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设备管理制度

2024-06-23

放射治疗设备管理制度(9篇)

1.放射治疗设备管理制度 篇一

肿瘤放射治疗规章制度

一、放射防护三级责任制度

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条例》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为落实放射防护的安全责任,制定放射防护三级责任制度: 放射防护实行医院(医务科)、科室、使用及维护人员,并定期对放射诊疗操作人员、设备维护人员进行教育和指导,并对直线加速器室的放射防护工作、放射机房现场等定期或经常进行督查,检查防护装置,配合有关部门检测防护效果。

二、放射物理室工作制度

1.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2.积极参加院内及科内组织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工作中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3.计划设计,由医生填好《治疗计划单》并经上级主管医生确认靶区签字后方可执行。计划设计按《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实施规范》来执行。治疗计划实行三签字制度:《治疗计划单》上有计划设计人(剂量师)、计划组负责的物理师和主管医师的签字。

4.特殊照射,应由医师与放射物理师和技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5.物理室人员必须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并保证完成。如应按时完成计划设计和放射治疗技术的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以及放射防护监督等工作。

6.保持工作环境及机房整齐、清洁,在机房内禁止吸烟。

7.各机房保持安静,不得在机房内会客,未经院领导批准不得私自带人参观。

8.操作各放疗设备,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做到严肃、认真、负责,爱护设备。9.每周做一次机器维护,保养。各机器负责人必须认真填写工作记录。10.科室财产和设备,专人保管。

11.注意防火防盗,下班时应关闭用电设备,关好门窗。

三、CT模拟定位室工作制度

定位室工作人员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根据医生对病人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正确的定位。

1.负责定位室设备器材的保管及常规维护; 2.掌握机器的性能和熟练应用;

3.熟练掌握和应用各种病人的定位技术;

4.加强对各室的联系,每一项工作的衔接,减少差错的发生率; 5.加强周围环境管理,减少意外照射事故的发生; 6.加强定位室的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 7.搞好定位室及周边环境的清洁工作。

四、体模室工作制度

1.按医院规定作息时间正常上下班。

2.工作中衣帽整洁、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服务态度。

3.熟练掌握模室各种技术和应用,各种体模的制作,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4.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5.保持工作环境及机房整齐、清洁。

6.负责体模室设备器材和医疗废物的管理。7.搞好日常开机、训机工作。

8.搞好工作环境卫生,减少有毒物质对人体的损害和环境污染。9.每天下班后关好水电、门窗,注意防火、防盗。

五、医用直线加速器室工作制度

加速器治疗精确与否,直接影响健康,为确保机器正常运行及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特规定以下条例:

1.每日严格按有关规定开机检查机器各项指标,物理人员检查输出剂量,各项指标有关数据填写清楚,签字确认后交技术员投照。

2.技术员在投照过程中,严格按照“放疗技术人员守则”及“加速器操作规程”进行工作。3.为保证机器正常运行,除每日开机前的例行检查外,病人治疗期间应对机器经常巡视,另外经常及定期维修均严格按照维修工作规程办理。

4.各类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填写各项使用记录,严禁在交班不清的情况下接机操作。

5.加速器除常规治疗外,开展新技术或使用特殊投照方式,应经科主任批准,首次治疗必要时医师应与技术员共同摆位。

六、放射治疗技术室工作制度

1.工作人员按放射工作条例规定工作。2.定期参加业务学习。

3.保持工作环境及机房整齐、清洁,不准在机房内抽烟。4.各机房保持安全,未经批准不得私自带人参观。

5.各放疗设备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做到严肃、认真、负责。

6.每星期1~5为病员治疗时间,星期五下午为各机器维护,保养时间。各机器负责人必须认真完成好维护,保养工作,认真填写工作日记。7.科室设备,备件由专人保管。

8.维修人员必须作好各机器维修工作及另备件修购工作,保证机器正常使用,减少停机率。9.物理人员必须保证放射治疗质量,按《关于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问题的若干规定》中规定的要求,定期做好各机器剂量测量工作,配合医生作好特殊治疗计划的制定和作好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监督工作。

10.改进服务态度、避免差错事故,提高医疗质量,做到三对、三正确(三对:对照射野、对治疗方式、对治疗角度,三正确:摆位正确、剂量正确、时间正确)

肿瘤放射治疗质量控制标准

肿瘤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基础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及安全核查等三大方面控制:

一、房屋的基本要求

1、有独立的医、护办公室,诊疗室,普通或特制防护的病房(有低剂量率近距离放射单位)。

2、有放射治疗机房、定位设备机房、型模室、物理室。

二、放射治疗配置设备的基本要求

1、深部病灶外部照射治疗机:医用直线加速器或钴-60治疗机;

2、浅层病灶外照射治疗机:医用电子线(加速器产生)或千伏级X线治疗机;

3、模拟定位设备和治疗计划系统(TPS)

4、型模制作设备

5、头、胸、腹、四肢等固定装置

6、电离室型剂量监测仪、个人剂量监测仪 其中三级医院需增配:

1、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

2、专用模拟定位机

3、近距离后装治疗机

4、有条件的单位配置三维水箱

三、放疗医技人员的基本要求

人员配备:放疗医师、临床放射物理师、放疗技师、维修工程师及护师。

四、放射治疗病人安全核查标准

(一)放疗前核查

1、技术人员按放疗技术条件安排通知病人到加速器室排队:

2、摆位前,查对排队治疗卡与放疗单、查对治疗机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摆位条件、固定方式。

3、摆位时,核对体膜上的科室、床号、姓名,查患者体表标志线〔或照射野〕是否清楚,特殊患者请主管医生共同摆位。

(二)放疗时核查

1、放射治疗时,查对患者治疗计划号、对姓名〔或ID号〕、对性别、对诊断及医嘱、对照射中心及射野剂量、对累积剂量、治疗部位、射线种类、射线能量、治疗角度、射野大小、附件情况。

2、确认上述各项正确无误后实施技术员双签名制度〔摆位签名、抄单签名〕。

3、新病人首次摆位须医生、物理师、摆位技师、共同参与。

4、放疗患者治疗单的确认(三查五对): 一查机器类型、射线性质,二查治疗单内容是否清楚、是否有主管医生签名,三查患者体表标志线〔或照射野〕是否清楚,特殊患者请主管医生共同摆位。对病人姓名〔或病人ID号〕、性别、诊断及医嘱、照射中心及射野剂量、累积剂量。

5、确认上述各项正确无误后实施技术员双签名制度〔摆位签名、抄单签名〕。

(三)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放疗注意事项及时间安排

五、放射治疗安全防护标准

(一)根据卫生部令46号文件《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标准。

(二)医院放射防护管理领导小组,辐射安全防护小组,负责放射治疗工作的质量保证和安全防护工作。

(三)放疗设备机房选址必须经省、州环保和卫生监督部门论证审批,机房图纸须经省卫生防护部门论证同意方可修建。机房竣工后应向省环保和卫生主管部门等申请机房及设备安全防护验收,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与《放射诊疗许可证》,并向卫生行政执业部门办理相应的诊疗科目登记手续方可投入临床使用。

(四)放疗设备购进必须经过有关放疗设备投入运行前论证,并经有关专家按规定项目对放疗设备性能、机械物理参数、剂量及分布等逐一验收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投入临床应用。

(五)放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按规定定期进行检测,发现偏离应及时修正,保证其经常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若因机器故障、维护保养或更换重要部件后,需重新检测有关参数,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六)机器搬迁、机房新建或改扩建后,需请省州环保和卫生监督部门验收检查,符合条件后方可投入使用。正式使用后应按规定定期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防射线泄漏。

(七)按时申请办理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与《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换证登记手续。

(八)医院成立放射事故应急处理小组,制定放射事件应急预案。

(九)凡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并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健康体检合格、持《放射工作人员证》者方可上岗,无放射资质人员不得上岗。

(十)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个人防护及对周边环境防护,以保证治疗环境安全。并按规定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体检,建立个人剂量和健康档案,如发生放疗意外事件应及时进行讨论和解决相关问题。

(十一)建立、建全QA、QC体系制度及措施,保证放射诊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十二)对放射治疗剂量的检测,监测仪表应定期送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比对检测,以保证所测剂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十三)对放疗病人应严格掌握治疗适应症,严格控制受照剂量,严格遵守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尽量减少重要器官及邻近组织的剂量和体积,对确需进行放射治疗的病人,必须制定周密科学的治疗计划。

(十四)放射治疗过程中应有两名技师参与摆位,并密切注视治疗装置的显示及病人情况,及时解决治疗中出现的问题。

(十六)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放射治疗操作规程、规范实施照射,不得擅自修改治疗计划。

(十五)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应当验证治疗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离治疗计划现象时,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十六)定期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防护设施进行放射防护检测,保证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

2.放射治疗设备管理制度 篇二

1 放射诊疗设备的内涵和分类

医疗界对放射诊疗设备的定义如下:以X线为载体对患者的身体部位进行诊断、检测, 从而通过影像对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治疗。放射诊疗设备主要构成为:X射线的发射、成像、辅助零件等;其主要类别有:摄影X线设备、造影X线设备等。

我院放射诊疗设备主要包括如下:4台移动X线机, 2台胃肠机, 2台DSA, 2台CT, 4台DR, 1台模拟机, 2台口腔X线机, 2台骨密度仪, 2台小C臂, 1台乳腺机, 1台ECT, 1台PET-CT, 共计24台机器。

2 放射诊疗设备的安全管理基本原则

2.1 环境原则

对于放射诊疗设备而言, 机器的放置应在背阴处, 确保放置范围内的空气流通、干燥、阴凉, 不能够存放于阳光直射、高温等环境条件较为恶劣的区域。对于机器本身而言, 其表面的干净、整洁、光亮是外观的基本要求, 此外, 控制台的使用频率较高, 应保证每半年或一年清理一次, 还需要仔细除尘、检修。

2.2 电源电压管理原则

放射诊疗设备运行所需要的电源、电压是有严格要求的, 在使用设备的同时, 应该仔细检查其电源的电阻, 以免出现过大的变化和浮动, 确保电源、电压符合机器的使用要求。

3 放射诊疗设备的安全管理措施

在日常的工作中, 严格遵循《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条例。同时我院将以下过程进行改革和创新, 包括放射诊疗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淘汰等。在上述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优势得以体现, 各司其职, 在放射诊疗设备运作的整体过程中对其进行质量安全管理。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1) 务必做到职业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方针。 (2)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我院成立由主管副院长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的放射防护和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 其中由主管副院长担任组长。 (3) 我院严格执行在放射诊疗仪器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后方可投入临床使用。每年都邀请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我院放射诊疗仪器进行性能检测, 及时了解机器的性能并及时做出调整以确保患者的检查质量。我院核医学科的活度计、表面污染检测仪等设备属于特殊设备, 按照要求送到指定部门进行检测。 (4) 提升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第一, 组织我院相关技术人员参加各种防护学习及学术考试, 以竞争模式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高度;第二, 组织我院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院内、科室内部的培训;第三, 我院与设备经销商协作, 对放射诊疗设备的使用以及维护进行专业培训。上述方案落实后, 我院每年委派一定数量的工程师外出学习, 定期培养优秀的临床工程师。 (5) 加强医护人员及检查患者的个人防护措施。规范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检查步骤, 穿戴好相应的防护服。我院PET-CT中心在加强医护人员及对患者的个人防护方面做得非常好, 不但设有专门的病人行走通道, 检查休息室及病人出口, 更有一套严格的检查流程, 保证到医护人员及患者的个人防护安全。 (6) 保证放射诊疗设备的运行质量及档案管理规范化。我院正在建立院内放射诊疗设备管理档案, 对每台设备的参数、安全系数、所属科室、运行时间、启用日期、防护检测、维修记录等要点进行详细的备案。并且在我院内网设备科专栏区实现了实时报修, 维修跟进, 维修后使用情况的信息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院在对放射诊疗设备采取了专业的安全管理方案后, 其效果较为明显。在放射诊疗设备的运作过程中, 更加安全可靠, 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也有了极大的提升。作为医院相关技术人员而言, 应该在放射诊疗设备的购入、测试、安装、调试等环节进行监督维护、安全管理, 从而使得设备的正常运作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摘要:本文从医院对放射诊疗设备的安全管理方法入手、总结使用、维护等经验, 探究放射诊疗设备的质量管理方案, 研究相关工作人员对设备合法、合规的使用及管理方法, 完善放射诊疗设备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放射诊疗,设备,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于天林.基于对大型放射设备预防性维修的意义与研究[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2011中华临床工程及医疗信息化大会论文集, 2011:1-5.

[2]孟炯, 程敬亮, 任翠萍.谈大型医疗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的维护及系统管理[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6 (10) :1537-8.

[3]吴一晓, 刘羽平.前瞻性预防保养理念在医院CT维护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 (1) :113-5.

[4]陈明, 谢冬生, 杭晓鹏等.GE Innova3100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预防性维护与日常保养[J].中国医学装备, 2013, 10 (6) :92-3.

3.放射治疗设备管理制度 篇三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成本核算;考核;效益分析

一、成本效益管理法概念及原则

成本效益管理法中,遵循配置原则、经济原则、实用原则和效率原则。其管理原则强调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规模、承担的功能、提供的服务量、服务范围、技术力量、人员配备来考虑配置必需的医疗设备,以满足医疗、科研、教学的需要。

二、实行放射影像设备的折旧成本效益核算

1.为了提高放射科员工积极性、成本意识和责任感,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设备使用率,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院科室的实际使用情况,对放射科室医学影像设备实行有偿使用,成本折旧,纳入科室成本核算。

2.采用年限平均法,该法又称直线法,其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是等额的。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x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x月折旧率。

3.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根据1998年国家财政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财社字[1998]148号)中医院专用设备的折旧年限参考建议,结合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每台设备实际工作量情况,对放射影像设备折旧年限定为:折旧年限为6年的有CT、DR、MR、胃肠机;折旧年限为8年的有C臂血管介入机、乳腺钼靶机。

三、实行放射影像设备维修保养成本效益核算

1.对于放射影像重点设备及使用率高的高精设备,科室每年一般会购买保修(如CT、MR、DR等)。技术维修采取内部计费方式,所收费用以成本形式计入科室支出。技术维修费用的构成:综合维修费=零配件费+耗材费+专用维修设备费+运输劳务费+技术服务费。

2.对于许多设备的小故障或软故障,科室技术员通过咨询工程师或自学排除故障,为医院科室节约大量维修费用。

从表中可知,通过对放射影像科影像设备成本效益管理,提高职工成本意识,增加员工责任感,2012年为医院节约维修费11.4万元。

四、放射科影像设备的教学、科研业绩考核

1.大型医院特别是高校附属医院,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要顺利完成这些任务,需依靠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医疗设备。

2.由于教学科研业绩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结合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是高校附属医院的特点,通过对教学科研的考核,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按照科研项目、成果的质量和数量按科研积分给予奖励。鼓励职工参与教学和科研。

五、放射影像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1.通过成本效益管理,使维修合同成本大大降低,2012年医院购买大型影像设备全额保修合同仅CT和MR,在签订MR维保合同时,还要求公司免费移机一次,为2013年放射科搬家MR移机节约了近20万元,另根据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放射影像设备使用具体情况,血管介入机、DR及乳腺钼靶机、胃肠机2012年均未购买维保合同,为医院节约50余万元,合计节省资金70多万元。

2.未购买维修合同的影像设备,在维修保养方面由于实行成本效益核算,加强管理,科内控制度完善,责任心和成本意识增强。

3.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作为高校附属医院,完成各项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教学科研任务顺利完成任务。

总之,我们通过对放射科影像设备应用成本效益管理法的实施,使放射科整体影像设备的确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9.20.

4.放射科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 篇四

放射科设备安装、维护和保养制度

一、安装调试

1、安装由持有市卫生局药政处签发的X射线机安装人员资格证书的人员安装。安装后,必须出据调试报告,经放射卫生监督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临床使用。

2、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放射人员工作证》的人员使用。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在使用中发现机器有异常现象及故障应及时向技师和科主任汇报,情况紧急时,做必要处理,然后报告。

二、定期维护和保养

1、定期对X射线机的使用场所进行放射防护剂量监测及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经常保持机房内卫生,使机器处于清洁、良好状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应经常注意管球温度,不可过高,摄片条件不得超过机器的规定容量。工作完毕后切断电源。

4、CR厂家定期对CR设备进行例行保养,每次保养内容包括技术参数的检查、CR值测量的准确性、零部件松动情况和设备清洁除尘等项目。定期保养保证了CR设备的正常运行。

5.放射治疗设备管理制度 篇五

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

放射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征求意见稿)

为规范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质子和重离子放射治疗技术的最低要求。本规范所称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是指通过加速器产生离子如质子、碳离子等实施诊断或治疗的技术。不包括普通加速器产生的X线、电子线和钴60产生的 线实施放射治疗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甲等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放射治疗科和影像诊断科室的诊疗科目。

(三)放射治疗科

1.放射治疗科应有临床、放射物理师和技师。

2.开展放射治疗工作10年以上,放射治疗科床位不少于30张。

3.具有CT模拟定位机、带多叶光栅的直线加速器、逆向治疗计划系统、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设备等。

4.配备可发射质子、碳离子等的加速器。

5.已经开展图像引导放疗、调强适形放疗、立体定向放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等技术。

6.放射治疗技术水平已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放射治疗专业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甲等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影像诊断科室

1.具备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CT)等影像诊断设备。

2.具备影像网络传输系统。

3.开展影像诊断工作5年以上。

4.影像诊断技术水平达到三级甲等医院影像诊断专业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甲等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五)有至少2名具备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放射治疗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是肿瘤放射治疗专业的本院在职医师。

2.学科带头人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有10年以上肿瘤放射治疗工作经验。

3.有5名以上的放射治疗医师。

(二)放射物理师

1.经过严格培训,且具备直线加速器操作相应上岗资质。

2.有10年以上放射物理工作经验,具有副研究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有5名以上放射物理师。

(三)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具有经过放射治疗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的相关人员,如放疗技师、剂量师和护理人员等。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症,开展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肿瘤诊断和治疗。

(二)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计划由2名以上具有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具有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在职医师和放射物理师共同制定,由具有质子和重离子加速

器放射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医师实施,并制定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三)实施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治疗目的、治疗风险、治疗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五)建立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定期开展仪器设备检查与维护。

(六)建立、健全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评估及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记录。

(七)医疗机构及医师按照规定,定期接受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治疗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治疗后病人管理、病人生存质量、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

(八)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器材,不得通过器材谋取不正当利益。

6.肺癌放射治疗 篇六

近年来放射治疗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进行对治疗靶区的勾画、分期及诊断,调强适形放疗(IM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及超高能射线放疗(HLET)使放射治疗的增效比有明显提高,其中可以加强对呼吸运动的跟踪及控制,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现就具体方法综述如下。

1.1 PET-CT所发挥的指导作用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确定肿瘤的原理主要是根据正常与恶性细胞间糖代谢的不同,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来进行显像,可反映出体内的代谢状况,提供的功能图像一般质量较高,但在空间结构的分辨能力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所采用的PET-CT是借助CT提供的高质量解剖,再结合PET的显示作用,可具备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来识别肿瘤病灶,是一种复合性成像的装置。

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过程中,PET-CT能发现较多的肿瘤远处转移和外部侵犯,对肿瘤的边界和体积更能准确的定位和评估,对肺不张和肿瘤可以做到正确区分,能把计划靶区更为准确的勾画出来,并可对转移性淋巴结做出精确判定。

可通过合理的具有根治性的放疗、化疗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放射治疗的效果也能做出检测,有学者研究发现,22%的患者发现有转移淋巴癌,范围在距离原发灶5cm处,55%的患者需对放射治疗的计划进行改 变,23%的患者由根治性转为姑息性放疗。

有报道还指出,采用PET-CT对计划靶区检查和CT对计划靶区的检查存在差异,有患者PET-CT计划靶区大于CT的计划靶区,其原因是患者远出处出转移淋巴结,有患者出现PET-CT的计划靶区小于CT的计划靶区,其原因是因为脊髓或心脏超过耐受力或是肺不张。

因放疗后组织一般会形成瘢痕组织、坏死或是纤维化,在预后和疗效的判断上,CT、MRI等都很难对肿瘤的复发和残存在形态学上做出鉴别,而PET-CT可利用坏死纤维化组织代谢低和肿瘤组织代谢旺盛等特点,做出比较明确的鉴别诊断。

1.2 3D-CRT与IMRT的应用

医学影像学与计算机技术在科技发展迅速的现代正在广泛开展和应用,其中调强适形(IMRT)和三维适形(3D-CRT)具备了适形放疗技术的特点便衍生出来,其优越分布的方式为正常组织是低剂量,肿瘤区域是高剂量的特点,3D-CRT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已经得到重视和应用,可以预防和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Rosenzweig[5]等研究表明局部晚期小细胞肺癌在术后IMRT的治疗与3D-CRT和二维的技术剂量结果做对比,IMRT可使肺组织与心脏的体积剂量显著降低,可显著降低平均剂量,并且能对靶区的剂量进行更好的分布,有学者研究在用IMRT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的59例患者中,因患者本身受是否有过放疗史和肺功能自身的原因,或者受肿瘤紧邻的重要结构与肿瘤的范围影响,合剂量因体积的限制及其它相关的因素,造成不能使用常规的技术。

采用中位剂量63Gy,其中6个月的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82%和47%,按计划使冶疗得已完成的患者有84.8%例,研究表明,对于局部晚期肺癌治疗难度在较高水平的人群,应优先选用IMRT,虽远期的效果还在进一步的验证,但仍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

IMRT虽然对一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在剂量上能够体现出一些优势,在进行冶疗的过程中有不确定的因素存在,临床上,要做好对病例的选择,IMRT对肿瘤靶区贴进食管和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能起到作用,IMRT使正常肺组织可以接受低剂量的放疗体积增加,在应用时通过采用射线的高利用率和减少照射野的LMRT技术来完成。

1.3 HLET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近来,放射治疗的技术和设备在不断的飞速发展,采用放射线对肿瘤进行治疗的方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从60Co到电子兆伏级的加速器,提高了放射治疗肿瘤的可操作性和精确度,虽然设计在不断改进,但仍有不完美之处。

7.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研究 篇七

关键词:放射线,肿瘤基因放射治疗

1 肿瘤基因治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肿瘤目前依然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凶险的疾病之一,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千方百计地探寻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 使肿瘤的基因治疗成为可能, 从1991年第一个临床实验得以实施, 至今全球已有超过5000例肿瘤病人分别在400余个治疗方案中接受基因治疗。人们曾将彻底根治肿瘤的希望寄托于基因治疗, 但是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 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 肿瘤基因治疗效果目前还难以同单基因遗传病的治疗效果相比拟。肿瘤的基因治疗是将对肿瘤有直接和间接杀伤作用的基因经载体转入体内, 以期在肿瘤生长部位进行表达, 杀伤肿瘤。

但由于基因导向技术尚不完善, 难以实现肿瘤杀伤基因的定位表达, 肿瘤的基因治疗受到一定限制。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发现肿瘤基因治疗始终存在两个有待完善的问题: (l) 治疗基因的可控性表达; (2) 基因的靶向性导入, 其中前者更令人关注, 因为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是基因治疗研究中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另外, 基因的靶向性导入也可以减少基因治疗中的毒副作用, 对提高基因治疗的安全性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 在治疗中必须有效地调控目的基因在肿瘤细胞内的靶向性表达。

2 肿瘤基因一放射治疗的设想

放射治疗是临床上最普遍和最重要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 但长期以来, 肿瘤临近部位的正常组织损伤, 一直是困扰肿瘤放疗疗效与应用的一个棘手问题。尤其是对于某些具有辐射杭性的肿瘤需要提高照射强度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或是在肿瘤生长部位毗邻有重要器官时, 这一问题就更显严重和突出。

肿瘤的放射治疗和基因治疗都是对肿瘤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但也都在各自的实践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1 9 9 1~1 9 9 2年, 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学家WeichaelbaumRR首次提出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肿瘤基因一放射治疗 (gene-radiotherapy) 的设想。其含义是将对肿瘤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的基因转入肿瘤细胞, 在对肿瘤实施放疗时诱导基因表达, 造成射线和基因对肿瘤的双重杀伤作用。这样一方面不仅可以降低等效照射剂量, 缓解正常组织的损伤, 而且由于基因的表达可由辐射诱导, 使得转导基因的时间控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电离辐射能精确操作, 使外源射线局限于肿瘤部位, 从而使转导基因的空间控制得以实现。

对于肿瘤基因一放射治疗中所使用的目的基因, 虽然多数具有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但大多不具有辐射诱导特性, 即不因为辐射的刺激而提高其表达量, 因此, 可以采用与辐射诱导基因的调控序列相福连的方法赋予其辐射诱导特性。因此, 对于大多数肿瘤杀伤基因而言, 该方法是实施肿瘤基因一放射治疗的一项关键技术。有些肿瘤杀伤基因在治疗过程中本身可以提高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

3 肿瘤基因一放射治疗的研究现状

辐射诱导基因 (radiation一inducibtegene) 是指在细胞受到辐照后表达量呈应激性升高的一类基因, 此类基因的调控序列有一个突出特点, 即可直接感受辐射刺激而诱导下游基因的表达。其中利用可受辐射诱导表达的早期生长反应因子基因E g r-1启动子与相应的目的基因构建成辐射诱导基因表达调控系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这可能与该系统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有关。在研究辐射诱导性基因Egr-1表达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发现, Egr-1基因的5’端调控区存在6个CC (A+T) 6GG序列结构域, 可感受辐射介导产生的氧自由基而启动Egr-1基因的表达。Weichselbaum等首先将含上述调控序列的Egr-1启动子与TNF-a基因构建成表达质粒pEgr-TNF-a, 转染造血干细胞系HL525, 并将其注射入对辐射具有杭性的人鳞状细胞腺癌株SQ-20B的移植瘤内, 当给予肿瘤局部x线照射后, 瘤内水平较未照射对照组高2.7倍, 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在荷瘤裸鼠的血清中未检测到, TNF-a, 且未见局部和全身毒性的增加。Stabe等利用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介导pEgr-TNF基因的转移, 观察放疗联合基因治疗对不同大小肿瘤的治疗作用, 结果发现, 单纯X线照射仅对较小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而瘤内注射Ad-pEgr-TNF加局部放疗对大小移植瘤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肿瘤基因一放射治疗密切结合临床实践, 为解决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 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及定位表达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对于具有辐射杭性, 患者耐受能力有限难以采用大剂量照射的肿瘤, 通过结合基因治疗, 来减轻辐射剂量, 减少副作用的产生。目前对于浅表或可触及的肿瘤, 如体表黑色素瘤、乳腺癌或头颈部肿瘤, 采用直接的瘤体内穿刺注射。经实验证实, 这种方法注射的大部分剂量集中在肿瘤内, 使得肿瘤组织获得不同的基因转导, 可以更多的激发局部抗肿瘤反应, 而对全身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目前的实验研究尚在初始阶段, 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相信通过大量实验和研究的深入, 肿瘤的基因一放射治疗在技术上将会更加成熟和完善, 这一方法将为恶性肿瘤及其它方面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魏道严, 戴冰冰, 陈诗书.放射诱导调控腺病毒介导g尔报告基因在肿瘤细胞内的表达[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001, 33 (l) .

8.放射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 篇八

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46例。

结果:经治疗的全部患者症状改善,部分疼痛减轻或部分疼痛消除;肿瘤缩小,AFP、γ-GT、AK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15例得以实施介入后再手术。本组完全缓解(CR)率为39(18/46),部分缓解(PR)率为50(23/46),病情稳定(S)者占10.9(5/46),继续发展(P)者占4(2/46),CR与PR合计达89.1(41/46)。患者全部生存3个月以上,其中生存半年者44例,达到95.7%,生存1年者32例,达69.6%。

结论: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是首选疗法,创造条件使患者有介入后再手术的机会。

关键词:肝癌 肝动脉灌注化疗 肝动脉栓塞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82-02

中晚期肝癌多手术切除困难,生存期短。我们采用放射介入治疗46例中晚期肝癌,并观察分析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从2002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选择经AFP、酶学、B超、CT等检查确认为手术有困难或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住院患者46例,男38例,女8例;平均年龄45岁;病程10天~1年余,其中Ⅱ期29例,Ⅲ期17例,多为中晚期肝癌患者;AFP阳性43例,阴性3例(经病理学确诊);治疗前肿瘤最大平均直径为10cm。

1.2 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先行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将导管送入肝总或肝固有动脉,由导管灌注入化疗药物及栓塞剂。术后给予补液、应用抗生素、碱化尿液、利尿等对症处理。1周后复查血象,肝肾功能及AFP等,1~3个月重复化疗栓塞。治疗1次者15例,2次11例,3次13例,4次4例,5次2例,6次1例。总共108次,平均每例为2.3次。化疗方案:5-FU1.0g,丝裂霉素16~20mg(或表阿霉素50mg),顺铂80mg。化疗后,均用40碘化油5~15ml缓慢注入肝动脉,选择性栓塞肿瘤血管,最后用明胶海绵栓塞供应肿瘤动脉的主干或分支,侧支循环血管以及来自膈动脉的供应肿瘤的血管均作栓塞。对肿瘤巨大者,分期行动脉栓塞。对有肺转移灶的病例,术中并作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达到超选择性化疗或栓塞。化疗栓塞毒副反应:17例的体温达39℃以上,25例达38℃以上,最长持续3周。全部病例均有腹痛或胀痛,隐痛,纳差及呕吐,多数能耐受,且经支持治疗3~21天,均能减轻至消失。有8患者白细胞增多,少数发生心律不齐,3例股动脉穿刺伤口出血,出现血肿,3例有巩膜轻度黄疸。一般间隔21~40天行介入后手术。

2 结果

全部病例的症状和体征均有好转。治疗后15例有手术适应证,除1例拒绝手术外,行介入后手术者14例。治疗后完全缓解(CR)者18例,占39.1%,部分缓解(PR)23例,占50%,稳定(S)5例,占10.9%,病情继续发展(P)者2例,占4.3%;CR与PR合计为89.1%。肿瘤体积的变化:按B超、摄片、CT顯示的肝区主要病灶,测量其大小,治疗2次以上的31例中,与疗前时相比,肿瘤缩小50%以上者17例,缩小25-50%的9例,缩小;25%以下者5例;平均缩小率为46.8%。按肿瘤最大径测量的平均值由治疗前的12.3cm缩小为7.24cm;AFP及酶学变化:治疗2次以上的患者中有29例中阳性,其中24例下降明显,3例转阴,2例无变化。

生存期:本组46例,随访至2007年10月,有31例存活。随访率为100。生存3个月以上100%;半年存活率为78.2%;1年者为39.1%;1.5年以上者为15.2%。

3 讨论

采用血管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基础:①超选择肿瘤的供血动脉,并由导管直接向肿瘤动脉中推注化疗药物,约2/3以上有药量在靶器官,仅不到1/3药物剂量在全身其他部位[1]。②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其组织浓度明显提高,是全身药物浓度100~00倍[1]。③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增加1倍,杀灭癌细胞疗效可增加10~100倍[2]。④肝癌供血的95~99%来自肝动脉,而肝组织血供的70~75%来源门静脉,肝动脉供血仅仅占25~30%,栓塞肝动脉可阻断肿瘤血供,使肿瘤组织因缺血而发生坏死缩小,而对肝组织血供影响小[1]

文献报道,肝癌发现时,大多已属中晚期,手术切除困难,如不行治疗,其平均生存期为1~4个月。日本肝癌协会统计的2500例肝癌手术切除病例,其1年存活率为28%,肝动脉结扎术患者的1年存活率7%[3]。余宏超等报告全身非计划化疗治疗肝癌642例的结果,中位生存期为2.8个月,存活半年者仅占18.7%,1年者占6.5%[4]。本组46例均选用三联大剂量化疗栓塞治疗3个月、半年、1年以上的生存率分别100%、95.7%和69.6%。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小剂量或单用化疗药物等疗法,也较全身化疗、肝动脉结扎术治疗显着。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是治疗中晚期肝癌有效疗法,它使肿瘤缩小,AFP明显下降,肿瘤组织坏死,生存期延长。给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创造条件,使他们有介入后再手术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腹部介入放射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5,58

[2] 贾雨辰.肝癌介入治疗进展.实用外科杂志,2006,11(5):271

[3] 杨学良.肝癌导管灌注化疗和栓塞疗法的初步探讨.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15(1):54

9.放射治疗意外事故应急预案 篇九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放射治疗意外事故,规范放射工作防护管理和突发放射治疗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医院员工、来诊病人和环境安全,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列》、《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对突发放射治疗意外事故,各分院、科室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和加强相应的监测、应急制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及时控制。

有关科室主要负责人要不断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贮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依靠科学,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规范业务操作,实现应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1、发现突发放射治疗意外事故的的分院、科室作为第一报告人,应立即汇报设备科、保卫科、医务部并说明初步原因。

2、设备科、保卫科、医务部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并立即报告院领导,设备科、保卫科、医务部协助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人员撤离现场并保护好现场。

3、如放射源泄露,保卫科负责维持好秩序并设立隔离区,任何科室不得瞒报、拖延不报或谎报。

4、设备科应迅速确定放射源的种类、活度和出厂日期。报告院领导,医院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向环保部门报告。

5、若出现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同时报告公安部门;出现放射源泄漏等可能造成人员受超剂量照射的情况,同时报告卫生部门并将受照人员送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6、设备科会同有关科室进行分析确定事故初步处理意见,报请辐射安全环境保护管理小组及院领导批准后实施,需要厂方派人的应及时连续,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

7、放射源事故发生后,放射源使用、管理人员和部门要及时总结事故发生原因,其他人员和相关部门要引以为戒。

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1、特殊管理药品是指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依照《药品管理法》及相应管理办法,对这些药品实行特殊管理。

2、购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特殊药品的采购和保管应由专人负责。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应做到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帐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并做好记录。

3、特殊药品的采购应做好计划,按规定逐级申报,经卫生局批准后,到指定医药公司采购。入库应按最小单位包装逐支逐瓶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

4、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应存放在安装有防盗门窗的专门仓库的保险柜内,严防丢失。药房和临床科室急救备用的少量基数药品,均应存放在保险柜内,并指派专人保管。

5、特殊药品仅限本院医疗和科研使用,不得转让、借出或移作它用。严格按规定控制使用范围和用量。对不合理处方,药剂科有权拒绝调配。医生不得为自己开处方使用特殊管理药品。

6、麻醉药品应使用专用处方,处方保存三年备查;精神药品和医疗用毒性药品处方保存两年备查,并做好逐日消耗记录和旧空安瓿等容器回收记录。

7、确因病情需要连续使用麻醉药品的危重病人,可凭《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到指定医疗单位按规定开方配药。

8、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擅自配制和使用含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的制剂。建立完善的特殊药品报废销毁制度。原则上失效、过期、破损的特殊药品每年报废一次,由药剂科统计,医院领导批准,报卫生局监督销毁。旧安瓿等容器要定期处理,至少两人参加,并详细记录处理过程,现场人员签字。

医用高压氧舱安全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医用高压氧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医用氧舱安全管理规定》(质技监局锅发[1999]218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本省高压氧治疗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医用高压氧舱(以下简称医用氧舱)是医疗机构主要用于临床治疗缺氧性疾病、康复治疗、氧舱内抢救、氧舱内手术以及治疗高气压对机体损伤的一种特殊的医疗设备,是近年来我国发展迅速的边缘性综合学科,属高气压医学范畴。高压氧治疗只有合理使用、严格管理、规范操作才能确保临床疗效,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一)严格遵守医用高压氧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结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严格掌握医用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合理开展高压氧治疗技术。具体参照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推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决定高压氧治疗病人或高压氧病人会诊应具有高压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

(三)医用高压氧的各级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自己的工作职责,要坚守岗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

(四)建立健全医用高压氧治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对重点病人进行随访、记录。

(五)严格实施高压氧治疗的各种操作规范以及各项规章制度。

(六)实施高压氧治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治疗的目的、治疗风险、治疗时的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七)根据医用高压氧的临床特点,制订行之有效的检查条款,做到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检查不合格的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

(八)医院有关的管理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医用氧舱科室安全管理的力度。要经常深入高压氧科(室)督促检查,抓好安全教育,严防差错事故,把医疗安全落实到实处。

(九)其他技术管理要求: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医用高压氧治疗器材,不得通过器材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违反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用高压氧治疗器材;用高压氧呼吸装具实行每人固定制度,严格把好消毒关,防止交叉感染。

(十)管理要求: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制度,按照规定收费。

血液透析质量管理制度

加强维护性血液透析患者管理及监测是保证透析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包括建立系统而完整的病历档案和透析间期患者的教育管理,定期监测、评估各种并发症情况,并作出相应处理。

(一)建立系统完整的病历档案

应建立透析病史,记录患者原发病,并对每次透析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平时的药物及其它器械等治疗情况、患者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记录。有利于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二)透析间期的患者管理

1、加强教育,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包括戒烟、戒酒、生活规律等。

2、饮食控制。包括控制水和钠盐摄入,使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5%或每日体重不超过1KG;控制饮食中磷的摄入,少食高磷食物;控制饮食中钾摄入,以免发生高钾血症。保证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达到1.0—1.2g/Kg体重,并保证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以避免出现营养不良。

3、指导患者记录每日尿量及每日体重情况,并保证大便通畅;教育患者有条件时每日测量血压情况并记录。

4、指导患者维护和监测血管通路。对采用动静脉内瘘者每日应对内瘘进行检查,包括触诊检查有无震颤,也可听诊检查有无杂音;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每日应注意置管部位出血、局部分泌物和局部出现不适表现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三)并发症和合并症定期评估与处理 常规监测指标及其检测频率如下。

1、血常规、肾功能、血电解质(包括血钾、血钙、血磷、HC03-或CO2CP等)。建议每月检查1次。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透析处方和药物治疗。血糖和血脂等代谢指标,建议有条件者每1—3个月检测1次。

2、铁指标建议每3个月检查1次。一旦发现血清铁蛋白低于200ng/ml或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20%,需补铁治疗。如血蛋白(Hb)低于110g/l,则应调整促红胞生成素用量,以维持Hb于110—120g/L。

3、iPTH监测建议血iPTH水平每3个月检查1次。要求血清校正钙水平维持在正常底限,约2.10—2.37mmol/L(8.4—9.5mg/dl;血磷水平维持在1.13—1.78mmol/L(3.5—5.5mg/dl);血钙磷乘积维持在55mg2/dl2及以下;血ipTH维持在150-300pg/ml.4、整体营养评估及炎症状态评估建议每3个月评估1次。包括血清营养学指标、血hsCRPC水平、nPCR及营养相关的体格检查指标等。

5、Kt/V和URR评估建议每3个月评估1次。要求spKt/v至少1.2,目标为1.4;URR至少65%,目标为70%。

6、传染病学指标必须检查。包括肝炎病毒标记,HIV和梅毒血清学指标。要求开始透析不满6个月患者,应每1-3个月检测1次;维持性透析6个月以上患者,应每6个月检测1次。

7、心血管结构和功能测定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波、外周血管彩色超声波等检查。建议每6-12个月1次。

8、内瘘血管检查评估每次内瘘穿刺钱均应检查内瘘皮肤、血管震颤、有无肿块等改变。并定期进行内瘘血管流量、血管壁彩色超声等检查。

病理诊断报告审核制度

1、病理诊断报告书应准时、规范、文字准确,字迹清楚。

2、病理诊断报告内容的表述和书写应准确和完整,用中文或国际通用的规范术语。

3、有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时,涉及病变部位或病变性质,需要重新审查。

4、凡是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报告,均需副主任医师以上审核,方可报告。

5、凡涉及恶性肿瘤、器官切除,或良性重大手术,可能危及患者健康或生命的,均需副主任以上专家审核后报告;对特别疑难、重大的病理诊断,要召开病理诊断大会诊。

6、病理诊断报告应在7个工作日内发出,疑难病例和特殊标本除外。

7、严禁出具假病理诊断报告,不得向临床医师和患方提供有病理医师签名的空白病理学报告书。

8、病理报告发出后,如发现非原则性的问题,可以补充报告的形式进行修改。

9、病理报告发出后,如发现原则性的问题则需做出更改并立即通知临床医生。

10、原始样品过小或在采集过程中挤压严重,或取材代表性不够(如肾脏穿刺未见足够数目的肾小球,肝脏穿刺标本无足够数目的汇管区等),影响正确的诊断,均需在报告中说明。

11、病理诊断报告在7个工作日内发出≧90%,病理报告书内容与格式书写合格率≧90%。

12、有完整资料证实上述规定得到有效执行。

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贯彻落实卫生部、省卫生厅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要求,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单病种质量管理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各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三、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医务部主要负责制订我院单病种质量管理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协调单病种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审核单病种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承担,对我院单病种质量管理质量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相关科室成立单病种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主管医师主要负责单病种的实施,单病种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质量控制,评估改进。

(一)进入路径病历的选择要求:

1.诊断明确;

2.无其他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病;

3.病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4.诊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

(二)实施过程控制与变异分析:

按单病种质量管理准入标准,医护人员选定患者后,进入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执行计划,并协助做好变异检测,进行变异分析;对部分不符合的患者退出单病种质量管理。不断分析变异原因,提出改进建议,汇总病种资料,分析质量管理情况。

(三)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控制指标:

1.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2.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一周内再住院率。

3.住院日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

4.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每床日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

上一篇:纪检部学生会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开盘活动公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