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及调节策略

2024-08-10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及调节策略(8篇)

1.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及调节策略 篇一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调节策略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职业环境中,对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持续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一、职业倦怠的现状

职业倦怠对个人具有极大的危害,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就我本人而言,职业倦怠感主要表现为不能应对长时间的工作压力,从而产生情绪、态度和行为的枯竭状态,他们主要表现为丧失工作热情和兴趣、没有积极性,工作满意度降低、情感的疏离和冷漠等。

(1)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感的核心成分。情绪衰竭的主要表现为: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性情易怒,容忍度低,甚至冷漠、悲观。

(2)去个性化情况。经常刻意与工作以及其他与工作相关的人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工作不投入,总是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对教育缺乏耐心,时常用标签式的语言描述个体学生;对同事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态度,心里有不公平感、不公正感。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或者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在工作,与同事的关系较淡漠,不关心学生成长的情况。

(3)低成就感情况严重。对自身持有负面的评价,对今后工作缺乏自信心,心理失衡或自卑。由于对工作没有成就感,面对学生毫无激情,也不满足自身所处状况,从而影响教学以及生活。

二、职业倦怠的成因

造成自我职业倦怠感主要有五个原因:第一,职业压力感。教学成绩的排队,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教师聘用制,趋于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校内部竞争激烈,教师之间勾心斗角加剧,矛盾激化,加重了自身的精神负担。

第二,不合理考核。现在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第三,不民主管理。学校管理者专制、“家长作风”等实际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

第四,不公平待遇。福利不公平:城乡与农村教师福利的差别、行政与一般教师职务补贴的差别。荣誉不公平:高档次先进优先给重点中学、直辖小学等,然后是城区学校,余下的中低档次的先进再分配到乡下中学与中心小学,分配到中心小学又是先给中心校再到完小校,完小校的名额又是先留给领导再到教师。

第五,心理因素。使命感与责任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极为强烈。这些心理感受影响自己与人交流,导致内心焦虑、孤独、无法排遣。

第六,课改的困惑。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兴趣,产生职业倦怠。

三、自我调节策略

面对职业倦怠感,必须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1)热爱本职工作。尽管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

(2)不断充实自己。尽量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增强自我效能感。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

(4)摆正心态。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本着对教育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要求严格,对事认真,同时也要善于释放自己,娱乐自己,时刻保持乐观心态。

(5)参与课余活动。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6)寻找宣泄场所。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7)善于寻找路子。从事一种职业就有多种元素,在这多种元素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千万不要钻进单一的死葫芦。

总之,作为教师本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正视职业倦怠存在的严峻现实,认识到倦怠来源于自己所受到的压力。因此,要努力提高自身耐压能力,改进应付应激的策略,积极调整心态,将职业当事业,从平凡的工作中挖掘价值,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多方面发展和完善自我,使自己对生活和工作充满自信和热情。

2.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及调节策略 篇二

作为校长, 这些年我听过许多课, 周围不乏一些基本素质较好的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都很过硬, 课堂设计得也是一环紧扣一环, 然而教学效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 听课的教师和学生的反应很平淡, 总让人感觉缺点什么。缺少的是什么呢?是一种激情, 一种由于职业倦怠而缺失的教育激情。

一、职业倦怠的含义

倦怠 (Burnout) 本意是一种情绪性衰竭的状况。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年在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职业倦怠”, 专门用以说明个体在职业环境中, 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症。1981年, 玛勒斯等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一是情绪衰竭, 指个体情绪与情感体验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丧失了工作热情;二是非理性化, 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无动于衷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三是低个人成就感, 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 是由于教师长期持续疲劳和压力的积累以及缺乏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而产生的疲惫、厌倦和挫败的情绪感受和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 表现为工作不开心、感到生活没意思、认为自己的工作得不到认可, 充满压力感、疲惫感、挫败感。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有很多, 但就我校实际情况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校企分离, 待遇下降, 冲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我校迄今为止已有70余年的办学历史, 过去隶属于锦州石化公司, 即企业办学, 2001年划归地方。随着校企分离, 许多教师开始出现职业倦怠现象。过去, 学校归石化公司管理, 教师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锦州石化公司作为国营大企业, 从九十年代至今, 经济效益一直很好, 因此教师的月收入非常可观。并且, 教师在石化公司的职级属于工程师, 很受企业的重视。而划归地方之后, 教师的收入减少很多, 福利也没有了, 再加上企业工资不断调整, 水涨船高, 企业职工越赚越多, 相反, 划归之后的教师工资却没有多大的变化, 导致教师心理落差很大, 心里不平衡。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但毕竟也是人、不是神, 因此, 消极心理和职业倦怠便由此开始。

(二) 封闭管理使教师产生“能力恐慌”

我校教师大部分都是当年石化公司从师范学校挑选出来的优秀毕业生, 在学校工作一干就是二、三十年, 甚至是一辈子, 从未走出过校门, 与兄弟校之间缺少交流, 对其他学校教育教学也不够了解, 对外来的新鲜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抵触情绪严重, 固步自封。教师走出去的机会少, 视野就相对狭隘。而教师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职业, 没有知识的更新换代, 面对新时期下的教育对象, 难免会因“能力恐慌”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 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压力使教师心理失衡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 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 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 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广泛传播,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 (新课改与划归同步) 的挑战与压力使部分教师认为自己达不到新课标要求, 自卑自弃、力不从心, 或认为大家都这样, 我和别人差不多, 无需再学习, 而产生一种从众心理和平庸感。

(四) 社会过高的期望导致教师缺失成就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们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的孩子大多数是石化公司子弟, 家长本身学历很高, 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 他们对教师的期望高到近乎苛刻的程度, 他们期望“教育万能”“学校万能”。当学校和教师不能实现他们的期望时, 他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把指责的目光投向教师, 这时教师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社会地位的低下, 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 教师的成就感因此而降低, 倦怠心理便会油然而生。

俗话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教师培养学生并不像工人生产产品一样能够迅速地看到效果, 教育教学的效果需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显现。同时, 这种教育教学的效果并不是由教师个人主观决定的, 它需要通过学生的内化、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密切配合才能得以体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不少学生不听从教师的指导, 家长教育与学校要求是南辕北辙, 导致教师花费了很多的精力, 而效果有时却难以显现。由于长期的工作看不到成效, 因而教师的成就感是很难得到体验的, 这样便最容易产生对职业的倦怠。

(五) 日复一日重复的劳动使教师兴趣丧失

多年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 使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 将年复一年的教育教学看成是简单机械的重复, 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看成了毫无个性的产品, 对自己的工作只想到量的累积, 不追求质的飞跃。时间一长, 便失去了对工作的好奇心、新鲜感, 不去求新、求异、求美, 一切只在惯性的轨道上滑行。教师们常讲, 授课的内容已教授无数遍, 感觉真的很乏味, 实在很无奈。

产生职业倦怠只是人生的一个交叉路口, 如果处理得当, 或许能够找到教育人生的新方向, 将危机化为转机, 还能将转机变为再一次成长的契机。

三、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纵观我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我们不能把教师职业倦怠简单看作一个事实, 而应该把教师置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元的背景下, 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维度内外合力帮助教师缓解和摆脱职业倦怠, 促进其专业成长。“内外合力”是指一方面要靠教师自我调适缓解职业倦怠, 另一方面要在学校管理中解决教师职业倦怠。近年来, 我校在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 提升专业, 焕发激情

1.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图书是知识、技术、情感、理论的载体, 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是和有经验、有智慧的人沟通和对话。读书能使人丰富厚重, 所谓“学高为师”就是这个道理。读书能医愚, 使人聪明, 而读书对于教师来说更有特殊意义。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 读书能让教师超凡脱俗。

2.引导学习名师精神

经调查发现, 一些老教师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已逐渐消失, 桃李满天下的希冀逐渐淡漠, 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的模式化使他们安于现状, 停滞不前, 平淡无为, 得过且过。我校积极倡导教师学习名师, 克服职业倦怠, 不吃老本、再立新功, 保持心态年轻和课堂年轻, 寻求自我突破。鼓励教师参加学习培训、听课观摩, 转变其教育教学观念, 激发其投身教改的热情。

3.提供学习机会

针对我校的特殊历史原因, 教师的流动小、更新慢、观念陈旧、视野狭窄、年龄老化等实际状况, 学校努力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机会, 派遣各科教学骨干教师、一线班主任、普通教师奔赴沈阳、广东、北京等教育的前沿城市接受新教育培训, 观摩各学科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各种教学竞赛, 回来后上交听课笔记、学习心得, 并向全校教师汇报学习心得与收获;派遣音乐教师分批到北京国家大剧院聆听国内外乐团的演出, 学习国际大师风范。同时, 我校还大力提倡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手段, 提高运用多媒体技术驾驭课堂教学的水平, 引领教师重视网络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以达到轻负高效的教育效果。

4.开展教改课例展示

创设机会, 让更多的教师出头露面, 走上教师论坛, 与教师分享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参与教研, 让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特点、长处, 总结教学流程和操作系统,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书面评课并组织评比。每一学科推荐一至两名教师执教, 要求课例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对课例进行录像, 各教研组在课后回放、讨论、评课。

5.引导教师走上科研之路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段朴实的话语对于今天的教育、学校和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教育科研是帮助教师摆脱职业怠倦的法宝。引领教师走上科研之路, 能够加快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办学目标, 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和人生品位。

(二) 开展活动, 放松身心

我校积极开发教师的“第二技能”, 通过各种才艺展示活动, 展现教师的风采, 激发教师的热情, 引发学生的兴趣, 以教师的第二专长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 在全体教师中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广泛开展体育锻炼, 强身健体, 让教师做到劳逸结合, 有张有弛, 以缓解生活和工作压力。

(三) 调整心态, 重塑自信

正视倦怠。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作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 而是人人都可能有的正常心理现象。所不同的是, 有的人在压力下成功, 有的人在压力下低头, 压力究竟是好是坏、是良药还是毒药, 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和应对方法。有时, 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源动力, 正是有了压力才使工作充满刺激与干劲。

反思自己。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擅长哪个领域?性格倾向于从事哪类工作?这份工作能否发挥所长?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置?自己对工作究竟有哪些期望、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摒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把关注的重心放到积极的一面, 不要总是纠结于消极的一面。

倾诉内心。当受到压力威胁时, 倾诉是一种必要的方式。一方面, 可以与家人、亲友说出心里症结, 将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及时倾吐, 以得到某种发泄, 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另一方面, 求助于领导、同事, 他们会给教师一个恳切的建议, 在他人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 重新审视压力。领导以微信、短信、博客等方式与教师谈心, 或面对面促膝谈心, 这些做法也已成为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寻求自信。用实力收获成功, 这种成功永远属于个人, 别人想争也争不去:一篇优美的教学设计, 一则短小而富有哲理的教学反思, 一封来自农民工家长的感谢信, 一篇发表的高级别论文, 一次精彩的说课……这些平常小事构成了教师工作的全部。把简单的事天天做好却不简单, 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这种成就感是永远的光环, 是平凡教师走向不平凡的内驱力。

自我调适。教师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奉献的职业, 教师的工作不是社会所有人都能够理解。遇到烦恼的事情想开点, 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境遇太差, 把成败归咎于客观条件, 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

总之, 追求和保持积极的职业状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帮助教师走出职业的倦怠关乎教师队伍的发展动力, 关系着一所学校的发展生命力。校长要正视倦怠问题, 积极引导教师适时调整自己, 走出倦怠的误区, 广大教师也应采取积极行动, 有效防范这种病症的侵袭, 重塑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永鑫等著.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2]刘晓明, 孙文影等译.重燃火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及调节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 berger)首次将“职业倦怠”引入心理学,用以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面对过度的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此后职业倦怠现象开始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1979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主席首次提到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同年NEA把教师职业倦怠作为当年年会的研究主题。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突出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得到了各领域学者们的普遍重视。

关于职业倦怠的涵义众说纷纭,但在众多的文献中,最为广大学者所认可及应用的是Maslach&Jackson的定义,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情绪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去个性化指个体以一种否定、负性、冷淡、过度疏远的消极态度对待服务对象,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下降,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倾向,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组织管理、医疗管理、教育教学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高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之一。王永琳等(2008)对山东省310名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2左右的高职院校教师有明显的情绪衰竭表现,有1/3左右的教师有去个性化体验。可见,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非常严重,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使得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从而不但影响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而且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消极影响,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努力寻求积极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1.社会评价低。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精英型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与此同时,我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也大大提高了入学机会,其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加强,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生的录取在本科生之后,因此高职院校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没有得到学生及家长乃至社会的认可,在他们眼里高职教育不能与普通教育相提并论。再则,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认为职教没有地位,这种传统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导致人们重学术、轻技术。因此,不管高职院校的教师如何努力,人们还是认为高职院校教师是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低层次的教师,这种过低的社会评价及不合理的传统观念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使他们丧失工作热情,最终导致厌倦工作。

2.生源质量低。众所周知,现在的高考大军中,一流生源被重点大学录取,二流生源被一般大学收走,三流生源进入了一些大学的二级“学院”,四流生源才来到高职院校。因此高职院校由于学生录取分数低,生源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很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并非心甘情愿,多数属无奈之举。他们进入学校后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高职教育,缺乏学习动力,更有甚者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根据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确如此,学生基础差,难管难教,让教师觉得付出多回报少,费时费力且成效不明显,因而有些教师只好减少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得心理平衡,这种低成就感及对工作的低投入就是职业倦怠的表现。

3.教师任职要求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组成,要以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与兼职教师为主体。2004年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要求,实际上早在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就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还要拥有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即要成为“讲师+工程师”的双师型教师,能同时胜任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80%以上的教师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也就是说我国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师是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的,这种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和目前高职教育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适应社会形势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就必须再学习、再进修,以及要在短时间内学会各种相关技能,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所有这些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他们会感到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4.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要和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是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和培养方向的。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与市场需求、行业标准接轨,特别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岗位或职业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就要开设什么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因此,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日趋频繁,教师需要不断备新课,不断更新知识。有些教师由于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不对口,备课与授课的难度就更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补充新知识,这对于本来就疲惫不堪的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得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1.社会的支持。我们的社会既需要有理论素养的专家,也需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宣传高职教师工作的社会价值,转变歧视高职院校教师的现象,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认同感,让高职院校教师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

同时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制定鼓励企事业单位接纳实习教师的政策,通过在企事业单位的顶岗实习,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及自尊感,体验工作的乐趣。

2.学校的重视。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让教师继续学习、深造,如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会;邀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把教育前沿的先进理念、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及行业最新动态及时传递给广大教师。

同时学校也要加强教师心理辅导工作,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或向教师分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材料,让每一位教师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掌握一些自我心理保健的技能。同时,还可开办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让教师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走出职业倦怠的阴霾。

3.个人的努力。教师,作为先进生產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广阔前景及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职业认同感,悦纳自我,肯定自我,同时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在教学中做到站得比学生高,看得比学生远,居高临下,深入浅出,提高教学实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体验到事业的成功及学生的尊重,这种成就感可以帮助教师更多地体验工作乐趣,从而缓解职业倦怠。

总之,为预防和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应该积极行动进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预防和走出职业倦怠,体验工作的成就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永琳,王惠萍,杜健.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4):82-84.

[2] 刘永兴,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

4.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及调节策略 篇四

有句话说:“教育兴,国家兴”。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 生命, 用心灵去洗涤心灵的职业, 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 竞争激烈, 竞争产生的压力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而且影响教育工作,影响到人才培养,影响到国家的四化建设。本文分析教师职业倦怠 的症状、主要原因及采用的策略和预防。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

工作倦怠的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初期,人们一般工作热情、资源充足,但随后, 热情不断降低,资源和能量不断消耗,倦怠便开始袭来,到四年左右达到高峰。一般认 为,教师在开始时,工作都是热情的、讲奉献的,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具有社会意义 的,并产生个人满足感。但由于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困难、个人问题、社会压力以及价值 观念等的影响,尤其如果工作投入越多,实际回报越低,就会产生挫折感。具体的反应 表现为:

1、在工作中经常会有挫折感。

2、对工作毫无热情。

3、感觉工作毫无实际意义,十分无聊。

4、身体健康愈下,小毛病不断,周期性的疲倦。

5、周期性的激动、焦虑、恐惧、沮丧、甚至绝望。

6、通过不良生活方式来逃避现实。

7、人际关系不融洽。

8、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得过且过。

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是由某一件事情造成的 , 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工 作中的各种压力, 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映过程。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的原因除了有教师本身的内部原因外,还有社会的、学校的、工作任务、教学对象的以 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四点: 1.职业因素。(1外在期望的重压。教师的职业是神圣和伟大的,然而在当今社 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无形增 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有权威机构调查表明: 90%的教师感到 “ 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 压力很大 ”。(2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 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但由于教师职业的工作过程复杂、周期 长,不易立即显出功效,因此缺乏及时的成就认可。(3职业的低创造性。创造性是 教师职业的重要特点,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 多是重复性劳动,长时间单调的工作导致身心的疲惫状态。

2.工作环境因素。(1教学环境。纪律问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 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 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比如对教师工作评价的不合理、竞争的手段与方法的 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的不健全、人际关系氛围的不和谐等因素。(2组织气氛。

教师常抱怨学校管理者缺乏同情心、官僚、无效能等,缺乏欣赏与支持性反馈乃是教师 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

3.个人因素。个性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比如 A 型性格的人, 由于具有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时间观念强、急躁等特征, 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4.社会因素。(1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 给人以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于是在选择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痛苦, 加 上生活条件的不理想,使教师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2社会支持

系统的薄弱。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各种帮助,就能减轻工作倦怠感。但是,目前我们国家教师职业 的社会支持系统是薄弱的,教师无法从多种支持形式上得到支持。

三、教师职业倦怠调节对策

教师本人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 化压力为动力。要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看作生活之必然存在, 把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能力锻炼的绝佳机会。我们日常工作 要做到有松有驰,不能凭一时的工作热情,在一次任务中就耗尽心理、生理上的能源, 以致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倦怠,丧失激情。

教师首先应学会认识、接纳自己,关心自己,爱自己。其实,谁关心自己也不如自 己爱自己,应付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关爱自己,保持身心健康。

怎样关爱自己?总体来说,教师心里要有一张“时间表”,该工作的时候工作,到 了休息的时间,要让紧张的神经细胞得以休息,疲惫的身体予以恢复,这既是对教师本 人负责,同时又是对学生负责。在这里我不想多谈一些大道理,只想给大家提供一点我 们力所能及可以做到的办法, 让大家能够努力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保持健康愉快的状 态工作。

1.提升自我效能。一方面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要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实际,要 悦纳自己, 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优势, 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不足。另一方面, 对教师职业要有一个合理的认知, 在看到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的同时, 要看到教师职业的 神圣与光荣。这样,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调节和控制自己,产生适度的情绪和行 为反应,提高自我效能感。

2.人际关系的改进。教师要十分明白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 作用。改进人际关系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要加强品德修养,使自己具备诚实、信任、善良、热情、谦虚等素质,要注意自己能力、特长、兴趣的培养。同时,要学会正确认 识他人,遵循交往的原则,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技巧等。

3.家庭生活的调节。要建立和睦的婚姻家庭,婚姻始终是构成家庭的轴心,也是维 持最长并且最重要的心理健康的条件。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双方的身心健康、生

活、工作、孩子的成长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夫妻之间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只要及时调整,一 切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教师夫妻在角色期望与角色扮演上较易出现 “ 角色窄化 ” 现 象,教师应当不断提醒自己,弹性地变化角色。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正确处理家庭 气氛、教养方式、人际沟通等问题。要注意家庭生活方式的调适,通过家庭健身、家庭 聚会、家庭游戏、外出郊游、饮食调整等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4.娱乐、运动和休闲。娱乐、运动、休闲是人生的润滑剂,教师要相信自己能够从 事运动性、文艺性、学习性等休闲活动,让自己轻松、满足、愉快,达到调节情绪、平衡心态、促进健康、丰富经验、提升价值的效果。加强身体锻炼,攒好革命的本钱。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这个理念大家都懂,可是每天真要我们拿出 一小时锻炼,确实很难。怎么办,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就要挤时间。“时间像海绵的 水,只要想挤,一定会有的我们可以忙中偷闲,充分利用大课间操的半个小时时间出去 走走。快步的行走是最简单易行而有效的锻炼方式,大家一起行走的过程中,可以交流 经验,沟通感情,发泄不快,也是一种非常科学的心理调节的方式。最近我校的一些老 师的确提升了健身的理念,已经实施了这样的健身方式,我看效果很好。大家一定要记 住:没有好的身体,就没有好生活!5.科学用脑。大脑是整个身体的最高指挥部,大脑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人的智力 高低,而且关系到身体的健康。作为脑力劳动者的教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身心 健康, 讲究科学用脑是很有必要的。科学用脑最基本的两条原则就是勤于用脑与合理用 脑。

6.合理安排时间, 让自己松弛有度。每周偶尔抽空上会网, 或聊聊天, 或玩会游戏, 让自己提供放松心情,减轻压力的机会。(我们很多妈妈每天的时间都是在孩子身上, 连周末都不给自己放个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有等到自己老的时候才能意识到自 己最对不起的人就是自己

7.学会自我保健,培养疾病防御意识。要了解一些医学常识,防止常见病的发生。尤其是中年女教师,一定要定期进行妇科体检,防止妇科病的发生。中年女教师更要时 常有个好心情,防止更年期提前到来。(每半年自己体检一次,关注自己的健康,不要 等疾病到来时才想去看医生

8.重视充电,提升自身素养。有闲暇时间,读读书,提升知识素养,拓宽视野(充 分利用假期时间多读书,带动孩子养成好习惯我们的知识很匮乏,如果不及时充电, 容易被淘汰。

9.学会微笑。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善于微笑也是调节心理的一种良好的方式。我们的职业病造就我们不喜欢微笑,尤其是对学生,由于长期板脸,以至于日久面部神 经麻木,不会微笑了。为了自己心情愉悦要强迫自己学会微笑,看到同事时要笑,看到 朋友、熟人一定要微笑,在笑的同时就排遣了一些烦恼,大家一定要尝试。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恢复及预防(一、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1、完善组织支持网络

2、优化家庭支持网络

3、拓展社会支持网络(二、提升自我效能。

1、成功经验的激励。

2、榜样的带动与示范作用。

3、积极言语的劝说与感化。(三、积极应对,培养良好心态。

1、对消极影响及时叫停。

2、对逆境的理性认知。

3、增加抗逆力。

4、情绪管理。

(四、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1、适当营养。

2、运动。

3、休息。

5.浅谈教师职业倦怠调节策略 篇五

当教师的时间长了,许多教师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翼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逐渐地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不可爱了,甚至有了对教师职业的消极思想,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

1.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问题。它的出现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而且阻碍了教师的成长。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日益更新的专业知识,完成各种教学任务。

(2)家长、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压力加剧。面对越来越个性化的学生,还需要满足国家及社会、家长、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的改革与变化,适应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变化。

(3)管理制度僵化。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偏差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激情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践踏。有的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

(4)教师的收入、职称及工作环境的改善长期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在以上要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逐渐失去工作积极性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发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2.教师的自我调节

(1)热爱本职工作。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是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着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个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开拓与探究,以换起自己的工作热情。

(2)自我调节。教师的“职业光环效应”不应成为执业的唯一精神支柱。一方面要正确的自我认识,悦纳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要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知,要看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光荣。

(3)改善人际关系。改善人际关系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要加强品德修养,使自己具备高尚、高雅的素质,要注重自身能力、特长、兴趣的培养。同时,要善待他人,遵循交往的原则,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技巧等。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克拉克认为专业的不足是教师职业的主要压力源。

(5)家庭调节。首先要注意不能将自己在学校和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到家中,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到家人的身上;多和家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6)适当的参加娱乐、运动和休闲活动。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忙,都应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让自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调节情绪、平衡心态、促进健康、丰富经验、提升价值的效果。

(7)合理安排时间,让自己松弛有度。

每周、每天可以给自己适度的安排一些休息时间,可以在这些时间里可以上网、看电视或闭目养神等,使自己得到必要的休息。

教师的职业要不断适应新形势,要轻装上阵,要不断学习,要雄姿英发!

6.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及调节策略 篇六

通过“国培”学习,明白了一直困扰者自己的问题—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一词的英文名称为“job burnout”,原意为“燃烧待尽”,国际心理学大会将教师列为职业倦怠的高发职业,而我国自古就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来比喻教师是燃尽自己、照亮学生的“红烛”。难道教师一定要燃烧待尽吗,难道教师就不能成为一支不熄灭的蜡烛吗?当蜡烛的火焰闪烁的时候,正是蜡烛燃烧待尽的信号,此时我们可否补充些燃料及空气,为从教补充些能量/资源,让蜡烛重新燃起照亮学生及他人的火焰,让我们充分体会这份职业给我们带来的充实与快乐?老师以如何让蜡烛持续燃烧为主线,结合大量的生动案例及权威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地从“闪烁的火焰——倦怠的辨别、重燃火焰——倦怠的恢复与预防”两方面给出了十余条操作性强、令人感悟的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调节策略。下面就本人的一些实际情况结合这次培训,谈谈本人的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和消解对策。

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与竞争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把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摆在最主要的位置,视教育为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日益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而制约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职业倦怠,它会慢慢消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无法充分发挥,最终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教师的心理状态,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寻求对策,已是刻不容缓。本课题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对提高教育素质,促进教育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直面教师的职业倦怠及相关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职业倦怠是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职业倦怠包含了三个概念上的区别但实际上互相联系的成分: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和去人性化。情感上过度投入和情感资源的严重消耗。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获得成功的信心下降。在态度上消极、冷酷以及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过于冷漠。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都是在这个界定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此时的教师一般表现为疲劳、烦躁、过敏、情绪紧张。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就会对工作不满意,不再做出努力,进而在生活方面体现出失败感,容易引发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行为。并且对工作懈怠应付、与学生联系减少、无法细致的备课,更不愿与学生交流,从行动上、心理上渐渐远离学生,甚至对学生发火、谩骂和体罚学生。具体表现为:生理衰竭: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肠胃不适、神经衰弱、机能性工作障碍等症状,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情感衰竭:对工作失去兴趣、厌倦,对工作满意度低,热情与奉献减少。情绪波动大,对学生缺乏同情感和支持,无法忍受学生在学校的捣乱行为,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 恼等;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认知衰竭:表现为教师明显感到空虚,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因此难以胜任一些变化显著的工作。不能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学要求的变化,怀疑自己,感到无能和失败。价值衰竭:表现为教师的价值观和信念突然改变,个人成就感降低,认为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的繁琐事务,对工作缺乏进取心,无心投入过多的精力,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的。人性衰竭:表现为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和冷漠态度去对待学生、同事、家长或家人,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缺乏同情心,冷嘲热讽,贬低学生,甚至暴力或者体罚学生。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格内向、安静少言的教师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教师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个体期望值: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某些高级需要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高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包括成功需要、成就需要以及在工作中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需要。教师在工作中体验的满足感越多,就越倾向于认为自己适合这个工作,从而更倾向于认同该工作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从而减少职业倦怠发生的概率。年龄与倦怠相关,多项研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情绪衰竭。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倦怠感也随之迅速增长。性别方面,女教师的职业倦怠比男教师稍低,但并没有明确显示。对自身要求不切实际。美好的愿望常常与客观现实产生冲突,一旦出现差错,教师内心的自我谴责越强烈持久,对自我要求越高,其自身的压力也就越大,持久的压力势必导致倦怠的产生。

二是管理制度不合理。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偏差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格“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激情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践踏。

三是缺乏社会支持。缺乏社会支持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教师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同时,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社会一方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教师被放逐于尴尬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四是工作压力。有关调查表明,教师每天的工作人均日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尤其是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与升学的巨大压力,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备课、补课、甚至抢课,正常的8小时己不足以满足“考试”大任的需要,教师就牺牲节假日、正常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的不停劳作。不仅如此,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备课、写计划„„还要应对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评比竞赛、公开课等。工作量过大会使教师产生“角色超载”现象,萨顿指出,角色超载可能引发两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质量下降或是根本完不成工作。这常常导致教师的焦虑;第二种反应是尽力去满足“角色”的要求,这可能会导致教师缺乏休息时间,身心疲惫,出现家庭问题等等。而这些都可能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五是公平待遇问题。均衡并提高教师待遇似乎己经成为很多教师的共同语言,同样的职业同样的工作量,有些地方老师的待遇却高出自己几倍,而且在如今突飞发展的社会,很多教师的待遇远远跟不上物价的飞涨,这种落差心理得不到缓解,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 加工作的其他人员。因此,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

六是学生、家长问题。有大部分的教师认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与他们的倦怠水平显著相关,学生的低学习动机、不良行为及管教问题与教师的情绪衰竭及去人性化最联系,家长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与不认同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家长把对孩子的期望转嫁到老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感。

那么该如何消解教师职业倦怠呢?在教育的社会环境方面,改善树立教育新观念,改革办学体制,包括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充分利用社会、地方、企业的资源办学校,减轻自身办学的重重压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教师培训部门应探索高质量的培训策略,扩大培训对象和培训范围,让多数老师从培训中受益。培训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不仅要培训教师和未来教师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训,即不仅要教给他们教学技能方法,还应通过培训,唤起他们对教育的责任感和兴趣,并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和上级、同事、家长以及和学生的关系。此外,还要注意改进学校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确立创新型领导者的重要地位,有创新型的校长才会采取创新型的管理和领导方式,在其带动下,教师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形成一种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轻松活泼、民主自由的氛围。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人为本,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领导者需要了解教师需要,满足合理需要的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改进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方法。学校应积极推进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工程。”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时时更新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新的科学知识,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还要注意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保障系统。从教师自身来讲,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正确认识教育和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信念,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积极的进 行必要的自我调适。提高自身适应力的核心是自我激励的有效实现。改变认知模式,思维弹性化。解除精神压力的秘诀,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之中,因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决定我们对压力的成功与否。所谓“同是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明确知识是力量,人格更是力量。做教师最重要的是先会做人,要有高尚的师德。同时,营造积极心态,丰富生活方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对教师行业的理解和尊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要积极宣传教师中的先进事例,从物质上给予激励,精神上给予鼓励,使教师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从真正意义上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7.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克服 篇七

【摘要】

教师职业倦怠正逐渐从个人问题延伸为群体与制度问题,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因素,在于对教师个体需要,尤其是尊重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的忽视。为了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为了激发教师的职业动机,既要关注教师的个体需要,也要利用工作本身来满足教师的职业追求。【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是一种伸缩性很强的内在潜能,只有将这种内在潜能充分地转 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时,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种转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无疑它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黑洞,像一只蛀虫一样在慢慢地蚕食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教师的内在潜能难以充分发挥,最后引起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采取有效途径堵塞这种教育中的黑洞,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什么是职业倦怠

激发和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并将活动导向某种目标的行为背后存在着一种动力,心理学上称之为动机,动机具有激发、调节、维持行为的功能。它产生于需要,并和人的兴趣、价值观、抱负水平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当动机消失,为之所推动的行为就会自然消失。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惫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躯体、智力、社会、心理等方面。总之,职业倦怠具有以下特质:(1)倾向于极端;(2)反应出负向、消极的心境和态度;(3)广泛涉及整个人的各个方面。

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情境,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个体,他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照顾学生,并处理许多与教学无关的事物,同时还要面对家长的过度要求,教师本身常常处于压力的状态下。这种现象可能耗损教师的工作士气和情绪,因而导致教师心身的倦怠。

在教学领域,国外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国际研究,虽然不同的研究者给教师倦怠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表明,教师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一般都同意教师经历着倦怠的三种心理反应。首先,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情绪上耗竭的教师常常表现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为对学生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第二,人格丧失。人格丧失一般表现为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来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从身体距离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这些都是性格解体的标志。第三,降低成就感。教师的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就不再做出努力了。教师一旦经历这三方面的过程,就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在生活方面体现出了失败感,这就是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教师倦怠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他们的工作都有许多消极不利的影响。体验倦怠的教师很可能个人生活质量下降、常旷工、工作不求进取、耗费大量时间寻求新工作。

在健康方面,倦怠的教师也有许多表现,如身体不适、失眠等。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便是教师倦怠结果的最终受害者。一般地认为,教师在开始时,工作都是热情与奉献的,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并产生个人满足感。由于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困难、个人问题及个人性格的脆弱性,加上社会压力与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产生的挫折感,促使教师对工作成就的可能性进行重新评价。教育人的这种工作具有结果上的不可确定性及效果上的不显著性。工作投入越少,实际回报越低,结果引起人们试图权衡工作投入与可能回报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上的要求开始减少,心情愈加烦躁,再加上班级更加混乱,学生对教师关注的减少,家长的要求增多,领导的关心不够,同事的支持不多,等等。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引起愤怒,变得不具耐心。随着情况的恶化,个人一旦有放弃教师这个职业的想法,此时,工作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工资就成为维持勉强上班的唯一动机了。

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职业因素 1.称誉与现实的反差

教师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今天,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没有科技不行,没有教师 的劳动更不行。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 也不例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如:“教师节”的确立、《纲要》和《教师 法》的颁布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教师也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辛勤的园丁”、“人之楷模”等。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地区,由于一些人,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干部,还存在轻视知识分子(尤其轻视小学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漠不关心,对教师生活中存在 的住房难、婚恋难、办事难、子女就业难等问题不给予解决;有的人等级、权力观念严重,鄙夷教师职业,轻 视教师的劳动,甚至发展到殴打、谩骂教师。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尊严。但是一 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 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处理不当就会对教育工作失 去兴趣和动机。

2.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的背离

对任何社会职业来说,它的劳动价值决定其劳动报酬。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决定了教 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与经济待遇。据资料表明:我国教师月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十二个行业职工中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面对这种不合理的“脑体倒挂”现实,教师们就会产生“不患寡而患不公”等愤懑心理。加之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 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付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这样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 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3.职业工作强度大

据1993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拥有中小学教师887.14万人,中小学生17979.38万人,师生比为1:20.6,明显低于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加之我国教育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短缺,致使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大。

教师的超负荷运转使他们没有任何的喘息机会,又由于追求升学率的缘故,他们不得不整天为提高学生考 试分数而犯愁。这一点在毕业班任课的教师中特别严重。况且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 性,工作时需要身心的极大投入。因此教师工作时更容易比别人发生职业倦怠。目前,我国教师的身体健康状 况普遍欠佳,与职业倦怠也有关系。4.职业工作的低创造性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繁杂纷乱的教育内容,瞬间即变的教育环境,他们必须充分地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胜任教育这一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工作缺乏应有的创造性,教师的创造也受种种因素的制约。

教与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能动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应有较高的创造性。而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如,封闭的教育系统,使学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再如,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拼命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时间的压力导致了教师身心的疲惫状态。

5.现代教育高要求与教师个人素质偏低的矛盾。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教育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 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从1993年 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看,我国教师的素质令人堪忧。截至1993年底,我国还有15.3%的小学教师、40.5%的中学教师、48.9%的高中教师学历未过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国家教委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具 有相应的学历,即高中为大学本科、初中为大专、小学为中专)且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 式落后。

以低素质的教师去应付现代化教育,其结果不难想象。虽然他们在责任心和道义感的驱使下,尽职尽责,但由于个人素质较低,在工作中还是有诸多问题难以解决。面对这些问题,他们在心理上承受难以负载的压力,以致于产生许多心理焦虑和挫折感,失去工作信心。

6.自我抱负水平过高与工作准备不足之间的矛盾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工作完成的好坏,不但和教师的德才学识有关系,而且还和学生素 质、社会环境、教育条件等诸因素有关系。如果教师在工作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急于实现自己的抱负,由于其 它因素的干扰,常常会导致挫折感的产生。

一个人的心理上是否体验到挫折感,与他的抱负水平有密切关系。如果自我抱负水平过高,失败的机会则 愈多,则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抱负水平的适合与否,与工作准备的程度密切相关。准备充足,抱负水平实现 的可能性则愈大,抱负水平便适合;准备不足,抱负水平实现的可能性则愈小,抱负水平便不适合(过高)。总之,由抱负水平过高和工作准备不足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挫折感的产生,同挫折带来的行为心理变化可导 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7.角色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如果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单就教师的职业角色来说,就有多种,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朋友与知已、心理治疗工作者等等。因此,教师在各种不同的人们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出现角色冲突及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二)工作环境

1.教学情境。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问题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目前,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如以各种“率”作检验教师的标准,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建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等等,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

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学校环境中,教师是人际关系网的一个结。比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如果教师在这个关系网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就会使教师心力交瘁,导致倦怠的产生。

2.组织气氛。研究显示,缺乏校长的支持乃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教师常抱怨学校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孤立、官僚、无效能。有的研究发现,缺乏欣赏与支持性回馈乃是助人工作者的重要压力来源。(三)个人因素

1.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A型人格特征的人较易导致倦怠。A型人格特征表现为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念强、急躁等。B型与此相反。研究发现:A型与B型的人在应激反应的多项变量上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焦虑、疲劳、心理症状、健康指标、角色过度负荷和物质冲突上,A型性格都比较明显,这些表现与倦怠的征兆有很高的相似性。

2.对社会能力的知觉也是影响倦怠的因素。助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如教师、咨询人员等,他们所需具备的能力与一般行业的工作不同。助人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特别需要与人互动的人际关系能力,即所谓社会能力。专业人员倦怠的发生,取决于下列两个原因:①是否能觉察到当事人(clients)的问题因个人的处置而获得显著的改善。②助人目标是否达到。如果专业人员能知觉到当事人,因自己的处置有所改善,则会增加他的胜任感,进而提高其助人的动机。如果预期目标不能达到,专业人员将其全部原因归咎于工作本身,那么就容易产生倦怠,因而降低助人的欲望。由上述理论可知,教师产生倦怠的原因,在于教师能否知觉到学生的问题因其努力获得改善,以及教师协助学生的目标是否达到,如果教师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或无法达到目标便容易产生倦怠。例如一个老师在新学年接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开始时立志要把这个班带好,但经过长时间努力以后,无效果或效果不显著,那么教师就容易产生倦怠。

(四)社会因素

教师工作倦怠是个人行为,但造成的原因也与社会因素有关。

1.社会的巨变,使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给人以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于是在选择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痛苦,使情绪发生变化,加上现实中生活条件的不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矛盾,使教师心理波动较大。

2.群体关系也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教师职业心理。某些教师在群体中与人的关系不够融洽,人际关系紧张,使教师产生压抑感和无归宿感,因此有的教师不能愉快地从事工作。

3.社会支持系统。教师也是人,在遇到困苦时,能得到各种帮助,就能缓解教师的不愉快,减轻工作倦怠感。对教师的帮助应有多种支持形式,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三、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而是愿望勤劳肯干的。关键是是否给了他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否 满足了他合理的需要。我认为要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应采取以下措施:

1.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 的社会地位。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无疑,他们也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 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 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 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2.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

需要是一个人产生行为动机的根本原因,是一种主要的个性、心理倾向性,是人的行动积极性的原动力。因此恰当地满足教师合理的需要,是避免教师职业倦怠,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

(1)重视教师的物质需要

为人师表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比较重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然而不能因此而忽视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满足物质需要是一个人生活、工作的基础,任何人都有这方面的需要,教师也不例外。要满足教师合理的物 质需要,首先要解决教师职业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相背离的问题,使教师的经济收入与职业价值相适应。切实 保证教师的工资按期发放。从而消除教师“不患寡而患不公”等愤懑心理,促使教师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2)引导和发展教师的高层次的需要

那些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意因素,而起不到激励人积极性的作用;只有那些较高 层次的精神需要(如:获得尊重的需要、施展才华的需要、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等)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激 励因素。因此,学校领导者要想激励教师的积极性,避免职业倦怠,必须建立教师劳动成就测量与评价制度,使教师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就,满足教师自尊的需要;端正教育思想,变单一升学教育为学生素质教育,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有的放矢,满足教师施展才华和创造才能的需要;注重教师的 培训和提高,给教师个人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满足教师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随着教师需要的不断满足,教 师的积极性也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避免了职业倦怠的产生。

3.切实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条件

学校领导首先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会使教师心情舒畅,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其次,学校领导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各种事物,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豁达大度、顽强乐观的精神面对各种社会现实。第三,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安排好教师的工作,适当控制教师的工作量,帮助教师解决好劳逸结合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减少管理层次,这些都是学校领导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第四,要尽可能地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教师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会使紧张的生活得到调整,不但能消除疲劳,还能松弛情绪,焕发精神,解除苦闷,增加生活的乐趣,使身心更加健康。

4.排除教师心理障碍,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障碍往往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阻拦或干扰,致使目标不能实现,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焦虑、沮丧、失意的挫折心理状态。无论是个体的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都将影响个体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个体行为的失调。

要想排除教师的心理障碍,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情绪,学校领导者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

心理障碍往往源于挫折,挫折是在目标行为受阻时产生的。为防止教师产生心理障碍,学校领导者要积极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目标,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获得成功。(2)注意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

教师健康心理状态是由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熏陶而成的,而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是由学校人际关系构成的。因此,要想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必须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者首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为 教师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榜样。如:对教师一视同仁,处事公平合理,正直无私,不拉帮结派以营私舞弊等。同时学校领导者还要对教师付出同志式的爱心、诚心、细心与耐心。如:主动了解教师思想动态、业务能 力,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分担教师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并时常为教工之间的业务交往与情感交流铺路搭桥等。

教育科学要加强教师心理研究,因为职业倦怠还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我们不能将心理问题随意混同于思 想问题和社会问题。

排除教师心理障碍,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还需要教师个人的主观努力。

首先,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满腔热忱,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才能热爱 学生,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一些优秀教师遇到多种困难,但他们一到学生中间,烦恼、忧虑很 快消散。要让教师明白职业倦怠不但损害了事业,也损害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师要想做到“乐而为之 ”,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来源于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即要认识 到教师这个职业,从其对社会推动作用这一角度来讲,是一种高尚的事业。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定,是一个教师避免心理障碍、保持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

其次,教师个人要加强个性修养,努力增强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如: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制力,克服激情性冲动;增强信心,克服自暴自弃等。教师还应注意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健康情绪,作到不多愁善感,不暴怒暴喜等。

5.完善教育领域内部的竞争机制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生活中,完善的竞争机制能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活力。当然,教育领域内的竞争不同于商品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它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而是培养人才的竞争,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竞争。

在教育领域内部,要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必须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当这些配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参考文献:

8.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及调节策略 篇八

职业倦怠是一种人们因为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不能妥善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而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作风懒散,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工作厌烦。严重的表现为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有跳槽想法。其结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又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一.客观原因

(一).来自社会的压力.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凰更是每一个家长的迫切希望,因此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家长们追求的目标.这一想法表现在行动上,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面对这一形势,有的教师由于适应得比较慢,加上自身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就形成了一种压力.如果对这种压力调整不好,时间一长,压力加大,就会达到压力的最高阶段----倦怠,从而对教师个体产生负面影响.(二).学生学情的复杂化.管教学生困难已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少传统美德正在经受着考验和冲击,加上影视网络书刊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准常常发生偏差,这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我们绝大多数学校还未实现小班教学,班级过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管理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尽管花费大量精力用在教学管理上,但有时收效甚微.教师自然会感到心力交瘁,难以适应,职业倦怠也就随之而生.(三).工作环境的不适,加剧了职业倦怠.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还很落后,多数学校还维持着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的现状,这在专业角度上,给教师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在生活上,由于学校办公经费投入不到位,教师们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室连开水风扇煤炉等最基本的必须品都没有,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

二.主观原因1.职业艰辛。中小学教师一般每天要上三、四节课,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教师们可算是绞尽脑汁。另外,还要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等,这些都需要巨大的体力和精神消耗。

2.职业稳定性下降。过去,教师行业曾被认为是“铁饭碗”,如今,竞争意识已渗透到教师行业,“竞争上岗” “末位淘汰”等制度的推行,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复存在。并且,与同地区公务员相比,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低,导致部分优秀教师流失。

3.工作压力的加剧。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途径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值转变为对教师的高企盼、高索求。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使教师承受着极为强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重负。

4.学生问题行为的增加。家教方法的盲目,父母的离异,社会不良习气的侵入等,使学校出现了大量难管教的学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日益增多,隔代教育问题日益突显。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说破嘴皮打爆电话,学生行为仍不见起色。久而久之,学生情绪影响教师情绪,最终发展为职业倦怠。

5.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对教育的负面报导履见报端,因此,教师工作如履薄冰,事事小心翼翼,害怕出半点差错,时间久了,自然产生厌教情绪。6.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教育素养、业务能力不够理想。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率,效率低下的教育无疑会增加教师时间和心理的双重负担。

7、缺乏成就感,滋生职业迷茫.在工作中渴望成功,渴望成就感.然而,对于广大农村教师来说,由于环境条件所限,要想取得突出的成绩,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加上社会上其它行业的收入逐渐增加,而教师收入相对而言还不是太高,同付出的劳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调整自我,必然会产生内心的迷茫,进而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8、缺乏进取意识,工作得过且过.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工作中,有不少教师在工作中却不愿当一个“好士兵”,有“抱残守旧”的思想,认为教师职业很难有大的作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工资一样多,这样势必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时间一长,必将产生职业倦怠.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1、社会保障。一是政府通过媒体的正面报导,宣传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从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让“清贫”与“寒酸”淡出教师的生活;三是社会要对教师提出合理的期望,正确看待教师的平凡,不神化教师的职业形象。

2、学校关怀。一是学校要创设学习氛围,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二是学校要建立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三是学校领导要关心、尊重教师,实行民主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感和工作的灵活性;四是学校要多为教师进行心理输导,为教师减压,让教师走出亚健康状态。

3、个体努力。

(1)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努力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求。

上一篇:黄山奇松下一篇:《梁祝》音乐欣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