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建议答复

2024-10-10

关于大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建议答复(精选5篇)

1.关于大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建议答复 篇一

关于对《不断优化政策环境 全面推动青年创业》

提案的办理意见

潘*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不断优化政策环境 全面推动青年创业》的提案收悉,我们对于您对我市青年创业的关注表示感谢。根据您提出的建议,结合我们湖州当前实际,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是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三大重点关注人群之一,近年来,我局针对青年群体特点,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整合资源,创新举措,不断深化青年就业创业服务模式,推动青年群体以创业实现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是出台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关于创业促就业“845”工程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试行)》等系列文件,我局于2012年提请市政府出台的促进就业新政策(湖政发[2012]43号文件)更是将促进青年创业相关政策是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重点在降低创业门槛、放宽税费政策、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四个方面为青年创业保驾护航。二是建立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了湖州创业网网络平台、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站、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三位一体全方位服务平台体系,为创业者开展政策咨询、创业培训、专家评析、项目推介、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和后续服务等创业指导服务。三是推进精细化服务。建立“创业项目经理人”队伍、开展“四有”创业培训,建立“创业信用卡”制度、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及特色创业实训孵化基地建设等,通过各项针对青年的创业服务专项活动,进一步完善与提升服务。四是

开展创业培训。重点依托在我市主要高职院校设的“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站”对青年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创业培训体系,并将SYB创业培训发展为“SYB+实训”、“SYB+项目”、“SYB+后续服务”的“SYB+X”模式,有效提升了创业培训的实效。但是新形势下,我市青年中广泛、积极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仍不够多,诚如您所言,青年创业仍面临着融资困难,政策落实力度不够,宣传引导实效性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推动青年群体创业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今年以来,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做好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及“鼓励创业”的目标,我们认真研究青年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在今年年初与财政、团委等四部门共同制订出台“湖州市高校毕业生(青年)创业引领计划”,提出今后几年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开展青年创业引领计划为主线,整合社会资源,实现青年创业“有政策、有项目、有基地、有培训、有服务”五有目标,并计划开展工作举措如下:

1.出台提升青年创业服务政策。根据《湖州市重大人才政策创业任务分工方案(2012-2013年)》(湖委人领办„2012‟9号)精神,在6月底前制定出台新一轮青年自主创业政策,成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政策的配套政策。该政策重点从突破户籍限制、强化创业项目征集评选、深化创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来进一步推动高校毕业生(青年)自主创业。

2.开展优秀创业项目评选。举办优秀创业项目征集评选活

动,经过社会征集、专家评审,精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发展潜力较大、创新程度较强的高校毕业生(青年)创业项目,通过政

策、融资、孵化、服务等扶持,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存活率。

3.组建创业导师志愿者团队。向社会公开招募创业导师志愿者,以志愿者团队的运作方式,形成创业导师长效帮扶机制。

4.推进高校毕业生(青年)创业示范园建设。通过县区推荐申报、审核评估、认定挂牌等程序,建立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优秀创业项目孵化提供优惠政策、场地保障。

5.搭建全市统一的创业服务平台。建立“服务大厅、服务网络、热线平台、多媒体平台”四位一体的全市统一创业服务平台,梳理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服务,提供政策咨询、开业指南、融资服务、项目推荐、网上培训、典型宣传六大服务功能。

6.广泛开展创业培训。依托五个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深化创业培训内涵,引入中国女性创业能力开发项目,重点针对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青年)开展创业培训,增强创业培训的成效。

7.深化风险补偿贷款机制。进一步完善创业信用贷款服务平台和制度,全面推广贷息分离的创业贷款制度,扩大创业信用贷款融资渠道,吸引和鼓励更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

鼓励和扶持青年创业是我们人力社保部门职责所在,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不断细化服务内容和举措,一如既往做好工作,也希望社会各界一如既往支持我们的工作,监督我们的工作,最后,再次对于您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

2.关于大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建议答复 篇二

一、创新岗位开发,拓展岗位就业

一是指导市管企业挖潜增岗。同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支持市管企业与本地高等院校开展“订单式”教育、定向委培合作,每年提供就业岗位100个。此外,鼓励本地劳动密集型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二是大力支持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增加就业岗位。拨付6.7亿元工业发展资金,支持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和帮助南宁市六大重点工业产业稳增长,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此外,加强工业投资奖励,对新投产并完成一定工业产值的工业项目给予10万100万元奖励,增加企业用工需求。

二、创新创业平台,促进自主创业

一是依托广西首个创客城——南宁创客城,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新型创业平台。南宁创客城主要是融合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项目首期投资2000多万元,目前,建成的4层共6600平方米的创客服务平台已投入使用,现有30个创业团队和企业入驻。二是依托南宁中关村创新中心,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新创业新平台。2015年12月,南宁市政府与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借助建设中国一东盟信息港、海绵城市试点等契机,以“互联网+东盟+中关村+南宁”的模式,聚集全球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努力打造成为立足南宁,辐射西南、中南,面向东盟的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科技中心、示范中心和服务中心,培育与东盟市场衔接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专、精、特、新”产业集群,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新创业新平台。

三、创新培训平台,推进素质就业

一是扩大就业见习覆盖面,提高就业能力。南宁市积极在六大重大产业中发展一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进一步提高见习覆盖率。截至目前,南宁市认定了7个批次共121家企事业单位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提供就业见习岗位达584个,计划招收见习生总数为5231人,涵盖460多个职业或工种。此外,提高就业见习补贴,建立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相挂钩的基本生活补助调整机制。从2015年6月起,南宁市就业见习补贴执行新的补贴标准,由原来的750元/人·月提高至900元/人·月,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的,补贴标准提高至1200元/人·月。二是建立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助力人才培养.南宁市计划于2016年5月在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广西(南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占地300亩,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项目立项、用地规划调整、项目设计方案征集等部分前期工作。实训基地将打造成立足南宁、服务广西、辐射东盟,集职业技能培养评价、研究交流为一体的国际性多功能公共服务平台。

四、创新对接平台,拓宽渠道就业

一是“走出去”,组织南宁市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用人单位赴自治区外开展交流合作。近几年,南宁市每年都组织开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联合引智”外出招聘活动,2015年共组织81家次用人单位赴西安、武汉和长沙等城市参加当地举办的招聘活動。组团招聘单位共提供适合毕业生的岗位837个,吸引720名毕业生前来咨询,收到报名简历606份,达成就业意向58人次。二是“请进来”,通过项目对接会邀请优秀毕业生返邕发展。依托“南宁·东盟人才交流活动月”平台,组织开展“广西籍学子回家看看”活动。2015年,活动邀请了南宁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36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会,共有200多个精品岗位向学子们发出热情邀请,多名学生与企业现场达成就业意向。据统计,在参加前两届活动的170余名学子中,有42%的毕业生选择了返邕发展。

五、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市场就业

一是在传统招聘会基础上,增加双选会举办次数。2015年,除举办每月专场招聘会外,还分别举办了春季、夏季和秋季3场高校毕业生双选会。其中,夏季和秋季双选会每场参会企事业单位都超过500家,提供岗位47157个。二是利用专项活动,充分挖掘毕业生就业岗位。如举办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活动月期间举办专场招聘会7场,提供现场参会单位203家,提供现场招聘岗位6556个,参会毕业生人数6800多人。与本地高校联合举办了2015年南宁市民营企业招聘周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共同组织305家单位进校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5800多个。

六、创新基层平台,鼓励基层就业

一是学费补偿。从2015年起,南宁市高校毕业生在县级以下(不含县级和县人民政府驻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或国有控股中小企业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给予最高限额8000元/学年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二是定向招录.在公务员招考中,2015年南宁市试点各县乡镇机关拿出60个名额定向招考本地人,2016年南宁市还调整定向招考本地人范围至艰苦边远县,共拿出115个名额定向招考生源地或常住户口为本县的人员;并首次开展面向大学生退役士兵和人民武装学院毕业生招考乡镇(街道)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部分乡镇和街道共拿出12个名额定向招考。

3.关于大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建议答复 篇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得以迅速发展。武汉作为科教大市,科技创业氛围浓,科技创业优势明显,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已成为武汉经济建设的主力,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日益凸现:其一,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全市中小型科技企业目前达6200余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30%左右份额;其二,中小型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正在成为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新兴产业的开路先锋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其三,中小型科技企业成为武汉市扩大就业的主渠道,目前吸纳社会就业人数达到18万人以上,其中大中专以上就业人员占80%左右,成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及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当前,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推动武汉市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采取了积极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全民创业科技行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优化了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环境;实施各种科技型创业企业培育、成长工程和项目,大力扶持和推进初创企业成长;建设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服务超市等服务机构,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建设科技投融资平台,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各项举措给中小型企业开展科技创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但也应该看到,我市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环境依然远远满足不了自身的发展,在税负、融资、创新等方面仍普遍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急需政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广泛提供社会服务,下大力气进行切实有效的扶持,从而促进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壮大。为此,建议如下:

一、抓好优惠政策的细化落实,切实减轻企业税负。

武汉市科技局于2011年4月开展的一项“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及政策需求”调查显示,87.23%的企业认为尽管目前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税负依然较重。

首先,政府还需要不断调整各项扶持措施,在税收减免等方面加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政策倾斜和优惠力度,适当降低中小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等等的准入门槛,使得一部分资金规模较小的科技创业企业也能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扶持需求更迫切的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能够达到有关税收减免的要求。

其次,要加大各项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的强制性,减少因强制性不足而导致的“优惠难落实、承诺难兑现”的现象,不让已经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沦为“一纸空文”。

第三,税务、商务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运用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如技术性收入减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2-

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政策,制定与优惠政策相应的细化措施,让各项减免政策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改变目前存在的因不同税务部门之间对政策的把握不一致而导致一些企业无法正常享受优惠政策的现象,让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创业和发展中能真正得到优惠、得到扶持。

二、改善金融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由于科技企业投入大、专业性强、风险更大,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业具有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相对于传统中小企业,科技创业中小企业的融资处境更为艰难。特别是2010年以来,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导致的银根紧缩政策使得中小企业所承受的经营压力最为突出,社会普遍观点认为银根紧缩等原因导致了小企业出现融资难、倒闭潮。为此,武汉市中小企业科技创业中最亟需解决的还是融资问题。

一是金融机构要加大针对中小企业科技创业初期的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不断帮助中小企业扩展融资渠道,推行多种新型抵押方式。

二是加大对科技创业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给予倾斜,加大金融补贴力度,适当降低抵押品要求和融资成本。

三是政企合作、银企合作,切实落实好现有现有金融补贴、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四是针对目前银根紧缩导致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在保持整体紧缩的前提下,将科技创业中小企业与房地产等类型的企业予以区别对待,对科技创业中小企业给予较为宽松的政策,并采取切实保障措施

将政策落到实处。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当前,缺乏原创性和创新性的成果、科技成果得不到切实保护仍然是制约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是应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研工作的奖励额度,加大对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的科技投入,创新科技投入方式,通过项目资助的形式对企业的科技研发进行鼓励和帮助,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鼓励科技创新工程的原创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资源向中小型科技企业流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加强专利支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适当降低知识产权侵权案的立案金额门槛,改变目前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因知识产权被侵害未达到公安部门规定的立案金额而得不到司法保护的现状。

四、推进中介机构的建设,为企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不发达,让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的很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应培育一批能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创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一站式”服务。

一是发展科技中介体系,搭建产学研之间、科技与经济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构建技术转移、技术交易、技术转化的完整体系,加快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技术流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4-

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是建立咨询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的科技、管理和信息资源,组织由经济管理、技术专家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咨询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创业辅导、企业诊断、项目报批协调等各种服务。

三是建立科技服务机构,支持重点产业领域的实验室向社会开放,提供实验室共享、检测中试服务、科学仪器设施和重大设备共享、科技数据文献资料共享、公共技术开发服务等各种服务。

四是深入开展企业人才培训中介服务,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等社会资源,依托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加强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

五、开展企业家协会建设,促进企业互助、联合发展。

4.关于大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建议答复 篇四

关于扎实做好促进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共青团各市、县(市、区)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自治区党委九届七次全会、全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全国共青团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团区委要求,全区各级团组织要利用当前农村外出务工青年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发挥优势,扎实抓好促进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深入了解农村青年的迫切需求

要深入基层、深入青年,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尽快摸清本地农村青年特别是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思想情绪和生活状态、今后打算、对团组织的希望等方面情况,重点了解他们在培训、技能、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需求,建立档案,及时汇总并逐级上报有关统计资料。1

要针对不同类型农村青年,特别是返乡青年农民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各种心理疏导、慰问救助工作,尽力维护群众思想稳定和社会稳定。

二、大力加强就业技能培训

要善于整合培训资源。目前教育、就业、农业、科技、扶贫等相关部门,正在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星火科技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各级团组织要主动联系协调有关部门,为农村青年提供相关信息,动员他们参加各类培训项目。特别要加强与就业、扶贫、农业等部门的合作,抓好以返乡青年农民工和“两后生”(初中、高中毕业生)为重点的农村青年实用技能培训。

要努力丰富培训内容。可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农村青年择业竞争能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新开工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青年就业适应能力;围绕返乡创业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农村青年自主创业能力;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返乡青年的农业技能;对农村青年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期限,强化职业技能实训,使其至少熟练掌握一项职业技能。

要灵活采用培训形式。可组织办班式培训、现场示范式培训、师资流动式培训、信息交流式培训、咨询服务式培训,也可以利用现代传媒开展远程培训、网上视频培训,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各级团组织可以寻求政府支持、可以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开展技能培训,但参加培训的青年应是基层团组织联系发动的,而且每期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天。

三、大力创建青年培训和见习基地

创建共青团“农村青年培训基地”。积极争取农业、财政、科技、教育等部门支持,充分利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职教中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远程教育和电视网络等资源及各类团属阵地,大力创建共青团“农村青年培训基地”,面向农村青年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

创建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团中央要求,今年,全团要依托各类企业,以市场机制为准则,以岗位需求为前提,创建5000家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各市团委要按照团中央和团区委的部署、要求,在充分考虑参与企业规模、行业分布及所能覆盖的青年群体类别等要素基础上,统一行动,整合资源,积极做好本级共青团“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创建工作。县乡团委要做好见习青年农民工的宣传发动、组织对接、供需洽谈、动态管理及跟踪服务等工作。

四、努力做好岗位信息收集和对接工作

要积极挖掘就业岗位。通过召开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座

谈会等形式,以社会责任感感召企业家,同时为其生产经营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努力稳定现有的农民工就业岗位,尽力降低困难企业对农民工的清退幅度。要充分发挥青年组织的网络优势,充分依托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和青年企业家等各类青年能人的资源,加强城乡互动、区域协作,加强与区内外劳务输入地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团组织的对接,做好用工信息收集工作,掌握用工新动态。要通过举办招聘会、送岗位下乡等有效渠道,及时将岗位信息向农村青年发布,引导、帮助返乡青年农民工实现转移就业。2月28日前,每个市、县(市、区)团委都要举办一场就业招聘会。

五、切实加大创业引导和扶持力度

大批有思想、有技术、懂市场、观念新、富有创业热情的农民返回家乡,是促进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一次难得机遇。各级团组织要抓住良好契机,引导扶持农村青年就地创业,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

要加强政策信息服务。紧紧围绕扩大内需、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鼓励返乡青年农民工创业增收。为降低农民工返乡创业门槛,各级政府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团组织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农村青年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信息。

要加强创业资金扶持。共青团中央、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指导意见》(中青联发

„2008‟42号)。共青团广西区委、自治区农村信用联社将联合发文,继续深化“农村青年诚信创业工程”,着力解决农村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各地要认真总结与农村信用社合作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在积极探索小额担保贷款多种形式的基础上,广泛宣传诚信贷款的政策、方式和程序,为农村青年诚信创业提供融资信息服务。

要大力培育创业典型。大力挖掘、引导、培养、扶持、表彰农村青年创业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创业光荣、竞相创业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农村青年创业事迹报告会,让广大农村青年分享创业的成功经验,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

各级团组织要把做好当前促进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作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抓紧抓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领导,狠抓落实。1月18日前,各市团委要把实施方案报团区委农村青年工作部。

共青团广西区委

2009年1月13日

主题词: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服务通知

共青团广西区委办公室2009年1月13日印发

5.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提案答复 篇五

*****委员:您在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循环经济要形成规模。近来年,我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也将会越来越大。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工业强市”进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现就提案《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提出如下意见。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并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要进一步理顺环境资源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并相对集中部门管理权限,建立综合性、权威性的协调机构,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增强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切实提高管理效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步伐。二是做好分析规划。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社会参与的原则”,组织相关部门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就我市工业行管部门而言,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按照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和生产低耗、环保产品,防止产品消耗性污染。大力培育生态企业。一方面,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大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力度,结合实际开展分类指导,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动企业向生态化转型;另一方面,结合培育优势工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新建生态循环型项目。同时,还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我市工业企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三是健全法制体系。在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资源开发保护、新技术攻关、废弃物的利用、奖惩办法以及监测管理。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强对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市实际,抓紧制定相关的地方性规定和办法,为实现从污染的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根本性转变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加快制定和推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严格环境管理,加强污染防治,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四是完善政策体制。要在认真落实国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我市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建议设立循环经济专项发展基金,用于支持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同时,要完善财税政策,研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产品给予减免税优惠,对不易回收的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实行收费或押金制度,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五是依靠科技进步。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作为我市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要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组织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循环型技术、工艺和设备;通过组建“循环经济研究应用中心”,协助政府开展相关的政策研究、法规制定和社会宣传等工作,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构筑生态工业、农业生产链网。同时,认真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加快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创建循环型工业园区,推进全市循环经济上水平,提高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效能。

上一篇:专科大作业完整模板下一篇:2016试用期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