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精选8篇)
1.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篇一
不良贷款前清后溢的成因及对策
目前,不良贷款清收是各地农村商业银行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不良贷款前清后溢的现象普遍存在,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防范化解农村支行风险,提高农村支行效益的重点工作,对此,各家农商行高度关注,分析问题原因,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想方设法堵住不良贷款前清后溢。
一、不良贷款前清后溢的主要原因
1、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环境不完善。
农户文化素质低,信用意识淡薄,贷户之间互相攀比、互受影响。这主要体现在老贷款及一些行政干预的专项贷款如,xxx、xxx、xxx行的双孢菇贷款,贷款到期后,贷户之间相互看,你不还款,我也不还。总觉得钱是国家的,用的理直气壮,天经地义,对到期贷款能拖则拖,能赖则赖。还有一些贷款户认为支行没有健全的法律管理体系,我即使不还,你也无能为力。有些贷户则是负债累累,家徒四壁,干脆就是破罐子破摔。
借款人口头承诺较好,实际兑现较差。有的借款人把支行的催收不当一回事;有的借款人不接听贷款人的电话;有的借款人在支行不知情的情况下顶名给他人借贷款,支行实行不良贷款集中清收后,不良贷款划剥到资产中心管理,贷款分布区域广、笔数多、金额小,中心人员有限,造成清收经理管户较多,对到期贷款不闻不问,借款人对偿还逾期贷款没有时间观念。
2,违规放贷是不良贷款前清后溢的主要根源。由于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低,合规意识淡薄,业务操作违规,“三查”制度不严。信贷人员未严格按照信贷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办理业务,超比例贷款、超权限贷款、跨区域贷款、化整为零多头贷款、冒名、化名贷款、违规担保贷款、人情贷款、违规延期等信贷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究其个别支行员工舍己为借款人违规的动力,不排除个别员工还存在道德风险因素,这是各支行风险防范中的重之重。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重在口头、书面上,实际操作执行少。一是贷前调查不细。缺乏科学全面的调查论证,信贷员单凭借款人口头陈述和印象就草率做出决定,造成贷款投向不准,客户进入和贷款发放把握不严;二是贷时审查不严,只重看书面材料,不深入审查借款人、担保人的真实情况;三是贷后检查不力。贷款发放后,除贷款交息或到期电话催收外,基本上不再过问,信息掌握不及时,致使贷后管理出现“真空”。
3、对借款人违约缺乏有效制度制约。
虽然信贷制度不断在健全完善,但对借款人违约没有强制约束的法律和办法,因而导致借款人违约成本低,贷款到期后借款人不偿还贷款本息,贷款人除了催收或者依法诉讼外,就没有其他有效办法催收。目前依法诉讼时间长、执行难,对借款人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借款人偿贷意愿低。
4、业务操作违规,贷后管理制度不严。
随着信贷管理系统日趋完善,电子、影像设备的使用,贷款调查、审查两个环节做得相对较好;主要是贷后检查环节,客户经理重视程
度不够,检查频率低、流于形式,贷款出现风险后,往往不能及时预警,采取有效措施防控风险,等到贷款逾期或大量欠息后,风险已难以控制、化解。
5、借新还旧,淡化了借款人的还款意识。部分支行对到期难以收回的贷款,采取借新还旧的方法变通,对已经出现风险的贷款不是及时提示预警而是掩盖事实,长时间的借新还旧,使部分借款人淡化了还款意识,增加了支行对贷款收回的难度,致使贷款越盘越死。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强内控,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完善贷款决策机制,完善支行贷款审批委员会职能,充实法律人才,增强对贷款的合法合规性审查。二是严格按照信贷管理操作流程规范信贷行为,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引导借款户规避好市场风险,防止贷款挪作他用,同时杜绝违章违纪贷款的发放,防范操作风险。三是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支行现业务品种单一,信贷业务是资产类的主打业务,只要控制了信贷业务的风险,也就控制了农信社的主要风险。四是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岗位约束机制。每笔贷款都有AB角色,通过岗位约束来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严把贷款投放关,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贷款。
2、加强信贷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培育高素质的信贷队伍。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努力把信贷队伍建设成为作风优良、业务精通、执行有力的坚强战斗集体。一是要
实行竞争上岗,不断充实信贷队伍。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让那些作风正派、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业务熟悉、能吃苦耐劳的员工从事信贷工作,并定期实行轮岗制度,防止个人行为风险。二是要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经常开展业务及法制教育,认真贯彻“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努力培养一批精业务、懂经营、会管理、强风险的“复合型”人才。
3、加大宣传,营造信用氛围,创建良好的诚信环境。
通过加大宣传,积极依托地方党政支持,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宣传发动,大造信用平台建设的声势和影响,在辖区内深入信用工程建设,努力培育信用平台,努力构建良好信用环境。扎实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依据评定结果划分客户群体,分类进行扶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定期开展信用村户评先工作,表彰通报诚信单位和个人,并把环境建设工作情况纳入考核,强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创建良好环境,让那些诚实守信、奋发进取的农民切实得到信用的实惠,从而建造互动共赢、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4、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合理化解信贷风险。严格落实新增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努力推行“包放、包收、包效益、与薪酬直接挂钩”的“三包一挂”制度,切实把贷款风险管理与信贷人员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大力推行尽职免责制度,组织人员对不良贷款风险成因进行重新核查确认,划分责任。对信贷人员确实履职,因天灾人祸等客观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实行免责,仅承担催收管理责任;对确因主观因
素而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加大考核追究力度,实行赔偿制度,坚决予以限期收回,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5、依法清收,借助外力联合攻坚。要进一步加强与公、检、法、纪检部门的合作,对行政公职人员欠款,配合纪委开展专项清收活动;对涉嫌诈骗、内外勾结发放顶冒名贷款等违规违法行为,联手公安机关进行严厉打击;对陈案、未执结案件,协调法院进行集中清理清收;对以贷谋私等渎职行为和未及时保全债权的失职行为,移交检察机关依法查处,切实提高清收成效,推动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6、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对症下药清收。多措并举清收,根据贷款拖欠的不同成因做到“一户一策”。对赖债户,钉子户,可通过依法起诉,强制清收;对老、旧沉淀贷款和死亡绝户贷款,通过地方政府和村委会能落实的,想方设法予以落实;对行政干预贷款,可通过加强同地方政府、社会各部门的联系,磋商协调,千方百计为盘活不良贷款。
7、核实贷款责任,实行责任清收。即在划分时间段的基础上,对所有新增贷款梳理建档,按发放过程中的审批、担保、发放、介绍等不同情况确定第一责任人,新增贷款形成不良的,责任人负责清收。并采取领导带头,主管部门督促、落实奖惩措施等办法,促进责任清收的落实。尤其对违规发放的贷款,必须要求限期收回,限期收不回或清收效果不佳者,扣发效益工资归还责任贷款,从而促进责任人收回不良贷款。
8、紧紧依靠政府,实行政银合作清收。即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借助行政力量,帮助支行清收不良贷款。实行政银联动清收,如何争得政府的支持是关键,支行要采取积极向政府汇报和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经济发展“双管齐下”的策略,争取政府把清收农村支行不良贷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9、优化增量贷款,防止新的不良贷款产生。当前,一是要准确定位“三农”,加大小额农户贷款的投放,杜绝“垒大户”现象。同时,继续开展评定“信用村、信用户”工作,发放支农贷款的同时,提高社会信用度。二是要拓宽服务范围,增加贷款种类,大力开办质押、可流动房产抵押、汽车、住房消费贷款。三是要巩固和培育黄金客户。工作要有前瞻性,对于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私营企业也要提前介入。四是要加强贷款管理,完善担保措施,系紧贷款安全绳。通过以上措施,以增量稀释存量的同时,也把住了新增贷款投放关,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
2.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篇二
一、冒名贷款的特征
(一)名义借款人和贷款实际使用人不一致
一是冒名贷款。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办理农户贷款时,在名义借款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虚构或采取不正当手段,借名义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资料取得贷款。如曹某在李某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李某的身份证及名章在农村信用社办理冒名贷款5万元。二是借名贷款。借款人在征得名义借款人同意并取得相关个人信息资料的情况下,以多个借款人名义取得多笔贷款,获得较大贷款额度。此类问题比较突出,如某市13个县(市、区)27家农村信用社中该类贷款占该辖区冒名贷款总笔数和总金额的86.37%和79.73%。三是假名贷款。部分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混乱,为完成收息任务,虚构借款人名义和个人资信等信息资料,违规放贷。如某社为了完成贷款利息收入任务,信贷员虚构5人姓名,伪造个人信息资料以贷收息5笔共计9.35万元,贷款后直接转入利息收入科目,虚增贷款利息收入9.35万元。
(二)贷款种类规定的用途和实际用途不一致
一是个人贷款企业使用。由于部分企业因贷款所需手续不全,无法以企业名义取得贷款,采取法人代表或他人名义从信用社取得贷款。如某联社营业部以担保贷款形式,发放给邵某贷款300万元,发放给张某贷款1000万元,全部用于企业煤矿技术改造。二是个人贷款村委会使用。以村委会主任(村支书)名义申请贷款,村委会实际用款。三是多人贷款一人使用。联保小组成员受自身利益驱动,互相利用、互相借用私章,虽在借款合同上签字盖章,但联保小组贷出的资金实际被其中一人使用。如某营业所向8个联保体37户发放贷款74万元,合同用途为购农用车,实际其中一人用于小煤矿投资。四是以贷还贷、以贷结息,利润指标失实。例如,2003年7月27日、7月30日,某村委借用本村村民范某等三人名义向某信用社借款3笔共计28.4万元,用于归还该村委贷款,其中以贷还贷195.36元,以贷还息28.4万元,占该信用社当年全部利息收入的50.36%,导致财务会计报表严重不实。五是转移贷款用途,贷款投向违规。以冒名贷款方式取得贷款,转移贷款用途投向于产能过剩行业,如某信用社借款人李某借用乔某等其他17人身份证,以小额信用贷款名义取得支农再贷款18笔共计42.7万元,被全部挪用,购买大型载重汽车。
(三)抵押贷款少,贷款质量差
由于农村农户的土地房屋无相应的土地证和房产证,而农村地区办理抵押的手续相对较为繁琐,造成顶冒名贷款基本以保证人担保的形式发放。某市顶冒名贷款中,保证方式51276万元,占比84.7%,而以有资产抵押的为4206万元,仅占6.9%。在已暴露但未清理规范的项冒名贷款中,按五级分类划分,顶冒名贷款中不良贷款12721笔、金额55630万元,占全部顶冒名贷款笔数、金额的96.2%、91.9%,其中:次级类4831笔、金额23698万元;可疑类7324笔、金额30783万元;损失类556笔、金额1149万元。而正常类贷款508笔、金额4908万元,仅占全部顶冒名贷款笔数、金额的3.8%、8.1%。
二、冒名贷款大量存在的原因
顶冒名贷款形成时间,从2000年农村信用社开始推行小额农贷一直持续到2007年上半年,2002-2005年达到顶峰。时间跨度长、违规数量大、涉及机构广。究其原因,有历史原因、社会因素、体制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农村信用社粗放管理、粗放经营所致。
(一)制度不健全是形成冒名贷款的基本原因
多年来,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管理体制不顺,农村信用社一直在改革探索中坎坷前行,造成其外部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的重心偏重于摆脱经营困境、发展业务,内部规章制度滞后业务发展,有的制度在业务、环境、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能及时进行修订,出现制度不合理、不适应的情况。如对小额农贷、联户联保贷款等业务推出后不能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操作流程、细则,银监会在2004年出台《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后,各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没有按照指引的要求对贷款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及时的补充、完善和调整。
(二)制度执行不严格是形成冒名贷款的直接原因
银监会成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信用社行业管理部门相应制定了一大批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各县市区信用社先后完成一级法人社管理,但顶冒名贷款未得到有效扼制。制度执行不力,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规办理、违法操作是形成顶冒名贷款的直接原因。一笔贷款发放牵涉到信用社主任、外勤副主任、客户经理和监督检查人员等多个岗位多名人员,贯穿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等多个业务操作环节,由于各条线、各环节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业务流程来办理,“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发现问题没有引起重视,为顶冒名贷款的发放提供了可乘之机。更有甚者,部分客户经理内外勾结,违规操作发放顶冒名贷款,这些大多与“吃拿卡要”问题并生并存。此外,由于受信贷人员数量限制等原因,客户经理岗位轮换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联社客户经理长期不进行交流,致使顶冒名贷款的问题长时间不能暴露,日积月累成重垢。
(三)员工素质不高是冒名贷款长期存在的内在原因
受地域和业务性质的影响,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在各类银行机构中,一直被视为“弱势群体”,其他银行高端人才不愿意进,自身人才溃乏,大量信贷人员未接受正规业务学习,大多凭经验操作业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整体管理粗放的环境下,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有的员工较多考虑绩效考核中的利益或者为个人谋私利,不准确、不充分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四)内部监督缺失是冒名贷款泛滥的重要原因
尽管各家联社成立后,都设立了稽核监督部门,但人力不足、地位弱化使其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前几年各家联社稽核检查看,每年基本只开展高管离任稽核方面的检查,而且只是泛泛检查,审计意见就问题说问题,信贷业务方面的专业检查很少;近年来,稽核监督得到重视,每年都能够组织多次信贷、合规方面的检查,但从实际情况看,监督检查不深入不彻底,很多检查在一定程度上走了过场,许多问题未能及时发现,或者是发现后不能及时、彻底纠改,内部监督的效果不理想。此外,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不力,部分联社对顶冒名贷款的相关责任人不按规定进行严肃追究,而是碍于情面姑息迁就,不能起到警示与防范作用。
三、冒名贷款的治理对策
(一)加大信贷管理制度执行力度,防范操作风险
切实落实贷款“三查”制度,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严把贷前调查关和贷中审查关,堵塞贷款审批环节中的漏洞,加强贷后资金的跟踪管理,从源头上杜绝冒名贷款的产生。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客户的资金需求,细分产品市场,采取提高授信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增加服务品种、创新服务方式等措施,满足客户正常合理资金需求,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调整贷款操作流程,强化相互制约。一是强调前台真实性调查。农联社要修订有关制度,进一步明确农户贷款的真实性审查条款,以及违规后的责任处理。聘请信誉好、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本地人员协助农户贷款调查,解决信贷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增加中台合规性审查。中台人员可由农联社指派的内勤主任担任,内勤主任除对信贷员填写的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借款借据与审批决策文书等进行审核外,还要与借款人见面,以解决单人调查的弊端。三是强化后台规范性操作。后台人员在办理农户贷款入账、农户填写借据和支付现金的每一个环节,强调按章办事,严格执行现有的规章制度,严格审查借款人真实身份,对于大额现金支付进行备案。
(二)完善贷款档案管理,强化责任追究
一是要妥善保管农户信贷档案,特别是已经结清的农户贷款资料要按档案管理要求及时归档,不能随意丢弃。二是要完善档案管理要素,可在借款借据上预留借款人印鉴、指纹等重要信息,便于追查冒名贷款行为和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三是要对贷款档案信息及时更新,记录每一笔贷款情况。四是开发农户贷款档案管理程序,并在联社系统联网使用。这样既能减轻信贷人员工作量,又能及时监测农户负债情况和偿债能力,对负债情况不正常、有冒名嫌疑的,可跟踪检查。
(三)完善内部稽核方式,提升内部审计效率
由于农户贷款面广量大,内部稽核要做到逐笔审核比较困难,农联社应在提升内部审计效率上下功夫。一是改变目前每年进行信贷大检查的模式,对每个信贷人员所经办的业务进行抽查,如抽查中发现问题,可集中力量对该信贷员的每笔业务进行逐笔排查。检查时可组织业务职能部门、基层信用社交叉进行或独立实施突击检查。二是落实检查责任,对检查中应发现而未发现的问题或知情不报隐瞒事实真相的,要追究有关检查人员责任。三是加大对责任人和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要综合运用经济处罚、纪律处分、移送司法机关等多种手段,震慑违法违规行为。
(四)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行为监控,强化员工职业道德教育
一是加强和完善对员工八小时以外行为的监察,发现有涉黄、涉赌、涉毒以及未报告的股票买卖和经商办企业等行为的,要即行调离原岗位,并要对其原来所办业务进行审计。二要采取交叉调查形式对客户进行调查,通过不同的人与客户进行联络,减少客户对其腐蚀的可能性。三要经常开展案例分析,加深员工对法律、监管规定的认识,提高其对道德风险的警觉性和抵御能力。
(五)加大对冒名贷款的查处力度,有效防范冒名贷款风险
监管部门要将查处冒名贷款工作作为推动深入开展案件专项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出重拳、下猛药”制定防治方案,定期不定期地对重点农村信用社进行跟踪检查,对查出的冒名贷款责任人及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要从严处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加强对冒名贷款风险的认识,正确处理自身效益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在合法合规、审慎经营的原则下,发放大额贷款,从而有效防范农村信用社风险。
参考文献
3.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不良贷款 原因 对策
农村信用社经过十余年来的自主经营,已成为县级及县级以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柱。长足的发展既迎来丰硕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暴露出负面效应。不良贷款的高居不下就是高效益带来的苦果,它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给信用社经营带来困扰,它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症结所在。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
1.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一般而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借款人的原因、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失误、其他原因等三大类。借款人信用观念差、经营不善以及行政干預形成的不良贷款虽然所占比重较大,但都属于外部原因,纠改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在此不愿多议。本文就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的弊端谈谈自己的看法。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是贷款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新的开发项目看重的不是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及贷款抵押品变现率,而是习惯于对借款人业务经营效益的预测。当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出现疑虑时,发放贷款又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异地贷款、多头贷款在各信用社属普遍现象,对此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制约手段;当意识到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果断措施又跟不上;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却疏于催收或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使贷款造成损失。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健全。从信用联社到各信用社没有一套健全、有效、快捷的风险防范章程;从领导到信贷员在观念上效益大于一切根深蒂固;从上到下缺少一整套风险监控机制。“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在一些信用社依然存在;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1]。
三是信贷人员防范风险素质低下。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尤为突出。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 “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
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 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贷前调查不细、走过场,贷款审查流于形式是贷款形成风险的首要原因。
2. 防范和控制不良贷款形成与增加的几点意见
依据农村信用社目前的体制及现状,要切实改变贷款风险占比高的问题,必须在不良贷款的防范和创新信贷管理机制两方面入手,着力点放在发放贷款的前期--调查、审查阶段。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防范,必须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施治措施。
2.1实行岗位负责制,确保审、贷、查各施其职。
一是在制度、行政管理以及权力分配等方面真正确立审、贷、查三岗分离制。凡新发放的贷款,不论金额大小必须通过审、贷、查环节方能发放,实行各岗位层层负责制,与利益挂钩[2]。二是农村信用社的岗位设置要本着相互监督、层层负责的精神设立。通过实行岗位负责制和三权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增加贷款透明度,防止徇私舞弊,确保贷款质量。
2.2贷款权限实行区域控制,与不良贷款占比挂钩
即以各经营单位的不良贷款增、减为依据,结合各信用社信贷管理人员素质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区别对待,综合确定其不同阶段的贷款审批权限。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季度或半年调整一次。
2.3实行信贷员集中办公,确保信贷资金安全运用
改变信贷人员分散在家,单人调查,单人办理贷款,无人监督的粗放经营工作程序。有条件的可成立贷款管理中心,分别设立个贷部、企贷部、按揭贷款部等部门,分门别类办理贷款业务。
2.4实行抵押物现场鉴定,防止风险的形成
应对贷款抵押物实行县联社鉴定制。县联社成立鉴定小组,负责对贷款前抵押物进行合法性、合规性以及市场实际变现价值的现场鉴定。当信贷业务完成后,按季对抵押物进行价值核实,并有记录。既是对鉴定小组工作成效的记载,更是及时调整贷款管理策略的依据,防止风险的形成[3]。
2.5设立法律顾问岗,确保贷款合法有效
应在县联社一级设置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配备既懂法律,又懂金融业务的骨干为法律顾问。大额贷款必须经法律顾问审查签字同意,方能正式发放。同时,对风险贷款的清收起到法律保障作用。
2.6因企施策,采取相应措施化解风险
发放贷款时,应根据不同的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中。当企业恶意套取贷款时,信贷人员及主管部门应立即根据借款合同规定收回贷款,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当一些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影响还贷的,信贷人员及主管部门应尽力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督促还贷;当企业出现重大信用恶化现象、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信贷人员及主管部门应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保全资产,化解风险。对贷款企业实行信贷员包企业责任制,与信贷人员工作业绩、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对企业建立信用档案,适时调整授信额度和风险类别。
参考文献:
[1] 沈素素.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控新降旧的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3):64-67.
[2] 匡爱梅.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分析[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2(4):46,51.
[3] 贾梦竹.T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分析[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2(1):79.
4.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篇四
【摘要】:学业不良儿童(俗称“差生”),他们在学习成绩上明显落后于同学,有些孩子还附带着一些行为问题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困扰着学校的老师,困扰着家长,同样也困扰着学生本人。这类儿童习惯性地被人们贴上“差生”标签,在学校被同学们嘲笑,时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或者轻视和忽视或者家长的责骂甚至体罚。由于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些学生通常表现出:自我价值感低下、紧张感强烈、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学习动机低落,这些消极因素很大程度制约了他们学业上的进步和整体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问题?又该通过那些有效措施去预防和解决呢?本文重点研究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心理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字】: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心理成因教育对策
一、前言。
二、学业不良的概念。
三、学业不良的分类。
四、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心理成因。
1、智力发展迟缓。
2、认识能力失调。
3、学习能力欠缺。
4、行为、情绪问题。
5、自身性格因素。
6、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五、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策略。
1、分析和明确原因。
2、针对事实和原因开展训练。(技能训练、能力训练、学习方法训练等)
3、行为矫治策略。
4、家校教育一体化,共同关注和关爱学业不良儿童。
5、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其它优势。
六、结语。
参教文献:
1、冯江平:《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2、刘全礼:《学业不良儿童教育学——儿童学业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3、俆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4、吕静:《儿童行为矫正》,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第一版。
5.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篇五
不良品行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摘要:技校学生不单学习基础差,更主要的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智商高但情商低,这给技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德育工作中做到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盲目性,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技校学生、心理、教育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大中专学生由原来的计划内招生并实行统一分配工作变为并轨制招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加上大中专院校扩招,绝大多数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都涌入高中,希望三年高中毕业后能升入大学深造。中考后没有考取高中,或者由于学习困难成绩差而被中学拒之高中门外的学生,他们在万般无奈下选择了技校。有的学生则因初中毕业时年龄尚小,考不取高中,而父母又没有精力来管教他们,于是就把他们送到技校,把技校当做子女的“托儿所”。正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技校生源素质每况愈下,他们打架斗殴、逃学旷课、厌学违纪等情况经常发生,他们没有起码的法制观念,自制能力低,没有远大的目标和人生的理想,浑浑噩噩、得混且混。作为技校的教师,面对这些学生,首先要分析他们的病因,找准病症,对症下药,慢慢进行治疗和矫正。
技校学生为什么大部分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良品行呢?透过现象,我们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造成他们不良品行的心理原因主要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等多方面:
一、没有人生奋斗目标,没有责任感
一部分技校生困惑、迷惘,因为读技校不是他们的首选,但不读又没有地方读书,在这样一种无奈下,他们只能被迫选择读技校,来到技校又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前途在哪里。这是一部分学生的状况,而那些学习本来就差的学生,他们已经混了多年,至于来技校学什么,毕业后又将去做什么他们根本没有去想。他 1
们不会去思考如果不掌握一技之长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将意味着什么,他们更不明白今后在社会上打拼是需要有扎实基础的。他们就像没有目标的船,在人生的海洋上任意飘荡,因为没有目标、没有奋斗的动力,所以学习上松松散散,没有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而是在学校和老师的监督下被动地学习。于是上课有的看课外书,有的讲小话,有的睡觉„„,总之,在他们的感觉里学习是为父母、为老师,独独不是为自己。有的学生甚至连考试都公然缺考,虽然学校组织补考,但他们也不去补考,有少数学生毕业时不及格的科目多达十几门,毕业证书根本领不到。这一部分学生他们根本没有责任心,没有责任感,对自己不负责,对家庭、对父母不负责,很难想象他们今后会对社会负责任。
二、自主择业
过去计划内招生,国家统一分配,那时候中职学校火红热门,许多农村的子女,他们都盼望着能考上,端上国家的铁饭碗,故那个时期录取的学生,绝大多数品学兼优,便于管理。而且那时的学生爱学习,目标明确,文化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学生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而现在的学生呢,本身学习基础就差,加之“铁饭碗”被打破,毕业考公务员又受到种种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初进学校之时还有认真学习的念头,但是由于意志薄弱,受厌学者的影响,锐气慢慢被磨蚀,也变得懒于勤学,有了混的想法。现在的中职学校里挑灯夜战、书不离手,时时有人读书学习、处处都刻苦攻读的身影的浓浓的学习氛围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胡吹乱侃、“闲庭信步”一般悠闲的校园生活。他们没有积极向上的追求精神,而是涣散、消沉,大有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天会怎样的思想。
三、自暴自弃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杠杆的作用,对学生的评价唯成绩论,对好学生的评价则是以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听课做笔记、积极回答老师提问、平时遵守纪律为条件;而那些坐不住、个性较强、上课时间会开小差、喜欢张扬个性的学生则列入差生之列。从小学到初中,他们都是老师眼中的差生,得不到老师的赏识与表扬,老师也没有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与平台。他们就像大树下的不起眼的小草,老师的阳光雨露都被他们头上的大树承受了,他们很难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就会产生焦虑,失望等情绪,长期如此,有的学生就会破罐子破摔,甚至和老师产生对抗情绪,经常在班上搞点恶作剧。总之,在他们的心
目中,总认为老师不公平、偏心眼,好事只会轮到少数优等生身上,而班上一出问题,就责怪差生。在这样扭曲的心理状态下,他们哪里能用心学习呢?这部分人虽然读完小学读初中,但文化基础甚差,他们面对技校的专业课学习还是感到力不从心,到了技校,他们对自己仍然没有一个整体的评价,他们不明白自己的前途,不知道自己的出路,还想象在中学时侯一般地混日子。这样的学生在学校的各班都有,而且还不只一个两个。
四、离异家庭子女多
据专家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离婚率近年来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由于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在家中大吵大闹,甚至夫妻反目离婚,这给子女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孩子原本拥有完整温暖的家,由父亲的呵护、母亲的疼爱,父母离婚使孩子曾经拥有的家丧失了。有的父母离异后建立了新的家庭,特别是有的父母重组家庭后就对子女不闻不问,把他们推给爷爷奶奶,这样,孩子感到父母不要自己了,自己是多余的人,于是他们心理失衡、自暴自弃,甚至为了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而故意做出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故意违反纪律让老师联系家长;或者故意和父母对着干,心灵扭曲、严重逆反;或通过恋爱寻找精神的慰藉,离异家庭的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他们外表强悍,实则内心脆弱。由于他们对父母离异给自己带来太多的伤害感到不满,所以这部分学生中的多数会表现出诸多的不良行为,如自闭、说谎、逃课、打架斗殴、抽烟酗酒、上网成瘾、恋爱等等。
当然,技校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还有学生本人的原因。针对中专学生存在的问题,我校采取了以下对策:
一、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主题班会树立学生的理想,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
我校每学年进行军训,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每天的两操,每周进行班主任工作例会,进行学生会干事、班干部培训,学生团员宣誓,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培训,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及理想教育片等系列活动。
另外,每周要求各班组织主题班会,如:“孝敬长辈”,“交通、出行、饮食安全”,“我的人生规划”,“三生教育”等主题班会,还结合一些突发事件,如消
防、地震、火灾等进行定期演练,并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要求各班进行讨论。每学期还安排讲座,如“做人处事”,“人生规划”,“理想与信念”等。通过多形式的活动,让迷惘的学生逐步树立起人生理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二、召开报告会并多渠道推荐就业
我校培养的学生中已有一些人事业有成,成了自主创业的企业家。针对学生到技校后的迷惘失落的心理,我校召开报告会,请那些自主择业后取得成功的毕业生回学校作报告,用他们成功的经验告诫学弟学妹们,只要自己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毕业后就业的机会多,就业的空间大,事业成功的机会对谁都是平等的,但机遇只钟情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如果在校期间不努力学习,没有一技之长,毕业时才后悔就来不及了。通过这样的报告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与东风雪铁龙、云南小松、六大茶山、博世、中国平安及昆明的许多人才交流中心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给学生提供用工信息,积极推荐学生就业。每年学生毕业时都要组织就业招聘会,许多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企业与毕业生进行面对面的双向交流选择,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由于学校在就业上作了大量工作,出口畅,毕业生就业率高。这就消除了学生无心学习,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心理,学生口碑宣传,为学校招生带来良性影响。
三、多渠道做好转化工作,培养学生自信心
我们学校要求全处教职工,特别是党员和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具有爱心、耐心、恒心和责任心,如前所述,进年来技校的学生中低端生多,品行失范的多,面对这些学生,学校党委、团委动脑筋、想办法、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做了大量工作。
(一)建立党员联系班级制度。
教务支部把党员分到各教学班担任党员辅导员,协助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要求各党员辅导员必须深入到自己联系的班级,对问题学生要多进行交心谈心,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不定期学习交流,听取思想汇报,对有入党志愿的学生进行党员知识交流培训,并积极参与策划组织班级活动,这一系列做法,既增加了班级管理的力度,提高了管理效果,又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例如我校党员李昌华,经常到联系班级检查两操,找问题学生谈话,做耐心细致的工作,班级的每次活动,他都和班主任一起商量
组织。
(二)与时俱进,修改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学校本着教育为本,对差生要多给予关心,要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的宗旨,我们每月统计学生考勤,对旷课多的学生,由学工部召集他们进行学习培训,给他们介绍考勤情况,重申学校纪律,强调违反纪律的行为的危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给他们改正错误,转变不良行为提供机会,学校把操行分达到劝其退学程度的学生,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课后帮扶。
(三)加强班主任交流培训,增强班主任的责任心和爱心。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是否拥有一支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办学的关键。每学期定期组织班主任经验交流,每学期由学校学工部召开班主任座谈会。每学期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带班主任到其他学校学习取经,学习别人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供自己借鉴。也请我校的主管领导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对新选拔的年轻班主任由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进行传帮带。由于采取多渠道提高班主任素质,所以我校绝大多数班主任工作勤恳,责任心强,以博大的爱心关爱教育学生,许多学生进校后转变大、进步快,这不能不说因为我们有一批有爱心,耐心,恒心和责任心的班主任。
(四)多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享受成功。
技校作为学生的职前学习学校,他与中学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中学是以升学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技校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工作打基础为目标,为此,我校为培养学生能力,除进行专业理论课学习外,还结合专业特点,组织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和文化艺术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才能的平台,为他们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能通过活动,大胆地表现自己,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找回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我校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每年组织球类、田径运动会、技能竞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参赛项目,人人参与,人人有成功的机会。这对那些从未评上过三好生,也没有被表彰过的学生来说,当他们领到获奖的荣誉证书,这该是多大的激励,他们能不产生自信和自豪吗?我校还时常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演讲、校园歌手、街舞、民族舞、书法、绘画、汽车模特、教室文化建设等。通过比赛,同学们在悠
扬的歌声和青春的舞蹈中找回了欢乐和生活的信心。
以管理育人,以活动育人,建立学校德育和教学的长效机制,是云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多年来逐步探索出的新路子,也是国家实行并轨招生后中职学校面临生源萎缩,而技校每年招生数量都有提高的重要原因。把子女送到交通技校家长放心,因为技校有一大批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教职工。
四、进行法制教育警醒学生。
针对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不遵守校纪校规等问题,我校每学期均组织相关的法制教育活动。学校通过请法律顾问、医疗卫生、公安消防、解毒所等工作人员作“法律知识”、“预防艾滋病”“交通、消防安全知识”等讲座,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搞好警示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制观念淡薄不但会毁了自己的前途,还会给自己的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通过大量的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学校纪律得到了明显好转。
6.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篇六
(2)高校要不断改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的转化。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诱发学生良好学业情绪的产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大学生自身要重新定位,制定合理的学习生涯规划。因此大学生要尽快转变学习方式,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主动积极地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大学生要尽早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生涯规划,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评估,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目标给人以希望,能够激发积极的学业情绪,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行动能带给我们成就感和满足感,产生良好的学业情绪。
(4)转变学习观念,倡导快乐学习。倡导快乐学习是减少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根本途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曾经被很多老师和学生奉为信条。这种观点从表面上看非常正确,但是它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人有着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如果学习真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当没有来自外部的学习压力时,人会本能地逃避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进入大学就不想学习,毕业后就放弃学习的根本原因。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要转变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变苦学为乐学,这样才能激发愉快的学业情绪,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持久的学习动力。
注: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ybb2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pekrun r,thomas gortz,woleram titz,etal.academic emotion 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a program of quan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educational psychologyist,.37(2):91-105.
[2]刘洋,孙晓楠.当代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4(17):29-31.
[3]王国炎.大学生学习指南[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7.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篇七
经济利益关系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影响下不断增强, 信用制度也得以普及,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收账款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能否有效管理企业的应收账款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现阶段, 企业在管理应收账款时存在很多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卖方与买方这两方面。因此, 现阶段各企业都很重视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 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从而为企业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
二、形成应收账款的成因分析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 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 造成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造成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营销人员的自身素质低。
营销人员自身缺乏责任感, 有的业务人员对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交易记录、银行信贷等情况大多不了解, 不调查不分析, 有的虽调查, 但不全不细不实, 只凭道听途说或简单了解就签订赊销合同, 组织发货, 导致货款拖欠。还有的营销人员被客户请一顿饭送一点礼, 有碍于对方的恩惠, 就放弃了对客户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有的营销人员业务不熟缺乏经验而导致应收账款出现风险等等。应当说营销人员的自身素质差是形成应收账款风险的主要成因。
另一方面, 企业的不乏有些营销人员, 由于业务素质欠缺、政治素质不高, 加之廉洁自律意识淡薄。有的业务人员从事营销工作的初衷, 不是为企业创造效益, 而是想自己谋福利, 因而在熟悉营销业务工作后, 摸熟了市场的基本路数, 就干起了坑害企业、自己发财的勾当。有的业务人员只为自己的人情打基础, 借花献佛, 为此不惜牺牲公司的利益, 把一些好处让给了客户, 拖延付款时间。这样的做法自然会使应收账款的回收期限拉长。客户的购买潜力有限, 业务人员为了达成业绩, 对公司有个交代, 往往强行塞货, 从而势必导致不能及时回收货款, 延长了应收账款的回收期限。有的把回收货款挪用后, 自己办公司、搞实体, 空手套白狼, 挣大钱发大财;有的挪用货款投到其他公司, 个人持股分红;有的与客户勾结, 设下一个客户不还款的骗局, 把货款直接落在自己开设的帐户上侵吞货款;还有的把企业发出去的货自己卖了, 再设法从银行搞到一张汇票, 经涂改或伪造后回企业交财务, 当假汇票不顶用时, 就把自己装扮成被骗的受害者, 而货款早就装入个人腰包等现象。
2、客户缺乏诚信经营意识。
客户缺乏诚信经营也是使应收账款出现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客户特别是有的个体经销商, 既无资金, 又无场地也无办公场所, 实际上就是皮包公司, 他们本来就无营销能力, 完全是靠诈骗发财的, 骗了“张三骗李四”, 腰包鼓满就溜之大吉, 连人都找不到了, 追货款谈何容易。有的企业早已资不抵债, 处于苟延残喘状态, 赊进货物只不过是勉强生存, 维持企业短暂的寿命。在这种情况下, 供货方赊给其货物之日, 也就是应收账款形成呆帐坏帐之时。另外就是有的客户, 一开始就是靠拖欠货款, 欺骗供货人过日子。有的有钱也不付, 混过两年就赖帐, 过了追诉时效, 供货方起诉都无门。有的在签订合同时就埋下伏笔, 给供货方设下圈套, 到时不是借故找货物一点质量问题为救命稻草不给钱, 就是在合同上抠字眼, 找漏洞不给钱。有的甚至骗足了钱之后, 偷偷转移资金, 宣布破产, 让供货方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 等等。不管是什么原因的货款拖欠, 都是因为客户不讲诚信, 欺骗了供货企业。在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阶段, 表现尤为突出。企业在推销产品中, 确须保持清醒头脑, 谨防上当受骗。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 企业为了扩大销售, 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这些因素常常迫使企业不得不采用赊销即发放信用的方式去争取客户, 扩大市场占有率, 而很多企业又故意拖欠账款, 市场信用体制又不健全。企业在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还没有充分调查了解情况,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竞争能力, 增加销售收入, 就一味地增加赊销额, 致使许多赊销款项无法及时收回, 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也就越来越大, 从而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
3、对营销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销售在企业发展经营中一定要把好“出口关”, 应当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这样既能促进营销工作的顺利发展, 又能防止在销售工作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腐败现象产生, 更能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从一些企业产生应收账款风险的状况看, 对营销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的确是一个抹之不去的成因。有的企业负责人, 只过问产品销出去了没有, 而不问货款有没有收回;有的只以销售价值考核销售人员, 而对货款回收不作为考核依据, 致使销售人员对货款能否回收漠不关心。还有的企业几年对货款回收情况没作认真分析, 既不知应收账款总额, 也不知存在什么经验教训, 在销售问题上糊里糊涂过日子;更有甚者, 有的企业应收帐款达到上亿元, 连一个规范的催收应收账款的管理办法和流程都没有, 更谈不上有职能清晰的专门机构和高素质专门人员, 因而造成应收帐款数额居高不下, 以致于影响企业的资金正常周转, 也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 还要健全内部激励及约束机制。改变以往只将销售人员工资、报酬与销售指标挂钩的简单做法, 建立内部考核责任制不但要将工资、报酬与销售指标直接挂钩, 而且应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 将应收账款余额与相关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要对形成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承担一定比例的经济责任。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着业务人员为了完成任务, 将货物送出去后不及时收因货款的问题, 占用公司资金, 完成自己的任务。因此, 谁负责的区域欠出去的货款应由其负责收回, 未收回的货款按欠款期计算利息, 由销售员承担。使应收账款与其经济利益挂钩, 要求其对自己经办的每笔业务进行事后监督, 确保资金的回收。
造成应收帐款风险的原因很多, 但综合分析, 主要有上述三个方面。这样在增加企业成本的同时也直接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这些问题不及时、妥善地解决, 将使企业经营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三、解决应收账款绩效水平的对策
企业应收账款问题发生后, 业务部门应采取各种措施, 尽量争取按期回收款项, 避免因为拖欠时间过长而发生坏账。面对种种外在环境状况所导致的收款困难和内部管理控制上的不足, 收款会变得越来越艰辛, 应如何大幅度提高应收账款绩效水平呢?为此企业应制定出合理的清对、催收办法。
1、加强应收账款日常动态状况的传递与报送。
应收账款发生后, 企业财务部门应每间隔一定时间, 以文书、表格形式向有关部门、责任经办人员和企业领导传递应收账款的动态信息, 最好是一月一次 (甚至更短) , 督促和提示上述有关人员及部门催收。对逾期未结清的应收账款通报的时间应更短。
2、关注往来客户的经营情况分析, 加强日常询证。
企业要随时注意了解业务往来单位的经营、财务状况及人员的变动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以防止由于对方单位的突然变故、经营失策及有关人员的变动可能造成的应收款无法回收的风险。财务部门要会同业务部门对应收款项的对方单位定时发送询证函, 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并确保诉讼的时效性, 防止应收款项体外循环的发生, 堵塞违法违规行为及防止法律诉讼收债的失效。
3、建立定期和客户对账制度, 动态跟踪、果断决策。
企业要建立定期和客户对账制度, 财务部门应协同有关的管理部门对企业所持有的应收账款进行跟踪分析。对于客户比较多的企业, 其管理部门应该每日打印出会计账上的全部接近到期的应收账款记录, 并至少每周将逾期应收账款记录分析一次, 并利用信息系统设置应收款预警程序, 及时获取提示信号, 提出处理意见。一般情况下, 应要求客户还清前欠款后, 才允许有新的赊欠。如果发现欠款逾期未还或欠款额度加大, 应断然采取措施, 通知有关部门停止供货。
4、建立责任中心, 将催收业绩纳入绩效考核。
建立以业务人员为主, 监察人员为辅的催收欠款责任中心, 将收回远期陈欠和控制坏账纳入绩效考核中, 增强销售人员对清理和催收陈账的积极性。
5、针对不同的客户关系, 采取灵活的催收政策。
对远期近期应收账款清理陈账未动的区域, 应限制发货或拒绝发货, 并加大催收力度:对有偿债能力却不履行偿债义务, 人为发生的赖账, 应在诉讼有效期内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以避免丧失追诉权, 造成坏账损失;对欠账部门确实无力支付的, 企业可以在了解其抵债物品的价格、质量和销售的情况下, 采取物质抵款, 也可以要求客户开出等值的商业承兑汇票, 以抵消应收账款, 早日变现;对能在约定期限内偿还货款的客户, 可以给予一定的折扣优惠, 以鼓励客户及早偿还货款。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只要企业采用有效的措施, 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是可以防范的, 从应收账款的源头开始采取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尽可能降低应收账款对企业发展带来的风险。也只有进行了科学的防范, 才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既扩大销售, 增加盈利, 又使应收账款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从而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其本质就是企业因赊销产品而形成的产物。应收账款是企业活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何安全、有效地加强应收账款治理, 降低资金的周转速度, 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提高经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应收账款,不良绩效,成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张云起.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2]张永旺.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途径[J].财会月刊, 2003 (4)
8.论不良师生关系的成因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师生关系;原因;对策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教育活动是在师生关系中开展和完成的,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活动的效果和成败。新形势下社会不断发展,产生于一定时代背景下的师生关系也衍生出新的变化——师生之间的隔阂愈发加深。
一、不良师生关系的成因
1.历史原因
教育主体作为教育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而历史上关于教育主体的争论也从未停止。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主张“教师中心论”。在他们看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师生之间更像是一种单纯的给予和接受。而这种把学生看做“装知识的容器和口袋”的思想直到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出现才有所消减。
事实上,若“教师中心论”的思想追溯到中国,则比它实际诞生的年份早了许久。我国古代社会有诸如“师道尊严”“尊师重教”等思想,它的本意旨在强调对教师的尊重,但是在等级制度森严、“三纲五常”思想盛行的古代社会,它便容易被扭曲为一种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这实际上就是“教师中心论”的另一种体现,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并且伴随着封建思想的残余延续至今。随着时代的变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愈发难以适应整个社会,所以师生之间的矛盾也渐渐兴起。
2.教师原因
我国封建社会的部分思想虽然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不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但是,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不同学派之间的学习、交流却是不能否认的。封建社会比起当今社会甚至更加注重学术的交流和传播,不论是孔夫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是韩愈的“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的一种非功利的精神追求,教师往往以“传道”“受业”“解惑”为己任。如今,无论是教书或是学术研究,不少教师把其秉持的“功利主义”思想渗透在言语举止中,甚至公开告知学生自己怀有的功利目的。当教育不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师注重的是自身的名誉和地位,教育活动也就偏离其原本的轨道,师生之间也就会因为那一层物质的屏障而产生隔阂。
事实上,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学生既有人的共同属性也有自身特殊的属性。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忽略掉学生的特殊属性。换句话说,教师容易在不经意间抹杀掉学生的独立性。特别是在心理学上处于“第二反抗期”的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有强烈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往往会提出各种新奇的想法和观点,想要借此表现自我。而大部分教师则因其与自身所追求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回答有所悖逆,而一味否定学生,甚至对学生产生偏见和不良的看法,认为这是其故意捣乱的表现。教师不能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安排教学,各个阶段学生的独立性得不到承认,学生的主体性自然也就不能发挥,师生间的隔阂和距离也就渐渐显现。
3.学生原因
一般来说,学生由于年龄、经验、社会成熟度、人际意识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正确理解教师的某些做法,教师旨在改正学生错误的行为,在学生看来却更像是一种责罚。同时,现代社会的青年学生因生长环境的优越、父母的宠溺等原因,对他人的理解十分有限,遇见事情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做出情绪化的行为。2007年,湖北安陆一中的某班主任和2008年法院某教授都死于学生的刀下,这些案例将公众的目光逐渐拉向教师和学生这一原本应该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为师生关系敲响了警钟。
从学生自身理解的过程来看,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有一定的理想性、表面性和类比性。美国学者雷道和华顿保研究认为,一个教师可以兼有十种不同的角色,这其中同样有诸如“裁判员”“领导者”等在学生心中可能代表着消极一面的角色。但是,一旦教师在某件事情犯错或者没能正确处理和自己的关系,学生往往选择将这种错误放大并且忽略教师的其他角色,从而对教师产生失望或者厌烦的情绪。一旦有了对教师的这种不良印象,双方间的交流就更加困难,从而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矛盾。除此之外,大多数学生自身并没有做教师的经验,所以,教师容易被拿来和自己圈子里的熟人譬如父母来比较,对这些表面性特征的捕捉也容易造成对教师不公正的印象,从而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应对不良师生关系的对策
1.树立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
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相互间的尊重和平等,更倾向于一种朋友式的友好的关系。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作为基础,它不仅仅保证了对教师的尊重,同时也强调对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即学生的尊重。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师生之间更不是对立的矛盾体,而是“命运的共同体”,是和谐促进的合作者。这样一种现代的教育观念在师生之间传递着友谊、信任,从而拉进双方的距离。
2.教育过程中的许多偏见和误会都源自于双方的不理解
在师生关系建立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学生,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而学生同样需要对教师敞开心扉,理解教师的职业角色,明白教师身上肩负的重担。同时,通过换位思考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认同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其做法,坚决摒弃陈旧的观念和主观臆断,经常反省自身,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学生要培养自己理解老师的意识,学会从教师的角度理解其言行。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能创造出一个轻松友好的氛围,从而传达出更加积极得的信息。
3.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也需要外部环境的调节
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可以为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作出贡献。师生关系是学校的一种资源,学校对师生关系也有基本的规范。根据学校的具体要求,一系列有益于增进师生关系的活动都可以开展,诸如国内“愉快教育”“情景教育”的探索,都为建立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师生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同样受到法律、道德的影响和调节。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法律,通过加强对教师素质培养以及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师生民主平等的风潮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里,教师才能真正扮演好“传道解惑”的角色,学生才能乐于学习并且学有所长。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曹树真.韩冰清.教育学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144-174.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8-99.
[3]全国十二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2-140.
[4]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18-222.
[5]赵小花.论师生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104.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推荐阅读:
浅谈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对策09-21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的报告08-26
不良贷款处置09-30
清收不良贷款发言08-11
银行不良贷款清收方案09-16
农信社不良贷款10-10
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工作情况方案08-25
不良事件的处理及报告09-08
输液不良反应及对06-19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及风险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