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论文

2024-07-08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论文(精选8篇)

1.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论文 篇一

《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改革设计论文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往的考核方式都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并不能体现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期末一张试卷决定性的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在对其传统考核方式的特点进行分析后,指出其不足。针对不足之处,在应用技术型指引下尝试改革其考核方式,由期末考试改为分阶段按项目给成绩,将成绩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及时考核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引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简称应用技术大学)等单位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联盟各成员定位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行业,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支撑。笔者所在学校是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之一,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大一新生入学后非常重要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传统考核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考核方式是以综合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项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如下:

1、平时成绩比较主观

平时成绩主要是学生的课堂提问及讨论情况、出勤情况以及作业书写情况等方面构成,涉及到学生的多方面表现,每个方面没有具体的占比以及细化的考核指标,这样就使得平时成绩在考核时存在主观性过大的情况,取决于教师日常的课堂控制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书写情况以及出勤情况。出勤情况可以每堂课完成,提问以及讨论等涉及到时间安排以及学生小组协作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较为量化的成绩,课后作业的书写存在着抄袭情况,有时也不能反映出每个学生的真实掌握情况。因此,平时成绩要求授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表现,否则容易出现平时成绩不够公正的情况。

2、期末考试成绩过于注重结果

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安排在学期末的考试周进行,120分钟的闭卷考试,通常有五大题型,分别为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计算题、简答题、分析题。其中名词解释题考核学生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记忆能力,单项选择题涉及微观经济学每一章的知识点,考核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计算题考核学生对弹性、效用、成本等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简答题和分析题考核学生对一些重要知识的理解应用情况。虽然期末考试在题型和考核的知识点上也力求能够反应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个题型侧重考核的知识不太一样,但这种一卷式占大比分的考试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很难反应出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把通过考试作为这门课程学习的最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期末考试成绩绝大比例的占比,容易造成一些学生平时表现不够积极认真,考前大突击的情况,不以掌握多少知识作为学习目标,而是以怎样复习最省力最容易通过为目标,这样即便学生考试通过了,但是并没有真正学习和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没有真正感受到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对经济新闻及经济动态等相关知识缺乏真正的认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较少。

三、微观经济学考核改革的.设计原则

1、增加考核要素

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这种成绩形成模式,改成更加细化的更具体更量化的考核,将平时成绩包括哪几个部分进行细化,然后给出分值百分比,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期

除了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及日常课堂表现进行及时的登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外,还要针对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及时考核。通过课堂讨论与学生发言了解学生的 听课情况,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通过布置一些小组合作或个人完成的论文、PPT演讲等内容,让学生涉猎经济学课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考核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3、重视过程考核

在学生综合成绩中,各种考核因素的占比分配上,重视过程考核,降低对于结果的考核比重,也就是降低专门的考试比重,更多地分配在其他针对考核过程的考核因素上,这样降低学生对于结果的追求,改善学生只重视期末成绩忽略平时学习的状况。

4、考核方法多样化

考核不仅通过作业、考试、出勤等体现,还可以融合学生课堂讨论、课堂PPT演讲、课后论文等形式,不仅针对课本上的知识,也引导学生涉猎课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考核方式灵活,也能提升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四、微观经济学考核改革设计

针对上一章的设计原则,在微观经济学的考核方面,具体的考核因素及各因素占比设计如表1:

其中,出勤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课堂上的平时表现考核学生日常听课的效果以及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能力,这两点贯穿在整个学期;四次课后作业主要是针对微观经济学的重点章节,即供求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行为及成本分析、市场分析以及要素分析,通过课后作业,一方面督促学生课后复习,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这些章节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小组合作PPT演讲的题目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经济现象结合起来,比如针对消费者行为设定的题目,任选一个行业或一个产品可具体到一家公司,分析它的消费者行为并分析他的营销策略,通过这个题目,让学生对消费者行为在现实经济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及资料整合形成PPT,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对PPT软件的应用能力;专业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是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给出一个大的方向由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并完成小论文的书写,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会查阅大量的经济类相关文章或信息,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要书写的题目,确定写作思路,并对收集到的文字信息和数据等资料进行处理,这个过程让学生涉猎到更多的经济知识,同时也了解了更深入的经济信息,并对经济活动和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处理文献资料,使用WORD软件的能力。

五、总结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经济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只是结果,考核方式的改变将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态度。设计多因素考核、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设计多样化考核方式,并进行量化,加大其他因素的考核占比,降低考试的占比,将会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且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2.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论文 篇二

一、目前我国经济法课程中存在的考核问题探究

(一)经法法课程考核内容中存在性质认知偏差和重视程度不足问题

由于当前学生所学的专业要去和学习的课程特点安排限制,经济法的课程在教学体系当中只能对其安排成为公选课程或者是选修课程,而课程的性质也就被定位成了对学生的考察课程,所以在此课程当中学生和教师对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存在着不少的偏差,认为这种属于考查课是无关紧要的课程,所以在这种认知下,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进行学习都存在着敷衍了事的心理。从而进一步的影响到了经济法课程的自身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1]。

(二)考核方法单一缺失规范性

对于传统的考核模式,经济法考核也不例外,无外乎开卷、闭卷和综合结业论文的形式,虽然这种考试制度也有一定的弊端,具体体现是一场考试卷决定了学生的成绩,以及学生自身的能力。无论是闭卷还是开卷考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体的效果,开卷考试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应付考试,而闭卷考试通常是学生胡乱的进行抄写,没有体会到其中考试真正的含义,这对整体的经济法教学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2]。

(三)考核内容理论性偏重技巧缺失

在经济法的考试当中,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就与经济法教学相一致,大致的都是从简单的概念以及理论出发,对于其考核题型来说更是简单,很少会有真正的实践技能考核,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对于经济法的知识以及理论掌握的到位,但是却对于实际运用当中一窍不通,这样的考核标准以及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对于实际学习问题缺少主观意识。进而导致了学生掌握程度不足。

(四)教育和考核内容缺失划分成绩规范困难

在教育教学当中,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两个比较关键的部分,对于学生的考试是对教学成绩检验和评价的唯一标准。但是,虽然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当中都实行教考不分离的教育模式,所以就导致了学生自身的成绩缺少真正的公平客观性,由于考题是教师所出,成绩也是教师所进行判定的,所以在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很不公平的事情,而同时对学校来说这也是影响教育水平的一大客观事件,因为在教育当中学生整体的成绩都是由教师定夺的,这都导致了教学考核的科学合理性。

(五)考核制度管理缺失人情化过重

由于经济法的课程属于考查课,这也就导致了教学与学生都不重视此课程,特别是许多学校当中只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毕业工作走向问题,甚至是将学生的毕业率与教师相互关联,这就导致了学生为了得到更好地荣誉而在考试过程当中顶风作案。虽然各高校对于学生作弊现象处理手段都比较严肃,但为了考出好的成绩学生在考试过程当中时有发生作弊现象,同时在教师给分过程当中也过于放松,不正当的教学模式和考试风气导致了学生不良风气的成长[3]。

(六)忽视考核评价内容反馈工作不足

在现阶段的考试当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的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整体教学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也就间接的导致了成绩本身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足,在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关注度较少,使得学生在对于教师评价过程当中不敢真实的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同时教师也由于多种原因在教育过程当中不敢过分的管理学生,这都在一定的基础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经济法课程考核完善对策

(一)重视课程考核内容提升认识程度

学校当中设置的课程考核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检查,也是对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考核能够及时的了解教师在授课当中和学生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这对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起着和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于经济法的考核和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只有重视课程标准,严格要求考核制度才能够准确的了解其真实的教育水平[4]。

(二)推行教育和考核分立制度规范考核管理程序

考核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质的工程,在前期的出题。中间的考试监督、后期的考卷审批都是其工程的一部分,也是其最为关键的核心环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读整体的教育考核规章制度节能型转变,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实行教考分离的标准,就连组后的考试试卷的审查也应当进行分开处理,这样才能够更加直观也是更加客观的评价教学成果的依据。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实施教育改革。

(三)完善考核方式构建健全的体系

现阶段为了全面检验经济法教学课程成果,我们可以根据专业的要求进行不同的考核模式,通过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而作为考核标准,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程度来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成绩不能从单一的试卷成绩进行定论,可以分为多种课堂表现了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新的教学优点。

(四)优化考核内容突出细节内容

对于经济法教学课程所包含的范围广,同时教学课程过少,我们可以根据其自身的考试要求和教学特点进行统一的整改,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育模式,对经济法的教学成果纪要满足当前社会所需,又要达到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经济法当中所存在的法律常识以及不重要的内容可以变成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学。对于经济法核心的内容和理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特别是学生对于经济法的实际运用能力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身整体的综合素质与应对社会的能力[5]。

(五)规范考核流程严肃处理考核制度

为了保证经济法课程考核整体的公平公正性,在考核过程当中必须规范其考核流程和考场纪律,对于考试题目以及考试过后的卷面审查方面都要加强管理,防止漏题事件的发生,在考试过程当中要以监考人员为基准,对考试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避免再其考试过程当中发生抄袭现象,对于作弊的学生一定要严肃处理。从根本上杜绝作弊现象,维护考场尊严和考试真实性。

三、结论

对于经济法的课程考核是整体经济法教学当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所以只有将经济课程的管理专业以及教师相结合起来,研究其最适用也最实用的课程教学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考试制度,通过在考核当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的教学效果,也是对实现经济法教学统一管理的战略性目的。

摘要:现阶段当中课程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于教学方面的评价和教学效果最直接的观察手段。在我国传统的经济法考核当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当前课程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在此我们根据经济法当前的课程考核要求进行研究,对于经济法自身的课程理论特点以及应用必须从根本上进行转变,改变传统的考核制度,发扬新型的考核要求在实际当中解决问题。

关键词:能力培养,经济法,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之琳.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经管类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黄山学院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2,06:111-114.

[2]梁静.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再思考[J].知识经济,2014,22:119-120.

[3]刘艳.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J].时代金融,2015,30:219+221.

[4]孙峤.基于“能力测试”导向的建筑物理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9:261-263.

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论文 篇三

社交礼仪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自觉形成并遵守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当今社会,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他的素质和礼仪。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应该自觉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培养四有公民,所以社交礼仪课便顺势而出,不少高校还把它设为必修的基础课程。

一、社交礼仪课内容的变动

高校中的学生学习素养和文化礼仪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可以在社交礼仪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清楚了教学目标后,就可以将所要交给学生的东西进行归纳整理成礼仪概论、穿衣礼仪、见面礼仪、交往礼仪、交谈礼仪、吃饭礼仪等。并且要将儒家文化中的“礼”贯穿于传授社交礼仪的整个过程中。礼不光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精神支柱。然而,我们目前的礼仪教学内容逐渐向国际靠拢,以国际礼仪通则为准,在课堂上也主要讲述西方的礼仪规范,对于中国礼仪的讲解较少,学生能学到的也不多,更谈不上继承、创新和传承了。因此在传授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与礼仪的历史起源等有关的书籍,如《周礼》、《礼记》等,更方便学生的理解。除去对理论的教学,还要重视在实践上的应用,社交礼仪并不是通过理论就能理解透彻的,更多的还要学生们自身的实践,在任何场合都能处变不惊,举止得体,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课程开展方式的革新

(一)严格挑选授课老师

老师的严格挑选对于保证社交礼仪的`高效性十分关键。虽然现在有很多高校都有这门课程,但是在老师的挑选上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就以笔者在的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社交礼仪一直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然而授课的老师却因为专业的不同而有了差异,有新闻专业、中文专业、法学专业、政治专业等;老师的来源也比较广泛,既有本校的老师,也有外聘的老师,还有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来源复杂反而让人觉得不够专业。在笔者看来,要想社交礼仪课程能有一个好的发展,首先要在老师的筛选上面下功夫。在现今社会,考取证书是一个既普遍又能得到认可的方式。学校可以规定,教授社交礼仪课的老师,除了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以外,还需要考取国际礼仪培训师资格证。虽然过分的提高要求可能会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但是,总有这个证书,就说明老师经过了严格的礼仪授课培训。

(二)老师集中备课

站在授课老师的角度来看,如果要保证课程的高质量,就需要老师们集中在一起备课。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引发所有参与教师思维的碰撞,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尤其是目前还有专门的社交礼仪专业研究,从事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的老师正如笔者所说,专业涉及面很广,术业有专攻,大家聚在一起备课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取精去粕。前段时间,有老师问我对于自己目前从事的教学职业的看法,对于工作是否有倦怠期。我仔细思考并且回想我的日常,我发现并没有这种感觉并且很难产生这样的感觉。正好借题发挥一下,在我看来集体备课能减小老师对于工作的倦怠感。如今,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并且是一桶能给人补充最新营养的水。集中备课的条件下,任何有上进心的老师都不愿在同行面前出丑,不想说陈旧的知识,不愿意被人拖着走,就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追随时代的步伐。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以非常快的速度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例如,在讲社交礼仪课的形态部分,要讲述站姿,一般老师都会把基本的动作进行分开教学,然后再深入的讲一些不良站姿,通过老师自己来讲述和示范,一节课45分钟,大概只能讲这一个知识点。然而通过多媒体来教学,直观的讲解配上图片或者视频里专家的示范,图文并茂,可以极大程度的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信息量大并且简单易懂的演示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然而,在许多大专院校,因为没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老师过度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就有点像给病人看病开药只靠看片子的医生一样,并不会传统的望闻问切,肯定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笔者提议,在社交礼仪课程中,尽量多的利用多媒体为课堂增色,而少的去依赖它减少教学负担。

(四)点面结合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因为实践才是檢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社交礼仪课培养学生们的社交能力,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每堂课的内容中都要点面结合,涉及到实践与理论,并且贯穿整个课堂。比如接待礼仪,点的训练可以有模拟电话、互换名片等,面的训练可以有办公室接待或者用餐接待等情景练习。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思维去实践,完成点和面的结合。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授课来评价学生们的行为,做的好与不好,是否标准等等。这种微互动的教学方式比死板的老师单方面讲课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把礼仪规范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礼仪喜欢,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除了课堂实践之外,还可以把上课地点延伸至会展中心、签约仪式、接待宾客等。利用与企业的合作来带领学生去企业的具体岗位实习,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三、考试方法的变革

社交礼仪课程主要是以实践为重,考试不仅是为了检测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检验学生们的基本人文素养与礼貌修养,考验他们是否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了,考验他们是否具备现代高校学生应当拥有的礼仪规范和文化修养。很明显,传统的纸质试卷的考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检验的目的了,所以对考试方法进行了变革。下面三种考核方式是笔者研究并且实践后,发现的效果较好的考核方式。

(一)场景测试题

场景测试题是一种笔试考试。题目是用文字进行的场景描述,整个场景要包含无数个礼仪类型,比如个人礼仪、接待礼仪等等。学生要通过卷面上的文字在脑海中形成场景,并且根据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答题。整个考试过程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随机抽取题目,给一定的时间审题、理解、探讨后,再进行单独的答题。

(二)情景面试题

情景面试题是从场景测试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情景式的教学是指编造一些包含真实事件或是真是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在情景面试题环节,笔者认为可以设置多个环境,供学生随机挑选。比如:餐桌礼仪、接待礼仪等,学生自觉将场景布置好,方便考生在考试中真情实感,身心投入的表现出来。在考试期间要注意自己的礼仪规范。老师在考核过程中,仔细的观察,并且记录学生的优缺点,严格的评分,在考试后一并反馈给学生。

(三)礼仪小品表演

这里的小品就是指简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形式,小品要求表演者语言清晰、体态自然、尽可能的理解和表现所表演的角色。因此,礼仪小品就是要求表演内容与礼仪相关联。学生可以由2到6人自由结合,在考试前的一周进行准备,小组统一意见后以礼仪的若干章节为基础,自己创作小品,自编自演,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内。老师可以根据小品所表现的内容,学生的表演情况来给学生评分,最后的分数便是考核成绩。这样小型的表演,能够让学生们清楚的知道正确与错误的礼仪规范之间的区别,已经错误的礼仪产生的不良后果,不仅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的热情度,还能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的使用正确的社交礼仪。

总之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中,人们在交往中十分看中礼仪,好的礼仪规范和修养能够让刚毕业的高校生在初入社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去公司面试时的良好表现,与人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印象等。我国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为主,传承我国文化中的精髓,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革礼仪傳承的形式,让礼仪课程在我国更加广泛且高效的开展,将礼仪课程能够产生的好的影响带给全国高等院校的学生,让整个社会更加文明与规范。

4.经济法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篇四

经济法课程的开展是对高校当中人才培养的一种公选课程,也是对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类课程,是对于培养懂经济、懂管理的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影响,经济法的考核形式与之相差无几,最终使得经济法的考核与检验标准不能发挥其自身良好的作用,所以我们根据此考核问题和标准做出几点分析,同时研究出解决其分析的方式。

一、目前我国经济法课程中存在的考核问题探究

(一)经法法课程考核内容中存在性质认知偏差和重视程度不足问题

由于当前学生所学的专业要去和学习的课程特点安排限制,经济法的课程在教学体系当中只能对其安排成为公选课程或者是选修课程,而课程的性质也就被定位成了对学生的考察课程,所以在此课程当中学生和教师对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存在着不少的偏差,认为这种属于考查课是无关紧要的课程,所以在这种认知下,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进行学习都存在着敷衍了事的心理。从而进一步的影响到了经济法课程的自身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1]。

(二)考核方法单一缺失规范性

对于传统的考核模式,经济法考核也不例外,无外乎开卷、闭卷和综合结业论文的形式,虽然这种考试制度也有一定的弊端,具体体现是一场考试卷决定了学生的成绩,以及学生自身的能力。无论是闭卷还是开卷考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体的效果,开卷考试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应付考试,而闭卷考试通常是学生胡乱的进行抄写,没有体会到其中考试真正的含义,这对整体的经济法教学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2]。

(三)考核内容理论性偏重技巧缺失

在经济法的考试当中,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就与经济法教学相一致,大致的都是从简单的概念以及理论出发,对于其考核题型来说更是简单,很少会有真正的实践技能考核,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对于经济法的知识以及理论掌握的到位,但是却对于实际运用当中一窍不通,这样的考核标准以及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对于实际学习问题缺少主观意识。进而导致了学生掌握程度不足。

(四)教育和考核内容缺失划分成绩规范困难

在教育教学当中,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两个比较关键的部分,对于学生的考试是对教学成绩检验和评价的唯一标准。但是,虽然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当中都实行教考不分离的教育模式,所以就导致了学生自身的成绩缺少真正的公平客观性,由于考题是教师所出,成绩也是教师所进行判定的,所以在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很不公平的事情,而同时对学校来说这也是影响教育水平的一大客观事件,因为在教育当中学生整体的成绩都是由教师定夺的,这都导致了教学考核的科学合理性。

(五)考核制度管理缺失人情化过重

由于经济法的课程属于考查课,这也就导致了教学与学生都不重视此课程,特别是许多学校当中只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毕业工作走向问题,甚至是将学生的毕业率与教师相互关联,这就导致了学生为了得到更好地荣誉而在考试过程当中顶风作案。虽然各高校对于学生作弊现象处理手段都比较严肃,但为了考出好的成绩学生在考试过程当中时有发生作弊现象,同时在教师给分过程当中也过于放松,不正当的教学模式和考试风气导致了学生不良风气的成长[3]。

(六)忽视考核评价内容反馈工作不足

在现阶段的考试当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的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整体教学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也就间接的导致了成绩本身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足,在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关注度较少,使得学生在对于教师评价过程当中不敢真实的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同时教师也由于多种原因在教育过程当中不敢过分的管理学生,这都在一定的基础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经济法课程考核完善对策

(一)重视课程考核内容提升认识程度

学校当中设置的.课程考核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检查,也是对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考核能够及时的了解教师在授课当中和学生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这对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起着和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于经济法的考核和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只有重视课程标准,严格要求考核制度才能够准确的了解其真实的教育水平[4]。

(二)推行教育和考核分立制度规范考核管理程序

考核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质的工程,在前期的出题。中间的考试监督、后期的考卷审批都是其工程的一部分,也是其最为关键的核心环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读整体的教育考核规章制度节能型转变,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实行教考分离的标准,就连组后的考试试卷的审查也应当进行分开处理,这样才能够更加直观也是更加客观的评价教学成果的依据。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实施教育改革。

(三)完善考核方式构建健全的体系

现阶段为了全面检验经济法教学课程成果,我们可以根据专业的要求进行不同的考核模式,通过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而作为考核标准,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程度来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成绩不能从单一的试卷成绩进行定论,可以分为多种课堂表现了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新的教学优点。

(四)优化考核内容突出细节内容

对于经济法教学课程所包含的范围广,同时教学课程过少,我们可以根据其自身的考试要求和教学特点进行统一的整改,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育模式,对经济法的教学成果纪要满足当前社会所需,又要达到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经济法当中所存在的法律常识以及不重要的内容可以变成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学。对于经济法核心的内容和理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特别是学生对于经济法的实际运用能力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身整体的综合素质与应对社会的能力[5]。

(五)规范考核流程严肃处理考核制度

为了保证经济法课程考核整体的公平公正性,在考核过程当中必须规范其考核流程和考场纪律,对于考试题目以及考试过后的卷面审查方面都要加强管理,防止漏题事件的发生,在考试过程当中要以监考人员为基准,对考试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避免再其考试过程当中发生抄袭现象,对于作弊的学生一定要严肃处理。从根本上杜绝作弊现象,维护考场尊严和考试真实性。

三、结论

对于经济法的课程考核是整体经济法教学当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所以只有将经济课程的管理专业以及教师相结合起来,研究其最适用也最实用的课程教学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考试制度,通过在考核当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的教学效果,也是对实现经济法教学统一管理的战略性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之琳.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经管类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黄山学院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06:111-114.

[2]梁静.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再思考[J].知识经济,,22:119-120.

[3]刘艳.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J].时代金融,,30:219+221.

[4]孙峤.基于“能力测试”导向的建筑物理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09:261-263.

[5]高文铭.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课程考核模式的实践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17:128.

5.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论文 篇五

一、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以及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测绘工程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高校也都结合本校和社会实际开设有相关专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要求的提高、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现今的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就显现了一些不足,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进行革新。1.课程设置重理论,学生专业技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现今各个高校虽然意识到要对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但是教学改革的力度却不大,其中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偏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视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对学生实践和专业培养有效教学方式的探索。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虽然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但缺乏专业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另外,课程设置上的问题不仅说明了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和结构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也说明了现今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特色也需要得到开发与建设。2.校企合作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活力、基础知识扎实的人才,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学生基础知识的实践和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学习提供基地,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就业提供指导,然而,现今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合作方式陈旧。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学校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主要是由企业负责员工进行一些比较浅层的知识讲解,实习时间也十分短,学生虽然得到一定的锻炼,对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只是皮毛,不能很好地作为促进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主要路径。二是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需要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双方的工作都顺利开展,然而,现今校企合作的机制还不完善,导致双方合作缺乏深度,不仅不利于新的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而且也不利于教育改革的开展,不利于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3.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首先,大部分学校缺乏资金支持。测绘专业是一个与现代高科技紧密相关的学科,一些先进的空间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都对测绘专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高校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就需要一定的仪器或设备。然而一些学校由于经费的原因,使得设备稍显陈旧,实验室数量较少,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主要地集中在了课堂或书本知识的学习上了,十分不利于专业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4.师资力量稍显薄弱。就目前来看,测绘工程专业缺乏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专家,使得该专业的教学改革一时之间难以得到有效的进展。另外,师资结构不太合理,除了一些专业的教师人才致力于教学工作,还有许多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兼职教学,或者教师兼职企业员工,这样虽然能够结合工作实际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教学,从侧面看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但是长此以往,不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而且这样的教师无法专心致力于学校教育,实际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在教师的年龄分布上,青年教师比较多,急需加强培训和锻炼,以迅速提高专业水平,为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的革新奠定人才基础。

二、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1.完善课程设置,保障学生的知识实践。课程设置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改变以往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可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设置,加大学生实践课程的比例,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真正的技术型人才。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科技创新或应用的活动或比赛,如测绘仪器基本操作技能的比赛、测量比赛等,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平台的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扎实学生的专业技术。2.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一直都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现有的校企合作虽然能够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合作方式过于传统和保守,在现今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导致学生实习的效果并不明显,专业的发展也没有明显的进步。因此校企之间可以针对问题进行改进,例如企业不仅仅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平时还可以与学校合作研发新技术,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技术交流、举办讲座,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以加强合作深度。教师也可以将教学现场在企业的同意下搬到企业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3.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为实践教学奠定物质基础。测绘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因此也就需要各方努力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条件。高校是学生实践与学习的主要阵地,学校也就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更新实验仪器、配备数量充足的实验设施、开放实验场地,为学生的实践和操作提供平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后及时地进行实践和操作,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为自身技术的扎实奠定良好的基础。4.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的培养,测绘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也是专业建设的根本。因此,要不断地促进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引进学科专家,高校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组建具有较高学科素养和学术能力的专家团队,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的革新提供一定的指导;对于现有教师,要加强培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积极针对现实和学生实际,推广创新教育,使得测绘教育从单纯的知识测绘知识的讲解和技能培训转向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能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5.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技术人才,但技术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具有人文情怀、职业素养的人才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一个学生,专业技术再扎实,不懂得人际交往、没有人文情怀、不具备相关的职业道德也不会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在测绘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学校和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技术知识之外的教育,例如引导学生学习本专业相关发展历史、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关注时政、关心社会动态的习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经典书籍,养成阅读的爱好;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向学生宣传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相关知识,这样基础知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西林.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甘肃科技,,(10).

6.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论文 篇六

1 原有工程力学课程考核状况

原有的工程力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根据一份期末考试答卷来确定学生的《工程力学》学业成绩。这种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方式为了确保“低淘汰率”,考试内容以书本、课堂讲授内容、平时训练的题型为主,真正具有思考意义的综合性题目很少,甚至于考前针对性辅导答疑。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平时不注重课堂教学,考前集中突击应考,针对性押题学习即可通过考试。这样的考核既不能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更无法考察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

工程力学普遍开设实验课,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开拓创新、严谨做事的能力。但是,一方面,实验课多以验证性试验为主,学生只需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即可完成实验报告,毫无挑战性可言;另一方面,工程力学实验课成绩在学业成绩中所占比例较少,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实验成绩普遍偏低;期末考试成绩较高的学生,实验成绩仅为及格水平;部分同学甚至不参加工程力学开设的实验课、不完成实验报告。

综合以上现象,工程力学课程在做好课程建设的同时必须对原有课程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切实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核,通过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工程力学课程真正需要的是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的综合考核制度。

2 工程力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实施策略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强化实践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督促与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体现考核的真正意义,在考核中应适当加大对学生能力与素质考核的比重,减少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考核的比重。

课程考核方式应当多样化,建立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的综合考核制度。学业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实验考核、结课作业考核和期末试卷考核四部分综合给出。此外,为了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考核过程可设立附加分环节,对部分能写出充分体现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论文或设计研制报告的学生,给定附加分成绩,亦可推荐学生创新学分加分。

1)平时考核。

主要是对学生完成作业及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评定,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规范的书面表达能力。平时考核成绩由作业、出勤及习题课表现综合给出。

课后作业选择比较典型且有针对性的题目,对本堂课及以往知识点进行训练,夯实所学内容,切勿无意义的重复;在四种基本变形、应力状态及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安排习题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深化;任课教师需认真备课,以良好的教风、风趣幽默的课堂授课吸引学生进入课堂,同时也需加强对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生出勤的考核。

2)实验考核。

主要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科学研究意识、能力进行评定,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学习态度及积极主动的动手能力。实验考核成绩由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三部分综合给出。实验前要求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步骤、试验用仪器设备等预习,并能正确回答教师所提出的关于实验的问题,提交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依据实验设备操作规程独立动手完成实验,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准确处理实验数据,完整地描述实验目的、原理、步骤,言简意赅的回答思考问题。在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技能后,实验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工程实践应用紧密联系的综合型实验,使学生树立工程意识,充分意识到工程力学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课作业考核。

主要是对学生所掌握基础知识情况和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评定,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选取一些较为复杂的工程构件作为课程结课作业的题目,要求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计算、设计来完成题目。这样可以深化课堂理论知识,使其系统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系统能够综合运用、融会贯通,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4)期末考试。

主要是对学生掌握工程力学知识的全面考查。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是后续课的基础,也是各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点内容,但考虑到课程本身公式定理众多,一味强行记忆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期末考试采用“一页纸考试”的形式。一页纸考试指的是期末考试前由任课教师将课程相关的所有公式定理抄录在一页纸上分发给每位学生,考试时学生可将此页公式纸带入考场考试。期末考试的考试内容在教学大纲内突出重点、涉及难点、尽量覆盖所学课程内容,试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具有挑战性,着眼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试题综合考查所学内容并设置一定的难度关卡,区分考生综合和灵活运用工程力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附加分。

主要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评定,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语言表达能力。学期初,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报名参加附加分环节,确立与工程力学课程相关并具有创新性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查找资料,完成论文与设计制作。理论授课结束后,采用公开答辩的方式,由教师及学生共同组成答辩评议组,每个学生有5分钟陈述时间,3分钟答辩时间。答辩评议组根据论文或设计制作的创新性、语言表达及答辩状态给出附加分成绩,并依据成绩优劣申报创新学分加分。

3 结语

在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方式评定学生成绩的同时,结合评定学生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核方式,该考核方式相对于传统的考核方式更加公正、科学、合理,既能督促学生掌握好所学理论知识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经过三年的教改实践证明,综合性考核方式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对工程实际问题的认知能力大大增强;学生们参与科研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素质也不同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凤珍.把专业实验室建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4):108-111.

[2]胡玮军.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8):25-26.

[3]韦成龙.工程力学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02,24(3):53-54.

7.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论文 篇七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粮食工程专业,考试改革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考试是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但从教育本质上看,考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在于“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管”,保证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若只用一纸期末试卷去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考核和评价,则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一致。所以高职院校的考试特别是专业课更应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考核,基于此,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我院粮食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为了使课程考核方式与现代高职教育目的相适应,近几年我院加强了对考试模式的改革。粮食工程专业是我院的传统、重点和品牌专业,对此我们更是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工作。现结合我院情况,对我院粮食工程专业近几年在考核方式上进行的一些改革和探索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一)推行院系二级考试管理模式

我院的课程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类,考试课又分为理论和实验、实训考试两种。在考试管理模式上,我院推行的是院系二级考试管理模式,即各课程是属于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在既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规定,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由各系制定、学校统一印刷出版的,因而各课程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的决定权在系里。理论考试课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全院的考试管理工作,在教师的命题、监考、阅卷等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考查课和实训、实验考试课由系部自己组织考试。总之,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使我院的考试管理模式未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有利于规范、简化考试工作,也有利于各系部根据专业特色组织考试。

(二)建立和完善试卷库

试卷库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考试这一教学环节,也有利于评价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推动学院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院自升入高职后就着手筹建试卷库,并在2006年正式使用试卷库组织了全院的考试工作。对试卷库的数量和质量,学院按如下方式进行了统一规定:(1)在同一学历层次中,每门课全校一套试卷。同一门课由两系以上或多位老师讲授的,由系间协调共同完成。有特殊情况者须经主管教学副院长同意,且课程名称和课程代码均要能够区别。(2)试卷库的格式严格按照校务处提供的格式进行排版,题型可从《试卷库审批表》中的11种类型中任选6类以上,也可以在上述题型外增加新题型。(3)为了保证试题的覆盖面,各套试卷中的试题不能有重复。试卷库出好之后,全部上交到教务处,在期末考试中,由教务处随机从中抽取一套进行考试。这一举措不但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紧迫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避免了教师人工命题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所以,这一改革无疑从整体上提高了全校的教学质量。但是,试卷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如试题量、题型、考核内容、难度,因此,为确保试卷库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我们的试卷库也在不断进行完善,至今,我院每门考试课程已组建了十套高规格的试卷库。

(三)考试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在考试模式上,考试课可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采取理论考试和实验、实训考试两种方式,如我校的粮食工程专业,其职业岗位群主要是小麦制粉工、粮油保管员、粮油检验员,学生毕业前还要考取这三个岗位的高级工证书。由于该专业的职业岗位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因而为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这三个工种对应的三门核心专业课程的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不进行理论的卷面考试,而是采取以实验、实训考试代替理论考试的方式,考试内容为全课程学习过的实验、实训项目,但是在期末考试时,只要求学生随机从中抽取一个进行考试,这样为了考试合格,学生就必须将所有的项目全部练熟,不然就可能全盘皆输,因而这种考试模式的结果是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并且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也不断得到了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实验、实训考试的过程全是按照高级小麦制粉工、高级粮油保管员、高级粮油检验员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组织的,这样,就使学生提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方式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便于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但是,上述考核模式主要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并且考核内容主要体现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考核,因而考核方式不尽合理,也不全面,因而,我院粮食工程专业课程的全体教师一直在不断探索更为合理的考核方式。本学期,我们试行了过程化考核的方式。所谓过程化考核,即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嵌入考核环节,每个教学项目都进行考核,以实现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考核。每个教学项目根据内容不同制定不同的考核项目和评分标准,每个项目得分=知识评价×30%+能力评价×50%+素质评价×20%,期末课程结束后,分别对每个同学的考核得分进行汇总,汇总的方法是:期末个人考核总分=项目1的个人考核分×项目1的权重比+项目2的个人考核分×项目2的权重比+项目3的个人考核分×项目3的权重比+……,项目及其数量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就业岗位精心选择的,各个项目权重比的总和为100%。每个项目的权重比是根据该项目的难易程度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进行分配的,但整体趋势是逐渐提高的,这是因为考虑到以下两点:一是一般专业课程中各个项目的内容和任务都是由易到难的;二是为了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前边的项目若考核成绩不理想,后边的项目还有提高总成绩的机会。

实践证明,过程化考核的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考核模式,但此模式需要在科学选择教学项目及合理制定每个项目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该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三、对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的反思

高职院校的考试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因而在进行考试改革时,应在深入研究、合理制定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合理进行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同时还要规范组织实施考试的方式,以使课程考核与现代高职教育的目的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陈耀敏.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02) .

[2]李德春.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2) .

8.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论文 篇八

一、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 课堂设计

以往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都是以老师讲解为主, 虽然多媒体教学已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 但单纯的幻灯片放映模式, 纯理论的讲解, 让学生上课极易产生疲劳感, 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针对上述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设计:

1.实践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课时, 将部分认识实习调剂到概论的教学计划中, 这样老师可以利用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工程实例的内容, 使学生直观感受土木工程的伟大, 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互动式教学

每一堂课都可以创设一些问题, 在老师的引领下, 由学生来回答,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3.合作教学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的章节, 比如,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 可以让学生主讲, 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授课, 这样通过大量查阅资料, 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自学意识, 也能更好掌握本章知识点, 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4.视频教学

在课堂中可以放一些视频, 比如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修建视频, 通过视频,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而且可以感受土木工程的伟大, 帮助培养期专业意识。

(二) 改革考核办法

传统的土木工程概论考试都是以闭卷方式进行, 而且大多是对基本概念的考查, 这样容易出现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的现象,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结合本校土木工程概论课堂教学, 我认为, 土木工程概论的考试可以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 期中重点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 期中考试可以采取课堂竞答、当堂计分的方式, 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 这样新颖的考试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期末考试可以采取论文或报告的方式进行, 题目可以灵活多样, 在课程结束时提交。

二、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因其包含的内容比较宽泛, 所以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相对较高,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来共同承担土木工程概论教学, 发挥团队的力量与优势。

这个教学团队成员可以由学校专业教师及企业资深人士共同组成, 学校专业教师可以主讲各自专业方向的内容, 企业资深人士实战经验较足, 可以安排做一些专业方面的讲座, 以此加深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

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土木工程概论是大一新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 这之前, 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并不多, 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迷茫, 所以在概论这门课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对学生职业规划设计的指导,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尽早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及生活。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针对当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教学效果的措施和建议, 以此来提高概论类课程的授课效果。

摘要:为提高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授课效果, 改进概论类课程的考核办法, 本文在总结同行相关研究成果及自身教学总结的基础上, 从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办法、设计大学生职业规划等方面, 结合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特点对授课方法及考核办法进行了系统探讨。实践表明, 相关教学方法及考核办法的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质量, 也顺应了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潮流。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改革

参考文献

[1]武胜.土木工程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2]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刘宗仁.土木工程概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4]佘睿, 巩学梅.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8.

[5]陈利群."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讨.中国建设教育, 2009.

[6]林龙镔, 阙仁波, 胡华.《土木工程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福建建筑, 2012.

上一篇:软件产品演讲稿下一篇:五年级英语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