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化工作的调研报告(共11篇)
1.中药材产业化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一
为全面深入了解掌握**县中药材资源的分布、种植、销售等情况,进而为拟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2008年5月至7月初,**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深入县科技局、林业局、农业局及部分乡镇对**县中药材的分布、种植、销售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对调研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介于东经103°15′–104°01′,北纬27°30′–28°30′之间,总面积2789平方千米,东西横距46.6千米,南北纵距121.2千米。全年平均气温16.3℃,降水量67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1172.8小时。全县辖溪洛渡、黄华、大兴、茂林、桧溪、团结、细沙、青胜、务基、马楠、水竹、莲峰、伍寨、墨翰、码口等5镇10乡,其中马楠为苗族彝族乡、伍寨为彝族苗族乡。全县共有4个社区,133个行政村,2772个村民小组。人口总数44万余人。
**县沟谷河流纵横,海拔高差大,气候类型复杂,生物植被多样,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全县有原始森林7万亩,竹林20万亩,有草山72万亩。山间蕴藏当归、天麻、吴萸、杜仲、党参、竹荪、蛤蚧、花椒等名贵中药材。
二、**县中药材的种植情况
**县境内,中药材种植非常零星,目前没有成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只有农民自发散种植的吴萸和天麻; 10年前,通过相关部门的引导一些农民在溪洛渡镇新拉村等地人工种植一定量的天麻,但由于没有经费投入,市场前景又没有新的保障和起色,近年已无人种植。2005年细沙乡政府经过组织考察后,引进了葛根种植项目,分别在细沙、大同、凉水、石坪4村进行种植。但由于规模小、加工粗浅,销售渠道有限等原因,农户多有怨气,现细沙乡政府已放弃葛根种植计划。当归、党参、竹荪、杜仲等可以在**境内种植的中药材至今没有种植历史。
三、**中药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虽然广大农民和相关部门对种植中药材作了一些努力,但是**县中药材种植一直不成规模、形不成产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人才,信息闭塞。虽然10多年来,**县一直都有一定量的中药材种植,但多数规模小、种植方法单一,没有中药学技术人员,质量标准控制不严,没有开拓中药材市场的业务拓展人才,对市场的需求盲目不清,导致种植中药材的农户,没有目标,没有计划,产出的中药材数量不大、质量不好,市场拓展不开,没有产生经济效益,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打击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
2、规模意识落后。因为多数中药材种植农户都自发的,没有组织牵头的单位和企业,且多数药农还停留在我种我的,其他人最好不要跟着我种,市场才会有价的狭隘市场供需关系里,规模意识、共同发展意识落后,导致中药材种植规模小,且分散,产业化程度低。素不知他所种植的中药材销不出去的主要原因是产量太小。
3、投入不足,引导不够。虽然相关部门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对药农的帮扶力度跟不上,加之多数药农经济实力弱,投入跟不上,导致中药材种植只是小打小闹,当作副业,没有太在意中药材的发展前景,相关部门在引导方面也找不到具体的、有发展前景的中药材种植,导致中药材的种植就像农家的常规庄稼种植,各打各吹,没有统一发展的方向。
四、中药材种植发展对策
**县海拔高差大,气候类型复杂,生物植被多样,拥有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适于当归、天麻、吴萸、杜仲、党参、竹荪等名贵药材的生长,具有中药材种植的地理优势。发展中药材种植有着广阔的前景。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道路。
1、充分利用**县天山食品有限公司在对金江魔芋、天麻、花椒等产品的开发经验,拓展开发范围,增加其他中药材的市场占有量。
2、将花椒引入中药材市场,提高花椒的附加值。目前,除伍寨、茂林、马楠几乡镇外,**县其余的地方都有大规模的花椒种植,全县的种植数量大概在几万亩以上。花椒除作为香料外,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作为已经形成规模的花椒种植,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适当的时候,将**县的花椒引入中药材市场,提高花椒的附加值。
3、引进中药饮片生产加工企业来**投资,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优厚条件的方式招商引资,让有一定实力的中药饮片生产加工企业来**开加工分产;政府或相关部门出面协调,由农户与企业签订种植收购协议,在保证中药材的销路的前提下,选择优势中药材产品在一定区域内开展规模种植。
4、出台产业保护措施,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可以借助新农合药品招标等时机,将我县种植并加工出的中药饮片纳入招标范围,并给于一定的政策倾向,进一步保障我县中药材的市场占有量,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2.中药材产业化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二
1 开展摸底调查
在建立一个药业资源开发研究所的基础上, 进一步以此为平台, 组建一支资源调查专业队伍, 立足资源环境, 积极开展调查, 全面摸清县内中草药存量家底。掌握包括野生资源分布、适生的自然气候环境、生存状况等一系列一手资料, 为下一步切合实际制定保护、开发利用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调查工作开展, 可积极利用现有条件, 组织技术人员, 按照生态区域及适生环境, 以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形式, 摸底掌握全县野生中药材资源分布及资源状况, 并初步开展环境适应性论证。
调查中, 还可根据当前所发现的野生中药材分布、生长状况和资源实际, 对比相关记载, 研究其变化、变迁, 得出最新资源数量、品种、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如安龙县具有适宜中药材生长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资源环境, 据《兴义府志》记载, 境内孕育、生长着超过100种中草药,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宝库。但是, 随着近年来近乎掠夺式的采撷、挖采, 资源数量急剧减少、枯竭, 有的甚至濒临灭绝或已灭绝。因此, 亟需开展摸底调查。
2 提出规划设想
提出规划设想, 向各级政府部门谏言献策, 则是研究所可以发挥和履行的又一职能。安龙县业内有识之士早已普遍认为, 亟需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 保住野生中药材资源, 并进一步研究探索开发利用。
针对资源状况, 立足保护野生资源, 积极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 引起高度关注并认识到拥有的优势资源, 同时积极契合市场需求, 分析开发利用前景,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利用规划。进一步具体和细化规划, 并引起有关各方参与, 投入制定相应的工提计划和实施方案。针对资源状况及环境条件, 结合产业和市场需求, 作出具有合理化、可行性、操作性的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方面的建议[1,2]。此外, 还可在做好种源种性保护和研究的同时, 储备优良种质资源, 探索建立资源库, 为药业产业、药业企业及相关方面产业发展提供不竭支撑。
3 搞好研究服务
出台规划、政策支持、项目引导主要靠政府, 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技术指导、操作实践等一系列工作可以由研究机构和市场共同来完成。在这里, 研究所就可以发挥相应的职能, 履行好应尽的职责, 扮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 成为中药材产业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3.1 分类施策, 分类指导
对已有的药业企业而言, 研究所可以从做好市场分析论证, 提供咨询、参谋、穿针引线等方面的服务。引进和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 结合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探讨摸索创新, 或为其支招想办法, 或牵线搭桥实现联创。
对新办或即将兴办的药业经营主体, 研究所则可以发挥利用自身技术知识储备, 或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 为其提供经营策划、市场引导、项目对接、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从指导种植、生产、市场衔接、产业经营机制和方法上给以帮助。
针对因药材有效成分下降、质地品相不高等原因导致市场疲软或有市无价等问题, 则更可以充分发挥研究所技术研究职能, 在掌握野生资源的基础上, 着手研究一系列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技术, 尤其是栽培技术, 以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 帮助企业及中药材产业走出困境。利用本地高品质的野生中草药资源, 对发现已有所退化的一些药业企业主推品种进行改良, 以保持其种性及药理功能, 从而实现优质优价, 占领市场份额, 取得应有的效益[3,4,5,6]。
3.2 灵活应变, 注重方法
在研究所开展研究业务和相关服务的过程中, 无论从事的是上述哪一类的工作, 不变的是服务产业发展, 方式方法和策略上则完全可以灵活掌握。甚至需要不遗余力地采取一些所谓的从无到有、无中生有、借鸡生蛋等策略、手段和方法、措施。一是从无到有创建研究试验基地。不计大小、不分巨细、不避琐碎, 争取一切投入建设试验场所, 添置设备设施, 不断完善研究基础条件, 扎实开展技术试验研究。二是从零起步, 从小到大。三是进一步理顺关系, 向农业、林业、科技、发改、环保等领域申报相关项目, 拓宽项目及资金渠道, 积极创造工作条件。四是技术依托上, 从自身加强学习提高和利用本土人才做起, 量力而为地开展工作。若能促使项目升格,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 高层次专家人才也可以为我所用。五是随时做好阶段总结和提炼, 及时形成相关意见建议, 向有关部门递交和呈报;技术、经验上的创新以及取得的成果、收获、进步和进展, 也可以形成文字, 向相关刊物推荐、投稿, 以创新创造为前提, 积极争取发表论文。通过这样, 不断引起进一步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晋武, 祁永安, 石利兵.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 (5) :60-64.
[2]李全新, 郑少锋, 李瑞青.中药材产业链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 (2) :47-51.
[3]李晓霞.山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措施[J].山西农业科学, 2012 (12) :1311-1314.
[4]王健敏, 张文妹, 陆中华.浙江中药材产业优势、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 2005 (6) :3-7.
[5]张博文, 赵宪军, 周健.安国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12) :104-107.
3.沾益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三
摘要:云南省沾益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调研发现,野生药材资源破坏严重,优质品种培育滞后,标准化种植欠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小,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财政投入低,抗风险弱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中药材产业发展。加大政府支持,强化技术培训,研发和引入优良品种,发展种植示范区,扶持龙头企业是推动沾益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沾益县;中药材产业;种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58
珠江源头第一县——沾益县地处滇东高原,位于北纬25度31分~26度06分,东经130度29分~104度14分。属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半湿润山区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全年无霜期256天,年均降水量1008.9毫米,土壤以红壤、砂壤为主,耕地海拔大多在1900~2500米之间。由于森林覆盖率高,土地面积宽广,具有种植中药材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及气候条件,符合GAP种植标准,生产的中药材品质高。2008年,沾益县被曲靖市认定为“中药材产业示范县”。2009年9月,沾益县被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为首批“云药之乡”。
1 沾益县中药材产业种植现状
1.1 种植种类繁多
沾益县药用植物蕴藏极为丰富,中药材产业种植品种日渐多样化。目前有中药材品种185 种,其中76 个品种为国药重点品种。在全省范围内,沾益县野生药材资源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储量丰富,人工种植环境优越,开发潜力巨大。2002年起试验性种植板蓝根成功之后,不断引进了当归、黄芩、板兰根、白术等30余个中药材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种植,逐步筛选主导推广品种,并不断试验储备,形成了既有主导品种,又有推广品种,还有示范试验贮备品种的多样化种植结构。
1.2 种植规模扩大
近年来,沾益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品质不断提高,产业化进程显著加快,现已发展成为滇东北乃至全省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一年生当归生产基地,从播乐一个乡(镇)扩大到大坡、炎方、盘江等6个乡(镇),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几十亩发展到2011年的6万亩,其中种植当归3万亩,桔梗5000亩,板兰根10000亩,黄芩、贡菊、大黄、金银花、柴胡等品种1.5万亩。计划到2018年把中药材产业发展成为种植面积4个10万亩(即当归10万亩、银杏10万亩、红豆杉10万亩、玫瑰10万亩)的特色优势产业,把沾益建成为全国知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打造成“滇东药谷”。
1.3 产业链一体化支撑体系更完善
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沾益县着力构建加工生产体系,使中药材产业由经销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先后引进了安徽亳州中药材种植技术有限公司、云南东骏药业(集团)、曲靖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中药材龙头企业。成立了益康中药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中药材种苗繁育、技术推广服务等基地建设及中药材饮片加工。目前,公司已建成播乐当归、龙泉药用芍药、光华药用牡丹3个中药材示范基地,还申请了“一种果园套种云当归的种植方法”发明专利,有效改变了分散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加速全县中药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进程。
1.4 种植成本低,收益高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沾益县中药材种植呈现出成本低、收益高的特点。
从表1可以看出,农户种植当归、桔梗、黄芩、板蓝根、木香、贡菊的年平均纯收益为911元,除板蓝根和木香两种药材的种植的收益较低外,当归、桔梗、黄芩、贡菊的年平均纯收益在千元以上。与种植传统农作物水稻、小麦、苞谷等农作物相比,具有较高的比较效益。
2沾益县中药材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野生资源破坏严重
随着原生药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沾益县一些特有药材如滇半夏、滇茯苓、滇龙胆等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价格快速上涨,吸引了大批药农上山挖药,过度采集导致药材资源蕴藏量急剧减少,形成了越少越贵、越贵越挖、越挖越少的恶性循环,使得野生药材资源处于濒危或灭绝状态。
2.2 优质品种培育滞后
影响中药材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优质、高效、抗逆性和抗病虫害强的优质品种的培育。目前,沾益县优质药材品种缺乏,一些药材种子种苗产地不明,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难以对药材种子种苗做出科学分级与评价,造成种子种苗价格与质量完全脱节,严重影响了药材的产量和质量,现有药材多为采挖野生资源,从外地引种驯化,种源混杂现象极为严重,药材质量得不到相应的保证;扩大生产规模后,品种选育基础建设薄弱,现有栽培品种的品质退化严重。
2.3 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欠缺
目前,当归、银杏、红豆杉、金银花、桔梗等符合GAP的种植标准,但大部分药用植物缺乏种植环境的质量标准体系和规范化的人工栽培体系,对珍贵中药材品种资源的保护、优质中药材的引种、栽培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由于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滞后,使得中药材人工种植管理粗放、品质不稳、产量低下、品种混乱、病虫害等问题严重。同时,一些中药材产区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农药残留问题较为严重,有些药农对中药材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化肥,施肥量也大大超过限额标准,造成中药材农药残留量的增加,影响中药材的品质。种植无选育的栽培品种导致红虫病极其严重,阻碍中药材的规模化发展。
2.4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小
沾益县中药材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一方面,多数中药材品种是凭经验种植,缺乏严格的种植品种指导、产中监督、产后收购等规范机制,导致中药材种植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实现科学、规范的种植,药材产品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由于龙头企业在品种收购、生产加工、销售市场等方面的带动能力弱,产品销路不好,企业利润率低,导致药材原料收购价格较低,反过来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进而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endprint
2.5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技术的推广与服务对中药材的种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沾益县中药材种植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对农民培训力度不大。由于缺乏专业的中药材技术人员,加上许多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对技术的意识不高,导致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二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中药材种植技术中心,缺乏实用实验技术示范及培训推广。
2.6政府财政投入低
沾益县中药资源丰富,品种多、数量大,但因相应的药物研究滞后,在药用植物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化栽培体系、设施农业技术体系、生态区划和品种布局、物种资源收集、保存及品种选育、药材采收与初加工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中药材种植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沾益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低,对中药材发展的政策扶持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对中药产业的推动作用小。而处于山区的药农,难以解决产前投入问题,而开展中药材的产业化种植,从买种子到发动农民种植,从实验到推广,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和一定的资金投入。
2.7 抗自然风险能力弱
近年来,由于极端性气候频发,药农在应对如干旱、暴雨、霜冻等突发自然灾害时束手无策。如霜冻天气由于经验不足,苗床防冻措施不到位导致幼苗被冻坏,突发的暴雨天气导致中药材根部腐蚀等现象;气候高温干燥容易出现烧苗现象。加之技术部门对中药材的苗床管理、种植管理指导缺位,往往导致药农在种植药材过程中损失严重。如药苗培育中因缺乏技术指导导致苗床幼苗成活率不高,中耕管理时期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已经移栽的当归等中药材往往容易引发红蜘蛛危害。
3促进沾益县中药材产业种植的几点建议
3.1加大财政投入
沾益县各级政府应把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财政预算,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及种质资源库建设、野生中药材驯化、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技术培训补助及中药材加工企业扶持、中药材知名品牌奖励。
3.2 强化培训,加强技术服务
有针对性地对技术人员、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一批技术能手。采取多种技术培训形式,强化指导,确保生产技术到位。一是多种形式对沾益县中药材生产进行宣传培训,举办县、乡育苗现场会,组织乡(镇)、村技术人员现场观摩,引导广大药农“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广大药农的生产水平,提升中药材产品科技含量;二是各级技术人员要深入农村、田间地头,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指导药农认真做好大田移栽工作。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基地实际情况,指导农户抓好种植生产,帮助农民掌握种植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3.3 培育优良品种
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优良新品种的研发和引入,组织得力的科技人员,加强研发、集中攻关,培育出纯度高、适应性强、抗逆性强、耐高温、耐雨湿,管理方便且抗病性强的优良杂交种,并不断对品种更新换代,保持中药材的优良特性,为沾益县中药材产业的基地建成打好基础。
3.4 样板引路,标准化种植
沾益县各乡(镇)都要有自己的样板,按照统一良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治的“四统一”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抓好样板建设,切实起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为载体,辐射带动沾益县中药材进行标准化种植。一是统一供种,统一技术,集中育苗,确保育苗规格、质量、面积到位。二是抢抓节令,确保及时移栽。加强假植子床管理,组织药农适时移栽。三是加强督促,确保栽后中耕管理。中药材移栽结束后,要迅速转入栽后中耕管理。四是积极探索种植新模式,推广中药材—玉米套种生物多样性种植模式。
3.5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沾益县相关部门应积极与合作企业沟通、协调、联系,引进沾益县益康饮片厂、东俊药业(集团)公司、曲靖药业有限公司、安徽华源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希美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罗平县福兴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签订种植发展和收购协议,实施“订单农业”,并进一步明确龙头企业在融资、收购方式、标准、价格等相关政策,确保企业、药农利益双赢。
3.6增强抗风险能力
一是要改善药材种植的基础设施条件;二是要选育耐寒、耐涝、耐高温等优良品种;三是要加强关键环节,如育苗、中耕的技术指导;四是多品种发展,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除种植当归、桔梗、板蓝根等品种外,还重点培育金银花、柴胡、浙苑、天花粉品种,形成多品种种植格局,增强抗御种植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红芬,梁文静. 曲靖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3):12.
[2] 孙晓花. 沾益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J]. 时代报告,2013,(2):427-428.
[3] 吕德芳.沾益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考[J]. 云南农业,
2010,(8):16-17.
[4] 杨生超. 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产业发展对策[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2010,12(4):626-631.
4.某县中药村产业化调研报告 篇四
(一)中药材资源情况:**县境内地道野生中药材有麦冬、益母草、香附子、夏枯草、紫丹参、桔梗、半夏、桃红、决明子、蒲公英、茵陈、白花
蛇舌草、蒲黄、鸡内金、射干、望春花(辛夷)、蔓荆子、瓜萎、银杏、杜仲、山药、半枝连、半边连等200多个常用品种。该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雨水对农作物特别是中药材生产特别有利。近年来,该县委、县政府在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和中底产田改造方面优先考虑种植中药材,大力发展已成规模的中药材品种。
(二)中药材生产及基地建设情况:**县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大约有5万亩,均为保护抚育面积。其主要品种是望春花1万亩,年产干花10吨,主要产地**县石镜乡海螺山一带;杜仲约6000亩,主产地**县洪铺镇,树胸径长10厘米,高4-6米;蔓荆子约3000亩,主产腊树镇、石牌镇,年产干籽8吨;瓜蒌约16000亩,分布在平山镇和秀山乡及全县,年产100余吨籽、皮;银杏200亩,主要种植于**县茶岭镇;山药3000亩,主要种植在石牌、**河一带,这一带土地肥沃,沙质土壤,适宜山药生长;丹参1000亩,2008年种植于洪铺镇。
2006年-2008年发展的瓜蒌,其面积在3000亩,县内有绿野公司等三家瓜蒌加工企业,主要食用为主。
(三)中药材初加工情况:**县绿野公司、张晓毛食品有限公司、秀山瓜蒌有限公司对瓜蒌籽初加工,生产销售食用瓜蒌籽每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左右,销售量在120吨,该产品流向全国各地。
**县港澳台侨科教园有限公司拟对中药材饮片进行加工,已批准立项并征地42亩,采取农业合作社方式,“公司加农户”方式进行中药材种植,目前与亳州新科药材种苗公司联合发展种植桔梗、丹参等万亩,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包回收鲜品或干品,同时牵头在主产区设立收购站,对县内地道中药材进行收购鲜品及干品,将现有的野生药材资源予以开发利用,提高农民群众收入。
二、近年来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情况
(一)政策投入情况:“八五”以来,望春花生产基地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分别列入**县十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县长均很重视,农业、林业、科技等相关部门极力配合、支持,在农村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项目中,安排种植中药材。
(二)规划制定情况:大力支持**县港澳台侨科教园有限公司将中药饮片加工项目尽快投入生产,并以此为龙头,将本地野生天然中药材进行收购,建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此项目已通过前期考察、立项、设计。
(三)中药材科技支撑情况:90年代初,**县辛夷栽培列入农业部星火计划,辛夷丰产栽培技术获安徽省政府科技三等奖。县内有农科所及优质种苗基地。全县有农业技术人员1024人(有专业证书)。
三、中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县气候地理环境适宜、交通优越,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名贵地道药材辛夷栽培有400多年的历史,曾出口东南亚,国家种质资源库已收载。全县各乡村都有农林场,自50-60年代就已种植中药材,田间、山野等野生药材广泛,懂中医中药人员密集,特别是何氏骨伤乃全国享有声誉。
四、中药材发展的制约因素
1、中药材项目扶持资金缺乏;没有专业部门引导组织。
2、药监部门懂中药生产技术人员少,不能支持辅导药农生产。
3、缺乏中药材种植信息平台,药农无法规划药材生产计划。
五、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1、上级有关部门要安排中药材种植配套项目资金,设立百亩、千亩、万亩种植基地配套资金比例,并适当予以奖励带头人。扶持中药材种植大户。
2、在药监部门中培训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人员,并牵头组织行业能人、专家开展培训、田间指导。
5.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五
张克达 蒋细春
为掌握我县中药材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情况,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增加林农群众收入,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部分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缘斜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日照适中,植被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繁育。据统计,全县中药材植物种类达233科,1486种。人工栽培达100余种。目前人工栽培或野生采集较多的有钩藤、灵芝、百合,玉竹、黄精、艾叶、金银花、天麻、葛根、杜仲、半枫荷、黑老虎等15种。
通过对我县中药材市场的走访调查,全县目前人工培植、野生采集和药商收购的主要中药材有下列几种:
1、钩藤。人工栽种面积达2500余亩,主要分布排牙山林场和艮山口、寨牙、新厂、甘棠、文溪、坳上、江东等地。荒田荒地栽培2—3年可采收,山上栽植3—4年可采收。艮山口下乡村种植钩藤面积达300余亩,亩产值达5000余元。目前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货含钩量80%—90%的每公斤50—60元。
2、灵芝。人工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藕团、文溪、平茶、铺口、寨牙等地,种植量达20万包左右,市场行情变化较大。目前我县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黑灵芝收购价80—90元/公斤,干红灵芝收购价30—40元/公斤。
3、黄精。也称野山姜。我县野生分布较多,人工栽培较少。人工栽种2—3年可收获,近几年收购价生货6—12元/公斤,干统货40—60元/公斤。
4、百合。药食两用,以保健食品为主。我县有野生分布,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达600余亩,主要分布在新厂、藕团、横江桥、文溪、铺口等地。百合当年种当年收,价格变化较大,前几年行情较好,近二三年行情差。
5、葛根。药食两用,我县有大量野生。人工栽培一年即可收获,亩产2000—3000斤。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在坳上、太阳坪、寨牙、甘棠等地。我县湘佰仕公司收购葛根酿制茯苓葛根酒及加工附属食品,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为3元/公斤。
6、艾叶。我县目前人工栽培面积400余亩,主要分布在铺口、藕团、坳上、文溪等地。2015年我县引进湖南汉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购加工艾叶,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4000元/吨。
7、玉竹。药食两用,用量较大。我县已引进栽种6—7年,现栽培面积500余亩,主要分布新厂、平茶、藕团等地,栽后3年可收获,产量3000—6000斤/亩,目前我县收购价3.2—3.6元/公斤,价格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8、金银花。大宗药材,用量大,有野生分布。我县目前人工种植面积达800余亩,主要分布在甘棠、寨牙、藕团等地,存在采摘期短、人工采收成本高等问题。市场行情变化大,等级价差大,每公斤40—120元。
9、天麻。我县曾有较大规模种植。种植场地应选择海拔800米以上温差较大的高山为宜,种植用原材料为白栎、麻栎等硬质杂木。由于市场行情欠佳、种子退化、产量品质降低,种植户逐渐减少。现平茶、寨牙、三锹等地仍有少量种植,面积约150亩。
10、杜仲。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树皮可药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人工造林面积达2000余亩,由于树皮价格猛跌,农户放弃管护。现保留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江东、三锹、藕团等地。目前树皮干货收购价20元/公斤。
11、半枫荷。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常绿乔木,我县有天然分布,但数量很少。现有人工育苗和栽培,面积60余亩,主要分布在艮山口、大堡子等地。
12、黑老虎。又名布福娜,藤本植物,果药两用,根可入药,果可食用。我县有野生分布,现有少量人工栽培,栽培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为藕团高坡和寨牙等地。()当前黑老虎根生货收购价4元/公斤,干货10元/公斤。
13、铁皮石斛。名贵中药、用途广泛。目前市场行情较好,我县文溪、排牙山等地有人试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县中药材产业仍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市场行情涨则一哄而上,市场行情跌则撒腿就跑。看到别人赚钱,不管自己有无技术、条件是否允许,也跟着上。结果是卖种的赚钱,种植的上当;先行一步的赚钱,跟着走的赔本,以致出现“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和“风险创业不如外出打工”的现象。
1、难以把握市场行情。药材种植户只看到眼前市场卖价,对产品用途、市场需求、潜在风险不甚了解,没有超前预见性,结果总是种出来,价就跌。
2、没有掌握种植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看似简单,但如果种植技术不过关,会导致种出来的中药材产量低、品质劣,甚至以失败告终。比如灵芝专业户种出的灵芝朵径大、产量高、品质好,而未掌握技术的种植户种出的则产量低、品质差。
3、种子质量退化严重。天麻、白合等中药材在当地多年种植后会出现长势变弱、发病严重等问题。原因是种植户考虑生产成本问题,多次采用自己的种子重复栽种,结果越种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4、政府引导扶持困难。由于中药材市场行情难以把握,如果相关部门鼓励、发动农户种植中药材,一旦出现卖不出去或亏本现象,种植户可能会找麻烦。如前些年发动种植太子参,结果价格暴跌,农户不愿意挖,任其烂在地里,产生“太子参,害子孙”的怨气。
三、种植和培育分析
种植中药材不能盲目发展,“药材少了是个宝,药材多了是根草”,需谨慎行事。种植前要及时、深入了解市场行情,种植期间要注重周期长短结合、面积大小结合,抓好田间管理,及时收获,合理加工,适时出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益。发展中药材产业要记住三句话:一是“讲利也说弊,决策他自己”;二是“加工促销售,示范建基地”;三是“服务竭全力,民众心满意”.结合我县实际,我们认为发展中药材产业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种类型:
1、一年生品种。一年生的品种受市场供求影响较大,较容易被囤积者操纵,所以风险较大。例如灵芝、百合等一年生品种,市场价格浮动大,种源易退化,不宜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以搭配其它中药材适当种植。
2、多年生品种。多年生的品种市场相对稳定,价格变化较小,生长持续时间较长。例如黄精、玉竹等多年生品种,生长周期长,3—5年方可收获,市场价格浮动较小,且呈上升趋势,农户也可根据市场行情和产量来安排收获、销售。
3、高效益品种。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的品种,效益也较高,市场潜力也较大。例如七叶一枝花(也称重楼,土三七),生长周期长,生长条件要求严,培植技术含量高,市场行情趋势良好,目前收购价格为生货180—200元/公斤,干货800—1000元/公斤;铁皮石斛,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野生的市场行情较好,人工培育的市场行情信息量非常大,是否存在种子和苗木炒作嫌疑有待进一步调查了解。
4、低效益品种。生长周期短、技术含量低的品种,效益往往也较低。例如钩藤、天麻等品种,近几年我县周边的剑河、黎平、锦屏、通道等地发展规模较大,收购价格呈下降趋势,不建议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适当搭配其它中药材种植。
四、几点建议
1、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我县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全要素条件,因茯苓的声名鹊起,上世纪我县在医药界就有“湘西南中药谷”的美誉。但由于缺乏一以贯之的恒心、持续推进的力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已经滞后。当前,国家和省、市层面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日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我县此时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力度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与靖州的资源禀赋相契合、与上级的发展政策相衔接、与“一个中心、四大战略”相适应,适时地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促进林农群众脱贫增收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不动摇。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宁挖一口井、不挖十个坑”,坚持一年抓几个重点项目、一步一个台阶,以达到“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垒土以成泰山”的效果,力争早日实现我县中药材产业的“破茧成蝶”和“华丽转身”.2、强化组织协调,共谋产业发展。一是绘好一张发展蓝图。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坚持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形成产业发展规划正式文本,切实发挥引领作用。二是强化一套推进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会商研究工作,决定重大事项;建立协同配合机制,明确各相关单位任务清单,并督促抓好工作落实;建立监测考评机制,对产业发展进程进行全方位统计监测,掌握真实情况,并依此对各相关单位进行工作考核,奖优罚劣,真正以发展论英雄。三是叫响一个宣传口号。拓展建设“湘西南中药谷”的价值内涵,提出建设“生态靖州、养生福地”的响亮口号。深入挖掘、梳理和宣传好靖州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生态文化、养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重塑“湘西南中药谷”的业界美誉。
3、加强技术扶持,建设示范基地。一是强化技术扶持。农业、科技、林业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对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建设优质种源繁育基地。建立3—5个优质种源繁育基地,确保中药材优良种子供给。预防种子退化,对现有退化种源重新选优复壮,确保种源活力。开展新品种引种繁育,为中药材产业提供种子资源保证。三是建设种植示范基地。对我县栽种的中药材品种,建设一定面积的生态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基地要突出生态和丰产,对建成的示范基地达到示范要求指标的,授予县级“示范基地”称号,给予政策扶持。
6.县药材产业发展形势调研报告 篇六
近几年,我县药材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政策引导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看,我县药材产业发展的力度显然不够,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多。一是产业链尚未形成,组织化程度不高,各个环节过于分散,相互之间缺少合作,产业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闲置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影响了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药农种植技术传统落后,药材品质差,不符合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我县中药材规范种植起步晚、基础差,药农种植技术传统落后,质量意识、科技意识淡薄,药材规范种植管理技术尚不成熟,种植的中药材品种过多过杂,无强有力的主导优势品种,药材品质良秀不齐,很难大面积推广种植。三是较低的产业效益。目前我县的中药材产业,既没有大的`龙头企业带动,又没有专业的药农协会组织,药农药商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无序竞争,导致整体效益不高,产业优势没有得到正常发挥。四是发展机制不良,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药材产业的引导上力度显然不足,基本处于原生状态,严重制约着我县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五是药材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售的中药材产品一般产品多,畅销产品少,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多,深、精加工
产品少,加工增值一片空白,大大降低了药材附加值,药农收入得不到保障,药材种植无积极性。
7.遂宁市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七
一、遂宁市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的客观必要性
1. 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是推进遂宁
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遂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整体面貌,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 通过调整种植模式, 充分利用地区生态气候资源;发展中药材生产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 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是有效推进遂宁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及世界医学模式转变, 中医药越来越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中药材需求量不断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与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 中药保健食品需求量逐年增加, 用于中药保健品生产的中药材品种需求量大;受化妆品生产安全问题的影响, 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无添加”或”不含防腐剂”的化妆品, 中药化妆品因使用纯中药制成, 具有保护、养护或缓和调理人体功能等作用, 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 用于中药化妆品开发的药材量增大;中药食用香料、食用色素、甜味剂等的开发利用也进一步扩大了中药材的需求量。中药材需求量增大, 促进了中药材生产的发展, 中药材生产具有经济效益高、商品率高等特点, 可通过建立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 带动农民致富, 提高农业收入。
2. 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是促进遂宁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列为遂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并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中药材品种多, 各种生态环境条件都有其适宜品种。根据遂宁市生态环境建设需要, 选择适宜中药材品种, 既可取得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 也可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在退耕还林 (草) 工程中, 可选种以花、果实入药的木本药材, 既保证退耕还林, 药材投产后又能够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实现退得出、能致富的生态与经济有效结合的退耕还林高效生态模式。在绿色通道、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公路、风景旅游区通道、河流水系和重点水利工程等景观建设中可选种果实、种子入药的木本药材, 不但在有效解决景观建设中的绿化与美化需要, 又保证绿化带的经济收入, 保证持续发展需要, 同时改变景观通道树种单一、情调枯燥的格局。遂宁地区多数为碳酸盐紫色土区, 其主要植被多为亚热带常绿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木林等, 乔木以柏树为主, 灌木有黄荆、马桑, 草本主要有丝毛草、铁线草等。选择适宜遂宁生长发育的中药材, 种植于荒山荒坡或林下, 既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收入, 又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二、遂宁具有发展特色中药产业的资源与条件
遂宁是四川丘陵区农业大市, 农业总产值约160亿元, 约占全市生产总值 (GDP) 的40%, 全市农村劳动力约210万人、耕地约230万亩, 具有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的农业基础条件。
遂宁以丘陵地貌为主, 丘陵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70%, 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呈波状缓倾, 海拔处于200~680m之间;气候温和, 热量条件好, 年平均气温18℃, 无霜期约320天;光照充足, 日照约l 300小时;雨量较充沛, 年降雨量907~993mm, 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具有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的自然资源条件。
遂宁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方便快捷。遂宁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 高速公路西距成都149km、东距重庆150km, 素有川中重镇之称。已建成通车的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公路、成遂渝快速铁路、成遂渝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是规划建设中的四川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交通大通道, 为遂宁特色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保障。
建设中的遂宁物流港, 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 物流港建成后将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集聚的大平台, 也是各种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等的交易、配送、仓储大超市, 将为遂宁特色中药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遂宁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考
1. 建立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
立足遂宁的自然资源特点、区位优势等这些特色优势资源, 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中药材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实施“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
(1) 耦合区域性生态资源条件, 建立旱地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 (1) 遂宁地处川中丘陵区, 热量条件好、光照充足, 适宜多种药材生长。遂宁干旱重、持续时间长, 冬干出现频率80%左右、春旱出现频率70%、夏旱出现频率50%以上、伏旱出现频率亦达60%, 适宜种植耐旱中药材;遂宁成土母质多为泥岩, 具有风化崩解迅速、侵蚀重的地质特点, 季节性的雨水对土壤冲刷强、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性生态环境特点, 选择多年生、采摘花、果实或种子入药的药材, 才能降低雨水对岩石的冲涮, 减少水土流失, 逐步形成优良的生态环境。 (2) 建立陡坡地药材帘。丘陵中上部陡坡地的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涵蓄水源能力差、丰水期迳流量大, 常遭洪灾、枯水期连续干旱, 因而这些地段的土壤种植农作物的产量低。通过种植多年生花类、果实类中药材, 可有效地利用陡坡土地资源, 解决陡坡地长期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季节性土壤干旱频繁、耕制不配套等几大问题, 达到“蓄水、固土、培肥、改制”为核心的旱地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四川回春堂药业公司从2006年起根据遂宁生态气候条件, 进行了多种中药材品种的试种, 筛选出耐旱、耐瘠、经济价值较高的花类药材品种灰毡毛忍冬, 建立起金银花—菊花间种模式,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3) 建立粮药套种模式, 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利用丘陵高台地, 土壤肥力差, 种植农作物的产量低、劳动强度大, 生产效益低。可引种耐旱、耐瘠的亚乔木品种, 前期实行粮药套作, 在中药材成林、投产前, 套种粮食作物, 成林后在乔木药材林下种植耐阴的草本药材, 在保证土地生产效益的前提下, 实现种植结构调整、土地的持续利用。四川回春堂药业公司从2006年起根据遂宁生态气候条件, 进行了多种中药材品种的试种, 目前已筛选出适宜在川中丘陵区种植的吴茱萸、佛手为主的乔木果实类药材, 并建立了生产基地。
(2) 有效利用丘陵区冬闲田, 发展冬水田特色中药材生产实践证明冬水田具有分散蓄水、分散用水, 增加土壤肥力, 提早茬口, 改善生态环境, 调节小气候等功效。在四川丘陵区、山区的水稻生产中, 冬水田保证了水稻适时满栽满插, 并提供水稻育秧、小春田间管理和人、畜生活用水;冬水田拦蓄了地表径流, 有效分散蓄水, 分散用水, 科学、经济地利用自然降水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旱情;冬水田提早茬口, 可提早水稻育秧和栽插季节, 有效避过高温伏旱、秋霖、寒露风等不利气候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保证水稻高产稳产。但目前丘陵区冬水田冬闲期间的利用率低, 多为闲置, 可种植泽泻有效利用冬季光、热、水、土资源。泽泻每年秋季水稻收获后栽种, 冬季收获, 泽泻生产可有效利用冬水田, 在不影响水稻生产的前提下, 增加种植区的复种指数,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地方经济。四川回春堂药业公司在船山区桂花镇冬水田试种泽泻, 每亩商品药材产量可达180kg, 按2009年采收季节的市场价, 每亩收入可达2 700元, 丘陵区秋冬节热量条件好, 通过试验研究, 可进一步提高泽泻产量、增加生产效益。
(3) 开发林地资源, 发展林下中药材生产遂宁境内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针叶树、长绿阔叶树、落叶树皆有, 植物种类丰富,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4%, 林业用地面积为200多万亩, 有林地180多万亩。培育与养护森林资源, 保持林业生态安全下, 有效利用林下闲置资源发展中药材生产, 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达到节约土地资源, 增加林业收入;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 形成良性循环生物、生态链, 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快速、高效转换利用;实现以短养长, 增强林业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林业综合资源开发, 做大做强林业产业。中药材品种多, 其中有大量喜湿耐荫的草本、藤本、灌木药用植物与药用真菌, 如西洋参、黄连、桔梗、细辛、柴胡、板蓝根、贝母、百合、甘草、牡丹、薄荷、田七、砂仁、天门冬、石斛、茯苓等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不同程度的阴蔽度, 可有效利用林下空间大, 光、热、水、气等条件种植适宜中药材。首先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可对房前屋后果树林、桑树林、各类生态林等林药发展进行调研, 根据各类林地林下光照、空气湿度、土壤等条件, 做出林下种植中药材的初步规划;引种试验、示范带动, 根据林下中药材生产规划, 选择半耐荫、耐荫、耐荫性强的中药材品种分别种植于林木种植时间短且未封行的疏林地、通透较好的林地及茂密地, 在此基础上进行示范推广;培育龙头, 实现产业化, 对全市现有的中药材经营与生产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促其上档次、成规模, 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中药材生产龙头企业, 让这些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林下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模式, 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
2. 推进中药材产地加工产业与商业的快速发展
(1) 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 提升遂宁中药产业水平 (1) 中药材产地加工可有效降低成本, 提高收益, 中药材加工对产地资源的依赖性很强, 在产地就地采收中药材原料, 就地加工生产中药饮片, 能够有效保证中药材的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 采取鲜药材直接加工成中药饮片, 省工省时, 提高加工效益;中药材产地加工可有效降低运输费用, 节约社会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药材产地加工的副产物还可以用于制药、食品、饲料等工业原料和土特产品等, 提高中药材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最大限度地节省中药材资源, 避免浪费, 提升产地中药材的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实现中药材生产行业的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2) 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产业可增加药材产地经济总量, 提高药农收入。在遂宁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产业, 可有效解决遂宁乃至川中丘陵区中药材的就地加工问题, 增加中药材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产品档次和经济价值;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产业, 可为产地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解决药材产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有利于中药材原产地及加工生产企业的做大做强, 提升中药材产地的经济总量。 (3) 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产业可促进川中丘陵区中药材商贸业的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拉动中药材生产与市场的互动, 促进中药从产地到市场的快速接轨;在遂宁做强做大中药材产地加工产业, 可实现川中丘陵区大宗药材规范化加工, 形成区域性的中药材加工、商贸中心, 以遂宁便利、快捷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为载体, 形成川中地区中药材集散中心。
(2) 支持现有产地加工企业发展, 建立川中丘陵中药材加工商贸中心
(1) 促进加工企业发展壮大。首先支持现有加工企业发展, 解决遂宁地产药材产地加工。四川回春堂药业有限公司于2008年建成了厂房5 700m2、设备先进的中药材饮片厂, 年生产能力达1000t, 于2009年通过中药饮片GMP认证, 该厂具备了各种饮片的生产能力。目前可充分发挥四川回春堂中药材饮片厂的生产潜力, 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其发展, 推动其发展成为符合中药现代化产业需要的中药材饮片高技术企业。 (2) 发展壮大中药材商业企业。充分发挥遂宁全泰堂药品连锁有限公司、遂宁市华通药业有限公司、四川回春堂药业连锁有限公司等药品经营企业的营销网络, 收购、销售地产药材并逐步形成立足川中丘陵、面向全国的大型中药商业企业。
3.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推进遂宁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
(1) 以现代农业理念推动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为提升遂宁特色中药材产业的质量和发展速度, 必须在特色产业中引入“现代农业”的元素。现代农业讲求科技应用和有效推广, 强调由农户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即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 产业由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领域多方位发展, 意味着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引领产业。只有抓好产业体系转变这个关键点, 科技应用推广和标准化生产才有承接的平台, 才能与金融支持产生对接。只要新的产业体系能够体现出企业、农民、政府和社会各方利益的一致性, 就必须努力推动这种转变。
(2) 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特色中药材产业的投入中药材是特殊农产品, 中药材品种多、单品种生产面积小且集中、主要用于防治治病等特性决定了中药材生产、经营的特殊性, 发展中药材产业需要更加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从中药材生产、经营、加工等各方面均需要扶持, 才能建立起产业化发展模式。 (1) 投入资金开展中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中药材产业化以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与前提, 中药材引种及品种筛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加工技术研究等需要资金支持, 解决中药材生产中的品种良种化、栽培技术规范与高效化、加工技术的科学化等技术问题, 为遂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需要对示范、推广的农户提供相关生产资料补贴, 以推进中药材生产的健康发展。 (2) 制定优惠政策,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 尤其是中药材经营与加工的发展, 更需要政府扶持与引导、优惠政策的支持与制度保障。如中药材加工、收购的税收优惠, 中药材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拓宽融资渠道等, 同时采用资本金扶持、贴息等办法, 牵动和引导银行资金、社会资金投向, 形成政府引导, 多渠道、多元化特色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投资机制。
(3) 依靠科技发展遂宁市中药材特色产业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 特色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与其配套的科学技术, 遂宁市中药材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加以提升, 从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到产品开发, 开展技术研究, 促进产业技术进步, 为中药材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 科学策划, 制定遂宁市中药材特色产业持续发展规划。充分发挥遂宁市地处川中丘陵区, 热量资源好、光照充足, 以及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含有钾、磷、钙、镁、钠等矿物养分, 尤其是钾素含量丰富, 土壤阳离子盐基代换量高, 土壤保水供肥能力强, 自然肥力高等优势, 遵循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规律, 结合中医药产业经济发展趋势, 制定遂宁市特急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以指导全市中药材种植、加工与开发等产业的发展。 (2) 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 规范种植, 加速推进GAP基地建设。基地质量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水平。开展以中药材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优良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科学加工等为主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研究, 并通过示范引导, 有力地促进了遂宁市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 提高了全市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水平, 为实现遂宁市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开展中药材加工与开发技术研究, 提高中药材附加值。围绕遂宁市及其周边中药材, 开展优质、规范中药材饮片加工及其附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中药材提取物及其纯化技术研究, 以及中成药、保健食品等开发研究, 为建成中药材生产、产品开发的产业链创造条件。
8.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篇八
一、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2010 年,云南省基本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明晰产权的工作,随着配套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林下中药材种植的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是我国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中药材的道地产区和主产区之一。在云南省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云药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初步建立了文山三七、昭通天麻、楚雄民族药道地药材、滇西北高山药材、西双版纳南药为主的5 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为发展林药产业提供了条件。据初步统计,2011 年全省石斛种植面积达1763. 4 hm2。昭通市种植林下天麻,2010 年种植面积达 1343. 3 hm2,产值 2005 万元。其他还有滇重楼、珠子参、续断、岩白菜、猪苓、半夏、黄山药、黄草乌、大黄等都已开始林下规模种植。
二、存在的问题
(一)野生药材的基础研究不足,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技术滞后。
云南省的野生药材资源丰富,部分药材已经具有了很长的栽培历史,并形成了一定的栽培技术和栽培规模,如三七、石斛等。但对于大多数野生药用植物而言,仍然仅限于简单的采挖利用状态,对这些药材的生物生态学习性、林下栽培管理技术等基础研究十分缺乏。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药农所种药材多取自野生引种栽培,在林下药材种植及繁育等方面尚未有统一的种植及采集标准。药材的栽培管理尤其是野生生境下的管理技术经验不足,当前也主要是靠农民自身有限的经验种植管理,整体上还处于盲目状态。
(二)缺乏产业带动和技术支持,发展面临瓶颈问题。
山区农民多分散居住,用于发展药材的土地不像平原上能够集约经营,因此,为药材生产的组织、管理、采收、加工都带来不便。调查中发现,在现有林下药材(如重楼、三七)种植模式中,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模式比较单一,难以形成规模,而如果要自行研发,则风险过高,成本较大,一般的企业、农户根本承受不起。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基层政府应在促进山区发展药材种植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取得科研部门的技术指导,否则,林药发展受到制约。
(三) 缺乏龙头带动,总体规模不大。
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林下中药材种植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很多地方仍未得到普及,参与人员少,实际生产面积小,经济效益所占比重少的现状暂时不能迅速改变,整体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大多数林下中药材种植的经营地区,没有当地的龙头企业的带动,生产地区分布零散,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不能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林下中药材种植的整体发展。
(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部分资源面临枯竭。
由于多年来滥采滥挖,致使我国的部分自然药材资源面临枯竭,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药材生存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气候变暖、干旱等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药材的产量、品质和分布。药材资源的减少刺激了价格的暴涨,利益的驱动又加剧资源采挖,同时人工栽培等替代措施的滞后无法弥补野生资源的巨大损失,所以在发展中药产业时,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药材市场的这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趋势。野生药材资源枯竭问题已是急待解决的大事。
三、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一)构建并完善创新支撑体系。
整合现有中药材研发技术力量,引导和扶持中药材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个人申请植物新品种、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支撑中药材产业发展。技术上可以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中药材研究机构,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构建云南中药材科技支撑体系提供创新型人才。
(二)加强基础研究,保护和利用资源,促进药材生产经营的科学化。
以全省中药资源现状为基础,通过科研经费和力量的投入,开展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的调研,摸清现有药用植物资源,制定中药资源保护名录;保存、扩大种质资源数量,提高种源质量,开展30 种重点保护和发展的珍稀濒危特色中药资源评价、保护及繁育技术研究,制定野生药材采集规范,建立繁育示范基地;为深层次开发打下物质基础,保护中药资源,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优质种植资源基础上,研究适宜林下发展的药材品种,培育良种及其栽培管理。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经常开展技术交流,通过培训、指导、交流、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群众发展药材种植的技术含量。提倡使用优种壮苗,栽植要做到“适地适药”,并且技术管理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适时适量采收,在种植及加工利用过程中不添加有毒有害物质。
(三)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带动农户。
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整合各类农业、林业产业资金(如现代农业、林业科技推广等),集中力量,引进和培育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中药材基地+农户”运作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努力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局面。对具备发展潜力、符合贷款条件的成长性企业,金融机构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给于重点支持,培育和扶持一批林下经济产业化中药材种植企业。
(四)培养市场意识,搞好药材生产经营的市场化。
要大力鼓励农民在林下种植药材,积极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使药材生产与市场变化紧密联系,避免生产与销售的脱节。同时,政府部门要帮助药农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广种植经验,交流市场信息,把分散种植的药农连接为一体,增强市场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存龙, 王润芳. 我国野生药材资源开发与保护[J]. 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2, (9): 28—30.
2.林淑芳, 郭兰萍, 黄璐琦 等. 野生药我国野生药材资源管理制度的分析及建议[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15): 1879—1886.
3.刘熙万, 李小龙. 林改的生态富民效益及后续完善[J]. 中国林业, 2010,(4): 49.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2)42号
(作者单位:云南省财政厅农业处 云南农业大学)
9.中药材产业化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九
一、基础性工作
贵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要突出生物多样性、地道药材与苗药为主的民族药这三大特点,充分发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的载体作用,从保护、改善药材生态环境入手,围绕将中药产业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目标,依托贵州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和民族医药特色,根据中药产业现代化、生产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的要求,进行资源收集、种质优选、良种繁育、规范化种植、合理采收、产地加工及包装贮运等系统研究,尤其要深入开展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研究。
在贵州省中药材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必须开展中药材资源调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加强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的保护;加强对重要稀缺、名贵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鉴定、保存、繁殖与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和中药农业数据库的建设;进一步开展地道药材原产地注册与保护工作。此外,对药材生产基地的农技人员及药农的定期培训,也属于基础性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前瞻性研究
为使我省中药产业发展快上新台阶,我们除需及时跟踪国内外前沿研究动向,充分借鉴最新科技成果外,还应积极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例如,药用植物珍稀资源的保护,药用植物重要功能基因克隆与基因工程改良,贵州特有药材基因库的构建,贵州地道药材新品种的培育,药材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等前瞻性研究课题,值得关注。
此外,贵州中药农业规划和实施过程,还应重视与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退耕还林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药材品种的保护抚育、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与生态环境改善、石漠化治理相结合。即“5个结合”。
三、应急性任务
为有效应对中药材现代产业发展中的突发事件,必须及时加强下列工作的力度: ①中药材有害生物安全防控技术研究;②中药材种质改良与提纯复壮研究;③珍稀濒危药材种质资源保存及其快繁技术研究;④重要中药材种子种苗供应保障体系构建;⑤重要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安全生产专用肥研制;⑥中药材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10.中药材产业化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十
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项目不同会有所调整)第一章 中药现代化项目概况 1.1中药现代化项目概况
1.1.1中药现代化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中药现代化项目承办单位 1.1.4中药现代化项目负责人
1.1.5中药现代化项目建设地点
1.1.6中药现代化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1.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8中药现代化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中药现代化项目建设背景
1.3中药现代化项目编制依据以及研究范围
1.3.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地区发展规划
1.3.2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3研究工作范围
1.4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理由和政策依据
第二章 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2.1 概况 2.2 财务状况
2.3单位组织架构
第三章 中药现代化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 3.1市场发展方向
3.2中药现代化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3市场前景预测
3.4中药现代化项目产品应用领域及推广
3.4.1产品生产纲领
3.4.2产品技术性能指标。
3.4.3产品的优良特点及先进性
3.4.4中药现代化产品应用领域
3.4.5中药现代化应用推广情况
第四章 中药现代化项目建设方案
4.1中药现代化项目建设内容
4.2中药现代化项目建设条件
4.2.1建设地点
4.2.2原辅材料供应
4.2.3水电动力供应
4.2.4交通运输
4.2.5自然环境
4.3工程技术方案
4.3.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4.3.2产品技术成果与技术规范
4.3.3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4.3.4生产线工艺技术方案
4.3.5生产工艺
4.3.5安装工艺
4.4设备方案
4.5工程方案
4.5.1土建
4.5.2厂区防护设施及绿化
4.5.3道路停车场
4.6公用辅助工程
4.6.1给排水工程
4.6.2电气工程
4.6.3采暖、通风
4.6.4维修
4.6.5通讯设施
4.6.6蒸汽系统
4.6.7消防系统
第五章 中药现代化项目建设进度
第六章 中药现代化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6.1环保
6.2节能
6.2.1能耗情况
6.2.2节能效果分析
6.3招投标
6.3.1总则
6.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6.3.3招标内容
第七章 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7.1投资估算
7.1.1编制依据
7.1.2编制方法
7.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1.4建设期利息估算
7.1.5流动资金估算
7.2资金筹措
7.3投资使用计划
第八章 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8.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8.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8.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8.3.1年销售收入估算
8.3.2产品总成本及费用估算
8.3.3利润及利润分配
8.4财务分析
8.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8.4.2财务清偿能力分析
8.4.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8.5不确定性分析
8.5.1盈亏平衡分析
8.5.2敏感性分析
8.6财务评价结论
第九章 中药现代化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
9.1风险因素的识别
9.2风险评估
9.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章 附件
10.1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10.2有贷款需求的项目须出具银行贷款承诺函; 10.3项目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的证明材料; 10.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意见;
10.5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10.6有新增土地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10.7节能审查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10.8项目开工建设的证明材料;
11.中药材产业化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十一
平武中药材
平武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境内植被种类丰富,大宗品种及珍稀药材品种繁多,有“四川中药材基因库”之称。平武县中药材资源丰富、品质高,是四川省地道产区和主要产区之一。县境内中药材品种达1505种,种质资源占四川全省近70%,是国家中医药试点县和四川省十大中药材基地县。
【供给端发力】
平武县委、县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农业特色产业进行打造,无论从宜药荒山荒坡土地经营权流转,还是从退耕还林、中药材产业、灾后重建、招商引资等配套政策和主导产业项目打捆实施等方面给予倾斜、重点扶持,按照“一个品种、一名牵头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主体、一抓到底”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科学引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2016年11月4日,四川省平武县召开了中药产业发展座谈会,就平武中药产业如何融入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国家大健康产业的有序推进,对于在中药材产业上有着先天优势的平武县来讲,无疑是一个国家政策利好消息。
地缘优势种出好药材
平武县位于涪江源头,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海拔落差800—5800米,生态环境优美,形成了生物多样化的独特环境。平武县中药材资源丰富、品质高,是四川省地道产区和主要产区之一,人工种植药材超过20万亩。
天麻、厚朴、灵芝、大黄、附子、当归等中药材畅销全国并出口国外,当归成功进入同仁堂、桑根皮占领了河北安国药材市场、五味子远销美国,厚朴、黄柏、甜当归出口日本。尤以天麻、重楼、虫草、麝香、贝母最为名贵,素有龙州“土产唯宜药”之称。不仅如此,平武在发展中药材产业还有以下优势:
第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平武农民有人工种植和采集野生中药材的传统习惯,药材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5·12”地震后,随着灾后重建,人口向场镇周边和公路沿线集聚,将大量的农耕地撂荒,适宜种植药材的面积十分广阔。
第二,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为此,我国于今年2月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随着药品安全意识的增长,国内中药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中药材、中药饮片和提取物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三,产业链已具雏形。目前已有四川泰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宇康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江平灵芝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和平武县山地中药业等专合组织及营销大户,采取“公司﹢基地﹢科研﹢协会”的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以“公司﹢农户”建设规范化种植基地、“企业﹢科研”打造品牌促进产业开发为主要措施,初步形成了品种多元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范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市场专业化、服务优质化产业发展格局,引导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
龙头引领,中药材产业化
平武县是天麻、厚朴、灵芝等诸多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地。
以历史悠久的平武天麻为例,天麻资源遍布平武县内全境,质优量大,久负盛名,有“土产唯宜药”之说。在唐代,平武天麻曾为贡赋,当时诗人许棠在《送龙州梵使君》中就有“闻道邛人说,龙州地脉深……土产唯宜药,王租只供金”的诗句。
2011年,四川泰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通过充分调研,准确掌握了平武天麻的基础条件、质量特色、知名度及产业规模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先期投资3500万元到平武开发天麻。遵循“品质打造品牌,品牌创造效益,效益助农增收”的宗旨,力争将平武天麻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的知名品牌。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如今的“平武天麻”已经小有名气,也获得了多项殊荣,包括“绵州九宝”第一宝;国家原产地理标志保护;通过GAP检查认证,目前是全国唯一取得该品种认证的企业;“龙州古府”牌天麻获得绵阳市消费者最受欢迎的特色农产品……
根据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计划,公司还启动建设“川产道地药材——平武天麻种植暨加工建设项目”,承担“平武天麻”药材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天麻GAP规范化种植及加工项目,这也是四川省首批中药材现代化重点启动项目之一。
2011年4月,公司制定总体战略规划,在平武县高村乡代坝村选址建立目前全国唯一一家可供3000亩种子的天麻育种基地,分别建设完成了办公、接待、培训、商品营销、中药材展示中心;天麻蜜环菌、萌发菌驯化中心;天麻大棚育种培育中心;天麻等中药材产品加工中心等。更在平武全县选定6个乡镇实施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发展林下规范化种植600余亩。
为了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步伐,促进“平武天麻”种植产业有可追溯的质量体系的有序发展,2016年5月,遵照天麻GAP规范化种植要求,经多方科学论证,公司毅然决定在所属的平武县阔达藏族乡仙坪林场涧塘子周边的林地先期规划3000亩天麻种植林地,把“平武县林野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单位,承担着天麻种植基地建设的具体任务。现已在阔达藏族乡的先坪村、嶺岗村、阔丰村、旧庄村、筏子头村等5个村发展动员了50余户天麻种植大户加入,可辐射带动200名以上的农民从事天麻种植。
政策支持,药材发展有条不紊
目前,平武县中药材产业链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正在逐步发挥,但支撑能力还比较弱,而且拳头产品未形成。另外与科研院校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才初步形成,规范化种植与精深加工刚进入研究阶段,产品研发与品牌打造正在实施,产研有机结合与发挥效益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对此,平武确立了六大步骤,让中药材发展有条不紊。
明确发展目标。构建一个具有较强支撑和较大影响力的中药材市场体系,逐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业基地县。
加快基地建设。围绕重点中药材品种,开展道地药材品种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分,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合理布局。
推进品牌创建。以“平武天麻”野生驯化开发为带动,加强对濒危和紧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野生品种人工栽培研究,提高平武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含量,推进品牌建设。
构建研发体系。依托院校,加强与国内相关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平武中药材科技支撑体系。整合现有中药材研发技术力量,建立药用植物育种与规范化种植(GAP)实验室。
培育龙头企业与交易市场。结合中药材的区域布局和基地布局,建立和完善企业生产关键技术体系,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和完善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中药材生产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完善运行机制,促进经合组织向基地、企业、农户提供药材市场信息,指导药材种植、加工和销售,发挥协调作用,提高经合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中药材产业化工作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09-22
中药资金申请报告09-17
红寺堡镇中药材种植工作实施方案11-16
中药鉴定学辅导:花类中药的鉴定06-21
中药材品质09-25
中药饮片管理工作计划11-11
中药的四气07-07
中药美容的发展07-16
中药材项目简介06-27
医药学中药药剂学实习报告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