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精选8篇)
1.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 篇一
谈农合机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摘要】“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一部银行发展史实质上就是金融风险的调控史。一位优秀的银行家实质上就是一位优秀的风险控制家。什么是风险,没有意识到它存在或者对它估计不足,这就是风险;当风险苗头出现时,没有及时覆盖,这就是风险;风险发生后处置的最佳时机没有抓住,这就是风险。归根到底,风险管控有意识问题,有态度问题,有技术问题,更有方法、艺术和能力问题。金融风险管控这个弦,必须时刻紧绷。要始终把风险防范放到首位,着力在有效管控风险前提下发展业务”。【关键字】银行
风险
管控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各项业务得以快速发展,经营业绩不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近几年的发展除了积极化解历史包袱外,还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潜在风险的压力。当前,为了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型,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保证其资产质量安全和促进各项业务的稳健发展,必须加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受到银行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个人的影响,并应用在整个机构战略设定中的过程;它被设计用于识别影响整个实体的潜在重大风险;它能根据该组织的具体情况提供一个风险管理框架,并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涵盖银行境内外、各类风险种类、各个业务单位、各个业务产品(包括表内和表外业务)和各个员工等风险因素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在单一风险的有效管理的基础上,立足于银行整体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汇总和整合,实现对组合风险的管理,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二、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经验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状
(一)先进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经验
纵观国际和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可以归纳如下:
一是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始终伴随着风险,是基于风险处理能力而盈利的组织。从本质上讲,银行经营目的就是在可控的风险内获得最大利润。国际或国内先进银行通常都有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认为应当积极、主动去管理风险,并通过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的来获取收益,而非消极、简单地回避面临的风险。二是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银行制度的核心,其优劣成败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决策机构和保证其相关制度落实的银行企业文化,有利于防范内部人控制的风险,又保证了银行经营运作的高效和效益,实现对管理者的约束与激励,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股东和相关利益者的权益。三是重视合规风险管理。20世纪90年代,全球银行业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风险事件说明,不遵守法律和规章的经营最终会损害银行的长远利益。合规风险管理日益受到银行重视:明晰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合规职责,确保合规部门的独立性,并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同时,强调合规并不只是专业合规人员的责任,而是银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与每位员工相关,应从高层做起并成为银行文化的一部分。四是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流一般包括风险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监测、风险应对和控制等全过程,把银行不同客户种类(如公司、零售等)的不同性质业务(如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等)所产生的不同类型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都统一纳入有效的风险管理范围。同时,通过流程的规范从根本上改变银行基层组织的认识,树立起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五是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模型化和IT化。重视采用最新的IT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运用大量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从而实现风险信息在全球范围的收集、传导和整理。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现状
对于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来说,风险管理起点低,风险管控能力差,要建立起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尚有大量基础性工作要做。当前,我们无论是在风险管理政策制度、风险管理运行机制、风险管理技术工具和模型的运用,还是风险管理人才、风险管理文化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难题。
难题之一:风险治理机制问题。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发展战略相配套的风险管理战略不明晰,与经营风险偏好相对应的政策制度、资源投放、风险补偿等风险治理环境建设尚不健全。一是尚未形成完全符合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董(理)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职责分工在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中不明晰,经营风险的责任约束机制不能有效落实;二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条线或经营单位之间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不清,尚未形成完整、科学、有效的岗位职责体系,各类风险在决策、管理、执行和操作等不同层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位、越位现象,风险责任追究和绩效考核机制难以落实;三是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被动式、形式化活动多,主动性、预见性活动较少,尚未建立起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等。
难题之二:风险管理能力问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原有的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清晰地把握机构整体的风险状况,严重滞后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等问题直接导致风险管理能力不强,风险管理数据积累、技术工具应用和IT 系统建设等风险量化管理基础极为薄弱,基础数据不完善,客户数据质量差,对主要风险的核心监测控制指标管理机制、限额管理机制、风险计量和经济资本管理机制等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量化分析手段以及风险数据支持的缺乏,一些机构只能偏重于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常常运用经验判断。
难题之三:风险管理流程问题。虽然目前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起不同的业务操作流程和相应的管理流程,但随着金融业务的逐步扩展,现有同一标准的、同质化风险管理操作流程已难以有效支持细分市场的专业化服务和专业化管理需要,执行单一标准的风险作业与客户金融服务方案所集合的行业风险、区域风险、产品风险特征不匹配,同质化的风险授权、风险控制流程与专业化营销机制不匹配,亟待建立与客户和业务风险特征相适应的分类管理标准与业务操作流程。例如,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机构,由于条件限制,内部仍然缺乏一套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操作流程,加上合规经营意识淡薄,员工违章违规操作问题比较突出,而高级管理层在经营中存在资本约束意识淡薄和随意调节利润、不计提或少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等不审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及其贯彻实施方案出台后,监管部门已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考核问责、监督评价等问题,体现了金融监管的趋势所向,更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通过实施《指引》及其实施方案,我们要更加关注如何通过建立自我完善机制来推动风险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更加关注如何建立起长期的资本规划和资本自我管理机制;更加强调风险管理对经营模式、盈利结构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着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措施
在深切认识到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前提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省联社的各项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合规经营,稳健发展,并以流程化管理改革为抓手,积极提升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流程型组织架构,搭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实施流程化管理过程中,整合理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下设各委员会,成立成为规范、职责清晰、分工明确、权利制衡的各委员会,将内设机构分为前、中、后台,细分包括公司、个人、资金、授信、运营、综合管理、风险、监审条线等八大条线,构建起了流程性的组织架构。在搭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程型组织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层级风险管理职责分工,按照全面、专业、垂直、集中和独立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合规与风险管理部为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和各类风险的分类管理部门及其职责,构建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是明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理事会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理事会下设全面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对辖内风险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受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以理事会下设的全面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为核心,全面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二是经营管理层下设经营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全辖经营管理方面的各类风险进行统筹和调控,定期举行例会,对经营风险事项进行审议。在高级管理层下设合规与风险管理部作为全辖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全辖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内审部积极开展相关业务检查,有效地履行风险管理监督的职能;高级管理层下的各专业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履行各类风险的管理职能。三是监事会负责监督理事会、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确定被认定的风险薄弱环节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
(二)、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加强风险控制
根据监管部门“清流程、抓风险”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将规范自身业务流程作为防范风险和案件的基础性工作,重点优化、改进授信、资金运营、财务管理等流程,减少非增值环节,并通过简单易懂的流程图和操作规程,明确流程运行的岗位责任人,工作职责、合规要求、风险防范措施以及流程运行时限,力求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提高流程运行效率。在流程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对各个业务及管理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整合和优化,在流程中实现逐一识别、评估和管理相应的风险点。同时,在流程化管理运行过程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结合本身实际,在坚持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围绕提高经营效益、提高业务效率,持续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持续的优化,对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监控,有效的控制业务流程风险,加强了风险控制。
(三)、强化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提高风险管理成效
随着流程银行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围绕“适应市场拓展、适合风险管控,适用于集约运作”的基本要求,根据业务部门、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及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所扮演的风险管控角色及履行情况,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风险管理职能,从而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工作体系的运行效率。同时,为了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减少重复劳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建立起内部稽核审计信息交流会议制度,由监事长牵头,内审部、合规与风险管理部、会计结算部及相关部门定期召开会议,就风险管理等有关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实现部门之间既职责分工又相互协作,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一方面全面关注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突出重点,特别关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控工作。一是信用风险管控,按照授权管理办法,建立分级授权管理体系,按照授信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严格信贷客户的准入,严格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贷款操作规程,制定和完善各类授信业务管理制度,实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授信业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和不良贷款责任追究等。二是加强操作风险的防控。针对操作风险易发点和总体风险状况,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通过不断加强内控管理,持续整合和优化各项业务流程,系统地识别、评估、量化、控制风险,将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有机结合,实现对风险的管理,由事后处置走向事前的预防,并通过双人、双职、双责制度及岗位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集中事后监督的模式,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
(四)、加强内控建设,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对于在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之中的风险,内控系统是必要的、高效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一是构建符合流程化管理运行要求的控制文件体系。根据流程化管理运行的要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对原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查漏补缺、修正增订,形成具有清晰特征的内部规章制度和可持续更新的多个流程化管理运行控制体系文件。二是持续制定和完善各类风险管理及内控管理制度。一方面,制定贷款新规三个实施细则,将新的要求融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具体的信贷业务和管理之中。同时,完善借款合同文本,落实贷款面谈制度,加强贷款支付及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有效的防范信贷风险;另一方面,逐步完善业务管理办法、风险防范及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自助设备管理,并修订完善涉及成本费用开支、费用集中管理及报账操作等各项资金和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制度体系。三是开展全面制度梳理工作。为不断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制度执行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开展一次全面制度梳理工作,围绕流程化管理运行的要求,对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深入、细致的梳理、完善经营管理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在制度建设和执行中的不规范问题,确保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外部监管要求衔接。
(五)、结合合规文化宣传,培育良好的、有自身特色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文化是银行业机构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风险管理理念、哲学和价值观,是银行业机构企业文化的核心,良好的风险文化是银行业机构实施有效风险管理的保障。随着流程化管理模式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确立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战略,积极倡导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并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大力推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加强全员的风险管理教育,推进风险知识传播,提高全员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一是将合规文化和风险管理文化有机融合,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在合规文化建设的同时,从风险管理普遍性和持续性出发,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融入合规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教育活动和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培训,加强全员的合规与风险管理教育,将合规文化和风险文化渗透到员工日常工作中,逐步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意识和自觉习惯。二是以企业文化为背景,构筑由知识、制度和精神层面所构成的整个风险管理体系,把风险管理的责任扩散到各个业务部门和业务环节,并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最大限度发挥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
(六)、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风险管理队伍 流程化管理对高明联社提出了更高的人才要求,需要大批精通银行业务、专业知识全面、专业技能突出、实际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各类专才,而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需要精通业务和风险计量的专业人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对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选拔和培养一批管理和后备人员。为保证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在风险控制环节加快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法律事务、事后监督、合规管理等专才队伍。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良好的绩效考核机制,持续打造一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专业素质、丰富的工作经验的风险管理团队,充分发挥其风险识别和监控作用。
(七)、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方案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根据银监会“梳理-规划-建设-提高”的路径,以《广东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意见》为指引,在对流程化管理实施过程中风险管理建设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现行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实施方案,有条不紊的开展风险管理建设各项工作,逐步构建全面、动态和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因此,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继续在上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指导下,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各类风险管理方法,积累风险管理数据,逐步搭建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努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2.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 篇二
然而, 在实务操作中, 风险意识淡薄、防范机制缺失, 仍然是一系列恶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再次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风险管理方法的深层次思考。
一、本次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及其对风险管理的挑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与前几次经济危机相比, 本次经济危机表现出了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 本次危机的根源在于对风险的疏忽
美国次贷危机的起源是华尔街的金融机构违背了风险控制的原则, 向没有信用证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却有大量其他负债的购房者提供大量贷款, 然后利用金融工程技术, 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 构造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进行出售。在高额利益的引诱下, 投资银行、证券机构、专业银行、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和其他社会资金蜂拥而入, 以平均1:30的杠杆比例, 极度放大了次贷金融衍生品的盈利水平和风险, 从而打造出一个近乎完美的金融链条。
(二) 危机中带头倒下的是风险管理界的精英
从整体上看, 此次经济危机首先出现的重灾区是金融型企业。在危机中率先倒下的金融机构包括位列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公司、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以及美林证券、美国国际集团等一系列著名大型机构。这些机构全部是行业龙头和业界精英, 其风险研究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堪称世界一流, 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风险的含义, 然而最终他们却难逃轰然崩塌的厄运, 其中缘由值得人们深思。
(三) 危机破坏力强、波及面广
虽然这次危机由美国次贷引起, 但波及的却已是整个世界的整体经济, 危机也迅速扩散到了其他行业。危机震荡波首先引发生产型企业出现困境, 因为这些企业无法从正规的市场渠道上寻求到急需的资金, 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产和经营, 从而引发生产型企业的停产和倒闭。2009年1月, 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的销售额分别下降了49%、40%和55%。6月, 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宣布破产, 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公司破产案。不仅如此, 经济危机还在众多行业企业中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 这对所有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
(四) 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挑战
本次经济危机反映出了当前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普遍较低的现状, 不管是雷曼兄弟公司和美林证券等走在风险管理研究前沿的机构, 还是普通的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 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仍然是企业生存的致命伤。本次经济危机折射出来的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在追逐巨大利益的时候常常忽略了风险控制;二是风险管理流程不健全, 缺乏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程序;三是现有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滞后于风险管理的需要, 难以对抗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四是相关的监督机构和监督制度不完善, 导致风险管理监督体系的缺位。
二、现代风险管理框架对传统风险管理框架的改进
国内外的风险管理的实践已经表明, 从整体和战略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是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风险管理框架对传统风险管理框架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对象
传统风险管理的目标强调的是控制带来损失的风险, 因此传统风险管理的对象实际上仅限于纯粹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能带来损失的风险, 其后果要么为零, 要么为负。后果为零指的是导致风险的事件实际并未发生, 或者即使发生, 但未造成损失;后果为负则是风险事件实际发生并造成现实损失。因此, 传统风险管理对象侧重的是静态风险。
在现代风险管理框架中, 风险不仅仅是损失的缔造或分配, 也可能是收益的创造与分配;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纯粹的追求风险最小化, 而是寻求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点。
(二) 风险管理的范畴
传统的风险管理侧重于个别 (具体) 风险, 而现代风险管理则对传统风险管理范畴加以拓展, 除了个别风险外, 现代风险管理还十分关注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源于企业外部, 是由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 而企业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出现偏离所造成的风险。比如经济体制变化、政策变化、宏观管理失误、经济滑坡、法律变迁、国际市场变化、利率变化、汇率调整、消费者需求变化、竞争对手出现等等, 均为企业外部系统风险。外部系统风险是无法控制的, 但是可以通过有效途径加以规避, 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将企业面临的系统风险转变为个别风险加以控制。
(三) 风险管理的因素
传统的风险管理框架通常只考虑企业内部程序性的控制因素, 而现代风险管理框架认为, 风险管理还应该包括道德、观念、文化和心理等因素。现代风险管理强调用上述非控制的手段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因此, 现代风险管理能够更多地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公司文化以及公司治理等因素。现代风险管理也因此在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下有意识地允许企业选择技术导向型、人文导向型和财务导向型等风险管理模式。所以笔者认为, 现代风险管理比传统风险管理更适应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 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更综合的风险管理模式。
(四) 风险管理系统
传统风险管理建立的是一个分部门、分业务的隔离式风险导向管理系统, 该系统以部门或业务作为风险控制单位, 采取独立的风险管理措施。而现代风险管理是一个以资本契约和管理契约关系为依托, 以价值流程为主线, 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 由企业所有者和高层管理者带领的控制组织行为和员工行为的系统。现代风险管理系统使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的整体战略、管理决策和经营活动之中, 并塑造出全员风险意识。
(五) 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由于传统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对造成损失的风险进行控制与管理, 因此其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同样侧重于损失的衡量与控制。传统风险管理以定性分析为主, 同时引入少量的定量分析, 在分析方法上较多地运用成本效益分析、财务状况分析、决策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生产流程分析等相对简单的方法。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的是, 现代风险管理大量引入定量分析方法, 并结合数理统计技术, 开发风险管理模型, 以便满足企业精确度量风险的需要。
三、对构建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建议
(一) 提高风险意识, 树立现代风险管理理念
目前, 大多数中国企业的风险意识淡薄, 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风险意识是风险管理的起点, 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首先要认识到, 风险管理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的事, 而应该贯穿到整个企业和全体员工, 贯穿到业务的每个环节。风险管理应该由企业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领导, 将风险容量列为制定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 通过部门协调、人事制度和权责利等的制度性安排, 最大限度地使企业活动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 并通过激励考核机制, 使每个层级的管理者与员工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与风险责任之间的关系。
(二) 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程序不是孤立运用的管理方法, 也不仅仅是运营管理层次的一个模块, 风险管理贯穿了组织行为的全过程。在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中, 风险识别程序辨别出各种明显和潜在风险发生的先兆、原因、损失和变化规律;风险评估程序分析和衡量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造成的影响;风险控制程序致力于降低、控制、转移风险, 以及留存未加控制的残余风险;风险反馈和风险学习程序则进行风险控制效果的反馈、综合和评价工作, 并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改进。
(三) 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与方法
当前, 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较多地倚重定性分析方法, 即使有采用定量分析, 也只是局限于相对简单的计算方法。定性分析方法衡量的只是风险的相对等级, 而不是精确地判断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失值。由于定性分析方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需要凭借分析者的经验和直觉, 或者已有的标准和惯例, 所以较容易因为分析者的判断偏差而使分析结果出现误差。
笔者建议, 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应尽快引入定量分析方法, 在此基础上, 结合不同行业企业的特点, 开发具有不同适用范围的计量模型。
(四)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与监督部门
为了保证风险管理的效果, 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一个向董事会报告并负责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比如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工作小组) , 该职能部门承担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落实风险管理责任、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指导有关部门和各业务单位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等职责, 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供风险管理报告。除此之外, 企业还应该建立由董事会成员、总经理、财务总监、外部风险管理专家和其他部门高级主管组成的风险管理监督小组,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 篇三
【摘 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能够使企业资源实现合理配置,更能够加强一个公司的风控能力。金融危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行其道,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剖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和优势,加强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发展;全面预算管理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分析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重要的企业内部控制方法,它在现代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战略化、系统化和人本化的现代管理模式,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公司协调、控制、计划和绩效。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它能够通过对资金、业务和信息的统一整合来实现资源配置和和公司战略有效性的最大化。全面预算管理还能够对企业的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完整而有效的整合与调整,使企业的实物、信息和资金能够在市场流通过程充分实现他们的存在价值。综上所述,笔者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定义可以归纳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能够使整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脱离控制和整合的一种新型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企业能够实现其目标利益的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完善而有效的管理体制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出路。20世纪以来,经济危机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在全球大行其道。经济危机时期,社会发展和企业运行会受到十分严重的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下,建立完善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是企业正确规避经济危机、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出路。具体而言,金融危机下进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预算管理能够细化和量化企业的战略目标
预算是使企业战略目标详尽化和具体化的必要手段,它能够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具有准确而具体的奋斗目标。这些被细化的战略目标能够促进各部门工作的开展,更能够实现企业的飞跃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使企业每一个员工能够明确具体的工作奋斗方向和责任,使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这样,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企业才能够保持住最基本的奋斗力和上进力。
2.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
资源是一个企业运营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条件无法比拟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进行对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具有绝对的影响力,完善的全面预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得企业能够平稳快速发展。反之,如果全面预算管理混乱,那么较低的资源配置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3.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减少管理执行的障碍,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那么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之间基本处于相对孤立状态。各部门间孤立的状态会使得企业工作效率的严重下降,长此以往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企业全面预算能够在具体层面上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减少企业运行中的困难,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且企业全面预算能够对各部门工作进行具体而详尽的安排,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部门的执行力。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道路探索
1.提高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意识是事物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对某个事物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决定该事物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所以,要想使企业预算能够为企业发展服务、帮助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渡过难关,就要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出发,加强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才能够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1)加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和人力建设
一个好的预算机构是企业全面预算顺利进行和取得成果的重要前提。预算管理机构在企业全面预算中发挥着核心领导作用,预算的过程、调查和具体措施都是有预算管理机构决定的。人力建設又是机构建设的关键,企业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要积极吸引人才,使公司的预算机构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和执行力。只有在机构建设和人力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的顺利进行。
(2)对预算管理的环节进行优化
目标确定、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分析、预算监督与预算考评是全面预算管理的6个基本环节。对于这6个环节,企业在预算进行过程中不能忽视任何一个,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预算的有序进行,才能够保证企业预算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
(3)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寻找符合自身的相关模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够寻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也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寻找一套符合自己发展情况的预算管理模式。在探索过程中可以适当借鉴他人的模式,但不能不顾一切的进行照搬。只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预算管理模式,企业预算才能够有效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发展和前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在过程中表现出了诸多不发替代的优势。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企业应该提高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寻找出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的预算管理模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中斩浪前行,才能够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弥元英.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3(8).
[2] 王晓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途径[J].财会通讯,2013,2(6).
4.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 篇四
5兴安盟交通局办公室2010年8月5日
兴安盟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全面完成2009机动车
驾驶员培训机构质量信誉考核工作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关于在全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开展培训质量信誉考核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兴安盟交通运输管理处、兴安盟交通警察支队联合对全盟12家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进行了2009质量信誉考核,并对驾校质量信誉进行了排榜,科右前旗域合驾驶员培训学校、乌兰浩特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一职)、兴安盟职业技术学院工交分院分获前三名。
盟运管部门对排榜情况在兴安日报及相关媒体上公告。将进一步促进全盟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市场的规范运行。
抄报:自治区交通厅、公路局、运管局,盟委办、行署办、人大办、政协办,盟纪检委,盟委组织部、宣传部,盟委考核办,盟委信息处、督查室,盟行署信息处、督查室,内蒙古交通周刊记者站 抄送:局领导班子各成员、机关各科室,局直各单位,各旗县市交通局 主办单位:兴安盟交通局行政办2010年8月5日印发1
兴安盟2009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
质量信誉考核排名
第一名:科右前旗域合驾驶员培训学校
第二名:乌兰浩特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一职)第三名:兴安盟职业技术学院工交分院 第四名:科右前旗金立驾驶员培训中心 第五名:乌兰浩特金鹿驾驶员培训学校 第六名:扎赉特旗大岭驾驶员培训学校 第七名:兴安盟广播电视大学驾驶培训学校 第八名:突泉平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
5.全面深化改革 促进金融转型发展 篇五
近期,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他提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更多释放改革红利。
去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会还提出,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当前,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际金融环境持续动荡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平衡改革与增长、防范金融风险、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等挑战,正处在发
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那么,在新形势下,金融改革的策略和推进方式应做哪些调整?在简政放权背景下,财政改革有哪些新思路?为了探索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新途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如何搭建金融改革的框架?
为了深入探讨以上问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主办的《新金融评论》2014年第1期特组织专题,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21世纪经济报道本期特刊发由中国金融四 十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理事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以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 撰写的三篇文章,以飨读者。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纪志宏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未来一个时期,无论是社会各项改 革的全面推进,还是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都意味着金融业发展的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需要着力 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资金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等突出问题,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定价机制有效、退出机制健全的市场环 境,促进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我国金融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和演进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如果以1979年开始的“拨改贷”作为金融改革的起点,到1994年政策性银行设立,可视为金融改革的第 一阶段。1994年到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前,是金融改革的第二阶段。从2004年启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至今,是我国金融改革进一步发展的 重要时期。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未来10年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 调控机制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三大领域的改革图景。与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相比,以往的金融改革仍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尤其
从企业、市场、政府三位一体的整体改革关系看,金融改革在政府层面的推进仍显不足。表现在政府一方面对金融干预和管制过多,另一方面市场化的监管体制和退出机制又 不健全,监管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渐进式改革路径阶段性特征的体现。即过去30多年来的金融改革,大体遵循了一条微观主体—— 市场价格——政府调控和监管的改革路径,这一路径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一脉相承。
从更为一般的制度变迁视角看,上述改革路径实际反映了渐近式改革背景下诱致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演变。尽管诱致性制度变迁源自经济主体自身利益需 求的拉动,相当程度上为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但如果正式制度变迁只是简单、被动地追随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改革则可能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 化境地而不具备系统性,甚至由于路径依赖反而对未来改革制造障碍。特别是在一些问题导向的具体改革逐渐完成之后,政府主动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能够发挥更 大作用。按照这一改革逻辑,未来一个时期金融改革的推进方式,也应从事后承认式的放松管制,适时转向系统性制度设计基础上的主动推进,增强微观主体的改革 转型压力。
金融转型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看,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一段时期内难以摆脱低速增长;从国内看,无论是产能过剩问题的 困扰,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增强,都凸显了原有增长方式面临的重大挑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改革正是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不断深化和发展。在此背景下,为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我国利率、汇率等诸项金融改革 相继推进,市场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就汇率改革而言,实际上是放在整个扩大内需的一揽子政策之中,和其他政策一起推出的,目的在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其意 义也需放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来看。与此类似,对于利率改革,也需认识到利率与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等问 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背景下,不能单纯推进利率改革。
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新一轮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深入,也同样会给金融业加快转型带来机遇。与此同时,与上世纪90年代严重金融风险被迫改革不同,当前推动 金融改革的动力来自“以金融改革推动(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即金融转型也能反过来促进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未来一个时期,无论是过剩产能化解还是更大范 围的结构调整,都需要发挥市场化利率在资金定价、优用劣汰以及风 险管理上的功能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尽管当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增强,预算软约束问题也有了很大改观,但无庸讳言,政府在资源配置中 一方面审批和干预过多,另一方面监管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行政调控、政企不分、财政金融不分等计划经济的传统痕迹仍不时显现;在发展动机强烈、追 求GDP速度的政绩考核机制下,政府大量干预资源配置甚至自身行为公司化,竞相优惠招商引资,要求金融机构配套资金,或通过融资平台大量负债等,都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金融资源配置中政企不分的体制性弊端。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上升到决定性作用,着力解决的,正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的问题,既为转变政府职能指明了方向,也给深化金融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建立在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之上、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三中全会高度强调“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等现代市场体系的一般规则,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既是观念创新,更是体制机制创新。
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一般规则,既包括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也包括准入后的公平监管和优胜劣汰机制下的有序市场退出。随着统一市场准入规则的确立,利率汇率 市场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体系的竞争生态面临重大变化,各种市场风险可能增多,客观上要求健全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这既是发挥金融市场体系优化 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维护宏观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
未来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总的来看,如果说过去一个时期我国许多改革多少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相机决策的特征,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为系统的方式主动推 进。下一步需要将深化改革的重点放在体制机制方面,从促进市场化提升效率和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风险两个维度加快推进体制创新。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客观上要求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通过协调推进利率 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等各项改革,让资金价格充分反映实际供求状况,有助于实现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事关转变发展方式和结 构调整的全局。需要指出的是,未来一个时期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方式,同样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既要着眼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自身层面,比如 加快培育市场定价基准和提升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等,更要着眼于完善外部环境,比如监管上的公平准入促进市场充分竞争,同时要着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解决 政府过多干预资源配置和政企信用不分等问题,形成资金要素市场化和其他改革的良性互动。
未来一个时期,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市场体系,既为利率等资金要素的市场化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也能更好地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多层次金 融服务需求。一是优化金融竞争生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投融资。二是建立一个更均衡的融资结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三是发展普惠金融,让金融发展成果更 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同样是着力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的问题,要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重点推进以下改革: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方面,坚持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业的 统一管理,督促地方政府改变“重发展、轻监管”的倾向,遵循“区域性”原则履行好相关职能。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等市场化退出机制建设,加强存款人保护;完善 支付、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为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奠定基础。
6.周振海: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 篇六
作者|周振海‘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18年第6期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解决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归集和使用难等问题。金融业综合统计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金融业综合统计是前瞻性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和交易方式日趋多元,资金的关联度和风险的隐蔽程度、传染路径更加复杂。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对金融业务链条进行全程监测,特别是对跨行业、跨市场、跨机构产品的统计监测,才能为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有效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其次,金融业综合统计是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的重大举措。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有利于各监管部门相互协调统计制度,统一统计标准,从而获得可比较的统计数据。在此框架下,各监管部门搭建畅通的信息共享渠道,基于统一可比的数据基础,不仅可以弥补监管漏洞,而且易于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或职能互相重叠的领域内达成一致,有利于增强金融监管的协调性、权威性、有效性,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
最后,金融业综合统计是监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果、提高服务效率的有效测度体系。金融统计是金融的量化反映,它不仅反映金融系统内部运行的状态,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运行乃至社会体系运行的状态。迫切需要一个全面性、权威性的统计体系,全面把握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在内的金融业整体运行和发展状况,有效监测分析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金融业综合统计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前,金融业综合统计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金融业综合统计法律依据不足影响工作深入开展。目前的法律法规未明确赋予人民银行采集或直接采集除银行业金融机构之外其他金融机构数据的权力。《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但未明确金融业的覆盖范围。《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五条“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必要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其他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资料”,仅规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数据报送义务,未明确证券业、保险业及其他金融机构也需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统计数据,更未明确新型金融机构的报送义务。二是现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无法满足新的需要。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和国务院各金融监管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然而由于金融业综合统计涉及部门更多,除金融监管部门外,还涉及地方政府的商务委及金融局、税务局等多个部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各试点地区需要与这些部门沟通协调来获得数据,不仅协调工作量大,且数据质量缺乏制度性保障。三是监管体系未理顺导致协调难度较大。目前,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等新型金融机构,因为监管部门、监管职能不够明确,导致此类机构的监管力度不足。在机构不予主动配合情况下,机构实际数量、业务规模、业务类型等均存在信息采集难度较大,综合统计数据失真的问题。
为此,建议全面推进建立覆盖全部金融机构、全部业务领域,标准统一、协调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
首先,加强金融业综合统计的顶层设计。一是通过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或制定“金融统计管理条例”,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对全部金融业机构进行数据收集、调查、分析和管理、监督、检查金融机构统计工作的职能,使中央银行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有法可依,提高金融业综合统计的法治化水平。二是增加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金融业综合统计建设委员会成员单位,逐步纳入典当行、融资担保机构等小微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建立金融主管部门全覆盖的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沟通平台。三是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加快明确和理顺新型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能,加大监管力度,推动金融业综合统计的顺利开展。
其次,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化和信息平台建设。一是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管和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统计标准,从信息采集源头统一和规范统计概念和定义,建立机构、部门、工具、产品等统计分类与计值标准,确保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一致性、严谨性与协调性。二是开发基于数据仓库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信息平台,涵盖数据报送、汇总分析、信息共享等功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金融数据库。三是各金融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通过金融业综合统计信息平台上报数据信息,汇总整理后按照各自权限进行查询,实现统一、高效、安全的数据报送、加工、管理和部门信息共享。
最后,适时在全国范围开展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金融业综合统计试点地区(如天津),在工作机制、统计制度、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较完整地编制了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在内的全部金融部门资产负债汇总报表,其做法及取得的效果为全国推广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采集全国金融业数据,在全国层面编制反映全社会资金融通情况的金融概览,不仅可以克服地区层面部分数据获取难度大、区域之间某些金融交易难以厘清等困难,而且可以更完整地掌握全国金融数据,更好地把握金融业的发展。
7.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 篇七
1 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具体表现为:现场采样、样品受理、实验室接收和处理样品、检测样品、审核确认结果、签发报告, 要克服以往重分析中质量控制的倾向, 充分认识到分析前 (现场采样环节)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切实加强现场采样环节的质量控制, 主要对现场环境、现场检测设备、人员、样品进行有效控制。其最终目的是收集到合格的样本, 这是保证分析工作顺利进行乃至检验结果准确的前提和基础。样品的受理和接收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 实验室应具有接收、登记、识别、传递和按期处理样品的明确规定。实验室在接收样品时应对样品的状态、数量、是否破损、产地、批号、客户名称等重要信息作详细记录, 并具备符合样品管理要求的样品库, 以免样品在检测过程或保管过程中发生丢失、变质、损坏。
2 实行全员参与质量控制
做好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 仅靠实验室人员是无法完成的, 还得有管理人员、验证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现场采样人员共同参与。各个岗位人员各司其职, 即分工又合作, 才能完成实验室全面质量控制。现场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才能采集到合格的样本。在标本的采集和运送过程中, 树立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防治传染性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实验人员是实验室产品—检验数据的生产者, 在整个检测过程中不断进步, 提高自身素养, 具备检测资格, 使用合格的仪器和试剂, 并在使用前进行检定、校准和有效性评价, 严格按实验要求控制实验条件、正规操作及做好持续质量改进 (IQC) 和室间质量评价 (EQA) 工作, 按规定做好检测后样本的保存和销毁工作, 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后勤人员参与实验室的设计改造, 设备的安装维护, 实验耗材的保障和废品的消毒处理工作, 是做好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因素;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全面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高效的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工作质量。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 人员涉及管理人员、验证人员、执行人员, 部门涉及到实验室、质量技术管理科、各业务科室、样品收发和后勤相关科室, 没有有效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不可能完成好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
3 编制质量体系文件, 指导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体系文件通常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质量体系文件是描述质量体系的一整套文件, 它能满足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需要。作为开展各项质量活动和检验技术运作的依据, 机构要按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质量体系。一般包括: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提出公正性声明, 确定检测和管理工作流程, 分析各个过程及相互关系, 分清各要素的责任部门及其权限。内容涵盖整个实验过程, 包括质量管理组织及成员职责, 管理程序及方法要求, 各个环节具体作业计划, 缺陷界定及处理记录等, 质量体系文件是我们工作的指南, 是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依据, 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完成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
4 保障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切实得到贯彻执行
要想为社会出具准确、可靠、公正、可信的检测数据, 得到社会的认可, 必须使质量管理体系切实得到贯彻执行。首先从领导到全体员工都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 认识到质量管理是单位生存的基石。各类人员严格履行《质量手册》中规定的职责, 避免人浮于事。特别是领导层更不能轻视质量管理工作。比如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要抓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保障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其次, 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质量监督。内部审核是为了确保检测工作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并持续有效运行所进行的内部检查活动, 是自我检查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管理评审是实验室的管理层根据计划和程序, 为确保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以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所进行的活动。质量监督是监督员对检测人员 (包括在培人员) 进行的监督, 以确保其从事的检测工作的质量, 是对实验室有关状况进行连续监视和验证。这三种质量管理活动, 虽然方式不同, 但都是实验室为了使质量体系得到充分的贯彻执行, 保证检测工作质量而进行的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行规范的行为。
5 在实行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中需重视的问题
编制质量体系文件应是写我们所做的, 做我们所写的, 记录我们所做的, 不是编辑百科全书, 更不必花大量的精力去做空洞的文字堆砌, 而应该注重文件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编制质量体系文件是为了提高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 所有更重要的是保证质量体系文件的贯彻和实施, 落实执行质量体系文件的监督方案和评价细则, 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检测质量的目的。
正确处理申诉和投诉。投诉是客户以书面和口头形式表达对实验室提供检测服务的不满或抱怨;申诉是客户对实验室提供的检测服务或数据、结果有异议。申诉和投诉从另一侧面促使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检测质量。认真对待并处理每一起申诉和投诉, 使服务方与客户都满意, 是提高实验室信誉、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实行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
建立沟通机制。最高管理者应在实验室内部建立适合于实验室运作方式的沟通机制, 是做好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另一重要措施。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全员参与, 因此确保管理层与员工之间, 科室与科室之间就法律法规、顾客要求、实验室自身要求等管理体系有效性事宜进行沟通。沟通可促进过程输出的实现, 进而提高过程输出的有效性。
8.恒生电子:金融创新全面开花 篇八
恒生网络承载了恒生电子的资本市场线,是其转型互联网的战略重地,金融创新并不会因罚款而止步不前。在近期云栖大会上,公司多款2.0产品亮眼吸睛,后续全线发力将逐步淡化罚款影响。银行市场线中,恒生云融推出P2P银行资金存管方案、第三方云支付前臵、云备付金存管等服务;基金市场线中,数米基金有望在蚂蚁金服4亿用户的流量助力下,带动交易量、用户量的翻倍增长。
资产证券化业务线中,三潭金融的网金社是国内第一家获政府批准的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定位于开放的生态,未来将接入其他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互联网流量拥有者,打造国内最大的非标金融资产的交易、流通平台;金融大数据业务线中,恒生聚源引入第一财经,“中国版彭博”与阿里结合可衍生金融产品;海外市场线中,恒生香港的“海外云”提供牌照申请、机房租赁、全套证券核心交易结算系统软件租赁的一体化服务,受益于证监会进一步扩大证券经营机构对港澳地区开放。
【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推荐阅读: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07-07
金融机构(法人机构)反洗钱风险评估标准08-06
金融机构制度民主管理10-27
论金融机构反洗钱合规管理10-30
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规定07-03
外资金融机构07-24
机构金融创新08-21
金融机构与市场07-31
金融机构高管培训08-19
金融机构的笔经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