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习题

2024-09-07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习题(精选8篇)

1.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习题 篇一

王牌家教中心

初二物理上册密度计算专项练习题

※※直接公式:

一金属块的质量是386g,体积是20cm3,这种金属块的密度是多少kg/m3?

2.有一枚金戒指,用量筒测的它的体积为0.24 cm3,天平测的质量为4.2g,通过计算判断这枚金戒指是否为纯金制成?

3.有一种食用油的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油的密度为0.92×103kg/m3,则该瓶油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4.甲乙两个物体,质量之比为3:2,体积之比为4:5,求密度之比为多少?

※※比值问题:

1.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与实心的铝球的体积之比为 ______;体积相等的实心铜球和实心的铝球的质量之比为______.(ρ铜=8.9g/cm3,ρ铝=2.7g/cm3)

2.有甲、乙两金属块,甲的密度是乙的2/5,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则甲的体积是乙的()A.0.2倍 B.0.8倍 C.1.25倍 D.5倍

3.如图所示:有四只相同体积的烧杯,依次各盛有质量相等的煤油、汽油、植物油和硫酸(ρ硫酸>ρ植物油>ρ煤油>ρ汽油),其中盛汽油的烧是()

※※※样品问题:

1.地质队员测的一块巨石的体积为20m3,现从巨石上取得20 cm3的样品,测的样品的质量为52g,求这块巨石的质量?

2.一个油车,装了30 m3的石油,为了估算这节车厢的石油质量,从中取样30 cm3的石油,称得质量为24.6g,求这节车厢石油的总质量为多少?

※※※等量问题:

1.一块质量为100g的冰化成水后,体积为多大?

2.一个瓶子能装1kg的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kg的酒精?

3.某工程师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将一钢制零件改成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少1.56kg,则所需铝的质量为多少?(钢的密度为7.9×103Kg/cm3,铝的密度为2.7×103Kg/cm3)

※※空心实心问题:

1.一个铜球,质量为3.2kg,而体积为420cm,那么这个铜球是否为空心的?若为空心的,其空心部分注满铅,则此球的质量又是多大?(铜、铅的密度分别是8.9×10kg/m,11.4×10kg/m)

33333王牌家教中心

2.有一体积为30 cm3的空心铜球,它的质量为178g,铜的=8.9g/ cm3,求(1)空心部分体积(2)若在空心部分装满水,求该球的总质量。

333.一个钢球,体积10cm,质量62.3g,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多大?(ρ铜=8.9×10kg3/m)

※※※瓶子容积问题

1.某容器的质量为300g,装满水后总质量为800g,若用该瓶装满某液体后总质量为850g,求瓶的容积和液体的密度?

2.一个容器盛满水总质量为450g,若将150g小石子投入容器中,溢出水后再称量,其总质量为550g,求:(1)小石子的体积为多大?(2)小石子的密度为多少?

3.一个质量为300克的瓶子,装满水后总质量为1300克,装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为1500克,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大?

※※※运输容器问题:

331.现有10千克水银,用容积为200毫升的瓶子装,需要______个瓶子(ρ水银=13.6×10千克/米)? 32.已知砖的密度为1.5×10千克/米3,用长25厘米、宽12厘米、厚6厘米的砖块砌房子的墙,若房子内外墙的总面积为720米2,墙的厚度为25厘米,则修建此房约需砖_________块,如果汽车一次能装4吨,则最少_________次才能将这些砖拉完。

3.如果砖的密度是2×103千克/米3,一块砖的体积是1.4×103厘米3,那么一辆能装载4吨的汽车最多能运多少块砖?

※※合金问题:

1.某烧杯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350克,放入一合金块后溢出部分水,这时总质量为500克,取出合金块后,烧杯和水的质量为300克,求合金的密度。

2.一质量为232克的铜铝合金块,其中含铝54克,求合金的密度?(铝的密度为2.7×103Kg/m3,铜的密度为8.9×103Kg/m3)

3..某种合金由两种密度为金属构成,求下列情况下合金的密度:(1)两种金属的体积相等(2)两种金属质量相等

4..用盐水选种需用密度是1.1×103kg/m3的盐水,现要配制500cm3的盐水,称得它的质量为600g,这样的盐水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需加盐还是加水?应该加多少?

2.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习题 篇二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性习题课,窥探

一、自主探究, 整合归纳

教师为学生安排习题之前, 首先要引导学生整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 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系统地知识框架, 这样才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条件.教师不妨采用编写导学案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点的整理, 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将知识点以填空或者其他形式体现出来, 要求学生依据自己从前的知识累积情况尝试独立解答这些问题, 如果出现自己掌握不好的情况, 可以提前做出标记, 再通过查资料或者询问他人来解决.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也能把那些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梳理, 归纳成完整的体系.如当复习欧姆定律这一内容时, 学生应该能够列举出欧姆定律学习中所有可能涉及到的环节, 分析电路图, 能够灵活辨认各种电路中的电压、电阻以及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 了解排除电路故障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欧姆定律的条件.学生在归纳上述问题时一定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 当然, 教师并不是袖手旁观, 而是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引导, 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真相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 进而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使学生利用到已经积累的知识, 进而努力探究事物的真相.

1. 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 身边随处可见物理现象.因此, 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现象, 容易提高学生注意力的例子当做练习题的题目, 这样能使学生消除对物理的神秘感, 有利于他们灵活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比如, 当复习“力”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见到的带鱼形状是扁扁的?当我们在游泳池中往岸边走的过程中, 会出现什么样的感觉?通过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 教师再设计相关练习题, 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当学习热和能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窖会使人产生冬暖夏凉的感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要重视在自己的教学中利用生活实例, 多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 使学生一方面提高解题能力, 另一方面也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与科技知识紧密联系

教师在物理习题教学过程中, 可以联系当前的一些科技知识, 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进行复习, 能够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水平.比如, 当复习速度、力等方面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联系沪杭高铁通车运营这一科技背景.

3. 与最新信息紧密联系

教师为学生设计练习题时, 要注意在练习题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比如, 新知识以及新方法等, 训练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当复习超导体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搜寻相关信息, 然后总结出超导体可以在哪些领域应用.学生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做背景, 就能更好地理解规律, 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很快, 网络资源十分丰富, 因而教师能够很容易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对新颖的信息, 为学生创造更合理的问题情境.

4. 与实验探究紧密联系

物理学与实验紧密联系, 物理实验是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 因而在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如果教师在设计实验步骤的时候, 能够重点关注一些实验的具体操作细节, 为学生创造观察的情境就一定能够收到不错的实验效果, 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出来.比如, 当复习“大气压”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实验:把水倒在一个杯口平滑的玻璃杯中, 接着把杯口用一张厚实、平整的纸板盖住, 然后把玻璃杯倒过来, 松手, 玻璃杯内的水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流出来.学生很想知道问题的真相, 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接着教师为学生展示有关大气压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 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的时候, 教师要及时提出建议, 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 使学生在讨论合作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详细的表达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重新回顾自己的解题过程, 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其他同学开动脑筋, 及时发现同学在解题的不足之处.学生之间还可以交流谈论多种解题方法, 也可以为学生变换一些条件, 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长时间的训练, 学生能够提高知识积累的密度, 增强知识使用的灵活度,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另外, 也能够使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漏洞, 能够弥补这些不足.

参考文献

[1]吴汉权.巧设问题情境构建探究平台[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4) .

3.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习题 篇三

关键词:密度;测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11(S)-0076-3

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测量物质的密度就显得十分重要。测量物质密度时,因使用的器材不同,所用原理、方法也不同,再加上这部分题目比较灵活,开放性较强,因此,这类问题常作为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出现在各种练习卷及物理竞赛中。而学生在掌握这些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在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梳理,从而可使学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掌握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

1 利用密度的定义,测物质的密度

根据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即ρ=m/V,只要我们测量出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测量出物质的密度了。这种方法是测物质的密度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初中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题目的特点是题目中都会有直接(间接)测量质量和体积的工具。

例1 如何用天平、水、量筒、细线测出一金属块的密度?(或用天平、烧杯、量筒来测某种液体的密度)

分析 从例题要求看,目的是测出金属块的密度。而测量工具有天平(可用它来测量金属块的质量),水和量筒(可用来测量金属块的体积)。则可根据密度公式(ρ=m/V)求出此金属块的密度。

解 (1)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

(2)将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将它完全浸没在量筒中水里并记下此时水的体积V2;则物体的体积V=V2-V1。

(4)利用密度公式(ρ=m/V)求出金属块的密度。

2 利用压强的有关概念测密度

例2 用U型管、刻度尺、水,测油的密度。

分析 由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液gh可知:液体产生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因此,这为测密度又提供一种原理。但因压强不容易测出,故需用已知密度的液体,使它与待测液体产生的压强相等,即:ρ1gh1=ρ2gh2,只需测得液体深度。根据上述原理测密度的基本器材是U型管,但用其它适当器材也行。

解 测量装置如图1所示,其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从U型管两边端口分别倒入适量的水和待测液体;

(2)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各液面到两液体分界面的高度为:h1、h2。

(3)计算:ρ水gh1=ρ液gh2,

∴ρ液=ρ水h1/h2。

3 利用浮力的有关概念测密度

浮力是初中物理中很重要的知识,它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利用浮力的相关知识帮助我们测量物质的密度,具体应用可以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3.1 利用浮力的测量方法间接测量物体密度

例3 请用弹簧秤、细线、烧杯和足量的水测出一金属块的密度?

分析 该题目中不难利用弹簧秤测量出金属块的重力而得到物体的质量,但是没有直接测量物体体积的工具,因此难点就在物体的体积。而根据阿基米德定律:F浮=ρ液gV排,及浮力又等于物体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液体中的视重差,即F浮=G-G′,从而通过计算浮力,求得密度。本例的特点就是利用浮力突破物体体积这一难点。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解决这个题目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用细线和弹簧秤测出此金属块的重量为G;

(2)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悬吊在弹簧秤下端(不碰到杯底),测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为G′;

(3)根据称重法测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F浮=G-G′,

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由于浸没,物体体积V=V排=F浮ρ水g=G-G′ρ水g,

则金属密度:

ρ=mV=GVg=GG-G′ρ水g•g

=GG-G′•ρ水。

3.2 利用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相平衡这一原理,测物质密度

例4 给你足够的水及一只量筒,怎样测定小瓷酒杯的密度(酒杯的直径小于量筒的直径)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及密度表达式(用实验所测得物理量表示)(南京市中考试题)。

分析 通常测物体密度的方法是: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物体的体积,本题中没有给天平,只给出水和量筒。而由题目中的条件不难想到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难点就在于物体的质量。但是根据题意,联系实际可以知道酒杯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用量筒可以测出酒杯浮在水面排开水的体积,可算出酒杯受到的浮力(即等于酒杯的重力);当酒杯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可以测出酒杯的体积。

3.3 利用物体悬浮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测量物体的密度

例5 利用天平、量筒、烧杯、水、盐和小木棒测一颗花生米的密度。

分析 在本题中提供了一颗花生米,但是由于其质量和体积很小,因此不能直接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它的密度,必须利用条件采用间接的方法来测。引导学生思考有盐有水,如果还有鸭蛋,会联想到什么?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咸鸭蛋,从而找到方法。在烧杯中装适量的水,加盐,使花生米悬浮,根据物体悬浮时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相等,再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就可以了。

3.4 “土密度计”法

例6 粗细均匀的小木棒,一些铁丝,刻度尺,足量多的水,烧杯和牛奶,测量牛奶的密度。

分析 (1)用刻度尺测出均匀小木棒的长为h0。

(2)在均匀小木棒的一端绕少许铁丝,使其能直立地漂浮在水中及牛奶中。

(3)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露出水面和露出牛奶表面的高度分别是h1、h2。

(4)计算:两次均漂浮,

∴F浮1=G=F浮2

∴ρ水g(h0-h1)=ρ液g(h0-h2),

得ρ液=h0-h1h0-h2ρ水。

4 利用杠杆平衡的条件测密度

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工具,而它的本质就是等臂杠杆,因此可以利用杠杆来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解决题目中没有天平的密度测量问题。

例7 小明在家中找到了一把均匀直尺、一些细线、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铁块和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以及一些水,他想用这些器材测出这一小石块的密度,请帮他想一办法,就用以上器材测出小石块的密度?

分析 初看这一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举例应用,所得到的器材都不是测物质密度的基本器材,而且与物质密度相关联的质量、重量、体积等物理量在这儿也无法测量。分析题目所给器材,其中有一把均匀直尺,那么,我们知道尺的基本作用是测量物体的长度,但题目所要求测量的小石块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因此,可以看出刻度尺在这儿应有其它用途。下面我们先举一例子说明其基本的原理:一均匀直尺(设每格长为L)支于中点O,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它的左侧悬挂一钩码,右侧悬挂一矿石。这时,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当把矿石浸没在水中,为了使直尺仍在水平位置平衡,把钩码向支点移动了一格。试求此矿石的密度?那么,在这个题目中很明显应用到了杠杆平衡的知识,主要有两次杠杆平衡。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F1•L1=F2•L2)。

如图2,在第一次杠杆平衡中,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G码•3L=G矿•7L,

则:3G码=7G矿。(1)

如图3:在第二次杠杆平衡中,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G码•2L=(G矿-F浮)•7L,

则:2G码=7(G矿-F浮),(2)

由(1)、(2)两式可知:G矿=3F浮。

根据物体重量与质量、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ρ矿石gV矿石=3ρ水gV排,

又由于矿石浸没在水中,则:

V排=V矿石,

可得:

ρ矿石=3ρ水=3×103千克/米3。

由上边的分析当然就知道了本题目中直尺的作用就是可以作为杠杆来使用从而测量物体的密度了。

从以上的几个实例分析及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要能比较容易解决物体密度的测量问题就必须要熟练掌握各知识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多角度入手,综合分析,明确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我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习题 篇四

【编者按】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查字典物理网中考频道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中考语文复习指导: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密度知识的应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习惯.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习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公式,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2.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2.组织学生练习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3.练习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然后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对密度表应主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a.气体的密度表上边标明了0℃,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条件,应请同学作出说明.b.在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比较大,它大于一般金属的密度.c.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在看书的基础上,应请学生读几种物质的密度,说出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在密度表的教学中要说明这是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测量得出来的,而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而不断准确.2.求质量

体积很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碑,质量很大,无法直接用秤称量,怎样才能知道它的质量呢?让学生说出他们想出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应用密度的公式来求.如何求?需要先知道哪些量?如何才能得到这些量?

前几章我们学习了速度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和速度公式变形一样,对密度公式也可以用同样的物理方法进行变形,下面请同学们将密度公式进行变形,然后考虑变形后的式子,有什么实际意义?并举出一些实例来.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一下.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认识公式变形的方法,例如,对比可解决,可以得出,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有的物体、体积不规则,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4.讲解例题

例题:有一个体积是

减去壳的体积.从前边的计算我们看到,这个铜球的密度是,实际是这个球的平均密度,如果一个物体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这个物体的密度应当是

之间,如果一块花岗石密度恰好是

3.总结、扩展

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研究求解物体质量、体积、密度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要了解公式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尤其是比例问题,(以下内容可采取边讲边讨论的方式进行)

(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两物体均应为实心).由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相同,所以

.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正比,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大.(2)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其体积与密度的关系.由于,也就是

所以,它告诉我们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也大,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正比.探究活动

【课题】鉴别铅球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的.【备注】

5.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 篇五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属性。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形成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2.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实验探究和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关于密度教学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却较难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近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类课程标准。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提出对探究教学的目标要求。本文尝试密度概念的探究教学设计。密度知识是力学的基础知识之一,它对理解压强、浮力也很重要的。所以说,本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在课时安排方面,本节将分2课时。

2.教学资源分析

(1)结合教材插图,查找一些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

(2)利用多媒体演示、分析利用图像描述实验结果的方法。

(3)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自备部分实验材料。

3.学生学习背景分析

(1)学生对“密度”这一名词较为陌生,但有一定的“疏密”和“轻重”认识。

(2)由于新课程理念与应试教育观念的冲突,学生对探究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

(3)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能对较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但用图像法收集与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较为薄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归纳出结论、总结出规律。

(2)初步学习用图像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学习用图像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用具和实验器材

1.实验室准备天平(含砝码)-----学生分组实验。

2.学生自备待测物体、方形橡皮擦和小刀、刻度尺等。

3.两组10cm3的圆柱体。

4.教师自制课件。

五、探究活动的处理与设计

1.本节先以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开展教学,然后归纳分析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不强调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重点强调“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等要素。因为数学基础的原因,图像法对学生仍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将利用课件突破这一难点。

2.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

(1)由于实验材料的尺度误差可能较大,学生的实验数据误差也会增大。

(2)学生可能无法将图像表述成“正比”关系。

(3)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正比”关系。

(4)出现教师也未曾预料的实验方法、现象。

3.探究物质过于单一。

6.密度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篇六

课题

第三节 密度

执教

教学

目标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重点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具

演示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 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 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分析

练习ρ的写法

练习单位的化法

教学过程设计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课课通》

5.小结

计算

与速度的物理意义对比说出密度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完成练习

三.思考与作业

P107:1

四板书

第三节 密度

1. 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 密度公式:

3. 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 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5.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7.谈初中物理课的习题教学 篇七

一、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 物理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 也是每堂课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要求学生从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的物理量、各物理量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的复习。其次, 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应教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基础知识, 并通过训练, 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 从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 为进一步深化学习做准备。

二、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1. 教师在上课前应以低起点、缓度坡、高落脚为原则精选习题, 充分保证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产生浓厚兴趣, 思维都能得到调动。

2.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 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

3.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加强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练习促进知识的迁移, 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4.注意一题多变, 开拓学生思路。在习题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 形成多向导变, 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

5. 注意习题的开放。选择开放性习题,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 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所以教师应抓住时机, 找准症结, 予以指点。

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 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 突出解题思路, 把学生引到正确的轨道。利用分层降低梯度, 使学生在教师的搭桥和引路作用下, 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8.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 篇八

[关键词]:初中 物理教学 习题课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笔者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一、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二、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我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学校预备7∶50,某同学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该同学7∶45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该同学迟到了。我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我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我进而启发学生用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注意一题多变,拓展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三、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我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上一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下一篇:关于法院执行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