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10-24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8篇)

1.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一

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营销是以企业现代化营销理论为基础,利用Internet为传播手段的一种低成本、跨时空、全球性、高效全新的营销方式。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表明:网络营销必将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主流。尽管现阶段网络营销的社会经济环境还在不尽完善,有些问题需要政府和其他的相关部门去完善解决,但从企业本身看,正确面对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有效的网络营销对策,是企业生存发展、赢得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网络营销的含义

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学科,于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它经历了以生产为导向的营销观念、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观念、推销观念、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观念以及社会营销观念等五个阶段。近年来,营销理论又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市场营销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对市场营销策略和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沟通与产品销售渠道,互联网改变了企业所面对的用户和消费者、虚拟市场的空间以及竞争对手,企业将在一个全新的营销环境下生存。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定义“为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并同他人交换产品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也就是说,营销是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活动总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营销成为现在和未来的主要趋势。与许多新兴学科一样,关于网络营销的概念有多种解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完善的定义。广义地说,凡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标的营销活动,都可以成为网络营销(或叫网上营销),也就是说,网络营销贯穿于企业开展网上经营的整个过程,包括信息发布、信息收集,到开展网上交易为主的电子商务阶段,网络营销一直都是一项重要内容。从狭义上讲是指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增值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活动,是传统贸易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

为了理解网络营销的全貌,我们有必要为网络营销下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义。我个人认为,从“营销”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网络营销定义为:网络营销是 1

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特性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

二、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网络营销意识落后

首先,企业经营观念落后。网络营销整合理论认为,网络营销首先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把顾客作为企业的中哟资源进行研究利用。而当前,我国众多企业利用网络进行网上查询和网络信息发布,应用层次比较少。传统营销中等客上门和推销观念还比较普遍;其次,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清,网络竞争意识不强。众多企业没有意识到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的一部分,与传统营销是互补的关系。他们往往把网络营销作为单独的营销方式,认为网络营销是时尚行为,建个网页便不再理会,网页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对顾客的意见不能及时回复。还有一些企业守着传统的营销模式,看不到网络营销的光明前景,网络竞争意识十分淡薄。

(二)企业网络营销策略水平低

首先,网络营销产品少,范围窄,缺乏规模经营的优势。我国网络营销主要产品是电脑、软件、手机、图书等几种产品,面向大众的产品如服装、药品、日用品等产品较少。网络营销经营规模狭小,商品品种数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化用品,消费者还要通过传统的方式购买。第二,网络利用率不高,营销方式单一。网络营销优势之一是加强消费者和企业的互动,使企业能及时了解消费者信息,改进产品及制造个性化产品。目前,我国企业仅将网络营销作为廉价的联系方式,对网上调研、网上销售、网上服务等营销活动未展开充分的利用,营销方式单一,网络效益不高。

(三)网络支付问题

目前,我国网络支付的技术手段尚不成熟,安全通用的电子货币尚处于研制认证阶段,在目前信用卡消费未占主导的情况下,网络分散的现金交割只能靠用户事前(后)交费才能完成。网络分散成了一种“网上订货网下付款”的四不像的交易方式,极大地影响了网络分散的效率。即使凭信用卡实现网上支付,对顾客和企业具有一个安全保障的问题。对顾客来说,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机器,万一出故障吞了血汗钱怎么办;对企业来说,万一拿到的信用卡卡号是盗用的怎么

办即便是电子货币成为现实,但要让企业业务主管、整个社会接受,短期内恐怕也难以实现。据调查,有52%的网络用户认为,目前网上购物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安全方便的网上付款方式。因此,目前在网络安全支付方面存在的技术与观念问题是制约网络营销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因素。

(四)法律法规问题

网络营销是交易方式的电子化,经营者与消费者不直接见面,消费者与商品没有直接接触,这将会引发一系列相应的法律问题,例如,购买者得到的商品与选购的商品不一致,网上欺诈、经营者被无理拒付、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受到黑客的威胁等。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步完整的有关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的法律规范,不易对消费者权益和经营者权益进行保护。

(五)网络基础设施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网络的先决条件。这些年来,虽然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成绩显著,但是和进行网络营销的条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1)上网人数少,网络普及率低,缺乏网络营销所需要的人气基础,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我国互联网上万人达到1.44亿,其中宽带上网用户9700万户。而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互联网网名数有望达到2亿人,年增长8%,普及率为15%。即便这样上网绝对人数还是相当低的,网络的普及率也很低,网络营销的基础水平不可能得到很大提高,也是缺乏人气基础。(2)网络地域分布不均。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网络发展水平较高而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网络发展却迟缓。前者不论在CN下的注册域名数还是网站数都达到了全国的80%以上,而后者不足20%。

(六)物流配送问题

目前我国网络营销配送需求远没有达到物流企业运行所需的最小规模,而且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购物消费者所在地域分布不均,这就进一步加大了物流企业运行所需的固定成本,从而难以降低服务价格。因此,消费者在网上购物后,除了要支付商品价值外,还要支付运费,这就有可能使企业失去成本降低带来的价格优势。网络营销可以大大缩短商品交易时间,但如果没有与之配套的物流系统,消费者就有可能会在漫长的等待过程只能够失去耐性,而网上购物的方便快捷也就无从体现。因此,开展网络营销最需要解决的就是物流问题,即“网络营 3

销物流先行”。

(七)人才问题

网络竞争意识不强,对网络营销认识不清。绝大部分企业也还是把竞争焦点定位与实体,没有充分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这一虚拟市场对赢得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把网络看的过于神秘,总以为只有工程师、电脑技术人员才能使用这一高科技产物。人才是网络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目前企业广泛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缺乏懂得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营销人才,绝大多数企业还不了解网络营销的处理方式,不懂得如何应用电子手段来改进企业经营。有的企业及时配置了十几台最先进的电脑,但整个企业只有一两个会使用电脑,还是一知半解,没有技术人员帮助其向互联网转型,面对网络提供的种种机会,企业只能望网兴叹了。为此,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手段,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好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对策

(一)转变观念,积极发展网络营销

改变我国企业网络营销落后观念应从一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要正确的认识网络营销,真正的了解和掌握网络营销的内涵和外延,充分意识到网络营销对于企业新世纪发展的重要意义,把网络营销作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为此,企业重要不断地加强员工素质建设,培养网络营销人才,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第二,真正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想深植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网页设计中突出以消费者为核心,不断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并及时回复顾客疑问,建立对顾客个人资料的安全保密措施,树立诚信意识,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实行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

1、恰当的选取网络营销的产品,注重网络品牌建设

网上营销产品一般分为是他产品和虚体产品。实体产品主要是一些普通的产品,如日用消费品、工业品等;虚体产品主要是数字化商品和联机服务,如计算机软件、书籍、订购机票等。从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来看,产品主要以虚体产品为主。因而,外面应加强此题产品的网上销售。由于实体产品一般只有在消费者

购买之后才能评价其质量,网上直接销售效果会不佳。所以企业可以采取建立完善的网上产品目录与方便全面的售后服务,以吸引消费者的网上浏览,通过传统方式达成交易。网上营销由于虚拟性加大了消费者的购买风险,因而消费者在网上更愿意去选择品牌美誉度较高的企业。一项研究表明,传统的品牌与网站的访问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传统的知名企业更加强网络产品的品牌建设,新兴的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品牌建设树立自己的知名度。网络品牌建设首先需要提高网页浏览次数。网页设计要突出产品的特性;其次要注重品牌的宣传力度。企业可以通过传统方式和网络方式相结合的措施与消费者接触。亚马逊通过这种方式扩大了知名度,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成为毫无争议的网上第一书店。

实施完善的服务策略,网络营销中,服务是构成产品的一个主要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是实现网络营销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用户满意度和树立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在形成网络营销体系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提供周到的信息服务。系统中应该包括有关产品的所有信息并从消费者角度对其有用性进行详细分析,让消费者能将心中对产品的疑问,在浏览阅读中消失。这样会争强消费者对网站的依赖性,同时也容易赢得顾客的心。建立全方位的服务系统。首先,企业向消费者表明其高效的服务策略,如使用大内存服务器、设立完备的数据库和多种检索入口提高检索的效率,争强了收索的速度。其次,企业可以建立网上消费者论坛提供个性化服务,重视客户反馈。第三,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预测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制订电子支付系统那个的安全措施。这些都有利于降低消费者购买风险。

2、制定合理的网上价格策略

产品的价格是影响销售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营销中价格策略制定比较传统营销方式更为灵活多样,消费者的主动性加强,因而企业还存在着持久的网上价格战。网络价格策略一般主要有三种方式:低价定价策略、定制定价和免费定价策略。企业一般应根据产品的特性而选择实施不同的定价方式。低价定价策略的使用。这种策略一般应用于生产性企业和网上商店。企业一般使用该策略时,使用成本加利润的方式。因而企业首先对产品成本进行评估,有效的降低成本,才能赢得低价有事。沃尔玛通过同意的订货系统减少了购买成本从而降低了商品的价格;而亚马逊图书价格一般都要以3折到5折的折扣定价,这对消费者形成了 5

强大的购买吸引力。定制性定价策略。互联网迎合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企业根据用户要求制定产品,因而价格也体现出定制性要求。定制生产定价是根据消费者要求的产品制定其愿意承担的价格,一般适用于电脑组装,服装设计等企业。如戴尔公司根据用户的配置信息转换不断的显示变化的价格,让消费者对价格有充分的了解。这类企业在定价时应注意价格的欧明度要高,最好能将竞争者的性价比和自己的产品进行比较,以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免费定价策略。网络营销中,免费产品和服务策略。许多新兴公司正是靠着这种策略占有了市场份额并获得了良好的知名度。这类价格策略一般应用于产品易于数字化、无形化、零制造成本的企业。例如一些软件生产企业,在开发出新的产品是可以先让消费者免费使用,过一段时间后在收费,但这种策略需要企业强大的资金做后盾,盈利较慢,因而风险也大。

网络营销中价格的灵活性,趋低性促使消费者有众多的选择余地。企业最好将在经济的产品价格公开化,实行灵活的定价策略,以促使消费者做出快速的购买决定。

3、加强网络营销渠道建设

网络渠道就是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的具体通道或路径。它涉及到信息的沟通,资金的转移和实物转移等内容。在网络营销中,渠道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完善的网络营销渠道主要包括订货系统、结算系统和配送系统。因而,企业的网络营销渠道合理与否,体现着能否顺利完成交易,能否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降低购买风险压力。如何建立适宜自己企业的发展的营销渠道为企业深思的问题。网络直销模式即生产者不通过任何的中间商而将产品送达消费者的渠道模式。该模式减少了中间商环节,降低成本,同时增加了顾客和企业的联系。著名的戴尔公司即网上直销的先驱。它通过建立在线配置器,使顾客能利用它设计自己需要的产品服务,客户的选择给制造系统发出信息,从而启动采购组装与发送系统。这样能够完成客户的个性化产品的制造。目前,国内的联想集团也通过网上直销模式向中小客户提供个性化装配。一般而言,这种模式用于易于数字化、标准化的产品如大多数的无形产品和服务。对于大量中小企业而言,网上直销模式是一种很有效的交易方式。但网上直接销售需要企业建立良好的结算系统和配送系统,以促使交易的顺利完成。网上间接销售渠道模式即生产者通过电子 6

中间商与消费者建立联系,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的是,网上间接销售渠道仅有一个中间环节。这种模式可适用于网上商店的运营,网上商店是专门提供商品交易的中间场所,如中国商品交易中心。企业可以通过其站点申请租赁虚拟摊位,而电子中间商则负责提供交易信息,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资金回收,这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后顾之忧;同事也为消费者考虑有方便快捷安全的结算支付系统、运输服务系统、产品品质保证,方便了顾客的购买。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几十个这样的交易中,大量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它们迈出网络营销的第一步,待实力增强后再考虑建立自己的直销模式。

4、运用网络促销策略

网络促销只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向虚拟市场传递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以启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的各种活动。与传统促销方式相同的是它仍是企业盈利的主要手段,所不同的是网上促销无任何空间限制,是互动性强的信息沟通以及形象生动的促销方式。网络促销主要包括网络广告、销售促进、站点推广和关系营销四种方式。企业网络促销一般通过网络广告和站点推广的方式进行,而将销售促进和关系营销作为策略手段和理念方式溶入到网络广告和站点推广之中。网络广告方式。网络广告主要借助知名的站点,免费电子邮件服务以及一些免费公开的交互站点发布企业的产品信息,对企业以及产品信息进行宣传推广。它包括多钟形式,如建立企业的网页、旗帜广告、按钮广告、标点广告等。由于网上消费者面对的是大量的信息阅读量,因而企业网络广告应突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特色,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一般动感性强,积极快乐的动漫广告易于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如海尔网站的“海尔网上乐园”子站,用户可以通过该网站发送贺卡,在网站上通过游戏天堂玩网络游戏,这些栏目为网站上用户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加深了海尔品牌的亲和力。企业不仅要设计吸引“眼球”的网络广告,更要将尊重消费者放到第一位。广告内容不含虚假成分,积极向上,遵守网络礼仪,不首先向浏览者发送信息,只有经过浏览者允许才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其发送信息,体现出良好的企业道德。站点推广方式。这一方式主要是利用网络营销方式扩大网站,另一方面,企业要注意改进网站的内容和服务。目前我国企业网站的弊端是一潭死水,建立好后就很少进行更新和修改,致使网页内容千篇一律,很难吸引浏览者注意。在这方面,索尼的网站促销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7

索尼网站有许多不同的分部,但在主页上则突出的是同意的索尼网站风格。网页主要包括“音乐”、“影视”、“电视器”等多个项目。“音乐”栏目中,企业定期提供有附加值的最新内容,不断将其添加到服务器中,向公众提供当红影星的最新专辑,新歌的发行计划等信息,使站点能快速有效并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生动的内容。这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访问者进入其音乐网站,造成了巨大的潜在消费者市场。索尼正是凭借着这种创新无限的方式,在短短的熟年中创造了品牌奇迹。它的成功是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和借鉴的。

(三)加强电子支付体系的建设

建立电子支付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税收。网上直接购买的一些物品,如软件、信息等,没有任何形式的书面资料,税收部门有必要网上设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以防止税收流失,而网上远程购物又会涉及异地征税问题,这些需要建立新的管理机制。此外,国家还应推动商业银行的网络发展,建立完善的电子支付体系。目前我国银行提供网上支付的服务,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受到很大的制约。

(四)建立和完善网络营销的法律体系

可以说法制问题是我国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关键。虽然我国信息产业部相继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但是大多是针对网络本身,关于网络交易等方面的较少。目前我国的经济合同法,没有网上交易合同的内容,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得不到全面保护。因此应吸收和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经验,通过理发并积极宣传,确保网上交易安全树立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依照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现状,参考国外比较成熟的法规(如:美国的《电子签名法》、爱尔兰的《电子商务法》等),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法律制度。

(五)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整体水平。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的时候,应当积极引导其他资本(如:民间资本,国际资本等)流向网络基础检索,着力解决互联网络地域分布不均的情况。同时还要加强网络技术的研究开发,改善网络环境。

(六)加大物流平台的建设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配套的物流体系建设战略与策略。首先,大型的、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兴建大型贮物仓库,并在全球设立配送中心,利用自己原有的分销渠道来实现对消费者的及时实物配送。其次,没有实力建设庞大物流体系的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原有的零售或连锁企业共同组建配送中心。最后企业也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

(七)重视人才培养

网络营销对人才的要求很高,网络营销的人才不仅要熟悉计算机,互联网,还要精通金融贸易。物资经营管理,还要懂得如何通过网络完成交易的各个环节商业信息的收集,合同的磋商、运输、保险、货币支付等问题。目前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开展网络营销人才,部分中小企业还不了解网络营销的处理方式,不懂得如何用电子手段来改进企业经营。为了一些中小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投入一部分资金,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好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即懂得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又懂得市场营销及经营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为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培养是一项重要而艰难的工作,应区分不同层次,依照不同形式地开展这项工作。一是培养IT技术人员;二是培训企业的决策者和各级领导;三是培养网络营销所涉及的不同领域的人员;四是培养普通员工。

2.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二

当前, 我国的汽车市场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发展后劲也十分巨大。改革开放后, 引入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汽车品牌厂商, 尤其自我国加入WTO后, 整个汽车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自主品牌汽车也逐步崛起。目前, 我国汽车市场形成了“洋”品牌为主导, 合资企业为主体, 自主品牌汽车有潜力的复杂局面, 我国汽车营销模式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1.1 特许经营的专卖店模式

汽车4S店就是特许经营的专卖店模式的典型代表, 一般由汽车制造商与汽车经销商达成合作意向, 授权经销商在一定区域内对制造商指定的品牌汽车进行营销活动。汽车制造商通常在经销商的宣传, 销售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和要求, 牢牢把握住汽车品牌的核心资源。汽车4S店的功能主要包含有新车销售、配件销售、维护维修、信息的反馈, 现在的大部分4S店还具备二手车置换的功能。我国绝大部分汽车的消费都是在这种专卖店模式下完成的, 因此特许经营的专卖店目前是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主流。

1.2 汽车超市

汽车超市, 可以代理多个汽车品牌并同时提供销售和服务。汽车超市与汽车特许经营专卖店相比而言, 是一种与截然不同的一种汽车营销模式。汽车超市比单一的特许经营专卖店要具备多种汽车资源整合的能力, 通常实力较强。

1.3 汽车交易市场

汽车交易市场将多种品牌的汽车专卖店集中在一起, 提供汽车的销售及服务的同时, 还提供因汽车销售而来的增值服务, 如担保、信贷、保险、上户上牌等。汽车交易市场通常由大型实体公司进行专业化的运作管理, 在形成自己品牌的同时由该公司组织相关的延伸服务。国内的汽车交易市场大约有400到500家, 其中形成一定规模的有100多家, 年交易额超过十亿人民币的仅有10多家。按照经营模式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管理为主, 其模式主要特征是管理者不参与经营销售, 二是自己进行汽车销售为主, 其他经销商少, 具有双重身份即市场管理者与汽车销售者于一体, 这种类型目前是汽车交易市场的主流;三是从销量来看, 交易市场与其他的入市经销商各占50%份额。

1.4 汽车园区

汽车园区是相对汽车交易市场而言, 是规模更大的一种汽车营销模式, 具备都市化、花园式、主题式、现代化汽车园区四个特点。除了汽车园区本身规模较大以外, 在汽车销售、汽车信息、汽车娱乐等方面尽可能满足了汽车消费者的需求。汽车园区具有思想文化意义的一些功能比如汽车历史、汽车文化、汽车展示、汽车科技交流、汽车科普教育、汽车等, 是一种新的城市拓展功能, 对消费者而言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示范意义, 有利于汽车品牌的长期传播。

2、美国当前汽车营销模式

美国被誉为“车轮上的国家”, 不仅是传统的汽车消费强国也是生产制造强国。美国汽车营销模式主要由两种类型三大渠道组成。两种类型是指其汽车经销商有新车经销商和二手车经销商之分。三大渠道分别为排它性特许经销商, 即只销售一个厂家的某个品牌, 二是非排它性经销商, 即销售不同厂家的几个品牌, 三是厂家直销。

美国汽车营销最大的特点是其专业性, 美国汽车营销的常见模式是专卖店, 全美国有上万个汽车专卖店, 但绝大多数只做销售, 极少一部分专卖店提供汽车售后服务业务。美国的汽车售后服务采取专业化经营, 已经完成和汽车销售的分离。美国的汽车销售是特许经营, 而售后服务则是相对独立的。由若干个汽车专卖店组成的商业街, 被称之为“汽车大道”或“汽车一条街”等。美国汽车经销商是受国家控制的行业之一, 其取得特许经营权必须由地方政府批准, 经销商向厂家提取汽车所需费用必须自己贷款解决。而美国的汽车销售收入主要由新车、二手车和售后服务组成, 其中新车销售占总收入近六成, 二手车占近三成, 其他销售如快修、汽车装饰、精品销售等占一成多一点。

美国的汽车销售企业销售层级少, 中间环节极度简化, 销售人员十分精简。消费者的购车效率也十分惊人, 美国汽车消费者平均耗时两个小时就可办完全部的购车手续。美国二手车市场十分活跃, 据统计, 美国的二手车交易量是新车交易量的二到三倍。就专卖店来说, 它的营业收入构成是新车占60%, 二手车占29%, 维修等占1%。

美国的二手车租赁也十分流行。很多美国家庭每年平均会租赁汽车一至二次, 主要是用于长途旅行度假等一些特殊用途, 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用车需求一般都是由租赁汽车来满足。这刺激了二手车市场的蓬勃发展, 也带动了新车的销售量。美国汽车也实行网上销售, 购买者从网上下单到汽车运到消费者手中只需要三到五天时间, 汽车的售后服务也可通过网络实现。

3、我国汽车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内的汽车销售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现有汽车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多, 这提醒着我国汽车营销模式急需进行一次科学有效的改革。我国汽车市场爆发时间短, 市场仍不成熟, 对比成熟的美国汽车市场, 不难发现我国汽车营销模式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3.1 汽车销售模式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汽车销售模式比较单一, 大多数主要采用的是品牌专营模式, 汽车经销商往往以品牌为单位, 各自按照其品牌厂商的要求建立展厅, 同时以厂商规定的销售方式进行销售, 即我们日常所见的4S店。4S店的投资规模较大, 相对转嫁给客户的消费也较大, 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无形之中就给客户增加了消费压力, 同时也降低了客户的购买力, 并且很有可能形成垄断性经营, 这就成了为了眼前的一棵大树而放弃身后的整片森林, 从长远的汽车营销道路来看, 是很不合理的。因此要积极开展创新, 开拓更多科学有效的新渠道。

3.2 汽车售后服务的问题

目前, 几乎所有的汽车经销商都非常看重售后服务的质量,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实际的汽车销售后, 汽车在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 经销商更多的是敷衍了事, 或是打“擦边球”推卸责任。这对汽车销售的长期战略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重大影响和阻碍。经销商不仅要培养自己担当责任的良心, 也要提高自己销售和售后服务的热情, 不然这对在汽车销售这条大道上的长期利益上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3.3 我国汽车销售队伍的问题

我国汽车销售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营销队伍是贯彻经营理念、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 同时也是企业经销商形象良好与否的体现。在我国, 汽车销售人员的从业资格没有严格的要求。甚至随便是谁都可以担任一个汽车销售顾问, 大多数人眼中的汽车销售顾问仅仅是一个只要能卖出汽车, 能推销出产品就行, 其他的什么都不需要具备就可以。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 国内营销队伍在汽车营销的过程中总会因为说话, 或者无法领悟消费者需求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

3.4 汽车交易市场盲目建设

汽车交易市场是汽车营销模式的一种, 已存在数年。因为市场面积大、品牌齐全、市场内部竞争激烈, 消费者可以在汽车交易市场中获取更大的价格实惠。汽车交易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相对完善, 办理各种手续相对方便快捷, 装饰配件也可以一次性购置齐全。但盲目建设接踵而至, 目前国内正在建设的汽车交易市场数不胜数, 而且动则就是上千亩地、上亿元的投资, 不但费时费力, 而且浪费资金。中间成本的不断增加势必会影响到汽车企业的竞争和压缩企业的生存空间。

3.5 国内大多4S店实力不足

无论规模、实力、营销手段都远远小于经销商, 实力差距使得经销商只能听命于厂商。许多经销商的销售任务一般都是由厂商硬性摊派, 在厂商面前基本没有话语权, 因此就没有必要去树立经销商自己的品牌。而对消费者来说, 选择去哪里购买产品不会有什么依据, 往往是就近原则。

4、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4.1 实现多元化的汽车营销方式

面对我国的汽车销售弊端, 我国必须寻找全新的汽车营销模式, 并以多元化的汽车营销模式实现汽车营销模式的健康发展。一是可以加强网站的自身建设, 汽车制造商或经销商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官方网站的建设, 通过真是的现场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等方式向消费者介绍企业和产品。还可设有三百六十度的全景观车页面, 让消费者能够全面而又真实的了解产品和车况配置;二是经销商可以建立综合推广方式, 可以通过各大电视台、报纸、杂志、网上搜索引擎的合作, 进行扩大、扩广营销范围。

4.2 建立全面的售后跟踪服务,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售后服务与营销一样非常重要, 同时也非常关键。要想加强汽车营销的竞争实力更多的不是比产品质量, 而是比售后服务质量。因为汽车是属于长期使用的产品, 我们要提供全面且贴心的售后服务, 才能留住客户的心, 才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完整的客户资料, 充分了解客户的情况。经销商要多组织客户进行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安排专业人员耐心并且细心的帮客户解决我们产品的各种问题, 这对经销商的营销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3 监控营销人员的招募和在职考核和培训

要把对汽车营销人员的培训和其从业资格的严格要求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在职营销人员进行顾客满意度培训、参与决策培训、营销技能的培训等一系列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企业要花功夫和心思建立一支优秀的营销团队, 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实力水平及形象。

4.4 营销模式要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发挥其最大的宣传营销作用

目前我国汽车企业的营销模式, 要想办法降低中间环节成本, 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竟争力的同时扩大我国汽车产业的生存空间。

4.5 通过旧车建议带动新车销售

我国的二手车市场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 这是一个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行业。传统的4S店可以开展二手车以旧换新, 不仅可以带动新车销售, 还可以增多流动人群, 提高销售人气。对车况较好的还可以在利用。如开展汽车租赁业务, 提供二手车的维修服务等一些配套服务。这样不但消除了客户购买二手车的后顾之忧, 同时也带动了国内维修服务行业的发展。

5、结论

随着中国汽车企业数十年的高速发展, 厂家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愈演愈烈。我国汽车营销模式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实际, 探索出与之适应的新模式, 而不是简单地沿用现有模式或照搬国外的汽车营销模式。多元化、扁平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发展必将是我国汽车营销模式发展的大方向。汽车营销多元化发展方向与市场经济特点是一致的, 具体哪种模式应有消费者自己来判断和选择。所谓扁平化, 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要趋向最小, 汽车流通渠道的层级尽可能要少, 企业应努力减少销售的中间环节, 同时也降低了渠道的成本。信息化方向, 着力于提高信息反馈速度及传播速度。借助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升级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 电子商务在整体汽车营销中所占比值会进一步加大。一体化是指整合整个汽车行业建立完善的销售体制, 形成整车销售、零配件销售、维修、售后服务集一身的汽车销售专场, 这样不仅降低了成本, 更是迎合了市场, 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勇.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汽车营销模式应注意的问题[J].汽车研究与开发, 2005 (6) :9-11.

3.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 农产品绿色营销 对策 国际竞争力

加入世贸组织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频频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规模受到制约,造成很大损失。出口受阻的农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和水产品。为提高中国绿色农业的国际地位,减少因绿色问题而产生的贸易纠纷和壁垒,农产品绿色营销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际市场上来看,绿色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绿色营销将成为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绿色营销的涵义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其经营理念,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创造和发掘市场机会,并采取适宜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与营销策略。

从以上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给出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定义: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而对农产品进行策划与实施的过程。

二、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绿色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克服了国外技术壁垒和生产成本上涨压力的影响实现了较快增长。2006年1月~11月,我国农产品累计出口278.02亿美元,已超过2005年全年271.8亿美元的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农产品的出口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在出口经验、技术控制、认证标准等各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也凸现出一些问题:

1.国际、国内市场矛盾突出

在国际上,“绿色消费”观念与市场已经形成。在吃的方面,提倡使用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住的方面,提倡住所安静、空气清新,家具以原木、原竹为主;行的方面,提倡使用无铅汽油和能耗低的汽车以及骑自行车、步行,提倡生态旅游等。有资料表明:77%的美国民众表示一个公司的环境信誉会影响其购买决定,82%的德国人和67%的荷兰人购买行为会考虑环境污染因素,40%的欧洲人更喜欢购买“绿色产品”,日本的家庭主妇中有91.6%的人对绿色产品感兴趣,预计到21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的绿色消费产品将上升到15%甚至是20%。

而在国内,农产品“绿色消费”发展滞后,存在着观念认识程度偏低、绿色产品成本过高、农产品品质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如2001年1月~7月我国大米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了76万吨,主要原因是我国大米品质低劣和加工水平较低,导致大米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市场不能保持。由于缺乏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管理以及受种子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我国许多农产品生产成本都很高,价格上缺乏比较优势。

2.绿色壁垒高筑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政府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等,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规定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使得国外产品无法进入或者进入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我国由于在环境标准制定实施及资金投入、环境技术水平等多方面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多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因此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有显著影响。如欧盟对中国茶叶的检测指标从原来的72项增加到现在的134项,限制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新增到62种,其标准总体比原先提高了250多倍。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1ug/kg~0.3ug/kg,远超过日本标准(5ug/kg)、美国标准(45ug/kg),以至于欧盟国家自己的产品也常常达不到这个标准。2006年5月,日本正式对进口农产品实施技术标准十分苛刻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对所有农业化学品残留制定了限量标准,涉及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54782个限量标准,全面提高了进口农产品的技术门槛和市场准入标准,直接影响到我国近80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涉及到中国6000多家对日农产品出口企业。

3.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保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的生产方法、加工过程及包装、储运、组成成分等诸多方面都不利于环保。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问题比较严重,除化肥的硝态氮及“三废”污染外,最突出的还是农药残留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对农产品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检测检疫等技术性问题重视和研究不够,基本未建立起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机制。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等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仅为70%左右。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因农药、兽药残留等有害有毒物质含量超标而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终止合同、停止进口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显然农产品质量安全已严重阻碍和制约着农产品的出口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实施农产品国际市场绿色营销的对策

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已置身于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中,进一步加快农产品的出口成为最大化中国农产品贸易获益的必然选择。为加快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克服国际市场绿色营销的障碍,中国政府和农产品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对于政府而言,应按照WTO的规则要求,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1)重视绿色意识教育,营造绿色消费时尚,培育成熟的国内消费市场。这是开发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前提条件。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创造绿色农产品消费空间,为开发绿色农产品提高契机。 从生产到消费,从外包装到废旧后的回收都要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完善,能够在创造企业内部经济利益的同时带来社会外部经济利益。

(2)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推进农产品技术进步,从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方面,应重点加强现代生物技术、生态技术、作物栽培和育种技术、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绿色农产品方面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快绿色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我国绿色农产品的档次。

(3)进一步强化国家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全面、深入研究国际上各项农业标准,加快中国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要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论证体系,大力提高中国农产品质量。

(4)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①及时跟踪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提高国际采标率,抓紧补充、修订和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以有效突破绿色壁垒,为进一步扩大出口创造条件。

②在绿色农产品标志商标赴日本、我国香港境外注册的基础上,继续向绿色产品的其他主要目标市场延伸,保护出口企业合法权益。

③继续与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有影响的认证机构开展认证合作,促进农产品企业扩大产品出口。完善境外农产品认证及管理办法,以解决国内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原料供应为重点,继续做好跨国认证工作。

④积极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出国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品促销和商贸洽谈活动,不断提高绿色产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拓展國际贸易渠道。

2.对于企业而言,要积极实施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绿色产品策略:开发绿色农产品,要从生产基地选择开始,避免污水灌溉、大气污染、化肥用量过大、施肥方法不当以及农药等,生产安全、卫生的绿色农产品。同时农产品的的包装也应符合环保要求,应选择分解、无毒、无味包装材料。

(2)绿色价格策略:据查,日本绿色农产品比一般农产品价格高10%以上;芬兰绿色农产品价格比一般食品高30%~50%,而英国的绿色食品也比一般食品高20%~50%。因此绿色农产品可以定位在高档食品层次。我国的农产品应实施绿色食品优质优价,价格既不过高也不过于低廉,可高于进口国一般农产品的价格而低于国外同类绿色农产品的价格,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3)绿色渠道策略:采用无污染的运输工具,合理设置供应配送中心和配送环节,选择环保信誉好的中间商,并逐渐培养自己的供销商,以维护产品的绿色形象。

(4)绿色促销策略:绿色促销策略就是围绕绿色农产品而开展的各项促销活动的总称,其核心是通过相关活动,达到树立农产品企业绿色健康形象,丰富企业绿色营销内涵,促进绿色农产品推广和消费。

此外,农产品企业应完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研究国外市场的消费倾向,学习国外成功企业的营销经验;积极推进国际贸易中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工作。

参考文献:

[1]惠献波:浅析中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存在问题与对策.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2)

[2]刘晓红:循环经济下的农产品绿色营销.江苏商论,2006、7

[3]郑军婷:农产品绿色营销实施的障碍及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3

[4]张素勤:中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基本对策.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1

4.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四

中国建设银行潮州市分行 林业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理财产品的高利润、高增长的特点,渐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极富竞争力和挑战力的领域之一。然而,由于诸多宏观环境的束缚和微观层面存在问题的羁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理财产品的发展状况,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提出可操作性的发展建议,对国内商业银行加快理财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 理财产品 发展对策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理论基础

理财产品和理财业务的核心是如何科学的配置个人资本和资产以达到个人在不同时期内的收益目标或财务规划。根据国际商业理财委员会的标准,理财的标准定义是机构或者理财人员通过不同的理财途径对客户财务资产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配置,最终实现客户财务目标的过程。本文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也可以归纳为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个人资产资源进行配置组合,并充分考虑客户的风险偏好和财务目标,通过商业银行的专业知识和人才储备,定制客户的资产增值计划,实现客户财产的保值或增值目标。

(一)生命期理论

经济学家F·莫迪利亚尼和A·安多共同对人的生命周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学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人的完整生命中作为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内合理的安排收入和消费关系,实现收入与支出的最佳资源配置。商业银行开发的理财产品有相当部分属于长期投资产品,因此必然针对个人的生命周期中不同的收入和消费特点来为客户定制不同类别的产品,以满足人在学习、工作及退休等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和生活需求。

(二)H-H 投资组合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科维茨1952 年提出了H-H 投资组合理论,并在其著作《投资组合选择》中详细进行了阐述,该理论主要分析如何通过科学的资产组合来减少风险,并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期望值,即以最小的风险实现最大的收益期望。目前的投资方法中的分散投资来源于H-H 投资组合理论,个人购买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是符合投资多元化和投资组合理论的过程。根据H-H 投资组合论,投资工具的选择、投资目标的制定和投资过程中的资本配置等都是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William Sharpe 最早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该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为现代经济金融的运行规律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与世界先 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在资本资产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也不成熟,因此在此 方面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并借此可发挥减少风险、提高收益的功能。

(四)金融创新理论

金融创新理论的核心是金融要素的重组和配置问题,一般指政府金融部门或商业金融机构通过改革和创新金融市场制度,创新金融业 务品种等手段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改革,最终实现金融资产的安全 性、盈利性和流动性相统一的目标。世界金融发展迅速的国家都在进 行金融创新,从制度到工具都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市场和客户的需要。因此金融创新理论是实现金融资产保值增值和风险规避的新理论概 念。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和问题

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展十分迅速,理财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理财产品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也在各项业务总收益的比列不断提高。

(一)理财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在2005 年以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得到飞速的发展,并逐歩走向规范化。从2005 年起,我国的理财业务增长率达到18%,2012 年前三季度规模达到400 亿美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根据其特点都开展了理财产品。

(二)理财产品种类逐渐增加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在H-H 投资组合理论和资产资本定价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开发适应不同收入层次和不同年龄层次的理财产品。除去传统的货币型理财产品,债券型、股票型及组合型理财产品不断出现;理财产品的期限也从一周到一个月、三个月及三到六个月甚至几年不等;理财产品的币种从传统的人民币单一币种发展到美元、欧元及澳元等多币种理财产品。

(三)业务发展条件更加成熟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的人均居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近年来不断增加,2011 年城镇居民收入人均达到23979 元,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1810 元。随着居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产品的业务客观条件更加成熟,市场对理财产品的需求型结构已经出现,并且人们对理财产品的认识近年来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四)理财业务有待继续深化

对比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内容形式与发达国家,可以看出在理财业务的深化上海有待继续提高。我国目前的理财业务重心仍在理财产品的推广销售方面,并且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结构同质化严重,在产品推广方式和产品服务等各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上理财产品逐渐丰富,但同质化趋向严重

近年来,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城市银行及部分民营银行等纷纷推出各自的理财产品,如工商银行的“理财金帐户”系列,建设银行的“乐当家”系列,农业银行的“金钥匙”系列,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系列和交通银行的“圆梦宝”系列等等。在分析对比不同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特点不难发现,理财产品的结构功能基本相似,在个人理财产品的个性化设置和后续服务等方面缺乏创新,在核心的理财产品上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二)理财中心大批涌现,但理财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数量均需提高

从目前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的推广上看,存在硬件过硬、软件 过软现象。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中心硬件建设十分豪华,各种配套硬 件十分齐全,但在优质的理财产品服务和专业理财顾问团队的建设等 软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理财顾问和服务等特质恰恰是完善的 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必不可缺要素。根据国家相关金融机构的统 计数据,与我国目前经济综合实力和金融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个人金融 理财人员缺口十分庞大,且目前相当部分的个人理财顾问和产品经理 根本没有理财资质,不能账务理财需要的专业知识。因此,我国目前应 着重加强理财人员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升,这样既能与先进的硬件 设施相配套,更能解决个人理财业务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

(三)个人客户在理财观念上存在的误区多

受到传统理财观念的影响,目前个人理财产品的观念在部分社会 大众心中仍存在较多的误区。误区之一是保守的储蓄思想,尤其是年 龄较大的人群,但简单的储蓄理财行为在实现个人财产保值方面当遇 上通货膨胀都难以实现,更不能达到增值目的。误区之二是与之相反 的超多元化投资观念,债券、黄金、股票、保险等多种理财方式一齐上。这种理财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投资风险,但是由于牵扯的投资方 面较广,个人很难在每个投资领域都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没有精力 关注每个方面,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 基本由专业的金融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并个性化管理,这种理财产品的 观念推广还有待继续增强。

(四)理财产品中存在潜在风险,但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过程属于金融虚拟产品的交易和后续服务过 程,其中也隐藏了不同类别的风险。其中作为咨询服务的理财顾问和 咨询业务风险较小,风险主要存在于专业的理财产品介绍,理财的风险 提示以及理财经理对客户的不合理承诺等,这些都可能对商业银行和 客户造成双重利益损害,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四、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健康发展的策略(一)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良好的金融大环境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是商业银行开展个人 理财产品业务的客观条件。金融环境的建立需要各商业银行间加强合 作,共同推动金融市场和金融秩序的改革创新。目前我国金融混业经 营的限制门槛越来越少,商业银行的金融分业经营现状有望实现改革,因此金融机构间和互赢合作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金融理财产品的 交叉发展是必然。因此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强与证券、保险及信托基金 等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合作,不断在业务组合和业务外包等方面创新,适 应市场需要。

(二)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

针对个人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各商业银行应加大理财产品的 创新,走品牌发展的道路,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业务能力,打造银行 剧本核心竞争力的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复合型理财产品。随着金融业 管制的逐渐放松,商业银行可以在制度许可范围内,加深与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外资金融机构以及房产商、汽车商的合作,适时的推出复合型理财产品,在传统风险较小的银行理财产品与风险较大的金融衍生 产品相结合的理财产品上加大创新。定制客户不同需求的理财产品。学习西方理财产品中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进 行产品开发,细分各类客户市场,实施差异化战略。

(三)实施客户关系营销管理

客户是现代市场经济,包括金融市场中进行营销管理的最核心部 分。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强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在理财产品设计和营 销方式上充分考虑客户的个性化特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产品和服务 定制管理,走客户关系营销管理道路。

(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风险管理系统

金融市场中的风险无处不在,包括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等。商业 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份额庞大,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正视金融市场中 的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交易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等,注重风险预防 和控制体制建设,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增强 内控意识,规范理财产品的操作程序,减少违规操作发生的几率。完善 内部监督审核机制,通过内部监督审核机制的建立,降低理财产品业务 中的各种风险。加快建立个人证信体系,通过建立信用体系,强化理财 产品的风险管理。提高个人理财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银行管理层要 树立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观念,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经营原 则,确保理财产品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2]张存刚.2010.扩大消费需求的理论及对策建议[N].兰州商学院 学报,01 [3]赵晓青.2013.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一对一营销”策略及其应 用[J].金融论坛 [4]赵宇.2010.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拓展个人理财业务[J].现代经济信息

5.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五

摘要:财政支农是政府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现阶段的财政支农资金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极大制约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本文针对中国财政支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我国现阶段财政支农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中央财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2003-2009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逐年增加,年均增长17.8%。特别在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7161.4亿元,比上年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

(一)财政部门坚持把支持“三农”作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点 加大农民补贴力度。2009年安排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四项补贴1230.8亿元,增长19.4%。补贴种类由9大类扩大到12大类,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增加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规模,在已实现水稻良种补贴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小麦、玉米等补贴范围。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支持发展农业生产。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新的扶贫政策。2009年安排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2642.2亿元。支持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稳定现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基础上,研究适当提高种植业补贴比例,稳步增加补贴品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强化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沼气工程投入。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支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实施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二)新局面下,我国为发展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农的新政策

中共中央关于财政支农工作的会议及新政策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之后于2008年12月28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四大重点,会议明确了旨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切实落实关于农民自身利益的财政支农新政策

(1)“家电下乡”政策。“家电下乡”政策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财政政策工具及运作机制的一项创新。通过对农民购买家电予以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有利于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带动家电企业生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完善农村流通体系。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家电下乡”补贴资金预算200亿元。自2007年12月开始,“家电下乡”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在全国全面实施,并将电脑、热水器、空调、微波炉及电磁炉纳入了补贴范围。据测算,“家电下乡”在全国推广和增加补贴品种后,4年拉动国内消费约21000亿元。

(2)促进农民工就业政策。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资金420.2亿元。比2008年增加168亿元,增长6.7%。探索建立就业支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补贴先缴后补办法,完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与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引导各类职业培训和介绍机构针对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就业服务。以做好促进农民工就业和稳定困难企业就业局势为重点,加大各项就业政策的执行力度,切实将政策落到实处。同时,重点帮扶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和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政策扶持。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二、我国财政支农在新时代下出现的新问题

(一)财政直接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尽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也有大幅增长,但由于财力有限、使用效率不高、结构矛盾突出等原因,相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效益低下的发展现实而言,投入仍严重不足。同时,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失调、管理混乱,导致生产性支农资金到位率很低,而用于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比重上升。用于农业科研和推广应用的比重更低,这就无法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也就很难提高农业投资者集中土地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阻碍了新型农地经营方式的推广。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近年来一直没有超过1%。大大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另外,在财政支农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直接用于生产的补贴资金很少,基本上是流通企业和消费者受益,而农民受益少。目前,财政用于农村的支出约1/3是农产品政策补贴,农产品政策补贴多数还是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最终落到农民头上的不足50%。

(二)财政农业税费改革滞后,不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

合理科学的农业税费制度也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些年,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所进行的农业税费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遗憾的是,这一改革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局角度出发而进行的统筹安排与思考不足,没有将减轻农民负担同促进农业现代化经营及农村地方政府支农的财权、事权改革紧密结合,其改革滞后性明显,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经营方式的推广。

(三)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

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保证不了工程的质量,造成极大的浪费。涉农部门多,条块分割较为严重,导致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实施效益不理想。而且,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并存;财政支农资金预算执行缓慢,资金到位率低,且内支农资金支出不平衡: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落后,资金使用效果差,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

三、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若干对策

(一)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农村税费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大幅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短期内,由于我国长期扭曲的农村不合理分配关系,农村税费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对乡镇财政收入造成重大冲击,加之各地区农村税费改革的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参差不齐,基层财政收入不足造成支出的缺口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村公共物品筹资制度的重新安排。通过重新安排,能够稳定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负担反弹等影响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同时加大农村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填补税费改革中发生的财政收支缺口,减少改革的阻力,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国家和农民的收入分配关系。

(二)重视农业科技,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一般在60%左右,有的高达80%,而我国现阶段仅为39%,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距很大。因此,我国要重点支持那些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的农业科技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包括提高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杂交优势的利用等;要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发展农业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光辐射技术等研究;加强重大的农业基础理论研究,有计划地使一批农业科技项目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使利益驱动成为农民吸纳科技的动力。

(三)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实现财政支农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即确保每一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比重高于上年,保证国家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法定增长,并切实加强预算执行。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同时在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市县财政也要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利用补助、贴息、保险、担保等方面手段。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扎扎实实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要鼓励以县为主,制定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整合支农资金;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改革,通过合理配置机构和职能,从根本上解决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性措施,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

6.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六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可以有效的提高效率,却无法兼顾公平。因此,政府应当恰当地运用经济杠杆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再分配过程加以调节。个人所得税作为具有调节功能的财政工具,理应担此重任。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国家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调节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个人所得税自1799年由英国首创,历经两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现代政府公平社会财富分配、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并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主体税种。我国个人所得税开征较晚,自1980年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和《城市工商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连年提高,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得到了迅速发展,税收收入基本上呈几何级数增长:1985年突破了1亿元,1993年达到46.82亿元,1994年税制改革中将以上三税合并,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法》,税制改革后,1995年即达到了145.91亿元,至2003年已达到1417.18亿元。从1999年10月1日起对居民储蓄利息开征利息所得税,至此,个人所得税已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与每个公民的利益直接相关,引起理论界和大多数百姓的普遍关注。

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亦随我国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税收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快速提高。个人所得税在地方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也逐步增长。在全国相当多的省、市,个人所得税已经成为仅次于营业税的第二大地方税种,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之一。例如,在北京市,个人所得税就已经成为地方工商税收中仅次于营业税的第二大税种。据统计,北京市个人所得税收入上升很快,个人所得税近5年来平均每年递增49%,占地税的20%左右。从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变化情况看,个人所得税已成为近年来各税种中税收收入增长幅度最快的一个税种,1993年以来年平均增幅达40%,199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1993年的7倍。1994年全国征收个人所得税72.67亿元,比上年增长55.28%,占各项税收收入比重为1.41%。1995年全国征收131.39亿元,比上年增长80.8%,占各项税收收入比重为2.2%;1996年全国征收193.06亿元,比上年增长46.95%,占各项税收收入比重为2.8%;1997年全国征收259.55亿元,比上年增长34.44%,占各项税收收入比重为3.2%;1998年全国征收338.58亿元,比上年增长30.45%,占各项税收收入比重为3.7%;1999年全国征收414.3亿元,占各项税收收入比重为3.9%;2000年全国征收约660亿元,占各项税收收入比重为5.21%,其中银行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为149亿。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我国税收体系中最具活力、最具增收潜力的税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个人所得税将保持其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税源。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飞速发展背后的问题。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比较小;存在横向不公平现象;以及在税收征管等方面的问题。

1、我国个人所得税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较小

陈卫东在其《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个人所得税发挥再分配功能的改革思路》一文中,通过我国与英美两国个人所得税的比较发现并指出,所得税的累进性使它在缩小收入差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个税在设计上存在累进度发挥作用不够,并且分类所得税有利于高收入者合法避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中国个人所得税在税制累进度设计上存在的缺陷。税收累进度是个人所得税缩小收入差距的基础,只有真正做到不同收入级距能按不同边际税率纳税,才能现实达到税收的累进征收效果。可惜的是,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设计虽然在税率形式上是累进的,但与中国收入分布的现实不太适应,所以其高边际税率被真正执行的不多,从而失去了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差距上的累进性。此外,扣除也偏大。在与美国以及与世界发展报告中人均GNI(国民收入)与中国近似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扣除额相对于人均GNI而言过高。也就是说,在相同税率之下,累进性越强,处于收入分配相对位置排序的个人所获的应税收入面临较高税率。而我国由于制度上的缺陷,使得税率累进性不强,从而降低了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其次,所得税规模偏小,也起不到应有的缩小收入差距作用。在设计1 9 9 4年的税制时,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当时强调税收中性,本着促进经济效率优先的原则。在当时宏观经济的背景下,个人所得税在缩小收入差距作用不可能得到强调,而且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前提下,也不可能以个人所得税为收入主体,使得个人所得税整体规模很小,即使在个人所得税规模最大的2 0 0 2年,所有税收收入中个人所得税仅占6.9%,只有整个GDP的1.16%。这对于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当然是杯水车薪。若没有重大的税制结构改革与调整,中国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很难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2、我国个人所得税横向公平的缺陷分析

首先,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分类制的个人所得税,己经失去了应有的效力。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从立法实施到现在己经有十多年了,其间经济环境变化很大,虽然税法本身己经做出了一些调整,如对利息所得的征税,但基本上是迫于形势压力而非主动改进。分类所得税在设计时是合理的,因为当时个人信息体系极不完善,获取个人收入整体情况不容易(即使要得到也要付出相当大的管理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类所得税对不同收入来源适用不同税率和扣除的弊端也就显示出来了。从决定累进程度的因素来看,如果有两个纳税人有相同收入,但其中一人只有一个收入来源,而另一人却有多个来源时,税收公平原则将受到严重损害。因为不同收入来源都分别有宽免和与所得相关的扣除对应于应税所得的减少,而单一来源收入者却只有惟一的宽免和与所得相关的扣除。由于在收入来源确定上的相对模糊性,高收入者通常可以充分利用多个宽免及扣除减少纳税。举例来说吧,一人工资1300元每月,另一人则每月有8 0 0元工资再加800劳务报酬,前者需要纳税,而后者则无需纳税,税收公平性受到了严重损害。另外,当前所得分类过多过细且有歧视倾向,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工薪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如果换算为比较,个体工商户年应税所得边际税率为3 0%时,工资薪金所得边际税率才为1 5%,这显然不能满足横向公平的要求。

其次,扣除额未充分考虑纳税人享受相同数量所得的能力差别。即使个人的偏好相同,取得相同数量的所得,由于其性别、健康状况、职业、年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也会导致对同类商品的消费能力不同。如赡养人日多少、残疾人与正常人、老人与青壮年、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身体患有重大疾病的人与健康人在消费能力上有很大差别。现行扣除额并未考虑这一点,无论何种人,就同一类所得而言,一律一个标准,并没有考虑特殊的扣减。这一点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就比较详细,更加人性化。但是其前提是必须有详细准确的个人收入情况、信用情况的记录,而我国这方面比较落后。

再次,扣除额未考虑所得之外的附加福利和取得不同所得的成木差别。从所得之外的附加福利来看,扣除额并未将附加福利加以考虑。现在各类企业以附加福利形式增进个

人消费能力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附加福利一般是以实物形式体现的,一些行业由于其丰厚的财务实力会为员工提供很多便利的条件,存在很多有助于生活水平提高和增进文明、身心健康的福利措施。取得相同数量不同性质的所得,其付出的成木不一样,同质同量的所得对不同的纳税人而言,其付出的成木也不一样,不同的人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所付的成木中不只是包含劳动体能的付出,还包含着决策、管理、风机遇、荣誉和精神等很多无形的付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木的外延和内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用原始、传统的扣除办法已经不能满足横向公平的要求了。

3.个人所得税征管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个人所得税于1980年9月开征,1994年进行了初步修改,开始实施新税制。各级税务机关不断改进和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从而推动了个人所得税收入的连年高速增长。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征管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对个人收入不能实施充分有效的监控,对高收入个人的税收调节力度不强,个人所得税流失较为严重。据统计,2001年中国7万亿的存款总量中,占全国人口不到20%的富人们占有80%的存款比例,其所交的个人所得税却不及个人所得税总量的10%,全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在收入监控上,缺乏必要的部门配合和监控手段。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未规定各级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的资产进行评估及相应的法律配套措施。

其次,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许多不足。①征管手段落后。我国目前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申报、审核、扣缴制度都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还没有形成综合信息网络系统。②征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目前,我国有近百万税务人员,但真正致力于个人所得税征管的不多。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税务人员学历低,并且有一部分原先学的并非税收专业,其专业知识和业务技术不能适应税收实际工作的需要。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使得个人所得税征收与监管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家在积极地探讨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体制的方式方法。随着我们对于问题本质的逐步认识,个人所得税现在所存在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建议

1、从分类制所得税向综合制所得税转变。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综合所得税较之分类所得税在缩小收入差距上起的作用更大。出于稳定的目的,当前不可能一步到位,改革方案应当采取渐进而非激进方式。所以在政策调整上,首先应当是考虑实际,对分类所得税进行一些适当改进,然后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再向综合所得税的转化。当前个人所得税改进的重点是使其累进性真正体现出来,从上面比较可知,税法在税率设计上不合理,高税率形同虚设。为此,需要对个人薪金所得适用税率及纳税级距进行调整。在条件适宜时可以由当前的分类所得税向综合所得税进行转化。我们认为这些适宜的条件有:人均GNI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社会上交易的实现大多使用转账支付;银行、税务、海关等之间实现计算机联网,能够实现对纳税人的信息共享;纳税人的法律意识有极大程度的提高;对违反税法的处罚相当严厉且行之有效。这是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长期目标,其需要很长的时逐步进行。

2、完善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额”制度。借鉴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应将扣除额系统化、规范化、层次化、弹性化。在具体操作时,既要考虑到扣除额自身的科学性要求,又要考虑到扣除额应弥补所得确认环节的局限,以及在所得确认环节不能实现的特殊因素。根据不同年龄,扣除额应有所区别,按年龄大小采用累进扣除,以充分考虑实际的消费能力;扣除额可以按家庭人日多少,按人均规定扣除额数量;应建立费用扣除的通货膨胀弹性,对扣除额实行“指数化调整”;根据物价指数调整费用扣除,以消除通货膨胀导致的税基的增加,使对名义税基课税转变为对实际税基课税。

3、建立诚信纳税档案和激励机制。例如,税法宣传和增强纳税意识工作,充分利用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建立诚信纳税档案数据库,同时也能为税收监控提供数据信息,为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依据。要树立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社会风气。现阶段代扣代缴的征税方式,不仅未向纳税人提供完税凭证,甚至纳税人连自己缴了多少税都说不清楚,应该为纳税人出具完税凭证,这样既可方便纳税人保管和使用,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激励。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从体制上到实际征收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仅仅靠以上几点建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纳税人进行相互的交流,循序渐进的对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听取各方意见,采纳各方智慧才能最终解决存在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监管中的各方面问题。

文献:中国财经报

陈卫东.《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个人所得税发挥再分配功能的改革思路》

陈锷 论个人所得税的公平原则.经济师2009.1;4

孟超。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及其治理对策--------管理视野

靳东升.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要实现税收公平.载于《税务与研究》,2005;6

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结构分析.载于国家财政部2008政策解读

7.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七

1我国化工产品营销渠道的主要特点

化学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 就是化工产品, 其一般作为中间体, 为其他行业包括工业、农业或者其他行业等提供相应的原料。资金、技术、设备等等方面的因素都是生产化工产品的必要条件, 其生产的主要原料 (原油) , 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相关政策的约束, 因此, 相对来说化工产品还是比较少的。在我国当前的化工行业中, 提供化工产品的企业主要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外合资的大型企业之中, 因此, 其营销渠道与其他行业的营销是不同的。

2化工产品营销渠道控制存在问题

化工企业处在逐渐增加的态势之中, 此行业的竞争力度也逐渐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化工产品营销渠道的有效性对其自身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这对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现阶段化工企业营销渠道方面上的工作不是十分的完善, 这对化工行业稳定发展也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当前化工行业产品营销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2.1采购产品存在的问题

对采购产品环节以及销售渠道进行控制, 是化工企业进行营销渠道控制必须进行的环节。在实际营销渠道控制过程中, 此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 受生产成本的影响, 生产供应常常会出现短缺的现象, 这样化工企业对制造商的控制程度也就会减弱。除此之外, 化工产品的需求量还是非常大的, 制造商往往不能慢慢化工企业的相关要求, 这样需要的商品就采购不到, 导致化工企业营销过程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2.2在销售渠道控制上存在的问题

在化工产品营销工作之中, 诸多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在这其中特殊关系商和特殊中间商是最难进行处理的。购买者与化工企业工作人员存在一定关系, 受这种关系的影响, 在化工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公平的情况, 与此同时如果产品出现紧缺的问题, 上述有着较为特殊关系的供应商就会因此得到产品保障, 从而致使产品销售管理不能够向着规范化与科学化发展。

2.3化工产品销售管理存在的问题

因为化工产品销售中有某些有着特殊关系的供应商和销售商, 致使产品供应环节出现问题, 此外现阶段化工产品销售管理不够完善, 造成化工产品供应、销售过程出现诸多问题。 化工产品销售控制环节并为制定清晰严格的制度与规范, 因此就造成化工产品销售渠道、销售客户相应的缺少明确规范, 从而也就出现某些有着特殊关系的人员能够在化工产品较为紧缺的时期获得供应, 相比之下其他的企业则没有得到产品的现象。这种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化工产品销售渠道的形成有着消极的影响, 还不利于其他客户的维护, 对化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产生消极影响。化工产品销售控制人员综合素养需要提升。现阶段化工产品营销人员的专业知识、综合业务水平能力需要提高, 进而致使某些营销控制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

3解决我国化工产品营销控制问题的举措

提升我国化工产品营销渠道控制工作的质量对健全化工企业营销体系、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化工企业营销渠道控制发现诸多问题, 致使化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为此需要健全化工企业营销控制体制, 促使化工企业长远发展。

3.1健全化工产品营销渠道控制工作规范

化工产品营销渠道工作需要有系统、科学的工作制度规范, 进而确保工作的开展有法可循。对化工产品供应及营销范围展开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 因为某些化工产品供求关系失调, 在某些化工产品供应紧缺时, 通常情况下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 这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 指导并规定上述问题出现后各个部门的责任与义务, 进而确保化工产品营销的稳定, 一旦营销控制环节出现纰漏, 则就由相关负责人复杂, 有效避免问题的出现, 提升产品营销的水平。

3.2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化工产品营销渠道控制工作人员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积极主动的对营销渠道控制工作进行优化。化工企业应当注重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工作, 可以针对现阶段企业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培训, 进而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力。积极借鉴其他化工企业的工作经验, 此外化工企业还可以适当的引进具有丰富营销渠道控制工作经验的人员对其进行指导, 进而提升工作人员的营销渠道控制工作的水平, 为企业得到良性发展做出贡献。

化工企业产品营销渠道控制对产品商的稳定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影响。因为化工产品营销渠道控制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为此化工企业需要重视并完善营销渠道控制体系, 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 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平.浅析我国化工产品营销渠道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 2010, (8) .

[2]肖华.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工产品营销渠道——中国石油华东公司化工产品营销渠道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 2014.

8.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 农产品加工业 绩效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农产品加工业的绩效

1.它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据保守估计,目前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在1.2亿以上。农产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从两个方面拓宽了农民的就业门路。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本身就需大量劳动力就业,这些劳动力中农民占很大比例;另一方面,某类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该类农产品生产与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依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突破了原有双层经营的局限,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农民除了可以得到种植业、养殖业的收入外,还可以分享加工业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据测算,我国农产品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

2.有利于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很多地方依据自然资源优势,围绕本地优势产品、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和促进了农业优势产业带的形成和农业生产力的优化布局,出现了由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专业分工组成的特色县、特色乡和特色村,并逐步呈现出区域性特色的专业经济带。如河北、河南的优质专用小麦加工,辽宁、黑龙江、吉林的玉米、优质大米和大豆加工、新疆的棉花、葡萄加工、内蒙古的乳品加工和羊毛加工,山东、陕西的果品储藏与加工等。

3.促进了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优质化,从而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企业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是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龙头企业。它以合同形式同农户联接起来,由公司参照国家或国际通行的产品标准规范合同农户的种植(养殖)生产操作,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提高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如山东省诸城对外贸易集团公司,它与农户通过技术服务及购销合同结为利益共同体,公司负责引进、开发、提供肉鸡大棚饲养技术、饲料自给技术、疾病防疫防治技术,严格按照“五统一”(即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供药、统一防疫、统一宰杀)进行生产,对养鸡户实行“四到门”和“三赊销”服务。全部赊销款从销售款扣除。市场价高时,收购价随行就市;市场价低时,按保护价收购。农户要按时、按质、按量向公司交售肉用成鸡等产品。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从事肉鸡生产、加工、出口等综合性业务的企业集团,带动农户100多万户,辐射除诸城市70%以上的农户外,还带动周围县市的农户。

4.有助于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市场风险。我国农村的国情是农民多耕地少,农民素质低、专业技能差,农业生产条件简陋,这就使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标准化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经常出现卖难现象,加工企业产前与农户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农户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保证了产品质量和合理的价格,减少了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1.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低,资金缺乏,增值能力弱。我国的农产品加工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损耗大。以玉米加工为例,玉米一次加工(生产饲料、淀粉)可增值1~2倍,二次加工(制造酒精)可增值5~10倍,三次加工(加工维生素、抗生素和服装)可增值10~100倍,现在我国80%以上的玉米加工属于粗加工,基本上是淀粉、酒精、味精。

2.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数量很多,但多数规模较小,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作坊,而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也根本无法与世界上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相比。目前我国还没有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人民币的食品加工企业,而世界上很多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都在100亿美元以上。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加工设备简陋,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设备的总体水平至少要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20年,只有5%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农产品加工产品品种单调,质量差。由于我国农产品种类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低,使得农产品加工产品品种单调,质量差。比如专用面粉品种,我国目前仅20余种,而日本为60多种,美国达100多种;食用油我国仅有几种,而日本专用油脂有400多种;肉制品我国600多种,德国1500多种。同时,由于农产品收购缺乏健全的品质标准,不同质量等级混收、混储和混销、观念落后、品牌意识差等原因,导致加工品品质差且不稳定,而且还有一部分加工品的质量根本就不合格。

4.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是从本质上说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倾向的原因互相之间违约较常见,如农户提供的农产品掺假、或不按技术要求进行生产、企业不按时收购农产品、或压级压价、或不按时提供必要的服务等。

5.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中国只有1倍左右;发达国家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而中国只有30%。

6.农产品加工项目重复建设多,发展失衡,设备利用率不足。如吉林省榆树,吉粮集团和中粮集团两个玉米加工企业只隔30公里,那么松源赛力事达和吉安生化也只隔30米;内蒙包头周边的七个加工企业,半径没出过150公里。由于粮源和市场的制约,我国目前的加工企业基本上不能满负荷生产。据统计我国的深加工设计能力已经超过6000万吨,但实际的产能利用率不足50%。

三、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坚持规划先行,遵循着空间均衡、生态效应和区域协调、因地制宜的调控原则,确定优先支持发展及限制发展的产业政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按照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产业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的加工企业示范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加工能力,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积极培育和扶持大型、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同时,国家应增加对农业产业投资比例,各银行应向农产品加工业发放中长期贷款,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税务部门要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优惠。

2.提高契约双方的违约成本,降低其违约效益,提高合同履约率。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违约率高的重要原因在于,违约成本太低而违约收益却很高。在美国的契约经济中违约现象很少,主要是因为其契约双方的法律意识较高,都比较重视企业自身的形象和信誉,一旦违约,其违约的机会成本太高,甚至会因信誉降低或赔付额太高而破产。因此要保证合同的有效履行,必须增强契约双方的履约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强化合约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从签约到履约的全程控制;发生违约时不仅要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而且要对违约造成的损失予以全面补偿。通过提高违约成本、降低违约效益,提高履约率,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3.通过中介组织或基地形式,在加工企业与农民之间架起一座互利互惠的桥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大多停留在一般的市场合约基础上,难以在市场波动时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中介组织或基地,上连公司,下连农户,有效降低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还可以协调企业与农户合理的利益关系,为企业和农户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4.提高产品质量与安全体系建设。加快制定农产品的质量标准,确保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政府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标准、产品基地的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同时,指导企业按照国际管理开展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培训和认证。

参考文献:

[1]常婕:WTO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的思考.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3

[2]陈会英周衍平等:中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创新与政策选择,农业经济导刊,2004.8

[2]尹世杰:关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几个问题.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3

[3]孙伟艳方天: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经济(辽宁),2004.8

上一篇:小学创建无烟学校方案下一篇:2022个人工作总结-环境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