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专题教研记录

2024-06-18

幼儿园专题教研记录(共8篇)

1.幼儿园专题教研记录 篇一

大班教研记录

(二)第八周大班段教研会议记录

一、开心一刻 《一条短信》

二、研讨《幼儿园一日活动保教常规行为细则》中的早操活动。★幼儿

(一)学习早操活动的内容,它包括幼儿、教师和保育员。1.作好操前服饰准备,会检查自己的衣服、鞋子是否穿好。2.值日生能协助保育员准备早操器械。3.能愉快地参加早操活动,认真并有精神。

4.做操偶节奏,动作到位,协调有力,能充分运动身体的各部分。5.能遵守早操规则,排队有序,会听信号、口令并做动作。6.会选择器械活动,并和同伴合作活动。

7.知道身体发热时脱衣服或不适时主动告诉老师。8.会收拾整理活动器械。★教师

1.早操编排结构合理,应包括准备活动、队列练习、两套操节及分散活动。2.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编排各自不同的活动内容。3.提醒并检查幼儿是否做好早操前准备,衣服、鞋子是否穿好。

4.精神饱满地组织早操活动,口令规范,示范正确。定期变化带操的战位,面向全体幼儿,也可指导中、大班幼儿轮流带操。

5.随时观察幼儿早操情况,做到三看(看情绪、看动作质量、看动作力度);三提示(提示动作、提示增减衣物、提示运动卫生及安全)。

6.指导幼儿选择和按规定收拾器械。

7.服饰符合早操活动要求(不穿高跟鞋、不穿裙子、衣服长短适中、不批发)。

(二)每位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对照自己,想想你做到了吗?

教师们基本都能做到以上几条,但对于幼儿怎么排队,排队时该遵守哪些要求,老师们发表了各自的想法。

王立峰:手叉腰走路,身体感到不协调,妨碍身心协调发展。

荣伟:孩子年龄小,走路时说几句话也是不可避免的,真的要让他们一字不说,似乎不符合身心发展规律。

王云杰:走路时,两手自然下垂,不乱碰乱摸,爱护公共财物,老师经常督促引导他们,孩子们自然就养成了这种好习惯。

王云杰:常规要管的灵活,这样老师也轻松,孩子也得自由。常规管的越细,效果不一定如你所愿,因为幼儿这种常规意识还比较淡薄。

王丽杰:咱们应该把自己正确的观点提出来,共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三)除了以上说到的这几点,教师在早操时还应做到什么?

王立峰:提示动作要领。有些幼儿随便甩一下,动一下,敷衍一下就过了。所以教师应当时刻提醒幼儿做操时应精神饱满,动作到位。

荣伟:有几个特别不爱做,怎么办?

王云杰:鼓励为主,明明做的不是很好,但他能动起来,教师马上表扬他,他受到激励,反而做得更好了。如果他做了,但不是很好,然后经你一说,打消刚才的积极性。

王丽杰:就是一定要有耐心,同时,老师要用眼神跟孩子交流,有时一个细微的眼神就能让孩子领会你的意思。

三、讨论:亲子户外活动

(一)目标

为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竞赛意识,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加老师与家长共同了解的机会,促进家园同步教育,统一教育理念。

(二)具体活动项目

抛接球、袋鼠跳、我是小帮手、齐心协力、接力赛。(规则略)

2.幼儿园专题教研记录 篇二

校本教研活动分两个途径进行, 一是与课题整合, 以校本教研专题活动形式实现课题研究, 即以课题为龙头, 以小专题活动为抓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二是对不属于课题研究内容的、零散性或一次性的校本教研活动要加强其专题性和问题性。校本教研活动过程就是小专题研究活动过程, 两者合一, 让其同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 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在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抓好两点:一是抓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建立教师问题卡, 随时记录教学中的问题, 每学期进行教学问题的交流整理, 抓出抓准各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把零散的问题形成研究专题来开展研究, 一定要体现其专题性, 其核心是围绕问题展开研究, 形成理性思考, 从动态的校本研究活动提炼专题研究成果。

3.幼儿园园本专题教研活动现状分析 篇三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集体备课;随机研究

2006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作为当前幼儿园采取的主要教研活动形式,园本教研受到专业人员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今八年时间过去了,那么目前园本专题教研活动存在哪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园本专题教研活动的时效性如何?幼儿园和教师在园本专题教研活动方面还有哪些需求?这些问题都是研究幼儿园园本专题教研活动现状与问题的关键问题。

一、园本专题教研制度

道格拉斯·斯诺把制度定义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说它们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幼儿园教研工作”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幼儿园工作制度,它以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途径,以幼儿园全体教师为主体,以提高保教工作质量和教师素质为目的的园内教研活动的总称。我们国家的幼儿园教研工作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之后,园本教研工作的实施也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1.园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建立完善的园本教研制度,有助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保障幼儿健康成长。各幼儿园在分析以往教研制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本园园本教研特色,尝试构建一套规范、人本、富有本园特色的园本教研制度,努力使园本教研走上规范化、常态化之路,从而发挥幼儿园园本教研制度在教育教学与研究中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2.园本专题教研制度的执行

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些幼儿园能够严格按照制度去实施教研活动,而有些幼儿园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实施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开展过程当中缺乏执行力。同时,有的幼儿园专题教研的开展与教研制度的规定有出入,但教研活动的实际开展与规章制度的要求不同步,虽然制定了园本教研制度,但由于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基础设施条件也比较简陋,教研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不能按照制度如期参与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二、园本专题教研活动的参与情况

园本专题教研倡导在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互助、尊重良好学习风气、研究氛围,在团体合作研究中就某个研究的问题进行思辨,从而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园本专题教研尤为重视专业引领的指导、服务作用。

由于园本专题教研活动的开展是根据幼儿园的特点、由众多的参与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这就要求幼儿园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而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一言谈”,更不是“闭门造车”,它需要幼儿园管理者纵向、横向的协调,需要幼儿教师广泛而积极的参与,需要家长的配合,需要社会力量主动而有力的支持。

园本专题教研是一种行动研究,离不开专业的教研人员予以专业引领与有效指导,离不开多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缺少专业人员的参与和和引领,缺少多种资源的广泛利用,园本专题教研活动就不会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

三、园本专题教研活动的方式

教师的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的学习。教师对于教育问题的认识,常常是以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最终又回归到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上,教师思维的过程是关注应用而不是纯理论化的。这种以问题为驱动的“小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和“随机研究”等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模式,逐渐成为当今园本教研活动的重要途径,园本专题教研活动的方式方法日趋多样化。

1.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以个人的力量,运用基本的科研方法,探索解决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小问题,以提高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的研究过程或行为。它具有草根性、真实性、微观性和及时性。这类课题无须审批立项,是教师自发进行、自我负责的“常态化”研究行为。它提倡一种“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理念。另外,小课题研究有其“微观性”。小课题着眼于“小”,它的门槛较低,切入点及开口较小,所关注的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突出问题的“某一点”,以及某一个细节。并由此层层深入,不断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达到研究的深度,逐渐揭开问题的“庐山真面目”,透过现象看清问题背后的本质。

小课题研究有其“草根性”,它出自教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草根式”研究,这种需要既包括教育教学任务圆满完成的美好憧憬,也承载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成长动机,提升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最终能够将教师个体的教育思想、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的理念和召唤融为一体,这是教师个体一种应对“专业困惑”所反弹出来的积极心态与行为,因此具有鲜明的“草根”性。

2.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园本教研中同伴互助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分享经验的平台。集体备课不只是教师备课组织形式的一种变革,而是实现教师对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不断探索和追求的过程。集体备课是目前在多数幼儿园的教研工作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一种教研工作方式。

总体来看,集体备课组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研讨交流的共同体,是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管理、落实活动目标,开展园本专题教研活动的基本单元。这种集体备课活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教师在活动目标、活动内容与方法、教育评价等各活动环节上协调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促进作用。

3.“随机研究”活动

这类研究活动与小课题研究或专题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没有较强的计划性,而是随着具体的工作需要而“弹性”地进行;它所针对的研究对象是教师当前工作中正在面临的工作需要和困惑,而不是像专题研究那样侧重于一些比较“长远”的工作问题。

除以上幼儿园园内专题教研的活动方式,个别幼儿园还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园际间成立了“手拉手帮扶结对”联谊单位,如省级示范幼儿园、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校办幼儿园、农村幼儿园等都分别与其他不同层面的幼儿园建立帮扶关系,定期举行园本专题教研的研讨、交流活动,有些幼儿园还探索尝试定期派教师进行置换培训、交流,互相参与对方幼儿园的园本专题教研活动,交换思想、借鉴经验,通过这些非常贴近教师实际、来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草根性”教育学术交流与沟通,使教师的教育个性得到彰显,又使自身的理论底蕴、科研意识、教学业务等都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园本专题教研活动,这一形式本身就会给教师带来成长的动力,使其自觉地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对待,促使教研更为有效。

另外,伴随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部分幼儿园凭借互联网的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强大特点,为教师的园本专题教学研讨提供新的平台,如某些幼儿园建立了网络“园本专题研究论坛”,鼓励教师在论坛上发帖、研讨,与同伴、教研引领者隔空对话,真正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跨越时空的优势,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科研研究意识在互动中激荡、生成,同时在网络中寻找展示自己的机会,抓住自身专业发展的新机遇。

参考文献:

4.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篇四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参加人:大班全体幼儿教师

主持人:xx

活动主题:大班幼儿在园与在家性格表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活动过程:

1、幼儿在家与在园性格表现存在差异,幼儿在园的性格表现要好于在家中的表现。

2、幼儿在家与在园自尊心、自信心方面。

幼儿在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总体上无差异存在,但是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幼儿的反应有差异。在幼儿园据理力争的幼儿占33%,当时有些气愤,但一会儿就没事了的占55%,无所谓或默默忍受的占12%。幼儿在家庭中的反应要比在幼儿园中强烈,情绪更外露。一方面可能是教师在幼儿心中的更具有一种威慑力,家长与幼儿关系更为亲密,幼儿因此更容易发泄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民主问题,教师如果过于专制,也会导致该情况出现。

3、幼儿在家与在园意志品质方面。

幼儿独立性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独立解决问题方面。

在幼儿园当幼儿独立从事某一事情时,25%的幼儿能自己完成,58%的幼儿在不会时希望得到成人的帮助,自己会做的要成人做的占3%。在家庭中分别为9%、50%、25%。这是为什么呢?在家庭中,爱子之心,人皆有之,问题是怎么个爱法。儿童要受到家长精心的照顾和保护是必然的,但是过度保护,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独立行为的能力,而养成一种过度依赖成人的不良习惯。在幼儿园里,教师会对幼儿提出要求,只有在幼儿非常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适时适当大指导、引导。因此在家中脱离了父母的保护伞,在幼儿园中,许多幼儿只有选择独立解决问题。

4、幼儿在家与在园劳动观念方面。

幼儿在劳动观念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自我服务和收拾物品两个方面。

(1)幼儿在园自我服务能力强,81%的幼儿能够自己穿衣服、洗脸,在家中仅有40%,很明显,这部分劳动是大人帮助做了。

(2)幼儿在园能经常收拾自己玩过的玩具的占96%,而在家中占35%。

自我服务劳动和收拾玩具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事,在幼儿园中脱离了成人的帮助,他们也能做到。因此造成现状的原因要从家庭中寻找。在调查中发现,家长的心态有:一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在教育的实践中,对孩子过分宠爱,百依百顺,以幼儿为“中心”,无原则满足幼儿的一切要求,处处袒护,事事包办。父母屈从于孩子,处处迁就,孩子说什么就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例如,有一位下岗女工,平时在菜场总是和小贩讨价还价,自己省吃俭用,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但是,和孩子在一起时,却“慷慨大方”,孩子要玩电动小火车就玩电动小火车,要乘飞机就乘飞机,要买小汽车就买小汽车,又是饮料,又是零食,一个上午就是一百多。这样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不当的行为和不良的性格,由于父母倾注给孩子的爱抚程度很强,超过了一般的限度,使孩子易于成为“问题儿童”:什么都依赖父母,缺少独立性,懒惰,自私,任性,撒娇,为所欲为;精力不集中,做事粗心,意志薄弱等,形成一系列不适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二是不信任型。家长嫌幼儿动作太慢,拖延时间,怕幼儿干不好,情急之下全部包办替代。这两种做法产生了一致的效果,都使幼儿养成了懒惰、依赖的不良品质。家庭与幼儿园的要求不一致造成了幼儿的表现差异。

5.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篇五

(1)重视教师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立足本园及时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促进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理论修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本事;

(2)重视本园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千方百计培养自我的学科带头人,

(3)要有适合本园实际的师资培养计划,为教师的培训、进修提高供给必要的保障,

(4)发挥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指导和帮忙,

(5)在改革中,尤其要注重采取各种“园本培训”的方式,对上岗教师进行《纲要》、教材的岗前培训。

2、以园为本的教育科研体系——系列科研主题:

(1)幼儿园要有计划地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研究活动,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经过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作用;

(3)大力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4)要组织教师进取开展课题研究和教改实施,把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同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5)要建立教学成果和教研成果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不断地创造新的教学和教研业绩;

(6)要重视总结、宣传和推广本园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从制度上保障“园本教研”常研常新。

3、以园为本的系列化主题学习,教学研究既要研“教”更要研“学”

(1)要把传统的学法指导与新时期的“转变学习方式”密切结合起来,改变过于强调“理解学习”现状;

(2)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思考,构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

(3)幼儿园要构成有自我特色的学习指导的资料体系和方法体系;

6.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11 篇六

——以“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为主题的互动式研讨 教研活动时间:11月18日 教研活动地点:幼儿园办公室 教研活动主持人:彭玉珍 参加对象:全体成员

我给大家呈现了一个“老师,请你帮帮我?”的教育案例,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每个老师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什么现在孩子越来越活跃了,而生活独立能力却越来越“疲软”了,今天我们就以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这个话题为例开展互动研讨,希望大家能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互动研讨: 张老师:

首先我觉得,对于小班的孩子,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靠一次两次就能达到教师预期效果的,孩子很容易忘记,例如:让孩子排队这个环节,为了让幼儿养成有序排队的习惯,我就在一日活动中进行练习,上厕所练习、户外活动练习、吃饭练习,每一次老师都要不断重复排队的要求,幼儿才能一个跟着一个排队。陈老师:

确实,对小班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件难事。有的时候,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很简单的一个要求,然而要在孩子身上达成的话,老师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就如刚才计老师提到的幼儿排队练习,我也在班上训练了很多次,但是效果总是不明显,我让孩子排一条直线,也就是纵向排队,孩子要么这里断开来了、要么那里挤在一起了、要么这里弯曲了、要么那里有几排了,真的是很费时间,很费精力。主持人:王芳

刚才两位老师结合了自己工作的实践,谈到了自己的困惑——孩子的排队练习,老师要让孩子排成一个直线的队形,我就在想,孩子理解什么是直线吗?如果孩子还没有直线的概念,那么我们老师是否首先要让孩子接受直线的概念呢?有了概念的内化,孩子才可能在行动上得以体现。

这倒是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孩子还没有直线和曲线的概念之分,所以往往在排队的时候,排不整齐。

主持人:

对于小班的孩子,他们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要适应集体生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刚才张老师讲到了利用孩子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练习,这是一个不错的策略,虽然排队这是个简单的规则,但是,我们也是要让孩子在有兴趣的情感氛围下自然接受规则意识,让孩子主动获得,而不是教师的灌输。老师们还有其它的策略吗? 张老师:

我觉得,孩子来到幼儿园,首先一定要让孩子有规则意识:这是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开始有序活动的第一步,记得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刚上幼儿园还小,情绪还不稳定,所以不大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习得,也觉得只要孩子不哭不闹,慢慢来吧,不着急的,但后来我觉得自己的这种想法不可龋因为我发现,在我组织孩子集体活动时,总有孩子进进出出的,一会儿要小便,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我抱,这个时候,我就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了,班级常规有问题了。这是我工作第一年的感受,所以工作第二年开始,我就在班级常规方面做了很大的实践,比如我要让孩子养成举手的习惯,那我就有时候一个星期就抓孩子的举手问题,一个星期不行,那就两个星期,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效果还是蛮好的。陈老师:

刚才张老师说的方法我感觉也很有一番道理,班级常规一定要抓好,不抓好,老师的活动多半是很无效的,有了一些不要听的孩子,或者是有的孩子课堂常规不好,会影响其他孩子的倾听,我觉得教师在培养孩子课堂常规时,采用恰当的引导方式是很重要的,我一般以正面引导为主,我以班上上课认真的孩子为榜样,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比如有的孩子上课眼睛亮亮的,就引导其他孩子效仿;比如有的孩子坐得稳稳的,我会及时表扬他;比如有的孩子上课举手积极,我也会引发其他孩子给予响亮的掌声„„,孩子是喜欢听好话的,也很想被老师表扬,所以这些方法还是满可行的。主持人:王

7.幼儿园专题教研记录 篇七

一、学校开展专题教研的情况介绍

近年来, 笔者所在体育教研组围绕专题教研每学期开展的教研活动平均在14次以上 (市、区教研活动不计) , 研究内容 (见表1) 主要包括“童谣与体育游戏”、“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形体课程的开发与运用”、“体验式学习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启发学、指导练、帮助会、引导会”等。如, “启发学、指导练、帮助会、引导会”这一教研专题, 是体育组的全体成员结合实践讨论确定的。在研究过程中, 为了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教研组根据1~6年级学生的年龄跨度大的特点, 做了进一步细分, 即水平一 (1~2年级) 以“启发学、指导练”为主;水平二 (3~4年级) 以“指导练、帮助会”为主;水平三 (5~6年级) 以“帮助会、引导用”为主。最终, 从“学、练、会、用”有重点的实施到融会贯通, 有机地把各学段、各年级衔接起来, 建立一个系统, 形成一个整体。实践表明, 专题研究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使学生得到了提高, 并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专题教研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 专题教研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

专题教研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体育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参与其中, 把教研专题的理论和主张、方法和策略、焦虑与困惑等, 带到课堂实践之中去体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目标的实现和新目标的确定。

传统的教研是把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概念化地总结起来, 因而产生了与实际的隔离。而专题教研则是组内教师全员参与, 针对问题细化分工, 并各自实践体验。同时, 教师在自身实践操作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事实上, 实践才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真正基础和生命, 而专题教研恰好给了教师这样一个实践的平台。

(二) 专题教研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引领

有了专题教研的课题, 教师就要通过学习不断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 更新教学理念。而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上就是要让有关体育专业的知识、技能、教法、学法等方面的研究回归到教学活动之中。专题教研是用专题理论引领研究的思想、动作技能的掌握、教法学法的运用, 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主动追求教育教学的意义, 推动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和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 引领教师主动地去理解教育、教学、体育。如, “童谣与体育游戏”专题的开展充分发挥了童谣的引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每一环节的过渡都以童谣的形式连接, 引导学生将动作的要点和练习的方法融合得到童谣中。

“*”说明:做课包括市、区、校的评优、研讨、教研、观摩和展示等。

专题的设立和制定是通过不同的智慧碰撞产生的火花。在专题的引领下, 教师以一个探索者的角色去体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最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形成集体或个人的教学特色, 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 专题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升

1. 教育理论的提升

参与专题教研是对专业理论的一种提升。在学习过程中, 可以邀请名师为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理论辅导与指导, 促进体育教师在教育理论和知识方面得到提高。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不断地发展, 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 学习教学理论中“要遵循教育原则进行实践的方法”使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中受益匪浅;区教研员针对教法和学法的有效运用的指导, 使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教学科研的提升

专题教研是一种针对学生、教师、学校开展的一项或多项科学研究。教育科研的态度与能力是一个教师专业化的集中显现, 是提升教师主体性和创造力的途径, 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随着教师专业职能的深刻变化, 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未来教育的要求。而专题教研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科研的机会, 教师对专题课题的研究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实践过程、研究过程。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先驱者, 而体育组的专题教研给教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使教师在学习、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 最终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使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

3. 教师基本技能的提升

专题教研所开展的研究, 涉及到了教师的基本功。体育课堂教学中具有针对性的教法、学法和练法, 涉及的项目包含了体育与健康理论、田径、体操、球类和武术等, 直接对教师的基本技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 “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专题多是以教师的讲解、示范启发学生的学与练, 所以专业的理论讲解、规范的动作示范等都要求教师要学、要练、要会、要用。由此可见, 专题教研对教师的基本技能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

(四) 专题教研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具有评价作用

专题教研的开展是对一个人、一个集体参与和开展各项活动的检验, 也是对教师完成科研和教学实践活动而形成的评价。教师参加专题教研的态度、成果将是评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 也将是教学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取向。

1. 个体评价

个体评价是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这种阶段性评价体现的是教师成长的水平, 需要由制度来保障。对专题教研的参与态度和完成情况的评价对教师是一种激励, 同时促使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和健身效果更加重视, 进而达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体评价作用。

2. 集体评价

集体评价也是发展性的评价、综合性的评价, 是教师所在小团队要满足大集体的需要。集体评价既通过评价每一个组的“小专题教研” (子课题) 的开展情况充实“大专题教研” (主课题) 的要求, 又通过专题教研的成绩和产生的效果来进行评价。同时, 用评价的可行性和具体量化指标说服被评价者或被评价集体。

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技能和知识水平都是评价的目标。用评价的公平性、民主性和合理性来促进教师的工作激情。此时的评价, 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体育组成为专业化团队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表2为笔者所在学校近4年来专题教研参赛获奖级别统计表) ;并根据教师及教师团队的工作表现、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目标, 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 促进了教师的未来发展。

三、对开展专题教研的三点建议

(一) 加强学习, 转变教育观念使专业知识获得提升

在专题教研过程中, 体育教师不仅要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 还要了解体育教学方面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理论, 努力转变思想观念, 改变工作策略和方法, 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 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 并通过学习专题的形式检验、提高自己, 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

(二) 联系实际、确定目标使选题专业性得到提升

学校教研的工作目标主要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学校体育的发展建议和努力方向;针对实际教学中的情况进行“会诊”并提出对策、建议。在专题教研的过程中, 通过有效的选题,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可以使专题教研更加专业化;同时, 也使学习中的问题能够以实践的形式进行解决, 并把学到的教法运用于教学之中, 这也反过来促进了专题教研质量的提升。

(三) 脚踏实地, 全面发展, 师生共同提升

如何形成求真务实、科学民主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并将专题教研贯彻实施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在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教研的同时, 应脚踏实地全面提升理论与实践、对话与交流、技术与技能等, 真正让教师在专题教研中达到学、练、会、用, 使教师在德、能、勤、绩等方面全面发展, 在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得到提升。

体育专题研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不但学习体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还在身体素质上得到提升。通过践行专题教研, 有助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塑造个体的行为准则, 在学习中了解知识与技能, 在练习中掌握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专题教研的开展是一个双赢的工程, 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受益、教师提高、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5.

8.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范文模版) 篇八

教研时间:2016年5月10日 主持人:杨兆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教研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研过程:

张老师:幼儿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比较重要的时期,而幼儿园里不外乎做早操、做游戏、喝水、盥洗等基本环节,而排队问题始终贯穿其中,可是我发现我们中班的孩子的规则意识薄弱,虽然排队常规是从小班的时候就开始实施了并有了一定的规律和习惯,但在这个基础上,想要把它做得更好,一直是我头痛的问题,刚开始让他们来排好队伍,幼儿总是三三二二的上来,而且总会有几个幼儿在队伍的最后面游耍,排队的时候总喜欢你推我挤,较为混乱。一定要等到老师的口令:“请你照我×××,请你照我××ׄ„”“小手拉牢前面小朋友的衣服“他们才会排好,而且排得并不怎么整齐,也没拉牢前面小朋友的衣服,一天两天还好,长时间这样我的自信心马上降了下来。

刘老师:我是上课前先让小朋友教室里集中,我将小朋友分成4个小组,确定好排头,然后按组在教室走道上排好队,要求上、下楼梯做到静、齐、快,不要落队地随老师到操场上排好队。让小朋友让住自己的学号,是第几号,第几排,排头是谁,听到老师指令后,马上到操场上排队。

兰老师:我采用的是同伴激励法,在活动的组织中,我们要给予幼儿一定的结伴自由,让他们在自由结伴的游戏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这既可以防止幼儿的心理朝想着自我的方向发展,也可使他

们对自身接受和自我价值感的确立,纳入社会性的轨道,如让幼儿示范和讲解这里排队的原因与好处?鼓励幼儿相互评价和学习,如此的排队迅速又整齐,因为竞争的意识已初步萌芽哦!

吴老师:每次排队时,都请幼儿边排队边跟着老师的拍法拍,如肩上拍拍,双手拍拍,不停的交换拍,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静下来的同时将队伍也排好了!当铃声停止后,那一句“立正”很关键,这让幼儿知道“立正”包含:“

1、要对齐前面的小朋友;

2、要像解放军叔叔那样有精神的站立”。最后鼓励那些听到铃声就过来排队,动作又快的幼儿。这就有激发幼儿听到信号就要动,而不是无动于衷,特别是中班应加强听信号排队的习惯。

李老师:我觉得,首先,作为一个老师,她所预设的每一个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当确立了目标以后,一定要分析孩子的年龄特点,然后采用这个年龄层次可以接受的形式来组织活动。排队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能跟着老师走,并有秩序的走。只要孩子能跟上来,而且能一个跟着一个就可以了,至于找哪个朋友,前后秩序,并不重要。

主持人:希望大家能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礼仪和习惯,谢谢大家!

近期工作

1.班级区域材料投放的层次性。2.运动项目环境的创设评比。

3.教师一物多玩自制运动器械评比。4.年段特色课程的开展。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时间:2016年10月20日 主持人:杨兆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教研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研过程: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教研内容是“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支持孩子的体验 性活动”目的是通过教师们的研讨交流,碰撞,进一步明确教师如何提供适宜的环境,来支持孩子的体验性活动,促进孩子的发展的过程。在今天的研讨过程中,教师们要把握住3点:(1)适宜的环境支持。(适宜的环境是什么?是如何提供的?)(2)体验性活动。(是什么样的体验性活动?)(3)孩子的发展。(在什么样的体验性活动孩子获得了哪些发展?)在研讨前,我们首先感谢今天上午做活动的2位教师,为我们今天的教研活动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交流的平台。下面先请2位教师分别来介绍今天活动的设计思路及活动后的体会、反思。

主持人: 刚才老师对上午的活动进行了反思,反思中徐老师发现了一些自己 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也找到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比如当她发现 孩子说“我把蛋宝宝放在抹布上”的时候,还有许多孩子都想说的时 候,老师应该采取的是一种什么策略去及时回应孩子,徐老师也谈了 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会儿老师们在评论她的这个活动时可以继续发表 教 自己的见解。下面请老师介绍活动思路及体会反思。

1、体验性活动增加了孩子对活动的兴趣性,它调动的是一种情感,而且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在这样的体验性活动中,孩子能从小体验中明

白大道理,有些深奥的道理就蕴藏在体验活动当中,还有我们感觉 到孩子在体验活动认识了许多事物,获得了许多经验,那就是为他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2、孩子在对问题的解答和探究过程中,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3、时间、空间的支持:教师能够给孩子提供时间、场地和各种条 件,让孩子有机会进行操作体验活动。教师经验的支持: 比如在认识小动物的过程中,当孩子遇到困难 的时候,教师及时的给予孩子一些经验的支持,也是支持孩子进一步 体验的策略。

以上主要是针对今天的教研活动内容而言对教师谈到的支持孩子体验性活动策略进行的简单梳理,支持的策略还很多,我们会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还要继续地总结和梳理。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时间:2016年10月27日 主持人:杨兆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教研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研过程:

主持人:本次教研活动我们小班将针对韵律活动材料的选择来研讨,首先从音乐和动作两方面研讨。

吴老师:动作是韵律活动的血肉。动作分三类:一般生活动作、律动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小班选材时以一般生活动作为主。初期,让幼儿知道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跳舞,如:小头点一点、屁股扭一扭。小腿弯一弯。小班后期,应在四肢动作上稍微提出具体要求。如:小手的五个指头动,使劲或轻轻抓一抓;小胳膊像柳枝条那样轻柔地动或像钟表那样直直地动。

张老师:首先我认为是要贴近幼儿,被幼儿所喜欢。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孩子们对喜爱的音乐风格和样式也在不断变化。在小班阶段可逐步加大幼儿对音乐和一般性中国风格音乐的比例,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熟悉和喜爱这些类型的音乐。

李老师:我个人认为中外可以结合在许卓娅老师的韵律活动研究中就采用了许多有代表性的音乐,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如:中国成人舞蹈音乐《红绸舞》的片段,中国轻音乐《赶花会》,外国轻音乐《单簧管波尔卡》《特快列车波尔卡》《口哨与小狗》,外国芭蕾舞曲片段《拨弦》、《西班牙斗牛舞》,这类音乐结构清晰,便于根据教学的需要节选和重组,其中有些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刘老师:韵律活动本身就是用体态语言组织起来的艺术品,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讲解动作要求是应该同时配合体态语言的“注解”,起到示范或榜样的作用。

兰老师:在用语言讲解时要注意:第一精炼讲解的语言,第二分散讲解的内容,边讲解边示范,第三多使用幽默语言、辅助语言和轻松愉快的谈话式表扬或批评。教师的讲解要让幼儿易懂、要富有启发性,以帮助幼儿找到感觉。

主持人:韵律活动应具有多样性,对于小班幼儿要设计和他们年龄相符的、多趣味性的活动。随着幼儿的成长,从表情到姿态,从内心表现到动作连接,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创造的表演,使他们感受到韵律的美。幼儿园韵律活动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集体教学活动,是通过人体有感情、有节奏的动作,表现音乐内容。韵律活动可以调节幼儿的情绪,发展动作协调性,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幼儿表现美、感受美的方式。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时间:2016年11月1日 主持人:杨兆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教研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研过程:

学习文章:《“小小马路”变身记》

中心议题:备课时如何备好重点和难点。如何合理组织幼儿吃饼干、喝牛奶,避免等待现象。

一、备课时如何备好重点和难点:

主持人:平时我们备课,经常是把两个活动目标分一分,一个写在重点里,一个写在难点里。这样其实是不正确的,那我们在备课时该如何备好重点和难点呢?请各位老师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李老师:首先,我们来找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检查要求。拼凑各科内容,时间安排不合理,理解整合含义,找准整合点,突出主题。没有难点,幼儿在原有经验上踏步,设置难度,实现“跳一跳,能摘到”目标难度太难,大部分幼儿不能克服,难点应该大多数幼儿通过努力能克服的,而且克服了难点对幼儿的发展具有较大意义的。

吴老师:如中班上学期适宜:大表格,统一教师记录,幼儿认同;中班下学期适宜:小组记录;大班适宜:小组、个体记录——汇总。

兰老师:重点就是要求所有幼儿都要掌握的东西;难点则是在掌握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张老师:教学难点多数处在教学重点之中,少数处于教学重点之外,他们占教材知识总量比例较少。教学重点容易被确定,而教学难点不易

性、差异性、局部性的特点。

二、如何合理组织幼儿吃饼干、喝牛奶,避免等待现象

主持人:我们在早上广播操以后要吃饼干和喝牛奶那怎么样避免幼儿吃饼干、喝牛奶的等待现象?请老师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吧!李老师:让值日生作为小小检查员,每天安排一组幼儿担任班级的“检查员”,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

吴老师:可以请能力强的孩子来担任小老师,每天的值日生可以分工合作。

兰老师:通过做手指游戏,即让孩子静下心开安静地等待,又能锻炼小手,使小手灵活起来。孩子在游戏中能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悟。

张老师:老师可以开展一些念儿歌等活动让幼儿念儿歌、唱歌等,再请几位小朋友分饼干,等到分好了以后,孩子们儿歌也念完了,歌也唱好了。

主持人小结: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我们利用一些游戏活动,来减少孩子在牛奶时的、饼干时的等待现象。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时间:2016年11月8日 主持人:杨兆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教研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研过程:

活动主题——如何优化幼儿一日活动过渡环节

一、此次教研活动的背景

我们开展了“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研讨,目的在于:在研讨中通过思维的碰撞转变教师观念,改变一日活动以及过渡环节的处理方法,统筹安排,丰富环节的组织形式,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安排。

二、活动准备

每位教师事先了解“过渡环节”的概念,对自己在过渡环节中得组织方式进行概括、小结,并寻找一些资料,学习他人在过渡环节中的组织方式,开展年级组讨论,改进自己在过渡环节中的组织方式。

三、本次教研活动的过程

主持人:近段时间发现老师们在组织过渡环节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请大家说说什么是过渡环节?都包括那些环节?

兰老师:过渡环节就是幼儿一日的学习与活动分割为不同的版块,在版块与版块之间便出现了一个转换时间,被称之为过渡环节。

刘老师:两个教学活动之间的时间是过渡环节。张老师:午餐与午睡之间的时间也是过渡环节。

李老师:其实过渡环节包括了每个活动之间的转换,不过是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而已。

主持人将教师列出来的过渡环节在大白纸上罗列:

短时间过渡环节:晨间活动与早点之间、早点与教学活动之间、两个教学活动之间、户外活动与餐前活动之间。

长时间过渡环节:午餐与午睡之间、午睡与午点之间、午点与游戏之间。

主持人:前两个星期,大家对如何组织过渡环节进行年级组讨论与学习,大家根据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来谈谈自己这两周来在组织过渡环节中成功的经验。

李老师:我们中班孩子很喜欢拖拖拉拉,又的过渡环节之间只有短短一两分钟时间,因此我在过渡环节时注重规则意识培养,例如整理物品、洗手等环节,我就用音乐来建立常规,规定孩子在我把乐曲弹完之前,一定要把做好一切事情。

兰老师:我认为小托班的孩子,在两个教学活动之间就是孩子上厕所,洗手,培养一些生活的习惯,我们会在过渡环节中教孩子洗手等。

张老师:我们班为孩子们提供了图书,在孩子们进行完生活活动后,可以自由看书,又便于收拾。

刘老师:我在大块时间的过渡环节中,让孩子们玩区角,但孩子们每天玩好不懂得收拾,常规很乱。

吴老师:我有办法,我在班级里的每个区角,都设了一个小小管理员,给他们做一个挂牌,他们很有责任心,会管理、监督好区角的整理工作。

主持人:今天大家都参与得很好,对于过渡环节的重视和改变,是一个师幼共同探索、共同调整、适应的过程。今天讨论了那么多的方法,与好的经验,希望老师们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教师要依据实际的情况,在追随幼儿兴趣并提供支持的前提下,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幼儿自主之间的关系。让过渡环节成为师生积极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幼儿个性的过程,同时也让这个过程自然、和谐,充满乐趣!我们可以制定怎么样更合理的作息。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时间:2016年11月15日 主持人:杨兆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教研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研过程:

主持人:在一日常规中,教师制定的常规就是要确保幼儿安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规则的制定原本为了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它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但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往往存在着为管而管的误区。我们就“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一日常规”这一主题进行教研活动。

兰老师: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常规是必要的。常规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保障幼儿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常规的培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延续性工作,教师要注意从多种途径来对幼儿进行常规方面的培养。今天就请各位老师围绕主题,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李老师:让孩子形成一种规则意识。首先让孩子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一些小细节不能忽略掉了,例如:锻炼后要洗手。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为保持环境整洁,洗手后的水要尽量甩在水池里等。其次,教师要督促孩子将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好,从而逐渐形成一定的规则,如洗手时不玩水,午睡时不和别人说话等,这都需要教师给幼儿一个明确的概念,并且要一如既往的实施下去,让孩子慢慢形成一种规则意识,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张老师:常规的制定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尊重幼儿的要求。幼儿一日常规的培养,还要注意趣味性,例如:认识小水杯、毛巾的标志时,如果由教师指定,幼儿就不容易记住,效果就极差。我们要注意从幼儿兴趣出发,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图案贴在小水杯、毛巾架上,再经过教师平时检查、询问进行强化,幼儿便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认识自己的物品,因此常规的制定从兴趣出发很重要。

吴老师:运用榜样示范法,让幼儿自觉遵守常规,富浅显的道理于榜样事件中,为幼儿提供正确范例,引起幼儿模仿,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有限,只有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学习模仿的兴趣。要大声地批评一个人还不如笑着表扬另一个人。

刘老师:首先,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提高孩子对教师的信任和喜爱,教师要注意抓住幼儿的心理,用爱心去博得幼儿信任,特别是一些“个性幼儿”。其次,树立榜样,要给孩子以正面的指导,孩子是最爱模仿教师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进入孩子的脑中,教师一些好行为都在无意中被孩子模仿并接受着。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这样,幼儿的常规才会严谨有序。再次,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自觉自愿的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也很重要。

主持人:规则的制定要着眼于孩子的发展。规则的实施要推动孩子的发展。要让孩子在自由的活动中理解纪律,要让他们由理解而愉快地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时间:2016年11月22日 主持人:杨兆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教研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研过程:

一、学习文章《努力提升教师的四种素养》,提出了四点: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二、一名合格教师的全部内涵,即:师德、师能、师风、师魂。

三、师以德为高,德高,则可为人范。一是修师德。一要鼓励教师把“爱”字写好。二要让教师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三要鞭策教师一生只做一件事。

师以能为基,无能,则误人子弟。二是养师能。一要让教师能够站起来做人。二要让教师能够坐下来做事。三要让教师能够蹲下去做师。

师以风为力,风正则悬帆竞发。三是树师风。求真之风。求进之风。求益之风。求美之风。

师以魂为上,有魂则自成人师。四是铸师魂。一是走自己的路。二是做名师“追星族”。三是快乐于桃李芬芳。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时间:2016年11月29日 主持人:杨兆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教研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研过程:

主持人:我给大家呈现了一个老师“请你帮帮我”的教育案例,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每个老师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什么现在孩子越来越活跃了,而生活独立能力却越来越疲软了,今天我们就以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这个话题为例开展互动研讨,希望大家能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

张老师:首先我觉得,对于小班的孩子,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靠一次两次就能达到教师预期效果的,孩子很容易忘记,例如:让孩子排队这个环节,为了让幼儿养成有序排队的习惯,我就在一日活动中进行练习,上厕所练习、户外活动练习、吃饭练习,每一次老师都要不断重复排队的要求,幼儿才能一个跟着一个排队。

吴老师:确实,对小班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件难事。有的时候,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很简单的一个要求,然而要在孩子身上达成的话,老师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就如刚才计老师提到的幼儿排队练习,我也在班上训练了很多次,但是效果总是不明显,我让孩子排一条直线,也就是纵向排队,孩子要么这里断开来了、要么那里挤在一起了、要么这里弯曲了、要么那里有几排了,真的是很费时间,很费精力。

主持人:刚才两位老师结合了自己工作的实践,谈到了自己的困惑孩子的排队练习,老师要让孩子排成一个直线的队形,我就在想,孩子理解什么是直线吗?如果孩子还没有直线的概念,那么我们老师是否首先要让孩子接受直线的概念呢?有了概念的内化,孩子才可能在行动上得以体现。

李老师:这倒是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孩子还没有直线和曲线的概念之分,所以往往在排队的时候,排不整齐。

主持人:对于小班的孩子,他们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要适应集体生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刚才张老师讲到了利用孩子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练习,这是一个不错的策略,虽然排队这是个简单的规则,但是,我们也是要让孩子在有兴趣的情感氛围下自然接受规则意识,让孩子主动获得,而不是教师的灌输。老师们还有其它的策略吗? 兰老师:我觉得,孩子来到幼儿园,首先一定要让孩子有规则意识:这是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开始有序活动的第一步,记得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刚上幼儿园还小,情绪还不稳定,所以不大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习得,也觉得只要孩子不哭不闹,慢慢来吧,不着急的,但后来我觉得自己的这种想法不可龋因为我发现,在我组织孩子集体活动时,总有孩子进进出出的,一会儿要小便,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我抱,这个时候,我就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了,班级常规有问题了。这是我工作第一年的感受,所以工作第二年开始,我就在班级常规方面做了很大的实践,比如我要让孩子养成举手的习惯,那我就有时候一个星期就抓孩子的举手问题,一个星期不行,那就两个星期,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效果还是蛮好的。

主持人:刚才兰老师说的方法我感觉也很有一番道理,班级常规一定要抓好,否则老师的活动多半是很无效的,有了一些不听话的孩子,或者是有的孩子课堂常规不好,会影响其他孩子的倾听,我觉得教师在培养孩子课堂常规时,采用恰当的引导方式是很重要的。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比如有的孩子上课眼睛亮亮的,就引导其他孩子效仿;比如有的孩子坐得稳稳的,就及时表扬他;比如有的孩子上课举手积极,就引发其他孩子给予响亮的掌声,孩子是喜欢听好话的,也很想被老师表扬,所以这些方法还是满可行的。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时间:2016年12月1日 主持人:杨兆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教研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研过程:

主持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 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幼儿园工 作的重要环节,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也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心愿。尽管如此,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教育观念、思考角度不同,常常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作为领导,我们不乏接到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投诉,老师们也不希望有家长对你们的工作进行投诉。如何解决家长的批评和抱怨,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家长工作做好了,我们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我们请大家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提高家长工作的实效性?”这一问题,谈谈 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李老师:与家长交流时说话不能太直接,要有艺术性,婉转地把孩子的不足以家长接受的方式转告家长,先说好的地方,再说不足之处。

刘老师:一日活动中每个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孩子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当孩子表现特别不一致或者有时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类似错误时,老师有时会采取一些诸如“暂时隔离”或者严厉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当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应该争取主动,以积

极主动的态度先与家长沟通交流,以免孩子回去向家长诉说时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兰老师:在家长工作中,我经常利用的是电话沟通、交流意见和家访方式。我的家里和幼儿园一样备有全班孩子的家长联系电话,因为我们老师带班半天,备课半天,如果在自己当班时间孩子发生什么状况,作为当事人是最清楚不过的,虽然在老师交接班时也会有所交待,但是都不比自己亲自向家长解释得清楚。因此,我经常利用晚上时间与家长沟通交流,或者通话或者发信息。对于生病的孩子我除了通过电话问候的形式外,还与班级老师一起,利用双休或者班后时间到家里或者医院慰问,主动、及时交流。

主持人:也就是说在跟家长沟通和交流时我们要把握“度”,既要把家长当作朋友、合作伙伴,又不能太随意,注意交流时的语言是以给家长建设性的意见方式提出,切忌因为觉得与家长很熟而说话太过随意引起家长误会或者不快。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时间:2016年12月5日 主持人:杨兆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教研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研过程:

主持人 :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你们班里有没有这种两面性行为的幼儿? 2.他们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3.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张老师:我先说说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小班的时候很乖很乖,几乎坐着不动,但是他妈妈经常对我说这个孩子在家里却是调皮的不得了。这个就是孩子的两面性行为。

兰老师:我们班也有这样的情况。我在想会不会我们老师给的压力太多?而孩子对于家里人已经熟悉,或多或少的宠爱让孩子已经摸透了性格,才会压不住他们而导 致两面性行为的出现。

吴老师:我们班有个孩子在家里老爱发脾气,可是在幼儿园却很听话,他奶奶曾经对我们说过,他们老是在家里告诫孩子,要他们在幼儿园应该怎样怎样?不然会怎样?也许是家长给孩子灌输了不良思想,造成孩子对我们幼儿园和老师的恐惧心理。

刘老师:可能是孩子对新环境和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孩子的自尊心不强,对自己的自信心不够,才形成了在园在家的两面性。

张老师:有些孩子在家里表现越强烈,可能在园就会越难表现自己的个性。

李老师:这一周去仔细观察下这些具有两面性行为的孩子,并记录下来。我们尽力去帮助调整他们的两面性,碰到问题也请记录下来,留到下周来讨论。

吴老师:可是这些孩子在幼儿园很乖,我们怎么去帮助调整他们?

主持人: 这就是需要我们平时多和家长沟通,把他在园和在家的行为表现联系起来,及时观察并做好反思,和家长共同来克服孩子的两面性行为。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时间:2016年12月10日 主持人:杨兆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教研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研过程:

主持人:幼儿自身是潜在着创造力的,三至六岁的幼儿精神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是十分灵活的。他常常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说明人的一生中,在幼儿期就有丰富的想象力,有一定的创造性。创设良好的运动环境,促进幼儿创造性身体活动有效的利用幼儿园的场地。《纲要》指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这是因为幼儿是在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请大家谈谈各班是如何组织的?

李老师:我们首先利用幼儿园中现有的设施、场地开展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场地创设、布置成了许多有趣的情景,让幼儿在这些场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许多有趣的游戏活动,如钻爬区,小班的幼儿会穿着一只只布袋身子在袋中扭来扭去,象蚕宝宝在漫漫嬉戏,不时还抬起头翘起小嘴吃上几口桑叶; 中班的幼儿则边钻边翘起小屁股动几下、扭几下,美其名曰“美人鱼游泳”“海豚表演”;大班幼儿则戴上军帽(或 自制的草帽),手拿手榴弹,匍匐向前爬,挥手、扔弹、炸敌堡;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区域中,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都是不同的,在不断游戏和情节的不断完善丰富中,孩子的机体得到了锻炼,思维得到了发展。

刘老师:我们将每个场地设计成不同的主题,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任务。如:探宝区、车类区、投掷区等。幼儿在完成的任务的同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智慧和身体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提供不同活动材料传统场地一般安置的是一些固定的常规运动设施,单个、零星地散布在开阔的草坪、土坪、水泥地上,但每种设施只有一种功能,很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利 于幼儿想象力的发挥。我们在幼儿活动的场地上安放了多功能组合的运动设施、投放了可移动的设施和器械,教师们并本着实用、新颖的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了许多体育活动器具,如:纸箱宝宝,教师们提供了不同大小的、高低的纸箱供幼儿自由选择,小班的幼儿看到大纸箱,一下就钻了进去,还直嚷嚷:钻山洞喽!看到小盒子就迫不及待地一次次垒高,嘴里喊着:造房子啦!中班的幼儿则躺在中等纸箱中侧身滚,身体带着纸箱不停地翻滚这;大班幼儿看到大纸箱她们会两人甚至三人钻进纸箱一起站着行径,大家一点都不能出现差错,否则就会摔倒。他们看到小盒子纸箱,就会尝试玩双脚夹箱跳、小和尚抬水、拎物等。孩子们在不断的尝试活动中,积累了运动经验,大大增加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张老师:将创造性的身体活动渗透在一日的运动中我们的运动形式丰富多彩,如、早操、户外活动、远足等等。我们在一日活动中都给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不断的探索。早操我们尝试给幼儿一段节奏干明显的音乐,让幼儿自己来编一编。开始孩子们幼儿不适应,都不知应该这样做。老师先让幼儿跟着一名能力较强的孩子做。每天做的都一样。渐渐孩子们能够放开了,会自己来做了,我们又进一步要求他们会听节奏来做。孩子们每个人创造的动作都是适合自己的。又如每次给孩

子简单的情节让他们来用身体表现。“发芽的种子”“鸡蛋里的小鸡”等,孩子们的经验不同表现出的肢体语言也不同。

上一篇:迎接百日安全大检查汇报材料2011下一篇:地面供电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