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护理常规

2024-08-10

失血性休克护理常规(共8篇)

1.失血性休克护理常规 篇一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5年11月26号 地点:西院区医生办公室

内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查房

参加人员:吴钰、张琳婧、张明霞、付廷美、郭雪、孙微珑、李本丽、邓李建、许乐 主持人:许乐 内容:

-、病例汇报

3床,李立,男,40岁,患者左侧腰背部刀刺伤半小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神志模糊,以“左肾刀刺伤失血性休克”收住急诊科。

二、入院查体

T35℃

P140次/分

R32次/分

BP0/0 mmHg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左肾下级裂伤,腰大肌到脊椎旁动脉见有鲜红色动脉血喷出。诊断:左肾刀刺伤失血性休克。

三、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

与血容量减少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

与心输出量减少有关

3、疼痛

与创伤有关

4、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活动受限有关

5、感染的危险

与机体免疫力低有关

6、知识缺乏

与认知有限有关

四、护理措施

1、首先取休克位:头抬高15º,脚抬高30º,仰卧位。

2、遵医嘱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及时、足量的,输液输血来补充血容量。

3、严密观察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尤其是脉搏的变化最早出现。

4、保持呼吸道通畅

5、手术止血:常规皮试、备皮,持续吸氧,心电监测,保暖。

6、术后观察有无出血、裂开、渗液、腹胀,体温及休克恢复情况。

五、效果评价

1、心排血量增加

2、呼吸困难减轻

3、焦虑减轻

4、患者皮肤完整未破损

5、患者对疾病知识及健康教育有损了解

六、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

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缺氧,呼吸形态改变。

2、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神志模糊

出血导致体液不足,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量改变。

3、疼痛

创伤所引起。

七、治疗

1、输入等渗盐水、平衡液: 在45分钟内输入1000-2000毫升的等渗盐水、平衡液。一般失血:补液=1:3-4 必要时加压输血、血浆、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及时纠正酸中毒。先晶后胶,先盐后糖。

2、利尿药:遵医嘱速尿20mg静脉注射

3、止血药:立止血1KU肌肉注射

4、抗感染:常规做青霉素皮试,使用抗感染药物。

八、本次查房的难点

1、失血性休克的护理措施。

2、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九、讨论

1、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回答:皮肤苍白、出冷汗、四肢冰冷、神志淡漠、脉搏细弱、呼吸急促。

2、失血性休克的输液原则? 回答:先晶后胶,先盐后糖。

十、总结

通过本次查房,大家对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治疗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也进行了较深的学习,对以后此类病人的护理提供较好的帮助。

2.失血性休克护理常规 篇二

当前临床上对骨盆骨折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主要采用液体复苏方案, 但对液体复苏方式的确定尚且存在一定的争议[4]。目前一些学者提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进行LFR (限制性液体复苏) , 其主要机制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 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 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 较GFR (常规早期充分液体复苏) 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低的临床风险。LFR能否保证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灌注和能否降低病死率成为学者讨论的焦点。目前, 已有许多比较LFR与GFR治疗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随机对照研究[5,6,7,8,9], 但还没有两者之间的Meta分析。本文旨在对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中应用LFR和GFR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 探讨其临床价值, 为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使用随机对照实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 无论是否隐藏或采用盲法, 语种不限。

1.1.2 研究对象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诊断为骨盆骨折, 且合并失血性休克 (入院首次收缩压≤90 mm Hg) ;同时, LFR组与GFR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年龄、性别、就诊时间、休克程度等) 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1.3 干预措施纳入文献的研究对象皆为急诊入院, 并先期进行了液体复苏治疗。具体步骤为迅速开放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检测患者的血压、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 做好相应的手术及输血准备。LFR组患者在常规补液的基础上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进行治疗, 即先给患者输入200 ml 7.5%高渗氯化钠溶液, 根据患者病情, 必要时隔30 分钟再次输入, 若患者SBP (收缩压) 稳定于70~90 mm Hg时, 应适当地控制补液的速度和补液量,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做好相关的检查;GFR组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的方法进行治疗, 即通过给患者及时、快速、足量输入7.5%高渗氯化钠溶液、平衡液、羟乙基淀粉, 并输血, 以扩充血容量和维持收缩压在90 mm Hg以上, 舒张压在60~80 mm Hg范围内。

1.1.4 测量指标血细胞比容、血乳酸、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存活率。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CNKI 、VIP、CBM和万方数据库, 搜索年限为建库至2015 年10月。从参考文献中进行追溯查找, 同时用Google Scholar等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或手工查找收集所有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治疗中LFR与GFR比较的随机对照实验。随机对照实验检索遵循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2 的RCT检索策略。检索词 (中文:骨盆骨折AND失血性休克AND限制性AND常规AND液体复苏;英文:pelvic fractures AND hemorrhagic shock AND fluid resuscitation) 分干预措施和目标疾病两大部分, 并根据具体数据库调整, 所有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 所有检索策略通过多次预检索后确定。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根据预先制订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 阅读所获文献题目和摘要, 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后, 对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阅读全文, 以确定是否符合纳入标准并提取相关资料, 核对纳入文献的结果。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进行资料提取, 填写资料并提取表格。所有步骤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并交叉核对, 如遇分歧, 通过讨论解决。对有分歧而难以确定的问题由第三方判断。提取资料包括文题、出处、作者情况、实验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干预措施、结局测量与评价、统计分析、复发情况、不良反应情况报告、结论推导等。

1.4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及Jadad评分

根据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员手册5.1.0 版中RCT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对纳入的研究进行严格评价, 评价条目共6条, 包括随机分配方法、分配隐藏的实施情况、是否采用了盲法、结果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结局及其他方面的偏倚。针对每一个条目做出是 (Yes) 、否 (No) 、不清楚 (Unclear) 的判断由于本文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不同, 各自采用的液体复苏方式不同, 对受试者和实施干预者的盲法难以实施, 但仍可以对结果测量者和统计分析人员实施盲法, 以求尽可能避免偏倚。文献质量采用Jadad质量计分法[10], 偏倚风险评估及质量评分由两位评价员独立完成并相互核对, 如有分歧通过讨论或由第三位评价员协助解决。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2 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纳入的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 χ2检验。当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同质性 (P≥0.1, I2<50%) 时,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当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P<0.1, I2>50%) 时, 分析其异质性来源, 根据可能导致异质性的因素进行亚组分析。当纳入的研究各亚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而无临床异质性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时, 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两组间异质性过大, 则采用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出相关文献121 篇, 通过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去除重复文献后获得文献67 篇;通过阅读题目及摘要排除4篇, 初筛后纳入文献22 篇;阅读全文后排除10 篇, 阅读全文复筛, 排除数据不全或统计指标不一致的文献7 篇, 最终纳入个RCT, 共338 例患者, 见图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学质量评价

最终纳入5 篇RCT。各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基线一致, 符合纳入标准, 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各纳入RCT的基本特征见表1。所有入选RCT均声明随机分组, 但多数无法判断随机分配隐藏的实施情况, 各纳入RCT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及Jadad评分见表2。

注:①ARDS;②MODS;③存活率;④HCT;⑤PLT;⑥PT;⑦血乳酸

2.3 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结果

2.3.1 ARDS发生率纳入的3 个RCT间无异质性 (χ2= 0.56, df = 2, P = 0.76, I2= 0%) , 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 LFR组与GFR组相比, ARDS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5) , 见图2。

2.3.2 MODS发生率纳入的4 个RCT间无异质性 (χ2=0.37, df = 3, P =0.95, I2= 0%) , 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 LFR组与GFR组相比, MODS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5) , 见图3。

2.3.3 存活率纳入的3 个RCT间无异质性 (χ2=0.13, df = 2, P= 0.94, I2= 0%) , 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 LFR组与GFR组相比, 存活率明显升高 (P<0.05) , 见图4。

2.3.4 血HCT纳入的3 个RCT间无异质性 (χ2= 0.36, df =2, P=0.84, I2=0%) , 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 LFR组与GFR组相比, 血HCT明显升高 (P<0.05) , 见图5。

2.3.5 血PLT纳入的4 个RCT间无异质性 (χ2= 0.08, df =3, P =0.99, I2= 0%) , 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 LFR组与GFR组相比, 血PLT明显升高 (P<0.05) , 见图6。

2.3.6 血PT纳入的3 个RCT间无异质性 (χ2= 0.06, df = 2, P = 0.97, I2= 0%) , 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 LFR组与GFR组相比, 血PT明显缩短 (P<0.05) , 见图7。

2.3.7 血乳酸含量纳入的4 个RCT间没有异质性 (χ2= 0.20, df = 3, P = 0.98, I2= 0%) , 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 LFR组与GFR组相比, 血乳酸含量明显降低 (P<0.05) , 见图8。

2.4 发表偏倚

我们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漏斗图分析, 结果显示, 漏斗图表现较对称, 说明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

3 讨论

3.1 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的复苏方式选择

骨盆骨折在临床中的发生率低于四肢骨折, 约占全部骨折的3%左右[11], 但其确为一种较复杂的骨折:盆腔内有许多器官、血管及神经等在创伤后易发生活动性出血, 由于出血点多隐匿、溢血空间大, 且无法有效加压止血[12]。可见, 出血性休克是骨盆骨折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如何在失血性休克早期快速恢复有效血容量是治疗本疾病的重点。

临床急救治疗中, 常常采取液体复苏的方式, 将收缩压尽量控制在90 mm Hg以上[13,14], 使血容量尽快恢复, 使组织的血液灌注稳定, 以避免缺血、缺氧的症状出现[14,15,16,17], 从而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条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液体复苏方式有GFR和LFR两种:前者通过短时间内大量输注快速提高患者血压到理想程度;后者主张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血压控制在一定安全范围内[18,19]。有研究证明:GFR在升高血压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患者体温、稀释了血中细胞浓度, 增加了再出血风险, 同时还会因低体温诱发MODS、ARDS, 降低存活率[20,21];而LFR对骨盆骨折合并休克早期患者的出血控制和提高抗休克有较好疗效[16,22,23], 且LFR的低体温、酸中毒、DIC、MODS发生率以及医疗费用和病死率均小于GFR组 (P<0.05) 。

3.2 Meta分析结果及其局限性

本次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GFR组比较, LFR组能升高血PLT、HCT (P<0.05) , 缩短凝血时间 (P<0.05) , 降低血中乳酸含量 (P<0.05) , 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生命体征指数, 降低ARDS、MODS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P<0.05) , 提高患者存活率 (P<0.05) ;同时, 本次研究的Meta分析中各指标由于纳入的RCT间无异质性, 故而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 且漏斗图显示偏倚风险低, 说明可比性高, 分析结果较可靠。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及Jadad评分结果表明:文献质量中等或较高, 说明证据质量较高。但本研究也存在诸多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本研究纳入的5 个RCT中, 部分未叙述随机方法, 全部未说明盲法, 分析其原因主要可能与复苏实施盲法较困难有关;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内容均未涉及费用—效益分析, 未能进行费用—效益、剂量—效应的综合分析;Meta分析中部分指标的纳入研究样本量偏小。

4 结语

权衡利弊, 在临床实践中推荐应用LFR对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早期复苏, 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 以患者的安全为原则, 尽量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 为进一步推动这一有效措施在临床上发挥积极作用, 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来提高本类研究的证据强度。

3.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篇三

救护人员到达现场,首先对病人做初步的急救护理,以抢救病人生命为第一原则。同时向病

人及家属等周边人员询问病史,包括:致病原因、发病的速度及主要表现。边询问边迅速体检:生命体征、有无高热、畏寒或肢端冰冷、发绀,有无创口疼痛及创伤部位等。

休克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休克指数(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值是0.5,表示血容量正常。如指数为1,表示丢失血容量20%~30%,如指数>1,表示丢失血容量30%~50%。评估休克指数,对指导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急救治疗很有参考价值。

血压:血压值的改变,尤其在创伤性休克时,也可作为评价失血量的一个简易指标。当收缩压低于正常的20%,约在90mmHg时,失血量约占全身血容量的20%,为轻度休克。如收缩压低于正常20%~40%,约70mmHg,或低于40%即<70mmHg时,失血量分别为30%~40%,分别为中度和重度休克。

脉搏:可清楚地扣触桡动脉触不到,仅能扣击股动脉、颈动脉搏动时,血压在60mmHg左右。

意识状态:直接反映中枢神经的血流灌注量和缺氧程度。当病人出现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昏迷时,表示从轻到重不同程度的脑血流灌注不足。

皮肤、肢体温度、浅静脉状态:是判断微循环血液灌注情况的直观指标。口唇与甲床色泽灰白、发绀,表示缺氧缺血。指压甲床后松开,毛细血管再度充盈时间>20秒,说明微循环血流量瘀滞、灌注不足。在温暖环境中,测量末梢肢端温度与肛温差>4℃,说明有循环衰竭。浅静脉萎缩,说明血容量锐减。胸前、腹部皮肤[LL]有出血点、瘀血斑或注射部位渗血不止,可能是DIC早期表现。

急救护理

松解病人的领扣、衣裤,使病人平卧,头腿各抬高30°,立即测量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并在以后每2~5分钟重复1次,直至平稳。

止血、止痛、包扎:①止血:在创伤中主要因大出血引起休克,首先要控制出血量,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处理的紧急措施,一般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②止痛:疼痛可引起休克,在必要时可注射杜冷丁50~100mg,但应注意该药抑制呼吸的不良反应,有严重颅脑损伤或胸部损伤伴呼吸困难者慎用。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有效循环血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应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静脉选择近心端穿刺。对穿刺困难者,应及时静脉切开。一般选用1条静脉用作扩容,给予少量生理盐水,以便输血或输入平衡液,还可输入一定量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等,另1条则可及时输入各种抢救药品,如多巴胺、间羟胺等,视血压变化调节滴数、用药剂量。

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遇有喉头水肿或昏迷患者舌后坠,可用舌钳拉出。必要时立即进行气管插管,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改善缺氧状态。

放置导尿管。尿量的监测是护理工作中观察、判断肾脏毛细血管灌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如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说明肾脏血液灌注不足,提示有休克。如抢救治疗后每小时尿量恢复至30ml时,为休克缓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抢救的过程中,严格认真监测尿量极为重要。

上述急救措施应迅速及时地进行,以抢救病人生命为第一原则,待病情允许,应立即转运至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转运途中监护:①给予持续生命体征监护。②给氧治疗和保持呼吸道畅通。③维持静脉通路和持续的药物治疗。④保持病人平卧、保暖,尽量不移动病人,以免加重创伤或休克程度。⑤转运时不要给病人喝任何饮料或食物。如病人口干唇裂,可用湿纱布湿润。⑥对已用的急救措施和用药要详细记录,以利于与接收医院医师交接。

药监局:便秘药“泽马可”全面停用

已受理退货

京华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使用替加色罗(商品名:泽马可)在治疗中存在增加心血管缺血事件的风险,即日起各地要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替加色罗各类制剂,已上市药品由生产企业负责收回。

替加色罗主要用于女性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缓解症状的短期治疗。瑞士诺华公司最近一项临床研究的回顾性分析显示,在服用泽马可的11 614例患者中,有13例心血管事件发生,占0.11%;在7031例安慰剂对照组中,仅有1例发生。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一些本身已存在心血管疾病或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中。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称,我国共收到替加色罗的不良反应报告98例,涉及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有:心动过速1例,低血压1例,心慌2例。目前,我国尚未发生使用替加色罗引起的缺血[LL]性心血管病例。

近期,美国、加拿大等国暂停了替加色罗的市场销售。国家药监局组织相关专家对该品种国内外监测、研究资料进行评价和论证认为,目前对于部分患者来说,使用该药的风险大于利益。因此,国家药监局决定暂停替加色罗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追访厂商

4.创伤性休克护理常规 篇四

时间: 参加人员:

创伤性休克的护理

一、定义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因此创伤性休克较之单纯的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要更加复杂。

二、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估计失血量小于总血容量的20%)

①神志紧张、烦躁、口渴、面色苍白、黏膜干燥、呼吸深而快、脉搏加快(90-110次∕分)。②血压则可正常或稍低,收缩压≥80mmHg,脉压缩小<20mmHg。③外周静脉充盈度降低、尿量轻度减少。④体位改变时引起的心率增加以及舒张压的下及下降,有助于发现轻、中度血容量降低。

2、休克期

①意识虽清,但神志淡漠、反应迟钝。②呼吸浅快,脉搏细速(110-140次∕分)。③血压下降,收缩压(60-80mmHg),脉压差更为缩小明显,少尿或无尿,尿量<20ml∕h。④表浅静脉塌陷、毛细血管充盈迟缓。⑤估计失血量为总血容量的20%-40%。

3、休克晚期

①神志不清。②全身皮肤、粘膜紫绀,四肢厥冷,体温不升;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弱不清;血压下降明显<60mmHg或测不到;无尿。③皮肤、黏膜出现瘀斑或有消化道出血,提示有DIC。④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氧不能改善呼吸状况,提示有ARDS。

三、观察要点

1、神志、瞳孔、面色、末梢循环及颈静脉和周围经脉的充盈程度的变化,及早发现与判断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密切观察P、R、Spo2、BP、脉压差、CVP的变化并定时记录。如出现脉搏细弱不清、脉率加速、呼吸>30次/分或8次/分以下,不规则,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小,则提示病情恶化;如脉搏逐渐增强、脉率转为正常,呼吸减慢、并逐渐规则,血压上升,脉压增大,则提示病情好转。

3、记录尿量、24h出入量,观察尿色和性状。若病人尿量少于25ml/h,表明血容量不足;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提示休克好转。

4、专科情况:肢体肿胀、血运、动脉搏动、感觉、活动度、伤口出血。

5、注意有无颅脑、胸、腹等多发伤。

6、心理状态:休克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加之抢救过程中使用的监护仪器多,应注意评估患者的情绪变化及心理承受能力,了解其不良情绪反应的原因。

7、有无并发症发生和基础疾病。

8、实验室指标和特殊检查:如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检测:CVP、PCWP。

9、补液过程中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大量输血不良反应。

五、护理措施

1、接到急诊入院通知后,立即准备抢救所需物品,通知值班医生。对病人的外部情况进行粗略的评估,取休克卧位、保暖、骨折处制动和固定,使用心电监护,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迅速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4-6升/分,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

2、建立静脉通路,选择血管宜在上肢,立即开放两条大口径静脉通路,迅速补充血容量,同时抽血作交叉配血,在抗休克的同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

3、留置尿管监测每小时尿量,如发现病人尿量减少,颜色呈浓茶色,说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或肾功能损害,给予加速输液,甚者急查肾功能;如为鲜红色尿液,说明肾挫伤,应该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对症治疗。

4、医嘱严格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药物滴速,避免血压骤变,并随时根据血压变化调节滴速;必要时加速输液或加压输血、血浆等,以补充循环血量,纠正灌注不足。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仔细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弹性等,严密监测体温,及时使用降温措施。

6、创伤处理:活动性出血应尽快止血。一般对表浅伤口出血或四肢血管出血,可先采用局部加压包扎止血或用止血带方法暂时止血,待休克初步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措施;对四肢闭合性骨折用夹板或石膏临时固定;检查有无血胸、气胸、连枷胸等,必要时作胸腔闭式引流和胸带加压包扎;检查出血的隐蔽来源,如血胸、腹内出血或骨盆骨折,当怀疑休克是由于内出血引起,就应在抗休克的同时进行紧急手术。

7、保持患者舒适体位,翻身,做好生活护理,使用床栏、约束带,保持肢体功能位,并进行肢体按摩,补充充足的水分。

5.产后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 篇五

1.根据不同病因采用相应措施:如子宫收缩不良应用宫缩剂、按摩子宫等。2.开放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

3.组成抢救小组,人员包括产科大夫、产科护士、麻醉科大夫。持续导尿、记尿量;持续心电监护;持续低流量吸氧;急查血常规、血凝四项、血生化;合血备血等。

4.迅速补液,20分钟内补液1000ml,后40分钟补液1000ml,好转后6小时内再补1000ml,按先晶体后胶体补液原则进行。

5.血HCT维持在30%左右,孕产妇死亡率最低,故输血应维持血HCT在30%左右为宜,最好输新鲜全血。

6.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多巴胺 20mg + 5%葡萄糖250ml静脉点滴,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滴速;酚妥拉明 20mg + 5%葡萄糖 250ml静脉点滴,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滴速。7.其他药物应用:如阿托品、654-

2、东莨菪碱。如有电解质紊乱表现,给予纠正。8.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

9.护肾:在补足液体的情况下若每小时尿量小于17ml,予速尿20mg入壶;必要时加倍给予。

10.护心:若有心衰表现,给予西地兰 0.4mg 静注(慢)。11.必要时果断行子宫切除术。

DIC抢救流程

1.高凝阶段:凝血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增多。应用肝素、潘生丁、阿司匹林、右旋糖酐、抑肽酶。

2.消耗性低凝期:血小板小于100×109/L,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补充凝血因子、输新鲜血、输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复合物,补充Vitk1。3.继发性纤溶期:3P试验阴性,凝血酶原时间延长,FDP定量大于20ug/ml,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延长,D-2聚体阳性。给予6-氨基己酸、止血环酸、止血芳酸、新凝灵、立止血等治疗。

4.改善器官功能:给氧、抗休克、利尿、纠正酸中毒。5.去除病因,处理原发病。

羊水栓塞抢救紧急预案流程

1.抗过敏:地塞米松20-40mg静脉滴注或氢化考地松300-400mg静脉滴注。

2.解除肺动脉高压:罂粟碱30-90mg静脉入壶;阿托品1-2mg静脉入壶;氨茶碱250-500mg静脉滴注。3.加压给氧。

4.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输血、输液,多巴胺20-80mg、阿拉明20-80mg、酚妥拉明20-40mg静脉滴注。

5.抗心衰营养心肌:西地兰0.4mg静脉滴注,ATP、辅酶A、细胞色素C。6.纠正DIC:

①高凝阶段:肝素50mg、潘生丁200-400mg、阿司匹林0.75mg、右旋糖酐、抑肽酶2-4万U静脉滴注;

②消耗性低凝期:补充凝血因子、输新鲜血、输纤维蛋白原、Vitk20-40mg静脉滴注; ③纤溶阶段:6-氨基己酸4-6g、止血芳酸100-300mg、立止血1KU、新凝灵600mg。7.纠正肾衰:速尿40mg静推;利尿酸50-100mg静推;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8.选用广谱抗生素:首选头孢类。9.产科处理:

第一产程:抑制宫缩,迅速剖宫产终止妊娠; 第二产程:助产,缩短第二产程,禁用宫缩剂; 产后:检查修补产道损伤,剥离胎盘,必要时子宫切除。

脐带脱垂抢救流程

1、缓解脐带压迫。

①脐先露采取臀高头低位,脐带对侧的侧俯卧位; ②脐带脱垂可采取脐带还纳术;

③充盈膀胱或者经阴道上推先露,以缓解对脐带的压迫,直至剖宫产将胎儿娩出。

2、提高胎儿对缺氧的耐受性。①给氧;

②静脉点滴葡萄糖及维生素C。

3、分娩方式的选择:

①宫口开全,先露已降至盆底:立即阴道助产;

②宫口未开全,先露未达盆底,不具备助产条件者,立即就地行剖宫产手术。

4、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前置胎盘的紧急预案流程

1、一旦诊断明确或者高度可疑,应立即住院。在确保母亲安全的前提下,期待胎儿生存,降低婴儿死亡率。

2、给予补血、止血,及时做好输血及手术准备。(根据出血量多少、有无休克、孕龄、胎位、胎儿是否存活及宫口开大的程度,选择处理方法)

3、期待疗法:多用于部分性或边缘性前置胎盘,阴道出血不多,胎儿存活者。①住院观察,绝对卧床休息。

②每日氧气吸入3次,每次20-30分钟。③给予补血药物纠正贫血。

④应用宫缩抑制剂:硫酸镁、沙丁胺醇等防止早产。

⑤宫颈内口环扎术:根据颈管长度选用,防止子宫颈口扩大,有助延长孕龄。缝合时,加用宫缩抑制剂,采用硬膜外麻醉。

⑥期待至妊娠36周,主动终止妊娠。终止妊娠前,应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

4、终止妊娠:

①终止妊娠指征:⑴孕妇反复多量出血致贫血甚至休克者,无论胎儿是否成熟,均应立即终止妊娠。⑵胎龄达36周以后,胎儿成熟度检查提示胎儿肺成熟者。②终止妊娠方式:

剖宫产术:⑴为前置胎盘的主要分娩方式,子宫切口的选择以避开胎盘为原则。⑵胎儿娩出后,子宫体部注射催产素或麦角新碱,切口边缘以卵圆钳钳夹止血。⑶胎盘未及时娩出者,迅速徒手剥离胎盘。若胎盘剥离面出血,可用明胶海绵上放凝血酶或巴曲酶,快速置出血部位,再加沙垫压迫10分钟。⑷ 若剥离困难,胎盘粘连或植入并出血多者,应选择切除子宫。⑸若局部渗血,用可吸收线局部“8”字缝合,或宫腔及下段填纱24小时后阴道抽出。⑹以上方法无效,可行子宫动脉、髂内动脉结扎术,或行子宫全切术或次全子宫切除术。阴道分娩:⑴仅适用于边缘性前置胎盘、枕先露、流血不多,估计在短时间内能结束分娩者。⑵决定阴道分娩后,先行人工破膜,破膜后胎头下降压迫胎盘止血,并可促进子宫收缩加速分娩。⑶若破膜后胎先露下降不理想,仍有出血,应立即改行剖宫产术。

胎盘早剥的抢救流程

1.一般处理:输液、备血、给氧、抢救休克等应急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测血压、记尿量、完善各项辅助检查,根据病情补充血容量、输血等。2.及时终止妊娠:

⑴经阴道分娩:①产妇,轻型病例,一般情况较好,估计短时间内能结束分娩者,可经阴道分娩。②先行破膜,使羊水缓慢流出,用腹带包裹腹部,起到压迫胎盘,使之不再继续剥离的作用。③必要时静脉滴注催产素,缩短产程。④产程中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宫底高度、宫缩情况及胎心。有条件可行全程胎心监护。

⑵剖宫产:①重型胎盘早剥,特别是初产妇,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分娩者。②轻型胎盘早剥,出现胎儿窘迫征象,需抢救胎儿者。③重型胎盘早剥,产妇病情恶化,虽胎儿已死亡,但不能立即经阴道分娩者。④破膜后产程无进展者。3.并发症及处理:

⑴产后出血:胎儿、胎盘娩出后,及时宫体注射催产素并按摩子宫。

⑵剖宫产术中发现子宫胎盘卒中,配以热盐水纱垫湿热敷子宫,若不奏效,可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或用可吸收线大“8”字缝合卒中部位浆肌层。⑶若不能控制出血或发生DIC,应行子宫切除术。

⑷DIC及凝血功能障碍:重型早剥及胎死宫内者,出现皮下注射部位出血、尿血、咯血及呕血等,提示DIC发生,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⑸急性肾功能衰竭:易发生在有重度妊高征,出现失血性休克并发DIC的患者。记尿量、补充血容量,每小时尿量小于17ml时,应给20%甘露醇250ml快速滴注,或速尿40mg静推。严密监测肾功能,必要时行透析疗法。

心衰的抢救流程

1.半卧位或坐位,高流量吸氧(6-8L/分)或者加压供氧。2.镇静剂:吗啡10mg肌肉注射,或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

3.洋地黄药物的应用:对充血性心衰效果好,如心瓣膜病、先心、高血压心脏病;对阵发性室上速和快速性心房颤动或扑动并发心衰时有明显疗效,对肺心病、心肌炎等心衰疗效较差。4.对低排高阻型心衰,给予强心利尿;多采用快速洋地黄类药物,如西地兰0.2-0.4mg加入25%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注射,4-6小时后重复给药,总量不超过0.8-1.0mg。然后改用口服维持,与此同时可给予速尿20-40mg,静脉注射,对合并肺水肿者,效果更好。5.发生急性肺水肿时,可给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注射,解除支气管的痉挛,缓解肺水肿。6.及时终止妊娠。

7.产后72小时内,应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率、呼吸、脉搏、血压、体温,每4小时一次;心功能Ⅲ-Ⅳ级每2小时一次,严防心衰及感染的发生。

8.产后4小时内要绝对卧床休息,其后继续保证充分休息,根据心功能情况,产后至少2周后方可出院。

9.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自临产至产后1周,无感染方可停药,尤其是预防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主要用要为青霉素等。

10.心功能级Ⅰ-Ⅱ者可以哺乳,但应避免劳累,心功能Ⅲ-Ⅳ者,不宜哺乳,及时退奶。11.不宜再妊娠者,产后心功能良好且稳定者,可于产后1周行绝育手术,如有心衰,带心衰控制后再手术。

12.产后如果心率超过100次/分,仍需继续应用强心药。

重症肝炎合并妊娠的紧急预案流程

1.应请肝病科医生协同处理。2.预防与治疗肝性脑病:

①饮食与热量:低蛋白、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限制蛋白入量(小于20g/日)。增加碳水化合物,保障热量供给,维持在1800kcal/日以上。补充大量维生素。必要时补充新鲜血浆和白蛋白。

②抑制肠道内产生和吸收毒性物质:口服新霉素、甲硝唑、乳果糖。③脱氨药的应用:精氨酸或谷氨酸钠静脉点滴。

④支链氨基酸的应用:6-合氨基酸250ml每日1-2次静点。⑤维得健10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

⑥其他:10%葡萄糖250ml+胰高血糖素1-2mg+胰岛素8U+50%葡萄糖250ml+10%氯化钾10ml+辅酶A50U+ATP 20mg静脉点滴。

⑦预防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肝细胞生成素静脉点滴。3.调节免疫功能:如胸腺肽。4.维持水电。

5.预防和治疗DIC:解质、酸碱平衡。

①动态观察血小板、PT、APTT、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②肝素应用的问题:重症肝炎在应用肝素时,必须补充新鲜血液、血浆、抗凝血酶Ⅲ;宜小计量应用;在临产或分娩结束12小时内不宜应用,以免发生创面大出血。③在DIC治疗中复方丹参的作用较肝素缓和、安全。6.积极治疗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肾衰等)。7.产科处理:

①早孕发病者首先治疗肝炎,病情好转后应尽早行人工流产术。

②中孕发病时,因手术危险性大,一般不宜终止妊娠;但个别重症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病情继续发展,亦可考虑终止妊娠。

③晚期妊娠发病者,宜积极保肝治疗24小时后尽早终止妊娠。分娩方式选择剖宫产术,应做好输血准备,备好新鲜血、新鲜冰冻血浆、浓缩红细胞、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④产后注意观察阴道出血量、子宫收缩情况。

⑤抗生素预防感染,选用肝损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类。⑥回奶时避免应用雌激素。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紧急预案流程

1.此病凶险,处理难度大,应请肝病科医生协同处理。2.一般治疗: ①卧床休息;

②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饮食; ③纠正低血糖、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3.使用保肝药物和维生素C、K、ATP、辅酶A等。

4.成分输血纠正凝血因子的消耗,大量冷冻新鲜血浆可补充凝血因子,输人体血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降低脑水肿发生率。也可根据情况给予浓缩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及新鲜血液。5.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短时间使用可保护肾小管上皮,宜用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mg静滴。

6.换血及血浆置换。

7.其他(纠正及治疗并发症)。

8.使用H2受体阻滞剂,维持胃液PH>5避免发生应激性溃疡。9.肾功能衰竭,利尿剂无效时可行透析疗法、人工肾等治疗。10.纠正休克,改善微循环障碍。11.产科处理:

①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时,无论病情轻重、病程早晚、均应尽快终止妊娠。

②剖宫产适用于短期内无分娩可能者。术中宜采用局部或硬膜外麻醉,不应全麻以免加重肝脏损害。

③若胎死宫内,宫颈条件差,短期内不能经阴分娩者也应行剖宫产术。

④若剖宫产时发生凝血障碍,出血不止,经缩宫剂等保守治疗无效宜行子宫全切术。术后禁用镇静、止痛剂。

⑤若宫颈条件好,胎儿较小,估计短期内分娩者亦可考虑经阴道分娩(或引产)。⑥产后应注意休息,不宜哺乳。

围产期心衰抢救流程

1.半卧位给氧,持续心电监护,持续导尿,计出入量。

2.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硝酸甘油、消心痛、多巴胺、酚妥拉明等治疗。3.强心、利尿:西地兰0.4mg,速尿20-40mg。

4.应用镇静剂:度冷丁50-100mg肌注、吗啡5-10mg肌注。

5.产科处理:短时间内可经阴道分娩则缩短第二产程,行阴道助产;无产兆或短时间内无法经阴道分娩者,宜采用剖宫产术终止妊娠,采用硬膜外麻醉,产后腹部加压沙袋。6.选择广谱足量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纠正心律失常,纠正酸中毒,监测血气、生化,控制输液量及速度,限盐。

围产期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流程

1.开放气道、清除喉头血液、分泌物、呕吐物。2.人工呼吸:面罩、加压给氧、气管插管、呼吸机。3.重建循环:心前区捶击、胸外心脏按压。

4.开放静脉通路,行药物治疗:肾上腺素能药、碱性药。5.经上述处理5分钟无效,急诊剖宫取胎。6.保持脑灌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补液。7.心电监护,请内科会诊,协助抢救。

急性胎儿宫内窘迫的抢救流程

1、积极寻找母儿双方原因:如心衰、呼吸困难、贫血、脐带脱垂等。

2、及早纠正酸中毒,静脉补液加5%碳酸氢钠250ml。

3、尽快终止妊娠:若宫内窘迫达严重阶段必须尽快结束分娩。

①宫颈尚未完全扩张,宫缩过强致胎儿窘迫情况不严重者,应立即停止滴注催产素或用抑制宫缩的药物,嘱产妇左侧卧位,吸氧(5升/分,面罩供氧)观察10分钟,若胎心率变为正常,可继续吸氧观察;若无显效,应行剖宫产手术。

②宫口开全,胎先露部已达坐骨棘平面以下3cm者,吸氧同时应尽快助产,经阴道娩出胎儿。

子宫破裂的抢救流程

1.先兆子宫破裂:立即给以抑制子宫收缩药物(肌注哌替啶100mg,或静脉全身麻醉),立即行剖宫产术。

2.子宫破裂:在输血、输液、给氧、抢救休克的同时,尽快手术治疗。

①若破口整齐、距破裂时间短、无明显感染者或患者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大手术者,可行修补术,并行输卵管结扎术。

②破口大、不整齐,有明显感染者应行子宫次全切除术。③若破口大、撕伤超过宫颈者,应行子宫全切术。3.术后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

6.高氧液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篇六

静脉输注高氧液体治疗缺氧性疾病,是不经呼吸道给氧的一种内输送氧形式,迅速提高血浆中的spo2,经溶解氧的方式直接向组织细胞供氧,使组织细胞由乏氧代谢转为有氧代谢,输注高氧液治疗后,可在缺时间内提升患者血氧分压,改善缺氧状态,其机制为:高氧液其液体分压能达80~100kpa,使其中含有高浓度的溶解氧,这些氧能代偿氧合血红蛋白向组织细胞供氧,可以减轻缺血、缺氧对组织细胞的继发损害,提高氧的利用率。其次,高氧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活性氧,能够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的凝集力,增加纤维蛋白溶解度,有利于改善血液流变。

1临床资料

本急救中心病例为失血性休克病人,共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在18~45岁中间,平均年龄在31岁。

2操作方法

2.1在完成正常输液程序后,将空气的进气管关闭系死。

2.2撕开包装取出舒氧灵,拔去插瓶针保护帽,将针插入液瓶或液袋。

2.3注意插入液瓶两针高低之分。

2.4按瓶中指示缓缓左旋打开调节阀,观察液瓶内气体释放速度与滴速大小,与患者输液迅度相对应。

2.5舒氧灵规格与输液瓶中液体量相匹配。

3结果

高氧液静脉液体给氧———又称舒氧灵,是与一次性输液器和液瓶式液袋相连接后用于输液和输血的内给氧医疗器械,使氧气能够溶解在所输入液体中,提高了液体中物理溶解氧的含量,将液体制成了高氧液,从而达到快速向组织细胞供氧,保证重要脏器氧供给,防止病情恶化,对进一步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输入高氧液后,10min可提高spo2。

本组病例中,1例男性、22岁,股动脉刀刺伤失血性休克。给予止血、补充血容量等治疗后spo2一直低于90%,给予输氧灵500ml入液静点10min后spo2升至98%。病人预后好。

4护理体会

4.1输氧灵使用简单方便,代替了在运送病人途中小输氧瓶的应用。

4.2加压输液作用,需要快速灌注液体病人,如0.9%氯化钠500ml用普通9号针头约30min输完,应用输舒氧灵加压给氧,10min方可输入。

7.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体会 篇七

1 临床资料

本组失血性休克患者共62例, 男46例, 女16例, 年龄13~64岁, 失血量1500~3500mL, 除4例因多脏器损伤死亡, 其余经过积极抢救及护理, 患者都康复出院, 现报道如下。

2 病情监测项目

2.1 一般监测项目

(1) 神志与表情:休克早期, 患者一般清楚或轻度烦躁焦虑, 随着休克加重进入失代偿期, 患者脑供血逐渐下降, 乏氧加重, 患者为意识模糊、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2) 皮肤黏膜和肢体温度:休克一旦发生, 患者均呈现面色苍白, 四肢远端皮肤湿冷等, 周围血管收缩, 致毛细血管灌注量下降, 即血液瘀滞现象, 若唇指出现紫绀, 压唇试验苍白提示病情恶化。 (3) 血压与脉压:休克早期血管代偿性收缩, 血压并不降低, 反而有升高的可能, 脉压差缩窄, 休克晚期, 则血压极低或测不到, 因而应密切注意血压的变化。 (4) 心率与脉搏:心率快, 脉搏细速大多出现在休克早期, 血压下降之前, 这也是一种代偿性反映, 无明确适应症时不能使用β阻滞剂, 如心得安降低心率。 (5) 呼吸:失血性休克时血红细胞减少, 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减弱, 组织缺氧刺激化学感受器, 使呼吸加快, 另外休克时组织灌注不足, 进行无氧代谢造成乳酸堆积, 发现代谢性酸中毒, 刺激化学中枢使呼吸加快。 (6) 尿量:尿量是反映肾及全身血流量是否足够敏感的指标, 正常人不少于30mL/h (24h不少于500mL) 。凡尿量不足25mL/h, 提示机体有效循环量的不足, 应加快输液保持尿量在30-40mL/h。当尿比重长时间低于1.015时, 则有肾功能障碍的可能。

2.2 特殊检测项目

(1) 中心静脉压 (CVP) 及心电监护:CVP正常值0.59~1.18kPa (6~12cmH2O) 。临床意义:结合血压的变化, 反应右心房内静脉回流量, 血容量及静脉血管张力等情况, 若<15cmH2O, 表示血容量不足, 应加快输液速度;失血性休克患者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用监护仪进行持续动态监护。每5~15min准确记录血压、脉搏、心率及SpO2的变化。 (2) 实验室检查:正确采集各类血标本, 动态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了解病情, 判断预后。

3 抢救护理

3.1 迅速补充血容量

输液补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首要措施, 特别对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 要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最好用静脉留置针, 可快速补液, 严重外伤者因血液浓缩使组织间液减少而脱水, 应先快速输入晶体液 (乳酸钠林格氏液) 500~2000mL后再输液体或悬浮红细胞[1], 重度休克者晶体和胶体液按1∶1比例快速输入。

3.2 吸氧

失血性休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 吸氧可增加动脉血氧量, 改善组织细胞的缺氧状态, 可用鼻导管和鼻塞给氧, 氧流量4~6L/min, 必要时面罩给氧以提高吸入氧浓度。

3.3 安抚患者家属

由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较急和重, 家属一时无法接受, 也有在病区吵闹或不停询问医务人员影响治疗, 护士应安抚家属, 治疗有新的进展及时告知家属, 使他们看到治疗的希望。

3.4 用药护理

根据医嘱用药, 因抗休克用药较多, 注意配伍禁忌, 由于循环不良, 吸收障碍, 为保证疗效及防治药物性蓄积中毒, 一般不宜采用肌内及皮下注射, 而采用静脉给药法, 及时记录输入药物的名称、输入通路、滴速及病人的情况。 (1) 血管活性药物:休克继发加重, 血压急剧下降时, 为防治体内重要器官发生衰竭, 可在补充血液量的基础上, 运用血管收缩剂, 间羟胺虽可暂时升压, 但会加重组织缺氧。血管扩张剂多巴胺, 酚妥拉明可改善微循环, 增加组织灌流量和回心血量, 应在血液量补足的前提下运用, 以防血管容量相对增加后血压下降, 使用时从小剂量、慢滴速开始, 准确记录给药时间、剂量、速度、浓度及血压变化;保证液体的均匀输入。 (2) 纠酸药物:进入休克期后, 往往用碱性药物, 减轻酸中毒对机体的危害, 常运用药物有5%碳酸氧钠溶液, 监测动脉血气分析, 使pH值保持在7.20~7.25之间, 避免发生碱血症。

4 基础护理措施

4.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平卧位或中凹位, 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口腔及鼻分泌物, 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及节律的变化, 注意有呼吸困难、三凹症等, 如喉头水肿或昏迷, 患者舌下坠, 可用舌钳夹住并于口内安放一个通气管, 保持呼吸道通畅。

4.2 维持正常的体温

保持室温24~26℃, 冬天可加棉被保暖, 但禁用热水袋, 以免增加局部氧耗, 加重组织缺氧, 不利休克治疗。

5 讨论及结果

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 是机体受到外伤后大量失血、失液、有效循环不足、微循环灌注不足, 使机体组织和器官缺血, 缺氧, 产生多器官功能障碍, 代谢紊乱等病理变化。因此, 伤后1h内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等抗休克措施, 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救治质量的关键所在[2], 而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成功和并发症的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目的 总结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及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和护理资料。结果 62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58例, 死亡4例, 抢救成功率93.5%。结论 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尽早去除病因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的关键措施, 综合抗体克治疗和有效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和救治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有效循环血容量,抢救及护理

参考文献

[1]余伶俐, 简道林, 吕作钧.高渗高胶液对创性和失血性休克机体免疫原功能的调节作用[J].陕西医学杂志, 2003, 32 (10) :907-909.

8.失血性休克护理常规 篇八

关键词: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62-02

现代社会中,交通事故及其它各类意外创伤不断增加,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各种严重创伤会导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措施正确和时间及时与否,对于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对急救护理工作进行总结。

1临床资料

本组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其中年龄最小6岁,最大年龄56岁,平均年龄44.6岁。17例严重创伤病人直接入手术室进行紧急手术,抢救成功15例,死亡2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9例,工伤事故6例,其它意外伤害2例。涉及骨科病为四肢骨多处骨折并骨盆骨折,普外科为肝脾破裂,脑科多为颅脑重度挫裂伤及脑疝形成,死亡2例原因是由于严重脑挫裂伤并术中恶性脑膨出抢救无效死亡,现将17例病人入手术室抢救综合措施报告如下:

2护理措施

2.1术前准备。

2.1.1在护士长和麻醉医生统一指挥下各司其职,分秒必争,快速建立二主三条静脉通道,用静脉套管针开放不停输液,必要时不做静脉切开。

2.1.2准备好手术一切用品,如电刀、吸引器、麻醉机处于良好状态,抢救药品。

2.1.3清创伤口和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氧,改善病人缺氧状态,保持通气道通畅,必要时请示医生做气管插管式气管切开。

2.1.4尽快手术是此类疾病的根本治疗措施,在积极扩容的同时,强调术前量同步进行,尽量缩短手术准备时间,上占护士提前洗手上占准备好手术一切用品。

2.2术中观察与护理。

2.2.1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掌握好输血速度,依据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与输血,中心静脉压低于正常值说明血容量不足,应加快输血输液速度,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值时应减慢输血输液速度。

2.2.2术中密切注意心电监测的改变,如:1例患者诊断为肝脾破裂并骨盆骨折,在手术中心电显示异常后心跳骤停,立即给予心外按压,肾上腺素1mg静推,由于及时发现抓住了抢救时机,大约在两分钟后心跳恢复继续手术。

2.2.3准确记录病情及出入量,各种急救措施,尿液变化是判断抗体克效量和功能改变心重要依据,应特别注意观察。

2.2.4做好各种导管的护理,保持通畅。

2.2.5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病人呼吸频率及幅度,如出现呼吸加快,变浅,不规则鼻翼煽动,提示病情呈现恶化趋势及时给予处理。

3体会

3.1及早发现休克早期症状。

3.1.1神志与表情:创伤和失血早期,机体代偿功能尚好。病人神志一般清楚,精神紧张或有烦躁、焦虑,随着休克加重,进入失代偿期,病人脑组织供血逐渐减少,缺氧加重,表现为表情淡漠、意识模糊、感觉迟钝,甚至昏迷,表示病情恶化,因此,要严密观察病人神志与表情。

3.1.2脉搏、血压与脉压差的观察:休克初期,脉搏加快,随着病情的进展,脉搏细速出现心率不齐,休克晚期脉搏微细缓慢,甚至摸不到。血压与脉压差,初期由于代偿性血管收缩,血压可能保持或接近正常。因此,严密观察脉搏与血压的变化是抢救休克的关键。

3.1.3呼吸及尿量监测:大部分休克病人均伴有呼吸频率及幅度代偿增加,当出现呼吸加深加快或变浅不规则,并出现鼻翼扇动,提示病情恶化,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尿量的监测是护理工作中观察、判断肾脏毛细血管灌流量的—项重要指标之一。本组病人在抢救中,一律放置导尿管,并每小时测量一次尿量,如每小时尿量少于20ml,说明肾脏血液灌流量不足,提示有休克。

3.1.4体温:休克病人体温一般偏低,如病人突然体温升高表示有其它感染,要及時报告医师。

3.2加强基础护理。休克病人应给予保暖,避免受寒,以免加重休克,当病人体温过低时,应增加室温,增加被服。室温保持在18~20℃,温度太高会增加组织的代谢率,从而增加氧气的消耗量,维持适当的舒适,减少不必要的活动,让病人充分休息。

多数创伤性失血病人同时伴有多处损伤,骨折、腹部脏器破裂等,需及时手术止血及清创等。

3.3药物治疗的护理。休克病人应用心血管活性药,应从低浓度慢速开始,每5分钟监测一次血压,待血压稳定后改为每15~30分钟监测—次,并按药量浓度严格掌握输液滴数,使血压维持在稳定状况。

4病情观察

4.1意识与表情表情淡漠、烦躁、意识模糊或昏迷说明休克较严重,应认真观察,仔细护理。

4.2皮肤粘膜、肢端温度皮肤苍白转为紫绀示休克进一步进展;紫绀时出现皮下瘀点、瘀斑,提示DIC发生。

4.3血压与脉搏每15分钟测血压与脉搏并记录。脉压越小,表示血管痉挛严重;脉压增大,表示血管痉挛缓解,循环功能改善。

4.4呼吸注意观察呼吸节律、频率、深度。

4.5尿量、尿比重。是反映肾灌流量最敏感指标。若每小时尿量<30ml/h应加快输液,当尿量>30ml/h示循环好转,同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小结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危重,发展迅速。处理原则是:抢救患者的生命、预防并发症,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首先处理呼吸道梗阻、液体复苏同时控制活动性出血等紧急情况,防止和避免加重损伤。护理人员要具有丰富的临床抢救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定时测血压、脉搏,记录尿量和观察意识等情况,随时检查并保证患者输液、输血、导尿等各管道通畅,检查有无合并伤。严格无菌操作,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和病情变化,使患者尽快度过休克关。

参考文献

[1]顾沛,徐建鸣,高颖.外科护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22

【失血性休克护理常规】推荐阅读:

上一篇:巡察整改工作档案资料目录下一篇:健康旅游项目策划书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