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

2024-11-13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共14篇)

1.《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 篇一

有理数除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九节“有理数的除法”,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和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和学情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运算是本章的重点,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重要前提。有理数除法是继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之后的又一种运算,是熟练进行有理数运算的必备知识。学习有理数除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来了简便,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有理数除法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混合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对有理数数的加、减、乘法运算以及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相关概念较为熟悉且具有一定的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能力,已初步具有一点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依据课程标准,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经历有理数的除法法则的过程,会熟练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用,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知道数学思维活动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能从交流中获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难点:

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是很重要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熟练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勤思、善思,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本节内容是在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理数的除法可以利用乘法进行,基于此,教科书中给出了两种法则,对初一学生来说,选择适合的法则进行计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选择合适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2、难点突破: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几个除法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归纳怎样选择合适的除法法则。当能整除时用法则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在确定符号后,往往采用直接相除;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特别是除数是分数时,用法则1(除以一个数(不等于0)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把除法转变为乘法比较简便。

四、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教法与手段

采用“观察——猜想——验证——类比——归纳”的教学模式,营造可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2)学法指导

本节主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总结——自我提高。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互动,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等数学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咱学校的小卖部近几天赔了12元钱,每天赔3元,那他共赔了几天?引导学生得出算式(-12)÷(-3)=? 该如何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引入新课,在黑板上写下课题:有理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除法,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安排: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多媒体出示(-12)=(-3)×?(-3)×?=(-12)

学生活动安排:学生独立完成,哪个组的学生先回答对给哪个组加分

(2)多媒体再出示三组类似问题

学生活动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哪个组的学生先回答对给哪个组加分

(3)观察以上问题,找出共同特征

学生活动安排:学生积极讨论各自的发现,形成共性的知识

3、归纳除法法则(教师板书)学生活动安排:学生记忆法则

4、巩固练习;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学生活动安排:有学生到黑板书写,其他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每一组的第一名老师检查,第一名全对同学检查本组学生。帮助本组全部完成,哪个组先全部完成哪个组加分。

5、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安排:学生在做中发现有理数除法运算符号法则,使学生在做中总结,什么时候用第一个法则,什么时候用符号法则较为简单,训练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6、回顾与反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产生知识的全过程,加强反思,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并且使学生体会到这节课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大家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活动安排:学生分析这节课的学习所得。

7、作业留置:

设计意图:加强对法则的熟练应用。学生活动安排:独立完成作业。

5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2.《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 篇二

《心中的丰碑》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采用边叙边议手法描写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因公殉职后万人恸哭、挽幛如云的场景, 记叙了任长霞生前为民办实事而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事迹, 展现了任长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贵品质。本文由长篇人物通讯删改而成, 文章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 着力场面和细节描写, 凸显人物, 主题鲜明, 内容真实客观。该文有叙述、对话, 有描写、抒情, 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人物形象生动感人。该文是一篇既可以教学生记人叙事又可以用来激发学生情感、塑造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好文章。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正确读写并理解“丰碑、以身殉职、呜咽、蜿蜒长龙、萦绕天际、悼念”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段落;理解课题“心中的丰碑”的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习掌握写事来写人、通过场面描写来渲染气氛的写作方法。情感目标是领悟任长霞的光辉形象, 体悟人们对任长霞的崇敬、缅怀之情;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领悟人物形象, 理解“心中的丰碑”的含义。

三、教法与学法

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生情, 以“情”感人, 以“情”促人。指导学生读中感悟, 读中质疑, 领悟思想感情, 掌握写作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究的方式, 组织学生在释疑解难中学会合作与探究。

四、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任长霞》电影末尾片段, 激情导入:在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 她以全票当选。评委们写给她的颁奖词是:“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女英雄。扫黑打恶, 除暴安良, 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 扶危济困, 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 白花胜雪, 挽幛如云, 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 是因为, 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她就是已逝的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任长霞, 一起学习课文《心中的丰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思维, 让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用多媒体出示朗读课文要求和问题:课文为什么以“心中的丰碑”为题?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而觉得任长霞是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熟悉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 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主整体认识。

(三) 品读课文, 把握主旨

1.感受三个场面。

(1) 配乐朗诵课文, 学生聆听。设问: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场面是哪几个?

(2) 学生分小组内讨论, 说出自己的感悟, 全班交流。

(3) 配乐播放视频片段, 用多媒体出示文中句子:“消息传开, ……三日不断。”“17日上午, 登封万人空巷, ……送殡的唢呐声萦绕天际。”“大家知道, ……送别长霞, 登封出现了鲜花的长河。”

(4) 老师相机点拔:这几个场面描写中“3公里的长龙”、“三日不断”、“20万群众”、“两条长龙”等具体数字的运用, 真实地描绘出万人空巷前来为任长霞吊唁和送行的悲壮场景。“雨如泪一样飘洒, 泪如雨一样倾诉”写出了人们群众泣涕如雨极度悲痛之情。“嵩山悲号, 颖水呜咽”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意在渲染出任长霞的事迹感天动地, 她的逝去让嵩山、颖水也为之动容。嵩山的悲号、颖水的呜咽, 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悲”的感情基调, 在朗读时应低沉缓慢以读出悲痛之情。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 掌握场面描写渲染气氛的写作手法。

2.感知三幅画面。

(1) 学生默读课文, 设问:任长霞为什么在死后有这么多老百姓为她送行?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写任长霞的?老百姓对任长霞的称呼有哪些?从这些称呼中, 你能感受到什么?要求学生边读边悟, 并圈点勾画做出概括。

(2) 教师讲解:文章写了任长霞铲除黑势力帮冯大爹收割麦子、为韩大妈抓捕杀害女儿的凶手、养育照顾孤女春雨三件感人的事迹。让学生理解“门神”、“福字”说明任长霞像门神一样保护老百姓的安全, 是老百姓的福祉;“亲闺女”说明任长霞是百姓的好女儿;“任妈妈”说明任长霞是百姓的好父母官。老百姓给任长霞的这系列称呼, 说明她是人民的好公仆, 是人们心中的“丰碑”。

【设计意图】自读自悟, 学习用写事来写人的写作方法,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感悟三个特写镜头。

(1) 教师讲解并设问:在电影艺术中特写镜头能把人物的面部表情或事物的局部细节表现得细致入微, 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迹, 唤起观众的共鸣。任长霞局长以身殉职的噩耗传来, 悲痛缅怀她的群众无数, 作者却浓墨重彩写了冯大爹、韩大妈、春雨三个人物的反应, 你能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2)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3、第9、第15自然段。启发学生:文章这样着墨不仅再现了任长霞的光辉形象, 而且表达了人们对任长霞的崇敬、缅怀之情。

【设计意图】理解人物特写, 体验情感, 训练朗读。

4.体会三个点睛语句。

(1) 用多媒体件出示三个点睛语句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人们把泪洒给你, 把心掏给你, 我们的好局长啊!”“人们用口为你铸碑, 用心为你竖碑, 百姓的好女儿呀!”“你没有离去, 你在我们心中永生, 人民的好公仆啊!”设问:这三个语句, 在文中都起着什么作用?

(2) 教师小结:这是三个点睛语句, 起到了总结上文的作用。任长霞忠于职守、勤政为民, 像嵩山一样四季长青, 像颖水一样川流不息, 像红霞一样光芒四射。她的伟大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是人们心中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

【设计意图】体会文章主旨, 升华情感。

(四) 释疑课题、拓展延伸

文章没有用“好局长任长霞”为标题, 而是以“心中的丰碑”为题, 寓意着任长霞是我们众多优秀党员干部中的一员。还有许许多多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如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 请上网查查资料, 了解他们的感人故事, 并把这些故事说给同学们听。

3.有理数的乘除法导学 篇三

在水文观测中,常会有水位上升和下降的问题. 现在有这样四个问题:

1. 如果水位每天上升3cm,那么5天后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

2. 如果水位每天上升3cm,那么5天前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

3. 如果水位每天下降3cm,那么5天后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

4. 如果水位每天下降3cm,那么5天前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

我们将水位上升记为正,水位下降记为负;几天后记为正,几天前记为负.上面几个问题就可以分别列式:

1. (+3)×(+5)=+15(cm);

2. (+3)×(-5)=-15(cm);

3. (-3)×(+5)=-15(cm);

4. (-3)×(-5)=+15(cm).

我们还可以类似地表示出1天后、2天后、3天后、1天前、2天前、3天前以及今天与今天相比水位变化的算式:

(+3)×(+1)=+3(cm),(-3)×(+1)=-3(cm);

(+3)×(+2)=+6(cm),(-3)×(+2)=-6(cm);

(+3)×(+3)=+9(cm),(-3)×(+3)=-9(cm);

(+3)×0=0(cm),(-3)×0=0(cm);

(+3)×(-1)=-3(cm),(-3)×(-1)=+3(cm);

(+3)×(-2)=-6(cm),(-3)×(-2)=+6(cm);

(+3)×(-3)=-9(cm),(-3)×(-3)=+9(cm).

这就是有理数的乘法,根据上面算式的运算规律,我们可以总结出与课本中一样的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小学时我们就学过算几个正数的平均数.如果某地2月份某一周晚上20:00的气温(℃)分别是-3,-2,-4,-4,-2,0,1,那么该地这一周晚上20:00的平均气温(℃)就是[(-3)+(-2)+(-4)+(-4)+(-2)+0+1]÷ 7=(-14)÷7.

怎么计算(-14)÷7的值呢?这就是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了.

小学时我们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那我们就可以将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因此,由(-2)×7=-14,我们就可以得到(-14)÷7=-2.另一方面,我们知道(-14)×=-2,所以就可得到等式(-14)÷7=(-14)×.

由此我们推出有理数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在学习有理数的乘除法时,一定要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将新的问题转化为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

4.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篇四

董淑娟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法,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我打算分四课时完成,去括号、加法计算、减法计算、加减法混合计算。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小节的理解与设计。

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

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

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

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

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 环节

1、前提诊测,复习提问

(1)如何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3),+(-2)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表示一个数的本身;

(2)绝对值检测:随机出五六道小题即可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把以下数相加、相减

1、+4,-5,+3,-6,-7,3,-2.5

2、-3.2,-2.6,+5,+6,-4在黑板上写五六个正负数请同学们把他们加在一起再减在一起。不要怕学生写错,让学生自己体会书写的繁琐计算的困难,继而想出解决办法。(可以多给学生时间。)

2、尝试指导,实施目标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引导学生先填括号,在想法去括号,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去括号法则。,掌握计算方法。(5-10分钟即可)

3、题型训练,巩固目标

1、两数加减: +3+(-4);(-5)+(-6);(-8)-(+4);(+5)-(-6)

2、多数加减:(-12)-(+23)+(-7)-(-2);-(-4)+(+5)-(-6); +(+6)-(-5)+(-9);0-(-3)+(+6)-(+0.1)+(-0.25);-(-7)+(-2.3)-(-5.1)+(-3)此处要反复练习,并使学生明白去括号后的是省略加号的和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4、形成性测试,检测目标

1、做书18、20、23、24页练习题(只去括号)

2、利用书上习题1.3复习巩固1、2题的双数题进检测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5、归纳 总结,纳入知识系统+(),去掉括号后所得结果仍是括号内的数;-(),去掉括号后所得结果是括号内数的相反数。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布置 作 业

1、课后作业:书24页习题1.3 1.(1)、(3)、(5)、(7);2.(1)、(3)要求:小组长及时检查力争人人掌握去括号方法,会省略括号。利用课堂检测及时反馈本课重、难点。利用课后作业巩固新知.

5.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 篇五

我们知道有理数是整个代数的基础,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又是初中数学的基本运算,因此可以说有理数这一章,是整个初等数学的奠基石,它所隐含的丰富的内容反映了中学阶段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下面我将从4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想:

一、 教材分析;二、教法分析;三、学法指导;四、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谈一下几点: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初中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掌握了算术运算,而前边的学习又初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立在小学运算的基础之上的,又与小学加法运算有很大的区别,如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符号运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不但要计算绝对值的大小而且还要确定结果的符号,由算术到代数式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新的转折点。而有理数的加法又是有理数运算的主要内容是初等数学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学习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数学及其他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及作用。

(二)、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共分2课时,这是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讲授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归纳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区别有理数的和与小学运算的和的不同,并要求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基础上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目标:

倡导有理数的加法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的全过程。以培养创新意识与培养能力为宗旨。从教材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学思维为出发点。我设计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要求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基础上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能力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借助数轴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绝对值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的加减运算,体现化归的思想,以及适度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着重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等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按照启发式教学原则用发现法和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探究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不仅要确定喝的符号而且表明上的和是化归为算术减法来解决的,学生不好掌握,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有理数加法中结果符号的确定。

二、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学生动、有趣、高效,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发现法教学形成性学习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共用,考虑到学生目前仍以直观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采用针对性较强的相应措施。首先,我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必要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看的清楚,听的明白逐步从图形的直观向深化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性;其次,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师生共同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性、深刻性这既是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观察、归纳思维能力的过程,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认知结构的建构,培养学生活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 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提出问题,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出法则。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全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尽情创造性的学习,无论在法则的形成,还是法则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都避免教师的灌输方法,有意识的让学生主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及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1、 首先我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引导学生回顾小学数学运算的过程,类比联想到在学习有理数后,必然要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接着我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这些问题是求物体两次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喝的问题,如何求解呢?联系小学学习过的加法意义,学生很快就能打出用加法。这样引出课题

2、 然后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利用动态演示带领学生进行新课探索,首先我提出问题“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用什么方法呢?接着我提醒学生注意审题,暗示学生题中没有明确小明朝那个方向走,通过暗示,引导学生思考。在这里,为了区别“向东”还是“向西”走,“我们规定向东走为+,向西走为-”南无小明共有几种走法?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有“同向”“异向”两种情况,【我在这个问题中,没有明确提出小明的走向,其目的是让学生积极思考】接着动态演示图像情况,在演示之前,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演示过程。 “小明向东走了20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接着看图形的第二种情况“小明向东走了-20米,也就是向西走了20 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也就是向西走了30 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通过演示,很容易得出两次一共走了-50米。得出算式,之后,去我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得出同号的加法法则。在总结出同号的加法法则后,我又引导学生讨论逆向的情况,在这里仍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演示过程。“小明向东走了20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学生讨论得出-10米,通过演示,接着让学生 思考第二种逆向情况:“小明向东走了-20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学生分组讨论可以得出走了10米。得出算式“(-20)+(+30)=+10”通过两次演示逆向运动,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及思考后,得出两次运动的和,师生归纳出异号下的加法法则。结论:“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经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在这里,我通过简明的动态演示,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本身,同时问题的演示,更容易突破难点。

3、 接着我又提出问题2“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小明从O点出发,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20米,那么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利用动态演示,学生很容易得出“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之后我又提出问题3“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小明从O点出发,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0米,那么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学生很容易得出“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0”从而利用上面的演示过程,归纳出有一个加数为0的法则。

4、 至此,通过师生多种情形的归纳,一起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经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4、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0】

意义上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数、式、形的静变为动,以增强法则的直观性,加深法则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增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用,在归纳出法则后,我有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法则的特点,并总结规律“两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为符号和和两部分组成,加法运算的关键是福海的确定,符号运算一旦解决,余下的就是小学算术的加减问题了”在这里,我给出两个具体的实例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得出:

(-4)+(-8) = -(4+8) =-12

同号两数相加 取相同的符号 通过绝对值化归为算术数和的过程

(-9)+(+2) = -(9-2) =-7

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符号 通过绝对值化归为算术数减的过程

总结:同号两数之和——名副其实的和——做加法

异号两数之和——表面是“和”实际上是做减法。

运算步骤:1、先判断类型:同号还是异号;2、确定和的符号;

3、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简单归为:8字诀——符号法则+算式加减

通过以上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对法则中难点问题的理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运算步骤,然后又教师归纳出加法法则。

5、 这时我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两个正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个加数吗?那么在有理数的范围内,又有怎样的情形呢?”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有理数的和与小学学习的算术的和区别,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感受类比的数学思想是他们善于比较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提高联想记忆强度】

6、 接下来我又设置了一道改错题:

【设置问题,强化关键

判断正误,并改错

1、 两个负数相加,绝对值相加;2、正数加负数,何谓负数;3、负数加正数,和为正数;4、两个有理数和为负数时,着两个有理数都是负数】

它是专为学生在运用法则时易出错的问题而设计的为促使学生在引用时仔细审题,通过分析辩误,抓住关键。

7、 为了完成从掌握知识到引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学与智能训练相结合,我设置了以下例、习题易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计算能力,下面的这组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其目的在于巩固法则,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和记忆,练习2通过强化与训练,使学生熟中生巧、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计算下列各题:

例题1、(-6)+(-8) 2、5.2+(-4.5)

练习: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理由(1)、(-4)+(-7)

(2)、(-4)+(+7) (3)、(+4)+(+7)

(4)、(-4)+(+4) (5)、(-9)+0

练习:2、计算下列各题:

(1)、15+(-22) (2)、(+0.9)+1.5 (3)、(+2.7)+(-3.5)

8、到这时,整个教学过程也接近尾声了,为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框架,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师生共同合作,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小结:1、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2、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关键问题;3、本节课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小结,其目的是梳理了知识,有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同时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9 作业布置:(必做)练习2、3、4、(选作)习题1、2【作业布置是为了发现弥补学生知识掌握的不足强化技能训练;另外作业的布置体现了分层教学,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达到了分层优化的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10、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课题: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法则 小结

步骤与口诀 布置作业

结论

6.分式的乘除法说课稿 篇六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则,运用法则进行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说明其合理性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受到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分式的乘除运算

难点是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运算。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有一次鲁班的手不慎被一片小草割破了,他发现小草叶子的边缘布满了密集的小齿,于是便产生联想,根据小草的构造发明了锯子。鲁班在这里就运用了“类比”的思想方法,“类比”也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观察下列运算:

猜一猜 与同伴交流。

2、解读探究

经观察、类比不难发现

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分式乘除法法则

例1计算(1) (2)

注意:分式运算的结果通常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例2计算(1) (2)

小结:①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几个因式的积的形式,所以约去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注意系数也要约分

②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先要进行因式分解,才能够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做一做:通常购买同一品种的西瓜时,西瓜的质量越大,花费的钱越多,因此人们希望西瓜瓤占整个西瓜的比例越大越好。假如我们把西瓜都看成球形,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匀的,西瓜的皮厚都d,已知球的体积公式为 (其中R为球的半径,)那么

(1) 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各是多少?

(2) 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的比是多少?

(3) 买大西瓜合算还是买小西瓜合算?

3、课堂练习

4、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7.一节说课稿的反思 篇七

下面是我2007年4月在徐州举行的江苏省高等师范学校数学协作组的第一届年上, 参加的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上的说课稿。

《函数的概念》说课稿

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好!非常感谢省协作组的专家们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锻炼交流的平台。下面我想谈谈我对《函数的概念》这节课的教学构想:

1.教材分析

函数是本章的核心概念, 也是中学数学及高等数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概念。对函数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在不同的阶段的定义对函数本质属性的揭示的角度也不同:在初中是通过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定义的, 而在高中阶段是用集合的语言, 借助对应关系来进行定义的, 等到了学习微积分时, 函数的概念是借助笛卡尔积集, 并且利用关系这个概念来定义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初中学习了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 引出描述两个量之间依赖关系的必要性, 上承集合, 下引函数, 一开始就提出了三个问题, 而且描述这三个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 与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默默对应, 而且这三个问题还是本章的核心背景, 它既是函数知识的生长点, 又突出了函数的本质, 为从数学内部研究函数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1) 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 理解函数的概念。

(2) 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有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会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世界。

3.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以上的分析,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函数的概念, 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导学生在初中学习函数的基础上, 上升到利用集合的对应关系来对函数概念进行再认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教法、学法

针对我们师范学校学生的特点, 我本着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 采用“四环节教学法” (复习旧知、问题情境、建构概念、巩固提高) 。

5.教学过程

由于时间关系, 下面我主要谈一谈我是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首先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初中学习了函数的一些知识, 你能对函数了解多少?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 达到复习旧知, 打开思路的目的。学生肯定能够表达出初中数学对于函数的定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几个特殊函数的知识, 从而为下面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出用集合的语言定义的函数的概念。

完成了知识回顾以后, 通过引导学生逐个分析课本上给出的三个生活中的实例, 重点分析第一个例子, 首先让学生回答例1中提出的问题, 然后根据表格, 谈谈从表格中的发现。 (让学生充分讨论, 老师加强引导, 让学生的回答达到这样三个层次:

层次一:发现随着年份的增加, 虽然我国从六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 但是我国人口数还是越来越多, 并且翻了一番还多, 所以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正确的。

层次二: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从表格中任选一个年份, 都是唯一的人口数与它对应。明确这个以后, 让学生用初中函数的定义来辨析这个例子中反映的关系是不是函数? (让学生充分讨论) 然后老师引导, 强调当对一个问题搞不清楚的时候, 回到定义中去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也就告诉了学生辨析问题的方法)

层次三:引导学生我们利用已经学过的集合的知识来表述这个问题。所有的年份是一个集合, 所有的人口数也是一个集合, 都是数集, 而且这两个集合的元素之间通过这个表格确定了一个对应关系:每一个年份都有唯一的人口数与之对应。

然后利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第二个问题。

首先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 距离越来越大。

然后观察出任意输入一个时间, 都可以输出一个距离。

最后归纳出这两个集合元素之间通过这个解析式确定了一个对应关系:每一个时间都有惟一的一个距离与之对应。

那么, 对于第三个问题呢?

最后利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第三个问题。

首先发现随着时刻的变化有时升高, 有时降低。

然后观察出任意输入一个时刻, 都可以输出一个温度。

最后归纳出这两个集合元素之间通过这个图象确定了一个对应关系:每一个时刻都有惟一的一个温度与之对应。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发现都有两个集合A、B, 并且都是非空数集, 对于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 根据某一对应关系在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

从而给出函数的定义:

定义给出后,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对应关系, 然后判断它们是不是函数关系。

然后说明函数的三要素:

(1) 对于变量x允许取的每一个值组成的集合A为函数y=f (x) 的定义域。

(2) 变量x与y有确定的对应关系, 即对于x允许取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3) 对于变量y可能取到的每一个值组成的集合为函数y=f (x) 的值域。

最后和学生共同完成书上的三个例题。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求函数定义域时要考虑到:纯数学语言表达的, 要使表达式有意义, 与生活实际有关的, 要与生活实际相吻合, 从而理解和掌握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方法。

对说课稿的反思

1.概念的形成与认知

概念是借助抽象的、概括化的、推理性的思维形成起来的, 是反映事物与现象一般本质特征的观念。概念的形成只有在观察的过程中业已形成了表象, 才有可能。在进行观察时, 首先要使学生比较、分析诸多类似的事物或现象, 系统的考察对象的种种特征、特性, 抽出所有客体的共同特征、特性, 然后用数学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达, 形成概念。

大家知道, 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去充分体会, 去讨论每个实际问题中的每两个变量的关系:一个变化, 另一个也随之变化, 相互依赖, 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的一个值与之对应。通过对生活中的三个实例的分析、概括、抽象出函数的定义。对每一个例子, 都是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分析的, 并且都是由生活到数学、层次深入来分析。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任何科学的研究都是从认识特殊的事物开始, 然后推向一般。本节课, 先研究三个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自然而然地过度到对一般问题的讨论何论证, 紧密而又和谐, 学生不会有什么障碍何感到有多大困难。

3.巧妙设置错误, 辨清概念

8.有理数乘除中的符号确定小窍门 篇八

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后学习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也是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如何确定有理数乘除中的积(商)符号是学习的重点,下面和大家共同欣赏几个小窍门.

一、遇0不商量

例1计算:+1×-×-××0.

分析:题目给出以后,我们发现,如果按照运算顺序去计算肯定很麻烦,而且还要确定积的符号,但是我们知道任何数同0相乘结果都为0.因此解答本题,我们没有必要确定积的符号后再进行计算,可以直接得出结果为0,不用商量.

二、正号都去掉

例2计算:(+8)×4×(+3)×6×(+12)×(-1)÷(+36).

分析:我们知道,在一个数的前面加上正号后它的结果不变,因此我们在确定积或商的时候,不妨第一步先把式子中的正号去掉,再确定结果.

解:(+8)×4×(+3)×6×(+12)×(-1)÷(+36)

=8×4×3×6×12×(-1)÷36

=-192.

三、负号数个数

例3计算:(-2.2)×(+1.5)×-×-÷-.

分析:几个有理数相乘(除),都不为0时,积(商)的符号由负数的个数确定.当有奇数个负数时,积(商)为负;当有偶数个负数时,积(商)为正.因此在本题中我们数出负数的个数为4,所以结果为正值.

解:(-2.2)×(+1.5)×-×-÷-

=(-2.2)×1.5×-×-÷-

=×1.5××÷

=××××2

=.

以下几道习题供同学们练习:

1.两个有理数的积是负数,这两个有理数的符号是( ).

A.正号B.同号C.负号D.异号

2.5个有理数之积为负数,那么这5个数中正数的个数是().

A.2B.4C.2或4D.以上都不对

3.下列各式计算结果为正数的是().

A.(-3)+(-5) B.(-3)×(+5)

C.(-3)-(-5) D.(+3)×(-5)

4.四个有理数相乘,如果积为零,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至少有一个因数为零

B.必定都为零

C.只有一个因数为零

D.至多有两个因数为零

9.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 蒲文娟 篇九

龙凤初中 蒲文娟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基本要求: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教材的前后联系: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之后的又一种运算。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为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操作以及概括等活动,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化归及分类讨论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三)教学重点:会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及运用.二、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一)教法与手段:针对刚迈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 为了更形象、直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我采用“情境——探究——概括——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营造可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利用<蜗牛爬行>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它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二)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正确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总结——自我提高.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互动,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三、教与学互动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主要设计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通过<蜗牛爬行>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设置了4个问题,这充分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为学生研究乘法法则创设探索的情境。

2.归纳概括,解释应用:如果说上一环节解决了如何引出的问题,那么本环节将解决如何认识的问题.本环节共设置4个教学活动:

(1)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去充分讨论研究,然后师生共同给出每个问题的算式及结果;

(2)观察比较,符号表示.比较几个算式

3×3=9 ①3×(-1)=-3

3×2=6 ②3×(-2)=-6

3×1=3 ③3×(-3)=-9

3×0=0 ④

相乘的情况,发现两个因数相乘的积随因数符号的变化规律;(板书)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培养个别学习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反意义的量。

(3)归纳特点,引出法则.提出0为因数的两种情况,板书出算式,并分类探究,观察上述等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进行释疑.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设计意图是培养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感受归纳方法和化归思想。

(4)法则应用,指导运算.先指导学生严格应用法则计算课件上的两题,之后板书例1,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再进行合作交流,同时教师参与评价,强调运算时必须先“定号”,后“计算”.设计意图是熟练运算技能,加深对乘法法则的印象。

3.课堂反思,知识拓展:适当的巩固应用新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本环节设置的计算练习稍有复杂,繁琐,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给出书上30页练习1,2题,并指出三个注意点:

1、两个有理数相乘时,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2、带分数相乘时要化成假分数.3、分数与小数相乘时要统一成分数计算.4.激荡思维,突破难点:此环节设置的前4道小题是在巩固有理数乘法法则后,进一步拓展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及字母取值的分类讨论,培养学生深入探究和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倒数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拓展.然后给出例2,利用气温变化这样的实际问题来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接下来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课堂巡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针对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加以强调和总结。

5.思考练习,巩固升华:此环节设置了两个数学小游戏,更好地展现了数学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升华,同时也为下一节学习多个有理数相乘做铺垫。.6、小结反思,发展潜能:1.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相互补充,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适当总结,这种有效的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形成知识的正向迁移.2.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本节课所用的思想方法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新的感悟.最后在布置作业方面,加入一道拓展题,体现分层落实.四、评价分析

1、在教学素材的选用上,做到了合理选用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

2、在引导问题的启发性上,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其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在数学思想的应用上,注重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10.有理数加法说课稿 篇十

《有理数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理数加法的基本运算法则。这节知识是在有理数、数轴、相反数及绝对值等概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是之后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及开方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铺路建桥的作用,意义重大。

教学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应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巧设具体问题的情境,并结合数轴,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联想的过程,加深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难点是培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有重要的作用。七年级的学生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正数的简单计算问题,也对有理数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运算因其本身有些抽象,学生计算起来还是有些困难。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抽象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成长,但仍需要感性经验的辅助。所以本节课程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实际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可以提高他们对于较抽象问题的解决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遵循新课改的精神: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我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以归纳总结法为主,以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情境教学法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结合本课内容,我将学法确定为: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为主,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成长。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个良好精彩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根据《有理数加法》这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图片方式进行导入。播放几组足球比赛的图片,规定进球数为正数,失球数为负数,它们的和为净胜球数,有一支球队现在的比赛情况是进球4个失球1个。提问同学,该队净胜球数的表达式是什么呢?设置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中去。

接着进入课文新授,深入感知环节。

第一步,在学生讨论导入提出的问题后我提问学生回答之前的问题,得到4+(—1)的答案,这就引出了有理数加法的表达式,学生出于对这个表达式答案的好奇,能更(专注地)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依据)。

第二步,因上面的式子中出现了负数,我会提问学生(方法),负数让他们联想到了之前的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们说出数轴,此时规定在数轴上向右运动记为正,向左运动记为负。随后假设左右运动的六种情况。问同学,这六种运动过程在数轴上怎么表示?用之前有理数的加法式子怎么表示?每种情况下最后的结束点分别离原点多远?让同学们分组讨论,随后来回答。这步可以引出有理数的相同符号的加法,不同符号的加法,两个相反数的加法以及有理数与0的加法。这为后面学生理解加法法则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根据同学的回答将前面五个式子以及答案完整的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继续讨论从中根据数字前面的正负符号能发现什么规律。同学谈论交流,我进行引导和总结归纳得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即: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这一步通过例子有利于学生深入得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加深印象。

为了让学生巩固新知,我会在新授结束后,根据教材分梯度选取习题,给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在练习后我会进行及时讲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重点。

同学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后,我将提问他们收获了什么,由同学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的内容,我给予补充评价。同时让同学自己谈谈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同桌之间的讨论。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及合作交流,并能通过反思来更好的巩固本节的知识。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学生回家思考现实生活中可以用有理数加法来解决的问题,编写成题目并解答。这样有利于解决这节课的难点。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的方法是线索式(方法),遵循简洁、明了、大方的原则,能很好的为突出教学重点服务。

1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篇十一

这篇文章出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 摘选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一书, 是一篇社会科学方面的随笔, 阐释了一个人爱的能力的成长过程及母爱父爱在构成孩子健康成熟的灵魂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二.说大纲

大纲对阅读的要求是: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受到感染和启迪。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三.说学情

学生对从理论上来分析父爱母爱的文章从来没怎么接触过, 这篇哲理性的心理性的议论性的随笔, 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西方式的思维方式和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及译作的语言风格接触较少, 对语句的解读有一定的障碍。

四.说教学目标

1.了解一个人爱的能力的成长过程, 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将“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知识目标)

2.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 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 培养探究意识, 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能力目标)

3.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 体悟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 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情感目标)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难点:理解成熟的爱的内涵。

六.说教法学法

阅读法、交流法 (心灵对话) 、探究法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 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 以便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同探讨。

2.思考你与父母之间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1———课题)

(幻灯片2———小诗) 我们首先来看一首诗“世界上有一种人叫父母”。

从呱呱坠地那天起, 我们就接受着父母的关爱。相信大家有许多值得珍藏到永远的记忆。今天将跟随美国哲学家弗罗姆来重新解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相信大家今天的阅读定能受益终身。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一个人爱的能力的发展过程

2.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在孩子成熟的爱的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体悟爱是一种能力, 发展自己爱的能力

三、初步感知:

纵观全文, 看看本文写了一些什么内容。 (阅读方法:速读, 一目十行, 抓住过渡句, 筛选文章主要信息, 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

提示:抓住过渡段 (即第四段“同爱的能力发展密切相关飞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及文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给予分析把握。

明确:本文阐释了一个人爱的能力的成长过程及母爱父爱在构成孩子健康成熟的灵魂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四、研读品味:

(一) 了解一个人爱的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

1.阅读1-3段, 完成下表 (前后同学讨论, 用最专业的话来作答)

(幻灯片) 答案一

1、婴儿期:无爱的意识;2、八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3、八至十岁:有爱的观念;4、少年时代:创造爱, 有成熟的爱。

答案: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成熟的爱。

2.品读哲学语言, 理解两种爱的原则, 结合自身深化理解:

按照哲学家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家弗罗姆的观点, 在座大多已经告别或即将告别“六一”要作为“五四”的主角了, 我们应该属于爱的哪个能力层级?实际是这样的吗? (交流自我认识, 可以畅所欲言, 即使是检讨式的, 也应给予肯定, 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爱的能力, 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

提示:应该属于“克服自我中心, 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爱比被爱更重要,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 即能创造爱的阶段, 而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直想要的OP音乐手机我喜欢老爸, 父亲节时我孝敬他一朵郁金香, 表达我无尽的最爱。这段时间找妈妈要篮球, 到今天还没到手, 回家懒得跟她说话。有这样的现象不?因为被爱而去爱或因为你能满足我的需要我爱你, 这都是天真的孩童式的爱, 不是我们这个年龄应该有的特点。

(幻灯片) 孩童式的爱——我爱, 因为我被人爱

我爱你, 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我被人爱, 因为我爱你

我需要你, 因为我爱你

小结:从爱的发展过程来看, 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 它是一种能力, 需要我们主观去发展的一种能力, 需要我们努力去创造的一种艺术。

(二) 理解母爱父爱在构成孩子健康成熟的灵魂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话题导入:在孩子爱的能力发展过程中, 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 是什么? (第四段过渡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爱的对象的发展) 这对象就是母亲和父亲和我自己, 文题也告诉我们父母之爱在孩子爱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下面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

1.感受母爱

第一步: (跳读1-6段, 重点第5、6段) 找出体现母爱特点的语句, 精读并结合实际仔细体味)

自我感受———母爱不仅是孩子, 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

母爱是我们的故乡, 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爱是一种祝福, 是和平

母爱是无条件的爱和关心, 生活上的安全感

实例:汶川地震血奶孩子的母亲、高考送考坚强的母亲、为儿子捐肝的暴走妈妈

母爱特点———本质:无条件 (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我只要是我, 我就会被母亲爱)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 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幻灯片) 母爱本质———无条件

第二步:探究母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 (讨论)

无论多么伟大的母亲, 都会因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 也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意识, 孩子会给她慰藉和希望, 这其实就是母爱的条件。母爱是一种潜意识的, 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这一条件性, 但没有明确意识到并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空虚正是因为她期待孩子的慰藉而造成的, “成龙成凤”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2.感受父爱——— (合作讨论)

第一步:自读6-8段, 看看父爱与母爱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特点, 结合实际有理有据的分析。

父爱———父亲代表思想世界, 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 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 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 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 因为你同我相像”。

父爱特点———本质: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 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亲的惩罚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 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 可能会失去父爱

援例———红楼梦里贾宝玉, 《西江月》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时务, 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因为叛逆, 不愿历练仕途经济, 与父亲贾政望子成龙、重整家业的期望背道而驰, 被呼为“混账东西”“孽障”。当他在外流荡优伶, 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 淫辱母婢;不乐意与贾雨村等官僚阶层周旋, 可谓数罪齐发, “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 以绝将来之患!”说着, 便要绳索来勒死。

(幻灯片) 父爱本质——有条件

第二步: (阅读8-10段) 研讨“父母之爱”对孩子爱的成长的作用

第8段:中心句“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

孩子有什么要求?

对母亲———生活上的安全感, 最终脱离母亲自己独立

对父亲———宽容、耐心, 指导正视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产生自信心, 成为自己的主人。

孩子最终会脱离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 自己是自己的父母, 跟父母爱自己一样爱自己, 跟父母爱自己一样爱父母, 爱他人, 这就是我们成熟的爱。

第9段:自读体会成熟的爱的内涵。

中心句“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 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一个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 从爱他人中学会爱自己, 既有爱自己的能力, 又有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

(幻灯片) 男子半蹲给老人当凳子

感悟:小时候总被大人这么抱着, 长大了, 我们自然应该回报, 可是这么理所应当的一幕, 竟让人感动万分。我们学会给予长辈的太少了。

比尔·盖茨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 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时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真的, 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 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父母的爱, 是我们一生都无法偿还的。

五、小结:

12.《有理数加法运算律》说课稿 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洋后学校的数学教师王金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加法运算律,这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根据新课改新理念,围绕努力实现“用好教材”,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逐一进行阐述我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对有理数加法运算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有理

数混合运算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加法以及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对有理数加法运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引入负数之后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内容,运用运算律进行简化加法运算,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问题。

难点确定为: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内容;

(2)能运用运算律较熟练的进行加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

(2)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思考、观察、比较等体验数学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分析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四种教法:

情境法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本节课的重要性;

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在求解两个加数的和以及调换加数位置后的值有什么变化,接着继续探究结合律的规律;

演示法演示具体的简化运算过程;

13.笔算除法的说课稿 篇十三

赛,听了邦丙教办周敏老师的《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这节课,她的课堂教学风格,教育教学理念,对我本人触动很大,受益匪浅。下面,谈本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对教材的把握到位、理解深刻、科学合理使用

1、课前认真阅读教材、《数学课程标准 》、分析教

材:

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除数不接近整十数)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85页例3及“做一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及除数是两位数的整十数以及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对于试商的方法,教材除了教学采用“四舍五入”法以外,还在此注意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运用试商方法。学习本节课之后将为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除法打下基础。

2、对教材的创造性改动和使用

周敏老师为了数学教学活动更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对教材例题做了改动。改为:

1、复习时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当小老师,训练时用答题卡。

2、本节课使用图片36张,图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处处充满数学 。让学生各个器官感受数学,便于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五、导入选择合理

1、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这是学习数学最根本规律。

2、创设情境导入,符合新课改、新理念、新课标的要求。

六、学生巩固训练具有层次性、合理性。

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体现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得到真实的体现。

1、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八、提几点不太成熟建议和意见

1、对学情预设不足,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化。

2、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3、课件制作有待改进,操作不够熟练。

4、虽然对例题略有改动,但教材使用不够合理 ,一节课教材没动成为摆设。

5、没能很好抓住学生闪光点,进行精彩教学。

6、教学语言一个调,稍有平淡。

7、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机会少了点,对优等生、学困生关注不足。

8、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实践、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活动过程。

14.《台阶》说课稿 篇十四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介。《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 是小说, 但也是叙事类作品, 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 而且有敢于拼搏的精神。

(2) 教学目标简介及重点、难点确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 结合本单元特点, 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把握父亲形象及意蕴。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 安排详略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 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父亲形象及作品思想。难点:父亲形象及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说学生

(1)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立意新鲜, 情节朴素感人,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涵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 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 能力分析。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 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 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 因此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 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 只有反复朗读, 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先初读, 再细读,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 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 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 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思想产生共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

(4) 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即在学生的学习中,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 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 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1) 激情导入:以歌曲《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震撼学生, 理解他坚忍不拔的毅力, 引出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创设情境如下: (1) 一直喜欢一首歌曲《愚公移山》, 今天我想介绍给大家, 一同欣赏。播放影碟《愚公移山》。 (2) 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 …… (3) 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让我们震撼, 他坚忍不拔的毅力让我们钦佩, 让我们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去体会困顿前行中的父辈在现实生活中演绎《愚公移山》。

(2) 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 简述故事情节。 (2) 浏览课文, 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通过阅读, 你有什么认识和发现, 还有什么不解, 请说一说。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交流感悟)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 特别是在复述过程中抓住重点, 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5分钟。默读课文, 探究投影上的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4) 品味赏析。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 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 形象地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 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 (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 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更形象、更直观。)

(5) 拓展迁移。和小说相比, 我们的父辈在生产力有所发展的今天, 似乎没有了小说中父亲的凄楚和辛酸, 可他们也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累积家庭大厦的基石。在交谈与观察中, 你知道父亲 (母亲) 的追求吗?你看到父亲 (或母亲) 是如何奋斗的吗?想一想, 说出来。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 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 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有人说过,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 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6) 师生小结。2分钟。首先学生自发地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上一篇:兔子和刺猬童话作文下一篇:本学期思品教研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