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

2024-10-03

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精选8篇)

1.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 篇一

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背景下更被看好。欧洲风能协会日前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发表公报表示计划将在今后20年为实施风电工业计划投资4000亿欧元。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产风电设备正日益在全球体现出成本上的竞争力,预计将受益于欧洲未来20年的风电大发展。

欧洲一直以来都是风力发电市场的领导者。截至2009年底,其累积装机总容量超额完成到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MKW的目标,占全世界风电总装机的47.9%,为7655.3MKW。但在2009年新增装机容量方面,欧洲只占28.2%,亚洲达到30%,北美洲达到39.3%,欧洲开始失去多年领先的地位,中国和美国成了推动全球风电产业的新秀。

欧洲风能从业者看到这一局面开始持续对决策层施加压力。据悉,欧洲风能协会近日就呼吁欧盟尽早制定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确保欧盟有一个稳定的能源政策,以利于风电工业的长期投资安排。此前,该协会已表示对欧盟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表示满意,但对其后的政策空白感到担忧。

目前,该协会支持欧洲可再生能源理事会建议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即欧盟能源消费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风能发电将占电力生产的百分之二十八点五。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在致函欧洲风能协会时也表示,需要重视2020年能源政策到期后出现的问题。而根据欧盟成员国目前制定的2020年国家规划,未来10年,风能发电将占到欧盟发电总量的百分之十四。

面对这一有利形势,中国风电企业有望从中分一杯羹。据东海证券的一项统计显示,目前欧洲风电装机成本在1350欧元/kW左右,以8.8元/欧元的汇率进行换算,国外风电装机成本价格在11800元/kW左右,而目前我国风电的装机成本在4000元/kW左右,成本竞争上的优势支持我国风电机组大量出口。

东海证券分析师牛纪刚说:“事实上,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风电机组出口就增长8.8倍,而2011年的订单也较2010年出口增长6.3倍,进一步证实了我国风力发电设备出口前景乐观。预计未来我国风电机组出口将进一步提速,进而带动我国风电行业高速增长。”。

目前,我国与风电设备相关的上市公司有二十四家,其中,风电整机设备供应商有华锐风电等。目前,华锐风电等企业已开始研制单机功率为5MW的风电机组。其他一些上市公司则分别在主轴承、发电机、中央监控系统、齿轮箱、叶片、变流器、塔架、偏航系统、电控系统、液压系统、轮毂、机舱等风电设备零部件方面有一定优势。随着风电装机量的快速增长,上述风电设备零部件制造商也将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突破性发展,预计同样会在欧洲风电投资加大的过程中受益

2.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 篇二

1.1 从全球看, 发展中国家核电产业潜力巨大

1.1.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自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 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开始寻找新能源替代品。经过30多年的发展, 世界上已有430多座核反应堆电站并网发电, 核电总装机容量已达3.5亿千瓦以上, 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世界核电产业形成了以美国为首, 世界各地竞相发展的格局。法国紧居其二, 日本位居第三, 德国和俄罗斯紧随其后, 成为世界核电产业的5大强国, 引领世界核电产业的发展。其具体规模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2009年6月1日世界核协会更新公布的全球核电站统计与预测从世界核电产业的格局来看,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核电产业的发展相差甚远, 发达国家的核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核电总装机容量的86%, 而发展中国家占的比例不到14%, 并且技术水平、核电发电量在国家总发电量的比重方面, 发展中国家也落后于上发达国家。

1.1.2 核电产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核电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国际间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北美, 欧洲的核电技术日益成熟的过程中, 亚洲地区的核电容量也将有大幅度增长。据世界原子能机构的统计, 未来65座正在兴建或正在立项的核电站中, 2/3分布在亚洲各国。中国目前运行核电机组11个, 核电装机容量 900万千瓦, 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比例为1.9%, 计划到2020年提高到1亿千瓦。印度运行核电机组17个, 核电比例为2.6%, 计划到2020年增加20至30个新核电机组。从世界核电的发展趋势看, 亚洲远东地区尤其是中国将是传承世界核电发展的主战场。

1.2 从全国看, 核电产业快速发展, 市场前景广阔

1.2.1 我国核电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发电量迅速增加

我国核电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 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3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我国核电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自主设计建造了秦山核电站, 并引进法国设备与技术建设了大亚湾核电站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4年, 我国核电产业进入小批量发展阶段, 相继开工建设了四个核电站项目:秦山二期核电站、岭澳一期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站和田湾核电站。

2004年至今, 我国核电产业迈入加速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能源供应正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一个瓶颈, 核能在我国能源可持续供应中的重要地位逐渐成为共识。

总的来说, 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1) 核电规模迅速扩大。

90年代初, 我国只有两大核电厂, 秦山核电厂和大亚湾核电厂。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 截至2008年底我国现有已建电厂5个, 已运行机组11个, 在建核电机组14台、装机1493万千瓦, 预计在建项目到2013年可以全部投入商业运行, 我国近期在建的核电站如下表所示:

(2) 发电量和利润快速增长。

2008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增长较快, 总发电量达684亿千瓦时, 比2007年同期增长8.8%, 。与此同时, 2008年1-11月, 中国核力发电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28.77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13%;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2.37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15%;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05.49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8.86%。

(3) 政策大力扶植。

国家政策支持发展核电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 (2005-2020年) 》要求, 未来必须实现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 全面建立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对于国家确定的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和国内承担核电设备制造任务的企业, 核电投产后的销售环节增值税也将先征后返;对于进口用于核电设备生产的加工设备和材料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1.2.2 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朝“自主化”方向迈进

《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5-2020) 》中指出, 在核电自主化方面, 要实现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 全面建立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 形式比较完整的自主化核电工业体系。我国高度重视核电自主化发展, 百万千瓦级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之一。二代加核电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布局全面推进, 第三代核电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已经启动。

1.2.3 核电产业基地朝沿海城市发展

从空间布局上看,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上海、东北、四川三大核电设备生产基地。然而广东作为最早建设核电站的省份之一, 广东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 已经使核电设备在广东配套生产成为可能, 一个围绕以核岛、常规岛重件设备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核电装备制造相关企业逐步向广州南沙聚集,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建设南沙高压输变电设备基地, 省内拥有数十家企业参与核电站设计、安装和部分备供应。广东逐步迈向继上海、东北、四川之后的第四个核电设备生产基地。

2 核电产业面临的问题

2.1 市场空间广阔, 但竞争激烈

装备制造企业因核电装备市场的巨大需求迎来了空前的商机, 但同时也面临着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除了上海、东北和四川三大核电设备制造基地之外, 黑龙江、辽宁、山东、浙江、江苏、湖北、河北等地也纷纷建立起了核电装备产业园区或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包括规划中或已投产核电装备产业园区近20个, 仅常州市就有30多家各类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在广东省内, 也有广州、深圳、台山等城市上马装备产业园。这些产业园如全部建成投产, 至2012年我国就可能出现明显的核电装备产能。巨大的产能必将引发空前的竞争。

2.2 核电技术装备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但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短缺制约核电装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进程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一期核电站的绝大部分设备由国内研制, 国产化率达70%以上。此外, 通过大亚湾、岭澳一期和二期核电项目的建设, 我国已初步掌握了第二代及改进型核电技术, 并具备了批量化建设百万千瓦核电站的能力。但在核级阀、主泵等关键领域, 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差距, 无法自行生产或产品达不到质量要求, 特别是核电设备研发、维修人才培养的建设长期滞后于核电项目的发展。由于人才的培养到适用过程较长, 也导致了我国高级技术人才的不足。随着我国对核电等清洁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 我国的核电设备技术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高端的技术研发人才。

2.3 拥有一定制造基础, 但关键核电设备仍依附国外, 自主化程度不高

在我国核电装备产业各环节中,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还落后于国外核电发达国家。中国虽然较大比例地实现了核电设备的国产化, 形成了一定的核电设备供给能力, 但是关键核电设备和配套设备中的关键部件国内仍无法制造, 或者国产的核电配套设备品种、质量、性能尚不能完全匹配于核电产业发展的需要, 仍然需要依赖进口。更需看到的是, 核电装备产业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特点, 基本上可以把国民经济中的所有行业门类和学科内容囊括进来, 这也正是其具有战略地位的重要体现, 我国核电装备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既受制于自身因素影响, 也受到其他相关学科门类发展缓慢的影响。

2.4 核电装备产业资源能力分散, 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我国核电装备产业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有限的资源分散无法形成合力, 将极大限制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核电装备产业组织结构松散、集中度低, 无论是设计研发或技术服务都缺乏专业化分工。由于没有形成公开透明、公平合理、专业分工、有序竞争的整体环境, 核电产业链条不够细化, 资源能力分散, 不同环节间竞争性不足, 也导致核电装备产业内部发展不够平衡, 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还不够高, 无法形成集聚效应。

3 核电产业发展对策

3.1 明确方向, 错位发展

在我国迎来新一轮核电装备产业热潮, 产能可能过剩的形势下, 各地核电装备产业的发展, 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紧扣市场走向,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外部条件, 在科学的产业政策指导下明确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 合理配置资源, 从自身劣势中挖掘出相对优势, 推动企业错位发展, 使核电装备产品多元化, 产品之间更具有互补性, 从而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3.2 培训人才, 提高技术

建立核电装备人才培训体系, 增设核电技能培训机构, 增大人才培养效率。充分开发核电装备产业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加快培养研发精英、高级管理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大军。支持鼓励核电装备企业与国内外大学、核技术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 建立核电装备业产学研创新联盟、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 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启动计划等, 集聚产业、技术、人才资源, 支撑核电装备产业创新发展, 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3.3 加强合作, 自主开发

加强政府间的国际合作, 尤其是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与美国能源部、核管会协调, 消除政治障碍, 营造国际合作氛围, 为项目合作提供条件;加强企业间的国际合作, 用中国自身核电市场的优势, 吸引国际核电供货商与国内核电装备企业合作来共同开发我国未来先进核电站, 通过技术转让、人员培训等方式快速提升中国核电装备企业的技术水平;加强国内各核电装备产业基地间的区域合作, 统筹各地生产能力,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同时, 依托国家重点核电站项目工程, 把精力集中于当前国内核电装备的薄弱环节, 突破关键设备的技术瓶颈, 实现自主化开发;重视标准和认证工作, 注意了解国外的技术标准体系, 使自主开发的新产品及时取得认证。

3.4 整合资源, 培育集群

加强核电装备产业链纵向整合, 充分发挥产业链条各环节比较优势, 按照市场需求, 根据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有机组合, 形成二三家集研究、生产和成套供应, 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核电装备集团, 使其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加强核电装备企业之间的横向整合, 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跟进的产业集群, 通过基础设施共享和专业化分工降低投资费用和使用成本, 通过信息共享降低经营风险, 促进创新成果和技术在企业间、模块间转移与扩散。

摘要:能源危机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此背景下分析我国核电产业现状, 面临的问题, 提出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能源,核电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圣华.核电站[M],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2.

3.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 篇三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新型城镇化;能源发展

0.引言

分布式能源发展研究,有利于促进城乡供能用能清洁化,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供能源保障,提高部分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与和谐发展。开展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通过多元化投资和多渠道应用,不断增加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有利于实现开发新能源占比例目标及推进节能减排任务要求。

1.分布式能源的概念

国内由于分布式能源正处于发展过程,对分布式能源认识存在不同的表述。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如下两种:第一种是指将冷/热电系统以小规模、小容量、模块化、分散式的方式直接安装在用户端,可独立地输出冷、热、电能的系统。能源包括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燃料电池和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等多种形式。第二种是指安装在用户端的能源系统,一次能源以气体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二次能源以分布在用户端的冷、热、电联产为主,其它能源供应系统为辅,将电力、热力、制冷与蓄能技术结合,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公用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本次研究的是第一种代表性的分布式能源。

2.分布式能源是解决江西新型城镇化能源需求的重要方式

2.1满足新型城镇化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

从2001年至2013年,我省城镇人口从1149万增加到2210万,城镇化率从27.69%上升到48.87%,年均提高1.63个百分点,与全国城镇化率的差距由8.44个百分点缩小到4.86个百分点。从用电量来看,2005年以来我省全社会用电量高速增长,“十一五”及“十二五”前三年用电量年均增速分别为12.3%、10.6%,增速仍保持较高的水平。

城镇化意味着会有更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化进程将使我省城镇居民的能源需求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持续高速增长,根据预测城镇居民能源消耗从2010年的209万吨标煤,到2015年、2020年的能源消耗408万吨标煤、741万吨标煤,“十二五”及“十三五”年均增速分别为14.3%、12.7%。

新型城镇化能源消耗可以通过集中式和分布式解决,而目前我省的能源供应系统主要采用集中供能方式,一次能源缺口对外依存度较高。要解决这种传统的用能结构,大量使用清洁的分布式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根本出路,随着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发展,分布式能源具有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污染少、能耗低等优点逐步显现,逐渐成为能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式。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的好机会,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会有大量新市区、新建筑出现,新建的城镇和城市新区从一开始就重视能源结构调整问题,把能源消费更多地建立在分布式能源的基础上,这样会带动分布式能源产业的发展,利于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

2.2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友好要求

我省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使环保压力不断加重。按2013年的统计,我省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例约为70%,原油比例约15.7%,天然气的消费约1.8%,水电的比例为6.6%,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偏低。江西煤炭消费的比重大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造成我省酸雨受污染的面积广。在全省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背景下,酸雨污染仍有所加重,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期的煤炭高消费所积累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分布式能源多采用可再生清洁能源或天然气,与燃煤火电机组相比,其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几乎为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以上。分布式能源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 符合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的要求,有利于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的2020年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的要求。

2.3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集约高效要求

我省煤炭资源匮乏、少水(能)且开发殆尽、乏气、太阳能尚可、风能资源贫乏、生物质能利用率低等特点。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2012年全省一次能源缺口达4637万吨标煤,对外依存度高达64%。今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分布式能源站能源利用效率一般在70%以上,有利于实现新型城镇化集约高效的要求。

3.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省分布式能源的资源条件具有少水(能)且开发殆尽、乏气、太阳能尚可、风能资源贫乏、生物质能利用率低等特点,分布式能源发展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光伏发电、浅层地热供暖才刚刚起步。

4.我省分布式能源发展建议

(1)江西水电开发量达到技术可开发量80%,现有政策和建设条件下,新建分布式小水电难以取得经济效益。一些老的小水电也由于当时的设计问题和设备的制造工艺水平较差,出力达不到铭牌出力、自动化水平不高、制造质量差、安全生产隐患多,使得维持经营困难,因此分布式小水电发展重点对原有小水电的技术改造,经过调查、鉴定评估,分别进行报废、改造、重建,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分布式光伏发电无论从江西的资源条件、政策条件还是经济技术条件都相对成熟,单位成本已经下降至8~9元/W,且有相对完善的补贴政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可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进行大面积推广。

(3)江西无常规的天然气资源,分布式天然气热电联产发展主要受限于气源、气价和发电设备方面,其中静态投资及燃料费是影响电价的主要因素,若要推广分布式天然气热电联产建议加大对天然气发电的政策引导,为天然气发电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财政上给予补贴支持,出台江西省分布式天然气能源站的上网电价核准办法,可以考虑参考煤电联动机制,建立气电联动机制,动态制定上网标杆电价或核准上网电价。

(4)对全省地热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对地热资源开发制定严格的地热行业准入制度以及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的资质制度,以规范地热行业的投资行为,在政策上给予明确的激励和补助机制,从而推进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步伐。

(5)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分布式能源发展利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政策,分布式能源开发商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选择某个小区、商业区、工业园区的用户进行交易试点,允许分布式能源项目通过电网公司向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用户供电,逐步理顺和解决该方式存在的缺漏与弊端、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难题,再进行推广。 [科]

【参考文献】

[1]王礼俊.城镇化建设中分布式能源问题初探[J].能源经济,2012(02).

4.武汉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 篇四

新能源是指新发现的一次能源以及通过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获得的二次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本规划统称为“新能源”。我市新能源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具备较好发展基础,生物质能初具特色,半导体照明和能源动力电池得到较好培育,氢能产业蓄势待发,风力发电和核电设备制造初具规模,新能源产业集聚了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掌握了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增强,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是我市加快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2009年全市新能源集聚企业近1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70亿元。

(一)光伏发电形成市场优势

我市光伏产业在全国具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在应用系统方面的研发走在全国前列。日新科技、珈伟科技、迪源光电、华灿光电、兴隆源等企业从事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技术产品研发和制造,具有国内领先的研发实力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日新科技主要从事太阳能光电产品研发,其生产的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居全国市场占有率前三位,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市场太阳能户用系统电池组件的最大供应商之一,公司研发的太阳能发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先后在部分北京奥运场馆、武汉植物园等工程得 1

到成功应用。珈伟太阳能(武汉)公司是珈伟集团在武汉设立的生产及运营中心,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的自动生产线,生产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电池、1W到200W的系列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光伏应用产品,已成为中国知名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的供应商之一,产品95%销往美国、欧洲和澳洲等地。

(二)生物质能等其他新能源形成特色

目前,武汉生物质能产业分为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生物柴油三个方面。在生物质发电领域,以凯迪为龙头的环保企业加大对生物质发电项目投入,先后和全国产粮大省中266个县市签订了生物质发电供热协议,其中,项目已进入可研阶段80个,已开工建设的22个,已并网发电1个。在武汉及武汉周边城市实施的有江夏、监利、荆州、随州、襄樊等20个生物质热电项目。在垃圾发电领域,武汉重点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加快汉阳锅顶山汉口府河、蔡甸千子山、江夏长山口、洪山群力村等5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该项目的建成能有效的实现垃圾减量,也将较好的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在生物柴油领域,艾瑞公司、达瑞科技企业采用废弃油脂生物柴油转化技术、甲醇转酯化生产技术以及菜籽直接提取油脂转化生物柴油等技术在武汉开始得到应用,并已进行的产业化生产,生物质柴油的产业化应用也将为武汉生物质能源新的增长点。

(三)半导体照明得到较好培育

半导体照明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培育的新型光产业之一,湖北省将“LED半导体照明项目”列为“百项重点高新技术产品推广计划”首位,武汉市被列入科技部21个“十城万盏”试点城市,并获批成为新的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武汉迪源光电具备提供LED照明整体方案的技术实力,产业园一期形成了年产外延片12万片、大功率芯片1亿只、路灯3万盏的生产能力。

(四)氢能产业化加快推进

武汉氢能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依托武汉理工大学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核心组件、燃料电池发动机及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的优势,武汉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CCM技术的燃料电池核心组件MEA制备技术等,建成了一条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线,产品全部面向海内外市场。该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专业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供应商,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银泰科技公司是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电池生产企业,近年来,该公司一直致力研究燃料电池系统优化和集成技术、水、热管理技术、模块化技术和燃料电池电源控制技术,开发适合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的燃料电池系统。银泰科技公司致力研究燃料电池系统优化和集成技术、水、热管理技术、模块化技术和燃料电池电源控制技术,开发适合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的燃料电池系统,在燃料电池领域确立国内领先地位。目前,两公司力争做大做强燃料电池产业链,在国内确立领先地位。

(五)风力发电和核电设备制造初具规模

我市风力发电和核能以设备制造为主,同时建成了一批风电示范项目。国测诺德的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技术从瑞典引进,现在是湖北省内唯一一家从事风力发电机组制造的高科技企业,产品类型横跨两叶片及三叶片风机,是中国风机市场唯一同时拥有两叶片和三叶片技术的风机生产商,我市形成以国测诺德系统总装集成为龙头、汽发、中船6803厂、461厂、471厂、3303厂、中科凌云、凌久高科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的风电产业链。国测诺德目前在东湖开发区拥有3.6万平方米厂房,在内蒙古拥有50万千瓦的风电厂。另外,武汉中科凌云新能源公司研发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永磁悬浮风力发电机为国际首创。

核能装备制造目前虽然规模较小,但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实力。武锅核电在江夏庙山开发区建成了14000平方米的全封闭式新厂房,并购臵了专用组合机床等大型关键设备,在建造厂房、设备搬迁的同时,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配臵、基地建设及后续保障条件等方面全面铺开,根据专项产品封闭式生产的要求,新增的四大主要设备也先后完成了调试和验收。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成员单位,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核动力运行研究和技术服务的科研事业单位,现已建成保障国家核电运行安全的技术支持和后援体系,并构筑了核电无损检测技术、核电仿真技术、核蒸汽发生器设计试验与维修技术三大技术支柱,其技术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六)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增强

我市培育新能源产业具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中南电力设计院、国家电网武汉高压研究所等及相关企业都具有相当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储备。2009年,市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武汉能源研究院,以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的形式打造武汉高校、企业新能源联合研发中心,聚集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引领前沿技术。包括太阳能热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核能、智能电网、新兴高效动力电池、碳减排及资源化综合利用等研发平台及新能源政策研究。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新能源产业整体规模较小,虽然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还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一)新能源产业本身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以生物能源为例,前期以秸秆等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生产企业正陷入原料供应不足的困境,有的项目甚至暂时停产或半途而废。利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项目因为原料油的问题,也呈进退两难状态。从光伏发电和氢能的市场看,主要依赖海外市场,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缓慢,市场狭小,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从而使可再生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

(二)资金短缺,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新能源的研发

技术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的转化,其资金投入较多,风险较大,如凯迪的太阳能柴油项目以投入前期研发资金10亿元。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融资途径制约了新能源领域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得具有部分和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迅速扩大规模。

5.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 篇五

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发展目标

产业化体系建设

预期效益分析

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政策与实施

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积极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制订的《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则进一步明确,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产业建设步伐。

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逐步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尤其是电力供应结构,促进常规能源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近期来看,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了能够增加和改善能源供应外,还对解决边疆、海岛、偏远地区的用电用能问题、实现消灭无电县和基本解决无电人口供电问题、农村电气化等目标以及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及城镇生产、生活用能条件,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技队伍逐步壮大,市场不断扩大,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制订“十五”计划工作已全面启动,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15年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成熟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制订符合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采取规范市场的措施,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技术状况和市场发展潜力,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的设备生产制造能力和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以及克服产业发展障碍因素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行动。

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一)资源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据统计,太阳能年辐照总量大于502万千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32.26亿千瓦,而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储存条件也较好,其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以上,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7亿吨,可用作能源的资源量约为2.8~3.5亿吨;薪材的年合理开采量约1.58亿吨,目前实际使用量达到了1.82亿吨,超过15%左右,存在过量砍伐等不合理使用现象;此外还有大量的可用作生产沼气的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资源,集约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全国约有40336万吨,其中干物质总量为3715.5万吨,工业有机废水排放总量约为222.5亿吨(未含乡镇工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包括可用作能源的固体废弃物,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源等,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开发潜力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类新兴技术,其产品也具有新技术产品特点,即技术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商品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大多数产品未形成规范的市场与价格体系。

目前,一些技术如太阳热水器、地热采暖等,已较成熟并具有获利能力和相应的市场,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基础。沼气工程、风力发电、地热发电、太阳光电系统等技术基本成熟,产品已逐步在市场中出现,但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降低成本以及实施激励政策进行推动,才能与常规技术竞争。随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多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太阳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太阳热水器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其技术已趋成熟,是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太阳热水器市场年增长率达到20%~30%。到1998年,全国太阳热水器累计拥有量达到了15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热水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太阳热水器使用范围也将逐步由提供生活用热水向商业用和工农业生产用热水方向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太阳能热水供应、空调、采暖工程成本逐渐降低,也将是太阳热水器潜在的巨大市场。此外,国际市场的潜力也很大。1998年太阳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达400万平方米,行业产值已超过35亿元,大多数企业具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太阳能采暖技术,已列入建设部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范畴和建筑节能“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太阳灶则主要用于解决在日照条件较好又缺乏燃料的边远地区如西藏、新疆、甘肃等省区的生活用能问题。

(2)太阳光电转换技术中太阳电池的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已能商品化生产的单晶硅、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分别为12~13%和4~6%,多晶硅太阳电池也有少量的中试生产,效率为10~12%。目前,太阳电池已经不再局限于作为小功率电源使用,已扩展到通信、交通、石油、农村电气化以及民用等各个不同的应用领域,每年的市场增长率高于20%。截止到1998年底,累计用量已经超过13兆瓦。1998年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为4.5兆瓦,实际生产为2.1兆瓦。每峰瓦的光电系统价格在80~100元,发电成本在2.5元/千瓦时以上。到2015年,估计生产成本将下降50%,从而为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大规模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前景。

(3)并网风电技术发展迅速,但需加速设备国产化进程。1990年至1998年,我国风电场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超过60%。截至1998年底,全国总共已建有19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22.4万千瓦。世界上一些国家风力发电成本已下降到约5美分/千瓦时左右,但我国风力发电成本仍然较高,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几乎都是引进的。并网风电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设备国产化和机制问题。

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能够自行研制和开发容量从100瓦到10千瓦共约10个风力发电机组品种,累计保有量超过了1.7万千瓦。与国外同类型机组相比,具有启动风速低、低速发电性好、限速可靠、运行平稳等优点,而且成本低,价格便宜。但在外观质量、叶片材料的应用和制作工艺水平上以及在较大容量的离网型机组的生产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小型风力发电以及风/光、风/柴等互补供电技术的主要市场在于它能够为我国广大无电和缺少常规能源的地区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

(4)我国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热勘探技术和评价方法,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地热的能力,并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丰富的地热资源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低温地热的开发利用已经进行了城镇供热和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试点示范,技术基本成熟,地热利用设备和监测仪器基本能够实现专业化成套生产。到1998年供暖面积已达800多万平方米。当前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尤其是热矿水医疗保健和旅游产业等低温地热利用市场。地热发电技术已具有一定的商业化运行基础。

(5)我国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发展方向是改进和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和生物质气化供气技术。以厌氧消化为核心技术、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已成为处理、利用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到1998年,全国共建成和营运的工业废水和禽畜粪便沼气工程分别有200和540多个,年生产沼气分别达到3.2亿和0.6亿立方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沼气工程厌氧消化成套技术已日趋成熟,在某些方面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可根据原料特性的差异,进行沼气工程全套设计和施工,而且投资相对较小,运行费用较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关键是气化炉、净化系统及发电设备系统。我国在热解气化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全国已有160多个乡村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正处于营运中。集中供气的主要问题是气化炉生产的燃气中可燃气成分较少、热值低、焦油含量偏高等。虽然目前秸秆气化的燃气主要用于民用炊事,但从发展方向看,更有效的选择是用于发电,为农村提供分散的、更洁净和方便的终端能源。生物质能气化发电技术和设备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开发和示范应用。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高品位商品能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秸秆全面禁烧和综合利用,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秸秆气化、发电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是要提高和完善技术以达到成熟实用和可靠的要求。

(6)加快其它初具发展前景的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其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如燃料电池技术、温差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发电、燃料制造及热利用技术、生物质液化(酒精发酵)技术、新型地热利用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等。这些技术基本上还处于实验探索和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中试基地,逐步解决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发展目标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是: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增强我国设备制造和生产能力;建立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法规和机制,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商业化发展。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能源消费总量的2%[](如果包括小水电,则将达到3.6%);其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行业,拉动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用明显,将减少3000多万吨碳的温室气体及200多万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提供近50万个就业岗位,为500多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无电问题。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2000-2005年,逐步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以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业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监测、服务体系;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以促进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0.7%,达到1300万吨标准煤。

2、2006-2010年,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配套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2500万吨标准煤,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1.25%。

3、2011-2015年,大规模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大部分产品实现商业化生产,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新兴行业,其总产值达到670亿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

具体内容和任务如下:

(1)规范市场,促进大型高效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

到2015年全国家庭住宅太阳热水器普及率达20-30%,市场拥有量约2.32亿平方米。形成一批年产200-300万平方米规模,并具有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太阳热水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太阳热水器和太阳热水系统中的集热器、水箱、零部件实行质量监督、检测和认证。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规格,降低成本,完善服务,创造出一批用户信得过、国内外有较高信誉的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使更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建立太阳电池与应用系统生产体系、降低产品成本

集中力量在现有太阳电池生产和应用的基础上,适应国际光电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形势,开拓市场,打破年产量徘徊在2兆瓦左右的局面。通过国家重点扶持,推动第二代太阳电池商业化,形成应用器件配套齐全的太阳光伏产业。2015年全国太阳电池发电系统市场拥有量将达到320兆瓦。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太阳电池生产成本,从而推动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太阳电池市场中,通讯及工业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40-50%的市场份额下降到2010年的20-30%,户用及民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30%上升到40-50%。到2015年中国将开始大规模发展并网式屋顶光伏系统。

(3)推动并网风电的商业化发展,加快国产化进程

预计2005年并网风电装机将达到300万千瓦, 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490万千瓦,2015年达到700万千瓦。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国内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加速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进程,形成与风电场建设同步的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出口。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强对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多数风力发电设备部件要实现国内生产制造,其技术标准和营运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指标要求,能满足国内风场资源特征及市场需求,形成不同规格的系列化产品。要借鉴国外风力发电机生产的经验,打破行业界限,采用招标方式择优扶持零配件生产厂、整机组装厂,最终实现产品价格、风电场初始投资有较大下降,风力发电成本逐步能与常规发电方式相竞争。在国产化和商业化进程中,要加快形成和建立起风力发电机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4)继续做好离网型风力发电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

引导小型风力发电机生产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加强较大容量的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的研制及改进工作,推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和经验,做好消化、吸收工作。到2015年形成5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市场拥有量累计装机10.5万千瓦。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和加强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和技术规范,修订并完善我国离网型风力发电的技术规范、标准、试验方法等;同时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保证、监督及检测体系。

(5)积极推广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技术

要尽快解决地热回灌技术,注意开发和生产回灌设备,实现设备成套供应,从而避免地热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快地热热泵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加速国产化。要大力开拓地热采暖市场,到2005、2010、2015年地热采暖面积分别达到1500万、2250万、3000万平方米。要积极推动地热的综合利用。在地热发电方面,2005年前主要是开发利用西藏羊八井深部高温热储,建成西藏羊易地热电站和滇西腾冲高温地热电站,地热装机达到40-50兆瓦。到2010年和2015年地热电站累计装机分别为87.5兆瓦和110兆瓦。

(6)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设备

大力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设计、工艺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到2015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2500座,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0亿立方米,相当于343万吨标准煤,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37500万立方米。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到2015年累计建成近4100个,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5亿立方米,相当于58万吨标准煤,年处理粪便量1.23亿吨,从而解决全国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问题,使粪便得到资源化利用。秸秆气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近阶段仍将着眼于200个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形成成熟可靠技术后,再进一步推广应用。到2015年,累计建成4500个气化站,总产气量达到20亿立方米,相当于57万吨标准煤。

(7)推进新技术产业化

目前,初具发展前景的潜在技术还没有成熟实用的产品,难以将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国已建有8座潮汐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0.4兆瓦,但潮汐发电技术仍然只是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氢作为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如作为运输工具和发电的燃料,因无污染而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替代能源技术。燃料电池作为移动电源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潜在市场,预计2005年以后将逐步进入实际运用阶段。虽然目前还难以对这些技术制定具体的产业化发展目标,但是应重视这些技术的发展,加强中试的投入和技术引进,并逐步进入示范和发展阶段。一旦这些技术有了突破,达到成熟实用,并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也要将其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来进行推动和扶持。

四、产业化体系建设

为实现上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产业体系。要支持重点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使其形成具有规模的产品生产和设备制造能力。同时,还要形成和建立与之配套的产业服务体系,包括发展工程施工企业、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制定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监测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目前,已经建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化委员会,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制度。此外,还要建立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信息网站以及行业信息交流中心,以加强信息交流。

五、预期效益分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将带来明显的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预计到2015年所规划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热水和燃气等终端能源产品的总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7.32%。届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中约占2%,成为我国商品能源消费的组成部分;如果再包括小水电供应的电力在内(但不包括传统使用方式的生物质能)将达到3.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将达到19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为20.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到2015年,包括电力、燃气和热水在内的能源供应及其设备生产制造产业所形成的年产值将近67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将带来很大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它不但能够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将带来非常明显的环境效益。到2015年本规划包括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化石燃料的替代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这等于每年少用了6000万吨煤炭,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碳量近3000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减排量为210万吨。如果我们把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污费和减排二氧化碳的增量成本作为减排的交易成本进行货币化估计,那么减排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年环境效益约为120亿元。同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预计到2015年将提供近50万个就业机会,为约500多万户农牧民家庭(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供电问题。

六、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潜在的巨大市场,发展速度也比较迅速,但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消除技术、资金、市场、机制等方面的障碍。

(一)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工艺相对落后、生产企业规模小,一些原材料和产品国产化程度低。这些原因加大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常规能源相比还不具备竞争能力。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水平。

(二)资金问题

实现上述产业发展规划需要的总投资约为890亿元,年平均约50多亿元。以199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941亿元)为基础,每年需要的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除了需要有政府的扶持政策外,还需开拓确保整个规划资金需求的融资渠道及其融资方式。

(三)市场开发和发育问题

虽然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但整体上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尤其是缺乏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质量监督体系,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扩大。此外,很多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开发项目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潜力,但由于缺乏宣传和信息传播,使得这些产品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

(四)激励政策体系还不健全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供应成本还不完全具备与常规能源产品进行竞争的能力。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投资、税收、信贷、价格、管理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

(五)管理体制问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按能源品种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加之历史原因,没有形成统一的归口行业。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委,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很难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七、政策与实施

为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达到规划的目标与要求,需要制订相关的政策并付诸实施:

1、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建设,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法”。

2、建立起完善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逐步制订税收、信贷、投资、价格、补贴等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

3、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作的统一领导,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分散性及重复性,推动统一的政策措施出台。

4、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推动一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骨干企业的规模发展。

5、积极开拓并建立有效的国际、国内融资渠道,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

6、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刺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的增长,培育市场;制定产品标准,健全质量控制和认证制度,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理和评审制度等。

7、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建设。

6.深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篇六

(第二批)

一、审批内容

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资助。

支持领域: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质能及储能技术。

二、设定依据

(一)《关于印发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D2015年)的通知》,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9]239号;

(二)《关于印发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的通知》,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9]240号;

(三)《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08年7月22日;

(四)《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4〕195号;

(五)《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4〕205号;

(六)《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发〔2006〕1号;

(七)《印发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8〕200号。

三、审批数量及方式

审批数量:有数量限制,受深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总额控制。

审批方式:无偿资助,自愿申报、专家评审、现场考察、审批机关(领导小组)审定。

四、审批条件

1.申报主体是在我市依法注册的独立法人机构;

2.示范项目须在深圳市实施,且建设期一般不超过一年;

3.示范项目必须应用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于中试后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五、申请材料

1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验原件); 2有效期内的营业执照复印件(验原件); 3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4税务登记证复印件(验原件)(非事业单位提供);

5税务部门提供的单位上完税证明复印件(验原件)(非事业单位提供);

6上一财务审计报告或通过审查的事业单位财务决算报表(注册未满一年的可提供验资报告)复印件(验原件);

7项目实施和应用推广报告(附件); 8合作协议复印件(如有合作单位,验原件);

9项目技术水平的证明材料(根据情况选择提供)包括:知识产权证、查新报告、检测报告、获奖证书、国家省计划文件、其它证明材料;

10项目经费来源承诺函(即项目资金来源情况承诺函); 11其它需要说明的附件材料。

以上材料一式三份,A4纸正反面打印/复印,非空白页(含封面)连续编写页码,装订成册(胶装)。

六、申请表格

本指南规定提交的表格。

七、审批受理机关

受理机关: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受理时间:

1、网络填报受理时间:7月25日至8月28日 17:40。

2、书面材料受理时间:7月28日至8月31日17:40。

八、审批决定机关

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

九、审批程序

申请人网上申报--向市科工贸信委收文窗口提交申请材料--市科工贸信委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专家评审--现场考察--上报联席会议审议--报领导小组审定--市科工贸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委共同下达项目资金计划--申请人与深圳市科工贸信委签订项目合同书--市财政委拨付资助经费。

十、审批时限

每年一次,成批处理。

十一、审批证件及有效期限

证件:批准文件。有效期限:申请人应当在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1个月内,与深圳市科工贸信委签订项目合同书。

十二、审批的法律效力

申请人凭批准文件获得深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十三、收费

无。

十四、年审或年检

无年审。深圳市科工贸信委按照项目合同书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和组织验收。

7.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 篇七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世界汽车产业格局在新时期做出的重要抉择和战略调整, 在传统汽车产业的增长点已经趋于饱和的状态下, 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未来世界汽车产业一个全新的增长极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末期, 诞生于1996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展已走过16个年头。第七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暨展览会将于9月6日至1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在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动汽车及代用燃料汽车技术交流、研讨会暨展览会上, 参与企业更是包含宝马、奔驰、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本田、日产、三菱、雪铁龙、标致、菲亚特、现代、博世、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奇瑞、比亚迪、五洲龙、南车时代、万向集团等全球知名品牌和国内自主品牌, 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都曾在历届展会上亮相。历经16年发展,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展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风向标。

上汽集团已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三大领域布局, 目前已推出荣威750混合动力、荣威350纯电动轿车、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三款代表不同技术方向的新能源汽车, 计划2012年推出自主品牌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一汽集团已确定以混合动力为主导的新能源发展战略, 2012年将建成年产1.1万台混合动力轿车生产基地。

比亚迪则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先者, 2008年已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F3DM, 2009年推出纯电动轿车E6, 计划以新能源汽车进军国际市场, 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先企业。

长城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代表车型是欧拉电动车, 作为未来的量产车型, 欧拉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 永磁同步直流电机, 百公里耗电10千瓦时, 续驶里程160公里, 最高车速130公里/小时, 这可以说代表了新能源汽车的最新研究方向。

长安汽车新能源发展内外结合, 逐步推进。2008年杰勋HEV是国内首款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 2009年底推出了纯电动奔奔mini, 已在重庆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奇瑞多种新能源技术齐头并进, 涉及混合动力、纯电动、生物柴油多个领域。2008年已推出轻混、中混版、A5混合动力汽车, 2009年推出QQ3EV、瑞麒1、瑞虎3EV等多款纯电动轿车。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全国范围内各大汽车制造企业都陆续推出自己的新能源系列, 当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呈现出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我国主要的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在未来必将呈现出新的面貌和态势。

2 影响新能源汽车销售的要素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动, 除了依靠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以外, 更重要的动力来自于市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前景是鼓励各方投资者、汽车生产者加强新能源汽车开发的重要动力, 新能源汽车能否取得好的市场反响, 决定着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设途径。由于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新型的产品, 在当前虽然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但是从现有的市场反响来看并不乐观, 导致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

2.1 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客户群体定位

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中的新成员, 它的销售方式与销售理念在遵循一般汽车销售的原则上, 还需要结合其自身的特质, 制定适合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战略。目标客户群体定位是现代市场营销工作中的前置性工作,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统一产品的不同型号, 以汽车品牌为例, 一个系列的不同配置如同豪华版、尊享版、旗舰版、标配版, 它们的目标客户群体定位在大致趋同的基础上也有着细节的区分。考察市场, 针对自己的产品特色对客户群体进行锁定是当前市场营销的重要工作。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同样需要明确自己的客户群体。只有具备明确的销售对象, 才能结合产品的特色与客户的需求制定自己的推广方案和各种营销策略。客户群体涣散或者说没有明确的客户群体对象是当前新能源汽车销售中遇到的常规性问题, 这也是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各项宣传方案、市场战略没有得到进一步规划和完善的重要原因。

2.2 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体系尚不健全

传统汽车销售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销售体系, 这个销售体系的内容包括产品的销售渠道、产品的销售模式、产品的售后服务等相关环节。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品, 在推广普及应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国际范围来看, 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现状都并不乐观,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受到传统汽车的遏制以外,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产品尚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没有建立一个完全专属于新能源汽车产品自身的销售体系, 各种销售渠道、销售方式都依托于传统汽车的销售体系。这种销售体系内部的不健全, 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开拓进展和前景。特别是当前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售后服务工作没有给消费者足够的消费信心, 新能源汽车的维修与保养成本在当前比传统汽车的售后服务成本要高, 在本来市场盈利有限的情形下售后服务工作的忽视或者说无力负担成为诸多企业在当前面临的困境。

2.3 新能源汽车价格偏高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倡导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 国家在政策上虽说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 但是作为一项新技术、从开发到设计、从成型到投产、从生产到销售、从产品到配套设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做支持。高额的生产成本是当前新能源汽车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 当前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小规模投产、小范围销售的阶段, 市场盈利回报极为有限, 前期的各项技术设施、人员配备的投入加大了新能源在价格定位上的压力, 偏高的价格也是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未能取得积极响应的重要原因。新能源汽车价格偏高, 带来的就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投入成本比购买一般传统汽车的成本要高, 并且对于长距离的路程新能源汽车的效率受到很大的限制, 无论是从价格因素考虑还是现实因素考虑,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信心明显不足。

3 全球化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营销策略

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带来了世界各国在汽车市场上新一轮的势力划分,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 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是汽车产业市场在未来的重要增长点, 重视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能源汽车销售,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加强政府的思想宣传与引导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它的价值和功能得到认可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对于刚刚进入小康阶段的众多普通消费者来说, 他们可能还处于对传统汽车消费以及使用的价值形态中, 对于这种新型的能源汽车在消费理念上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对于这种居民消费意识的改变, 需要政府的宣传与引导, 虽然当前社会舆论方式多样, 但是政府的话语权和威严性、可信赖性依旧是其他组织、媒体所不能匹敌的。政府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的普及和介绍, 树立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为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 加大政府部门示范力度

国内公务车市场有着巨大广阔的增长空间和年均20%的增长速度, 2007年和2008年政府用于公务车采购的财政支出都达到了800亿元。今年全国公车采购金额有望突破千亿元。2009年财政部、科技部发出《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试点城市率先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在这场汽车产业的扶持大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能源汽车进入公务车采购范围, 有利于国家推进新能源汽车战略, 有利于说服普通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 进一步有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3.3 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

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是国家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产物, 作为一项新技术和一个全新的产业, 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资金上都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相关支持。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扶持, 不仅体现在对生产制造者的帮助上, 而且体现在利用政策鼓励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和消费信心上。车辆购置税是调节汽车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 对于传统的汽车产品进行消费, 政府在近几年间已经加重了这部分消费者的购置税额度, 反之, 对于新能源汽车进行消费, 我们以日本和美国为例, 它们都在消费税、购置税等税收措施上予以调整, 鼓励消费者从传统的汽车消费转移到新能源消费上来。

3.4 创新国际品牌

对于我国的汽车产业而言,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是摆脱传统被动地位的一个重要机遇和契机, 我国汽车产业经过几十年的追赶, 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追赶的步伐一直没有赶上发达国家技术更新进步的步伐。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 虽然在当前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各方面也依然较为落后, 但是与多年前传统汽车领域的差距相比, 这个距离是可以被缩短甚至是被超越的。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如果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没有取得自己的独立地位, 那么必将面临新一轮的被动追赶局面。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工作, 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产品技术的不断研发更新, 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创立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 进而实现全球市场的攻占和抢夺, 这是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战略的题中之义。

3.5 政府间的交流合作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项新型的产业, 目前在世界范围各国都在致力于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产品也都在各自的国家进行试验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国际市场,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技术标准的不统一, 这成为各国贸易合作中的重要壁垒。对于这种情况, 必须依赖于各国政府或者行业组织的磋商与协调才能得以实现。政府要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在新能源技术应用方面通过政府间的交流合作来予以推动, 以形成一个全球通用的新能源汽车标准, 这样才能使各国之间的新能源基础设施的配备、建设工作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未来的市场潮流, 只有基础设施完善, 才能真正地实现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彦辉.汽车新型动力技术现状及展望[C].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8.

[2]陈全世.先进电动汽车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3]庾晋.新能源汽车:机遇与挑战并存[J].汽车电器, 2008 (01) .

[4]李金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考及相关建议[J].工业技术经济, 2008 (01) .

8.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 篇八

座谈会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主持。董扬常务副会长首先汇报了2月25日召开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研讨会的情况,指出本次座谈会设定的主题为“应对能源环境问题,发展新能源汽车”,并阐述了汽车行业在应对当前环境问题所开展的各项工作。与会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代表和委员积极发言,为新能源车的发展方向、解决困难的途径建言献策,会上气氛热烈,互动频繁。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董事长徐建一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要“三可”,即“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可行和环境上可容”,发展新能源汽车既需要政府的支持,也要打破地方保护,实现整体的产业化规模。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和谊也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国家电网也应给与大力支持,相关举措涉及到各个部委,需同心协力。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安进、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旭光等代表也对下一阶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如何发展,以及行业关注的政策导向、电池解决方案、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目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仍要担当节能环保的重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日趋成熟,主流产品节油率可稳定在20%,已具备在全国范围推广的条件。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欧阳明高用一组数据说明了这一趋势;同时他表示新能源汽车要两头抓:既要抓眼下,又要面向未来抓下一代技术。吉利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强调,政府应制定中长期的规划并明确与之配套的政策,企业会根据政府和市场的要求发展。宇通集团总裁汤玉祥指出,对于技术日臻成熟的混合动力客车,应该不限示范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促进其规模化生产、运营。华菱星马汽车董事长刘汉如则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不要只盯住电动车,应多元化发展。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应以混合动力作为主流技术来推动。新能源汽车目前关键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问题还亟待发展突破。此外政府部门的支持、政策的引导以及如何营造新能源汽车使用的良好环境也成为大家讨论的重点。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听取了与会代表们的发言后,均肯定了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并表示国家会全力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苗圩部长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现在已初具规模,但是技术上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电池、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在政策上,目前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四部委做了一系列工作,并将继续加大支持,落实与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政策。最后他指出,在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同时要继续关注传统能源汽车的减排,鼓励多元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要突出优势、与时俱进。除了推进纯电动汽车、公交优先等发展原则,混合动力汽车完全可以放开,全国所有城市都可以无障碍推广。发展电动汽车还要发展电力市场,企业也要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另外,万钢建议汽车生产企业,在充分看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的成绩、面临的困难的同时,还应该学会抓住机遇。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人员还有全国人大代表郭振甫、李建新、姜卫东、钟发平、白晓光、陈爱莲、丁玉华、李海阳、刘义发、曹晶、王涛;全国政协委员钟志华、李维斗、柳崇禧;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赵玉海、副司长陈家昌、处长武平、及李宏刚;工信部办公厅副主任瞿国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富昌、处长钱明华;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曾晓安,处长向弟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李春雷、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分会会长助理张军;及特邀参会的五洲龙电动车公司董事长杨志远。中汽协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叶盛基、许艳华、刘小苗、李万里、李京生、姚杰、董建平、助理秘书长李彬列席会议。

上一篇:以网络的背后为题的作文下一篇:中日饮食文化差异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