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高考

2024-08-24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高考(共16篇)

1.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高考 篇一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

这两天,家长会和成绩单接踵而至,那么如何面对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呢?面对成绩单,家长的五种表现:

第一类家长:面对孩子的成绩,他们不会喜形于色,而是真诚地肯定孩子做出的努力,同时理性地评价,提出希望,给孩子进步的新起点和动力。面对孩子的问题会心平气和地探讨原因,提出严格的要求和建设性的方法,给孩子改进的时间。这样有让孩子有被信任、重视和关爱的感觉,也容易接受家长的监督。

第二类家长:家长会上和颜悦色,回家后,巴掌和辱骂劈头盖脸扑向孩子,把懂事的孩子整得无地自容,把顽皮的孩子推向罪恶的深渊。

第三类家长:回家后郁郁寡欢,在孩子面前长吁短叹。别说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了,家长自己都找不到信心。这种做法会给懂事的孩子带来更沉重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更加不知所措、更加没有信心。

第四类家长:面对孩子的好成绩,一味强调是孩子聪明,进而自我得意,时间一长,孩子也会觉得是自己聪明,不用努力也能取得好成绩,不再付出,造成成绩下降。

第五类家长:回家后,什么表示也没有,因为他觉得学校不错、老师不错、孩子也不错,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的不同表现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结果。那么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考试后的孩子呢?

方法奉送:

家长会后对待孩子要理性,面对孩子,家长要争取保持一种安详、自信的精神状态,以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心态。

家长拿到孩子的成绩单时,应该对照试卷,找出丢分的原因(前提:孩子允许你看他的试卷)。这时家长最应注意的是实事求是,一些家长往往把没有考好的症结归为粗心,其实粗心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例如,有的家长反映,以前孩子做过与试卷中的题目类似的试题,都做对了,但是考试时出现了错误,家长认为是粗心,其实如果进一步分析,就能发现两次做题的区别,之前是孩子在家长帮助读题、分析时做的,考试时是学生自己做的,家长读题时往往有意无意就起到了帮助孩子理解的效果,这说明孩子独立审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家长们应当注意,粗心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能力方面的欠缺,如果不及时把欠缺的能力补齐,学习问题将越来越多。

成绩起伏很正常。有的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名次,要求孩子只能“升”,不能“降”,哪怕是后退一名,也诚惶诚恐。老师分析,学生考试成绩有起有落是很正常的事,如同人的事业没有一帆风顺一样,如果在名次上过于计较,只会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压力。把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注意力转移到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上。

培养孩子自信心。“笨”、“没出息”、“没指望”这样的带有挖苦意味的批评性语言不应该用于没有考好的孩子身上,这样的责骂往往会给孩子带来自卑感,并且容易对学习产生反感。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应以鼓励为主,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当然,适当的压力和责任感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适度“加压”。

对孩子的“说教”,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快说不如慢说,大声说不如小声说。

不要总想控制孩子,要允许孩子成长。当孩子上了中学,对你的教育方式已经无动于衷时,作为家长要明白这就是成长,你对孩子已经从主导地位变为从属地位,要采取商量的方式让孩子接受你的意见,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2.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高考 篇二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一个小故事。

当记者问到美国医学科学家斯蒂芬·格伦为什么具有普通人不及的创造力时,他提到了幼年时的一段经历:那天,他试图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取出后刚走几步就失手将奶瓶掉落在地上,顿时厨房里一片狼藉!他的母亲闻声而来。然而,她没有发火,没有惩罚他。她说:“哦,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牛奶洒在地上,真有意思啊!好了,反正已经洒在地上了,在我们收拾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儿吗?牛奶玩了几分钟之后,他的母亲说:“牛奶是你洒在地上的,也应该由你来收拾干净。现在,我这儿有海绵、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么?”他选择了海绵。他们一起将地上收拾得干干净净。接着,他的母亲又说:“刚才你拿牛奶瓶没拿住,这说明你还没有学会如何用一双小手拿一只大奶瓶。现在,我们到院子里去,在一个瓶子里装满水,看看你能不能发现一个很好的搬运方法,使瓶子不会掉落到地上。”他通过反复实践,知道如果他用双手握住靠瓶口的地方,则瓶子在搬运过程中就不会掉下来。

这是多么生动而又内容丰富的一课啊!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后来回忆说,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他明白了无须害怕犯错误,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科学难题也是在一次次失败的尝试之后最终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的。

以上看似一个小小的故事,里面却蕴含着诸多的教育理念和无穷的教育智慧。首先,我非常佩服那位伟大的母亲,她是如此克制、宽容,时刻保护着孩子的自信与尊严。故事中的情景我们也时常会碰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有那样的忍耐与宽容呢?这说明我们的性情、修养不够好,对孩子的爱不够“理性”、“深刻”,更缺乏从小事做起,对孩子的教育持之以恒的精神。第二,那位非凡的母亲没有忘记孩子品德习惯的培养,她要让孩子从小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弄脏了屋子要自己打扫。孩子可能打扫不干净,甚至帮“倒忙”,但这位母亲一点儿也不嫌麻烦,一定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从而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犯错的原因,而不是家长包办代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如果家长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孩子马上对这件事失去兴趣。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还给孩子那个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3.孩子间的冲突家长如何面对 篇三

家长谈看法

李艳:家长介入竟然影响了孩子间的感情

我女儿在幼儿园玩耍时,前面的男同学一转身将她的鼻子撞出血了。老师处理后,就没打电话通知家长,我不知道那件事儿。去接女儿放学时,我很生气,当着孩子和老师的面就跟对方家长吵了起来,要她道歉并把孩子出鼻血时弄脏的衣服给洗干净。后来对方妥协了,跟我道了歉,还把衣服洗了,这事儿就这么了结了。不过,由于这件事儿,那个男孩儿不再跟我女儿说话,离我女儿远远的,而我女儿也没跟他说话,可能是那天吵架把孩子们吓着了。看来,孩子间的冲突,家长不能随便介入,以后要吸取这个教训啊!

晨晨妈码:对有些不友好的小朋友,家长不能太客气

我儿子晨晨,个性比较温和,很容易被别的小朋友欺负。周末,我带着4岁的晨晨到一家游乐场玩耍。晨晨想和一个年龄相仿的小女孩一起玩沙子,可晨晨一过去,小女孩便用手推他。我本想拉着晨晨离开,可没过一会儿,两个孩子又走到了一起。这次小女孩用力过大把晨晨推得撞到墙上,孩子脑袋上立即肿了个包,疼得哇哇大哭。看到小女孩这样,而且她妈妈还不管教,我十分生气,当即就教训起那个小女孩,说她太暴力,不应该随便推其他的小朋友,还示意儿子动手打回来。结果,小女孩的妈妈立即冲了过来,激烈地跟我争辩。我当然也不会示弱,与她大吵了一番才离开。我认为对有些不友好的小朋友,家长就是不能太客气。

黄先生:想办法还击,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我儿子近段时间也遇到有小朋友欺负他的情况,以前我都是让孩子多忍让,但最近发现,越忍让孩子越受到欺负。现在,我是这样教孩子的:“我们不能欺负别人,也要忍让别人,但是别人要是诚心欺负你,你就要想办法还击,学会自我保护。”我觉得男孩子就是要用更阳刚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能一味忍让,适当的还击才能让不守规矩的孩子懂规矩。这招儿还真有效,那些想欺负我儿子的小朋友收敛了不少。

黄女士:对于不太友好的孩子,躲开才是上策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比较有个性,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半点委屈,否则就会大打出手。昨天,带孩子去小区玩。游乐区有孩子在搭积木,儿子凑过去和他们一起玩。一不小心,他碰倒了正在搭建的积木。其中的一个小孩一下子就急了,又吵又闹,还推我儿子。一看这个小孩这么不友好,我决定带儿子离开,还教育他以后别和这样的孩子玩了,免得受伤。对于不友好的孩子,我的经验就是能躲就躲,不让孩子跟爱欺负人的小朋友交朋友,还给他讲“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道理。

董先生:教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

我家宝贝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我开始教她躲,但是躲都躲不过,调皮的孩子总是这样的霸道。我们又不能去吓唬别人。后来,我跟孩子讲:“别人欺负你、打你,可能是喜欢逗你玩吧,只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同。你学着和他们好好沟通,好好和他们玩。你们成为好朋友,他们就不会欺负你了。”我们也和那些孩子的家长沟通了,慢慢的效果也好多了。现在我们家宝贝回来跟我讲,以前那些欺负她的孩子都跟她一起玩,不再欺负她了!

专家谈观点

吴玲:不逃避,不当面批评具有攻击性的孩子

当自己孩子被欺负时,逃避不是办法。经常有些家长对孩子说:“咱惹不起躲得起。”但这并不是很好的办法,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退缩性人格,甚至会变得孤僻、冷漠、焦虑。因此,选择更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才是上策。在家长所谈的方法里,董先生教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并争取对方家长合作就是不错的方法。

另外,两个孩子发生冲突,我们也不能当着自己的孩子去批评那个攻击的孩子。因为越批评攻击的孩子,自己这个受伤的孩子就会显得越弱。要让那个攻击的孩子先到一边去,这会引起他的怜悯心,让他去怜悯自家的孩子。只要他产生这种怜悯心,就可以让他道歉后离开。然后我们再跟自己的孩子研究怎么对付攻击型的孩子。

(吴玲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马学刚:根据攻击行为的不同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帮忙调节

孩子之间的攻击行为分为两种: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帮忙调解。

工具性攻击者的主要目的是排除障碍、获得物质、空间或权力的一种攻击行为。在孩子1岁末甚至更早些,是工具性攻击行为萌芽时期,大约持续到5岁左右,主要是由玩具或其他物品引起的。工具性攻击行为是人类的本能,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得以生存的必要手段。事实上孩子没有任何解决冲突的经验,因此采用本能的攻击行为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所以家长不能过分地谴责孩子,而是应该适当地介入冲突,鼓励帮助孩子寻找其他能够解决冲突的办法。孩子通过对使用攻击行为与协商共享等非攻击行为解决冲突的后果进行比较、分析、重复体验,就会逐渐放弃攻击而发展为合作协商共享行为。

敌意性攻击者的目的是在于伤害他人的一种攻击行为。在孩子5岁左右,工具性攻击行为会大大减少,这个时候,敌意性攻击行为开始上升。敌意性攻击行为发起的原因与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当攻击行为正在发生时,家长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也可以进行适当干预,但是一定要以和谐为主。

总之,孩子之间的攻击行为,一方面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也是一种必要的社会能力实践机会,家长应该辩证地看待它。同时,不同类型的孩子,在攻击行为中学会的东西不同,受到的不良影响也彼此不同,对孩子社会性能力发展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也不同。孩子卷入攻击性冲突多半没有太大危害,反倒是一个锻炼机会。

4.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高考 篇四

一、拉长焦距看孩子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是一场长跑比赛,而跑道的长度是孩子的一生。要想取得长跑比赛的胜利,不需要途中每一个阶段都跑在前面,而关键在于赢在终点。缺少战略战术的运动员才会不惜体力、不计后果为了追求眼前的领先而导致最终的失败。所以,孩子目前的状况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未来,尤其是几次考试分数更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菲尔普斯这些人小时候都是老师不喜欢或者被认为是笨蛋或坏孩子的家伙。

二、把关注点从结果转到过程

当孩子问题出现的时候,其实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的背后必然有导致这个结果发生的原因。我们如果去关注结果,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结果已经无法改变,家长该做的是在心态平和的情况下,冷静思考产生结果的原因,并将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放在能导致孩子下次有一个好结果的过程上。就像亡羊补牢的典故,当羊被狼吃掉的时候,对这个结果伤心、忧虑、惋惜已经没有意义,该做的事情是“补牢”。

抓孩子学习的重点并不是成绩这个结果,而是导致孩子能够考出好成绩的过程。一个平时没有学好的孩子如果考出好成绩,其实不值得高兴,因为要么是靠运气蒙上的,要不可能是作弊而获得的分数。一个平时学习过程做得很好的孩子,如果考试考出了糟糕的成绩,我们应该给孩子鼓励和安慰,因为很有可能是孩子考试心理或者方法出了问题。但一般来说,成绩不是考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有好的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

在这一点上,我有深刻体会。我曾经带过一支优秀的橄榄球队,在全国的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每次队员上场的时候我只和他们说一句最为简单的话:“加油!”。因为在平时的训练中,体能、技术、战术、场上应变、队员心理、对手分析我们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如果孩子们再打不赢比赛,不是孩子们的责任,而是我这个主帅的责任了。至于比赛,只不过是一个结果而已,过程做到了,结果顺其自然就好了。而我也看到了很多教练在队员上场比赛之前,和孩子说:“好好打,打不赢看我不收拾你们!”这样的队伍是打不赢比赛的,因为教练过多关注了结果,而轻视了导致结果好坏的过程。

三、多做加法、少做减法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肯定其优点、特长、进步属于加法,纠正孩子缺点、错误、过失是减法。这相当于战争中的防守与进攻,要攻守平衡才能让自己真正地强大起来。我们很多家长往往只顾着进攻(纠正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防守(守住孩子的优点)。当孩子考试得了57分的时候,其实第一步要做的是该让孩子把得到的这57分守住,然后再去考虑失去的那43分。因为,孩子得到的分数中可能有多种情况,我们不能排除在做对的题目中有些是孩子并不理解,而是靠感觉蒙上的,也就是说在得到的分数中仍然有知识的死角和泡沫。孩子考完试,我们如果肯定他得到的成果,在这个成果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拓展知识,孩子往往容易接受,因为这属于正向心理循环的过程,容易让孩子收获自信和成就感。在孩子考完试后,家长对得到的分数不闻不问,而是死扣孩子失去的分数和不会的题目让孩子不断地改错、改错再改错,时间久了孩子会失去信心和兴趣,并在心理上暗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样就形成了负向心理循环。

四、追根溯源,苦练内功

5.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高考 篇五

不少家长反映自从孩子上了初中后就变得不一样了: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开始爱顶嘴,不愿意听父母说话,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喜欢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专家表示这一切都是孩子青春期叛逆的表现。这时,家长们都无奈的感叹到:“孩子突然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真难管,打不能打,骂不能骂,说教又听不进去,怎么办?”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长倍感焦虑和困扰。

乖孩子的沉沦

留着平头,稚嫩的脸庞,戴着眼镜,一身蓝色运动服,眼前的丁健咬牙切齿的站在父亲面前,一副气冲冲的样子,父亲的皮带刚刚落地,丁健就冲进房间,嘭的一声关上门。丁健的父亲做梦也没想到丁健如今会变成这个样子,也没想到自己真的能狠下心来抽了他。丁健中学之前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连续几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可自从他去年秋季升入初中后,前后判若两人,成绩直线下滑,原本开朗的性格变得内向起来,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把情绪带回家,对父母大发脾气。不再把学习当作头等大事,经常放学后在球场玩到天黑才慢吞吞地回家;做功课应付了事,一有空就看电视、玩网络游戏;早上不愿意起床,父亲叫了半天也没有反映,最近几个星期都是这样,磨磨蹭蹭到了早上7:30,还让父亲开车送他。父亲忍无可忍,今天早上拿皮带抽了他。

孩子青春期叛逆问题不能回避

孩子叛逆不听话是青春期的常见表现,并且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是非常常见的,因此也让父母们焦头烂额的。由于升学、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增大,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孩子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尤其在一些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响下,往往会激发他们潜意识的反抗,刺激他们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叛逆”。

“叛逆”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专家支招解除青春期叛逆难题

很多家长并不能重视要孩子青春期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简单片面的认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主张任其个性自由发展,没有必要拔苗助长,等迈过了这道坎,就会走入正轨;还有一些家长因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整天忙于生计,根本无暇关注孩子的种种变化,更没想过要正确引导。这样只会导致孩子误入歧途。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所以作为家长要摆正自己的姿态,和孩子一起成长。在沟通上一定要注意技巧,不要用“你应该”、“你必须”这样强硬的口吻和孩子说话,这样只会让孩子反感。如果丁健的父亲懂得用技巧和孩子说话,也不会引发父子之间的大战了。

6.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缓解高考压力 篇六

家长调整情绪?没错,就是家长调节。每当要临近开始,家长就开始各种焦虑,“就差这一哆嗦了”等等这一类的话题,家长自己忧虑的无法休息,从而影响到考生的情绪,让考生患上“考前焦虑症”。

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确定好正确的目标和期望。要根据孩子的现实情况认真分析,订立好目标,把孩子的压力调整到最好的状态。

2, 家长要当好演员。

家长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做个有影响力的“演员”,要在家中表现出随意的心情,用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孩子,用心里暗示的方式鼓励孩子。只有你笑了,孩子才会笑。尽可能地在高考这几天把家里的气氛调节到最好,一家人可以在饭后散散步,多陪家人聊聊天,讨论孩子未来的兴趣发展,适当帮孩子转移高考压力。这时候,孩子也容易明白,再忙的父母也会在关键时候陪着自己,这总受关爱的心情很利于稳定孩子的心态。

我也想到了我的父亲,记得那年我高考,父母在家中早早的烧了午饭给我吃,烧了我最爱吃的菜,因为我不爱睡午觉,饭后父亲陪着我看了会搞笑的电视,聊了很多未来的计划,我记得那天下午的考试我发挥的非常好,心态很轻松!

3, 从饮食方面来缓解孩子的情绪压力

考试期间,切忌大鱼大肉。根据医学分析,人处在紧张状态的时候,维生素C的消耗会急剧增加,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补充,会容易产生疲劳感和出虚汗等情况,所以,在高考阶段,一定要多准备新鲜水果,孩子在吃完饭和睡前多次点新鲜水果,能有效补充维生素C。

4, 家长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倾听者”。

在高考期间,家长一定要放下手边的事,安静的听孩子讲每一句话。虽然很多时候并不能帮助孩子解决什么,但倾听能够帮助孩子分忧,一两句鼓励的话语也能增加孩子的信心,让孩子能更好更轻松的备考。

还有,合理的鼓励也非常重要。

“加油!考好考不好都没关系!”远比一句“孩子!你一定要认真考,多检查!多复习!”产生出的正面效果要大的多!

切记三个“不要”!

1,不要过分关爱。以往在这个时候,考生都被家长捧成了皇帝,一切的一切都答应。其实,过分关爱反而会使得孩子心理负担加重,使他们本来就紧绷的神经更加难负其重。家长可以适当的帮孩子整理整理东西,多关注孩子生活上的需要。

2,不要过分关注。如果时时刻刻问他复习的如何,检查他复习的内容,每考完一科家长就喋喋不休地问“考的如何”,这会使得孩子感觉没有空间,很压抑,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及自闭。

7.家长如何能够培养健康快乐的孩子 篇七

首先, 家长需要给孩子的身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并要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孩子是一份宝贵的、未来的礼物, 而不是给我们带来头痛和困惑的“问题”。要是我们天天带着兴奋的心态来打开这份礼物, 享受这份礼物, 他们将会在我们的接纳与欣赏里成长。这样的孩子就会有弹性地面对挫折, 而且跌倒的时候能够轻易地爬起来, 重新开始, 因为他拥有在父母赞赏眼光里成长的自信。我认为孩子是一本父母和教育者需要学会读懂的、独一无二的书, 而不是一张按照我们自己的心意而画的白纸, 更不是一个可以按照某个公式来批量生产的机器。成长的环境能够塑造一个孩子对人生的反应。用积极的心态来培育孩子, 能够造就一个拥有快乐童年和积极人生的孩子;而在消极的心态和批评的语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他的内心缺乏阳光, 重建自信和自我肯定将会是他一生的难题。

其次, 要摆正配偶和孩子在家庭里的位置, 孩子绝对不能成为家庭的中心。美好的婚姻关系才是家庭的主要关系。孩子需要成长在一个父母相爱的环境里来培养安全感, 父母的快乐需要配偶而不是孩子来满足, 孩子无法为父母的快乐而承担责任。父母要是为了孩子的成就而牺牲一切包括婚姻关系, 只会成为孩子的心理重担。美好的婚姻是家长能够给予孩子一个幸福未来的最好礼物, 也是培养孩子情商的主要模式, 比名校文凭或事业成就更重要。

再次, 我们要拒绝抢跑。现在全国很多家长、老师和孩子们都在疯狂地、焦虑地、恐惧地抢跑, 但却没有人愿意停下来思考一下大家这么着急跑向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跑?我的二儿子凯恩多次被老师要求跳级, 但我们也多次拒绝, 因为我们不愿意把成人对他高智商的期待凌驾给他, 而是更愿意他拥有一个正常的童年, 给他的情商和社交能力足够空间, 使之能够跟智商一起平行成长。我在麻省理工读书时认识一些从小是神童的同学, 但是他们都不快乐, 因为他们只有学习, 却缺乏知己的朋友, 也无法跟身边的异性朋友约会。

最后, 快乐不是孩子的目标, 而是一个副产品。一个孩子从小就需要学会延迟满足, 控制自己的欲望, 考虑别人的需要。他也需要家长允许他经过失败而成长, 而不是禁止他失败, 恐惧他失败, 因为失败是人生里一定会发生的过程, 也是一个成长的好工具。

一个快乐的童年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家长的陪伴, 而不是物质的充裕。孩子的童年不需要贵重的玩具或高级的衣服, 而是家长的接纳与关爱;他不需要排得满满的周末, 而是家长用心的管教;他不需要五星级的假日酒店, 而是经过长期用心地承担家务而获取一颗包容全世界的责任心。他不但需要被尊重, 也需要学会尊重别人, 才能真正地获得别人真心的尊重。

8.如何面对高频率犯错的孩子 篇八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怎么做?每天训斥吗?熬到毕业吗?回答是否定的,我觉得应该从自我着眼,反思我们的意识,改进我们的行为。因为孩子稚嫩、童真,他们在成长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哪怕是高频率犯错,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和教育这些高频率犯错的孩子呢?

一、不贴“坏孩子”标签

俗化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幼小的孩子,他们天生就活泼好动,特别是男孩子。对于那些生性好动的孩子,教师不能因孩子一犯错就责备他:你怎么能这样,怎么又是你。似乎犯错的总是他,让身边别的孩子认为他就是班上的“坏孩子”,不知不觉这样的孩子就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帮助者。教师要用理解、耐心、引导、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犯错,用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以一贯的态度评价孩子的对错,导致教师自身班上的孩子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那些好动调皮的孩子,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二、用真情感染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犯错孩子”其实特别期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鼓励,很多时候也许他们是想通过自己独有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的爱。因此,对于“犯错孩子”,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各种形式,向他们表达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一次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记得有一次午睡起床,我边帮豪豪穿衣服,边问:“上午你为什么打咪咪?”“我想玩咪咪的玩具,她不给我玩,所以就打她了。”边说边低下了头,我乘机告诉他,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是对的,但必须要有礼貌,征求她的同意,这样老师、小朋友都愿意跟你做朋友。之后,我还特意买了一件玩具悄悄送给这个小朋友,看到豪豪收到玩具时,流露出来的喜悦之情,远不只是礼物带给他的幸福,而是教师爱他的那股暖流注入了他的心田。从此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豪豪会因为玩玩具而与别人发生争执。

三、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著名美学家罗兰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是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平静的心态、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特别是这些“犯错孩子”,他们身上也有许多优点,比如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表现力强,有时还具备很好的管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和其他幼儿一样也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当然,在发现闪光点的同时,在适当的时候用合适的方式给这些孩子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如“你的小手很巧,积木搭得很好,不过,你上课玩小朋友的辫子是不对的。”“你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喜欢帮老师、阿姨做事,不过你把小朋友的椅子推倒是不对的。”相信这样效果会更好,因为肯定式的批评法保护了孩子某些正当的想法或做法,情绪不受破坏,更能接纳你的教诲。

有时还可以把这些孩子的作品在班级中特别醒目的地方展出来,让他从别人欣赏作品的目光中找到自己的自信。

四、给孩子适时封个“官”

教师可以给不听话的孩子封个“官”,并且在封“官”前教师提出要求,希望他以身作则,这样才有资格去管理别人,小朋友也愿意听你。如喝开水时,豪豪喜欢把开水倒得满满的,喝一半倒一半,其他孩子看到也跟着模仿,提醒他们多次还是我行我素。有一天,我对豪豪说,想当“小小侦察员”吗?主要任务是看看哪些小朋友在浪费开水。豪豪很乐意也很用心,不厌其烦地告诉同伴,不要浪费开水。经过几天的观察,浪费开水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我在活动中及时地表扬了豪豪,是“小小侦察员”的功劳。这样既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又约束了他的行为,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五、把尊重给予孩子

个人的道德品质是有高低之分的,但最基础的道德品质是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每个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每个角色的权力和责任都被理解和尊重。孩子是社会的一份子,需要相应的尊重!有个小故事,阅读后特别受启发:

战国时期的官员黄喜微服私访,路过田间,看到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农夫一言不发,到了地头,农夫才在黄喜耳边小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棒些。”黄喜很奇怪,问为什么这么小声说话?农夫回答:“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更棒,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价,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如果你爱孩子,那就应该从尊重孩子开始。批评固然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但是要适度,也要适时,千万不能伤害孩子的那一份小小的自尊,切忌当众训斥孩子。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不妨学学农夫评价牛那样的不声张,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育孩子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而教育犯错的孩子更是如此!我们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待犯错的孩子,我们要讲究方法;而对待高频率犯错的孩子,我们在讲究方法的基础上,尤其要付出细心、真心、爱心、恒心,教育他们,感化他们,从而使他们与同龄人一样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9.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高考 篇九

家长在考前的一个月内,如何安排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复习,才能让孩子在高考中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呢?

【经典案例】

河南驻马店的一位考生的妈妈,在热线中叙说着自己的担心:女儿从进入高三以来,各方面一直表现得比较平稳。随着高考的临近,妈妈专门请假陪伴孩子复习备考,希望孩子在考前一个月里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妈妈每天照着营养专家推荐的考生食谱,给孩子安排饮食,也购买了一些健脑补品。妈妈却发现女儿并没有因此食欲大振,好像还食之无味,特别是每天喝牛奶时,孩子简直就像喝中药(因为孩子从小就不喜欢喝牛奶)。妈妈说,没办法,在这么高强度的学习下,担心孩子营养跟不上。

家长会上,老师强调考前家长要提醒孩子劳逸结合、注意休息。可妈妈说,女儿的成绩一般,在几次模拟考试中问题都出在综合题上,所以她希望女儿考前多做些题,尤其是综合题,指望着孩子考前好好冲刺一下呢!可女儿对妈妈的要求毫不理会,每天10点半之前就休息。看到孩子这种状态妈妈很是不安,因为听说邻居家的孩子每天要复习到12点以后的。每次跟女儿说这些事情,孩子总是很烦躁。这让妈妈左右为难,说多了唯恐影响孩子的情绪,可不说她自己又起火。

【专家诊断】

从整个复习过程来看,最后一个月的复习可以看做是一个调整期。可以说,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如果孩子平时学得不好,家长指望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基础在考前有很大提高,并在高考中超水平发挥是很不现实的。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想要通过冲刺而大幅提高成绩,很可能会给自己增加负担。就像案例中的女孩,妈妈期待女儿考前短期内成绩能有大幅提高,这会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包袱,反而影响了有效复习和应考。另外,原有饮食习惯的改变,如家长给孩子刻意增加营养,既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也会造成孩子身体不适。

高考前一个月,考生重点要做的是为高考做好心理、生理、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准备。比较妥当的方法就是保持一如既往的生活、学习状态,保持固有的学习节奏、熟悉的环境和常态的生活,以缓解临近考试难免出现紧张和心理疲劳。

【专家支招】

如果考生心态调整得好,能够准确定位自己复习的突破点,明确复习策略,再加上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从而形成良好的生物钟,考生尤其是中等程度的学生,在成绩提高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

(1) 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考前一个月,考生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才是关键,绝不能以单纯做题替代复习。学习的重点要放在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知识点梳理和整体回顾上。考前头脑中要有比较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对各科复习提纲的回顾以及对以往做错的题的反思等都有助于考试时知识的再现和思路的打开。今年我刚好有本《考前30天必做60题》的书可以奉献给广大高三考生,很薄的一本书将整个高考数学要考的重点都涵盖了,考前30天每天只需做两道题就能有很大提高。先卖个关子到时给广大考生一个惊喜。

这阶段复习要跟着学校老师的安排走,但更重要的是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平时出现的失误点和盲点。可以适量减少做题,做题时也要有取舍,不能仅为应付老师的任务,关键是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案例中的妈妈,让孩子考前苦攻综合题,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段时间应该力争让孩子把自己已熟悉的内容真正掌握了。比如综合题,第一步的解答都比较简单,孩子完全可以得分,后面的步骤感觉困难就可以放弃,其实这也是应考的策略。把平时会做的题考试时都做对了,就是最理想的结果。

(2) 饮食顺其自然,注意营养均衡

按照我们现有的生活水平,多数孩子通过饮食保证营养是不成问题的,关键要注意合理搭配饮食,均衡饮食才是最优营养。学生考前刻意增加营养甚至进补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营养摄取和知识学习是一样,靠的是平时的积累,而且身体对饮食习惯的适应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不主张考前刻意加强营养而大幅调整原有的饮食习惯。可以根据天气状况、孩子身体状况和饮食习惯,进行适当的微调还是必要而有益的。

对于市场上各种标榜着提神醒脑的产品,家长选择时更要慎重。不要期待那些东西会产生“特异功能”。即使确实需要服用某些产品,也要做到适可而止,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孩子要保持充足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适量的体育锻炼是必需的,要坚信7+1>8的原理。

(3) 注意劳逸结合,形成良好的生物钟

考前的一味苦读会使大脑产生自我抑制,容易导致学习疲劳、降低学习效率,对考试非常不利。所以,这段时间学生不要再沿用以往的高强度、长时间学习的作息时间表。适量安排一些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这些活动有助于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要注意节制,尽量远离电视连续剧、网络游戏、剧烈的体育活动等,以免过度消耗精力。

考生要注意保证足够的睡眠,为考试储备充足的体力和精力。如果孩子生活很有规律,就尽量不要刻意打破原有的生物钟。对长期开夜车的学生来说,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物钟,最好能将作息时间与高考时间吻合,按照个人生活规律争取把自己的生理兴奋点调到高考相应的时间段。而且在复习科目的安排上,也按照高考顺序来复习,这样到考场上就比较容易适应,以期达到最佳的考场效果。

10.家长怎样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 篇十

宽容的态度

鼓励永远比批评有效。

最好不要拿孩子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较,重要是孩子过去的表现和现在的行为。对孩子偶尔的退步不要表现出失望,要相信孩子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善于抓住时机

教育孩子摆脱坏习惯要适时,孩子的多数坏习惯都是无意识行为。

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发现孩子坏习惯后立即进行纠正。

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孩子难以改正的坏习惯,不妨在平时生活中树立以和榜样,例如,找一位年龄相近的小朋友来住一些日子,天长日久,好的习惯形成与自然,不知不觉中就改变了。

利用讲故事改缺点

通过讲故事等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

循序渐进效果好

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所以,纠正的`要求不能太高,需要切合实际有耐心,不必操之过急。

转移注意力

孩子屡教不改千万不能认为孩子故意反抗,也许孩子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又犯错了,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转移注意力,细心的家长额可以在家里显眼的地方,提上简明的提示图,时时提醒孩子改掉坏习惯。

批评

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极差,听不得一点批评,即使做错了也不能批评。孩子长大之后,怎样承受来自批评的压力。因此,父母要给予孩子必要的纪律约束和适当的批评。如果错误比较严重,批评还可更严厉些,这样有助于他们的心理的健康。

惩罚

对于孩子犯的大错,给以适度的处罚,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关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他自己反省;或是不给孩子买他想要的玩具等等。让他体会受挫折的感觉,学会自我调节。

忽视

我们总是一味的以孩子为中心,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中,主角都是他。事实上,一旦所处环境发生变化,他就很有可能,由主角变为配角,甚至是不被重视,那么怎样让孩子适应其中角色的转变,调整心态以适应新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们时常把中心点转移,让他适应新的变化,以便他进入社会后能及时调整心态。

饥饿

11.如何面对孩子的恋物情结 篇十一

婷婷一岁十个月了,身体健康、性格活泼,只可惜有一点怪习惯,不论是午睡或是晚间睡觉时,都喜欢抱着柔软、有花纹的被单不放。当花纹被单脏了拿去清洗,换上另一条不同的被单时,她就哭闹着不肯睡觉,让妈妈非常担心,怕女儿对物品的依赖会变成难改的恶习,不知怎么纠正才好?

有人好奇地问婷婷妈妈:“你女儿是不是有恋物癖啊?”妈妈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她从小就这样。”

恋物情结≠恋物癖

婷婷是不是得了恋物癖呢?当然不是。

“恋物癖”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是指对性爱对象的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迷恋,而婷婷的行为只是存在于幼儿身上的一种“恋物情结”,还没有达到“癖”的程度。恋物情结是指儿童对某种特定物品的依恋,在这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儿童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儿童容易哭闹、焦躁不安,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儿童失眠、拒食。

学会独处的必经过程

婴儿自出生到三岁是成长最快的阶段,无论在认知、心理、社会方面的发展,都要经过很多的阶段。幼儿在成长中变化,做父母的既喜悦,又懊恼他们的某些行为。幼儿对物品的依赖性,如吸吮毛巾或毛毯的一角、抱着填充玩具寸步不离或睡前吸吮奶嘴等,这都是孩子随着认知发展,学习分离、独立的一个阶段。

专家表示,新生儿的第一个月属于缺乏社会互动或交流的“自闭期”,在生理上会对各个感官所接收的刺激予以反射式的反应。慢慢地,他开始会感受到照顾者的存在,可以解决他生理、心理的不适,如肚子饿了会喂他东西吃,被拥抱、爱抚会有舒服的感觉。这阶段婴儿与主要照顾者形成共生的关系。

等到婴儿五六个月大时,他开始学会翻身、抓握、爬行,可以控制肢体离开照顾者。但是在练习探索技巧的同时,他也开始学习分辨异同,所以他会怕生,并希望随时随地寻找到照顾者的安慰与支持。两岁左右的幼儿,才能慢慢学习适应主要照顾者短暂的离开,学习分离而面对别人或是独处。就在这时候,逐渐发展出一些转移性的物体,如布娃娃、奶嘴、毛毯等,当照顾者不在时,可以通过这些物体提供象征性的温暖和亲密,使其逐渐放弃身体上对父母的依赖。

恋物情结利弊权衡

当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和愉快时,那些父母的替代品便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孩子的需要,也同样帮助孩子稳定了情绪,得到了安全和快乐,从而弥补父母的不足。这种依恋的替代作用,在幼儿时期同样能使孩子产生自信、自控能力,从而拥有更好的情绪适应能力。

因此,家中的幼儿若表现出对某物的依赖时,父母不必过分干涉他,周围的人一旦严厉斥责他,或是说不好看,反而会引起幼儿的拘泥,会拼命抓着毛巾不放、吸吮着奶嘴、抱着小熊,或是不肯更换被单,有的孩子还会好不容易改掉一个坏习惯,又产生一个新的坏习惯。所以,只要是不妨碍他的身体健康,就任凭自然,不必强迫他放弃。等孩子长大之后,自然会放弃对物品的依恋,其恋物情结也会渐渐消失。

但是,孩子过了5岁后仍有恋物情结并且恋物迹象日趋明显时,要是父母对孩子的恋物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也会产生负面效果。重度的恋物行为会使孩子根本无法离开所恋之物,一旦离开或因意外导致无法复原的话,孩子少年心理的成长将遭遇重大考验。更有甚者,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需要,其恋物行为会发展成为恋物癖。性学研究表明:性变态中的恋物癖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就已显示出明显的恋物迹象。

适当措施改变恋物情结

此外,有些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对孩子抱着长毛玩具睡觉、吸吮奶嘴、抓着毛巾不放的习惯颇为紧张,认为这个习惯对孩子身心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专家认为,恋物情结会使孩子变得胆怯、缺少安全感,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其次,长毛玩具容易藏污纳垢,有许多细菌滋生在上面,孩子经常抱着它睡觉,很不卫生。其实,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不必大惊小怪,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习惯抱着长毛玩具、吸吮奶嘴睡觉,多半是缺乏安全感,所以家长应让他有安全感,消除他心中的不安。在孩子睡觉前,尽量不要讲恐怖的故事给他听,此外,孩子睡觉前可以拍拍或安抚他,增加他的安全感。

2、鼓励他成为勇敢的人。平时可以多讲一些勇敢孩子的故事给孩子听,告诉他:“许多小朋友与宝宝一样年纪,但是他们胆子都非常大,从来不用长毛玩具、奶嘴来陪伴睡觉,妈妈知道宝宝也是一个勇敢的小孩,试试看不要这些东西,自己一个人乖乖地睡。”

3、养成睡前良好习惯。有的家长为了解脱自己,总是对孩子说:“自己抱一个你最喜欢的玩具、被子去睡觉。”这便为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提供了最佳理由。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睡觉时不要抱娃娃、吸奶嘴等,让他什么都不要做,好好睡觉。

4、陪他一段时间。在妈妈不能陪在一旁睡觉的情况之下,幼儿只好吸吮或是抱着能够替代妈妈的东西以便让自己安安稳稳地入睡。为了让幼儿在睡觉之时不会感到孤独,那么妈妈若是能够在一旁陪幼儿一些时间,直到他入睡为止,那么一定会令他非常安心、高兴。

5、告诉他已经长大了。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已经是大孩子了,有助于改善孩子对物品的依赖性。但切记勿因此而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或是勉强他立即改掉这些习惯。太多的压力或过于强迫孩子,有可能会使孩子更执着地依恋这些物品。

6、借助外在力量。幼儿园的老师,疼他的爷爷或奶奶的鼓励,可以转移孩子对物品的依赖。

7、鼓励比责罚有效。鼓励孩子,赞赏孩子不吸奶嘴、不抱玩具睡觉,比责备或处罚来得有效,父母须耐心地处理孩子的问题。有些父母会使用一些过激的方式,如把辣椒涂在奶嘴上,涂辣椒具有惩罚的意味,对孩子的影响值得深思。惩罚或给予孩子太大压力,可能会令孩子养成其它更不好的习惯。

8、选择合适的时机做矫正。三四岁的孩子,要比两岁前的幼儿较易改善。应选择孩子压力较少的年龄阶段来矫正,比如第一次上幼儿园,就不是处理问题的好时机。

9、设置一个情节。让孩子把所“恋”之物送给她最喜欢的小朋友。比如,孩子既喜欢那条粉红色的毯子,又喜欢阿姨刚生下来的小宝宝。可以建议她把小毯子送给小宝宝,做个小姐姐。

10、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多带孩子做室外活动,多交几个好朋友;或者出外郊游,欣赏人文、自然景观,开阔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开朗了,对物品的依恋自然也会减少。

要引导不要压力

幼儿天生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所以会不断要求玩新的玩具,因此孩子对物品的依赖,多会在不知不觉中改掉。如果同时又受到其他小朋友的行为影响,便会逐渐放弃对物品的依赖性,转而投入其他游戏活动中。

因此,孩子的恋物情结,会随着认知及人际发展而逐渐改善,只要不妨碍他的社会化及健康,不必强迫孩子马上放弃,父母应从旁保护他、引导他,切勿发牢骚与责骂,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

(作者声明:拒绝转载与网摘)

(地址:223225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博里紫荆路6号)

12.浅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篇十二

自信心是从何而来的呢?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中培养起来的, 特别是与人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育学家认为: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和父母的教育关系密切。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需要家长对孩子多肯定, 多赞美, 使孩子树立起一个积极的心态和有潜力可控的信念。

一、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赏识、赞扬、鼓励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 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所必需的。父母对孩子不要总是责备, 而不表扬, 久而久之不用说孩子, 就连大人也会失去信心的。通过责备让孩子做与通过表扬让孩子做, 二者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班上有一个叫毛毛 (化名) 的小朋友, 他性格内向、胆小。学习一直不好, 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 他很高兴地对父母说:“今天老师都表扬我了, 说我今天吃饭吃得特别好, 没有挑食, 没有剩饭。”家长听后不但没有表扬反而冷冷地说:“你也就会吃了, 还有什么本事。”虽然这些也许是家长不经意说出口的气话, 可说出来对孩子是一种摧残, 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使孩子认为自己无能, 父母不仅没有鼓励孩子的自信心, 而且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 我仿佛看见孩子的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可家长却视而不见。所以作为家长决不可任意指责孩子, 指责会打消孩子的自信心, 就会剥夺孩子发展的可能性。相反如果家长多些赞美的话来激发孩子, “哎呀, 不得了, 小小年级就会唱得这么好!”“啊!你的本领可真大, 长大了一定很了不起。”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 孩子就回变得使大人想象不到的高兴起来, 充满了自信与热情。

二、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现在的父母都认为孩子这也不会做, 那也不会做, 任何事情都由大人包办代替。结果使多数的孩子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好, 所以干脆什么也干不。作为父母一定不要怕浪费时间, 也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比如, 孩子起床穿衣服扣衣扣这件小事, 除了可以练习孩子手部的动作外, 还可以培养你的孩子帮助他人的观念。为此父母要教会孩子自己穿鞋、穿衣服, 即使再忙, 也要花费时间让孩子自己做, 因为这正是你教育孩子的好时机。当孩子做完你交代的事情后, 他就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这种喜悦远远超过了大人的想象, 并且也增进了孩子的上进心和自信心。相反, 有些父母把孩子视为宝贝, 捧在手里怕掉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怕孩子摔倒跌伤而不让他学习滑冰, 怕孩子溺水而不让他学习游泳。这简直就是把孩子用玻璃罩了起来。这样做是非常错误的, 这种教育方法只会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废人。

三、乐于回答孩子的问题

小孩子都是充满好奇心的, 遇到任何事情都喜欢问这个、问那个, 而且他们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都让你觉得非常的可笑, 令人费解, 是令人发烦的, 并且解答起来是很费事的。但是作为家长, 你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嘲笑你的孩子。你一旦嘲笑他, 他就会因害羞而不再问任何问题了。这样, 你就会把孩子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给扼杀掉。所以不论孩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作为家长你都不应该嘲笑你的孩子, 不但不可以嘲笑他, 而且还应该亲切的回答他。如果, 当孩子问你的问题你一时不能解答的话, 你也不能拒绝他。而是应婉转的告诉孩子:“你提的问题真好, 爸爸就知道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可以自己先动动脑子, 再仔细想一想答案, 想好了就告诉我。如果你实在想不出来的话, 爸爸再来告诉你好吗?”那么你就可以乘着这个时候去查找资料, 或问问别人, 得出正确的答案, 然后告诉给你的孩子。

四、重视和保护孩子的自尊

多赞许, 少责备, 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 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 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 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认为没人爱他, 缺乏自信。因此, 作为家长, 切忌用尖刻的语言, 讽刺挖苦孩子, 不用别家孩子的优势比自家孩子的不足, 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 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 不滥施权威, 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使之产生自卑感, 而丧失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特别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帮助孩子发展自尊感, 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社会上有一些父母, 为了使孩子容易管教, 故意让孩子怕自己。这样会使孩子变成懦夫, 一个怯懦者在这个社会里获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父母要想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必须先要成为孩子的好朋友。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心愿;真正了解孩子的感情。也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做到。比如, 到了星期天, 一家大小商量好外出游玩, 爬山时, 大人要求孩子说:“你看山上的风光多么的美好, 你要加油啊!你要有心信!你一定能爬上去。”可是自己却在山脚下, 一动也不想动。或者是到了晚上, 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去看书、写字, 自己却在忙着打牌、看电视。这样的话, 你的孩子还会听你的话吗?他还会觉得你的话可靠吗?

五、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

13.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高考 篇十三

家长对孩子心理要引起重视

有的孩子看似比较单纯,很天真,但是很多孩子其实心理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父母一定要多关注孩子,对孩子的一些异常行为引起重视,不能等孩子出现严重问题才关心孩子心理健康,尽量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开心最好。

父母应树立积极正面的形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行为举止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

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家长平常经常闷闷不乐的,或者一言不发,孩子也往往变得沉默寡言了,这样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长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凡是往好处想,烦心的事情不要在孩子面前展现,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榜样,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创造愉快的家庭氛围

温馨融洽的家庭氛围,不仅能让家庭和睦,也能让孩子快乐成长!

孩子很多的不高兴,大部分原因是家庭引起的,比如家庭暴力、父母吵架等等,都容易让孩子变的闷闷不乐的,甚至孩子会感到恐惧,情绪变的焦躁,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就会变的很压抑,也不会高兴了,容易导致忧郁症的。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孩子应该有很多有益的兴趣,比如看书、听音乐、玩沙、轮滑等都不错,这样可以转移孩子注意力,孩子也不会感到寂寞了,在培养孩子各种兴趣的时候,家长不要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结果适得其反。其实,只要孩子快乐就最好了。

多鼓励孩子结交朋友

如果不结交朋友,孩子会越来越孤独,严重者甚至会发展成为自闭症。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对孩子来说,小朋友多了,心情自然就好很多了,也不会经常闷闷不乐的了,而且小伙伴们一起更加有乐趣、有可玩的,会让孩子充分的放松,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多去找小朋友们玩。

多带孩子外出游玩

如果孩子经常性的憋在家里,往往就会变的比较内向、封闭,也不愿意多说话或者多活动了,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得抑郁症得。所以家长要迎合孩子爱玩得心理,多带孩子去植物园、动物园、游乐场、各种景点等地方玩耍,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可以使孩子感到身心舒畅,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

14.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高考 篇十四

各位家长:

大家好!我猜测今天有的家长不愿意来开家长会,不愿意到学校不是对老师有意见,而是因为孩子成绩低,可能有的家长昨天晚上还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不去,你成绩那么低我嫌丢人。”有的家长可能还会说:“考那么点分,我到学校现眼。”

是的!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取得好的成绩,能够成为他人眼中的佼佼者,将来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学校。然而,有时候希望也会变成失望,还有的时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自己在外面风里来雨里去,整日奔波劳碌回到家后看到的却是孩子的不及格,甚至更低的成绩。想一想,谁是当事者,谁都会寒心的,谁都会唠叨的,甚至发脾气,有的家长也会一气之下不理不睬。

然而,各位家长应该冷静想一想,唠叨、发脾气、不理不睬能解决问题吗?人常说事出必有因。孩子成绩低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如果任其发展在未来的考试中成绩还会更低。所以出现问题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查找原因,不进行弥补。

在上周中等生的家长会上我向家长做了一个专题讲座《哪些因素制约着孩子成绩的提高》,共讲了五大点,分别是:家庭环境的不和谐;电脑;手机;看电视;谈朋友。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对于以上五点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不过大家可以想想您的孩子成绩不理想,是不是也受到了手机、电脑等因素的影响。

今天准备和大家谈另外一个话题《面对成绩低的孩子,家长应注意的五点问题》。

一、孩子成绩再低,家长也不要放弃。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不尽人如意的成绩,在无形之中其实已经放弃了,认为孩子成绩不好,只要跟到初三混个毕业证就行了,将来只要考个分就能上职高,抱着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对孩子的不学习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这里我想真诚的对这些家长说一句:当全世界都放弃您的`孩子时,您也不要放弃,因为他是您的孩子。即使上职高也要有一个高远的志向,这也正是我要给大家谈得第二点。

二、引导孩子有一个长远的目标

人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孩子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有时候考虑事情不周全,而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的却都是成年人,都有缜密的思维,面对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应该引导他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做人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

即使成绩最低的孩子,将来的出路可能上职技类学校,难道上这些学校就是终点了吗?不是,他前面的路还有很长。我曾经对2班的孩子说“假设你的成绩很低,考高中真的无望,而你的英语成绩更是低的可怜,百分制只能考二十几分,怎么学习英语都不能及格,但你的分数可能会从二十几分进步到四十几分,进步的二十几分在你的中考中可能起不了任何作用,该上职高还是得上职高,但是在高三参加单考单招时却可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你成为了大学生,和很多普通高中的孩子走进了同一所学校。”

再者说,在座的很多家长的孩子还是很有希望的,只要拼拼就能考上高中,他的成绩就差那么一点点,而人生中很多次失败其实就输在了一点点的差距上。

所以,引导孩子树立长远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每个孩子都会创造自己人生的辉煌。

三、告诉孩子:你真棒!

上面这七个字是一本书的名字,书的作者是卢勤老师,卢勤老师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知道的知心姐姐。可以说,看这本书时我曾经多此热泪盈眶。

后来我感受到,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作为一个教育者给予孩子的最主要的是鼓劲儿,告诉他你很棒!你能行!把自信还给孩子。而不要总是说“你歇了”“你真是一个废物”等话。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如果总说一个孩子不行,即使他行也会变得不行;如果总说一个孩子很棒,即使他不行也可能会成功。

夸夸孩子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夸孩子时不要虚夸、也不要浮夸,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这次期中考试,有的家长可能不知道您的孩子在某一科考五十多分,这个分数对于他进步已经很大了,当他正高兴于进步的快乐之中,准备期末力争及格时,却遭到了您的一阵狂风暴雨,于是,拼搏的念头会转瞬即逝。您会说,我怎么知道他是进步还是退步呢。如果实在不知道可以给老师打电话呀!

我们每位老师在走上讲台时都会精心备课。所以我建议家长在与孩子交流前也要背背课。只有准备充实了,才会收到成效,不要简单粗暴。

四、不要再说“我管不了他”

有些家长和我交流时总爱说管不了孩子,我非常理解这些家长,但是我想说管不了也要管。其实每个孩子心中都渴望有人管着自己,但是更渴望在被管理的同时得到尊重。也就是说面对孩子时,我们要注意方法。

如果说在有些家庭中孩子已经不听话了,已经开始对抗了。家长要做的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怎么改变这种局面,要用方法、要用智慧。

第五、和孩子的关系要和谐

孩子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健康的发展、成长、成才。因此,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有些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心越来越重,于是,原来的耐心逐渐变成了粗暴,原来的微笑换成了愁眉苦脸,孩子回家后听到的是唠叨,看到的是皱着眉头的苦瓜脸。我们可以想一想,孩子的心情能舒畅吗!

日子久了,孩子要么从心灵上离我们越来越远,要么从行为上开始与父母对抗,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对他们只有害没有益。所以家长要想方设法的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的关系要和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亲之信之。

15.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更好地学习舞蹈 篇十五

与成人舞蹈不同, 幼儿舞蹈反映的是学龄前的儿童生活, 是表达他们思想、感情和态度的舞蹈, 是根据幼儿生理及年龄特点加以创编的。

一、学习幼儿舞蹈的重要性

(一) 幼儿舞蹈对儿童身体的影响。

幼儿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教育和活动, 可以增强他们的体质, 促进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发育, 加快新陈代谢, 使他们的肌体不断生长发育。

(二) 幼儿舞蹈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幼儿舞蹈是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重要途径。虽然人的生理条件, 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是微小的。人的性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多方面的教育, 长期塑造而成的。幼儿园开展良好的舞蹈教育, 使幼儿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形象, 通过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

(三) 幼儿舞蹈对儿童学习文化知识的影响。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舞蹈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 这种担心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舞蹈内容丰富, 形式生动活泼, 符合儿童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天性, 可以全面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模仿力、表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 有利于儿童智力开发。不仅有助于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 而且能使孩子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上变得轻松、容易。

二、家长在幼儿舞蹈学习中的关键性作用

幼儿年龄小, 兴趣转移快, 容易反复, 无法正确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 意志也比较薄弱, 往往会因为学习中的小小困难和不愉快而放弃最初的选择。家长应该通过平时细心的观察, 了解幼儿的意愿, 并帮助他们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去培养、发展。家长的坚持往往能够最终形成孩子在某一方面真正的兴趣爱好。长期的、规范的训练才能看出培养的效果, 这决定着少儿舞蹈学习的成效和最终走向。

三、家长在幼儿舞蹈学习中的注意事项

大多数家长送自己的孩子接受舞蹈的学习, 目的明确, 愿望质朴, 即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受教心理和学习标向。然而, 怎样指导孩子学习舞蹈、教孩子学习舞蹈, 一般的家长都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此, 在辅助孩子学习舞蹈的同时, 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

家长要明白, 幼儿舞蹈是自我形象的一种自然外化, 而不是父母意志的转化。孩子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舞蹈之后, 突然没了兴趣, 家长应及时找出孩子失去兴趣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困难, 可以帮助孩子找出困难, 鼓励孩子克服困难, 告诉孩子只要克服了这个困难, 就可以在舞蹈学习中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此过程中, 应注意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同时不能让他轻易放弃学习。因为往往是在孩子要迈上新的台阶时, 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此, 在学习舞蹈的初级阶段, 需要家长不断地鼓励和坚持, 轻易放弃了非常可惜。

(二) 正确辅助孩子进行舞蹈练习, 掌握适当的难度。

孩子学习舞蹈, 除了每周有1~2节专业舞蹈教师授课外, 大部分时间需要家长的辅助练习。然而, 大多数家长都没有舞蹈基础, 幼儿的骨骼、肌肉、肌腱非常娇嫩, 可塑性非常强, 如果家长不“懂行”或不小心, 产生错误的“动力定型”, 就会影响幼儿的舞姿及动作发展, 甚至伤害孩子的身体。因此, 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舞蹈前, 应对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舞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功能有所了解之后, 可适当阅读一些必要的舞蹈书籍, 参照教材示范教孩子学习舞蹈, 也可购置一些教孩子学习舞蹈的电脑软件、电视节目录像带等, 帮助孩子掌握舞蹈技能。

(三) 尊重孩子对舞蹈独有的审美追求, 注意他们乐于接受的舞蹈方式。

儿童听到了一首能理解的乐曲并随之手舞足蹈的时候, 家长要善于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轻重、强弱、快慢、长短, 使他们的动作能与音乐结合在一起, 并使身体表达出音乐的形象来。这样, 孩子感受美的能力会逐渐增强。如果孩子确实有舞蹈天分, 父母可以在家里配备小地毯、升降把杆等基本舞蹈设备, 以便孩子能经常进行压腿等基本功的练习。

(四) 纠正孩子的不优美舞姿。

对孩子在舞蹈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优美的姿态, 必须及时帮助纠正。比如孩子们跳舞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塌腰撅屁股”。往那儿一站, 或是一做动作, 就把小肚子挺得大大的, 屁股翘得高高的。这样的身体形态, 没有任何的美感。在这种情况下, 家长要告诉孩子, 把肚子和屁股“收”起来, 像解放军叔叔一样站得直直的、高高的, 要把脚背亮出来, 像小天鹅一样轻盈美丽。

(五) 推动孩子舞蹈学习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 家长要及时表扬鼓励孩子。要为孩子创设必要的学习舞蹈的环境, 如时间、场地、服装、学习材料等,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舞蹈比赛、表演。当孩子逐渐成为舞蹈园里一颗含苞待放的花蕾时, 家长可积极向舞蹈艺术学校 (院) 、芭蕾舞团、艺术团体推荐孩子, 使孩子走向更广阔的舞蹈艺术天地。

四、父母如何合理选择舞蹈考级种类

每年一次的考级, 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专业舞蹈考级中心来检验教学质量是家长首选的途径。

如果想让孩子往专业方面发展, 要看他的先天条件适合哪一种。如果只是想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陶冶情操, 那么什么舞种都可以选择, 但要注意选择好老师。目前国内的舞蹈考级点逐渐增多, 有芭蕾舞考级、中国舞考级等。

(1) 中国舞以中国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为主, 其表现形式多样风格迥异, 内容丰富多彩。

(2) 芭蕾的专业性比较强, 但它是学其他舞蹈的基础, 一开始除了软开度训练外, 一般的舞蹈班都要进行芭蕾基础训练, 这对孩子将来学其他舞蹈很有帮助。

(3) 拉丁舞属于体育舞蹈的范畴, 只要父母和孩子喜欢, 学拉丁舞也未尝不可。但是在学习拉丁舞的过程中, 父母要防止孩子出现成人化倾向, 防止生理心理的早熟。从解剖学角度来看, 拉丁舞过多的胯部动作, 由于孩子年龄较小, 容易造成胯部骨头闭合不完全。

因此, 家长在选择舞蹈考级种类时, 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特点, 促进孩子将来能主动地学习。除此之外, 还要选准训练考级点, 必须选择有一定资质的机构, 如场地设施有一定规模、教师已通过资格认证、考级机构具有权威性等, 都需要家长关注和把握。

五、结语

幼儿舞蹈有助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形成儿童的良好性格, 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 培养儿童的自身气质。因此, 家长不仅要让孩子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舞蹈学习, 还要意识到自己的关键性作用。在正确方法的指引下, 辅助孩子的舞蹈学习。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推动孩子舞蹈学习的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自然舞蹈对幼儿舞蹈学习动机激发的策略研究.时代教育, 2009 (7) .

[2]少儿舞蹈培训中家长心理的探测与引导.舞蹈, 2006 (6) .

16.如何教会孩子面对挫折 篇十六

张钢,14岁,初二学生

我的语文老师很严厉,但她一向对我不错,因为我的语文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可是有一次,她让我回答一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没有回答好,她很生气,就罚我站了5分钟。我当时感觉非常尴尬,同学还说我站着挡了他们的视线,看不到黑板的板书,老师又不理睬我。我当时越想越难过,就哭了。第二天,我再也不敢去上课,父母找到老师了解情况后,对我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我才去上课。可现在,一上语文课,我就害怕,怕老师叫我,怕回答不上来,心里老是哆嗦。

冯晓婷,16岁,初三学生

我是初三学生,功课一直很好,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对我也比较偏心。上初二的时候,换了新班主任,他对我们很严厉。有一天,因为我没有把值周卫生做好,他狠狠地批评了我。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像他那样对我。从此,我看到他心里就特别反感,上课无法专心,晚上也会失眠,我都不想在这个班级呆下去了。

【咨询师分析】

心理咨询师接触的这两个中学生案例,涉及的都是在校时遭遇到的挫折,都是因为被老师批评后产生了焦虑、紧张、沮丧、愤怒、厌学等一系列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挫折心理。

所谓挫折心理,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目标不能实现、需求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挫折反应,而挫折感在青少年发展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常常会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学业的担忧、初恋的烦恼、社交的障碍而体验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

可是,有些家长对此并不是十分了解。在他们眼里,孩子是长不大的,过分呵护,事事迁就,有时候松紧无度,缺乏理智,致使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自理自立的能力。

再则,青少年的个性还不完善,他们敏感、冲动,看问题容易绝对化,容易偏激,自尊心过强,缺乏对变故的思想准备,一遇到挫折就容易导致心理失调。

【咨询师处方】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蛋壳效应”,意指一个外形完整的蛋壳,只要轻轻一捏就成了碎片。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就难以适应艰难的环境,略受挫折就支撑不住。父母们再也不能等闲视之,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首先,要教育孩子冷静面对挫折。挫折来临时,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而要反省自问:这一切是否由于我的错误引起?一旦发现确实是自己的错误所致,就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改善它、转变它。承认错误,敢于承担,有助于自己更全面地对待挫折。

其次,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应对挫折的技巧。凡是经历过磨炼的人,每逢受到挫折时,大都有一些化险为夷的窍门。受挫后,如果把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滋生。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还可以通过挫折程度比较,找出自己的优势点,强化优势感,从而增强挫折承受力。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聪明的家长总是跟在孩子后面,愚昧的家长总是堵在孩子的前面。”把握对孩子爱的尺度,调整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做到爱有分寸,严慈适度,爱而不纵,严而不苛,精心呵护好孩子的家庭土壤。

上一篇:广播站新闻栏目开场白下一篇:乡镇环保履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