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与论文 (粤教版高一必修二备课资料)(精选8篇)
1.作文题目与论文 (粤教版高一必修二备课资料) 篇一
卡夫卡三部未竟长篇小说简介(粤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城堡》内容简介
一个土地测量员想尽各种方法要进入城堡,却不得其门而入。那个城堡到底代表着什么?是那个时期虚伪狡诈的资本主义的统治者吗?也许是的。一个没有任何关系、背景的人--K一直想进入另外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可是这是不可能的,K永远攀爬不到那个紧紧关闭的大门里去。而且,最具有讽刺性的是,城堡的一个联络员(也就是一个高级官员的随从)告诉K说城堡的门本来就是为了K的进入才开的。而K却用尽了浑身解数也没有进入城堡,也仅仅是在最后得到住在村落的许可。也许城堡是代表一个理想,一个没有欺诈、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在那个黑暗的日子里,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太渺茫了。卡夫卡用这样看似荒诞而错乱的文字表达了对当今社会的`强烈不满,用文字痛诉着统治者的残酷和冷漠无情。但卡夫卡的思想是消极的,总认为没有任何的办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对于未来是颓废的躲避的。
《城堡》其实也是一种人类被上帝遗弃捉弄的悲剧作品。K,是上帝选择的进入者。上帝既然宣布了K可以进入的权力,却不给K进入的方法。有时候,人类真的是可悲的,上帝把我们遗弃在一个荒凉的地方,给予了我们生命却不给我们把握自己命运的权力,给予了我们一个理想的国度,却又把我们排斥在外。
《审判》内容简介
约瑟夫K是一家银行襄理,于三十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却仍可照常生活与工作,只需在审讯时出庭。K自恃无罪,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在他三十一岁生日前夕,他被法院派来的两个差役押至人迹罕至的采石场屠杀。
《审判》是卡夫卡最为著名的长篇代表作,书写了西方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腐朽,以及普通人生存之中无处逃避的荒诞与恐惧,被称为“后世读者无法逾越,必读不可的现代经典。”
《美国》内容简介
(1912-19写成),描写16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因受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放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作品所侧重的是人物在美国忧郁、孤独的内心感受。
陈千里
2.作文题目与论文 (粤教版高一必修二备课资料)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教学重点:理顺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体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教学方法:圈点阅读法、文体梳理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掌握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作家作品
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文中“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著作。
2、文体知识: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祝福的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1、字音积累
钝(dùn)响寒暄(xuān)朱拓(tà)间(jiàn)或悚(sǒng)然踌蹰(chóu)(chú)不更(gēng)事谬(miù)种淡(dàn)然俨(yǎn)然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脸颊(jiá)沸反盈(yíng)天贺家ィào)荸荠(bí)(qí)絮絮(xù)呜咽(yè)驯(xún)熟桌帏(wéi)讪讪(shàn)咀嚼(jǔ)(júe)赏鉴渣滓(zhā)(zǐ)瞥(piē)拗(niù)不过蹙(cù)缩
门槛(kǎn)窈(yǎo)陷惴惴(zhuì)歆享(xīn)(xiǎng)
牲醴(shēng)(lǐ)蹒跚(pán)(shān)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
惴惴(揣摩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呆愣的样子。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4、小说三要素是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四、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本文的情节内容。
顺序 情节 内容 时间
倒叙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三个半月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两年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约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五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五、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且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六、作业布置
1、熟悉课文内容。
2、《创新设计导学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知识积累
1.文化常识: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从四德:“三从”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还有补叙、分叙)。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的一种方法,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这种写法叫插叙。它可以帮助情节的展开,丰富作品的内容。
3.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请学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其他学生评析、补充。
祥林嫂年表
到鲁镇以前 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没有了丈夫
到鲁镇元年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
到鲁镇十三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三、先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再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出现的人物。鲁迅说,刻画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找出文章描写祥林嫂外貌(特别是眼睛)的地方,画上横线,大声朗读一遍,并想一想有什么变化?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特点?然后完成下列表格。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小结:鲁迅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她眼睛的描写可见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生动具体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她勤劳、善良、安分耐劳,有一定反抗性;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四、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2、勤劳、善良、安分耐劳,有一定反抗性3、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鲁四老爷: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的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第一部分有一部分对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及其书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五、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作品主题;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一、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试归纳小说主题。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丁玲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二、文中故事发生的大环境是在鲁镇的祝福节日中,作者为什么让故事在这个节日里发生?这些环境的描写对表达主题和刻画人物起什么作用?学生研读序幕和结尾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提示:1、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1、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开头的祝福景象: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2、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结尾的祝福景象: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3、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气氛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三、作业布置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肖像(表情变化、服饰)、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事物细节描写等。
五、教学后记
如何学鲁迅的文章: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一提起鲁迅的文章,就会想到他以笔作刀枪的战斗精神。“鲁迅先生的笔就是一把利剑,直接刺向他那个时代的丑恶和黑暗”。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学鲁迅的文章,一定要结合鲁迅的精神,分析病态社会下人物命运悲苦的原因。
3.作文题目与论文 (粤教版高一必修二备课资料) 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省教育厅及本校教学工作为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必修
一、必修二。诗词鉴赏重点在于掌握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散文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和感人至深的表现技巧;选修单元的教学主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高一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本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因此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应该在继续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上以高考为指导方向进行一定的备考训练。
2、学生分析:
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一上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
动,上进心有个别同学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三、工作重点:
1.抓好常规,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让集体备课落得更实。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
2.精心设计、科学实施高一上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提高语文能力,强化语文素养。
3.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继续探索“欢乐课堂”教学新模式。
4.夯实基础,强化古诗文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具有进一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高一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5.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抓手,带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作。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四、具体措施:
1.统一教学计划、教学进度。2.形成备课组教学自控机制。
(1)每周四利用时间固定地进行集体备课,定人定课交流备课设想。(2)组内经常轮流听课、评课,切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3.积极开展语文学科活动:
(1)利用学科自习时间进行知识充电。
(2)配合课文的学习活动或结合传统节日,收集古代描写或反映这个节日情景的诗文等开展语文活动。如中秋节的诗文诵、国庆节的讲古代爱国故事、诵古代爱国格言等。
(3)利用好“读书周”活动,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4.作业批改坚持创新,练习设计重科学。大作文6篇(双周),详批详改,要求有尾批或两处以上的眉批。小作文以作业练笔的形式出现,每周至少一次,查阅,打等第。鼓励学生自我创作和课外积累。
5.组内示范课(公开课)的有效开展。积极有效的提高年轻教师的进步速度。特别是在听课和评课这些环节上,应给予引导和帮带。
6.做好优秀生的辅导,抓好成绩差的学生的具体指导工作,使班级稳定。7.认真做好月考、期中考的制卷、阅卷、讲评工作。
8.每单元教学之后,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文体特征,做小专题复习,为高一复习打下基础。教学进度适当加快,为高一复习提供更多的时间。
9.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认真完成各自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此外,本学校要加强小专题研究,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提炼一个校级课题,研究时间6个月至1年。
韩学早
4.作文题目与论文 (粤教版高一必修二备课资料) 篇四
第一单元 感 悟 自 然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观察自然、欣赏自然,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诗意情怀,提高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2、掌握多种描写技巧,学习用游记体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
二、活动中心:感悟自然,亲近自然。
三、活动方式
1、成立小组: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组9人左右,推举一个小组长,分小组活动;
2、制订方案:每个小组按“活动指引”进行规划,要求可行性与创造性结合;
3、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个活动记录本,记录别人的言论和自己的思想,发言的提纲等,活动结束上交。
四、活动时间 :8个课时。第一至四课时
一、活动主题:欣赏大自然的声、形、色、味,感悟自然之美;了解自然的人文内容,体悟自然与人的关系;从人与动物的关系变化中,思考自然生命的发展变化。
二、活动过程:
(一)研读《瓦尔登湖》
1、问题探究:⑴速读课文,找出道出瓦尔登湖总体特点的词句,看看文章怎样体现这些特点。【深邃和清澈(或清亮、深碧)】 ⑵课文对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细致入微。把有关的描写找出来,体会作者的心境。⑶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2、总结,谈体会。
(二)研读《黄山记》
1、问题探究:⑴速读文章,谈谈文章怎样描写黄山山峰、云海的。⑵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⑶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⑷第二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⑸第二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2、总结,谈体会。
(三)研读《巩乃斯的马》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
1、问题探究:⑴找出文中有关马奔跑的两个典型场面,体会其中所融入的作者的情感。⑵作者在对马的描写和赞美中寄托的怎样的人生理想?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教益?
2、总结,谈体会:马和其他一些充满力与美的动物,历来是艺术家钟爱的表现对象。广泛欣赏此类题材的艺术作品,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思考不同的艺术种类在表现动物之美时有什么异同之处。
(四)组织一次游览活动:
1、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全部感官,去捕捉大自然的美,发挥想象和联想,想想自然美景哪些与人的生活经验与人的经验知识相通。
2、调查了解相关的人文内容,体悟自然与人的关系。
三、整理学习及活动所得。第五至八课时
一、活动主题:展示与评价。
二、活动过程:
(一)交流活动:
1、通过活动,谈谈人们为什么喜爱自然?大自然美在哪里?
2、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感受怎样?
3、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各种各样的宠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讲述有关山水传说与变迁的神奇故事。(1课时)
(二)给自己拍摄的照片配上诗文;根据游览所得,写一篇游记,要求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课时)
(三)评讲总结。(1课时)
第二单元 科 学 小 品
4、说数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数的发展过程。
2、了解课文的体裁和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3、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体裁和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2、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美。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二、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2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
1、速度全文,看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是一篇说明数的发展过程的科学小品文,采用了以发展过程为序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
2、理清文章的思路。
说自然数,负数,零,整数,分数,无理数,虚数,复数,数
(三)语言品析。(顺带理解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兼及习题二)
1、“……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别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作者在此运用比喻手法,将“正数和负数”比喻成“雁翅般排开”的模样,将负数和正数在数轴上的排列形象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零”具体形象化,让我们读来不觉枯燥无味。】
2、“……圆周率则根本不同,3.14***9323846…既不循环,也无终结,所以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想想看!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惊叹!…… ”
【以圆周率为例说明了无理数的特点:包含着无限的信息。同时和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作比较,说出自己对无理数的惊叹。这段文字融说理、描写和抒情于一体,说理体现了科学性特点,介绍了科学知识;描写和抒情常常体现小品的文学性特点,使文章读来情趣盎然。】
3、从自然数到负数和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数的发展史是否还有更新的篇章?我们拭目以待。
【用一句简单的话对全文作了总结,表达了作者对数的发展的美好的愿望。】
4、小结:全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引用、作比较等方法进行说明,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增添了灵气和活力,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体会数学的美,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3
(二)体会数学的美。
◎思考:作者在课文中充满感情的写到:“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请你从文中概括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美,并另外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
【对称美:如第4自然段“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别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奇异美: 如第4自然段“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 创造美:如第4自然段”-1的平方根是什么?……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 和谐美:1是一个最简单的数,但同时可以说一切数起源于1。越来越复杂的数系如:自然数,由1演变出所有自然数:2、3、4、……后来再加进它们的相反数-
1、-
2、-3……它们依然是和谐的,而且起源于1。
现实生活的例子:如对称美:门常有两扇,相互对称;衣服、对联等。和谐美:电视机屏幕的长宽尺寸之比为0。618,比例协调而赏心悦目。】
(三)语言表达训练。
1、文中引用了作者永数字的两首小诗,饶有兴趣的揭示了简单数字的神奇与奥妙。请仔细阅读,找出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句式。【修辞:两首诗都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2、学习这两首诗的笔法,选择其他的数字或符号写一首小诗。
(四)交流评价。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超低温现象的奇妙之处,了解其应用前景,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文采用多种说 明方法。
3、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采用多种说 明方法。
2、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具体概括出各段的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超低温现象”的“超”体现在哪里,有何奇妙之处?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4
【提示:主要体现在许多物质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的“超低温”状态下会出现与它在常温下完全不同的性质。如某些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出现了电阻消失的超导现象。】
3、看看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示例:文中使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等多种说明方法。如在“没有电阻的导线”一节中为了说明超导现象,作者首先举了荷兰物理学家发现“超导现象”的例子,接着又介绍了一个铅金属环在超低温下经过两年半时间电流强度居然没有明显减弱的实验,用两个例子具体生动的说明了超导现象中导电材料电阻消失的特性。】
4、语言品味。
①“而且铌、锌、铝……在超低温时也都具有超导性能。”【“23种”是确定数字,“60多种”是不确定数目。说明文要求对所说明的内容作准确的介绍。此外,作者在用词上十分注意掌握分寸。】
②“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就能显示出超导现象。”【“努力”表明科学家工作难度很大,同时也表明科学家不畏困难,执着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稍低于”用词精确、严密。】
③“如果能够找到这种金属或合金的话,那将引起电力工业上的一场划时代革命。”【“划时代”形象的说明了这个科学研究的意义重大。】
5、根据课文内容,为一本简明词典撰写“超低温现象”的条目,不要超过200字,【据理论推算,自然界中的最低温度为-237.16℃,这一冷的极限温度被称为绝对零度,研究发现,在接近绝对零度的一个低温区域(一般指-150℃以下)中,许多物质显示出与常温下截然不同的特性,如铅会变得富于弹性,锡会变得易于粉碎,某些导电材料会出现超导性(即电阻消失或接近于零)。这个低温区域被称为超低温,物质在其中出现的奇特现象即是超低温现象。】
(三)拓展联系:查找有关资料,大胆想象,说说除了文中已经介绍的用途外,超低温现象还可以应用到什么地方。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6、寂静的春天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2、学习本文 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3、培养 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作者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5
1、学习本文 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2、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研读课文。
1、学生速读文章,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梳理脉络: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污染空气、土地等,化学药物对人的危害,人类没有时间适应世界变化,人类创造化学物质,人类使用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的危害,导致恶性循环后果 小结本文】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发挥想象力描述一下“寂静的春天”的景象。
【“寂静的春天”指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滥用化学药品,造成污染。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的杀死任何昆虫,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所有的一切都消逝了,一切都趋于寂静。警告:正视化学药品的危害,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再次到来,正视并改变这个现实。】
3、语言品味: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形象的表现出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了作者的迫切心情。】
②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指出化学药品让人们或动植物不知不觉的受到危害,增强说服力。】 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杀虫剂”指的是这些化学药品的功用是“杀虫”,“杀生剂”的“杀生”则表现这些化学药品的危害,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④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
【“打击整个地球”不是危言耸听,滥用化学药品的人们是该清醒的时候了。】
(三)写法借鉴。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进行阐述,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6
【本文为了说明人们采用种种手段污染了环境,制造出来的化学药品适用于人类对自然的战争,较多的采用了对比手法。如第4、5自然段,写人类急躁轻率行动的语句:“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胜过了自然界稳健的步履”,人类拨弄原子更丰富了,如“岩石隐秘射线,宇宙射线以及太阳紫外线”等类似射线,“从我们的各个实验室会源源不断的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实际使用”……这些对形象表明了人类所谓改造环境、控制自然的某些想法违背了地球上生命的发展规律,必将带来严重恶果。】
(四)拓展联系。除文中提到的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做什么
第三单元 小说
9、药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小说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
2、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
3、认识小说中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4、深刻认识小说主题。
二、教学重点: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小说主题的深刻认识。
四、教学方法:以导读、研讨为主,辅之以点拨、释疑。
五、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理清小说情节。
2、读懂小说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研讨情节:《药》是围绕明、暗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
【明线: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议药→药的效果(华大妈上坟)(四个场面分别写了时间、地点)
暗线:夏瑜被害→夏瑜(血)被吃→夏瑜被议→血的悲剧】
(二)理解各部分内容:
1、开头的时令描写勾勒出了黎明前的什么特征?
【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暗示当时的时代特征。】
2、华老栓走到街上,天气本来比屋里“冷得多”。为什么“倒觉爽快”?在这以前心情怎样?在这以后心情又怎样?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7
【在“爽快”之前的心情是沉重的;在“爽快”之后的心情则是由“发冷”吃惊—— “慌忙”、“踌躇”——精神兴奋。】
3、第三部分“中间开花”,贯通前后:
a、华老栓的两个眼眶为什么“都围着一圈黑线”?【联系
(一)是因连夜买“药”所致。】 b、康大叔接连嚷了八个“包好”,分别包含了什么意思?【前四个标榜这人血馒头“与众不同”,因是革命者的鲜血染成;后四个是针对小栓“不住的咳嗽”而发,自我嘲弄这人血馒头治病无效。】
c、康大叔同茶客说了些什么?说明什么?【他讲的是夏瑜被捕的原因和在狱中的表现,说明革命者的英勇,刽子手的凶残,奸细的卑劣,群众的愚昧——点明了悲剧根源】
4、第四部分夏四奶奶为什么“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又为什么“瞪着眼只是发怔”?华大妈两次提出“我们还是回去罢”,各包含着怎样的意思?【总的写出两位母亲对儿子死因不理解,毫不醒悟,进一步点名了悲剧的最悲处。】
5、小说结尾夏瑜坟上为什么“平空”添上了一个“花环”?
【这是为了表明有人怀念夏瑜,革命的火种并没有被扑灭,革命后继有人。这花环添 得“平空”,但很有必要,很有深意。】
(三)布置作业:找出课文中描写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的文字内容,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并思考小说主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把握小说主题。
二、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
【 A、人物形象:华老栓: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夏 瑜:一个既英勇不屈又严重脱离群众的年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康大叔:一个凶狠贪婪为统治阶级效劳屠杀革命者的刽子手。
B、人物描写:通过对华大妈、华老栓、康大叔、夏四奶、刑场看客等描写,栩栩如生 而又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物群像。】
(二)明确标题含义:
1、小说标题有何意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8
【“药”是人血馒头。但它蘸的是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鲜血,故就有了其特殊的意义:人血馒头医不好群众肉体上的病;资产阶级革命者的鲜血也治不了群众精神上的病——迷信、落后、愚昧、麻木、不觉悟。】
2、那么什么是疗治中国社会的良药?【进行一场真正由民众参加的改造旧中国的革命】
3、研讨 : “药”【蘸有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决不是疗治人体疾病的药】
药 【什么是治疗中国社会的良药】
药!【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治疗中国社会的良药】
(三)布置作业:找出小说的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的内容,并思考其表达作用。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讨场面描写、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研讨“设疑探微”等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研讨场面描写及其作用:
【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四个场面,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二、研讨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1、华老栓去刑场途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反衬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
2、华老栓刑场归来的景物描写【这是在兴奋中表现他的愚昧麻木,越兴奋越愚昧麻木】
3、墓地丛冢的描写【揭露反动派血腥镇压革命者的罪行】。
4、结尾坟地的景物描写【更是渲染了悲凉、死寂的气氛,也增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 哀和母亲不知儿子死因、不理解儿子的悲哀】
三、设疑探微:
1、华老栓买“药”前有没有同华大妈合计过?何以见得?
【合计过。可从“你就去么”、“你给我吧”简洁、含蓄而深沉的对话中而知】
2、华老栓为什么话少?茶客议“药”时为什么又一言不发? 【从中更显华老栓勤劳朴实(老实憨厚)、愚昧麻木的性格特征】
3、小栓为什么没说话,只是咳嗽?一共咳了几次嗽?各有什么作用?
【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无言胜有言”。小栓一共咳了六次嗽:第一部分咳了二次嗽,第二部分咳了一次嗽,第三部分咳了三次嗽,不仅点明了病情的日益严重,而且是对“包好”的“药”层层深入的揭露和讽刺。】
4、为什么茶客中还写了一位“二十多岁的人”?他的“气愤”“恍然大悟”又说明了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9
【这仍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说明当时民众对革命的不理解,不单是中年、老年,而且还有青年。这也是《药》这出悲剧的最悲处的表现之一。】
5、《药》“画”了多少次眼睛?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共画了九次之多,如对华老栓夫妇画了三次,对康大叔画了两次,对夏四四奶奶画了两次等,从中进一步体会这些人物的性格或心情。】
四、布置作业。
10、项链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认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们的侵蚀毒害
2、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的1、2、3点)
三、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以项链为线索。】
2、安情节发展可分为几个部分?【五部分。】
(三)速度课文开头到“她常常整天的哭好几天。”所读这部分写什么内容?与后面的情节有何关系? 【写了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交代了她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属于小资产阶级(如“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朴朴素素”)。她不甘心过寒伧的生活,梦想过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这是她的心理性格。(如,对她“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将低了她的身份似的……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梦想……梦想……梦想……”的心理描写。又如对她“她没有漂亮服装……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就想望着得人欢心,……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的心理描写。“也”字还深刻的揭示出她那种满腹委屈的内心世界。)这部分虽是序幕,但却构成了她不幸遭遇的“基础”,为下文写她参加夜会而赶制新衣及借项链作铺垫。】
(四)默读“挑选项链”的有关段落。思考: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0
◎划出描写路瓦栽夫人栽借到项链前后的三个心里变化过程,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通过“发现”、“发抖”、“出神”——“迟疑而焦急”——“跑起来”、“搂”、“亲”“跑”,细腻而生动的描写了路瓦栽夫人为无珠宝首饰而显得郁闷、不安、忧愁,发现钻石项链时激动、神往;想开口商借而唯恐对方拒绝时犹豫不安;终于得到对方允许时的极度欢欣、兴奋的三个心理变化过程。淋漓尽致的揭示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五)默读描写夜会的有关情节。思考:
◎作者怎样具体描写路瓦栽夫人在夜会上的具体表现和心理特征的?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在夜会上,她“狂热”、“沉迷”、“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甜蜜的胜利里。”作者就是用这些心理描写,在读者面前剖露了路瓦栽夫人庸俗、空虚的心灵,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路瓦栽把一件平日穿的带着“寒伧味”的外衣披在她肩上时,她“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这又是虚荣心的驱使。】
(六)路瓦栽夫人为何与常人不同,不立刻响原主人说出丢项链的真相?
(七)路瓦栽夫人对一夜的虚荣换来十年的贫困后悔了吗?这说明了什么?
【她并没有后悔,从文中“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的心理描写可见出。十年的辛苦,虽使她的家庭生活和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并没有 改变她那爱虚荣、慕豪华的性格。这说明她的不幸遭遇决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而是她爱慕虚荣的性格给她带来的,也说明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的毒害的严重性。】
(八)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探讨小说各部分的关系。归纳主题。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探讨小说各部分的关系。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一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前一矛盾的解决预示新的冲突,甚至最后发展到高潮。第一部分叙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虽属于“非基本情节部分”,但却是构成人物的不幸遭遇的“基础”正当她对梦想的生活得不到实现而痛苦时,丈夫弄来了参加夜会请柬;正当路瓦栽夫人去参加夜会没有珍珠作装饰而苦恼时,她的女友把项链借给了她;正当她在夜会上“狂欢”、“陶醉”的时候,却乐极生悲,丢失项链;正当路瓦栽夫人10年艰辛还清赔款项链的债务,却意料得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1
项链是假的。这一系列的情节安排就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小说的结局,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读者也会感到意外,他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这一看来似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却又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为,在描写中作者已做了三次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其伏笔有三次之多:第一次是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答允;第二次是找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第三次是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打开盒子看。这些说明项链本不是真的。】
(三)如何看待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丢项链虽是偶然性事件,当蕴含着必要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尔蒂德爱慕虚荣德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另外在夜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以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陶醉、慌乱之中,是很容易丢失东西的。那些身边总是跟着女佣或随从德太太、老爷们,大小事情不用自己动手,也不用自己操心,一切行动自然是从从容容,怎么会丢失戴在脖子上的项链?这些情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人物的行动及行动方式是由人物的独特性格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情节都在为她丢失项链这个情节作铺垫。丢失项链的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必然性,也以路瓦栽夫人的性格作基础,是她那爱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四)小说通过曲折的情节,塑造了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主人公的虚荣心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作玩物而造成的。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尖锐的讽刺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思想,诅咒和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
三、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项链
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序幕(铺垫)第一部分 借项链 借债赶制漂亮衣服
借项链(参加夜会)——开端 第二部分 丢项链(夜会结束)
第三部分 赔项链 -发展 第四部分 还债务(十年艰辛生活)
第五部分 发现项链是假的(重遇佛来思节夫人)——高潮、结局
11、微型小说两篇
一、教学目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2
1、鉴赏两篇微型小说的表现手法,理解其隐含的意义。
2、理解课文《等待散场》表达的内在情感,体会《差别》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
3、会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的1、2、3点)
三、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鉴赏《等待散场》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情节:看舞剧——遇到小伙子——看到小伙子的女友——我的心理活动。】
(三)赏析课文。
1、小说的内容。【小说写了剧场外小伙子等待着剧场内的姑娘出来,剧场内的姑娘因舍不得浪费一张宝贵的票,一面看着剧场外的男友,一面焦急的等待散场,小说赞美他们纯洁的爱情。】
2、小说中“我”的作用。【小说没有直接写爱情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是如何相爱的,而是通过“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描述这个故事。在这里,“我”起线索的作用,以“我”的视角和心理活动联系场内外一对青年人的纯真爱情。】
3、体会场景选择的精心。【①第4段中写车多,突出了观看舞剧的人多,“默然”写出周围环境的静。②从全文看,作者有意安排故事发生在雨天,更能突出小伙子对女友的痴情——冒雨苦等,不忍离去。】
4、品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及语言包含的情感。【第10自然段,“我把票递给他……他却仍然把我持票的手推开了。”这一段中一“接”一“看”一“退”一“推”,反映了小伙子对女友的牵挂与关心。第12自然段中,“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此句写出了小伙子对女友的一片痴情,“生怕”一词表现其内心对姑娘的关心,痴情的等待。最后一段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小伙子和女友的完美爱情结果,后面通过姑娘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传达出她被小伙子的一片痴情和耐心所感动的心理感受。“永恒的旋律”就是指无私伟大的爱情。两个爱好艺术的年轻人彼此相爱,心牵对方,只想着对方。他们自己的爱情已经称为了一种艺术,奏出了人间至善至美的永恒旋律。】
5、从文中找出作者所设置的悬念,尝试自己分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3
(四)学生虚构故事,尽量做到能有细节,有悬念。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鉴赏《差别》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小说叙说了阿诺德和布鲁诺在头脑、眼光、意识等方面的差别。】
(三)进一步赏析课文。
1、分析小说中两人的特点。【布鲁诺:思维简单,目光短浅,缺乏市场眼光,被动投入工作。阿诺德:办事干练,果敢心细,办事周密,有超前意识、经济头脑,主动投入工作。】
2、布鲁诺和阿诺德明显存在着差别,你认为布鲁诺该怎样弥补这种差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布鲁诺该向阿诺德学习,热情投入工作,全力以赴。启示: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终将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进步与发展。】
3、试分析文中是如何运用对比叙述来揭示深刻的道理。◎学生根据内容找出对比的地方加以体会。
(四)比较两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共同之处。【情节安排上,紧凑而完美,构思巧妙;刻画人物上,顾及行动、语言神态,做到形神兼备;运用了留白艺术。】
(五)口头表达训练:发挥合理想象,虚构《差别》下来的情节,把故事进行交流。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5.作文题目与论文 (粤教版高一必修二备课资料) 篇五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叙事诗通过人物塑造表达主题的特点。
3、评析人物,了解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摧毁青年男女的爱情的罪恶。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三、过程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四、情感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听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孔雀东南飞》
二、走进文本(用问题带动阅读)
1、你认为焦母遣弃刘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a、专断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b、无子说:共事二三年。
c、门第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2、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
预设:
a、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强
b、焦仲卿对爱情与母亲的顾虑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
为什么刘兰芝离婚后还能风光再嫁?
资料分享:
汉代对于妇女再嫁,亦与后世不同。汉代出现数位皇太后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无人以为异。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绝于书。据称,嫁人次数最高者大约是宰相陈平的妻子,嫁给陈平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婚姻,这亦是令后人吃惊的一个例子。(《中国历史上的执政太后:女人天下》 作者:蒋胜男 华东师大出版社)
汉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滑落,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就是其自由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汉代妇女还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领域,贞节观念也未形成习俗禁锢她们的心灵,加上汉代距原始社会尚近,原始古风尤存,使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她们可以自择夫婿,可以离婚、再嫁,甚至婚外恋也不受时人严厉非议.可见,汉代妇女具有比后世更多的婚恋自由。
贾丽英《浅析汉代妇女的婚恋自由》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01期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列女传》。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法律透视》
三、总结人物形象
焦仲卿形象: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刘兰芝形象: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6.作文题目与论文 (粤教版高一必修二备课资料) 篇六
广东省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郑旺吉
一、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鲁迅的一篇小说--《孔乙己》。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描写旧中国劳动妇女悲剧的一篇小说--《祝福》,共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基础认知,简介文体
1、掌握重点字词
寒暄烟霭踌蹰俨然悚然忌讳唾弃蹒跚朱拓讪讪炮烙鄙薄谬种百无聊赖沸反盈天2、认识小说
(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4)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5)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6)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7)短篇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又称为小小说。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结构精巧。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正如茅盾所说:“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篇幅不可能长,它的故事不可能发生于长年累月(有些短篇小说的故事只发生于几天或几小时之内),它的人物不可能太多,而人物也不一定要有性格发展变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以下问题引导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编写出结构提纲。(学生概括,教师引导归纳)
【点拨】开端:初到鲁镇,发展:被迫改嫁,高潮:再到鲁镇,结局:寂然死去。2、祥林嫂的命运经历了哪些不幸遭遇?(学生概括,教师引导归纳)【点拨】新婚不久成寡妇,被卖改嫁进深山,夫死子亡回鲁镇,做工被逐成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3、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中,同学们读出了怎样的感受?说说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先用一个词语概括,然后简述理由。(学生可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点拨】(1)愤怒:愤怒的是封建制度的残酷及人情的冷漠,祥林嫂的悲剧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关系,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2)悲哀:这不仅是祥林嫂一个人的悲哀,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悲哀,那时候的人已经非常麻木了,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想法了,就连短工对祥林嫂的死都是很淡然的。(3)控诉:这篇文章是鲁迅替祥林嫂写的控诉书,这控诉书是祥林嫂用一生的血泪写成的,她是一个非常质朴善良的人、勤劳能干的人,她不过就是希望有吃有住,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她仅仅是想做奴隶,想为人当牛做马,可这都办不到。(4)虚伪:当时的人们对天上的神灵祝福,对身边的人却充满冷漠。(5)沉重: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而感到心情沉重,更为当时人们的冷漠而感到沉重。
(四)研读课文,具体理解1、理解文章主题
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经历一次打击或灾难就足以置人于万丈深渊,而祥林嫂经常惨遭不幸。这些不幸一步步将她逼上了生活的绝路。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类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全班或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提示: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的遭遇各是什么态度?在文中找出有关人物,读其言,观其行。(学生探究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归纳总结】周围的人都把杀人的矛头刺向了祥林嫂。正如著名作家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在被婆婆、堂伯、大伯虐待,出卖,被迫再嫁,被驱赶时,她不断挣扎;为了能使鲁四老爷、鲁四婶再让她在祝福前做祭祀的活,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面对柳妈、鲁镇男女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声的抗议。但在封建社会里,根本找不到违反了封建礼教的祥林嫂的位置,更何况她还要反抗,这更加为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所不容。正是以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南的鲁四老爷和受这种思想文化熏染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的思想把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妇女推向恐怖的地狱。封建社会的四道绳索--族权、夫权、神权、政权混为一体,形成了一股凶残的封建宗法势力,残酷地奴役和迫害她,将她一步步逼上绝路,最终把她置于死地。(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综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的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鲁迅以其敏锐的眼光将笔墨投向深受压迫和封建思想毒害的中国下层劳动人民,揭示社会病态,引起疗救的注意。2、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点拨】(1)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2)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一见到“我”就大骂其新党,他骂的还是康有为,可见其是一个顽固的维护封建制度的卫道士;他厌恶祥林嫂是一个寡妇,支持婆家将其抢回,又说她“败坏风俗,不干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死后还骂她是“谬种”;联想到他书房中的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更让人感到是莫大的讽刺,他虽然没有象祥林嫂婆家人那样捆绑祥林嫂,也没有象柳妈那样用阎罗的鬼话来恐吓祥林嫂,但还是一步步将祥林嫂逼上绝路。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通过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他的身份;通过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他的性格)
(3)柳妈:是生活在乡镇的下层劳动妇女,与祥林嫂同属劳动者阶层,对祥林嫂有同情心。但她相信封建迷信,遵从封建礼教,是封建礼教的毒害者。她想帮祥林嫂,只是好心人办了坏事,不自觉地充当了迫害祥林嫂的帮凶。(4)“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五)重点鉴赏,探究交流
1、探究肖像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要求学生勾画出文中对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点拨】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点拨】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祥林嫂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作者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是怎样的?从中反映出什么?【点拨】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而且很胆怯……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精神上再受打击。(4)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三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点拨】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还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总结归纳】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四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2、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1)研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点拨】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烘托一种沉闷悲凉的氛围,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预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2)研读课文中第二次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思考:有何深刻含义?
【点拨】祥林嫂是一个被鲁四老爷认为“败坏风俗”的罪人,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利。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利,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3)研读课文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的句子,思考:有何用意?
【点拨】已经是乞丐的祥林嫂怀着对地狱的恐惧悲惨地死去,祥林嫂的悲剧达到高潮。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3、探究文章以“祝福”为题的深意
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点拨】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的,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被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题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六)总结全文,掌握方法
阅读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整体感知,理清情节--深入研读,探讨主题--分析人物,探究写法。(七)拓展延伸,课外练笔1、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说说你的看法。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对眼睛的描写,200字左右。
说明:
本教学设计发表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7.作文题目与论文 (粤教版高一必修二备课资料) 篇七
一、作者:朱光潜,现当代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
二、词语:
洗练渣滓zhāzǐ惰性叨tāo天之幸附丽琐屑xiè席不暇暖奔波劳碌长沮jǜ桀jié溺nì退隐躬耕夤yín缘幸进因循苟且贪污淫佚yì穷究随俗浮沉蹶jué倒
补充词解:
琐屑:琐碎细小。
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忙得很。
退隐躬耕:辞官隐居,亲自耕田。
穷究:彻底追究。
随俗浮沉:随着世俗上升或下降。
蹶倒:跌倒;受挫。
三、学习研讨:
(一)自读课文一遍,划下生字词。
(二)思考探究:
1、作者从自己学作诗填词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感悟?
--第六页倒数第7行DD第七页第五行(集体朗读)。
归纳成两点:
①“我的毛病确是在没有下过力……只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
②“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集体朗读)
3、“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是什么?
--人要敢于追求,敢于克服困难,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功,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4、为什么人应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第9页第二自然段。(集体朗读)
5、作者认为,人如果“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就会“失去最高生命的价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看第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集体朗读,回答)
6、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第二部分可分几层?每层大意是什么?(写出来)
--第一部分:由填词一事引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从理论上和事实上论证中心论点。
①从理论上论证(人不是动物,应不为抵抗力所阻);
②举两个事实论证(人必须克服惰性);
③联系实际,从反面(某学生因懒而堕落)论证;
④上升到民族高度论证,深化了主题。
--第三部分:结论。提出希望。
7、一共举了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在类型上有什么不同?
--四个。自己;凡人;伟人和隐士;反面。
8、作者将孔子与长沮桀溺比照着写,有何用意?
--意在说明选择的路径不同,人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伟大人物之所以能有伟大成就,就在于他肯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9、举例证明倒数第二自然段的观点。
四、小结:学习了本课后,你对“认识自己”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提示:重点在题目的寓意(即主题),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目的。
五、练习:
1、评析漫画《决心》,写一篇小作文。(见第二页)
2、抄写生字词,并翻译孔子和孟子的话。
3、预习第二课。
8.作文题目与论文 (粤教版高一必修二备课资料) 篇八
本站投稿专用信箱:ks5u@163.com,来信请注明投稿,一经采纳,待遇从优
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揣摩,获得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或文化观念。
2、通过课堂讨论,认识作者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掌握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学习论证技巧。
3、通过写作、演讲、辩论赛等方式,训练学生通过文字和口头表达形式发表见解和主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本单元是议论文单元。教学重点应放在了解和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方面。
【活动建议】
1、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就身边的某一热点话题,提出观点,搜集有关材料、提出论证。
2、出一期《社会自由谈》的专刊或墙报。
3、观看一场电视辩论赛,学习辩手如何组织材料,旁征博引从而进行立论和反驳。
4、组织一次辩论对抗赛。可以就某一观点组织正反双方模拟电视辩论赛的方式进行辩论。
【教学安排】
基本阅读:《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1课时,《拿来主义》2课时,《善良》1课时;拓展阅读2课时,写作实践及辩论赛3课时。
【课文教学】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分析现实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品味本文形象而严谨的论证语言。
3、联系学生的切身感受,增进学生对中国=的感情。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我们伟大的党已经走过了83年的历程,已经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6800多万名党员。他们是来自不同行业的优秀=员,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名字已经或将要铭刻在几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今天,让这些留存在心底的永不褪色的记忆再次涌动我们的激情。
你知道有哪些优秀=员的名字吗?
在这里我们给大家准备了几个优秀=员的资料,大家看看他们是谁:播放焦裕录、孔繁森、周恩来、任长霞、胡锦涛事迹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是他们,不断擦亮“=员”这四个大字;是他们,一次次触动我们的灵魂;是他们,时刻激励我们奋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胡锦涛书记的讲话《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二)教学环节
1、写作背景(略)
2、重点字词(略)
3、整体感知课文
从议论文结构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1)根据议论文结构特点,给本文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分层的理由。
共6页 第1页
(2)本文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阐述的?
(3)文章结尾有没有得出什么结论?
4、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后练习一、二。
明确:
(1)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由和依据是: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同时还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课文紧扣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地提出为什么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然后具体阐述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以抗击“非典”的实例加以体现,最后得出结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2)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的。第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第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第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在概括地提出要求后,文章对要求的具体做法展开阐述。
5、梳理文章脉络:
提出:我党奋斗的最高目的证明用我党的历史证明
是“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及落脚点
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落实到领导干部思想和行动中
落实到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中
总结: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具体的各项工作中。
阅读课本第41页的知识短文《能言善辩有玄机》,并结合课文讲解如何运用例证和引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论证技巧。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比喻论证,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设想
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3、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四、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呢?毛泽东制定过这样的方针: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关于这个问题,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也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写下《拿来主义》一文。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一种原则或主张)
(三)简介背景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曰。“九•一八”事变之后,曰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应正确看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四)分析1—7节
提问:
1、作者如何表述“拿来主义”的?
明确: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明确: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3、分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提问:
(1)我们送去了哪些东西?
明确:文章列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反动=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2)鲁迅对这种送去的行为是如何看待的?
讲述“礼尚往来”的含义
(3)如果这样的一味送下去,会有什么后果?作者是如何表述的?
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
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论述=反动=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曰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小结:A.归纳结构层次: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因为第二层:只是送去,必论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总结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五)分析8——10节
由比喻论证过渡到对下面的分析
(1)拿来的具体方式如何?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述的。
明确:占有、挑选
(2)思考:请找出与这五种喻体相对应的本体?并说说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对待这五种事物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喻体本体态度
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吸收
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和“糟粕”互现批判地吸收
烟枪和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留一部分作反面教材,绝大部分清除 姨太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秽的东西坚决抛弃
(3)生齐读,再次体会。
(六)延伸训练
结合本课所学内容,以“窗”为喻,就“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谈谈你的看法。附板书:
闭关主义占有
拿来主义
送去主义挑选
送来主义
《善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王蒙及其善良哲学,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培养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略)
(二)写作背景和意义
经历了十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王蒙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三)文本分析
1、梳理文章脉络:
导入善良话题
批驳对善良的错误理解
善良的力量与凶恶对比
善良的力量善良的本质
呼唤善良
2、重点分析
(1)分析第三、四段写作技巧。
作者重在批驳那些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以及由此产生的错误看法。作者为了达到目的,不断提出疑问,层层展开进行反驳,充分揭露了持错误观点者想法的荒谬,特别是反问句的使用,使文章更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分析作者在第三、四段连用五个问句的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并分析其作用。
(4)找出课文中“善良”与“凶恶”的对比并谈一谈对比在论证中的作用。
课后拓展:让学生谈谈有没有因为善良而被欺骗的时候,请大家说说对善良的看法。推荐阅读:王蒙《我的处世哲学》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情节设计。
2、学习例证法。
二、教学设想:合理进行教材整合,《〈红楼梦〉的情节波澜》安排于第三单元的《宝玉挨打》后,文学鉴赏应建立在对文学作品较深的理解基础上。
三、教学步骤
1、请学生简述课文《宝玉挨打》的情节,使学生明确“宝玉挨打”的原因及过程。
2、本文探讨曹雪芹安排情节波澜的经验,作者认为《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总特点是什么?
明确: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
3、细读课文,说说 “宝玉挨打”情节设计有什么特点?具体由哪几方面进行阐述?请简述这几方面的观点。
明确:“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层层铺垫,推举高潮。
具体由三方面阐述:
(1)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有社会的必然性;有情节的必然性)
(2)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情节波澜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举上去)
(3)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4、请找出文中运用例证的文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引述例子的,并想想有哪些写作经验值得学习。
四、课后作业:阅读《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抄检大观园”,对比“抄检大观园”与“宝玉挨打”两篇文章,试着说一说“抄检大观园”一文在情节设计上还有什么突出特点?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提高理论类随笔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自觉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自觉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能力。
三、教学方法:自由讨论法 启发探究法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讨论:看图片后请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你认为断臂维纳斯这个雕塑美不美?说明理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三)提出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她美,而且美在失去双臂――她为了如此秀美动人,必须失去双臂。(此时可顺带介绍作者清冈卓行)
(四)合作探究:为什么作者认为短臂维纳斯是美的?
提示:
1、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审美对象的自身客观条件是她美的基础)
2、缺失的双臂孕育着多种可能性,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有限的部分的缺失为审美体验提供无限的空间,为她换来无比美妙的整体美)
3、缺失的是双臂。(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五)理论小结:审美对象在审美过程中完成,审美活动不是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建构的过程。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又是无限的和不确定的。审美对象正是在由实向虚的转化中生成,其实和我国古典美学中“言有尽而意无穷”“虚实相生”不谋而和,可见这是一条审美规律。
(六)课堂活动:如果以“维纳斯的断臂不应复原”为辩题举行辩论会,你站在正方还是反方?请你根据你的立场,设计一段辩词。
(七)作业:是不是只有残缺才美?一具完好无损的雕像不美吗?到底怎么理解这种现象?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八)推荐阅读:
1、朱光潜《谈美书简》
【作文题目与论文 (粤教版高一必修二备课资料)】推荐阅读:
二年级期末作文题目10-03
苏教版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卷题目08-15
英语高一必修二参考作文08-30
高一第一次月考作文题目容易出什么08-05
2022北京初三二模作文题目10-14
高一必修二语文作文亲近自然06-18
报关与国际货运毕业论文题目09-06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论文题目08-09
2022届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题目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