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美术教育理念

2024-10-02

论中小学美术教育理念(精选8篇)

1.论中小学美术教育理念 篇一

再论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

《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及《论文的解放》两篇论文在中国教育网《教育研究》栏发表后,得到教育同仁的关注,尤其是周庆怀、小布衣两位先生提出了商榷意见,在此表现衷心的感谢。真理愈辩愈明,古人曰“识者为朋,非者为友”,我从心里感到高兴。本应该早日作答,但为了进一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推迟到现在才予以答复。  一、古代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 我认为:【近现代教育走出门精英教育的峡谷,而步入大众教育的广阔天地,成为解放人性,开发智慧,激发创造的催化剂。“科技兴国、教育强国”成为各国政治家的共识。】 周先生认为“孔子束修、已经标志着大众教育,当然你家能不能拿得起学费是一回事,但是不讲身份了。”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创了私人讲学的第一人,是伟大的教育家,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但说“孔子束修,已经标志着是大众教育”我却不能苟同。“束修”只一束乾肉,是当时最薄的礼,虽然如此,孔子从没有不予以教诲的,可见孔子的情操是很高尚的。然而就这样薄的礼,一般大众也未必能送得起,即就是送得起,也供养不起。孔子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孔子在政治上是维护奴隶制的,孔子的教育对象不可能扩大到奴隶阶层去。樊迟请教孔子怎样学农,孔子斥之为小人。他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倡导愚民政策,提出“学而优则仕”,给少数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这难道还不是精英教育吗?孔子那个时代根本就无法做到大众教育,而且封建社会也做不到这一点。只有在近代社会,教育才真正成了大众教育,因为大众教育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础,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民主和法治的动力。如果仅有1%的人有条件可以接受教育(狭义教育),而99%的人允许受教育,但却上不起学,难道就可以称得上是大众教育吗? 说现代教育有解放人性的作用,像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教育具有从神权下解放人性的历史作用,中国近教的民主和科学教育,具有从封建礼教的压抑下解放人性的作用,难道不是历史的事实吗? “科教兴国,教育强国”成为各国政治家的共识,这并是一个虚假判断。人所共知现代化和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现代化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育的普及,知识经济更是建立在教育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在当今世界连教育的重要性都认识不到的国家领导人,还能称得上是政治家吗?从联合国科讲文组织的统计资料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

二、个性与共性、知识与创新难道没有矛盾吗? 我认为:【现代教育也有其内在矛盾,这就是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民族教育与人类教育的冲突。】 周先生指出“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从来就不是冲突的。离开共性的个性,离开了个性,共性是不存在的。创新离不开前人的知识,而任何人时时处处都在创新。一个围着锅台转的妇女也会创新,她会变化食谱,尝试出菜肴的不同做法。” “冲突”与“矛盾”是同义词,我在文章中,先讲内在矛盾,后讲冲突,不能把二者割列开来。“共性离不开个性,个性离不共性”这是讲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性,而忽视了共性与个性的斗争性,这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中讲个性与共性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矛盾,是辩证法的灵魂,难道教育就可以例外?从现代教育来看,内在要求是个性教育,因为有个性才能有创新,但外在形式是规模教育,统一教材,统一规格,统一考试,是共性教育,尤其是东方式教育,崇尚求同思维,更加强化了共性教育,因此我以为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矛盾,也是中国教育的突出矛盾。 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因为创新本身就离不开知识,并且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的,但是知识并不能必然就导致创新,死学知识的书呆子往往是最没有创造性的人。因为知识“太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就越大,青少年时期往往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时期,就是因为他们的知识还不够饱满,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中国现代教育的问题是我们把传播知识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成了知识的奴隶。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知识教育的典型形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的提出以及中小学目前的教材改革,就是认识到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在矛盾而做出的反应。我承认人人都有创新,但创新与创新教育是两个范畴,教育学上讲的创新是有特定内涵的。如果说“任何人时时处处都在创新”,那么还提供创新教育干什么?

三、“小孩都是天才,现代教育使他们堕落成了人才”辩析 “小孩都是天才,现在教育使他们堕落成了人才!”这是对现代教育最尖锐的批判。人们一下子接受不了,这在预料之中。有一句名言“天才进行创造,人才进行工作”,所谓天才就是最有创造性的人。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是创造的源泉,而这些素质儿童最好,因而最富于创造性。人们说艺术家、科学家都有一颗童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都是天才!”毛泽东讲天才无非就是聪明一些。我曾随机问过100个人,是大人聪明还是小孩聪明,有89个人回答小孩聪明。难怪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婴儿境界”!因为在婴儿看来一切都是新鲜的神奇的!罗凡说,“不是生活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代世界天才教育学的崛起,给我们以重要启迪。最新的教育理念不是给孩子塞多少知识,而是帮助孩子打开智慧的大门,开发其潜能和价值,鼓励其探索和创造,因为在孩子的脑细胞之中本身就保存有人类亿万年积淀下来的经验的秘码,教师的责任是激活它,把它引向创造之路。前景山学校的校长生前就曾经在《求是》杂志发表有关文章,极力倡导过“天才教育学”,正好抓住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警世之言。 现代教育以规模教育、知识教育、成才教育为基本特征。而中国的当代教育则是应试教育为基本形式,小孩子从学前班一直到高中,甚至大学以传授知识为天职,学生负担太重,升学压力太大,忽视实践、生活,忽视基本素质,忽视个性心理,而求同思维模式更加强化了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这是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的主要根源。 成才本身并没有错,培养人才是教育的目标之一。然而成才对人生而言并不是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人的幸福,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成了知识的奴隶,是人才却没有人生乐趣,那么这种教育就值得怀疑,就有改进的必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这个思想是富有远见的。 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成才的欲望太强烈,家长和学校都有急功近利的倾向,狠不得一下子把学生都培养成博士,让他们读那么多的书,参加那么多的培训班,节假日也不得休息,结果怎么样,考上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参加国际奥林匹克获奖的学生人数也不少,但是原创性、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却不多,中国国内至今无一人得诺贝尔科学奖,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杨振宁讲他们到美国读大学时,考试名列前茅,然而一旦研究问题就不知如何下手,经过几年时间才学会了适应美国大学的研究式教育模式。中国教育培养考试型人才,而不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中国当代教育的根本性缺陷。 说“小孩都是天才,现代教育使他们堕落成了人才”,并不是全盘否定现代教育,而是指出以成才作为教育根本目的是有严重缺陷的,是近现代人工具理性的产物,正像现代人崇尚金钱、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一样,我们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价值观,但指出其偏颇,总不能说是大逆不道吧!

四、指出“中国教育落后”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吗? 指出现代教育的矛盾和问题,就是大骂现代教育,在肯定中否定就是思想混乱,这是什么逻辑?江泽民同志只所以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党的十六大把教育创新提高到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就是出于对中国现代教育问题的深深忧患,和对民族的前途负责,对青少年一代的关心而提出来的。 刘吉同志在《文汇报》1998年9月4日发表的《按照三个面向“改革教育”》一文,开宗明文指出“中国教育必须根本改革,而不是细枝末节的东改一点,西补一点,中国教育必须加速改革,这个跨世纪的关键时刻,千万别错过机遇。”中国教育如果不落后,不存在严重问题,为什么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指出中国教育落后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就是不客观,没有责任感,没有理性,就是骂娘”,那么我要问,只有给中国教育唱赞歌,说中国教育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教育,就是有自知之明,有责任感吗? 由此,我联想到柏扬先生写了《丑陋的中国人》说中国人死要面子,老虎屁股摸不得,取得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 柏扬先生继承鲁迅先生的遗志进行国民性批判,是一片爱国之心,在台湾坐牢房,在大陆受批判,他只有流亡到美国去。我的文章中说了一句“中国教育落后”也被人指责,“没有理性,眼里看不惯,心里有怨气”,大有建议有关部门撤销“副教授”职务的危险,试问中国还有没有学术自由?

五、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没有研究的必要吗? 【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突出个性全面发展;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相结合,重视创造能力开发;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相结合,突出幸福素质塑造;民族教育与人类教育相结合,注意和谐精神培养。 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个性、激励创造,追求幸福,实观和谐。而和谐精神是人类未来教育的最高理念,这就是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和谐中现代教育的矛盾将得到消解、缓和,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进入自由王国的教育和真正人的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人生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关注的焦点。】 这是我的文章的结论。周先生和小布衣的文章,对以上观点进行了全盘否定。 周先生说“这里描绘的未来教育,其实全是废话,教育历来如此,何况历代的教育,都是如此,都是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结合,都在激励创造。”如此说来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全是庸人自扰,历史上的教育都在培养人的素质,都讲创新,中国还进行教育改革干什么? 教育目标与教育手段,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中国教育的落后,不仅是体制和手段问题,首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哲学的落后,教育思维方式的落后。建国后中国没有产生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这是中国的一个悲哀,这与学术环境有关系,而忽视对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究竟教育的内在矛盾和基本理念还有什么研究的必要性,这是不是一个理论禁区?如果说我说的会是废话,请问你们认为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六、和谐精神应不应该提倡? 小布衣说“和谐是一种理想化的概念。现实中是达不到和谐状态的,只能想象它是完美的。”对这个观点我不能苟同。我们观察宇宙、天体、星座、孔雀的羽毛,原子的排列,都是有秩序的和谐的,当然也有不和谐性,和谐性与不和谐性是宇审万物的内在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说和谐只是一种理想,不和谐才是现实。秩序性、规律性、稳定性是和谐性的表现,无序性、偶然性、变动性是不和谐性的表现。不和谐性推动事物发展,和谐性也推动事物发展。万物由不和谐到和谐,由和谐到不和谐交潜出现,然而总趋势是和谐,这就是宇宙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宇宙的和谐趋势反映在主体身上,就有了追求和谐,追求完善的欲望。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在追求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而教育是人类高级的实践活动,也应该把和谐精神作为教育理念,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和真正人的教育。正因为现实中存在不和谐现象,人们才改造现实,使之趋向和谐,实现了和谐,这种和谐中又会包含新的不和谐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又会追求新的更高境界的和谐,这就是人类的历程,也是教育的使命。 和谐理念的提出,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教育的客观要求。近代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信仰危机、精神空虚、人际关系的紧张、身心和谐受到了破坏;高扬民族主义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和平被破坏,竞争加剧了社会矛盾,破坏了社会和谐;工业化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因为人类认识到这些问题,力图改变这些问题,和平发展才成为时代主题,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提出了人文关怀,提出了情感智商问题、素质教育问题。由此可见,和谐精神是人类经过苦难的片面性发展而获得的一种理性精神。 印度诗人、思想家、教育家泰戈尔在《阿什拉姆学校》中深刻地指出, “年轻的心灵中应该渗透这样的思想:他生于一个人类世界,这人类世界与它周围的世界是和谐一致的。 这正是现在的正规学校那种严肃的、傲慢的、高人一等的教育中所忽视的东西。这种教育把孩子们从一个充满奥秘、充满人格启迪的世界中强行拉开;它仅仅是一种纪律规定,它拒绝考虑个性;它是一个设计特殊的工厂,以期获得相同的结果;它沿着想象的平均直线开掘教育渠道,而我们知道,生命之线并非直线。 总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仅要认识它,还要承受它。阿什拉姆学校的教育成果让我们知道,人与世界的真正联系是人格之爱,而不是机械的因果规律。最高的教育应是:不仅给我们以文化信息,而且要使我们的生命与万物和谐统一。” 人有主体性,人所说的和谐带有人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和谐观,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和谐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一定会带有个性差异,然而不能因为和谐精神的理想性和主体性,而否认教育和谐论的价值,更不能因为客观世界上大量存在不和谐现象,而否定教育追求和谐的必要性。追求和谐才是人类的前途,追求和谐才是教育的出路!  ----------------------------  探讨未来教育首先要认清现有教育的弊病 向版主报告此贴 作者:周庆怀  【周先生说“这里描绘的未来教育,其实全是废话,教育历来如此,何况历代的教育,都是如此,都是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结合,都在激励创造。”如此说来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全是庸人自扰,历史上的教育都在培养人的素质,都讲创新,中国还进行教育改革干什么?】  探讨未来教育,首先要认清现有教育的弊病,才能描绘克服了这些弊病的未来教育。如果对现有教育状况都没摸清,描绘的未来教育已经是人们天天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姜昆相声里的东北人来到北京,以为招待外宾就是“猪肉炖粉条可劲糟”,那是笑话。如果说未来教育就是每个学生都认得字,会数手指头,学校里有老师有桌椅,你同意不同意? 再说我们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确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东西。我已经在多篇文章里讲过,不再重复。中央《决定》出台三年多了,教育界有什么变化?没变化不是顶着不做,而是本来已经在做了。高中生从早到晚都在学校里泡着,更有学校搞军事化管理,学生一个月才出校门一次与爹娘见面,不同样也是在培养素质、培育创新精神? 中国在搞教育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去除弊病,但真正的弊病在哪里?该改的不改,只提出一些没新意的口号,有什么意义?比如一个人在发烧,发烧的原因是身体某一部位在发炎。而提出的方案却是要他好好休息,他已经躺在床上一星期起不来了,还要怎么休息?这种方案不是废话?现在的问题是连发烧都不承认,明明是发烧却说这个病人的症状是腿部肌肉爆发力不足,要他每天练举重,这样的折腾不是要整死人吗? 现在没有一个人说中国教育没问题,谁说谁就是有病。但中国教育的问题在哪里?批判起来五花八门,病症都搞不清,谈何治疗?提什么未来?  ----------------------------  与王世荣商榷 作者:小布衣  世荣老弟:你好。 你到这个网站来给笔者回帖子,也不通知笔者一下。因为笔者看你的议论中一些基本概念方面的错误太多,以致笔者无法帮你纠正完。现在看来你不但不三省自身,反变本加利去哄那些在校学生,你就不怕误人子弟,今后不好向良心交待吗? 因刚得知你在这个论坛里,故先将笔者第一次与你商榷的帖子先贴上,让读者比较一下你的文章很有什么样的价值。 你的原文:第一个层次的矛盾是人类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现代教育中的表现方式,表明现代教育具有大众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等基本特征。【笔者商榷意见:这句话在语法或逻辑上有点不太通顺。这到底是矛盾还是“共同问题”呢?如果是矛盾,那么,谁是矛?谁是盾?“表现方式”与“表明现代教育具有大众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等基本特征”存在什么关联?为什么说它们是“同一层次的矛盾”?读者“看不明白”。】 你的原文:第二层次的矛盾是现代教育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暴露出的现实问题,表明现代教育具有理性化、主体性、开放性等基本理念。【笔者商榷意见:同“第一个层次的矛盾”,谁是矛?谁是盾?现代教育具有理性化、主体性、开放性等基本理念是矛?还是盾?请说明。】 你的原文:第三层次的矛盾是现代教育内在的深层次的矛盾,是教育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层面的矛盾,是前两个层次矛盾的根源,又是决定现代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矛盾。【笔者商榷意见:教育思维的定义是什么?何为教育思维方式?价值倾向的定义是什么?何为价值倾向层面?为什么将它们说成是矛盾的两个侧面?其矛盾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根源”的依据是什么?“决定”的依据又是什么?请说明。】 你的原文:个性教育和共性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矛盾,【笔者商榷意见:就个性与共性的本义而言,它们的关系并不一定是一对矛与盾的关系。它们各自描述着自己所代表的事物主体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同一事物主体内是“和平共处”的,都是关于事物主体的一种特征的描述。只有当事物主体与其它客体相互作用时,才可能出现主体的个性与客体的共性发生矛盾或者可能出现主体的共性与客体的个性发生矛盾;再或者当事物主体受到其它客体的影响时造成体内各特性的矛盾。至于“个性教育”和“共性教育”可完全按社会需求来调整它们的比例来开展。】 你的原文: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矛盾,【笔者商榷意见:通常的提法是“继承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组成的特征学习方式;“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或“继承型教育与创造型教育”组成的特征教育。长期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现实中,人们对它们的认识都在不断地深入探索。它们的本质特征不断地为人们所了解。表明了描述它们本质的理论是不完备不完善不完美的理论,是生命力很强的理论。但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现实中的实施状况不尽人意,还有待于人们深入探索。譬如,在何种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教育条件学生状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比例进行实施?若比例失调就会演变出矛盾。如何调整?另外,笔者认为,并不仅仅是现代教育中会产生王先生所提到的矛盾。在“未来教育”中也还会存在这种矛盾!具体说,这种矛盾在未来教育中主要体现形式是在其“继承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的结构比例上;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结构比例上”或“继承型教育与创造型教育的结构比例上。”为什么?因为这类矛盾在未来教育中产生不产生,是由这些特征教育的适应性特征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所共同决定的。】 你的原文

[1] [2] 下一页

: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深层矛盾,民族教育与人类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潜在矛盾。【笔者商榷意见: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也不是一对矛盾的两个侧面。这样“组合”,牵强了一点吧。】 你的原文: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突出个性全面发展; 【商榷意见:个性、共性、全面发展等基本概念有待深入商榷。】 你的原文: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相结合,重视创造能力开发;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相结合,【笔者商榷意见:前面已述。】 你的原文:突出幸福素质塑造;民族教育与人类教育相结合,注意和谐精神培养。【笔者商榷意见:“素质”能塑造吗?】 你的原文: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个性,激励创造,追求幸福,实现和谐而和谐精神则是人类未来教育的最高理念,这就是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和谐中现代教育的矛盾将得到消解、缓和,这也正是马克思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进入自由王国的教育和真正人的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人生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关注的焦点。到那个时候,教育将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而展示其无穷的魅力。【笔者商榷意见:你关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 的四句话,没有一句表达了教育的客观本义!怎么能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请参阅浩子波(SZHZB)先生在本论坛上发表的《撰写事物“学科定义”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要求》、《素质教育学科定义撰写实例简析》] 要解释或描述教育的本义,就要尽量“吃透”教育的客观本质;要表达其核心理念更要“吃透”教育的本质。要表述“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不但要“吃透”教育的时效特征,还要“吃透”教育的“进化特征”――教育与教育对象、教育与教育环境等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所遵循的发展规律,更要客观地科学地预测未来某一特定社会发展时期的社会特征。只有根据自己预测到的那个时期的特征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结构和对人才素质结构及能力体系的需求,方能预测那个时期的社会所需求的教育理论和理念。你也只能在这一基础工作之上,即在“那个时期的社会所需求的诸多教育理念”中分析归纳出其“核心理念”。另外,建议你,一是在“吃透”教育的本质上下功夫;二是在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和方法上下功夫。至于你所谈到的“和谐”概念,不能像行外人士那样运用它。首先,和谐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现实中是达不到和谐状态的,只能想象它是完美的。其次,“和谐精神”不是人类未来教育的“最高理念”而只是人们的一种“向往”!笔者以为发展就是为了解决失谐问题,只有当人们感到或发现所面临或将要面临的不和谐对自己不利或伤害时,才产生要发展的要求,才想办法促其发展,才能发展。因为人类与宇宙一样,也永远达不到绝对和谐的状态!!宇宙和谐吗?宇宙不和谐!无论是过去、现在,还将来都不和谐。所以宇宙中所有“成员”都彼此相互作用而运动。在运动中求谐。然而,运动是一把“多刃剑”,它既能令参与运动体求谐,同时也能令参与运动体失谐。运动只能令其达到一个动态的相对和谐。连宇宙都不是绝对和谐的,何况宇宙中的极小部分――人类,也只能求得一个相对性很大的`“和谐”。人类永远处于不和谐之中,所以人类永远追求发展,永远不会停止发展!另外,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生物,就是因为人类能够有意识地追求和谐,同时,人类也能够,事实上也在有意识地追求失谐!人类就是在“求谐与失谐”的无数次循环中得以进化,得以提高,得以发展的!所以单谈“求谐”是不全面的,认为教育作用是单为求谐也是不全面的。身心、社会以及人与自然,有过“和谐”吗?什么时候?宇宙万物从来都没有达到真正的和谐状态。现实中,人们或事物总是在“和谐”与“失谐”之间摆动。只能接近和谐而无法处于和谐。对于人类来讲,绝对和谐并不是一件好事。你可能没有意识到,绝对的和谐就是死寂!到了绝对和谐时,人类就随同宇宙一起进入绝对的质量均布状态,宇宙间不存在运动了。用人类的语言描述的话,就是宇宙“死亡”了,宇宙中所有质量奇点都不存在了。天体都不存在了,人类这种质量奇点还能存在吗?!到那个时候,教育这个“意识”也没有其存在的承载体了,谁来谈教育?谁来实施教育?受教育者又是谁?……什么科学,什么艺术,一切都无从谈起。这可能吗?就算人类不存在了,宇宙一定还“活着”!因为运动一定永远在进行着。物理学关于生命现象的认识:无论是人类,还是其它生物或是宇宙,其最根本的生命特征就是所研究生命特征的系统是否远离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其生命特征明显;达到平衡态,其生命特征消失。或称为特定的生命特征。总之,单用“和谐”一词或其概念来描述或化解、缓和教育中出现的矛盾是不贴切、欠妥当的,也是难以奏效的。】 你的原文:中国教育的落后首先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落后。研究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中国教育变革的理论前提,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笔者商榷意见:你有研究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之愿望、要求和权利,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对国家教育的评价是依什么评价标准而评价出“中国教育的落后”的结果?对己对人都要自知之明,对国家教育的评价更是要“自知之明”!要客观,要有依据!要有责任感,不可随意而发!要能理上服人。尤其是以副教授职称为起点标志的知识分子断言要有根据,说话要有理性。不能像一般人见到社会上或教育中的不公,眼里看不惯、心里有怨气,嘴上功夫却跟不上,讲道理讲不到点子上,只好骂几句娘拉倒。――实际上,这样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 你的原文:二.研究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是中国教育变革的前提 现代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要求;适应传播和创造科学文化知识的要求;适应生活方式现代化和人的身心发展的需求,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新的教育模式和观念体系的复合体。现代教育是在继承古代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近代产生,在现代发展完善起来的崭新教育。它用科学取代了经验,【笔者商榷意见:科学与经验是不可能互代的!一个是“理论”范畴里的概念;一个是“实践”范畴里的概念。科学是无法取代了经验的。它们之间是“提升”与“指导”的关系。这个论题可以另外展开论述。】 你的原文:用知识取代了盲从,【商榷意见:科学取代了愚昧,知识取代了莽动,明智取代了盲从。】 你的原文:从精英走向大众, 【商榷意见:之所以现实中、时代中、社会中会出现“精英”?这是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结果!一个社会阶段是否发展正常,是否进展稳健不是只靠其中“某一个”、“某一局部”因素所能奏效的!它涉及方方面面、许许多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规可循的!就浩子波老师(SZHZB)的看法,有关影响社会的人才因素是有一个人才结构问题。社会不可能没有“大众”,社会也不可能不要“精英”!按浩子波老师的说法,社会的精英与大众是在某一确定的历史时期按其社会需求的适宜比例而存在的。对于当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来说,这两个按其适宜比例而存在的因素缺一不可。就像人类世界中必有男人和女人两种性别的人一样,要按适宜比例而存在!缺一不可!比例失调也不可!!‘精英与大众’和‘男人与女人’都是影响社会的人才因素的相应侧面。我们的教育,无论是过去的,还是未来的,如果它只注重其中某一个要素,譬如,强调“精英教育”而忽视大众,这是个病态教育!反过来,强调“大众教育”而忽视精英教育,也是个病态教育!它们对社会破坏作用都是存在的。其破坏损失量,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所以,你断言未来的教育要“从精英走向大众”,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之一:“水涨船高”会突出出来:大众的水平提高,精英的水平也会提高。如果你说:未来的教育要缩小或加大“精英与大众培育比例”这个还勉强说得过去。为什么说这“勉强说得过去”呢?是因为你要断言这句说,你必须同对未来某一特定历史阶段进行分析并确认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具有需要“精英与大众培育比例”的要求。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能有点“中气”地这么断言、指导如何调整“精英与大众培育比例”。】 你的原文:从专才走向通才,完成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伟大变革。【笔者商榷意见:“从专才走向通才”是什么含义?专才与通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按其社会需求的适宜比例共存。人类发展过程显示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从通才逐渐向专才发展而来”的。社会要发展,必定要分工。只要社会存在分工,就一定存在专才,就一定需要专才。没有专才,无论哪门科学的科学前沿就没有合适的人去“冲锋陷阵”,科学还能进步吗?社会还能发展吗? 商榷意见:若没有教育学专才,谁首先迈出“人类教育史上的伟大变革”的第一步?难道会出现全体人民“齐步走”地去完成“伟大教育变革”情形吗?】 你的原文:使教育走出了仅仅为少数人垄断,培养精神贵族的历史峡谷,而步入为民族国家服务,为全人类服务,为大多数人所享有、所追求的康庄大道。教育日益成为推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各国现代化进程,提高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教育立国、科教兴国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时期把教育问题提高如此重要的程度,这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突出地位的体现,也是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是古代教育无法比拟的,但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还是对现代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商榷意见:一方面人们认识到了“在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在 “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中,一些人将知识教育批得“体无完肤”、“狗血淋头”。那么如何让教育为“知识经济”服务?如何为其培养人才,提供“教育产品”?这才叫矛盾。】 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冲突加剧,人类面临核战争威胁;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危机,人口膨胀等诸多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忧患同在。教育既是时代精神和文明传播机制,而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是时代精神和教育问题的思考者和探索者,唯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和教育家的使命,才能无愧于我们的时代!【商榷意见:在你的这篇《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论文化时代》文章中,你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也是值得好好商榷一番。按笔者的意思,要请您重新建立和认识“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关于“知识经济”概念演变、发展,请您关注世界有关经济学理论与现实发展的动态。现在很多经济学理论家、实践家都在更新有关知识经济的观念或重新认识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价值、特性及其在现实经济结构中存在特征与存在比例、形态……可你现在还运用几年前的陈旧观念。你的基本概念存在着问题,你后面的言论与发挥就难以保证不出问题了。】 ……王副教授世荣,你文章中的基本概念需要商榷的地方多了一点,而且自编词也多,定义不够准,概念不够清。有些自编词不够谨慎且没有注释。像笔者这样差劲的读者是不容易看完你的文章的。 好,就先商榷到这里吧。笔者在浩子波(SZHZB)老师处得益匪浅,所学中有一段话,现转送给你。也许对你重新研究《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课题有帮助。这段话是: 施教促育,重点在育;为育教研,育为教果。 这段话只有十六个字,除了它的主要表达之义外,还间接地表明教与育的关系不受时间的限制。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一切教育设想与教育活动最终的目的不都是为了孩子多方面的成育吗?难道“育”不是教育的重点?难点?中心吗?笔者认为探讨教育的核心,从“育”字出发;探讨教育的目的,也要从“育”字出发,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育”,我们才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只有在“育”上下功夫,才是正道。离开了“育”字,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文章都是“花拳绣腿”、“花样文章”,中看不中用。然而,你在你的“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中“闭口不谈”如何促进受教育者的最终目的,是不是有点“走题”?没有抓住其要点? 笔者以有限的认识水平认为你的这篇文章可取之处不多。 笔者说得对的意见,供你参考。说得不对的地方,请你批评指正。同时请论坛中所有的老师、网友指点为感

上一页  [1] [2]

★ 现代艺术设计核心理念的论文

★ 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育研究论文

★ 论文与教育随笔

★ 反倾销公共利益评价比较与启示论文

★ 研讨工业设计课程群建设论文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论文

★ 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论文

★ 工业设计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论文

★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管理论文

★ 保育与教育同等重要论文

2.论中小学美术教育理念 篇二

一、书本知识与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古代教育途径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书本知识来完成, 一是通过向社会学习而完成。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 厚重的历史典籍是他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 社会实践也是其获取历史资料的重要方式。司马迁本人就是在这两种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史学家, 司马迁不仅精通六经, 博览群籍, 熟知律历, 而且还是一个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的学习者。少年时期的他“十岁诵古文”, 借助于其父司马谈掌握国家典籍的便利, 刻苦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使其对儒家经典有了深刻的认知, 故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云:“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 《乐》以发和, 《书》以道事, 《诗》以达意, 《易》以神化, 《春秋》以义’。”在博览大量的诸子百家典籍、上古档案、国家公文、历代经典的基础上, 司马迁成长为知识巨人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使“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

在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之后, 司马迁并不满足于他的“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的学习成果, 司马迁要走出书斋, 汲取书本以外的知识来扩充自己的视野, 填补许多史书的不足, 从而开始了“行万里路”的实践教育过程。在长达二十年的游历过程中, 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 上会稽, 探禹穴, 閾九疑, 浮于沅、湘;北涉汶、泗, 讲业齐、鲁之都, 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困鄱、薛、彭城, 过梁、楚以归”, 又曾“奉使西征巴、蜀以南, 南略邛、窄、昆明”, 还曾多次扈从武帝巡祭, 足迹踏遍了东南西南的大片疆土。在广泛游历中, 司马迁获取了史书中所不记载的历史事实, 熟悉了各地风土民情、交通状况与地理状况, 如“适淮阴观韩信母之墓”、“适楚, 观春申君故城宫室”、“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余南登庐山, 观禹疏九江, 遂至于会稽、太湟, 上姑苏, 望五湖;东窥洛讷、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潔、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確;北自龙门至于朔方”, 这些事例都是司马迁亲自深入实地考察而获得的知识。这种亲历亲为的实践活动不仅大大地补充了文献资料的不足, 还产生了司马迁的重视社会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 正值西汉政府实行思想学术的高度统治, 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时期, “儒学独尊”是西汉盛行的文教政策, 是西汉的主要教育体制。西汉的教育注重从经学入手, 以德性来修身养性, 以教化谦谦君子为目的。司马迁对西汉的这种“独尊儒术”教育思想颇有异词,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云:“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 累世不能通其学, 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 劳而少功’。”因此, 在司马迁看来, 这种独尊儒术的教育理念限制了人的思维空间, 让学者只在经学考据上下功夫, 而忽略了许多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学习。

所以司马迁指出“千金之裘, 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攘, 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 非一士之智也”的学习理念, 这是人类的进步, 是人类集体智慧的凝结, 是人类整体所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 而非哪一个学派、哪一个朝代的功劳, 由此可见教育内容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在进行教育活动时, 司马迁不受主流教育思想的禁锢, 不以儒家的标准来评价人才, 比如在音乐学习上, 司马迁认识到音乐对人类心理的和谐作用, 所以在《史记》里设有《乐书》和《礼书》篇, 并把音乐、礼义、政治、刑法并列为治国的四大因素:“礼以导其志, 乐以和其声, 政以壹其行, 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 其极一也”;“乐者, 所以象德也;礼者, 所以闭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 必有礼以哀之, 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 皆以礼终”;“礼节民心, 乐和民声, 政以行之, 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 则王道备焉”。因此, 对民众进行音乐教育时, 司马迁提出“州异国殊, 情习不同, 故博采风俗, 协比音律, 以补短移化, 助流政教”, 这说明司马迁已认识到各国具有不同的音乐风俗, 将各国的音乐相互融合, 就会相互补充, 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民风、和谐社会的作用。

司马迁本人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 他精通政治、经济、地理知识, 因此能在《史记》中留下关于西汉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精彩记录;司马迁精通天文历法, 汉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年) , 司马迁与唐都等学者共同设立了“太初历”, 该历法改变了秦代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的习惯, 而改以正月为岁首, 为中国的农耕社会奠定了其后两千年来所尊奉的历法基础。司马迁还精通音乐, 对音乐的品评和欣赏、对乐理的认知都有一定的造诣, 这就是司马迁所接受的多方面的教育所产生的效果。

三、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两汉时期的教育机构, 有太学、郡国学、私学三种模式。设于京师的太学, 是当时国家学术中心, 也是教育的最高模式;设于地方郡治的郡国学, 执行的是太学的教育理念, 并积极推广国家教育模式, 起到了国家教育政策上行下达的作用;私学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 是为太学和郡国学输送人才的基础教育机构, 同时也弥补了太学、郡国学的缺乏蒙学教育的不足。正是太学的领导性、郡国学的贯通性及私学的普及性, 共同创造了西汉教育事业的繁荣。

司马迁接受教育的过程与当时大多数人相同, 十岁就读于私学, “年十岁则诵古文”, 这是学习古文句读、练习语言基本功的时期, 这个时期只有在私立的蒙学中完成, 是为后来进入太学学习打下基础。在私学里, 有名家大儒担当主讲, 也有高官显宦执教, 充分体现着秦汉时期官学一体的教育风范。因此私学的教育方法与教学内容可以因教师的学术风格而不同, 就读于此的蒙童可以更多地接受多家的学术思想而开阔思路, 熟悉自春秋战国时代就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格。司马迁成年后在京师长安董仲舒处学习《公羊春秋》, 又随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可谓今古文同修, 兼容并蓄, 熟悉了两家不同的研习经典的方法。公元前124年 (元朔五年) 22岁的司马迁补博士弟子员, 又经历了“学而优则仕”的官方教育之后, “卒三年”而出任太史令。

司马迁还接受了其父司马谈的家传教育, 根据先秦科技的传统模式来看, 在先秦科技人才的养成中, 有一种父子相传的教育方法, 尤其是天文历法的科技工作者, 更是通过父子相传的家教模式, 在父带子的手把手教育中完成的。古代的天文学家称之为“畴人”, 其工作内容就是观星象知季节变化, 预测吉凶。畴人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各从其父学之”, 在父子相承中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故《史记》“历书第四”有云:“幽厉之后, 周室微, 陪臣执政, 史不记时, 君不告朔, 故畴人子弟分散, 或在诸夏, 或在夷狄。”《五礼通考》注释云:“ (畴人) 家业世世相传, 为畴律年二十三传之, 畴官各从其父学之。”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是一位“畴人”, 青年时代的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 “受《易》于杨河”, “习道论干黄子”而成为汉武帝初期的著名学者, 司马谈曾总结先秦各家学说, 著有《论六家之要旨》。司马谈对自己的祖先做过西周“太史”十分敬慕, 故立志要终生与典籍为伴。在司马谈病危之时, 嘱托司马迁:“余先, 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 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 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 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 封泰山, 而余不得从行, 是命也夫, 命也夫!余死, 汝必为太史。为太史,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从此对话可以看出, 司马迁非常熟悉父亲的编史工作, 一直在父亲的教导下为写作《史记》而阅读各种典籍。在与父亲诀别之际, 司马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弗敢阙。”因此司马迁本人正是在这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里成长起来的专家, 所以他对多样化的教育途径深有感触, 故主张“博采众家之长”、“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史记》是集文史哲于一身的伟大著作, 体现着司马迁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先进性, 也是西汉时期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现。特别是在《儒林列传》里记述了五十位儒家学者, 并对西汉前期儒学及五经儒学大师的师承关系有详细描述, 这就是对西汉之前的教育史的总结。正如《太史公自序》所云:“自孔子卒, 京师莫崇庠序, 唯建元元狩之间, 文辞粲如也。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司马迁在《史记》里不仅实录了汉武之前的教育概况, 还对教育流派进行了评论, 总结出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因此, 司马迁的教育理念是进步而全面的, 《史记》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古代教育信息, 更是考察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重要资源, 其价值取向对于当下的教育研究有着丰富的指导意义。

摘要:生活在空前强大的西汉帝国的司马迁, 把教师看成是治国之本, 把教育提到了稳定江山社稷的高度上, 足见司马迁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在对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资源与教育方法的认知上, 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司马迁,教育理念,《史记》

参考文献

[1]胡佩韦.司马迁和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安平秋.史记教程[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2.

[3]林琳, 孙丽荣.中国古代教育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3.论中小学美术教育理念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54-01

“差点教育”理念是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副校长黄宝国借鉴芬兰教育制度及高尔夫球差点制度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差点教育”理念关注的是学生个体最终实现纵向发展,它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共享差异,建立适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模式。由此看来,“差点教育”理念是一种符合素质教育精神及“以人为本”精神的教育模式。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个性,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谈谈“差点教育”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别,在个性上必然也有差异。“差点教育”理念主张尊重、研究、共享学生之间的差异。“差点教育”理念应用于班级管理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这就需要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展开教育。

我班晓燕性格比较内向,小虎脾气比较火爆,小石个性比较叛逆。为了帮助这三名学生改进性格上的缺点,我通过家访的方式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经走访调查,我发现,这三名学生性格的形成深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晓燕性格内向,是在受人歧视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小虎脾气火爆,是在充斥着打骂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小石个性叛逆,是在单亲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我分别与他们的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帮助孩子改正性格缺陷。同时,我根据这三名学生的不同个性,让他们担任不同的班干部职务:让晓燕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培养她与别人打交道的能力;让小虎担任生活委员,管理班级日常杂事,培养他的耐心;让小石担任体育委员,培养其团队合作的意识,矫正其叛逆的个性。一段时间后,他们都在岗位上锻炼了自己,变得自信、友善了。

总之,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事务与学习活动中,并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挖掘学生的优势特长

“差点教育”主张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优势特长,帮助学生开发潜在的优势智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一般来说,只有极少数人的优势特长是显性的,绝大多数人的特长都是隐性的,需要他人的引导和发现。这就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从细微的事情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若学生平日讲话声音比较洪亮,班主任就应想到,这类学生或许有音乐特长,可以积极发挥这一特长;若学生小动作较多,教师应仔细观察他,看他是否具备运动特长;若学生喜欢埋首看课外书,好奇心强,班主任应鼓励他多参与探究活动,说不定日后该生会在学术科研方面有所成就……

为了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长处,班主任可在平时多组织一些活动,如班会活动、野外郊游、体育比赛等等,在这些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的优势特长。在一次野外郊游活动中,我发现学生丽丽能把所需要的用品都准备好,连防蚊的花露水都带上了,并且提前做了经济开支预算,可见,丽丽是一名心思细腻且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我根据她组织筹划能力较强的优点,安排她做副班长,负责组织班级活动及管理班费等实务。在组织班级活动时,她能做到井井有条,在班费的管理上也深得其他同学信任。

三、建立纵向评价机制

“差点教育”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强调通过激励与监督,促使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为此,班主任应建立纵向评价机制,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开展评价活动,在积极、动态的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

我在班上建立了包括日常行为评价、课堂教学表现评价、作业完成质量评价等方面的评价制度。在日常行为评价方面,我制作了一个表格,评价项目包括知识、能力、习惯等多个方面。平时我注意观察学生,当学生达到了某个具体目标,如在学习成绩上有所提高,或克服惰性完成作业,或在班级活动中表现积极等,我都会给予学生奖励,或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或给予铅笔、作业本、文具盒等物质奖励。随着学生一次次的进步,奖励份额也逐步加大。除了采取教师评价的方式,我还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纳入评价机制中,以真正发挥评价的督促作用。纵向评价机制的建立,使我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也达到了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成效。

总之,“差点教育”理念是一种建立在以人为本和民主精神基础上的教育模式,对于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非常值得班主任实践与推广。

4.论中小学美术教育理念 篇四

侏儒中学

黄高峰

摘要: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明德”、“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理念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尊重、理解、丰富和发展古代教育思想,加强诗化教学,不断内省,建立和谐民主的语文课堂和重视人文教育,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儒家教育理念、诗话教学、和谐课堂、优化

语文教育改革无论以怎样的新理念为指导,最终都要体现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这一层面上。至今依然闪现着艺术光泽的古代教育思想,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尊重古代语文教育传统,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发展古代教育思想,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古代语文教育传统,这仍然是语文教学中亟需反思的问题。

一、儒家的基本教育理念概述

儒家教育理念不仅有其独特先定的世俗化表达方式,而且从形成初始便具有某种定型的制度化运作形式。作为其伟大的原创者,孔子从一开始起就以严格的古典办学方式传授知识技艺(所谓‚礼、乐、射、御“驭”、书、数‛六艺)和道德政治原理(所谓‚仁爱‛、‚忠恕‛、‚道德‛、‚义礼‛、‚孝慈‛等等)。就基本教育观念论,‚孔子所创立的是一套具有强烈实践理性特征的合智德、通内外的教育理念系统,即:合才智培养与道德培养为一体;贯内在心性教化与外向达行于一身。寓文于德;寓乐于教;寓教于本性内心;寓德于义礼外行(如所谓‘文、行、忠、信’四科者);乃孔子教育理念的根本所在,也预制了尔后中国儒家教育传统

①的基本发展路向和根本特征。‛由此可见,儒家对教育理念的基本设臵是智德合一。这一理念结构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综合联系而确立起来的: 首先,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儒家认为,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具有道德观念,道德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因而自然人要成为合格、完整的社会人,就必须接受道德教育,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即具备‚仁‛与‚义‛的思想品质。所以,孔子谆谆嘱咐弟子们说:‚里人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②又说‚好仁者无以尚之。‛③孟子说:‚人之为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 ①② 万俊人.儒家传统教育理念的现代合理性及其限度[J].孔子研究,1997-1:25.论语.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90:226.③ 论语.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90:237.禽兽。‛①又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②因此儒家不仅强调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而且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孔子要求人们‚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③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④《中庸上》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丘者,人也。‛《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说,儒家的教育目标就是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为仁义之人。

其次,强调在道德的基础上形成理想人格,具有符合道德要求的各种意志品质。孔子十分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工作,《论语》中记录了许多他对学生的有关要求与教诲。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论语集释》,p.232]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论语集释》,p.1073]强调立身处世当有原则。又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论语集释》,p.618]主张做人应当有志气。可以说,儒家的这类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史上是十分丰富而完整的。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和意志品质教育具有十分明确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使道德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理想人格和意志品质具体反映出来,同时也使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得到充分、深刻地体现;二是由此而使社会富有正义,变得和谐、高尚、完美。正因为如此,孔子将颜回作为其弟子们的榜样,盛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论语集释》,p.386] 孔子认为贫富是外在的,人格和意志品质是内在的,决定人的价值和幸福快乐的根本因素不是外在的贫富,而是在深刻理解道德基础上形成的理想人格和意志品质。唯其如此,人才不会失落应有的目标,才能享有真正的人生,也才能建设理想社会。

再次,在以上思想基础之上,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论语集释》,p.486]其中的‚文‛,指包括历史、哲学、文学、音乐舞蹈、典章制度等方面,是文化学术的总称。在孔子看来,掌握文化知识是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不学 ①② 论语、孟子引得.孟子引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0.同上:56.③ 论语.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90:443.④ 同上:13.诗,无以言。‛但是,毫无疑问,从重要性上来看,孔子是决不会将‚文‛臵于其他三项之前的。所以他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论语集释》,p.27]在他看来,在人的培养上,道德、理想人格和意志品质的教育始终是第一位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第二位的。

二、借鉴儒家教育理念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辩证地对待传统的儒家教学理念,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教育理念的精华对于当今时代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于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有裨益。其对于当前语文教学的优化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尊重‚明德‛的思想,不断加强和推进诗化教学,构建新时代道德价值观。任何时代的教育,德育都是第一位的。当前所提倡和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这些素质中,‚德‛是第一位的,这和古代教育中对‚德‛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所要求的‚以德治国‛,实际就是对古代儒家教育先进思想的继承。在学校的教育中应当强调:一是社会价值标准,即合作、正直、和蔼、孝敬、尊重人类尊严等;二是个人价值标准,即忠厚、诚实、守纪、宽容、上进等;三是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即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和平的公民责任等;四是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即实事求是、辨别真伪、慎于判断、追求真理等。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构建这种新型的道德价值观,不是依靠空泛的说教,而是要使其在充满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诗化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在当前形势下,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各种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上是远离了诗,远离诗化教学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①。‚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可见‚诗教‛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语文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语文教学无疑是诗一般的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体验的过程。因为,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创造,是语文学科也是学生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钱理群先生主张:‚语文课的诗化是要使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从容洒脱的形态来学习语文,从应试教育的精神重负下解放出来。‛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还应侧重于作品的人 ① 刘俊田,林松.四书全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75.性美、人情美、意境美的观照。纵观初中语文课本,不少作品是诗意盎然的,《散步》讴歌孝敬,《春》赞美自然,《紫藤萝瀑布》盛赞生命。《观沧海》、《归园田居》、《江雪》、《如梦令》等一系列不朽的诗篇,无不是诗人冶炼的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珍珠。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歌,走进充满诗意的各种作品,在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培植美的情怀,美的心灵,这是诗化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着力强调诗化教学,是落实新道德标准的重构的重要途径。着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塑造他们高尚的情操,以此充实他们的精神底蕴,这是当前初中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中应当肩负的历史重托。

其次,深刻理解古代语文教育方法论,不断‚内省‛和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内省‛是指自觉地进行思想约束,内心及时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孔子所谓‚内省不疚,夫何忧惧‛,‚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①说的就是不断反思的道理。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迫切要求作为实施课程主体的教师,务必从自身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出发,充分理解国家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更多的‚专业关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个人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角色定位和教学策略等。同时,要深刻领会古代语文教育方法的精神实质,及时做到自省自纠,并把这些作为教师职业活动的自觉需要。如果只限于原有囤积的‚死学问‛和‚模式化‛教学程式,会使语文教师的知识‚老化‛,教学中自然难有生动感和文采感。

因此,强调语文教师学习传统教育方法,又不满足已有教学经验,一方面,就是要求教师及时‚内省‛,不断创新,使语文教学做到‚情趣化、才识化、文采化‛,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语文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了解学生的达标差距和设计靠近教学目标的阶梯。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应该加强教学积累,夯实文化基础,古人强调和重视‚博览群书‛(王充),‚厚积薄发‛(韩愈),这是针对学生读书习作而言的,对于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重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反思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惑时,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增强个体的文化底蕴,是提高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关键所在。不读书的后果,可能会是语文教师思想上的‚僵化‛、心理上的‚老 ① 同上。化‛和智能上的‚退化‛。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应当从让教师广泛地阅读这一点上抓起。最后,语文教师要培养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教学中的‚内省‛,不仅要求教育者单方面的自省自纠,还要求学生的自主自觉。当前,由于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社会导向的某些共同失误,初中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学习观念淡漠,主体意识严重失落,在学习中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激情,在语文课堂上表现不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控意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语文教师都在感叹学生不会学习,然而,在感叹的同时,教师可曾想过:我教过他如何学习吗?古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论述,实际就是强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使学生把‚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的生存体验和需要,仍然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学生‚自省‛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能动性的大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只有当学生把‚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作为一种个体生存的自觉追求时,语文学习才会走向真正的自觉。

再次,走出师道尊严的‚怪圈‛,建立和谐民主的语文课堂。任何教育结果的产生,都要伴随一定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得以进行的中介,没有师生各种形式的相互接触,相互作用,教学活动就难以维持下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调、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实践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总是使学生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和指引下,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保持高涨的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反之,专横粗暴、专制压抑的教育方式,只能令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当前,有的初中语文教师由于受陈旧的师生观、伦理观和缺乏良好的个性修养等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唯我独尊,甚至以各种非人道的行为对待学生,严重地损害了学生人格。种种迹表明: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疏远,实际是对语文教师非人道行为不满的表现。语文教师应当深切领会到:在语文学习的平台上,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对话的主体。新的教育形势下,语文教师的素质,首先应具有民主的态度,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消除话语霸权和垄断。其次要尊重学生,消除教学中的非人道行为,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和由此形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产生大有关系。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有一位‚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老人,这位长者就是教育家孔子。孔子讲学,很重视创造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他不愿学生唯唯喏喏,希望师生之间共同切磋学问,提出相反意见,并认为这样对教师才有帮助。‚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重要性。

总之,借鉴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理念时,我们无不沉重地感到,当前初中教学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可贵的东西被人为地割掉了。这也许是导致初中语文教学总体滑坡的一个原因。因此,重新思考继承传统和大胆创新的关系,探索新时代条件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思维和教育理念,对优化初中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学生的智力,规范学生的语言,已越来越必要。参考文献:

5.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新理念 篇五

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新理念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阐述了武术运动要走出困境必须在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中形成四大教育新理念:快乐型、健康型、传统文化型、终身武术教育型.通过武术教育改革,使更多的学生喜欢武术运动,参与武术运动,从而使中华武术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作 者:姚晋宏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51刊 名:大众文艺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年,卷(期):“”(12)分类号:G80关键词:快乐 健康 传统文化 终身武术教育

6.论中小学美术教育理念 篇六

一、“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涵义、理论渊源和改进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杜威在他的教学实验中尊重儿童自己的意愿,儿童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与“以学生为中心” 相对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这两种教育理念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在“以教师为中心”理念指导下,唯师为尊,教师是唯一的教学主体,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学生仅仅是教学对象,必须服从于教师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通常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指导下,非常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成为教育的中心任务,在教学上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同样一种教学,持不同教学观念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些人认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另一些人则会认为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广播电视大学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最初是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主导和协助的作用。

我们认为,仅仅由学生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主导和协助的作用显然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学习活动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体系和完全由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的狭隘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体系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主张建立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体系,在这个教学体系中,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控制教学活动,校方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都对教学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控制教学活动。

二、广播电视大学现行教学体系中忽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况

(一)学生不能自主选择教学计划

电大办学近30年,一直是以大学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为主。开放教育试点以来,虽然开办了本科专业,但都是与国内其他普通高校合作办学,在专业开设和专业设置方面都要受到合作院校的制约,不能自主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电大作为成人高校,其学员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学习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或者是为了提高学历层次;或者是因工作需要更新、拓展知识。实施远程开放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在职人员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增进知识、增强自身能力的各方面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和条件。然而,由于专业开设和设置方面的原因,他们到电大来学习,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教学计划,只能勉强将就,只要是文凭就行,至于学到了什么知识和能力都放到非常次要的地位上了。

(二)学生不能自主选择所学课程

电大开设的专业(本科、专科)及主要课程都是由中央电大统一规定的,省级电大根据本省特点,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省开课程。开放教育学员入学之后,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自主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课程。但是,这个选择是非常有限的。一是必修课程不能选择;二是选修课程不是很多,所选的余地不大,并且实际上也不让学生选择。各地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为了征订教材和授课、考试、注册等方面的方便,也为了便于管理,一般都是统一选课、统一订教材、统一注册,管理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自主性被湮灭,学生的个性被同化,学生只能服从校方。换句话说,学生在名义上有自主选课权,而实际上并没有自主选课权。

(三)学生不能自主选择考试

广播电视大学的考试是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大部分课程的考试都是实行笔试,而且以闭卷考试为主。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安排考试时间,也不能自主选择考试方法,考试受时间、地点、形式的限制,这与非开放性高等教育没有区别,无法体现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和优势。

(四)学生不能完全自主选择毕业

中央电大的开放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籍8年有效。中央电大制定的教学计划(本科、专科)学制都是在2~3年之间。根据学分制的原则,学生在8年内的任何时间,只要修完专业要求的最低学分就可以取得毕业证。现实中,很多在职人员选择到电大学习,最主要的就是看中了这种灵活的学习形式,满足自己对文凭的急需。然而,在实际的办学中,我们看到,虽然学生通过努力在少于规定的2年或者3年时间里修完了所有的课程,达到了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却不能如期拿到毕业证书。其原因一是中央电大在审核学生毕业资格时,认为学生虽然修满了学分,但没有达到2年或者3年的最低毕业年限,因而不能办理毕业手续;二是因为与其他普通高校合作办学,毕业证的发放还要合作高校签字盖章,要受合作高校的牵制,办理毕业证书的手续十分繁琐,毕业证书迟迟不能按期发放。如果学生要想拿学士学位,那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多等上一年半载是很“正常”的现象。换句话说,学生只有按期毕业和延期毕业的选择,并没有提前毕业的权力。从这点上看,还不如自学考试灵活,更不能体现完全学分制的优势。显然,电大开放性教育并没有真正实行自己所宣传的完全学分制,而是在实行学年学分制。

(五)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实践课程和实验

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所有专业,都有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其目的就是要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作业、实验、实习都是学生必修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没能充分考虑在职学生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做实验、参加社会实践都必须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集中进行,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给地处边远地区学生带了很大的不便,更重要的是不能结合学生的本职工作特点和工作需要,致使许多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存在意义。这是与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相违背的。总而言之,远程开放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完善。

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体系的措施和手段

“以学生为中心”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一场教育教学革命,要通过各个方面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措施来保证和落实。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不光是一句话、一个理念,而应该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必须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急学生所急,虑学生所虑,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从中央电大、省电大、地市电大、县电大到教学班,必须环环相扣,形成完善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系统。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认真考虑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各个细节,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人才,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首先,管理者要转变思想观念,要从学生需要和发展出发,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的意识,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与选择、注册和交费、教材的订购、选课与听课、作业的.布置和批阅、考试方式的选择,直到毕业证书的发放等各个环节,都要围绕学生的根本需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主题来进行。其次,教师要转变思想观,要变“管”和“教”为服务,要善于引导、帮助和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我会学习”,彻底改变其行为导向,变依赖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与此相应,学生也要改变过去那种在学习内容、速度和方法上总是由教师主导的传统学习方式,掌握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习自觉性,真正实现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

(二)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完善管理与服务措施

电大要深化“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思想理念,就必须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实际,制定出独具特色、真正实用的措施,使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学生能够充分享受远程开放教育带来的实惠。从当前看,以下几个方面特别需要引起重视并继续解决:

1.独立办学、自成一体。广播电视大学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它集天、地、人三网为一体,是个庞大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电大近三十年办学时间,为远程开放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开办本科、研究生教育的条件,中央电大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办学水平上新的台阶,通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水平的评估,自己独立开办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灵活多样地、多层次地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我们把这些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喻之为“商品”),建立一个容量大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员需要的“仓储库”,保障丰富的“物资供应”。这样,凡是到电大来参加学习的学生,他们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尽展个性,真正做到各取所需。

2.完善网络支持服务。广播电视大学现有的网络支持服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资源浏览、网上讨论、网上教学。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互动性不强,像报名、注册、交费、考试确认、成绩查询、平时作业上交、形成性成绩的考核等都需要经过管理教师,因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学生的自主性无从体现。清华大学远程教育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首先是报名、注册。学生如果想参加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学习,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网上报名注册,学生自己填写信息,在网上递交,然后到自己所在省市的教学点去确认自己的信息,交验相关证书和证件,符合条件即可参加学习;二是直接到所在省市的教学点报名注册。注册后,学生拥有了自己的学号和登陆密码,即可进入网站学习。其次是选课、交费。清华大学学生界面有这几个组成部分:教务公告、个人空间、我的课程、个人办公、选课退课、资料订购、考试确认、成绩查询、毕业成绩查询、个人账户、个人信息、证书申请、统考申请、退出系统。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已将一个学期开设的课程全部挂在网上,供学生自由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选择1~2门,也可以选择5~6门课程。课程确定后就可以订购教材。学校将每门课程的主教材、辅导教材、VCD光盘及价格全部列出,学生自主选购教材。选课和订教材完成以后,实行网上交费。另外是考试,清华大学的考试确认和电大的考试注册是一样性质的,学生在完成平时作业的基础上,在规定的考试确认时间里学生自己上网进行考试确认,可以选择考试,也可以选择缓考,不确认就视为缺考。学生如果没有按时完成平时作业,其该门课程的期末考(下转第166页)(上接第179页)试资格被取消。清华大学的考试形式比较灵活,有写论文的,有到教学点参加集中考试的,有开卷也有闭卷的。比较清华大学的网络支持服务,电大的网络功能有待加强和完善。应该像清华大学那样将报名、注册、选专业、选课、订购教材、交费、考试确认、作业上交、成绩查询等都在网上进行,所有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事情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这样,一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二则减轻了学生、教学点的负担,减少了经过中间环节造成的一些失误;三则提高了教学点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

3.组织技术力量,开发实用软件。全国电大是一个教育系统,中央电大是这个教育系统的领头羊。中央电大应该组织技术力量,研究和开发统设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实验、实践软件,逐步实现无纸化教学。中央电大曾经进行过一些尝试,像会计模拟实验、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尚未开始使用)、电算会计课程考核,但这些只是一小部分,且实习、实践课程也未能与学生的期末考试挂钩,离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化学习相差甚远。要创建虚拟的但仿真性极强的实习、实验、实践环境,使学生在网上通过这些虚拟的场景进行模拟实践,这不仅仅解决了学生的工学矛盾,也解决了教学点无实验室、无实践基地、无实习场所的困难,更使得学生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省级电大也应该组织技术力量,对省开课程、统服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并实施监控,教学点负责组织和管理。这样一来,电大的网络优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化学习才会取得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应该把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链接起来,培养出富于创造性思维能力、极强动手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还须进一步深化,我们还要不懈努力、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达到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杨开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与经验浅谈.www.etc.edu.cn/articledigest5/stu-center.doc

7.论中小学美术教育理念 篇七

一、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含义及关系

1. 终身教育的含义

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 包括了教育的所有方面、各项内容, 从一个人出生直至生命终止的不间断发展的教育的各个阶段。

2. 继续教育的含义

继续教育的定义为:对已获得一定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它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

3. 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来源之一, 继续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终身教育理念和体系的建立, 继续教育是介于传统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教育形式。终身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终身性”, 它涵盖了教育的“继续”性, 将教育视为贯穿人生始终的要素。终身教育涵盖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促进终身教育, 两者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终身教育的思想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继续教育的发展又为终身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的现状

虽然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部分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 笔者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对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作量过大

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得以完善的一支主力军, 他们既要保证高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又要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每天要面对不同的人, 处理不同的事, 在学校、二级学院、系部、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工作关系中, 他们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们既要承上启下, 又要协调左右, 既是沟通者又是协调者, 工作任务繁重。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迅速增加, 教学秘书的工作量也成倍增长。

2. 专业性不强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目前有21名教学秘书, 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 在从事教学秘书这一职业之前并没有直接从事过教学管理的经历, 他们基本上都出身于非教育学、心理学、秘书学、管理学专业。这些教学秘书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后, 忙于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 没有时间和机会接受教学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 使他们的教学管理水平仅停留在“事务型”和“经验型”上, 很难向“创新型”和“研究型”迈进。

3. 层次不够高

学校对教学秘书岗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认为技术含量低、无专业性, 往往安排学历低、职称低的人员来担任此项工作, 使得整个教学秘书队伍层次不够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1名教学秘书的学历、职称情况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为16人, 占总数的76%, 并且很多为非原始学历, 是职后通过函授、自考等方式获得的;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为11名, 占52%, 含部分在原任职岗位上评聘的相当于高校中级职称的教学秘书。这样的教学秘书队伍就很难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

4. 队伍不稳定

高校比较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相比较而言, 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重视度不够。学校对教学秘书没有健全的业绩考核与测评机制和教学秘书培养制度, 在奖励、评优、进修、晋级等方面教学秘书也往往被忽视。与同龄的教师相比, 教学秘书工作辛苦且工作压力大, 工作的重要性体现不出, 导致部分教学秘书心理失衡, 感觉前途无望, 对本职工作不热心、不安心, 产生换岗、离职的想法, 造成教学秘书队伍不稳定, 导致管理质量下降。

三、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学秘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 教育改革, 要求教学秘书更新知识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 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学秘书接受并适应社会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 教学秘书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 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 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满足改革发展的需求,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前行的时代。教学秘书要将继续教育贯穿整个职业生涯, 紧跟时代节拍, 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学习, 使教学秘书由“事务型”向“创新型”发展, 由“经验型”提高为“研究型”。

2. 个人发展, 需要教学秘书不断学习

目前许多高校实行定编定岗制度, 教学秘书要认清形势, 准确定位, 合理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和目标。作为一个教学管理者, 要获得管理上的成功, 接受正规的专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学秘书通过不断学习, 掌握教学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秘书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教师、学生的能力。

3. 教学秘书队伍稳定性差, 需要学校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教学秘书队伍的不稳定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主要是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重视度不够。教学秘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他们的付出和得到往往不成正比, 他们感到前途渺茫, 不能够安心工作。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 让教学秘书享有与同龄教师相同的待遇, 给他们的成长创立良好的条件, 积极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2009年底出台的《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规定:本科院校40周岁以下人员申报副研究员以上职称, 须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因此, 为了教学秘书的个人长远发展, 在教学秘书继续教育方面, 应鼓励他们获得高一级的学历或学位。

四、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学秘书继续教育的方式

1. 脱产进修, 静心学习

能够完全脱产, 到更好的环境进行学习深造, 这是教学秘书继续教育的最佳境界。教学秘书日常事务繁杂, 没有完整的时间进行学习, 脱产进修的机会可以使他们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 抛开繁杂事务的干扰, 静下心来认真学习。通过这种继续教育方式, 教学秘书可以拥有充足的时间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潜心研究, 提高业务能力, 也为今后个人的发展做好铺垫。但受工作量大、专职人员少等因素限制, 对教学秘书来说, 这种机会很难争取到。

2. 短期培训, 工作学习两不误

短期培训对时间、地点等要求相对较低, 是对教学秘书进行培训的比较受欢迎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一般高校会将短期培训的时间放在寒暑假, 这样可以既不影响工作, 又有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学习。同时这种短期培训也可在校内进行, 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资源, 如信息灵通、设备完善、师资雄厚等, 既容易组织又节约成本,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避免外出培训带来的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

3. 集中研讨, 方便易操作

学校可定期举办与教学秘书工作相关的讲座或研讨会, 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 对教学秘书进行培训。这种方式不仅主题鲜明、流程清晰、过程易于控制, 而且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培训, 对症下药, 及时解决工作中产生的困惑。因此, 这也是高校比较推崇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

4. 考察学习, 体验式培训

考察学习指的是组织教学秘书到实地进行观察, 考察的对象一般为从事相同类型的工作且经验丰富、事业成功的人士, 通过他们的经验交流, 教学秘书的思路能得到开拓, 汲取他们的经验, 将其合理运用到本职工作中去,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5. 传、帮、带, 传统但有效

教学秘书刚走上工作岗位, 对教学管理工作是一头雾水, 这就需要有经验的老同志对他们进行传、帮、带:把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和业务技能传授给他们, 在各方面关心帮助他们, 带动他们尽快提高业务能力。老同志与新同志要明确培养目标, 按计划对新同志进行全过程的跟踪辅导, 认真教和虚心学同步进行。这是一种传统的继续教育方式, 但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它既能把老同志的宝贵经验传承下来, 又可以促进新同志快速成长。

6. 远程培训, 时间空间灵活

远程培训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现代先进的通信技术进行的交互式学习培训, 这对于平时工作繁忙的教学秘书来说是最受欢迎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它具有操作方便、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信息量大、受益面广、运行成本低等特点, 而且能够让优质的培训资源共享。

7. 自主学习, 积极上进

这是一种教学秘书为了追求更高的理想或目标而自主接受继续教育的方式, 通过自主学习来提升自我能力, 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结语

教学秘书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坚持终身学习, 同时将继续教育贯穿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教学秘书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单位的实际情况, 采取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方式, 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通过学习促进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和自我的不断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战其, 杨斌鑫.高校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关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5 (6) .

[2]关红辉.浅谈高校转型时期教学秘书队伍的素质建设[J].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5) .

[3]刘建芳.高校教学秘书的重要性、现状及对策建议[J].教育管理研究, 2010 (4) .

[4]刘晓峰.终身教育理念对成人继续教育的启示[J].成人教育, 2011 (1) .

[5]王瑾.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J].成人教育, 2008 (5) .

[6]袁式亮.探析积极推进继续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10) .

8.浅论体育教育理念的转变 篇八

[关键词]体育管理;教育理念

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 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 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 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理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 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一、角色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 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 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 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 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1 )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 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 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 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3 )对学科专业 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 。(4)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 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 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二、教材的转变

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小学 、中学、中专、大学的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地构成有机的整体。各层次的教材内容缺乏传递性和发展性,致使体 育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处于陈旧和滞后状态,缺乏时代性和超前性,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的实际需 要不相一致。21世纪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时代,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 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 ,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应反映体育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使学生便于学习、掌 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提高理论水平。第三,教材应多样化,除了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第四,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加体育史、教学和训练范例 、评价标准和方法。为此,笔者认为,不同类别的学校应从本专业出发,设置和安排教材内容,不能千篇一律 。如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体育教材中增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对某些运动 项目的技术动作进行力学分析,了解和掌握科学训练手段;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可增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战 地救护等内容,了解做某一项目技术动作时哪些肌肉参与作功,如何训练其功能及健康方面的指导;对海洋、 航海专业可增加水上项目、海上自救、生存能力锻炼及专业技能项目等内容。这样,学生既学习了体育知识, 又巩固了本专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使教材在今后的实践中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 总之,教材的制定应考虑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多样化、趣味化,教材内容应含有诸多层次:知识层 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和方法层次。

三、课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 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 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 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 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 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四、器材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 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 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 样, 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 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 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 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适当降 低重量的器械,加强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如铅球的背向滑步或旋转式投掷技术,并在考核中增加技评考核的 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增强对铅球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在动作质量上下功夫,以掌握技术动作为本,使动作 质量更高,姿态更美,技术更先进,为今后有机会从事专项训练和比赛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在小 学、中学、大学的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上海实施居住证新政 相关信息下一篇:人才公寓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