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物理公式

2024-08-31

初一物理公式(共8篇)

1.初一物理公式 篇一

初一数学上册概念、公式总结(苏教版)

第一章 我们与数学同行

1.1生活 数学 1.2活动 思考

第二章 有理数

2.1比0小的数

像13、155、117.3、0.03%这样的数是正数,它们都是比0大的数;

像-

13、-155、-117.3、-0.03%这样的数是负数,它们都是比0小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整数、负整数与0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2.2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的直线叫做数轴.2.3绝对值与相反熟

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像5与-

5、-2.5与2.5等等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0的相反数是0。

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5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分配律:a×(b+c)=a×b+a×c

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2.6有理数的乘方

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写成a×10的形式,其中1≤a<10, 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称为科学记数法.n2.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第三章 用字母表示数

3.1字母表示数

3.2代数式

像n-

2、0.8a、2n+500、2ab+2ac+2bc等式子都是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像2a、0.8a、15×1.5%、abc和s/5等都是数与字母的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一个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3.3代数式的值

3.4合并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是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3.5去括号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

4.1从问题到方程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一般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4.3用方程解决问题

参考例题

第五章 走进图形世界

5.1丰富的图形世界

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棱柱、棱锥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其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棱柱的棱与棱的交点叫做棱柱的顶点。

棱柱的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是相同的多边形,直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

棱锥的各侧棱的公共点叫做棱锥的顶点。

棱锥的侧面都是三角形。

图形由点、线、面组成。5.2图形的变化

参考例题 5.3展开与折叠

参考例题 5.4从三个方向看

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主视图;

从左面看到的图形,称为左视图;

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俯视图。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

(一)6.1线段、射线、直线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6.2角

。。,1的1/60为1分,记作1,即1=60。,1的1/60为1秒,记作1”,即1=60”。

6.3余角、补角、对顶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的一个角叫做另一个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的一个角叫做另一个的补角。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相等。

6.4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6.5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初一数学下册概念、公式总结(苏教版)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如右图,在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而成的8个角中,象∠1与∠2这样的一对角称为同位角(corresponding angles).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7.3 图形的平移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translation)。平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

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

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那么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7.4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是由3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连接组成的图形。

三角形有3条边、3个内角和3个顶点。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做“△ABC”。∠A所对的边BC也可以用a表示。类似的,边AC、AB可以分别用b、c表示。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7.5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 幂的运算

8.1 同底数幂的乘法

mnm+n a•a=a(m、n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8.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mn

(a)=(m、n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b)=ab(n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nnn8.3同底数幂的除法

mnm-n a÷a=a(m、n是正整数,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a =1(a≠0)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0 a=1/a(a≠0,n是正整数)

任何不等于0的数-n(n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nn

第九章 从面积到乘法公式

9.1单项式乘单项式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地一个因式。

9.2单项式乘多项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9.3多项式乘多项式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9.4乘法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complete square formula)

222(a+b)=a+2ab+b222(a-b)=a-2ab+b

平方差公式(difference of square formula)22(a+b)(a-b)=a-b

9.5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一)

把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a(b+c+d)=ab+ac+ad反过来,就得到:

ab+ac+ad= a(b+c+d).式子左边是多项式ab+ac+ad,右边是a与(b+c+d)的乘积。

这里a是多项式ab+ac+ad各项都含有的因式,称为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common factor).当多项式的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公因式的系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而字母应取各项相同的字母,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

把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factoring)。

如果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把多项式化成公因式与另一个多项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9.6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

(二)2把乘法公式(a+b)(a-b)=a-b反过来,就得到: a-b=(a+b)(a-b)

把乘法公式(a+b)=a+2ab+b

反过来,就得到:

222(a-b)=a-2ab+b 2

222 a+2ab+b=(a+b)

222 a-2ab+b=(a-b)

第十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0.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将方程组的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并代入另一个方程,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把方程组的两个方程(或先作适当变形)相加或相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第十一章 图形的全等

11.1全等图形

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congruent figures).l两个图形全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11.2全等三角形

两个能重合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congruent triangles)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1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为“斜边、直角边”或“HL”。

第十二章 数据在我们周围

12.1普查与抽样调查

为一特定目的对所有考察对象所做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thorough survey).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叫做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将所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population)

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element)

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size of a sample)

第十三章 感受概率

13.1确定与不确定

在特定条件下,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事件(impossible event).在特定条件下,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肯定它一定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必然事件(certain event).在特定条件下,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我们事先无法确定它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随机事件(random event

2.初一物理公式 篇二

关键词:中职教育,电工基础,解题,方法

0 引言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电工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 由于初中物理的基础不扎实, 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 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

1 讲清物理公式中每个字母和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1.1 讲清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物理量及物理意义

物理公式中每个字母和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是不同的, 同一字母或符号在不同的公式中代表的物理量也有所不同。每个物理量都有它的物理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应讲清公式中每个字母和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和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公式所代表的物理规律。

例如在讲解全电路欧姆定律公式或ε=IR+Ir=U端+U内时, 应向学生讲清:ε表示电源电动势, r表示电源的内阻。对于给定的一个电源来说, 电源电动势ε是不变的值, 它跟外电路的组成无关。电源内阻r可近似看成不变的值。R表示外电路上的总电阻, 它与外电路的组成有关。I表示干路上的电流强度, U端表示外电路两端的电压, 也叫电源两端的电压, U内表示内电路上的电压。对于某一个电源来说U端和U内都不是一定的。在进行电路 (纯电阻电路) 分析时为了避免学生感到变量过多而无法判断, 可引导学生找出电路中各物理量 (ε、r、R、I、U端、U内) 变化的因果关系。在电源不变的情况下, 一般可以认为ε、r是不变的量, 电路中其它各物理量总是随用电器或电路的联接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当外电路的总电阻R改变时, 干路中的总电流强度将发生改变, 电源内的内压U内=IR随之改变, 因而电路端电压U端=ε-I r同时随之改变;整个电路各部分的电压分布都同时发生改变。因此对电路中的各物理量而言, R是自变量, I, U端、U内是因变量。紧紧抓住全电路中的ε、r、R三个物理量, 其物理量就可以通过关系式求出。

对于同一个字母在不同的公式中所代表的物理量和意义也应讲清楚。在解题时必须弄清题意而选用公式, 决不能乱套用公式。

1.2 分清各类型公式的性质和物理意义

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 往往是由于对物理公式的性质和物理意义不理解, 解题时又不分析题目所给出的条件, 只根据题目所给的数据而乱套公式而造成的。所以教师在讲解物理公式时必须讲清公式的性质和它的物理意义。

例如讲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公式时, 应指出在电场中同一点比值是一个恒量, 即E不变。它不随检验电荷的电量的改变而改变。决不能用数学分析法去说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E与检验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成正比, 与检验电荷所带的电量q成反比。在电场中不同的点比值一般不同, 即电场强度E有不同的值, E的方向也不相同。说明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E由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与有无检验电荷或检验电荷所带的电量无关。但电场强度的大小又可用来量度, 而任何电场强度的大小都可用这一公式来量度。所以又是电场强度的量度式。

1.3 讲清同一物理量在不同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好对于一些物理公式虽然都表示同一物理量, 但却有不同意义的区别。例如这些公式都是求电流强度, 但他们表示的意义是不相同的。反映了电流强度的概念的含义;公式反映了一段纯电阻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大小的决定因素;而公式反映了全电路中电流强度大小的决定因素;公式是知道某一段电路两端电压和消耗的功率计算这段电路中所通过的电流强度。学生只有理解好这些公式的意义, 才能正确运用这些公式。

2 讲清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物理学中, 每个物理量都是有单位的, 单纯一个数值没有单位的物理量是没有意义的。因此, 使学生弄清公式中各物理量意义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掌握各物理量的单位。任何物理公式都同时表达了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单位关系, 应用公式要求学生把各物理量的单位先统一在同一单位制中, 然后才把数据代入公式中进行计算。另外公式中的比例常数给定值时, 公式中各物理量也有特定的单位。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 式中k是比例系数, 在国际单位制中, F的单位是牛顿, m的单位是千克, 则k=1, 这时牛顿第二定律公式可以表示为F=ma。又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k是比例常数, 它的数值与所选择的单位有关。在国际单位制中, 当ΔΦ的单位为韦伯, Δt的单位为秒, ε的单位为伏特时, 则k=1。公式可以改为所以运用公式时应把公式和单位联系起来,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于记忆, 才能保证解题的顺利进行和计算结果的正确。否则单位上的错误不仅会张冠李戴, 还会造成计算的极大误差, 甚至致产生错误。

3 讲清用数学关系把公式变形后公式的物理意义

许多物理公式是用数学式来表达的, 用数学语言来反映物理规律的。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数学关系式演变后公式的物理意义的变化讲清楚,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物理公式来解答实际问题。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表示为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外力成正比, 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但公式F=ma经过数学演变改写为表示为物体质量大小的量度式。决不能说物体的质量跟物体所受的外力成正比, 跟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因为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它是物体的属性, 只要一个物体定下来, 它的质量大小就定下来了。但质量的大小也可通过公式来计算。又如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公式它是电流强度大小的决定式。它表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经过数学演变后公式是电阻的量度公式。但决不能说导体的电阻跟这段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 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成反比。电阻是导体的一种物理性质, 由电阻的决定公式可知,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 横截面积和材料的电阻率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无关。对于同一段导体而言, 当导体两端电压改变时, 通过它的电流强度必然改变, 而却是一个定值, 该段导体的电阻大小可通过公式来计算。

4 讲清各物理公式的适用范围

为了防止学生乱套公式的毛病, 教师在讲解每一定律和公式时, 不但要让学生弄清每一物理量的意义和整个公式所提示的物理规律, 还应让学生掌握公式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例如, 电功率公式P=IU不论电能转化成什么形式的能都可以用它来计算。而公式P=I2R和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P=I2R表示在串联电路中电流相同情况下, 电阻消耗的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而表示在并联电路中电压相同的情况下, 电阻消耗的功率和电阻成反比。

由于物理定律和公式都是相对的, 都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才能适用, 因此, 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用合适的物理定律和物理公式。切不可不分析条件和条件的变化乱套公式, 而得出错误的解题结果。

5 讲清物理量和物理公式之间的本质区别与数量上的联系

为了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公式, 在弄清各物理量和公式的物理意义的同时, 采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弄清物理量和物理公式之间的本质区别与数量上的联系。

例如, 闭合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与电压本质上的区别和数量上的联系。可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观点来阐明。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把单位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而电压是把单位正电荷从导体的一端移到另一端时, 电场力做的功。这是它们本质上的区别。电源内非静电力做功的过程也是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而电流在电路上流过的过程, 就是电场力移动电荷做功的过程, 电流在做功的过程中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U端+U内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流过全电路时消耗的能。按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电源内非静电力移送单位正电荷所做的功, 等于单位正电荷在内外电路里移动时电场力所做的功。所以ε=U端+U内即电源电动势和电路中的内外电压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又如公式W=I2Rt表示电流所做的功, 公式Q=I2Rt表示电流的热效应产生的热能。在纯电阻电路中如果电能全部转化成热能时, 在数值上W=Q。学生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相同而本质不用的物理公式, 就能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进行有关问题的计算。

6 讲清一些物理公式的内在联系

有的学生在解较为复杂的问题时, 常感到公式多而乱, 不知从何下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记忆和掌握物理公式。在教学中注意讲清一些公式的内在联系。例如公式是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公式推导的结果。在点电荷电场中, 有时要把这两个公式结合起来用解答有关的问题。这样学生掌握了公式的内在联系后, 就更能理解和熟记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总之,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 讲解物理公式和物理规律时, 注意引导好学生理解掌握公式中各字母符号表示的物理量和各物理及公式表示的物理意义, 适用范围, 各物理量的单位, 一些公式本质区别与数量上的联系, 有些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公式计算解答有关问题, 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裴家度.电工基础[M].航空工业出版社, 第二版, 1992.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电工基础[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第二版, 2003.

3.让物理公式“活”起来 篇三

一、公式便于物理概念的理解

初中物理定义很多、很抽象,不好理解,比如八年级刚开始学习物理,接触到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所含物质的多少。初学物理的学生很难理解:单位体积是什么?所含的物质的多少又是什么?定义是帮助学生解释物理概念的,结果解释不清楚就达不到定义的作用了。此时给学生出示用公式做的定义,结果就显而易见了ρ=:密度就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同样八年级学生也对压强的定义、压强的作用效果或者說单位面积所受到压力的大小无法理解而头疼。如果用公式P=:压力和表面积的比值。学生立马就明白这个概念。到了九年级电学部分电压、电阻、电功率、电能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物理概念,几乎所有的定义都需要使用公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使用中慢慢加以体会。

比如,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如果用其他方法解释可能讲了半天学生没法理解,但是利用公式就能事半功倍,两者公式上可以看出不同P=和η=×100%,一个是所做的功与时间之比,一个是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学生记住公式便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再比如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而公式:F浮=G排简练地概括出其中的阿基米德原理,学生理解就非常简单了。

二、公式便于了解物理量的影响因素

初中阶段知道怎样改变物理量的大小很关键。初中物理量本身很多,而许多物理量的影响因素又有很多,很难记忆。此时利用公式就可以简化很多记忆过程。比如,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是: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与受力面积和方向没有关系。如果用公式表示P液,=ρ液gh只要学生理解公式中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h表示物体高度。液体的压强大小只决定于公式中的变量,与其他没有任何关系。

三、公式帮助学生排除实验多变量因素的干扰

初中物理探究验证实验的核心思想就是控制变量法。毫不夸张地说,学不好控制变量法就做不好物理实验。在验证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不同的实验中变量很多。很多变量都会影响吸收热量的效果,比如考虑不考虑散热问题?在用煤油和水的对比实验中考虑不考虑湿度问题?如果逐一控制变量会使实验难度和复杂程度增加。而没有很好地控制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导致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公式Q=cmΔt,很清楚地看到影响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主要因素有质量、初始温度最终温度和物质的本身属性比热容。所以这个实验可以改成验证实验,在保证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初始温度相同时,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实验的设计思路一下就清晰了。在初中物理实验题中,学生能够通过公式确定实验中的主要变量有哪些,题目就简单化了。例如,如何增大机械效率的问题?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知道从何做起,如果能够用公式η=×100%。可以明显地看出机械效率的两个影响因素是有用功和总功。从而可以降低实验设计难度,控制总功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有用功所占的比重;控制有用功不变情况下减少总功,然后围绕这个思路去设计实验。

四、活学活用公式可以巧解正比和反比问题

比例问题是初中物理从性质到计算的一种过渡。中学物理中很多比例问题,比如轮船从大海驶向长江,请说出吃水深度的变化。我们可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gv排得到。

五、活用公式帮助巧计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问题

初中物理中许多单位都是复合单位,比如比热容单位、密度单位、热值单位、速度单位等。许多单位学生容易搞混淆,比如错把热量单位焦耳看成比热容单位。如果搞清楚公式间简单物理量的单位,那么这些符合单位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比热容的单位:J·(kg·C0)-1很不好记。但是根据比热容求吸收热量公式得Q=cmΔt从而可以理解为热量的单位焦耳与温度和质量单位之比,从而得到J·(kg·C0)-1这个单位,简单了很多。另外,公式还可以解决复合单位换算的问题。可以通过平均速度的公式换算出1米每秒等于3.6千米每小时。

公式是物理的浓缩精华,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让学生巧学活学既能让老师教得快乐,也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兴趣高昂。活学活用公式旨在:让学生记忆公式的同时理解物理的思维,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同时把复杂的实际问题在初中物理公式中得以简化,让学生从眼花缭乱的物理现象中找到探求物理本质的途径。让学生从冗长繁杂的物理定义和理论中找到自己能够诠释的方法。

参考文献:

陈兴禹.刍议初中物理公式的运用[J].新教育,2012(Z1)

4.高中物理会考公式 篇四

加速度定义式:a速度公式:vv0at

vt

12at 2位移公式:xv0t 2速度平方差公式:v2v02ax 位移差公式:Δx=xn+1-xn=aT2。

平均速度公式:vvv0vt22V

S t 纸带求速度公式:V

S1S2 2T▲滑动摩擦力:fN

▲弹簧弹力(胡克定律)FKX

▲牛顿第二定律:Fma

有水平牵引力而加速时:Ffma

只有摩擦力而减速时:fma

竖直加速减速运动:Nmgma(超重)或 mgNma(失重)▲平抛公式:

VXV0 VYgt vvxyv0(gt)2xv0t

y▲圆周运动公式:

222

tangt v012gt

s2x2y2

tany xV线速度

22r1fT

T

周期与频率T

角速度

2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vr

vv242r2Fmamm2r anr2nnrrT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V2过山车最高点临界速度:mgm

RV2V2圆轨道最低点:N-mgm 拱桥最高点:mg-Nm

RRMmV2422mrm2rmamg(黄金公式)▲天体运动公式:G2mrrT1.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由GGMMmama得 2rr

2Mmv2GM2.线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由G2m得v rr

rr3GMMm23.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由G2m r得224rT

T卫星越高,运行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也越难发射(地面的发射速度要更大)

2GMMmv第一宇宙速度:由G2=m1得v1

RRR黄金代换公式:GMR2g

▲功的定义:WFScos 功的推论:WPt

2W 功率推论:PFV(当牵引力沿速度)t12▲动能:EKmV 重力势能(重力做功):EPmgh

21122▲动能定理:动能变化等于总功。mVt-mV0mgh(只有重力做功时)(或机械能

22功率定义:P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FkQ1Q2FE

场强定义式: 2qrqU 欧姆定律:I tR2▲电流定义式:IU2U22t

电功率:PUIIR▲电功(电热): WUItIRt RR▲磁感应强度定义:BFFILB

IL 安培力:(电流垂直磁场时)▲磁通量定义:BS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n t▲变压器公式:U1n1 U2n22P2▲远距离输电:输电线上损失的热功率 PIR=2R 高压输电有利

5.高三物理力学公式 篇五

高三物理力学公式大全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7.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8.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9.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10.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1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1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1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14.静摩擦力:0≤f静≤f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15.万有引力:F=Gm1m2/r2(G=6.67×10-11N 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16.静电力:F=kQ1Q2/r2(k=9.0×109N 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17.电场力:F=Eq(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18.安培力:F=BILsinθ(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19.洛仑兹力:f=qVBsinθ(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10.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1.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 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2.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23.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24.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25.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如何提高物理成绩

1.首先是高中最常见的,又最百变的传送带问题。最为一名过来人,这类题目无非就是考能否保持静止,停在哪个位置,位移多少,路程多少?或者有时会跟追击问题联系起来,两个运动相反的物体,能否在传送带上相遇?对于这类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分析运动过程。不要被大批大批的文字题目吓到了。不要心急,慢慢来,不要弄错了摩擦系数,摩擦力。

2.再就是匀加速运动或是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问题。首先不要被题目坑了,尤其是大题,没说重力加速度是10就不要自己为是,有时候还会告诉你是9.8,所以要注意小细节,否则一分没有。这类题目一般都有几个不同的加速度。所以还是要分析过程。最好能列个草表,把每个阶段的运动性质,加速度,初速度,末速度列出来,这样方便分析。

3.对于学习选修3-5的同学而言,还有一个选修的大题,一般是动量动能守恒,一般的题目背景就是射子弹,撞击,扔货物等等。记住基本的动量守恒公式是非常重要的。以及动量动能守恒式的联立的两个解的公式(老师应该都会补充的)。记住动量守恒、动能守恒的分别适用条件。不过一般出的题目都是动能守恒的,至于动量守不守恒就要靠自己判断的。

4.再次就是圆周运动,这类知识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都会考到,我个人认为这类题比较简单,因为只有那么几个公式。背下了就好了。

5.对于天体运动的问题,考点还是比较多变的。有许多条条框框,比如,什么时候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什么时候不考虑万有引力之类的。常考点就是卫星发射,变轨,人造卫星等问题。这些就需要记住三个宇宙速度以及适用条件。开普勒第三定律也是很重要的。

什么方法可以提高物理成绩

1.虽然很老土,但预习真的很重要,对于我来说,预习最大的作用不是提前学习将要学习的知识,而是给自己带来自信。学习物理自信是不可或缺的,当预习过后,上课的时候我们就能更轻易地理解知识,当看到其他同学一头雾水而自己却明白的时候,自信也就会油然而生。自信可以提高做题速度,不会纠结于一两个小问题。总的来说,我认为自信十分重要。

2.关于上课听课方面,我认为物理课不必全堂课都认认真真去听,听重点就可以了,既然已经预习了,上新课可以说是和复习没什么不同,但是重点难点还是听一遍要好,恰当休息大脑,对学习更有好处,我也是这样做的,物理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所以我不相信老师家长那些古板的理论。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这点只是建议,大家可以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上课方式。

3.接着说一下做题方面,物理题目应该要多做,也就是题海战术吧,但是还是要恰当分配时间的,高中作业往往都做不完。作业实在太多的话,应该选择放弃选择题,完成计算题更好。但是对于一部分选择题不好但计算题还行的同学,还是建议多做选择为妙。

6.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篇六

动力学(运动和力)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5.超重:FN>G,失重:FN

质点的运动1、速度Vt=Vo+at 2.位移s=Vot+at?/2=V平t= Vt/2t3.有用推论Vt?-Vo?=2as4.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5.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6.中间位置速度Vs/2=√[(Vo?+Vt?)/2]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7.谈物理电学定律公式的教学 篇七

一、掰开揉碎,细讲概念定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认为单靠枯燥、机械式地讲解概念、定律公式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心理学讲:“人的思维活动是凭借概念与词汇开展的”。在物理的教学中最要紧的是活跃学生头脑里的物理思维,无论是物理思维或运用物理思想方法进行研究,都离不开明确的物理量。

而电学定律、公式恰是反映电学中物理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果关系与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嚼慢咽,在正确理解每个物理量的基础上去掌握这些定律、公式才能上升到应用的层次。

学生认识这些定律、公式,首先要正面理解这些定律的语言表达,理解定义中的重要字词;其次要弄清这些定律公式的真正含义,把和它相关的公式以及由它导出的公式从物理意义上划清界限,以免混淆不清;此外,还要指明定律公式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一个电学定律、公式,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运用物理的理想过程和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得到的,因此,每个定律、公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例如,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中的点电荷。只有知道了它们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才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应用。

物理教学的特点在于突出物理实验。在这些定律、公式的教学上又有特殊性,就是突出定量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且要做好、做准。以提供学生发现物理规律的必要条件与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学会运用物理实验方法来研究提出的新定律、公式。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把运用数学研究这些定律、公式的方法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会掌握。

这样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符合物理的教学规律,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会较好。

二、归纳总结,列表对比,突出异同

电学内容繁多,教师要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否则,学生将会被繁杂的定律、公式搞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电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及时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的脉络,并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运用迁移规律,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和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列表对比,突出异同点,使学生以简驭繁,形成有机的知识系统,掌握电学定律、公式,并形成能力。例如,在学完了电场强度后,对电场强度的三个公式进行列表对比。这样能使知识之间的异同点一目了然,化繁为简,易于对比记忆。

三、注重定律、公式的推导演算,使之系统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重要的一点是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这表现在学习中就是要真正从本质上即原理上明白定律、公式的来龙去脉。而我们的学生往往舍本逐末,只是记住这些定律、公式的结果,而忽略了它们的推导过程,结果在考试中乱套定律、公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去探究这些定律、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把这些过程掌握好,做到能熟练地推导出这些公式,既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又顺便把结果记住了。例如,匀强电场中的电场强度的公式:

W=qUAB

 qUAB=qEd,故得UAB=Ed或E=UAB/d。

W=Fd=qEd

电学定律、公式之间前后联系性强,因果关系明显,不同的公式可通过简单的推导演算得出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公式。例如在纯电阻电路中,电工和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W=Uq =UIt = U2t/R = I2Rt

P=W/t = UI = U2R = I2R

可见,只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本上的几个基本公式,通过让学生推导演算,把它们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宏观上把握知识,这样能使学生不会觉得公式是繁琐难记,杂乱无章的,从而避免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精讲专练,培养应用能力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并不是能够记住定律公式后就会应用,还必须通过一定量的习题练习,才能灵活运用,达到融会贯通。我们教师有必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精讲专练,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使学生在反复地运用中,达到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例如以下这道题目:

将一个电荷量为 的点电荷,从零电势点S移到M点要反抗电场力做功 ,则M点电势 = 。若将该电荷从M点移到N点,电场力做功 ,则N点电势 = ,MN两点间的电势差 = 。

解析:本题可以根据电势差和电势的定义式解决,一般有下列两种解法

解法一 严格按各量数值的正负代入公式求解

由 得:

由 得:

解法二 不考虑各量的正负,只是把各量数值代入公式求解,然后再用其他方法判断出要求量的正负

由 得

因电场力做负功,所以负电荷q受的电场力方向与移动方向大致相反,则场强方向与移动方向大致相同,故 ,而 ,故

同理可得:

8.高中物理公式 篇八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2、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3、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4、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5、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6、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二、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三、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2、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3、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四、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2、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3、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4、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5、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6、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五、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六、动力学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

七、振动和振波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

5、机械波、横波、纵波

6、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7、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8、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9、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10、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11、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12、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八、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1)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势能=Emin(最小值)

(2)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3)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九、功和能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快速提高物理成绩方法

一、看教材

首先、要将教材通读一遍,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定理定律的适用条件,注意事项,这些都做到了之后,要把公式、概念背的滚瓜烂熟,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如果记不准,那列方程求解就是错的。做一道题目错一道题目。背的时候眼看、口念、手抄,让各个感官都收到刺激,以多种方式作用于大脑,这样记得快、牢。考试时用错公式是最冤枉、最徒劳无益的,就象出差时坐错了火车,怎么开也到不了目的地。

二、公式理解记忆

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会接触很多的高中物理公式,怎么才能够记住这些公式呢!高中的物理公式比较多,而且很多的公式非常的相近,学生要想学好高中物理,想要提高自己的分数,就必须要对这些物理公式理解性的记忆。相同的符号可能代表不同的物理量,就需要这些学生把这些物理公式理解性的记忆之后,才能够灵活地应用于物理题目中。

三、掌握一些必要的解题方法

不知哪位名人说的:掌握一种解题方法比做一百道更重要,事实验证,这句话确认是一条真理,高考备考名师李仲旭言:一种巧法,启解题之奥妙;一道好题,成高考之好运;一本好书,圆大学之美梦。

所以请各位同学们要挑选一本解题方法书,在此向大家推荐一本解题方法的书,巧学妙解王高中物理,此书

为高考考生提供提分捷径,为高三学生量身编制的快速解题备考用书,主要讲解高中物理巧学妙解方法,力争每个选择题在2分钟之内解出。解的快,答案对,采用书中的方法,处理高考选择题,不用运算,只需画一画,看一看,2分之内出答案,解答物理大题,运用书中的推论和结论,直奔答案,迅速解答,使用此书三个月后,解答物理习题,做的快,答案准,省时省力,外人不知怎么得出的正确答案!

本书依据备考学习规律,规划设置结构体例。通过“巧学迷津·巧学调研、巧学巧练”三部曲让教师和学生明确备考方向;帮助学生突破重点,提升能力;高考冲刺985,轻松进入双一流大学,稳拿211,此书专为学霸而生!

四、大量练习物理题

有的物里知识点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但是要真正地应用到屋里体重,这些学生会感觉非常的困难。就是这些学生理解了公式的含义,理解了这些知识点的含义,但是没有办法真正的灵活应用到物理题目中,就需要这些学生大量的练习物理题。

现在学生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必须要练习大量的物理题目。除了每天老师发的一些物理题之外,学生也可以从一些书店或者是从网络中购买一些物理专题题目,这样对学生提高分数是有帮助的。学生通过专项的练习,能够提升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

五、错题记录

上一篇:考研英语阅读新题型的技巧下一篇:诗歌意象鉴赏与艺术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