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编制

2024-07-18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编制(精选10篇)

1.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编制 篇一

招投课程设计总结

随着动员大会的结束,我们正式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工程招标投标文件编制》的课程设计,在实习期间我们小组总共开了三次会,分别在招投标实习三个阶段即招标、投标、评标的前期。每次开会的主要内容为:1由组长分配各个组员的任务和告知完成时间。2讨论本次编制的重点及策略。

以下为我在实习三阶段的主要内容:

一、招标

在编制招标文件时,我负责的任务是技术标准与要求。我主要是根据上网查阅资料以及通过相关书籍来编写的,在查找过程中看到许多的关于技术标准与要求的文件,经过了多次的研究和思考,最后我决定在技术标准与要求的版块主要内容分两大项来写,一是主要规程规范及标准;二是主要技术要求,其中包括两点分别为质量要求和特殊施工工艺要求。

二、投标

在编制投标文件时,我是和另一个组员一起算投标报价,我们主要是通过招标人所给的工程量清单,在根据图纸计算出相应的定额,使用博奥软件,输入相应的工程量进行计价,我们采用的是‘不平衡报价法’,即在建筑工程的计算时取费率采用的是中限值,而再算装饰工程取费率为下限值的方法来计价的。在计算投标报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份工程量清单的特殊情况主要在暂估价表中,招标方加了三项内容分别为工程量清单中工程量偏差和设计变更和政府性调整和材料价格风险以及其他。

三、评标

在评标时,我们主要的内容是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讨论和审查,查看投标方所给的投标书是否响应了我方招标文件的内容是否废标与识别他们投标策略以及查找投标书上是否有书写错误的地方。

四、心得

通过这次工程招投标的实习,让我们更好的将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从中领悟到一些现实中的操作技巧与方法。如对于招标文件的编制,投标书的编制和投标技巧,以及招投标的程序,招投标的实践操作过程等。还解决了一些我们平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培养了我们作为一个建设工程学习者对于工程把握的缜密度,以及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第二阶段工程编制投标报价的时候,对于项目投标报价技巧的选择,我们会面临着不平衡报价,零利润报价,增加建议方案,突然降价以及根据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报价方法的选择,对于投标的策略我们也有很多种选择,但不论作为哪一种选择,都应该做到慎重全面地考虑。

总之,这次实习的机会让我学到了很多,它不仅仅是一纸报告的结束,而是我继续努力奋斗的开始,因为我要学习的东西依然很多,要走的路也依然很长。

2.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编制 篇二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改革目标

(一) 课程定位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它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 使学生掌握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实用技术。本课程在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和塑料工艺及模具设计等课程的基础上, 围绕模具制造全过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内容, 本着企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为模具装调维修实训、职业资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奠定基础, 为进行模具制造提供技能训练, 为培养从事模具制造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二) 课程改革目标

围绕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使学生掌握冷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 模具装配的工艺方法, 培养学生在模具制造实践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成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内容改革

(一) 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

邀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座谈, 参与课程建设, 组织教师到企业开展调研活动, 了解与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课程有关的典型产品的工作过程, 参照模具、制造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针对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模具设计能力和素养进行科学分析。本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以模具零件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加工和装配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冲模制造、塑料模制造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构建模具制造相关理论知识, 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方面岗位职业能力的训练, 并融合了模具制造工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二) 课程标准开发

课程团队围绕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的教改思路, 通过企业调研、学情调研和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多种渠道, 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 针对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具制造高级工国家职业标准所涵盖的相关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进行了岗位工作分析, 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按照模具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确定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

(三) 课程内容组织

本课程采用6个学习情境 (如表1) , 总体学时要求为132学时, 各学习情境按照模具制造的典型工作过程, 根据课程核心知识点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的排列, 每个学习情境都具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将模具零件的普通机床加工、数控线切割加工、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数控铣削加工以及装配等内容以中等复杂程度真实模具中的零件为任务载体, 设置冲模导柱加工、冲模导套加工、冲模模座加工、塑料模型腔加工、凸凹模电加工和模具装配技术等六大情境, 注重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具体的模具制造工作任务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方面) , 应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来制造模具, 并通过实践过程训练, 学会制造一副成功模具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 (包括知识、技能、团队协作等) ,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课程教学实施

(一) 教学模式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专业核心课程具有明显的工程特征, 根据这一特点,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 在“校中厂”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教学, 采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真实模具为载体组织教学, 以实践为主, 进行整周教学。

在理实一体教学中, 选择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中学生设计的冲模和塑料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中学生设计的塑料模为载体, 学生在冲模、塑料模制造及装配全过程中完成规定任务。以学生为主, 在老师的指导下应用多种知识与技能,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按模具零件生产、装配的工作过程, 完成一系列“任务”训练,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亲手加工制造自己设计的模具, 对自己设计的产品进行验证, 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二) 教学方法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 在“校中厂”模具实训车间进行, 边学习边实践, 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在教学方法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例如在学习模具装配工艺流程制定时, 运用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读模具装配图, 思考如何满足模具装配的技术要求, 并以分组讨论的形式, 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 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 讲解理论知识时, 根据需要可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比如讲解成形磨削、模具零件工艺路线的制定和模具装配内容时, 借助三维动画, 变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一目了然,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比如在进行冲压模和塑料模零件加工时, 由于数控机床有限, 我们让学生在CAD/CAM机房进行机床模拟仿真操作训练。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校企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 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增加企业考核权重。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五、课程改革的特色

(一) 实现课堂与实训车间一体化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与哈尔滨中德特种材料成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课程,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

(二)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

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 引入行业标准, 融入职业要素, 以企业真实典型模具为工作任务载体, 按照模具制造岗位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 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任务化,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了体现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模块平台。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模具专业学生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学生将本课程制作的产品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可以说, 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该课程已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3.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编制 篇三

关键词: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一、引言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中,《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都是按照已经设计好的实验要求和步骤进行着验证性的实验,学生一般是被动地接受或机械式地编程,以完成实验讲义中的验证或孤立的单元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克服这些不足,使学生真正能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我们开设了《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并立项进行实践研究,通过两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实践环节

1.实验项目的选择。

通过《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学习和前期验证性实践环节,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我们设计了4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

①校园导游系统的设计(设计性);

②书管理系统的设计(综合性);

③哈夫曼编码/译码器(综合性);

④散列表的设计与实现(设计性)。

2.实验项目的内容。

校园导游系统的设计

问题描述:

设计一个校园导游程序,为来访的客人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基本要求:

①设计你所在的学校的校园平面图,所含景点不少于15个,以图中顶点表示校内各景点,存放景点名称、代号、简介等信息,以边表示路径,存放路径长度等相关信息;

②为来访客人提供图中任意景点相关信息查询;

③为来访客人提供图中任意景点的问路查询,即查询任意两个景点之间的一条最短路径(静态或动态表示出来)。

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

问题描述:

设计一个图书管理系统完成图书管理基本业务。

基本要求:

①每种书的登记内容包括书号、书名、著作者和库存量;

②对书号建立索引表(线性表或树表)以提高查找效率;

③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采编入库:新购一种书,确定书号后,登记到图书账目表中,如果表中已有,则只将库存量增加;

借阅:如果一种书的现存量大于0,则借出一本,登记借阅者的书证号和归还期限,改变现存量;

归还:注销对借阅者的登记,改变该书的现存量。

用户管理。

数据存储(要求用文件实现数据存储)。

哈夫曼编码/译码器

问题描述:

设计一个哈夫曼编码/译码系统,对一个文本文件中的字符进行哈夫曼编码,生成编码文件(压缩文件,后缀名.cod);反过来,可将一个压缩文件译码还原为一个文本文件(.txt)。

基本要求:

①随机抽取20个文本文件作为统计样本,统计这些文本文件中各字符的平均出现次数,作为权值,建立哈夫曼树及各个字符的哈夫曼编码;

②将用户输入或选择的待压缩文本文件利用①建立的编码表进行编码,生成压缩文件(后缀名.cod);

③输入一个待解压的压缩文件名称,并利用相应的编码表进行译码;

④显示指定的压缩文件和文本文件;

⑤(选作) 把哈夫曼编码用二进制位紧缩到一个变量中,利用位运算实现真正的数据压缩,并求压缩比。

散列表的设计与实现

问题描述:

设计散列表实现电话号码查找系统。

基本要求:

①随机生成1万个记录,每个记录有下列数据项:电话号码、用户名、地址,每个数据项的内容都是随机生成的;

②分别以电话号码和用户名为关键字建立散列表(自行选择或构造合适的散列函数);

③采用双散列法解决冲突;

④查找并显示给定电话号码的记录;

⑤查找并显示给定用户名的记录。

3.预期目标。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中基本知识的理解,熟悉各种逻辑结构及存储结构;

了解并掌握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设计方法,具备初步的独立分析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从事软件开发的编程及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用系统的观点和软件进行软件开发,培养软件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作风。

4.实验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安排学生自选项目并进行项目设计和开发,每个项目20学时,按照下面的项目开发设计步骤,最后完成课题的总体设计与实现。

项目分析

根据实验项目内容的要求,充分地分析和理解问题,明确问题要求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功能。

概要设计

对项目内容描述中涉及的操作对象,设计相应的数据结构,并按照以数据结构为中心的原则对模块进行划分,定义主程序模块和逻辑结构。逻辑设计的结果是每种数据结构的定义(包括数据结构的描述和每个基本操作的功能说明)。

详细设计

为各个数据结构设计相应的存储结构并写出各模块的算法。设计是编程中重要的一环,在“详细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总体设计制订合理的程序结构和算法,理顺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将详细设计的结果用结构图及流程图清晰地描述出来,在本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编程

将详细设计的结果进一步求精为程序设计语言程序。在该环节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规范的程序编写方法去编程,并指导学生按照大型软件中常用的调试方法对程序进行跟踪及改进。

结果分析

在编程过程中及结束后,形成学生、课题小组组长、指导教师三位一体的项目质量监控体系,做到对各个阶段的结果都能进行实时的检测,如有不足之处,小组内成员和学生自行研讨出合理的整改方案并对课题实施进行改进,直至达到功能要求。

5.项目总结。

主要包括学生实验项目总结心得、实验报告撰写,学生成绩的评定。

实验项目总结心得

在实验临将近结束时让学生共同讨论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讨论实验设计步骤的合理性,总结经验,进一步改善项目实施的方案及步骤。笔者认为,实验后的总结非常重要,是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是使学生提高实验兴趣、锻炼并增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过程和手段。

实验报告撰写

学生实验报告一般应包含的内容是:实验题目、实验环境、实验目的、实验任务、数据结构描述、算法流程图表示、实验总结。

学生成绩的评定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报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程序检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评定,给出综合成绩。

三、实践的成果

1.对学生的影响。

经过近两年的实验教学实践,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此次实验收获很大,大约80%的学生对这类实验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从总体效果来看,学生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了设计及编程能力。大部分学生认为《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内容新颖,提高了他们的编程兴趣和热情,对他们帮助很大。

2.对教师的促进。

《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指导教师由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主讲教师和专业实验室的教师共同承担,我们认为,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整合了多个知识环节,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衔接性,理清程序设计的思路,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也给主讲教师带来新的挑战,能使教师总结在理论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唐册善.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编制 篇四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Data Structure Course Designing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3、课程学时:2周

4、学

分:2

5、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

6、适用专业:信息计算

7、大纲执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杨先凤

8、大纲审批:计算机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

9、制定(修订)时间:2011年12 一.课程设计性质

本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信息计算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数据结构》课程的后续配套实践性课程。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数据结构》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上机实践,设置《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十分重要。本课程设计的目标就是要达到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组织数据及编写大型程序的能力,并培养基本的、良好的程序设计技能以及合作能力。

1.通过本环节的充分编程实践和实际应用,进一步熟悉与巩固C语言语法知识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2.通过应用进一步体会数据结构中常用算法的实质,建立算法优劣的概念以及算法评估分析和比较的方法;3.借助适当题材的程序设计实训,加深体会利用数据结构的算法技法和C语言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环节的思维过程;4.利用适当形式的命题,加深体会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 培养自顶而下、逐步细化的编程思维方式;5.通过一定的文档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包括程序结构形式,行文格式和程序正文格式等。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本实践性环节,能较好地巩固前导相关的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课程的相关知识,强化程序的编写和阅读能力,能较好地满足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之初级程序员的水平考核要求。

四、课程设计原则

本环节总体上以上机编程独立操作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本环节主要突出实际应用,尤其要强调学生自主设计,独立思考。

五、课程设计内容

每个同学从下面题目中随机抽取2—5个题目(具体选几个,由同学依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至少有2个),认真完成,要求程序能运行,将运行结果截图附在课程设计报告里,源程序代码要一同打印附在报告后面。

题目一

城市链表 题目二

约瑟夫环 题目三

线性表的逆置 题目四

商品货架管理 题目五

停车场管理 题目六

文学研究助手 题目七

简单行编辑程序 题目八

二叉树的建立与遍历 题目九

图遍历的演示 题目十

统计成绩 题目十一

员工管理系统 题目十二

工程造价最小问题 题目十三

订票系统 题目十四

迷宫求解 题目十五

校园导游程序

题目十六

运动会分数统计 题目十七

一元多项式计算 题目十八

猴子选大王

题目十九

建立二叉树,层序、先序遍历(用递归或非递归的方法都可以)题目二十

赫夫曼树的建立

题目二十一

纸牌游戏 题目二十二

图的建立及输出 题目二十三

拓扑排序 六.、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

采用上机情况、程序质量、实习报告相结合的形式,满分为100分。

1. 上机情况(20%)

包括出勤情况、调试表现。

2. 程序质量(50%)

3. 实习报告(30%)

七、成果形式

除要求提供正确的程序源代码文件及相关数据文件可供演示检查外,应强调文档的分量、完善性和规范性要求,文档应有相当的占分比例。实习报告的开头应给出题目、班级、姓名、学号和完成日期,并包括课题分析、方案确定、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附录(带注释的源程序,或文件名清单)等几个主要方面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要求学生实习报告的各种文档资料要在程序开发的过程中逐渐充实形成,而不是最后补写。八.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参考材料

《数据结构 C语言》 严蔚敏 清华大学出版社 《C言程序设计》 谭浩强 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结构习题》 李春保 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结构习题》 严蔚敏 清华大学出版社 《C语言与数据结构》 王立柱 清华大学出版社

5.钢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篇五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学时数:18 执笔者:艾岚

学分数:1

编写日期:2005年7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钢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整体房屋钢结构房屋的特点和基本设计方法,能确定合理的计算简图,正确地进行内力分析,并能按有关专业规范或规程进行钢结构的整体设计、截面计算和构造处理,为以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9章

单层厂房钢结构

§9.1 单层厂房钢结构的组成及布置原则 §9.2 横向框架的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9.3 结构的纵向传力系统(2学时)

了解单层厂房钢结构的组成,柱网和温度收缩缝的布置原则,横向框架的类型及主要尺寸的确定,柱间支撑的形式、布置和作用;理解柱间支撑的设计计算方法。

§9.4屋盖结构体系

§9.5檩条及压型钢板的设计(4学时)

掌握钢屋盖支撑的组成、作用及各组成部分的布置原则;了解屋盖支撑与屋架的连接构造,理解屋盖支撑的计算方法;掌握实腹式钢檩条的设计方法。

重点:钢屋盖支撑各组成部分的布置 难点:实腹式钢檩条的设计。

§9.6

桁架的形式和截面设计(4学时)

了解桁架的形式和主要尺寸的确定;掌握桁架的荷载计算与荷载组合;了解桁架杆件的内力计算;掌握桁架各杆件计算长度的确定;理解桁架杆件截面形式的选择;掌握各杆件的截面设计。

重点与难点:如何确定桁架各杆件屋架平面内的计算长度和屋架平面外的计算长度。

§9.7

桁架的节点设计(4学时)

掌握节点设计的一般要求和节点设计的步骤;掌握上弦节点、下弦节点、屋脊节点、下弦跨中拼接节点和支座节点的设计计算;掌握桁架施工图的绘制。

重点:节点设计的一般要求和节点设计的步骤。难点:各节点的计算

§9.8 有吊车的单层工业厂房的设计特点 §9.9 轻型门式刚架结构的设计特点(4学时)

掌握横向框架计算简图的建立,荷载计算及内力组合;了解框架柱的设计特点;了解轻型门式刚架结构的特点、适用范围及结构布置;理解刚架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课后自学,组织现场参观等多种教学形式。(一)课堂讲授

本课程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由于工程实践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课堂教授中,宜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钢结构CAI教学课件或教师自己制作一些教学辅助课件。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习兴趣,可组织一些现场参观来配合课堂教学。

(二)课后自学

适当安排一些课后自学的内容,将一些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钢结构专题网站推荐给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上试题库,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自学能力。

(三)课外作业

布置适量的作业,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四)考试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20%,闭卷考试占8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结构设计原理等。后续教学环节:钢结构课程设计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钢结构设计原理》

张耀春主编

周绪红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钢结构基础》

陈绍蕃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房屋建筑钢结构设计》

陈绍蕃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中国计划出版社 [5]《钢结构设计手册》

6.房屋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精) 篇六

一、课程名称:房屋结构设计

二、学分:5

三、先修课程:《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建筑材料》

四、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混凝土结构楼盖、单层厂房、以及砌体结构房屋的结构设计计算、构造。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构造的基本方法,具有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五、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楼盖结构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要求

要求了解楼盖结构的受力特点、传力途径;理解和重点掌握单、双向板的定义。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单、双向板的定义;

(2)单、双向板肋梁楼盖结构的受力特点、传力途径。

2、教学要求

(1)理解并掌握单、双向板的定义;

(2)理解并掌握单、双向板肋梁楼盖的受力特点、传力途径。

第二节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

一、学习要求

要求了解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的平面布置;梁及板的的计算简图的确定方法;梁及板的内力分析方法;以及梁和板的截面配筋及构造措施。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1)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的平面布置;(2)梁及板的的计算简图;(3)梁及板按弹性理论的内力分析;(4)超静定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概念;(5)连续梁板按调幅法的内力计算;

(6)单向板的肋梁楼盖的截面配筋及构造措施。

2、教学要求

(1)理解并掌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计算简图;

(1)理解并掌握单向板肋梁楼盖按弹性理论的内力分析方法;(3)重点掌握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概念;

(4)理解并掌握连续梁板按调幅法的塑性内力计算方法;(5)理解并掌握单向板的肋梁楼盖的截面配筋及构造措施。

第三节 双向板肋梁楼盖

一、学习要求

要求了解现浇双向板的受力特点和主要试验结果;掌握双向板按照弹性理论的内力计算方法和利用塑性铰线法确定极限荷载的方法;掌握双向板支承梁以及双向板的截面配筋和构造措施。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现浇双向板的受力特点和主要试验结果;

(2)双向板按照弹性理论的内力计算方法;(3)用塑性铰线法确定极限荷载的方法;(4)双向板支承梁的设计;(5)双向板的截面配筋和构造措施。

2、教学要求

(1)理解并掌握现浇双向板的受力特点和主要试验结果;(2)理解并掌握双向板按照弹性理论的内力计算方法;(3)理解和掌握塑性铰线法确定极限荷载的方法;(4)掌握双向板支承梁的设计;

(5)理解并掌握双向板楼盖的截面配筋及构造措施。第二章 单层工业厂房

第一节 单层厂房的结构组成

一、学习要求

要求了解单层厂房的结构型式、结构组成与传力路线;掌握单层厂房的结构布置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单层厂房的排架、刚架两种结构型式;(2)单层厂房的结构组成、传力路线。(3)单层厂房的结构布置。

2、教学要求

(1)理解和掌握单层厂房的排架、刚架两种结构型式的不同特点;(2)掌握单层厂房的结构组成、传力路线;(3)掌握单层厂房的结构布置方法。

第二节 排架计算

一、学习要求

要求掌握单层厂房排架结构计算的基本假定、计算简图;荷载的种类、确定方法;用剪 力分配法计算等高排架内力;熟练掌握控制截面、荷载组合以及最不利内力组合。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单层厂房排架结构计算的计算简图;(2)荷载计算;

(3)剪力分配法计算等高排架;(4)荷载组合和内力组合。

2、教学要求

(1)理解和掌握单层厂房的计算简图(2)掌握单层厂房的荷载计算方法;(3)掌握剪力分配法计算等高排架方法;

(4)掌握控制截面、荷载组合、内力组合等基本概念和内容。第三节 单层厂房柱

一、学习要求

要求掌握单层厂房排架矩形、工字形截面柱的设计;掌握牛腿的一般破坏形态、设计方法,以及构造设计措施。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1)单层厂房排架柱的形式;

(2)矩形、工字形柱的设计;(3)牛腿;

(4)控制内力组合。

2、教学要求

(1)理解和掌握上、下柱的形式,截面经济尺寸;

(2)掌握矩形、工字形柱的设计方法;

(3)了解牛腿的一般破坏形态、设计方法、构造措施。第四节 柱下独立基础

一、学习要求

要求掌握柱下独立基础的形式、设计方法、构造措施。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柱下独立基础的的形式;(2)柱下扩展基础设计;(3)构造措施。

2、教学要求

(1)理解和掌握柱下独立基础的形式;

(2)掌握柱下扩展基础的的设计方法;

(3)了解柱下独立基础的构造措施。

第三章 砌体结构设计方法

第一节 砌体结构特点

一、学习要求

了解砌体结构的发展历史、基本特点以及发展方向。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历史;

(2)结构的基本特点;(3)发展方向。

2、教学要求

掌握砌体结构的发展历史、基本特点以及发展方向。第二节 砌体结构设计原则

一、学习要求

掌握现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设计方法;荷载分项系数和材料分项系数的确定方法; 设计值、标准值的定义。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现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的设计方法;(2)分项系数的确定。

2、教学要求

理解现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设计方法;荷载分项系数和材料分项系数的确定方法;设计值、标准值的定义

第四章 砌体材料及其力学性能

一、学习要求

了解砌体的材料、强度等级、种类等内容;掌握砌体在受压、受拉、弯曲受拉、受剪等作用下的强度性能;了解砌体弹性模量、摩擦系数和线膨胀系数等的确定方法。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砌体材料、种类

(1)砌体材料

(2)砌体的种类

第二节 砌体材料的力学性能

(1)受压性能;

(2)砌体的轴心受拉性能;(3)砌体的弯曲受拉性能;(4)砌体的受剪性能;(5)砌体强度设计值的调整;

第三节 砌体弹性模量、摩擦系数和线膨胀系数

(1)砌体的弹性模量(2)线膨胀系数(3)摩擦系数

2、教学要求

掌握砌体的材料、强度等级、种类等内容;掌握砌体在受压、受拉、弯曲受拉、受剪等作用下的强度性能及其基本特点;了解砌体弹性模量、摩擦系数和线膨胀系数等的确定方法。

第五章 砌体房屋的结构形式和内力分析

第一节 砌体房屋的承重体系

一、学习要求

了解砌体结构横墙承重体系、纵墙承重体系、以及纵横墙承重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横墙承重体系;(2)纵墙承重体系;(3)纵横墙承重体系。

2、教学要求

掌握砌体结构横墙承重体系、纵墙承重体系、以及纵横墙承重体系等竖向荷载传递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砌体结构的计算简图与水平荷载的传递

一、学习要求

了解砌体结构的三种静力计算简图,即刚弹性方案、刚性方案,以及弹性方案的计算简图;掌握计算简图的适用范围。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刚弹性方案;(2)刚性方案;(3)弹性方案;

(4)房屋静力方案的确定。

2、教学要求

掌握砌体结构的三种静力计算简图,即刚弹性方案、刚性方案,以及弹性方案的计算简图;掌握计算简图的适用范围。

第三节 刚性方案结构的计算

一、学习要求

了解刚性方案结构的计算单元的确定方法;刚性方案单层房屋的墙、柱的计算方法;刚性方案多层房屋的墙、柱的计算方法。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刚性方案单层房屋的墙、柱的计算;(2)刚性方案多层房屋的墙、柱的计算。

2、教学要求

掌握刚性方案结构的计算单元的确定方法;刚性方案单层房屋的墙、柱的计算方法;刚性方案多层房屋的墙、柱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 弹性方案结构的计算

一、学习要求

了解弹性方案结构的计算单元的确定方法;弹性方案单层房屋的计算方法;弹性方案多层房屋的计算方法。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弹性方案单层房屋的计算;(2)弹性方案多层房屋的计算。

2、教学要求

掌握弹性方案结构的计算单元的确定方法;弹性方案单层房屋的计算方法;弹性方案多层房屋的计算方法。

第五节 刚弹性方案结构的计算

一、学习要求

了解刚弹性方案结构的计算单元的确定方法;刚弹性方案单层房屋的计算方法;刚弹性方案多层房屋的计算方法。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刚弹性方案单层房屋的计算;(2)刚弹性方案多层房屋的计算。

2、教学要求

掌握刚弹性方案结构的计算单元的确定方法;刚弹性方案单层房屋的计算方法;刚弹性方案多层房屋的计算方法。

第六节 最不利荷载效应组合

一、学习要求

了解砌体受压构件截面的M-N相关曲线;掌握界限破坏的概念;明确最不利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1、教学内容

(1)砌体受压构件截面的M-N相关曲线;(2)掌握界限破坏的概念;(3)最不利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2、教学要求

掌握砌体受压构件截面的M-N相关曲线;掌握界限破坏的概念;明确最不利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第六章 无筋砌体结构的承载力和构造

第一节 受压构件

一、学习要求

掌握墙柱高厚比的定义和验算方法;理解无筋砌体受压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墙柱高厚比验算;(2)无筋砌体受压承载力。

2、教学要求

掌握墙柱高厚比的定义和验算方法,以及无筋砌体受压构件—短柱、长柱的受压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第二节 砌体局部受压

一、学习要求

了解砌体局部受压的基本破坏形态;理解局部均匀受压、梁端支承处砌体局部受压、梁端下有刚性垫块时的砌体局部受压、以及梁下设有垫梁的砌体局部受压等情况下局部承载力计算方法。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砌体局部受压的基本破坏形态;

二、课程内容(2)局部均匀受压;

(3)梁端支承处砌体局部受压;

(4)梁端下有刚性垫块时的砌体局部受压。

2、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砌体局部受压的基本破坏形态;理解局部均匀受压、梁端支承处砌体局部受压、梁端下有刚性垫块时的砌体局部受压、以及梁下设有垫梁的砌体局部受压等情况下局部承载力计算方法。

第三节 轴心受拉、受弯和受剪构件

一、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砌体轴心受拉、受弯和受剪构件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砌体轴心受拉、受弯和受剪构件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2、教学要求

掌握砌体轴心受拉、受弯和受剪构件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 构造要求

一、学习要求

定性理解为了保证房屋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以及结构的可靠性,砌体结构设计的一般构造要求。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关于材料强度、截面尺寸、墙体连接等的一般构造要求。

2、教学要求

掌握砌体结构设计中关于材料强度、截面尺寸、墙体连接等的一般构造要求。

第七章 过梁、挑梁和墙梁

第一节 过梁

一、学习要求

了解过梁的类型、受力特性和破坏形态、以及过梁上的荷载确定方法,掌握不同过梁承载力计算方法。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过梁的类型、受力特性和破坏形态;(2)过梁上的荷载;(3)过梁承载力的计算。

2、教学要求

掌握过梁的类型、受力特性和破坏形态、以及过梁上的荷载确定方法,掌握不同过梁承载力计算方法。

第二节 挑梁

一、学习要求

了解挑梁的受力特性和破坏形态、挑梁的抗倾覆验算,以及挑梁下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方法。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挑梁的受力特性和破坏形态;(2)挑梁的抗倾覆验算;

(3)挑梁下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2、教学要求

掌握挑梁的受力特性和破坏形态、挑梁的抗倾覆验算,以及挑梁下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方法。

第三节 墙梁

一、学习要求

了解墙梁的基本受力特性和破坏形态;掌握墙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构造要求。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1)墙梁的受力特性和破坏形态;(2)墙梁承载力的计算;(3)构造要求。

2、教学要求

掌握墙梁的基本受力特性和破坏形态;掌握墙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构造要求。

第八章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要求

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结构布置、设计计算、绘制施工图等综合能力的训练。

二、内容

7.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篇七

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数据库技术是将数据库与软件开发相结合, 数据库设计和基于数据库的应用程序开发。为此, 课程要求学生选用主流DBMS, 自选某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实现一个完整的以数据库为核心的B/S或C/S架构的应用系统。掌握设计实现一个完整的产品化导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流程和方法, 包括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应用程序设计。本文分析了湖北经济学院开设数据库课程设计以来, 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项目模拟实训教学方法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基于团队项目模拟实训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具体方案及实施效果。

1 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1) 题目过少不够开放。湖北经济学院是一所财经类教学型学校, 开设的主要专业为经济管理类。但目前的题目多数都是老师提供给学生的, 题材类似,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另外, 题目呆板, 没有和本校的专业特色相结合, 选择余地太少。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养成不劳而获的坏习惯, 不利于学生毕业之后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2) 学生轻分析设计, 重编程实现。学生把编程工作放在数据库设计中的首要位置, 轻数据库及其对象的设计, 重开发工具的使用。很多学生只重视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缺乏全局观念。

(3) 学生缺乏整体意识, 团队协作能力不强。在数据库系统开发的过程中, 学生对系统没有整体规划, 经常把时间都花在需求分析和系统实现上, 造成在学生项目后期没有时间做系统测试, 这样开发出来的系统必然出现很多问题。

软件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特别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如果一个课程设计题目只让学生一个人完成, 缺少与他人相互的交流, 不利于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和项目的正常开展。原有教学模式下, 学生做课程设计往往单打独斗, 没有形成一个团队。

(4) 课程考核方式不够科学。老师通常采用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相加权作为总成绩。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是被动地完成任务, 不知道所做项目的评定标准, 因而积极性不高, 也不能通过项目设计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2 数据库课程设计基础准备及教学目标制定

2.1 基础准备

综合性的实验课程往往需要很多课程作支撑。在该课程开设之前, 前期学生应该已经学习了C、C++等一些经典的程序设计课程, 学习了数据库原理及软件工程课程, 对于数据库原理课程中的相关概念例如数据库文件的创建、表的建立以操作、视图与SQL查询、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等进行了相关实验, 对于关系型数据库基本概念和特性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由于课程设计中需要将数据库原理与工程项目相结合设计出具体的应用程序和界面, 所以学生还需掌握至少一门前台开发工具, 如VB.NET、ASP.NET或PHP等,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案, 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2.2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上关于数据库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对一些简单的信息管理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设计。在掌握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熟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具及语言。能查阅资料解决数据库技术方面的问题, 具备在微软开发平台下进行数据库设计和管理操作能力, 培养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能力, 项目合作、团队精神及小组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构思

课程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本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内, 32学时, 每周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3.1 人员安排及开题

把整个班级按照开发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 每组4~5人, 选一名组长, 每个同学承担不同的角色, 共同完成任务。在整个过程中, 为了达到锻炼的目的, 每个同学的角色可以互换。

在选题方面,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色, 体现经管类专业的特点, 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 可以根据专业要求来分别制定教学案例, 使学生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加深对本专业课程的理解, 从而达到数据库课程设计和专业特色融合的目的。在制定选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进行充分的调研, 与该专业的教师进行讨论, 帮助学生选择他们熟悉的题目, 如旅游酒店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 或者选择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能很快上手的内容。同时, 应注意控制题目的规模和难度, 使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个阶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自己选题组建项目小组。这种方式经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需求分析

在此阶段, 要尽可能收集课题的全面需求, 利用不同小组互相模拟实际用户的形式, 开小组讨论会来确定需求, 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开发兴趣, 并引导学生自己画出数据流图。

例如, 某家工厂的采购部每天需要一张订货报表, 表中列出所有需要再次订货的零件。对于每个需要再次订货的零件列出下述数据:零件编号、零件名称、订货数量, 目前价格、主要供应者。零件入库应有入库单, 零件出库应有出库单, 通过放在仓库中的CRT终端把入库单或出库单报告给订货系统。当某种零件的库存数量少于库存量临界值时就应该再次订货。

当系统比较复杂时, 应当采用分层描述的方法。一般第一层描述系统的全貌, 第二层分别描述各子系统的结构。如还未表达清楚, 可以继续细化。

3.3 系统设计与实施

确定用户需求后, 进入系统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应该充分利用表、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等各个数据库对象的特点, 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设计来熟悉数据库开发的一些常用技术和工具。例如, 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可以教学生怎样使用Power Designer来做数据库设计。在软件公司实际的数据库系统开发中, 有很多工具可以直接完成从数据库概念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设计和转化。

系统实施阶段, 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程序设计语言动手编写代码, 完成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开发语言可选择机房环境, 有Java、VB、VC、PB等;数据库可使用提供的SQL Serever2000、DB2、MySQL5等主流DBMS;软件架构两层、三层都可以。教师对各小组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有针对性地给与启发式的引导。

3.4 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阶段可以选取小组之间交换测试, 主要从功能测试、数据库测试两个方面找出系统的缺陷, 对软件质量进行评价打分。列出测试计划, 往各数据库表中插入正确的测试数据, 测试数据插入情况和各种约束作用, 并记录结果;往各数据库表中插入错误的测试数据, 记录出错结果;在各数据表中修改测试数据, 记录测试结果;各数据表中删除测试数据, 记录测试结果;创建各权限等级的用户, 授予相应的权限, 然后按权限等级执行相应操作, 查看操作结果是否正确, 最后再编写实验报告。

数据库功能测试主要是对界面进行测试, 按用户类型进行分部测试, 查看每一种类型的用户功能是否有欠缺;用户操作是否符合实际, 是否具有意义;尤其是在功能实现上, 不同情况, 会有怎样不同的处理;查看在出错的情况下, 系统如何处理。

3.5 完成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主要内容要求有系统需求分析 (功能模块图) 、基本ER图 (要求标明主码、外码、联系类型) 、用户子模式设计、按模块分析所编写的应用程序等。撰写设计报告前小组中各成员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小结一般包括工作内容、工作量大小、自己完成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收获与体会、今后努力与改进方向等。教师给出设计报告书写规范, 学生根据系统分析设计结果完成该部分内容。报告编写是考查一个学生总结工作、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该环节考查的重点:报告是否内容完整、充实, 条理是否清楚, 格式是否符合科技文章规范。

3.6 检查与考核

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 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不同的考核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加强平时考勤外, 教师还需在每个阶段对各个项目小组进行跟踪检查, 对各个阶段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从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应用和数据库设计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测, 达到对数据库系统主要内容和框架的评测。具体考核指标权重为:平时表现 (25%) +任务完成情况 (30%) +答辩 (20%) +设计论文 (25%)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后, 尽量撰写相应科研论文, 积极申报校级学生科研项目。对于能力非常突出的学生, 可以建立课外研究小组, 让他们参与到教师在研的省部级科研项目中, 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4 结语

数据库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课程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于学生是否通过项目开发, 将自己所学到的数据库知识运用于实际需求中, 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以这种方式开展课程设计更贴近企业实际的项目开发方式, 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和研究,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学习和实验方式, 真正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和临时处理问题的能力, 满足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用人需求, 有效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和经管专业学生数据库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另外, 做好数据库课程设计作业有利于学生毕业设计报告和毕业论文撰写。今后学生面临的毕业设计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设计, 是课程设计的扩大化、完整化, 为设计报告的撰写、文献资料的查阅也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分析了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探讨了在实践中分小组引入具体项目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 把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软件开发过程中,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设计,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慧敏, 杨鑫华, 牛一捷.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8) .

[2]张志锋, 王文冰.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0 (11) .

[3]林巧, 丁革建.数据库课程设计的项目化实验教学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5) .

[4]李晓娜, 朱耀庭.从数据库课程设计看如何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8 (16) .

8.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编制 篇八

关键词: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改革创新

结构设计原理是土建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不仅包含丰富的土建结构设计理论原理,而且还包含大量的实验研究,因此学好结构设计原理是土建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基于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独特性质,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社会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依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就高校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阐述自己的拙见。

1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特点

1.1内容涵盖面比较丰富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不仅包含土建工程的基础知识,还会涉及到实践工程的计算方法、建筑材料的构造以及绘图等,其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要想学好此门课程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要进行全面的知识讲解。

1.2实验性比较强,含有大量的公式和符号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对土建工程的结构受力性能、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全面的掌握,但是结构设计原理的研究对象是土建工程的所有建筑材料,比如对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就因为其属于弹塑性材料,而导致不能依靠理论的计算方法进行,而是需要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做出假定,可以说不同的研究对象采取的计算方式不同,设计结果也就不具有唯一性,复杂的计算公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高度的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1.3实践性强该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想学习好此课程就必须要有过程设计的实践经验,了解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材料以及构造细节的影响因素,只有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是学好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保障,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等,并且在课后也要深入建筑工程中,及时了解各方面的建筑结构设计细节。

2高校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性思维。基于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高度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的枯燥,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启发式教学法与导入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该课程的重点知识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结构的概念和各种结构的设计与计算等,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将与学生生活中联系密切的建筑物为研究对象,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教学顺利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思考,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学校教学楼的结构体系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该教学楼的承重结构是哪部分?不同的构件受力的情况是否相同?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结构设计知识的整体认识;同时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也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构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正如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师要改变一进入课堂就直接按照书本讲解的模式,而是要导入先修课程,比如再设计一根钢筋混凝土梁时,如果教师采取直接的讲学模式,学生可能会一时反应不出来,而通过课前的情景导入,合理的引导学生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回忆与应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2优化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首先要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社会实践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高校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中的一些技术变革对结构设计人员的要求也作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但是由于高校结构设计课程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技术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需要教师根据社会技术发展不断地调整课本的内容,通过删除落后的知识点,新增新技术,整合相关理论体系等措施,实现高校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提高高校的就业率。比如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清楚的认识到高职院校培养的具有社会实践应用技能的学生,而不是研究型的学生,因此需要教师重点讲解钢筋混凝土受弯、受压等受力构件及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设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其次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将高校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整合为基本理论知识与结构设计两部分,根据这两部分的教学要求,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对于第一部分主要就是对相关概念的讲解,而对于第二部分则是重点对结构设计的实践设计的学习与研究,具体的教学组织是:试验、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析、基本假定、建立计算模型、基本公式、适用条件、基本公式的应用以及构造规定的线索组织教学,通过有效的组织教学,可以将单一的、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对结构设计原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3重视实践教学,充实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仅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社会应用技能的关键环节,基于结构设计原理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提高对混凝土结构的认识,比如教师在讲解受弯构建的破坏过程时,如果依靠教师的动态演示等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让学生参与到试验的设计、制作、试验准备以及试验操作的整个过程,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尤其是有助于将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转化到自己的实践技能应用中;其次要重视实习阶段的教学,高校与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相对应的实习岗位,鼓励学生深入到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现场,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技术,加深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梁、板、柱等构件的认识;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到高校组织的一些试验性项目中,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让学生观摩自己的科研过程,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相关试验的制作过程,以此让他们感受到相关构件的性能等,同时高校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通过技能比赛,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创新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手段就是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基本上采取的是粉笔加黑板的模式,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浪费课堂时间,影响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的费力,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教学在书写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会做别的事情,甚至出现教师在背对学生进行板书的时候,学生趴在桌上睡觉的现象。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现代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比如教师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幻灯片或视频,可以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试验过程等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加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内容,给学生讲解基本的结构设计软件,比如PKPM、迈达斯等,鼓励学生手算和计算机程序计算相结合。

2.5创新考核方法对学生的考核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培养社会实践技能人才的要求,高校要改变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模式,构建以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技能的方式:一是要构建以理论知识考核与综合应用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二是将职业资格考试纳入到考核学生的依据中,积极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到考核体系中,重视对学生的平时表现。总之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一定要尽可能的全面,杜绝以往的以“分数”为主的落后模式。

3结束语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结构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基于以培养社会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高校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也要依据社会技术的发展与变化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地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杰,朱方敏,程昌明,张衍林.高职水利类专业《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2013(10).

[2]李生勇.“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案[J].教师,2014(05).

[3]盛桂琳,李国政.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3(06).

9.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编制 篇九

关键词:钢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改革;学生

一、课程目前教学现状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是在已有结构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钢结构设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钢结构工程设计与应用的能力,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应用性学科。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具有内容丰富、构造形式复杂、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工程应用性强等特点。按照现行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钢结构教学的学时较少,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主要用于对钢结构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足够的时间加强学生的力学知识,并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学生反映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该门课程的公式、图表、规范条文较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技术性和应用性,既有理论推导,又与相关规范和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另外,目前学生接触的大多数建筑物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对钢结构建筑比较陌生,虽然在结构课程教学中安排有参观实习,但一般参观实习的课时非常有限,这就使学生对钢结构建筑的认识较少,造成学生在钢结构学习中没有直观印象,学习困难。如何尽可能在有限学时内,帮助学生牢固掌握钢结构的基本理论,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的能力,是钢结构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对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对钢结构人才的需求,促进钢结构领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改革理念及思路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改革,将通过合理安排学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并重,培养学生在牢固掌握钢结构基本理论的同时,具备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改革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钢结构课程课时较少,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因此,教学中要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难点知识,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同时,适当补充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和学科前沿动态信息,拓宽学生视野。精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知识,讲透难点知识,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而精简钢结构课程内容,并不是一味地减少教学内容,有些内容要减,有些内容则要“加”。“加”的内容主要是为了拓宽教学内容的适应面,比如钢与混凝土组成的组合结构、轻钢结构等内容教材涉及较少,而其工程实用性又较强,所以应适当补充这方面工程结构的教学内容。另外,教学内容要体现本学科科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最新成果,充分反映学科前沿的动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钢结构课程讲授过程中,可简单介绍一些现代设计新方法和新技术,例如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的设计方法等。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组织好课堂理论教学。

(1)把握教材,提炼知识点。钢结构设计原理与先修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等课程有一定联系。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并重的目标,教师必须强调教学重点,提炼知识点。例如钢材力学性能及指标,建筑材料和材料力学课程中都有讲授,教师可以将这一节的课程重点放在引起钢材脆性破坏的因素、钢材的疲劳破坏及如何选用钢结构材料上,这对学生日后实践应用有很大帮助。又如,钢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中的设计方法原则相同,在钢结构课程中,教师只需要强调钢结构设计的极限状态表达式与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极限状态表达式的异同,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公式,又加强了学生钢结构设计公式的理解。(2)准备工程案例。同理论内容配套的工程案例是课程讲解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工程案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兴趣,对学生增强理论理解,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在钢结构材料一章,教师可遵循概念讲解—工程事故案例分析—工程注意事项的讲解步骤。例如可以引用某钢厂冶炼车间桥式吊车梁疲劳破坏事故,教师可先讲解疲劳破坏的特征,然后再讲解疲劳破坏工程事故的调查检测、事故原因分析和总结。此案例中涉及吊车梁的选材、钢材的材料缺陷、钢材的材料校核及钢材的疲劳等内容。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加强了对钢材性能的理解,也掌握了工程事故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这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工程案例可以贯穿理论教学的整个过程,深入浅出的讲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3)课件编写。课件的编写应文字简练,条理清楚。教师可将重点放在图表、规范条文和工程实例图片上,同时应减少繁冗的文字描述,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普遍感觉钢结构难学之处是钢结构构件和连接的构造抽象难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模拟焊接的连接、梁柱构件的失稳模态、格构式构件的平面外屈曲等,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增强学习效果。(4)课堂例题和课后习题。例题和习题可采用两类,一类是结合材料力学和规范公式的机械套用题目,另一类是与工程实际结合的综合应用习题。机械套用公式的例题着重讲解原理,可加强学生对钢结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涉及综合应用的习题,则紧密结合钢结构设计规范重点讲解设计过程,提高学生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组织实践教学。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钢结构认识(生产)实习、钢结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

(1)认识实习。钢结构结构复杂,学生通过现场参观、实习,可以加深对钢结构的感性认识。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的内容涉及钢结构制作及钢结构体系的认识,教师可现场讲解钢结构的生产、制作过程。在现场认识钢结构体系的前提下,教师可进一步作轻钢结构、空间网架结构等结构体系的讲解。

(2)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安排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结束之后一周进行,是钢结构教学的主要实践性环节之一。钢结构课程设计的题目可采用平台钢结构设计。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可将一周的集中课程设计分散到相应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去。如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讲到“梁的设计”一章,教师可以提前讲授平台钢结构的设计思路,结合本章梁的设计内容,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平台梁、板、柱及支撑的结构布置,并完成平台梁的荷载计算、结构内力计算及平台梁的设计等内容。在课程进行到轴压构件和压弯构件设计的章节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继续完成平台柱的设计。之后根据理论教学进程,学生可依次完成梁柱节点、柱脚及基础设计等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逐步完成作业的同时,建立了牢固的工程整体概念,提高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毕业设计。有了课程学习中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精心安排,学生的计算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毕业设计的综合训练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钢结构课程之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以PPT教学为主,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将以教师讲课为主,以板书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板书不能体现的内容,如工程图片、表格、模型等,可通过PPT向学生展示。通过板书的知识点书写和PPT的直观认识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课堂练习是钢结构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堂练习将以工程实例为原型,向学生讲解工程中钢结构设计的理论知识。

(四)建立成绩评定系统

改变以往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评定方式。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的形式,最终的成绩由该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70%;第二部分考核主要为平时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详细记录学生平时的出勤,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考核。

三、结语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改革,通过以上结合工程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有限的学时内,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钢结构设计、施工专业人才。同时,学生基本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学习并进,在牢固掌握钢结构基本理论的同时,学习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为成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而努力。

10.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编制 篇十

摘要: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和培训班两种学生类型,参考先易后难教学理念,按照TMN层次结构分别提出网络管理教学设计,首先是基本网络管理模型,然后是基于SNMP的网元管理内容,进一步学习网络管理功能集成,最后介绍网络安全态势的相关平台。

关键词:网络管理;TMN;教学设计

引 言

网络管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联网系统的运营、管理、维护和供应相关的活动、方法、规程以及工具,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描述和表达问题,具有熟练的系统分析与应用能力。该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需要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工程设计、网络应用编程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虽然只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网络管理的教学内容选择性较大。从网络管理生命周期的角度,学生需要学习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学生需要学习规范化的、可定量的网络管理方法和模型;从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角度,教师需要讲授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开拓学生视野和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网络发展。此外,学生类型不同,学习目标也不同。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希望深刻理解网络管理的必要性,系统掌握网络管理的相关标准和模型,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培训班学生希望系统掌握网络管理工具,能够定位和排除网络常见故障。因此,整个教学设计的选择性较大,如何适应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先易后难”是常用的教学设计模式,首先介绍简单的、基础性的、容易理解的概念,然后学习比较复杂的、能够使用简单概念描述的抽象概念,最后学习那些综合性的、依赖于前面概念的知识信息。TMN层次结构是一个明确定义的网络管理层次结构,该层次结构中,网络管理可以分为网元、网元管理、网络管理、服务管理、业务管理,因此教师可以结合TMN层次结构,按照“先易后难”方式,实现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TMN层次结构

TMN是由国际电联(ITU-T)针对电信管理网络规范而制定的标准,其优点在于提供了一个明确而且广泛接受的术语学,有利于讨论网络管理的相关主题。TMN层次结构模型中描述了一系列网络管理层次,每个层次建立在另外一个层次之上。

TMN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网络管理内容划分为网元、网元管理、网络管理、服务管理和业务管理5个层次:①网元层,对应于单个网元内部部署的管理代理,涉及设备自身所支持的、与任何管理系统无关的管理功能;②网元管理层,实现单个设备的远程管理,功能包括远程查看、修改配置、报警监控等;③网络管理层,基于网元管理层进行功能分析和掌握网络基础设施的整体运行情况;④服务管理层,管理对象是网络为最终用户提供的服务;⑤业务管理层,核心日标是实现网络服务的支撑和统计,如计费和定价、业务预测等。

经过仔细分析,服务管理层和业务管理层面向具体的网络服务,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大的灵活性,而网元层、网元管理层和网络管理层定义了网络管理的公共内容,是提供网络业务的基础性支撑。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按照网元层、网元管理层和网络管理层进行组织。教学实施设计

作为一门网络专业课,网络管理要求学习多种专业工具,掌握相关网络管理协议;在专业工具方面,需要介绍设备管理器和维护终端、网络分析器、网元管理器、管理平台等;在网络管理协议方面,需要介绍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命令行接口CLI等内容。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网络管理功能,教师需要介绍网络管理基本模型FCAPS、OAM&P,讲授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开拓学生视野和培养创新意识,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网络发展。因此,整个教学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组织,按照一种先易后难、逐层推进的方式进行。

2.1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结合TMN层次结构参考模型,通过分析各种网络管理工具、管理协议可得其所对应的管理层次,详细关系见表l。

其中,网元层重点介绍网络设备自身的管理功能,可以选择常见的超级终端接口进行讲解。对于服务器设备,教师可以介绍专门的自检工具或者类似于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工具。网元管理层方面要求学生重点学习SNMP协议。作为工业界事实上的标准,SNMP的支持和应刚极为广泛,整个介绍内容需要涉及SNMP自身优势、运行原理、MIB信息等内容。网络管理层方面要求学生重点学习管理平台。作为一种网络管理集成方式,管理平台得到当前业界的普遍认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系统作为学习案例。

整体教学内容包括相关教材选择、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验设计。在教材方面,选择AlexanderClemm编写的Network Management Fundamentals作为参考教材,也可以选择其他具有类似知识结构的教材,要求是系统介绍网络管理的概念和原则,试图从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观点介绍网络管理,同时阐述网络管理中使用的各种技术之间的关系。教学的课堂设计以TMN层次结构为主体内容,同时增加必要的概述章节和总结性内窬。教学对象可以分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和培训班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类型,教师需要没计不同的教学计划。

2.2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设计

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普遍掌握网络原理,但缺乏网络故障严重性认识和网络管理工具的使用经验。学习目标是深刻理解网络管理的必要性,系统掌握网络管理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学目标是理解和应用网络管理相关标准和模型,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网络工程々业的教学课时为20+20(小时),具体知识分配见表2

第1部分是网络管理概述,主要介绍网络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网络管理有关的功能、工具和活动。通过相关案例介绍,学生首先能够对网络管理的用途、基本概念及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从整体上对这门课程有直观认识。

第2部分是网络管理模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网络管理基础知识,学生在面临巨大的网络管理系统时,应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逐个分解并解决,同时理解网络管理功能的分类方法。在该章节,教师可以初步介绍TMN层次管理模型和FCAPS等管理功能模型。这部分内容配套安排了一个实验,使用常用工具Ping测量网络中设备的响应时延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该实验,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通过适当的网络管理能够定量了解网络运行状况。

第3部分是网元管理层,主要介绍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这一部分是教学重点之一,首先需要分析比较CLI和SNMP两种管理协议,分析各自的优点并介绍SNMP的管理模型组成;然后需要学习SNMP的vnB相关知识,掌握基于SNMP的开发方法,为实现网络管理系统开发打下良好基础;最后是介绍常用的MIB库,学习SNMP浏览器的相关使用。在实验环节方面,教师可设计SNMP浏览器的实验内容。通过使用SNMP浏览器,学生既能直观理解SNMP工作机理,又能够用该工具解决一些网络管理问题,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

第4部分是网络管理功能集成,主要学习网络管理功能集成的目标和原理并通过Manage-Engine_OpManager系统进行实践。管理平台的开发实践是可选内容,介绍WebNMS的开发框架。这一部分的实验环节和课堂教学相对应,重点是学习使用ManageEngine_OpManager和WebNM的开发框架。实际过程中所花费的实验时间要超过6课时,可以选择只学习其中一个软件。

第5部分是新技术的学习,介绍基于OSSIM的安全事件管理集成。OSSIM是开源安全信息管理系统(Open Source Security Information System),支持多种开源软件系统的信息集成并实现事件关联。实验环节侧重引导学生安装和使用OSSIM系统平台,了解系统集成在安全事件方面的应用。OSSIM的网站上提供了较多的视频文件,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安装和使用视频进行学习。

第6部分是课程总结,教师可以按照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实施。

以上是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突出如下特点:①整个教学中注重整体介绍网络管理,强调网络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②按照TMN层次结构介绍多种管理工具,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网络管理工具;③侧重于学生进一步开发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介绍当前的学习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料查找和自我学习能力。

2.3 培训班教学设计

培训班的学生来源于实践岗位或者是即将参加具体岗位的本科毕业生,整个学习时间很短,学生特点是对系统开发兴趣较低,但是对于网络故障认识深刻,明确网络管理的必要性。此外,大部分学生有网络管理工具的使用经验,其学习目标是系统掌握网络管理的相关工具,为实际工作服务。因此,教学目标侧重分析网络管理工具的原理,能够从整体上理解网络管理工具的选择;一旦需要解决网络故障,能够准确选择网络管理工具,具有定位和排除网络常见故障的基本技能。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课时为10+10(小时),具体课时分配见表3。

整个教学设计中侧重实际应用学习。其中,第1、2部分内容和工程专业教学设计基本一致,H标是理解网络管理所必要的基础知识。由于培训班的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管理已经有感性认识,因此不安排实验。

第3部分是网元管理层,主要介绍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相关原理、MIB浏览器的使用以及常用的MIB库信息。在实验环节方面,教师可设计SNMP浏览器的实验内容。

第4部分是网络管理功能集成,主要介绍管理平台的集成方法,学生学习网络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和选择依据。实验环节是学习使用ManageEngine_OpManager.第5部分是新技术的学习,学习内容和网络工程专业一致,介绍基于OSSIM的安全事件管理集成。实验环节侧重引导学生安装和使用OSSIM系统平台,了解系统集成在安全事件方面的应用。

以上是针对培训班的课程设计,主要突出如下特点:①整个教学中注重整体介绍网络管理,强凋网络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②侧重培养学生对网络管理工具的实际使用能力,通过介绍当前的学习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料查找和自我学习能力。教学效果分析

整个教学计划目前已经在两个培养对象类型上实施。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对象为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共计40人;培训班的教学对象为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的设备维修培训班学员,共计42人。

3.1 考核指标安排

两种考核指标中,网络工程专业的培训人员理论知识更为丰富,考核的内容中包含部分开发方面的内容。培训班的考核指标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由于授课时间较少,整个考核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应用能力方面重点考核实际操作能力。

3.2 考核结果分析

经过教学实施,我们最终统计出两个班级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分布。其中,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参加考试40人,理论成绩最高分为91分,最低分为60分,平均成绩为75分;实验成绩中,最高成绩为90分,最低成绩为60分,平均成绩为78分。培训班学生参加考试42人,理论成绩最高分为81分,最低分为60分,平均成绩为68分;实验成绩中,最高成绩为85分,最低成绩为60分。整体的成绩分布如图2所示,详细的成绩百分比见表6。

两者的培训成绩中,在偏重理论的知识点方面,两者差距不是很大。大部分知识点中工程专业的掌握情况比培训班的掌握情况要好,差距最大的是第3(TMN层次结构)、第5(SNMP的管理模型)和第7(管理平台)3个知识点,差距在10%以上。在实践操作方面,如第4(SNMP操作)和第8(管理平台操作)两个知识点,培训班的学生掌握情况更好,这可能是因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SNMP的相关开发内容,要求掌握更多内容,另外一个原因是培训班的学生操作任务比较明确,更有利于集中时间学习。

总体上,整个测试成绩说明教学设计方案有利于掌握网络管理的相关原理和实际操作,尤其是能够较好掌握SNMP和管理平台的基本操作步骤。结语

网络管理系统是一个对规模因素、鲁棒性、可伸缩性和可维护性具有苛刻要求的复杂系统,包含广泛的功能,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许多挑战,因此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对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笔者提出基于TMN层次结构的网络管理教学设计,注重在整体上介绍网络管理的相关功能,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制定了教学实施方案。对于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对象,除了学习管理工具的使用之外,还介绍了相关的开发方法;对于培训班的教学对象则侧重于原理性知识和实际工具的结合。总体教学设计中都考虑了学习资源的介绍,进一步培养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上一篇:合资开办新公司协议书下一篇:1校园艺术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