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

2024-10-31

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通用7篇)

1.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 篇一

关键词:体验学习,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了体验性要求的学习目标, 从三个层次 (经历、反应、领悟) 强调科学学习的体验性、过程性, 强调直接经验的价值和意义, 要求学生能进入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学习, 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这种课程观要求教师和学生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探求新知识, 将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整合的一种“生态”系统。

一、体验学习及其理论

1. 体验学习的内涵

体验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状态, 是主体体认、把握世界的一种动态的认识活动。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 也是一种活动的结果。作为活动, 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 即主体从亲历中获得的相应的认识和情感。

体验学习是指学习主体在一定的情境下, 通过观察、实践、交往, 对事物、符号、情感的感知与内省体察, 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包括认知、习惯技能、情感态度等的明确知识或默会知识。

由此可看出, 体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要探索并且反思的并非简单的体验, 而是丰富的、结构性、具有新意义的体验。学生必须投入到体验中, 并且反思发生了什么?它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身、脑、心三者的有机统整是体验运行与产生的必要条件, 因为仅有“以身体之”那是经历, 仅有“以身体之, 以脑思之”那是经验, 惟有“以身体之, 以脑思之, 以心悟之”才是体验。

2. 体验学习的理论依据

(1) 体验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让学生还原于生活, 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加深对理性认识的理解。没有体验, 感知就不会深刻;没有体验, 就不会有自我构建;没有体验,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体验, 就不会有创造的发生。

(2) 体验学习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师加强对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 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 运用知识, 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做到学懂、会用。

(3) 体验学习符合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 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由不知发展到知的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丰富的直接经验, 有利于理解间接经验, 体验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接经验。

(4) 体验学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学生既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体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二、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体验学习及其开展

1. 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的开展

体验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论, 其所强调的主体性、情境性、行动性、反思性等特点与小学科学课程的理念相契合, 特别是体验学习圈所呈现的程序化、科学化的学习过程, 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提供了可行的操作范式。

(1) 明确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的类型。

“体验学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主要类型如表1。

(2) 注意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活动过程的衔接。

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的实践形态主要包括做中学、服务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在这几种形态中, 做中学、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是经验学习的基本存在形式, 反思性学习是经验学习的优化形式, 开展这些体验学习活动, 一要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二要注意学习活动过程的衔接。

(1) 活动目标的衔接。

进行体验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获得符合活动要求的体验, 因此, 教师应做好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设计科学合理的活动目标, 并在开始上课时就清晰地传递学习目标。

(2) 活动内容的衔接。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 加强活动内容的关联,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体验。

(3) 活动方式的衔接。

在体验学习活动方式上, 存在一定的共性和相似性, 在采用一定的观察、实验、参观、调查发表和议论等方式时要加强他们之间的关联性,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活动方式。

(4) 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的衔接。

校内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都可以作为体验活动的场所和资源, 教师在运用体验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时, 不仅应考虑活动的难度和深度, 同时应加强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之间的连接, 课程内容与先前的教或学相联系, 做到“前面活动是后面活动的基础, 后面活动是前面活动的升华”。

(3) 把握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关键。

将体验学习应用于小学科学教育的成功因素关键在于教师要创设一种有意义的情境, 并且引领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体验。基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模型,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可构建如图1体验学习的模式。

第一环节:认识体验阶段。

在情境内容的选择上, 教师应注重典型性, 精心选取典型性材料, 吸引学生, 培养其参与体验的兴趣, 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合理地运用实物展示、视频感染、图像或者媒体直观教学、多媒体模拟甚至直接设置疑难问题等方式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 借此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 使之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 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一种无意识和不稳定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产生各自的认知冲突。

(1) 创设真实情境, 构筑学生的真实学习体验。譬如, 在校园里, 通过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学生获得关于蚂蚁行为的第一手知识。蚂蚁可以通过嘴里分泌的一种蛋白来相互交换信息, 向前赶路的蚂蚁总会和返回的同伴接吻, 原来它们是在说话。

(2) 采用情境模拟, 丰富学生的类真实体验。一是情境仿真, 它是指人为地创设某种高度类似真实世界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参与这种情境中的活动而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鱼》这一课时,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鱼缸、小金鱼、放大镜及一些辅助材料, 让学生分组去自由地观察研究。面对鱼缸里的小金鱼和桌子上的放大镜, 学生忍不住用手去拨弄, 用放大镜去观察, 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二是角色扮演。例如学习水污染治理时, 可让学生扮演市民、企业家和政府官员角色, 分别发表各自对水污染治理的不同立场和意见。

(3) 运用观察学习, 增加学生的替代性体验。例如《生态平衡》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纪录片, 让学生在观看影片中学习生态知识, 体验生态失衡的不利一面。

第二环节:反思观察阶段。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 结合教育情境和教学内容, 设计一些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体验, 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问题要有针对性, 目的明确;同时又要有启发性, 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难易适度, 循循善诱, 步步深入。

例如观察“涂在黑板上的水迹逐渐干了”现象, 提出“涂在黑板上的水到哪里去了?”进而研究《水到哪里去了》;观察“不倒翁摇摇摆摆却不倒”的现象, 提出“不倒翁为什么不倒?”进而研究《怎样使物体放得稳》;观察“鼓发出声音, 鼓面上的米粒在跳舞”的现象, 提出“声音的产生跟米粒的跳动有什么关系?”进而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些认知冲突, 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制造一种“不协调”的状态, 去激发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产生迫切需要提出问题的心理。

第三环节:行动体验阶段。

在学生的探究实验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是一堂成功的探究实验课的骨架, 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深入思考和动手实验则是课堂的血肉灵魂, 只有两者相互依存才能达到优秀课堂的境地。

(1) 教师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先行实验, 以保证实验的效果和安全, 同时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我们的营养》就应确定用“实验法”来检验;《蚂蚁》一课, 选择观察法比较好, 《水温的变化》需要温度计来进行测量和统计;当然有些内容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例如《我们周围的土壤》, 既要用到观察法、调查法, 还要亲历实验过程、查阅资料法等。

(2) 在学生实验开始前, 对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依据的原理、仪器设备安装使用的方法、实验的操作过程等, 通过讲授或示范作充分的说明, 以增强学生实验的自觉性。例如, 应该用灯帽盖灭, 不允许采用吹灭的方式灭灯;闻液体的气味时要用手轻轻在瓶口扇, 用鼻子闻, 不能把鼻子凑到瓶口闻;试管加热时怎样安全操作等。

(3)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 小组实验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教师要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 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

(4) 实验结束后, 由师生或由教师进行小结, 并由学生写出实验记录。

第四环节:抽象概括阶段。

教师对待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个性化感受应持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当学生充分发表完自己的体验和看法之后,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班级辩论、成员评议等方式进行探讨和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的探讨和交流, 才能集思广益、相互启迪、开阔视野, 实现体验从感性向理性高度的升华。

小学科学课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探讨和交流。例如, 教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时, 让学生观察把水和食用油分别滴在玻璃、蜡光纸、报纸上, 如果让学生口头表述, 学生很难准确描述, 这时让每个小组把观察到的画下来, 然后把记录纸贴到黑板一起展示, 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水滴较圆, 而食用油滴较瘪;对物体的一些特性,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物体的导电性, 天气的变化等) 可以用符号来表达。在交流中探索, 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第五环节:行动应用阶段。

科学教育中不能只停留于学生的即时体验和感悟, 而应引导学生在体验和交流后进行评价和反思, 将体验和认识进行分析总结, 从而实现对体验的超越, 完成知识的内化, 并使之成为一种心理动力和行为的价值尺度去指导学生的践行。

例如《蜗牛》一课, 学生探究了蜗牛的食性, 组织了蜗牛爬行比赛后, 学生对蜗牛产生了兴趣。有些学生提出要继续饲养蜗牛观察它更多的生活习性,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延伸, 相信在课后饲养的过程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关于蜗牛的知识。为了更加有效地落实延伸与拓展,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 观察并做好研究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 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确定一周召开一次汇报会, 交流探究情况, 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

这种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突出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过程的学习方式, 使概念原理在头脑中的记载或呈现方式除了有清晰的语言表征, 还具有丰富的动作表征和情节表征, 能形成理性和感性相和谐的认知结构。需要说明的是, 在具体教育中, 各环节往往会重复出现, 不同环节之间也常常彼此结合, 共同构成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某一具体部分。

三、小学科学教育中开展体验学习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体验学习的特点就是重视过程和情感, 而在活动设计中, 既注重个体的体验, 又强调与人交往和合作, 故要在潜移默化中科学地实现体验学习。

2. 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 体验学习更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其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用于这种学习方式。首先, 对学问性知识来说, 教师的讲授显得更为重要, 体验学习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加以运用, 它更适合于综合性、实践性知识的学习, 因此, 根据科学学科特点, 选择体验学习方式将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其次, 体验学习对教育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育时间、空间方面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再次, 运用体验学习方式进行教育对科学教师是一大挑战, 科学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科学、教育理论素养, 更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 这样在教育中才能得心应手。

3. 有效性原则

体验的设计和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要进行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 首先, 需要对情境的精心设计, 哪些因素是有教育意义的?哪些因素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如何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身心发展阶段的素材?以及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 有时还需要准备场地或者联系社会人员等, 这些做下来就延长了体验学习的时间。其次, 要完成体验学习, 精髓在于学生的反思, 给予学生反思讨论的机会, 无疑又延长了时间, 如果缩短时间, 则反思不够, 体验不深, 达不到体验的目标。所以需要科学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现有体验基础和将要发展的体验状态, 提高教育效率。

4. 多元评价性原则

最好采用质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性, 对体验学习的评价方式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2.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 篇二

学校秉承“用心成就每一个梦想”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悦人悦己,乐学乐教”的传统风尚,精心构建自然健康、开放向上的温馨校园,努力追求“智慧教育、幸福教师、快乐儿童”的美好愿景。百年的不懈追求,铸就了名校的辉煌。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巾帼文明岗、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等众多荣誉称号。

一、立足长远,全面实施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为承担起这个重任,我校结合实际,着眼长远,课内外并进,全面实施科学教育。

1、学科教学的研究

搞好科学教育的第一要务是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加强科学教师的培养。所以我校将教科研重点确定为转变教师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以往偏重于记忆和理解、偏重于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先后进行了两个市级课题,两个省级课题的研究,其中三个课题已经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的研究,科学教师们进行了理论的学习,课堂教学的实践,形成了规范的教学模式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不仅使我校的科学课生动、鲜活起来,也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频频获奖。我校科学教研组被评为镇江市优秀教研组。

2、科技活动的开展

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校应努力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歷。我校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科技活动的开展。

(1)提升传统项目

我校的专职科学教师,长年以来都带领着一批学有所长的学生,进行各种科技兴趣小组的活动,在他们的努力下。学生的模型制作、科技小发明、科学幻想画等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我校的科技传统项目。为了把传统项目做大做强,还聘请校外的专业教练员定期指导模型组的学生;对科技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梯队的培养,扩大培训的范围;积极为学生搭建舞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一系列措施使传统项目得到提升,学生在活动中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加大普及力度

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科技活动应加大普及的力度。针对学生不同的特长、爱好、兴趣,我们每年坚持开展科技节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做中学、学中乐,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008年我们开展了“我为奥运添光彩”科技节,2009年开展了“点燃科技火花成就人生梦想”科技节,2010年举办了主题为“世博会里科技多倡导低碳新生活”校园科技文化节,今年举办了“生命之水节约能源”科技文化节。此外写科学小论文、设计科普小报、讲科学家的故事等活动的开展,都为学生走近科学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整合资源,开辟科学教育的新天地

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使之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机制。镇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为科学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

我校科学教育最大的特色便是科学活动基地的建设和利用。建设科学活动基地便于长期开展科学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分别在沈括故居、滨江风光带、农科园、气象台等地建立了科技活动基地,与这些单位签订了协议,学生可以有组织地在基地进行科学活动,并接受有关专家的指导。

沈括故居——梦溪园是我校的第一个科技活动基地。沈括是我国宋朝著名的科学家,他晚年就居住在镇江的梦溪园,在那儿完成了科学著作《梦溪笔谈》。梦溪园是我校的近邻,利用这个资源我校于2005年5月成立了沈括少年科学院。沈括少年科学院成立后,我们坚持点面结合的发展思路,即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普活动、科技竞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使科学院成为全校学生的科技乐园。同时吸纳一批热爱科学、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同学成为小院士,让他们在这里彰显个性,发挥特长,得到更全面的培养,使科学院成为这些孩子的舞台。2007年我校的沈括少年科学院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优秀少年科学院。

滨江风光带是国家863“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镇江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研究及示范项目的一部分,针对镇江内江的水量、水质、泥沙,进行综合治理。我校在此设立了“水环境保护基地”,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邀请水利投资公司的专家对学生进行了讲座,教育学生保护水资源要从小事做起;我们借助高校的力量,邀请江苏大学的学生和我校学生手拉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在大学生哥哥、姐姐手把手的指导下去认生物、测水质;还开展了节水运动,让学生来想节水的金点子,并付之行动。在这些实实在在的活动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感性的认识,更有理性的思考。参与这些活动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的观念,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这些资源的开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三、彰显特色,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校参与了江苏省“十一五”课题《小学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在课题研究中,集中了学校各学科的优秀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歷经三年时间完成了校本课程《走进梦溪》。

3.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 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备 课 教 案

科目:科学

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

亲历科学

1、亲历科学 认识自己

2、认识自己 动物和植物

3、寻找动物和植物

4、蚯蚓

5、凤仙花 土壤

6、观察土壤

7、土壤的保护 水

8、水和生命

9、浮与沉

10、流动的水

11、节约用水 空气

12、认识空气

13、风

14、纸飞翼 食物与健康

15、食物的营养

16、食品的加工

17、保持健康

1、亲历科学

一、活动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3、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二、教学过程

1、通过观察书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妙产生好奇心。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3、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从而巩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训练。

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学中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很多问题的答案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吹纸片

一、活动目标

能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解释实验现象,交流、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过程

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由于科学地解释这个现象涉及到空气流动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只要能说出这个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即可。同时,允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教师不要纠缠学生

答案的“对与错”。

3、这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习科学课的兴趣。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思考、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大部分学生的猜测可能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良好机会。

2、认识自己

课时安排:

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㈠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二)2;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记下现在的我

一、活动目标

1、能找出一种办法描述现在的自己,并进行简单记录。

2、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3、能用勾画轮廓图的办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

4、遇到自己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时,能够请别人帮忙,同时也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二、教学过程

1、四人一组,活动时间约30口35分钟。

2、教材中采取组织学生勾画轮廓图的办法。教室四周或教室外围的墙壁可供学生勾画轮廓图时站靠,可以参照教材中的示意图。注意提示学生,在勾画轮廓图时,组内同学要分工合作,最好用较粗的彩笔并与纸保持垂直的角度沿被画学生的身体轮廓勾画;观察身体可分为哪几部分,标在各自的轮廓图上。

3、当学生只凭眼睛进行观察得不到更多更准的信息时,可引导学生先 进行估算,再体验用秤、尺测量体重、身高、腰围以及其他感兴趣的部分的长度,如腿长、手长等。测量人体各个部分的数据时,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要启发学生思考没有卷尺时怎样量腰围(可用绳子量,之后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为下一单元中测量盘曲着的蚯蚓打基础);还可测一分钟心跳次数等,并将结果记录在各自的轮廓图上。

4、勾画轮廓图时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给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一定的 困难;如果在课堂上勾画轮廓图需要时间太多或不易组织,可让学生请家长帮助在家中完成,再带到课堂上,完成其他内容。

5、学生可能会对身体的内部结构产生兴趣,提出问题,教师可告诉学生此课只了解身体的外形特征。测量时,读数可以不很精确。记录外形轮廓时只要求勾画大致轮廓,衣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仔细观察找特征

一、活动目标

1、能借助尺子或放大镜观察用眼睛不能准确看出的物体。

2、能举例说明有些形态特征是会改变的,有些是不会改变的c

3、能较正确地用图和文字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二、教学过程

1、四人一组,找特征约10分钟,记录约10分钟,按照轮廓图猜人游戏约15分钟。思考约5—10分钟。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日已与其他同学有哪些不同特征。用镜子、放大镜进行仔细观察找出自己与其他同学在外部形态上显著不同的特征,如有无酒窝、有无红记、指纹的差异、是否梳小辫等,并将这些特征标在自己的轮廓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3、引导学生猜想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人体的各种特征哪些会发生改变,哪些不会改变。

4、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轮廓图(图中不要写出姓名)。与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将各自的轮廓图重新排列顺序后,从中任取一张,根据图中所具有的信息,猜一猜勾画的是谁?

二、教学过程

让学生填出所找到的特征,并在是否会改变的相应栏中打“/”。留指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2、能举例说明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1、四人一组,留指纹活动约25分钟,讨论约15分钟。

2、小组同学分别将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小组每位同学的书上,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写下各自的名字,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人的指纹是否一样。

3、小组同学打乱刚才按指纹的顺序,再次将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另— 张半透明的白纸上(不要让其他同学看到所按的位置),不再写出名字。设法找出与前一次的指纹中哪个相同,判断是小组中谁的指纹。这是指纹识别的基本道理。

4、组织学生讨论指纹的特性能帮助人们做什么,可从阅读“科学在线”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指纹识别技术在计算机、银行等领域的应用。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

一、活动目标

1、能将观察记录的图表做长保存。

2、能关注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将自己的轮廓图保存好。当每学年开学时,在保存的轮廓图上再次勾画出身体的轮廓,并与旧图相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此活动为课下拓展活动。在学生找出的特征中,胎记、指纹、耳垂、有无酒窝、平舌卷舌、额头发际是否有“美人尖”、大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等是不易改变的。而有些特征如有无小辫、指甲长短等是容易改变的。在知识上,教师要刻意强调,“不能改变”的特征仅仅是指在某个个体的一生中才成立,因为到了此个体的下一代,这些“不能改变”的特征也可能会改变。

教学后记: 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活动任务。,通过学习,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3、寻找动物和植物

课时安排:

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做好初步记录。第

二课时汇总小组记录,进行汇报交流。第三课时进行拓展活动,训练综合运用感官认识事物的方法。

寻找身边的动植物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

2、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

3、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

4、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

5、能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

二、教学过程

1、建议本课活动分小组进行,一般可分为四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合

作进行寻找、观察和记录活动。每组准备一套工具。

2、活动开始前要制定活动计划。小组内进行分工与协作。还要对寻找动植物的区域进行划分。另外,要鼓励学生在观察动植物时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同时把问题记录下来;回来后再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可进行探究的问题。

3、学生在进行寻找动植物的活动时,因为是在大自然中进行,学生可能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在开始寻找前,教师必须把注意事项交代清楚,以防止危险的事情发生。并强调,观察时不能打扰小动物的正常生活,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4、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和他们一起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不认识的动植物,要及时画下来或者用文字描述记录、下来。在进行小组汇总、整理观察记录时,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记录、整理观察到的信息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应注意进行方法提示,引导学生做出比较规范的书面材料。另外,课文中给出了记录卡(文字可写在记录卡中,图可画在记录卡右侧的放大镜中)和观察报告的范例,学生可以参照范例填写空白的报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与书上形式不同的报告。教师一定不要限制学生的想法。5.在进行汇报交流时,由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同时进行简单的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对于用哪种形式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课文也给出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只是一种提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

6、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感官在观察中的作用很重要,综合利用各种感官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

猜一猜

一、活动目标

1、能综合运用1—2种感官辨别事物。

2、能告诉其他同学自己是如何听对、摸对的经验。

二、教学过程

这是弹性的内容,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取舍。活动时间在15分钟和30分钟之间。分小组进行活动,教材的插图只是一种活动提示,教师根据学校条件自行设计活动,只要能达到活动目标的要求即可。例如,可以把要识别的物体放在布袋里,让学生通过摸、闻来识别。选择识别材料时,应注意选择那些当地便于寻找到的几种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便于用感官识别的物体。另外,不要选择那些容易伤害学生身体的动植物。例如,带刺或有毒的植物等。

教学后记:学生能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

4、蚯蚓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观察蚯蚓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估测蚯蚓的长度、重量。

2、能设法测量出蚯蚓的实际长度。

3、能正确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细微结构。

4、能与其他同学配合测量蚯蚓的长度。’

5、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

二、教学过程

1、在活动开始前,先选一种小动物,本课以蚯蚓为例。

2、先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蚯蚓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出可以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例如,可以分为“研究蚯蚓如何运动组”、“研究如何测量蚯蚓身长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结构组”等等。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际研究之前,应先做一个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

3、对于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应注意提示,例如“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可以提示学生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活动的重点不是要测量出蚯蚓的准确身长,而是让学生学习使用一些测量的方法。

4、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学生用书的表格中。

5、将观察后的蚯蚓继续养在潮湿的土壤里,以备下一个活动继续观察。

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一、活动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设计探究蚯蚓生活习性的方案。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观察报告。

3、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益处。

4、能将实验用的蚯蚓放回大自然。

二、教学过程

1、此活动是活动1的延伸,活动开始前,对上节课的观察结果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在交流后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

2、让学生对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进行预测,根据不同的预测进行分组。

3、实验时,教师只对方法进行提示,不做过多干涉。例如,在研究蚯蚓喜欢干燥的还是湿润的土壤时,要把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的分界线上,看蚯蚓爬向哪一边。要注意提示学生不能把一次实验现象就当作结论,要进行重复实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4、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预测,按教材的提示写出观察报告,并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5、课后组织学生把观察过的蚯蚓(或其他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好机会。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

教学后记:通过观察学生了解到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由于环境问题有个别学生没有找到蚯蚓,导致活动出现一定的困难。

第5课

凤仙花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教学。

观察凤仙花。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或借助观察工具观察植物的细微结构。

2、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

3、能与其他同学分工进行观测凤仙花的活动。

二、教学过程

1、活动分组进行,一般四人一组为宜。小组内要进行分工,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教师要注意提示安全事项,例如,“不能损害花草树木”,“不能破坏植物的生活环境”等。教师还应提示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植物的细微结构,指导学生认识组成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名称。

2、建议在室外花园或温室中进行,农村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在鲜花较多的大自然中进行,课文第18页上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对观察的对象有尽量多的选择余地,二是让学生对植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3、要让学生先对所观察的植物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选择所要观察的植物。课文中给出的凤仙花只是一个提示,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和学生的兴趣,选择所要观察的植物。

4、把观察结果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图表中。值得一提的是,书中 要求的是画一株凤仙花的图。在实际活动中,应该让学生画出所观察植物的草图,没有必要都去画凤仙花。

5、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思考,学生会发现不仅自己观察的植物,而且其他植物也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课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记录、图文收集起来,以板报或文件夹的形式展示出来,促进学生进行交流。种子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不同种子植物的各个器官的外形特征也有所不同。

标出下列植物的各个器官

一、活动目标

1、能找出不同种类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能辨别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基本器官。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教学过程

1、通过标出教材中第20页上图中植物的器官,巩固活动1对植物的认识。同时,对几种植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外形上的不同点。

2、进行交流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活动后使学生能意识到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爱护花草树木

一、活动目标

1、利用学到的植物知识,对保护周围植物提出合理的建议

2、能在课后做一两件保护周围植物的事情。

3、能从植物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植物。

二、教学过程

1、欣赏植物给环境带来的美。

2、引导学生保护植物。

3、引导学生参照书中的实例,提出保护植物的建议。

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植物;能模仿别人的计划指定本组的计划;能用图画记录所观察的植物;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六课、土 壤

课时安排:

用2—3课时完成。先用两课时完成活动

1、活动2和拓展活动的学习,再在大约三周以后安排且课时讨论、分析拓展活动的结果。前面两课时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1)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拓展活动,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2)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拓展活动。

观察土壤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能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

2、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3、能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土样。

4、能够分工合作进行活动。

5、在观察活动结束时,能主动将小动物放回大自然。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在室外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合作。

2、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以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采集的土样中没有小动物,应把土壤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

3、把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窗台上晒干,让学生观察并与晒干前土壤的颜色、手感和气味

相比较,分析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只要土壤晒干,学生课下右随时观察。

4、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及时填写在报告中,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和交流。

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一、活动目标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

2、能利用筛子等工具把砂和粘土区分开。

3、能归纳总结出土壤的主要成分。

二、教学过程

1、先组织学生猜想土壤里还有什么?怎样将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2、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工具,设计实验操作的过程。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砂和粘土。

3、如果学生设计使用沉降的方法将砂和粘土分开,应让学生按顺序操作。由于这个实验当堂不能出结果,应适当要学生前一天准备好,沉淀8小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观察。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区分开的砂和粘土有什么不同?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与用小筛子做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

5、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鼓励学行进一步研究,观察分析除了砂和粘土之外,土壤中还有什么。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什么浮在水面上?土壤以上的水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用小勺,把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撇出来,分散在纸巾上,用放大镜观察它们是什么?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这个活动与“埋垃圾”活动有联系,待埋垃圾的结果出来以后,教师最好把在土壤里能腐烂的东西和腐殖质的关系讲一下。

6、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砂和粘土的特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教师应启以学生从颗粒的大小、粘性等性质上进行比较实验。进一步认识土壤成分中的砂颗粒较大、粘性较大。

7、最后各小组汇报,与全班同学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和结果。此环节为归纳能力和表达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集体比个人的分析更全面。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腐殖质,可以在埋垃圾活动中再帮助学生理解。

8、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材料,设计实验,利用多种方法对土壤成分进行研究是本活动的重点。

埋垃圾

一、活动目标

1、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物体在土壤中的腐烂情况做出测。

2、体验到用证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

3、能举例说出在土壤中能腐烂和不能腐烂的物体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生活垃圾中哪些物体在土壤里能腐烂,哪些不能腐烂,并把猜想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将一些生活垃圾放到装有一半土壤的塑料桶式铁桶中,底部和周边的孔会帮助加快腐烂的过程。

3、让学生再用比较多的土把这些垃圾埋起来,然且用小喷壶往土壤上喷水,直到土壤变得潮湿为止。

4、每隔几日,在上面再喷些水。

5、几个星期以后,将土挖开,观察几周前掩埋的垃圾哪些腐烂了?哪些不能腐烂?

6、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7、将实验结果与猜想对照。

8、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腐殖质。

教学后记: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

第七课 土壤的保护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实验,并通过分析资料找出黄河中下游河水发黄的

原因;第二课时完成保护土壤的拓展活动。

水土流失实验

一、活动目标

1、能猜想出造成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图或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黄河中下游的水为什么是黄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开展水土流失的实验。

2、在一个浅盒子中填满壤土,并拍实;在另一个盒子中放入种有草皮的壤土。分别在两个盒子一端的下面放一块砖,使其倾斜,在另一端的下面各放一个托盘式盆。

3、在盘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盘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在向两个盒子喷水时,应使喷壶所处的高度、倾斜的角度、壶嘴孔直径、喷洒时间保持一样,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4、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两个盒子中的壤土发生了什么变化,把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在表中,并讨论草对土壤的作用。

5、让学生看森林被砍伐的图,设想一下如果森林都像图中那样被砍伐了,暴雨或洪水对土壤会有什么影响呢?讨论水、土壤、植物之部的关系?

6、根据以上事实,引导学生分析黄河流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找出黄河中下游水发黄的砂因。

7、在本课结束时,布置调查和搜集资料,了解周围的土壤受破坏的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拓展活动做准备。

保护土壤

一、活动目标

1、能调查周围土壤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做好记录。

2、意识到保护我国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3、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条保护土壤、防止水土壤流失的建议。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开展调查的实际情况,安排本课的教学方式和具体过程。

2、在课室开一个展示会,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和收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实,对学生搜集到的音像资料,可以有选择地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要给与积极的评价,做得好的重点表扬,做得一般的也要鼓励。

3、在交流调查结果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展示,进行评选。对于那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可以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学后记: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认识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通过分析知道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通过调查土壤受到破坏的拓展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

第八课 水

课时安排:

建议用3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第三课时完成拓展部分的教学。

一、活动目标

1、能够用五种感官综合感知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能够把观察到的现象实事培育是地记录下来。

3、愿意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4、能具体说出水有哪些基本物理性质。

二、教学过程

1、活动开始,教师可简单提一引些活动要求,如: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充分利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想的方法要多,记录要真实等。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尽可能用与其他人不同的方法观察,不要直接教具体方法。当学生无从下手时,可让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插图。

2、教师指导学生往塑料袋内灌水,感知水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的性质;通过将水和牛奶、石头比较,引导学生感知水是无色的、会流动的;通过把手放到水槽中,一方面感知水是透明的,另一方面提示学生直接用手去抓水、捧水;尝味道时,要用舌的前部,注意提醒学生对不知道的东西不能随便尝。

3、教材中未涉及到的闻气味、听声音的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给予启发和指导。

4、学生活动时,切忌由教师带着学生按一看、二闻、三尝的顺序一步一步操作。具体观察方法的指导,可在组织讨论时给学生一些启发。

5、活动1结束后,可安排学生课后围绕水与生命的关系开展调查。

水和生命

一、活动目标

1、能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2、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脉关系的不同看法。

3、大胆想像没有水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应先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如询问家长、查阅资料、搜集图片等。

2、一般分为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一课时。

3、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填写教材上的关系图。然后,通过交流将关系图填写得更充实,引导学生发现水与生命之间既有直接的关系,又有间接的关系。最且,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讨论“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和周围环境会变成什么样?”

4、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展示学生和教师搜集到的相关图片,如:干旱地区龟裂的土地、枯黄的庄稼,湿润地区繁茂的植被、优美的风光。如果的条件,还可以播放一些的关水与

生命的影像资料片。

5、讨论结束后,可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像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榨果汁

一、活动目标

1、能完成解剖、挤汁等基七的操作活动。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说明水与植物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过程

3、一般可四人一组,活动总时间为一课时,也可安排学生在家里完成。

4、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来开展榨果汁的活动。

5、如有条件,可利用天平来分别比较几种不同的果实或茎叶在榨取前后水分和残渣的质量。质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植物含水量的多少。

教学后记: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水为探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选择问题、搜集整理信息、设计实验及简单制作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水与生命的关系。

第九课 浮与沉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教学。

物体的浮与沉

一、活动目标

1、能对由常风材料制成的物体的沉浮进行预测。

2、能利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能根据沉浮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

二、教学过程

1、活动可4人一组,合作进行。

2、在本课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对照插图说说“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在学生回答正确或对答案产生争议时,可自然开始本次活动。

3、学生预测某物体的沉浮特点时,如棉花、海绵、小瓶(有盖与无盖)、废纸等,如果有争议,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预测的根据,再让学生根据预测将材料在实验桌上分门别类地摆开。

4、指导学生实验时,一定要强调操作方法,如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等。

A)教师在巡视的时候,可根据各组实验情况,适时提出一些有关沉浮原理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能浮在水上的物体都比沉下去的物体小?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上,有的却要沉下去?

B)可以边实验边记录,也可以在实验结束后集中记录。如材料较多,可以给物体编号,记录时只记某物体的号码即可。

C)活动结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预测是否正确,并初步体会实验的重要性。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一、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个恰当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制订简单的究计划。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沉浮。

3、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二、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选择问题,燕自由结组。教师要对学生选择的问题做个简单的统计,明确各组的任务。

2、实验前先要设计好实验方案,每次尝试都可作为一种方法记录下来。

3、交流时,要指导学生说清过程和结果(即说清楚实验步骤和看到的现象),更要启发学生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4、可让学生用刚获得的经验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打捞沉船的方案、推测潜水艇的沉浮原理等。

感受浮力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方法感受到浮力的存在。

2、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3、能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1、分成4人一组。

2、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自然进行。例如,学生交流时可能会提到:“我把瓶子向下按,有顶手的感觉”;“橡皮泥在水里变轻了”等现象。教师可适时提示其他同学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从而开始本活动。

3、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按顺序认真体验1—2次,要轻轻往下按物体,再慢慢将手抬起。

4、活动后可引导学生具体谈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感觉。如果学生始终没提到过浮力这个概念,此时要告诉学生,在水中感觉到的那种往上顶手的力,科学上称为浮力。

5、活动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在插图的启发下,举一些日常生产生活中和浮力有关的实例。如:船、游泳圈、救生衣、救生衣、淘米、煮饺子等。

教学后记:

学生以有的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判断“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学生认识浮沉现象,对浮力有一种切身的感受。

第十课 流动的水

课时安排:

建议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中的制作小水轮,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研究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并完成拓展活动。

感受流水和静水

一、活动目标:

1、能亲身体验到流水的力量。

2、能用文学语言描述自然界中不同水体的美丽。

二、活动过程: 1、4人一组开展活动。

2、首先组织学生观察教材引入部分的4幅插图。让学生发现在自然界的水体中,有的水平如镜,有的奔腾咆哮,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进而让学生实际去感受这种力量。

3、让学生通过控制烧杯的高低和水量,反复体验流水的力量。体验静水和流水可交*进行。,4、鼓励学生利用现有材料模拟海浪、瀑布的状态,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让小水轮转起来

一、活动目标: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制作一个供实验用的小水轮。

2、能想出2种以上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

二、活动过程: 1、4人一组开展活动。

2、制作小水轮是学生学习科学课以来的第一次较完整的制作活动,在教学中尽量帮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

3、怎样让水轮转得快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绝好机会,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尝试并判断方法的可行性,自己比较哪种方法更好些,教学中不要带着学生齐步走。

4、交流时,注意启发学生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虚心学习更好的方法。对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尝试让他们对想到的方法进行归纳。

制作小水轮的第一种方法:

1、把水轮图样放在塑料片上,在片上刻一个与水轮图样完全相同的圆圈。

2、沿着所画线往下剪。

3、老师帮忙在中心处打一孔。

4、把吸管插入轮中心。调整叶片,使轮的每一个叶片都能转动接水。

5、把竹扦插入吸管。

6、把插上了竹扦的轮子放在水流下面,看是否转动灵活。

制作小水轮的第二种方法:

1、模仿教材拓展部分的水轮插图。

2、切一段萝卜,周围插上几片较硬的材料(牙膏皮、剪开的塑料瓶壁),沿萝卜中心插一根自行车辐条。

3、将西瓜皮削成圆形,沿周边刻开几个缺口,中心插上自行车辐条。

评价建议

利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

1、你会制作小水轮了吗?

2、你是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的?

3、水流很急时水轮转得怎样?

4、水流很慢时水轮转得怎样?

5、你知道哪些利用流水的例子?

流水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一、活动目标:

能举例说出水的力量对人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二、活动过程:

1、在活动2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地方可以利用流水的力量。

2、让学生结合图片说说“流水的力量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除生产方面的内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哪些体育项目与流水有关,如:游泳、划船、冲浪、漂流、钓鱼等。

3、教师还可补充一些相关资料,能结合当前或当地的实际更好。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进展情况、各类媒体的相关报道等。

教学后记:通过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到流水是有力量。

第十一课 节约用水 课时安排:

活动安排:用2课时完成。

海水和淡水

一、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信息资料的表现形式。

2、能尝试用填图和填表格的形式整理已知数据。

3、能概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4、能提出一些合理使用水资源的建议。

二、活动过程:

1、4人一组开展活动。

2、活动前先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表面是水多还是陆地多,讨论时引导学牛对自己的看法尽可能说出自己的依据。

3、要求学生在读懂资料的基础上,用彩笔将海水、冰、可利用淡水的份数在坐标图上表示出来。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多一点”和“不足”应怎么表示。

4、告诉学生“科学在线”内的圆形统计图也是数据整理的一种方法。

5、在使用教材上资料的过程中,适时地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相关资料作补充。

6、学生对水资源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后,再让学生进行如何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的讨论,鼓励学生把本组的建议记录下来。

评价建议

关注学生用颜色填涂表格是否正确,提出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

议是否可行。

家庭用水调查

一、活动目标

I、能举例说出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

2、能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调查。

3、能提出一些节约用水的措施。

活动

1、调查活动由学生在课前分头进行,约需2——3天,可请家长帮忙。

2、学生讨论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不浪费水。如刷牙时关上水龙头等。

3、教师可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调整调查表的内容。统计家庭用水量,并计算人均用水量

一、活动目标

1、能坚持6个月调查家庭用水量。

2、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实施建议

1、课上要用一定的时间教给学生怎样认读水表,简要介绍记录表中各栏目的内容。

2、教师要定期关注学生的调查情况,下一个学期要安排时间总结。

3、农村不用水表的地区,教师可灵活布置其他内容的长期调查活动,能达到活动目标即可。

调查周围浪费水的现象

一、活动目标

1、能从日常生活中选择要研究的问题。

2、体验数据在调查中的重要作用。

3、树立节约用水意识。

实施建议

1、可在活动2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列举更多的浪费水的现象,提出若干可调查的专题,每组学生选择一个调查专题,各组尽量不重复。

2、设计调查计划时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

3、完成调查后,要及时组织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将调查结果和建议送交有关部门。

可供调查的专题:(1)学校水龙头漏水情况;(2)农田

灌溉问题;(3)公厕冲水情况;(4)玩水游戏。教学后记:学生能切合实际举例说出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并能提出一些节约用水的措施。

第十二课 认识空气

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可分2课时进行。建议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找空气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1、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学生可采用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袋装空气、直接觉察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观察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确实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

比较空气和水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二、活动过程:

1、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同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认识水,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观察、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教师为各组准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实验,或依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认识空气的流动。

3、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性质。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注意:空气(气体)与水(液体)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经验能从感官上区分即可。教学时不要在“气体”、“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二、活动过程:

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这一研究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学生经独立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假设。

2、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教学应从水占据空间的实验开始,实验中应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水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钩码进入烧杯以后,水让出了一部分空间,让出空间的水流出了烧杯。

3、组织学生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对假设正确与否进行预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预测,并讨论。讨论过程还可以为设计实验打下基础。教材中实验设计提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从水的实验类推。

4、学生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时学生可依托教师提供的材料想自己的办法。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可提示学生首先考虑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用什么方法验证空气占据了容器的空间?

5、实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的结论。

6、实验后,应组织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为填写实验报告打下基础。实验报告虽然文字量少,但内容和格式一定要规范。

7、对实验结果或现象的解释和交流过程,是探究学习的重要过程。但本课不做重点训练,如教学时间允许可做简单的交流。

8、实验报告书写之前,不妨先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口头修改了表述句子的基础上,再动笔填写。

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动手,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第十三课 风

课时安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制作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实验,进行分析,不讨论人类对风的利用。

让我们来感受风的力量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感受到风有力量。

二、活动过程:

1、本活动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4人一组。

2、建议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感受空气的流动。

3、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想办法去感知空气的流动,不要约束学生仅仅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动。可以有两类方式使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一是通过皮肤直接感受空气的流动;二是通过观察被风吹动的物体来感知空气的流动。

做风车模型

一、活动目标

1、能按图示制作出可正常运转的风车模型。

2、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3、能用自制的模型证明风有力量。

4、能举例说出风有力量,以及人类能利用风的力量做事情。

5、能坚持较长时间地观察并记录风力的情况。

二、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风车提水图,初步了解人利用风力提水的基本原理和风车的基本构造。

2、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风车模型图、分析模型的构造,并提出自己制作风车的方案(画图、确定打孔位置)。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独立制作。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设计制作风车模型。

3、组织各组学生通过分工与合作制作风车。在每一小组内,先由每人完成一个部件,然

后照图将各人制作的部件组装成风车模型,通过调试使风车转动灵活。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各小组应合作完成风车的制作,并对风车进行初步调试。

4、(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利用在前一节课制作的风车模型做实验,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看谁的风车提起的物体最重。

5、在比赛的基础上,引导各小组分析本组和其他组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6、关于人对风力的利用,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教材上的三幅图的启发下,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关于人利用风力的具体事例。

教学后记: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感受到风有力量。

第十四课 纸飞翼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放法控制条件进行实验。

2、能使用自己的方法进性定量

二、活动过程:

1、按图纸尺寸每组制作一个飞翼,教师指到要细,不要在制作上花费过多时间。

2、作好飞翼在空中停留时间的实验,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3、提出影响飞翼再空中停留时间长短的因素。

4、按自己提出的因素逐个改造飞翼并做实验,记录结果并计算平均值。

5、实验时应指导学生注意把握:

(1)每次只能改变纸飞翼的一个条件。

(2)每次实验时,下降的起始高度都应一样。

(3)每次实验时,即使方法都应一样。计时可采用秒表、手表计时,也可以采用摆捶计时,还可以采用等计时。实验时,教室内可播放节拍较强的音乐,帮助学生准确计时。(4)教师不要过分强调计时的准确性和计时求平均数的实验过程,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习体验一种科学的方法。

三、活动目标:

对学生再这实验中的学习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是否会做纸飞翼的对比实验。

(1)知道对比实验,但如何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不太清楚。(2)知道如何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

(3)实验操作较准确。

2、是否知道影响纸飞翼下降快慢的主要因素。(4)飞翼的翼面大小(5)飞翼的质量。

降落伞的研究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式控制实验的条件,进行实验。

2、能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

3、能举例说明下降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质量大小的关系。

二、活动过程:

1、制作一个降落伞。

2、测量降落伞再空中停留的时间。

3、模仿纸飞翼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按教材中的提示,选择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进行对立研究。学生还可以独立提出新的问题进行研究。

4、研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交流。

教学后记:能过活动学生了解到影响纸飞翼下降快慢的主要因素和飞翼的翼面大小、飞翼的质量等因数有关。

第十五课 食物的营养

一、活动目标:

1、能通过食品包装上的有关说明,收集食物营养的信息。

2、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并进行简单分析。

3、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4、能倾听家长的意见,共同制定营养合理的食谱。

5、能举例说明人类需要那些营养及其来源。

课时安排: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

1选择一日三餐的食物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合理的营养需要选择一日三餐的食物。

2、能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选择食物的理由。

活动过程:

1、由问题导入,让学生想象中吃了多少种不同的食物?让学生从四组食物中根据自己的理由选择一日三查的食物,并且填或画在对应的栏中。

2、与小组同学说说自己所选的理由。教师不必评价学生所选食物是否合理,但有必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吃的食物被分别归到四组食物中去。

3、教师可将图中的食物自制成食物卡片,共学生选择。

4、解食物中营养的成分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的阅读表有营养成分的食物标签,并进行简单分析和记录。

2、能说出几种常见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二、活动过程:

1、次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食物标签或包装纸上印制的内容,学习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纸上应制的内容能了解食物中所含的营养

2、教材中选取了利用分析食品标签了解营养成分的方法,鼓励学生想出更多办法来研究,并列出研究计划试一试。可组织学生对收集到标签进行分,找出标有营养成分的标签,仔细阅读,并进行记录。可先有个人完成,再小组讨论后共同完善记录表。

3、再填完记录表后,可引导学生对记录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围饶教材中的问题

4、将大家研究过的食品标签或包装汇集粘贴在一张大纸上或板报上,可下课完成。

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

一、活动目标:

1、能与家长共同协商,结合所里解的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合理饮食的知识,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

2、能对其他同学的设计进行评议。

3、能举例说明“不调食: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1、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

2、可由问题引入,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再线中有关维生素及合理饮食的秘决,思考并回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3、结合所了解的食物营养成分及合理饮食的秘决,参考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出对自己来说营养合理的食谱,并及可能落实在今后的生活中。

4、小组同学对各自的设计互相评价,看看谁的设计更合理;并与自己再活动1中选择的食物相比较,看看哪次更合理。

5、建议教师将科学再线及相关的内容制成课件,并让学生能够 通过计算机进行查阅。

6、学生每人选择一道菜或一种面食,回家看看家长是如何煮的,仔细观察加工步骤、用到的橱具等。

教学后记:

1、学生能正确的阅读表有营养成分的食物标签,并进行简单分析和记录。

2、能够说出几种常见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第十六课 食品的加工

活动目标:

1、能将搜集到的同一种食品的各种包装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能设计一种新的食品,并能想别人介绍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

1、拓展活动1几拓展活动2的部分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帮助牛奶上餐桌

一、活动目标:

1、能描述牛奶加工、运输等过程,并说明再这些过程中用到了那些技术和设备。

2、能认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

二、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我们每天吃到许多食物,多数食物是经过加工后使用的,那么食品是怎样被加工的,又是如何保鲜的?学生可能没有关注过,有的同学甚至认为牛奶是从楼下的牛奶箱中来的。

2、组织学生观察牛奶加工和运输过程 图或卡片,分析每副图的内容,并将这些图的正确顺序排列出来。

3、可引导小组同学进行讨论,说说那些人在为我们能喝道纯净的牛奶而忙碌,以及牛奶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会用到那些技术和设备。描述一道常吃的菜是怎样制作的

一、活动目标:

1、能认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

2、观察并能记录一种食物的亨饪过程。

3、能具体说出一些橱具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二、活动过程:

1、上节课已经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长做饭的过程,并注意纪录加工步骤以及用到的橱具等,并能说出这些橱具给我们带来得便利。

2、建议播放一段食品亨饪的录象片,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进行讨论并完成记录表中。

3、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围绕记录结果开展交流。a)收集一种食品的包装

活动目标:

1、能说出食品包装也是食品加工过程的一个环节

2、感受食品包装技术包括材料选用在不断变化。

3、能自定标准,对各种包装进行简单分类。

活动过程:

1、可由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食品包装,启发学生模仿教师的办法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食品,收集他的各种包装。

2、鼓励学生自定标准对收集到的各种包装进行简单分类,如按袋装、简装、品装;按纸、朔料、玻璃等包装,并用旧像册或集邮册或厚书加以保存;可以选一两样贴在书上。b)设计新食品

活动目标:

1、关注科学家研制的新食品。

2、模仿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想象,发挥创造力,自己设计新食品。

3、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4、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对自己的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活动过程:

1、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强化食品、太空食品、转基因食品、速容食品、方便食品等录象片,或用彩色挂图的形式绘声绘色的介绍上述新食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2、鼓励学生按教材中的提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新食品,并完成设计表中的内容。这属于“头脑风暴”类的活动,学生可以创所预言,大胆设想,但要明确自己的设计目的、新食品的特点等。

3、以“我设计的新食品”为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班上组织一次小讲演,并征求同学门的意见,如有必要可改进自己的设计。

4、将全班的设计展示再楼道或壁报上。

5、转基因食品的原理不必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教学后记:

1、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

2、通过学习学生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第十七课 保持健康

活动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

2、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4、能举例说明那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

5、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怎样做更健康

活动目标

1、能有根据的提出有利于自己健康的标准。

2、能事实求是的对自己的健康行为作出科学的评价。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4、能举例说明那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5、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

活动过程:

1、可以由问题引入,如“吃的好,睡的足,长的胖,就算健康吗?”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回想前面单元所学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并进行自我评价。

3、引导小组同学继续讨论今后应该如何作才能更有利于健康。

4、评价学生的重点不在睡得的☆多,而在于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应注意表扬、鼓励那些现在得☆不多,但打算今后努力去做的同学。

我的作息时间表

活动目标

1、能实是求事地对自己不符合健康要求的生活习惯作出评价。

2、能结合如何做更健康的内容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3、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及家长对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提出意见和建仪。活动过程:

1、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强化食品、太空食品、转基因食品、速溶食品、方便食品、特殊食品等的录象片,或有彩色挂图的形式绘声绘色的介绍上述食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2、鼓励学生按教材中的提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新食品,并完成设计表中的内容。明确自己的设计目的、新食品的特点等。

3、以“我设计的新食品”为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班上组织一次小讲演,并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如有必要可改进自己的设计。

4、将全班的设计展示在壁报上。

5、转基因食品的原理不必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4.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 篇四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任课教师:谢江林

齐心真好

教学目标:

1.以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中的合作事例,让学生明白合作的意义,体会“合作真好”。2.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目标1、2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女排在雅典奥运会夺冠的精彩片彩(影像资料)、学校集体赛事的一些奖状、锦旗等,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呈现事例、导入新课

1、播放录像。播放前,教师用下面的导语引出录像的主题。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取得了集体项目的唯一一枚金牌。在时隔20年后,她们再次站在奥运会最高的领奖台上,是什么让她们赢得了桂冠?请看赛事实况片段。

2、阅读故事。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页《杰出的合作》。

3、小结,板书课题 学会合作-----齐心真好

二、交流感受学生交流读故事后的感受。

三、深入讨论

1、学生讨论如下问题:为什么需要合作;有没有只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有没有必须靠两个人才能完成的事情;有没有一个人根本就做不了的事情;有没有两个人也做不了的事情。

2、结合上面的事例,进一步总结说明:合作容易把事情做好。

3、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学校在一些集体赛事中取得的奖状、锦旗等,配以恰当的解说。提问:说说在你们班上、你们周围还有这样的合作事例吗?

4、小结:就像大家所说的那样,战胜学习困难、获得集体荣誉、开心的游戏活动,都需要我们之间的合作。

5、学生用一句话说“合作”。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6、教师总结:大家在一起为了同一目标,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这就叫做“合作”。体育比赛需要合作;研究开发新产品需要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联合国“维和”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社会生活中,很多事情只有合作才能做好。让我们一起大声的宣告:齐心真好!

7、阅读教科书第6页小资料。

四、拓展延伸

完成小调查,了解更多合作的故事,搜集有关合作的俗语、警句格言、歌曲等内容,大家共享。(教师:张文浩)

板书设计:

学会合作-----齐心真好

在学习上,合作让我们战胜困难 在赛场上,合作让我们赢得荣誉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在活动中,合作让我们玩得更开心 教学反思:

对手也是朋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竞争与合作的意义。

2、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竞争与合作间的关系,知道现代社会有竞争,更需要合作。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竞争与合作的意义,并学会合作。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竞争与合作间的关系,知道现代社会有竞争,更需要合作。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将组织“两人三足跑”游戏竞赛活动,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2、在课余活动时间组织比赛,活动时适当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感受。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学生看录像、听录音。教师播放“两人三足跑”游戏活动实况录像和学生谈的关于活动感想的录音。

2、分析原因:学生观察活动中取得冠军的一组的合作情况,分析他们获胜的原因。请冠军组的同学分析合作在比赛中的合作并由全班学生评析。对照自己组的情况,学生分析自己活动后的体会。

3、小结后板书课题:学会合作——对手也是朋友

二、故事启示

1、学生阅读“鳗鱼的启示”。思考:上面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学生阅读“美洲狮的故事”。

教师可用下面的导语引出问题、激.发兴趣。动物园内养着美洲狮,起初将它放在一处山野之地,放进鹿啊、兔啊这类小动物,不想这些狮子依然一副萎靡不振、低眉耷耳的样子。你们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让美洲狮恢复百兽之王呼啸山林的雄风。

3、学生讨论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4、讨论交流后课件出示,引导填空:

5、师生共勉,齐读:有了对手,才会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意识。有了对手,你便不得不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生活中离不开竞争。

6、讨论、交流: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究竟存在哪些方面的竞争呢?你觉得这些竞争有什么作用呢?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7、教师:是呀,在我们生活中,竞争与合作无处不在。竞争中需要合作,合作中存在竞争。

三、合作与竞争

1、阅读教科书第8页“我”的一段话,在教科书空白处写话: 我与竞争。要求写清竞争中自我的心理,竞争的作用等。

2、活动、教材第9页的活动:合作与竞争 思考:(1)那组跑得最快,为什么?(2)从这个游戏中你想到了什么?

(3)有人认为,合作比竞争更重要。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3、讨论: 首先请刚才在活动中失败的同学讲讲自己的感想:对冠军有没有意见?有没有信心在下次的比赛中超过他们?

4、学生讨论发言。我们平时生活中或是小说人物中有没有那种“输不起”的人,或者称之为“不合格的竞争者”的人?举例:A、《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曾感慨“既生瑜,何生亮” B、美国前拳王泰森在1997年的比赛中咬掉了对手的耳朵

5、学生讨论发言。

四、课后思考

乌龟与兔子赛跑 同学们都知道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故事,结果是乌龟赢了,那么兔子不服气,又进行了第二次比赛,这次兔子全力以赴,当然赢了乌龟。于是,在各赢一场的情况下,他们进行了第三场比赛,结果在这次比赛的途中,遇到了一条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场比赛的结果会是怎样呢?

(教师:张文浩)

板书:

学会合作------对手也是朋友 生活离不开竞争 竞争让我们成长 竞争中需要合作 合作中存在竞争 教学反思: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目标:

1、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2、认识合作成功与失败的条件和原因。

3、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体验合作中的共享与双赢。

教学准备: 8组竞赛瓶、4个排球、4面红旗、8组积木、5组橡皮泥、9个带问题的卡通人物和动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精巧过渡

教师:同学们,你们爱做游戏吗?老师也很喜欢做游戏。今天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好吗?不过在做游戏前,先让大家听一段小故事。很久以前,一个很深的矿井里有5个矿工,可是有一天矿井突然塌方了,其他井口都被堵,只有一个井口还有一个很小的口,只能一个人艰难地通过。而且情况紧急,他们必须尽快逃生。5个矿工该怎么办才能逃生?同学们,你们面前的5个小球就是5个矿工,快快想出好办法!

二、游戏体验

1、体验一:抽球比赛。看哪个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球抽出,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动作快或者动作慢的原因,并且进行比较。

2、体验二:传球比赛,夺红旗。可以进行两轮比赛。

(1)第一轮比赛要求球从每个学生头上传过。赛后,说说动作快或动作慢的原因。

(2)第二轮比赛要求球从每个学生左肩传过。借鉴第一轮失败的原因小组进行调整,再比赛。

3、体验三:堆积木比赛,夺红花。要求小组内每个同学都参与,看哪个小组在5分钟内堆的积木花样最多,堆完后各组可以请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欣赏,并介绍自己小组堆积木的方法。最后,学生介绍,总结堆积木花样多与少的原因。

三、探究明理

1、学生讨论探究。三个活动后请学生讨论自己在前面的三个游戏中的收获,自己的感想。通过比较,进行总结归纳。

2、教师小组:合作,可以产生超过个人的力量;合作,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合作,能为集体赢得荣誉;合作,能给我们带来愉快的体验。

四、延伸升华

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教科书中的几个事例、课堂上的三个活动及自己的理解,以“合作中的共享与双赢”为主题,进行交流讨论。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第19页的图配文,然后谈感受。写下自己的体验。

五、模拟实验教师呈现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物、人物卡片,在每个卡片的后面列有一个任务,学生按照小组抽取卡片,根据抽到的任务,各小组分工合作。卡片中的任务有以下几个: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1)粉笔将教室里的黑板打扮漂亮!

(2)喜欢拼图吗?试试看,你们的卡片拼出后会是一幅什么图,然后将结果贴在黑板上。(3)会捏橡皮泥吗,那么来吧!试试捏个“动物乐园”!(4)小组同学准备个小合唱,要有动作才好哟!

(5)有一座房子光秃秃的,你们能用玉米粒做屋架,红豆做屋顶,绿豆做窗户,再配上图案,将它打扮一下吗?

(6)小组的几个人试着组合成“术字形”“米字形”“梅花型”图案(要求站着组合)(7)你们小组能团结一心,那么大家都来想一想,小组同学一起合作干点什么?给大家个惊喜。(8)这是一朵大红花,每个花瓣都被白色花片遮住了,白色花片上的问题需要从书中寻找答案,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从书中找出答案,就能揭开白色花片得到这朵红花。

(9)你们还可以自由选择,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事。写下你们的活动记录,然后向全班同学展示成果。

六、教师寄语

在刚才的合作实践活动中,老师看到了大家的成功合作。你们成功的喜悦,灿烂的笑容,让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是很棒的合作之星!

(教师:张文浩)

教学反思:

新时代,新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变化,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从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受祖国的巨变,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收集家乡过去和现在的照片、图片(能反映家乡面貌的变化或反映家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组织学生向社区老人、村(居)委会干部了解家乡的过去,并做好记录。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知变化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1、明确任务,用最短的时间去发现家乡面貌的变化以及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收集好图片、资料、作好记录。

2、学生分组自由活动。

3、寻找家乡的变化。学生调查家乡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如道路交通、桥梁建筑、公用设施、环境等多方面的变化;寻找人民生活的变化,如,衣、食、住、行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以下方法或途径供学生参考。

(1)到图书馆、博物馆查询资料了解家乡的过去。(2)询问社区老人、村(居)委会干部,了解家乡的过去。(3)调查商店的店主、交警、环卫队及自己的长辈。

4、整理资料。学生自由选择资料的呈现形式。

(1)分类整理所收集的照片、图片,并配上文字说明,对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写出汇报材料。(2)用收集到的有关数据资料制作统计图表。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说变化

1、学生采用新闻播报的形式把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汇报。

2、学生把收集的照片、图片、文字资料以及汇报材料、统计图表展示出来,贴在黑板上。可以分为过去和现在两个展示区,在展示作品上标出提供者的姓名。

3、学生参观。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也可以向提供资料的学生提问题,提供资料的同学也可以充当解说员。

4、讨论交流:这些年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5、教师小结:改革开放,使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物质建设方面的,有精神生活方面的,生活中的新鲜事变多了,吃要讲究营养、热量;空衣追求时尚、美观;住要住得宽敞、舒适;行则要求安全、快速;用要满足省时、方便、高档??

二、谈感想

1、学生谈:看到家乡的变化这么大,家乡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你的感想,家乡变化这么大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谈感想。

3、请社区德高望重的老人或社区干部现身说法,也可以选播一些宣传片,让学生感悟家乡的变化。(教师:张文浩)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板书设计:

新时代,新生活

一、举世公认的奇迹 我所知道的“世界之最”:

二、感受新生活

教学反思:

春天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引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教师:查找关于改革开放的图片及录像并制作成幻灯片。

学生:收集关于三峡、南水北调等工程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听到这首熟悉的歌曲,大家一定都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那么这首歌曲讲述的是哪位人物的故事呢?对,这首歌曲讲述的是邓小平爷爷的故事。歌曲中有句歌词是这样写的: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下了一个圈。那么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画下这一个圈呢?

学生讨论发言。

原来,邓爷爷画下这个圈代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进行了。

二、新授

1、小渔村的变化

(1)邓爷爷在南海边画下的这个圈,就是深圳。

二十几年前,这里是一个总面积不到3平方千米,人口不足3万,十分偏僻、荒凉的小渔村。到2002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504.25万,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561美元,是一座“一夜崛起之城”。那么,这个地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深圳的发展靠的就是优越的地理位置——海上运输发达和国家给予的特殊经济发展政策。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2)我们国家先后建立了5个这样的经济特区,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发言: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这些城市,观察这些城市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这些城市都位于沿海地区,有便利的运输条件,有了更好的经济发展政策,这些地区成为我国最先发展起来的城市。

图片展示:改革开放后的大连、上海、新农村。

(3)在城市、农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的国家还在描绘着西部大开发的蓝图。播放视频:高峡出平湖

播放课件演示:三峡工程船闸工作原理我们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三峡工程是为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西部大开发除了三峡工程以外,还有“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四大工程激活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同学们知道这些重点工程的作用吗?南水北调:通过三条调水路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联系,解决我国北方缺水的问题。青藏铁路:远程运输能力的缺失,致使西藏100元只相当于沿海地区的54元,青藏铁路的修建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西电东送:西部水资源丰富,输送一部分电到东部,缓解东部用电量大,电力紧张状况西气东输: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通过管道一直输送到我国东部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并以低廉的价格取代了外来的天然气。

三、总结(教师:张文浩)

板书:

祖国,我为你自豪——春天的故事 小渔村的变迁:

高峡出平湖: 西电东送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青藏铁路

教学反思: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从东方红到“神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网络选择、收集、整理资料。无条件的可查文字资料。

2、让学生收集、整理资料,阅读交流“神舟”6号研制、发射过程中的人和事。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查找一组关于“神舟”6号的照片并制作成幻灯片,查找相关网址并写在卡片上。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2005年10月12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6号发射成功了。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通过各种途径,对“神舟”6号,对费俊龙、聂海胜,对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交流)

2、教师: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不和课前,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资料,想看吗?(教师用课件呈现关于航天的图片,最后图片定格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墓碑”上)

二、搜集资料,加深了解

1、(手指图片)从梦想到现实,从国家领导人到13亿人民,从英雄到壮士。看了这些图片,此刻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并确定2-3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

2、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可真高,但由于时间限制,这节课我们就这2-3个问题作深入了解。各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研究哪个问题。

3、各组自由选择本组所要研究的问题。

4、教师提供相关网址:老师在上网浏览时,发现这几个网站中相关内容比较多。小组同学可以分工浏览一下。将找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和感人的故事放在D盘的“神舟”5号文件夹中,和小组同学共享。稍后,用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先完成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

5、集体交流。

学生通过朗读、分析概括、制作“电子杂志”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收获。

三、畅谈感受,升华情感

1、论坛交流:由于时间限制,不能让每位学生都来交流。还没有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成果、心情及想说的话粘贴在校园网的论坛上,和其他同学共享。

2、总结:是啊!我们的祖国是如此伟大,让我们对她深情的说一声,祖国——我为你自豪(板书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教学反思: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光辉的瞬间

教学目标:

1.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教育学生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力所能及的事。

2.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学习体育健儿勇于拼搏、为国争光的顽强精神。3.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外交史上的一个个光辉的瞬间,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盼望祖国统一早日实现的愿望。教学准备: 课件 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感体验。

1.课件出示: 香港、澳门回归的图片。

2.问:假如你当时就在香港、澳门的现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3.

学生互相交流。

4.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可将自己的记录卡做些个性装饰。5.

将记录卡搜集装订成册,供同学们随时翻阅交流。二.新闻发布会。

1.整理课前搜集的香港、澳门、台湾的有关图片、资料。

2.分小组举行新闻发布会,采取记者提问的方式,看谁了解得最多。3.

评选最佳小组。三.诗歌朗诵。

1.自由组合,朗诵《七子之歌》。2.

学唱《歌唱祖国》。四.布置作业。

搜集香港、澳门、台湾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播放申奥成功的录象,学生观看。2.

谈感受。二.回顾辉煌。

1.出示课件:历届奥运会所取得的成绩。2.

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3.

齐读43页主题文。三.展望2008年。

1.问:北京申奥成功说明了什么? 2.

学生互相发表看法。

3.你想为2008奥运会做写什么? 4.

学生交流。

四.了解我国与各国的友好交往情况。1.

默读课文44——45页。

2.结合图片了解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史。3.

齐读“小资料”。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五.布置作业。

收听、收看《新闻联播》等新闻时事节目,或从网上了解并搜集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资料。(作者:育才小学王焕群)板书设计:

光辉的瞬间

香港、澳门回归 2008申奥成功

教学反思:

我为祖国绘蓝图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祖国的逐渐强大而自豪,培养和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感情。

2.知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从小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做贡献。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育学生从小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教学准备:

带领和组织学生走访国土、城建、规划等部门,了解我国或当地现有建设成就和未来的远景规划。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成就。

1.出示课件:中共十六大盛况。

2.结合图片,教师配以详细解说,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3.

分小组展示和汇报课前走访调查我国或家乡现有建设成就和未来的远景规划情况。4.

教师小结。二.颂祖国。

1.出示课件:《祝福你,我的祖国》和《走进新时代》两首歌的歌词。2.

齐声朗诵歌词。3.

唱这两首歌。

4.学生自由表演节目,以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三.绘蓝图。

1.问:请大家算算在2021年和2049年建国100周年时,你分别有多大?从这点你想到了什么?设想一下那时的生活怎样?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形式不限,可将自己心中祖国的未来、对祖国美好的祝愿、自己的理想写下来;也可选择一个角度,画一画祖国未来繁荣昌盛的景象。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3.学生畅谈和展示祖国未来的发展与变化。4.

教师小结。

5.齐读47页主题文。四.布置作业。

每天收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了解祖国的发展与变化。(作者:育才小学王焕群)

板书设计:

八 我为祖国绘蓝图

知成就——颂祖国——绘蓝图

教学反思:

和平,我们共同的心愿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会世界儿童对和平的美好心愿。

2、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力所做及的事。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刘玲的资料及《儿童和平条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课前查到《儿童和平条约》了吗?跟大家说说其中的内容。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情况。

教师简要介绍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

二、初读《儿童和平条约》

1、学生自读。

2、个别学生读。

3、学生齐读。

三、讨论学习《儿童和平条约》

1、读了《儿童和平条约》,你觉得“宣告”是什么意思?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2、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没有战争、破坏、分恨,人类应共享大自然的恩惠,共创美好的生活)

3、看了条约的内容,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说说从电视和报纸上看到、听到的存在战争、饥饿的地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对和平的希望。

4、教师小结:(播放课件)《儿童和平条约》是1986年9月25日由世界各国的儿童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订的一项公约,表达了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条约一开头就点明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接着,文中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提出了全世界儿童为了维护和平要做的事和希望。因此,我们应该坚信,只要大家努力,世界就一定会和平。

四、课外拓展学生课下写一篇读后感。

五、学生交流读后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评比优秀读后感,出一期《我们呼唤和平》专刊 教学反思:

战争,人类的灾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知道战争所带来的危害,懂得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2、通过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的图文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看史实,激情感。教师通过大屏幕呈现有关战争的内容。

(1)播放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日战争的片断。(2)呈现有关战争给人民带来危害的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你看了有关战争的电影片断和图片,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

3、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整理研究主题。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1)你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2)你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哪些危害?(3)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所遭受的损失大约是多少?

(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又发生了多起局部战争,你能举出例子吗?(5)说说现代战争对人类的危害。

二、实践体验、探究学习

1、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并提出问题。教师可用下面的导语引出活动。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请学生4人一组各自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选一名代表把小组内最典型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主题二的内容,再说说看了这些内容后的感想或提出有关的问题。

2、学习小组针对本组提出的问题或本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3、学习小组根据所探究的情况,写出探究报告。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小报、广告牌、小书签等。

三、成果交流,互评作品由各组集体或选派代表展示成果,然后互评。教学反思:

让世界沐浴和平的阳光

教学目标: 1.通过写信、编诗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2 引导学生为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事,争做和平使者。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并引导学生争做和平使者。教学准备:

课件 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片,爱和平。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2.问: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3.

学生互相交流。4.

齐读63页旁白。二.开展活动。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1.问:为了人类的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 2.

学生交流。

3.出示课件:64页的信,指名读。

4.问: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和平的期待,对全世界人民的关心呢? 5.

学生讨论交流。

6.分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7.汇报各小组的活动计划及方案。8.

开展活动。三.布置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各小组的活动方案。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展示作品。

1.举行以和平为主题的中队会,各小队展示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2.

展示作品,欣赏作品。3.

谈感受。

4.评选“和平小队”和“和平小使者”。5.

颁奖。二.活动延伸。

写一篇以“和平”为主题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作者:育才小学王焕群)

板书设计:

让世界沐浴和平的阳光

热爱和平祈愿和平保卫和平教学反思: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地球,生命的摇篮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地球的了解和热爱。

2、学会关注周边的环境与地球环境状况。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见。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美丽的地球

1、学生观看宇宙中美丽的地球,课件呈现星光灿烂的宇宙中,悬挂着一颗蓝色星球的照片。

2、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

3、学生说说人类对地球的称呼有哪些。(生命的摇篮、妈妈、家园、地球村等)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地球妈妈的爱。(可以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活动二 神奇的地球

1、活动:比一比,谁对地球妈妈了解得多。可引导学生从地球的形成、地球的年龄、地球的位置、地球的旋转、重力等方面谈谈对地球妈妈更深层次的了解。

2、地球妈妈还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可组织开展为地球妈妈填写身体状况的活动。空气:地球妈妈的皮肤森林:地球妈妈的肺水:地球妈妈的血液

3、大树的赞歌。可组织开展如下几个方面的活动。(1)带学生到校园、公园、山里感受大树的美。(2)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棵树。(3)写一首小诗或一篇短文赞美这棵树。活动三 脆弱的地球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并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2、请学生谈谈自己周围的环境问题。

3、学生写一份环保倡仪书或与环保有关的诗歌、公约,唤起人们对环保的重视。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诉说

教学目标:

1、了解由于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温室效应、沙尘暴、珍惜动物濒临灭绝等问题挑战着人类,使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

2、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状况,并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小时候最喜欢冬天,大家堆雪人、打雪仗,房檐下结了一根根的冰柱,我们就拿来当冰棍吃,可现在好几年都没下过大雪了,这种景象也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二、新授这都是温室效应若的祸。

1、热热热:

(1)什么是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有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让阳光照到地球表面,同时又阻档热量从地球表面散发出去。当这些气体太多时,地球好像穿了一件保暖外衣,成了一个大温室,这就是温室效应。

(2)严重后果:病虫害增加;温度升高,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气候变暖,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3)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 2050 年全球气温将上升 2 — 4 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被水淹没,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4)那么怎样减缓温室效应呢?

减缓温室效应的方法:①尽量节约能源; ②保护好森林和海洋

2、沙漠跑得比我快为什么说沙漠跑得比我快呢?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 160.7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全国将近1/3的国土面积正受风沙危害。而且我国沙漠化面积扩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1)环境警示牌

(2)沙尘暴课件展示沙尘暴

(3)沙尘暴和荒漠化,是天灾?是人祸?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学生讨论发言。

3、动物的控诉

(1)展示渡渡鸟的图片,介绍渡渡鸟灭绝的原因。介绍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喜鹊、青蛙、蛇。(2)交流:从你看过的童话、寓言中找出一些被人们丑化的动物,分析他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3)讨论:如何保护野生动物?不穿皮毛衣服;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建立野生动物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严厉打击滥捕和倒卖野生动物的案件。

三、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教学反思:

地球累了

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现状,能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环境,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环境;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环保观念。

教学准备:小品演出道具(世界地图、拐杖、白大褂、听诊器),大型活动壁画一幅,学生画画用的纸、笔、剪刀等。教学过程: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一.小品表演,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居住在地球上。可是,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地球妈妈病了,满身伤痛,原本绿色的土地被黄沙吞没,原本清澈的河流被污水染黑,原本蔚蓝的天空不再蔚蓝,原本清新的空气不再清新„„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母亲得这么重的病呢?是环境污染。同学们,看!地球妈妈来了。

(一个学生身上披着世界地图,饰演成地球妈妈,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上场)“地球”:环境污染对我的伤害实在是太严重了。现在我全身是病。再不给我治病,我快没命了。

医生!医生!(另一个学生装扮成医生上)“医生”:你怎么啦?

“地球”:我觉得难受极了。皮肤发痒,透不过气,海湾一带稳稳作痛,请你帮我检查一下吧!

(医生为地球仔细诊断)“医生”:咦,怎么是你!过去你不是这个样子的。那时你的肌肤不是蓝色,就是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可如今„„(不断地摇头作无奈状)

“地球”:(哭丧着脸)我到底得了什么病?

“医生”:你的绿色皮肤 —— 森林,受到了沙漠的进攻,得了“脱落症”;你的蓝色血液 —— 海洋,有些地方不再是鱼儿的家了;你的身体保护膜 —— 大气层已开始变得浑浊,渐渐失去了保护功能,将使你的肌肉大片坏死„„

“地球”:那可怎么办呢?请救救我吧!

“医生”:你的病是由于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过多采伐树木,随意排放废气造成的。对这样的病,医生是无能为力的,唯一的办法,只能请人类不再加重你的病症,并努力保护环境,逐步恢复你的抗病能力。

“地球”:(面对大家,作哀求状)人类啊,请你们保护环境,救救我吧。

小结:同学们,保护环境对于人类来说太重要了。作为地球上的少年儿童,我们有义务让地球妈妈更健康、更美丽。

(二)讨论明理,指导行为

1.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哪些行为是不爱护环境的行为?(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发言)2.看到破坏环境的行为,该怎么做?

(三)创设情境,演示训练 出示一幅壁画,学生思考:图上哪些行为是错的,为什么?(同桌讨论。指名发言再集体评价)(图上错误有:橡皮筋系在小树上;乱丢果皮、纸屑;往河道里倒排废水;汽车喇叭声及汽车排出废气;工厂烟囱排出的废气等)

(四)集体制画,情感升华

1.(把情境中破坏环境的行为拿掉)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地球变得更美丽吧!

2.学生们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各自画出打扮地球的一件事物,涂上颜色并剪下来。(分组在壁画面前贴画,集体对壁画进行评价)

五、活动总结

同学们画得真好!但要保护环境最重要的是大家拿出实际行动来。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参加学校发起的 “ 我为学校添绿色 ” 活动,恢复地球母亲的健康,把地球母亲装扮得更加美丽。教学反思: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小小少年

教学目标:

1、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爱。

2、学会感激,对亲人、对朋友、对老师、对大自然、对生命等,用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世界。

3、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设计“ 老师,谢谢你”的留言卡,朋友档案卡若干。教学过程:

一、家庭同乐会

让学生找个合适的时间,和家人坐在一起,开一个家庭同乐会。拿出自己珍贵的收藏和爸爸、妈妈一起叙说成长的故事,追寻成长的足迹,分享幸福的时刻。对于爸爸妈妈的收藏,说出自己感激的话,对于爸爸妈妈的爱,也大方的说出来。

二、互赠留言卡

在学校的时光中,老师教学生学习知识,学习做人,教会他们爱身边的世界;好朋友互相陪伴度过了一段段幸福的时光,学生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老师、对朋友说。

三.老师可以设计“ 老师,谢谢你”“朋友档案”卡片,让学生写上自己的心里话,然后赠给老师,赠给朋友。

四 别开生面的“丰收节”

大家一起度过了六年的小学生活,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拥有很多快乐的回忆。老师指导他们过一个别开生面的“丰收节”。教学反思:

我有一个梦

教学目标:

1、知道成功的路是充满坎坷、充满艰辛的,只有不畏艰验、勇于攀登,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才能到达终点。

2、培养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3、让学生立志做一个有梦想的、有目标、坚持不懈的人。

教学准备:调查表若干,搜集有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人的故事、资料。教学过程:

一、找榜样

1、教师用课件呈现名人成功的故事、资料,包括陈景润、曹雪芹、李时珍、司马迁等著名人士坚持不懈取得成功的背景故事。

2、学生补充自己收集到的名人成功的故事和资料。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3、学生说说自己身边为实现梦想坚忍不拔、努力奋斗的榜样。(比如学骑自行车、学习乐器、绘画、书法等)

4、教师采访学生:在为取得成功而努力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过因为太苦了而产生放弃的念头?

5、用课件呈现一组记者采访名主持、名演员的谈话。画外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6、教师总结:无论是伟大的理想,还是生活中平凡的梦想,都需要我们付出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二、社会调查活动

1、确定调查内容:访问父母及身边的其他人,了解他们为实现理想付出了哪些努力。

2、了解活动注意事项:教师要特别强调活动的有关注意事项。(1)分组选择不同的调查路线和地点,并提醒学生要做好记录。(2)在调查活动中要注意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懂礼貌。

3、开展调查活动。

4、调查结束,交流调查结果。

三、“我的梦想”演讲会 教学反思:

明天不遥远

教学目标:

1、懂得上中学之前,要做好准备。

2、了解在成长中,有众人的帮助,会使自己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教学准备:

1、中学生生活片段的图片若干张。

2、学生课下采访邻居大哥哥、大姐姐,向他们了解中学生活与小学生活的不同。

3、留言卡若干。教学过程:

一、你准备好了吗?

1、教师:再过几个月,你们将成为中学生。老师真的很为你们高兴,你们自己是不是也很激动?但是,一定有人会感到不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的同学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知道上中学是个什么样。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做一些准备,只有懂得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才不会事到面前而措手不及。

2、展示若干图片(中学生的生活片段),让小学生了解中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了解中学生活与小学生活的不同之处。

3、交流“你准备好了吗”。开展这个活动前,要让学生课外访问周围的中学生大哥哥大姐姐,向他们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并征求他们的意见,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好升学的准备(包括学习、生活、思想等)。

4、教师小结:虽然中学生活内容更丰富,更有挑战性,但如果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会顺利地度过中学的生活。

二、收集爱的祝福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梨溪口学校六年级(100)

1、学生理解书中父亲的话(节选),从中体会父辈们对自己的期望,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注和嘱咐,学会感激。

2、学生自己制作精美的留言卡,请老师、亲人、朋友留言或写上自己的座右铭,给老师、母校留言等。让学生懂得在成长中,有亲人、朋友的关怀与祝福,才会更加坚定、更加自信,要把他们的爱铭记心中,同时,让学生学会接受他人对自己的爱,并心存感激之情。

三、联欢会

1、召开以“感谢你,母校”为主题的诗、散文朗诵会。学生自编自演,让他们深深懂得六年的小学生活,凝聚了老师的心血,从而对母校怀有深切的眷蛮、感激之情。

2、开展以“感激你„„”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学生需要感激的有老师、还有亲人、朋友等。学生以此为主题,创作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如:舞蹈、合唱、小品等。

3、合影。老师、家长、学生或好伙伴、好同桌等合影,留下美好、永久的回忆。相互倾诉心中的情意。教学反思:

5.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 篇五

第三届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联席会议上的致辞

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赖石梅

(2011年11月21日)

尊敬的袁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实验区的同仁们:

大家好!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第三届联席会议召开之际,我谨代表成都市青羊区委、区政府向对大家长 期以来给予青羊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东道主大连金州新区管委会和区教育文化体育局悉心周到的安排。

去年11月,第二届联席会在成都青羊胜利召开,各兄弟实验区与成都青羊共享了改革与发展的累累硕果,给我们带去了深远的启发与思考。时间在紧张严肃、追求创新、充满活力的工作中流逝,转眼又迎来了第三届联席会召开的时候,我们带着一年来改革创新的成绩与联动发展中的问题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汇报,与实验区同仁们共商持续发展道路。在大连这座素有“北方明珠”美誉的园林城市相聚是我们实验区之间又一次增进了解、增加感情、增强合作的亲情聚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青羊综合改革实验区自2009年

6月成立以来,青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的工作,从政策、制度、人事、经费、投入等各方面都给予实验区不遗余力的支持。由袁院长和谢强区长任组长的青羊区人民政府青羊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推进城乡统筹、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总揽实验区发展大局。在“均衡、现代、为民”的核心理念下,确立了“城乡统筹,质量领先,率先基本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主题。以实验区工作为引领,借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的有利平台和优质资源,勾画出“四大战略,九大项目”的发展蓝图。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各大项目工程陆续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今年5月,《成都市青羊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年)》通过中共成都市青羊区委文件下发;7月,荣获中国关工委、司法部、中央综治办授予的“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1月,我区在民主治校、以及搭建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上进行的教育科研成果引起全国关注,青羊区委副书记、区长谢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从国务委员刘延东手中,接过了两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证书;在刚刚落幕的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颁奖典礼暨中国教育创新论坛上,我区的“中小学体育、艺术、生活技能2+1+1项目”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这一年,我区集团化办学成效突出,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共建共享;素质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取得重大突破。青羊教育“让学生愉悦、老师舒心、家

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目标正在实现。

尊敬的袁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实验区的同仁们,陶西平先生说:“这个世界没有理想的教育,但一定要有教育的理想”。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正是用同一个教育理想将不同区县的我们联系在一起,而每年一届的联席会让我们能更好的携手前行。

6.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 篇六

要想明确德育理论的性质必须了解教育学理论性质的认定。教育学自成立以来, 学科发展大概经历了两大阶段:即从教育学向教育科学发展。在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人们认为教育学为规范性质的学科, 称为实践教育学、应用教育学, 或规范教育学。英国学者赫斯特认为, 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1]。他认为教育理论是为了“改进”和“指导”实践活动, 并为实践理论制定相应的原则。另一位英国学者穆尔称教育理论属于应用理论。他认为科学理论的主要作用是叙述的、解释的和断言的, 而教育理论属于所谓“应用理论”的范畴。

在教育学发展阶段中, 人们认为只有一种规范性质的教育学。人们为教育实践“赶制”教育理论, 为实践提供必要的规范。而规范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是教育实践的需要所促成的, 随着理论的成熟, 规范教育学也因此逐渐地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征, 这使得它与科学理论的界限越来越分明。假使在教育学阶段教育理论表现为规范性质的理论, 那么进入教育科学阶段, 人们不仅需要规范的教育理论, 而且要求科学教育理论的出现。经过德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 教育理论趋向多元化, 有形而上学性质的、价值判断性质的和经验性质的。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对教育性质的划分没有统一定论, 但是对教育学理论划分的思考与争议, 有助于多角度审视教育学理论, 对于最终认定德育学性质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二、教育学学科性质对德育学学科性质认定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教育理论成分划分的基础在于假定各种不同性质理论的区别。但要明白的是, 不同性质理论的区别是从它们的纯粹状态而言的, 而实际上, 它们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第一, 不同理论成分之间互为前提, 相互支撑。比如, 规范理论与科学理论之间, 科学理论主要是对事实进行描述和解释, 以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不直接作用于实践。但是科学理论通过价值理论为规范理论提供最终的依据, 只有以科学、技术理论为基础的德育规范理论才能够称为“德育科学”, 而且科学理论为德育情境提供事实判断, 从而将价值理论与规范理论连结起来。第二, 从发展的角度考察, 在德育活动中, 不同理论成分是不同逻辑水平上的结合。在参与德育活动时, 涉及目的、手段、对象、方法的诸多要素根据相应的理论, 以不同形式的假定出现。总之, 德育学理论离不开其他学科的解释, 但并不是说德育理论与其他学科是直接的演绎关系。德育理论的命题来源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命题, 但需注意的是, 它不是这些命题的简单相加。德育理论是在运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有关人的解释来解释“培养有德性的人”这一活动的。因而, 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的观点来理解德育理论。如果我们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统一的观点对待德育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复杂现象, 就很有可能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逻辑错误。

三、怎样把握德育学科性质的科学取向与规范取向

众所周知, 德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不过它的理论大多是规范性的, 但这并不是说它只是一种模式。正如穆尔所论述的:“就旨在培养‘有教养的人’的方法而言, 各种广义的教育理论之间将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它们都有某些共同的特点。[3]德育学陈述的理论规范, 它要跳出具体的德育情景, 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 它不直接要求人们什么时间去干什么事情, 而是提供一个做什么的依据, 作为一种理论, 它具有抽象性。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说, 德育学的规范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对具体的德育实践具有规范作用和间接的指导作用。此外, 德育学作为一门刚刚从教育学分离出来的学科, 它的理论中所包含的经验成分是可想而知的, 而且它还处在对其他学科理论的借鉴阶段。德育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意义的学科, 指导德育实践的起码有两种规范, 德育学所陈述的理性规范和指导德育实际操作的实践规范。德育学的理性规范在于开拓教育者的理论视野与思想境界, 树立正确的德育思想观;实践规范则是对教育行为作出具体的规定, 如教育方针、政策以及规章制度是由一系列的规范构成的。理性规范与实践规范在德育实践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相互支援, 各显神通。从这个意义上讲, 德育学又是一门具有较高理论价值与较强实际意义的学科。

纵观德育理论与实践, 我们不难发现, 德育实践工作者以理性规范代替实践规范, 把“应当做”变为“必然做”, 并加以固定规定, 使人们所接受, 以至于理性规范丧失自身理性的特点;另外, 一些德育理论工作者对德育学的性质还不太明了, 找不准学科建设的准确的前进方向。德育学性质的不同认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学的学科建设。其实, “人们忽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4]:存在建构数种教育理论的可能性, 而且各种教育理论并非必然是相互排斥的, 而且可以是相互补充的”。这为德育学的学科性质认定以及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得知德育学是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 并得到众多学科理论的支撑, 它是一门规范性与经验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统一的新兴学科。只有明确了这一点, 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德育学科性质的科学取向与规范取向, 为德育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宽广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英]赫斯特:《教育理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2][英]丹尼斯·劳顿等:《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3][英]穆尔:《教育理论的结构》,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7.在出版单位学“装修” 篇七

时光如白驹过隙,快得让人抓不住尾巴,我作为实习生来到祝你幸福杂志社知心编辑部已经小半年了。从春寒料峭到夏日炎炎,从懵懂无知到逐渐熟悉,如果时间能够倒流,我依然愿意回到最初的时光,再将各种甘苦重新细细品尝。

半年的时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见证了每期杂志的诞生,懂得了编辑老师们的辛苦,学会了为人处世的诸多礼数。这一季,初入新闻编辑行业,我一直在学习,在探索,在成长,在路上。

我与《祝你幸福·知心》的缘分是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的。

初来乍到,我的工作很简单,打字、校对,轻松简单的工作让年轻气盛的我不免有点小小的失落。我曾经天真地以为“校对”不就是查找错别字吗?

为了在编辑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的高效和敬业,趁着午休时间我就把一叠稿子草草“校对”完了,虽然只看出寥寥几个错字,却实实在在地找到了“做编辑的感觉”,好好地过了一把瘾。

编辑老师看了我的“作业”,一句话也没说。临下班前,编辑老师把她重新校对了的稿子给了我。一看那遍地开花的红色标记,我就傻了眼。老师没有批评我,很耐心地给我讲解了一些常见的语病和标点错误,让我认真学习。

我的脸一下红了,强忍着眼泪,心里有些委屈也有些羞愧。

慢慢地,我才明白,校对是编辑杂志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编辑们具备“火眼金睛”般的业务素质。

一位资深老编辑曾经这样形象地描述编辑与作者、作品的关系:好的作品就像是一幢精美的房屋,而作者的初稿就好比毛坯房,编辑就好比装修匠,没有房坯何谈装修?同样,没有必要的修饰和家具陈设也是同样无法入住的……我想,校对作为成稿的最后一环,那就是锦上添花的软装吧。

我从图书馆借来很多关于编辑、杂志的书籍,认真学习,把自己校对的稿子和编辑老师校对的稿子反复比较,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我的努力换来了丰收的成果和编辑部老师们的认可,如今我已经能够独立地校对稿件了。

在祝你幸福杂志社实习的半年时间里,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新闻系学子,我深知自己的青涩和浅薄,要做的事,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长路漫漫,当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欢欣鼓舞,更要淡定从容。

上一篇:《秋思》的改写下一篇:三年级的暑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