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毕淑敏作品集有感

2024-07-23

读毕淑敏作品集有感(精选10篇)

1.读毕淑敏作品集有感 篇一

读毕淑敏散文有感

(一):心若幽兰远

宫淑琴

心若幽兰远,我很喜欢这句话

在这部散文集的自序里,毕淑敏通篇写的是兰花。开头便写道:“在中华文化中,什么是天下第一香?是兰花香。”“古人赞‘兰之香,盏一国’。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居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其香也淡,其姿也雅,给人以高洁、清丽的美好形象,被喻为花中君子。”

作者倡导向兰花学习,要有一点精神,“希望每个女子的精神世界,都是遍植兰花,香氛悠远。”“望你在心灵深处,埋下兰花的种子,终于有一天,你的心灵的香气,会旷日持久地飘荡和远播。”

以上几段文字让人心生兰韵,似乎闻到了兰花淡淡的幽香,悠远绵长。

我们何尝不去做一个心若幽兰,香气四溢的女子呢!

兰之香气,不是胭脂粉黛,不是穿金戴银,不是妩媚艳丽。兰之香气是与生俱来的高雅,是心灵深处的豁达,是散发书香的气质。

高雅,是内在气质的一种外在表现,言谈举止有较高的风雅度和令人欣赏的情趣和风格。在这些优良的表现中,最能打动人的是微笑。一个微笑,足以震撼一个人的心灵。这微笑犹如兰花的花蕊散发的香气,沁人心扉;这微笑,能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亲切感;这微笑,能抚慰人的心灵,传递信任和温暖;这微笑,能化解纠结化干戈为玉帛。淡淡的微笑,是女子高雅的极致。只要我们以发自内心的微笑面对生活,我们的生活便会充满阳光和芬芳。豁达,是一种品格和美德,是大度和宽容,是乐观与豪爽,是开朗与洒脱,是人生中最高境界之一。

豁达,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和自信的气度。作为一名女子,面对社会和生活,必须学会坚韧和自信,相信自己的力量,才能具有开阔的胸怀;相信自己的力量,才能包容这个世界;相信自己的力量,才会稳健前行。正如毕淑敏写的那样“爱慕自己,你就是夏日里的香气。”

气质,泛指一个人的姿态、相貌、衣着、性情、行为等结合起来的整体表现,源自内心深处的修养。它体现在一个人适宜的服饰,儒雅的言行,智慧的头脑,慈善的心灵。这里最重要的是内心世界的纯正和洁净。正如毕淑敏在《内心的洁净》一文,写了关于参加时装发布会的体会,她不追求时尚的华服和知名的品牌,而在意衣着的整洁和高雅。她写到:“华贵表达着你的财富,而洁净证明着你的品质,衣服只是外在包装,内在的精神洁净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觉得,一个女人的气质来自于自身的经历、阅历和历练。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才会高雅、聪慧、淡定、从容,散发着浓郁的书香。这样的女人才是兰心蕙质,馥郁芬芳,美丽清芬。

毕淑敏在《柔和的力量》一文中说道:“女人需要美丽。美丽,是女人最初也是最终的魅力。”“美丽的女人是和谐的…柔和的…持久的。”美丽的女人拥有善良、智慧、坚韧、果敢、顽强。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有香气的女子,心若幽兰,必芳香持久。

读毕淑敏散文有感

(二)苏桂萍

“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这就是毕淑敏的文字,神闲气定,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她的冷静与善意。她擅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一连串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更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和思考。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修饰,但却总能触及人的心弦,让人有所感悟。让疲惫、烦躁的心总能得到找到一处最宁静最温馨的港湾。总会在心灵最阴霾时刻寻到风雨过后的阳光。

毕淑敏被誉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她教给我们爱,同时教给我们理性,面对残酷的世界阴暗面与不可理喻的社会黑暗角,我们应当怎么样的调整自我的心理,正确的看待,走向光明与灿烂。累了、倦了、厌了,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找到合理的途径,给心灵放个假。我们都是可以的,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可行的。毕淑敏教给我勇敢,赋予我理性。我就其中的两篇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毕淑敏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同样是一位慈祥而又可爱的母亲。在《混入北图》这篇文章中,毕淑敏的母爱与她对儿子的教导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那时,北京图书馆是最大的图书馆,哪里有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图书,但那里却有规定:只对成年人开放。不知是不是遗传了毕淑敏,她的儿子从酷爱看书,对文学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当他长到十几岁已经是个小伙子的时候,毕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带儿子“混入”北图,满足孩子博览群书的愿望。

本文主要讲述了毕淑敏到儿子进入北图的过程和看书的过程。其中详写的是进入的过程。在过程中,运用了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母子二人害怕被识破的心情,但儿子也急切想去看书的复杂心情。在好不容易进去后,儿子恨不得把全馆的书都看一遍,所以,他直到闭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毕淑敏的这篇文章中,充分的体现了儿子对读书的渴望,甚至把博览群书为理想。的确,在我们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很宝贵的,我们在学习上,不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多多去闯闯,在丰富的经历和阅历下,就能够让你体会到世界是包罗万象的。在青春时,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领域,为梦想努力,像毕淑敏的儿子一样,有志气:“长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从正门走进北图,因为那是贵宾的通道!”

《附耳细说》中引用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韩国的相国,微服私访路过一片农田,在休息时,看见一农夫驾着两头牛耕地,随问农夫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一言不发,待将牛牵到一旁吃草时,走过来附在相国的耳边轻声说:“边上那头更好些。”相国很奇怪,问,你那么小的声音干吗?农夫回答:我若大声回答,牛虽然不说话,但它们还是会从我的手势声音中看到我在评价它们,评价低的牛虽然不够优秀,但也尽力了,它知道会难过的。

读到此处,我心揪然,一个农夫对待一个不会说话但是任劳任怨的牛,是那样的爱护和尊重,极力的维护着它们的自尊。牛何其有幸,遇到这样一个仁慈恻隐、深明大义、体贴入微的主人。古人常用“对牛弹琴”的话来耻笑一个人的笨拙和愚蠢,但是,农夫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牛再笨,也有感情,也有尊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去诋毁它和轻视它。

推及到人,推及到己,遇到这样的处事之际,我没能够心平气和的也来个“附耳细说”,做的不够好。面对非常顽固的学生违规行为,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提高嗓音。多了几分怒气,少了几分理解和宽容。面对学生一次考试中觉得自己反复强调的问题,一些学生仍然出现的时候,总是少了份耐心多了几分愤慨,那时的言词总会显得有些犀利,无形中总是伤害到学生。伤害了学生那已经因成绩不理想而自责苦闷的心,我没有做到农夫般怜惜学生那道柔弱的尊严。

人的心是脆弱的、是柔软的,不象钢铁一般的坚硬耐火抗烈,正因为人心是柔软,所以人才有别于其他事物会感动、善良、仁爱和多情,也正因为如此,人更容易受到伤害。我们要学会正视别人的所有优点和缺点,不鄙薄、不鄙视、不夸张,切合实际,用爱去感知着一切。多学会“附耳细说”,尊重一切。

经历了这次心灵的长途跋涉,更让我感触到人要为自己活着,要活得坦荡,活的潇洒,羡慕别人是没有用的。生活不是连续剧,它不会在该浪漫的时候,就响起煽情的音乐;它不会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就正好出现一个陌生的肩膀给你依靠;它不会在这样需要温柔和甜蜜的时刻,就打翻一杯浓浓的蜂蜜。因此人要活得踏实,活出自己的独特风采!

2.读毕淑敏作品集有感 篇二

关键词:暴力,血腥,死亡,身体叙事

一、余华——先锋文学中的另类

余华是在80年代中期崛起于文坛的, 并且他也是最能体现先锋小说地位的一位作家, 也是一位风格独异的小说家, 这时期他发表的主要小说有《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死亡叙述》、《古典爱情》、《往事与惩罚》等, 这些作品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充满了大量的血腥、暴力和死亡。在他的小说里, 人间成了血腥、暴力、死亡的屠场, 成了我们的心灵无法承受的人间地狱, 于是冥冥之中有一种驱动力指引我去追寻其中的奥秘, 开始进行研究分析。

二、表现另类血腥、暴力和死亡的艺术方法

(一) 站在世界之外, 极度冷静和残酷的描写暴力和死亡

余华小说描写暴力, 在于他对暴力表现出了一种有距离的客观态度, 在近乎冷漠的叙述中, 完成了暴力的展示, 完全实现了暴力描写的非人格化的创作意图。他几近全裸, 不加伪饰。充满血腥和残酷地描写暴力, 仿佛自己是一个站在世界之外的观者, 对所描述的暴力、血腥和死亡事件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他以一个不同于甚至大异于常人的眼光来看世界, 该愤怒的地方偏偏无动于衷, 该为之激动的地方却惊人地平静, 而所有人不得不掩鼻而过的地方却仔细把玩, 兴味有加。作者这样的姿态让人感觉不到对世界应有的关切, 也不是为了人类价值守望, 而不过是以非人间的态度把人间的暴力、苦难、丑恶展示一下了事。如《现实一种》是一场“死亡”盛宴, 里面有七个人物:祖母、山岗与山峰兄弟、山岗的妻子、山峰的妻子、山岗的儿子皮皮、山峰襁褓中的儿子。四岁的皮皮使劲地扇襁褓中的堂弟耳光、卡堂弟的脖子, 为了取乐。最后, 他抱着堂弟走出屋门, 无意中松开了手, 堂弟摔死了。堂弟的父亲山峰为儿子复仇, 逼着皮皮将堂弟流在地上的血舔干, 然后将皮皮一脚踢死了。皮皮的父亲山岗私自巧设刑罚, 让山峰在大笑中死去。山峰的妻子为了给丈夫复仇, 不但把山岗送上了刑场, 还将他的尸体捐献给几个不同科室的大夫, 让他死后被肢解得七零八落。面对亲人的仇杀, 小说采用的是一种冷漠的注视方式, 把死亡和暴力写的千姿百态。

(二) 通过淋漓尽致的“表演”手法, 荒诞地表现血腥、暴力和死亡

死亡是很难体验的, 但是余华用非常细腻的笔调、淋漓尽致的“表演”手法制造了死亡和正在死亡的神话, 让读者对死亡的感觉不是悲哀、感伤, 而是滑稽。在他的笔下, 死亡变得好玩, 变得冷漠, 变得让人啼笑皆非。在《河边的错误》中, 疯子在河边接连杀人, 并且每次都是把头颅割下来, 将尸体埋入地下, 在上面堆上个坟包, 把血淋淋的头颅摆在坟头上, 摆成一个祭坛。法律在阻止这种疯癫面前无能为力, 疯人院对此除了使用电击治疗以外, 也无良策。为了阻止疯子的连环杀人举动, 负责这件案子的刑警马哲开枪把疯子打死了。警察局长为了开脱马哲, 只能让马哲假装疯癫, 在进监狱还是进疯人院面前, 马哲别无选择, 非此即彼。疯子杀了人因为疯癫而逍遥法外, 正常人杀死疯子来伸张正义却被送进了疯人院, 这是荒诞的, 又是合理的, 余华就是这样的给我们揭示了这种现代文明的逻辑, 让我们深思。

(三) 通过“身体叙事”的写法来表现血腥、暴力和死亡

身体, 是当代作家所着力关注的, 余华也不例外, 但是他把身体写作和暴力、血腥和死亡结合起来, 成为一种特有的“身体叙事”, 如集疯癫与历史于一体的身体 (《一九八六年》) 、被复仇欲望点燃的身体 (《现实一种》) 、被混乱的世界施暴的身体 (《十八岁出门远行》) 、以及承受苦难的身体 (《活着》) 、不断通过向自己的身体索取 (卖血) 而获得生存的身体 (《许三观卖血记》)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 很少有作家像余华这么关注身体, 将身体置于叙事的核心地位, 让身体如此承载着叙述的重量。

许多人认为90年代的余华写作风格, 变得悲悯、柔软, 越来越像一个传统的文人了, 但是不变的一点是他仍然通过对身体的写法来写着血腥和死亡, 只不过这时的身体不再是那个充满血腥气、疯癫、是失常、幽闭、僵硬、自虐的身体, 不再是那个医院里的身体, 而是坚韧、忍辱负重, 充满了生活酸甜苦辣、七情六欲的身体, 它已经走出了封闭的医院, 尽情体验着平民生活。如《活着》中的富贵目睹亲人一个个死去, 曲折的历史和苦难的生活总要一个个身体来承受。《许三观卖血记》更是让我们惊异, 它把人体的血液和艰难的生活连在了一起。许三观在自己的生存遇到困境的时候总是想到了将手伸向自己的身体, 索要存活下去的本钱。

在余华那里死亡又获得了全新的意义, 不仅仅代表着生命的终结, 而是在死亡的背后, 有着生存的秘密、命运的秘密、人类文明的秘密, 就像福柯所咏叹的:“死亡离开了古老的悲剧天堂, 变成了人类抒情的核心:他的不可见的真理, 他的可见的秘密。”余华让笔下的人物走上死亡, 实际上在走向生命, 是向死而生:“从死亡中窥见生命, 从变化中窥见不朽, 从其笑容中窥见固定的骷髅式空间, 在其最后时刻窥见无数生命攒动的某种相反时间的开始。”在余华这里死亡成了艺术的主题, 是我们探究过去的依据, 行文至此, 令我想起了《往事与刑罚》中的刑罚专家, 它是那么迫切地给陌生人发电报, 把陌生人招来就是为了向陌生人描述死去之后与过去相遇是多么的诱人, 让他在自己的腰斩苦行中死去, 以实现与过去的时间相遇, 在80年代的知识气候里, 在那个激情四射、注重试验和探索的文学的黄金时代, 余华拒绝感情的介入, 拒绝描写, 只让眼睛睁开, 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 让鲜血和死亡自然的裸露在语言中, 死亡几乎占据了核心的位置, 让我们记住了余华, 记住了余华另类的暴力、血腥和死亡, 从而不断的思考它背后所存在的深意, 给我们以无限的遐想和启示。

参考文献

[1]邢建昌, 鲁文忠..先锋浪潮中的余华.华夏出版社

[2]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艺出版社

[3]莫言.清醒的说梦者.人民日报出版社

[4]余华.我点“一点点”.北京文学.1985, (5)

3.毕淑敏作品欣赏 篇三

那一年游敦煌回来,我兴奋地同妈妈谈起丝绸之路上偏远的安西。“多么遥远的地方,咱们家谁也没有到过那里。”我得意地大叫。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过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啰嗦。”

我说:“我以为你是坐火车带着我的,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

妈妈说:“那时候哪有火车?从星星峡经柳园到兰州,我每天抱着你,天不亮就爬上运货卡车的大厢板,在戈壁滩上颠呀颠,半夜才到有人烟的地方。你脏得像个泥巴娃娃,几盆水也洗不出本色……”

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辛,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那么多细节。我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近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所有的妈妈都那么乐意向我们提起小时候的事情,我们是她们制造的精品,她们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描绘打磨我们的每一个过程。于是,我们不客气地对妈妈说:“烦不烦呀?别说了,好不好?”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有时候,她会像被抛上岸的鱼,突然张开嘴,但终于什么也没有说。我们熟悉了这种姿势,以为是一种默契。

为什么怕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是不愿承认我们曾经弱小?是不愿承载亲人过多的恩泽?我们无暇多想,总以为母亲会永远陪伴在身边,总以为将来有一天会让她将一切讲完。蓦然回首,我才发现自己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离去。

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4.读毕淑敏小说《女工》有感 篇四

都说女人如花,不论是昂贵的红玫瑰还是卑微的白野菊,不论出处,不分大小,只要生机勃勃地开放着,就是令人心怡的美丽。读毕淑敏写的小说《女工》,其实很刻意,因为篇幅很短,总共才十二万字,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我喜欢那种写文章短小精悍又把一些大道理都写得简单明了的作家,适合我这种智商、理解能力均不高的脑袋,我喜欢她们一针见血的睿智。《女工》跨越的时间很长,几乎涵盖了女主人公浦小提的大半生。简简单单既平凡又坎坷的人生经历,几乎没有做任何评论或作惊世之语,然而我却无法任着自己的眼睛窥着这个故事的结局,生怕她遭遇什么后又遇到了什么?终于浦小提的故事结束了,而我却还没走出来,也走不出了......这是一段曾经,曾经一段像指缝中的雨水一样无法停止下落的时光。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各家各户都不挂窗帘的纯真时代,像所有女孩一样,学生时代的浦小提是个清秀孤傲、学习优秀的女孩,她曾经怀有花一样的理想,这些都将是浦小提以后奢侈的回忆,宛若手心轻抚的轮廓。后因遇上了文革,浦小提的理想之花还没有灿烂盛开便随时代的动荡而枯萎。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干起了繁重的体力活。婚姻上阴差阳错,无奈中她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男人。在经历了短暂平静的婚姻生活后,却又遭到丈夫无情的抛弃,离婚后更是厄运连连,工厂破产,工资停发,生活拮据,下岗后,求职无门,只有靠做钟点工来维持生计......蝉鸣拉长的记忆里,浦小提就这样在冗长黑暗的甬道里踽踽前行。读到此时,一种很美好的东西在我心中震裂,犹如蜡染布上无数的冰纹。然而,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浦小提,恰似一株按照节气拔苗分蘖结粒的麦子,再艰辛,还是珍爱上苍赋予的天然节律,徐步向前。浦小提没有被坎坷的命运击倒,她挺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工厂上班时,要翻动沉重的金属块,使她练就了一个好身板。面对丈夫提出的离婚要求,她没有苦苦乞怜。甚至在筹集女儿上大学的学费时,她也没有张口向前夫索要一分钱,而是采取了买断“工龄”的办法。在工作中,她以敬业的精神和娴熟的技能征服了外国老板的心,可当外国老板向她求婚时,她却很清楚地对幸福做出自己的诠释。她的思想没有在甜言蜜语中迟钝,她的脚步也未因扑朔的路径而迷离。玲珑少年苦涩豆蔻,一个美丽清贫的女孩的身影,在一个她最尊崇的男人心中悄然而立。或许,《女工》就是一场我们身边平凡而充满色彩的“生活秀”,它在小人物的悲欢中提炼生命的精华。浦小提在爱情上,没有得到自己最爱的人;在婚姻上,也被丈夫遗弃;在事业上,下岗后只能去做保姆。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女人,是够苦难和不幸的了。但是,浦小提并没有在种种苦难中垮掉,而是顽强地面对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继续自己的人生。当浦小提在多年之后,遇到昔日的初恋情人高海群时,浦小提的想法是,“那是一个梦想,既然是梦想,就一定不能让它在现实中降落”。爱情的遗憾是不分时代的,或许这样的故事身边也有发生,当两个人在弯弯曲曲的人生轨迹上再次相遇时,彼此都已无法辨识,也许在遥远的过去他们也曾喜欢过相同的歌手、相同的书籍、相同的电影、相同的色彩,然而今天他们已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生疏地相互微笑,很自觉地不把话题拨回到遥远的过去,因为他们谁也不愿让眼前看似平淡却又温馨的生活方式由此戛然而止。牵强的笑容里盛满呼之欲出的寂寞,在群鸟尽散的天边绽放,簇簇相拥,浦小提再也找不到甚至一个可笑的理由来抚慰自己卑微的眷恋。现实的力量太强大了,它无法让我们每一个人鸳梦重温。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所谓梦境,虽然人生必有遗憾。我想所谓的幸福生活,也就是那么勇于承认人生的遗憾,实现自己哪怕小得不能再小的理想。浦小提,她是善良合格的母亲,更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强者,也许她自己并没意识到自己的崇高,但是这样大悲大悯的胸怀却让我们久久仰视。不管什么时候,母爱不会过时,好女人不会过时。对浦小提来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女儿培养成人。就这样,困境中的浦小提虽然艰苦然而达观、宁静的人生状态或许值得我用一辈子时间去学习、去体会。这样的浦小提,不浮躁也不华丽,只有如梅的清香、如水的淡然。不管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人生起伏,她都一如既往地心地善良,宽容善待周围的一切。她独自走过的不屈与执著的足迹,足以使像她的前夫白二宝这样靠小聪明不择手段走向成功的人汗颜。清澈的眼瞳,干净无邪的心灵,她就这样一直美丽下去,这种美不因岁月漂洗而沾染杂质,永远闪闪发光。这就是浦小提,犹如一缕拂面的清风,让那些聒噪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或许她也会眼帘低垂余光袅袅,也会怒目相向入木三分,然而更多的时间,她是平和安静甚至是悠然地注视着面前的一切。因为在她心中,生活中永远是真正的淡定从容,而不是浮夸的颐指气使和内在空虚。

5.读《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有感 篇五

——读《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有感

在国家的战略思想里面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经略,青年人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就应该行动起来,但是我们反观世上忙碌的人们,如今读书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与教育行业以外的朋友交流到“读书”这个话题,他们都会说“读书,那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我读了《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其中一句话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人是追求目标的动物,必须要有精神的指引,追索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的最终目标是争取幸福,而幸福不是金钱的成就,是灵魂的成就。读到这儿,我在读书笔记上写道:只为精神目标活着,未尝不是一种痛苦的磨砺,但是目标都没有,就成了行尸走肉,更痛苦。

毕淑敏老师在题记中说到:我想,也许要换一种方式,把我的种种感悟,特别是许多来访者所给予我的宝贵的精神馈赠,用文字来表达,去传递一种友爱和成长的信念。如果有人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书中的某句话轻轻地碰撞了一下他的心,引发了一点点思考,就是我莫大的喜悦了。

这段话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我从事教育十几年了,教一届学生最长也就三年,如果在我教育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能够给他们一些知识,解决他们一些困惑,启发他们一些思考,多年后还能令他们回味,那“就是我莫大的喜悦了”。

毕淑敏老师这本书主要是讲述心理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故事,可能因为她同时也是一个作家的缘故,文笔很生动,关于如何帮助来访者的细节,特别是操作性的东西,她讲得很少,比较遗憾。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书籍已经读了一些,而这些与实例结合的操作又是我们最需要的。

书中讲到:真正好的心理医生,是从根本上帮助来访者重新建立起对人生的进取态度„„这就是一个人真正成熟与心理咨询的成功。根据我的经验,可以这样来阐释:与来访者一起找出他(或她)的心理冲突,并化解或缓和之,平静和快乐会随之而来。

毕淑敏老师的文笔很舒服,如果不嫌啰嗦,请与我一起分享: 在《谁是你的闺蜜》中——

咨询师的脑海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电子计算机,来访者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在咨询师脑海中引发涟漪。一千种可能性像漂浮瓶在波涛中起伏,你不知道哪一只瓶塞内藏着来访者心中的魔兽。也许你以为是症结所在,穷追不舍紧紧跟踪,结果不过是一朵七彩泡沫。也许你忽视掉的只言片语,却隐藏着最重要的破解全局的咒语。

你不能以自己的主观臆测代替事实的真相。你永远不能跑到来访者的前面去,你只能跟随„„跟随„„还是跟随。

„„听完了这一切,我把她抱在怀里,她像一只深秋冷雨后的蝴蝶,每一根发丝都在极细微地颤抖。不知道这具小小的躯体里,隐藏了多少苦恼愤怒!

于是,我在笔记中写道:做一个倾听者还不够,一个高超的发问者才更重要。

在《红与黑的少女》中——

这女孩子似乎有种魔力,让人不由自主地关切她,好像她的全身都发着一个信息——”救救我!”可她又被一种顽强的自尊包裹着,如玻璃般脆弱。

她用了一个词,叫做”残酷”,很少有正当花季的女生这样形容自己,在她一身黑色的包装之下,隐藏着怎样深渊和惨烈?

很快,她就开始新的舞蹈,跳得非常投入,整个身体好像在舞蹈中渐渐苏醒,手脚的配合慢慢地协调起来,脸上的肌肉也不再那么僵直,有一丝微笑的模样。

„„从来没有人抱过我„„

她好像完全不会拥抱,她的重心向后仰着,好像时刻在逃避什么。身体仿佛一副棺材板,没有任何热度。我从心里涌出痛惜之情,不知道在这具小小的单薄身体里,隐藏着怎样的冰冷。我轻轻地拍打着她,如同拍打一个婴儿。她的身体一点点暖和起来,柔软起来,变得树叶一样随风飘曳了。(我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与少儿的交流,不能只停留在语言上,身体的接触,亲和的微笑,目光的赏识激励一样重要。原来孩子们那么喜欢拥抱我,有时撞得我生疼,我也喜欢抱他们,这是最好最彻底的交流和分享爱的感受,不需要语言。)

她未完成的愿望就是那一场精心准备的舞蹈,谁来欣赏?她无法挣扎出来,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重新生活的方向。

我很佩服”体会”这个词,身体里储藏很多记忆,身体释放了,心灵也就慢慢地松弛了。

在《出卖冥位的女生》中——

冥位就是埋葬人的地方,可以是一块地,也可以是一棵树,一个花坛,也可能是灵塔上的一个格子。„„我只是用我的方式来纪念我的父亲。

那就是思索和死亡有关的一切。比如,我认为死后是有灵魂的。我认为人是应该留下一点痕迹的。不然的话,我们的哀伤就找不到地方寄托。

出售灵位是为了让同样遭遇的人,可以找到寄托自己哀思的地方。其实,你最希望的是知道你父亲居住的地方。

这种没有经过处理的哀伤,一直潜伏在她的内心深处,所以才有了这种怪异的行为。

我的感悟:一切行为都有潜意识的诱因,只是有些角落没有照到温暖的阳光。

在《再选你的父母》中——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是凭借着他们的喜爱和给予,才得以延续自己幼小的生命。

那样平凡贫困的父母,在艰难中养育了你,你长得并不好看,可他们没有像你嫌弃他们那样嫌弃你,而是给予了你力所能及的爱和帮助。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都竭尽全力供养你读书,让你进了城,有了更开阔的眼界和更丰富的知识。他们明知你不以他们为荣,可他们从来不计较你的冷淡,一如既往地以你为荣。他们以孱弱的肩膀托起了你的前程,不是希求你的回报,而只是一种无私和无悔无条件的爱。

(想把父母换成乾隆和梦露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无望,不切实际的奢求。微前倾你的身姿,你就能听到心与心碰撞的清脆音响。

想说两句: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狗能做到,人不一定。特别是在为人父母之前。

在《你究竟说了什么》中——

(原文题记:一家人急得爸爸要跳楼妈妈要上吊,他却无动于衷,整体把自己关在屋里玩电脑,任谁都不见。家里人急着找心理医生。)以后我会在笔记前加上原文的题记,加上之后,大家就不会觉得突兀了。不然,看起来比较费劲。咨询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打开了来访者的创伤,在来访者离去之前,一个负责任的心理咨询师要把这伤口消毒和缝合,让来访者在走出咨询室的时候,不再流血和呻吟。

生理创伤和心理创伤一样,陈年旧疾和深在的伤口,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愈合如初。心理咨询师需要有足够的耐性和准备,第一次咨询主要是建立起真诚的信任关系和了解情况,其余的工作来日方长。

你可以使劲握住我的手,你可以感觉到我的手的力量,如果我是假的,我会退缩。

我非常高兴,你终于理解我的不上学,其实只是想证明自己有能力做一些事情,并能做好的。

(你的理解)让我觉得自己很开心,觉得自己不再孤独和愚蠢。我的想法:听即是打开伤口的”利刃”,说才是包扎的”纱布”。

只因老师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举动,一次轻率的误解,一个小小的挫折,就可能导致颓废、逆反、对抗,乃至厌学。说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情绪的”蝴蝶效应”就是这样的,魔力无限。

父母和老师没有深究过偶发事件的原因,乃至觉得事情发生得太过突兀,震惊、不知所措。故①偶发事件后,找原因先于责罚和惩戒;②宽容应该作为一种常态心理。③要记住:有时候,孩子的异常行为只是为了证明些什么,一些他或他们觉得要去做的,并且觉得自己可以做到的。

在《最重的咨询者》中——

你可以有一个选择。你要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你就可以走了。你要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好,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有关问题。毕竟你的体重超标了,这是一个事实。

12岁零3个月的时候,开始发胖了。13床就是我的外婆啊。

我觉得外婆的死,就是因为她太瘦了,瘦到了无法接受治疗。如果她胖一点,就能够战胜四神,就能一直陪在我身边。

至亲的人离去,给年幼的小男孩以怎样摧毁般的打击。他以自己的方式表示着痛入心扉的哀伤,表示着对于死神的强大的愤怒,表示着对于外婆的无比眷恋„„难怪他不认为这(超重)是不正常的,难怪他在每次减肥后,都让自己的体重更加升高。

读书笔记中,我这样写的:暗伤,潜意识的痛苦,或者叫痛苦之内化。当年在私立学校教书时,曾经接触过一个尿床的孩子。造成尴尬的原因很简单,他每晚给”火海”中的外婆施救,别无他法,只有撒尿了。他深爱的外婆在火灾中不幸了。

尴尬源于爱。深深的爱。

6.读《徐志摩作品集》有感 篇六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里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徐志摩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都离不开他平日的默默积累,努力耕耘着属于他的写作空间,但有时真正去看这本书时,却揣摩不出这篇文章所蕴含的中心主旨,或不能理解某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觉得这是阅读书目该努力攻克的要点。来自某人内心的情愫,其实就是那人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解,而徐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不同的情感,并能把从体验中发现的生活用笔记录,即使件微不足道的不易发觉的他都会写下,作为像日记般的生活片段。

若身体放松蜷伏在沙发,手捧这本散文集,或细嗅包蕴在其中的墨香,就如同在荷花池旁观赏荷花之美趣,那么读者的心灵就会得到慰安。琢磨散文大多尤以游记为题,体裁而没有偏离散文作主体叙述,此处真能用大家熟知的一句:“形散而神不散”来夸赞。以下是对徐志摩作品的介绍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在《想飞》一文中: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哪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大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充分体现作者对飞有极强的欲望,对啊做梦中谁没有梦到飞呀!作者赋予“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的意义,抓住瞬间的灵感,把心底压抑已久的感情释放出来,从而寻求灵魂深处的解放,但释怀之后是更深沉的苦闷与压抑,因为理想与现实形成了激烈的冲撞,从而表现出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7.读鲁迅作品有感 篇七

生逢军阀混战年代,从小立志报国,弃医从文,只为救国救民,于乱世中呐喊,于混战中彷徨。这就是我所要讲的文学大家—鲁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饰,有的只是尖锐的批判,对旧社会的憎恶,对穷苦人民大众的同情。他于铿锵有力的语言文学中散发出一股凌然正气。

无可否认鲁迅一生留下了不少文学作品,在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地影响。他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及翻译作品,对当时的中国即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生刻影响。1918年5月,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文章内容虽不多但却深刻的揭示了旧中国的社会本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用“吃人”二字就能准确的概括。“吃人”是他对封建道德主义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麻木的中国人不懂得反抗,反而成为封建阶级的帮凶,有的人虽然认识到吃人的社会本质,但妥协,麻木是他们的选择,而鲁迅则是人群中“最初醒来的人”也许他也曾犹豫过,彷徨过,但他用尖锐的笔尖呐喊出难言的思想,唤起爱国志士那炽热的心。相同的思想在鲁迅很多文章中都有所体现。他留学日本,最终选择弃医从文,也正是由于他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与无知。他认为医学只能从身体上,生理上减轻人们的痛苦,而真正要改变国民的现状还是要从思想上彻底使其觉悟。只有这样中国才会有希望。总的来说他前期的小说主要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后期则借历史典故反映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

除去小说之外,鲁迅先生在杂文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毛泽东曾将其杂文誉为“匕首”“短枪”。如《小品文的危机》,《二心集》,《华盖集》等都深入的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其散文也是独树一帜。记得在初中就学过《从百草味到三味书屋》,描写了少年鲁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他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少年时期的他勤奋刻苦,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他的散文诗集《野草》大概算的上是鲁迅最高文学成就的作品了吧。文中以一棵无人问津的小草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掀翻压在身上的巨石的石块钻出地面。表现出不畏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借此启发和鼓舞人们的斗志。鲁迅的文章虽生疏难懂,但却寓意深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在《自嘲》中曾这样写道。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文坛,为中国文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是文学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当在他提及到写作目的的时候,他指出了3点: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的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们,正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到有所扼制”,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的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这就是他,一个从不见风使舵,从不趋炎附势,明睿理智地剖析社会的伟人。鲁迅在战火纷飞的战乱年代手执革命的笔杆,心怀革命的激情与封建势力做斗争,为中国伟大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奉献。“民族魂”三个字就是他一生最完美的写照。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鲁迅的作品生疏难懂,不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今年9月,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面试,引发不少人的关注,其中删除了不少鲁迅的文章。“去鲁”成了近年来新编教材的热门话题。面对“去鲁”现象,教育界的学者专家们都纷纷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国内教材长期遵循“一家独大”的鲁迅文章,“去鲁”是为了给其他作家作品挪地方,二是鲁迅文章过于深刻偏激,学生难懂,这无疑是加重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持支持态度的专家就表示,鲁迅文章寓意深刻,反映很多时代气息,他的“哀国人不幸,怒国人不争”也是我们道德修养中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请走”鲁迅还需慎重。

8.读鲁迅作品有感 篇八

近期拜读了鲁迅先生的部分作品,并且浏览了一下记录鲁迅生平和事迹的相关作品,如《鲁迅青少年时代的故事》、《鲁迅故家的衰败》。通过阅读,我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地为革命、为人民而艰苦地工作着、劳动着,是怎样地使“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时时想到中国,想到未来”的。

我本人只是简单地巡阅了鲁迅的一小部分作品,如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是一些漫画性质的小本,既生动又形象。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了鲁迅部分作品中的内容,以及他是怎样为自己的作品命名的,知道了有关他的一些战斗的历程。每当想到他在充满白色恐怖的.年月,从早到晚,手、口、脑交替使用,“轮流休息”,夜以继日地忘我地工作使他把自己锻炼得像一架机器,就觉得自己很惭愧。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他三十年如一日,毫不懈怠,时刻争取时间拼命写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以成熟、高超的艺术技巧,热情歌颂历史人物,鼓舞人们的斗志,讽刺反动统治者的丑恶,深刻揭露和抨击封建势力,向着黑暗与暴力勇猛进袭,呼啸前进,为革命鞠躬尽瘁,一直到1936年10月18日,在他逝世前的一天,还手握战笔,写完了最后一篇日记。

鲁迅先生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这些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从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可以学到鲁迅崇高的革命精神、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觉得,接受这个遗产,阅读、研究和宣传鲁迅的著作,决不仅仅是文艺界的任务,而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

9.读三毛作品有感 篇九

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的修养,寒假读了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一书,就喜欢上她的作品。三毛的作品不以虚构情节吸引人,靠的是真实和自然。喜欢三毛的性格,开朗、与众不同;喜欢她和荷西的故事,浪漫、唯美;喜欢她在撒哈拉的家,简单、独特;更喜欢她的文笔,诙谐、机智。同样,我也是从她的文字中认识她的,从她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感觉她似乎和我们活在不同的世界不随波逐流。我不是三毛的超级铁杆粉丝,只是喜欢看她的文章,而且很被感动。她是一个倔强的女子,一个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人。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一个有灵魂的精怪,以万水千山走遍的豪情,惊天泣地的爱情遭遇,引出了无数传奇故事,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以美丽的文字,融入自己的情感,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有泪有笑的文字世界。

三毛文章中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是她的真诚和爱心,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我羡慕她的浪漫自由,风花雪月;羡慕她的豁达与大方;羡慕她的胆大与超脱。撒哈拉的生活中,我最钦佩的,便是她的善良大方,和对那些无知又无情的撒哈拉人的宽容和忍耐。每一次翻阅三毛作品都被感动,被吸引。当读进三毛的书时,我特别欣喜,因为我发现她是医治烦躁、苦闷的良药。我常常想:也许正是因为三毛经历了很多,很多常人不曾经历的事情,因此她的人生观才如此透彻。于是,越来越喜欢她,一遍又一遍体味她的文字,感受她的生活。三毛让我懂得了要乐观的对待生活这个道理,以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绘有大大小小的几次挫折与磨难,这一点每个人是相同的。不相同之处就在于每个人对待挫折与磨难的态度。每个人的生活之所以有缤纷绚丽与枯燥无味之分,是因为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有的人热爱生活,对生活过充满激情,所以他们的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反之,有的人不热爱生活,对一切事物都冷眼相看,所以他的生活才是枯燥无味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一件美好好的事情,不要把它当作是一种负担,应该去享受它,珍惜它。生活中难免会有几次挫折与磨难,其实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个乐观的克服困难的心,可怕的是这些东西毁掉了你的生活。要永远记住,只打倒挫折,而不能让挫折打倒你。乐观的去对待生活,才会多一些快乐,少一些忧伤,就像文章汇总的荷西与三毛那样,快乐的生活,快乐得走遍非洲大沙漠。

三毛的作品读起来,是那么地亲切与放松,她并不奢求华丽丽的生活方式,她只想平淡而又不平凡地与荷西共度此生,这是她的独特,也是她快乐的源泉。她教会了我享受生活,教会了我寻找快乐,也教会了我要珍惜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平淡就是一杯最香甜的清茶,清香、淡雅、回味无穷。

10.读赵树理作品有感 篇十

能够承载历史文化最多的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就如在汉唐盛世、康乾盛世里,其实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只不过相比较动荡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而言有所好转而已,在一波一波的历史战争,改朝换代的时期,人民如果能够平平安安、吃得饱、穿得暖就感天谢地了。所以不管怎样说,那时候的农民都远不如现在这样,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等的保险,能够买上房买上车,不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说,都是天壤之别的区别,不在一个层次。什么是进步,广大人民底层阶级的进步,才能真正反映一个社会的进步。在任何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者们都是锦衣玉食,甚至越是腐朽落后的政权,统治者们奢华的程度就越深,比如朝鲜的金正恩。

纵观社会的历史,真正能够一字一句地描写农民的生活的任何文章并不多见,正如董大中先生所说:“赵树理是中国现代作家里的一个异数。„„他的作品忠实地描写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表达了中国农民痛苦的呻吟和深情的呼唤。他也就成为农民的一位最忠实、最勇敢、最可靠的代言人。”关于赵树理先生的其人其事和其文章的评论,董大中先生的序言里讲的十分清楚,我就不敢班门弄斧了,下面是我读《赵树理精选集》的简单认识。

读赵树理的作品,初一接触,就感觉对了,不仅眼前一亮:对,这就是当时的农村真实境况,这就是我要了解的那段神秘的历史,写得太好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最能为大众乐于接受。

其实,在读中学的时候,我就知道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作家代表,他最为我们熟知的作品是《小二黑结婚》、《田寡妇看瓜》和《李有才板话》等。不过中学课本没有收录他的作品,所以是课外认识他的作品,有点“只闻其人,未闻其声”的感觉。所以,我有这种阅读赵树理文章的夙愿是由来已久的,心中始终积聚着一股阅读的能量,至此方纔释放出来,感觉舒服多了。

随后,小二黑结婚等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电影中的唱词“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更是脍炙人口,经久传唱,可见赵树理的作品是深受人们的喜爱的。我想,这是他的作品适合了最广大人民的口味的结果,一点都不奇怪。《赵树理精选集》中收录了他的中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和长篇小说《三里湾》。可以说,这些小说是他的代表作,读了这些就基本能够了解赵树理的创作风格。

赵树理小说是社会变迁的历史的最忠实的反映。

我读过那么多的小说,从来没有感觉像读赵树理的小说这样体会至深。与其说读他的作品是文学修养,倒不如说是在读中国的历史。如果把历史的长河比作一个无尽长的数轴,那么赵树理的笔是在真实地描绘历史的一个个节点,他通过真实的笔法从容再现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剧情。对于我们的这一代人来说,我们只是通过历史课本抽象的介绍和老人们断崖式的述说来了解那段历史的发生情形,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生活我们没有亲身感受过,又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一段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比较少的,由于政治的介入影响,一些人又不敢去大胆真实地描绘当时的农村人民的生活。而读了赵树理的文章,恰恰弥补了我对这一段历史的缺憾。

他所写的太行山区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仔细的、真实的、深刻的,是他亲身在劳动人民中体会的结果。可以说,小说中的这些人在当时的都是有着真实的人物形象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当时的农民思想的真实反映。赵树理好像不是在写小说,他好像是在记载并有序地去整理当时农村发生的一切和人们的真实言行,就那么简单,恰如蒲松龄在树下听人述说后撰写《聊斋志异》。他的文章还原了当时农村的历史,也是中国农村思想解放和改革革命等一系列历史进程的缩影。看了赵树理所写的这一切,我们就不会对那段历史再产生模糊的认识,对当时农村劳动人民那段苦难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切肤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赵树理是在用他的笔去描绘真实的历史,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在极左时代他能不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敢于写出“顶风文学”,在中国除了赵树理,再也找不到第二人,这是不容否认的。仅仅因为这一点,我们就应该为赵树理感到骄傲自豪。正因为他是一个十分真实的人,所以他的文章也是文如其人,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敢于真实的表达农民的苦痛与挣扎,再现真实的历史也就不足为奇了。

赵树理写作风格朴素,浅显易懂,质朴感强烈。

赵树理写的小说,通篇读过之后,感觉是在和你拉家常,述说农村发生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人物的语言冲突激烈,没有过多的修饰用语。全篇甚至找不出一处描绘农村风光和景物、天气等衬托事件的段落。他的写作直来直去,正如李白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正是他的真实之处,毫无矫揉造作。试想,一个当时大部分农民为文盲的农村群体,如果用一些好美的词章去描写,合不合适?赵树理的文章不是光写给有文化的人看的,同时也是为着广大的农民群众服务的,甚至他都不想过为谁而看,只想用最为简朴的语言来描绘从当时的那段农村的真实状况,甘愿作为一个历史的记录者。他的写作是没有名利观的。恰恰这样,因为质朴,彰显魅力。他的文章,真正是属于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的,通俗易懂。不过虽然这样,他的写作却不单调乏味,反而让人看了一章,继而产生想继续看下一章的急迫心情,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其实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人们也最为乐于接受,简单而不但单调,直接却不死板,这就是他的高妙之处。农村人多根据其本人的特点拥有个外号,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广大农村也是很普通平常的事情,赵树理就保留了这种风格。刘修德叫“二诸葛”,又叫“不宜栽种”,于福老婆叫“三仙姑”,又叫“米烂了”,李有才叫“气不死”,“小腿疼”、“吃不饱”、“糊涂凃”、“能不够”、“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这些外号有的是褒义,有的是贬义,虽然短,但特点鲜明,能够最充分的反映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特点。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三里湾》等这些作品延续了他写作的一贯朴实的风格,人物的思想变化通过直接的语言对白精确地描绘出来,即便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也能够最真实的体会他的作品意境,好像亲临其境,在整个脑海自然而然的演绎出当时农村的系列镜像。

我读过余秋雨的作品,大气华美,穿越时空隧道,想象丰富,思维灵活,议论独到,感觉那是一种阳春白雪的美。而赵树理的文章,则是带有黄土味,语言简洁、精细质朴,有种往炕上一坐,串门拉家常的味道,就是家长里短,街谈巷议,不论是高尚的思想,还是猥亵的行为,都能够给以透明的再现,感觉这是一中下里巴人的美。阳春白雪虽让高档华美,却有种曲高和寡的味道,下里巴人固然普通质朴,但有种自然朴素的美,是广大劳动人民最能够享受的一种美。赵树理的文章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他走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非常符合群众的口味。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还不到一千字,而他的长篇小说《三里湾》比起长篇小说历史作品来,也不算长,甚至很短。但是他的这种行文的简练风格,正是文如其人,忠实地体现了他的性格。事实上,拖沓冗长的文章像“老婆娘的小脚—又臭又长”,没有人愿意看,也没有人愿意花费那么长的时间去阅读。叙事说理,贵在语言简练,短小精悍。但是简明扼要,并不代表思想不丰富,文字不优美,反而是一种精炼的写作手法的表现。他的文章人物对白内容较多,可以说,再多的铺陈也不如人物出场的一句话最能够表现人物的心理和事情的变化方向。赵树理正是既把当时农村的情景给读者写的明白,再配以人物鲜活生动的语言使得文章通篇读来俗而不媚,透着一股阳刚正气,内容反应的正能量始终和反能量做着勇敢斗争,终以邪不胜正收场,《李家庄的变迁》中铁锁从一个贫穷的外来没落户通过一步步地争取自身解放,勇敢地融入到反对地主恶霸的大无畏斗争中去,坚强地成长为为区长的经历,充分的反映了农村劳动人民的觉醒。他的媳妇儿二妞也成为农村的主任,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的胜利,是最为可喜可贺的事情,读来令人精神振奋。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劳动人民争取民主和人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农村劳动人民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从未改变过,这难道不正是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足迹吗?

赵树理的作品有很多,包括《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登记》《孟祥英翻身》《田寡妇看瓜》,其中最具有典型和普遍意义的就是《小二黑结婚》。就情节而言,《小二黑结婚》主要写的是小二黑与小芹为了爱情,为了婚姻的自由同老一辈的顽固派作斗争。他们打败了二诸葛,打败了三仙姑,打败了旧封建的传统婚姻恋爱观,奔向了幸福和自由。《小二黑结婚》与《登记》的社会意义差不多。《登记》表现的是对婚姻,对自由的争取。艾艾与小晚,燕燕与小进,他们与媒婆,与办事处主任,与王助理员作斗争,同一切封建的,传统的,不自由的强势力作斗争。《邪不压正》写的是下河村王聚财的闺女软英与旧势力作斗争的故事。虽然名字为软英,但志气不软,魄力不软。反而是他爹王聚财胆小怕事,总是“看看再说”,怕得罪这,怕得罪那,就是不同意女儿和小宝在一起。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该说理的地方。软英勇敢地站起来了,为自由而战,邪不压正,那些地主刘锡恩和八面玲珑的小旦,在党的好政策下,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上一篇:小学教育开题报告下一篇:做一个有爱心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