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三数学备考策略

2024-09-14

2018高三数学备考策略(12篇)

1.2018高三数学备考策略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2012年高考高三数学备考策略

作者:刘长青

来源:《学知报·教师版》2012年第52期

距离高考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学校备考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一.要求学生就是“四个看与四个度”:一看对近几年高考常考题型的作答是否熟练,是否准确把握了考试要求的“度”——《考试说明》中“了解、理解、掌握”三个递进的层次,明确“考什么”“怎么考”,“学生缺什么”;二看在课堂上是否紧跟老师的思维并适当作笔记,把握好听、记、练的“度”;三看知识的串连、练习的针对性是否强,能否使模糊的知识清晰起来,缺漏的板块填补起来,杂乱的方法梳理起来,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控制好试题难易的“度”;四看练习或检测与高考是否对路,哪些内容应稍微拔高,哪些内容只需不降低,主次适宜,书写是否合理,做题是否规范,是否勤于总结多反思,重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注重适时反馈的“度”。

二,要求老师:1.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随时扑捉最新高考信息

2.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距离高考越近,“大考”、“小考”不断,次数 过多,难度偏大,成绩不理想;形成了心理障碍;或量大题不难,学生忙于应付,被动做题,兴趣下降,思维呆滞.应及时和学生,多谈心,多沟通,及时疏导。

3.老师还要做到三精:精选,精炼,精讲,精选:上课还是平时练习或测试题,选题时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组的力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贴近高考,克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复习集中几个难点,讲练耗时过多,不但基础没夯实,而且能力也上不去.克服照抄照搬.对外来资料、试题,不加选择,整套搬用,题目重复,针对性不强.否则就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时间浪费不起。

精炼:主要是监督学生解题上要抓好三个字:数,式,形;阅读、审题和表述上要实现数学的三种语言自如转化(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监督他们书写是否合理,做题是否规范,是否勤于总结多反思,

2.2018高三数学备考策略 篇二

1 合理复习, 科学规划

语文的系统复习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面复习课本。最好先用整块的时间把六册语文书中的课文及相关知识系统复习一遍, 然后再区分精读和略读课文, 有重点地复习一遍。据我了解的情况, 现在绝大部分高三生已经学完了课本, 转入复习阶段。语文老师如果安排有系统复习, 可以在课上跟着走, 课下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复习。第二阶段:根据考点专项突破。各个学校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但一般语文老师应该也会有这一部分安排。如没有, 自己一定要做。比如, 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 阅读理解可能的考点及答题技巧, 概括一段话的方法, 仿写的方法, 话题作文的写法。这些老师都可能讲到, 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消化, 能不能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第三阶段:研究高考真题。上次宋少卫老师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他觉得五套比较合适, 我很赞成宋老师的说法。真题不在多, 而在精, 弄懂弄通是最主要的。这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增加信心。二是明确考点, 掌握应对方法。也就是说, 了解了高考是怎么一回事, 语文会从哪些方面考察大家, 你就可以从容应对。

俗话说: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语文不管怎么考, 离不开字、词、句、段、章、篇, 语文能力简单地概括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 英语也是如此。区别只在于一个是母语, 一个不是母语而已。大家可以抱着研究的态度去学习, 尝试着研究课本、研究学法、研究高考、研究考点, 你的语文成绩提高不仅没问题, 而且将会有一个大的突破。其他各科的学习也是一样的。

2 灵活记忆, 提高效率

高三复习备考, 重在对成语、名句、经典仿写、作文素材、以及各类试题解题方法的积累。要想记牢记准, 必须尊重科学规律。

2.1 精心筛选, 记少不记多

高三学生的记忆量是巨大的, 而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 每天的储存量也是有度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 必定记混记错。所以我们必须对记忆的内容精挑细选, 尽可能的压缩学生的记忆数量。如成语, 我们可以给学生分类列出几百个升值上千个有特殊用法的成语, 那些没有什么特殊用法字面意思和原意差不多的成语就可以不去管它了;然后, 让同学们通过同桌互考、自考等方法, 把他们没有记准的成语, 摘录下来。那些已经掌握的成语和一眼就能看透的成语, 就可以不再花费时间去记, 这样, 记忆的量就大大减少了。再如作文素材, 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素材的每一个事件、甚至每一句话都清楚记得。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素材发散思维, 灵活记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素材, 我们在记忆时, 没有必要全文记忆, 仅让学生记住几个关键词即可:廉颇、蔺相如, 宽容、礼让、勇敢、沉着、机智、目光远大、知错能改等。

2.2 抓住特点, 灵活记忆

任何知识, 死记硬背, 费时伤神, 我们如果能够抓住识记对象的特点, 灵活记忆, 就能省时省力, 记忆深刻了。如, 《劝学》中有两句话:“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和“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这两句中的“致”与“至”读音、意思一样, 但字形不同。学生容易记混。我们如果告诉学生, 到达千里是要有凭借的, 没到千里是因为没有凭借, 这样, 学生就再也不会记混了。

2.3 尊重科学, 反复记忆

人都有遗忘性, 根据科学计算, 人是有遗忘周期的, 据此, 要求学生反复记忆的周期为第七天和第二十一天, 在这两天, 把记忆内容再次复习, 就能记牢记久了。

3 针对专题, 指导方法

万事皆有法, 方法对头, 事半功倍。指导学生备考, 千万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

如指导学生解答自然环境描写 (景物描写) 句的主要作用就要告诉学生要考虑这几个方面:a.表现地域风光, 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b.推动情节发展;c.渲染气氛;d.烘托人物形象 (或人物心情、感情) ;e.突出、深化主题。

再如指导学生解答病句辨析,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 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 是否搭配→→心里默读, 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 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凭借语感。

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 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 注意主语的残缺。

(2) 类似于“A”是“B”的句子, 注意“A”“B”的协调, 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3) 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 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4) 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 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5) 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 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6) 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4 强化作文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4.1 积累素材, 丰富知识宝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许多考生考场作文最怕无话可写。平时就应关注现实生活, 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社会人生, 把握时代脉搏;为此, 我查找网络, 印制了很多作文资料, 如高考热点作文素材, 精选时文美文, 结合学过的课文, 并注意择取消化吸收, 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4.2 注重思维, 提高认识水平

写作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综合体现, 也是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 虽然要讲究文字功夫, 但付诸文字前的思维训练更为重要。就目前的考情来看, 要提高作文质量, 必须提高认识水平。尤其要注意辩证思维,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变换角度看问题, 追求新视角、新发现;要突破思维定势, 学会将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 激活思路。

4.3 作文训练序列化, 优化写作流程

(1) 规范书写, 这是我从高一起就抓的一项长期的工作, 因为能写一手漂亮的文字, 首先就能给阅卷老师好的印象。 (2) 规范文体。高三复习伊始, 我们作文训练强调文体意识, 选取大量规范的议论文、记叙文、议论性散文等, 供学生阅读学习, 要求学生学写规范的议论文, 记叙文等等。 (3) 审题拟题。能准确、快捷的读懂题目, 透视命题意图, 明确写作范围 (约3~5分钟) 。 (4) 立意构思。能根据试题要求, 确定作文主旨和主要材料, 并列出提纲 (约7~10分钟) 。 (5) 运笔成文 (约40分钟) 。 (6) 检查审视。通读文题和文章, 一看要求, 二看结尾, 三看字数, 四看谬误, 尽力弥补, 锦上添花。

总之, 高三复习是高三备考的最关键的一步。我相信, 只要思想统一, 思路明确, 计划周密, 只要做到夯实基础, 强化训练, 就会提高复习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定会打好备考第一仗。

摘要:新课标下的高考语文试题, 虽然题型基本固定不变, 但试题内容千变万化, 如何能以不变应万变, 从容作答, 取得高分, 是每一位高三语文教师苦心经营的问题, 结合实际, 针对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策略进行了论述。

3.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数学备考策略 篇三

一、充满信心,直面高考

每个同学对自己都要有信心。有了信心准备,有了心理准备,有了知识和能力准备,才能平心静气地学习、考试。有的同学认为数学难,对平时的学习就没有信心,遇到稍微综合的题就不思考不做,那又怎么能学好数学?有的同学在临考前信心不足,遇到了不少困难,本来可以解答出的题目也不敢下手去做,答题之后,也因为这种心态不敢判断对错,从而影响了答题的速度和质量。实际上,平时的练习,都比高考试卷稍难,而高考试卷注重基础,区分层次,所以,在难易搭配上,比平时的考试更合理、更注重基础。许多同学高考成绩比平时考试成绩更好一些,原因也在这里。所以,我们平时要充满信心地学习。考场上,要像当年中国女排那样,遇到强队不害怕,遇到弱队不手软,要有一身霸气,只要你有信心,努力学习,参加高考,就能获得成功。

二、重视教材,研读大纲

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做到全面撒网、重点捞鱼。将教材与资料有机结合是对基础知识复习的关键一环。在复习中,应以教材为根本,重视教材中例题、习题所蕴含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适当加以拓展延伸,不要留有任何知识漏点,对重点内容加强训练,突出针对性和层次性。

《考试大纲》对知识的要求确定了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高考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力度,但要注意从本届开始我省使用新教材,肯定对新增内容在高考上会有所体现,例如对于向量、极坐标、参数方程、导数、积分、概率等应更加重视。《考试大纲》对函数、数列、不等式、平面向量、圆锥曲线、概率、导数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而这些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所以这些内容应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三、加强能力,提高思维

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提出对数学能力的考查,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学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思维能力的考查重点体现对理性思维的考查,强调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对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算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考查时以代数运算为主,同时也考查估算、简算,并对计算和运算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的互相转化,表现为对图形的识别、理解和加工,强调对图形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既会用图形表现空间形体,又会由图形想象出直观的形象;既会观察、分析各种几何要素(点、线、面、体)的相互位置关系,又能对图形进行变换、分解和组合,要增强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必须强化空间观念,培养直觉思维的习惯,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数学对思维的考查,又以对数学思想和方法考查为主。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涵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常用的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等;常用的数学方法有:配方法、消参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坐标法;常用的数學逻辑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等。在复习中同学们要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以提高思维能力。

四、重视联系,注意交汇

在知识的交汇处命制试题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思路之一,在复习中重视知识间存在的横向、纵向的有机联系,要打破数学章节界限,形成有序的网络化知识体系。无论是对某个版块构建知识网络,还是从整体角度构建网络,都要主动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找出某个或某些知识点会在哪系列题目中出现,某种方法可以解决哪一类题目。如函数、三角、数列、向量、导数、不等式等知识中两者及以上知识间的联系,重视解题方法的训练,重视解题规律的提炼。重视集合、三角、不等式、向量、导数等知识的工具作用,能灵活运用它们求解相关问题。复习中要强化新增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新增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以上这些既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高考的重点。在后期复习中要加强联系,重视现行教材与高等数学的衔接问题,重视新课改理念等。

五、严谨审题,答题规范

数学解题时,教师应教导学生要认真读题,弄懂题意,弄清已知条件以及已知条件中隐含了什么条件,弄清解题目标,即求证什么或求解什么,题目有什么要求都要弄清,这样才能解题。

每年高考都会有一些试卷因为书写不规范而造成丢分的现象。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是靠逻辑的严密性和理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有些同学平时解题时往往注意大思路而忽视细节,在高考时就出现了书写不规范、表达不严格的问题。例如,一个函数没有注明定义域,在高考中就会丢分。在立体几何中,对于一些几何概念,例如二面角的平面角,异面直线所成角缺乏严格的证明或交代,就有可能丢掉较多的分数,等等。所以书写规范是拿高分的前提。

要注重答题规范与细节:数学符号及语言表示、计算过程、逻辑推理要严谨,防止结果不化简,语言表达不规范等现象;数学推理及计算过程要完整,应用题建模与还原过程要清晰,概率题要有公式及必要的文字叙述等;减少不必要的笔误,合理安排卷面结构。要记住好的习惯有利于高考取得好成绩。要精选几套最近高考模拟试题,要反复研究试题的评分标准,特别是试题的解答过程中的各个得分点,得分步骤与可能的失分点,以便于答卷书写更加严谨、规范到位,避免会做题却不得分的情况出现。

高考毕竟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次抉择,只要以最好的心态投入紧张的冲刺,发奋拼搏而又讲究策略,就一定能“笑傲考场”,取得成功。

4.2018高三数学备考策略 篇四

(高三政治备课组 甘德豪)

2017年12月21日 2017年12月15至17日,我校高三政治老师参加了由来宾市教育局牵头组织、玉林市主办的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政治试题分析暨2018年备考培训会。

一、培训概况

本次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两大项:一是听取江西金太阳集团请来的高中政治教育界的泰斗——全国著名专家学者、郑州外语学校著名的的政治教师李旭老师讲学,主讲“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政治试题分析暨2018年备考建议”;二是听取来宾市来高、地高名师们的备考经验和方法。

二、培训的感受

整个培训下来,我校政治老师都感觉收获颇多,现总结如下:

1、明确到政治高考的总体意向:

2、明确到政治高考内容相对稳定:(1)内容范围不变

(2)基本题型、题量、赋分不变(3)选择题仍为单科试题(来宾四中政治2018届高三高考备考会 第页 总结)

(4)主观题仍为学科内综合

(5)呈现方式基本稳定:选择题仍为单项选择(四选一)和两两组合式选择。主观题仍为 同一背景材料考查学科内2个模块内容,4个模块各一问,最后一

个开发性设问。

3、2017年全国Ⅲ卷政治试题带来的备考启示: “一注重”:注重基础知识、核心知识 “三突出”:

1、突出政治学科特点(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世界)

2、突出政治学科能力(描述与阐释、判断与评价、分析与综合)

3、突出政治学科功能(实际运用、没有一道纯粹考查识记的)

三、我校的备考措施

借鉴专家学者们的建议,我校高三政治组共同讨论最后决定下来我们今后的备考措施:

1、一轮复习重基础,巩固基础知识,利用课代表将读、写、背诵高考重点知识落到实处,重点背诵以下高考重点内容: ◆《经济生活》(7个重点考点)

Ⅰ.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来宾四中政治2018届高三高考备考会 第页 总结)

Ⅱ.生产与消费

Ⅲ.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涉及兼并破产)

Ⅳ.效率与公平

Ⅴ.财政的作用

Ⅵ.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调结构)

Ⅶ.“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政治生活》(5个重点考点)Ⅰ.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Ⅱ.政府的职能、责任和政府权力的行使和监督 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Ⅵ.中共的领导及政党制度(涉及人民政协的职能、主题)

Ⅴ.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文化生活》(6个重点考点)Ⅰ.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塑造功能 Ⅱ.文化的多样性 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Ⅳ.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来宾四中政治2018届高三高考备考会 第页 总结)

Ⅵ.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 《生活与哲学》(9个重点考点)Ⅰ.世界的物质性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Ⅱ.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Ⅲ.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Ⅳ.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

Ⅴ.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及方法论 Ⅶ.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重视:辩证否定观)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方法论

Ⅸ.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价值的主观条件。)

一轮复习计划在本学期期末考试前进行完毕,期间从我校的工作安排上进行阶段性周考,出题老师将精选内容进行考察,及时改试卷,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绕后帮助他们改错纠错知识点。

2、引导学生建构思维导图,理顺高考知识体系。(来宾四中政治2018届高三高考备考会 第页 总结)3、2018年2月至6月前,进行二轮复习,二轮复习重能力。我校学生理解能力差,主观题答题不规范,利用二轮复习巩固重点知识,规范答题模式。

4、提高学生主观题审题能力,做到有的放矢。

如何审题,方法如下:

(1)审设问① 材料限定② 知识限定③ 角度限定④ 主体限定⑤ 内容限定

(2)审材料① 宏观:关注话题、中心立意 ② 中观:划分层次、相关知识 ③ 微观:关键词句、对应知识(3)审意图

5、练真题。练习2013年到2017年全国卷高考题。

5.高三散文复习备考策略 篇五

杨春霞

长葛市一高

语文

摘要:散文品类丰富,形式灵活多样,考查考生多方面的阅读能力,想必在未来几年又会成为命题人的新宠。高三散文复习备考从三个方面入手:掌握散文的基本类型,牢记散文的常考题型,无法替代的散文阅读。

关键词:散文

题型

阅读

散文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文体。但是从课标卷2007至2016年的高考命题中看,全选的是小说文本,没有散文文本。根据这一考情,近几年各地对散文教学及复习采用淡化处理。可是2017年新课标二卷选的是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2018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散文版图将会进一步的扩大,那些关注人,关注现实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散文佳作会成为考察重点。在高三最后一百天的复习中,如何弥补散文教学的缺失,进行有效的散文复习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散文的基本类型

散文是在叙述描述时,融进自己的感动、感想、感情,熔事、情、理于一炉,体现出时空的流动,体现对社会、人生、宇宙、自然、历史、文化、文明等的深刻思考。散文一般分为五种类型: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又可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例如: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

2.写景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写作手法,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例如:范烟桥的《太湖碎锦》,熊久红的《湖殇》。

3.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例如:迟子建的《谁说春色不忧伤》,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龙应台的《目送》。4.哲理散文: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例如: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林清玄的《柔软心》

5.文化散文: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例如:祝勇的《水乡戏台》,冯骥才的《四堡雕版》,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

在这些散文类型中,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文化散文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例如:2017年新课标2卷选的是林徽因的哲理散文《窗子以外》,2015年山东高考卷选的是冯骥才的文化散文《四堡雕版》,2013年天津高考卷选的是刘之薇的叙事散文《胡杨人家》,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应该重视这些散文类型。

二、牢记散文的常考题型

散文是高考第二大题,分值14分,有1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组成。第1小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2、3小题重点围绕散文在主旨、语言、写作手法等散文文体的主要特点进行考查。

现在散文一般具有篇幅短小,取材广泛,笔法灵活,情文并茂的特点,考点非常多,每个考点又对应很多题型。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我总结了散文主观题中常考的三种题型:

第一种题型:理解(赏析)文中重要词语、重要句子

理解(赏析)文中重要词语、重要句子是高考散文常考的题型,也是2017年《考试说明》新增加的考点要求。

1.理解(赏析)文中重要词语答题格式:词语本义+语境义(手法,修辞等)+在结构、情感、主旨等方面作用。

例如:2017年新课标2卷选的林徽因的《窗子以外》,第5题,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参考答案:窗子既是指具体的窗子,可以是铁纱窗,或者是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窗子又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2.理解(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答题格式:表达形式(手法、结构)+表达内容(情感)+表达效果,即:抓技巧+析内容+明效果

例如:2018年许昌第三次模拟考试选的是迟子建的《听海的心》,第5题,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的含意。(5分)参考答案:该句采用比喻(暗喻)的修辞方法,用“灯”来比喻人感悟烛照自然的各种身体感官,揭示出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3 分)无论是肉体的残缺,物质生活的贫困,还是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尘世生活的虚伪表象,都无法阻断人与自然的血肉联系。(1 分)只有拥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自然才会向我们敞开它的怀抱,从而展示它全部的瑰丽和神奇。(1 分)

理解(赏析)文中重要词语、重要句子,要牢牢的掌握一种方法六看法。句内三看,看关键词、结构、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

第二种题型:结构线索题

叶圣陶曾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把握好散文的结构线索,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立意。

寻找线索的方法:(1)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者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2)是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3)是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4)是要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分析线索的作用:(1)组织材料贯穿全文;(2)结构清晰,情节集中;(3)揭示主题;(4)使行文富于变化。其实作用题主要考虑结构上的作用和内容上的作用。

例如:2015年江苏高考卷选的王安忆的《比邻而居》,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⑴线索:气味。⑵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第三种题型: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题是散文阅读中考查最多的题型,高三最近两次考试中都出现这种题型,让学生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步骤。

1.标题含义类答题步骤

①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②体会标题的语境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和象征义等)。③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④提炼整合答案。

2.标题作用类答题步骤:

①明确标题含义:表层义、深层义。②分析文章结构:与开头结尾的照应、文章的线索

③标题与文章中心关系:本身的点题作用、揭示文章的中心内容 ④分析效果:注意题目本身特点(比喻等修辞、特定句式等);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思考及兴趣。

例如:迟子建《听海的心》第6题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6分)

参考答案:(1)“听海的心”构成全文的行文线索,将母子、童年的“我”、美国环保先驱蕾切尔·卡森有机串联起来,从而使文章首尾呼应,收放自如,一气呵成。

(2)“听海的心”有力揭示了散文的主旨,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聆听自然的脉动,才能抗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表现出作者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

(3)“听海的心”将“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连接起来,塑造了盲人老妪和蕾切尔·卡森这两位女性形象,展现出“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三、无法替代的散文阅读

牢记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些并不能保证拿高分。唯有读懂散文才是根本。

1.关注散文中常考主题。2018年的考生应该关注以下十个话题: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中西文化、经济发展与精神境界、传承文化精华、反思自我和忧患意识、关注弱势群体、抱负与成就事业、价值观和个人精神。这些话题也是散文经常涉及的主题。

2.关注散文名家的作品。高三备课组给学生推荐散文名家的作品,每天课前阅读一篇散文,培养“散文感”。例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梁衡的《梁衡散文》、冯骥才的《冯骥才散文》、林清玄的《心美,一切皆美》、史铁生的《史铁生散文》,尤其是女性作家,例如:迟子建、张抗抗、林徽因、毕淑敏、赵玫、张晓风、韩小蕙、卢岚、龙应台、三毛等的散文作品。这些散文名家的作品经常在中高考的试卷中出现。

3.阅读时要有分层意识。阅读现代文最好的方法是分层并概括内容。尤其是“形散神聚”的散文,分层便于把握散文结构和主旨,而且能够准确答题。例如:九校联考选的蒋方舟的《人活在世上的品相》第6题“文中写了哪几类人的不同生活品相?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如果学生有分层意识,这道题的答案就迎刃而解了。4.阅读时重点关注议论、抒情的句子。散文是熔事、情、理于一体的作品,写景、状物、叙事是手段,是依凭,抒情、言志、析理才是归宿。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是散文的线索,把握了议论、抒情的句子,也就把握住了线索和主题。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6.高三数学备考计划 篇六

整理好心情就出发

高三这一年大家要调整好心态,乐观面对挫折和压力,做好高三复习的心理准备。高三一年虽苦,但学会苦中作乐很重要,高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走下去就ok了。高三一年最忌讳“急功近利”,其实一年复习时间已经足够了,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研究透每个知识点的时间是有的,潜心钻研透一遍课本往往比走马观花看十遍书效果好。

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对失败的回答是重新站起,对困难的回答是迎难而上,对高考角逐的.回答是夺取最后胜利。很多考生嫌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知识太枯燥,就急着去做综合题,走的不稳就想跑,不仅心理压力大,基础薄弱,还容易失败。因此,考生要客观评估自己的实力,审视自己的基础,检讨自己的方法,反思自己的状态,切忌好高骛远。

数学学习方法要对路

死读书和读死书都是笨方法,复习结果会大打折扣,所以高三一开始就要找对高效复习的方法。看书,听课,反思,作业,考试是一个学习的综合系统,看懂不等于心领神会,听懂也不等于真正掌握,对知识要实现真正的领悟和内化离不开后面三个环节。知识要过手,要从教师的大脑移植入我们细胞,知识要堂堂清、天天清,决不留一点一滴的遗漏。反思和作业可以利用晚自习和周末时间进行综合归纳,强化记忆巩固,达到准确、灵活、高效。

保持良好的状态

7.2018高三数学备考策略 篇七

从呈现形来看, 重视图表解读分析, 凸显地理学科特色。地理图形语言的解读与应用是地理考查的重点和特色, 几乎每个题组都会提供相应的“图表信息语言”。高考试题以图像为载体设置情境, 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来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工具、方法分析说明地理事象的能力。

从能力要求分析, 以考查学习能力为主。高考试题设计坚持以“理”为主, 强调知识间的联系, 侧重对主干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试卷上的问题是教材上没有的、教师没有讲过的新问题;解答问题不是靠从头脑中“搜寻答案”, 而是根据提供的大量材料, 确定解题思路, 再独立进行判断或编制答案。

针对高考地理试题的上述变化, 尤其是高考所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从新情境出发, 不会是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复习过程中,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还要掌握运用知识 (不同知识的重组、相同知识的归纳、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 的方法、解答问题的思路、思考问题的线索。所以, 变换角度重组知识进行专题复习是最好的应对高考试题新变化的最重要策略之一。

专题复习就是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逻辑推理、类比归纳、图文转化、图图转化、纵向递进和横向迁移, 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把陈述性知识编织成程序性知识, 调整原有认知结构的一种复习方法。专题复习时应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 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知识和恰当的方法, 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 以形成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有用知识和技能, 最终运用于解题。

1 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能力的提升

专题复习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是:知识掌握要准确、全面、灵活和系统;把握重要的高频考点, 突出主干知识, 重要的概念、规律和原理让学生达到烂熟于胸。同时, 要依据《考试大纲》, 重视对基础知识 (包括原理、概念、事实) 和基本能力 (包括技能、方法、思路) , 以及基本理论和观点的掌握和理解运用,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足双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构建和完善主干知识体系;二是对知识进行整合, 掌握基本原理, 把握基本规律;三是把重点知识形成专题, 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 重视联系和运用。

2 构建模式, 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

针对不同内容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专题复习方法。从总体来说, 必修一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逻辑推理, 必修一部分的四大物质循环运动 (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及洋流) 偏重于对原理、规律的运用, 应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必修二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 重点在于“四大区位”分析和“四大基本观念”的把握, “四大区位”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分析, “四大基本观念”为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的把握。这些内容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 需要理清思路, 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宜采用区域综合分析法和以图表法为载体的方法进行专题复习, 该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 重在运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规律、观点去推断区域地理特征, 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 充分体现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初中区域地理在高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该专题复习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纵观近三年来新课标卷文综合地理试题, 对区域地理的考查逐渐由整体区域向局部区域变化。无论是一卷客观题 (选择题) 还是二卷主观题 (综合题) 多以区域图为载体提供背景材料, 依托各类图像承载信息, 考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 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命题从图表信息入手, 首先要考查学生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能力, 然后再考查区域内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探寻可行性措施。充分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征。高考命题对局部区域的考查越来越成为区域地理考查的重点。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合地理选择题6-7题是以汉水谷地和黄淮平原的局部区域为背景材料, 36题是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处局部区域为背景材料, 37题是以世界地理秘鲁局部区域为背景材料。因此说, 在专题复习中, 初中区域地理复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在局部小范围区域图中, 没有完整的区域轮廓可供辨认, 图中的其它信息如山脉、河流等也不以完整的轮廓出现。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中, 局部区域地图的判读和分析是难点。在这一专题复习中要重点突破对局部区域进行空间定位这一难点问题。一是要强化区域定位。区域位置的确定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方面来定位;二是要强化局部区域图的读图填图练习。三是强化热点地区及世界和中国地理中具有典型性、特殊性、复杂性区域的复习。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在把握空间定位的前提下, 要掌握该地区突出的区域特征, 并运用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把初高中地理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既讲“地”又讲“理”。

3 强化专题练习, 培养学生应试的四项基本能力

新课程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地理学科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因此, 每个专题复习都要做到讲练结合, 要突出专题练习这一环节, 要强化思维训练。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高考试题, 所选的练习题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 在精讲的同时做到精练, 要摒弃题海战术。在进行专题练习的过程中要认真探求各类试题的解答方法与技巧。如对于材料和图表类综合题的解答规律是:

二卷综合题中同类的题目可以提炼出规律性的答法。如分析某地“农业区位因素”, 其中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均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气候, 二是土地 (地形与土壤) , 三是水源。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版) 》

8.浅谈高三英语备考策略 篇八

现状分析:

纵观高三英语复习全过程,我们发现许多教师都沿用这样一个复习模式:从高一必修一开始逐个单元进行复习,词汇、语法、短语、句型。最后,便是题海战术,大规模地进行专题训练和考前模拟。高三一学年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作为考点“载体”的已学课本复习上了,复习课缺乏新鲜感,学生学得枯燥乏味。鲜活的语言学习为死记硬背一个个“考点”而替代。那么,怎样能克服复习活动中盲目性,提高科学性,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又怎样才能做到既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使学生的智力和诸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选择复习的最佳载体

目前,就学校的教学计划来看,仍然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复习以及后期的车轮式模拟训练,几乎所有老师到高二后期都开始摒弃书本利用各类教辅资料来进行复习,因为大家都认为教辅资料能够更清晰和更准确的提出各单元的知识点,也能够针对高考各类题型给予强化练习,但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教材题材,体裁多样,篇幅较大,难度适宜,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材料。语言地道,其可用性高,因此,大可不必舍近求远,且市面上资料繁多,其中不乏滥竽充数者,有的甚至错误百出。但是,教师很有必要从报刊如《21世纪英文》、《China Daily》、等方面选一些有关热门题的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阅读兴趣和愿望,同时也可以作为素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相关的词汇,要知道,在语篇环境下产生的词汇记忆才是最有效的。

当然,在我们处理文章的时候,教师也要有所取舍,没有必要每一课都重点讲,要选取一些精读和泛读的文章,处理精读材料所花时间要长一些,要求学生透彻理解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修辞上的特点,批判地分析作者的观点,写作目的等,还要求弄通每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切含义以及弄懂每个句子的句子结构。并完成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写作练习。对于注读材料的要求只定位在课文理解及获得阅读技巧的层面上。不管是精读还是泛读,均要达到获得阅读技巧之目的。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閱读习惯,学会以句为单位读,以意群读,克服逐字读、出声读、指点读的坏习惯等。要学会以不同的方式读,如寻读、跳读,研读、品读、粗读、扫读等,既培养阅读速度,又提高获取信息的准确性。还要学会概括文章大意,寻找主题句等,并学会根据课文表层信息推出文章深层含义和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二、明确各项复习的最终目的

使用教材为载体的复习最终目的应该是语言知识的归纳和具体语境中的运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用全新的视角,把课文进行归类重组,比如我们可以把教材里所有的阅读文章体裁来分板块复习。这样,学生可以弄清同类型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抓住其共性的东西,进而进行这一体裁的写作训练。由于高考写作要求的提高,在训练时,尤其要注意各种体裁文章的谋篇布局,逻辑连接,语篇联系等方面能力的刻意培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基础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今后高考在词汇上比以前增加了很多,这些我们的考生都有深切的体会。词汇复习也可以贯穿在我们的教材处理的过程中,在有效的语境中处理词汇,但要注意把握词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注意常用词的各种搭配和意义以及易混淆的词的辨析,要特别注意那些用法多、词义多,搭配能力极强的常用词汇。在复习词汇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总结,通过自我总结,学生主动取得知识的精华,并转化为适合自己需要的东西。善于归纳中学教材中常用词汇的基本用法及相关知识点的异同。归纳复习之后,要做针对性训练,以提高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语法方面虽然不提倡搞语法学习,但是我们每年的高考题中都明确体现了语法的重要性。语法复习应从整体上把握语法规则,构建语法体系,重视对基础语法知识的掌握,切忌在一些较偏较难的语法项目上过分用力。应着重抓一些基础基本的东西。通过具体的语境进行教学和训练。例如虚拟语气是一个抽象而又必考的点,在《考试说明》上做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就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场景假设、实例分析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网络化是我们一轮复习的一个目的,构建知识的网络化必须建立在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一轮复习的最终阶段让学生形成一个语法网络、基础知识网络。

四、改变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改变训练方式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关键性措施。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我们改变过去的单一性训练为多种训练,即把语法的单项训练、课文知识的训练,综合训练、适应性训练、讲评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问答、判断正误、改错、选择答案、汉译英、背颂课文、写作和阅读理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推平判断和记忆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而英语能力只有通过实践和交际,才能得到提高。练能生巧。但要精选精练,精选那些设计严密、针对性强的练习题。通过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分析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语能力。

9.高三数学备考复习计划 篇九

一、进行方法探索,提高学习效益。

方法的不妥有时会阻碍人的进步,有时是劳而无功。比如,一个自行车运动员,不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骑到月亮上去,因为方法不对。寒假期间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这些在平时是很难做到的。但是需要注意劳逸结合,养精蓄锐,保持有效的生活和学习规律,不打乱已经形成的“生物钟”。开学时,既保证了知识上心中有效,方法上得心应手,又保证了身心上精力充沛。

二、清理“知识账本”,适时查漏补缺。

到了寒假,无论从知识还是方法上都已经进行了复习,但都是以知识为载体,以章节为线索进行的,难免有支离分散的感觉,哪些地方已经掌握牢固,哪些地方尚待加强,必须一目了然。

整理自己的“知识账本”,可以按已经复习的知识顺序,兼用“尝试回忆”的方法,看是否能把有关知识回忆起来,一旦回忆不出来,就立即查课本或笔记,看是否是被忽视的环节或学习中的死角,作好记录,以便专项突破。在检查知识库时,不能省略,应全面仔细,看是否达到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有的知识虽有印象,但理解不深刻也应作好记录。这项工作应是“地毯式轰炸”,拉网式清理。只有这样,才能对所复习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知道哪些已驾轻就熟,哪些还模棱两可,使得后续工作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三、整理错题笔记,及时亡羊补牢。

由于题海战术的影响,许多同学,拼命做题,期望以多取胜,但常常事与愿违,不见提高,走访了一些同学,普遍觉得困惑他们的是有些错误很顽固,订正过了,评讲过了,还是重蹈覆辙。原因是没有重视错误,或没有诊断出错因,没有收到纠错的效果。

首先要求大家建立错题集,特别是那些概念理解不深刻、知识记忆失误、思维不够严谨、方法使用不当等典型错误收集成册,并加以评注,指出错误原因,经常翻阅,常常提醒,警钟长鸣,以绝后患。注意收集错题也有个度的问题,对于那些一时粗心的偶然失误,或一时情绪波动而产生的失误应另作他论。

错题病例也是财富,它有时暴露我们的知识缺陷,有时暴露我们的思维不足,有时暴露我们方法的不当,毛病暴露出来了,也就有了治疗的方向,提供了纠错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利用寒假这个时机,加强对以往错题的研究,找到错误的原因,对易错点进行列举、归纳、对症下药、治标治本,使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会做的题目不会做错。

四、抓住典型问题,争取融会贯通。

由于题海战术的影响,同学们都以做多少套练习来衡量复习的投入度,殊不知有的练习属于同一层次上的重复劳动,有的还会形成负迁移,重点得不到强化。所以必须抓住典问题进行钻研的力度,扩大解题收益,提高能力层次。

关于例题的处理,不能停留在有方法、有思路、有结果就认为大功告成,草草收兵,曲终人散,就太可惜了。抓住一些典型问题,借题发挥,充分挖掘它的潜在功能。具体的就是解题后反思。反思题意,训练思维的严谨性; 反思过程与策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反思错误,激活思维的批判性; 反思关系,促进知识串联和方法的升华。

另外,我们还要学会典型问题的引申变化:类比变化,有利于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推广变化,有利于递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开放性变化,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用性变化,有利于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五、适量模拟练习,保持应试活力。

适当模拟非常必要,从中体验考试策略和方法,明确要求,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校正改进,保证战之必胜。

模拟考试需要高度重视,一方面,要营造仿真的考试环境,限时完成。另一方面,要先在正确率上下功夫,以稳取胜,当正确率得到保证以后,速度会自然而然地提上去的。还要调节考试策略,适当分配各部分试题的答题时间,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直至合理。同时要学会把握答题节奏,正确对待难题和容易题,把试卷内容分成三类,一是容易上手,运算量不大的先做,并确保正确; 其二是有思路但运算或思维量较大,放在第二轮做; 最后解答困难题,即使解不出也无怨无悔,所以合理分配,学会放弃很重要。

模拟时要重视检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检查时不仅要检查解题过程和结果,还要检查题意,防止答非所问。还要重视检验的方法,如概念检验、量纲检验、不变量检验、一题多解检验、逻辑检验、数形检验、重新验算检验等,多管齐下,提高正确率。

要在模拟考试中提高心理适应度,遇难不慌,遇易不骄,稳扎稳打,精益求精。需强调的是要控制模拟的量,不能漫无目的的天天考,否则会疲倦了,麻木了,效果不言自明。

10.高三政治备考安排与策略 篇十

第一轮复习: 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为基础知识复习阶段。在这一阶段,高三政治常识的新课讲授与高一经济常识、高二哲学常识的基础知识复习同时进行。

1、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夯实基础。

2、具体方法:

(1)读――细读教材。

细读教材能帮助自己树立自信――我熟悉教材!

现行高中政治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可读性强,但正是这一特点,使现行教材是呈现逻辑体系不强的特点。通过细读,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力争能全面了解教材,不留遗漏。细读教材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存在某个知识点可能不考的念头,更要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2)记――熟记知识点。

在熟读、细读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记忆知识点。有一个常识,大家都知道――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要提高能力,先要搞好知识的储备,而对于学生来说,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记忆。

记忆知识点时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也即先体系后要点的逻辑顺序。如,课题(明白本课要讲知识的总体范围)→节题(进一步明确该题下分几个节题来讲解,弄清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框题(明确本框题讲述的主要内容)→标题→具体知识点。

这样,就从整体上构建成了知识网络,便于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简单地说,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你可以很便捷地从体系中提取所需,可以有效地避免“按题猜点”或“依点猜题”,从而提高准确率和效率。

另外,记忆知识点时还要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如,我们在记忆某个具体知识点时,要先把握其精神实质,就好比我们平时所说的――它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有目的地和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对接,从而达到知新而温故的和温故知新。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3)练――解决问题。

读和记是为了练,可以说练是前者的目的。只有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一般说来,第一轮复习的练习不宜过深过难,应以基础性练习最佳。因为:这轮练习要达成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巩固知识,二是纠正偏差或错误,三是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过难、过深,一旦超越现阶段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其危害是极大的。一是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二是可能会造成自信心伤害。

第二轮复习: 2008年3月至4月底

1、主要目的是提升能力。

2、具体方法:

(1)归纳:

在第一轮复习中,通过细读和记忆,我们对个体知识点有了较熟悉的记忆。但这仅局限在个点上,没有形成知识板块或没有建立知识体系,很难避免丢三落四毛病。在这轮复习中,我们要紧扣考纲坚决取舍,归纳考点中相似、相近或相关的知识点,构建知识小板块,继而构筑知识体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就好比抓葡萄。如果第一轮是拥有一粒一粒的单粒,而本轮就是要把这些单粒穿成串。归纳时一般注意两大环节。

一是相关知识归类: 比如:高三政治常识中,讲民主集中制,它在不同课次都出现过,但不同场合,内容都各有侧重,这要求学习将其对比、联系。

如: P26――人大制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P49――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原则P79――加强和改进党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通过归纳对比可知:不论其具体表现存在如何差异其本质含义是一致的,这便于学生准确清楚的记忆知识点。

再比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处理民族的关系的相关知识点有:

P17--18――国家职能:加强文化建设,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

P29――人大制度的优越性第3点;

P60――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P106――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P11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优越性;

P123――我国的宗教政策。

二是具体知识系统归类: 教材的某个知识点在归纳时,一般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顺序完整进行。具体地说,“是什么”一般包含:概念或含义,本质内容、特点等这些是教材中关于原因的标志性语言。

“为什么”一般包含:地位、作用或者意义、重要性、影响与危害(负面影响)和现状。这也是教材中常见的标志性语言。(如果再将共归纳的话可以归为二大类:一类是理论上的,二是实践的。)

“怎么办”一般包含:措施、途径等标志性语言。

如:高一经济常识中关系经济效益。

“是什么”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的概念和衡量的标准。

“为什么”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和目前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现状,就重要性而言,它既可以涉及到企业,也可涉及到国家职能。

“怎么办”主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这里有价值规律的作用,也存在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还涉及到科学技术,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管理、市场开发(国际国内)改革等多方面的内容。

将这些问题归纳在一起就等于将单粒的葡萄穿成了串。在解决问题时即可立即再现的所需知识的取材范围,然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做具体的取舍即可完成答案。可以有效地防止答非所问的毛病。

但要注意,这种归纳方法,不是针对每个知识点,而只是对某个知识点而言,因为教材在叙述知识点时并非每个知识点都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体系的(2)联系

这里的联系有三层含义:一是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二是政治学科内部的交叉联系,三是时政热点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前面已作说明(略)政治学科内部的联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对这些相关知识早做准备,可以提高答案的完整性。

例 1:关于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原因分析。

从问题涉及的知识点而言,可做如下归纳:

就经济常识而言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相关内容

就哲学常识而言有:①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要求;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③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就政治常识而言有:①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凭证;② 政 体――人民代表大会制――核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两者是就国家制度而言的)③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对人民负责;④中共的性质宗旨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⑤“三代思”的相关内容:力量之源,执政之基等。

但在回答具体设问时要指导学生认清问题的角度,根据设问角度的要求,做具体取舍,即可准确做答。与时政热点之间的联系,不必太过苛求,平时注意关心时政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要留意,并学着经常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即可。这样既可锻炼思维,又可温习知识。如果时间许可,在分析这些问题时,要尽量做到:一要设问尽量科学,二是分析要尽量全面,三是回答时尽量规范地运用术语。

(3)提升

这里说的提升主要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思维能力提升。具体地说一是联系热点提升思维能力,这里不多言;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主要依托综合水平较高的练习来进行。第三轮复习: 2008年5月至6月

1、主要目的:应用能力提高

2、具体方法:

(1)回归书本

一是结合考纲,对反复考的考点,以往没考过的考点,今年新增的考点,要高度注意,务求系统、规范、完整的把握。

二是重温知识体系和板块,力求完整系统。与一轮和二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同,三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网络的梳理,强调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梳理,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切实掌握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能力。按照这一复习思路,可以把经济常识分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分配制度、自然人法人、经济结构调整五个板快。

①市场经济: 以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为核心概念,以商品基本属性――价值规律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市场主题――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主线,把第一、二课全部内容、第三课第一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第四课第一节三大产业、第七课第一节商品服务市场、第八课全部内容包括在内,以利于将个人与市场、企业、产业、国家、世界有机联系起来。

②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支柱、城乡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的公有成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外资)――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公司制、股份制、合伙、承包、租赁混合所有制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法人、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董事会)――国家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价格听证、允许外资、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为主线。

③分配制度: 以国民收入分配――(积累和消费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的市场竞争、按劳分配)――再分配注重公平(财政作用、税收作用、利息股息、债券保险、按生产要素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社会主义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

④自然人法人: 以经营者(素质、地位、作用)――劳动者(权利、义务、素质、劳动合同、社会保障)――投资者(财政、国债、银行贷款和储蓄、股票、保险、债券)――消费者(市场交易原则、消费者权益、家庭生活消费)为主线把这些市场主体联系在了一起。⑤经济结构调整: 以产品结构调整(品种、花色、质量、供求、科技含量、价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扩大就业等)――区域结构调整(中部崛起、西部振兴、东部率先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提高效益、增强控制力,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民间

资本的准入领域、实现公平竞争、扩大对外企开放领域、降低关税)为主线把有关经济结构方面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从宏观上把相联系的知识结合在一起。

哲学常识仍按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部分划分。辨证唯物论部分论(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唯物辩证法(联系、运动、发展、矛盾、内外因、量变和质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认识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人生观和价值观)。

政治常识按上述原则可以划分为国家制度、公民的权利义务,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国际关系等五个部分。其中国家制度应包括国体、政体、国家的结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等;公民的权利义务应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人权与主权等;政治文明建设应包括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权利制约监督、维护社会稳定、为人民服务等;精神文明建设应包括国家的文化职能、以德治国、宗教政策、诚信等。

(2)统览热点、重点

一是要重温旧题,尽量熟悉时政热点和重点规范思维方法,做到胸中有数;

二是统览教材,熟悉教材的关键点、关键词等骨干性语言。

(3)训练必要的答题技巧

①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模拟训练要从审题入手,而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古人说“读书千遍,其意自现”。审题的关键也是多读。好多同学做错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读题太少,不舍得在读题上下工夫,而是草草一度就凭印象选择或答题,往往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审题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主要概念。抓住主要概念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发散。比如我们讲宏观调控。我们能想到的就是经济常识第二课,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看到宏观调控这个词儿马上就想到经济常识第二课提到的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往下重点可以考虑到宏观调控在哪一课展开比较详细,经济常识第五课关于国家财政,第六课国家税收等。所以我们做答题的思路就是抓住问题中涉及到的主干概念把它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需要的是你观察这道题可能涉及到的是经济常识哪一课。从概念到课,从课到节,这样整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然后组织相关语言做答案。

②提高选择题正确率。选择题的首选解法是排除法。排除法包括排错法和排异法,排错法用来排除错误选项,排异法用来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经过排除以后还要对剩下的“正确”选项进行可行性验证,经证明言之成理才为正确选项,这些步骤缺一不可。此外还可以使用定义法、因果关系法等。

③回答题解答要规范简洁。答好回答题的要求是,语言简洁、条理清晰、书写规范、重点突出、切中要点、准确使用学科语言。答好回答题也离不开审题,而且关键在于审题,审题包括审材料(审清材料包括那些信息)、审设问(审明问题指向)。切忌盲目作答。例如,一般哲学题的考查侧重点在方法论,如果答方法论就不要过分注意它的原理。在回答从实际出发的时候不需要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做过多叙述。一般考哲学在高考题中表现的都很具体,一般不会出现应用有关哲学知识的考法。模拟题中凡是说运用相关哲学知识或方法论分析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依照这样的顺序思考。既然是相关的哲学知识,你就想第一是不是从实际出发。接着看有没有矛盾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往下我们再观察有没有实践和认识的角度,这种模拟题都带有指导复习的含义,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框,只要是哲学方法都可以列队排上。但是高考考的很具体,如某某村怎样实现脱贫等。

最后留出 7天左右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强化记忆、查漏补缺,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整理错题笔记,加强对知识和能力的巩固。

考试离不开书本。你要利用学到的东西分析时事问题。而且要主动的去分析,发现问题就用学的只是分析一下。这样你的政治成绩就能在很多的时间内得到提高。其他没有办法。这个时间不要浮躁。沉心静气。

祝你成功!

回答者:灵山秃鹫-经理 五级 3-7 18:22

高考政治复习提高效率妙招

进入高考冲刺复习阶段,有不少同学觉得自己的成绩离期望要求有较大距离,有的同学还产生畏难情绪,心理压力很重,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有条不紊。

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

高考试题年年变,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没有变化。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就需要按照《考试手册》中的知识体系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的框架整理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同学不从自己的学习状况出发,盲目地做一套又一套的复习卷,加上在老师指导下“对答案”,(而不是对于答题思路的科学分析),甚至是猜题押题式地背诵现成的复习题及其答案去对付高考,这个希望是必定要落空的。整理纠错

把过去所做试卷认真整理,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思维方式上的偏差,解题规范上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进行训练,以警示自己在高考中不犯相同的错误。

慎选模拟试卷

在最后复习冲刺阶段,一定要正确处理研究高考试卷与选做模拟试卷的关系。两类试卷相比前者科学性强;难易适中,规范性强;设问角度巧妙,设问间联系密切;答案紧扣题意。而后者相对来说科学性较差;或过难或过易;不一定非常规范;设问常常过于直白,设问间联系欠紧密。这一阶段建议一定要选用经过有关专家审阅的模拟试卷,最重要的要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审题、解题能力方面有哪些欠缺。

训练审题能力

11.高三考前冲刺备考策略浅谈 篇十一

一、统筹安排,周密计划

考前30天,要统筹安排,分配好时间。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

5月1日——5月10日:常规备考阶段,每周模考,强化综合,回望教材,重温基础;

5月11日——5月25日:调整状态阶段,整理试卷,复习错题,每日作业,自己模考;

5月26日——6月6日:进入临考阶段,正常休息,仿真考试,自己复习,学生回校。

二、重点强调几种方法

1.记忆。厘清基本概念、知识、方法、规律,经常回忆学习,可使记忆有错误的得到纠正,遗漏的得到弥补,使重点难点记得更牢。在考前强化记忆,是巩固知识点的有力法宝。

2.重温。重温教材,特别是课本上学过的古诗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古诗词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去鉴赏的方法,这样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梳理。整理知识思路,梳理知识框架,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冲刺阶段考生要避免的现象:盲目做题,很少总结和梳理;只补弱项,强势科目受冷落;主攻难题,基础题目却丢分。每个学科都要建立一定的知识网络,这样才能胸有成竹。

4.纠错。看错题,找弱点,把以前的纠错笔记找出来,重点看平时不会、常错的经典例题,找到解决的方法,真正有所收获。

三、适度练习,调整状态

考前训练要避免的误区

1.试题越新越难越好。2.题目做的越多越好。3.试题讲的越多越好。

这个时候,时间有限,要大胆地舍弃难题,尝试着做做新题,但还是以基础题为主。另外,做题也要尽量少而精,避免做无用功。老师评讲试题时,也不要面面俱到,一讲到底,题题不放,泛泛而谈。如果讲评缺乏针对性,不但浪费了大多数学生的时间,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适当地“拼卷”,根据2014年的《考试大纲》,预测2014年的高考考题,让学生胸有成竹。同时,此时也应调整“学生的生物钟”,一般来说,在考试前一个月开始调节生物钟效果比较好。这个调节,就是把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间调整到与高考相一致的时间段,这样能为高考加分做准备。

四、指导考试,关注细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个高考考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努力,到此阶段,学习水平已经基本定型,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提升余地。此时,重在稳定学生的情绪和调整应考时的心态。做题时,做好细节,能够正常水平甚至超水平地发挥完成考试,是现阶段备考的目的。所以,以下细节要给学生讲到:

一进考场,环顾四周,泰然自若,面带微笑,要有自信;准确完整地填涂答题卡信息,用来稳定情绪,也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总览全卷,区别难易;分配时间,把握做题节奏,得分的优先,规范答题,采点得分;打好草稿,卷面整洁;遇到易题,小心陷阱;遇到熟题,格外仔细;遇到难题,暂时跳过。

五、家校沟通,积极配合

1.教育家长,摆正心态。此时出现的普遍家长现象:过度焦虑,过度关心,过度小心,过度关注,过度干预,家长甚至比学生还着急。家长只需在生活、饮食方面给予适当调整就可以了,大可不必过分“优待”,过度操心。配合学校的工作,家长对孩子要做到:多一份包容,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娘心,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引导,少一份说教;多一份鼓励,少一份威吓。

2.学校与家庭要有效沟通。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密切师生和亲子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他们的权威和对学生的影响力。在寻求家校成功合作的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表达出了广大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心声:“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家校更应该有效沟通,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心理健康,尊重他们的选择及想法,鼓励他们从客应考。

12.2018高三数学备考策略 篇十二

关键词:知识体系,整合依据,归纳措施

关于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 很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过程中, 都接受过有关的专家培训, 但专家多是从教材主编的高度及角度进行讲授, 理论性极强, 而实用性有限。为此,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和备考经历, 从提高备考成绩角度重视对知识体系的整合,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本人的认识和具体措施, 与教学同仁共同探讨。

一、探究归纳知识体系的依据

1. 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说明》指出:政治考试在命题指导思想方面强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程度, 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能力要求上, 包含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四个方面。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 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既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 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 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

由此, 我们认识到, 教材基本知识是教学的资源, 也是命题的依据。所以, 备考教师应将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 便于学生在作答时全面、准确、有效地调动相关知识。

2. 思想政治教材的要求

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体系, 但在备考过程中, 有些知识体系按教材的基本框架直接归纳, 包含的考点显然不会全面。需要教师在尊重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再进一步完善, 使其知识体系更全面。

例如: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1)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应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 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3)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4) 坚持正确的方向, 既要克服“守旧主义”, 也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这一知识的整合就涉及“文化生活”第四课和第五课的内容, 如果按教材的知识体系直接归纳, 学生只会回答第四课“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相关内容, 而不会从第五课“文化创新”的字里行间提炼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

3. 全国各地高考题的要求

纵观高考政治主观题, 从中更加悟出建立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很少有高考题用一个考点分析, 多数是多个考点的综合运用。下面以2009年全国文综为例 (略改编) 。

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 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在中央统一部署下, 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 紧急调拨资金、物资, 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 全力抗旱救灾, 取得显著成果。2009年3月, 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 在紧急抗旱时期,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 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 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 (12分)

考后通过阅卷反馈发现, 对于此题的作答, 有些考生联系不到“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这一采分点。如果教师将关于政府的知识系列化, 即按照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权威政府进行总结, 考生就不至于丢掉“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这一采分点。

4. 考生备考的要求

2012年“一模考试”大连市网上阅卷时, 尽管从网上看不到是哪个学校的考生, 但是从考生卷面的反馈可以分析出, 很多考生的基本知识尚没有形成体系, 或者说很不全面。其实, 对于考生来说, 复习时间比较紧张, 应归纳出知识体系, 以便于学生记忆, 而不要担心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知识体系不是教师“填鸭式”地传授给学生的, 而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合出来的。通俗一点说, 考试的答案就是考生将储备的知识用一定的方法迁移到一个新情境中, 而整合知识体系也便于考生在短时间内调动相关知识。

例如关于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社会公平的问题。这既是经济问题, 也是政治问题;既是长效热点, 也是高频考点。要想答好此题, 必然涉及很多节课的内容。具体分析如下: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的“影响消费的因素”;第七课“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中的“财政的作用”;第十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加强宏观调控”等考点。笔者以教材为基础, 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整合, 并提出了相应的做题要求, 要求考生在回答时要审题, 不能照搬材料, 要注意资料的背景变化。令人欣慰的是,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38题的答案, 就是归纳知识体系的最好体现。

二、整合知识体系的步骤

1.“地毯式”扫描考点

以考试说明的考点为依据, 立足课本, 引导学生细致地梳理所有考点, 做到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消灭盲点。

2.“一线串珠法”归纳考点

在“地毯式”扫描法复习考点的基础上, 由师生互动, 用“一线串珠法”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 便于学生准确、全面记忆知识点。有的教师为增强复习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用图表形式总结知识体系, 但这可能使学生在调用知识体系时会出现政治术语模棱两可、只能说出大概而不能准确应用的遗憾。因此, 最理想的知识体系的呈现方式还是文字形式, 学生更容易记忆和运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正确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 建立完善 的知识网络, 打破课或单元的限制, 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 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序列化, 在考试中也便于考生提取、运用, 形成综合运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设置情境运用知识体系

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 要求考生对知识体系的复习要稳扎稳打。因此, 教师要选择相应的背景资料, 引导学生做相应的训练以巩固知识。例如, 复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体系后, 我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背景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 说明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能够将与民生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体系记得住、说得出、写得对, 实现会而对、对而全、全而美的目标。

4. 高考题印证知识体系

历年各地的高考题更权威, 资料更齐全, 更有说服力。在高考时, 有的考生认为, 与其他自编训练题相比, 高考试题的风格完全不同, 觉得很不适应, 备考教师也有这种感觉。这一方面是考生的应试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考题设置水平之高。所以, 在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相应的内容, 选择三年高考真题, 对高考试题进行“实战训练”。把考纲、知识体系、真题进行有机结合, 通过活用真题来巩固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上一篇:当代文学作家下一篇:中学生心理现状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