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日子抒情散文

2024-08-21

端午的日子抒情散文(精选9篇)

1.端午的日子抒情散文 篇一

下雪的日子抒情散文

你说北方落雪了,我也慌张着起身来看外面落着的雨,竟发现雨丝里也夹带了飞舞的雪花。雪,标志着一年里冬天的真正开始,然而在这一连串暖和的日子里,我以为冬还离得老远。

雪对于北方人该不算什么稀罕的物什,可对于生长在南方的人,却是一年难睹几回面的。我爱雪,爱在雪天里到外面走走,即便在平时看来普通不过的地方也放射出一种美来。落雪的湖边是极有看头的,雪落在湖里,自然得悄没声息,无影无踪。可落在岸上的雪,绒绒厚厚的,仿佛给湖心围了一件暖和的羊毛项圈。我愿意对着披雪的树看,高矮不同,仿如花团锦簇。门前的凤凰山上多为柏树,这些在强风暴雨面前从不低头的硬汉,在雪面前却愉快地低下了头。雪是温柔的,但雪也是厉害的,它一点点地加给你分量,直到你承受不了折弯了腰,雪有时真似温柔一刀。谁能经得住这温柔一刀呢?大概所有的古树都曾受过雪的温柔一刀吧。

有一次,我在云龙山兴化寺后面看到一株千年古柏,它消瘦劲挺,寥寥可数的几根枝子一点也不繁茂。从它身上盘旋扭曲的纹线上,有清晰可辨的撕裂痕迹,仍可想见当年那股摧折的力量是何等巨大,这力量出自谁手,不是风狂雨骤,一定就是雪了。为了生存,这株古柏从生活里学到了求生的方法,那就是去繁就简,寡欲少欢,不上雪那温柔一刀的当。不过,在这样的老树身上看雪,同样也有意想不到的美感,更能领略到老树的.苍劲与不屈。一棵树能学到这样的求生知识并不容易,很多时候,它会为一时充足的阳光和丰沛的雨水而起了太多贪欲,放养出太多的枝叶,走向盛极而衰之路。

仍然是在从前,一年中总不忘在最初的大雪日子里去踏雪访梅。记得那片梅林隐藏在泉山的山坳里,梅林不大,梅树也不大,多为灌木丛生。也不知是谁栽种了这片梅,而今无人管教,一任它自由地野着。想起西湖边的林和靖,妻梅子鹤,真是世上头一等高人。而这片梅似乎不得什么要领,从不懂得夸耀,平时很少有人光顾。我也是一次偶然来这里歇脚,惊讶这里有一片梅的。那是在我为一件事情最伤脑筋的时候,我以为我被全世界抛弃了,没有人在意我,最后连一个人的爱也留不住,于是忧伤把我带到那儿。我在那里静静地想,想人生的一些事情,后来还是那片梅林教育了我:人活着是为自己的性情闲适和自然,而不必去计较其他。那片梅林,虽然没有几个人知道它的存在,但它依然日日美丽,认认真真的花开花落,从不马虎对待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生命。

仍然还记得,那天的茫茫大雪里,它柔性的枝条弹去了雪的压迫,露着弹性的玉枝,只有在着花处仍有雪的伴留,梅红雪白,更可见雪的晶莹和梅的高洁。还记得在那一片雪地里,什么也没有,连鸟雀也不见踪迹,雪地里只有我歪歪斜斜的几行脚印。天很晚很黑了,我仍不忍去。可我必须得走了,否则就有冻死荒郊之虞。既然带不走那片雪梅,那就折一枝含苞吐艳的梅枝,回来插在瓷瓶里,当作案头清供,用清水细心地养护,好让它来烘香我的一段日子。后来,对那片梅林,我虽然也有过几次造访,但全不在花期,不着花的梅林一点也不好看,甚至都让我怀疑:它们是不是那次我造访过的梅林?

更小时候的雪天情形,我已经记得不太多了。只记得一点,下雪了,我们就会跟着大人到野外去追逐被雪光障碍了眼的野鸡野兔。那时的山里还是这些动物的家园。追逐虽然少有收获,但我们感兴趣的只是满山遍野地野跑;或玩玩打雪仗的游戏,把待在树上的雪摇下来,落在行人的颈项里,以此为快乐。大多时候,我们还是躲在家中烤火,那红红的砻糠火,带着一股好闻的烟味,薰满了整个屋子。我们在火里炸黄豆和花生,或者埋一个黄芯的山芋,耐心地等着……这些小把戏,把我们孩子的冬天也熏香了。

等到雪霁天晴,我们一群聚在老屋的敞厅里晒太阳,望着屋脊上空空的燕巢,猜南飞的那一家燕子现在落身何处。于是几个人打赌,赌它们来年还认不认识这里的家。我们听屋檐化雪的滴漏,叮叮咚咚的,敲打着我们的日子。我们还任由那只家猫赖在我们腿上假睡,有时我们也同它开个玩笑,突然抽空了腿,看它惊慌失措的样子,等它明白过来只不过是一场玩笑后,就又“喵。喵。”地爬到我们身上来。这种时候我们最爱听老人们讲故事,三国、水浒、三侠五义,于是我们也“桃园结义”,平添了做人的几分豪气。

家门的那个老伯,耳朵从年轻时就背了,他虽然并不认识字,可有一肚子故事。我们央求他讲,一个接一个,不让他停歇。他的故事多为小姐和公子的故事,宣扬的是美好的人性,使我们早早就知道人性的善恶和美丑,知道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知道了积善聚德的道理。有时他讲累了,不想讲,我们就哄他,给他捶背倒茶,于是他又开始讲了,还是公子和小姐,还是那些恩恩爱爱的事。

孩子要哄,这话不假,现在来看,其实老人更要哄呢。在我的老家,就有一些老人,他们所知道的事情真能胜过半部聊斋,只是没有人重视,没有人妥善地把他们一辈子的经验总结下来,他们多像野外的那片梅林,开自开,谢自谢。我的那位家门老伯,就是这样的老人,可惜他讲的那些故事我大多都忘了,偶尔能记起来的一星半点,就更让我怀念那悠远的童年日子。那日子虽苦,可真好啊!

南方的雪是年年渐少了,冬天跑到水面去溜冰的情形已经成为今天孩子们的梦想,屋檐下拖一条条长长冰凌的情形再也见不到了,下雪的日子已经走进了人们的记忆深处。它们走远了,轻易不会再回来。虽然我爱雪的天性并没有什么改变,但总不如从前那样能与它作一番肌肤相亲。这不仅是长大之后心情上的迁变,更主要还是身体上的病弱,我这豆腐渣一般的身体恐怕再也经不住雪天的寒气所勒了,即便是待在有暖气的房间,那些从门缝里钻进来的凉风,仍然会弄痛我后背上的那几根骨头。尽管如此,可我还是很怀念从前那些有雪的日子,还打什么诳语呢,是真的怀念呀。

今天,望着窗外飘扬的雪花,我头脑中又断续明灭地想起从前下雪天的光景。然而,隔着三十多年的风雨之路,我还能回得去么。

2.端午的日子抒情散文 篇二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紧扣题眼

抒情散文的内容包罗万象, 阅读时要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 首先应从标题入手, 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抓住标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 《白杨礼赞》一文中, 通过对 “白杨”进行 “礼赞”, 借白杨树高大的形象, 赞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 歌颂他们坚强、质朴、力求上进的精神。《囚绿记》中作者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 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圣洁灵魂。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 朝夕相处, 息息相关。被囚的常春藤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作者借助绿色的生命, 意在当时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 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 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 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二、双针竞引双丝缕———穿针引线

线索是贯穿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 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抒情散文如果没有恰当的线索, 全文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文章的线索, 就可以理清它的结构。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以“游踪”为线索, 如《绿》, 作者的三个观察点是坐在亭边、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观察的视角分别是由远及近, 由低到高, 再由高到低;以 “某种感情”为线索, 如《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 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读下去, 可以提炼出文章的纲要, 为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奠定基础。。

三、中心有朵耍花儿———慧识文眼

抒情散文大都采用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文章的中心, 而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 反映文章中心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了文眼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主旨, 这样就可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济南的冬天》以“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为文眼, 写出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 中心明确清楚。

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 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有时也可能在开头或中间, 有时还可能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如《鼎湖山听泉》的文眼在结尾几段。作者在听完鼎湖山的泉水后写道:“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 历史的变迁, 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新陈代谢的声部, 由弱到强, 渐渐展开, 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里通过听泉, 从而透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 表现了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并不断升华, 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美是无处不在的, 是充满生机的, 历史是向前发展, 生生不息的这一主题。

四、刻样衣裳巧刻绘———由文生画

抒情散文的阅读, 需要仔细品味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朱自清的《春》一文, 作者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五幅图画。第一幅是春草图, 描写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它的色彩、质感、覆盖面在描绘中具体可感。 第二幅是春花图, 树上———树间———树下, 动静结合, 色味结合, 虚实结合, 高低结合, 明暗结合, 绘出了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春景图景。第三幅是春风图, 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绘。第四幅是春雨图, 着力描写春雨的多和细密, 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展示了春雨的特点和人们对春雨的喜爱。第五幅是迎春图, 作者着力写春早人勤。最后赞美春天, 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鼎湖山听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鼎湖山的泉水, 来到不同的地点, 描绘不同的图景, 文章描绘了鼎湖山四幅图画。第一幅图是初闻泉声图。作者下了江轮过了寒翠桥时就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 泉声非常清朗、悦耳动听, 使人的心情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而“顿生雀跃之心”。第二幅图是初见泉影图。顺着行踪来到山中, 由于到达山间树林茂密, 泉水隐入其中, 有时在林木疏朗之中隐约可见, 一闪而过, 再去寻找时却不可得。此时作者把它形象地比喻为 “膝下的爱女”, 当“我”伸手欲揽时, 她却远远的跑开;当“我”假装不顾时, 却悄悄跑近, 依偎在“我”的身边“好一个调皮的孩子”。第三幅图是近听泉声图。依山拾级而上, 来到补山亭, 越是向山的高处攀登, 树木越茂盛, 绿意就越浓, 但泉影就越不可寻, 而泉声却越发悦耳, 写出了山泉青春的气息。第四幅图是倾听泉声图。听到钟声, 依山而上, 来到庆云寺。借宿寺旁客房, 如枕泉而眠, 倾听鼎湖山的泉声, 表达听泉的感悟。

五、品味语言———闲境总能精妙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它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 能够陶冶读者的情操, 赏析文章的语言有效地进行积累, 可以开阔视野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提高文学素养。抒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优美凝练, 富有音乐美, 简洁准确, 质朴自然。例如朱自清的《春》中,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一个“闹”字用得很传神, 写出了春天到来时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的特点, 蜜蜂赶来采蜜, 也写出了花的清香、浓郁、醉人。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 具有生命力、活力,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作者的行文方式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语句组织形式。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夸张等。例如借景抒情的手法, 《夏》通过对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暑气蒸腾、农民辛勤劳作几幅画面的描写, 写出了夏日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表达了对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白杨礼赞》文中茅盾用尽笔墨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笔直挺立的干, 紧紧靠拢的枝, 片片向上的叶, 光滑淡青色的皮, 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树, 着重写它的神采、姿态、精神和品格, 给予它激情的讴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是把它当做一个象征体, 象征着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每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都寄托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凝聚着作者的深情。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 读懂是前提。读懂这类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整体感知全文, 把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悦读”抒情散文。

摘要:初中生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 要抓住标题,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准线索, 理清文章的结构;找出文眼, 把握文章中心;描绘画面, 明确景物特点;品味语言, 感悟散文语言之精妙;分析手法, 领悟写作技巧。

3.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篇三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4.一起走过的日子的抒情散文 篇四

回忆往事,那一切就如同明丽的星星,照亮前方的道路。

多想,多想折下一束阳光,挂在你们的窗前,不为那份温暖,只为那份干净的永恒。

多想,多想扶起那一段烛光,放在你们的桌旁,只为那份明亮,那份记忆的清朗。

多想,多想捧起那一缕月光,装在你们的心田,只为那份沉宁,那份回忆时的向往。

可能,你们是我记忆里那时而晴朗时而灰暗的天,让我回忆是,总感到那份朗润,那份沉默。

可能,你们是我记忆里那清脆而辽远的草原,让我回忆是,总感到那份愉悦,那份明晰。

常常寻找着书桌上那被叠叠书本遮挡的照片;常常却又隐藏住心中对回忆的伤泪;常常又拿笔写下回忆往事时心中的苦闷,并沉默在那字间的`天地……

雨又落下了呢,落在大地上,溅起了我的心绪,雨很小,很轻巧,却仿佛包含着那沉沉的哀伤……

渴望,久久的回荡在心底里那无名之地。希望回到你的身边——那个梦与回忆开始的地方……

一天,总是从太阳在东边升起的那一刻开始的,让人欣喜,又让人彷徨;抬起头,望着那初升的太阳,我总会扬起嘴角,微微地笑着,期待着这一天将发生的一切,不管是开心的,还是悲伤的,不悦的,我都会藏在心里,将它珍藏。因为……我知道,这一切又像你们一样会离我而去……总有一天,悄悄地,默默地,无声的……

一天,又总是从星河月辰升起,发出雅致的光辉时结束的,让人冷静,又让人遗憾。望着那颗颗明星,望着回忆,心间的记忆便像那划过天边的星辰,引领我前往梦的起点,展开冻结的翅膀,飞跃限制的空间……结束,是伤感的,是难忘的,同时,也是无法抗拒的。但又是何时,我开始忘却这些感受,而去期盼下一个开始——一个崭新的开始。可能是你们,那个我回忆开始的地方——那个深幽而明媚的地方……

开始,经过,结束,是每一个时段都会有的回忆,可能不去在意会更好,但尝试去享受从中的一切,说不定,你会感受更多……

5.当猫奴的日子的抒情散文 篇五

小时候在老家,我就喜欢猫,小猫刚生下来时,我就把馒头嚼碎了喂它,一直喂到长大,我母亲常常埋怨说,我太惯着猫了。没办法啊,毛病已经惯下了,我不嚼碎它不吃啊。后来在学校里,老师批评一个经常抄袭作文的同学时说:“吃人家嚼过的馍没有营养!”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拿嚼过的馍馍喂猫了。

那时候家里养着猫也养着狗,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猫和狗的关系却非常紧张,我家猫常常被我家的狗追着满院子乱跑,到最后猫总会选择跃上院子里的那棵核桃树。而我们家的狗却身手矫健,在猫已经跳上树的时候,居然还能扑到树下,腾空而起,把猫的尾巴咬下一节来,所以小时候养的那只半截尾巴的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寒冷冬季的晚上,我家猫温暖的去处就是我暖和的被窝,被窝里猫均匀的呼噜声成了我最好的催眠曲。以后外出打工,基本就看不到猫了,家里老鼠少了,也就没再养猫了。

进城生活后,大约在前年,女儿突然表达了要养猫的愿望,我和妻都表示了反对,我们的理由是,我们挤身于城市的缝隙中,人要打个转身都觉困难,那能给猫一个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前乡下养猫,住处都留着猫洞,猫进出自由,有着广阔的活动天地,除了吃之外,猫的排泄问题都可以在人的视野之外解决。城里这巴掌大的地方,对它来说无异于囚禁,卫生问题怎么解决,又如何能让它生活的好呢。

任性的女儿把我们的警告当成了耳旁风,在一个周末,给了我和妻一个措手不及,回到家,她从她带回的纸箱中捧出一只小猫来,看着生米已成熟饭,我和妻也没有过度的反应。这只小猫差不多一个月大小,女儿当即给它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富贵”,为讨好她妈,还特意让它跟她妈一个姓。于是,这只猫就有了和人一样的名字——“黄富贵”。

跟“黄富贵”一起带回家的还有一个圆的塑料盒子,上面有盖,前面有门,女儿说是猫厕,我仔细一看,那上面画了不止一只猫。我不无担心地问女儿如何教会它使用猫厕,让它成为一只文明的猫。女儿说,它会自己上厕所,我将信将疑。女儿给猫厕里装了猫砂,盖好盖子,“黄富贵”走了过来,闻了闻,一头撞开了猫厕的门跨步走了进去,里面顿时响起爪子扒动猫砂的声音。只一会儿,“黄富贵”就乖巧地走了出来,看看女儿,再看看我,一声“喵呜”,径直走向那只盛着猫粮的碗。

看来我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了,我立刻有了心情去近距离的观察它,逗它,女儿说“黄富贵”属于品种猫,是什么“美短”,圆乎乎的脑袋,圆圆的大眼睛,比小区里满地跑的土猫是好看多了,女儿是花了不少钱特意选了好看的。唉!看脸的时代,连猫也不能例外!

“黄富贵”活泼好动,贪玩,妻给它立了规矩,吃饭不许上桌,睡觉不许上床。看着它那呆萌的样子,我的爱心早已泛滥,那管的了那么多,在我们准备吃饭的时候,它就早早的坐在凳子上,占好了位置,只是还不敢上桌,就把脑袋伸上桌面,看着我们每一个人吃饭的嘴。看得我实在不忍心,就撕一块肉放在桌上,它试探着上了桌面,有了我的庇护,“黄富贵”的胆子越来越大,他会把盘子里煮熟的鸡蛋捞在桌子上,再弄到地上,像球一样拨弄着满地跑,直到鸡蛋皮掉光了,蛋黄出来了,吃掉蛋黄方才罢休。我佯装很愤怒对“黄富贵”大喊大叫,它却没有一点很害怕的样子!

让妻改变对“黄富贵”看法并且喜欢它是缘于“黄富贵”的一个举动,每天六点,“黄富贵”都会准时上床,嘴巴凑到还在睡觉的妻的脸上,两只前爪不停地踩着妻的头发,打着呼噜,一脸享受的样子,我并不理解“黄富贵”的这种行为,妻说,这是“黄富贵”把她当着妈了。

“黄富贵”是个公猫,一天,女儿说要给它做绝育手术,让我和他一起带“黄富贵”去宠物医院,我找了理由,毫不迟疑地拒绝了,这么残忍的事我才不会去干。最后是妻子和女儿去的,从医院回来的“黄富贵”眼睛里全是哀怨,为不让它舔到伤口,医生给它脖子上套了个漏斗状的塑料圈,后来发现它还是能舔得到,我和妻赶紧找了一块布,中间剪了4个洞,穿过它的`爪子,布的两边剪成条,系在它的背上,穿上了马甲的“黄富贵”似乎更难受,走路时肚皮贴着地,匍匐前进,我看着都难受,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掐指算着日子,好在伤口好后早点给它解绑。

“黄富贵”每天除了玩一会儿,就是悠闲地漫步于家里的角角落落,像是在巡视,连很高的柜子顶上也不放过,当我打开衣柜或者拉开抽屉时,它一定是要进去检查一番的,不骂它,是不会出来的。那天,我从超市买了个蒸锅回来,拆掉包装,放在地上,我在一旁收拾完垃圾,一回身,“黄富贵”端端正正坐在蒸锅里,一脸得意。我哭笑不得,吼道:“这是锅啊!赶紧滚出来吧,该红烧,该油炸我还没想好呢。”

我们上班后,就只有“黄富贵”在家里了,和许多猫奴一样,都会觉得猫自己待在家里会很寂寞,我曾想过要不要养个老鼠、乌龟或者小鸟之类的活物,做“黄富贵”的玩伴。最后想想,还是再养只猫吧,一只也是养,两只也是喂。不过妻是绝对不会再答应的,想到这里,我悄悄地和女儿商量,一拍即合,她竟早有此意。我俩商定,她负责把猫弄回来,我来负责善后。

女儿很快从救助站里领养了一只小花猫,又瘦又小,脖子上的毛掉了一大片,似乎大病初愈的样子,连叫一声的力气都没有。“黄富贵”看到它的第一眼,似乎吓了一跳,后退了一下,瞪着眼睛看,接着就竖起了尾巴,呼啸着扑了过去。等我撵到“黄富贵”跟前时,小花猫已经窜进一个很小的只能容得下它自己的柜子间的夹缝里了。这一切显然已经惊动了在厨房里做饭的妻,当她看到小花猫时,比“黄富贵”还愤怒,叫嚣着要把它扔掉。我了解妻的脾气,扔掉只是个气话,我们谁也没当回事,三分钟过后,一切归于平静!

小花猫来了一个星期后,发生了一件我们谁也没想到的事,“黄富贵”病了。三天没吃东西,爬地上一动不动,我在想,难道是因为家里多了一只猫的缘故,生气了,绝食了!不至于吧。再仔细看时,发现它的嘴巴都烂了,像是口腔溃疡。带它去宠物医院检查,医生说可能是新来的猫传给了“黄富贵”什么病毒,也有心情不好的因素,我暗暗想,这什么猫啊!

鉴于我在收养小花猫这件事上的突出贡献,女儿把小花猫的命名权给了我。取名前我总结了“黄富贵”的一贯表现,它现在可是富贵命啊,刚到家那会儿,给什么,吃什么,慢慢地标准越来越高,猫粮要吃进口的,鸡肉猪肉看都不看,只吃虾、螃蟹一类。感觉就是什么贵才吃什么,比我的伙食不知好了多少啊。一度我都怀疑是不是这名字的原因啊。

小花猫以前可能是只流浪猫,得让它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刚来时像个小叫花子,就叫“花花”吧!“花花”是女猫,接下来的表现如我所愿,从来不挑食,“黄富贵”不吃的东西给它都吃,它还不缠着人要,吃饱了就躲起来睡觉去了。“花花”的脾气有点暴躁而冷酷,它拒绝洗澡,不要人抱,逗它生气了会咬人,还会伸爪子挠。

为了与“花花”拉近距离,吃饭时我常常给它一些食物,馒头、面包,玉米,它都吃,一次,它居然去舔我刚喝完啤酒的杯子,我索性把啤酒倒在它的盆子里,它竟然如同喝水,真是随了我了。

“花花”来了也快一年了,和“黄富贵”的关系是日渐亲密,追逐和打闹随时都在上演。我发现,只要“黄富贵”发出一种特别的叫声,“花花”一定会跑过去。“黄富贵”已经被我喂成来大胖子,有十四斤了,“花花”也长到了七斤多,长手长脚,身手敏捷,打起架来,就喜欢拍打“黄富贵”的脑袋,像在猫架上争抢位置这类的打斗,“黄富贵”是捞不到什么便宜的。在地板上就不一样了,“黄富贵”会依靠自己的体重优势,趁“花花”不备,高高地跳起来,重重地扑下去,压在“花花”身上。“花花”自然经受不住这样的冲击,挣扎着爬起来就逃,“黄富贵”随后追击,”花花”会聪明地选择跳上一个“黄富贵”去不了的地方,如挂在墙壁的电视机上或者挂在墙壁的空调上。还在地上的“黄富贵”望了又望,瘫在了地上。

一个凌晨三点,我还做着美梦,突然一个毛茸茸的爪子打在我脸上。我伸手摸了摸脸,揉开迷糊的双眼,就见“黄富贵”悄悄地伏在我枕头边,大气也不出,这时我听到了远去的蚊子的声音。我知道了怎么回事,我的心碎了一地,赶紧爬起来给“黄富贵”喂了一块它最喜欢吃的零食。

我的精心照料似乎感化了“花花”那颗冷酷高傲的心,周末在我在家的时候,它也不躲起来睡觉了,我在哪儿,它就爬我脚边,我在桌前打电脑时,它会抬头望着我瞄瞄叫,我应它一声,它就跳了上来,挤在我这张又小又放满东西的电脑桌上,半个身子盖住了半个键盘,我只好把电脑往一边再挤一挤,给它腾出一块空地,再看我的电脑室时,屏幕上一大堆被“花花”压出来的乱七八糟的字母。

晚上睡觉,“花花”会来床上蹭蹭我的手,然后去床的另一头离我脚不远的地方,静静地躺下来。凌晨时分,看到我醒了,它又会跑过来蹭蹭我,是不是要我起床,我不知道,之后就一直趴在枕边的床头柜上。

一天下班回家打开门,没有看到“黄富贵”喵呜一声迎过来,我感觉不对,立刻在屋子里大声叫,还是没有”黄富贵”的影子,我们都慌了,跑到楼下叫着“黄富贵”的名字,从楼下一个堆满纸箱的角落里传出轻轻的猫叫声,我立刻过去掀开纸箱,下面蜷缩着“黄富贵”,我抱起它的时候,它狠狠在我胳膊上抓了一下,也许觉得太委屈了,从没在门外待过这么长时间。原来我们早上出门时,他悄悄溜出门,跑上了二楼,我们却没发现。悬着的心得以平复,猫俨然已经是家里的一员。

6.端午的日子抒情散文 篇六

不知不觉中,我们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

比如:天真、依赖、浪漫……

还有许多

细细一想

我们再也不会扯着妈妈的衣角

叫妈妈用泡泡糖吹泡泡给我们看了

再也不会拿着一角钱

仔细研究它的条纹、估量它有多贵重了

再也不会对一颗不值钱的玻璃球——

爱不释手了!

不知不觉

时间吞噬掉了本属于我们的很多东西

然而它又像教师一样

冶炼我们

让我们长大、成熟

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们懂了许多东西

似乎看透了很多东西

也多了许多担忧

多了许多要去思考的问题

我们长大了

要学会承担了

要学会面对

不能再一味地躲避自己

不想面对的事情了

真得很怀念小时候

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可是

那样的日子却无论如何

都已经回不来了

独留记忆

还深深地印在我们心底

无法抹去

怀念、感伤

也只能这样了

那些逝去的日子

已经回不来了……

……

7.写景抒情散文专题教学初探 篇七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类散文,三篇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从专题教学上考虑,《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是借景抒情类,《囚绿记》是托物言志类。因此,将《囚绿记》抽出来,另与其他托物言志类散文组成专题进行教学,将《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进行专题组构上的重新审视与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写景抒情散文中景是作者情思的主要载体,作者常会意藏于景,以景显情,将自己的情思借绘景传达给读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读者阅读此类散文的关键就是要缘景悟情,析景悟情。

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作者情感所寄托的载体——灵风景——有时不只一个而可能会有多个。当一篇散文中出现多幅图景来展现情思时,文中描摹的几幅风景像展板一样,孤立地为读者奉献出几张旖旎风光,还是这一片片风景中“埋藏”着一条连续的“情脉”,“潜伏”着万千情思?毫无疑问是后者。然而对学生来说,解读一幅图景感悟作者情思都很难,把握多幅图景中寄寓的情思就更难。更值得关注的是,某些教师在分析此类散文时还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将散文中描写的一幅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活生生地割裂开来,“单摆浮搁”地一幅一幅解读、赏析,这样就无情地斩断了贯穿于散文整体的“情脉”。故此,笔者试图通过专题教学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教给学生解读这类散文的一些方法。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属经典,笔者以前教学《荷塘月色》会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对四、五两段的赏析上。因为这两段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写景段落,修辞、写景角度、写景手法等等,有着不少可以赏析的地方。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课时,将教学重点就直接简化为对这两段的赏析上。如此阅读,缺乏文本整体阅读意识,没有把文中的三幅图景当做连环画般合起来读,自然就对作者贯穿于全文的整体情思把握不够。于是,学过后学生脑中就只留下了优美的写景段落,对作者借景抒写的情感理解浮泛,仅停留在作者借景传达出对“荷塘”和“月色”的喜爱这一肤浅的理解上。学《故都的秋》,也会带学生一幅幅秋景地赏个不亦乐乎,但对五幅秋景也缺乏整合意识,所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也是支离破碎的。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在表达情感上均是借景抒情,以景显情。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两篇有个共同的特点—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荷塘月色》着力描绘了荷塘月色图、《采莲赋》中的江南采莲图、《西洲曲》中的江南采莲图等三幅图景,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来展现自己的情思;《故都的秋》更是绘出了饱含浓浓秋味的五幅秋景:庭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它们代表着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类散文中景与情的两种不同类型,我姑且将其概括为“景异情移”和“景异情不移”。一篇文章绘出景物不同的多幅图景,可谓是“景异”;作者的情感随不同图景而呈现出的不同,可谓是“情移”。

《荷塘月色》属“景异情移”类。荷塘散步,朱自清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他借三幅连环画般的图景,展现了自己情感的变化:因为“心里颇不宁静”,于是去荷塘,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不宁静的心情得到了暂时的平复,“荷香月色图”就显示出作者暂时摆脱了白天的不自由后获得了片刻宁静的心里感受。然而蛙与蝉的聒噪又将他拉回了不宁静的现实,但他还是想摆脱,于是就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第一幅“江南采莲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明丽欢快。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中,少男少女们热闹地嬉戏,自由地谈情说爱、说笑打闹。作者借这幅欢乐热闹的“江南采莲图”传达出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也反衬出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但喜悦又稍纵即逝,“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不无羡慕的一句话把作者的情绪又重新拉回了不宁静。荷塘抬抬脚还可以去,且能让自己从不宁静中暂时抽出身,而欢乐热闹的六朝时代却是无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中的句子”,援引的四句,展示出一幅女子思念情人的图景。其实,作者借之表达的也是自己思念“情人”的痛苦,只不过这个“情人”是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罢了!追寻自由而不得的他此时的灵魂是痛苦的,这份痛苦恰借《西洲曲》中的“采莲图”传达给了读者。总之,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展现出了情感的起伏波动,真可谓是“景异情移”。

《故都的秋》是“景异情不移”类。五幅秋景——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均透射出了“清、静、悲凉”之意,五幅秋景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指向,即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郁达夫对故都的喜爱与眷恋,他的感伤与落寞,凝聚在了小院低矮的破屋外,树叶间渗出的一丝一丝清朗的日光里,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里,疏落尖细的秋草里,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扫帚的每一丝细纹里,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都市闲人微叹的互答里,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将这五幅秋景合起来想,会看出作者的情感非但不移,反而是借一幅幅秋景图层层渲染,将本就很浓的“故都的秋味”点染得愈加浓烈,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之情也表达得愈加浓烈。

如此引导学生阅读后,可再提供几篇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的高考原题和模拟考试题作为延伸阅读,检验一下学习效果。

8.试谈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篇八

(一)

“我想随处可写,随时可写,时间和空间里,开满了空灵清艳的花,以供慧心人的采撷”(冰心《往事(十八)》),冰心自己就是采撷那“清艳”的花的“慧心人”。诚然,她在“五四”时期还只是一个怯生生地探讨人生的年青的女作家,她所接受的教育、自身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她在散文作品中袒露的感情世界还只是一个比较狭窄的天地,她向读者诉说的无非是她所吸吮的母爱的甘露,她能忆及的也仅是她孩提的梦境,而她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丝毫不可挪移,不容假借”,“其中只有一个‘真字”。这种“真的文学”,使她“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行云流水似的,不造作,不矜持,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茅盾曾说,在冰心早期散文中,“她把自己反映得再清楚也没有了”。因此,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首先在于她那特有的温柔而率真。

冰心早期的散文,可以说都是擎着“爱”的旗帜而作的。她的《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往事》以及《南归》,充溢着“对父母之爱,对小弟兄小朋友之爱,以及对异国弱小儿女,同病者之爱”,甚至对小动物的爱。爱“使她的笔底有了温泉水似的柔情”,这股柔情不事雕琢,掏心倾诉,坦率真白。例如。她曾为自己使一个温柔的小活物——小鼠遭不幸而觉到“心上飕的着了一箭”,感到自己的“堕落”而深深地“忏悔”(《寄小读者·通讯二》)。

这种温柔而率真的感情表达是有其独到的方法的。首先是,她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常常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揉入些许描写与议论,融情人事,使得她强烈的主观抒情不仅塑造了她独特的“自我”形象,而且还具有了一往情深又清澈如水的突出特点。其次,她又常常以独白、书信、笔记的方式来直抒胸臆,显其爱浓情深。《寄小读者·通讯十》在冰心的《寄小读者》整个通讯作品中,有突出的思想艺术地位。就其抒情特点来讲,也是相当突出的。文章开头用“我常常喜欢挨坐在母亲的旁边。挽住她的衣袖,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事”一句启始,整篇共复述了十一个孩提时代的小故事。例如:

“‘有一次你病得重极了,地上铺着席子,我抱着你在上面臃行。正是署月,你父亲又不在家;你断折续续说的几句话,都不是三岁的孩子所能说的,因为你奇异的智慧,增加了我无名的恐怖。我打电报给你父亲,说我身体和灵魂都已不能再支持。”

这里,缓柔的叙事渗透着满盈的感情,母亲对女儿患病的焦急不安和关心爱护之情,女儿复述此事时对母亲的感激、挚爱的思念之情,都流淌于笔端,朴实动人。在复述完幼年的故事后,作者又荡开笔锋来了一段抒情,竭力歌颂母爱:

“她的爱,不是因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摒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爱着我,她也爱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请小朋友和我同声赞美!”

冰心所竭力赞美的“母爱”,其性质及影响作用,评论家已多有评价(如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略》,不复赘述。而她那自由直白地倾诉自己的心灵、抒发诚挚感情的文字,一直打动着我们的心。

自然,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不能仅仅归结为艺术手段,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文章写到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冰心《关于散文》),应该强调,正是对自己所述写的人、事、景、物有着深切的感情,才使她笔下的抒情具备了女性独特的温柔动人的魅力。

(二)

甜润而忧愁,是冰心早期散文中的另一抒情特色。

“我的生命中只有‘花,和‘光,和‘爱;我生命中只有祝福,没有咒诅。”(《寄小读者·通讯十三》)对一切母爱、童贞、大自然美的讴歌,对如同初融的春水满溢奔流的回忆,都使她的抒情洋溢着甜润的柔情。然而,从只知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恋,互助与匡扶”到认识到“人世间是同情带着虚伪,爱恋带着装诬”,从对于宇宙生命的探求的无结果到又“撷到了生命花丛中的尖刺”,造成了球心种种不可解决的烦闷,因而,她的文章中,时时流露出了悲观伤感的情调,加之于她后来客居国外,远离乡土亲人,病魔缠身的境遇,她那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心,更充满了难言的怅惘和忧郁。所以在她这时期散文中,往往渗透着丝丝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她在回忆中充满了含泪的微笑,在她别离前所得到的亲人爱的“光荣”中更有“凄恻”之味,病中得到的抚慰的温暖倒让她勾起了离别的情愁。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一》中,她述说了身居国外而又因病住院时,一个圣诞节之晨的喜愁之情:

“……正在凝神,看护妇出来将我的床从廊上慢慢推到屋里,微笑着道了。圣诞大喜,便捧进几十个红丝丝绳绕。自纸包裹的礼物来。堆在我的床上。一包一包的打开,五光十色的玩具和书,足足的开了半点钟。我喜极了,一刹那顷童心来复,忽然想要抱到母素床前去。播醒她,请她过目。猛觉一身在万里外!……只无聊的随便拿起一本书来。颠倒的,心不在焉的看。”

受到“爱”的关怀的刹那的“喜极”之情,又被“猛觉一身在万里外”的恋亲之思、孤寂之感扰乱冲散。在喜悦的温情中总要撩起几丝悲绪,其脆弱敏感的心中总是“复杂的蕴结着欢慰与悲凉”。这就形成了冰心早期散文抒情中统一的特色。她说过:“我的‘诗的女神只是一个,‘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就让她这样的抒写也好。”

冰心的散文作品中常常利用悲喜相交的场面来抒发这种甜润而忧愁的情感。特别突出地是表现在《南归》中。《南归》是冰心献给亡母的一支哀曲,是她那宣扬“爱的哲学”思想的篇章中“最鲜明、最灵活、最酸楚”的几页。就在这充满真切、庄严、悲哀之情的散文里。她剐出心裁地写下了二个“喜剧”场面,一是在母亲弥留时刻。全家提前“欢”度新年假扮喜乐的情景;二是庆祝父母结婚四十周年。儿女要父母重温新郎新娘旧梦的一幕,喜中有悲,悲中有喜。如同一杯醇酒,甜柔中而又少不了一丝丝苦味。

(三)

作为一个具有典型的女性作家阴柔风格的冰心,她在坦爽地尽情地抒

发她那温柔伴忧愁的情怀时,又显示出她抒情的另一个突出的特色——婉约而轻逸。

冰心早期创作往往将传意描物写得跌宕有致,摇曳生姿。委婉隐约。如她和弟弟们驰骋着想象,描写出海的女神的动人形象,幻想着做一个“海化”的青年,抒发出自己的美学思想(《往事(十四)》);她写她在太平洋船上迎接惊涛骇浪的来临,以此来证明自己确是“父亲的女儿”。在《南归)中,每至母亲逝世的点钟,弟弟便催促众人提前散去睡觉,因为物在人亡,触目有伤。

借景抒情的运用,使冰心的叙述语言别具一格。

《往事(二)之三》写她在一个万籁寂静的冬季月夜临境的感受:

“今夜井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在作者的笔下,井中月下的青山是人间的“仙境”,“充满了凝静、超逸、庄严,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面对这清幽的夜景,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为这夜“不宜于将军夜猎”,“不宜于燃枝野餐”,“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不宜于高土徘徊,美人掩映”,月夜的青山只宜于“病中依枕看月的女孩子!”于是,悠逸之情顿生,作者思绪万端,有如水的客愁,有如丝的乡梦,有幽感,有澈悟,有祈祷,有忏悔,有千种话……

作家由人间进入“仙境”,又进入“幻境”,“泛人七宝莲池”,“参谒白玉帝座”;“有天上的重逢”,“有人间的留恋”……柔情掩过淡愁,飘逸随之而出。

(四)

冰心自己在《回忆“五四”》一文中说:五四时期,“另一部分青年,包括我自己,就像一泻千里的洪流中的靠近两岸的一小股,它冲不过河岸的阻力,只挨着岸边和竹头木屑一起慢慢地挪动着”。“五四”的狂飙,震动了年轻的冰心,她满怀热情地投身于这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中,以文学创作来探讨人生的真谛。但毕竟由于生活天地的狭小,家庭生活的优裕,又加上接受了教会学校教育及泰戈尔唯心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她的反抗缺乏强烈与坚定。热望以“爱的哲学”使青年从空虚、苦闷、悲哀中醒来。走上热爱人生、改造环境的道路,同时也以此来安慰自己寂寞和苦闷的心灵。她要使自己的创作,“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经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悲凉”(《寄小读者·通讯十五》)。要做到这一点,她只有到现实外的过去了的生活中去追忆了。因而,如前所述,在她的散文中,“爱”充溢着一切,在抒情上带上了一种脉脉的温柔,又渗透着丝丝的忧愁。不仅如此。这种抒情的特色,也是她早期创作审美思想所追求的,她叹赞泰戈尔作品的“澄澈”中的“凄美”,使自己得到了“凄美的快感”。以为“美在深幽”。这种审美趣味,使其散文抹上了她所独有的抒情特色。

冰心是以自己独立的创作个性取得成就的,她的散文中的抒情特色自然是由她自己的创作个性所决定的。评论家常常把同时代的冰心与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相并提,赞誉他们散文所同有的漂亮、缜密、清新的风格。的确,他们都有寂寞的心情,抒发的都是具有“自我”形象的复杂的情怀。然而,思想上、个人经历上,生活境遇上的不同,又使他们抒发的情怀各有不同的特色。朱自清对世态炎凉的体识,使他抒发的悒郁、苦闷的情怀更浑厚,而冰心对“爱的享受和憧憬,使她的抒情显得轻柔飘逸”。这种抒情特色的区别表现在抒情手法上,冰心往往边叙边抒,一般在叙事后有独白的抒情,是为触景生情。朱自清则较少冰心那样独自情怀,而常寓情于事。如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十》中对小时所受母爱的回忆,朱自清《背影》中对少时所受父爱的追忆,都各有特色。因而,“冰心只是冰心,不是任何其他人”,她的“特有的作风,使她成为现代中国女作家的第一人”(李希同编(《<冰心论>序》)。

正是冰心以她所特有的女性的细腻的情感,玲珑的文笔所显示的上述抒情特色,吸引了“五四”时代的广大的尤其是青年的读者。阿英在《谢冰心》中说:“青年的读者,有不受鲁迅影响的,可是,不受冰心文字影响的,那是很少的,虽然从创作的伟大性及其成功方面看,鲁迅远超过冰心。”他认为冰心在那个时期的彷徨苦闷的情绪,“乙乙欲抽”的情怀,清新隽丽的文字,“建立了冰心当时在创作界的权威”。(阿英语)

9.端午往事抒情散文 篇九

我的故乡号称千年古镇,民风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尽管人间沧桑,世事变迁,可优良传统代代传承,一直沿袭到如今。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说到端午节,就不能不谈到“吃”和端午节的习俗。

当然,议题自然地联系到吃粽子,其实,这只是端午节目内容之一,其他还有挂香袋,插蒲艾,喝雄黄酒,龙舟竞渡等习俗与活动,而这往往与纪念我国一个历史上爱国诗人屈原须臾不可分离。所以端午又称“诗人节。

我的故乡河网纵横,水系发达,尤以盛产优质大米名扬天下。加上与洋口渔港毗邻相望,相距不远,梭子蟹、大小黄鱼、文蛤等海鲜货源充裕,四季不绝,且价廉物美。

端午期间正是鳓鱼上市的季节,这时的鳓鱼肉质肥厚、味道鲜美,是一道人见人爱的上等佳馔。也是故里乡亲过端午必备的饕餮美味。外埠人士到此常常大块朵颐,一饱口福,赞不绝口。老家过端午节有四样东西不可或缺,只要条件允许,那是节前必备无疑,它们分别是鳓鱼、咸鸭蛋、粽子和苋菜。

镇周围沟塘芦苇荡星罗其布,不计其数,芦苇长得葳蕤蓊郁,随风摇曳,“你推我挤”, 发出“沙—沙—沙—”的声响,似梦中絮语,又像顽童嬉戏,远处一瞧,广阔无垠,宛如起伏宕荡绿色波涛,很是壮观。裹粽子的芦箬、糯米,自然不愁来路。

但不知为什么,童年记忆中的`端午节,却难以寻觅到故乡龙舟竞度的热闹场景。

我的奶奶是个身材矮小,裹小脚的女人,走路颤颤魏魏,总是跑不快,似乎一阵风就可能将她吹倒。我的孩提时代就是在她的怀抱呵护下度过的。

可是“人不可貌像,海水不可斗量”。 奶奶做家务、忙饭菜,风风火火,麻利地道。勤谨持家,里里外外却是公认的“贤内助”,一把好手。对于农历节令与民间风俗习惯,可以说不啻一本“百科全书”。虽不识字,却如数家珍、稔熟於胸。针线活、包粽子,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堪称“行家里手”。 奶奶心地善良,家境虽然不宽裕,但遇到上门乞讨的人,如无钱,多少总要施舍一些碎米。

端午节前夕,奶奶早就忙活开了,首先对买来包粽子的糯米、赤豆、红枣等食材进行筛选,将混在里边的砂砾、虫蛀等杂质悉数剔出,经过奶奶精选的糯米,粒粒晶莹剔透,粉白烁亮,红枣颗颗圆润饱满,果肉肥厚。

那时不知是家境衰落,还是习惯使然,奶奶从不裹肉粽,蛋黄粽。但哪怕是没有馅的糯米粽,我一样吃得启齿留芳,津津有味。

其次是上街选购芦箬。奶奶选芦箬相当仔细、考究,质地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她说,嫩的宽度不够,老的发脆、缺少韧性,易开裂。她说让她到芦荡亲自摘芦箬,一定要选芦苇中部偏上的芦箬,一是宽度恰到好处,二是裹的粽子味道纯正,特别清香。说归说,可惜她腿脚不便,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购得芦箬还得进行修剪,上部的芦梗结合部或凹槽剔除,使之保持平滑,以便于裹扎。然后净水冲洗干净,再以沸水烫一下,放在阴凉处备用。

包粽子时,奶奶嘴里衔一根稻草细绳,供捆扎之用,然后, 将两片芦箬卷成一个封底漏斗状,用小酒盅将水浸过的糯米倒进,待溢出时将红枣放进,还要用大拇指沿四周夯实,最后手觜并用,将其扎紧,一个粽子才算初具雏形。

我最喜欢看奶奶裹粽子,她包的粽子与众不同,别居一格。下边三个角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而上边的一只角却兀然高立,似乎成了一个稚体尖塔。她包粽子耗材不多不少,都是两片芦箬。所以,奶奶包的粽子个个如样、大小一致。摆在桌上显得修长苗条、造型俊美,煞似竹林里悄然破土、争先恐后萌生的一株株春笋。

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她裹的棕子与人家不一样,她说这样熟得透,芦箬的香气才能渗透糯米。现在想想,也很有道理,芦箬这样最大限度的按触糯米,当然,香味四溢,撩人食欲。

奶奶裹粽子,我也没闲,常常“如法泡制” 。不过,我不包粽子,而是学会用芦叶编织一种类似“魔方”大小的“针线包” ,最后,同样注入糯米,封口后,一起放在大锅里煮熟。这种“玩艺儿” 每次端午,我总要编织两、三个,不在于食用,更大的目的是挂在胸前,留在小伙伴面前炫耀!

奶奶说煮粽子也是相当有学问的,水要根据量的多少适当添加,一般水刚漫过上层粽顶即可。既不可太少,也不可太多!水煮沸后,即以文火慢慢加热,否则 上边没熟,下边可能浸烂!

奶奶判断粽子煮熟与否,全凭鼻子嗅,真让我匪夷所思,我至今也末弄懂!反正奶奶煮的粽子火候、时间,掌握恰到好处,既不夹生,也不太烂。

故乡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粽子出锅,家里人并不急着食用,而是选上三、两串(一串四个),外加十个咸鸭蛋先馈赠邻居街房品尝。

对方不久,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赠。而且,不是数量更多,就是馅儿更好更丰富。真可谓 “投以木桃,报以琼瑶” 。人们总借端午这个节日载体升华了浓浓的邻里乡情,相处愈加和睦。

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己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不可与我的童年同日而喻。品种繁多的速冻粽子,已成了大众食品,一年四季,随时想吃,都可以在超市得到满足,除了常见的赤豆,豆砂、鲜肉、蛋黄,还增加了火腿等高档品种。

可不知为什么,我还是念念不忘奶奶包的散发着悠悠岁月情的芦箬粽。它的馨香已深深镌刻在邈远的人生记忆和生命的血脉中,让我久久不会淡忘,相信也不会失落。

★ 回忆人抒情散文

★ 回忆青春抒情散文

★ 往事回忆1作文

★ 对往事回忆的句子

★ 成长的回忆作文600字:往事

★ 往事回忆的微小说:套鞋

★ 对往事关于美好回忆的句子

★ 糖的那些回忆初一抒情散文

★ 生活是天籁抒情散文

上一篇:如何抓好党支部工作下一篇:综合排名师范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