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

2024-10-08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共10篇)

1.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 篇一

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作 者:胡悦萍内容提要:本文分两个方面来逐步说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第一个方面阐述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二个方面引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发展状况。

关 键 词:音乐教育发展阶段素质作用 地位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体系正在快速的完善中,目前正大力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进程。什么叫素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素质是天生的、人的本能;有的人却认为素质是后天得来的;还有的人认为素质就是能力。其实,素质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2)、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3)、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①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传授文化、道德、健康、艺术、思想等能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一定综合能力,一定社会适应能力,身心健康的全面人才的教育活动。它包括:音乐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身心教育等,而其中的音乐教育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体,以审美为特征,有目标、计划、设施的育人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近年来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则更是加速了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特别是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各地方教育部门都加强了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这其中,有的教育者由于缺乏理论的了解,过于强调对学生技巧的提高,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使一些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出现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不强等综合素质较差的现象。让教育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之前,应该明确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主要是起一个增强人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开阔人们的想象空间的作用。二十世纪初的音乐教育家我生曾说过;“音乐能养成美之观念,使趣味高尚,精神快活,感纯良高洁之快乐,并涵养协和共同之心,而作圆满之人格。磨炼听觉及发生机关,调节呼吸作用,旺盛肺之运动,因以增进肺脏之健康,又进血液之循环,而身体得以强壮。矫正鄙俚之歌谣,振作国民之元气,即为移风俗之大利器。任何学科均以儿童心意之教养为最后之目的。而音乐实最有关系能使之完成,而贯彻其目的。”这番话全面地说明了音乐教育的作用。而它主要的作用就是美育作用。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主要有:(1)、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为音乐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是非曲直的产物,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素材,如果没有长期生活经验,离开环境,就不可能创造好的艺术。(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一个人的灵魂。要正确认识和创造生活,必须要有先进的世界观。(3)、扩大学生的视野。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来提高他的修养。

(4)、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使之能深刻理解艺术的内涵。

中国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很久以来,很多学校和家长在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苦苦地追寻着高考分数,培养出了很多有知识,没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差,知识面窄的不健全人才,而现代社会不需要这一类型的人才。所以,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人的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来完成。而这些素质的教育都与音乐教育息息相关。

音乐教育与思想素质的关系:思想素质的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育的过程。音乐教育是实施德育的有力工具。先儒诸子皆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起到教化的作用。这也说明了音乐教育具有的特殊的德育功能。②

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影响一代人。它可以反映人民的心声,激发人民的斗志。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入和中国的节节败退所暴露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弊端,引起了当时有识之士的反思和批判。作为传统文化的音乐也成了批判的对象之一。当时中国各地不同的文化习惯影响了音乐的交流和发展,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能被大众接受和交流的音乐。而后来进入中国的西方音乐正好符合20世纪初人们对音乐的要求,因为它有一套相对完善和科学的体系,便于统一学习。当时中国正是民族存亡的关头,因此,团结一心拯救民族是全社会的要求。西方音乐便于人们集体传唱和调动斗志,所以,具有中西结合特点的学堂乐歌相应出现。当时虽然没有提所谓的素质教育,但事实上学堂乐歌对当时国民的素质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辛汉的《中国男儿》、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等。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的德育功能。另外,音乐教育对于人的性格和气质也有很大的影响庄重的音乐能让好动的人安静下来,激昂的音乐能让保守的人开朗起来,温柔的音乐能让人远离暴力,雄壮的音乐能让人充满力量。

音乐教育与文化素质的关系:一个人的文化素质是通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取得的,而音乐与这两个方面都有关系。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人的右脑,而右脑发达的人具有很强的创造力。而音乐的特殊作用正是作用于人的右脑,使右脑得到充分发展,达到与左脑互补的效果,使大脑发挥更大的潜能。另外,通过音乐教育还可以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又可通过它来增加文化教育的成果。音乐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利于人的感知、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这些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运用有极大的帮助。这也充分显示了音乐教育在人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效果的。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体现在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上。在20世纪初西洋文化比本国的文化先进的影响下,人们看不到传统音乐好的一面,20世纪对音乐的审美具有单一性,除了西方还是西方。建国后,社会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待中西文化关系的态度也渐趋客观。以西方为主的审美对象的情况必须改变。毛主席看到了全面文化素质对于国民的重要性,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把音乐教育作为一大部分列入美育范畴。并且加大民族音乐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体会民族音乐独有的美,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音乐教育与身心素质的关系:人的身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的成份,音乐教育可以起到推动的作用。国家教委制订、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至2000年)》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饿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爱美的心理,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在电影音乐中,一个特定的场景就需要一个特定的音乐来作为背景,演员在排戏时把他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音乐的气氛中去,有了完美的揉合,才会有好的成绩。正是音乐教育培养了他们的身心素质,音乐才能帮助他们理解剧情,把握好音乐,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同样,基督教中的圣咏也是把教化人们的语言加上音乐以便人们去传唱,让音乐和语言共同来提高人们的身心素质。

从上面的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大力加强音乐教育,将会为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出特殊的巨大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音乐教育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让我们看到:音乐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名存实亡了。说它名存实亡,就是说国家的教育方针本来是进步的和重视的,可是,由于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从应试教育转向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因为,在中国,现在还有很多人还是靠文凭吃饭,学校要抓升学率,家长要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光宗耀祖,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样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使得学校放松了对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而要为了学校的生存快马加鞭的提高升学率,对于不参加高考的学科就弃置一旁。现在很多学校对于素质教育疲于应付,根本就没有精力去发展。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在一些学校里的音乐老师与其他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外语等科目的老师比起来是属于下等公民,音乐课也经常被主课挤掉,音乐老师的待遇也较低。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彻底而有效的改善。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学校接到上级的通知,三天后要到学校现场办公,检查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于是,这所学校开了一个紧急的会议,加紧部署了一下,到了第二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学校里异常热闹,同学们有的在学电子琴,有的在拉二胡,有的在学习绘画,更有意思的是:学校里一夜之间竖起了一些宣传素质教育的标语。这样到了第三天,上级领导来检查,看到形势一片大好,满心欢喜,于是大加赞赏,把这所学校评为“素质教育实施先进单位”。可是领导走了之后,这个热闹的场面嘎然而止。一切又回到了过去死气沉沉的样子。这不是一个典型,相反,大多数学校都是这样应付。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应该明白素质教育在中国实施的难度有多大,我们今天谈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不能仅仅局限于它应有的地位,这无异于纸上谈兵,我们要深入地去探究“地位”二字,看见了它的现实地位,有助于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音乐教育应有的科学地位。如今,中华民族已经以崭新的姿态步入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华民族实施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国民素质教育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可加快中国发展的速度,反之,这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隐患。最近国内发生的几大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几个案子中,以“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最为恶劣。那些劣奶制造者受过教育吗?肯定受过。而且他们属于很聪明的人,可是金钱的诱惑让他们泯灭了人性,丧尽了天良,把黑手伸向了刚到人世的孩子。他们的道德何在?这就与教育有关系。因为,一个健康的人是各方面教育的结合体。虽然在他们身上音乐教育薄弱的体现不够明显,但在无形中是有关联的。现在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还很多,他们是中国发展中的绊脚石。要杜绝这种人的滋生,首先就要从道德教育入手。从审美教育中让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美的,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在这个时候,音乐教育就会起到一些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教育中的美学渗透也是如此,它特殊的德育功能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潜意识里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里,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完善人格的构造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如:[俄]柴可夫斯基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就是一首有着很好德育功能的音乐,崇尚善良、反对邪恶。多听类似的作品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

打个比方,素质教育好比是一个人,音乐教育好比肝脏,肝脏可以给人排毒,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器官,没有它,人就不健全,甚至不能生存。没有了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就不健全,甚至不能实施。

①引自《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 作者:崔永日

②引自《艺术与交流》2001年第四期《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作者:宋蓓

参考书目:《艺术信息与交流》2000年第四期

《艺术与交流》2001年第四期

《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主编:曹理缭裴言

2.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 篇二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所提出的一个概念。1 9 9 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 9 9 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 0 1 0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应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因此,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贯彻落实我国绳高全民素质的政策方针, 摆脱“应试教育”羁绊而进行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的重要结晶,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理想、愿望利改革主张的凝聚。

如果要就“素质教育”的具体涵义作一个表述的概括, 就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 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相对的, “应试教育”则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 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上大学为唯一目的, 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

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不同点义在哪里呢?由于教育指导思想个同, 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重人问题上有着原则的区别。“应试教育”以应对考试为目标, 片面追求考试得高分;围绕考试构建教育体系, 安排教学内容, 考们什么教什么, 考什么学什么, 偏重智育, 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则是频繁考试, 题海战术, 死记硬背;在分数高压下, 学生负担过重, 处于被动地位。“素质教育”力求改变这种状况, 以面向2 1世纪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 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按照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规律构建教育体系, 安排教学内容, 重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方法则主张因材施教,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得生动活泼,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作用

根据上述的观点,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而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因此, 作为美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 在其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音乐是人的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懂音乐的人其知识是不完备的。音乐是培育人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优化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忽视音乐教育, 必然导致人才素质的缺陷, 影响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同时,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 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 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 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定意义上创造生活, 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人,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在这一点上, 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因此,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手段, 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强调音乐素质教育的提高, 对素质教育的发展, 以至对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 有着极为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三、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音乐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 历代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关注音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整体结构中“乐”与“礼”一样有重要的地位。“乐”不仅是音乐, 还包括诗歌、舞蹈、戏剧、文学等文艺门类的成份, 如此丰富的乐教, 在历代教育中部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水平却比较低, 由于过于强调“应试教育”, 学生在美育上营养严重不良。尤其在中学时期, 由于学校的教学重点和资源都着重向中、高考的文理科目倾斜, 艺术类科目的日常上课时间有时都无法保证, 造成了青年学生的音乐素养极度贫乏, 甚至在学生中几乎找不出识乐谱的。同时, 由于音乐教育不受重视, 也造成教师的应付心里, 常年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 单调、乏味, 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学习热情。

因此, 在大力倡导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 对音乐等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容忽视。而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 也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摆脱现有的思维模式, 建立能不断取代传统形式的新思维, 激发学生把思想集中在一个新的领域里, 进而使音乐活动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创造发明的有效途径。

在未来社会中, 音乐活动不但将作为创造人类精神财富的形式存在, 而—日出将作为一种知识经济的产业形式不断的发展, 也就是说, 音乐活动将以比现在多得多的方式和更强人的功能服务于精神文明利物质文明建设, 也就是说, 要求有更多的创新形式和内容来不断适应和推动时代的发展。

四、如何更好的发挥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要确立正确的音乐素质教育观

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 参与音乐素质教育活动者不仅仅是“中学生”, 而且

还是“社会人”。人与自然、与社会种种血缘交往关系的存在, 产生了表达思想感情的音乐, 也萌发了支配音乐素质教育行为的思想意识, 其总体的观念形态就是音乐素质教育观。就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观本身来讲, 其范畴是十分广泛的。例如, 对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本质的看法 (本质论) 和对中学音乐素质教育价值的认识 (认识论) 以及对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的确立和表述 (目的论、方法论) 等。一般来说, 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观属于基本的观念, 是概括而抽象的精神产物, 具有强烈的哲理性。当这些观念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时, 就具备了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学科品格。当然, 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观不是简单的政治是非观, 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政治、道德、伦理、历史、美学、教育、音乐以及其它艺术观念的综合、渗透和吸收。

作为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哲学核心内容的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观, 始终存在着一个认识上不断深化和理论上不断完善的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 人类对自身音乐素质教育观的科学总结, 就是音乐素质教育哲学的构建。为了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哲学的建设, 就需要在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实践宏观指导的同时, 也完成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学音乐素重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 并能够予以综合归纳、系统、完善, 使之上升到理论的品位。

2、要建立科学的音乐素质教育理沦体系

在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方面, 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分析其根源, 自身理论存在重大缺陷是主要方面。同样, 在素质教育方面, 基础理论体系的缺乏, 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推广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因此, 要更好的发挥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就必须要在建立完善的音乐素质教育理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在建立音乐素质教育理论体系的过程中, 首先应注意下面概念的讨论。其一, 从音乐素质教育的研究入手, 搞清美育与德育的关系。搞清二者的区别点与相关点, 特别注重音乐素质的特殊性研究, 力争在理论—亡有所突破, 对实践中的问题能提出解决的方案及其理论依据。其二, 搞清音乐监狱与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行从理论演绎到科学实证上的定性定量研究。其三, 如何将音乐素质教育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 需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设计完整的教材体系。

3、要将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枉教育领域, 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键点, 就是课程的设计。因为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点, 包含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 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 因为课程具体体现着培养目标的要求, 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更加具体体现了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能结构的客观要求, 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同样, 在音乐素质教育推广过程中, 也虚加强“课程教学”的推广。“课程教学”就是指以“课程”为主线, 实行班级管理和课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以类似高等教育的教学制度, 在教学的组织上, 淡化年级和班级的限制, 以课程为单元安排组织教学, 给学生建立一种主动灵活的学习感觉。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又能够增强素质教育课程的总体效应。

4、要将音乐教育与全面素质培训结合起来

音乐本身就以它的创造力和多样性, 陶冶了学生的个人情操和对美的认知, 同时, 感受音乐, 表现音乐的过程也是‘培养、引导学生发展和运用形象思维的过程, 分析音乐作品表现手段、音乐形象和进行乐理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的过程。因此,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注重的结合对学生个人全面素质的培养,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并试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如,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对学生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外, 着重加强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引导, 强调音乐艺术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紧密复杂的内在联系,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等, 都会对学生在各方面的素养成长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因此, 在教学创新的今天, 在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 更应该关注音乐教育, 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 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1996, 3

[3].《素质教育全书》, 经济日报出版社

[4].《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 音乐教育条目

[5].《西方哲学家文学音乐家论音乐》, 人民出版社

[6].《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高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3.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篇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爱因斯坦也说:“我的科学成绩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来的。”实践证明,音乐可以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在提高人的创造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那强弱分明的力度,缓急交错的节奏,抑扬起伏的旋律及悦耳丰满的和声,塑造出的一个个生动艺术形象,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技能、技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智力的发展。所以,音乐素质教育是启迪智慧、丰富想象、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

音乐教育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这一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和乐演奏、随歌随舞等活泼丰富、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全身各种器官都能活跃起来,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并且,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乐。能使我们浑身放松,精神愉快,对改善记忆有着极显著的效果。诚如马克恩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怀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音乐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草原之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优秀作品,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让学生尽情畅想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境遇美,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促进时间知觉的发展。音乐是一门节奏性很强的学科,在教授过程中。学生最易感受到的便是那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乐感,尤其是在敲打乐、摇滚乐中。这时,教师应注意教会学生从身体的协调动作、肌肉反映上去感觉、体验节奏,并运用到乐理中去,增强学生的节奏意识。

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强调合作。强调沟通,互通有无的社会,信息即是生活钱人与人、人与物,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教会学生热心参与、相互合作、乐于交往、善于应变的能力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学生更好的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 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4.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篇四

我国原来的教育方针是不列入美育的,把它视为德育的一部分或手段,认为美育没有独立的价值,这主要是受苏联的影响。美育与德育互相配合、补充、渗透,但不能互相代替,它们的性质、社会功用都有所区别。(1)性质。

美育和德育同作用于人的精神,引导青少年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育主要是树立行为规范,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观念;美育则是通过熏陶、感发,“兴发”人的精神,激励、净化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德育注重理性、思想的层面,作用于人的“良知”,理性道德;美育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无意识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性格、胸襟等深层因素,在此层面德育是无能为力的。

(2)社会作用。

德育强调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和规范,建立社会伦理、秩序、规范,避社会行为的“失序”。美育着眼于保持个体人精神的平衡、和谐、健康,使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促进理性和感性的沟通,使之协调发展。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人类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相脱离的现象:感性脱离理性使人变成动物;理性脱离感性使人变得僵死。现代社会追求功利、物质,竞争使人的精神压力增加,产生大量的心理疾病,而缓解这种状态更多的要靠美育,要在精神的深层施加影响。美育是通过精神和谐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荀子说:乐使人血气平和,从而达到家庭、社会的和谐,这在现代社会显得日益重要。

现代社会的**,社会心理、情绪的因素显得越来越突出,有些社会**不是因为政治、经济原因。而美育发挥了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而社会安定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种区别和联系,在中国古代的有关理论中就有论述,认为德为“礼”的教育,主要建立“序”;美育为“乐”,内容为“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德育和美育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礼乐相济”,但不能相互代替。

2.加强美育是培育重新人才的需要。

“重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此,美育有着智育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这可从三个方面体现。

(1)美育激发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审美直觉和想象。

审美的核心是要创造审美“意象”,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到最后往往不是凭理性而是靠直觉,这样的事例很多。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是靠美育。智育主要是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美育培养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孔子说:“诗可以观”,是指直观洞察。美育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发掘人的右脑潜能。

(2)美和“真”的关系。

自然界形式美的特征--简洁、对称、和谐--启发人的联想和发明,很多科学家的发明往往由追求美的形式走向真理,“一个方程式的美比其符合实验结果更重要。”“发明就是选择,这要由科学美感来支配。”美感对科研发明重新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美感要由美育来培养。

(3)成就大事业,需要建立广阔平和的胸襟,这有赖于美育。人若心烦气乱、眼光短浅,必不可有所成就,做不成大事业。比如城市山水园林,能够拓宽心胸。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往往游历祖国的山河,为的是拓宽心胸,心胸小了是不行的,古代的“乐教”、诗教就是为了拓宽人的胸怀,认为豪杰、圣人的教育要通过诗教来“兴心”“荡浊”。

审美是超越功利的,对人成就事业有很大作用,这已得到现代心理学的映证。除了智商(IQ),情商(EQ)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考试成绩高的不一定就能成就大事业。

3.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

20世纪最后的20、30年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要求国家的经济、政府人员不仅要有经济政治的眼光,还要具有美学的眼光和文化的头脑。

(1)60年代以来,商品的文化、审美价值逐渐超过其使用、交换价值。

名牌效应实际上是一种符号价值;人们挑选商品样式超过实际功用,实际注重的是审美价值。提高格调、品味成为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大问题。我国的建筑、旅游、服装产业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格调低。例如北京的很多建筑物,往往比例、色彩搭配不对,产生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主要因设计人员基本修养差,包括政府部门和批准部门的人员素质。导致北京建筑整体的问题,贝律铭说,新建筑很难搞“古都风貌”。这是美学问题、文化问题,需要各级人员的文化修养。又如旅游业,我国的自然景观很美,但人为建筑和导游的素质太差。设计、管理人员的文化修养,包括流通部门、政府部门,他们的文化修养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2)21世纪最大的产业有两个:信息产业(高科技)和艺术产业。

目前高科技产业已被认识,但艺术产业还并未被认识。高科技的发展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并不同步,物质提高了,反而使人之间的关系冷漠。从筒子楼到单元房,使得邻居多年互不相认。而“数字化生存”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问题,这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必须要加上“艺术化生存”。到那时,人们对

艺术的要求会更迫切,高科技要与高情感需求结合,艺术产品将会更被需求。现在已经产生工业产品向艺术产品转移的端倪。我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长期未受到重视,或仅限于低层次利用。21世纪的艺术产业将有广阔的前景,可能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由此可见,发展美育是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

综上所述,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一个极好的契机。21世

纪中国的复兴,要使人民发挥原创性和智慧;而哲学、史学、艺术的教育,正是可以激发人的原创性的教育。美育可以使我们民族在新的世纪为世界贡献一批大师。为在高科技、数字化社会中保持精神的平衡和社会安定,为使经济持续增长,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完全必要的。这是蔡元培先生(甚至可以上溯到孔子),提倡美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时代呼唤的积极回应。

二、美育从多方面提高人的素质和文化品格

美育的实施,不等于开设几门美育的课程,而应贯穿于全部教育环节中、贯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从两个方面谈。

1.空间方面,即整个社会生活。

营造优良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特别是大众传媒,其人文价值导向到底是什么。现在电视的影响面非常大,但其文化内涵、价值、格调都存在很多问题,它对下一代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从事传媒工作的人员应具有“理论责任感”。

2.时间方面,美育应贯穿人的一生。

一生的教育应从胎教开始,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而大学毕业后的教育更重要,直至退休后的精神生活。美育对人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成几点。

(1)培养审美能力。

美育培养对感性世界无限风的形式的感受,体育对内涵丰富意韵的感受。如果常用功利的眼光看待事物,会使世界千篇一律、暗淡;转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则无限丰富。美育培养人体验人生的意义、价值的能力。这有别于科学的认识--发现本质规律,得到知识体系。美育是体验人生的价值,审美能力即体验人生的能力。

(2)培养想象力。

(3)培养创造的欲望。

审美即发现,发现即创造。审美创造审美意象。郑板桥画竹有“眼中-胸中-手中”之竹的区别,这就是创造。艺术欣赏也是这样,心的过程也就是审美创造的过程。

(4)培养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

美育可以使人了解美好事物的不可重复性、独特性,并了解美好事物对生活的意义。艺术作品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这是艺术不同于理论、政作品的区别。产生美感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因审美者的差异、更因作品本身的无限性与不确定性而起。

(5)培养对个性的尊重。

科学成果是普遍性规律,是可重复的,而审美活动是独特的、一次性的,是独创、不可重复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个性不同,审美体验不同。美育培养广泛趣,培养宽胸襟和人文气氛。

(6)培养群体意识。

艺术活动具有共同和社会化的功能,能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说:“诗可以群”,它可以培养群体意识,在现代社会针对人与人日益疏远的倾向,美育显得更加重要。

(7)培养宽广平和的心境。

美育可以拓宽胸襟,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艺术有净化功能,可把过分极端的情感释放出来而达到平和。

(8)培养超越的精神。

人的感性存在(空间、时间)是有限的,但有追求无限、永恒和自由的要求,这就是超越的要求。审美可以用自己所特有的方式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功能,可以超越生存的有限。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后来有很多人批评这个观点,认为“幼稚”,认为宗教除了认识,还有社会方面、人性方面和心理依赖等,仅用教育是无法取代的。人类发展有可能消除宗教,但人的精神的超越需求是永恒的,除了宗教,只有审美活动具有使精神超越的功能,这是一种积极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以美育代宗教”,就有了新的价值。

八个方面,可归结为,美育是人(精神)的最高层面,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

三、美育与提高人的人生境界

人生是有限的,但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价值不同,构成不同的人生境界。表现在内在心理称为“胸襟”或“格局”。表现为言谈举止贼为“气象”。古代思想家强调,不仅要增加知识学问,更重要的是拓胸襟,提气象,升境界。北大老一辈学者称蔡元培先生有“光风霁月”的气象。除知识外,更要注重人文内涵,追求完美的人生。现在提倡学生的自由发展,但也要引导,价值有高低之分,要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价值。人生有三个层面:一为俗物层面,柴米油盐,这是人生存所必需的,还有如工作中的应酬,不可脱离。第二层面为事业,为国为家建功立业,可以是多方面的:科研、经商、艺术……,最昊能够把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统一起来。第三为审美的、诗意的层面。人需要做事,但要有些诗意。这个层面没有直接的功利,但是又是成就事业切实需要和不可缺少的。

5.国学教育在大学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篇五

什么是国学?换做以前我会不假思索地说,所谓国学啊不外乎“之乎者也”“孔孟之道”罢了。经过这次较为系统的学习,我才明白—国学:一国之学术也。总体上来说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其包罗万象,医学、书画、艺术、哲学、史学、伦理学等等。

相信不少人看过于丹的伦理心得吧?她系统的详尽的用通俗化的语言来为我们解释论语,达到一种“让圣贤走进我们的生活”的目的。这就是国学教育的一种表现。国学教育也日渐在大学成人教育中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了。

下面是我通过学习所得的几点浅显的心得: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凤姐”等人物已不鲜见,即使是我们的大学校园也不再是一片净土。诸如“我爸是李刚”等事件以充分表明了当今大学生心态的骤变。我们的传统优良美德在被人忽视,传统道德摇摇欲坠。社会呼唤国学。人大校长纪宝成曾说过:“国学教育,可以提高国人道德水平,可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小学的语文课上就已经学过一些论语了。大学国学课上,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更有国学老师还有专门的课本以及良好的氛围来让我们更为系统的全面的去了解国学。更加接近圣贤思想。之子百家的思想,儒学思想:教诲当代大学生“仁”让我们有一颗赤诚的心怀有善心,人性本善,使我们远离冷漠,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感情,让爱靠近我们。教诲我们“礼”个性张扬固然可赞,随着时代的变迁,礼的内涵也在增加。大学生,何不彬彬有礼?展现我们儒雅的一面。墨家思想:尚贤—教诲大学生,崇尚能力,才干。而非金钱美女。节用—让我们明白,铺张浪费不可取。兵家: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更加智慧,懂得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时机。道家: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等等。我举的例子,都是一些很表面的思想。国学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了解诸子百家思想、著作……增加我们内涵的同时,培养我高尚的情操。除此之外,更可以启迪大学生从古籍中发觉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点,如梁启超一般用旧理来阐述自己的新观点,激发创造力。总而言之,国学不

论从道德上还是学术上都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国学教育在大学成人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相信所有的人,中国人对唐太宗说过的一句话是不会陌生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这里我要说的就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也就是国学中的史学对我们的教育作用。我个人比较喜欢学历史,小时候把它当成故事来听,长大了故事都变成一个个智慧小囊了。史,有古代史,近现代史。每一段历史,都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看三国都会有所得呢,何况三国志呢?日常生活中呢,我们倒没必要把王朝兴衰史历史年鉴搞得那么清楚。但我们可以牢记历代王朝的兴衰,并时时问问自己有没有做的不好。当然并不让你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去思考,我们可以以一反三,推大至小,推人及己。来检测日常生活中,自己做的够不够到位。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不就最爱读那些历史书之类的吗,其中往往有大大的智慧。读史以明智,看历代国君的失败以及江山辈有人才出。读史有很多好处,你可以吸取教训,可以从中继承前人的智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司马迁著《史记》的所信

奉;“鉴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是司马光做《资治通鉴》所追求的最大价值;意大利学者克罗齐“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会更让我明白罗马著名的史学家玻里

比亚曾经说过的“倘若对过去重大的事情逐一寻根问底,过去的一切会让我们更注重将来”的深刻含义。学史让我看到前人的智慧,更清晰地看到社会前进的方向,也让我在无形当中懂得为人处事的哲学道理。谈到这里,我真是由衷的感叹国学的“leadership”了。国学,我们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

古有“宫,商,角,徵,羽”今有“do,rui,mi,fa,suo,la,xi.”别误会了,我写这句话可不是要说什么中西音乐区别,而是抛砖引玉说出我们国学中的“乐”我反正一向是比较崇尚那种古乐器像琵琶,古筝之类的。感觉这些东西很儒雅,很舒服。其实“乐”在我们成人教育中也起着不小的作用。大学生也应该适当涉猎一下这些东西,一则美化自己二则提高审美情趣,可以让我们远离那些低级趣味的。关于乐,也有许多典故。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国学中的“乐”我们是离不开的。虽说是,一时之间它的优势显现

不出来,但他对我们大学生长期气质的培养也是有的,想想看“翩翩君子”是什么姿态。在休闲,业余时刻,国学带我们离开低级趣味。教育当代大学生,培养更高的审美情趣。

国学,应该成为我们中国人的立身之道。

青年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如何在浮躁社会中仍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葆有一颗真挚的心? 如何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跨世纪的青年人,需要国学帮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自己培养成有高尚人格的。有求实精神的和有高雅情趣的杰出人才,成为新世纪的新人。

6.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篇六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全面发展,其中对音乐的学习尤为重视。学生希望通过音乐教育开阔视野,促进更好地发展。在此背景下,一些职业院校加大了对音乐教学的研究力度,力求推动音乐教育新的变革。下文旨在探讨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中音乐发展的现状,探求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创作教学;音乐教育;意义;发展现状;探讨

在我国音乐的教学中,很多职业院校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这严重抑制了音乐教育的开展,面对这一现状,职业院校非常有必要引入新的理念,推进新的变革。尤其要注重创作教学的引入,充分发挥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我国当前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

音乐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具体表现在:

(一)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些学校,音乐的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师仍旧以自我为中心进行音乐知识的灌输,不重视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反应,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这样必将会使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的位置,丧失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另外,在音乐教学中尽管有些学校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正,但仍是以单一的唱歌为主,无法起到音乐教学的根本作用。

(二)音乐教育在教学课程设置上脱离社会的需要。我国职业院校当前的音乐教育多侧重于音乐基础知识的讲解,希望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而忽视音乐的创作。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未必能产生好的影响。在社会的需求中,各单位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意识,能够进行独立创作的人才,在职业音乐教育中这些却无从表现,背离了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

(三)教师的素质水平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大多数人看来,音乐的教育更多地被看成辅修类课程,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种态度直接导致了职业院校中优秀教师的流出,职业院校中音乐教师素质水平普遍不高,对音乐课程的研究改进也就无从开展,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更是难以实行。

二、音乐创作教学的具体表现

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创作教学,是对日常音乐的升华,通过计算机设备等手段使学生综合利用音乐知识,细心观察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发散思维进行独立自主地创作。在创作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掌握扎实的音乐基础,恰当地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所在 纵观当前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创作教学引进的重要性,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意义。

(一)音乐的创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胆识。所谓创作教学,学生要想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必须进行思维的发散,加强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的音乐制作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在熟练操作制作软件的情况下会提高创作的效率,长此以往,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快速地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技能,这样学生创新的胆识也会提升,有益于优秀作品的呈现。

(二)音乐创作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音乐创作的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可以说是一种不多见的方式,它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紧跟教师的思路,否则将会大大影响创作的完成。这样,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必将改变过去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转而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学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得到极大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说音乐教育的创作教学具有多重的意义与价值。

(三)音乐的创作教学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全面发展。创作教学在课堂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差异,然后进行适当引导,教师的悉心引导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得到认可也可以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其次,创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阶段清晰地认知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合理地进行改正,增强音乐创作的基本技能,促进全面发展。

四、小结

总而言之,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开展对于学生来讲具有诸多的益处,不仅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胆识,还可以促进全面发展;另外对教师而言,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一举多得,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当然要想推进这一教学,还需要职业院校教师的积极探索,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正确看待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发挥其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7.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 篇七

一、音乐教育的内涵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一种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 反映的是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 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 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具有愉悦性、审美性、易接受性而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也是素质教育中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

二、影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因素

1. 忽视音乐教育是直接原因。

长期以来, 过分强调专业科学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使学生的视野受到了局限, 缺乏必要的社会科学知识, 过弱的文化陶冶, 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着力构建科学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在高职教育中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课程设置体系不足。

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对音乐课的开设形式各有不同, 有的类似于唱歌课, 有的就是看电影、听音乐的欣赏课。要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修养, 应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音乐教育, 努力创造条件, 尽可能多地开设各类的选修课, 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 提高综合素质。

3. 音乐教育自身的不足。

音乐教育该教什么, 怎样教?如何评价音乐教育的效果?怎样才能达到音乐教育培养人的目的?师资总体上的匾乏, 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分布的严重不均以及教学管理、教学机制、教学内容、教学评定等方面的不足等, 是导致大学生音乐素质低下的根本原因, 并且严重影响音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导致音乐教育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难以发挥艺术教育所特有的作用。

4. 音乐教育可分为四个层次:

了解基础知识—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欣赏能力—形成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必须对受教者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 很多学校都忽略了这一问题, 没有分清各个层次的不同教学要求。只有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欣赏体验音乐作品, 最终使学生领悟到作品的美感和意蕴, 达到审美共鸣。

5. 不能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一般只开设音乐欣赏课程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强调理论性的欣赏, 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至于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更是无从谈起, 这主要是由于对音乐教育的教学特点认识不足所致。

三、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

音乐教育的实质是以音乐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鉴赏能力的教育活动, 最终目的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由此高职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与高职教育是内在统一的,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其价值体现主要表现在:

1. 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 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 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 音乐实践包括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 是一个开放的创造性过程, 不受时空的限制, 只要主体投入自己的生命情感, 新的形象、新的体验和新的理解就会随之而来。通过组织形式各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的音乐体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3. 有效地使学生心理方面的压力得到释放。健康优美的音乐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可以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 在美的意境中, 自由、协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自制力、毅力、耐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 音乐教育对德育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列宁说:“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音乐教育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寓教于乐”, 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例如, 在《国歌》的教学中, 通过对《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背景的介绍, 以及对《国歌》音调中雄壮、庄严、气势磅礴情绪的感受, 再进行学校升旗的场面、国际体育比赛中升旗的场面的联想, 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了历史, 而且从内心体会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神圣力量, 以及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2.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现状对音乐教育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一代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担负着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管理者和技术型、操作型、高级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实施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一种纯“工具意识”倾向, 即从掌握和运用工具的角度来看待教育的功能, 以这种观念去组织和实施教育, 容易偏离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等, 是人的发展之需要, 是社会发展之需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 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音乐教育是因为音乐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完美学生的人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 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加强素质教育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同一目标下的两个不同方面,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共同促进高校教育的完善与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 是师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关键。音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丰富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作品的主题思想加深学生对历史、对社会的理性认识, 从而产生一种精神, 时刻感染着学生, 催人奋进, 激人向上。音乐教育中的合唱、合奏及歌咏比赛等, 大都以集体的面貌出现, 每个参加合唱、合奏的大学生通过音乐艺术实践训练并形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 形成具有统一意志、共同情感的集体, 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协调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师生集体凝聚力。良好的文化氛围, 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机制, 激起校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使学校成员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进精神, 获得各种精神需求的满足。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重视音乐教育就是充分肯定艺术教育在整个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德育教育, 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从而提高和完善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 当前高职院校要以音乐教育为载体, 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全面推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重视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推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开展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马达, 陈雅先.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C].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陆志成.论高校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中国成人教育, 2006, 07.

8.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音乐素质 ; 失衡 ; 源头 ; 加强学习 ; 搭配合理 ; 基本音乐理论知识 ; 发声方法和技巧 ; 幼儿舞蹈琴法技能技巧以及音乐素养的提升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63-01

幼儿时期,孩子们的想象力较丰富,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音乐的魅力是巨大的,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又能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那么作为幼儿音乐的研究者及教育者,幼儿教师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好的唱、跳、画、做、说、弹的教学基本功,并在某方面有特长;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有观察、了解、分析、评价幼儿的能力;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利用时间、空间、材料进行教育的能力;语言能力突出;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地自我学习和提高;掌握新的学习、研究方法,善于学习积累教育教学理论;能积极开展、参与教科研活动;有努力从知识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的自我意识。

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和直接影响者,是幼儿艺术教育价值实现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任何人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幼儿阶段正值能力发展的最佳期,更是尤为重要,不可小觑。 现在幼儿教师队伍由于转岗、流失等种种原因,部分教师不具备基本的音乐素质,不能够承担音乐教学任务,导致个别班级教育失衡的现象,使这样班级的幼儿失去了受音乐熏陶的氛围和权利。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情趣的引导

1.从听觉感知音乐。接触音乐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听”,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音乐也是如此。

尤其是幼儿接受抽象事物的能力还比较弱,而音乐所表达的都是摸不到看不到的东西,只给幼儿听一遍就想让他们理解其中的意思,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反复倾听,同时在教育者有意识的引导下,幼儿才能慢慢的体会所听到的音乐。我们可以在每次音乐课开始时,都让幼儿一起听或者唱一首儿童歌曲,如《我有一头小毛驴》,在第一次听的时候不要告诉他们歌曲的含义,让大家随着歌词内容想象一下,听完后由小朋友讲述自己听后的感觉;再由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讲解。在放第二遍的时候大家就会随着老师的讲解听歌曲,这样很快就能进入歌曲中,有的小朋友会情不自禁的跟着唱出来,甚至有的还会手舞足蹈的一起蹦蹦跳跳,想象着自己正骑着一头小毛驴,快乐的模仿歌曲中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幼儿充分的了解、感知了他们听到的音乐,也从中得到了快乐。

2.从视觉感受音乐。回归音乐艺术,笔者认为应多让幼儿听音乐会,看歌舞剧等艺术节目,增强幼儿对音乐的了解。从听到的、感觉到的,孩子有他自己的看法,觉得这场音乐会是好还是坏,哪些歌曲好听,哪些能听懂。这就使他们初步形成了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增强了孩子对艺术的感性认识,增强音乐带给幼儿的感染力。

幼儿音乐常常表现的是一个个的小故事,孩子们虽然识字不多,但能读懂图片。所以,笔者根据自身经验认为,在幼儿音乐课上为孩子们配备简单的与所听歌曲有关的图片也是能够提高幼儿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的。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边听《粉刷匠》边看有关《粉刷匠》的图片,如果有条件,视频结合就更好了,再加上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将会逐步提高自己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3.从肢体语言感受音乐。游戏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把音乐溶于游戏或表演中,收到的效果常常尽如人意。例如:幼儿们在玩“丢手绢”游戏时,大家一起唱《丢手绢》,当手绢放在某个小朋友身后时,大家会不由自主的唱得更大声,更兴奋,完全把歌曲和游戏结合,在游戏中体验音乐带给大家的快乐。又如:在听《一分钱》时,可以让小朋友们跟着表演,在表演中体会歌词的内容,欣赏音乐。

(二)情趣的升华

在引导过后,孩子对音乐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听一些名著,如:《梁祝》、《二泉映月》、钢琴曲之类的,让孩子的思想得到升华。一点一点的倾听,慢慢的体会,由儿歌到名著,孩子们的音乐欣赏水平会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音乐素质如下:

1.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由于幼儿教师的来源和接受专业教育的层次不同,她们的音乐理论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我们强调对幼儿教师进行音乐理论素质培养,而不是让幼儿教师达到音乐家的水平。幼儿教师只要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就可以了。

2.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技巧。

(1)气息训练:运用形象具体的方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便于思维。例如:闻花香、吹蜡烛等语言形式进行训练。

(2)良好状态:歌唱的要素之一要有积极的精神状态,在运用气息的基础之上,首先找到自身的最佳状态。

(3)情感投入:前提是要理解歌词大意,在歌唱的过程当中,用情感表述的形式去完成乐曲。

3.幼兒舞蹈、韵律节奏技能技巧。熟悉幼儿舞蹈的基本舞步,能够随机创编,节奏感强,可以驾驭教材和乐曲。

4.基本琴法技能。幼儿教师不需要弹奏世界名曲,但所谓:“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并不断加强琴法基本功。

9.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 篇九

一、素质教育与校园音乐文化

实施素质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音乐文化作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学校领导与教师的主导下,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具有本校特点的精神环境和音乐文化氛围。如合唱团、乐队等社团活动。

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认识和思想。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途径。

二、校园音乐文化对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渗透在学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体现在他们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沃土。

1.音乐活动彰显校园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能施加良好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应重点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时代歌曲,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唱响中国》等三十六首歌曲,使学生深切感受我们祖国的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校园音乐文化的良性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组织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并进行讨论,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正确引导。如让学生拿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进行比较,让学生听到流淌在我们血脉源头的民族乐声。坚持良好的音乐文化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鉴赏能力。

3.励志音乐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在青年学生中大力推广励志乐曲、歌曲所形成的校园音乐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产生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激励学生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特别是一些流行的励志歌曲,如《我真的不错》、《蜗牛》、《隐形的翅膀》等,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会有很大的冲击,给他们精神上莫大的鼓舞。

4.校园音乐文化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多是以集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大合唱,集体舞等形式。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学生追求和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把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加强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5.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校园音乐文化的举办,也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并相互促进的过程,它的指向性是很明确的,就是以愉悦学生的感觉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例如由学生亲自动手去组织一台文艺节目,促使他们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难。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三、培育校园音乐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素质教育的效果。如何培育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加以研究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1.充分利用学校音乐资源,努力创建校园音乐环境。广泛开展学校艺术节等多元音乐文化活动;开设音乐多元活动课,排演音乐剧、组织合唱队、乐队等;利用校广播播放各种音乐;通过汇报表演等各种教学艺术实践活动,总结经验,让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个人修养。

2.充分利用音乐的渗透功能,综合各学科进行音乐熏陶。音乐教学的语言包括艺术领域之间的综合,将音乐欣赏与姐妹艺术中相关的内容、手段进行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直接使用音乐,调节情绪,激发想象,开发记忆潜能。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播放一些古筝曲,让学生跟随音乐想象课文中所描写的美景。

3.积极关注音乐流行动向,选择并整合社会音乐资源。面对多姿多彩,多元化的社会音乐文化,学校应积极主动地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大力扶持学生艺术社团,发挥其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带头作用。艺术社团是学生文艺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载体,通过艺术社团的建立,坚持高质量的教学和管理,优化青少年学生的审美意识,让那些高品位、优秀的音乐精品来熏陶和感染艺术团的学生。

综上所述,校园音乐文化丰富了广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强化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满足了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校园音乐文化对落实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应红《谈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文化建设》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第1期

[2]金超哲《关于高校音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研究》魅力中国第3期

[3]王艳华《如何把握校园音乐文化的审美导向》文教资料第8期

10.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 篇十

摘要: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国防意识,则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军事上的可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国防意识的强弱,历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主要标志。国防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教育,极力宣扬“大国防”观念,动员全民投入和关切国防事业。因此,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兴盛的精神动力。

国防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人民增强保卫国家安全的知识、意志、技能和体魄。

《国防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这就是国防教育的目的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很重视以军训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工作。1955年,毛泽东批准了在高等院校进行军事训练的报告以后,全国有14所高等院校,127所中等学校的约8万余名学校进行了军事训练。这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学校国防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这表明,接受军事训练是学生必须履行的兵役义务。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承担兵役义务,自觉服从学校的军事训练安排,完成军事训练科目,达到训练目的。在校学生通过军校,可以增强国防观念,提高国防意识,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提高还有利于国家战时快速实施兵员动员。军训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令行禁止的作风、团队观念和增强体魄等。(摘自《新编大学生军事教程》第一章)

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主要是指与国防教育内容有关的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其中军事理论课主要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等内容,它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的;军事技能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来掌握,其内容包括队列、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参加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忧患意识日渐淡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也淡化了。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知之甚少。对于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认识不清。对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肃认真地对待国防教育问题,切实把大学国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天,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树立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近代中国曾屡遭外敌入侵,国贫民弱,社会则像一盘散沙,这除了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原因外,也与国民没有形成明确的国防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中华民族具有坚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安全为共同利益的现代社会国防意识的形成也是巩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

素质教育有着自己的特征。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教育。它的出发点和人的生成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人是确定和非确定性相同的生命体,所以首先要正视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先天身心素质这个事实,在学生的教育培养活动中对学生的塑造不能完全相同。素质教育是一种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教育方式的个性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天赋,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它是一种主题性教育。人的本质是在文化创造中不断生成的,文化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所以,主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对于人本身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它强调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创造蓬勃向上的人生。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青年大学生尤其如此,我们是民族的脊梁。学校加强对我们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能极大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青年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如1999年5月,美国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首先是大学生发起了反美示威抗议游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是全民国防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初步学会防御外敌武装侵略的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进而锻炼其能适应战争要求的坚强的体魄和意志。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牺牲奉献精神和国防意识教育。民族传统教育在高校教学中所延伸出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对民族情感的培养等功能,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恰恰与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任务不谋而合。民族传统教育蕴含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宝贵精神,民族传统教育蕴含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义利观,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提取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与学校军事、国防教育相结合,并融入到军事、国防教育的内容中,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朴素的民族情感、深厚的爱国热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

上一篇:党课学习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下一篇:财经讲座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