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小练习1答案(精选10篇)
1.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小练习1答案 篇一
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万国衣冠拜冕旒”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如果你要查找有关她的资料,应查阅()A.《资治通鉴》 B.《史记》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2、“苏湖熟,天下足”表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3、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作为一位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做不到()A.去瓦舍勾栏欣赏各种表演 B.偶尔去吃一碗宋嫂鱼羹 C.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D.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
4、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A辽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
D北宋和吐蕃
5、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惟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是()A.尚书省 B.安西都护府 C.市舶司 D.遣唐使
6、由于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东京城内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A、市 B、坊 C、瓦子 D、勾栏
7、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8、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是在()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古代()
A.秦朝的圆形方孔钱 B.汉朝的五铢钱 C.北宋的“交子” D.南宋的“会子”
10、《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断代史
11、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体验宋朝人的一日生活,我们不能做到的是()A.游夜市,喝冷饮 B.坐牛车,住邸店 C.逛“瓦子”,吃甘薯 D.挂年画,贴“桃符”
12、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①北宋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13、你认为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
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C.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D.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
14、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时代特征是()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 C、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D、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5、下列各项中,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A.结束了双方较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16、南京境内的将军山曾是宋代牛首山大捷的古战场,有位将军曾在这里大败强敌金兀术,一举收复了建康城(今南京),将军山因此得名。这位将军是()A.项羽 B.曹操 C.谢安 D.岳飞
17、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
B.供住宿的邸店很多
C.东京城内的市民在“瓦子”里娱乐 D.许多读书人在书房里钻研八股文
18、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A、丝绸之乡 B、鱼米之乡 C、瓷都 D、产茶中心
19、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20、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因为()
A、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B、农民的需要 C、士大夫的提倡 D、达官贵人的需要
21、“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
22、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①宋对夏称臣 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 ③重新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3、小刚同学在暑期旅游的时候,参观了岳飞墓。在岳飞的墓门上有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但是小刚同学不知道“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谁,你能帮他解释吗?()A.岳飞、赵高 B.郑成功、和绅 C.戚继光、兀术 D.岳飞、秦桧
24、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5、当你去购买商品的时候,你一定会体会到人民币(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请你指出它是()A.会子 B.瓦子 C.关子 D. 交子
26、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27、历史中国家机构的称呼不断发生着变化。你知道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A.行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
28、张择端为后人留下了一幅描绘北宋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属于()A.人物画 B.山水画 C.风俗画 D.花鸟画
29、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30、“杯酒释兵权”事件是下列哪位皇帝所为()? A.唐玄宗
B.宋太祖
C.宋太宗
D.明太祖
3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瓦舍”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3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宋代的诗句描写的是当时哪一节日的情景()。A.元旦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3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表现了文天祥崇高的气节。你认为文天祥是()。A.抗金名将 B.抗辽名将 C.抗元名将 D.民族英雄
34、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他说的“这三种东西”不包括()
A.造船技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35、我国现在有34个省级行政区,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开始设立于哪个朝代()A元朝 B 宋朝 C明朝 D清朝
36、某位同学拟写一个历史剧本,其中描述的历史情节与史实相符的是()A.隋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B.唐朝时,人们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宋朝时,商船上装有指南针 D.明朝时.有人研读《红楼梦》
二、材料分析题
37、阅读材料
材料一: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材料二: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材料三: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材料四:(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请回答:
(1)材料
一、材料
二、材料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一签订时宋朝的皇帝是谁?材料二签订时西夏国主是谁?
(3)材料三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4)结合材料四,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三次和议的?
38、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何时?
(3)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39、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第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1)材料一中反映了西周和秦朝各实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反映了元朝的什么行政制度?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D
4、B
5、C
6、C
7、A
8、C
9、C
10、B
11、C
12、D
13、C
14、B
15、D
16、D
17、D
18、C
19、C 20、A
21、C
22、B
23、D
24、C
25、D
26、B
27、D
28、C
29、B 30、B
31、D
32、A
33、C
34、A
35、A
36、C
二、材料分析题
37、(1)材料一:澶渊之盟(宋辽和议)材料二:宋夏和议 材料三:宋金和议(2)宋真宗 元昊
(3)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4)和议都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
38、(1)苏州和湖州;水稻(2)南京(3)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39、(1)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2)唐朝:三省六部制。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3)元朝:行省制度;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2.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2 篇二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2
爸爸的花儿落了 【目标定向】: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重难点突破】: 重点: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二、自学生疑: 1、检查预习情况。默写字词;交流读后心得;提出疑问。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学习释疑: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达标作业》基础部分。 2、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3、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点难拨疑,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3、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a.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二、反思学习: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创新: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板书设计: 我和父亲的故事 成长的足迹 成长的启示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A殷切的希望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B严格的要求 C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C温暖的关怀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D热忱的鼓励 教后反思:关于作者简介,应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不应为了简介作者而去孤立的进行“作者简介”的教学活动。
3.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三
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1、原因:A、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B.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C.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D.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人物: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
3、结果和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结果: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但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三、唐朝灭亡:9,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4.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小练习1答案 篇四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34分)
1、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气魄pî 浊流zhú 澎湃bài B.哺育fǔ 惩罚chéng 懊悔ào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操炼 怪诞 亘古 蚱蜢 B.班斓 泛滥 崎岖 回环曲折 C.屏障 懊悔 雄键 亦复如是 D.狂澜 险峻 坦荡 九曲连环
3、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B.《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念之情。
C.《最后一课》是篇短篇小说,作者以韩麦尔为主人公,表现了阿尔萨斯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D.《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4、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他那崇高的品德,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B.我家花台上放着白玉兰、玫瑰两盆花卉。C.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D.祖国的安定团结更加激发了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主义热情。
5、写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4分)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填空(16分)
⑴《黄河颂》选自组诗《________ 》,词作者是________ 曲作者是________ ⑵《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 _ 国作家______本文的体裁是______ ⑶《木兰诗》选自_____朝 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 方的一首乐府民歌。⑸《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的两句是,⑹《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7、在下列横线上,仿照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4分)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 C.屏障píng 嗥呜háo 炽痛chì D.惨白chǎn 污秽suì 镐头gǎo
⑷《木兰诗》中表现行军迅速又突出木兰矫健雄姿的两句是,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二、阅读理解与探究(共66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8~15题(共28分)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②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孩子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二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然后他呆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8、作者怎样描写习字课上的安静?(3分)答:
9、“上习字课”那段文字有三处细节描写,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分别说说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6分)
答:细节描写a.,其作用是烘托 气氛;细节b.,突出了孩子们对 的热爱;c.,表现小弗郎士对 的嘲笑。
11、作者写钟声和号声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2、“他呆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写出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心理状态?(2分)
10、在“最后一课”里,师生心心相通的原因是什么?(2分)
13、划线句①中“监狱大门”指的是:,“钥匙”指的是:________,全句的含义是
14、划线句②中“恨不得”和“一下子”表现了韩麦尔先生__________ 的心理。(3分)
15、小弗郎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的意思是(3分)()
A.对韩麦尔的即将失业感到可怜。B.对韩麦尔被迫离开阿尔萨斯感到同情。C.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一种伤感。
D.对韩麦尔不但成了亡国奴,甚至连从事几十年的法语教学都被迫终止处境的同情。
(二)阅读《木兰诗》,完成16~20题(选文略)(共23分)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8分)。(5分)
①木兰当户织: 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③旦辞爷娘去: ④策勋十二转: ⑤赏赐百千强: ....⑥郭: ⑦帖花黄: ⑧火伴: ..
17、翻译句子(4分)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8、本诗是写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为什么对十年的征战生活写得比较简单呢?请你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4分)
19、木兰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优秀品质?(4分)
20.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兰代父从军,表现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广大妇女对男卑女尊的抗议。B.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C.木兰代父从军,反映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自由的劳动生活。D.木兰代父从军,侧面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三)阅读下列文章,完成相关题目(共15分)壶口瀑布: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落日,苍鹰,暮色,群山,我们在这样的背景的衬托下,恋恋不舍地离开陕北,奔向秦晋峡谷,去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
汽车沿盘山路爬行,秋风苍凉沉寂,黄河浩荡东流。我们的心绪还沉浸在陕北高原,沉浸在沟壑纵横、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风景中。陕北,贫穷、闭塞;陕北人,顽强、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质朴。一如脚下这千古奔流的民族圣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当我们离开陕北,走近壶口瀑布,希望心情不再沉重。
车窗外,渺无人烟,屋舍稀落,断垣残壁,瓦砾成堆。车拐过最后一道山梁,黄河从视线中消逝。蓦然,一股惊天动地的声浪铺天盖地而来,①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呐喊着迎接我们这群不速之客。车停道旁,喧哗停止,苍茫暮色使我们看不见黄河之水,只能静静地用耳,准确地说是用心,听黄河母亲的倾诉。
上古,黄河奔泻至此,形成滔滔洪流。河道不畅,横溢流淌,黄河成为不可抗拒的洪灾。大禹用疏导之法,劈开吕梁山,凿开龙门,给后人留下名闻遐迩的壶口瀑布。翌日清晨,我们走近壶口瀑布身旁,立刻被她博大的气势所震撼。黄河之水显得宽宏博大,奔放无羁。此时,我才知晓李白为什么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壶口两旁,山岩断裂,赤裸畸形,筑成两条坚固峰带,如鬼斧神工。金色的波涛从远方滚滚而来,惊涛拍岸,金液飘荡。雾气蒸腾,水天一色。七色彩虹在阳光照耀下,横跨两岸。黄水万顷,无拘无束,慌不择路,在秦晋峡谷奔突涌荡,左回右旋,掀起团团浪花、泡沫。壶口河槽错落,岩石犬牙交错,水流跌宕,像古老的石犁烈马分尸般撕碎水层,犁开波面。云腾雾裹,浇入壶口,挤入龙槽。黄河雄浑博大的身躯突然痉挛收缩,又被大自然鬼使神差般撕裂。
此时,②黄河畔上,气流在抖动,山在摇晃,大地在颤栗。“声震四十里,烟雾溅湿人。”天和地斑斓的色彩和声响都消失了,黄河似是地下奔突出的岩浆,发出无尽的雄伟轰鸣。
壶口瀑布西畔,陕北一片莽莽苍苍,游人三三两两。东畔,山西人大搞旅游,灯火闪烁,游人如织。同一条黄河,“东边日出西边雨”。遥想当年,两岸码头红红火火,人声鼎沸,真使人有沧海桑田之感。壶口瀑布宽度达千米,主瀑难以接近。同行的女记者忙于录音,价值几千元的照相机掉进龙槽,转眼无影无踪。壶口瀑布,烟波浩浩,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当年,光未然到此,慷慨激昂地写下中外驰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
面对壶口,你唱不出“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纤夫的爱》不能在壶口唱,你只能高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壶口瀑布,观之,如万马奔腾,听之,似惊雷行空。浩浩乎,中华民族之文化;荡荡乎,中华民族之精神!(选文有删节)
21.第二段说黄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联系全文请具体说说:“辉煌和苦22.试从文中找一组形容词来概括黄河的特点;并说明写壶口瀑布为何先着力描写黄河之水。(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3.试从文中找出语句来说明壶口瀑布的特点?(限于20个字以内)(4分)难”是指什么?(4分)
24.文章最后以《黄河大合唱》和《纤夫的爱》来结尾,有什么好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C
4、D
5、⑴比喻 ⑵对偶 ⑶顶真 ⑷互文
6、⑷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⑸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份绿意;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点缀一角天空。
8、主要从听觉上写,钢笔轻响,鸽子低叫,金甲虫受冷落。
9、a、挂在铁杆上的字帖 教室里的爱国
b、飞进的甲虫没有影响孩子画杠子 祖国文字
c、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的联想 侵略者强迫学德语的愚蠢行为
10、师生爱国情感相同
11、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国土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德语要代替法语。
12、表明他面对国土被占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13、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对法国语言的封锁 祖国语言
全句含义:牢记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14、对敌人的抗争和对未来充满希望
15、D
16、略
17、略
18、因为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制胜的英雄行为,而在于讴歌她英勇献身,不贪图荣华富贵、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所以对十年军旅生活作了高度的概括
19、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 20、B
21、“苦难”指不可抗拒的洪灾;“辉煌”指造福人民,便利交通,旅游发达。
22、宽宏博大,奔放无羁。黄河之水是形成壶口瀑布的源泉。
23、万马奔腾、惊雷行空、犬牙交错、水流跌宕。
5.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小练习1答案 篇五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官吏刚正不阿,流芳千古,东汉时的董宣就是一个例子,请大家打开课本172页,我们一起学习《强项令》。(板书课题)我先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生读注释1。)
师:注意《后汉书》的作者是范哗(板书),“哗”读作yâ不读huá。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同时要求:(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生字的拼音直接注在书上;(2)在弄不懂意思的句子下面画横线;(3)默读时间为6分钟,之后老师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默读情况。)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完了,下面我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他们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用笔把你认为读错的字、停顿不恰当的地方标出来。
(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并提示读到“流血被面”为止。生读。)
师:同学们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纠正?
生1:“欲箠杀之”这一句漏了一个“杀”字。
生2:“将何以理天下乎?”应该读成“将何/以理天下乎?”
(别的同学私下议论,表示异议。)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2迟疑起来,没有回答。)
生3:我认为前面的同学没有读错,“将/何以/理天下乎?”中的“何以”应该连读,意思是“凭什么”。
师:这个同学的处理是正确的。“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师请另一位同学接着往下读,一直读到第1段结束。)
生4:“俯”字不应该读成“fú”,应该是“fǔ”。
师:对,这个字是三声,意思是低头。
生5:“吏不敢至门”停顿不对,应该是“吏/不敢至门”。
师:他怎么读的?
生5:“吏不敢/至门”。
师:你为什么这样改?
生5:我„„感觉应该是这样。
师:在“吏”后面停顿能够突出“不敢”两个字,这是个好的建议。
生6:他把“震栗”读成了“震粟”。
师:这个字读“sù”还是读“lì”?(板书“栗”,边指边说)“粟”字上面有两粒米。(学生笑。)
(师又请一生读第2段。生朗读至文章结束时,生7立即举手发言。)
生7:“妻子”中间应该有一个停顿。
师:为什么呢?
生7:因为这里的“妻子”指的是“妻”和“子”。
师:这个同学注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古代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孩子”,而现在的“妻子”指的是一个人,这是古今词义的差别。
师:我提醒大家一个词,“敝车一乘”中的“乘”字应该读“shâng”,和前面“骖乘”的“乘”字是同一个字。在古代,车马的数量往往是财富的象征。比如“千乘之国”就是指实力强大的国家。
师:关于字音和停顿,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沉默了一会儿,没人举手)好,现在我们来齐读一下这篇文章。朗读时注意速度和节奏。
(师领起,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的时候,我觉得“宣悉以班诸吏”这一句停顿得不恰当。应该在“以”和“班”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停顿,因为“以”后面省略了一个“之”字,就是董宣把皇帝赐给的三十万钱都分给了下属。我们读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停顿。请跟老师读两遍。
(师领读两遍。)
师:现在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你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同桌商量。时间3分钟。
(师巡视,鼓励生自由讨论,气氛活跃起来。)
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生8:“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比较难懂。“二千石”是汉代的一种官职名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部长。(生笑)其中的“石”应该读作“shí”,不要读成“dàn”,课本注释是正确的。课本对“艾绶”也有注释,说它指的是“系绿色印纽的丝带”,秦汉时代,衣物的色彩和人的地位有很
大的关系。什么样的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用什么颜色装饰物品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有“衣分五色,人分九等”的说法。这篇文章中把湖阳公主的家奴叫作“苍头”,就是因为古代的奴隶只能用青布包头;而老百姓只能穿素色的布衣,所以就有“文叔为白衣时”的说法。
生9:为什么董宣不经审判就打死了公主的家奴?(课后思考题)
师(点头表示肯定):是呀,董宣这样把家奴杀死是不是有点儿“草菅人命”?还有疑问吗?
生10:汉光武帝还是老百姓的时候,为什么藏匿杀人犯,官吏却不敢进他的家门?
师:这两个同学提的问题都很深,他们不但明白了句子的意思,还能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可见他们很善于动脑筋。不过,老师想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下节课讨论。现在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从文章中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这是一篇传记呢?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生快速读。师巡视后请生回答。)
生11:第一句话。
师:请读出来。(生读,把“圉”读成了四声,随即自己纠正。)
师:为什么说这句话是传记的标志呢?
生11:因为传记一般都要先交代人的籍贯。
师:好的,请坐。还有吗?
生12:第2段的第一句话:“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2:这句话交代了董宣死亡的年龄,这是传记中常常要交代的。
师:这两位同学读书很用心,这些话都显示了传记的特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课文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课下大家再多读几遍课文。
现在做几组练习,下节课,老师首先要检测这些内容。
(师出示题板。生做课堂练习。
题目:
第一组:比较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并口头翻译句子。1.后特征为洛阳令 2.妻子对哭 3.使宣叩头谢主 4.两手据地
第二组:写出加点字的意义,并口头翻译句子。1.惟见布被覆尸
流血被面 2.大言数主之失
大麦数斛 3.因匿主家
因敕)
第二课时
(课堂检测:
1.集体听写生字:晔、匿、骖乘、袍、箠、敝。2.请两个学生口头完成上节课的练习。3.请一个学生朗读全文。)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准确、流畅,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下面,谁能说说“强项令”三个字的意思?
生1:硬脖子县令。
师: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董宣是一个硬脖子县令呢?
(生稍作思考,即有人举手。)
生2:“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复述,不太流利。)
师:同学们能透过文字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
生3:当时的场面很紧张。皇帝让董宣给公主道歉,董宣就是不愿意。
师:是的,双方对立,气氛紧张。能找出显示双方对立的词语吗?
生4:皇帝“令”、“使”;董宣却“据地,终不肯俯”。
师:作者正是借助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描绘出了当时剑拔弩张的场面,(板书:动作、终不肯俯)文中还有类似的描述吗?请继续找。
生5:“乃驻车叩马,„„因格杀之。”其中的驻、叩、画、数、叱、格杀等动作也表现出他是一个“硬脖子县令”。
师:这些动作和“硬脖子”有什么关系呢?
生5:因为他敢于拦住公主的马车,用刀在地上画圈儿,还数落公主,表现出他的“硬气”。
师:“硬气”?似乎没有这种说法,能否换个词。
生5:勇气。
(其他同学说“骨气”。)
师:“勇气”和“骨气”都很恰当,骨气就是刚强不屈的气概。(板书:数主之失、格杀恶奴、骨气。)
师:刚才我听见这位同学说,“以刀画地”就是拿着刀在地上画圈儿。有的教学辅导书上也是这样解释的,是这个意思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6:我认为是用刀插在地上,防止家奴逃跑。
师:把刀拿在手里不更可以震慑凶手吗?把刀插在地上,一旦凶手逃跑,倒更不方便追赶了,(生笑)而且,“画”并没有“插”的意思呀。
生7:我认为是用刀画一个圈儿,让家奴站在里面。
师(笑):你的意思是画地为牢,很有想象力,可是家奴也许没有那么听话,况且“以刀画地”在前,“叱奴下车”在后,让家奴站在圈儿里面不大可能。
生8:可能是用刀戳着地。
师:老师觉得“画”的动作和“数”的动作可能是同时发生的,相当于人们用手指头列举人的罪状。
(师伸出手指做出列举的手势。)
师:我们还要注意其中的“叱”字,老师把它改成“令”字,行吗?
生9:不行。“令”字的语气没有“叱”字强硬。
师:不仅是强硬,“叱”字还有怒骂的意思。董宣不愧为“硬脖子”,他不但敢于数落公主,而且将她的家奴“就地正法”。
师:但是董宣的这种做法,也让我们产生了疑问:不经审判就杀了湖阳公主的家奴,似乎没有经过法律的程序,是不是过于草率?上一节有同学提出这个问题,其实这也是课后的思考题。请同学们商量一下,给老师一个答案。
(讨论约一分钟,有生举手。)
生10:公主的家奴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人,肯定有人看见,有人证,所以就不用审判了。
生11:我认为董宣已经当着公主的面说出了家奴的罪状,就不用再审判了。
师(笑):两位的意思是说董宣已经进行了露天审判,开了“公审大会”?有道理。不过老师还想提醒大家的是,秦汉时的法制规则是:县令就有生杀的大权,因此,董宣抓住时机,把家奴“就地正法”并不算越权。
师:除了这些动作描写之外,作者还从哪个角度写这个“硬脖子县令”?
(生纷纷说“语言”。师板书,并请一生朗读董宣和皇帝的对话。)
师:这个同学读了董宣和皇帝的对话,但是老师觉得语气没有充分读出来,下面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体会语气。
(生兴致勃勃地开始分角色读。师板书:愿乞一言而死/将何以理天下乎?师请6名学生分3组进行角色朗读。然后请同学们点评。)
生12:我认为第二组同学读得好。
师:为什么?
生12:因为他们读出了董宣斥责的语气。
师:有道理。可是,大家想想,面对至高无上而又勃然大怒的皇帝,不理智的顶撞和斥责等于是蛮干,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董宣的话却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生13:使皇帝从迷惑中惊醒,改变了要杀他的想法。
师:汉光武帝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生13:因为董宣的话合情合理,是从皇帝的角度想的。
师:既然是这样,还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13:劝告的语气。
师:是的,这句话中既有质问,更有规劝,既有勇气,更有机智。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董宣的话,揣摩语气。
(生各自朗读。)
师:文中还写了湖阳公主和汉光武帝的对话,老师非常欣赏汉光武帝给公主的回答,课下大家不妨好好琢磨一下。上节课有同学问:汉光武帝还是老百姓的时候,藏匿罪犯,为什么官吏竟不敢进入他的家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是老师想请大家自己在课下读读有关汉光武帝的书,相信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师:除了“强项令”的称号外,董宣还有个称号,你能找到吗?
生14:“卧虎”、“枹鼓不鸣董少平”。
师:“卧虎”的称号是谁给的?
生15:京城的老百姓。
师:说说理由。
生15:因为文中写着京师号为“卧虎”。
师:老百姓为什么给他这个称号?
生16(朗读):“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16:从此打击豪强,没有不害怕的。
师:如果说“强项令”展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的铮铮骨气的话,那么“卧虎”的称号则展现了董宣——不惧豪强的凛然正气。(板书:不畏权贵、不惧豪强、正气。)
师:董宣对自己又如何呢?
生17:他对自己很严格。
师:从何说起?
生17: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来。因为他死的时候仅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师:从你读的句子来看,这个“严”字指的是哪个方面?
生17(迟疑片刻):指金钱方面。
师:是的,指财产方面。从他的家境可以看出他是刚正廉洁的。
(板书:家境清贫、刚正廉洁。)
师:这两段文字记述了董宣的两件事,下面请大家从内容的详略和写作的角度作个比较。
生17:第一件事写得详细,第二件事写得简略。
师:是的。第一件事写得很详细,作者不但详细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且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是正面的描写。而第二件事写的却很简单,只是交代了董宣的家庭情况、汉光武帝对他的评价,借这些内容表现董宣的清廉,这是侧面的描写。这样写突出了主要的事件,真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老师建议大家课下重新读读你手中的名人传记,看看作者详细记述了人物的哪些事,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董宣死去了,他的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却流芳千古。下面,请大家再次齐读这篇文章。
6.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小练习1答案 篇六
一、基础过关
知识点
一、打开学习之窗
1.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以下关于学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学习就是指在学校里学习书本知识 ②现在是终生学习的社会,我们要终生学习,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③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为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 ④带着学习的心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漫画分析
(1)漫画中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2)作为同龄人,面对这种情况你会告诉他什么? 知识点
二、学习点亮生命
3.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在2016年“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某校推出一系列活动,积极倡导“知人知理知事,读人读理读书”。大力倡导读书学习是因为()①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充实的生活 ②学习拓展了新的通道,让我们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③学习改变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提升我们的能力和智慧 ④学习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让我们变得更加独立和自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能力提升
知识点
一、打开学习之窗 1.下列属于学习的是()1 ①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 ②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③小丽每个周末都去学钢琴
④假期中,小林帮乡下的叔叔去田地里干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故事续写
两位大学生小张和小李去一家公司应聘,公司总裁说:你们的文凭代表了应有的文化程度,它的价值会体现在你的底薪上,但有效期只有三个月。要想在我这里继续干下去,就必须知道该学些什么,如果不知道,文凭在我眼里就是一张废纸。
(1)总裁的说法体现了他对员工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2)如果小张按总裁的要求去做而小李不能够按总裁的要求去做,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请以续写故事的方式体现你的观点。
(3)根据你续写的故事谈谈体会。知识点
二、学习点亮生命
3.下列对下面图片认识错误的是()
A.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充实的生活 B.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
C.学习点亮我们内心不熄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 D.学习是人生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
三、经典考题
(杭州十三中月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说明()①学习和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学习,改变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提升 2 我们的能力和智慧 ③玉石要经过人工的精雕细琢才值钱 ④人不是生来就拥有一切的,是靠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中造就自己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四、中考真题
1.(广东广州中考)专家指出,21世纪需要的是具备“4C”能力的人才: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批判性思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创造与创新力)、collaboration(团队合作力)。以下做法体现上述要求的是()①课堂学习之余热心公益事务,培养领袖才能 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③广泛涉猎边缘和交叉学科,以适应知识更新 ④初中未毕业就退学求艺,立志成为能工巧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甘肃定西中考)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影响和改变人的一生。作为学生,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列同学的行为属于良好学习习惯的是()A.陇陇遇到不会做的题,就问同学答案 B.强强一边写作业一边吃零食 C.丽丽写作业没有计划,作业做到很晚 D.晶晶上课时总是很认真地听讲
3.(云南曲靖中考)时间是生命的刻度,是人生最初最重要的财富。下列做法最能体现合理利用时间的是()A.李华考试做题时先易后难,合理分配时间 B.刘丹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 C.张伟每天放学回家总是边看电视边做作业 D.杨可打了半个小时电话约朋友出去玩
4.(山东聊城中考)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 3 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9分)
五、能力拔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教育体制改革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是国家的重要职责。
然而,当前初中生厌学、辍学情况较为突出。调查发现,就苏州地区而言,除了少数学生因为经济的原因而辍学,更主要的是因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家长不支持。一些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只顾眼前利益。他们认为孩子上学就是乱扔钱,不如回家种田或外出打工。
二是部分同学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这些学生也曾经努力过,但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很少甚至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快乐,便将兴趣转移,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
(1)请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家长不支持孩子上学的做法错误的理由。(2)针对辍学产生的第二种情况,有人认为,只要学会了自主学习,就能获得成功的快乐,取得好成绩。请你用有关知识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B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我们所看,我们所听,我们所尝,我们所触,我们所做,都可以是学习,①错误。社会发展需要我们终生学习,②正确。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为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带着学习的心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③④正确。选B项。
点拨: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三个题肢的组合,这就说明了四个题肢中有一个错误或者不符合题意。我们仔细分析之后,可知①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①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为B。
2.(1)消极的、被动的态度。
(2)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积极的态度和行为。缺乏积极学习的态度,即使身处学校,也可能收获不多;带着学习的心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
解析:本题以漫画为载体,考查学生审读漫画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漫画,找到漫画所反映的主旨,根据设问进行回答。第(1)问,漫画中的学生面对“要开学了”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第(2)问围绕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回答即可。
3.D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提升我们的能力和智慧,带来更多的选择,让我们变得更加独立和自由,因此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应选D。
二、能力提升 1.D 解析: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题肢中所列举的做法都属于学习,故说法全部正确,选择D。
2.(1)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2)示例:小张听从总裁的忠告自学了与公司业务相关的知识,虚心向前辈请教,并不断„„三个月后„„几年后他„„公司„„
小李白恃学历高,能力强,满足于现状,按部就班地上着班,虽没有什么差错;但三个 5 月后„„几年后„„公司„„
(3)学习没有终点。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只有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终身学习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通过审读材料可知,“要想在我这里继续干下去,就必须知道该学些什么”,这表明员工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第(2)问开放性较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第(3)问可围绕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回答。
3.D 解析:认真审读图片,对应教材知识,可知A、B、C三项都被包括在图片的寓意之内,而D项的说法夸大了学习的重要性,错误但符合题意,选择D。
三、经典考题 1.A 解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说明了学习和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②④体现了学习的作用,符合题意;③曲解了古语的内涵,是错误的。故选A。
四、中考真题 1.A 解析:本题考查终身学习、团队精神。我们应适应时代的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应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①②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故选A。
2.D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理解。遇到不会做的题就问同学答案的做法没有经过我们的思考,不利于我们理解掌握知识,A项的表现是不良学习习惯。一边写作业一边吃零食会分散注意力,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B项的表现是不良学习习惯。写作业没有计划,是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C项排除。上课认真听讲有利于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是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D项当选。
3.A 解析:考试时合理分配时间是有计划的表现,是科学的学习方法,A项当选。把所有的 6 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的做法不利于我们的全面发展,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B项排除。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会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C项排除。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打电话约朋友玩的做法浪费了时间,D项排除。
4.习总书记的话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及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充实的生活。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如果不学习,人的生命将会枯萎。学习点亮我们内心不熄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学习没有终点。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只有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终身学习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简答题。仔细阅读习总书记的讲话,可知这段话着重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及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审设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学习的理解。可以从学习的重要性及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等方面来组织答案。
五、能力拔高
(1)学习点亮生命。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充实的生活;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如果不学习,人的生命将会枯萎;人不是生来就拥有一切的,是靠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中造就自己的,今天的学习,正是为明天的发展积蓄力量,我们要珍惜当下,把握好现在的学习机会。对于学习本身,我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过,这些都不是我们停止学习的理由。
(2)片面。自主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有利于取得好成绩。但要取得好成绩,还需要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7.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简单练习 篇七
一.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他处处挨啄,被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
B.他并不嫉妒(忌妒)他们。他怎能梦想有他们那样美丽呢?
C.他看到了这只丑小鸭,就走过去用木屐(木头船桨)把冰块踏破。
D.正在这时候,一只骇人(吓人)的大猎狗跑来紧紧地站在他的身边。
二.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汹汹地向他走来,瞪着一双大眼睛,脸涨得通红。()
(2)小鸭一下掉向这边,一下掉向那边,尽可能对大家恭恭敬敬地行礼。()
(3)他并不嫉妒他们。他怎能梦想有他们那样美丽呢?()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1)骊歌:
(2)徘徊:
(3)知交:
(4)零落:
四.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字(),原名(),祖籍(),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中国现译著近一千万字。
安徒生是()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一生写了一百多篇童话,有《》,《》,《》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国,著名诗人()。他的创作对本国()和()的发展影响很大。
五.综合运用。
(1).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情景。其实,“对课”就是对对子,你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下联:
(2)父爱也许不像母爱那般细致入微,但父爱之博大,父爱之沉重,也是我们一生之中最需要的。
写一句关于父爱的名言警句。
请你根据例句仿写。
父爱像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和春。父爱是,2013~2014第一单元语文下册测试(人教版)答案
一.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他处处挨啄,被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
B.他并不嫉妒(忌妒)他们。他怎能梦想有他们那样美丽呢?
C.他看到了这只丑小鸭,就走过去用木屐(木头船桨)把冰块踏破。
D.正在这时候,一只骇人(吓人)的大猎狗跑来紧紧地站在他的身边。
二.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汹汹地向他走来,瞪着一双大眼睛,脸涨得通红。(比喻)
(2)小鸭一下掉向这边,一下掉向那边,尽可能对大家恭恭敬敬地行礼。(拟人)
(3)他并不嫉妒他们。他怎能梦想有他们那样美丽呢?(拟人,反问)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5)骊歌:告别的歌
(6)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比喻犹豫不决。
(7)知交:知己。
(8)零落:朋友各奔东西,分散在各地。
四.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祖籍(浙江绍兴),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译著近一千万字。
安徒生是(丹麦)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一生写了一百多篇童话,有《 丑小鸭 》,《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他的创作对本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五.综合运用。
(1).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情景。其实,“对课”就是对对子,你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下联:三味书屋习字作画读课文,别有情趣。
(2)父爱也许不像母爱那般细致入微,但父爱之博大,父爱之沉重,也是我们一生之中最需要的。
写一句关于父爱的名言警句。
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
请你根据例句仿写。
8.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小练习1答案 篇八
①阅十余岁( )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9.七年级下第四单元 篇九
①向老师,学校,家长报告或反映情况。②向有关门报告。③向法院起诉。④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寻求法律帮助的途径和方法。
4、“真倒霉!这次数学考试的成绩不及格,昨晚被我爸罚跪了两个小时,还做了一大堆家务。”玉宇说。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玉宇爸爸的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什么规定?侵犯了玉宇的什么权利?
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员不得虐待未成年人的规定。侵犯了玉宇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
⑵你对玉宇的爸爸有什么建议?
应遵守国家关于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的规定,自觉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抚养义务,不得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以及在思想上进行教育培养。
5、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有的同学据此认为,初中生违法犯罪不负刑事责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不赞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其目的是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性,给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初中生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杀人、故意伤害、抢劫、Q###J、爆炸、投毒等都要负刑事责任。、九年级学生王某经常逃学旷课,欺负小同学。老师和家长多次教育他,可他就是听不进去。后来结识了社会上的一些闲杂人员,经常在学校聚会闹事,被公安机关拘留。之后,他仍不思悔,一天晚上,竟然持刀抢劫金项链1条,现金1000元,结果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年。(9分)
(1)王某的行为中,哪些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属于犯罪行为?
(2)王某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说明了什么?
10.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小练习1答案 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Why do you likekoalas第一课时。人教版教材充分体现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其对话编排几乎都是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生活气息浓厚,让学生能掌握生活中基本的常识交流,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把任务型教学与实际教学法融为一体。本节课学习动物的单词,及表述喜欢的原因,本单元的各项活动都围绕动物为主题展开。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听懂并表达喜欢动物的原因。
能力目标:能听、说、有关动物及喜欢原因的简单句子。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动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关心他人的情感。
(二)说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小练习1答案】推荐阅读:
五年级下第一单元作文指导08-08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07-18
七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09-27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周记09-29
三年级英语下第二单元07-07
语文六年级下第三单元09-09
七年级上册政治第一单元检测试题08-11
四年级上册第1-2单元补充习题答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