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德伯家的苔丝心得体会

2024-08-13

有关德伯家的苔丝心得体会(13篇)

1.有关德伯家的苔丝心得体会 篇一

你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么?或许你会毫不迟疑的说:“会”。那么你愿意包容你所爱的人的过去么?也许你会忧郁,那么先不要急着回答,推荐先看看《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被称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出版于十九世纪末,作者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托马斯哈代。

《苔丝》写的就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最后杀人的故事。她以不同的艺术形象成就了一个杯具,老长老长的故事也因为这个杯具的成功成为了很老很老的人们心中的疼痛。

它的情节用此刻的观点看似乎有点老套,但却深刻反映了古老的宗法制农村在资本主义势力侵蚀下瓦解的杯具。苔丝的失贞主要是亚雷.德伯的职责,她第二次落入亚雷.德伯之手是她的父母、安机.克莱和亚雷.德伯共同的职责,而她最后杀死亚雷.德伯则是一位受尽欺凌的弱者的最后反抗。在苔丝身上,我们自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本性对逼迫她的力量的苦苦挣扎。

如果说卡门的美在于野性叛逆,简爱的美在于倔强顽强,那么苔丝的美必须在于纯净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但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作为女人,她有迷人的外表。漂亮的脸蛋,和恰到好处的身材。哈代给这个美人加了点色,那就是着重去写了她的唇,她唇上的曲线。说那是任何男人都会为之神魂颠倒。红丽娇艳,如花沾露的唇,本身就是情种,再加之细致分明,乖巧柔美的线条,在顾盼流转间,不动人也难。

苔丝是坚强的,乐观的,她的命运却不可逆转。即使再多给苔丝几次选取,我相信她最终仍然会走老路,除非安玑克莱没有抛弃她远走他乡。关于社会的杯具,家庭的杯具,人性的杯具已有很多定论,令我感到叹息的只有苔丝和克莱的感情杯具。两个人吃尽了苦头,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只是物是人非,苔丝选取了死亡来成全他们完美的感情。终究到底是一场空。

2.有关德伯家的苔丝心得体会 篇二

一、贫困的家庭和无知虚伪的父母

苔丝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她是家中的长女,有弟妹五人。父母的无能使沉重的家庭负担过早地落在她的身上。她的父亲是一个乡下小贩,生性懒惰,酗酒且愚昧无知。她的母亲过去是一个挤奶女工,贪慕虚荣、头脑简单。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父亲从牧师口中得知苔丝家原是名门望族德伯氏的后裔。她的父母都为得到这个消息而感到欣喜若狂。同时,命运和苔丝开了“玩笑”:苔丝在深夜主动提出为酗酒的父亲赶车送蜂蜜,却由于她的过失,马车与一辆邮车相撞,家中唯一的维持生计的老马被撞死了,这引起了家中经济生活的改变,让她有一种负疚感。她的父母为显摆自己所谓的“贵族”身份和满足卑微的虚荣心,利用她善良、负责任的天性,执意要女儿去亚雷·德伯家认亲。苔丝带着负疚感极不情愿地去投奔亚雷家,却在德伯家惨遭不幸,受到恶少亚历克的蹂躏。结果苔丝只能背负着羞耻回到家中。她的母亲不仅没有怜悯女儿的遭遇,反而责备她没能得到亚雷对婚姻的承诺,更是指责她自私地置家人贫困的生活状况于不顾。但是她母亲认为不论怎样,像亚雷那样的有钱男子毕竟还是对她女儿有所示爱,虽然只是玩弄了她。虽然这次认亲并没有得到经济上的任何好处,而且让女儿不得不忍受世人的白眼和道德的不堪,但她的母亲还为此感到高兴和满足。不难看出,她的母亲是如此地贪慕虚荣、头脑简单。当苔丝的私生子病得十分严重时,她为了孩子能好起来,请求父亲找牧师为孩子洗礼。她的父亲为防止别人知道女儿的丑事,害怕丢脸,反而把苔丝和孩子锁在家中,其虚荣之心展现得淋漓尽致。贪慕虚荣的他们都是听凭时代风雨恣意摧残的小人物、可怜虫。正是这样一对糟糕的父母成为苔丝悲剧的始作俑者。此外,家庭的破败贫穷是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如果不是家庭贫困,苔丝就不必连夜去赶集;如果不是家庭贫困,父母也就不会逼迫她去认亲;如果不是家庭贫困,在克莱没回来的期间她也就不会受到那么多屈辱,更不会成为亚雷的情妇。由此可见,贫穷确实是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二、亚雷·德伯与资本主义制度

亚雷·德伯和他的资产阶级背景是造成苔丝悲剧的元凶之一。在亚雷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国家的统治权牢牢地掌握在资产阶级的手中。他的父亲是个十分富有的商人,而后冠以贵族德伯的姓氏。无疑,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长大的亚雷,其性格必然与普通人很不相同。因此,任性、自私、霸道、虚荣就成了资产阶级赋予他的性格专利。亚雷第一次见到苔丝,就被她美丽的面容和窈窕的身材吸引了,其荒淫好色的嘴脸也就暴露无遗,并设下圈套,一步又一步地逼近苔丝,最后在一个可怕的黑夜夺去了她的贞操,并毁掉了苔丝一生的幸福。苔丝婚后,他又一次占有了她。亚雷为了控制苔丝,甚至用金钱和权势的力量,使苔丝一家处于无处安身的境地。为了家人的生存,苔丝不得不忍辱含垢,接受了亚雷的条件,做了他的情妇,从此,她的幸福被彻底断送。可以说,苔丝是亚雷所代表的强权与暴力的受害者。

亚雷之所以敢称霸乡野,为所欲为,不仅因为他有钱、有势,更主要的是他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法律的保护。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无罪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所以,那个时代制度的黑暗,阶级的罪恶,以及这种制度下的必然产物——亚雷·德伯把一个美丽、坚毅、善良的女孩一步一步推向了死亡。

三、安吉儿·克莱克与封建传统思想

克莱是与亚雷完全不同的人。他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不像他的两个哥哥那么庸俗。克莱鄙视阶级偏见和等级观念,厌弃都市繁华生活,自愿到乡间务农。他不怕吃苦,和农民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力图掌握各种门类的农业技术,以实现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农场的愿望。克莱一直以为苔丝是农家健康、自然、纯洁的女儿,和她这样的农家少女相处,他更感到乡村生活的纯朴,也更向往着自然、纯朴、清新的生活。为此,他不愿意娶有钱人家的小姐,而要娶农家姑娘为妻。这些都表明克莱思想上进步、开明的一面。然而当他知道苔丝的没落贵族后裔的身份时,他开始把这当成一张王牌,让他父母心悦诚服的王牌,让他家族不至于因他娶了个农家姑娘而丢脸的王牌。而在苔丝出于对他的考虑提出离婚时,他却骂苔丝孩子气,其实他真正想维护的还是他,以及他家族的荣誉和尊严。这些都说明虽然他也反抗过传统观念、阶级偏见,但是却不彻底,灵魂深处仍旧深深地烙有本阶级的印记。在对待女性和恋爱问题上,克莱认为如果要爱,就要认真,就要负责任,这也显示他精神上高尚的一面。可是克莱却无法容忍苔丝失贞的事实,因为他正是从传统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克莱对苔丝不仅没有丝毫同情,反而冷酷无情地抛弃了她。这正是克莱心理深层那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作祟的结果。显然,克莱自认为唯美崇高的爱情是根本经不起考验的。克莱一心提倡着反世俗,可是当他所提倡的先进的思想触害到自己的利益时,他却成了世俗的奴隶。

如果说是亚雷毁坏了苔丝的肉体,那么克莱实际上践踏了苔丝的灵魂。克莱内心深处顽固的封建宗法制传统贞洁观念和封建道德偏见导致了他对苔丝的冷酷无情,最终使苔丝走向了悲剧性的结局。

四、苔丝自身的性格特点

苔丝是一个具有孝顺、温柔、坚毅、反叛、真诚、勇敢个性的农家姑娘。她被作者奉为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她有着令人同情甚至钦佩的品质和性格,同时也有着凡人不可避免的弱点和缺陷。我们不能忽视苔丝的性格弱点是她走向悲剧、走向毁灭重要的成因之一。甚至可以说,在虚伪的资产阶级社会里,苔丝的性格悲剧是决定她命运最关键的因素。她的纯洁致使了她的轻信与单纯,给了亚雷以可乘之机,让自己步入噩梦之中。她因为责任心而挑起了夜里送蜜的重任,却不小心撞死了家中的老马,从而迫于无奈去相亲。她因为敢于自我牺牲,在家里极其困窘的时候,她总是挺身而出,先是去认亲,后来是答应下嫁亚历克。她对克莱敢爱,对亚雷敢恨,在一定程度上敢于反抗旧礼教,但是她这种反抗性却不够彻底。她在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责难自己,她按照传统的贞操观来衡量自己的清白与否,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当她的孩子死时,虽然她不屑于宗教,但是她又担心她的孩子会因为没有受洗而被打下地狱最底层,于是自己偷偷地给他洗礼;当她获知克莱也曾犯过错误时,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克莱的反应又让她跌回了不变的道德轨道中。

苔丝内心世界的朴实性、纯洁性、善良性,她对不合理社会的反抗性,她在道德上囿于传统的保守性,这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苔丝的性格系统,从而决定了她悲惨的命运。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时代、社会、家庭、性格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了悲剧性的结果。苔丝的一生注定是一个悲剧。

参考文献

[1]哈代著.张若谷译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朝明.苔丝的悲剧成因探究.电大教学,1997,(4).

[3]姚佩芝,董俊峰.《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4]秦玲.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南阳师范学院,2005.

[5]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3.有关德伯家的苔丝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 苔丝 人物 情节 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神话原型批评通过古典文学中出现的神话人物和各种原型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情节和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发掘文学作品中的更深层内涵。在人类学家弗雷泽的著作《金枝》基础上,荣格和弗莱逐渐丰富和完善了神话原型批评。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并强调了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的关系。弗莱深受荣格集体无意识思想的影响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

弗莱把神话原型与文学作品的分析相结合,他认为原型可分为人物、情节和意象等几个主要的类型。这里的人物主要是指西方古典文学中的神话人物,如《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弗莱认为文学产生于神话,是神话的延续和“位移”的结果。所以,神话原型在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西方文学家都了解古典文学,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这些古典文学的影响,并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相应的神话人物、情节和各种意象。《圣经》作为西方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对很多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弗莱考虑到《圣经》的重要性并具有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形式,他认为文学研究特别是神话原型批评应从《圣经》开始。他明确表示“我们将运用《圣经》中的象征系统,并在较小的程度上运用古典神话,作为文学原型的基本规则。”所以,《圣经》和其它古典文学应作为西方文学分析的源头。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共发表了20多部长篇小说。1891年,哈代发表了其著名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由于内容与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念相悖,发表不久便引起了社会上某些人的不满,然而,时代的发展证明了《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哈代对《圣经》和古典文学了解很深,这对他的文学创造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德伯家的苔丝》的创作深受哈代对《圣经》和古典文学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在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到很多《圣经》和古典文学的痕迹。本文用神话原型批评对《苔丝》从人物原型、情节原型和意象原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揭示苔丝的悲惨命运。

一 人物原型

据《圣经》记载,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夏娃受万恶的蛇的诱惑,与亚当一起偷吃了禁果,犯下原罪,方才感到羞耻,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哈代的《苔丝》可以被看作是《圣经》中古老伊甸园神话的现代版本,也就是说,把古老的伊甸园神话“移植”到他的作品中,苔丝的人物原型实际上就是夏娃。苔丝拥有很多优秀品质,如美丽、善良、诚实、勤奋。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也称苔丝为“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的这些品质与伊甸园中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夏娃基本上是一致的。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善良的苔丝去地主家做工。但苔丝“身上依然流露出几分稚气”,“不知世故为何物”,她对家乡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对人世的险恶和艰辛尚无认识,所以遭到亚历克各种手段的“引诱”并被奸污,并生下他们的私生子,给苔丝造成了巨大的痛苦。然而对于苔丝来说,这只是悲剧的开始。在农场结识安吉尔后,两人慢慢相爱并决定结婚。诚实的苔丝为了表达对安吉尔的忠诚,决定不再向安吉尔隐瞒自己失身的经历,“她决心把亏吃尽,她要坦白一切,而且即刻就做。”然而安吉尔并没有原谅苔丝,暂时离开苔丝一个人去了巴西,这也给苔丝带来沉重的打击并导致后来悲剧的发生。亚历克再次“引诱”苔丝,告诉她安吉尔再也不会回来了,苔丝信以为真并为了生活不得不与他同居。后来知道安吉尔从巴西回来,为了回到他的身边,杀死了破坏自己幸福的亚历克,最后被处以绞刑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自从苔丝被“恶魔”亚历克“引诱”失身后,经历了各种磨难,遭受了各种痛苦,这便是社会对她的惩罚。“纯洁的”苔丝所经历的“诱惑”和“堕落”决定了她必然会重复夏娃的经历和悲惨结局。

苔丝的原型人物也可以看做是约伯。在《圣经》中,约伯是上帝的忠实仆人,以虔诚和忍耐著称。苔丝忠实地爱着安吉尔,她“对安吉尔一往情深,安吉尔如今是她的生命,她的一切……”。是真心地爱着安吉尔,也愿意原谅他过去犯下的错。为了表达对安吉尔的忠诚,苔丝决定不再隐瞒自己失身的经历,“她决心把亏吃尽,她要坦白一切,而且即刻就做”。然而安吉尔却没有像苔丝对他那样大度而原谅她,苔丝完全可以不把真相告诉安吉尔,这样他们就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也不会导致后来的悲剧,只能说是苔丝对安吉尔忠诚的缘故。后来,苔丝饱受各种痛苦,但对安吉尔的爱依然没有改变,并痴心地等待他的归来,苔丝给他写的信中写到,“安吉尔,我活着完全是为了你。我太爱你了,我不会抱怨你离我而去”。苔丝死心塌地地爱着抛弃过她的安吉尔,苔丝对安吉尔的忠诚就如同约伯对上帝一样,虽饱受痛苦,却不离不弃,是可见一斑的。

安吉尔是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他的原型是天使。根据《圣经·旧约》所述,天使是上帝的使者,是善良和圣洁的化身,但有时也会按照上帝的命令去惩罚犯错的人。作为一名牧师的儿子,安吉尔心地善良、诚实可靠。在牧场遇到苔丝后,他被苔丝的优秀品质深深吸引,克服一切障碍想娶苔丝为妻。在巴西得知苔丝的悲惨生活后,知道自己的过错,从巴西返回来想和苔丝重归于好,这表现出安吉尔“善”的一面。然而天使是不容忍“恶”的存在,所以在结婚当晚苔丝把心中的秘密告诉他时,没有得到他的同情与原谅,并把苔丝抛弃。安吉尔认为苔丝是一个不守妇道的“罪人”,要对她进行严厉的惩罚,所以他一个人去了巴西,使苔丝不得不又回到亚力克的身边,对苔丝造成了致命的伤害,酿成了最后的悲剧。这些表现了安吉尔作为天使的“善”与“恶”的两面。

亚历克在小说中一直是以坏蛋的形象出现,他的原型是专干坏事的撒旦。在《圣经·新约》中,撒旦的形象是引诱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蛇,他的主要是任务是在对人类施放诱惑,并逐渐堕落成魔鬼。亚历克见到苔丝后,就对她心怀不轨,并想法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引诱着她,就像伊甸园中的蛇引诱夏娃一样。亚历克也具有一定的魅力,纯洁的苔丝招架不住他的引诱而偷吃了“禁果”,后来,在苔丝遭遗弃、濒临绝望时,他又以撒旦诱惑夏娃的方式与之接近,使苔丝成为他的情妇。所以,化身撒旦的亚历克是造成苔丝的堕落、悲剧的主要原因。

二 情节原型

《苔丝》中的情节发展是与替罪羊(the Sacrificial Scapegoat)原型相对应的。1530年,在廷代尔翻译的《圣经》版本中,英语中才有了scapegoat这个词。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听从上帝的命令杀死自己的儿子做燔祭,就要动手的时候,天使告诉他这是上帝对他的考验,并告诉他找来一只羊来代替他的儿子,亚伯拉罕杀死了那只羊并献给燔祭。19世纪中期,英国的资本主义开始向农村蔓延,对农村的道德、风俗、思想等多方面造成了影响。亚历克奸污了苔丝,按照法律规定本应该得到惩罚,结果亚历克没有得到法律的任何制裁,反而,苔丝因为私生子而遭到社会道德的唾弃,受害者苔丝没有得到社会的同情,而成了法律和社会道德的“替罪羊”。苔丝深深地爱着安吉尔,为了表达自己的忠诚,苔丝告诉他失身的经历,然而安吉尔却没有像苔丝原谅他那样而原谅她。安吉尔深受父权社会和社会伦理的影响,很看重女性是否纯洁,很想找到一个贤妻良母,苔丝的坦白使他的幻想破灭,后来离开了苔丝,从这一点看,苔丝成为父权社会和社会伦理的“替罪羊”。苔丝为了追求真爱、最求自己的幸福,杀死了亚历克,最终被抓获并处以绞刑,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替罪羊”。苔丝的悲惨命运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毁灭的农村少女的悲惨遭遇,她是一只资产阶级不公正的法律、虚伪的道德的“替罪羊”。

三 意象原型

美国诗人庞德把意象规定为“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当外在物体景象或人物形态与主体的内在情感、观念相融合时,便会产生一个象征性的心理形式。哈代在《苔丝》中运用了大量意象,如水、火和森林,下面通过神话原型批评对《苔丝》中出现的一些意象进行分析。

1 水的意象。据《圣经》记载,水可以用来象征着洗礼,清洗人的罪恶。罪恶被清洗后,剩下的可以理解是纯洁。因而,水这个意象原型,可以看做纯洁的标志、生命的源泉。小说中水的意象被多次运用。小说的副标题为“一个纯洁的女子”,哈代也花了大量笔墨来描绘这位纯洁善良的姑娘,不仅通过正面描写,也通过水的意象来表现出苔丝的纯洁,如:“流水却是清澈的”、“河水也似乎在说话”、“在流水潺潺的地方依然还是嫩绿的草地”、“河水也似乎在说话”。哈代通过运用水的意象向读者表达出苔丝如水般的纯洁无暇,也为后来苔丝的悲惨命运作铺垫。

2 火的意象。在希腊神话中,赫淮斯托斯被称为火神,他聪明并乐于助人,尽管他的外表很丑陋,却拥有一个美丽的妻子,所以火是爱情的象征。在《苔丝》中,苔丝与安吉尔的爱情恰似一团火,“他们两个人先前像一团烈火”,“他的热情本身与其说是火焰,不如说是烈火”,作者通过火来象征苔丝与安吉尔火一般的轰轰烈烈的爱情。另外,据《圣经》记载,上帝知道有的城市中有很多人罪恶深重,便用火和硫磺把城市烧成废墟,所以,火也常被用作净化灵魂的象征。小说中出现“说是有一个杀人凶手不敢在黑暗里睡觉,因为他看见有某种硫磺火焰在围绕着他燃烧”,“十字架好像是被浸泡在红色的液体火焰里一样”,表明哈代希望燃烧起熊熊大火,净化灵魂,使得堕落的资本主义道德能够起死回生。

3 森林的意象。弗雷泽的《金枝》中记载了森林女神狄安娜,她主要负责收获和生育,她与她的男性伴侣经常在圣林的深处幽会。因此,森林象征着生命的源泉。苔丝居住的布蕾谷有很多“茂密的森林”,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触及的农村,苔丝拥有自己的生活,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森林是她自由自在玩耍、放松的地方,森林给了她无忧无虑的生活和蓬勃发展的生命。而后,随着英国资本主义逐渐向农村蔓延,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农民过着悲惨的生活。在苔丝后来居住的地方基本没有对森林的描写,这也暗示着苔丝的生命逐渐走向尽头。

总之,戴克说:“哈代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象征主义者,这就是说,因为追求强烈而又富于想象的现实感,他超越了现实主义,发现了原型形式、永恒的范畴,这些形式和范畴隐藏在一个大的语境中。而这个大的语境则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话语群,从而表达了更大的意义”。哈代在小说的创作中勇于创新,发现并利用神话原型的表现形式,把这种表现手法融入到小说的创作中并很好地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德伯家的苔丝》中可以找到很多《圣经》和古典文学的痕迹,也许正是因为小说中蕴含了丰富的神话原型和各种意象,使之成为成千上万的读者百读不厌的经典。

参考文献:

[1] 胡经之、张首映:《西方20世纪文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Ford Russell.Northrop Frye on Myth:An Introduction[M].Garl and Publishing,1998.

[3] 托马斯·哈代,蒋坚松、彭代文译:《德伯家的苔丝》,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版。

[4] 戴维·约翰·洛奇,葛林译:《20世纪文学评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5] J·G·弗雷泽,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金枝》,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6] Bullen,J.B.The Expressive Eye:Fiction and Perception in the Work of Thomas Hard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6.

4.有关德伯家的苔丝心得体会 篇四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着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悲剧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足以“哀感顽艳”。

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象游丝一样敏感,象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

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丢下《苔丝》一书,眼前那个历经磨难,失身而又杀人的女人,却使我想起它们,想起我喜欢的两件事物:黎明与茶花。黎明,如处子的皮肤,光洁润滑,在明与未明之际,透着希冀与光亮;有一种茶花,叫“雪塔”,她洁白肥硕,细腻如瓷,在寒冷的季节里,傲然怒放,在出尘与入世间,清丽如水,独自芬芳。也许他们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觉得它们同出一处,那便是纯洁。正因为这一点《苔丝》的故事才更凄凉。

苔丝为什么会有“哀感顽艳”之能呢苔丝的“哀”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有关。

5.《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 篇五

在下决心后的第一周,我刚坐到床边拿起书,眼皮就开始打架。于是心里想着:“算了吧,我真的有点累,还是睡觉吧,休息不好的话,明天给孩子们上课精神该不好了。”就这样,一周过去了,我心里有一点点内疚,与气质女神的梦想渐行渐远。

第二周,春日的天气越发明媚了,内心丰盈美好。该是穿裙子的季节了,要锻炼了,不然怎么保持婀娜的好身材。于是夜跑被提上了日程。每晚8点左右就到楼下小广场跑跑步,或者在家练习40分钟的瑜伽。每次锻炼后心里说不出的轻松,但身体也是难以言表的疲惫。我的书,放在枕边陪我两周,默默无言,也让我的愧疚感与日俱增。

被拖延症坑的太惨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抱起这本《苔丝》读了下去。

书中讲述一个偏远小村庄的姑娘,还未成年,就被好吃懒做、嗜酒成性的父母送出去找一个所谓的同姓的富贵远亲。然而高贵门第,总有很多人趋之若鹜。苔丝到了之后被所谓的堂哥嘲笑,认亲不成,反被堂哥侮辱失贞,然后愤然离开回到自己的小村庄,才发现已然有孕。在那个贞洁大于天的时代,苔丝不顾家人的劝阻和邻居的白眼,坚持生下这个不被祝福的孩子。不幸的是,孩子生下一个月就夭折了。忍受着内心巨大的悲痛,苔丝离开家乡,带着失贞和生子的秘密。

在工作期间,认识了牧师的儿子,一个深情却虚伪的男人。两情相悦。很快,他们就商议结婚。纠结了很久,苔丝准备把心中的秘密告诉这个男人,奈何天意弄人,最终男人还是没有看到苔丝婚前的坦白信。“就这样吧,如果他真的爱我,这件事他一定也会接受。”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力排众议,结为夫妻。就在大婚当晚,男人坦白了他荒.唐的过去,苔丝听了大喜,以为他有相同的经历,就更容易接受她。但是就如同苔丝母亲后来说的一句话:“再深情商量的男人,终究还是男人啊!”,他无法接受自己完美的妻子身上竟然有这样的污点,所以在新婚的第二天与苔丝告别,二人天涯相隔。

苔丝本以为找到幸福,却在遇上他后更加不幸。父亲过世,无家可归。为了生活,苔丝四处辗转,受尽苦难折辱。期间,她给丈夫写过很多信,不知为何,并没有到他的手里。男人在战场拼杀,伤痕累累的时候忽然原谅了妻子,在她决定放弃和他的爱情,接受她所谓的堂哥的时候。造化弄人,当身受重伤,身体羸弱的丈夫回到家乡,听到妻子的遭遇后决心找回妻子,善待他。而此时苔丝听信丈夫已经去世的消息,嫁给了那个恶魔“堂哥”。

当男人辗转找到妻子的时候,妻子一身华服,脸上再也没有初见时的风华,只有疲惫、沧桑和不甘。苔丝心里还爱着,却再也不想被爱的人侮辱,便拒绝了他。转身回到房间,看到欺骗他的恶魔,内心再也无法安然,她想起丈夫那句“你应该杀了他”,拿起水果刀,结束了地狱般的生活,却也将自己送到了另一间地狱。

以为生活是童话,但生活处处是魔窟。大学初看的时候感叹那个黑恶丑的时代,以为是时代造就的不幸。当然,至今也认为这是导致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随着阅历增加,便渐渐知晓,所谓不幸,一半是时代所致,另一半是自己的性格所致。若不是太听父母的话,没有主见,便不会去认亲戚。去认亲戚时觉察到“堂哥”的暧昧,自知家势身份无力匹敌的时候便该及时抽身,也不会失去那个时代女人赖以生存的一切,更不会在最后的时刻委身恶魔,迷失信仰;在遇到旧爱时,若是足够理智勇敢,便不会一刀结束“堂哥”的生命,也让自己和爱人阴阳两隔。

6.《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 篇六

“《苔丝》主要写的就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终于杀人的故事。她的失贞主要是阿历克的责任;她的第二次落入阿历克之手是她父母、安琪儿和阿历克的责任,而她杀死阿历克则是受尽欺凌的弱者的最后反抗。”

苔丝独自把孩子生了下~~不久孩子死了。她又亲自埋葬,然后当了一挤奶工,又遇安琪(男猪)。她在新婚时告诉安琪她的过去。然后安琪一年不与她联系,分开了~~不久阿历克拐骗她~~直到多年后安琪找苔丝。她杀死阿历克。和安琪度过很短的幸福时光~~然后就被警察抓了苔丝。读后感。

不过此书很好看啊~~。。它道出了一个社会的背景下农民的命运~~以及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苔丝做为两重身份的代表~~吃尽了苦头。。但苔丝也有倔强与反抗命运的时候~~不过她有时太过悲观了~~放弃了一次次机会。。。又太诚实了~~太为别人着想了。奉献到最后,只有穷幻想。社会对一位女性过去的不宽容~~包括男猪,真是双方不停地想念与恨啊,孽缘啊。可是双方自尊心太强了~~多年后觉悟已是物是人非。女主哑了哑声:“太晚了。太晚了。”咱的心还真痛啊!作者真的太强大了。苔丝除了童年幸福一点,其他就是虐虐虐啊~~那个HLL啊~~如果苔丝活在现代,命运要好很多吧~~~

7.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重复手法 篇七

关键词:哈代,苔丝,重复手法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继承了英国传统文化,并以极具时代精神和现代性的手法创作了大量独特展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风貌的作品,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便是其中一部。《苔丝》这部作品不仅在作者本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深受读者喜爱,它发表已近一个世纪,早已被公认为哈代最优秀的代表作品,世界各地对《苔丝》的研究更是从未间断。

纵观国内外对《苔丝》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许多研究集中于分析作品中女性形象即苔丝的形象,或分析苔丝悲剧成因,或用宗教、生态观等来分析文本,本文拟从小说重复的叙述手法入手,对文本中语言的重复、行为的重复和意象的重复一一进行分析,从而表明这些重复并不是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哈代用来表现自身世界观和揭示悲剧的普遍性、永恒性的重要艺术形式。

一、语言的重复

语言,最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人物想法。在《苔丝》中,有着大量直接或间接的语言重复,这些重复在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人物性格、内心世界的同时又形成了极强的暴力力量,推动着苔丝悲剧的形成和发生。

苔丝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善良、纯洁、天真美丽,她本该享受自己美好的人生,但却最终落入悲剧。笔者认为这一悲剧的根源首先来自于“认本家”一事。在希望苔丝去认本家的这件事上,可谓全家总动员。最先是亚伯拉罕兴高采烈地说“对呀,咱们都去认本家去!等到苔丝去了,住在她家里,咱们就都看她去……”可见这事是全家人的希望。当亚伯拉罕和苔丝赶着老马王子的时候,他又说道“可是你要是嫁给阔人的时候,就该觉得美了。”“俺是说,咱们那个财主本家,要给你攀一门好亲,叫你嫁一个体面人。”当苔丝第一次认本家回来时,昭安·德北又说“他叫她小妹妹来着!他大概要娶她,叫她当阔太太。那时候,她就该和那些祖宗奶奶一样了。”几个小一点的孩子,看见妈妈送苔丝也嚷嚷着“姐姐要去嫁咱们那位阔本家了,要去穿好衣裳了,俺们非去送姐姐不可!”在苔丝一家还不知道亚雷是假本家之前,一家人嘴里重复念叨着的就是“阔太太”、“阔本家”等,甚至那些孩子知道苔丝不愿去时重复三遍“不去”来强调他们的不满和怨念 :“苔丝不—不—不去啦,不去作阔太太啦!她—她—她说她不—不—不去啦!”一次次话语的重复直接推动、逼着苔丝前去认本家,他们觉得苔丝只要嫁给了亚雷,一家人便能摆脱困境,这与苔丝想要以自己的劳动来挽回家里的损失形成鲜明对比。好逸恶劳、目光短浅、自私自利,不劳而获的劣根性展现无余,而天真、善良,一心想要帮助家里的苔丝却在这源源不断的话语逼迫中成了他们白日梦的牺牲品。

在直接的语言暴力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哈代精心安排的历史语言的重复。苔丝是名门将种之后,家族的没落却无法带着传言消散。德伯家马车杀人与白鹿的传说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转述,最终落实到了她的命运里,苔丝终究逃不过这“传说”的魔爪。苔丝的经历让她重复了白鹿的传说、家庭的传说,同时,于她而言也知道自己“不过是老长老长一列人中间的一个”,知道“她的本质和她已过往作过的事,正和从前上千上万的人一样。”这些历史语言的重复,正是哈代内在意志力在文本中的渗透。哈代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哈特曼的影响,认为宇宙间存在的超自然的内在意志力,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的命运,表现在文本中的具体事物便是传说。苔丝的不幸,具有历史的重复性,更具有悲剧的永恒性,她永远逃脱不出命运的阴影,正如哈代在第一章结束时写道的“这是命中注定的。”

二、行为的重复

对于《苔丝》一书,哈代这样说 : 这部小说的作者,目的简单质朴,他只想把一连串真正互相联贯的事情,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而发表问世。在笔者看来,文中这一连串互相联贯的故事的发展都可以以苔丝的抉择贯穿起来。

苔丝的人生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两个男人先后贯穿了苔丝的一生,造成其无法挽救的悲剧命运。苔丝似乎是弱小的,无力的,似乎是受这两男人的摆布,但是哈代让苔丝在三次“离开”的过程中却也逐渐彰显了她的成长和成熟。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苔丝个人力量的体现便是在其独立的思考和抉择中。在被亚雷玷污后,苔丝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而不是留下来做亚雷的“哈巴狗”;在对克莱完全坦白,克莱精神奔溃时,苔丝主动提出以搬回娘家的方式让克莱离开从而成全他 ;在第二次失身于亚雷而克莱回心转意时,苔丝又毫无畏惧以决绝的方式再次摆脱亚雷。在这三次选择和离开中,苔丝没有显示出丝毫的犹豫和后悔,她从一个纯真的农村女性,从一个天真的女孩,逐渐转变成了成熟妇人的形象,这其中的辛酸、血泪和痛楚都包含在那复杂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中。而在这一成长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哈代的确是一位社会进化论者或者说是一位社会向善论者。虽然在社会转型的动荡中,苔丝无法控制掌握自己命运,无法摆脱悲剧的重复侵袭,但她坚持、毫不畏惧地做出自己的抉择,不向命运低头,这种行为比传统的反抗更坚强有力,也使苔丝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

三、意象的重复

命运的不公和苔丝的反抗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而在这对抗中一系列意象的重复又加深了悲剧的意味。

哈代在《苔丝》中描写最多的颜色就是红色,一系列红色的事物都被哈代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你,犯,罪,的,惩,罚,正,眼,睁,睁,地,瞅,着,你。”几个鲜红的大字 ;亚雷强迫她吃的红草莓,送她的玫瑰 ;捆麦子时划破皮肤流的血 ;苔丝打哈欠时,克莱看到的嘴“红赤赤的,好像蟒蛇的嘴一般”;苔丝坦白前的一幕 :煤火的红焰,照到他们两个的脸上和手上,透进了她额上松散的头发,把她发下的细皮嫩肉映得通红。这种红焰,让人想起来,觉得仿佛末日审判的时候那样阴森吓人 ;以及苔丝重遇亚雷时掌掴亚雷“手套打着了的地方,露出一道见了血的红印子,一会儿血就流下来了,从嘴上滴到麦捆上。”还有亚雷被杀后,天花板上不断增大的血迹,“看来好像一张硕大无朋的幺点红桃牌”。这些红色的事物统一构成了红色的意象,是“潜藏在事件背后创造性与毁灭性兼具的力量即内在意志力所做的标记。”红色象征着血腥、暴力,正如作品中苔丝被亚雷欺辱、苔丝被安玑抛弃以及苔丝杀死亚雷等这反复再三的行为后隐藏的便是这些红色的危险的力量,红色意象在文中随处可见,将悲剧铺满整个故事,似乎命运就是如此,创造了一个个悲剧,毁灭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树林,作为另一个意象,是大自然和社会的象征。苔丝受凌辱的那片狩猎林,昏暗寂静统治了四周,后来也是在树林里,她逃脱粗野的村夫的追逐,亲手解除了鸟儿的痛苦。每当夜幕降临、幽静、荒凉、恐怖的树林出现,都暗示着厄运的来临,伴随着苔丝一步步被猎取,被逼入绝境。她是大自然的女儿,但大自然却救不了她。她是社会的一分子,但是社会却抛弃了她。

随处可见的红色以及不断出现的树林,一步步将苔丝推入更深的悲剧中,为故事注入了更普遍的悲剧因素。

结语:

8.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叙述技巧 篇八

[关键词]叙述技巧全知视角视角转换

一、引言

在文学叙事学理论当中,叙述视角(也称叙事视角)是关注的重心之一。美国文论家艾伯拉姆斯曾给叙述视角下过这样的定义:“叙述视角是指叙述故事的方法,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小说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在叙事视角上,首先是叙事人的人称问题,即他在小说中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叙事,还是以作品中人物“我”来叙事的问题。在叙事人称之外,再涉及具体的表现意识的方式,即从什么角度叙事,华莱士—马丁称之为“叙述的语法”。叙述视角在作品中有一个基本定位,但它也可以有变动游移,使叙述有一种更广角的摄取故事内容的角度。

一部小说成功与否与作家选择何种叙述视角来叙述故事有密切的关系。托马斯—哈代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恰当地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叙述视角,在完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又有创新,融合了不同的叙事方式,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鲜明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社会性及其复杂的、动态的多种悲剧因素,使读者看清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宗教的虚伪性,刻画了苔丝所具有的女性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赋予了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巨大的艺术魅力。

二、全知视角的叙述

“全知”视角叙述是常见的一种叙述方式。它的特点是作家能够自由地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触摸人物心理,自由地驾驭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突现作家的表现意图和主题。作家有如“上帝”一般,处于“无所不在、無所不知”的地位。哈代以一位“通晓者”的身份,从全知视角来叙述苔丝姑娘的故事。小说的情节展开、场景设置、人物性格的刻画、事件之间的关系等一切都掌握在哈代的手中,暴露在他的眼前。作家有时还站出来发表一番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

由于哈代以第三人称叙述者的身份站在一个高于观察对象的位置,因此他能超越空间,对同时发生的事件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苔丝第一次出门去认亲的时候,一方面,哈代以全知的视角观察到了忐忑不安的苔丝想尽快结束这次拜访,观察到苔丝正天真无邪地垂头看着胸前的玫瑰:另一方面,又发现亚雷透过弥漫于帐篷的缕缕烟雾,用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身形茁壮、发育丰满”的苔丝。在结婚的那天晚上,苔丝“坦白”了自己过去的遭遇后,哈代又是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者观察了苔丝和克莱的反应。“苔丝的叙述结束了,就连反复申明和附加说明也都讲完了。她的嗓音自始至终都没有提高,和开口说话的时候一样低沉。她既没有说出任何为自己开脱罪责的话语,也没有流下一滴眼泪。”而“克莱做了一个离题的举动,把炉火拨弄了一下。拨弄了余火之后,他站了起来。这时,她那番话的全部力量才显示出来。他的脸变得憔悴苍老了。为了集中自己的思绪,他就用脚在地上乱踩乱跺。不管用什么办法,都无法驱除杂念、集中心思,因此,他只好毫无表情地乱动。当他终于开口说话时,所发出的也不是那种她听惯了的富于变化的音调,而是极其呆板的声音,仿佛发音官能不健全似的。”

作为“全知”的叙述者,哈代对小说故事的细节和因果关系了如指掌,而且能够深入到焦点的内部世界,对人物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情感变化、心绪流程了如指掌。苔丝第一次到亚雷—德伯家认亲,还不知道“在她人生舞台上正潜伏着悲惨的一幕”的时候,叙述者已将亚雷想要占有苔丝的想法告诉了读者。苔丝受辱后,她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宗教的训戒标语“你的惩罚必将速速到来”和“不要犯奸淫”时,感到恐怖,仿佛这是对她的责问似的,仿佛那位“为了上帝的荣耀而干活”的涂写者知道她底细。这时,苔丝经受着宗教思想的煎熬,她那奇特、异常的神色表情就透露了她的心理反应。苔丝在第二次离开家乡时就抱定了决不嫁人的决心。在克里克老板的奶牛场与克莱朝夕相处,心中虽然产生了爱慕之情,可又无时无刻不在压抑着它。面对克莱的求爱表白,她既激动又兴奋,而对他的求婚又一次次地拒绝,心中充满着忧伤、焦虑,内心常处在“绝对的快乐”和“绝对的痛苦”的挣扎中。在答应了克莱的求婚后,常常为自己过去所受的耻辱感到惊惶,既想告诉克莱又害怕告诉他。可以说,她与克莱相爱的整个过程中,心中始终交织着幸福、痛苦、恐惧、悔恨、屈辱等各种感情。正是由于哈代能透视人物心理,将人物置身于情感与理智、幸福与痛苦、希望与绝望矛盾的漩涡之中,他笔下的人物才极为真实、丰满、立体和可信。

作为“全知”视角的叙述者,哈代除了不受小说情节发展的时、空的限制,可以根据故事发展的需要自由地进行叙述和描写,可以触摸、透视人物的心理精神世界之外,还可以站出来直接发表自己的议论。当苔丝在黑暗笼罩的狩猎林被亚雷奸污后,哈代站出来了,他为苔丝感到惋惜、痛心。他愤怒了,对命运的不公和恶意弄人大胆地提出了抗议。对于传统的宗教道德规范,他更是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和批判。小说的叙述中并没有直接描述苔丝被奸污的一幕,但是通过哈代的议论,读者可以知道所发生的一切,并且知道它会对苔丝的将来产生很大的影响。他大声说道:“这样一个优美的女性,像游丝一样敏感,像白雪一样纯洁,为什么偏要在她身上绘上粗野的图案,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一样?为什么常常是粗野的把精美的占为已有,邪恶的男人玷污纯洁的女人,邪恶的女人玷污高尚的男人,几千年来,善于思辨的哲学家也无法向我们讲清其中的道理。也许可以承认,目前这场灾祸暗中含有因果报应的可能性。无疑,苔丝—德伯维尔的一些披着铠甲的祖先从战场上凯旋而归时,一定更为残忍地用同样的手段糟蹋过当时那些农民的女儿。但是,将祖辈的罪孽报应到后辈身上,这在神学领域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可是却被普通的人情所摈弃,因此,报应的说法也是不足取的。我们女主人公从此以后的身份,和以前那个跨出母亲的门坎、前往特兰岭养鸡场寻求好运的姑娘相比,中间已经划出了一道无法估量的社会鸿沟。”

三、多视角转换的叙述

为了强化叙述所表达的意蕴,作家通常从不同角度、侧面来叙述。就像导演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镜头,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构成一幅生动、立体的人物画面。哈代在承袭现实主义传统文学的叙述手法和创作技巧的同时,对传统的叙述手法又大胆创新,他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在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不断地变换叙述视角和叙述者,使小说的叙述呈多元化展开,对刻画人物,哇格,渲染小说的悲剧气氛,突出小说主题起着积极的作用。

“苔丝在家度过了两三年的恢复期后,正值又一番春光明媚的景象。几乎听得见万物萌芽,蠢蠢欲动的声音,这一情形感动了她,正如也感动了野兽一样,使她急于远走高飞了。苔丝体内有种精神自动地升腾起来,就像嫩枝里的液体一样。这是没有耗尽的青春,经过暂时的压抑之后,又重新激荡起来,并且还带来了希望,以及寻求欢乐的不可抑制的可能。在五月初的一天,苔丝第二次离开了家乡。一想到再没有人用恶毒的眼光看着自己,苔丝就感到十分高兴,她迎着柔和的南风,蹦蹦跳跳地向前走,并放声歌唱。”哈代先以全知视角的叙述者的身份来描写。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外界的一切都重新获得了生命和活力,这些对自然界的描写为苔丝的情绪变化描写做了铺垫。接着哈代以苔丝的视角来叙述苔丝的感受和心理变化,将苔丝在外界的感染下释放自己几年来压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这样的叙述中,读者可以看到苔丝是多么地纯洁、质朴,多么地热爱生活。在奶牛场,因为苔丝是个新来的,对于奶牛场的一切都陌生,一无所知。因此,哈代常以苔丝的视角来反映她所看到的一切、听到的一切。她第一次看清克莱整个人的时候,发现透过他身上的装束,呈现出一种有教养的、敏锐的、含而不露、郁郁寡欢、与众不同的神情。苔丝和克莱的相处过程中,两人彼此吸引着,爱慕着。哈代运用视角转换的叙述手法,分别以苔丝和克莱为叙述者,描绘了各自心目中的恋人的形象。苔丝将克莱看成是“一个智慧的化身,而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她发现他“知识渊博,智力超群,像安第斯山峰一样高不可测”。“她对克莱的爱情,几乎没有一点世俗的成份。她极端信任他,以为他完美无瑕,凡是导师、哲学家、朋友所应有的学问,他全部知道。她觉得他身上的每一根轮廓线都表现出十足的男性美,他的灵魂是圣者的灵魂,他的智慧是先知的智慧。她对他的爱,也是一种智慧,使她得以高贵,仿佛戴了王冠。”而在克莱眼中,苔丝是“一个多么清新、纯洁的大自然的女儿哟!”他觉得“苔丝在气质和体貌两方面都表现出了一种尊贵的端庄,俨然是个皇后。”她给他的印象“不再是挤奶女工了,而是一个空幻的女性的精华——是从全体女性中提炼出来的一个典型形态。”从这种视角转换的叙述中,读者可以发现苔丝和克莱都将对方和这份爱情看得过于理想,有些脱离了现实的土壤。一旦发生什么“特殊情况”,他们又将如何面对这份感情呢?

四、结束语

9.《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篇九

——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

故事是从美丽的马洛特村开始的,这个在作者笔下“泉水从不干涸,土地永不枯黄,远离尘嚣的肥沃原野”,犹如世外桃源般呈现在人们眼前。在这片“精致”的土地上,生活着同它一样精致的乡村姑娘苔丝。她纯净如同蓝天中的一朵白云,又美丽娟秀如同娇艳欲滴的玫瑰。在这样一个万物都看似美好的乡村田园里,悲剧的种子已被悄悄深埋进土壤,也注定了苔丝将走向毁灭的命运。

当看到监狱的旗杆缓缓升起黑旗,我心中的悲伤突然减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于承受痛苦远多于喜悦的苔丝来说,死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苔丝离开了,留下累积已久的悲伤,带着她短暂的幸福走了。其中导致她悲剧性一生的因素是深刻而又复杂的,这关乎当时的社会状况、苔丝的自身性格与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德伯家的苔丝》发行于1891年,此时的英国正处于一个充满变化与动荡的时期。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同时产生了各种尖锐的阶级矛盾。苔丝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纵使她再美丽善良聪慧,在生活的重压下,她仍旧显得如此渺小。苔丝无权无势,以至于在家中唯一的老马被撞死以后不得不委身亚雷,以此来维持全家老小的生活。另一方面,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观也为苔丝附上了双重压迫。在“思想开明”的克莱尔面前,他与苔丝之间的感情脆弱得那样不堪一击。他以心底根深蒂固的传统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无视苔丝的无辜,亲手将其推入痛苦绝望的深渊。是当时社会的道德偏见,使苔丝再次沦为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牺牲品。

从出场开始,苔丝的美不是张扬的,她有一双清澈的泛着天真的眸子,却始终透露出坚定、淡然的神情。在她短暂的一生里,她历尽曲折寻得自己的真爱却被一个所谓爱她的人彻底毁灭,这是一个多少讽刺而又残酷的现实。苔丝无疑是勇敢的。她敢于拒绝亚雷,在当时男权势力当道的年代里,敢于在他的面前谈自尊。在最后走上刑场的那一刻,她的从容甚至震慑住了周围的士兵。但面对现实,她又始终逃脱不了宿命的羁绊,一而再再而三地质疑着自己的命运。她似乎已经习惯性地认为她只能是一个可怜的乡村妇人,这是与她的出身紧密相连的,这其中也有点小农思想的意味。苔丝始终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她的新思想是不完整的。在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她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她老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头见人”。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最终,苔丝的确成了悲剧的主人公。讽刺的是,她在临死前还不忘将自己的妹妹托付给自己的爱人,难道爱情可以如此轻易地被取代?苔丝这个个体生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的思想与举动必然受到制约,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她的悲剧。

苔丝的悲剧是必然的。作者通过设置许多偶然巧合的情节让人感觉苔丝的悲剧是命中注定,其实不然,透过不可知的命运,就当时的社会来说,苔丝只是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在资本主义对自然经济的猛烈冲击下,农民只得接受资产阶级的压迫剥削与不平等待遇,这是社会发展规律下的必然产物。而苔丝“无谓”的抗争并未改变其悲剧结果,反而使她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

作者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将苔丝定义为“一个纯洁的女人”。诚然,苔丝美好的形象与她家乡美好的风光是每一个现世人所共同追求与渴望的。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在现实的冲击下,这些场景只能存在于小说中,作者塑造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更将那些梦中人惊醒,将残酷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某种最初最美好的东西是不是也在悄悄流失呢?这也许是要我们深思的。如果说把《德伯家的苔丝》这本小说当作一面镜子,照射我们的内心,审视那些屈服于现实或是被现实扭曲的原本的真善美,每个人都会获得各自不同的收获,而这些往往是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

10.《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篇十

面对父亲沉浸与过去的辉煌家族中,面对兄弟姐妹期盼的目光,面对家中唯一的老马死在自己手中的场景,苔丝违背自己不想嫁给富人的原则,开始了她不愿意过的生活,走上了一条足以毁灭她人生的道路。

纯洁的苔丝像一个无助的小鹿,受到了邪恶的亚雷的侵害,她得到的是人们的冷嘲热讽,承受着别人的鄙视和侮辱。但是,她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爱情,所以,在安其尔的爱情攻势下,苔丝总是不敢承认自己的过去,这意味着,她在一点一点地靠近她的悲剧。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一个充满变化和动荡的时期。苔丝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虽然她美丽、善良、聪明,但是在生活的压力下,她看起来还是那么的渺小。

“思想开明”的克莱尔与苔丝之间的感情脆弱不堪,他用根深蒂固的传统贞操观念来看待一个女人是否贞洁,不把苔丝的无辜放在眼里,亲手将她推入了绝望的境地。当时社会的道德偏见,让苔丝再一次成为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牺牲品。

11.有关德伯家的苔丝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塑造;神话原型

作者简介:李红琴(1968-),女,四川仁寿人,本科,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容小视。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的发表在英国掀起了风暴,多数人认为《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违背社会道德、饱含悲观色彩的小说。随着学界对《德伯家的苔丝》的不断关注,小说的内涵不断被挖掘,使苔丝这个人物形象一直活跃于世界艺术长廊中,极大地丰富了小说艺术空间和艺术价值。

1、苔丝——佩尔塞福涅

佩尔塞福涅是希腊神话中谷物女神,是德墨忒尔和宙斯的女儿。佩尔塞福涅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孩,曾被诸多希腊男神追求,但其母亲不愿她与其他神明来往,便将她藏于深山中,直到与冥王普鲁托相遇,冥王对她一见钟情,并将她带到冥界做了冥后。德墨忒尔因寻女儿无果,无心农业,大地一片荒芜,宙斯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将佩尔塞福涅带回母亲身边,但佩尔塞福涅在冥界时不能食冥界的任何东西。可在佩尔塞福涅离开冥府时冥王给下的石榴,最后宙斯裁定,佩尔塞福涅除了部分时间于母亲相聚外,其余时间都待在冥界。

苔丝与佩尔塞福涅在性格和经历上有着相似之处。首先她拥出众的外貌和非凡的气质。但美貌和气质给她带来不少的烦恼,最后不得不用手绢将脸遮起来。苔丝单纯而不谙世事的性格与佩尔塞福涅十分相像相似,苔丝受母亲庇护山谷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没有踏出过村庄半步。生性单纯的她对亚雷毫无防备,从半推半就到言听计从,像个懦弱的玩偶。亚雷向她求婚后,她虽然嘴上拒绝,心里却慢慢地在向亚雷靠近。在种种诱惑面前苔丝变得懦弱无能,最后试图借亚雷的死抹去身上的软弱。

苔丝和佩尔塞福涅一样是自然之神。每当佩尔塞福涅返回阳界,大地万物复苏、草木繁茂,返回冥界时则万物凋零。小说开头将苔丝描绘成春之神,在与亚雷结束后,又与德伯一家相遇,德伯夫妇希望借助苔丝恢复自家往日辉煌。苔丝给德伯家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希望。

佩尔塞福涅神话故事讲述自然循环的过程。而苔丝的一生也是如此,无论是人生低谷还是高潮,苔始终在感性与理性中徘徊。从性情上说,苔丝偏向于感性,但她对生活中遭遇给予理性的处理,可以说苔丝每个行为背后都蕴含了理性与感性的抗争。

2、亚雷——狄俄尼索斯

狄俄尼索斯是希腊神话中宙斯和塞墨勒的儿子,暴力、疯狂、放浪不羁是狄俄尼索斯的个性特征。亚雷与狄俄尼索斯一样,情绪易激动易动怒。亚雷出场就表现出一副放荡不羁的模样,野性十足,毫不吝啬的称赞苔丝的美,暗下决心不亲吻到苔丝誓不罢休。亚雷不仅情绪多变,行为也很诡异,毫不掩饰自己是坏人,把自己比作是引诱引苔丝的下流老东西。在整个从教弃教过程中将亚雷古怪性格描绘的淋漓尽致,当苔丝在此与他相遇时,他已变成不伦不类的说道人。

亚雷生活中所遇到的妇女轻薄佻达、不良风气显著,这与狄俄尼索斯很像。长期与这类人生活在一起使亚雷像他们一样冲动、疯狂、没有理性,甚至渐渐丧失理智。作品中亚雷的出现要么是烟雾缭绕,要么是奇形怪异,往往是由一个远景的小黑点逐渐变大,他总是能令苔丝精神紧张[1]。此外,狄俄尼索斯出现时总是戴着面具。小说中的亚雷总是借助外部装扮来掩饰他花花公子的面貌,但亚雷无论怎么装饰也掩盖不了他充满情欲的内心。

3、安玑——阿波罗

阿波罗是安宁之神,维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秩序。安玑是《德伯家的苔丝》中着墨较多的男性人物。由于苔丝在作品中比作成夏娃,安玑理所当然则被比作成亚当,但并不其然。作品中安玑像是阿波罗的化身,一直默默无闻地陪伴在苔丝左右。安玑与苔丝相会在太阳照耀曼舞下的司瑞神节。太阳这一意象在安玑和苔丝爱慕中表现地更加明显。安玑对苔丝的爱就如同太阳光一样强烈,在燃烧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了苔丝。尽管苔丝对未来满怀希望,但是始终不抱幻想。当苔丝再见到安玑,痛不欲生,情急下杀了亚雷。这时安玑依然守在苔丝旁边,苔丝在巨石阵被捕有向太阳神祭祀的隐意,表达了对再生的希望。

阿波罗也是艺术、诗歌、音乐的保护神。与阿波罗一样安玑极富音乐天赋,对音乐非常着迷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乐谱,他往往会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幻想、勾勒自己的理想生活蓝图,尤其是他对苔丝的爱恋,把苔丝的拒绝当作苔丝的忸怩,不断美化苔丝在他心里的女性形象,这有幻想与他得知苔丝过去时的心理产生鲜明的对比,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的得体到位。

4、结语

《德伯家的苔丝》不仅批判了维多利亚后期的社会制度、社会道德观,真实、形象的描述了这个时代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理性与感性的思考,对物化和人性的探讨。托马斯·哈代以历史循环发展模式讲述了苔丝的一生,展示人性中理性与感性的较量,以及它们对人生、命运的影响,以神话原型为视角展现《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塑造在文学艺术界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有关德伯家的苔丝心得体会 篇十二

1《德伯家的苔丝》主要内容

《德伯家的苔丝》主要介绍了农村姑娘苔丝的悲惨命运。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然而, 这个原本极为纯洁的姑娘却因为现实而经历了种种挫折。《德伯家的苔丝》女主人公是乡下的美丽少女, 因为轻信了亚历克的话而失身, 导致怀孕。怀孕后的苔丝备受世人嘲笑和欺凌, 婴儿生下后不久就夭析, 痛苦不堪的苔丝决定重新开始生活。她到一家牛奶厂工作, 在那里, 苔丝遇到了牧师安玑·克莱, 两人由相识、相知到相恋, 最终走进了婚姻殿堂。

新婚之夜, 纯真的苔丝为了更好地经营婚姻, 将自己之前被玷污并怀孕的事情告诉了丈夫安玑·克莱, 出乎苔丝意料的是丈夫无情地对待苔丝, 并为了躲避她而去了巴西。对婚姻、对爱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苔丝倍受打击, 她想过自杀, 但想到自己的家人, 她只好忍受屈辱和苦难。同时, 善良的苔丝真心希望丈夫还可以回到自己身边, 开始幸福生活。偶然的一次, 苔丝遇见了亚历克, 她看到他正在布道, 骗走她贞操的亚历克已经成为牧师, 亚历克也同样发现了人群中的苔丝, 他开始纠缠苔丝, 苔丝感到恐慌, 想向丈夫求救。而此时的安玑·克莱在巴西的生活也很不如意, 想到妻子苔丝坦诚地向自己坦白, 他开始后悔和自责。当安玑·克莱决定返回英国与苔丝言归于好的时候, 变故又发生了, 苔丝的父亲突然去世, 苔丝家人房子被收回, 全家人失去了父亲, 失去了家园。此时, 亚雷用金钱诱逼苔丝和他同居。而安玑·克莱的出现深深刺痛了苔丝, 无奈之下, 苔丝杀死了亚雷, 追上安玑·克莱, 他们开始了逃亡生活, 他们在荒漠的原野里度过了几天欢乐生活, 最后, 苔丝因为杀人被捕, 并被处绞刑。

2《德伯家的苔丝》中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托马斯·哈代将《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主人公苔丝刻画成一个相对完美的人物。这主要表现在苔丝的坚强、自尊。当苔丝被亚历克欺骗被失去贞操并被世人嘲笑时, 苔丝并没有自暴自弃, 而是“她并没有自暴自弃, 怨天尤人, 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 应付虚荣的父母, 她勇于承受重担, 奔走于不同农场, 养家糊口;对待爱情, 她自尊又执着”。

同时, 当安玑·克莱苔丝知道亚历克欺骗了她时, 她很坚决地离开了亚历克, 这种果断在当时的社会并不多见。当:“你记住了, 我的夫人, 你从前没逃出我的手心去, 你这回还是逃不出我的手心去。你只要作太太, 你就得作我的太太。”但是, 苔丝并没有因为亚历克的威胁而妥协, 她宁愿选择超重的体力劳动, 也不愿意接受亚历克带有目的性的帮助。种种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尊的苔丝, 让我们为之喝彩。

当然, 除了正面形象之外, 托马斯·哈代也赋予了苔丝缺点, 比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思考能力等。当苔丝因为怀孕而受到乡里人非议的同时, 她并没有自我鼓励、自我安慰, 而是跟随其他大众一样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根据陈腐无聊的习俗, 布置了不同情自己的形体和声音”, 用“一堆使自己无故害怕的道德精灵”来恐吓自己。

可以说, 无论是正面形象还是父母形象, 托马斯·哈代塑造的都是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女子。

3《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一个在众多人眼中比较完美的苔丝最终却因为杀人而被以绞刑, 这一悲剧让我们为之惋惜, 而这也正是托马斯·哈代的高明之处。从深层思考, 苔丝其悲剧命运是存在一定根源的。下面, 笔者就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个人因素进行具体探讨:

3.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导致苔丝悲剧的根本原因。托马斯·哈代撰写《德伯家的苔丝》时正值19世纪中期, 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纵观英国发展历史, 19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也不断壮大, 资产阶级逐步将科技文明带到农村, 是传统的英国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冲击。托马斯·哈代就是以这个现象为写作大背景, 将故事发生地列为受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影响下的农村。这种影响的直接表现就是宗法社会制度的解体和贫富差距的悬殊。托马斯·哈代的故乡也受到了这种影响, 因此, 托马斯·哈代从内心深处怀念人情味比较浓厚的宗法社会, 怀念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 《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真正的乡土小说。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 托马斯·哈代主要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冲击农村为主要的出发点, 通过苔丝一家为当时英国农村的主要代表, 通过描写苔丝家的艰难生活, 表达了当时农民在经济匮乏分情况下的无奈和挣扎。《德伯家的苔丝》中里所描写的克里克老板的大牛奶厂、富农葛露卑农场就是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写照, 这种资产阶级经济在农村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农村个体经济的解体。“德北菲尔德主要依靠这匹老马作小本生意, 马一死, 生意就立刻垮了。如果说还不会马上贫穷, 那么烦恼已经在不远的地方出现了。德北菲尔德是当地称为懒散骨头的那种人;有时候他倒挺有力气工作;不过这种时候是靠不住的, 因为不能碰巧有工作需要他;而且, 他由于不习惯做日工的正规劳动, 所以每当凑巧有工作的时候, 他又特别缺乏毅力。”尽管苔丝是一个聪明、美丽、善良姑娘, 但是其父亲并没有正常的工作, 并且时刻受到了当时有钱人的压迫和欺凌, 尤其是作为苔丝, 更是受到了肉体上的欺骗。从侧面来将, 苔丝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如果说亚历克代表着邪恶, 那么安玑·克莱则是代表着宗教, 苔丝就是在社会的时代悲剧下酿成了自身的悲剧。

3.2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也是导致苔丝命运的重要因素。苔丝从小并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所有这些生灵都是德北菲尔德家族船上的乘客——他们的欢乐、他们的需要、他们的健康、甚至他们的生存, 都完全取决于德北菲尔德两口子。假如德北菲尔德家的两个家长选择一条航线, 要把这条船开进困苦、灾难、饥饿、疾病、屈辱、死亡中去, 那么这些关在船舱里的半打小俘虏也只好被迫同他们一起进去——六个无依无靠的小生命, 从来没有人问过他们对生活有什么要求, 更没有人问过他们是否愿意生活在艰苦的环境里, 就像他们生活在无能为力的德北菲尔德的家中一样”。苔丝家的这种状态导致苔丝并没有接受社会教育的可能性, 她从小就担负了养家的重担, 她做过很多与其年龄极为不符的体力活, 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家庭贫困的状态。对于一个纯真明快的女孩而言, 这是残酷的。而教育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她后期的悲剧。

“她最早的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 但天不遂人愿”。如果苔丝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里, 可能她也会受教育, 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的部分缺点, 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素养。但是, 因为家庭贫困, 她没有接受教育, 也没有资格获得较高的地位和收入。因此,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 苔丝如果要生存, 就要靠男人, 这种依靠一己不独立的状态也是今后苔丝命运的根源。托马斯·哈代在描写苔丝受骗后, 写了这样的一段话:“名门小姐们都了解该防备什么, 怎样去防备, 因为她们都读小说, 小说中会谈到这些男人们的诡计, 可我从没机会读小说, 哪能知道呢”。苔丝的家庭不重视教育, 这种对教育的轻视也揭露了一个问题, 苔丝式的女性悲剧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牺牲品, 而苔丝仅仅是作为代表表现出来。

3.3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是苔丝悲惨命运发生的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苔丝懦弱的性格和自卑的心理, 而这些正是托马斯·哈代所有表达的东西。

3.3.1 懦弱的性格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 她可以为了自己的幸福来与传统的道德和宗教做斗争。但是,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苔丝身上依然保留着那个时代遗留的懦弱的性格, 在她的思想里依然有着较为严谨的伦理观。

当苔丝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丈夫安玑·克莱时, 安玑·克莱瞬间翻脸, 然而, 苔丝一味为了丈夫原谅自己而不选择反抗。殊不知, 这种一味的卑躬屈膝已经暗示了苔丝的悲剧。安玑·克莱离开她去巴黎时, 苔丝所做的就是写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 纵然这般, 依然挽救不了婚姻, 依然无法获得本该拥有的幸福。

3.3.2 自卑心理

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是聪明的、灵性的, 但同时, 她又是自卑的。苔丝自卑的背后是她的家庭, 是她的重担, 是与她相比别人的优势。这种自卑直接导致了苔丝的悲剧。

在苔丝去斯托克·德贝维尔家找工作时, 托马斯·哈代如是描写“天真纯朴的苔丝站在一条砾石铺成的弯道边上, 神态里半带着惊慌, 惊讶地看着。在她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她到了什么地方的时候, 她的两条腿就已经把她带到了这个地方;而现在看来, 一切都完全和她期望的相反。”“惊慌”“没有完全意识”等简单的几个词语就将苔丝的自卑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 当苔丝因为被骗而失去贞操时, 在面对丈夫安玑·克莱时, 她同样自卑, 她为自己没有完整的身体而自卑。尤其是当她步入婚姻殿堂时, 尤为如此。苔丝因此受到自身道德的谴责, 同时, 给自己结成一张无形的道德罗网。她的自我束缚的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 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

苔丝自卑还表现在对自我意识的缺乏, 作为19世纪的英国, 是一个男权社会。在这个大背景下, 以苔丝为代表的女性更多的是牺牲, 这种牺牲就直接导致了苔丝悲剧命运。

4 结束语

作为一部反映19世纪英国现实的小说, 《德伯家的苔丝》通过一个女性的视角反映了繁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贫困的农村。而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也由此开始, 当然, 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之外, 家庭因素以及个人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其悲惨人生的进程。

参考文献

13.德伯家的苔丝观后感 篇十三

初中的时候就看过德伯家的苔丝,当时看的是书,但是没有什么映象,只模糊记得苔丝被强奸了,其余的估计也没看懂。前段时间,无意看到电视剧版的德伯家的苔丝,却被深深震撼了。虽然看过这么久,却一直念念不忘,觉得一定要写一下感想。顺便提一下,新近特别喜欢英剧,不拖泥带水,剧情差不多完全忠实于原著,画面也非常的唯美,总之,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不像中国的名著电视电影改编得不成样子,惨不忍睹,及其狗血。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句话:真正的悲剧是美的东西的毁灭。也即如果不是美的东西的毁灭,应该就不能叫做悲剧了。而德伯家的苔丝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了。因为苔丝不仅是容貌美,而且心灵美。她的心就像水晶一样美丽透明纯洁。然而她被强奸了。伴随着被强奸的痛苦,她的孩子死了。于是,她外出干活。在这里,她遇见了她一生的最爱。他们如此的相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在一起是那么的幸福。可是她被强奸了,当他知道这一切时,封建守旧的思想战胜了纯洁的爱情,他背叛了她。她是那么痛苦,但这一切并不是她的错啊,她应该被理解被安慰被呵护,可是她得到的却是挚爱的人的抛弃。她到了别的地方干活,可这里根本不是人呆的地方,她受尽折磨。紧接着,父亲的离世使得母亲和弟妹无家可归。她只能带着他们找新的住处。这时强奸她的那个人又出出现了,她恨他。可是,她没有办法,她也不忍心母亲和弟妹每天风餐露宿。那个男人又得到了她,她的心已经死了。可就在这个时候,他回来了,爱情最终战胜了封建守旧的思想,可是她已经跟那个男人在一起了。可怜的苔丝是多么渴望与心爱的人在一起啊,命运是如此的捉弄她。在痛苦愤恨中,她杀死了那个男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苔丝终于又和他在一起了,多么希望这一刻能永远继续下去,多么希望他们能永远在一起,有自己的房子,还有几个孩子,幸福的一起迎接晨曦和黄昏。可是,警察找到了他们,最美丽的水晶就这样破碎了。

上一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语文教案下一篇:高中创建复评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