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企业融资

2024-10-02

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精选8篇)

1.科技创新企业融资 篇一

设立首家科技银行

江西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瓶颈

100亿元授信额度优先安排科技型企业融资 本报讯(记者宋茜、魏星)1月7日,记者从省科技厅与交通银行江西省分行全面战略合作暨科技协同创新体项目签约仪式上获悉,交通银行南昌高新科技支行设立后,将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提高风险容忍度,为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的科技型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瓶颈。

去年以来,省科技厅安排1亿元资金,组建了首批5个协同创新体(试点),以股权质押、有偿使用、回收滚动的方式,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作为5个协同创新体的资金监管银行,交通银行南昌高新科技支行的设立是我省促进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根据协议,交通银行江西省分行将提供全牌照金融支持,尤其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设计专属金融产品,推出“小企业智权融资”。同时,将提供100亿元的意向授信额度,优先审批和安排科技管理部门推荐的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科技管理部门也将逐步建立风险补偿等机制,鼓励银行给予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为银行信贷业务提供技术咨询等保障服务,夯实科技支行发展基础。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交通银行南昌高新科技支行的设立,有利于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思路,带动更多的省内外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支持我省的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从而实现科技、银行、企业的共赢。

2.科技创新企业融资 篇二

关键词:融资问题,科技企业,研究分析,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 中小型的科技企业也进入到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之中, 由于国民经济水准不断提升, 对于企业的建设及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不少企业均处于融资难的问题之中, 同样的, 中小型科技企业也遇见了类似的问题。针对我国当前中小型企业建设及发展现状而言, 如何对融资的方式和模式加以改进, 将是今后的核心问题。一些中小型的科技企业需要很好的对传统融资模式加以创新, 对融资的方式和融资渠道进行改良, 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市场对企业的支持, 促进企业长久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科技力量逐渐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高科技建设和发展历程之中, 相关问题也是逐步的凸显出来, 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普遍具有高效率、高产出、高投入以及高风险等特征, 容易受到市场因素和融资问题的影响。所谓的融资约束, 指的是企业的自由资金难以支撑实际的意愿, 进而使得企业需要开拓其他的融资方式来寻求外部资金的支持, 在最近几年之中, 为了解决相关问题, 我国政府也是陆续的出台了相关政策, 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 对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方式进行了创新, 并且陆续的开拓了相关的资本市场, 但是, 相关政策依然难以解决当前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其资金的问题依旧比较严峻, 所以, 在今后还需要加强对融资模式的创新, 可以促进技术的不断增长, 能够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资金比较缺乏是我国当前绝大多数的科技企业所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较大型的企业相比较, 中小型科技企业虽然有着比较多的优势, 但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 劣势还是相当明显, 譬如技术型人才的短缺、设备的不足、资金的短缺、外部信息利用能力较差等等, 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企业的建设及发展。通常的情况之下, 大部分科技企业不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进而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了约束, 这一点也是当前发展高新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

1. 外源性融资难度增加

首先, 外源性的融资难度不断增加, 为企业的建设和长久发展带来了不小影响。外源性融资, 指的是通过对外融资来实现资金的补给问题, 其融资的效果以及融资影响一般是源于外界。其中, 多数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 当前一般情况都是从银行中获取, 而通过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加以分析, 为了应对不断上涨的通货膨胀压力, 我国央行不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但是大多数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处于发展和创业的关键时期, 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则会使得产业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不能够得到协调,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 科技企业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发展政策等之间相互违背, 导致在宏观调控政策之下, 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难度就进一步增加。

从另外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当前市场当中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不断增加, 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也形成了巨大影响。根据对市场的情况加以分析, 我国央行在最近几年之中多次调整人民币的存款利率, 同时也施行着上浮政策, 这一点对于大部分的大型科技企业来讲, 是巨大的优势, 由于企业自身的优势, 可以从银行获取标准利率, 但是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来讲, 则是不良影响。内源性的条件因素也不容忽视。内源性的融资, 指的是企业通过自身内部进行自行的融资。当前影响中小型科技企业内源性融资的基本问题在于职工的信任程度和企业自身的生命力。首先, 我国的货款低压有着一定限制, 我国的银行将担保贷款以及低压等, 作为贷款的主要形式, 所以, 在贷款之中可以使用机器设备、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 申请银行贷款, 另外还可以使用大额存单以及汽车等, 进行贷款,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实践操作之中一般使用来进行贷款的只有土地和房屋, 中小型科技企业除了有设备和厂房, 较少有除此以外其他的可以用来进行抵押的资产, 而且厂房和设备还非常有限, 再加上中小型企业自身的信用度不够高, 通过贷款进行融资的可能性较低。

2. 融资信息不对称

另外, 融资的信息不对称, 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建设发展也是不小影响。当前我国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存在有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不透明的现象, 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严格的执行相关财务政策, 对于企业的产出效益以及投资的效益等, 未进行严格的审查, 对于融资后期的各项资金用途没有进行细致的了解一把控, 进而使得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监督过程把控不严格, 使得企业的诚信度和业主水准等得不到肯定。由于风险因素, 企业的融资贷款热情会进一步降低, 这一点对于企业是巨大影响。实际上, 通过对事前的严格审查以及事后相关条款以及合同的规范, 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全面的改进当前融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但是由于我国目前阶段针对中小科技企业进行融资信息审查的专业机构部门数量较少, 所以也就导致目前阶段企业的成本较高, 使得其融资难度增加。

最后, 当前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和完善, 我国相关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期普遍较短, 也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 使得相关企业的融资体系建设不健全, 并且形成了巨大变数。需要注意的是, 税务以及工商等部门对于中小型企业的信用评估标准不一致, 对于企业的建设也是巨大影响, 最终的评价结果也完全不同, 后期的评价信息和相关资源没有及时共享。我国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制度建设较为滞后, 导致当前不少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存在有巨大缺陷, 在信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之下, 我国不少金融管理机构受到了风险因素的影响, 也导致企业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担保机制不健全, 由于相关企业可以使用来进行抵押的物品较少, 所以也严重的影响了担保企业为其提供担保的积极性, 而在实践的担保过程之中, 也存在有诸多问题, 诸如资金的缺乏、机构数量较少、机构的规模不大、管理控制不严格等等, 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形成了巨大困难。

在今后的工作当中, 还应当重点的对上述问题加以改进, 全面的增强企业融资水准和效益, 对传统的融资模式进行创新改良, 以更好的适应环境及市场的变化, 不断的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最终更好的迎合市场发展, 迈向全新的工作局面。

二、建议及对策

1. 建立股权转让市场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服务

股权转让市场是越来越重要的融资渠道, 由政府组织搭建的, 能够为中小企业股权提供转让和私募融资的平台, 通过在股权转让市场上中小企业进行挂牌运作流程、缴纳税费等各个方面, 体现出了政府高效和服务的宗旨。同时股权转让市场的性质要求其应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 尽量减少各种费用, 降低挂牌成本, 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而且在股权转让方式和制度设计上, 既要防止过度增加投机风险, 又要体现高效和简捷的原则, 对发起人股份的转让必须有时间和比例限制。同时股权转让市场组织和管理模式, 应坚持政府监管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强化市场中各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和职责。建立退市、转板和转让限制条件等诚信奖惩制度鼓励中小科技企业的诚信、规范发展, 抑制中小科技企业违规或虚假欺诈行为。中小科技企业也应积极报市场主管部门备案, 主管部门则主要监管中介机构的行为。另外, 还可以全面的实施土地信托制度投资方式, 使得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得到更好的改进。其次, 还需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收购和储备, 而从运营的机制来进行分析, 单一的融资渠道也使得融资的组合难以得到有效的分解, 融资的风险过度集中, 再加上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等的影响, 储备融资面临着较大的难题, 如果相应的政策和条例出现变动, 则会使得贷款机构面临着非常大的融资风险。

2. 其他融资方式的创新

首先, 在政策方面, 需要加强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政策性扶持, 鼓励企业的上市, 并且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 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成熟, 加强对相关企业的跟踪式服务以及创业分类指导, 使得受到推荐的企业可以成为上市培养重点对象。另外, 还需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 主动退出相关收入贷款、订单贷款、基金宝以及期权贷款等等, 使得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方式和模式可以得到全面改良, 使得模式得到全面创新。最后, 则应当以创业的投资为基本服务中心, 解决融资过程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成立相对应的中介服务机构、项目推荐以及融资咨询等等, 为广大中小型科技企业更好的进行创业及融资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促进企业的成熟运营。

3. 强化融资政策对中小型科技企业指导作用

政府和各级部门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加以扶持, 税收优惠主要包括:提高设备的折旧率;允许中小科技企业对新设备的投资冲抵其应纳所得税额;企业用于科学研究和实验设计的费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对传统的补贴方式进行创新改良, 同时还需要保证财政补贴具有方式灵活以及操作简便等特征, 保证其基本应用范畴, 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对短期性的项目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对相关企业的上市引导, 提升企业的融资积极性, 为广大企业更好的寻求融资方式提供途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根据对我国当前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的相关问题和模式进行综合性分析, 从实际角度出发论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重点整改的项目, 同时对融资模式的创新和相关思想观念的改良等进行了细致的探析, 旨在不断促进现代化企业的发展与成熟, 为今后不断的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家瑾.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融资渠道创新思路[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1) :72-74.

3.科技创新企业融资 篇三

1993年11月13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三部门认定吉林化学工业集团公司研究院等40个单位作为第一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这40家企业技术中心也就是国家认定的第一批企业技术中心。二十年后的2013年1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告,确认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123家技术中心和5家分中心为第二十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二十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二十批,见证了中国企业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发展一步步走向健康成熟的艰难历程。

一、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企业技术中心的提出

在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入而提出和践行的。

1977年8月12日,中共十一大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1981年11月11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等六部门拟订的《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4年10月20日和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相继发布实施。

1987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发布,提出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促进多层次、多形式的科研生产横向联合,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放宽放活对科技人员的政策,为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987年1月20日国务院还发布了《关于推进科研设计单位进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规定》,明确提出了“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必须有起作用、靠得住的技术开发机构”,途径是“可以充实自己已有的,也可以与现有独立院所、高等学校建立相对稳定的协作关系”,但“主要应吸收现有独立院所进入企业”。规定中对独立科研、设计单位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后的地位、权利、作用、义务、待遇以及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作了规定。

1988年2月27日,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提出的《198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总目标,以落实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为重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1992年7月23日正式发布实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国务院令第103号)。

1992年1月1日,国务院生产办公室、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发布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政策措施》(国生技改[1992]92号)的通知,制定了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建立技术中心”。

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实施后,1993年8月3日,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了《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经贸[1993]261号)。同年11月13日,根据上述暂行办法,确认吉林化学工业集团公司研究院等40个单位作为第一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这40家企业技术中心也就是中国第一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是国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来鼓励、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主要体现在鼓励和支持上,具体有三项优惠:

第一,进口用于开发新技术、国内不能生产供应的仪器、仪表、化学试剂和技术资料按原国务院生产办、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国生技改[1992]92号)文的规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

第二,中试产品定期减免所得税。

第三,技术中心的科技设施建设投资按零税率计征投资方向调节税,其具体范围比照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科学类税目注释执行。

享受优惠的企业技术中心具备的条件也很简单,只从运行状况、基本能力、设备仪器、核算形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定性要求,没有量化指标。

按照《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从1993年11月到1998年1月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五批,共计203家。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为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工作的指导,促进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水平和能力,1998年12月25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以(国经贸技术(1998)849号)通知,发布了《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至此,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技术中心的任务与职能和申请国家认定技术中心的企业应具备的条件,对技术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提出了九条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增加了对“技术中心的评价”内容,对已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评价,每年评价一次。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由“体制与机制”、“研究开发实力与能力”和“工作绩效”三大类共20项指标组成。

评价结果第一次不合格者,暂停享受优惠政策;连续两年不合格者,取消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的资格,实现了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动态管理。

另外,在认定和评价成员中增加了财政部,试图加大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财政支持,但财政部还不是文件的起草和发布部门。

四年之后,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2002年5月10日公告(2002年第24号)执行。

在评价内容中特别增加了“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企业专职技术开发人员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三项指标中任何一项低于最低标准”为不合格。上述三项指标的“最低标准由国家经贸委根据技术中心建设发展情况每年予以确定并公布”。

《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中的评价程序也更加规范,规定“国家经贸委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负责对各地上报的评价数据进行核查”;“评估机构负责对经核查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向国家经贸委提交评价结果”。

修订后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重点突出了“科技投入机制”中“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和“技术创新效益”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及“新产品利润占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总额的比重”,对企业具有很强的引导意义。

由于增加了对“技术中心的评价”内容,实现了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动态管理,从2000年的第七批开始有四个企业技术中心年度评价不合格被撤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停止享受优惠政策。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2005年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依据《科学技术进步法》,对原有《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并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这一新的名称,于2005年4月20日以(发展改革委令[2005]30号)公布,2005年5月1日实施。文中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并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具体组织工作和评价工作”。

财政部成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的制定部门之一,《科学技术进步法》成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制定的依据。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更加科学、全面、合理,更注重可操作性。对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强调了“企业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经济技术实力和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技术创新绩效显著”是认定评价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从下而上逐级认定的原则,即“已认定为省市(行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年以上”;进一步明确了三项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000万元、企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80人、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上述中的具体数值不再“每年予以确定并公布”。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除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集团)技术中心等继续享受有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1]112号)的规定,享受《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国函[1997]3号)中的有关优惠政策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增加了“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促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提出了“企业技术中心的分中心”这一新概念,以适应企业改制、重组、合并等新情况。评价频次由过去的“每年进行一次”改为“每两年进行一次”。增加了“调整与撤销”章节,规定“评价不合格”、“由于技术原因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有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的企业”等情况之一的撤消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评价不合格”的由原规定的“连续两年不合格”取消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资格改为不合格当年就撤销其资格。

还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每年公告一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

2005年公告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是361家,分中心4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2007年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以第53号令发布了新版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新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并牵头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具体组织工作和评价工作”。

科技部成为新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的制定部门和认定、评价成员之一,进一步突出了企业要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依据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新版办法中,评价为不合格的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比原标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即“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500万元、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150人、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在“调整与撤销”章节中,强调和增加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将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进口货物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撤销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根据《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2007]第44号令),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科技部通过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专项计划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资金支持,以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新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中的《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比原《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包含了更多更适合企业科技开发概念的设备仪器,同时增加了科技部的科技专项计划支持。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的2013年第41号公告,至2013年11月26日国家认定享受优惠政策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共1002个,分技术中心40个。

从第一批到二十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情况如表2所示。

从1993年8月3日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的通知公布至今,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和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经多次修改、补充和完善,经历了二十年的时间。

这二十年,从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到制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规范、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了在国家规范、引导下建立起了相对统一的现代企业技术中心的中国模式。

这二十年,从鼓励和支持国有单一体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开始到引导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具有显著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不同经济体制的企业建立了国家规范的技术中心。

这二十年,在国家引导下,各省以及大部分地市也都制定了适合当地企业基本情况的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和评价体系,组织本省或本市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评价。全国的企业,由大到小较普遍的成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建立起自己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

总之,这二十年,见证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整个过程,见证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完善的艰难发展历程。显示了国家政策对扶持、引导企业建立起科技创新机制,逐渐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的巨大力量和重要作用。

三、对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走过了漫长的二十年,国家通过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提供优惠政策支持企业,通过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一步步引导企业,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企业特点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运行体系。

首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中制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对企业有很强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设置的评价指标等同于为企业规定了一条科技创新路线。

现行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二级指标“技术创新效益”中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两项评价指标占权重(分)分别为11和11,在评价体系中分量非常重,但在评价“其他行业”(指农业、服务业及石油、煤炭、交通、建筑、烟草、电力、电信等)时,是按两项指标满分的60%计算,也就意味着这两项重要指标对“其他行业”不进行评价。

企业有他们的共性,但不同的行业也都有其特殊性,例如笔者所在的建筑业,“技术创新效益”中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和“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都是有关“新产品”的,但在建筑产品中很难定义“新产品”这一概念,所以这两项重要指标无法准确评价。如果不能为建筑产品定义新产品的概念,建议用其他体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效益的指标替代上述指标。

事实上,“其他行业”中的农业、服务业及石油、煤炭、交通、建筑、烟草、电力、电信等都像建筑行业一样,很难用“新产品”来考核他们的“技术创新效益”。

其次,建筑业的许多科技创新内容和体现建筑企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成果没有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体现出来。如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工法、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以及企业资质等级等。如果将上述内容纳入建筑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考核评价体系指标中,可以适当降低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诸如“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当年受理的专利申请数”等这些指标的权重(分)来实现。

最后,笔者认为,企业技术中心考核体系应分为共性指标和行业指标两部分,共性指标可由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部门统一制定,而行业指标部分可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参与制定。

四、结束语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名牌”,它不但是国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推动中国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政策工具,它作为国内最高水准的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现了企业的产品研发或服务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企业的整体形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考核体系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其更加适合中国的国情,适合不同行业企业科技创新特点,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推动企业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Z].国经贸[1993]261号

[2]国家经贸委.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Z].国经贸技术[1998] 849号

[3]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Z].发展改革委令[2005]30号

[4]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第53号)[Z]

4.企业科技创新总结报告 篇四

企业科技创新总结报告1 我们×××公司是一家××年改制的企业。几年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始终坚持走以人为本、科技带动、促进发展的路子,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自身实力,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得到了快速发展。××年完成销售收入和利税均比改制初的××年翻了一番还多,企业总资产达到××亿元,比改制前翻了两番。今年××到××月份,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利税××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和××%。(……企业荣誉)。回顾近几年走过的发展道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实施人才工程,夯实企业技术进步的基础。

企业之争实际是科技之争,而科技之争的根本是人才之争。在过去一段较长的时间里,我们虽然注重人员培训,人才使用,但由于靠统配充实技术队伍,造成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带来的是产品单

一、多年一贯制,没有技术实力去搞开发、搞创新的局面,企业发展徘徊不前。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近两年我们公司班子通过统一思想认识,果断决策,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地实施人才工程,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有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在实施这一工程中,我们抓了三点:

一是抓好人才的引进。我们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实施了招贤纳士、引进人才的措施,凡是专业对口、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大中专学校应往届毕业生,都可以来应聘,对引进的人才为其解决配偶的工作、住房等,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工作是诚心诚意的,来的高兴、干的满意。通过这一措施,这几年我们共从全国各地引进了××多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及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二是抓好员工素质的提高。在实施人才工程中,我们把提高员工素质做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为提高员工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我们先后把20多名青年员工送到省内外的一些大专院校进行深造。与此同时积极鼓励企业中的管理者和技术工人对口参加各类培训。目前,全公司共有××人参加××学习,××多人参加大专函授及自学高考。为调动生产一线工人学技术、长才干的积极性,从××年起,我们实行了评聘工人技师制度,通过考核,把××多位在一线中技术过硬、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操作者评聘为工人技师,并纳进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季一考核,对考核合格者发放一定的技师奖。这样一来,我们内部从观念上就发生了变化,大家不再认为只有学历、有职称的人才是人才,生产工人照样也是人才,对提高员工队伍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是为科技人才发挥作用,创造好的条件。有了人才是基础,发挥人才的作用是目的。要让人才发挥出作用,关键是要为他们营造一种好的氛围,创造出好的条件,让他们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近几年我们大胆地支持和鼓励工程技术人员走出去开阔视野,考察市场,了解信息,搞新产品开发和参与一些技术攻关。并在工资待遇、奖金分配上给予倾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让他们有荣誉、有地位。如:……。

二、加大投入,提高企业技术进步硬件建设水平。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实力,不仅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同时还必须具备一流的加工设备,没有好的设备就不会生产出好的产品。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不断的抓投入、抓设备更新,使企业加工能力和水平得到大的提高。

一是把投入作为兴企战略,靠投入推动企业创新。近几年来,我们始终把投入作为兴企的一项战略,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每一都要确立目标,制定,把技术改造、投入项目、资金与销售收入、利税同等纳入考核指标,做到生产、销售、技改三同步,确保企业技术进步保持强劲后劲。自××年以来,我们用于技术改造、产品开发、项目开发的资金累计达到××亿元,对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

二是兴建科技中心,形成科技网络。……。

三是加速设备更新进程,提高产品加工水平。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公司是一个老企业,陈旧设备多,不进行更新就要落后,自改制以来,我们采取逐年更新的办法,投入资金××多万元,先后购进了××多台套精密及大中型关键设备。如:……。等等,这些设备的购进既满足了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的需要,又提高了产品的加工水平。

三、运用科技成果,加速产品升级换代。

企业要适应市场,就必须顺应市场需求,研制开发新产品。在具备了人才、设备优势的同时,我们坚持不断把内在的与引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优势,使企业保持了旺盛的竞争力。

一是挖掘本企业技术人员潜能,搞好产品延伸开发。我们公司是搞了几十年机械加工的企业,对机械产品的设计加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我们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几年来的实践,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存在着一定的潜能。……。

二是运用科技成果,加速老产品升级换代。近几年,由于我们狠抓了科技投入和科研开发,所以研究积累出一些成果。如,……。

三是抓好“厂所”挂钩,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在运用科技成果中,几年来,我们除靠自身力量外,还积极增借助于外部力量,利用横向联合、内外结合的方式,与省内外一些科研院所挂钩,利用技术嫁接等方式,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

总之,几年来我们公司在注重人才、注重科技投入、科技创新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企业由此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及市场的变化,我们还要在此下更大的功夫。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计划通过招商引资、扩大对外交流、做好技术成果引进等,再在开发高速机械压力机、数控压力机、高速液压机等方面有所突破,用科技引领企业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研制生产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把企业做大做强、为我市的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企业科技创新总结报告2 xx区为xx市三大主城区之一,目前全区下辖4镇6街道,人口万,流动人口20多万。200x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分别增%、%;农民人均纯收入8433元,增%。XX-200x年台州市对9个县经济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均名列全市第一。与此同时,该区的科技工作紧紧抓住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这条主线,深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积极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7家,总量均居全市第一,省级16家,市级32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8家,市级24家;国家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全市唯一,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市级6家。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4项,其中国家重点火炬2项,省级火炬项目2项;国家星火项目2项,省级星火项目2项。近年来,该区的科技工作也得到了盛市科技部门的充分肯定,在200x年和200x年全市经济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该区的科技工作连续两年加满分,被评为200x市科技工作先进集体、200x市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创新载体先进单位和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进单位;被评为200x浙江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200x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200x和200x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继1998年和200x年先后被授予国家级和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后,200x年该区又并评为XX-200x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更令人欣喜的是,200x年8月该区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区,成为全省20个科技强县之一。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创新合力

区委区政府把发展科技事业列入每年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大会的重要内容。每年召开全区科技工作会议,对全区科技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区长办公会议专门讨论和研究有关科技发展重大事项,如科技工作中领导干部配备、科技经费预算、科技政策的制定、技术人才的引进、重大技术交流以及大院大所的引进等等。同时,经常召开科技工作座谈会、外籍人才座谈会,通报xx区科技工作发展情况,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征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为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亲自参加了“高新技术企业行”活动,实地了解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现场办公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困难,极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弘扬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环境

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升企业家的发展理念。根据xx区企业的发展现状,成立了全市首家企业家俱乐部,采取交流研讨、考察调研、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活动。开办与复旦大学合作ceo高级研修班、已连续3年每年投入40万元与国务院国资委合办中外名家系列讲座等,进一步加大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同时,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落实人才工作各项措施。通过对企业家的学习培训,使广大企业家树立了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进步之路的发展理念,并在企业家中形成了走创新之路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政策引导树立科技创新理念。相继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科技政策,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几年来共制定出台科技发展政策18个,其内容涉及科技宏观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培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资金扶持、创新体系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度较大,成效显著。

三、加大科技投入,确保财力支撑

科技要发展,财力需保障。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科技投入,每年财政预算优先保证科技经费的安排。财政科技经费从200x年的1021万元到200x年的1480万元、200x年的2132万元、200x年的2500万元,其中三项经费均占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的50%以上。每年安排500万科技创新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奖励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很好地发挥了政府科技投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区政府每年投入近100万的资金举办全国性的科技展览会,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全国性的科技成果展览会,共签订技术合作项目1466个,技术成交额达亿元,其中xx区共签订技术合同45项,成交额达6300万元,展览会的举办加强了全市的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的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此外,在政府的鼓励和市场竞争的驱动下,企业对科技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200x年全区科技经费总投入为亿元,比上年增长%。

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是实现科技进步、经济腾飞的决定性因素。推进科技进步,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和技术、管理人才队伍。xx区始终把科技人才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培养、引进两手抓。在政策上创造优势、环境上营造优势、机制上运用优势,充分营造“栓心留人”的环境,坚持多方联动,把引才、育才、用才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筑人才高地。一是加强调研,摸清底细。全面开展了科技人员普查,详细掌握科技人才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情况,并建立区人才信息库。二是拨出专项经费,为科技人才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区里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工作。三是抓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把培养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常性举办研修班、学术讲座、科技报告会等,对广大科技人员进行“充电”,以保证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的需要。四是建立良好科技人才工作环境。设立xx区高新技术创新协会,为企业家和科技人才提供一个学习提高的场所,满足科技人才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开展“xx区十佳外籍科技人才”评比活动,每年召开科技人才座谈会,营造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五、坚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个轮子”一起转

切实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定期召集科普联席会议,听取科普工作汇报,分析和解决科普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以科普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努力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素质培训,每年培训党员干部达2500余人,近两年培训农民学员5000多人

5.改进机制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篇五

一、当前现状

1、企业科技组织面对创新工作是高度重视,深感责任重大,但干什么?怎么干等不清晰。通过沟通、调研了解,工作人员熟悉科技创新工作实际现状,企业科技创新制度、标准、文件、方法也很齐全,如何实施工作思路不清晰。

2、科技创新被抽象化、神秘化,职工认知感差、热情度低。通过与职工的多次沟通、交流,众多的职工感知、理解科技创新是“高不可攀”、被“抽象化”、“神秘化”,甚至“一流”、“创新”“特色”和实际工作亮点、智慧案例形成两张皮,没有找到有效的结合点。出现了漠视完成科技成果程序和规范文本的现象。

3、科技创新标准文本等传播不畅,技术、技能人员和具备职称等级的人员积极性激发不足,科技创新执行力与活力亟待形成。

4、企业科技创新制度、标准、文件隐性化,现代信息技术使文本传播“OA”系统化,宣传无力度,落实没声音,使好制度束之高阁。

5、缺乏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基层班组、职工科技创新活力不足,职工研究成果、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与群团组织的文体活动形成明显反差,通过体制、机制形成全员性科技创新氛围是盲点。

二、确立企业科技创新实施载体理顺企业职工对科技创新工作内容的认识,才能引导职工了解创新内涵,确立创新的实现载体,才能让创新可操作、可实现。

1、首先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组织机构,理顺创新理念,使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有人牵头管理,把员工解决一线工作难题的管理方法、小改革、小发明、小智慧、独创、首创等创新实践活动,及时形成书面文本,申报成不同类型的成果,然后让成果再推广应用到更多企业生产中,让职工的聪明才智换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2、确立激发职工创新热情的有效载体。职工能够自我完善、完成,或通过班组、小组能够首创的有利形式有小改、小革、专利、参与完成项目,参与完成管理创新的实施。其载体是:小改、小革、专利、管理创新成果、技术工艺项目、QC活动。

3、载体确立之后,机制保障是关键。从创新制度、创新激励、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创新机制。建立机制的目的是营造人人愿创新,人人思进取的企业全员性职工创新氛围,引导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集思广益,不断地破解生产过程中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推动企业全面发展。

三、营造企业创新特色氛围

企业必须让创新成为企业特色。企业生产实践中能够归纳为成果的案例很多,但升格为成果、专利、论文等的显现职工技术、技能水平的“文字成果”少之又少,职工的共识是:“这是科技成果吗”!尤其是企业生产车间的职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实例多,但形成文字成果的项目、专利、论文全无。因此,科技创新需要管和理,为技术技能人员梳理、定义成果升级途径,归类成果属性,指导成果实施人员规范“成果文本”,搭建科技平台,通过组建科技创

新网络组织,提高成果、专利申报、论文发表的数量,使企业职工通过相关组织机构,了解熟悉科技成果、专利、项目、论文等知识和意义,总结、整理日常工作中凸显职工自我智慧,具有独创精神和科技进步价值的事件,案例,在有组织的管理中,通过成长渠道,使平凡的事件和案例发出光彩,转化为支撑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技术实力的成果,为企业提升创新特色提供实物支撑。

1、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要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激情,持续开展创新活动,潜移默化广大职工创新意识是创新工作的“开场白”。改革薪酬管理体系,是启动企业全员科技创新的金钥匙。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晋升通道,打造一支在企业科技创新载体上,发挥主力军作用的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的领军队伍,形成企业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以及普通职工三个层级间的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有效激发各级班子的创新力、领导力,强化全体职工的创新活力,2、企业科技工作管理部门,理顺创新工作管理方式,突出激励导向,加大创新工作力度,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让创新成为企业特色。激励职工感知、理解、认识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将抽象的“创新”和“文字成果载体”有机结合,糅合为统一体,使“创新”通过技术成果、专利、项目、论文实实在在的转化为职能部门和职工个人“创新”坐标轴上的比例尺或重要成长因素,实现职工科技创新工作的真正落地生根。

3、建立科技创新网络组织机构。企业以创新为特色,组建科技

创新网络组织,认真研讨本部门工作实际中的关键、共性问题、疑难问题、未来发展的难题等,积极组织部门相关技术、技能人员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设备有效作业率、降低管理成本或物料、能源消耗、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积极探索管理方式、方法;工艺改进项目,挖掘职工独创,发现专利、技改立项等,积极主动为部门创新工作申请、实施、研究,激发全员职工创新热情。拟定部门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建立部门科技创新组织机构;各部门、车间设立科技创新“技术联络员”,定期召开会议,传递科技创新工作信息,及时改进创新工作过程。

4、表彰先进 激励众多职工科技创新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梳理企业已成熟的专利、科技创新项目,评选、先进集体、个人,并按照厂机制管理办法、创新实施办法、革新管理规定、专利奖励办法、创新成果特别奖等奖励标准给予表彰奖励,以良好氛围激励职工主动申请、申报、研究创新工作。

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优化组合企业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部门与部门、车间的协作,强调与科研院校的合作,邀请行业专家、教授现场指导、交流优化,突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效益是创新的目标。

1、企业将科技创新活动组合,延伸到班组,实施小组申报登记活动,要求小组定期开展科技创新研讨、过程改进、实施探索和规范申报成果的活动,出台激励机制,在班组内形成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经常谈论成果、研讨专利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引导职工以科技创新为荣,以职工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向心力、凝聚力,以深入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支撑企业发展战略。

2、创建职称技术 “科技园”活动场所,梳理汇总中级职称及以上人员情况,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资源优势,设立“专家库”、“评委库”、“技师库”等,通过有组织的科技园联谊活动,将企业发展课题、思路、疑难问题、未来发展的难题等进行研讨,进一步加强不同专业技术、技能资源的引导,召开业务研讨、交流、座谈等活动。

6.科技创新企业融资 篇六

课题组:彭留双 姜中华 陈瑾 梁青建 董含星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为系统深入地把脉分析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查找不足,提出对策,我工委在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走访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听取了市科技局专项工作汇报和市经济开发区关于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在此基础上,比较参照先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路径和科技创新平台运作模式,形成调研报告,以供参考。

一、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发展理念,引导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研发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基础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科技创新政策环境趋于良好。以创优环境为先导,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宏观推动,专门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深入开展创新型在全市营造浓烈 的科技创新氛围;一手抓政策驱动,结合本市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常州市的一系列科技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对企业实施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到的税收政策、奖励政策、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立项审批等方面,加大了扶持优惠力度,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二是产学研合作日趋活跃。为了适应企业日益迫切的产学研合作需求,我市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服务、企业发展,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思路,以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为载体,致力于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模式,不断开拓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新方式,大力提高产学研的组织程度和合作层次,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从政府层面上看,政府与重点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日益紧密,我市与浙江大学等5所科研院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浙江大学溧阳合作服务中心、产学研专家数据库,通过组织有效活动、提供有效服务,为市校合作搭建平台,促进大学的技术成果向溧阳转移。近年来市政府共举办重大产学研活动12次,签订合作项目150项,引进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信息5000条,中国溧阳茶叶节“科技合作项目签字仪式暨信息发布洽谈会”等正逐步成为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二是从企业层面上看,主动寻求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显著增强,全市企业与全国百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45家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具有产学研背景,其中三分之二的企业与多家高校、院所有合作关

系,85%的科技成果、90%的省级以上科技立项均有技术依托单位,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

三是创业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加快推进区域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投巨资兴建了创业孵化园、规划建设了天目湖高新科技园,着力增强资源整合、产业集聚、承载项目的能力,积极吸引信息、技术、资金、人才为在孵中小科技企业服务。先后有50多家企业入孵,年入驻企业的实际孵化面积使用率达90%以上,已有20多家企业出孵,其中有5家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在孵和毕业企业申请专利共计58件,通过ISO9000论证的企业10余家,累计开发新产品60多项,多项产品获各级科技部门的火炬、重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累累成果促使市高创中心今年一举通过省级孵化器认定,创业中心助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各类服务平台日臻完善。一是技术服务平台雏形初显。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络中心、科技咨询服务等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了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天目湖基地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融资平台运行规模不断扩大。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行政推动型投融资体系。政府投入以策划包装项目争取各级科技经费支持为主、本级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投入为辅,近年来,全市实施科技项目1000余项,争取经费达5990万元,本级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投入2680万元。政府投入带动效应明显,引导企业投入3.1亿元,政府每投入1元,带动项目投入10多元,政

府资金使用效益显著放大。三是人才集聚平台建设成绩斐然。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良好的宜居环境吸引高层次紧缺人才,以完善的配套服务留住人才,各类创业创新人才加快向溧阳流动,2007年全市引进硕研及高级职称以上的科技创新人才127名,引进海归高层次人才15名。

五是“一站两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坚持突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研发成果的转化两个重点,加快建设“一站两中心”,切实增强企业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和创造业绩的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成三级创新平台26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2家。

六是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效应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分布于45家高新技术企业内,这45家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了全市企业研发活动的91.2%,承担了88.6%的省级科技计划,分享了去年上级科技经费的77.45%,一批如正昌公司的SZLH858制粒机、生物质成品燃料产品及装备开发等项目入选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序列,带动高新技术产业链不断 做长做粗,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加快了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2007年全市45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9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0%,撑起了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二、当前制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偏低,大多数企业处于竞争弱势地位,惧怕创新风险,重视固定成本,不在意风险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产生的汇报,导致内在的创新动力不足,其外在的表现为安于现状,小富即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强,对建设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不够、信心不足,新产品开发仅仅停留在跟随和模仿上,强调“短、平、快”,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科技创新人才地位不高、结构不优、总量不足。企业人才观念陈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的投入不足,企业科技开发人员地位和待遇偏低,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严重不足,产品开发能力较弱。三是创新投入不足。投入渠道单一,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能力较弱,风险资本市场发育不够,全市R&D占比和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远远低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尚不明显。四是区域性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基本空白,尚未形成有效的创新要素整合机制,高新技术产业群发展缺乏技术支撑,制约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五是创业中心建设相对滞后。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服务内容单一,孵化功能不尽完善,仍处于粗放型、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六是企业创新的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主体创新、载体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政府的激励政策特别是服务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当前,我市正处在“建设高水平小康溧阳,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发展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放缓、国际市

场疲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扬以及宏观调控中货币、土地、节能减排“三道闸门”继续从紧等诸多不利因素,我市工业经济经受了巨大冲击,部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行业和企业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以上情况充分表明,企业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的形势下,优者更强、劣者更弱,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现象尤为明显。凡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赢得了发展的新机遇,拓展了市场的新空间;反之,则步履维艰甚至难以为继。因此,作为企业,必须通过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作为苏南经济版块中次发达地区的溧阳,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向溧阳转移、到溧阳转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苏南优化发展的大潮中赢得主动、构筑优势。要着重在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解放思想,在观念转变上实现突破。各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解放思想,同心协力,将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溧阳实现跨越发展的最大机遇来抓,全力以赴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集聚政策资源,结合工作实践,从政策层面上将好的经验和成熟做法不断系统化、规范化,为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既突出导向性,又突出实用性,更突出可操作性,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发挥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效益,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创新的合力。引导企业突破小富即安、急功近利的思想

束缚,以长远的眼光制定打造百年企业的规划,塑造创新精神,将自主创新视为企业的生命线,突出创新平台的龙头地位,瞄准行业前沿尖端科技,强化新产品研发,促进产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培育企业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二)提升功能,在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实现突破。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涵盖创业平台、行业公共研发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业中心建设要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设施规模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资源网络化、运行市场化、发展专业化、功能效益化”方向发展,依靠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创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控制企业的创业成本和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二是行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要强化政策引导,搭建合作框架,完善共享机制,整合创新资源,立足我市规划打造的六大产业集群,组织建立技术联盟,加强产业源头技术的开发,继而辐射带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技术进步,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三要重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形成网络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三)创新机制,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上实现突破。实现有效的产学研合作,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建立完善的机制,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创新资源良性循环模式。就政府而言,传统的“静态合作”机制过于形式化,不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的规律。政府开展产学研合作,要积极搭建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战略合作机制,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前沿阵地和后方基地,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把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和创新体系的持续发展。就企业而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关键要坚持项目为本,以项目为纽带,以企业创新平台为载体,紧紧依托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激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量,加强信息双向交流,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企业展示成果、对接成果、转化成果,努力构建务实高效、开放灵活、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四)多元投入,在融资规模上实现突破。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征,要建立“政策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政府扶持”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加强政府投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的结合。一要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增加财政投入,优化资金投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推动企业和社会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良性格局。二要建立贷款推荐制度,加强银企合作,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管理模式,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贷款支持。三要建立健全资本运作机制。鼓励高成长型企业上市,改善企业财务结构,增强企业资本实力;实施“双轮”驱动政策,大力扶持本地有实力企业组建风险投资公司,着力引进外地风险投资机构,不断壮大我市风险资本市场。四要继续全力以赴地做好科技项目的挖掘、包装、策

划和组织申报工作,使更多的科技型企业能够享受科技资金扶持。

(五)完善政策,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突破。学习借鉴先进地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成功经验,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营机制。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并落实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尽力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营造适合科技人才成长、发挥专长的环境,将我市打造成吸引外来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土。二要强化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科研工作站,完善人才柔性管理机制,引进本地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研发人才和紧缺人才。三要整合市内外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本土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全面提高各类专业人才的素质,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撑。四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化人才队伍管理机制改革,完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科研开发人员的创新激情,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人才队伍。

7.论企业科技创新 篇七

为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自身必须采取和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相应措施:

(1) 加强硬件改造和资金投入:投入适当的资金, 实现设备、设施和环境改造, 以满足生产要求和顾客需要。

(2) 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工艺优势, 结合实际, 不断创新, 使不断创新的新技术、新工艺与设备、设施和环境改造创新融为一体, 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发展。

(3) 持续地和不断地提高企业现代化创新管理水准:从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针,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促进人才增值, 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 建设学习创新型企业, 持续有力地保证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宁波东盛集成电路元件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公司”) 领导集体认为, 加强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如何保障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持续性。硬件改造投入和技术工艺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必要资源, 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根本资源。所以高效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应是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基础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勇于变革, 勇于创新, 永不僵化, 永不停滞,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 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公司要发展, 就要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不断探索, 追求公司行为与客观的发展规律相吻合;企业员工队伍应具有勇于变革, 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才能从实现出发, 持续改进, 不断创新。公司的管理制度营造了鼓励创新的平台, 引导、支持员工从本职、本岗位工作着眼, 敢于冲破旧的习惯,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 深化认识、勇于探索, 实现提高质量、提高效率, 改善环境、改进设备、改进工艺, 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多方位创新。激励创新已经形成一种运行机制, 员工从创新中获得成就感, 实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实现人才的升值, 企业的创新文化迅速发展, 为加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是加强科技创新的技术基础, 并定向给予公司年GDP总额的3%以上的资金投入, 是公司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公司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发挥着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依据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市场发展规律, 开展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既保障公司的持续发展后劲, 又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工程技术中心集中了科技投入力度大、研发人员技术素质高的优势, 建立了完善的研发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研发成果鉴定制度和各类创新激励制度, 不但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而且大大促进科技创新的开展, 实现了研发成果周期短、技术水平高、成果转化率高, 有效地增加企业技术含量。公司每年获得新产品产业化达成的利润占总利润的10%, 促进了企业经济持续发展。

公司重视企业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建设。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我国具有良好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 为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平台。对每一个企业来说, 都同在一个起跑线上, 共同享有科技创新的极其优越的条件和动力。

市场环境已经形成企业科技创新的最直接的动力。这充分体现在市场供求关系中的需求拉动。每个企业的机遇是平等的, 但企业把握机遇的能力, 决定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需求,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增强把握机遇的能力, 从而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从行业内部的竞争环境看, 同一行业内, 诸多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 各自为增加市场份额、企业盈利能力而展开竞争。这种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必须加速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及时更新换代, 长期致力于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合理的利润。因此, 市场竞争规律, 促进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取得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根本保障。公司依靠科技创新, 已经成为国内行业的领军企业, 近两年开始以国外同行业先进企业为目标, 加速前进。

不同的企业可依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加强科技创新, 才会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发展。

摘要:科技创新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已为人们的共识, 但是如何加强科技创新和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也是人们所关注的课题。

8.企业科技创新的脊梁 篇八

接力驰骋快车道

2004年12月,在江麓法人治理结构宣布大会上,柳秀导接过公司总经理的帅印,这一年他40岁,是江麓建厂46年以来最年轻的“老总”。

重担在肩,柳秀导勇敢地挑了起来。2001年挂牌成立江麓集团公司后,公司在全面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对民品以产品为龙头实施了优良资产的战略重组。近几年,江麓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2006年超过15亿元,2007年超过20亿元。至此,虽然江麓早已走出发展的低谷期,公司的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都已经走上了正轨,但柳秀导与公司领导班子却认为,现在江麓的发展只是开了一个好头,与其他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让江麓走上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为了尽最大努力争取国家投资,近年来,柳秀导带领一班人紧紧抓住江麓承担“高新工程”研制任务的机遇,在项目立项、编制项目建议书、编制项目可研报告、组织进行项目初步设计及工程设计、争取国家投资额度、准备各阶段答辩、项目实施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争取到了5个多亿的条保技改资金。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科研、生产制造、试验能力,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柳秀导还提出了以军品条保(军品生产条件的保障)和技改项目为载体,按照统筹规划、逐步投入、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江麓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以企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高科技武器装备设计制造一体化系统和信息资源集成化管理系统为重点,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建立信息深度应用、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来改造企业。目前,按照柳秀导的思路,江麓信息化建设已初见成效,财务、技术、物资、生产等局域网已粗具规模,企业资源计划(ERP)项目已经启动,为提升江麓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柳秀导担任总经理4年来,江麓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以5个亿逐年递增,职工收入也以近20%的速度稳步增长,经营质量稳步提升,专项生产任务按节点完成,配套的军品项目合同履约率达100%,民品营销工作在建筑、工程机械市场大滑坡的情况下,仍然实现逐年增长,尤其是民品外贸出口额创下了10年来的最高纪录……

高擎科技领先旗

柳秀导心中时刻装着两个字“科技”,因为他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要可持续、跨越式发展,靠的就是科技领先。柳秀导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在科技兴企的宏伟事业中,特别是在长达8年的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岗位,作为总设计师或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军品型号科研、基础预研、民用产品开发、工艺技术研究,是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的提出者、各项科研项目总体方案的制定者和决策者、重大技术攻关的组织者。在江麓工作的20年里,命运注定柳秀导与科研技术为伍,与江麓发展、做大做强息息相关。

20世纪90年代后期,江麓还处在军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民品机制不活的困境中,时任厂总工程师的柳秀导通过分析、把握企业的脉博,大胆提出了“科技兴厂、强军固本、军民共进”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厂领导一班人的赞同,由此确定了江麓军民品科技发展战略。

“要发展,就要创新;要创新,就要有献身精神。”柳秀导视新产品开发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为了争取项目、争取投资,不断提高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能力,柳秀导不厌其烦地跑北京。某重点科研项目有几家企业都在争取,有的企业自恃自己条件优越,对江麓的科研生产能力不屑一顾,认为江麓根本不可能研制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柳秀导坚信“行动是到达彼岸的唯一方式,认定了的目标,就要拼命做下去,要有一股子劲,一股子精神”。正是凭着他这股子劲、这股子精神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科学态度、攻克液力综合传动多项技术难题的实力,江麓成了唯一一家成功研制该重点科研项目综合传动装置的企业,为“保军企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柳秀导常说,“要成事,首先得有坚韧的事业心”。科研工作是艰苦的,在国家某重点高新工程研制过程中,他主持总体方案的制定,参与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关,亲自担任试验队的队长。在海边试验场地,柳秀导和试验队员共同战斗,顶着40多度的高温,精心组织试验,摸索数据,不断改进和完善。2004年初,研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在科研试制一线战斗了两三个月的柳秀导因过度劳累,身体顿感不适,医生建议他休息治疗,但他仅仅在门诊开了一点药,就又投入到生产试制一线中。研制工作最终得以圆满完成,装备的机动性能,特别是水上机动能力等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防增添了一项全新的装备。军委首长为此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江麓“用不太长的时间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拿出了这么先进性能的装备,可以说是我国兵器系统研制历史上少见的”。这是对公司广大科技人员的巨大鼓舞和鞭策,也是对作为该研制项目领军人柳秀导的最高奖励。

持续创新向未来

作为企业科技工作的领军人,柳秀导坚持“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构思一代”的原则。近几年来,江麓承担的科研和生产任务繁重,面对新形势,柳秀导在领导观念、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艺术等方面大胆创新,在管理上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实现管理的精细化,注重培育、提高、发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着力于实现长期经济效益目标、职工利益目标、用户利益目标的统一。柳秀导在江麓10年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公司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江麓将从强化工艺科研、开展工艺优化和科技攻关等方面入手,加强基础科研,培养技术人才,增强技术储备;在数控技术信息化建设中,统一规划,分步付诸实施,实现公司资源、经费、生产的ERP管理;逐步形成先进的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轻量化、数字化军品电器、优越综合性能中轻型车辆等核心技术,为江麓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硬件基础。

柳秀导还认为,江麓要增强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力度,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战略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借鸡下蛋、借脑发展”,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和优势,实施产品研发“并行工程”,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军品技术的民用转化为例,江麓于2004年成功研制出用于沙漠地区防沙治沙工程的多功能沙漠植被建造机,其良好的防风固沙、保水保肥、成活率高、沙漠绿化效果好和省工省力的特点,将广泛应用于沙漠或其他干旱地区的绿化工作,应用前景十分广泛。柳秀导还非常重视现有民品的科技开发,组织了专门队伍进行科技攻关,将江麓塔机、压路机、起重机械等民品实现系列扩大化,将风力发电机组、汽车用自动变速箱等列为军转民用开发项目。现在,江麓军转民技术的另一应用——森林防火车已经研发完工,并通过了专家的评审。

怎样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江麓集团”?在柳秀导的脑海里已经刻划好了一本蓝图。“十一五”时期,江麓将全力推进“强军壮民,突出创新,持续发展,追求卓越”的战略进程,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优势品牌,实现公司军品上水平,民品上规模,军民品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上一篇:深圳高考一模作文及:熬下一篇: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