧;
课件制作软件比较熟练的可以先上课再做课件,把做出的课件与上网下载的资深老师的课件比较一下,积累制作技巧。
同时,按照课本的目录超前地去网上下载这些资源,分门别类,去劣存优,以便以后自己使用,积累素材。
二、中期:参加工作的第二学期
经过一个学期的传统教学和多媒体课件的积累,相信你能操刀上阵了,但我认为还不宜频繁使用多媒体课件,应该在部分使用: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使用或者在某节课使用;这时候新老师应该多注意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怎样才能很好地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多反思:
(一)反思是否妨碍了正常教学:很多时候,某些知识点或者某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效果可能会更好,但同时我们要想到,如果你没有提前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备好课,临时想做课件,是否有相关的素材,相关素材是否适用,如果没有相关素材的话,自己制作的难度有多大,需要多长时间,千万不要贪一时使用之快,而妨碍正常教学;
(二)反思如何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前面说了,某些知识点采用多媒体课件,效果可能会更好,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却往往无法发挥课件的优势,这时要想想究竟是课件的设计出了 问题,还是我们驾驭课件不当导致效果不理想,及时改进,提高自己课件制作水平或驾驭课件的能力;
(三)反思是否形式地表演:新老师由于刚参加工作,不可避免地要上汇报课、公开课之类的课,而汇报课、公开课很多学校都要求使用多媒体课件。新老师生怕自己因为没有用课件而得不到“好”的评价。当然,这也与听课者的评价有关。实际上,我们应该看到,不管什么课,只要教学媒体运用恰当,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就是一堂好课。
三、后期:参加工作的第三学期
经过中期的“课件”试用,新老师在课件的制作和驾驭上应该有比较大的提高,这时可以尝试经常使用课件。
但同时对课件的质量要求更加高了,课件如何设计、师生如何互动等等,这里要注意几个大忌:
(一)忌失去重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课堂上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使老师免去了许多板书,使课堂结构也更紧凑,课堂信息容量也更大,与此同时,就给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学生们抓不住课堂的重点,顾此失彼。因此课件制作时,要注意重点突出,不要面面俱到。
(二)忌失去灵活性:因为多媒体课件在课前已经制作好了,课堂教学组织条理清楚,结构紧凑,有利于掌握教学和学习进度。但课堂上就缺乏一些灵活性。如某一例题,课件中只有一种解题方法,而学生却有另一种解题思路,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必要时可使用板书来加以补充,同时也要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下一番功夫,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参与性。
(三)忌失去交互和参与:课件制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课件做得多了,我们就会有一种惰性,很多情况下的课件是直线型设计,缺乏交互。当前最常见的是将文字、公式和一些相关的静态图片输入电脑,然后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控制这些媒体的播放顺序。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幻灯片,这样既没有了交互性、参与性,而且此类课件也束缚了新教师的教学思维,影响 新教师的课堂发挥。
同时,教师切记不要站在屏幕前不动,可走到学生当中,拉近师生距离。最好能够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大部分学生表示如果数学教师想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电脑演示一个实验过程的时候愿意去操作。因此,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上台进行简单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课堂学习的气氛,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新教师上课只是一个劲的点鼠标,而缺少与学生的交流。
不管怎样说,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无论是对新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有益的。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把传统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只要新老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注意有关 问题 想出补救的办法,一定能使我们的 教育 教学事半功倍。而且,多媒体走进课堂也是 时代 发展 的必然结果。新老师要大胆去实践,认真地探索,找到最它们之间最佳结合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的角色
随着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日益广泛的使用,它对英语教学的优化作用也日趋明显。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方便、快捷、实用等特点,它具有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种信息传输功能,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密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但是,它也对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因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涉及到对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的问题。一些较为保守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在迎合了学生一时猎奇的口味的同时其实是降低了教学质量,而教师的水准也可能因为这种新兴方式的出现大受影响。另有一些较为理性的教学工作者也严肃地指出,多媒体教学实际上是“偷懒教学”,因为的确也有许多教师或迫于学校的号召,或急于追随大众潮流,在实施多媒体教学时,避其重、就其轻,学生在眼花缭乱的一节课后什么也没有学到。
针对这几种对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误解和误用,我认为很有必要给英语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角色做一个定位。
首先,教师不再是传统理念中的“活词典”、知识的“储备箱”。教学的过程不再是知识灌输和倾倒的过程。“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C·E·Eckersley)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事实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越充分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一个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评论者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有主题、有秩序地组织课堂教学,还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及时地、正确地总结、归纳、评论他们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
其次,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在一堂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教学辅助手段的英语课上,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支持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或声音、或图像、或文字。教师在确定学习某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后,要做大量的查找、编辑、整理的工作。为此,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而且还要能够开动脑筋对所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取舍。决定哪些信息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是教师在课前要颇下功夫、颇费脑筋的准备工作。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课件,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很赞同一些英语专家打的一个比喻,说现在的英语教师应该甘心担当一个“facilitator”(帮助者)的角色。其实,这种角色的转变的根本来自于心理上的转变,一个英语教师应该勇于放弃做“master”(教书先生)的角色,而应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帮助,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因为学习英语有别于其他学科之处在于,它不光是要学习知识,而更多的是要学习技能。就像学习游泳一样,看教练游得再好也不如自己亲自操练学得快。多媒体教学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游泳池,而真正给游泳池注水,鼓励学生下到水里去游,这些任务都是要靠英语教师来完成的。
由此可见,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的确引起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虽然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但这绝不意味着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或对教师的要求。一堂成功的多媒体英语教学课应该是一台内容丰富的大演出,表演者是学生,教师是策划、舞台设计、主持人、导演。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思考
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日益成熟与网络教学渐渐被重视和探索的今天,在《新课程标准》试行的时刻,如何有机地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课题。很多老师纷纷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各种多彩多资的画面涌现在学生的眼前,各种动听的歌曲、影片冲击着学生的耳膜。但是不是每节课都要用课件、且每个课件都要做得丰富多彩,这位老师就是一位跟上时代步伐的、优秀的教师呢。针对这个疑惑,我浅谈自己的一点思考: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是主角乎?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强烈的而浓厚的兴趣,被书中丰富多彩、瑰丽多姿的世界所吸引,阅读的欲望才会被激发出来,心灵深处才会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随着电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形象化”似乎已成为许多教师选择教学手段的唯一标准。大量的图片、音乐、FLASH动作被引入,改变了过去传统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动听的音乐也调动了他们的兴趣,一改过去那一味的理性教育,而重视了语文教学那感染人、鼓舞人的魅力。如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我们如果只是理性地归纳总结出文章的写作内容,或教条地讲析创作意图,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我们与作品其实还处在隔膜封闭状态。只有我们以审美体验的方式,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现不同画面,在配以相应的音乐,去调动学生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位。学生才能晓之以情。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生命意识被激活了,他们走进了现实生活,并与作品进行对话交流。
2、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走路
当然,“形象化”固然有利于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激趣氛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艰深、抽象的理论,便于突破难点。但是不是代表多媒体材料用得越多越好呢,一个课件画面越精彩、音乐更动人就越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呢。我想这中间并不存在正比例的关系。比如,我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飞夺泸定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在每讲一个段落时,都配上一个图画,学生在观看时,把注意力分散在了图画上面,而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因为教师过于注重多媒体的作用,反而受课件的约束,时而因为幻灯片上的一个词而紧紧勒住学生的脖子,拽住他们的绳子死命往自己这个方向拉,这是在“残害”学生的生命。比如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为了打出自己幻灯片上预先设计好的词语“凄婉”两字,不惜发动全班同学,“悲伤”、“哀婉”、“可怜”„„,但可惜没一人答对他的那两字,在无计可施之际,最后只能在全班学生的齐答中,蒙混过关。
素质教育的整体性特征告诉我们,“人的发展变化是整体的,从素质形成过程看,任何一种素质的发展变化都不可能是孤立的,都会受到其他方面素质发展变化的影响,也必然会引起其他素质的变化发展”,一味地强调形象、直观,会遗失一些对多种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机会。学生在直观感觉的冲击下,会逐步丧失想象的能力,创新的思维。无法深入体味揣摩语言的妙处。
信息化的时代,不是课件主宰着师生,而仍是师生演绎着课堂,多媒体课件只是课堂演绎的一个平台而已。无论多媒体课件能发挥多么重要的作用,我们更应该思考谁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角问题。我认为它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手段,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配角而已。在教学中不能只有机器和键盘的声音,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同时不要忽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因而出现了“计算机面孔”: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您现在忽视语言的交际性能。教学网络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忽视师生的情感沟通,管理沟通,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无法对其进行有力度的控制和引导,降低了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不是我们的主人,只是教师精心设计用来引导学生的一个媒介而已,我们不应该时时受课件的约束,而延缓了自己的脚步。惟有人与多媒体课件共唱,人与多媒体课件共鸣,才能演绎美妙动听的歌声。
7.阅读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篇七
一、过程性评价的内涵
美国芝大哲学家斯克利芬教授(Scriv-en,M.首次提出“过程性评价”这一概念,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将这一评价方式引入教育实践中。泰勒认为,评价过程的实质是:确定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比较认可的过程性评价的涵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以及和学习紧密联系的非智力因素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2]。
二、过程性评价的优势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过程性评价理论的认识与研究,过程性评价自身的优势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同。
1、评价方式人性化
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是过程性评价的三种重要方式。教师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激励学生树立不断进取的信心;学生自评,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缺点和进步,肯定优点,改正不足;学生互评能够促使学生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2、评价内容全面性
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也十分重视。
3、评价手段多样化
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包括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课后作业、小测验与考试等,过程性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评价结果即时性
过程性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对学生的进步,及时反馈能够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可以帮助师生找到原因并及时矫正,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三、过程性评价对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1、过程性评价能动态描述学生发展,诊断学生学习需要
张曙光认为,通过过程性评价,它能够动态、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诊断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此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促使教师适时的调整教学策略,进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价值增值。具体而言,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延续的时间段所构成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态度、意志、情感等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能够更好的捕捉到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水平和趋势等多方面的信息,动态描述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和把握这些信息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此外,在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过程性评价时,设置一系列的单项反馈活动,能够有效地诊断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弥补、修正和完善。
2、过程性评价能释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正能量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传统终结性教学评价与新课标的这一理念是相悖的,因为它将学生排除在整个评价活动之外,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失去了自主评价的权利,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过程性评价则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评价自己和他人,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态度、意志、情感等进行主动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让其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通过过程性评价不断释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正能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设置学习目标,并主动为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3、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因为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更多的源于其内在的动机和好奇心。而内在的动机和好奇心则会驱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他们可能又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一新的问题又会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继续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在学科学习上的探究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这种强烈地探究意识能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逐渐螺旋提高,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大有益处。
4、过程性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教师独具慧眼、满腔热情的评价、赞许或笑容能为学生创造十分轻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在轻松、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思绪驰骋,畅所欲言,获得更多更美好的灵感。心理学认为,人处在积极、愉快、兴奋的情况下才容易进入想象思维,处在消极、压抑甚至悲观、沮丧的状态是很难进入良好的思维想象的。因此,过程性评价所创造的轻松愉悦的氛围能极大地激励、诱发和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倍感学习的乐趣,自觉地融人到教学活动中来。
5、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是学生学习改进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教师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诸如认知策略、认知管理策略、学习态度、学业进展、课堂表现、作业等情况,客观及时地予以点拨,有如拨云见日,会极大地唤醒学生关注自己学习策略的生成与调整等学习情况,关注自己的心智发展,提高自己对看不到或无意识存在问题的认识,帮助并推动自己进行积极主动的调整和改进。
总之,过程性评价作为一种动态的评价流程,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3]。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并将这一新型的评价方式贯彻实施到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
摘要:新课标要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其能力差异,满足其成长需求,挖掘其发展潜力。而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故本文站在过程性评价这一新型评价方式的视角下,阐释它是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秋兰.国内教育过程性评价综述[J].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教学与研究,2015,(2):78.
[2]胡晓娟.差异性学生评价的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
8.单词听写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篇八
【关键词】单词 听写 英语 促进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01-01
一、理论基础
1.兴趣与动机论
兴趣也是兴致,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对某件事物或活动有着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而紧张的心理状态。如何培养兴趣?“单纯曝光效果”可以应用在此——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1]而单词听写,是检测孩子们单词记忆是否成功的有效方法。另一个理论基础——动机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当态度的对象针对学习活动时,这种态度就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具有较强的规律性。[2]作为学生,为实现某一目标的初始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成功,品尝了学习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更能自觉维持这一学习行为的持久与落实,甚至强化。
2.记忆周期论与及时复习
《论语 》中说道:“学而时习之。”学与习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学是获得知识、技巧和能力,习是复习、练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根据他的研究,人的记忆周期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12小时以内的三个记忆周期都属于短时记忆,而到了第2天属于第五个记忆周期;第7天为第七个记忆周期。根据记忆周期进行听写,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遗忘,把最难记的单词每天记一点点,积少成多。
二、听写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1.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努力程度
万事开头难,对于初学英语的八九岁孩子,让他们每天10个单词左右实属不易。刚开始的第一个月,全班的听写平均分仅为72.2。但后来几个月的听写成绩证明了他们的能力在渐渐提高。以下为三年级两个班92位学生从2011年9月到2012年3月统计在册的72次听写的平均成绩。9月平均分为72.2;10月78.3;11月82.4;12月81.2;2月80.6;3月84.9。
从数据看,听写成绩成波浪式上升趋势。12月份有一半的时间在进行复习,听写次数仅有6次,且上学期最后一个模块的内容是图形和数字,单词比较抽象难记,因此听写分数比较低。每天听写单词在7-10个之间,任务不多,大多数孩子觉得比较简单,以三月份来看,听写不达标率(低于80分)为14.89%。本人认为,兴趣不仅仅要以唱跳、游戏、小竞赛和美丽的图片去吸引孩子。更重要和实质的是,要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有独自前行的能力。由于难度适中,每天的听写有种让孩子们摩拳擦掌的感觉。
2.学习单词效率的提高
从9月份的72.2分到3月份的84.9分,提高的幅度为18%。开始前两个月的增幅最大,分别比前一个月增加了6.1和4.1分,头两个月的增幅达到10.2分,说明孩子们记单词的能力和效率都在提高。在新授课直接学习半篇新课文和里面的新单词,新单词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小游戏等多种策略去熟悉单词的意义。让孩子们在语境中学习,在实践中练习。在单词的教学中,我用音素以旧带新,让孩子们熟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
为了细化分析孩子们的听写进步情况,我把学生分为ABCDE五组,各组成员学习状况描述如下:A组的孩子接受能力强且学习认真;B组孩子学习能力比较强,但学习认真;C组的孩子接受及学习能力稍为欠缺,但学习认真;D组的孩子接受及学习能力比较欠缺且学习态度不够认真;E组的孩子为接受能力比较欠缺且学习态度不认真。这几组孩子各月的听写平均分如下:
A组人数为15人,占16.30%,B组最多,34人,占39.96%,C组13人占14.13%;D组E组各15人,分别占16.3%。从数据看,除了E组外,各组成绩呈波浪式上升状态,上升幅度最大的是D组,升幅为50.8%。
3.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
本校属于区一级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非地段生占年级总人数57.61%,优秀生源不多,生源竞争力与黄埔中心城区的小学有较大差距。但本人执教的这两个班的期末考成绩均不同程度高于区公办学校的平均分,亦高于本校其他年级的成绩。三年级上89.64分,超区平均3.24分;三年级下85.91分,超区平均0.31;四年级上83.87,超区平均6.34;四年级下84.78,超区平均2.13分。
4.家长对教师工作的配合
为了保证每天的听写成绩,我会提前一天布置家听作业,让家长监督孩子复习单词。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非地段生占57.61%。家长总体素质有待提高,按要求完成家听作业是孩子回家复习单词的重要步骤,只有家听作业真实,有效,才能保证听写成绩的优秀。家听作业的有效与否,需要家长有效的监管和大力配合。[5]我通过校讯通与家长沟通家听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优秀的家听作业和家长进行表扬感谢。渐渐,家长对家听作业也重视起来,孩子对此项作业形成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唐全腾.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皮连生. 教与学的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利惠珠. 如何运用听写提高英语听力水平[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4
[4]邓媛,张文忠. 听力策略在英语听写中的使用特点及影响作用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5]浅谈英语教学中听写的作用与方法[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1999,12
【阅读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推荐阅读:
关于阅读的学习心得:如何用阅读提升自己07-05
昆虫的学习能力阅读理解及答案08-15
向妈妈学习“活”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11-10
快乐阅读快乐学习06-26
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08-02
合作学习在大专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8-29
关注学习经历 提升阅读能力07-29
社会学学习阅读书目10-04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阅读答案08-12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学习体会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