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就业实施方案

2024-08-03

社区就业实施方案(精选9篇)

1.社区就业实施方案 篇一

创业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方案

为构建和谐社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员集中轮流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创业再就业政策,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创业社区再就业基地利用加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等手段,分期分批开展党员集中轮训,以确保及时完成社区创业再就业基地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社区党小组为指导,以劳动保障事务所为载体,以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开发就业基地为手段,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积极创办就业劳动组织,组织开发社区创业再就业基地。通过开展创业在就业基地,进一步完善社区就业服务手段,强化社区促进就业的工作职能,推动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目标人群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居民基本实现就业再就业。具体标准如下:

(一)4050人员、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登记失业人员。

(二)体制转轨时期遗留下来的下岗失业人员以及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

三、工作措施

(一)全面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创业社区再就业基地本着创业惠民,创业富民的理念,以持续创建“优秀基层党组织”为抓手,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建设,做好创业再就业各项业务的政策宣传咨询工作,认真完成好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再就业任务。

(二)发挥社区优势,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创业社区再就业基地党小组的宣传作用,让辖区内“4050”人员、以及下岗失业人员了解到可以利用自身技能积极参加再就业基地的建设。再就业基地为弱势群体“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实现多渠道的达到稳定就业的目的,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帮助,对符合条件、手续齐全,将在最短时间内为申请加入就业基地的各类失业人员办理好有关手续。

(三)开展社区就业援助。以再就业基地为保障平台,对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免费提供“再就业培训”,发放有关再就业政策宣传资料以及对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入户摸底调查,造册登记、备案及时掌握了解辖区内各类失业者的基本信息。

(四)强化社区就业服务基础管理。创业再就业基地每月举办“再就业援助”活动,把再就业基地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信息及时地传达到需要再就业有求职愿望的劳动者的手中,详解劳动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定期举办再就业研讨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多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政策宣传活动,提高行政和管理意识能力。

(五)全面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创业再就业基地党员培训平台的作用,始终坚持以“先就业、后择业、先培训、后创业”的原则,鼓励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利用从创业再就业基地学到的创业就业知识,从事多种经营增加收入。免费提供国家新一轮优惠扶持政策以及发放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宣传资料,通过宣传帮助使其走上自主创业的之路,用双手打开致富之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要以新一轮再就业政策为有效载体。动员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和支持创建创业再就业基地。创建创业再就业党员领导小组,负责创建社区 “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指导工作。

(二)制定创建“创业社区再就业基地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责任,分工到人,并对当年创建活动进行评审总结,从2011年起,将其列入就业再就业岗位目标责任制内容进行考核。

(三)社区劳动保障站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帮助社区解决再就业基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好再就业基地的相关扶持政策。

创业社区党小组

2.社区就业实施方案 篇二

一、主要做法

1. 创新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着力点, 明确创建标准和目标。

全面开发就业岗位, 使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率在90%以上, 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率在95%以上, 社区内无一家多人下岗失业的就业困难户, 无长期失业者, 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有培训意向的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 社区内小额贷款的到期还款率在95%以上, 对失业人员、协保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纳入服务的覆盖面达到100%。

2. 创新岗位开发机制, 多层次多形式安置就业。

一是开发公益性岗位。目前全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9000个, 累计安置4050就业困难人员1.4万人。二是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在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中, 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 充分发挥公共就业基层服务资源优势, 结合社区居民生活需求, 开发保安、保绿、保洁、托老、托幼、家政服务、配送服务、保健服务等就业岗位, 安置辖区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全市创办社区就业实体242个, 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700余人。三是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安阳市区建立了7个创业园区, 通过给予房租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鼓励吸纳失业人员就业。四是就业服务进社区。作为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的主要措施, 通过常年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送项目、送温暖“六送”进社区活动, 每月一至两次到街道、社区现场召开用工洽谈暨项目推介会, 把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送到下岗失业人员家门口, 提高了再就业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3. 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手段, “一盘棋”盘活基层就业服务。

全市各街道, 社区劳动保障所、站都开设了就业再就业绿色通道, 实行“一站式”服务, 为求职者设立政策宣传栏、服务指南、办事须知、服务监督电话等, 对于在服务型、商贸型企业实现就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及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 由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所及时为他们办理保险补贴等有关手续, 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就业。去年以来, 一种“棋盘式管理”模式, 在全市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得到推广。社会服务大厅里悬挂起一块“棋盘”, 整个社区楼院小区分布、每个家庭状况以及人力资源情况都一目了然。棋盘以家庭为单位, 把辖区劳动者就业、失业状态分别用绿、红、黄三色棋子表示, 绿色表示全部就业, 红色表示零就业家庭, 黄色表示有失业人员;并且用拼音字母标注家庭中每位劳动者的状态;对于新成长劳动力、退休人员以及流动人员也都能及时变动标注, 使辖区内每个家庭中的每位劳动者的动态变化状况都能跃然棋盘之上。由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每月进行跟踪服务, 随时掌握辖区居民就业状态, 并针对失业人员实际情况和就业需求, 提供免费培训、职业指导、岗位信息等就业援助, 实行分类指导, 个性化服务。一盘棋使复杂多变的辖区就业服务实现了动态管理。

4. 创新就业援助模式, 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家庭至少有一个实现稳定就业。

为了使就业援助制度化、经常化, 近年来, 建立了就业困难人员政策帮扶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 通过政策帮扶、技能帮扶、岗位帮扶、资金帮扶等措施, 使就业困难人员得到了就业安置和政策援助, 帮扶覆盖率在90%以上。一是建立申报登记认定制度, 实行“个人随时申报、社区适时核实、街道 (乡镇) 及时认定”的程序, 对辖区内就业家庭进行登记认定管理。二是建立动态管理制度。各县 (市、区) 以及各街道 (乡镇) 、社区按照零就业家庭申报、登记、核实、公示、认定的程序, 依托全市四级就业服务网络系统, 及时掌握街道、社区和用人单位情况, 实现信息共享, 属地服务管理, 健全完善工作台账, 实行就业跟踪服务。三是建立援助制度。通过建立就业服务承诺、“一对一”结对帮扶、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相结合和跟踪回访制度, 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及时得到就业援助和帮扶。

5. 创新考核评估标准, 确保创建活动达到实效。

一是细化考核标准。制定了《安阳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考核评审办法》、《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考核标准》、《社区就业服务工作考核细则》、《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程序》等一系列制度, 从队伍建设、基础管理情况、各项服务情况、就业安置情况等四方面十六项内容对社区进行综合评估考核。二是定期督促检查。组织人员定期对基层就业服务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在考核评估过程中, 听取创建活动的全面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基础台账和落实政策有关手续;实地查验, 一站式服务、信息联网、政策宣传形式及安置基地、社区服务网点等相关情况;采取入户或电话抽查的办法, 从就业登记台账或就业数据库中随机抽取部分下岗失业人员, 了解其就业状况和政策落实情况。三是建立动态激励机制。每年都要召开基层平台创建及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会议, 对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的给予表彰, 颁发“优秀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社区”牌匾, 达不到要求的予以取消, 形成了动态管理的激励机制, 确保社区就业服务健康发展。

二、改进建议

安阳市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活动以来, 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工作制度和工作手段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

1. 持续强化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

抓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特别是县 (市、区) 、街道 (乡镇) 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 加强网络建设和基础管理, 创新工作机制, 拓展服务领域, 逐步实现县 (市、区) 与各乡镇就业服务联网,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推动城乡统筹就业一体化。

2. 继续开展示范社区、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

继续组织开展“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2010年全市“示范社区”要达到30个;继续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信用社区”创建活动, 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要在75%以上。要通过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活动, 提供就业;献爱心、送温暖, 亲情助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办理就业失业登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开展其他公共就业服务;积极推动全民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创办社区实体开发岗位, 拓展就业;开展特色就业服务, 鼓励就业。要通过实施有效的公共就业服务, 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3. 切实加强基层就业服务人员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

3.更新观念 改善社区就业状况 篇三

关键词:社区就业;就业观念;就业问题

一、城市居民的就业观念

在传统意识中,“单位就业”的观念十分强烈,这种观念缺少独立创业精神和冒险精神。一些下岗职工仍在寄望于原企业恢复生产后实现再上岗,甚至有不少职工宁愿守着政府和单位为他们筹措的几百元的生活费,而对一些就在身边的社区服务项目不屑一顾,认为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是一种“非正规就业”,没有任何保障,地位低下,收入也低;还有的人嫌弃扫大街、看厕所之类的活又脏、又累、太丢人,还不如领着最低生活保障金体面。于是就出现这种情况:城市居民找工作往往倾向于比较清闲、收入较高、较有保障的行业,大多数社区服务项目根本就不是失业下岗者所期望的工种,许多就业机会未能分利用;现实中一些下岗失业人员不愿从事某些劳动强度大、自以为不体面的工作,而导致等待再就业的劳动者不断增加,一些现成的工作岗位被外来的农民和退休职工所占据。据调查,在下岗失业人员所采取的寻找工作的方式中,等待政府安置的比例最高,占近40%;到职业介绍所登记或参加招聘洽谈等方式的比例较低。这说明。不少下岗失业人员中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二、就业观念对社区就业的影响

社区有许多岗位,例如社区保洁、保绿、家庭保姆等等,但是许多下岗、失业人员不愿去做,许多岗位都是由外地人员所占据的,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社区居民认为在社区就业没有面子,陷入择业观念的误区中。在就业领域上,大多数下岗职工的第一选择仍然是公有制经济单位,而对进入市场化了的非公有制领域,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则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态度。

长期以来,正规就业仍是人们求职的终极目标,再加上我国自古对服务行业就有鄙视倾向,认为那是低贱的工作,这些陈旧观念造成社区就业的心理障碍。

许多下岗失业人员之所以不愿从事社区服务的主要原因是择业观念还没有改变,认为社区服务工作又脏、又累、又苦,又没面子,收入又低,宁愿拿最低生活保障金,也不愿意从事社区就业,社区其实有很多岗位,只是下岗失业人员不愿去干,许多工作都是由农民工来作,例如社区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这些都是观念因素阻碍其在社区就业。

三、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率

当前社区就业主体要转变就业观念,改变“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局面。一些下岗待业人员,就业观念陈旧,市场意识淡薄,认为过去就业依靠政府,现在就业还要依靠政府,希望工作任务轻,管理制度松,工资福利待遇好,各方面条件不如以前,有业也不去就。针对当前下岗职工普遍存在的择业观念问题,社区组织应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引导、帮助下岗职工和待岗人员正确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市场经济的择业观念,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市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目前上海作为我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70%以上的社区服务工作是由上海本地人完成的,改变了许多大中城市存在的“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局面。可以采取组建各种服务公司的方式,以增强再就业人员的群体感、归宿感,,以提高再就业率,增加再就业的稳定性。

4.关于社区残疾人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和--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以残疾人就业需求为导向,坚持精细培训、提升技能、加强扶持、促进就业的原则,建立覆盖对象全面、培训模式灵活、运作流程规范、就业形式多样、服务措施健全的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机制,全面推动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以高质量、精细化的技能培训促进残疾人多渠道就业创业。

二、目标任务

全省全年培训城乡残疾人10万人,新增就业创业或增加收入人数6万人;建设省级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20个,市级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30个,县级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200个;扶持已完成规范化建设的盲人保健按摩机构1000家,未完成规范化建设的盲人按摩机构实现规范化建设全覆盖;省、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实现全覆盖。

三、主要措施

(一)创新方法,推进残疾人精细化培训工作。

1。建立全覆盖的技能培训制度。进一步健全面向城乡各类残疾人的培训制度,使每一名有就业能力、有培训需求的残疾人都能接受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针对城镇残疾人,着力加强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针对农村务农残疾人全面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农村拟转移残疾劳动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在岗残疾职工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操作能力、掌握新技能能力和安全生产能力提升培训;针对失业残疾人员开展转岗技能培训;针对各类残疾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面向各类残疾群体开展创业培训,重点组织高校残疾学生、失业残疾人员、失地残疾农民等参加创业培训,充分发挥培训促创业、创业带就业的作用。

2。提高技能培训质量。各地要结合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及时更新就业培训管理系统内16—59周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状况和培训意向信息,在对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残疾人就业培训需求和就业市场情况,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精细化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要严格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规定的培训课程、课时和标准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要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合理安排培训课程、课时,送培训到村、到家,确保残疾人掌握技术、增加收入。对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各类委托培训机构进行严格评审,对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与监管。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实名制动态管理,实名、准确、完整录入残疾人就业培训信息,建立完善、规范的残疾人就业培训档案,确保残疾人就业培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拓展技能培训模式。制定相关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征集适合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确定残疾人培训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委托有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鼓励各地残联与企业联合,推行“订单式”、“引厂入校、进厂办学”培训模式。各地要结合本地经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及地域特点,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能培训项目。尝试依托当地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和社会机构,提供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康复、培训一体化服务。积极探索职业技能+学历+职业资格鉴定的学历制培训模式,提高残疾人培训质量和就业层次。

4。搭建多层次技能培训平台。制定《河南省残疾人培训基地建设标准与管理办法》,规范省、市、县三级残疾人培训基地建设、管理。各地残联要加快市、县级残疾人培训基地建设,发挥已建设的残疾人培训基地作用,对基地进行政策、资金扶持,指导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培训层次。

5。加强培训后技能评价和激励措施。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注重技能培训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提高职业资格证持证率,培训后残疾人职业资格证获取率不低于70%。推行残疾人个性化培训,对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及专业并在培训后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残疾人,在培训费及证书考取费方面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二)扩大残疾人就业规模,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1。促进残疾人多渠道就业。以实名制未就业残疾人为重点,坚持多种形式就业并重,进一步加大各项残疾人就业促进措施的贯彻力度,促进残疾人多渠道就业。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等八部门关于促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力度。积极创建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基地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各有关部门要通过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经营场所租金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税费减免等措施,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结合残疾人自身条件和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灵活居家就业方案,促进居家就业。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开发适合残疾人的社区基层就业岗位。高度重视残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鼓励扶持有创业意愿和条件的残疾人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继续推进全省盲人保健按摩机构规范化建设,促进盲人在保健按摩机构实现就业。开展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

2。规范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各级残联要继续做好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机构规范化建设任务;继续推进服务窗口建设,完善服务机构职能,构建覆盖城乡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各地要建立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室并开展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业务,有条件的省辖市要积极探索开展物理评估业务。组织实施20--年基层残疾人就业指导员远程培训,健全四级残疾人就业指导员队伍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实现省、市、县三级信息互通共享。继续实施就业服务信息上报制度,及时发布就业服务信息。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加强领导,继续把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当地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相关民生计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持续深入推进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

(二)强化部门配合,保障资金投入。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保障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顺利实施。财政部门要做好残疾人就业培训资金的预算安排工作,并对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范围,对残疾人开展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见习、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按规定给予补贴,并将残疾人纳入重点扶助对象,按照规定标准给予补贴。农业部门要将农村残疾人培训纳入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扶贫部门要将贫困地方残疾人培训纳入“雨露计划”实施范围。工商、税务部门要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落实税费减免等政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按照规定为残疾人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各地要明确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残疾人培训和就业扶持,保障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顺利实施。有关部门要接受审计部门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5.社区就业实施方案 篇五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方案

为总结经验,鼓励先进,树立典型,不断推动我区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拟对2011年城关区街道社区就业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特制定本方案。

一、评选范围

区属24个街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150个社区就业工作站、18个行政村就业站及其工作人员。

二、表彰名额及奖金

设立先进集体30个,其中:街道先进集体6个,各奖励3000元。社区先进集体24个,各奖励1000元。

设立先进个人30名,其中:街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6人(含高新区1人)、社区就业工作站24人,各奖励500元。

三、评选程序

(一)街道先进集体。由区就业局根据全年就业服务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各项创建工作、临时性工作等完成情况的考核排名报请区政府确定。

(二)社区先进集体。由各街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根据全年各社区就业工作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创建工作、临时性工作等完成情况,推荐1个社区就业工作站,填报申请 1

表,报城关区就业局报请区政府确定。

(三)街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先进个人。由区就业局根据全年就业服务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各项创建工作、临时性工作等完成情况,由区就业局报请区政府确定(含高新区1名)。

(四)社区就业工作站先进个人。由各街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根据所属各社区就业工作站全年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临时性工作完成情况结合个人遵守纪律、出勤情况等推荐1名先进个人,并填写社区就业先进个人申报表,由城关区就业局报请区政府确定。

四、评选标准

(一)街道先进集体评选标准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

2.指导、帮助、督促所辖社区就业工作站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3.各社区就业工作站基础建设做到机构、场地、制度、人员、经费、工作“六到位”。

4.街道、社区有就业工作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办事程序公开,有就业服务网络图、政策宣传窗和发布供求职信息的设施。

5.建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临时性工作完成情况、“零盲点、全覆盖”就业工作数据统计表、工作数据台账等。

6.指导社区积极开展就业政策宣传,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小额担保贷款申报、税费减免、《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进城人员就业证》办理、优惠政策落实等,积极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做到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

7.就业服务“1112”行动计划有措施、有总结,各社区量化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各类报表内容完整,数据真实,填写规范,按时上报。

8.组织召开明星报告会、用工招聘会等活动,各项临时性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9.所属社区有“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创业示范社区”和“信用社区”。

10.各社区全年季度考核、临时性工作完成有加分。

11.街道就业工作有特色、有亮点。

(二)社区先进集体评选标准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

2.社区基础建设做到机构、场地、制度、人员、经费、工作“六到位”。

3.社区有就业工作规划,各种规章制度健全,办事程序公

开,有就业服务网络图、政策宣传窗和发布供求职信息的设施。

4.积极开展再就业政策宣传,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小额担保贷款申报、税费减免、《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进城人员就业证》办理、优惠政策落实等,积极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做到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

5.就业服务“1112”工程,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各类报表内容完整,数据真实,填写规范,按时上报。

6.“充分就业社区”、“创业示范社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信用社区”等创建工作富有成效。

7.积极配合街道搞好明星报告会、招聘洽谈会等活动,各项临时性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8.全年月度抽查、季度考核、临时性工作完成有加分。

9.针对下岗失业人员需求,多渠道提供就业服务有成效。

10.社区就业站全年月度抽查、季度考核无一次末位。

11.社区就业工作有特色、有创新。

(三)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评选标准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治坚定,工作作风良好,在群众中满意度较高,爱岗敬业,遵守制度,模范带头作用突出。

2.工作能力强,热爱本职工作,熟练掌握本职岗位业务知

识,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做到工作有计划、有落实,圆满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3.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4.服从上级就业部门和街道、社区的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办事程序

5.建立健全各种台帐,并实施动态管理与跟踪服务。

6.积极参加区就业局、街道组织的各项活动,按时完成其他临时性工作。

五、上报时间及要求

各街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于2011年12月19日前,将街道、社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表,以电子版和纸质材料各一份上报区就业局。

各街道要认真组织推荐工作,严格推荐条件,把真正表现突出、业绩明显的集体和个人推荐上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推荐表,要经所在街道主要领导审,并加盖公章后上报。

附件:1.城关区2011年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申报表

2.城关区2011年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申报表

6.龙泰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计划 篇六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和促进就业再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去年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基础上,现就我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具体实施计划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积极响应以提高就业率、落实扶持政策、改善就业服务和加强社区建设为主线,以城市社区为创建单位,以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为重点,切实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广开就业门路,推动社区就业,努力使每一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通过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组织起来就业等多种形式实现稳定的就业再就业,为构建和谐社区、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二、创建目标

力求在2009年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基础上,在2011年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上一个新的参次。

三、总体要求

1、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很就业愿望的劳动者总体就业达到较高比例,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基本实现就业,就业困难对象得到有效援助,“零就业家庭 ”得已消除

2、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就业目标任务得到全面完成,就业渠道畅通,自主创业环境宽松,社区内劳动力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

3、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有保障,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均被组织在积极的就业准备活动中。

四、主要工作标准

1、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总体就业率达到95%以上。

2、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4045”大龄失业人员95%以上实现就业。

3、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对象失业人员在帮助扶持下100%实现就业。

4、所有 “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月平均收入达到最低工资标准。

5、街道下达的就业再就业各项目标任务100%完成。

6、社区没有因就业问题出现上访事件或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

五、主要工作及落实措施

2011,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从1月份开始到年底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动员准备、摸底调查阶段(1月—3月)

1、各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牵头,结合目标任务和“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活动”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组织工作人员学习相关文件,召开专题动员会议,进行宣传发动并制订实施方案。

2、各社区进一步调查摸底,充分掌握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登记台帐,制订创建工作方案,为开展活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做到《社区 失业人员基本情况花名册》、《登记失业人员就业花名册》、《“4050”人员及特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花名册》、《未就业人员花名册》等等各类登记台账。

3、建立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具体做到对下岗失业人员实行“贴近服务、跟踪管理”。对下岗失业人员的下岗失业原因清、个人特长清、家庭状况清、择业愿望清、就业动态清;“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

4、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树立创业典型,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和引导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通过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实现再就业。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一)主要工作

1、工作平台建设

(1)机构到位。成立再就业领导机构小组,社区就业(2)人员到位。专职人员经过业务培训、鉴定考试,取得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资格证书。

(3)制度到位。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跟踪走访制等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服务标准,完善工作流程等,并予以公布。

(6)工作到位。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任务。

2、建帐造册,明细服务对象。根据摸底情况,分类完善基础台帐,并建立计算机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

3、切实把握工作方向,制定工作计划和落实措施,建立目标责任制。

4、开展各种活动,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1)广泛宣传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发挥社区基础平台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把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交给群众。广泛搜集并及时发布各种信息,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

(2)组织培训,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提高择业基础。组织或推荐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培训,加强和巩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3)挖掘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利用辖区可经营个临街门面多的有利条件,开辟择业渠道,自主择业。加强与辖区单位的沟通联系,挖掘用工岗位,开展用工推荐。积极联系跨区域用工信息和条件,到市劳动力市场或大型招聘会上,采集岗位信息,免费介绍和推荐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4)帮助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充分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5)结合“一对一”活动采取结对措施,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开展灵活就业,特别要对“零就业家庭”实施就业援助,社区实现“无零”突破。

(二)落实措施

7.社区就业实施方案 篇七

晓春社区书记孟军告诉记者,晓春社区内有330余位失业人员,为了让他们及时了解就业信息,社区从今年3月1日起开设了这个“就业信息飞信岛”。“飞信”内容主要有社区及时收集、甄别后发布的用工信息,也会根据需要发布失业人员优惠政策、养老及医疗保险政策等。

如今,晓春社区加入“飞信岛”的失业人员已经有180多人,社区收集并发送用工信息平均每人次25条,收到信息并与用工单位联系的有30人。居民杨德义通过“飞信岛”提供的信息走上了社区保洁员岗位。

8.社区就业实施方案 篇八

【关键词】社区体育;高校体育生就业;社区体育指导员

On the Integration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Sports Majors and Community Sports Work

ZHAO Yang-yang

(Henan Wushu Administration Center, Zhengzhou, Henan 450033)

【Abstract】Faced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the public for sports participation,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ry to meet their needs by turning out community sports instructors needed by this age, which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the nation, the society, the mass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Keywords】community sports, employment of college sports majors, community sports instructor

目前,高校体育生毕业后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由于体育岗位的需求有限,而每年高校体育毕业生众多,导致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而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体育的需求也很迫切。针对这一时代机遇,笔者认为可把每年毕业的部分高校体育生分配到基层社区,使他们为群众体育贡献一份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高校体育生科学的指导使广大群众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丰富余暇生活,沟通人际情感,为实现我国进入体育大国迈出重要的一步。

1 高校体育生的就业形势

高校体育生目前的就业方向主要有政府的体育官员,教练员及体育教师等,但这些岗位是有限的。许多高校体育生由于步入社会,找一份适合自身专业的工作很难,加之迫于生计等原因而被迫改行,这不得不是一种对国家和家长在培养学生体育成才路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高校体育生有较强的体育技术,加之在大学和训练期间通过大量的体育理论学习使之文化素质很高,与那些专业运动员相比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在传授技能时能恰当表达训练建议和制定科学正确的指导方针。若社会给予高校体育生一定的用武之地,高校体育生凭借自身的体育技能和理论相信会全面施展自身的优点来造福社会体育事业的。

2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毕业生相融合的展望

2.1 基于社区居民对体育日趋增长的需求

社区不仅包括管理组织群众生活,也包括向群众提供一定的社会活动空间和服务群众。社区具有多重服务群众的功能,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组织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工作。由于现在脑力劳动者增多,人们余暇时光充裕,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多等原因使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加。许多群众在空闲时间看电视、玩电脑、下棋等让身体长期处于静止状态。长时间静止状态对人身体无益,生命在于运动。且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过大,人们迫切需要定期放松自己以适应下一工作任务,而体育锻炼就能在娱乐中充分的放松身心。大多数人们现在已觉悟到体育的重要性,因此部分群众渴望体育锻炼,但受到许多制约因素使锻炼计划一直未能实施。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经费问题,许多群众不愿意花钱去俱乐部健身;二是不懂得锻炼方法,这是许多群众目前正面临的问题。体育锻炼应做到因人而异,盲目的锻炼方法会伤害人体健康。社区体育指导员会依据每位群众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经验等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使群众高效率的锻炼。

2.2 基于建设体育大国的需要

我国要真正实现从体育强国向体育大国的转变,群众参与率是关键。在经济发达国家,群众体育开展的如火如荼。不仅如此,一些国外本民族的体育甚至面向全球化发展,跆拳道就是典型的一例。跆拳道的产生与中国武术历史相比很短暂,且在技击上与武术难分伯仲。中国武术仅拳种就有129种,每种拳种都是由许多技击动作演变而来。所以武术的技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此外,武术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理念与跆拳道传达的文化相一致,都是以礼义为主要目标。跆拳道之所以比武术风靡全球在于跆拳道用与时俱进的方法来改良和以道馆、比赛为形式向群众普及和传播。中国主要是体校、武校来传播武术技能。武校体校的习练人群是儿童少年,其掌握快、身体素质好,使中国竞技武术发展很快,人才辈出,可群众武术由于外在一些局限性而发展速度落后于竞技武术。国家很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依次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等文件及在居民活动区为我国群众安装了锻炼器材等。着实有一定成效然而有些弊端也显露出来,比如上文提及的群众不懂得科学锻炼。社区体育指导员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体育项目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社区体育指导员可以根据群众对体育项目的喜好及个人的身体素质等来为群众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再加上社会以定期举行表演,比赛等为外在助动力,可提高我国群众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我国向体育大国的迈进。

2.3 基于儿童少年对体育的需求及为其树立终身体育观

儿童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国一直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儿童少年成长的目标。儿童少年参加体育一般都在学校进行,社区体育的开展可以与学校体育相辅相成来共同促进儿童少年对体育的需求。社区体育很自然放松,使儿童少年享受到与学校体育不一样的休闲体育。再者,社区体育的设施便于儿童少年课外就近活动。此外,社区中会有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参与社区体育可以向儿童少年及其他人群传播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有助于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体育瑰宝。最后,社区体育项目活动多样,自我选择性强,可使儿童少年在通过自身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锻炼时热爱体育,这有利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使我国国民体质逐步上升。

2.4 基于对竞技体育提升的需要

体育若是一棵树的话,群众体育就是树根,竞技体育就是树叶。竞技体育发展再好若没有群众体育做支撑就如一个外表茂盛内无养分的树一样。每个群众都应有权利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再者,社区体育的发展可以间接促进竞技体育的提升:群众在锻炼中通过自身感悟来探讨锻炼方法可以间接促进体育科研的提升。再加之通过社区体育这个平台也可以为竞技体育提供人才资源。在以社区为单位的体育练习中通过运动选材的方法可以挖掘出那些有运动天赋的儿童少年,使之从小接受专业体育训练,可以在培养优秀运动员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很多家长对孩子走职业运动员的道路有担忧,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参加体育训练受伤机率大;二是职业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就业面狭窄。随着我国体育科研日益壮大,许多运动员受伤率会逐步减少,若运动员就业方面解决得当,许多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中,这能加快我国竞技体育的提升。从而在国际赛事上对间接提高我国综合实力,提高民族自信心等有很强的政治作用。

3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面临的问题

3.1 政府对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定位

社区体育指导员属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一种,社会体育指导员现在在我国已成为一种职业,然而由于场地经费及工资待遇问题等使一些高校体育生不得不望而却步。因此,国家应及时制定社区体育指导员相应细则,以确保高校体育生工作时无后顾之忧。日本近年来人均身高明显提高,这与合理的营养与运动密切相关。从深层次来看,日本的群众体育管理得当。日本对体育的管理采取“官办民助”的方法,即由政府和财团供给发展基金靠民间体育组织来发展国内体育活动。中国社区体育也可以部分借鉴日本的发展模式。制约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主要是管理制度和经费问题,所以应首先由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与提供经费来扶持其起步,以社区体育为发展基地来发展群众体育。等社区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家可适当放手。

3.2 高校体育教学应为社区体育需求量身定做

目前,高校体育生专业主要分: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这些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及选修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然而,学生对社区体育群众的健身需求却有一定的盲目性。高校应根据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而在高校开设相应的必修课使之为社区体育量身定做。如开展有关太极拳、健身柔力球等课程来使高校体育生教授社区中的中老年人群,这些项目锻炼时要求柔和缓慢符合中老年身体素质且又不只不觉中活动了身体各关节。总之,社区是个融不同人群的小社会,因此高校体育生应在大学期间充分为以后的就业扩展技术技能,使之学以致用。

4 结论

目前,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应根据这一历史机遇来培养出相应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使之为普及群众体育做贡献及解决体育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国家应不断完善社区体育指导员保险制度等多种社会保障条件,有关人员还应不断探讨体育场地、居民管理等问题,以达到通过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科学指导,让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体育的诸多价值。

9.社区就业实施方案 篇九

西华社区再就业工作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街道劳动保障部门指导下,社区再就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环绕“服务居民”这个目标,不辱使命,牢记责任,抓好再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强化社区功能,整合各方面资源,不断完善机制。还经常到区、街道劳动保障部门等单位走访沟通,为做好社区再就业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社区占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地处镇湖街道中心,居民 1164户,常住人口2486万余人。现有劳动力1210人,就业率达100%。至目前累计为居民办理了《就业登记证》600余人次,为近百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办理了《困难人员认定》,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了认定。按照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关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实施意见,以社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提供用工信息,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扶持等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及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使社区实现制度化、社会化、规范化。为社会稳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环境。现就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情况汇报如下:

一、更新基础台帐,加强业务指导

掌握全面实行动态管理。为了全面掌握社区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首先社区进行入户调查,从家庭基本信息,人员基本信息,就业状况等全面调查,并将了解到信息一一输入电脑,进行动态管理。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同时,社区组织人员坚持每月深入居民,走访了解社区内单亲及大龄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状况;走访了解就业困难对象的年龄、家庭生活来源、个人特长、家庭成员情况、就业愿望等方面的详细情况。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建立再就业援助登记卡,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台账等基础资料。使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状况、择业意向、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做到了“四清”。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健全了各类台账、名册,并将资料在微机中及时更新,实行了动态管理,走访就业困难对象每季至少一次,走访失业人员每半年至少走访一次。从而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务实了基础。

二、抓好就业平台建设,拓宽就业渠道

1、为做好这次创建工作,我们村制定了工作计划。配备了兼职劳动保障协管员1名,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话机等相关办公设备,为“创建充分就业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了“创建社区充分就业”工作机制,实现了工作制度“六到位”,即机构到位、场地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工作到位、制度到位。并对社区的办公设备和配制电脑进行了检查,保证了网络的畅通。与此同时,社区还在醒目的位置张挂宣传横幅。

2、开辟了专用办公场所,设立了一块橱窗,并指派专职劳务信息员,及时传递培训信息,宣传培训政策,提供报名咨询服务,使社区劳动力能够方便、快捷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就业,量才录用,确保实现全面转移就业。

3、采取了多种措施为居民提供服务,送岗位上门。今年已为农民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组织专场招聘会1次,每月中旬和月底各粘贴一次网上职介超市就业招聘信息。掌握居民就业情况、有就业愿望的未就业人员情况、4048就业困难人员等情况,努力为民办实事,为民排忧解难。

4、多方筹建就业平台。我们社区通过各种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构筑就业平台。已分别与太湖湿地公园,净园商旅,环卫站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用工合作关系,推荐居民实现就业。

5、开展就业援助,促进困难人员就业。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岗位援助,特别是对那些新增失地就业困难人员,我们落实专人帮扶,实行办理《就业登记证》、《再就业优惠证》以及社保补贴一条龙服务。今年已办理《就业登记证》105本,其中女性47人;《再就业优惠证》2本,其中女性1人。对于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通过积极、主动地提供援助服务,帮助落实工作岗位等帮扶政策。今年街道开发公益性岗位56人,全部用于安置社区和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和大龄失业人员,西华社区实际安置了3人就业。

三、突出抓好就业培训工作

(一)是引导性培训与转变观念相结合。针对辖区居民“小富即安、怕吃苦、不愿外出”的现状,社区和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在联合开展培训过程中着重在转变就业观念上下功夫。我们对即将毕业进入社会的职中学生和家长进行了“如何正确寻找就业岗位”的引导性培训。同时,我们积极组织居民开展各种引导性培训,培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地吸引了失地农民,提高了他们培训的积极性,培训融入就业观念,改变农民的“小钱瞧不起,大钱挣不到”的思想。到11月底引导性培训近50人。

(二)是综合素质培训与实用技术相结合。今年来,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以服务企业为契机,切实加强农民就业安置。采取步步深入的方式,结合我们本街道及社区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刺绣、生态旅游等培训项目。截止到目前,完成技能培训培训40人,完成了街道下达任务。

(三)是创业培训与具体项目相结合。针对居民创业难的现状,采取多项措施强化创业培训。首先,抓好宣传动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宣传,并通过学员之间互相影响、带动等形式加强宣传。今年已举办2个班,社区有10人参加培训。其次,抓好培训后跟踪服务。对参加培训有创业条件学员进行重点跟踪服务,包括推荐项目,宣传创业优惠政策,有少数学员经过创业培训已顺利实现自主创业。

四、利用优势,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致富之门”,扶持创业,拓宽就业渠道,根据镇湖街道 “自身”的特点,充分体现出刺绣在镇湖的“位置”,镇湖号称有绣娘八千,刺绣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刺绣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像刺绣外包装、刺绣框架、刺绣托运等

1.因地制宜,拓展就业。鼓励和支持居民,围绕镇湖刺绣及优美环境,重点发展刺绣及刺绣周边产业创业,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优美环境发展生态养殖、旅游业等,不断拓展创业领域,积极培育新的创业增长点。

2.旅游带动发展。中国刺绣艺术馆的建成,在过去的这几年时间里,这一旅游项目吸引全国各地的刺绣爱好者前来参观,不仅直接推动了刺绣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相关的服务产业,如餐饮业等。目前当地政府已将刺绣艺术馆和全国各地的旅行社挂钩,不断宣传镇湖刺绣文化和推动镇湖旅游的发展,同时给刺绣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

五、推动劳动力充分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灵活就业居多,收入稳定,不愿外出就业 西华社区人员结构分为:市镇老居民、小城镇居民及渔业村三块。老居民和小城镇居民的收入相对固定,渔业村居民又靠捕鱼为业,收入相对较高。再加上女性又都从事刺绣产业及刺绣周边产业,因此外出就业对于他们来说吸引力不大。就业区域狭窄,如不是很好的工作,一般人都不太愿意到外地工作,这种就业观念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就业难的现象。

(二)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科目较少 失地农民不大愿意参加培训,存在“要他学”的现象,不是“我要学”。农民稳定的收入造成他们安于现状,都不愿意花费时间去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甚至他们认为我们提供的技能培训对他们来说用处不大。同时,有极少数人要培训的科目,我们又无法开办,去苏州培训他们又不愿意,出现了我们提供的培训农民不愿参加,他们想参加的我们暂时无法在本社区开办。

(三)工作时间灵活,走访较困难 社区人口比较分散,进行跟踪服务和政策宣传比较困难,加上现在协管员都是兼职的(今年11月才专职化),本身社区的事务比较麻烦,因此放在劳动保障方面的时间相对较少。社区居民工作时间灵活,要想走访了解情况,有时村协管员必须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上门走访。

(四)本地岗位稀少,采集岗位困难

企业比较稀少,无空岗位;灵活就业收入可观,推荐工作成功率低。地理位置偏僻,企业比较少,目前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岗位的需要在不断减少。因此采集工作岗位一直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五)文化程度低,政策理解能力差

文化程度低,政策理解困难。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比较低,因此对于要宣传一些政策法规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全面实现充分就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我们将继续把创建充分就业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工作方法,明年争创省级劳动力充分转移社区。

上一篇:初三化学寒假复习教案下一篇:在村总结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