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答案(精选8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答案 篇一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
(二)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南京自考网编辑部编辑整理,其他网站转载必须注明:来自:南京自考网.本站保留追究侵权行为的责任。第Ⅰ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除去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外,还有(D)
A.地理学的重大发现
B.天文学的重大发现
C.人体解剖学的重大发现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A)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
C.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
D.掌握具体的工作方法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C)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的本原埠物质
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
4.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B)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6.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D)
A.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
B.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C.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D.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7.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A)
A.水滴石穿B.水中捞月
C.以砖磨镜D.化水为油
8.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不同,这说明(B)
A.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
B.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
C.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D.意识是主观自生的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
10.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11.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B)
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12.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A)
A.生产工具
B.运输设备
C.传动装置
D.动力系统
13.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B)
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D)
A.根本动力
B.最终动力
C.唯一动力
D.直接动力
15.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D)
A.根本的政治路线
B.根本的思想路线
C.根本的组织路线
D.-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16.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A)
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成比例
D.反向变化
1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B)
A.生产资料
B.劳动力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18.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
19.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C)
A.只具有历史进步性
B.只具有阶级局限性
C.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D.既无历史进步性也无阶级局限性
20.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A)
A.社会总商品资本B.社会总生产资本
C.社会总货币资本D.社会总流通资本
21.其他各种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基础是(D)
A.生产价格B.平均利润
C.生产成本D.利润
22.利息的本质是(A)
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B.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
C.借贷资本的所有权的产物
D.具有自身特殊的运动形式
23.土地价格是(B)
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地租的资本化
C.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总和
D.农业资本家交纳的全部租金
24.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C)
A.工业资本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D.商业资本
25.垄断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本质都是为了(D)
A.垄断先进技术
B.控制商品生产
C.操纵销售市场
D.获得垄断利润
[解析] 垄断组织是指若干资本主义大企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绝大多数产品生产和销售及原料市场,以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组织。无论何种垄断组织形式,其实质都是垄断资本家通过垄断生产和市场,更多地榨取劳动者的血汗,以获取高额利润的工具。
26.资本主义国家向外输出资本形式变化的大体顺序是(B)
A.由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到产业资本输出为主再到借贷资本输出为主
B.由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到借贷资本输出为主再到产业资本输出为主
C.由产业资本输出为主到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再到借贷资本输出为主
D.由借贷资本输出为主到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再到产业资本输出为主
27.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
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B.在全世界范围建立资本主义
C.最终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全世界同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28.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C)
A.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C.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9.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的精神条件是(C)
A.社会化大生产B.现代无产阶级
C.马克思主义理论D.市场经济体制
30.无产阶级最终实现自身获得解放只有(D)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B.建立社会公有制
C.提高劳动生产率D.解放全人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BCD)
A.社会历史的具体知识B.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马克思主义哲学
32.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3.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D)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D.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
34.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ABCD)
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B.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D.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3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ABC)
A.制约和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C.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D.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
36.资本主义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依靠(AC)
A.延长工作日B.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C.增加劳动强度D.提高劳动生产率
37.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是(CD)
A.各部门资本总量的多少
B.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D.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3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目标一般包括(ABCD)
A.经济增长B.币值稳定
C.充分就业D.收支平衡
39.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包括’(ABCD)
A.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B.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C.在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社会主义革命后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方法建设社会主义
40.在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中要(ABC)
A.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B.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C.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D.完全按照发达国家模式发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
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42.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答:(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43.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在阶级社会,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或摧毁旧的国家政权,建立革命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较高的社会形态代替较低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目,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
44.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答:(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以下三部分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质量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但是,在一定国家的一定历史时期,必要生活资料是一个可以确定的量。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
45.简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答:(1)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基础上,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原则。按需分配不仅彻底消除了以往私有制社会中分配方面的阶级不平等,也打破了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所存在的人们在生活富裕程度上的差别,实现了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的真正完全平等。
(2)“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面旗帜,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里的“各尽所能”,既体现着每个社会成员把向社会贡献自己的能力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应尽的社会义务,又体现着每个社会成员都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或生存发展的手段,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从而都能充分地施展和全面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所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只是一个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而且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请考生自己动手翻书,在书本上自己查找,论述题一般答题要点是回答几个重点知识,然后组织语句来补充.这题本站暂不提供答案,请考生自己看书,以便加深学习的印象.47.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同上.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答案 篇二
在国内,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成果。南京大学教授张一兵在其著作《回到马克思》中提出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 从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方式是突破“中西马”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读的新尝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回到马克思》一书是对传统学术研究“人名+书名”研究模式的颠覆, 是对“人们尚未理解以何种范式能够利用相关研究史料做出本质性的阐释结构, 揭示出本质性的过程和规律”这一担忧的积极回应。对马克思的理解还包括生存论转向, 这一观点在杨耕教授所著的《为马克思辩护》中得到了阐述。杨耕教授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髓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注, 这种感觉关注就自然包含了对于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因此, 这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全方位体系。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质, 也是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哲学革命的根本理由。但是, 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发展也存在着争议。有学者提出后马克思主义, 并依此来解决传统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困境。学者高远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发表了题为《后马克思主义:时代背景与理论策略》一问, 该文是对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解读。高远指出, 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无法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本质, 因此只能作为一种思潮过客而存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方面, 有学者也提出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理解, 即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将取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成为当代哲学的新的基本问题。这种观点以俞吾金教授所著的《重新理解马克思》为代表, 他支出这种基本问题的转变是解决哲学二元论的第三条道路。“俞吾金教授在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划时代的哲学创新,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并没有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他哲学理论的基础上, 进而提出马克思哲学核心问题的新思想。”后来的很多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阐述, 他们从哈贝马斯、吉登斯等人的论述中阐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价值, 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世界意识形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当代马克思主义就是从一种理论形态到另一种理论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特有方式。
从整体性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近年来马克思理论前沿的热点问题, 王荣栓教授所著的《重读马克思》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只有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理论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貌, 才能深入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最根本的应该是其内容体系的整体性, 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国内很多学者都从整体性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创新,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12年发表于辽宁大学学报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回顾与瞻望》, 在文章中房广顺教授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这个角度说, 之前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研究方式是需要讨论的, 整体性研究方式主张以一脉相承的整体理论体系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脉络。尽管如果, 这些研究范式仍然是把“中西马”作为一个基本方法, 从“中西马”的逻辑路径中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点并没有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郭小香.试析阿尔都塞“总问题”概念的三重意蕴兼论对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5) .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答案 篇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 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2-01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纷纷设立,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国内相关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各种研究成果陆续而生。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深化研究和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况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当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多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基本原理整体性,以及主要内容进行探索。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这一研究是在探讨该学科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于其内涵,国内许多学者指出,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指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髓的继承和发扬。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其基本观点的开展,正是建立在基本立场与基本方法上。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一个庞大丰富的思想体系,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精华。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在其探索过程中,时刻值得我们注意。关于其科学性、实践性以及意识形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界在探索研究时形成一致认可,此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的研究,也将关系到这一门学科的成立,及其未来发展的命运。通过不断研究得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的特性除了内在的统一性外,还有整体性,至于整体性,也就是将其与所组成整体的组成部分脱离开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方面,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二方面,指的是由经典作家提出的重要观点或者相关的结论,而这些重要的观点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出,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存在的任务,以及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最终总结出的结论;最后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结论和观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形成了以上结论和观点,并且是革命导师,根据历史事件冷静判断和做出的预测。
三个不同层次的基本原理,它们的关系表现为,第二层次基本原理的形成,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普遍实践结合,而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的形成,则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
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内部各个观点之间相互联系、支撑以及存在着首尾连贯的逻辑关系。在上述我们已经详细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个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才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国内学者多数认为需要站在其的总体性范畴,或者在其内在逻辑主线、中心线索等角度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新范畴包括实践与人类解放两个内容,而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其的逻辑主线。
二、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掌握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科学体系,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不断的追求与探索,然马克思主义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换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人们需坚持唯物辩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学习。不然,绝不能正确的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也不能够体悟到其真正的魅力所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和发展,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原则出发:
(一)原则一:遵循坚持和发展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仅属于一门科学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思想。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需要遵循要将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要以坚持作为前提,而坚持最终是将发展作为最终的结果,决不能将坚持与发展两者分离。
(二)原则二: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需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社会主义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将两者的奋力,通常导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向偏离正轨。对现实的裁判,要防止用个别原理,也要防止用局部的事实来判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种评判都是片面不正确的。
(三)原则三:坚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
关于探索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可以从整体着手,也可以分门别类从部分入手,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研究,都应该讲整体与部分实现统一,才能完整和准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
(四)原则四:科学与意识形态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并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预测,因而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当前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化的背景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人们更应该坚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表现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将其科学性与意识形态行实现有机的统一。
三、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状,为其的顺利发展找到遵循的原则。不过,其作为一项将抽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科学原理,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所以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理论,而是需要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唐昆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现状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
[2]刘丽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总体性方法应用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曾狄.《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兼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答案 篇四
自己整理了点马克思的答案共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2楼
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着的物质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结合本章学习的原理,谈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作为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实践是变革现实的活动,其最终必定会引起客观对象的改变。但是,我们不应当把实践仅仅理解为直接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任何变革现实的实
践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探索活动虽然往往并不直接引起客观对象的改变,但它们是以变革现实为目的并服务于变革现实的活动的,因而它们同样也属于实践的范畴。正如列宁所说:“实践应当也包括天文学上的观察、发现等等的实践。”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共同性
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
6.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结合有关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是: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3楼 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意义更重要。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3.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的活动。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的特点是: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4.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保守错误:当事物已经向前发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冒进错误:当一个事物还在发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5.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根本标准。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7.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
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炼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1. 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4楼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具体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上看,它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水平。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3.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生产力标准,坚持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三个代表”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4.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人们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关系: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规律,归根结底会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4.如何理解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改革是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既有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也是一场革命。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5楼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一定的社会制度 有关。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解决“全球问
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统治这种科
学技术的社会形式。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一)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党要教育群众又要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充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坚持的科学发展观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科学的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个人,也不是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结合实际,当代大学生应该作为“以人为本”的忠实实践者和表率。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要途径,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产生: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怎样理解价值规律及其意义?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价值。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
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商品二因素理论。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分析出发,从交换价值引申出价值,并提出了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区分了创造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从质的方面分析了价值实体,揭示了价值本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同时,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阐明了在商品生产中,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起着转移原有价值的作用。4.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两者的统一。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6楼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四)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内运动,而且也在流通过程内运动。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4.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它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当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现象达到顶点,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要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可见 ,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的深刻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
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其实质只能是一种十分有
限的、具有欺骗性的、虚伪的、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
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特点是: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所以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 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相冲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作用日益加强,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7楼
所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3、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垄断资本和资本主义国家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或谋求经济政治和军事利益。
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掠夺剥削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是各国垄断组织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争夺经济霸权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4.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 主导。
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正反两方面!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是什么?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
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
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6.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2. 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3. 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8楼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和一切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4.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5.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工人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我党对自身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有了先进性,党才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失去了先进性,党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一)加强先进性建设,是关系我们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所谓先进性建设,不是某个专项建设,而是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方面建设体现出来的,是带有综合性的根本建设。
(二)加强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应对复杂形势、完成历史使命的现实选择。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赋予先进性新的内涵,总是对保持先进性提出新的要求。时代潮流滚滚向前,顺应时代,走在时代前列,则国家兴旺;看不到世界发展大势,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规律。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展望与以往的许多思想家、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是: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空想的详尽描绘。
(四)坚持发展观点,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过程。
2.怎样理解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的历史的必然性?为什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2008-6-23 19:52 回复
125.34.25.* 9楼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靠人的实践。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证明。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3.如何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一)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看到二者在性质上的一致性,看到它们同属一个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试图跳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试图人为地缩短社会主义时期,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不使社会主义有充分的自我发展,则是有害的。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贯通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牢固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的掌握,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当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集中体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答案 篇五
简述意识的本质。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d)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这一划分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2分)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答案 篇六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 三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二、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七、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绪论
1.1认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世纪之交千年伟人
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讨论会形成的三个中心
以法国“马克思园地”为中心,每两年召开一次“马克思大会” 在纽约每四月初召开“世界社会主义学者大会”
在拉丁美洲以《世界社会论坛》和《圣保罗论坛》为中心召开的国际研讨会 2008年初以来,《资本论》已经卖出1500套,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三倍 1(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年召开一次大会。3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于(1995)召开。420世界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三次热潮,第三次热潮出现在20世界90年代。错
5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年召开一次大会 1.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世界观的评价对 1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李卡克内西)和(倍倍尔)的错误观点。2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一定要避免教条化。()对 1.3对马克思主义的多维解读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
2(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3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空间上开放性)。
4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错恩格斯 5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对 1.4马克思主义何以马克思命名
1构成《宣言》的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属于恩格斯的错
2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3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传播中,恩格斯在辩证法方面发挥了他的特点。(对)4恩格斯明确表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自己并没有独立参加理论的创立错
1.5反对两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1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阿尔都塞)。
2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上 青年马克思——成熟马克思
早期马克思反对成熟时期马克思
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阿尔都塞 马克思——恩格斯
波兰哲学家柯拉科夫斯基 美国学者诺曼~莱文
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对立
3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分歧,背后还有深刻的政治原因。(对)
4考斯基与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一样否定马克思主义逻辑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看作是哲学思想。(错)1.6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经济背景的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机器大工业时代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行业?纺织业 3英国宪章运动爆发于(1838)。4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相继失败,说明空想社会主义不能对工人运动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对 1.7十九世纪人类思想三大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吸收了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这些理论不包括()。阶级和平学说 包括阶级斗争学说财产关系的作用革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2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3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被马克思完全继承错 1.8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著作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关于林木盗窃案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哲学的贫困》《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政治经济批判>序言》《资本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哥达纲领批判》 恩格斯《谢林论黑格尔》《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 《费尔巴哈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共产主义原理》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出版的著作包括()。《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
3恩格斯在经济、精神和创作上都对马克思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对 1.9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资本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成果集中在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对
1.10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60年代中期)创立了第一国际。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描述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是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思想武器。对 1.11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提出了()的战略思想。持久战 2作为领导,只具备专业的学识还不够,还要有概况能力、统筹全局的能力对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 2.1中国哲学历史(上)殷周宗教 先秦子学 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 清代朴学
近代哲学与文化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1清代哲学被称为(朴学)。
2被称为经学的是(两汉)时期的哲学。
3司马谈认为先秦诸子百家共有6家显学,其中不包括纵横家 4中国哲学走向成熟是在陆王心学时期。(错)5乾嘉学派是朴学是代表学派,重证据而轻义理。(对)2.2中国哲学的历史
1胡适和冯友兰分歧的是()。诸子是否出于王官先秦是否有六家孔子和老子谁先谁后 2(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是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书。3刘邦和萧何进入咸阳之后率先保护了档案馆,许多古籍得以保留。错 2.3词源分析
1phllia指的是()。友爱
2哲学”在希腊语中的意义是()爱智慧
3爱智需要人们保持好奇心,打破观念的束缚。对 2.4哲学的内涵(上)
1哲学是飘浮在空中的学科”体现了哲学的(相对生活来说的间接性)。2哲学中世界观的对象范围与层次分别是(整个世界)和(最深层的本质)。3人人都有世界观,人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错 4只有把万事万物抽象到存在这一层次才能称为哲学。()对 2.5哲学的内涵(下)
118世纪,哲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借助科学的名义提高自身的地位。()错 2()处于人类知识阶梯的最高层次。哲学
3哲学通过()把自己与实际生活沟通起来。方法论
2.6何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原因
1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成为基本问题,决定因素是哲学的研究对象所决定 人自身的存在及其特点所决定的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本质所决定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人的双重性指的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对 2.7何为本源与本体论
1(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了“存在”的概念。
2在寻求世界本原的问题上,西方哲学形成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两种路径。对 3错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本体指的是存在于现实事物之外的“事物本身” 2.8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下面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表学说的是(人是机器)2中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唯物主义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3(赫拉克利特)提出了火本原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反对神学、促进科学民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 2.9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下面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代表学说的是()。心外无物 2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特点的是()。把不依赖于人的客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质 认为抽象的原则、概念不依赖于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与宗教唯心主义密切相关 3哲学的基本派别只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类。()错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只在回答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时才有意义。()对 2.10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属于康德不可知论观点的是(人的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是认识达不到的)。2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观点属于()。可知论 3不可知论否认了人的认识有无限可能性,对人们的认识活动毫无益处错 2.1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理学两大发现推翻了旧唯物主义的观点,却推动了物质定义的提出,这说明科学的发展推动着人们认识的发展。()2把物质和实物区别开来,认为物质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观的根本不同。()
3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4辩证唯物主义的三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2.12对运动概念的理解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生”是什么意思?运动 2种子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就得长出幼芽,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错
3芝诺看到了运动的矛盾性,对辩证法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 2.1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下面对唯心主义运动观描述不正确的是(B)。A、认为思维是运动的主体
B、把运动理解为在和不在的统一 C、强调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 D、认为只有精神才是能动的 2化学运动的物质主体是(C)。A、宏观的物体 B、基本粒子和场
C、原子离子、离子团等 D、人的大脑
3我们不仅要承认物质是运动的,还要承认物质是自己运动的。(对)2.14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1具体物质形态具有()和()。C A、静止性、时空性 B、稳定性、静止性 C、时间性、空间性 D、抽象性、时空行
2把活着的人看成是静止的,体现了哪种静止的表现形式?()A、事物的性质比较稳定的状态
B、事物在特定的条件下没有做特定状态的运动 C、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相对稳定的状态
D、相对于一定的参考体系没有做特定的运动 3下面说法不属于形而上学不变论的是(C)。A、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B、飞矢不动
C、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追龟辩 2.15时空概念及其特性
1先开花再结果实体现了时间的顺序性
2空间的广延性和并存秩序简单来说就是指事物的(体积、位置)长度、宽度、高度
空间的广延性
上下左右前后的关系
空间的并存秩序
3长生不老、返老还童的想法违背了时间的一维性和不可逆性。(对)2.16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下面对时中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人的活动要遵循天时
B 在空间中要有恰当的位置
C 人的活动合时中会有好的结果
D 体现了绝对的时空观
2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的体现有()
年、月、日依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进行时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人类的很多战争由空间问题引起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 人类对宇宙和海洋的探索
3地球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是10的13次方光年。(X)三万光年 2.17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 1下面不能够体现时空相对性的是(B)。
A 非欧几何
B 时空具有客观性
C 狭义相对论
D 同时的相对性理论
2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认为(C)。
A 时空具有绝对性
B 绝对理念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C 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先天的认识形式
D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理念外化的产物
3根据钟慢现象,乘坐以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上的人要比在地球上的人老得更快。(X)
2.18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
1下面关于时空的有限性说法不正确的是A A 指的是物质总体时空的有限性
B 在时间上表现为有始有终
C 在空间上表现为体积是有限的D 形成了宇宙的秩序
2时空的无限性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证明。对
3有限和无限互相包含,相互转化。X 2.19意识的起源
1人类的意识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的原因是()。
A 人类的意识特点是自我意识
B 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 人的意识离不开语言
D 人类的意识以抽象的概念为主要特征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体现在(D)。
A 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 语言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C 人的思维能力是在劳动中产生的D 以上都是
3意识的产生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其中第二个环节是(c)。
A 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一环节
B 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形态演变
C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生物的心理
D 从动物的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第三环节 4意识既起源于社会,又起源于自然界。(对
2.20意识的本质
1下面对意识的个体差异性说法不正确的是c
A 不同主体的意识会有差别
B 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的意识会有差别
C 不同主体的意识差异性体现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
D 体现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2下面不属于人脑能够产生意识的物质要素的是()。
A 人脑的重量比较大
B 人脑和身体的比重较大
C 人的脑细胞高度分化且有严密的脑组织
D 人脑指挥人们去劳动
3人脑的重量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智力就依靠劳动产生差别。(x)2.21意识的作用
1人为了冬天吃粮食而在春天就开始耕种体现了意识的什么作用?(C)A、意识能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B、赋予人理性认识的能力
C、赋予人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D、意识是能动的创造过程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D)。A、要尊重客观规律
B、要经过一定的实践过程 C、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 D、要不断丰富意识和想象
3低估意识的作用就会走向唯意志论。× 2.2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科学的实践观 1(D)认为实践是一种客观精神活动。A、王阳明 B、王夫子 C、康德 D、黑格尔
2下面对费尔巴哈实践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人的活动本身作为对象性的活动 B、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 C、实践是低级的
D、实践是物质性活动
3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生产实践。()√
4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主、客体的对象化来实现的。()× 2.23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1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是(D)。A、脱离了动物性的劳动者 B、具有精神理性的存在 C、具有实践能力的存在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c)。A、人有精神理性
B、人是感性存在的自然物 C、人是实践的存在 D、人具有自觉性
3实践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原因。()√ 2.24实践:人类社会的本质
1人口决定论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观?()A、历史宿命论历史观 B、自然主义历史观 C、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D、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我的答案:B
2生产实践对应的实践活动形式的是()。A、创造政治生活的实践 B、创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C、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 D、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我的答案:C
3实践是社会的本质这一观点的确立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建立。√ 2.25形而上学概念及其与辩证法的对立 1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体现在()。
A、阐述了自然、社会、思维是联系、运动、发展的 B、提出了联系、发展的三大规律 C、与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
D、提出了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相一致的观点 我的答案:C
2在朴素辩证法阶段,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是()。A、互相分离 B、互相排斥 C、自发结合 D、互不干扰 我的答案:C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区别是是否用联系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4中西辩证法都主张对立统一,中国主张用和来统一而西方主张用斗争来统一。√ 2.26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普遍联系 1下面体现了本质联系的是()。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唇亡齿寒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一棵瓜秧结3个西瓜 我的答案:C 2联系的根本内容是()。
A、联系是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联系具有客观性 C、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的答案:D
3诡辩论否定了联系的普遍性。×
4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之间,也存在于事物的各个要素、过程之间。√
2.27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永恒发展 1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不包括()。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 我的答案:D
2下面对发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D、时间越新,发展程度越高 我的答案:D
3事物的永恒运动不代表事物任何时候都是发展的。√
2.28辩证矛盾的含义
1下面说法不属于逻辑矛盾的是(B)。
A 飞矢不动
B 我说的这句话是一句假话
C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D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2在说一条鱼是活鱼时又说它身上有死亡的种子体现了(D)
A 逻辑矛盾
B 形式逻辑
C 悖论
D 辩证逻辑
3从自身推出和自身相反的命题被称为逻辑矛盾。(错)
2.29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属性 1下面不能体现矛盾斗争性的是()。
A 学术争鸣
B 否极泰来
C 批评与自我批评
D 市场竞争
2形而上学在矛盾概念上的错误是(D)。
A 不承认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
B 不承认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有差别
C 不承认矛盾有统一性和斗争性
D 割裂了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
3矛盾的两个属性中最根本的是统一性。(错)4“和”对应的是矛盾的统一性。(对)
2.30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下面不能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是()。A、福兮祸所伏 B、反者动之道
C、民主与专制此消彼长 D、否极泰来 我的答案:c 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体现了矛盾的什么作用?()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 B、矛盾双方相互汲取有利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 C、矛盾的统一性规定着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矛盾双方正比例发展 我的答案:B
3矛盾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推动事物的质变。× 2.3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决定事物性质、贯穿事物过程始终的矛盾称为()。A、主要矛盾 B、次要矛盾 C、根本矛盾 D、非根本矛盾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生物界优胜劣汰的法则体现了哪种矛盾解决方式?()。A、一方克服另一方 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C、矛盾双方融合
D、矛盾双方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3白马非马的错误体现在()。
A、忽视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B、忽视了矛盾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C、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着特殊性 D、割裂了矛盾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4猫吃老鼠,老鼠也能吃猫,体现了普遍性也会有特殊性的情况。√ 2.32矛盾分析方法
1列宁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A、两点论 B、重点论 C、抓主要矛盾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2下面能够体现要抓主要矛盾的是()。A、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B、东施效颦
C、牵牛要牵牛鼻子 D、因材施教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3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善恶的标准在不同条件下是不同的。√ 2.33规律及其客观性 1下面属于规律的是()。A、太阳东升西落错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所有苹果都会掉下来 D、人都会走向死亡错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了规律的()。A、本质性 B、必然性 C、稳定性 D、客观性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挫折。√ 4我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创造规律,但无法消灭规律。× 2.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一个特性是()。A、必然性 B、稳定性 C、主体选择性 D、客观性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同的地方体现在()。A、都是通过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作用领域相同错
C、都完全由因果规律支配 D、都具有可预测性
3“天时地利人和”体现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相互联系。()√ 4自然规律具有可重复性,社会规律很难重复表现。()× 2.3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1下面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 B、藐视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C、规律可以创造和消灭
D、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的答案:C
2下面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说法是()。A、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B、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 C、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历史主体的选择要尊重历史规律 我的答案:B
3人与自然的相处需要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报复。()√
三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3.1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认识的主体
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现了对认识主体的什么要求?()A、人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B、人要有一定的智力 C、人要具备一定的知识 D、人本身的自然力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提出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A、帕斯卡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列宁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3下面不属于人的情商范围的是()。A、情感 B、经验 C、意志 D、信念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4鲁迅说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到的是《易》,才子看到的是宫闱秘事。(错)3.2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认识的客体和中介
1认识客体的分类不包括()。A、自然客体 B、精神客体 C、社会客体 D、语言客体 我的答案:D
2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结成的第二种关系是()。A、实践关系 B、价值关系 C、认识关系 D、审美关系 我的答案:C
3认识中介要发挥正确的作用需要认识主体摆正中介的位置。()√ 3.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已完成
1造成人的认识能力差别的最根本原因是()。A、人脑 B、实践 C、人的感觉器官 D、人的天赋 我的答案:B
2近代西方西方很多的科学和技术发明是在工厂而不是在大学发现的,体现了()。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我的答案:C
3认识从产生到检验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标准和目的。√ 4以讹传讹告诉我们间接经验都不可靠。×
3.4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和作用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海王星的发现体现了()。A、正确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 B、错误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2()最先观测到海王星。A、艾里 B、勒维烈 C、加勒 D、亚当斯 我的答案:C 3只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才能被称为认识,错误反映不能被称为认识。()× 3.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1下面关于唯心主义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B、认识主体也是认识的对象错
C、个人认识是先验的,整体认识不是先验的 D、认知过程是从思想、感觉到物
2下面不属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特征的是()。A、承认在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 B、认识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东西的回忆 C、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可知论 我的答案:B
3孟子的良知良能说体现了唯心主义的观念。()√ 4只要主张可知论,就是唯物主义。×
3.6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提出了()。A、流射说 B、蜡块说 C、影像说 D、镜子说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2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特点不包括()。A、能动 B、直观 C、消极 D、被动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3辩证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积极的能动的,是因为它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3.7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1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能动性,下面关于能动性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以反映事物的现在 B、可以反映事物的过去
C、无法创造现实中没有的事物 D、可以预测事物的未来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2徐悲鸿画马和文与可画竹体现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A、镜面性 B、机械性 C、直观性 D、创造性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3专业学习和读书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融会贯通。√ 3.8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从实践到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是()。A、从实践到感性认识 B、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不包括()。A、归纳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3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不包括()。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本质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4理性认识通过感性材料来认识客体,体现了理性认识的间接性。对 3.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A、唯物主义经验论 B、唯心主义经验论 C、经验论 D、教条主义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下面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依赖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的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认识 B、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C、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需要发展到理性认识 D、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3“机遇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是()的名言。A、牛顿 B、康德
C、路易·巴斯德 D、黑格尔 我的答案:C
4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经验是感觉和知觉的总和。× 3.10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环节
1从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体现了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方法。A、去粗取精错 B、去伪存真 C、由此及彼 D、由表及里
2()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A、第谷 B、开普勒 C、伽利略 D、布鲁诺 我的答案:B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A、要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要有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C、要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D、对感性材料进行辩证思维的加工 我的答案:C
4《本草纲目》是在李时珍花费大量时间心血积累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成书的。√ 3.11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要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是()。A、理论要转化为能够指导实践的具体理念 B、一定的物质条件 C、理论要被群众掌握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2下面关于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之间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基础 B、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 C、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大的能动性
D、第一次飞跃是为了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是为了改造世界 我的答案:C
3比萨斜塔试验体现了()。A、理论不重要,实践才重要 B、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需要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4经济理论不能直接指导经济活动,需要与实践结合形成经济政策。对 3.12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发明了青霉素。A、琴纳 B、弗莱明 C、巴斯德 D、瓦克斯曼 我的答案:B
2下面不是认识主体的限制因素的是()。A、身体素质 B、精神素质 C、科技水平
D、物质世界的多变性 我的答案:D
3矛盾推动了认识和实践的永恒发展。()√ 3.13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平等不包括()。A、在对真理的认识上人人平等 B、在真理标准面前人人平等 C、获得真理的人地位都是平等的
D、真理的作用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我的答案:C
2对真理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C、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 D、真理就是客观事物 我的答案:D
3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真理则不会转向谬误。×4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 3.1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提出了地球绕日运转的椭圆轨道说。A、布鲁诺 B、哥白尼 C、开普勒 D、第谷 我的答案:C
2下面关于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渗透的
B、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不同属性 C、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可以相互转化
D、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两种不同的真理 我的答案:D
3人类认识的()可以推出真理的绝对性。A、条件性、近似性 B、客观性、可知论 C、条件性、客观性错
D、近似性、可知论
4欧文斯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创造了百米跑10秒内的记录。× 3.15主观标准论
1实用主义真理观强调的有用性指的是()。A、推动技术的进步 B、推动社会的发展 C、满足人的客观要求 D、满足人的主观需要 我的答案:D
2中世纪把《圣经》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当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体现了()。A、权威标准 B、众人意见标准 C、实用标准 D、实践标准 我的答案:A
3()对众人意见标准进行过明确批判。A、苏格拉底 B、老子 C、笛卡尔
D、亚里士多德 我的答案:C
4老子和苏格拉底都对普通常识提出了质疑,但是受众人意见标准的影响都被判了死刑。×
3.16实践标准
1下面关于经验哲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验哲学主要为宗教神学作论证 B、托马斯·阿奎纳是代表人物之一
C、经验哲学所争论的问题都是脱离实践的思维 D、经验哲学争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的答案:D
2只有()可以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A、理论 B、实践 C、真理 D、权威
我的答案:B
3实践因为()和()的特点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A、实用性、普遍性 B、可预见性、现实性 C、客观性、普遍性 D、普遍性、直接现实性 我的答案:D
4柏拉图的洞穴隐喻说明了真理的不易发觉及追求真理道路的坎坷。()√ 3.17实践标准的辩证法分
1下面不能体现实践标准确定性的是()。A、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B、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C、实践标准的历史性 D、实践标准的最终性 我的答案:C
2否定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会导致()。A、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可知论 D、机械论 我的答案:D
3逻辑证明可以先于实践来判定认识是否正确。对
4在某些情况下,逻辑证明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另一个标准。()× 3.18价值及其特性
1下面不能够体现事物价值的是()。A、舒缓的音乐对缓解身体疲劳有利 B、兴奋剂能缓解人的疲劳 C、药品对人的身体的副作用
D、梵高的画对追求精神需求的人的艺术性 我的答案:C
2价值的特性不包括()。A、主观性 B、客观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3价值关系的形成建立在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因此动物之间不存在价值关系。√ 4价值的主体是人,价值的客体只能是物。× 3.19价值评价与价值选择
1()决定了价值评价是客观性的认识活动。A、价值主体的需求
B、价值评价的主体是整个人类 C、评价对象的客观性
D、价值评价的结果要与人类整体利益相一致 我的答案:C 2下面属于人的价值性认识的是()。A、苹果是圆的
B、苹果的营养是否丰富 C、苹果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D、苹果包含哪些成分 我的答案:B
3在价值评价中,评价结果不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4每个人都需要进行明确的价值选择,树立坚定的价值观,而不是随波逐流。√ 3.20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1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詹姆士 B、杜威 C、哈贝马斯 D、刘易斯 我的答案:C
2“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体现的是一种()。A、真理原则 B、客观原则 C、实践原则 D、价值原则 我的答案:D
3价值原则是一种条件性原则。错 3.21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A、唯物史观和宗教学说 B、价值和真理 C、剩余价值和商品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我的答案:D
2人文精神贯彻的原则是()。A、实事求是 B、以人为本 C、科学发展 D、求真务实 我的答案:B
3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4康德的墓志铭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22一切从实际出发
1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位于()。A、上海市 B、浙江省 C、福建省 D、江苏省 我的答案:D 2“实事求是”这个词语出自于()。A、《孙子兵法》 B、《荀子》 C、《汉书》 D、《墨子》 我的答案:C
3以下故事中,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是()。A、鲁侯养鸟 B、大禹治水 C、拔苗助长 D、愚公移山 我的答案:B
4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本质规定。√ 3.23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1丁肇中院士发现了第()种夸克。A、二 B、三 C、四 D、五
我的答案:C
2要发展真理,必须具备什么科研素质?()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发扬创新精神 C、坚韧不拔的毅力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3实践创新不包括下面哪一项?()A、思想体系创新 B、制度创新 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我的答案:A
4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使党的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3.2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中认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A、《轮犹太人问题》 B、《博士论文》 C、《共产党宣言》 D、《资本论》 我的答案:C
2“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出自于()。A、马克思 B、恩格斯 C、黑格尔 D、列宁
我的答案:D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的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4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关系。×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1历史观基本问题历史观基本问题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一种()。A、唯心史观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机械决定论 我的答案:C
2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是()。A、1931年 B、1933年 C、1937年 D、1939年 我的答案:D
3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卡尔·波普尔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倡导者。× 4.2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
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本书的作者是()。A、黑格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列宁
我的答案:C
2黑格尔是一位()。A、主观唯心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我的答案:C
3托马斯·卡莱尔是()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A、法国 B、德国 C、意大利 D、英国
我的答案:D
4“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提出的思想概念。√ 4.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及其存在根源分析
1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之前的社会基本状况是()。A、生产力发展低下 B、社会相对封闭
C、阶级关系表现为等级关系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2黑格尔把()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A、理性 B、逻辑 C、上帝
D、绝对精神 我的答案:D
3英雄史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4.4唯物史观的创立
1()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A、科学 B、英雄 C、群众 D、文化
我的答案:C
2()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A、生产力 B、生产实践 C、生产关系 D、商品
我的答案:B
3《德意志意识形态》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4.5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上)
1地球地理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包括()。A、生态资源 B、生物资源 C、矿物资源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2孟德斯鸠是()著名的启蒙学者。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意大利 我的答案:A
3根据唯物史观,国家的命运前途是受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4自然资源只有进入到社会生产中才能够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4.6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下)1四大文明古国不包括()。A、古巴比伦 B、古楼兰 C、古埃及 D、古印度 我的答案:B
2发展中国家应做到以保护环境来牺牲发展。我的答案:×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诗人陶渊明。√ 4.7社会存在:人口因素 1人口质量的内容包括()。A、身体素质 B、文化素质 C、思想素质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2最早提出人口决定论的经济学家是()。A、马尔萨斯 B、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马克思 我的答案:A
3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 4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比例越高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4.8社会存在:我国人口问题
1中国的水资源总量排世界第()位。A、1 B、3 C、4 D、6 我的答案:C
2中国人口占亚洲人口的()。
A、10% B、24% C、36% D、51% 我的答案:C
3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了老年型社会。()√ 4中国的耕地资源排世界第67位。错 4.9社会存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被认为从上个世纪起震惊世界的三大危机包括()。A、人口爆炸危机 B、资源短缺危机 C、生态环境危机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意识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我的答案:D
3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称为()。A、生产力 B、劳动关系 C、生产关系 D、生活关系 我的答案:C
4物质生产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4.10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形式 1()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A、柏拉图 B、马克思 C、奥古斯丁 D、鲁迅
我的答案:B
2世界三大宗教不包括()。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我的答案:D
3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和国内外的宗教信徒结成统一战线。×
4从意识的主体性划分,社会意识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4.11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的特点与功能
1社会契约论的提出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哪一项政治功能?()A、论证政权的合法性
B、统一思想和意志,团结整个社会大众的力量 C、推动政权的和平演变 D、策划政变 我的答案:A
2福柯的《疯颠与文明》把医学上的疯癫作为一个文明现象来考察,体现了意识形态()。A、具有文化传承功能
B、可以提供一种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 C、可以进行文化的渗透 D、可以进行文化的转换 我的答案:B
3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不包括()。A、阶级性 B、历史性 C、传承性 D、渗透性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4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们意识的巨大影响要求我们抵制外来文化的输入。× 4.12社会意识:三种意识形态的较量 1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属于()。A、掩盖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B、超历史的社会形态
C、国际垄断资本的理论体系 D、反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我的答案:C
2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布什政府影响的极点是哪个事件?()A、进行改造中东的民主实验 B、中美关系紧张
C、次贷金融危机的爆发 D、伊拉克战争爆发 我的答案:D
3新自由主义认为美国的价值观是至高无上的。错
4我们要坚决反对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对我们意识形态的渗透。√ 4.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尊著名的()大理石雕像。A、古罗马 B、古印度 C、古希腊 D、古埃及 我的答案:C
2社会存在只能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不能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3荒诞的社会意识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错
4.1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是古希腊辩证法的一个杰出代表。A、泰勒斯 B、黑格尔 C、赫拉克利特 D、修昔底德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2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具有促进的作用。× 4.15社会与社会结构
1《警世恒言》的作者是()。A、孔尚任 B、金圣叹 C、刘勰 D、冯梦龙 我的答案:D
2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一种精神关系的集合体。× 3自然界的发展过程是自发的。√
4.16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1()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人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A、劳动工具 B、生产力 C、自然物 D、劳动对象 我的答案:D
2()标志着人改造自然的能力。
A、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 C、生产力 D、生活方式 我的答案:C
3社会的()就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A、政治结构错 B、生态结构 C、经济结构 D、观念结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就是社会形态。()我的答案:√
4.17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的特性 1生产力是人本质力量的()。A、精神载体 B、主观体现 C、物质载体 D、物质工具 我的答案:C
2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3感知是实践的出发点和基础。× 4.18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特点不包括()。A、主体性 B、客观性 C、稳定性 D、适应性 我的答案:D
2《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A、福柯
B、马克·吐温 C、笛福
D、莎士比亚 我的答案:C
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4.19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经济组织形式不包括()。A、管理形式 B、调节形式 C、市场经济
D、监督形式 我的答案:C
2我国现阶段不存在公有制的经济。×
3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能走市场经济道路。× 4.20社会政治结构:含义与特征 1政治结构的构成要素不包括()。A、国务院 B、政治制度 C、法律制度
D、政治法律设施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2“波士顿倾茶事件”爆发于()年。A、1662年 B、1668年 C、1742年 D、1773年 我的答案:D
3()是政治结构的核心。A、选举制度 B、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政治协商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4经济结构建立在政治结构的基础之上。× 4.21国家观:国家起源
1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其积极作用体现在()。A、提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B、把国家和市民社会作了区分
C、把市民社会看作是绝对精神的一个特殊领域错 D、把国家看作是伦理观念的现实
2下面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起源具有二重性 B、是冲突论和融合论的统一
C、国家产生的一般根源是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 D、国家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 我的答案:D
3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国家产生的一个根源在于()。A、统治阶级需要一个暴力镇压工具 B、阶级的产生 C、阶级矛盾和斗争 D、生产力的发展 我的答案:C
4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之前的三种国家起源说都认为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是永恒存在的×
4.22国家观:国家的本质
1下面不属于剥削阶级国家的是()。A、奴隶主专政的国家 B、封建主专政的国家 C、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D、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我的答案:D 得分: 20.0分
2马克思是从与()相对应的角度来论述国家本质的。A、社会组织 B、氏族社会 C、市民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我的答案:C 得分: 20.0分
3下面关于国家的政治统治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者缺一不可
B、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前提
C、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是国家政治职能的实现方式
D、政治职能的实现靠暴力,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方式靠服务错
4国家的本质是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调控者。√
5国体一样的国家政体可以完全不同,政体相同的国家则国体必须一样。× 4.23国家观:国家的职能
1从人类发展的趋势上看,国家最终会走向消亡。√
2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只表现在对内职能上,对外只体现了政治统治的职能。× 4.24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1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下,允许少数人保留自己的意见,体现了民主的()。A、多数原则 B、少数原则 C、程序原则 D、权利原则 我的答案:B
2民主具有阶级性,下面不能体现民主阶级性的是()。A、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决定了民主的本质 B、一定阶级的民主是和一定阶级的专政相联系的 C、一定阶级的民主为该阶级的阶级利益所服务 D、无产阶级民主比资产阶级民主更成熟 我的答案:D
3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保障。错
4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大多数人的民主,不是全民的民主。√ 4.25社会的观念结构:文化与文明界说 1()第一次从整体上给文化下了定义。A、爱德华·泰勒 B、克鲁伯 C、克拉克洪 我的答案:A
2文化由一定的习俗、规范、程序所构成体现了下面哪种文化定义?()A、文化是一种知识系统
B、文化是知识结构所承载的精神品质 C、文化是群体的生活方式
D、文化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物质和精神成果的一种总和 我的答案:C
3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这几个过程。()我的答案:×
4.26观念结构的含义和构成
1下面不属于封建社会道德范畴的是()。A、群婚 B、忠君孝亲 C、勿偷盗 D、三纲五常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2马克思、恩格斯使用意识形态时,主要是与()对应。A、人类偏见 B、倾向根源 C、经济形态 D、阶级形态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经济基础改变后,变化最快、最明显的意识形态是()。A、思维科学 B、政治法律思想 C、道德
D、艺术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4道德观念由经济关系所决定,一切道德观念的形成都是经济关系。× 4.27观念结构的功能
1意识形态对社会及个人的调控有四个基本环节,其中第三个环节是()。A、确定活动目标 B、执行活动方案错 C、信息反馈
D、调整修改方案
2社会意识形态最基本的一个功能是()。A、对社会存在的评价 B、对社会生活的调控 C、对社会存在的认识 D、创新功能 我的答案:C
3意识的创新功能更重要的是用新观念来指导实践活动。√ 4.28社会形态理论
1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的内容不包括()。A、人的依赖性社会 B、物的依赖性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2社会形态标志着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特性。√ 3农业社会中没有信息的交流。×
4.29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把人的活动归结为()。A、个体的活动 B、偶然的活动 C、群众的活动 D、主观的活动 我的答案:C
2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不能体现在()。A、物质追求的决定作用 B、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C、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D、社会基本矛盾的决定作用 我的答案:A
3每个人的意志都会受到其他人的阻碍,这样会削弱推动历史发展的合力。×
4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不是随时随地的,政治因素有时候也会占据主导地位。√ 4.30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马克思认为()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更 B、社会基本矛盾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的变更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下面属于非典型社会形态的是()。A、新民主主义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我的答案:A
3否认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就是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会导致唯心史观。√ 4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体现在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社会五形态的发展。× 4.3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标志着生产力的水平。A、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 C、经济基础 D、剩余产品 我的答案:B
2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指的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的过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C、生产力的稳定性和生产关系的活跃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的活跃性和生产关系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我的答案:D
3封建社会是生产资料的封建地主所有制,其分配方式是()。A、多劳多得 B、利润 C、工资 D、地租
我的答案:D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32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下面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是()。A、军队 B、警察 C、观点 D、制度
我的答案:C
2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是()。A、人民群众 B、无产阶级错 C、知识分子 D、官员
3经济基础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 4.3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服务方式体现在()。A、为我错 B、排他 C、控制 D、促进
2下面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矛盾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上层建筑在建立之初会有不完善之处
B、上层建筑反映和反作用经济基础需要经过很多中间环节 C、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实行强制性的控制 D、经济基础会发生阶段性的变化 我的答案:C
3只有在国家权力沿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起作用时,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4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要求经济体制要适应政治体制的发展。× 4.34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1“三个有利于”不包括()。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实现小康社会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科学 B、和谐 C、发展
D、以人为本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A、创造历史错 B、文化 C、宗教 D、生活
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 4.35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斗争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最集中的作用是()。A、促使统治阶级调整某些政策更有利于社会民主发展 B、推动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C、推动阶级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质变 D、推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 我的答案:D 得分: 20.0分
2下面对阶级和等级的区别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等级主要按照地位划分
B、印度婆罗门、刹帝利是按照阶级划分的结果 C、等级比阶级的外延窄 D、等级属于政治法律范畴 我的答案:B
3马克思在阶级斗争方面的重要贡献不包括()。
A、把资本主义社会分为生产者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非生产者阶级 B、证明了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提出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提出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我的答案:A
4阶级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消失。√
5赫鲁晓夫认为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是典型的阶级斗争万灵论思想。× 4.36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革命与改革的相同之处是()。A、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 B、都是自下而上的运动
C、其根源都在于社会基本矛盾 D、都要经过暴力冲突 我的答案:C
2社会革命爆发的客观条件不包括()。A、社会经济状况 B、阶级力量对比 C、国际国内形势 D、革命理论的准备 我的答案:D
3()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A、政治斗争 B、改革 C、革命
D、社会形态更替 我的答案:C
4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革新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 4.37科学技术的概念和本质特征
1下面关于科学与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
B、技术的主要任务是改造世界
C、技术是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 D、科学是从一般到个别 我的答案:D
2从煤油灯到白炽灯再到节能灯的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的()。A、客观性 B、实践性 C、创新性 D、继承性 我的答案:C
3科学是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手段。× 4.3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两种技术决定论的本质是()。A、夸大了技术精英的力量 B、没有看到生产力的作用 C、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
D、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我的答案:C
2从注重物质到注重休闲、学习体现了科学技术对我们()的改变。A、生产方式 B、生活方式 C、思维方式 D、道德理念 我的答案:B
3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标志是()。A、发电机 B、蒸汽机 C、信息技术 D、计算机 我的答案:D
4人的内在尺度指的是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 4.39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1()是人的本质属性。A、政治性 B、宗教性 C、社会性 D、感性
我的答案:C
2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每个人都能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错 4.40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1()提出了超人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A、米海洛夫斯基 B、尼采 C、柏拉图 D、黑格尔 我的答案:B
2下面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描述不正确的是()。A、认为历史由绝对精神支配
B、认为历史人物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 C、否定了英雄人物的作用 D、是一种宿命论 我的答案:C
3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原理不包括()。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决定力量 C、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我的答案:C
4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完全忽略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4.4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到精神条件的制约,表现在()。A、不同经济制度下人民群众的经济地位不同 B、不同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不同
C、人民群众容易受到一定社会条件下思想文化的影响 D、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 我的答案:C
2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上千万百姓的血汗换来的,体现了()。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领导军队取得了胜利 我的答案:C
3犯罪分子不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4.42历史人物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从1935年到1976年中国的历史打上了毛泽东的个人印迹,体现了()。A、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
B、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 C、历史人物能够加速历史的进程 D、历史人物能够延缓历史的进程 我的答案:B
2历史人物的产生是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这个偶然性体现在()。A、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偶然性 B、社会变革的要求具有偶然性
C、谁来担当这个历史人物具有偶然性 D、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具有偶然性 我的答案:C
3评价历史人物的阶级分析方法体现在要注意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作用。×
4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不能把功劳和失误完全归结到一个人身上。√ 4.43普通人物的历史作用以及群众路线
1()曾说自己是人民的儿子,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习近平我的答案:B
2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就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主要是由于执政者失职没有告知群众真相,群众并没有责任。× 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5.1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1()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A、蒙克莱田 B、威廉·配第 C、亚当·斯密 D、大卫·李嘉图 我的答案:B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不包括()。A、初步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B、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C、把利润和地租对立起来,接触到资本主义制度阶级利益对立的本质 D、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一种自然永恒的社会制度 我的答案:D
3最早对经济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并且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是()。A、色诺芬 B、亚里士多德 C、重商主义学派 D、马克思 我的答案:C
4当代西方经济学在经历了凯恩斯革命后,已经逐步开始对经济关系本质的研究。× 5.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主观条件不包括()。A、马恩在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B、马恩在政治立场上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 C、马恩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D、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我的答案:D
2马克思最早研究经济学是在什么时候?()A、读博士期间 B、迁居到巴黎之后
C、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 D、19世纪50年代末 我的答案:C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理论条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把科学性和无产阶级利益统一起来。√ 5.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A、苏联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B、中国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德国发展的影响 D、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发表 我的答案:B
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不包括()。A、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
B、提出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学说
C、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我的答案:D
3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存在着理论体系的错误。√ 5.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A、上层建筑 B、经济基础 C、物质资料生产 D、生活资料 我的答案:C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任务是()。A、揭示所有形态的经济规律 B、揭示阶级矛盾
C、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D、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我的答案:D
3物质资料生产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管理等实体性因素。× 5.5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和()。A、独立性、私人性 B、社会性、私人性 C、社会性、矛盾性 D、独立性、排斥性 我的答案:B
2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大分工指的是()。A、商人的出现 B、商业的独立
C、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我的答案:D
3自然经济形式是原始社会唯一的经济形式,简单商品经济在奴隶社会开始萌芽。()× 4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5.6商品与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与()成反比。A、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 C、劳动的复杂程度 D、劳动生产率 我的答案:D
2下面对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
C、使用价值和价值同时被商品生产者所有 D、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 我的答案:C
3生产者要想盈利需要保证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4具体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5.7价值形式与货币
1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储藏手段 D、流通手段 我的答案:D
2我国北宋的交子是货币的哪种形态?()A、实物货币 B、铸币 C、代用货币 D、信用货币 我的答案:C
3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并不是商品。错
4货币有五种职能,但基本职能只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 5.8价值规律
1下面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是()。A、商品的价值 B、供求关系 C、货币的价值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C
2价值规律给商品经济带来的消极作用不包括()。A、社会资源的浪费 B、造成社会两级分化错 C、社会劳动的损失
D、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3价值规律通过供求变动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什么作用?()A、棒子作用 B、鞭子作用
C、筛子作用 D、优胜劣汰 我的答案:A
4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体现了价值实现规律。×
5.9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方法论特点分 1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商品的阐述仅限于()。A、商品的价值为何采取交换价值的形式 B、商品的社会关系本质为何要借助其它商品 C、商品的交换价值 D、劳动的二重性 我的答案:C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A、商品拜物教 B、社会分工
C、社会关系的本质 D、商品
我的答案:D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 5.10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1剩余价值产生于()。A、流通领域
B、G到W中W的使用价值 C、W到G′的过程中 D、G到M过程中的货币 我的答案:B
2商品流通公式中,起点和终点分别是()。A、货币、商品 B、商品、货币 C、商品、商品 D、货币、货币 我的答案:C
3在商品流通中是先买后卖,在资本流通中是先卖后买。× 4 劳动力创造的超出自身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我的答案:√
5.1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
1下面能够提高剩余价值的手段不包括()。A、延长工人劳动时间 B、改进生产技术
C、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 D、改善经营管理 我的答案:C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是8小时,那么剩余价值率是()。A、3/4 B、4/3 C、1/3 D、1/4 我的答案:B
3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是()。A、不变资本 B、生产资料 C、所有资本投入
D、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 我的答案:D
4相对剩余价值依靠延长劳动时间获得。×
5.12资本积累及其实质
1下面对再生产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按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简单再生产的剩余价值低于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价值 C、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就是简单再生产
D、剩余价值用于购买生产资料投入生产就是扩大再生产 我的答案:B
2资本积累的消极影响不包括()。A、贫富分化
B、产业后备军的扩大 C、生产规模的扩大
D、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我的答案:C
3资本的构成从自然形式来说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5.13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配 1资本周转指的是()。A、资本周转时间 B、资本周转速度 C、固定资本构成 D、流动资本构成 我的答案:B
2社会资本的再生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处于均衡的状态 B、供应与需求要均衡 C、生产与消费要均衡
D、资本周转速度快的部门要领先于资本周转速度慢的部门 我的答案:D
3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二个阶段是(),采用的资本形式是()。A、购买、货币资本 B、生产、货币资本 C、生产、生产资本 D、销售、货币资本 我的答案:C
4剩余价值规律能够概括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全部方面。√
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6.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资本主义垄断下竞争的特点是()。A、竞争的目的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手段除了经济手段,还有各种非经济手段,竞争更复杂、激烈 C、竞争范围扩展到国际市场,包括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2()之前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A、14—15世纪 B、17世纪4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我的答案:C
3资本主义下的金融寡头通过()在经济领域进行统治。A、参与制 B、投票制 C、股份制 D、纳税制 我的答案:A
4垄断无法消除竞争的原因之一是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我的答案:√
5垄断利润来源的本质是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6.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
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B、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C、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划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2()是金融垄断资本形成和壮大的重要条件。A、金融自由化和生产资料剩余 B、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 C、生产资料剩余和金融创新 D、生产资料剩余和金融交易便捷 我的答案:B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服务于垄断资本利益。√ 6.3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1垄断资本建立国际垄断统治的原因不包括()。A、输出国内过程资本,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B、转移非要害技术,在别国取得垄断优势 C、争夺商品销售时长
D、主导他国社会经济秩序 我的答案:D
2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是()。A、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资源资本输出 C、流通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 D、流通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资源资本输出 我的答案:A
3资本的本性是()。A、协调社会均衡发展 B、尽量利用剩余价值 C、无限追求价值增值
D、全面提升资本覆盖范围 我的答案:C 6.4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分为()。A、贸易全球化
B、生产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C、科技全球化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得分: 20.0分 2 世界贸易组织(WTO)建立于()年。A、1988 B、1900 C、1995 D、1998 我的答案:C 得分: 20.0分 3 生产全球化的载体是()。A、国际分工 B、民族国家 C、跨国公司 D、世界市场
我的答案:C 得分: 20.0分 4 全球90%的电子商务额是被发展中国家占有的。()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5 经济全球化已经完全形成了。()我的答案:×
6.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下列关于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劳动者的生存处境
B、政府和官僚为讨好选民,不断扩张福利和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造成政府功能超负荷运转
C、作用有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实质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2待待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政治制度的变化是()。A、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B、公民权利扩大,出现一批改良主义政党 C、加强法制建设来协调社会利益集团间的矛盾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3二战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变化为()。A、个体资本所有制和国家资本所有制 B、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和国家资本所有制 C、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和法人资本所有制 D、国家资本所有制和法人资本所有制 我的答案:D
4资本主义的股权分散化现象是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全面化的调整。√ 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6.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历史进步?()A、科学技术进步
B、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C、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D、战胜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我的答案:C
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很快就能实现。×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会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7.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一)1现今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不包括()。A、老挝 B、越南 C、蒙古 D、古巴
我的答案:C
2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形态转变是从空想形态的社会主义向()形态的社会主义转变。A、理论 B、科学 C、现实 D、现代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3苏联解体时,党员的数量已经远远低于二战胜利时的数量。× 7.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
(二)1马布利以是否符合()来批判私有制。A、理性 B、现实 C、发展趋势 D、社会需要 我的答案:A
2圣西门的事业制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最高行政委员会和最高教育委员会 B、最高立法委员会和最高教育委员会 C、最高行政委员会和最高科学委员会 D、最高立法委员会和最高科学委员会 我的答案:C
3巴贝夫主张和平演变,逐步修正资本主义的弊端。×
7.3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及从理论到现实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A、19世纪中期 B、18世纪中期 C、17世纪中期 D、16世纪中期 我的答案:A
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的发表。A、《社会主义理论》 B、《论资本》 C、《共产党宣言》 D、《社会的进步》 我的答案:C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7.4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1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于()完成。A、1932年 B、1931年 C、1930年 D、1929年 我的答案:A
2社会主义在俄国建立之后,首先进入了()。A、新经济政策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D、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我的答案:D
3二战结束后,以雅尔塔体系为标志,确立了以美苏为中心的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定位,取代了传统的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7.5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句话出自()。A、杜尔凯姆 B、韦伯 C、黑格尔 D、马克思 我的答案:D
2《共产党宣言》发表于()。A、1842年 B、1844年 C、1848年 D、1883年 我的答案:C
3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4反对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 7.6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包括()。A、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 B、各国历史文化传统有差异 C、时代和实践发展不同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2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改革观会使社会主义得以完善和发展。×
3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4社会主义不可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7.7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句话出自()。A、《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B、《论犹太人问题》 C、《共产党宣言》 D、《神圣家族》 我的答案:C
2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A、中国 B、古巴 C、泰国 D、越南
我的答案:C
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答案 篇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2+1”模式,教学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规定, 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 并在大学本科生中开设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列为必修课之一, 目的在于向大学生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开设好这门课, 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的老师, 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就多次召开会议, 进行研究探讨, 在总结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该课程的特点, 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想法。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改革要落到实处, 必须增加社会实践环节。所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以下简称“马基”) 教学的“2+1”模式就是指:在课时分配上, 采用2/3的课时进行理论知识教学, 1/3的课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多种形式的课堂、课外讨论、演讲、辩论赛等活动, 使教学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质量。
一、开设好“2”, 注重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根本上说,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就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问题。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 就是培养训练理论思维的过程。因此, 学习原理不在于背诵原理, 而在于学会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问题。学生要的不是思考的结果, 而是思考的过程。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哲学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学习哲学知识, 也就是学习哲学史, 学习有关各种理念的知识;“要想不经过学习就直接加入哲学思维是不太可能的, 真正的哲学思维是在熟悉这些典型的思维方式、理论构架和定理之后才开始的”;第二是参加研究和讨论, 学习如何进行哲学式的思考。“哲学教师在课堂上把已知和未知的事物传授给学生, 从而激发他们的现实感, 通过结论所做的深入思考, 教师只是给一些启示和引导, 他不能越俎代庖, 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第三是哲学思考转化为日常生活, 即不仅学哲学而且行哲学, 把哲学所提供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 在追求真、善、美理想社会的同时, 按照真善美的理想人格塑造自己, 因为“思考并不等于行动, 真正的决定是通过行动来实现的”。
雅斯贝尔斯关于哲学教学的三个层次对今天“马基”课的教学有借鉴意义。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 把学生带入理论思维的境界, 一是靠理论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不仅要“讲理”, 而且要“有理”, 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掌握“知识”, 而且必须搞清“道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最具有理论魅力的学科, 讲出“马基”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 讲出“马基”的历史感、现实感和逻辑感, 讲出理论本身的魅力, “马基”课程才会受欢迎。二是靠人格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反思的智慧, 批判的智慧, 变革的智慧, 它要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 弘扬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探索精神, 培养人们唯物辩证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和灵活的教学艺术, 而且具有融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强烈的人格力量。三是靠艺术的力量。教学是一种艺术, “马基”教学更应当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在“马基”教学中, 无论是总体线索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 还是背景知识的引用、典型事例的穿插、理论想象的激发等, 都应当是成竹在胸、水乳交融、浑洒自如、引人入胜的。只有这样, 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活、讲深、讲透。四是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力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使单位教学时间得到最大利用, 使教学内容的动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 从静态变为动态, 从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运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 发展联想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1”的开设应强调学以致用, 培养创新精神
如果说, “2”的设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 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 使学生进入理论思考的境界;那么“1”的设置则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问题, 如何把这种思考转化为日常生活, 因而“1”的设置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强调学以致用。根据这一原则, 结合以往的教改探讨和实践, 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建构双主体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 同时也是教学的主体。如何调动主体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 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互动式的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如专题讨论、辩论、演讲等互动式教学方式, 将理论学习内化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主要抓好两个环节:
1.认真设计和确定选题, 指导学生完成选题。选题的确定可选择教学中的难点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问题, 如:讲到意识与人工智能, 可就电脑能否取代人脑、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展开讨论或辩论, 讲到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可就我国国有企业积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发表演说。总之, 选题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 具体来说, 选题的确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切合教学内容, 教学首先是要完成教学内容, 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手段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二是选择教学中的难点、热点或与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兼顾学生的差异和任务的难易程度。既要使学生真正掌握选题中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 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 培养其思辨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操作中, 注意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的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探究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指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寻找相关的帮助及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
2.精心组织教学, 营造民主和谐的互动教学氛围。在课堂讨论、辩论赛等的组织中, 教师应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单纯的“操纵者”, 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命令者”, 是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手握真理的知识权威。如在课堂讨论中, 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 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 注意做好“疏导、调节、过滤”工作。所谓“疏导”, 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解除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种种疑虑,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其次是消除学生在课堂讨论开始后的观望心理, 把课堂讨论迅速引向高潮, 如果出现“冷场”现象, 就要采用“点将”的方法, 让学生骨干打响第一炮, 打破课堂的静寂, 使课堂讨论顺利展开。所谓“调节”就是在课堂讨论进入高潮后,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调控, 使学生的发言在班与班、男生与女生的比例上达到均衡。所谓“过滤”, 是指教师在课堂讨论结束前, 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综合讲评, 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过滤”、“筛选”, 使学生既辨明是非、真伪, 又掌握所学原理。同时, 要及时客观地进行完成选题过程的总结, 探索如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自学、自识、自理等一整套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管理新模式, 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二) 设置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是在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理解和实际锻炼,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 为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更加感性和直接的认识, 我们设置了社会实践环节, 确定了社会实践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等原则, 并要求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浙江省和我院实际。浙江省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省, 改革开放以来, 思想解放, 敢为人先, 在经济文化建设中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我院又以经济管理为特色, 因此社会实践可以围绕浙江特色, 突出财经类院校特点。在具体形式上, 打算利用“十一”长假或寒暑假来安排社会实践教学, 深入工厂、农村、企业和街道等进行相关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
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把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专业水平,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二是注重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 加强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和良好性格的塑造, 使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独善其身的自主精神, 渴求知识、勤于学习的求知精神, 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 不断完善健全主体人格。三是注重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组织学生带着科研课题进行实践教学, 指导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 进行实证分析、调查研究, 形成有一定观点、能够指导实际的调研报告、论文等。
为使实践教学取得预期效果, 我们准备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 要求学生的社会实践考察报告不少于三千字, 格式为符合标准的论文格式;对在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中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 在理论课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 使学生走入社会生活的拓展性教学空间, 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 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达到知行统一。采用实践教学法, 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 让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使学生面对社会实际自己教育自己, 进而在社会实践中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 信仰马克思主义。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这项系统工程中各个层次如何安排, 才能达到整体最优, 局部最佳, 使学生既学会用理论思考和追问, 并将这种思考和追问运用于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沉思和反思, 指导行动, 又得到最佳的能力培养,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本文提出的一些想法, 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愿大家都来探讨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 1991:178.
[2]赵燕.对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8.
[3]蒋海, 查辉, 陈克宏.略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整体性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6.5.
[4]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 2000.6.
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答案 篇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运用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在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产生的相应理论创新成果,推动着工人阶级及其先进政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指导着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以新里程碑的历史姿态丰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彰显着这一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恩格斯充分借鉴和批判地吸收前人研究的重要成就,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结合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为人类贡献了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创立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在内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的起点标志。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的无产阶级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虽给指明了方向和原则,却根本没有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答案。而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和俄国革命的模式,使我们党积蓄起来的革命力量惨遭重大损失。毛泽东从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僵死的教条,而是将其看作必须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战略,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不失时机地通过和平改造,将新民主主义过渡到了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不懈的探索者,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理论原则和政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的理论创新成果。它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应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为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开辟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的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甚至发生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带有全局性“左”的错误,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但此时的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形势日新月异,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始于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和确立。它使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教条式的理解中,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与落后于时代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及时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客观评价了重大是非功过等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了党的组织工作、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在此基础上,明确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发展战略等理论,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世纪之交的严峻形势,要求党对“中国共产党应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根本性问题做出回答。面对焦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提出了足以巩固立党之本、强化执政之基、充实力量之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党的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实践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
改革开放的实践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暴露出多年积累的问题。此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屋建瓴,适时创立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求真务实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路线的理论创新成果。2004年1月,胡锦涛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要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求真务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内涵,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化与拓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工人阶级政党必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突出以人为本的本质与核心地位,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的执政理念,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根本方向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答案】推荐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答案(2012年)06-29
马克思原理复习试卷08-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06-2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07-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绪论07-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09-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07-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07-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方案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