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爱读书(精选8篇)
1.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爱读书 篇一
怎样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
孟利红
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书的习惯,那可真叫终身受益。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
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
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所以说,从小应养成读书的习
惯。
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已经一年多了,一年多下来我发现个别学
生不爱读书,课堂上老师给时间读这类学生不是看着别人读就是发愣,连嘴也不
张,集体检查朗读时这类学生不看书张着嘴随声附和,单独检查朗读时却不会读,尽管我时常督促着也未见好效果。这种现象是我很无奈,后来我翻阅了一些教学
杂志,也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是在模仿中长大。日本教育学家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父母要是喜欢看书,孩子两三岁就拿着书。虽然方向都拿倒了,他也拿着
书,他要模仿。我从电视中看到鲁豫与童话大师郑渊洁谈话,郑说,要培养孩子
爱读书,做父母的哪怕不喜欢看书,你每天要看书报(在孩子面前),哪怕是装
模作样。这样,你的孩子才会受到熏陶,才会爱上书,才会爱看书,与书交朋友。营造一个读书的气氛,家里什么地方都要有书,你家的厕所里面也有书,有
一本小画册,有一本什么小杂志之类的好看的,就是孩子床头边啊,什么桌子上
啊,沙发边啊,都要有书。要经常和孩子讨论书,讨论读书的体会心得,影响孩
子,这个是潜移默化的,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读书不像上课一样有计划,他往往
是很偶然的状态下拿到这本书,突然兴趣所致,拿到那本书了。双休日,可带孩
子逛书店,让孩子在书店里呆上半天,就在那里看书。
根据孩子的年龄提供不同的书,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
是不一样的,所以专家人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读的书可以以图为主,标有拼音。这样的书,情节简单,还有幽默童话,生活故事,卡通,动画片。这比较适合一二年
纪。小学三四年级,可以读一些深刻的童话,有趣的,像科学童话与故事,伟人
故事与历史,还有儿童报刊。小学五六年纪,可以读一些漫画,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探险小说故事,少儿的百科全书等等。在小学什么方法读书最合适呢?就是让孩子朗读,用朱熹的话来说叫读书。什么叫读书呢?那就是大声的朗读,而且要求不可误一字,不可读错一个字,不
可读倒一个字,不可读少一个字,不可读多一个字。这对孩子是一个极好的训练。做父母你得很有兴趣听孩子读。朗读,这有助于孩子体会树种的这种奥妙,你可
以和孩子轮流读。我想这样家庭也会其乐融融。孩子虽然理解力低,但记忆力强,还可以让他们背一些唐诗宋词,孩子不懂的东西背下来也有用。虽然一时不太理
解,但他大脑里有储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理解。再说,书读百遍,其义
自现。
总之,如果小学阶段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终生有享受不完的利息。
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上下功夫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50年前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
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呢?
一、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包括哪些内容,使他们心中有数。一般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①爱读书、多读书;②一边读一边想;③认真做读书笔记;④经常使用工具书。良好的写作习惯主要有:①勤于积累写作素材;②勤于思考,勤于动笔;③重视修改;④认真书写。其次应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重要意义。通过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作用,增强形成习惯的意识性,提高其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三,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好的事,不是教师一号召,学生一注意就能办到的事。必须树立长期坚持的观念,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比如自我约束机制,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机制,教师、家长的监督机制,定期不定期组织评比,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批评,形成竞争局面。第四,教给方法。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要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首先要使学生知道读书笔记有几种,每种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作用;其次要教给学生各种写法。
二、要靠反复的严格训练。叶圣陶先生讲:“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这就是说,反复的严格的训练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最根本的保证。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靠阅读实践中的反复严格训练形成的。为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由教师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文章语言的无穷奥妙;或让爱读书的学生现身说法,以此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把读书看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经常组织开展多读书、争先进活动,激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形成良好的风气,久而久之,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养成。为了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同时要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动脑子读书。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一边读一边想的机会,多进行独立阅读。凡是学生能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要经常鼓励那些勤动脑、多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进而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常言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是受益无穷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到了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那么在阅读实践中要注意运用,随时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如好词好句,精彩片断等,产生的想法、体会,悟出的道理等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做读书笔记,教师要经常组织展览、评比、介绍经验等活动,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样更有利于形成习惯。经常使用工具书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也要坚持反复训练。工具书要装书包、进课堂,预习要求必须使用工具书。凡是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的词语都要通过查字典来解决。课堂上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练习使用工具书查字词,课下作业中也要设计这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使用工具书,逐渐就会成为自觉行动。
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养成更在于多练。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是搞好作文教学的第一关,所以使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但要学会文章中的写作知识,如开头、结果、照应、过渡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握好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练习写作。如学习了《落花生》一课,可让学生练习记叙自己一家人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谈话,并学会抓住主要谈话内容写的方法。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让学生进行描写内心活动的练习。学习《草原》一课,可让学生进行环境描写的练习。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大量积累写作素材。其次要养成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说过:“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生
活是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的源泉,要教给学生观察、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形式要灵活多样,这对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勤于思考、勤于动笔是良好写作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勤于思考,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感性的东西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变成理性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勤于动笔才能熟练,熟才能生巧。想写好文章,非多练不可,不放弃任何写作机会,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写作机会,鼓励学生多动笔。
重视修改也是良好的写作习惯之一。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好文章都是作者反复修改过的,小学生学写作更要重视修改,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反复看,反复读,仔细推敲,直到最满意为止。认真书写是良好的写作习惯中必不可少的。为了培养这方面的习惯,教师要从严要求,错别字要改,潦草的字要重写,书写整洁的要大力表扬,书写差的要严肃批评,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认真书写的重要性,形成认真书写光荣,不认真书写可耻的风气。
2.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爱读书 篇二
第一, 对于一些时效性很强的读物一般不要让孩子去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与学习中, 这些书与报纸随处可见, 但我感觉这些读物不太适合孩子去读, 即便是有一些专门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所创办的刊物一般也不要让孩子去看, 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习惯, 学生便不会对这些杂七杂八的读物产生兴趣, 这些杂志并不是说办得不好, 或者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不过一般这种读物的内容通常以杂为主,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 这样的刊物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不太适合他们的天性, 学生对于这类读物的内容理解起来会很困难, 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没有意义, 还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另外, 这类的读物内容很容易让学生的内心不再那么单纯, 使学生随着流行的时尚而追求物质的享受, 这样很容易破坏这个年龄段学生读书学习的情境。
第二, 学生在选择读物时不要选择读礼品书, 并不是所有的礼品书都是空有其外在的包装, 但礼品书中浮文弱质的现象还是在当今社会所普遍存在的,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不推荐学生去读礼品书, 一方面, 防止学生被空有其表的礼品书所欺骗; 另一方面, 还可以避免学生从小就养成崇尚浮华的坏毛病。对于读书而言, 这本身就是一件实在而朴素的学习, 我们没有必要把读书弄得像去参加舞会一样去化装, 把我们所要读的书弄得珠光宝气, 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合适的, 这样的书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拿在手里读都是不方便的, 这种书只能是放在我们的书柜里做摆设, 没有阅读的价值可言。
第三, 学生在阅读时尽量不去读一些作文辅导类的书, 这类书对于孩子来说有些可能对孩子的写作有一定的好处, 但这类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最有害的, 如今社会发现的过程中, 很多商家为了利益随便编写这类的作文辅导类读物, 在编写的质量与内容上对学生不负责任, 这类书在编写的过程中东挑西凑, 选择一些文章然后集中出版, 这些书出版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而是实实在在的瞄准学生及家长腰里的钱包, 这些作文读物中的语言大多是一些华而不实的语言, 这些作文也缺乏生命力, 只是机械地将词语组合在一起。
第四, 作为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读书, 对于很多媒体夸大鼓吹的一些读物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选择, 在当今这个社会之中, 书也是一种商品, 因此在营销的过程之中难免会有部分炒作的成分, 这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现象, 但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于这种社会的现实还无法正确的认识, 对于媒体上炒作的书还无法正确的判断。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 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如何去辨别与选择对自己成长有利的书籍去读, 现代社会中的书籍很多为了收到较好的效益, 都不惜花费重金请一些知名的人士写一些有利于书籍销售的书评, 因此我们单单去看这些书评无法真正了解书籍的思想内容是否对我们的成长与发展有帮助。
第五, 指导孩子不要去读一些卡通与漫画类的书籍。这种书大多是有很强的娱乐与游戏的目的, 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缓解工作压力的方式, 对于学生们来说, 偶尔翻翻这类的书籍还算可以, 但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 而且这类书大多在价值观念上不明确, 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思想认识, 所以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迷恋上这些书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特别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 很多漫画与卡通类的读物都带有很强的功利性, 孩子长期去读这类书, 必定使学生淡化对文字的理解, 会让孩子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之中越来越懒惰, 越来越不懂得读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3.小学教师如何教孩子爱读书 篇三
关键词:阅读兴趣;科学指导;爱读书;会读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又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特点,加上缺少生活经验,导致他们阅读量少,阅读的主动性不高。那么,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喜爱阅读呢?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浅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學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常常给孩子们讲故事。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我声情并茂的讲解一次次把孩子们带入了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之际,我戛然收声和孩子说:“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这样让孩子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自然主动去阅读了,这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善用奖励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我就给予大力表扬;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科普知识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当回讲解员,向同学介绍知识的来处,并推荐相关的书籍。在课外,我及时关注班级爱读课外书的学生,树立典型,并号召同学向他学习,同时给予爱读书的同学一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3.树立榜样巩固兴趣
我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古今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如苏秦悬梁刺服勤读书,匡衡凿壁借光好读书,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神童”陈毅巧读书等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为了满足他们的看书愿望,我还调动家长,让家长在家陪孩子读书,讲名人故事,从而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4.开展活动保持兴趣
近几年,我校开展了“品读经典、浸润人生”的读书系列活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纷纷诵读起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我抓住契机,把每周四的兴趣活动,改为班级的读书课,或诵读名人名篇,或欣赏一些学生自己的“佳作”,或开展诗歌朗诵活动……,每月评出班级的“阅读小能手”“讲故事小能手”“科学小博士”等。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了。
二、科学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恰当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兴趣就像幼苗一样是需要呵护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要读得更好更有成效。即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掌握“三读”法
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如,对于书本上的必读课文或名家名篇就用精读法,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对于童话、故事、小说类的文章就采用略读法;对于一些报刊、杂志就采用浏览法,有些甚至只读标题就罢了。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使用。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量会大大地提高。
2.会作读书笔记
(1)圈点式。碰到重要的观点,精彩的描绘,关键性的词语,精辟的论述,发人深省的警句,或是有疑问,都可以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卡片式。对于好词好句、重要的资料、观点、心得等,可指导学生及时抄在纸卡上,并教学生注明资料的出处,书名、篇名、作者名,出版单位。
(3)心得式。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把体会、收获、感想、疑问、评价,成篇地写下来,这是提高认识,强化记忆、提高习作能力的好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
(4)剪贴式。把在报纸刊物上读到的好文章、好图片及时剪裁下来,分好类,粘贴在过期的杂志上或本子上,前边写上分类目录,后边注明出处。经常这样做,不仅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资料,也是一种有趣的工艺劳动。
为了使他们能“读”以致用,我要求孩子们每学期都要准备采蜜本:摘录文中优美的或让你感动的词句及名言警句,每周写一篇读后感,每月向全班同学推荐一篇自己的“佳作”,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里供全班同学赏析。
在新世纪里,阅读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的熏陶,它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这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者都必须有耐心,有恒心。我们的教育最终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带领学生“跃马平川”去开辟阅读的广阔天地。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好的方法,长期坚持下去,相信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作者单位 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东苑小学)
4.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读书 篇四
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读书
让每一个孩子畅游书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浓浓的书香中汲取营养,这是我们一年级孩子的读书目标。我们的读书口号是:快乐读书,幸福生活。
1、从家长入手,通过家长会、校信通等方式沟通,让家长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建议家长每个月给孩子买一本书。由于一年级孩子认知能力差,他们喜欢色彩鲜明、直观形象的图片,喜欢听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喜欢背诵琅琅上口的古诗、童谣等,还有一些有思想教育方面的小故事。为此,在家长会上,请家长帮孩子选购图书,选购图书时注意以下两点:
一、必须是拼音读物;
二、选书内容简短,最好配上色彩鲜明的图片。结合一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识字,我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个阅读记录本,在读完一个故事之后,记下故事的名字,记录一些自己新认识的生字,并大致口述故事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有不小的进步。
2、上好阅读课。在阅读课上,前5分钟由老师给学生讲故事,或者读一篇文章后作简单的解说,以引导学生对读书的兴趣。25分钟让学生自己读书,主要以默读为主。最后10分钟请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3、好书交流。本学期我向学生家长推荐一年级必读书目《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和选读书目《石头汤》、《爷爷一定有办法》。结果,班里人手一本必读书目,有些家长在网上购买选读书目,孩子拿到学校,我给全班孩子讲,极大的吸引了孩子们。课后孩子们还相互借阅图书。现在读书是孩子的快乐,有空闲时间就读书,读完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一起交流。开展我和好书交朋友的活动,引导孩子们之间互相推荐自己的书,要求能讲出书名,用一两句连贯的话口述书的内容。同时教育孩子爱护图书。要求学生书包里必须要有一本图书,方便空闲时阅读。
4、教会孩子读报纸。我们班有很多学生订了《小学生拼音报》、《小学生学习报》、《中国儿童报》等,我利用阅读课引导学生了解报纸的知识、报头、版头等,指导学生阅读画报。
读书永远是人生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热爱学习,学会热爱生活;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关心社会、学会关心人类、学会关心生命;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国家和人类的人。
让每一个孩子畅游书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浓浓的书香中汲取营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愿。所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就成了我们的重点工作。
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年龄小,识字量也少,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该重视引导学生课内阅读指导。在语文课中一年级的孩子一旦过了拼音关,他们即可借助拼音工具,自主地进行阅读。通过自主读课文,学生自然会读准字音,明白课文意思。一年级课文大多是浅显易懂的文章和朗朗上口的儿歌。孩子们喜欢朗读,通过朗读,他们积累了好词佳句。在阅读时老师强调读书的形式:默读、大声读、快速朗读等,还要教学生读书方法:带着问题读书,读懂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变得浓厚,读书的积极性也很
高。
由于一年级孩子认知能力差,他们喜欢色彩鲜明、直观形象的图片,喜欢听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喜欢背诵琅琅上口的古诗、童谣等,所以帮孩子选购图书时注意以下两点:
一、必须是拼音读物;
二、选书内容简短,最好配上色彩鲜明的图片。结合一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识字,我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个阅读记录本,在读完一个故事之后,记下故事的名字,记录一些自己新认识的生字,并大致口述故事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有不小的进步。总之一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老师通过阅读指导,培养了一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创设种种阅读氛围,同时,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正如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只要学生真正能静下心来看书,他们的小脑袋里真正能装牢很多诗歌、散文,他们知道很多典故,能讲许多故事,那么他们的朗读能力无论如何是不会差的。当然,仅靠课内所阅读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如何,最终要取决于他的课外阅读,凡是爱读书的人,学习成绩优秀,不爱读书的人成绩差,学得吃力。所以我希望孩子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重视阅读。老师每天都要坚持抽时间指导孩子们读书,通过默读、朗读、亲子共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只有做到坚持读书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因为书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小 议 如 何 指 导 一年 级 学 生 阅 读
东兴中心学校 陈小莲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充满乐趣,真正的使学生爱学,乐意学。
到底用什么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我结合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采取以下五种方法:
一、借助故事、诱导阅读
故事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人人都爱听,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喜笑颜开,欢呼雀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人了一个有趣、惊险、奇特、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但在故事的最关键、最紧张处,故事嘎然而止,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来,后面的故事更精彩,想知道如何,请自己去看吧。学生被故事的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也都主动去进行阅读。
二、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那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
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 …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开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激发内心的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柳树醒了》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沙”的歌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小柳枝哟,软了”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和指挥,班上的朗读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热烈,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高。
三、借助多媒体、图文激发阅读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在教材配套的课件或网上就可以找到。教师可以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多媒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生活体验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如在教学《画》一课时,我出示了这幅山水画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教学《雪孩子》一课时,可以在欣赏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连环图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教学,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很有用的。
四、借助圈画,激发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一起在初读课文的同时标注好自然段,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并教会学生能用不同的、但相对固定的符号画点内容,如:用括号圈画量词,用三角标注动词,用圆圈表示人名等,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自己就会对文章的重点进行圈注了,只要教师再加以激励评价,鼓励学生坚持下去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学生今后的阅读能力提高一定有所帮助。
五、借助读课题,激发阅读
课题往往是一篇课文的中间或课文内容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潜在思维,弄清课题与内容的联系。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提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举手提出以下问题:“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的?”“小壁虎最后借到了尾巴没有?”等等,学生想出的这些问题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
总之,一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是阅读训练的最初阶级,教师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让学生乐意去阅读。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将不断摸索,继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如何指导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梧台中心小学 边翠华
我想这样指导阅读学生喜欢
一、铺设过渡阶梯 引导儿童顺利起步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获取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有关研究表明:汉语的读与写,必须有2000左右的识字量作为基本条件。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虽然识字量不多,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拼读音节的能力,在这个时期,开始阅读,既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学生拼读音节的速度,又可以认识和巩固常用汉字,扩大识字量。这个阶段的指导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铺设好过渡的阶梯,引领学生认识书籍,走进书籍的殿堂,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看。首先,教师带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参观,亲自看一看那些内容丰富的图书,听一听图书管理员饶有趣味的介绍,使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其次,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中、高年级学生组织的手抄报展览、故事会、朗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2.讲。在看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喜欢读书、读书成才的故事和有关书的格言,让学生认识到书对我们学习的重要性。知道读书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语言。
3.听。低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少,存在着比较大的阅读障碍,在起步阶段。就要借助“听”的力量,教师可以给学生读一些内容生动有趣的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古诗等。也可让那些平时喜欢读书的同学读给大家听。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这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此时再让学生开始阅读就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
二、教给读书方法 帮助孩子学会读书
低年级儿童是从兴趣的角度去读书的,至于怎么读和应该读懂些什么,他们并不知道,教师应从方法上多给予具体的指导。低年级儿童采用的主要是精读法,在阅读时应该遵循“五步读书法”,做到“四个结合”。
五步读书法:
1.审题设疑。即读一篇文章之前要让学生根据题目自己提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去读,有利于边读边想,要比无目的的读效果要好得多。
2.粗读感知。低年级学生因识字量较少,在阅读时常常需要借助拼音。初读时,读得不太连贯,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读上,缺乏对读物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只能停留在对内容的初步感知上。
3.细读理解。这一环节是对读物内容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在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抓住读物的主要内容。
4.诵读积累。在对读物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找出写得好的词、句、段,反复诵读和揣摩,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使文章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5.总结收获。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要问问自己:增长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这最后一步对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个结合”:
1.拼音与文字相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读物大多是拼音读物,因为他们的识字量少,在读书时对拼音的依赖性很强,有的同学干脆只看拼音不看文字,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汉字的掌握。因此,我们要特别强调目视双行,做到阅读时拼音与文字相结合。
2.文字与插图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低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指出:能借助读物种的图画阅读。这是因为儿童读物大多有精美的插图,起着补充文字的作用,它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内容,丰富想象,增强语感,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文字和观察插图相结合。
3.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边读边想是读书最基本的方法,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读书时喜欢大声朗读,没有思考的习惯,也不知道思考什么,因此教师要根据读物内容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才能提高读的效果。尤其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会默读以后,就要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一是加快阅读速度,二是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思考。
4.阅读与笔记相结合。读书笔记是阅读成果的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有很多好处,因此,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写一些简单的读书笔记,既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又有利于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提出精读的要求,有利于他们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但是,随着学生识字量的扩大、阅读量的增加和学习的需要,教师也要教给略读和浏览的简单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满足综合性学习以及其它学科学习的需要。
三、激发阅读兴趣 保持儿童读书欲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课外阅读是一项主体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儿童是否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因此激发阅读兴趣,使儿童始终保持强烈的读书欲望,也是阅读指导课的重要任务。
1.介绍读物激趣。在读书之前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读物的内容,也可以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变换形式激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注意保持时间较短,持久性差,表现在阅读上就是开始特别专心和认真,读了一会儿就把书翻得哗哗直响,所以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读物的内容和特点,利用儿童喜欢高声朗读的心理特点,通过赛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来再次激发或保持学生的兴趣。
3.开展活动激趣。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读物的内容改一改、演一演、讲一讲、议一议、画一画,让学生复述一下故事的大意,讲一讲精彩的情节,或者是讲述一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还可以对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活动中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如古诗背诵会、小故事家评选、小演员评选,读书笔记展览等,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增强自信心,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推荐优秀读物 保障儿童健康发展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自己还不能鉴别,因此,他们的读物主要靠教师和家长的推荐。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下列读物感兴趣:
⑴ 篇幅短小的寓言、成语、和童话故事;
⑵充满神奇想象的幻想性题材的故事;
⑶ 简单的传记和历史故事;
⑷ 字句活泼,内容变化大的读物,如儿歌、童谣、古诗等;
5.浅谈如何纠正小学生爱撒谎的行为 篇五
【内容摘要】:
撒谎是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而大多数的小学生都存在撒谎的行为。这种行为影响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作为一位小学教师,应该帮助小学生纠正爱撒谎这个不好的行为。本文针对小学生爱撒谎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提出纠正小学生爱撒谎行为的方法。【关键词】:小学生 撒谎 纠正 行为 方法 【正文】: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小学生爱撒谎。有时作业没交就找借口,找各种各样的原因搪塞老师;或者是老师布置了作业回家不想做而对家长谎称老师没布置作业;犯了错误不承认而撒谎推卸责任。这些在平时的教学中很经常遇到,而教师对于这一类的学生也很是头疼。认为爱撒谎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更有甚者,认为是学生品行不好,天性如此。
但是,我认为,并非那些学生品行不好而喜欢撒谎。没有学生会喜欢撒谎骗人,小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辨别好坏的能力,他们知道撒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撒谎会遭到父母、老师、同学的不喜欢。可是,他们为什么还要撒谎呢?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撒谎背后真正的原因呢?
经过分析,我发现小学生爱撒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成人的不当行为影响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事例:家长告诉孩子如果他这次考试得了100分或者在全班排第一名就奖励给孩子他想要的东西或星期天带孩子去公园或游乐场玩。而当孩子真的做到家长的希望而要求家长兑现承诺时,家长则找个理由搪塞孩子:“爸妈要加班”或是“今天没空,下次再买给你” ;当孩子生病不肯打针时,父母会哄孩子“打针并不疼” ;为了让孩子吃药会告诉孩子“这药是不苦的” 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大人只是在骗他而达到大人自己的希望而已。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模仿的时期,那么他也会模仿大人的这种行为。虽然大人是无意的,但是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也不够自觉,久而久之,就养成一种潜意识的撒谎习惯。
二、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撒谎。孩子在小时候如果不想上课,就会以身体不舒服为借口拒绝去上学。而通常这时候,父母因为担心孩子身体也就没去辨别孩子是否真的生病。孩子在见到达到目的后,就会形成“当我不想去上学时就撒谎称生病就能达到目的”的这种不好的意识。而且会把这种撒谎行为延伸到别的方面,如:想买零食或玩具时谎称学校要交钱,或谎报交钱的数额;
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行为主要以愿望为主。而很多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比较爱面子,自尊心也很强;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想要受到崇拜和关注。出于达到虚荣心的目的,小学生也会通过撒谎夸大自己某一方面的才能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和崇拜。
三、害怕责罚、逃避责任而撒谎。
很多时候,小学生对老师、家长撒谎都是处于“自我保护心理”。当他们学习成绩不好或做错事时,老师或家长通常都没有仔细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想法而对他们责罚。孩子应对老师、家长责罚的方式也很简单——撒谎,这是他们能想到的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撒谎这种方式,避免老师、家长的责罚。这是他们出于“自我保护心理”而撒谎。
成人尚有逃避责任的心理,小学生当然也有这种心理。为了逃避责任而把责任推卸给其他人或撒谎为自己辩解。
四、受暗示性而撒谎。
很多小学生在家都有这种情况:当父母的同事送给他们东西吃并问好不好吃时,父母通常会在旁边提示孩子“水果甜不甜啊?或这东西好吃吧?”。这种问题暗示了他们即使东西不好吃也应该说“好吃”。以后再遇到这种,他们便知道该如何答了。
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他们也会无意识地运用这一“潜规则”。养成无意识撒谎的习惯。
如何纠正小学生爱撒谎的这种行为呢?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多和学生沟通,不用打骂、惩罚、斥责等消极方式对待他们。首先老师应该明白“没有学生喜欢撒谎”这一点,了解学生为什么要撒谎。对于出于“自我保护心理”的学生,老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能动不动就采用惩罚或粗暴的训斥来对待撒谎的学生。学生因为害怕被老师责罚,所以撒谎来保护自己。老师应该耐心诱导,以谈话的方式,先给他们暗示或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再逐步引导,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学生懂得:撒谎的危害,并让学生明白:老师希望你改正过来。
与学生谈话时语气要温和,不要给学生压力,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因为通常学生被老师单独叫到办公室谈话时心理已经很紧张了,所以尽量让学生不要太紧张,有利于与学生谈话的进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撒谎没有关系,最怕的是养成撒谎的习惯。撒谎是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体人格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一旦养成爱撒谎的这种行为,那么就会影响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老师要做到亡羊补牢的制止。在平时,老师要多用爱心、耐心,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打消他们对老师的戒备乃至恐惧心理,这样他们才会对老师信赖,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采用奖励或惩罚的方式。
对于有所改进的学生,老师要及时给予称赞。如:学生因为没交作业而坦言自己没做时,老师不能大发脾气责备学生没有做作业,而应该分开对待。在让学生知道没做作业是不对的同时,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诚实。
根据“行为正强化法”,也可以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如:如果对于爱撒谎的小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一两个星期)撒谎的次数降低了,老师可奖励糖果或制作一张小卡片送给他。小学生从“没有撒谎”那得到奖励,就可以减少他的撒谎次数,强化他“不撒谎”的这个行为。
如果学生是因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而撒谎则要采取适当的惩罚方式惩罚他,如打扫教室等,但不可以严厉粗暴地斥责。只要让他明白这种做法不好,老师不希望他这么做就好,惩罚只是一种方式,而不是目的。
三、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小学生对于老师是很崇拜也很信任的。老师在学生面前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言谈举止,老师答应学生要做的事情就要尽量做到,讲诚实不说谎,在日常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四、课堂教学中逐步引导。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诚实”的教育素材,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狼来了》等课文。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学生灌输“诚实是金” 的思想,帮助学生认清撒谎的本质和危害,及时渗透思想教育。
也可以在班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班里诚实的学生,鼓励大家向那些学生学习。小学生都有“趋众”心理,同龄人更容易带动他们。还可以利用班会,开展“我诚实,我自豪”的主题班会,通过全班同学交流,玩游戏等方式让他们充分认识“诚实”的重要性。
五、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很多时候,学生的道德品行与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对小学生影响较大的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家长应该为孩子树立榜样,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奖罚分明。班里应该营造一个“讲诚信”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从根本上改变。
六、家校联系,共同教育。
发现学生爱撒谎时要及时和他的家长取得联系,而不是让他叫家长到学校。孩子虽然处于小学阶段,但是他们还是有自尊心的。把他们的家长请到学校,会让学生觉得“丢脸、没面子”,从而更加抗拒。老师要做的应该是暗中家访,询问孩子在家的一些实际情况,在平时也要多观察他的行为,找到他爱撒谎的原因和造成他爱撒谎的因素,再帮助他改正过来。
总而言之,学生形成爱撒谎的坏习惯是日积月累的,往往很难一下子就彻底改正过来,作为老师要有耐心,偶尔的再犯也是很正常的,要对他们有信心,并且让他们知道:“老师对你有信心!老师相信你能改正!”从而让他们知道“老师并没有放弃我”。
在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爱撒谎的学生会改正过来的。【参考文献】:
1、杨志军,《名师转变棘手学生的施教艺术》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邓箭,《小学生说谎行为探因及对策分析》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朱健,《小学生说谎心理探究》中华心理教育中心,2007
5、蔡红玲,《浅谈小学生撒谎的对策》 宿豫区顺河中心小学 2009。
6、蔡韵,《关于小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研究》 北新桥小学 2008。
6.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篇六
何桂莲(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文峰中心小学)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必须思考的重点问题。本文就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读书氛围;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运用各种手段,提高阅读的效果等方面做以浅显的指导。[关键词]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09)07-047-02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必须思考的重点问题。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
一、激发读书兴趣,营造读书氛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老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的做法如下:
1.巧设疑问,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老师要因势利导,从而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我强调学生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挑山工》一文,让
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你们见过挑山工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他们要走折尺形路线?为什么他们的行走速度并不比游人的慢呢?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把握了整篇文章的脉络及所饱含的深刻道理。
2.创设情境,引发阅读兴趣。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情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思。因此,我在上每一篇课文的时候,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情境材料,如教学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做到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巧用故事,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妈妈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不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渲讲,被渲染了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期待结局之际,老师嘎然收声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他们将带着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的去阅读。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阅读讲究的是数量和质量的结合。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不少于150万字。”这就将阅读的数量界定了。有了数量才能谈质量。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教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学会选择读书。课外阅读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不同,这些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
糕。因此,对于小学生各年龄段阅读书的篇目,采取了稳中有降学生推荐和向家长列书目清单介绍的方法,让学生和家长有选择性的购买、阅读书籍,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扩大阅读视野。如学习了《太阳》一课,可指导学生阅读《人与自然》一书。
2.学会精读。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要读透读懂,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针对小学生读书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现状,我在班级中专门设立了阅读赏析课,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生学会精读。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分析、积累、背诵,培养学生精读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3.学会速读。速读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是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多的信息。
4.学会写读书笔记。阅读只单纯去读是不够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边读边想,边批注。我在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作好读书笔记,增强读书的效果,同时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一是摘抄课文,二是提纲式摘录,三是写读后感。
二、运用各种手段,提高阅读的效果
阅读需要有时间、空间和措施的保障,才能获得真正的实效。
1.组建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老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级书柜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
展览,把被介绍的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建立读书汇报制度。我在每天的阅读课上抽出10分钟的时间、安排两名学生讲述自己读书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如此一来,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内外的不踏步不足,还能借助同学之口,拓宽其他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做图上卡片,剪贴报,手抄报„„通过多种多样的读书汇报形式让学生尽情地吮吸精神营养。
3.确保读书时间。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绝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监督指导。课内阅读有充足的时间保障,这就要求课外阅读也应有时间保障,才能达到实效。把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经常把学生领入阅览室、图书室,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之中自由泛舟。并且,平时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书至少20分钟,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感兴趣或优美的字、词、句、段、篇随时摘抄,也可以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时间长了,学生的习惯就成了自然,有了时间的保障,学生读书的质量自然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7.师爱——浅谈如何爱学生 篇七
古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 我深有体会, 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的关心他, 爱护他, 为他着想时, 你的耐心帮助, 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 学生都会乐意接受。相反, 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 那么即使教育目标正确, 教育方法科学, 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 学生对班主任的教导就无动于衷, 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的相悖, 怎能教育好学生?
我们应该爱学生, 可如何爱, 才能达到效果?做过班主任的同仁都遇到这种情况:“我对他付出那么多的关怀、那么多的爱心, 他怎么还是没有进步呢?对我的教育无动于衷呢, 一点也不理解班主任的一番苦心?”这也许是班主任爱的方式不当的原因吧。我觉得有四种爱的方式是不正确的。
1、专制型这是一种传统的家长式的爱, 表现在班主任像传统的父母教育孩子那样言行专横, 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 如有不顺从, 则严语训斥, 甚至辱骂体罚, 没有考虑学生的心里感受不尊重学生人格。因为仍有一些班主任认为“服从便是美德”, 对学生实行严厉管束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显然, 这种爱是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认同。
2、溺爱型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爱近似于溺爱, 他们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和基本期待, 大事小事包办代替, 从不轻易放手。对于这种爱, 像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中专学生, 他们会认为是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是对他能力的剥夺, 甚至认为班主任对他不信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溺爱型”的班主任是“吃了亏”却不见得“讨好”。
3、表里不一型有些班主任很爱自己的学生, 但从表面看不出来。内心似火而貌似冰霜。他们热爱自己的学生, 处处为学生着想, 但为了维护所谓的威信, 在学生面前总是过于严肃, 不苟言笑, 从不“失态”。这种爱学生的方式, 学生难以感悟, 师生情感难以交流, 结果学生对班主任是“敬而远之”。
4、势利型一些班主任对优秀生与差生的爱呈现明显的两级分化。对于优生, 爱意常常溢于言表, 而差生, 则完全忽视或冷处理。班主任喜欢优秀生本属正常, 但这种爱变为“嫌贫爱富”, 则有损教育公平的主旨, 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 更不利于良好班级的形成。
我认为爱学生应有以下原则:
1、首先要公平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 决不厚此薄彼。无论学生聪明与否, 不管家庭条件如何, 无论是所谓的好生差生, 他们都需要班主任的关爱。班主任的爱与尊重, 是照亮学生心灵之窗的烛光, 相反, 任何看似不经意的失误都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留下难以抚平的创伤。
2、其次要善于了解爱学生就要善于了解所有学生,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平时, 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情况, 就会大致了解到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聪明才智;要细心询问, 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 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注意和关心;要集思广益, 通过访问家长, 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环境, 通过与任课老师交流, 掌握学生的各项特长和心理特征。只有这样, 才能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进行教育就会因人而宜, 事半功倍。
3、最后要真诚爱学生就要真诚面对所有学生, 能够亲密无间。这就需要班主任始终保持与学生心连心, 凡事为学生着想, 与他们打成一片, 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增加他们的知识技能, 学生们也就自然会把你当作他们的大朋友, 有了高兴的事就忍不住要告诉你, 有了小烦恼也会第一个向你倾诉, 如此,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天然障碍和心理阻隔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教育也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8.浅谈怎样指导学生读书 篇八
要指导好学生的读书,我觉得关键要做好两点。
第一,应该遵循三个读书原则。
首先是丰富读书形式,以读激趣。教学中,读书形式应丰富多样,如:男女分读、集体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默读、自由读、教师引读、边读边记、边思、边议等。这样,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学生读书的信心。
其次是精讲多读。教学时,要注意做到初读,从整体入手,大体理解语文内容;再抓重点片断,段落,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欣赏语言文字,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再通过读,品词评句,引导学生再去欣赏语言文字,“以文悟道,循道学文”,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使语言文字训练得到升华。
再就是坚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中,不光要强调学生读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眼耳手脑口都充分活动起来,进行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能力,使语言训练做到扎实有效。如自学生字、圈圈画画、写评语,总结学法、读书比赛、读写结合等形式都是很好的激励读书的方法。
第二,要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读出感情。最简单的方法有以下三个:
1.准确理解提示语的含义,把握人物对话的思想感情。
文章在人物对话的前面、后面、中间,有时会出现提示语,只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准确理解提示语的含义,就能比较准确地读出句子中的思想感情。比如《狼和小羊》中有这样几句话,小羊吃了一惊,温和的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这句话中“温和”就是提示语,只要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理解了温和是什么样子,语气是什么样子就能较好的读出小羊的话了。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都是有情感的, 而人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相通的,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读者与作者心相通,情相融,就能加深对文中情感的体会,从而读好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比如《乌鸦喝水》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和不找水。怎么办?在这句话中,“怎么办”是读的关键,要读出乌鸦口渴,找到水又喝不到的焦急心情。怎样知道学生读出乌鸦的焦急心情呢?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心比心去体会乌鸦的焦急心情。举个例子来说,你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眼看就要上课了,而你还没有走到学校,眼看就要迟到了,就要挨老师的批评,心里着急不着急,好不容易到了学校,一摸肩膀,又发现自己忘了带书包,想想你这时的心情,也就理解乌鸦的心情了。只要学生体会到了这种心情,这句话也就能读好了。
3.有层次的反复读课文,通过读来体会文中的情感。
作文是情动而辞发,学习是读书而情动。学生体会不到文中的情感,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读得太少。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要由浅入深的有层次的引导学生读,由感知大意到理解内容,再到体会感情,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自然就能读出文章的情感,朗读水平也就会在无形之中更上一个层次。比如这样几句话:风猛烈的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的站在地上,无可奈何的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这句话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初读,大体了解讲了什么;再读,抓住重点词,读出小麻雀的可爱;进一步读,再抓重点词,读出小麻雀的可怜;这样反复读,学生由小麻雀的样子了解到小麻雀的可爱,由可爱又进一步体会到了小麻雀的可怜,同情弱者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就会油然而生,进而也就体会到了文中的情感,也就能把这句话读好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的功能来参与读书,只有学生的所有感官都调动起来了,学生才容易忘记自我的存在,才容易激发创造的欲望,读书水平也就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爱读书】推荐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09-17
如何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08-17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状物类文章08-28
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06-24
写作指导:中学生如何提高写作能力08-16
如何指导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10-24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08-12
如何指导作文的修改07-23
指导企业如何做好规划11-18
如何高效学习英语的指导方法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