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术》教学大纲

2024-06-28

《手工艺术》教学大纲(共12篇)

1.《手工艺术》教学大纲 篇一

中职艺术专业手工课体验式教学之浅谈

美术手工课是中职艺术专业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折纸、剪纸、布贴、泥塑等,主要是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塑造和制作不同形态的手工作品,来表现自己的意愿及锻炼手的协调灵巧。

中职艺术教育课堂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一个基地,因此,手工课在中职艺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手工学习将为学生从事幼儿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在近十年的中职艺术美术手工课教学中,通过引入体验式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构建了体验、点评、改进、评价这样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验教学模式研究的背景

传统手工课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思考、交流,最后制作。这样的模式既不能充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美术是一种赋予生命以活力的体验,美术的学习与获得呈现了体验的过程。目前,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得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教的起点和终点的教育观逐步转变为了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强调情感联系与学习互动的建构,由此而引发的有关“体验教育”和“体验课程”的研究活动被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广泛关注。那么“体验”在课堂中怎样贯穿?如何落实?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验”以哪种形式呈现?它对学习者发挥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诸多的疑惑与不解促使我进行了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性研究。

二、体验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体验式教学的起源

体验式教学起源于欧洲,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盛行于美国, 它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念, 与我国现行推广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一致。体验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体验教学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选择行为方式, 实现“ 自我教育”。

(二)儿童心理学基础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教育学家波利亚也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通过设置围绕“体验”展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到知识的深刻认识和领会,感悟着客观世界的规律。其中既包含有感性认识和直觉思维成分,还伴随有理性思考的融入,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能动性的体现。

(三)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学习需要是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从解决实际的问题出发,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引导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还鼓励教学信息的多方向流动,而不只是从老师到学习者的单向流动。

那么,体验教学正是体现了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经验的领悟、总结和反思。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三、体验教学模式的程序和原理

(一)体验教学模式的界定

运用情景体验、过程点评、反馈改进、最终评价等教学策略与手段,将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递进式的学习进程中,依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发挥促进学生与知识互动联系的有效作用,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获得情感和智能的交互性发展。

(二)教学模式解析

体验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解成四步:

第一步,情景体验。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我首先营造好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包含学习问题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将知识点集中暗示出来。然后我马上提出让学生体验制作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体验制作,发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在体验制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步,过程点评。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感性认识”或由亲身经历而获得的对事物的真实和客观的认识,而体验则是对生活经验的梳理、分析、深化和超越。将回顾经验纳入情感体验的范畴,能刺激深层体验。我在情景体验后,马上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交流制作的方法和问题,我再进行引导点评,总结制作方法,从而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第三步,反馈改进。反馈改进是为了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自主表现、合作学习和集体活动的创作过程中,从直接经验提升至体验层次的知识与能力会得到综合表现,学生在创作中享受体验,感悟体验。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点评所得的方法改进作品或重新制作,在此过程当中,体验既有客观表现,也会因人而异,凸显个性特征,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再是老师强加给予的,而是自发构建。

第四步,最终评价。单向与多向的交流反馈能升华体验,体验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教师评价、生生互评打破了因个体认知不足所引发体验的局限性。尤其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做出的即时评价,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 模式操作过程

(一)情景体验

情景体验,指的是在课堂中,我先提出体验问题,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体验制作。在体验制作过程中,探究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体验这一步在课堂上大约花时间15分钟,从激趣到提出体验问题,我花去最多5分钟的时间。要保证给学生10分钟及以上的体验制作时间。

1、激发好体验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体验是学生的主体活动,只有主体积极参与,产生体验的欲望,才能达到体验的目的,创新的要求。

2、提出体验问题,大胆放手学生

学生有了兴趣、求知欲望以后,我就把体验问题抛给学生,大胆地让学生说一说、试一试。体验制作的问题的出现,促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产生制作的欲望。

3、在重点、难点上进行体验。

由于时间和材料的限制,对于较复杂的作品,我只要让学生在重点、难点上进行体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可。比如说,纸工类可让学生在整体构思上进行体验。有些手工制作课学生已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只差整体的设计、构思,这时,我们可让学生进行整体构思,不用急着体验完成整个作品,缺乏设计思考。

3、教给体验方法

当激发兴趣、提出体验问题以后,要让学生自主体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定的体验方法,学生才有能力去体验。一是可以让学生自学教材以后,选择材料,进行体验制作。二是观察制作材料,思考制作方法,进行体验。三是先把成品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看看、摸摸、拆拆、再组装,探究原理。

(二)过程点评

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出现常见的错误后,让学生“体验错误”能使他们加深印象,进一步激发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时我会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汇报体验制作时所得到的方法和问题,通过引导、点评,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方法。点评要注意引导性、启发性,语言要精炼、准确。这一步所花时间大约10分钟。

1、点评,总结方法

当学生体验制作后,得到了一些方法,也碰到很多问题,有很多话要说。这时学生交流的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在交流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手工制作的材料、设计与制作的方法进行交流,我再对学生的发言、作品进行点评,解决学生在制作中碰到的问题,总结设计制作的方法。

2、点评,解决重点、难点

学生在体验制作时,肯定会碰到一定的困难,这其中绝大部分会是我在教学设计中预设的重点和难点。此时,进行适当的点评,不但可以使学生拨开云雾,看见庐山真面目,而且,随着一个个困难的解决,课程的重点难点也随之迎刃而解。

3、点评,拓展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比较形象的,但同时又伴随一定的狭隘性。在体验动手时,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往往占着主导作用。但这是一分为二的:好处在于学生能巩固已学的知识、技能,同时又能学到一定的新的知识技能;弊端在于过去的知识技能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思维发散性不强,这对创新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此时,我适当点评,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能更大胆主动地放开思维。

(三)反馈改进

1、运用方法,实践改进

改进是一个提高、创新的关键过程,可以对制作材料、使用工具、制作步骤、方法、装饰等方面进行改进。学生通过交流体验体验,相互提醒、启发,在我的点评下,探究出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后,就可以进行再实践,对体验的作品进行改进,或重新制作,改正体验作品中的错误,检验点评交流所得的经验方法。通过前面一系列的体验、点评,接下来的操作实践较为有方向性

2、鼓励求“异”

在改进中,还要教育学生,切忌人云亦云,鼓励做中求“异”,立意要新、有价值。我很注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改进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虽然在体验、点评的过程中,总结了制作方法,拓展了思维,有了一些创新点子,但是,学生在改进的时候可能会有非常丰富多种的变化,远远超出我个人所能想象的范围,在此时更要提倡发散思维,鼓励创新想法。学生的创举也能激发教师的灵感,只要给学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他们的潜能与聪明才智就能迸发出来,令你大开眼界。

(四)最终评价

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评价不光是安排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而是贯穿于整个课堂。在体验时,当学生在体验制作,我会巡视每一位学生,要对学生准备的材料进行评价,对敢于体验的态度进行评价;在点评时,我会对学生所提出的制作方法与问题进行评价,对其能发现问题、大胆表达的能力进行评价,要注意评价的语言,鼓励为主,评价要到位;在改进时,我会巡视每一个小组,做个别辅导,评价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意识等,评价要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他人合作,更好地改进作品,激发学生能够创新。

作为结果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主要是从作品的质量、色彩、造型、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时间大约为5分钟,评价要求不要过高,哪怕只有一点点改进,也要给予鼓励。对于还没有完成的作品,评价其已做好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谈谈接下来的创作构思。即使最后的作品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敢于体验、会提问题、获得宝贵的制作经验等方面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 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体验、点评、改进、评价四位一体的体验教学模式能对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的效率、学习中的人际环境、学习的价值等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习者正是在反复体验中内化知识,获得感悟,自我建构。当然,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步伐不会就此停住,它将在体验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

2.《手工艺术》教学大纲 篇二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教学,教学价值,工艺美术传承

一、民间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

现如今民间美术已从技艺、色彩、构造等研究, 上升到对生活方式以及人文精神的研究。张道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 民间美术是“为生活造福的艺术”, 张道一还把民间美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欣赏、装饰和点缀生活环境为主;第二类是结合了民间传统礼仪和岁时节令;第三类是以日常生活实用为主。民间工艺美术在技艺上、文化积累上的创造性价值是其他艺术都不能替代的。

“艺术设计”出自于“工艺美术教育”的大范围之中, 工艺美术不仅同人们生活、生产紧密结合, 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过程中还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充分挖掘、整合, 我们才能传承和创作更多的有价值的艺术与设计。

1、中国民间工艺传承现状

民间工艺美术, 是一种传播传统文化的物质媒介。其中展现出的功能之美、造型之美、材料之美和鉴赏之美以及所兼具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具有一般发展资源所不具有的独特特征。

随着经济与生产的不断冲击, 民间工艺美术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很多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快速的消亡, 前景不容乐观。近年来,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增强, 大家都清醒地认识到民间工艺美术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如今保护与传承民间工艺美术成为了社会的一大热点。

2、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工艺传承现状

在社会转型引发的文化变迁之下, 维吾尔族人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生产方式也都随之发生了改变, 这也导致新疆民间美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变化。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已经退出了人们生活中的实用范围, 如土印花布和土陶类, 已经从生活中的实用功能转变为工艺品和旅游副产品;靴鞋制作等手工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人们审美观的变化和工业化生产导致服装类、家居装饰等等产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已很少使用民间生产的生活用品, 这些现状使得新疆民间美术失去了大部分生存的市场, 随之而来的还有民间艺人的断代和手工艺的失传等问题。

二、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

喀什噶尔在历史上是中亚文化中心之一, 具有悠久的历史, 是新疆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喀什地区是新疆省内维吾尔族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 是典型的维吾尔族文化的代表区域。喀什市内由铁匠、首饰匠、铜匠等手工艺店铺和作坊组成的街坊区, 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还展现出了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美术的魅力。维吾尔族手工艺有着独特的色彩特征、形式特征、艺术特征、时代特征和强烈的表现力。

1、石膏雕花

由于石膏取材方便, 其质地的洁白与细腻, 深受维吾尔族人的喜爱, 于是石膏浮雕的便成了维吾尔族装饰艺术中的一大亮点。石膏装饰主要集中在墙面的装饰, 及相邻窗户之间的墙体上, 有刻花、贴花、镂空、填色等手法构成。工匠利用石膏本色以白花为底, 凸出部分为主要描绘对象, 其余部分以蓝色作底, 也有以全粉涂色作底, 因装饰的主题不同而不同。

2、木雕

木质材料是维吾尔族民居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建筑中, 从廊架、梁柱, 到门窗小至到维吾尔族特有的婴儿摇床, 无不展现出维吾尔人生活及文化中丰富多样的花纹雕刻。以花卉纹及几何纹为主的带状装饰、平面装饰、重复装饰, 造就了本土木雕的华丽精美和丰富的装饰效果。

3、土陶

就地取材, 根据制品的需要, 取适量黏土放到轮盘上, 将双手浸湿, 转动轮盘的同时, 双手适度用力将泥巴慢慢塑成想要的形状。用自制的颜料进行上色用粗细不同的毛笔蘸着颜料画出五彩缤纷的图案或是根据颜料的调配情况, 烧制出来的成品会呈现出深棕、黄、灰、深绿、浅绿等绚丽缤纷的颜色。这就形成了维吾尔族特有的土陶制品。

4、地毯

地毯是维吾尔族悠久历史的手工艺产品, 是以绘画、纺织、雕刻、针织、挑染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产物。它是勤劳、勇敢、聪慧并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维吾尔人祖祖辈辈辛勤劳动的产物, 它在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使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人们还是一直把它作为贵重的装饰品来装饰房屋内部的地面、墙面以及土炕。无论时代怎么变化, 地毯在维吾尔生活中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女儿出嫁时父母把地毯作为嫁妆送给她, 儿子割礼时亲戚们会把地毯作为礼物送给孩子的父母, 作为祝福。

三、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的特征

1、文化特征—以图案造型的创作手法为例

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在绘画中表现人物和动物, 这使得维吾尔族民间美术的内容转向以抽象的装饰纹样为主, 又结合本土的审美和表现手段发展出具鲜明特点的维吾尔族民间美术表现形式。

从维吾尔族的绿洲生存环境这一角度来看, 在沙漠绿洲环境中对于生命的渴望和植物作为生存中重要生产资料的同时, 维吾尔人对植物表现出极大地关注, 进而抽象化转变为艺术所表现的对象之一。这些都是促使植物纹样的产生和普遍使用的原因。

2、生态特征—以天然制作材料为例

位于新疆喀什古城的阔孜其亚贝西 (土陶崖) 巷, 是喀什土陶手工艺世家集中的地方, 也叫土陶巷。高崖距地面三十多米, 居高临下地形优越, 可免受洪水, 暴雨灾害。维吾尔先民最早一千多年前就来此定居, 高崖土层中有一种维吾尔族人叫做“赛格孜”的土质, 这种泥土细腻且粘性强, 是制作土陶器的上好材料。大约在800年前有一个烧制土陶的匠人首先发现了这种土, 于是就地取材, 在高崖上建造了第一个土陶制品作坊, 随后相继有很多土陶艺人在高崖上居住并开设作坊。

而对于五彩斑斓的维吾尔族地毯, 其制作及染色过程亦是离不开自然的供给。染色在地毯业中占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化学染料未使用前, 维吾尔族人从大自然中提取染料, 采用地产植物的根、茎、皮、壳、叶、花和某些地产矿物质, 经过日晒、发酵或熬煮, 将毛沙放在染缸里浸染着色。用石榴皮、桑树皮染黄色;用青核桃皮染黄绿色;用葡萄干染淡黄色;用沙枣树皮染褐色和黑色等等。这些自制的颜料在经过白矾、绿矾等物的媒介下通过控制热处理时间的长短和温度的高低让毛纱着色, 染出不同色阶的多种色彩, 最后呈现出的色彩不会变色, 也不会退色。

3、实用特征—以民族文化、审美为例

维吾尔族民间美术中的各种人生礼仪呈现出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 例如“摇床礼”, 摇床礼标志着生命的开始。摇床是维吾尔族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品。摇床以果木为原料, 用绿、蓝、红、黄等彩漆涂以各种彩色花纹, 床体大部分用各种旋好的花木棍榫卯而成。色彩鲜艳、制作精美。从摇床的制作到摇床礼的举行过程, 都体现着维吾尔族所特有的民俗文化。

维吾尔族人对喜欢的五彩华丽的颜色同样用在建筑装饰方面, 维吾尔族充分挖掘了彩绘与雕刻相结合的技术, 在本土特有的塑绘结合的传统之上, 融入了在装饰上擅长的彩色纹样。维吾尔族民间美术中多使用纯色和对比色, 并以彩色金粉来增强其华丽感, 这些装饰纹样及颜色普遍体现在维吾尔族建筑的装饰艺术中。

四、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利用价值分析

1、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传承作用

维吾尔族独特的创造性与其他民族不同, 并有着自身特有的价值。这些价值都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独立生成的体系。挖掘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是一种有力地唤醒人们对民族精神传承意识的极好方法。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的活态存在, 能够很好地将民族精神传递到每一个人、每一代人这些活生生的载体上, 从而造就一个有良好文化修养和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

2、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理论价值

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美术在维吾尔族人的生存与自然最为直接关系的实践生活形态中呈现出物质性的使用价值特征。对于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大都以课堂教学为优势的教学模式来说, 民间工艺美术的实践教学价值的导入与融合, 是艺术设计教学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 也是让艺术设计教学发展得以实现的重要改革思路。

五、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开发利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实践探索

格罗斯皮尔提倡“每位艺术家都必须具备手工艺的基础, 正是在工艺技巧中, 蕴含着创造力的最初的源泉”。

在每一道看似简单的工序制作过程中蕴藏着维吾尔族人对材料性能的认识, 技术操作过程、季节气候的把握, 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最直接最有效益的生产模式。它要求人们对不同的材料、工具、加工制作手段和特征不仅要有一定的认识, 并能配合默契, 最大限度地发挥物质性特征的技术制造。在对这些元素进行收集和整合后, 放入课堂内进行再现及再创作时, 赋予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中的价值影响会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唤醒和迸发。在发挥了对于物的高度驾驭的同时, 也展现出本土民间工艺美术独特的魅力与蕴含其中的无限创造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志宵著.维吾尔族历史 (中编)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2]张胜仪.新疆传统建筑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1999.

[3]王文章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3.南非手工艺术 篇三

最初,由Fée Halsted创立的Ardmore陶艺工作室位于南非夸祖鲁一纳塔尔省德拉肯斯堡山脚下的Ardmore农场,Fée Halsted自获得美术学荣誉学士学位并执教于纳塔尔理工大学后就一直居住于此。在这里,她结识了Bonnie Ntshalintshali,一位因身患小儿麻痹症而不能下地干活的姑娘,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Fée Halsted的指导下,Bonnie Ntshalintshall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质被挖掘出来,她们制作了一系列以生活为题材的陶艺作品,并越来越受欢迎。1990年,她们被共同授予著名的“标准银行青年艺术家奖”,成为当时首个获此殊荣的艺术组合,也使得Ardmore陶艺更加知名。

2010年,Ardmore陶艺工作室成立25周年。为此,Ardmore陶艺工作室隆重推出Ardmore设计集锦,向人们展示他们如何将独特的想象力和设计风格转换成功能性十足、品质优良的陶瓷艺术品,以及涵盖整套餐具、挂毯、家具、家具软装面料等非陶瓷领域的个性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Ardmore陶艺工作室成功地将他们的作品在南非甚至全世界展出,赢得了大量的奖项。Ardmore陶艺作品也成为世界知名美术馆或收藏机构的珍藏首选,如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瑞士巴塞尔文化博物馆以及南非彼得马里茨堡Tatham美术馆等,连知名的克利斯蒂拍卖行也将Ardmore陶艺作品誉为“现代艺术珍品”。

nlc202309021546

4.中班艺术:手工活动豆豆花盆 篇四

中班艺术:手工活动豆豆花盆

活动目标:

学习用面粉团和各种豆子装饰花盆。在贴好面粉团的花盆上,粘贴各种豆子,组成图案并装饰花盆。活动准备:

豆豆花盆的范样。各种不同花盆(花瓶)的图片。豆贴画的范画。小容器(如果冻盒),面粉团人手一份,各种豆类一组一份。幼儿用书。活动过程:

教师用送给小朋友礼物引出花盆,引起幼儿学习兴趣。让幼儿观察花盆上的花纹和图案。播放各种各样的花盆(花瓶)的图片,让幼儿知道花盆是不一样的,每种花盆都有它自己的花纹 出示豆豆花盆的范样,引出主题,让幼儿学习用豆子装饰花盆。出示幼儿用书,引导幼儿探索学习装饰花盆的方法。幼儿自由制作,教师帮助指导。展示幼儿的豆豆花盆,并引导幼儿相互欣赏。活动延伸:为幼儿提供花种和土壤地,让幼儿自己动手在豆豆花盆里进行种植活动。

活动小结:

5.艺术活动:一串串葡萄(手工) 篇五

1.学习使用粘贴、泥塑工具材料,进行简单的粘帖、泥塑,发展手眼的协调能力。2.养成良好的粘贴、泥塑习惯。活动准备:

实物葡萄、粘贴、泥塑工具材料、学习包。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两串葡萄引导幼儿观察说说:葡萄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形状?长在那里?(2)师总结:葡萄有……

2.介绍粘贴、泥塑工具材料,讲解演示粘贴、泥塑方法。3.师提操作要求:

(1)涂抹后,手指要用抹布擦干净。(2)葡萄要靠藤贴,紫色朝上。4.幼儿分组操作师巡回指导。

5.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并指导幼儿学习收拾、整理工具材料。

三、户外活动:

1、体育游戏:来来往往 见领域活动指导P24。

6.中班手工艺术活动:蓝印花布 篇六

1、了解蓝印花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花布。

2、学习用油水分离的方法制作蓝印花布。

活动准备:

1、各种蓝印花布制成品,如衣服、帽子、包等。

2、幼儿美术用书《蓝印花布》。

3、白色油画棒、蓝色水彩颜料、记号笔、报纸、抹布等。

活动过程:

1、欣赏蓝印花布的美。

师:(出示蓝印花布)小朋友觉得这些花布漂亮吗?你最喜欢哪一块花布?为什么?那你知道是谁想出来做这些花布的吗?

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如图案、色彩等。

教师向幼儿介绍“蓝印”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印染工艺。

教师小结:原来这些花布各有各的特点,都特别漂亮。这些蓝印花布是古时候劳动人民想办法印出来的,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我们还觉得它漂亮,许多外国朋友也非常喜欢,你们说我们中国人聪明不聪明?

2、了解“蓝印”的表现手法:

(出示材料)教师示范做法:

先用白色油画棒在图画纸上画出漂亮的图案,然后用蓝色水彩均匀地在画面上来回涂抹直至涂满,晾干后,就产生了蓝印的效果,这种绘画方法就叫油水分离放。

师:我知道小朋友也一定都想来试一试吧?

幼儿操作,体验“蓝印”效果。

7.让手工课在艺术教育中绽放光彩 篇七

素质教育已在全国铺开, 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实验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 我逐渐认识到, 传统的美术制作课过于注重于美术专业性质, 偏重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 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滋润, 更谈不上“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就割裂了美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人类现实社会中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我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有:

1. 制作课程的综合性不够课改前的教学大纲中把美术教学内容大致分成绘画、制作、欣赏三块, 这三大内容界限清晰, 独立性比较强。针对每一堂课, 又把教学目标定在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方面, 在很大程度上更注重技能、技巧训练, 忽略对学生审美感受的引导和教育, 造成学生学的和实际生活环境相脱节, 并且课程的安排综合性不足, 趣味性不够。

2. 学生的主动性不够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 许多教师往往在处理教学问题时, 受到“以教材为中心, 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局限, 教师提前制作, 理顺制作方法、步骤, 认为“示范讲解”是小学美术课的重要环节, 而“学生的模仿操作、反复实践、形成技能”是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像保姆似的不厌其烦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喂”给学生, 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创造”, 缺乏主观能动性, 而且有很多学生经常不带工具, 非常影响课堂效果。

3. 思维与创作形式的局限性。传统的制作课程缺乏生活体验, 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没有亲身体验, 创造表现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许多学生在制作作品的时候认为只要能做一张像书本上范作那样的作品就算是好作业了, 他们一味模仿, 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

基于以上的问题, 我认真思考后, 觉得要上好一节手工课, 首先要深刻地分析美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新的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 最根本的转变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四个学习领域在具体设置课程时, 又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 手工制作课不再以单纯的形式出现, 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每一堂课中。

例如, 《花花绿绿的糖纸》《有趣的拓印》这些课, 看似手工课的教学内容里却包含了更多的知识。设计和制作糖纸, 首先要进行糖纸图案的绘画创作, 然后包上假的“糖”才能形成立体的效果。《有趣的拓印》可以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 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 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运用不同肌理的材料组合、拼贴、拓印, 创造出各种美术作品, 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那么, 如何成功地上好一节手工课呢, 我认为至少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1. 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充分

学生在上课前要准备齐全做手工的材料, 有的材料在商店里就能买到, 而有的材料却要日常生活中积累才行, 积累材料的过程又是一个走进自然、认识环境、认识社会的过程。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记住带齐工具材料, 一方面, 要让学生对手工课感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玩泥巴》一课, 教师前一节课时就可出示各种泥巴作品, 什么小狗啦、青蛙啦、茶壶啦……学生看到这么多有趣的泥巴形象, 小手一定痒痒的, 然后告诉他们是泥巴做的, 想玩泥巴就要带齐工具材料, 学生感兴趣后会自觉主动购买。另一方面, 是得到家长的支持, 有的家长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理解, 对孩子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强, 导致美术课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要让学生做出好的作品, 展示给家长看, 使家长知道他的钱没有白花, 就会支持和督促孩子带美术的工具材料了。

2. 创作兴趣要浓厚

新美术大纲要求我们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来模仿老师的作品,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呢? 首先, 要让学生从认识一些常用的手工材料入手, 例如剪子、卡纸、海绵纸、皱纹纸、瓦楞纸, 橡皮泥等, 学生认识后一定很想尝试用这些材料做出新颖的物件来。其次, 要让学生欣赏用各种材料做出的优秀作品, 学生看后会感到新奇, 并从这些作品中得到启发。例如, 在教学《蹦蹦跳跳》一课, 我首先出示了几个“蹦蹦跳跳”的玩具实物, 用故事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后将这几个玩具分发给各组的学生, 让他们看看这些玩具是如何制作而成的, 观察后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使他们明白这些玩具都是在纸弹簧的基础上通过剪贴添加而成的。这样一来, 学生兴趣浓厚, 创作的作品会更加有创意。另外, 我在课堂上还要根据情况不同, 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小组合作完成。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还能教会孩子如何与人相处, 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

3. 教师评价要及时

许多教师往往重视教学的过程, 而忽视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为了培养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动手欲望, 在每一节美术课上, 我都要学生给自己的作品打个分, 无论他们做的好不好, 都要肯定自己的劳动成果, 同时欣赏了其他人的作品, 找出差距或者启发新创, 学生在课后或以后的手工课上就知道自己该如何改进了。当然, 教师在评价时要多给学生鼓励, 从展示的作品中, 挑选有特点的作品进行点评,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 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心人, 多琢磨, 多创新, 只有先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才能把学生培养得更好。今后我还需不断总结, 在平时一点一滴的教学中探索各种巧妙的解决方法, 努力帮助学生成为“动手达人”。

摘要:人们常说心灵手巧, 而我认为手巧才能心灵。尤其在幼儿和小学阶段, 多动手制作能够开发大脑, 提高智力。丰富多彩的手工, 不仅能提高儿童的机能表现能力, 而且还有益于儿童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造型能力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8.浅析手工龙泉青瓷装饰艺术 篇八

【关键词】手工龙泉青瓷 装饰工艺 美学特征

中国陶瓷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基本上是以手工为主要的制作方式,这也使陶瓷比其他的艺术形式留有更多手作的痕迹。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成熟的瓷器,大至一个新的器形,小至一个把手的诞生,都体现了人类手的进化。可以说陶瓷是一门充满手工情感的艺术形式。而当下的陶瓷产业,机器生产已经广泛渗透到了整个行业,手工陶瓷变成一种少数化的艺术品,这一点对于龙泉青瓷产业也不例外。笔者将借此文介绍手工龙泉青瓷装饰艺术的基本情况,并探讨它具有怎样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手工龙泉青瓷装饰概述

(一)手工龙泉青瓷解读

手工龙泉青瓷具有很强的“手工性”与“独立性”,它的制作工艺与呈现效果和机械生产不同,具有明显的情感审美特征。首先,手工龙泉青瓷在成型方面依赖于手的操作,强调手与泥土的接触。比如器皿的成型往往只借助于一般成型工具,如拉坯机、泥片机与一些竹签、修坯刀具等辅助工具。其成型过程中,制作个体起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有着灵活、多变的特点,既有的目的在制作过程中会随时作出调整。其次,手工制作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手的每一次动作在坯体上留下的痕迹都会触动制作者的心灵,刺激着制作者体悟坯体在手中的变化与感受,探索泥料呈现的多种可能性。

(二)手工龙泉青瓷装饰技法

龙泉青瓷装饰按类型分可分为胎装饰、釉装饰两大类;按装饰技法可分为刻花、划花、堆塑、镂雕、材料镶嵌嫁接、釉上釉下彩绘等。

1.手工龙泉青瓷胎装饰

(1)刻花、划花:指利用竹针、铁针或是用篦梳状工具在半干的瓷坯上刻、划出线条花纹或图案的装饰手法。

(2)印花:指用刻或雕有装饰纹样的瓷模,在干湿适当的瓷坯上印或拍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模范制坯直接在瓷坯上留下花纹。

(3)贴花:指采用模制或捏塑的方法制出各种人物、动物和花卉的浮雕造型,然后粘贴在需装饰的瓷坯上的装饰手法。

(4)剔花:指用刀具将事先在坯体表面勾画出的纹样轮廓以外部分全部剔除,使花纹凸起在瓷坯上,达到浮雕的效果,也称“雕花”。剔花装饰较刻花装饰立体效果更为强烈,一直沿用至今。

(5)镂雕:亦称“镂花”,又称“镂空”或“透雕”。工艺流程是按设计好的图案,将瓷胎镂成浮雕或将图案外的空间镂空雕透,多用于瓶、熏炉、笔筒等器物。

(6)堆塑:指将手捏、模制、雕塑的立体人物、动物、亭台楼宇的部件等粘贴在器物坯体上的装饰手法。

(7)露胎:露胎装饰是元代龙泉青瓷独有的装饰技法。其工艺流程是:在对瓷胎过釉时,对器物的局部不施釉。烧成后露胎处呈火石红色,与青釉的釉色相互映衬,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2.手工龙泉青瓷的釉装饰

点彩:指将铁或氧化铜等点绘在瓷器的釉面上的装饰手法。这种装饰手法是元代龙泉青瓷特有的装饰手段,这类青瓷传世极少,较为珍贵。

3.其他材料嫁接镶嵌

又称综合材料装饰,是利用木材、玻璃、纤维、金属等材料嫁接或镶嵌在青瓷器表或底足预留好的空间位置上,用以装饰或弥补造型缺陷的一种装饰手段。这种装饰手法新颖,效果奇特,是完成纵横向跨度较大的器皿成型的重要手段。

二、手工龙泉青瓷装饰艺术的发展与现状

(一)历史上的龙泉青瓷装饰艺术

历代手工龙泉青瓷装饰都有自身的时代特征。例如,北宋中晚期龙泉窑以刻花、划花和篦纹并结合捏塑的装饰手法为主,具体图案有荷花、鸟、鱼、蕉叶、婴戏纹等。区别于同时代的耀州窑青瓷,风格显得更加清秀简洁。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窑青瓷,由于受到南宋官窑的影响,器形上出现仿官窑的类型,装饰风格也趋向官窑的审美,注重釉色的青玉质感,紫口铁足等特征明显,装饰手法趋于简洁。元代龙泉青瓷与宋代风格迥异,器形普遍较大,装饰风格也更加豪放华丽,出现划花、印花、贴花、镂刻、点彩、露胎等多种装饰手法,图案有云龙、飞凤、八仙、八吉祥、杂宝,还有一些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充分体现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喜好。明清时期龙泉窑逐渐走向衰落,装饰手法与元代龙泉窑基本相似,以釉下刻花为主,较为粗糙。

(二)手工龙泉青瓷装饰的现状与发展空间

手工龙泉青瓷装饰在龙泉青瓷创作中较为普遍,其装饰技法与表现形式在沿袭传统龙泉青瓷装饰方式的同时,也有一些探索与创新。在胎装饰方面,哥弟窑结合装饰表现较为突出。如哥弟绞胎装饰,哥窑或紫金土以化妆土的形式加装弟窑青瓷器表,哥窑瓷塑与弟窑青瓷结合等。这种装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龙泉青瓷本体装饰艺术语言的发展空间。在釉装饰方面,龙泉青釉作为釉彩的新形式参与龙泉青瓷装饰,形成了一种清新淡雅、精巧别致的龙泉青瓷艺术风格。此外,在综合装饰方面更是多样丰富。如木质、玻璃、金属、纤维等其他材质以拼接镶嵌等形式介入龙泉青瓷装饰。这种方法无疑是为龙泉青瓷装饰增添了多元的装饰方向,其艺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使龙泉青瓷装饰艺术更具活力,更为龙泉青瓷的造型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以往因龙泉青瓷烧成过程中出现熔融软化而不能实现的纵横跨度较大的一些造型,通过其他材料的后期拼接而得以实现。

手工龙泉青瓷装饰的“手工性”与“独立性”加深了创作者与青瓷的情感交流,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种交流与亲近在很大程度上滋生了青瓷创作者对龙泉青瓷装饰艺术语言的探索需求。通过这种频繁的接触与反馈的过程,将不断地促成龙泉青瓷装饰艺术语言的发现与重组,也将为龙泉青瓷装饰艺术打开无穷的发展空间。

(三)手工龙泉青瓷与装饰的发展关系

手工龙泉青瓷装饰艺术是基于手工龙泉青瓷基础上的一种装点行为。它依赖于坯体本身的造型特点,是随着坯体造型的变化而发展的。制作者会根据器物的造型选择装饰语言与装饰技法。比如简洁单纯的造型往往会选择较为简单的线装饰;造型厚重的器物则会选择厚实的堆塑来装点器表;追求青瓷玉质感的效果往往会更重视积釉的空间而选择弦纹等装饰。同时,装饰手法也和瓷器制作的各方面因素(如与釉的发展、烧成条件等)息息相关。我们只要稍稍留意龙泉青瓷发展的历史,便会发现每个历史时期的龙泉青瓷都有其特殊的装饰手法。比如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处于诞生初期,对青釉的烧制还未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准。此时的釉色偏青黄、青褐,釉层较薄而透明,光泽度强,适合做较多的胎体装饰,主要有雕贴、刻花、印花等装饰技法。而南宋龙泉窑瓷由于成功配制了石灰碱釉,釉的厚度可以通过多次施釉达到1.5毫米以上,并且流动性较小,如此烧成的陶瓷釉色如青玉般温润秀美,避免了光泽度太强。这样一来,南宋龙泉窑的装饰手法就比北宋更趋于简洁单纯的效果,注重釉色本身的美感。而当今的龙泉青瓷装饰也遵循同样的艺术规律。

三、手工龙泉青瓷装饰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心手相连的匠心之美

日本民艺大师柳宗悦曾说过:“手与机器的差异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的,而机器则是无心的。”在现代西方工业社会,手工产品甚至等同于优质品,让许多粗制滥造的机械产品甘拜下风。龙泉青瓷的手工装饰以手工作业为基础,使装饰过程更加细致,感官上更微妙细腻,并且使龙泉青瓷泥料、釉料等特殊材料的本体语言表现得更为丰富。同时手的运用与心灵的丰富又是相辅相成的。

陶瓷艺人通过长期手工作业与泥土釉料糅合,对材料的掌控更加得心应手,更能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例如,青瓷泥坯修整过程中,由于修坯刀具在泥坯上的跳跃而形成的线状纹理,在经过青瓷艺人的细致探索安排下形成了特殊的装饰纹样(见图1-1、图1-2);如拉坯过程中口沿多余泥巴挤压过程中形成的类似油滴露水般的纹络,在青瓷艺人的发现并合理利用下也有着另一种装饰韵味(见图2);如拉坯成型中利用割线切割修整口沿过程中形成或柔或刚或带有纹络的切口等(见图3-1、图3-2);如拉坯过程中指尖缝隙与泥坯接触形成的细密或深或浅、或断或续的弦纹(见图4);再比如在修坯过程形成的拉丝现象经过修整挤压形成的斑驳肌理等(见图5)。这些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形成的不寻常的效果,经过细致安排与分析都有可能运用到器表装饰上,使龙泉青瓷在装饰艺术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

(二)文化积淀的人性之美

手工制品往往比机器制品更能表现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因为手艺是一种需要长时间修行的技艺,手工艺人艺术风格凝聚了生养他的一方水土之灵气,传承了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每一件手工青瓷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却又是整个瓷业传统的一部分,是个性与共性的完美结合。手工的龙泉青瓷是几千年龙泉窑传统的延续,手工龙泉青瓷装饰技艺则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机器生产给陶瓷产业带来了高效的生产方式,却也抹杀了陶瓷与人类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泥土天生带有温暖的氛围,所以玩泥巴成了人类幼儿时期最喜爱的游乐方式。这些都不是偶然,因为手在与泥土接触中自然形成的心理体验及心灵对作品的反馈,是手工作业带给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青瓷艺人在瓷土上留下的每一个印记,都会成为最后烧成的作品独一无二的胎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在触碰一件手工青瓷作品时,会感到一种奇妙的温度。抚摸器皿上凹凸的印记时,就像重新体验了其制作的过程与青瓷艺人的情感,而不是工业制品那种冰冷的感觉。这种心灵与手的化学反应是虚无的,同时也是实在可触摸的,是一种情绪上的表达,是一种观念的物化过程。它使一件普通的器皿成为带有主观情感的器物,成为真正的“人情之碗”。它注重创作者的心灵体验,或急促或柔和,或狂暴或详静(见图6-1~图6-3)。

手工龙泉青瓷装饰艺术是龙泉青瓷能够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失去了手工的特性,龙泉青瓷将逐渐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走入千篇一律的工业生产困境。因而,在当今社会这个追逐效率与利益的环境中,更应该保持陶瓷与人类之间最原始的亲密感,也就是人类的手第一次碰触黏土,发现黏土的潜力的那种感动。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柳宗悦.日本手工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马铁成.陶瓷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陈小俊:丽水学院工程与设计学院教师

9.大学生社团手工艺术品策划书 篇九

1、活动主题:征集手工艺术品,希望大家踊跃参加!用你们的艺术作品为我们美丽的三峡绘上灿烂的一笔。

2、活动的目的: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测测你的IQ,让大家来欣赏大千世界的一朵奇葩。

3、活动背景: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新的感情…我们很幸运的成为

了xxxxxx的一员。我们对校区有太多的理解,为此,我们何不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对新校区的爱,用我们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记录三峡之情,用一视频来装点我们共同的家园。

4、活动主办方:xxxxxxxx 活动协办方:三xxxx 活动承办方:xxxxx 面向对象: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全体在校学生

5、报名方式:在xxxxx前设点自由报名或者联系本系的辅导员,最终交给团学联学科部部长柯森(长号:

短号:69426)

6、作品要求:作品切合活动主题,内容积极健康,所交作品附上学院、班级、姓名以及联系方式。形式可为艺术品加工,废旧物重新设计利用,美术与照片结合体等多种形式。

7、活动时间:2011年10月24日-----2011年10月31日

8、活动地点:xxxxxxxx

9、活动流程:

一 宣传:10月24日前完成宣传板和下发通知工作,确保大多的同学知晓,要求团学联出一块展板。

二 作品征集:10月24日开始征集同学们的艺术作品,11月31日之前由团学联学科部成员完成作品的收集并按其不同类型分类作品。

三 作品评定:10月 31日邀请专业老师和相关负责人一起参与作品的评定工作,对每份作品暗战百分制给予打分,最终成绩按照所有评委的分数汇总。根据每份作品 的最终的成绩由高到低选出20名。后将其作品展示在东苑广场前由全体学员进行投票,最终选出5佳作品,其他的20件作品均给予展览。

四 作品的展览:11月1日。由协办方挑选地点,将本次活动所评

出的20份优秀作品,时间为星期二。

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2名

优秀奖15名

获奖的选手获得活动纪念品及相关奖状

10、活动经费:

奖品:学习用品:钢笔(一支)

20支中性笔(20元)纪念品:15份,每份价值2元(30元)总共70元(课根据需要增加预算)

11、活动工作的安排: 体育部:设点

10.《手工艺术》教学大纲 篇十

作者: 姜凤

来源:青岛市胶州教工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11-05

活动目标

能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装饰、制作纸袋动物,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各色卡纸、彩色即时贴、皱纹纸、画笔、剪刀、双面胶等。

2.利用纸袋制作的小动物表演的《动物狂欢节》视频片段。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种彩色纸袋,讨论纸袋的用处

1.你们家里有纸袋吗?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处理纸袋的?

2.纸袋除了可以用来装东西,还可以用来干什么?

二、播放视频《动物狂欢节》,引起幼儿制作的兴趣

1.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小动物是用什么制作的?

小结:原来纸袋还可以制作成各种小动物。今天,森林里要举行“动物狂欢节”,想请小朋友们制作各种小动物来参加,你想不想试一试?

三、幼儿讨论制作纸袋小动物的顺序

1.你想用纸袋做什么小动物?需要哪些材料?

2.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进行总结:在制作纸袋小动物的时候可以根据纸袋的大小、形状、颜色,选择不同的辅助材料加工制作成各种小动物。

3.讨论:做小动物的时候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做?

教师小结:①先想好自己要做什么小动物。②选择纸袋和各种辅助材料。③用画笔画出小动物的五官及四肢。④进行组合,并对小动物的身体加以装饰。

4.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制作纸袋小动物,教师观察指导,引导幼儿对小动物的身体进行装饰。

11.《手工艺术》教学大纲 篇十一

关键词:手工艺术;小学课堂;实践

从生活中可以知道,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手工艺术,特别是小学生在课余能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还能起到娱乐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传承民族文化

《手工艺术》走进小学课堂为手工艺术的传承搭建了一个平台,也就是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搭建了一个平台。以前民间手工艺术都是靠民间艺人或民众的劳动传承下来的,也靠部分对这方面有特别喜好的人来传承,现在《手工艺术》课程走进小学课堂,这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拓一个广远的前景。

二、促进学生发展

同数学学习一样,手工艺术的学习也能开拓学生的智力、能力。学习一种东西需要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形式能丰富小学课堂

《手工艺术》课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在教学上理论讲解只是少部分,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实践,做出实物。而小学生的一个特点就是好动,精力集中时间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而不拘束他们的活动,从课堂形式上来说是一种改变、创新,且能丰富小学课堂教学。

相信不久的将来,《手工艺术》课程不仅仅是走进小学课堂,它将会遍地开花,在教学中占领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张群.将民间手工艺引入幼儿园手工课程的意义、原则与途径[J].湘潮,2011(03).

作者简介:杨宏元,男,1981年2出生,大专,就职于贵州三穗县城关一小,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12.《手工艺术》教学大纲 篇十二

透过历史的足迹, 可以看到坐落在距离陇川五公里寂静凄凉的德昂族女王宫的古遗址, 那些古老的石板路和质朴的石拱桥, 掩埋在杂草丛生的德昂佛寺, 从中可以看出德昂族的手工业工艺曾有的辉煌历史, 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木匠、石匠、铁匠、银匠、滕篾匠和做工精致的陶艺技术。随着战事的影响和政治经济上的衰落, 到了近现代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生产工具和手工艺品屈指可数, 由于制作原材料缺乏原因而逐渐失传。这个时期阿昌族的铁器制作和手工艺品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阿昌族生产的铁器和手工银饰品比德昂族的做工精致, 德昂族的传统手工艺技术渐渐地被淘汰, 取而代之的是汉族和阿昌族的手工艺品。到了20世纪五十六年代, 德昂族还有一些能制作精美的银匠艺人, 他们生产制作银手镯、银耳坠、银项圈和银烟盒、银烟嘴等, 广受德昂族男女的喜爱。由此可见德昂族制作银匠、铁匠、木匠、石匠等手工艺和陶艺制作、加工茶叶等手工方面的技术, 是其他民族所达不到的。

手工纺织是德昂族妇女的主要家庭的手工业技术, 德昂族妇女用自己种植的麻和棉花, 用自制的木制纺织机来纺线, 然后利用纺出的麻线制成麻棉布。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生活越来越好, 有的时候德昂族妇女直接从市面购买来棉纱织布, 然后用传统的植物染料染上民族传统颜色, 再纺织成德昂族民族特有的传统筒裙。

德昂族人是中国最古老民族之一, 无论是史学界的考古研究, 还是出自民间的传说, 谁也不否认德昂族是中国滇西最早的居民之一。在当今社会不同地区, 就在我们德宏地区许多地方还有遗留下来德昂族建造的石拱桥、石板路和用石板拼成的水井。在德宏陇川女王宫遗址发现的条块石面的道路, 瑞丽、盈江和芒市等地都有德昂族人居住过的地方。遗留下来的条块石板路, 从古代遗留下来的遗址可以看出, 德昂族的许多建筑, 如佛寺、佛塔的石雕和浮雕, 工艺水平达到很高的技艺, 与现在居住在柬埔寨的高棉族的语言, 绝大多数语言是相通的, 所以看得出德昂族是一个与石头相互联系的民族。

德昂族还是一个能工巧匠的木雕民族, 能建造木、竹两种干栏式房屋、佛寺, 还能镂雕佛寺中的神龛、门梁、窗户上的装饰纹样。德昂族曾有过辉煌的古代槜木构造的建筑, 在缅甸南坎芒翁还保存有一栋上百年的德昂族建造的槜木结构的住宅楼房, 楼房建筑还保留完好的精美木雕, 其中窗户、门栏、屋檐、走廊都用柚木雕琢而成, 雕刻工艺技术无论在当时和现代堪称一绝, 看到的人无不拍手称赞。这栋建筑遗留下来的木雕, 通过专家对比发现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哥窟的木浮雕, 以及近几年发掘出土的佛像雕刻, 其雕刻工艺风格技巧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由此推断在很早时期德昂族人民就有了先进的手工雕刻技术。德昂族人民雕刻的题材多体现在佛教寺庙的建筑上, 中国境内的木制浮雕技艺基本上少见。

德昂族在云南德宏算得上是一支中国的少数民族, 德昂族居住的地方靠近中缅边境, 接触商品经济比较早, 农业经济发展快, 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 过着富足的经济生活, 对衣食住行颇有讲容。所以这段时期涌现出一批制作银器饰品的的德昂族的能工巧匠。通过考古研究, 在近千年的历史中, 德昂族就有了自己打制的银制品及各种银饰品, 保存下来的有我们经常见到的银泡、银手镯、银耳坠、银纽扣、银烟盒、银腰箍等银饰品。

制陶技术也是德昂族人的重要传统工艺, 现保留有陇川县城帮瓦后山的芒冒村, 有一个从前叫千家寨的德昂村庄附近的山坳被叫做瓦窑山, 曾经是当年德昂族烧制陶器和砖瓦的遗址。德昂族的制陶工艺历史很悠久, 从出土的陶器上看, 德昂族很早就掌握了精湛的制陶工艺, 就像阿昌族的打制刀具工艺一样精致, 有着高超的传统工艺技术。经考古发现以前德昂族居住的地方, 现今有的覆盖了茂密的森林, 由于自然条件变化, 德昂族在一段时期进行迁徙, 一些地方变成为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居住地, 在德昂曾经族居住过的地方经常会挖到一些德昂族使用过的陶制品, 比如陶酒壶、陶瓶、陶罐、陶碗等, 控到的这些陶制品上面大多数雕刻有装饰纹样, 表面比较光滑带有釉。陶器上的纹样与现今德昂族妇女衣服上的水波状纹样极为相似, 陶器上还懂得搭配有深土红色、土绿和紫色, 体现出一定的色彩艺术之美价值观。德昂族烧制的陶烟斗美观耐用, 造型上烟斗两侧刻画有双手和两个相互对称的动植物等, 这说明德昂族不仅喜爱茶叶, 还喜好抽烟, 对抽烟的烟具很讲究, 遵循着实用造型美的美学法则, 这更能体现德昂族很早就掌握了高超的制陶技术。

濮人是德昂族的先民, 曾经靠纺织木棉制品被后来人们称之为“木棉族”, 在古代德昂族就能织和染棉布。在德昂族的关于纺织木棉布的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曾经有一个叫桑洛的德昂族小伙子, 爱上一个美丽善良勤劳的德昂姑娘玉娥, 但遭到了桑洛母亲的百般阻止, 小伙子桑洛的母亲让他娶一个富人家的女子为妻, 桑洛不答应, 小伙子桑洛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让玉娥与富家女子比试织布。比赛一开始, 富家女子很快就织好了布, 速度比玉娥快, 但纺织的工艺没有玉娥的好, 只好再比一次来决定胜负。于是玉娥想到了改进纺织技术的办法, 速度大大提高了, 做工技术也非常好, 富家女和玉娥比起来, 差了很多, 最后桑洛与玉娥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玉娥改进的纺织技术因而流传下来, 成了现今德昂族人民的纺织手工技术。

根据史料记载, 德昂族的纺织材料有种植的棉花、木棉、大麻、苎麻、草棉, 野剑麻也是德昂族纺织的材料, 德昂族的纺织工序很复杂, 德昂族开始纺织的年代现已无法考证, 但是纺织棉布各种方法保留到至今, 原材料的采集与纺织的技巧和保留下来的传统技艺大体相同, 主要的纺织材料之一野剑麻采集来晒上十多天, 再放入水中泡上几天, 直到腐烂, 捞出后剥去野剑麻皮, 然后在水里将麻漂洗干净后晒干, 最后用手工搓成细线, 用开水泡软, 再用纺织机卷成团线, 将团线放入火锅中煮上几个小时, 在锅中放入灶灰, 几个小时后将其捞出漂洗晒干, 再将准备好的植物染料对麻线进行染色, 这样纺织的棉线就大功告成了。但是要纺织宽1尺, 长1米以上的筒裙布料得需要半个多月才能织好, 再加上德昂族传统的手工纺织机简单粗笨, 所以德昂族女子在13岁进行过成年礼仪后就着手开始为自己嫁妆准备了。德昂族纺织出来的棉麻布匹经久耐用, 有着厚实美观的特点, 编织的筒裙图案精美别致, 然后精心刺绣上美丽的花纹, 一般通常都是在袖口、衣角、裙子的边沿上绣五颜六色的传统水波纹以及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花草图案。绑腿两侧通常也会装饰有各种闪闪发光颜色的彩色晶片和色彩斑斓的手工绣花边纹样。德昂族还有一个服饰装饰特点就是喜爱在整套服装, 包括帽子、上衣、筒裙以及背的挎包都离不开用各种颜色绒线球来装饰。德昂族的装饰图案具有传统保留的特点, 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 传统的德昂族的色彩主要有红、黄、蓝、绿。德昂族传统的纺织工具主要有纺织机、绕线机、腰织机、轧棉机等主要传统纺织工具。

编织也是德昂族的一项传统手工业艺术, 德昂族生活用具大部分都是用竹子编制, 如吃饭用的竹篾桌、竹饭盒, 还有祭祀用的小圆桌和饮酒的酒壶和酒杯。德昂族生活在竹林茂密大山之中, 竹与德昂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砍上几筒竹子就能做出美味的竹筒饭、竹筒菜和竹筒茶, 用竹筒烧制出的茶, 茶水具有清香醇美的味道, 德昂族人被称之为茶农, 而竹筒茶更是德昂族喜欢喝的饮品。德昂族女子能纺绣出精美的德昂族服饰, 而德昂男子个个都是纺织的篾匠好手, 德昂族男子能编制出许许多多精致具有民族特色工艺的手工艺品, 如我们熟悉的竹篾桌、竹篾椅、竹篾床、竹篾席、刀梢、祭祀的小圆供桌、粗竹编制的躺笆, 还能编出精美的花篮、背箩、箩筐等, 做工技术堪称一绝。在以前德昂族也曾用竹子造棉纸, 但造纸成本很高, 后来由于商店很容易就能买到各种纸张, 造纸技术也就不生产了。

德昂族的各种生活习俗的形成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普遍信小乘佛教, 同时也为德昂族手工业艺术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 我们也希望热爱民族文化事业的人, 能将德昂族的手工业传统文化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唐洁.中国德昂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2.

[2]德昂族简史编写组.德昂族简史.民族出版社, 2008.

[3]丁菊英.德昂族的传统文化, 2012

上一篇:《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及设计》练习题下一篇:县推动经济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