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24-07-14

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用8篇)

1.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一

甘肃省庆阳市以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开发

近日,甘肃省庆阳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庆阳市农村实用人才认定管理办法》和《庆阳市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管理办法》,这是市委、市政府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我市实际提出的政策措施,标志着我市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和职称评定工作全面启动。

庆阳市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对象为在农村从事种植、养殖、林果、园艺、农业机械、农村能源、农副产品加工和营销、经营管理等行业工作,在区域或行业内有一技之长且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身份为农民的人员。主要包括生产能手、农村经营能人和农村科技人员等农村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每三年认定一次,坚持公开、平等、择优及德绩并重的原则,按照公布条件、逐级推荐、资格审查、领导小组认定、公示审批、备案登记等程序,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自下而上,层层推荐的方法进行认定。

农村实用人才职称是表示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技能的称号。指在农村从事种植、养殖、林果、园艺、农业机械、农村能源、农副产品加工和营销、经营管理等行业工作,身份为农民并已被认定的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职称分为农民技术员、农民助理技师、农民技师、农民高级技师四个等级。其中农民技术员、农民助理技师为初级职称,农民技师为中级职称,农民高级技师为高级职称。

已被认定为农村实用人才者可申请评定农村实用人才职称。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按照个人申请、组织推荐、条件审查、资格评审、通知资格等程序和分层管理的原则进行。职称评审材料自村委会、乡镇、县(区)人社、农牧部门依次进行审查。资格评审由市、县(区)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按申报等级分级评审。评审结果由省人社厅、省农牧厅,市人社局,农牧局、县(区)人社局、农牧局分等级发文通知。获得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者由市、县分级建立专业技术档案,并列入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进行管理。

获得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称的人员可享受9项优惠政策:

1、各县(区)财政按初、中、高级每年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补助标准由各县(区)结合实际确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级优秀人才可纳入市、县(区)评选表彰范围,适时择优予以表彰奖励。

2、村、组干部和乡镇企业的主要技术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由具有农村实用人才职称人员担任。

3、农业服务体系招聘农业技术干部时,同等条件下优先从有职称的农村实用人才中择优推选。

4、受聘在基层单位工作的农村实用人才,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享受技术津贴和有关待遇。

5、优先与生产单位或农户签发有偿的技术承包、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合同。

6、应聘到外地传授技术。

7、可优先参加技术培训、讲座、技术交流,或应邀参加有关学会、协会、研究会的学术会议。

8、优先获得有关部门的学术、技术资料和提供的良种、农机具设备、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9、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投入和贷款优先。

2.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二

1 加强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是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同时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会议认为,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 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甘肃省要全面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顺利推进农村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要超前谋划, 全面动员, 努力快速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好广大农村科技人才。

2 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10多年来, 甘肃省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生产总值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农林牧渔业产值稳定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乡村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逐步增加。

资料来源:2007甘肃年鉴.甘肃年鉴编委会.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8

以上资料显示, 甘肃省生产总值逐年递增, 基本保持在平均9.80%以上的增长速度, “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均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2276.7亿元, 2007年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045.65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1.0%。“十五”期间, 第一产业产值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2006年产值达333.35亿元, 年均增长6.12%;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 基本保持了6%以上的增长速度, 2006年达到2134元, 比2000年增长49.4%, 2007年前半年,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020.76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8.58%, 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乡村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

近年来, 尽管甘肃省社会经济各项指标均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但是也不难看出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差距。例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的增长远不及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第一产业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仍然缓慢, 乡村人口仍然占很大比重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广大农村仍然缺乏具有领军作用的科技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

3 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有近3/4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的甘肃, 其发展首先是农村的发展, 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新农村建设又以农村科技人才和广大乡土人才为后盾。

3.1 总量供给不足, 顶尖人才缺乏

总体表现为甘肃省居民总体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低素质人口数量依然很庞大;各种教育的总体供给能力仍显不足;教育设施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资力度不够;高水平的农业专家、学者数量少, 缺少开拓性和创造性人才。

3.2 人才结构失衡, 竞争能力不强

总体表现为劳动力文化素质过低, 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短缺;农村人口学历层次较低, 竞争力不强;城乡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之间的差异明显;现有的农村科技人才的浪费现象仍然很严重, 部分学有专长的毕业生不到专业对口单位工作, 造成学非所用和人力资本贬值。

3.3 培养体系不全, 市场化程度低下

主要问题是正规学校教育体系过于封闭, 未能向全社会开放, 与当前开放式教育不是很适应;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不健全;办学体制的多元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国立学校引进市场机制的步伐缓慢、教育投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3.4 开发机制不活, 机构职能错位

政府在教育管理中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各级学校的法人地位和办学的自主权利还不非常明确;教育中介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教育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执法不力等。

4 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的战略重点

4.1 提高全体农村居民及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4.1.1 强制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农村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成长, 首先是要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消灭青壮年文盲。对于甘肃省, 首先是各级政府必须保证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享受九年制教育的权利, 并从经费和条件上予以充分保证, 使他们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同时对于因种种原因拒不履行受教育义务的儿童、青少年的父母及法定监护人, 采取相应措施, 迫使他们履行相关义务。

4.1.2 注重人才资源系统开发, 提升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系统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的生理开发、心理开发、伦理开发、智力开发和技能开发等方面。生理开发包括农村优生优育?、营养平衡、地方病防治、卫生保健等;心理开发包括农民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心理状态的自我调控、人际关系的调适等;伦理开发包括农民的道德知识普及、道德榜样的宣传、个人道德修养、乡规民约的制定等;智力开发包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农村小发明等;技能开发包括技能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技能竞赛等。只有通过系统开发, 才能使甘肃省近1800万农民迸发出巨大的潜能,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4.2 提高农业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4.2.1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开拓空间

目前, 现有的机制还没有把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者的利益结合起来, 技术创新与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的利益关系联系得不紧,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农业高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之一。为了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为长远进行农村科技人才的开发利用创造环境, 甘肃省应该综合运用产权激励、政府激励、市场激励等手段, 不断提高农村科技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4.2.2 抑制创新人才资源规模缩减趋势, 克服农业科技人才严重贬值现象

甘肃省广大农村非常缺乏高素质科技人才, 仅有的部分科技人才也大部分在政府部门就任政府职员, 实际上没有起到真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推动作用, 说到底就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的农村科技人才发生了贬值现象。甘肃省必须从政策与机制上解决由于农村科技人才不在农村从事农村经济活动而发生的人才智力和知识贬值的严重问题。

4.2.3 实施农村科技人才创新战略, 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效率

根据当前形势, 加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是“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甘肃省而言, 培养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主要是要完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各级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要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 建立人才库和人才市场, 放开搞活, 广纳贤才, 善于发掘和使用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年轻人才。此外, 加强科普工作, 为高层次农村科技人才的再生和创新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

4.3 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第一线劳动者的科技水平

根据甘肃省的实际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在目前的人才资开发中要优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低成本、高效率地培养农村跨越式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布局、专业设置、师资培训, 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需求、农民就业意愿等因素加以综合权衡;要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 与劳动就业、劳动力价格相衔接, 以调动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劳动者学习职业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4 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促进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4.4.1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特别要在农村劳动力的准入、权利保障和有序转移等方面制定法律规范, 并以此加速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 实现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4.4.2 内引外联、产学联手共同开发, 积极为国内外输送高质量的劳动力

开发农村人才资源要拓宽思路、广开渠道, 可以内引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 企业工程师、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办学和培训, 亦可以知识入股分红, 以充分调动各方人才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外联国外大学、培训机构、国际组织以及志愿者等参与开发, 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 来推进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开发农村人才资源还必须产学联手, 一方面农业企业可以采取委托培养工人的办法, 按企业的规格和要求, 进行定向开发;另一方面一些龙头企业在农村投资发展产业, 就地开发转移农村人力资源。

4.4.3 大力发展小城镇, 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转移的良性循环

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 可以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发挥城镇对农村辐射和带动效应以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以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 充分利用两个“返哺”, 使甘肃农村人才资源的系统开发与有序转移形成良性循环。

4.4.4 加速农村社保制度建设, 切实提高农村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

根据甘肃农村的实际加强农村社保规划, 使农村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得到有效提高。在养老保险方面, 可以先实现较低水平的保障, 争取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保险方面, 目前首先解决大病医疗保险, 然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再实行普通医疗保险, 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在条件许可的时候, 再逐步建立比较全面其他社会保险制度, 如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最终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所有人口。

摘要:加强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是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在明确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人才开发的基本现状与任务的基础上, 分析得出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是总量供给不足、顶尖人才缺乏, 人才结构失衡、竞争能力不强, 培养体系不全、市场化程度低下, 开发机制不活, 机构职能错位, 指出了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的重点是, 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加速形成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10.12.

[2]2007甘肃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8.

[3]樊怀玉.2007年甘肃发展报告.2007.07.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4]樊怀玉.2007年上半年甘肃发展报告.2007.07.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

[5]李水山.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机制研究.

[6]胡瑞文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挑战.

3.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三

近年来,“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级的重视。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是农村实用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桃源县位于湖南省常德市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辖40个乡镇、876个村(居)委会,人口100万,其中农业人口84万。加强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基层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在农村的作用明显

桃源县现有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21740人,占农村人口的2%~6%,他们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一是农民工成为农民致富的先行者。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419元,而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家庭收入是全县人均纯收入的2倍多。他们中有的有一技之长,有的敢于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有的在营销领域找准了路子,家庭收入普遍较高。

二是农民工成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一位优秀的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能引领一个产业的发展。

三是农民工成为文明乡风的传播者。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一大批乡土艺人用自己的知识和文化在农村传播文明新风,抵制陈规陋习。

四是农民工成为农村社会的管理者。一批优秀的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由于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在群众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的还成为了村官。

二、当前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工实用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桃源县21740名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的构成情况如下:按性别分,男性17099人,占79%,女性4641人,占21%;按年龄分,30岁以下1932人,占9%,30~50岁16286人,占75%,50岁以上3522人,占16%;按文化程度分,大学专科以上841人,占4%,中专及高中8885人,占41%,初中及以下12014人,占55%;按行业分布及专业分,种养业9331人,占43%,农产品加工业1916人,占9%,经营营销人才3312人,占15%,科技推广示范人才2805人,占13%,能工巧匠等4376人,占20%。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全县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首先是总量不足。全县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总人口的2.6%,远远不能满足桃源作为农业大县的需要。其次是整体素质不高。全县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较多,占总量的一半以上,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仅占4%;传统种养业人才相对较多,经营加工人才相对较少;单一技能的人才相对较多,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该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在务工人员中持有专业技术职称、技术等级的人员并不多,大多只能从事传统手工业及体力劳动。再次是分布不平衡。从地区分布看,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交通便利的城区、农业主导产业发达的地区,农村实用人才相对较多,其他地区农村实用人才相对较少;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只占9%,后备力量不足;从性别结构看,女性实用人才仅占21%,数量太少;从行业分布看,生产型人才相对较多,经营型和技能带动型人才相对较少。

二是农民工实用人才政府扶植力度不够。首先是政策支持不够。目前,桃源虽然先后出台了两个关于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开发的实施意见,但对农民工实用人才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税费优惠、信贷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没有出台明确的优惠扶持政策,他们想干事、想干成事,却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是经费投入不足,培训经费不足。同时,受传统小农思想意识的影响,农民工不愿意自己出钱参加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学习。许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盲目外出务工,挣点辛苦钱,也不愿意自己拿钱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再次是扶持奖励资金不足。桃源作为中部地区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一直以来财政比较困难,对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进行扶持奖励的能力有限,发展壮大主要靠自身努力,所以起步低、步伐慢、发展不快。

三是农民工实用人才成长环境不优。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的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可以说还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成长环境不优,主要是“三个缺乏”。缺乏一个好的观念。人才观念落后,受传统人才观念影响,认为只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才是人才,农村是有人无才,致使在培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方面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机制,政府相关部门也未能就农村实用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缺乏一套好的机制: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使用机制,致使农村实用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人才成长慢,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缺乏一个好的平台: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一方面大多数涉农的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或从事农业,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基础条件差,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在外创业成功的优秀人才“返巢”回流也不多。

三、加强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开发的建议

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使之健康发展,形成特色人力资源,为县域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抓好以下“四授”。

1.授技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的培训机制。培训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手段,是促使农村劳动力成长的主要方法。结合桃源实际,目前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式和方法:一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或农业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科技素质;二是组织优秀农民工实用人才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三是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让农民工科技带头人引路示范;四是组织农民工科技人员下乡,进行科技推广、农业知识普及;五是选送青年农民工到高校进修深造等。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农业培训机构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改进培训条件,提高教育培训水平。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培养急需实用人才。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培训方式上要由过去单一教学式培训向函授、电视教育、网络培训的方向发展;培训渠道上不仅要发挥公办培训机构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共同做好农民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人事部门专家管理职能,利用养猪养鸡协会、果联、花卉种植、茶叶协会等民间协会组织,大力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

2.授“衔”

自1995年开始,桃源县就开展了乡镇企业专技人员、民办企业专技人员及农民职称评审工作,大力提升县级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的层次水平。到目前为止,全县共为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评定高、中、初级职称3000多人次;为民办企业专技人员评定中、初级职称900多人;为1600多名优秀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评定了农民职称,其中3人评定了高级职称,30人评定了中级职称。当前,拔尖人才太少也是一个突出出问题,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农民职称评审力度,侧重实用人才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条件成熟一批就申报评审一批,真正选拔出拔尖人才,使他们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

3.授“官”

要把优秀的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吸收到村干部队伍中来,让村官和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二者合一。近年来,桃源县在村支两委换届中,有6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被群众选入村支两委班子,成为名副其实的“村官”,受到农民的普遍拥护和欢迎;吸纳了400多名农村优秀年轻人才加入党组织;优先启用200多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青年担任村副支书、村长助理,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把实用人才的作用延升到更广阔的空间。

4.授惠

要给予农村农民工实用人才更多的优惠,营造一个尊重人才、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首先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对取得技术职称和高技能等级的实用人才应优先提供培训机会,并可作为申报评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条件之一。要建立并完善定期表彰制度。对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要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同时,要积极适应形势,抓住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高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切实壮大农村人才队伍,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素质。其次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化管理和保障机制。要积极围绕农村实用人才的市场配置、职称、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探索和建立农村乡土人才的社会化管理机制。要尽早研究制定出台诸如农村人才流动、农村实用人才的聘用、农村人才争议处理等办法,保护各类农村人才的合法权益,为农村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推动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四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持

——东乡县农村实用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

我县地处抚州北大门,是一个拥有30多万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县。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富裕,直接关系着我县整个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找到一个有力的抓手,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我县致力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农村实用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开展实用人才帮带创业工程,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走出了一条“政府服务人才、人才兴旺产业、帮扶带动创业、创业致富农民”的路子。

一、建立健全三级人才库,探明农村实用人才的“蕴藏量”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把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一个“宝藏”来开发,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由两年前的600多人跃增为3000多人。为理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工作,我县逐级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库。目前,全县县、乡、村三级农村实用人才库初具规模。如县级农村实用人才库,全部实行了微机管理,可以快捷地找出每个实用人

才的基本信息。入库的1126人中,男性968人,占86%,女性158人,占14%,中共党员756人,占67%。按其行业分类,从事科技推广的247人,占21.9%,生产开发的430人,占38.2%;经营管理的357人,占31.7%,能工巧匠的73人,占8.2%。按其年龄划分,20-30岁125人,占11.1%;31-40岁367人,占32.6%;41-50岁490人,占43.5%;51岁以上144人,占12.8%。信息库的建立,为我县科学规划决策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及时抓住工作中的侧重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加强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含金量”

农村实用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自身发展和作用发挥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素质,是我县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是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列入全县整个干部培训计划,县委组织部定期举办实用人才培训班,对实用人才骨干和优秀村干部进行重点培训。培训班采用授课的形式,根据农村实用人才的实际需求,请党校教师、有关领导、专家,就全民创业、“三农”问题、林改政策、村级选举、科技兴农、技术培训等多项内容进行授课,积极引导他们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羊。二是涉农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有计划地开展技

能培训。如县蚕桑办2008年举办各种培训班5期32次,培训蚕桑实用人才3000余人次。我县生猪行业协会,为做大做强生猪产业,把提高行业人员的养殖、管理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定期开展各类培训、讲座,先后聘请福建闽科、深圳正大康地、广州昂得壮、台湾行政院省政府农林厅特约兽医师等知名专家为生猪协会会员(全部为农村实用人才)讲课,传授养猪技术、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2008培训养猪实用人才600余人次。三是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觉地加大了对本产业相关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如蚕宝丝绸厂到省蚕桑研究所聘请十余名技术人员,每人负责一两个乡镇的蚕桑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定期对乡镇技术员和养蚕大户进行培训,并上门对蚕农进行技术服务。雨帆化工有限公司则无偿为木薯生产大户提供木薯生产、管理的技术资料,并定期组织他们培训。

三、创新选拔和管理办法,解开农村实用人才选拔的“紧箍咒”

过去,农村实用人才 “统得多、管得死、用不活”,造成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偏少、发展不快、选拔与使用脱节,实用人才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对此,我县一是创新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标准,跳出了农村实用人才“土生土长”、“农民身份”、“就地选才”的传统框框。按照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唯资历,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做

贡献”的新标准,只要是德才兼备,遵纪守法,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或规模、效益,有一定的示范、带头、幅射作用,得到群众认可的,都可以纳入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范围。对照这个标准,我县将在乡镇办实业或搞开发的外来创业人员,或是本县居民到乡镇创业的以及本县农民到外地创业影响较大的,只要符合上述标准,都可以纳入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范围。并且,对于特别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还可以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成为县拔尖人才。二是创新了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办法,真正做到“滚动式”发展管理。改变过去农村实用人才两年推荐选拔一次的做法,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实用人才,本人自愿的,都可以及时吸纳进实用人才库。

四、立足服务宗旨,开辟实用人才发展的“方便门” 牢固树立人才工作 “为人才服务”的理念,“以人才为本”,大力推进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切实为农村实用人才解决在发展、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一是搭建各种服务平台,为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提供便利。指导组建了各类实用人才协会,促进农村实用人才之间的合作交流,帮助其更好地进入市场,抵御风险。如孝岗镇组织的蔬菜运销协会、生猪行业协会,马圩镇的鞭炮行业协会,黎圩的蚕桑行业协会等,在做大做强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上起了重大作用。二是出台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实用人才

干事创业。我县出台了四十八条针对农村实用人才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干事创业,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结合“三培两带”工作,注重把实用人才发展成党员、村组干部,明确规定今后新发展的农村党员中实用人才比例不低于70%。同时通过培训和帮带,注重把更多的农村党员、村组干部培养成实用人才。目前,1100余名入库的县管农村实用人才中,村组干部有784名,党员756名,分别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69.6%和67.1%。

五、围绕主导产业,以帮带促发展、以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开展了人才帮带创业工程,选择一些已创办经济实体或企业,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带富能力的各类优秀实用人才,每人与3-5名有一定专业技能和投资意向的群众结成对子,通过一定时间的帮带,帮助他们走上独立创业之路。我们把帮带的企业或实体形象地比喻为“孵化器”。目前,我县共建立259个“孵化器”。259个“孵化器”中,工业(加工)行业92个,占36%,相对集中在建材原料、精米、鞭炮加工等行业;种植业49个,占21%,主要为一些特色种植,如花卉、木薯、油茶、大棚蔬菜、优质稻等;养殖业(立体开发)78个,占30%,主要为养猪和蚕桑;其他39个,占15%,主要在一些商贸、流通行业。“孵化器”的建立,极大激励了全县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外连市场、内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大户带小户的形式,带动了一大批农户走上了创业之路,生猪产业也不断做强做大。全县生猪饲养量达104.5万头,出栏71.6万头,建设了8个乡

镇生猪产业带,建成了生态畜牧小区30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大户达318户。生猪协会会长彭明高,通过赊销种猪、饲料、技术帮扶等措施,已经帮扶了数百户农民走上养猪致富的道路,其中有的已经走上独立创业道路。如虎圩乡的揭建德,通过彭明高的帮扶,由原来的贩猪户成为该乡最大的养猪户。全国劳动模范乐细娇,自己创办东盛种猪公司,带动张坊村50多户村民养猪,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基地。又如变性淀粉产业,实施帮带工程以来,已新办变性淀粉企业3家,创办生产变性淀粉原料的木薯加工企业1家,农业发展公司1家,生产木薯基地1.5万亩。目前变性淀粉生产企业已有近20家,其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十分之一强,成为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变性淀粉生产基地。孵化器曾加兴两兄弟,创办蚕宝丝绸厂,带动全县12个乡镇上万户农民种桑养蚕,平均每户增收1350元,并解决460名下岗职工再就业。邓家乡花卉大王刘向当拥有花卉基地2000亩,带动当地28户走上栽花致富的道路。

5.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五

(襄阳区畜牧兽医局)

今年4月,区委组织部下发了《襄阳区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09-2020)编制工作方案》,目的是总结我区人才工作的宝贵经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开放宽广的视野,科学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按照科学发展来检验人才工作成效,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愈来愈受到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畜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村实用人才。切实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育、建设,把畜牧业经济发展转到依靠农村实用人才的轨道上来,畜牧业才会有质的飞跃,全面实现畜牧兽医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才会有更牢靠的基础。

围绕如何加强农村畜牧兽医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全区畜牧兽医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区畜牧兽医局党组组织专班由领导带队,就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结合当前我区乡镇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现状、农村畜牧兽医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等工作实际,边学习边调研,采取走访、座谈、书面(电话、网络)征询等多种形式,深入干部职工、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和征求意见,并专程到我省的监利、石首和宜城、南漳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借鉴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现将专题研究工作情况做以下报告:

一、充分认识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在畜牧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

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主要包括畜牧业科技示范户、规模养殖

户、村级畜禽防疫员等。区委、区政府在08年以来对全区畜牧业提出“全国保百强、全省保第一”工作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有一支高效精干的行政管理干部和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而且还需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因此,必需大力开发、培育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进一步加强这支队伍建设,为全区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农村实用人才支撑。

1、搞好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是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迫

切需要。坚持畜牧业标准化、生态、环保、安全、绿色发展,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畜牧业需要大量农村实用人才作为技术支撑,只有依靠和熟练掌握科学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才能进一步提高全区畜牧业标准化养殖、生态环保养殖、安全养殖和绿色养殖的推广应用程度,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2、搞好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的要求。畜牧业是我区农业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要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把开发、培育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作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和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重要措施之一,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搞好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要

求。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畜牧业经济的份额愈来愈高,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的示范带动效应不断扩大,辐射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也

愈来愈明显,为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发展现代畜牧业,就是要促进农民增收,只有大力开发、培育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这支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广大农民致富的本领,才会更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4、搞好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保障。畜牧业是我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8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6%,畜牧业经济在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样也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区畜牧业正由“小规模、大群体”的传统养殖粗放型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现代集约型转变,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绿色畜产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实现上述目标,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必然要求进一步深入开发、培育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这样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才会有高素质的农村人才作为支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才会有强有力的农村人才保障。

二、我区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及需求预测

㈠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推进畜牧大

县建设,我区重点加强了畜牧业科技示范户、规模养殖户、村级畜禽防疫员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培育和建设,建立了一支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促进畜牧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区畜牧业科技示范户、规模养殖户、村级畜禽防疫员等达到了一定规模,具体数据统计如下。

1、畜牧业科技示范户:总人数为1650人,其中男1420人,女230人。⑴年龄结构:21~30岁的有320人,占19%;31~40岁的有810人,占49 %;41~50岁的有440人,占27%;51~59岁的有

80人,占4.8%。⑵学历结构:初中650人,占 39 %;高中(中专)820人,占50%;大专以上学历的180人,占11%。

2、规模养殖户:总人数为6820人,其中男5500 人,女1320

人。⑴年龄结构:21~30岁的有500人,占7.3 %;31~40岁的有3800人,占 55.7%;41~50岁的有 1500人,占22%;51~59岁的有1020人,占15 %。⑵学历结构:初中2800人,占 41 %;高中(中专)3500人,占51 %。

3、村级畜禽防疫员:总人数为162人,其中男154人,女 8 人。⑴年龄结构: 31~40岁的有28人,占17%;41~50岁的有85人,占52 %;51~59岁的有49人,占31 %。⑵学历结构:初中23人,占14 %;高中(中专)139人,占86%。

㈡需求预测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激

励措施,明确提出了建设百万头生猪强县的目标,需要大量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农村实用人才作技术支撑,具体需求数预测如下。

1、村级畜禽防疫员:2015年260人,其中高中(中专)学历40人,大专以上学历220人;2020年280人,其中高中(中专)学历20人,大专以上学历260人。

2、兽医技术员:2015年2000人,其中高中(中专)学历1200人,大专以上学历 800人;2020年4000人,其中高中(中专)学历2000人,大专以上学历2000人。

3、畜牧技术员:2015年4500人,其中初中学历500人,高中

(中专)学历3000人,大专以上学历1000人;2020年6000人,其中高中(中专)学历4000人,大专以上学历2000人。

三、我区畜牧兽医部门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育上所作的主要

工作

农村人才是农业农村经济和畜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科技

兴牧的主力军。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下,区畜牧兽医部门积极开发、培育、建设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农村人才保障,促进了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襄阳区生猪出栏自2006年以来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2009年一季度,全区的畜牧业在2008年的基础上呈现出较快发展势头。据区畜牧部门监测统计,全区一季度生猪出栏42万头,同比增长14%,全区标准化“150”、“500”养猪模式快速发展,发酵床生态养猪模式的探索初见成效。

1、加强畜禽规模养殖户和畜牧业科技示范户的培育、服务、管

理,为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养殖技术实用人才。按照区委、区政府加快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促进畜牧大县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了畜禽规模养殖户的发展,培育了一批畜牧业科技示范户,初步建立了一支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畜牧大县建设提供农村实用人才支撑。在培育、服务畜禽规模养殖大户和畜牧业科技示范户中,力争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技术指导到位。组建了区级专家组,设立乡镇技术指导员,制订了畜牧兽医技术指导方案,采用“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方式,对畜禽规模养殖户和畜牧业科技示范户进行养殖、防疫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区级专家组和乡镇技术员全年累计入时间平均150天以上,做到关键环节主动入户,突发事件及时入户,技术咨询随时入户。二是技术培训到位。组织畜牧兽医技术力量,根据示范重点和不同产业的生产规律,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户培训相结合,通过发放技术资料,开展主导品种

和主推技术的培训,每年培训畜牧业科技示范户5500人次以上,农户和规模养殖户6200人次以上。三是信息服务到位。充分利用乡镇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桥梁作用,以及设立科技咨询热线电话、举办墙报专栏等手段,千方百计为示范户、规模养殖户和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科技、生产和市场信息。目前,全区畜禽规模养殖户发展到6820户,重点培养了3500名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1650名畜牧业科技示范户实用人才。

2、加强村级畜禽防疫员队伍建设,为畜牧业安全提供防疫技术实用人才。一是择优竞聘录用。每年春秋季集中动物防疫,各乡镇按每1000户农户聘任一名防疫员的要求,在乡镇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干部职工中公开竞聘村级畜禽防疫员,2008年全区共竞聘录用162名,占全区乡镇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干部职工总数的31%,建立健全了村级防疫员队伍。二是保障“以钱养事”经费,确保了动物防疫经费和村级防疫员的劳务报酬。三是加强业务培训。区畜牧兽医局每年举办乡镇动物防疫员培训班,强化村级畜禽防疫员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加强监督考核。制订了《襄阳区动物防疫实施方案》和《考核评分标准》,对防疫质量和效果进行监督考核,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实施奖惩,促进村级畜禽防疫员队伍建设。

6.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六

永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08年7月23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党和国家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性政策措施。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以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全国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显然,农业综合开发一开始就跟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先锋队,农业综合开发既能有力地推动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村实现生活宽裕,又能有效地促进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村貌和管理方式的全面进步,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农业综合开发致力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

永州市地处湖南南端,与“两广”接壤,位于北纬24°39′至26°51′,东经111°06′至112゜21’之间,所处地理位置属温、热带结合部,加之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亚热带气温条件,既具阳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全年平均气温在17.6℃—18.6℃之间,无霜期年均285-311天,年降雨量1290-1900毫米。在全市3366.55万亩土地总面积中,平原面积478.67万亩,占14.29%;岗地面积596.87万亩,占17.81%;丘陵面积486.3万亩,占4.51%;山地面积1656.68万亩,占49.45%。从总体上看,全市大体呈现“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

永州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市,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脆弱的农业弱市。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从1989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党的支农惠民政策给永州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初步统计,二十年来永州市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达14个亿,改造中低产田达250万亩,开垦宜农荒地达30万亩,配套完善了各类农田排灌自如的水利设施,项目区内新修了四通八达的机耕道路,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地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成了一批高效、节水、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整合涉农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力度更大、范围更宽、内容更丰富,更加有利于促进“生

产发展”。祁阳县连续三年在项目区整合涉农部门资金1400万元左右,帮助项目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科学种田。如2007年白水项目区,整合农业局100万元,用于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生态种植;整合林业局130万元,用于造林和油茶品改;整合农机局130万元,用于农机补贴及机具库房建设;整合卫生局21万元,用于无公害卫生厕、卫生井及用户改水建设;整合国土局20万元,用于土地平整;整合教育局50万元,用于教学楼维修及部分教学设备购置;整合交通局257万元,用于公路路面硬化;整合科技局6万元,用于稻鸭共生示范基地、水果生产基地、优质油茶示范基地建设;整合畜牧水产局60万元,用于生猪养殖;整合能源办56万元,用于修建沼气池;整合蔬菜办20万元,用于修建蔬菜基地;整合大江边水库管理所450万元,用于大江边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整合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30万元,用于油茶品改;整合银利来粮油实业有限公司50万元和天龙米业有限公司20万元,用于稻鸭共生示范基地建设、修建频振式诱蛾灯及良种补贴。又如,宁远县近几年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与烟田建设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建设,零陵区和冷水滩区2007年将土地治理项目区放在永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建设,提升了项目区建设标准和工程建设质量,提高了规模资金整体效益,更好地促进了生产发展。

(二)农业综合开发致力于拓宽增收渠道,发展效益农业,有利于促进“生活宽裕”。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农业综合开发为了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发展效益农业,近几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土地治理项目区以发展粮食主产区和优势农业生产基地为重点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建设单位则是那些以粮食发展和优势产业发展为支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如2007年祁阳县白水镇三江片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项目区和三丰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都以发展优质粮食为主导产业,引入银光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和天龙米业有限公司两家以优质米加工为主的省级产业化龙头,建立优质稻谷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优质粮食。一是科技兴农,节支增收。企业聘请的农业技术人员常年活跃在优质稻种植基地,随时为农户现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并定期举办培训班,印发各种技术资料,推广科学种粮实用技术。如在项目区推广稻鸭共生、频振式诱蛾灯杀虫,每亩可节支增收40元。二是扩种面积,增产增收。企业鼓励农民种优质粮食,种植优质稻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1000元至3000元的奖励。三是企业反哺,优价增收。企业负担运费,即就近设立固定收购站和临时收购点,方便基地农户卖粮,为农户节约运费;企业实行二次结算,诚信让利,承诺在优质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基地内,每年按合同价收购农户优质稻入库后3个月内,如粮价上涨,上涨部分公司全部返还给农户。四是转移劳力,开源增收。项目区修筑水渠和道路,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节约了农村劳动力。富余劳动力或外出打工增收,或就近给企业帮工增收。

(三)农业综合开发致力于科技兴农,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科技措施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市为了支持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兴农力度,推动了项目区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首先,加大了科技投入。

近几年来每年用于科技方面的经费在400万元以上。其次,大力推广了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每年在项目区引进和推广名特优新品种40-50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项以上。再次,切实加强了对项目区农民的技术培训。每年印发各类农业科技资料约2万份,培训项目区农民和科技示范户1万人次以上。同时,伴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农民团结互助意识得到了增强,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促进了乡风文明。江永县桃川镇所城和里川两个村,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田地用水和山岭使用纠纷,两个村群众结了怨,特别是旱季期间,两村村民因用水浇田问题常闹纠纷,还因引水灌溉发生械斗,打死打伤数人。2004年实施所城、里川的两个村0.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修建河坝8座,硬化渠道15公里,修机耕路12公里,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积300亩。随着“团结坝、连心路、致富渠”相继建成,上游排水畅通,下游用水自如,缓解了两村争水矛盾,两个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化干戈为玉帛,正如当地干部群众所说“昔日械斗散人心,今朝团结心连心”。此外,部分县区开发办还积极与各有关部门配合,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如祁阳县开发办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合作,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不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班,较好地促进了农村科技事业发展;与教育部门合作,改造和配套完善中小学校,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与卫生部门合作,加强农村医疗保险事业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与民政部门合作,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落实各项优抚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困难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与文化、体育部门合作,建立村级文化室,在大院落和居民集中区修建休闲、健身场所,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

(四)、农业综合开发致力于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有利于促进“村容整洁”。改变乡村面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把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规划,予以建设。一是通过营造农田防护林和生态保持林,控制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治理项目区环境。二是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带动项目区优化人居环境。近几年来,每个县区都在项目区选择建设了一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结合改水、改厕、改猪圈、建沼气、修道路,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居住环境,深受老百姓欢迎。如,祁阳县2007年在项目区新中村村子旁、住宅旁、水渠旁、道路旁“四旁”新建绿化带1600米,植树1185株,种草7510平方米,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63%,初步开成了“山顶杉松盖帽、山腰瓜果橙桃、山脚绿草环绕”的生态型格局;在新中村、湘江村实施了“四清四改”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工程”,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空心房,改水、改厕、改厨、改道路,共新建卫生井18口、无害化卫生厕60座、沼气池156口,完成改水1200多户,新建垃圾处理池38座,配套购垃圾运输车2台,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树立卫生责任牌,划定卫生责任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五)、农业综合开发致力于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有利于促进“管理民主”。农民是农村主人,农村各项事业应由农民自主管理。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按照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项目区农民群众参与开发、管理开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民主管理”。在项目确定时,以“农民要办”、“农民

有利”为前提,实行项目许可,项目须经三分之二以上农民签字同意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建设内容、资金额度进行张榜公示,广泛接纳农民群众监督管理;在发动农民群众筹资投劳时,严格按“一事一议”制度办理;在项目验收和工程管护中也让农民群众参与,真正把调动和保护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贯穿于农业综合开发的全过程,体现民主管理的要求,提高了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瓶颈

当前,制约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因素较多,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当前,对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存在几点误区:一是认为农业综合开发砌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水渠、修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机耕道,对农业和农村大局无足轻重,农业综合开发只不过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搭头;二是认为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是“井水”与“河水”关系,互不相联,互不干涉,不能混为一谈,在工作中不愿把农业综合开发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之中;三是认为农业综合开发有自己的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范围,把农业综合开发结合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是不务正业。

2、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总量偏少,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总体上看,我市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生态环境较差,粮食的增产增收对水利基础设施的依赖度较大,机械化耕作因交通不便难以推广,所有这些都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建设,但实际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总量偏少,土地治理项目每年只有5000万元左右,并且资金规模逐年增幅不大,在10%左右。如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投资总量基本上没有增加,有时甚至是减少。一方面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农业大市、农业弱市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开发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3、土地治理项目区开发资金投入标准偏低,难以延伸覆盖到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一是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特别是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耕道路建设,用于其它方面开发的资金很少,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和村容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二是土地治理项目亩投标准低,近几年,我市改造中低产田亩投财政资金只有400多元,与国土整治的1000多元、烟基建设的800多元相比,明显偏低;三是由于设定了相应的项目区开发面积和建设任务,受农民群众筹资投工不足和物价上涨因素影响时,项目资金只能保证主要工程建设所需,项目工程建设数量和质量还打折扣,难以延伸覆盖到新农村建设内容。

4、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面窄量小,难以拓展新农村建设的范围。一是在政府引导、市场选择条件下,每个县区每个区域都形成了主导产业,但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政策限制,每年只有为数很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了扶持,意味着只有少数县区的优势产业能进入扶持笼子,大部分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正在成长的产业化企业及其带动的优势产业得不到政策恩泽;二是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主要扶持龙头企业,龙头带动侧重于优势产业,集中建设企业的原料基地,只有是原料基地的项目区农民才能受益,而那些大部分不是原料基地的项目区农民享受不到这方面优惠政策;三是地方项目县进不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笼子,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来扶持发展地方县的优势产业无从谈起。

三、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农业综合开发如何不辱使命,发挥财政支农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各级党政领导、各个部门和广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者都要进行有益的、不懈的探索。

(一)、理清开发思路,谋划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首先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和主线,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业综合开发,“努力为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作出新贡献”。其次要客观分析形势,认清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中长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科学布局,合理安排。

(二)、引导开发主体,服务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既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并且还是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体。因此,要引导他们投身于农业综合开发,服务新农村建设。在土地治理项目区要让农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护运行全过程,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开发、投资开发的积极性。要采取竞争立项,尝试先建后补、拍卖产权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工程建设筹资投劳。同时,要引导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企业,到土地治理项目区加大产业基地建设投入,带动优势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四两拔千斤”的杠杆效应

(三)、丰富开发内涵,带动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首选是土地治理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化经营,因此,要加强土地治理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充实农业综合开发内涵。在开发目标上,既要把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作为直接目标,又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目标,将两个目标统一起来。在开发范围上,既要建设粮食主产区,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又要建设优势产业区,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摒弃国家项目县与地方项目县之分。在开发内容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经营项目结合起来,围绕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优势产业来加强基础实施建设;没有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地方允许在土地治理项目区既有改造中低产田工程建设内容,又有扶持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两者内容兼而有之。在开发措施上,既要建设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又要建设中型灌区渠道配套设施;既要解决农田灌排问题和道路问题,又要解决土地持续产出问题,避免掠夺性开发;既要考虑发展生产、方便生产生活,又要考虑科学经营管理,提高组织化程度,真正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措施,不断推动农业综合开发上新台阶。

(四)、扩大开发外延,推动新农村建设。一是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允许适度项目资金投向乡村道路、饮水卫生、村庄环境整治等方面,在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促进村容整洁;二是要把科技开发与公益性事业结合起来,允许适度项目资金投向农民智能培训和科技普及等方面,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生;三是要把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经营项目、外资项目结合起来,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本地优势产业确定土地治理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活宽裕。

(五)、创新开发机制,保障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创新投入机制。要广辟资金渠道,实行多元投入,争取支持新农村建设投入上有突破。要坚持走整合资金、规模开发道路,按照“统筹规划、捆绑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探索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与其它涉农部门项目资金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入机制,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配合力度,发挥各类资金互相支持、取长实短的聚合效应。二是要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比如,划定其管理权限,细化其建设任务,量化其考评内容,等等。

7.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七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努力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首要任务是促进生产的发展, 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 充分发挥农业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作用。而发展生产力是重中之重, 是新农村建设中首要的、迫切的、根本的任务。而在生产力体系中, 人始终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关键的要素, 因此, 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因为农民群众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维护者和直接受益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才, 农村实用型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1.1 农民作为经营者应具有完全自主经营权。

市场经济中, 经营者应具有独立的自主经营权, 其自主经营权是建立在对生产资料的完全占有和自由支配的基础之上的。而农民的生产资料 (土地) 除了占有权完整地赋予给了农民之外, 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限制, 无法从事真正意义的自主经营。

1.2 农民作为投资者不能获取应有收益。

对于农民来说, 土地就是最重要的财产。现行土地制度中规定:农民对土地具有绝对的使用权, 如果剥夺或是占用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就必须对其进行对等的支付。但是, 事实证明, 政府或企业在征地的过程中只对被征地给予原用途 (农村的农业用途) 补偿, 而没有让农民分享到土地的增值收益。

1.3 农民作为劳动者没有获取应有权益。

在我国, 作为劳动者的农民, 可分为三种:一农业劳动者, 即农业经营者。二进城务工人员 (农民工) , 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虽然受劳动法调整保护, 但其劳动权利的实际享有水平与城镇职工相比明显过低, 尤其是很少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 即使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少量农民工, 其社会保险待遇与城镇职工相比也是很低的。可见, 在相对于用人单位是弱者的劳动者中, 农民工是更弱者。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不同于城镇失业人员的主体,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 但无资格享有失业保险待遇, 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源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多种歧视, 其就业权的内容和实现条件与城镇失业人员也不是处于平等地位的。

1.4

农民作为居民不能平等地享有公共产品。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它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影响着我国农村通过政府主导下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特别是经济上的“承包责任制”、政治上的“村民自治”的改革。但是, 农村文化发展却滞后于农村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成为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发展和创新农村文化。

2.1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

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 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文化建设, 并确定中央、省、市三级的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的比例。

2.2 创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逐步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 规范农村文化市场,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3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最重要的是在广大农村再次掀起普及科学文化的知识热潮, 号召农民学科技、学文化、学经营, 使农民成为懂科技, 有文化、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发展的20多年来, 我国民生问题持续获得了改善, 但其仍然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广大农村, 大多数的农民并没有分享到所应享有的改革发展成果。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总量占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的64.1%降低到2005年底的29.1%。在文化事业费用支出中, 城镇占71.9%, 农村占28.1%;中东部占78.3%, 西部地区只占21.7%。在全国60余万个体育场馆中, 占国土面积16.5%和人口39%左右的城镇占有其中的79.8%, 而占国土面积83.5%和人口61%的农村之占其中的20.2%。全国还有大约二分之一的行政村未通自来水, 3.6亿人口仍没有喝上符合安全标准的饮用水, 60%以上的农户没有卫生厕所, 4.9万个建制村没有通公路, 2%的村庄没有通电。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率达到6.6%, 占全国中小学校舍危房率的81%。在许多不发达地区的农村, 贫困落后状态还没有改变。

改革开发带来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改善所有国民的福利, 特别是对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来讲。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并没有呈现出同样的增长态势,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果没有被农民普遍分享。最明显的表现是农民收入没有较为明显的增长, 有的地区甚至呈现出倒退趋势。

缩小城乡差距, 既是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也是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过大差距。共享就是要维护生存发展的公平性、公正性, 处处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为全体人民提供公平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险等机会,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代农业,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的工农差距、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农业效益太低、农村发展太慢、农民收入太少, 是“三农”问题的症结, 而城乡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 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因此, 必须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措施来抓, 从根本上突破城乡发展中的种种制度性障碍, 促进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农村现代化, 逐步缩小城乡、工农差别, 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和城乡人民的共同富裕。要顺应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 把新农村建设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盘考虑,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重大经济政策时, 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投入。要通过制度的探索和完善, 逐步建立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运行机制, 畅通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渠道, 将城市功能和要素融入农村发展, 将农村功能和要素融入城市发展, 发挥城乡要素的最大效应。要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 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 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市场融合和城乡功能融合, 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让农民共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周立冰.试论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J].安徽农业科学2006, 34 (15) :3836-3837.

8.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八

纽约联邦银行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银行业务状况研究发现:银行规模越小,其小额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越大,小额贷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越高。小型金融机构具备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面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增加对于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世界银行政策研究小组200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金融机构对私营部门信贷与GDP的比率提高1倍,将导致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提高2个百分点;且私营部门的信贷占比越高(金融体系的深化程度越高),经济的波动性越低。

一、当前农村经济中对金融服务需求新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基本均衡的情况下,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需求表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一)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丧的主要战略,并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既包括作物品种的改良、新的生物技术在农村传统种养业领域的推广运用,也包括生产市场化和商品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新的产业领域的开发,还包括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小城镇的建设、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等等。资金需求巨大,靠“三农”领域自身的积累能力无法实现其对于资金需求的满足,同时由于其风险性较大,常规的银行信贷活动也难于投资支持。所以,满足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需要有新的方式,提出了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供蛤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走向总量基本平衡的结构性、地区性相对过剩。这时,中国农业政策目标也由过去的单纯保证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增加,转变为稳定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并重。要增加有效供给,就需要改善农产品质量,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为此,农村的金融机构需要围绕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构成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等提供金融服务。

(三)农村民营经济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由此推动了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在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多数县域经济已经脱离了仅仅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县和县以下中小型工商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迅速发展的民间金融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户和农村中小型企业实现了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促进了农村信贷供给效率的提高,实现了民间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实现双赢,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均表现出积极的姿态,希望进一步地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

虽然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数量上和结构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却随着自身的改革不断地退出农村市场,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户的融资来源中,平均而言,来自银行的比例为13.89%,来自农村信用社的比例为18.90%,而来自民间私人借贷的比例则高达65.97%。民间借贷活跃,说明其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二、民间金融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优势

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民间金融并不是一种低效率的融资安排,温州现象表明,民间金融是解决金融脆弱性的有效手段。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农村民间金融能充分吸收农村社会储蓄,将其引入资金需求大、生产效率高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起到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目的。民间金融内生于农村经济融资的需要,与正规金融相比较,在体制、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民间金融在正规金融的缝隙中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民间金融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这一组合的优势所在。

三、发展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建议

关键问题是应改变对民间非正式金融的歧视态度和观念,把农村非正式金融视作为与正式金融同等重要的金融领域,把非正式金融、正式金融并列看作金融市场、金融秩序和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较为宽松的法律框架和政策环境,

(一)尽快建立健全与民间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金融发表提供必要的法律制度环境

制定和完善《民间融资法》等法规体系,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为民间借贷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以规范、约束和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其中,尤其对民间借贷的最高利率应有所界定,促进正当的民间金融活动摆脱灰色金融的身份,将一些不属于违法范畴的灰色金融规范化,如从法律上明确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和正常的民间金融的界限,使集资活动由暗变明,从“地下”走到地上,有利于有关部门加大对恶意欺诈行为和恶意高利贷行为的打击力度。用法律手段来治理和规范民间金融,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事实上,美国、日本也正是通过这种“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方式来规范民间金融的,而非只是简单地采取打击和取缔的办法。

(二)加强对民间金融的蓝管。发展民间金融本身要求发展对它们的监管,不监管等于不去发展

民间金融具有两面性。换句话说,由于其本身的固有特性,民间金融在对农村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发展民营经济,必须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在不断增加民间资本的增值能力的同时,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并对其加强监管,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世界上的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的,而它们能够健康地发展壮大,原因之一是它们被纳入政府(代表社会)对其进行监管的体系之中。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民间金融活跃地区的监测,尽快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尤其是建立一种有效的民间借贷利率信息收集机制,定期采集相关数据,全面掌握民间金融的运行情况,并以此制定适合的政策法规;放松管制并不等于放松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应该坚持审慎监管,坚持所有者的自律监管、市场方的外部监管和官方监管相结合,维护金融秩序。

金融管理当局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是强迫其完全正式化或者简单禁止,而是可以通过提供预警信息,提高透明度,应降低其风险,同时保持其活力。随着我国

从2004年10月29日开始原则上对正式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不设上限,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有关民间信贷利率不得高于商业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以上的司法解释事实失效。一般可以原则上借助民法和合同法来保护民间金融、解决其面临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发生贷款违约纠纷的情况下。此外,引入适宜的个人破产程序可以使得因为民间信贷债务负担所可能导致的或有负面影响最小化。

鼓励民间资本联手创建市场导向的贷款担保公司,以提高担保公司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政府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加强金融监管和提供税收优惠的鼓励办法。可以在民间金融活跃地区率先搞一些民间金融机构试点,将一些高价值或者龙头性的民间金融纳入政府监管的范围。如果允许现有的民间金融组织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登记注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既可以保留民间金融组织在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金融服务上的信用平台优势,又可以减少由于民间金融不透明所带来的潜在的风险。

(三)民间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建立共同的存款保险基金来为其吸收存放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险

这种保险费和保险金可由相应系统的行业协会或者共同的专设机构自行确定,但必须达到或者超过法定的最低限度的存款保险要求。这并不排斥同时存在一个全国性的强制性存款保险,后者可以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存款保险,适用于未参加民间金融机构之间共同设立的存款保险基金的金融机构。这样一种体制类似于德国的情况。德国的存款保险体系最初由三个存款保险子系统组成,即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存款保险系统。三者均是存款机构通过行业协会自组织参与存款保险的。1998年之后,德国根据欧盟的统一规定,引入了《存款保险与投资者补偿法》(ESAEG),该法律规定了强制性的最低存款保险,适用于没有参加上述各系统内存款保险的存款机构。德国由此形成不同银行系统内自愿保险和系统外存款机构最低义务保险相结合的存款保险体系。

上一篇:关于调整预算的申请报告下一篇:美好的日子1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