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文之(共8篇)
1.大学国文之 篇一
上大学国文课有感
众所周知,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悠远绵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以它的丰富内涵为世界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贡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但是,在中国文化在得到世界的推崇的同时,中国国内却充斥着各种西方文化因素,甚至是一些低俗的所谓的流行元素,这一切冲击着中国固有的文化精髓,致使国学在国人的心中每况日下,特别是在我们年轻的这一代中更为突出。
对此我深有感触,也最感悲哀的就是国家对英语的重视远远超过对汉语的重视,以至于作为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却被集体无意识地束之高阁,俨然成为一个被放逐在大学门庭之外的落魄潦倒的“流浪汉”。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过:“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惟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这句话放到中国大学的语境之下,实在让人备感伤神。但是2007年5月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一规定的出台让我感到了一丝丝的安慰。我们学校也开设了大学国文课,相比英文来说,我还是喜欢国文课的。在我看来大学生应该是精通母语的一群人,自己的母语都学不好谈何爱国、谈何报效祖国。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基本的母语技能,有些同学连基本的汉语拼音都不怎么会了,汉语拼音频频出错,汉字也时常“张冠李戴”,或自己发明“新字”。“我听说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一次汉语言文字大赛中,冠军竟然被一名外国留学生夺走,真是颜面扫地。”看来不止我们在发疯般地学习英语,外国人也有疯狂学习汉语的。相比全国1000余所高校都把英语作为必修必选课,“大学语文”的光景只能用“惨淡”来形容。语文教育被排斥在大学的门槛之前,不仅有辱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尊严,更使得母语教育就此丧失了生长、提升的可能性。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教授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在小学语文课的课时是外语的一倍多,初中语文的课时和外语一样多,高中外语课时要超过语文,到大学后,学生基本只学外语不学国语。
我们的图书馆,破烂的是小说,完整的是诗集,是四大名著,是心灵散文。”有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大学浮躁异常,“有多少人沉醉于读书为乐,有多少人又在游戏人生,有多少人的借书证毫无记录,又有多少女孩把时间浪费在爱情小说上,”尤其是理科生,“我们孤单的接受着各种陌生的机械、接受着自然的宇宙的理论和亘古不变的定理,泡在实验室里对着显示器求一个无边的数据。游离在世间,却隔绝了一份对尘世间敏感的心。诗意,触景生情,对绝大多数人无外乎对牛弹琴。”我在理工科学校的同学时常在我面前感慨:突然觉得不学语文是一种悲哀,以前的文采不用、不练慢慢的就丢了,有时候甚至悲哀到一份申请也不会写了,尽管写出来了可是连自己也不知道写的什么。错别字、病句、没条理,各种个样的问题都有。曾看到一名大学语文教师这样说:“跟外语相比,我们大学语文甘拜下风。有人说语文是“维系中华文化之链”,但进行语文教学的教师竟抛出如此无奈之语,我国千百年来优秀文化的沿袭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我们的国文课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学习中国文化,学习和了解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以前的我不喜欢文言文,甚至讨厌它的枯燥。但是通过这学期以来的学习,我忽然觉得我开始喜欢她了。子衿抒写了一个女子怎样的痴恋相思,蒹葭描绘了主人公怎样的执着以及怅惘,而上善若水又是刻画了得道者的不争淡然。爱情、品德、追求在古人洋洋洒洒的文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喜欢婉约派的婉转含蓄,也喜欢豪放派的豁达不羁。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我们应该具有基本的素质,学好国文,对国家的文化应该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不能丢掉了我们最本质最基础的东西。
2.民国大学国文教育课程教材概说 篇二
摘 要:本文分别从大学预科教材的过渡性质、20世纪30年代辅仁燕京等校课程和教材、40年代部定《大学国文选目》及其争论、40年代西南联大等校课程与教材等角度,全面考察民国时期大学国文课程和教材的概貌,涉及其形成、发展、特色、争论等方面,以为当下大学语文教育之借鉴。
关键词:民国大学;大一国文;国文教育;教材;课程
近年来,民国学术、学人、大学、教育、国文等话题渐成热点,坊间多种民国时称为“大学国文”或 “大一国文”的课程教材亦有再版。目前语文教育在各高校热闹开展却也争议不断,重温民国时期大学国文课程与教材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呈现出的经验与问题,仍有借鉴意义。
一、大学预科国文教材的过渡性质
现有的对民国时期大学国文教育情况的梳理和回忆材料,十分可贵,但相关述说也存在混淆模棱的情况。如什么才是与现今作为大学本科公共课相类似的课程和教材,就需要分辨清楚,因为不少议论笼统言之,其实谈的是中文(国文)系科的专业教育,故其所述内容如何专深,教员如何大牌,教材如何高明等等,就有货不对版之嫌。在这方面,应该充分注意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形,区别说明,具体分析,一事一议,庶几轻重分明,评价切当。
清末民初,由于学制变迁频繁及课程体系不定,大学阶段的国文课程及其教材的发展脉络不甚清晰。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兴新学,“壬寅学制”规定“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全勤习洋文”的同时又强调“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学务纲要》)。这算是近代大学初创期重视学生国文通识的最早表述。其他目前可见的各种语文教育史料鲜有明确涉及大学国文者。有论者指1909年唐文治编“高等学堂国文讲义”《高等国文读本》“当可视为我国‘大学语文教材之肇始”(见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亦有认为1904年林传甲编“京师大学堂国文讲义”《中国文学史》应为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的。细考这两本教材的前言性文字,确表明其为针对“公共科”国文教学,但所施用的学校实乃“高等学堂”之属(林编为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分类科国文讲义,唐编为在上海南洋公学主讲国文的讲义),而清末学制的高等学堂,则为大学预科性质——“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而非“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的大学堂。所以,这一时期的“高等学堂”国文教材,属于向着在性质和用途方面完全意义上的“大学国文”教材的过渡。再考其内容架构,林编《中国文学史》讲历代文章“源流义法”,未涉及选文,仅就体例上看,以讲论为主体,重点在文章做法,可称得上一部文章学著作——它固然算不上真正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著作”,称其为首部大学语文教材,也属牵强。后出的唐编则有选文也有讲论:以其国文观为轴线,“论文大义,以古人之文章,为我之讲义”。其选文,主体为“古文”,辑为“钩元录”,注重“精神线索”;又有“致用录”,“所选俱系近人之作,如曾胡李左诸家专集,均博采要删,而于外交之学尤三致意焉。”希望“命体达用之士,当必有取于斯文”(《高等国文读本》“例言”)。新旧、虚实杂糅,明显具有个人取向。
预科独立设置阶段,高等学堂、优等师范等校的国文教育,在“壬寅学制”下为“词章”,在“癸卯学制”下为“中国文学”,在“壬子癸丑学制”下为“国文”;后来预科教育附设于大学阶段,191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规程》也规定“国文”为预科各部之必修科目。当时施用于高等学堂国文教育的这类教材还有一些,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存藏的即有丁福保编《高等教育国文读本》,全一册,上海文明书局1905年出版;潘博编《高等国文读本》,全五册,上海广智书局1906年出版。无论性质或内容架构,均呈现出过渡期国文教材的特点。到192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取消大学预科,过渡阶段的国文教育也就完成了其使命。但也为后来的大学国文教育提供了经验和积累。
五四之后,现代大学制度逐步确立,现代语文教育也逐渐成型,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加上其他社会学术文化力量和行政力量的介入,最终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国文课程的确立,应该是在1929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规程》之际。该规程第八条规定:“大学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各科,除党义、国文、军事训练及第一第二外国文为共同必修科目外,须为未分系之一年级生设基本课目。”而按照1931年3月教育部颁行的《专科学校规程》,高等专科学校也须设国文为必修课:“各种专科学校,以党义、军事训练、国文、外国文为共同必修科目”。
至此,“大一国文”从制度上正式成为大学本科段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国文教材也在1930至1940 年代呈现出丰富复杂的面貌。
二、30年代辅仁燕京等校国文课程与教材
虽则教育行政部门有上述明确规定,30年代民国大学国文课程的开设情况,还是因校而异。有开与不开之别——张岱年就读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时(1928—1933),师大就不设大一国文(张岱年《我与北师大》)。也有开了但效果不佳者——交通大学因施行不力,专聘陈柱为系主任来主持,试图结合专业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字表现”能力。清华大学则经历多次改革,时起时落,吴小如晚年回忆说当年清华“‘大一国文始终是全校性的必修课。开这门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各系分班由著名教授主讲,像清华的朱自清、刘文典、俞平伯、浦江清诸位先生,都各分一个班去教‘大一国文”(《理工大学应恢复“大一国文”课程》)。而实际情形要更为复杂。时人谢循初做了不完全统计,截至1935年,有些大学尚未开设“大学国文”课程,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在已开设的大学中,各校为国文课程设置的学分也相差较大:浙江大学2学分,广西大学、山东大学4学分,清华大学、大夏大学、齐鲁大学、安徽大学6学分,厦门大学和沪江大学则高达12和16学分(《今日大学课程编制问题》,《安徽大学季刊》1936年第1期)。这一时期的大学国文教育,较有特色的为辅仁和燕京两所教会大学。endprint
在辅仁大学,国文教育为各院系共同必修课。来新夏回忆说:“那时辅仁大学对‘大一国文似乎比其他学校重视得多,认真遴选一部分有学问的中年讲师任教,如启功、余逊、柴德赓和周祖谟等都承担过这门课,校长陈垣先生亲自主持,共同研究选文,自编铅排线装教材。一年学下来,确实感受到不少读古文的乐趣,有些篇章还能朗朗上口。”多年之后,学生“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教材中所附的《论孟一脔》部分。”“《论孟一脔》是辅仁‘大一国文的特色,为其他大学所编教材所无。它附在其他古文后边,独立成篇,另题《论孟一脔》,共选《论语》与《孟子》各22章,共10页。”(《说说“大一国文”——兼说<论孟一脔>》)陈垣亲自主编的《国文读本》,其优点为:“一则所选各文均为名篇,文字流畅可读,对古文入门有益;二则此读本不止于选文,尚包含故事、义例,可资探讨;三则选同一内容而有不同写法相比较,对初学习作古文者,可见示范,对文史学生尤有裨助。”(来新夏《再说“大一国文”》)启功则回忆说:“陈老师对各班‘国文课一向不但是亲自过问,每年总还自己教一班课。各班的课本是统一的,选哪些作品,哪篇是为何而选,哪篇中讲什么要点,通过这篇要使学生受到哪方面的教育,都经过仔细考虑,并向任课的人加以说明。学年末全校的一年级‘国文课总是‘会考,由陈老师自己出题,统一评定分数。现在我才明白,这不但是学生的会考,也是教师们的会考。”(《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陈垣先生诞生百年纪念》)校长亲自授课命题并且延聘知名教授、督责指导青年教员,无怪其课为后人铭记。
燕京大学在30年代的北平,亦为负盛名者。这所美资背景的教会学校,却十分注重学生国文素养培育和能力训练。国文课包括名著选读和国故概要两部分,国文课不仅在大一年级开设,还持续到大二年级,且都规定为必修课程,这与普遍只有“大一国文”的各校情况颇为不同。其授课教师有杨振声、马鉴、沈士远、郭绍虞等。燕京大学国文教材,国家图书馆所见和一般史料所及多是1938—1940年的版本。笔者查览到的最早的《燕京大学国文名著选读》版本(见古籍网 http://www.bookinlife.net),封面无署名,印有“民国二十四—二十五年”字样。这套教材共4册,书前有“教材标准”说:“本编分选学术论著,文学史,国学常识之文,及与各系特有关系之作而为中学所未及者。”可见其为“各系”所用之公共科教材。又说:“本编侧重应用的古文,略及代表每个时代和文体的重要名著,与文学批评之文。”选文以时代为纲,详录周秦至唐宋时期文章,略及明清文章,每一时代文章按文体归类。收入少量近人文字,如章太炎的《菿汉微言序》《文史通义诗教》、《清代学术概论》、《国学学刊序》、《国学学刊宣言》等。编者说乃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近世及现代作者,于学术思想,所关至重,俱附入各代各体之下,以期教材之系统化,思想之现代化。”
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正值社会上“中学生国文水平低下”的讨论兼及对大学生国文能力的批评,郭绍虞遂有针对性地为燕京大学一年级国文课编写了一套两本的教材:《近代文编》和《学文示例》,由开明书店1939、1941年先后出版。此书具有广泛影响。编者在书成之后写了《大一国文教材之编纂经过与其旨趣》一文加以解说,对其良苦用心详加阐释。《学文示例》应对大中学生国文水平讨论中的意见,非常重视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但示例选文基本上是古文。朱自清写了《中国文的三种型──评郭绍虞编著的〈语文通论〉与〈学文示例〉(开明书店版)》一文,委婉地提出:“书中白话的例极少,这是限于现有的材料,倒不是郭先生一定要偏重文言;不过结果却成了以训练文言为主。所选的例子大多数出于大家和名家之手,精诚然是精,可是给一般大学生“示例”,要他们从这里学习文言的技巧,恐怕是太高太难了。”而《近代文编》,其所选文章则重在应用,而又琳琅满目。编者自言:所选“务取明显,以便学生预习,俾增阅读能力;同时又以体式分组,俾与作文取得联系,庶于临文之顷,得有观摩之资。”本书有许多二、三十年代的时人之作,如鲁迅的《马上日记》、胡适的《杜威论中国思想》、《〈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林语堂的《机器与精神》。时间上最为切近的典型的时文为《中国的西北角》,是著名记者范长江从1935年7月起作为《大公报》旅行记者记录沿途见闻而写的通讯,《大公报》1936年8月刚刚集册出版,1939年的教材就将其选入,可谓别具慧眼。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在1930 年、1934 年出版,《冯著<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也出现在这部教材的选文中。
如果说,《学文示例》尚有偏于学术不无繁难之病,则《近代文编》因其不拘一格、文备众体、选材新颖、编排有序,实在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国文教材。从中可见燕京大学的国文教学不断适应时代之需,从30年代前期的注重国学基础和古文训练,到40年代逐渐转向“以现代生活为归”的技巧训练之外兼重新思想训练的思路。后来郭氏还费不少心力指导编辑了“学生作业的整理”——《作文摘謬实例》。如此全力以赴,可见其时大学国文教员的尽心尽责。
三、40年代部定《大学国文选目》及其争论
30年代后期,国民政府大力宣扬固有文化和民族精神,为统一思想、强化国家意志,同时也为解决教科书编制、印刷和运输方面的困难,取消一直沿用的教科书“审定制”改为“部编制”,统一筹划和组编教科书,并延续至抗战胜利后。在此形势下,1940年夏,教育部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决定编选大学国文全国统编教材,并推选魏建功、朱自清、黎锦熙、卢前、伍俶傥、王焕镳六人负责编选,魏建功负责联络。魏建功《大学一年级国文问题》(《高等教育季刊》1942年2卷3期)一文介绍说:为达到教材选目“初步意志集中的调整”,前期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在战时的后方所征集到的全国大学校院(包括专科学校)选文约在二十个单位”。在对这些教材选文及其作者统计分析后发现,从中无法“找出一个客观的共同的标准”。编辑委员会专家们遂商定选文的标准共三条:“1.酌量避免与中学重复。2.生人不录。3.时代后排,文体后分,四部不论。”历时两年,商讨拟订了一个《大学国文选目》,选出50篇基本篇目。1942年10月,此目以国民政府教育部名义颁布。随后国立编译馆依此“选目”出版了“部定大学用书”《大学国文选》,要求各大学 “转知该科担任教员遵照采用”。《选目》及教材引发了一场论辩,秉承“生人不录”原则,入选的全是文言文,也重新触及了有关文言、白话的争论。endprint
朱光潜发表《就部颁〈大学国文选目〉论大学国文教材》一文(《高等教育季刊》1942年2卷3期),认为大学国文主要是一种语文训练,“我们只能希望他们能用浅近文言或国语写公私信,做学术文,叙述时事或故事,描写眼见耳闻的人物,写得辞明理达,文通文顺,我们所悬的大学国文教学目标不应低于此,也不必高于此。”“时代愈近,生活状况和思想形态愈与我们的相同,愈易了解,也愈易引起兴趣。我主张多选近代文。”“如果我教我的子弟做说理文,我毫不迟疑地叫他们看章行严的甲寅争论文字,大公报社评,和梁任公胡适之诸人的论著。至于叙事文,我也必定叫他们除史传之外看看小说(中外新旧在所不论)。”
身为编选会成员之一的朱自清发表《论大学国文选目》一文做了回应。他对大学国文教育的目标和性质持不同见解:“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朱自清认为朱光潜多选现代文的主张并不尽然。他并批评抗战前山东大学的国文教材“入选的多是历代抗敌的文字,据说学生颇感兴趣。但这办法似乎太偏窄,而且其中文学古典太少。”他反对迁就学生的兴趣,“尤其在大学生,教育还当注意整个人格的发展。兴趣是常会变动的,训练应该循序渐进的训练下去,有时候必需使学生勉强而行之。”他后来编著《经典常谈》的思想与此一脉相承。
黎锦熙也发表了长文《大学国文之统筹与救济(上)(下)》,除解释说明50篇选目的编辑和使用外,更对大学国文教学内容组织给出了系统设计。其中有这样的表述:“赶快采选若干篇白话文艺作补充的教材。”并希望白话文艺教材“若能因势利导,导入正轨,自然与那五十篇高文典册‘相反相成”。他甚至建议教员尽可“一、选定国内共推为最精洁最丰硕的报纸一种(例如重庆的大公报);二、让学生各定一份,为的是做国文教材,不是看新闻;三、匀配时间,两天一次,训练阅读,指导写作,一以贯之;四、社评,专论,特约通讯,法令文告,领袖演词,重要译件,精读;新闻电报,附刊文艺,广告启事,略读。”
围绕这一部定选目和教材的争论,参与者均为语文教育及相关领域的专门家,话题广泛而深入,映射出民国大学国文教育的整体面貌和关键问题,内容丰富,意义重大。讨论中关于大学国文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取向、教学方法,与中学教育的衔接,与社会语文的互动互腴种种重要问题的论说,今天读来,仍不乏启示意义。
四、40年代西南联大等校国文课程与教材
40年代的国文教育,自以最负盛名的西南联大为翘楚。该校将国文课作为包括中文系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共同必修课。中文系学生也修“大一国文”,这与当时和现在的普遍做法均不一样,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1938年,联大专门成立大一国文委员会,在杨振声主持下编选课本。散见的各种回忆文章和言谈记录侧面地反映了这门课之备受好评,为众多当年的联大学生、后来的知名人士所记忆和追怀。汪曾祺散文《晚翠园曲会》的描述最为生动:
西南联大有一本《大一国文》,是各系共同必修。这本书编得很有倾向性。文言文部分突出地选了《论语》,其中最突出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超功利的生活态度,接近庄子思想的率性自然的儒家思想对联大学生有相当深广的潜在影响。还有一篇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一般中学生都读过一点李清照的词,不知道她能写这样感情深挚、挥洒自如的散文。这篇散文对联大文风是有影响的。语体文部分,鲁迅的选的是《示众》。选一篇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是意料中事。选了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就有点特别。更特别的是选了林徽因的《窗子以外》。
西南联大大一国文教材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国家图书馆有藏),发行者为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出版。选文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古文23篇,以史传和序记为主;下编为古诗词,以唐宋为主;中编则基本上都是语体时文,选入反映新文学运动实绩的现代文学作品,是领风气的做法。张世英回忆说:“在联大的“大一国文”课堂上,我第一次用白话文写文章。”(《归途——我的哲学生涯》)联大国文课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文学作品选读,包含文言文、语体文、古典诗词等文类的经典篇目;二是“语文训练”,为此另外编有《西南联合大学大一国文习作参考文选》(1942,后改名为《语体文示范》)。
而在教法上,杨振宁回忆道:“联大的大一国文必修科,当时采用了轮流教学法。每一位教授只讲一个到两个礼拜。……那时的教授阵容实在很强,轮流教学法给了我们多方面的文史知识。记得教过我大一国文的老师有朱自清先生、闻一多先生、罗常培先生、王力先生等很多人。”(《杨振宁文集》)翻译家许渊冲1938年入校,也赶上诸教授轮流执教“大一国文”:“中文系的教授,每人授课两个星期”,“名教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西南联大的老师》)。联大复员后的北京大学,其国文教材保留着显著的联大的风格特点。如1948年版《北京大学国文选》(上中下三卷合一册),下卷全部为《狂人日记》、《我所知道的康桥》、《我们对于西洋文明的态度》、《窗子以外》等现代白话文。不过这已是民国国文教育的余绪了,到1949年和1950年新华书店先后出版的北大清华合编、华北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审定、叶圣陶作序的《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和《大学国文〔文言之部〕》,则已经呈现出另一种不同的面貌了。
西南联大师范学院还办有重要的国文刊物《国文月刊》,辟有“大学国文教学改革”栏,先后发表朱自清《国文教学自序》,余冠英《关于本年度统考国文试题中的文言译语体》、《介绍<精读指导举隅>》、于在春《国文成绩考查述例》、程会昌《部颁中国文学系科目平议》、《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蔽》、陈梦家《释“国”,“文”》、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郭绍虞《大一国文教材之编纂经过与其旨趣》、杨振声《新文学在大学里》、项因杰《研读和写作的关系》、陈觉玄《部颁<大学国文选目>平议》、叶兢耕《对于师范学院国文系专业训练的一点感想与意见》、季镇淮《教书杂记》、丁易《论大学国文系》等文,无疑提高了其时大学国文教育的学术含量。
纵观整个民国大学国文教育,40年代是脚步最为坚实、发展最为充分的时期,其中蕴育的实践经验和学理探讨,尚需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吸取。这对于新形势下的母语高等教育,不无裨益。
3.大学国文之 篇三
(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庄子的生平比较模糊,最早可供参考的史料是()。• A、《战国策》 • B、《左传》 • C、《史记》 • D、《资治通鉴》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百家争鸣时期,庄子在论辩上所针对的思想敌手主要是来自()。• A、法家和墨家 • B、儒家和墨家 • C、儒家和法家 • D、墨家和名家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庄子文学体现了中国古典式的()。• A、唯美主义 • B、超现实主义 • C、现实主义 • D、浪漫主义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庄子和老子同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思想十分一致,没有任何不同。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庄子•秋水(节选)》
(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战国时期()国国君闻说庄子贤明,希望聘之为相,却被庄子拒绝。• A、齐 • B、秦 • C、楚 • D、鲁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孟子的主张,他主要是为了批驳()的观点。• A、农家 • B、法家 • C、阴阳家 • D、道家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凤歌笑孔丘”的是楚国狂人()。• A、庄周 • B、微子 • C、介子推 • D、接舆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在古典时期,精于一门具体知识的专家是受到众人尊敬的。()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庄子•秋水(节选)》
(三)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按照余英时的看法,中国“哲学的突破”出现在()时期。• A、宋明理学 • B、隋唐佛学 • C、魏晋玄学 • D、百家争鸣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根据《庄子•秋水》篇的记载,庄子曾在()处垂钓。• A、濠水 • B、渭水 • C、弱水 • D、濮水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庄子所谓的“道”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功夫。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治国”,其所指的“国”和我们今天所谓的国家观念非常相似。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庄子•秋水(节选)》
(四)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的观点。• A、庄子 • B、墨子 • C、孔子 • D、老子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秋水》一文中,庄子借北海若之口,提出了“以()观之,物无贵贱”的绝对主义观点。• A、己 • B、道 • C、俗 • D、物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楚人遗弓”的典故出自()。• A、《庄子》 • B、《老子》 • C、《吕氏春秋》 • D、《论语》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道家“无为以至于无不为”的人生观是非常消极、保守的。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庄子•秋水(节选)》
(五)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庄子•秋水》中所谓的“一曲之士”指的是()一类的人。• A、地位低贱 • B、容貌丑陋 • C、道德低下 • D、见识狭隘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是()的创作理想。• A、庄子 • B、司马光 • C、苏轼 • D、司马迁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秋水》是《庄子》内七篇中的一篇,当为庄子本人所做。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望洋兴叹”这个典故出自《庄子•秋水》。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屈原《楚辞•渔父》(上)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渔父对屈原“莞尔一笑”,其意义不包括()。• A、对屈原内心苦闷的理解 • B、对屈原的不理解
• C、对屈原报国无门的同情
• D、对屈原寻死的想法的不赞同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 A、人生感慨诗 • B、政治题材叙事诗 • C、政治抒情诗 • D、爱民悯国诗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对《楚辞•渔父》一文进行赏析,不包括以下()项。• A、独幕剧式的
• B、收尾留有余地,给人思考的空间 • C、内容丰富,情感突出,篇章主旨明确 • D、对话的特点具有比喻性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学术界大多数认为屈原相当一部分作品就是最早的剧本。()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屈原《楚辞•渔父》(下)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屈原《渔父》的艺术特色及价值的是()。• A、成功将内心独白形象化
• B、精炼、生动的形象描写和语言描写 • C、充满张力的表达
• D、全文充满对人性的反思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屈原的《渔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最重要的文化内涵是()。• A、自适和自了
• B、自我放逐和自由人生 • C、自重和自了 • D、自重和自由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屈原的《渔父》与庄子的《渔父》并不相同,下列不能说明二者的差异的是()。• A、立场不同
• B、思想路线之争与人生道路之争的不同 • C、开篇和结尾写作手法的不同 • D、内心矛盾与对外的批判之不同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庄子的《渔父》是为了批判不同的思想。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现象七十二变
(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不同时代的声音总是与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紧密相关,也是对社会政治的另一种反映。而半音的出现和交响乐的发展,与()相关。• A、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 • B、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 C、资本主义的理性化逻辑 • D、资本主义的非理性主义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新媒介时代的媒介是()。• A、数字媒介 • B、收音机 • C、电视媒介 • D、网络媒介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网络媒介包括电子音乐、Flash、MTV、卡拉OK等。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流行音乐并非自古就有,它的形成具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现象七十二变
(二)已完成 成绩: 75.0分 1 【单选题】中国的流行音乐开始于()。A、上个世纪60年代末 B、上个世纪70年代初
C、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D、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以下不能用于形容赵鹏版《花房姑娘》的声音特质的选项是()。A、耳边絮语的唱法 B、柔情围困的挣扎 C、低音贝司取代吉他音 D、旋律与人声的协调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
80年代初内地很少有作者自己创作的流行歌曲。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林志炫诠释的《花房姑娘》,充满了一种柔软的不舍和幽怨情调,这与崔健所表达的感情很相似。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
现象七十二变
(三)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除了邓丽君以外,()也构成了中国新石器情感启蒙的最早流行文化版本。• A、罗大佑 • B、张爱玲 • C、三毛 • D、琼瑶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按照对流行音乐声音政治的阶段划分,邓丽君属于()。• A、精英诗语阶段
• B、消费主义社会的症候,即日常俗语阶段 • C、反思国家主义的主体幻觉阶段
• D、全球化时段的狂欢,即杂鱼混搭的阶段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罗大佑被看做是反思国家主义的主体幻觉,即私人絮语阶段的代表人物。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台湾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在70年代在中国大陆传播,是与当时人们寻求感情的解放密切相关的。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现象七十二变
(四)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流行音乐从“罗大佑模式”里分化出来,以下不属于这一分化的是()。• A、都市的伦理困境和情感偏执
• B、对祖国的无比坚定的爱和主体自信 • C、现代都市的主体的迷茫和失落 • D、逃离的冲动和无路的出路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中的“七十二变”实质是指()。• A、社会现象的不断变化 • B、声音的变化 • C、城市的日新月异
• D、都市生活中的人伦情感变化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邓丽君所代表的时代,更多的是反映都市茫然感、疏离感与浓重的乡愁之间的冲撞。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齐秦和罗大佑构成了中国早期流行音乐带有理性主义启蒙价值和意义的声音。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现象七十二变
(五)已完成成绩: 75.0分 1 【单选题】下列音乐,不能反映一种都市伦理困境和情感的偏执的是()。• A、《不留》 • B、《囚鸟》 • C、《红日》 • D、《春天里》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
罗大佑模式中分化的另一种主题是逃离的冲动和无路的出路,对现代生活大压力的回应。其中下列曲目不属于这一类型的是()。• A、《私奔》
• B、《执着》
• C、《回到拉萨》
• D、《简单爱》
我的答案:B得分: 0.0分 3 【单选题】在罗大佑模式的分化中,其中有一类是对现代城市主体的迷茫与失落。下列的音乐,不属于这一类型的是()。• A、《笨小孩》 • B、《阴天》 • C、《红日》 • D、《她来听我的演唱会》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我家的门前是太平洋》一曲所反映的是对乡土中国的浪漫想象。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现象七十二变
(六)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齐秦用柔情的唱法,原因不包括()。• A、对纯粹声音的追求 • B、对纯粹爱情的向往
• C、用纯粹的声音对抗现实的污浊
• D、希冀用柔情拯救人们彼此间的冷漠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时期,声音的政治达到了顶端。• A、80年代初 • B、80年代中
• C、80年代末90年代初 • D、90年代末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
摇滚实质上是在批判现实,但不包括()。• A、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
• B、批判个性的解放
• C、对她自身的讽刺
• D、批判国家意识形态的理性主义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齐秦和齐豫对纯粹的声音的追求,与罗大佑开创的摇滚音乐之风,其追求的精神实质是不一样的。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现象七十二变
(七)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校园民谣的悲伤,不包括()。• A、告别理想时代所面临的彷徨和忧郁 • B、个体无法独立的焦虑 • C、面对冷漠现实的恐惧感 • D、告别青春的悲伤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校园民谣回溯了罗大佑的音乐所没有的一些情感,其中不包括()。• A、少年的狂妄和校园的浪漫 • B、成人的悲伤
• C、反映的是一种悲伤的宿命感。• D、校园组族群的悲伤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校园民谣的出现,实质上是以另一种形式对崔健式摇滚和理想主义的延续。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中国的流行音乐在商品化经济的时代遭遇的第一个转变,是从噪音的时代,进入到诗情的时代。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现象七十二变
(八)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周杰伦的歌曲呈现的是()景观。• A、对青春的无限怀想 • B、对个体解放的无言诉说
• C、对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反思 • D、先锋时尚与古典主义想象的融合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
摇滚Rock and Roll是一种音乐类型,它流行于美国的()。• A、上个世纪40年代中
• B、上个世纪40年代末
• C、上个世纪50年代初
• D、上个世纪50年代末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周杰伦歌曲的歌词特点是()。• A、日常叙事 • B、追求时尚感 • C、以字成诗
• D、无意义的拼凑
4.李国文简介 篇四
作者:李国文
在中国,一提奸雄,必定马上想到曹操。如果看过京剧,立刻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那张大白脸,这是《三国演义》塑造出来的曹操。其实,奸,只是曹操的一个侧面,雄,却是他在历史上的全部。李卓吾在《藏书》中对其评价极高。“操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武子兵法,而用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若神。自作兵书十余万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与虏对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而决机而乘,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坑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遍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虽然,陶谦实有以致之也。”说实在的,就光明磊落这点,我是赞成曹操的,他不是鲁迅先生讽刺的“又想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人。也不像时下一些先生们,台上握手,台下踢脚,当面称兄道弟,背后落井下石。搂得你挺紧,可捅进你腰里的一刀,也挺深。他当年,行刺董卓不成,亡命流窜,行到中牟地方,被陈宫捉了,因曹是个反董义士,陈不但释放了他,还挂金封印,随同他一块去了。途中借宿旧交吕伯奢庄上,因猜疑,曹操便做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杀人灭口之事,从此留下恶名。现如今,陶谦劫杀其父老全家,他还有什么犹豫,不去兴师问罪,大动干戈呢?“恶滔天矣”又如何,他就是要在徐州这一带大开杀戒,还有什么好顾忌的?
细想起来,曹操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做,不也光明坦荡,心口如一嘛?比之那些实际上如此行事,偏又做出一番假张致,满嘴仁义道德,甚至还流出两滴鳄鱼泪者,要大气得多。
王夫之对陶谦评价极低,说他很差劲,说他也颇不是东西。“盖谦之为谦也,贪利赖宠,规眉睫而祸福者也。然则曹嵩之辎重,谦固垂涎而假手于别将耳。”老先生总结曰:“吮锋端之蜜,祸及生灵者数十万人,贪人之毒,可畏也夫!”所以,什么谦谦君子,什么长者风度,什么见贤思齐,什么温良恭让,这些表面上看到的,书本上写着的,是当真不得的。姑妄听之,可以,竟然信之,那就不必了,这也是生活教给我们的聪明。
5.学习朱国文心得体会 篇五
听了分公司朱经理关于我们分公司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分析后,我们深有感触。《前所未有的挑战》讲话内容带给我们基层员工的是从未有过的巨大震撼。深深地感受到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给我们各行各业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学习了朱经理对我们分公司当前的生产形势所做的透彻分析后,更是让我们耳目一新。朱经理的报告对指导我们基层队伍今后的各项工作更是指明了方向。朱经理深刻、细致的分析让我们每一名基层员工都感觉到今后工作的巨大压力,如何把上级领导的压力化作今后工作上的巨大动力,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1.鉴于我们大庆油田、我们企业殊性,过去修井生产上“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一直制约着我们修井工作的优质快速完成。如果今后我们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不即刻发生彻底的转变,那么将来我们所面对着的修井市场将是一个越来约开放的市场,在这样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上我们不要说与国外同行竞争,就是与国内其他油田的同行竞争恐怕也会在这个过去我们的传统优势项目上难以立足。面对前所未有机遇与挑战,我们不但要敢于有勇气面对这一切,更要用智慧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我们队在今年的修井生产工作中将着重对修井施工作业中的各环节进行细化,尽快实行奖金日费制。就是我们尽快组织本队生产骨干对修井施工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各个生产环节根据工作量的大小逐一进行切实可行的科学打分,每一个生产班组根据本班所完成的实际工作量的大小对照“分数表”最后取得本班组的实际奖金数量,多劳多得,用收入差距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管理为手段提高提高修井施工作业的快速顺利完成。
2.在经营管理方面,由于过去修井市场的巨大空间,惯性的思维模式一直是我们基层队伍工作的主流工作模式。一切围着计划任务运行,成本观念僵化,造成施工作业成本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基层各队修井施工作业的竞争力不强、不思进取,很难在今后的修井市场中立足。今后我们的生产任务由于修井市场的多方参与竞争,修井施工工作量将会越来越紧张。如何在有限的修井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并能够取得较大的收益,是我们基层队伍中的每一名员工都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之一。怎样更好地操作可控成本?怎样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怎么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缩短工期?怎样进一步修旧利废?如何科学进行卓有成效的单井实效分析?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制定出有效的方案,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指导今后的修井作业施工,用科学的经营手段提高队伍在修井市场上的竞争力,在经营管理上我们还要学会算细账、精打算,严格控制成本。进一步保障队伍在修井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我们还要利用现有的宣传手段广泛地宣传当前我们企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快速在基层员工中间培育竞争意识,在尽短的时间内把我队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有效地激发出来,深入挖潜,力争使每一名员工都知道什么是符合市场规律发展的行为和措施,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层员工真正从思想的根源上提高认识水平,共同努力认真对待这次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相信,有挑战同时也会有机遇,只要我们全体员工万众一心,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队
年2月23日
6.我的国文先生初中作文 篇六
段老师乃吾三年“国文先生”也。一平凡农村教师。
他可真像是学文的,才华是要横溢的。九年级组长的座位上,戴着大眼镜的老师就是他,真滑稽!眼镜的面积足足占了脸面积的一半,而且眼睛像黄豆那么大。胡子又密又黑,躲在胡茬里的嘴巴一张开,就带着笑。他的头发,那才叫绝,又黑又浓,这还不去说它,其中额头上方偏有两根“傲然不群”。哈哈,好一个“桀骜不驯”。看样子,他是个爱说爱笑,和蔼可亲并且又阳刚气十足的人。
吾国文先生声带异常发达,丹田气足,说起话来声音响彻全楼,绕梁三日而不绝。所以,能在段先生课上睡着觉的也在谪仙之列。他说话时总是咬文嚼字,生怕念错半个音,而那种激动时的`表情就不大好形容了,大概屈原老人悲叹:“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神韵可与之相比。开口“人,总是要有点思想,活得要有价值”。闭口“……只有今天,才是血汗的浇灌”。中间再加一两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什么的。让我们听得云里来,雾里去,心想:是我在梦周公呢,还是段老师是“圣人”下凡?
尽管这样,我一直认为段老师的水平是相当高的,他那种通天地,贯古今的能力,确为少见,桑丘也应该感到汗颜才是。说实话,称他为先生确也因此,不然,他才26岁嘛。
说他丹田气足,有时也像一只温驯的羊羔。
那一次,我真的绝望了。我的心被压扁了,搓圆了,又碎成一块一块的了。我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陷进了无底的深渊,面对机会的降临,我一心争取,可老师却把机会给了别人:英语老师对我的能力冷眼相待,这也不算什么。可是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却也给我脸色看。双重压力下,雄心壮志的我像一只被遗弃的“丑小鸭”,好久不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我好孤独啊,头顶的阴云何时才能散开啊。很长时间,我变了,变得不思进取,变得寡言少语,总是傻乎乎的,好似一具僵尸。
不知何时,我被他叫到了校园那颗大槐树下。我忐忑不安,许久不听他言语,偷偷地用眼睛一瞟,他的神情春意暖暖,抚慰了我久无雨露的心,这对于我一个无助的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他说:“怎么了,从不言败的你似乎看不到晴天中的太阳了……”好一会儿,紧张气氛没了,我把事情的原因诉与他。他只是淡淡一笑:“其实,没什么,我和你很相似,我的路极不平坦。1月1日,下着大雪,我怀着一颗惆怅的心,提着书包,在雪中徘徊,那一次我摔得头破血流……”声音是低沉的,但饱含着对人生的恋意。突然,他欣慰舒畅地说:“可,不管多苦,我毕竟走过来了,今天的我也还是快乐……”那一次,我和他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跨越了几千年前的师生关系,好似知己一般,那么自然,令人回味无穷。
三年之久了,也许上帝的恩赐,段老师一直是吾国文先生,风风雨雨,相知相伴,走过来了。我从“希望相随”到“希望破灭”再到“重燃希望之火”,忍受了无尽的苦与忧心,可那份老师与我结下的不解之缘则今生难忘。今天,雄心壮志依然在心,还想飞得更高更远!
在漫漫的人生海中奔赴,我似乎多了几分坚韧,心里明白——我得感谢这位与我相伴三年的良师益友。
7.国文百八课读后感 篇七
教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结构一般有两层: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即教材是如何展示课程内容,它的编写体例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水平和规律;深层结构就是编者认为什么该成为语文教材的内容,即什么样的知识和认识形式限制和规定着人提高其语文素养,什么样的语文教材是符合教育的本质的。研究和评价教材,不能仅仅着眼于选文是否文质兼美,知识体系是否严密等,更要着重分析它所隐含的深层结构,它的语文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理念。本研究以夏丏尊、叶圣陶先生编写的《国文百八课》为样本,分析它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而探讨如何完善语文教材的编撰、评价语文教材有哪些内容和标准等问题。
本文以《国文百八课》作为个案,来探讨语文教材评价的标准和内容,明确语文教材的评价主要有四个维度:一是语文教学观维度,即语文教什么。二是科学化维度,即教材的编写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和规律,教材应该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来构建。三是语文知识观维度,即教材如何选择和呈现知识,是否向学生展示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教材应创设情境,令学生从经验出发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并把能力训练与情感体验整和起来。四是语文教材观维度,即编者对教材功能的理解,即教材的设计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创设了什么条件。
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常常是在研究“怎样教”,而对“教什么”的问题触及很少,原因很简单:“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重“阅读感悟”还是重“思维表达”?“语文”之“文”究竟是“文字”“文章”还是“文化”?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们也各执一词,“任教的老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叶圣陶集》)
8.大学国文之 篇八
一 前言
转眼,我已经学习国文近两个学期的时间了,至今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在上这门课的第一节课时,老师的热情,老师的博闻强记的演说,都已经深深的让我喜欢上了《国文》这堂课。这些,都是《国文》在第一堂课上,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直到如今我仍然对上课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但是,我更认为的是,是《国文》这本书和认真负责的老师,让我记得了这一堂课。从那以后,如果,不是因为有特殊的情况,我都一定会按时的来上课。每一次的上课,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心酸。《国文》让我学习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和人生的理解,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
二为什么学习国文以及学习国文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既道出了语文的复杂性,也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的人都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大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高等院校各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都应该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概括起来讲,大学语文课在学生求知、做人和终身发展等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1、丰富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人文教育说简单了就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大学语文课不仅包容了这一切,而且赋于其更加博大的内涵和更为生动的形式。如:本书中所选的《论语》、《老子》、《孟子》、等无一不是绝好的道德教育素材。大学语文课是大学里最好的人文课程。屈原的忧国忧民、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朱自清在贫病交加中拒领美国的面粉,这些都说明文学对人的巨大影响。政治说教是苍白无力的,文学的影响却是深入人心的,大学语文课在大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2、改善思维品质,提升创造力。人最关键的能力是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汉字是象形文字,汉语言是极易唤起人的形象思维活动的语言,是一种词、句都富有形象暗示的语言;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因此,学习汉语言和文学,可以大大丰富人的想象力,增强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改善人的思维品质,提升人的创造力。
3、激励感召,提高情商。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有一个重大发现: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商(IQ),而且取决于情商(EQ)。有些时候,情商的作用甚至更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在决定一个人成功的诸因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情商是什么?就是情绪商数。说具体一点,情商是指情绪、情感、意志、耐挫力等方面的品质,这些品质都可以通过文学形象的感召、激励和熏陶来改善。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具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量,使人产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激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的意志力和抗挫力。不仅如此,论理和述志的美文能激发人的斗志,催人奋发向上。从培养和提高情商的角度讲,文学是情绪的镇静剂,是情感的稳定剂;可以强化意志力,增强抗挫力。
4、开阔视野,增加智慧。大学语文课的内容文理相互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历史、哲学、文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尽含其中,思想包容性大。学好大学语文课,不仅可以架通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联系的桥梁,而且可以开阔视野,增加智慧。
5、净化灵魂,完美人格。文学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可以剔除人内心的一切私欲和杂念,使人变得纯洁而高尚;文学可以在人的心灵深处播下善良的种子,可以唤醒人的良知,唤起人向善的意识;文学可以使人富有同情心、宽容心、仁爱心,使人感情丰富、嫉恶如仇;文学可以使人心胸宽广,志向远大。
6、唤起美感体验,提高审美鉴赏力。人一旦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文学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培养人的生活情趣。文学是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极易唤起人的美感体验,使人获得强烈的美感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审美鉴赏力,使人的思想充满活力。开好大学语文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的人生更充实,生活更快乐。
我真的是觉得《国文》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不仅对我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对于国文学习和教学的建议
大学的教育主导思想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我觉得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阅读、教学研究性鉴赏教学、研究性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同时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应具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社会体制的不断革新、价值观念的日益多元化以及各种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与校园现象的涌现,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判别能力出现很多问题。大学语文作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承担着重要使命。大学语文除了以文学作品特有的 “美”与“情”两因素陶冶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与丰富的情感体验外,还应有意识地改善和提 升大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文学作品蕴涵的思想精髓能真正渗透和内化到学生自我的思维方式中,落实到日常生活的行为举止上。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人的潜意识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对于学生,情感有时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成为阻力。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并非难事。基于上述认识,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十分重要。
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理解和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赏识”的对象包括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兴趣的形成和巩固,要建筑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
总之,一句话,大学生不应该成为考试的奴隶,而应该成为自我的主人。要知道,考试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有它更为高远的最终目标。而这一目标,应该与我们的人生联系在一起。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参考文献
【大学国文之】推荐阅读:
作文大学之道11-12
中国大学之最09-16
大学生活之于我06-30
大学入党之思想汇报07-16
大学之道读后感范文07-03
社交礼仪常识之大学生07-10
大学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 之鸣谢08-10
大学生职业指导之实践08-25
浅谈大学生之嫉妒情绪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