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里特征

2024-09-20

高中生心里特征(共11篇)

1.高中生心里特征 篇一

妈妈总是期望很高,而我却让她失望太大。——题记

上星期老师问的几个关于妈妈的问题我

却只能回答两个。连陈晨都会回答五个……实际上我是一个忘性很大的.人,因此,妈妈会帮我记我的邮箱啊,密码啊,衣服号码啊什么的,就连一些我不会忘的她都会记着。是妈妈对我好,她总是会很唠叨很唠叨,每次都在准备上学时说一大堆话:“乖,餐卡带了没。”“带了!”“那你充卡的钱呢?”“带了!”……但几乎上每次都会条件反射的把没带的东西说带了,结果就是老妈一脸哀怨的从家里来给我送东西……妈妈期望我有一天可以自理能力强到什么都不用她操心。

考试总是会“不尽人意”,也是我的错,我总是认为学习累,把一堆不会的题丢给老妈。因为妈妈是实验中学的数学老师,可以教我题。所以我成绩一直上不去的原因就是:依赖。她大概也意识到这种是错误的做法吧,她开始在教过我之后布置一些类似的题,我就跟她急:“不写!”“你写不写啊!”“坚决不写!”“那你不许玩电脑!”终于,在电脑的压迫下……“好吧,我写。”这就是威胁嘛!每次都是我嘟着嘴,一脸不情愿的写作业。她期望我可以不用依赖她的自己学习,因为她不可能一直教我。

妈妈有时也不像平时没事和我斗斗嘴,那时候好可怕啊。

上次我有许多不会的题,又不愿做她布置的题,又不巧地那次考试考得好差劲。妈妈生气了,我知道是我的错,但我又低不下头。她瞪着眼,怒气冲冲的看着我,弄得我脊背一阵发冷,也就装作一副好好学习的样子来。妈妈期望我可以不再被她逼着,主动的学习。

可是我一次次的让她失望,期末我信誓旦旦地说要考90名,结果却考了155名。她想让我学习好,她想让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孩子。可是我从没让她如愿以偿。

想想我的所作所为,我真的很愧疚,妈妈总是对我好的,我不会写这类作文不是因为母爱太少而是因为母爱太多了,多到我习以为常,察觉不了了。

妈妈对我的期望,都是对我的爱的期望!

2.高中生心里特征 篇二

案例中的孩子不懂得对父母的感恩, 在他的眼里, 父母的辛劳都是应该的。笔者2011年曾对任教的初三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 认为“父母应该为孩子操劳的”竟占六成。这说明, 在目前的中学生中, 感恩意识还相当欠缺。

一、初中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初中生感恩意识不强, 原因是多方面, 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 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在多方因素的作用下, 初中生的感恩意识竟成了他们身上的稀缺资源。

首先, 家庭的溺爱使孩子过于娇气。如今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父母把家庭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他们自己再苦也不肯苦孩子, 努力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 唯我独尊, 以自我为中心, 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渐渐培养了孩子的自私意识, 很多孩子做事很少考虑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其次, 学校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的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少开展感恩一类的教育。而有的学校虽说重视了, 也举行了专家讲座、励志报告会、主题班会和国旗下讲话等感恩主题教育活动, 但这些学校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没有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 没有专业的师资保证。同时, 受到经费和活动场地等限制, 感恩教育活动往往是走过场, 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 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短暂的。

再次, 社会环境对初中生影响很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上盲目攀比, 追求享受, 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负面宣传和不实炒作, 使部分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 导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初中生中潜滋暗长。加上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初中生没有经历艰苦生活环境, 缺乏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的体验, 体会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不知恩从何处来。

二、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有益探索

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性强, 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成员, 学校应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特长, 提供必要的条件, 给予必要的支持, 开展感恩教育的专题研究, 让感恩教育之花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绽放。

1. 认真梳理教材, 整合教材中感恩教育资源

感恩教育的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各年级教材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教师可以围绕感恩他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和感恩自然等主题,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 进行归纳整合, 确定几个教育专题,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编制校本教材。再对每个主题进行细化, 例如感恩他人包括:感恩父母, 感恩老师, 感恩同学, 感恩社会上曾经帮助我们的人, 等等, 让学生学会全面感恩。

2. 利用传统节假日进行感恩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尤其是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更是有着丰富的感恩文化元素和感人故事。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 生动直观展示各个传统节假日的来历、节日习俗等, 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 运用适当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 到基层参与劳动, 体验生活, 培养感恩意识。比如, 农忙时节, 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 参与农忙, 体验农民收获粮食的艰辛, 体会“谁知盆中餐, 粒粒皆辛苦”, 从而培养学生爱惜粮食、感恩农民的意识。

4. 利用时事热点进行感恩教育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如今的初中生信息面广, 视野开阔, 他们高度关注社会现实、时政热点。教师可以选取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成就的积极事件和优秀人物事迹, 如:神舟九号的发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教师等。教师不妨多留意这些时政热点, 能动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这样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的视野, 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祖国各方面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感恩意识。

3.高中生心里特征 篇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 总复习 心里地图 构建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由于学生心里的地图没有构建好,因而图文分家,地物分家,死记硬背,费时多、效率低,稍记即逝的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头脑中没有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空间概念模糊不清,因而学习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重视构建学生心里地图,利用地图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构建学生心里地图?笔者在实践探索中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理解经纬网分布,学会世界、中国区域定位

在地理复习中,一般情况下,经纬度位置的知识主要在两个地方涉及:一是在地球中的经纬网,二是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这两个地方的复习各有侧重:一是侧重建立经纬网的概念、特点及基本意义,可以说是侧重于“数字化”,也就是数理、地理位置,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通过经纬线进行“四定”——定半球、方向、距离和地理位置的判断和计算;二是侧重地理事物在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经纬度分布规律的识记。这两处关于经纬度位置的知识都分布得比较分散,很难融为一个整体,因而不能促使学生构建关于经纬度位置的“心里地图”,不能促进学生读懂图,爱读图,也不利于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和区域空间的综合分析中把基础知识夯实。为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取一个球状物,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自己在上面画经纬网——画重要的纬线:0°、23°26′、30°、60°、66°34′、90°;经线每隔15°或30°画一条线,这样,就能从中掌握经纬网的分布规律及重要的经纬线。再在有经纬网的球体上简单地画上世界政区图,就能大致把握世界的轮廓与经纬度的相互关系。而世界地图中的各大洋和各大洲的相对位置,中国地图中的34个省、市、区的位置,则可要求学生用拼图的方式来掌握。方法是:学生在硬纸板上画好图,然后剪下来保存好,就可为学生平时的拼图练习和记忆提供材料和服务。各大洲上重要的国家,再在学生心里形成这样的轮廓:日本、印度、埃及、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等。中国拼图则要求学生记好各省、市、区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

二、学生在课堂上跟教师绘图,提高学生空间形象思维能力

作为一位高中的地理教师,他(她)应该是一个绘图能手。教学实践证明:娴熟的板图、板画技能在教学上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所难以完全代替的。教师能徒手绘图,边教边绘,教学的效果就好。因为,教师能迅速而准确地绘图,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注意;学生通过教师画的区域轮廓图的观察,心里形成深刻的表象,记忆起来,就会久久不忘。教师在绘图中,要排除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其他信息的干扰,这才能使画出来的地图更清晰、更鲜明,重点更突出。教师边讲边画,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都能落实在图上,促进图文融合,便于学生记忆。有些学生侧重抄笔记,背笔记,却忽视了心里地图的构建,致使地理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丧失信心,那是一件值得遗憾的事情。因此,学生可跟随教师一起画图、记图,让图文转化,就会大大促进学生心里地图的形成,把知识点融合在图形中记忆理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记忆地理事物及知识分布,进而提高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

三、课后绘图吃透课堂知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产生积极作用

课堂上学生既要记笔记、画图,又要听教师分析,只能对知识体系和架构基本有所掌握,但还不能吃透知识。因此,课后学生还需要再画图,才能对课堂所讲的知识进行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构建知识层次和网络,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记笔记,仿绘地图,勾绘轮廓,对地图的补绘、改绘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使其心到、手到、眼到、耳到,对勾绘出的山脉、河流、行政区、海陆位置关系、海岸线状况、区域间的相对位置,都有了深刻的记忆,留下深刻的痕迹。如中国地形,凭借课堂记忆,可在中国政区图上填出主要山脉骨架分布,主要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和海拔高度等。然后在图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形类型丰富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再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及水能资源的影响。课后绘图使学生脑中储存有清晰完整的中国政区和地形心里地图,就可把中国气候、河流、人口及工农业的分布等内容,轻松自如地落实到图上,记忆就深刻持久,学习效率就事半功倍。又如在世界地理中建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心里地图,就会对分析、记忆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产生积极的帮助。

四、通过心里地图的长期训练,巩固学生地理知识

4.高中我心里的秘密记叙文 篇四

我很小就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我就由起先的嫉妒,慢慢地开始憎恨父母。

5岁时,我就学着怎样洗碗。8岁时,就懂得帮父母照顾生意。我认为父母疼爱弟弟,所以就总是让自己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以此折磨自己。但当我反悔时,已没有后路可走了。所以,我的童年就这样过去了。

在别人眼中,我孝顺,懂事,但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人可曾想过?每次和弟弟争吵的时候,母亲总是责备我,说:“你是姐姐,你该让着你弟弟,吵架不应该更何况打架?”我听到这些,总是扭着头,任由脸上沾满了泪水,但我心中就是不服!待母亲走后,我就跑到自己的房间,躲在被子里,心里痛苦不已。想着:我有哪点比不上弟弟?凭什么他整天玩也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你们这样对我,还不如当初不生下我?我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该离开这个家。但我没有。

一次做生意时,因为那个顾客总是想贪小便宜,我心里很烦躁。拉着一张脸,用他能听到的声音说:“要买就买,不买就算了。”就这样,那个顾客被我气走了,母亲却来了。她告诉我做生意要耐心,最好不要惹顾客生气。10岁的我当时哪懂那么多。因此我顶撞母亲,随后被母亲用扫把条打了好几下,心中更是恨到了极点。那晚我躲在房间里没下楼吃饭。后来忍不住,便悄悄下楼,却听到父母她们在谈论我。

“她那么小,这些教她有什么用?从小到大,她都很少出去玩,这样做怕是不好吧?”爸爸问道。“我也想她好,她一个女孩,将来长大了也要嫁出去。我们不能长久照顾她,只能让她学会照顾自己。算了!她还没吃饭,我去把饭热热端给她。”母亲又叹了口气。

我愣在那边,眼里的泪水止不住的流。我误会他们了!他们是那么爱我,而我却误解了他们的意思。我真是太可恶了!我顿时厌恶起自己并感到深深的愧疚。

我会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底。如果可以重新来过,我希望我能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活得快乐。

5.高中把花种在我心里记叙文 篇五

天,阴沉沉的。乌云遮盖了整个天空,似乎预示着有一场大雨即将到来。这次考试,我又一次败在了让我苦恼万分的数学上。我漫无目的的在大街上走着,回想起那鲜红的分数,我不由得有几分绝望。忽然,我看到了对面路边花店外一束金灿灿的向日葵,它们虽然没有了阳光的照射,但还是挺直身板,轻轻摆动,看起来就像无忧无虑的小孩。

骤然,一个个豆大的雨珠朝我直扑过来,我连忙躲进了旁边的店铺,但还是被雨淋了一身湿。我隔着玻璃,望着外面的狂风暴雨,心想:那些向日葵应该像我一样被淋湿了吧,还被暴雨折断了腰,凌乱不堪了吧。可当我看向对面时,就被眼前这一幕震惊了。那是一群向日葵正与狂风暴雨作斗争,狂风呼啸着想把它们吹倒,大雨也不堪示弱,豆大的雨珠打在花瓣上,花瓣散的满地都是,被折磨得弯弯曲曲。可它们依然努力挺直起腰,仿佛在说:你们有什么折磨来吧!我不怕你们!我不忍心再看下去,便与店主聊起天,静静等着暴雨停下来。

不一会,暴雨结束了。太阳从厚厚的云层中钻出来,温柔的光芒抚摸着大地。我走出店铺,急忙去看向日葵。只见它们一个个,弯的弯,断的断,已经被摧残的不像样子,但是它们似乎很坚强,瞧,它们还活着。它们又沐浴在阳光中,享受温暖的日光。它们的脸上似乎充满了笑意,好像在说:我不惧畏风雨,坚强的意志才是最重要的!

看到这,我不由得惭愧起来。向日葵都能战胜狂风暴雨,我为什么就不能战胜这一次的失利呢?是啊,坚强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我连坚强的意志都没有,怎么才能战胜困难呢?想到这,我急忙赶回家,翻开笔记,开始认真复习……

6.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篇六

1.认识发展特点

感知:到中学阶段,时空感知已接近成人,此时观察事物的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也逐步提高。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运动知觉必须经过一定运动动作的练习,才能逐渐发化为精细的、准确的运动感知。

记忆:从记忆的角度看,小中生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抽象材料的记忆为主;从记忆方面看,小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识记为主;从记忆的自觉性看,小学生以不随意识记为主,中学生以随意识记为主。

思维:高中生的思维则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辨证逻辑思维,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过度到理论型,已经能够用理论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但还不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事物的另一面。

2.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

情感:与儿童比较起来,中学生的情绪带有内隐性质,并且情绪的延续性增强。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认识的过程,在心情好、情绪适宜的状态下进行练习时,则思维敏捷,动作迅速,协调、准确,而在心境底沉抑郁或情绪体验淡漠状态时,则思路闭塞,动作迟延,更说不上创造性了

意志:初中以后学生意志的独立性和坚持性都有迅速发展,果断自控能力也随之增强。但中学生在活动中仍带有冲动性和草率性,有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和力量,常常故意做出与众不同的冒险举动,把冒险当勇敢。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形成。

3.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三方面因素组成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气质受先天遗传因素较大,与一个人的神经类关系密切。个性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影响决定的,两者共同对一个人的能力产生影响;能力是人们解决问题必备的心理特征。高中以后,学生已具有自主能力而不过分依赖老师,能较自地学习,较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7.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三) 篇七

(三)模块三 世界文明

民主政治演进,资本主义发展,多极化、全球化交相辉映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制度及人文精神的起源(欧洲奴隶社会阶段)

阶段特征: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1.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经济上:海外贸易和奴隶制工商业发达(为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上:古希腊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工场手工业时期文明的兴起——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阶段特征: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后期)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1500年前后,人类社会开始迈向近代社会,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中心内容。

1.政治上:在荷英美法等国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西葡荷英法等欧洲国家加紧殖民扩张,相互间展开殖民争霸战争,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2.经济上: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西欧国家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发起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并得到发展(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近代文艺的繁荣(如文艺复兴中的文艺)。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文明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一、资本主义的蒸汽时代(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

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随之初步形成。

2.经济上: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蒸汽时代;随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基本)形成;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盛行。

3.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民族主义多种思想并存,自由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科技(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文艺(如现实主义风格的文艺)有了新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的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1.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向成熟和完善,英法美等国政党政治、公民参与、自由竞选、胜者执政的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俄德日等国的专制色彩较为浓厚;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随之最终形成;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最终导致了一战爆发。

2.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由于垄断的程度不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3.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思想逐渐衰微,反映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时期资产阶级要求和愿望的新思想占据上风;社会主义思潮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分歧,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科技(如量子论的诞生和相对论的创立)与文艺(如印象画派)有了新的发展。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一、十月革命到经济大危机前世界文明的发展(1917——1929)

1.政治上:沙俄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和平共处的局面。2.经济上:苏联先后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

3.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与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动荡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1929——1945)

1.政治上:在大危机影响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法西斯国家发动局部侵略战争,英法美等国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并推行绥靖政策;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世界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

2.经济上: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一种新的运行机制;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卫国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3.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与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

一、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1.政治上:两极格局形成,美苏长期冷战争霸,造成国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改革,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仍存在社会危机;西欧、日本由唯美国马首是瞻到开展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解体;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第三世界崛起。

2.经济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经济迅速发展,70年代以后进入滞胀阶段,80年代以后逐渐复苏;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由战后初期的美国独霸转变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二战后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多有失误;受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第三产业兴起;七八十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文化上:出现了以原子能、信息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有了迅速发展。

二、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1991——)

1.政治上:两极格局解体,目前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共运遭遇挫折,力量对比暂时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不断威胁和平,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经济上: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知识经济兴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得以形成和发展。

8.高中生心里特征 篇八

《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文本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隶属必修五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在文章中,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接着,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

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 “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2、根据自然科小论文富在文学性的特点,能够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句,结合上下文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评任任务: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1、2、3、4等四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一。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5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二。

学习内容:

9.高中生心里特征 篇九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

一、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实际—公元前476年)

(1)夏朝(约公元前21实际—约公元前16世纪):中国奴隶社会的建立时期。

(2)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3)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771年):中国奴隶社会的繁荣阶段。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西周的经济制度。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4)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前):中国封建制度确立时期。

政治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加速了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法家韩非子顺应社会变更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春秋后期,铁犁牛耕的普及,各国纷纷变法承认土地的私有制。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确立。

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形成。

二、封建社会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前):封建制度确立。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大统一时期。

政治上:秦始皇创立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文化措施和军事措施等方面。汉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和察举、征辟制。

经济上:丝织业发展,海陆丝绸之路开通。东汉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制铁业已发明水排。

思想文化上:秦始皇焚书坑儒,重用法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一个重法一个重儒,但其实质目的都是以思想的专制统一,维护和巩固其政治上的统一。

(3)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江南经济大开发并赶上北方的历史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上迁都洛阳,采取汉族地主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上改革鲜卑旧俗。孝文帝的改革,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的全面改革,不仅加速了北风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更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参见选修一)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4)隋唐时期(581年—到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政治上: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选官制度:科举制。

经济上:唐朝南青北白的两大制瓷系统。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在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文化上:唐诗繁荣。(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政治上: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时空界限打破,农村集市发展)边境贸易、海外贸易发展。

文化上:宋词元曲繁荣。

科技上:四大发明。

思想上:理学形成。

改革:王安石变法。

(6)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阶段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弱。

政治上: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经济上:制瓷、丝织业发展,商业发展出现了商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重农抑商、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上: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文化上:小说、京剧等。

中国近代史

(1)19世纪中期

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体现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开拓世界市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状况: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产生,首先在通商口岸出现了外国资本家创建的近代工业。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在此时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始生产。

民主革命:农民阶级兴起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特点,其侵略的特点表现为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并最终确立半殖民地半封统治秩序。

经济状况: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结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的舞台。

思想理论:康梁严的维新理论著作,形成较为完整的维新理论体系。20世纪初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并逐步形成了三民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

民族革命: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运动和农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发展为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3)一战以后

侵华史实:日本乘一战之机,出兵山东,占领青岛,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形成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经济状况:利用帝国主义大战之机,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个短暂发展的就会。

阶级结构: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理论: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传播,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民主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为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而争斗,经历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走到尽头。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在五四运动中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的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侵华史实: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1945年)。

经济状况: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初年较快发展的十年,抗战时期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民主革命:经历了五四建党时期,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国共对峙的十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战时期,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时期。)

思想理论: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

中国现代史

(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民主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确立。

经济建设: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49—52年)。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53—57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五计划制定,一化三改造。

外交方面:建国外交政策及成果。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成熟及其成果。

(2)探索时期(1956—1976年)

民主政治:文革时期民主法治遭到践踏。

经济建设: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召开。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58年总路线,人民公社化,大跃进。61年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

外交方面:70年代外交三大成果: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以来)

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

经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外交方面:坚持对外开放长期不动摇。新时期外交活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港澳回归。两岸关系。

理论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世界近代史

(1)14—18世纪: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4—16世纪),发展(17—18世纪)。

政治上:荷兰独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8年),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4年),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年)。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确立(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思想上:人文精神的复苏、发展、高潮。文艺复兴(14—16世纪)、宗教改革(16世纪)、启蒙运动(17—18世纪)。

科技上:以实验为特点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天文学革命、牛顿经典力学)。

阶级关系上:人民群众追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封建专制统治。

对外关系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英)。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化起步。

改革:宗教改革(路德、加尔文、英国)(2)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

经济上: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政治上: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在各国确立(俄、日、德、意),即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思想上: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产生。

科技上:达尔文的进化论;瓦特改良蒸汽机。

文化上:文学方面——浪漫主义文学(拜伦、雪莱)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产生。艺术方面——古典主义音乐(贝多芬)发展。

阶级关系上: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斗争(三大工运、巴黎公社)。

对外关系上:殖民扩张,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改革:1805年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1868年明治维新(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经济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科技为先导,垄断为组织形式,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政治上:垄断组织产生,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

思想上:列宁主义诞生。

科技上:爱迪生和电力广泛应用。爱因斯坦与相对论。普朗克与量子理论。

文化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产生(高尔基)。印象派绘画(莫奈)与音乐(德彪西)。电影与电视的出现。

对外关系上: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现代史

(1)20世纪20年代前后

社会主义苏(俄)联:经历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胜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新经济政策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

资本主义世界:一战后的稳定发展时期。

国际局势:战后经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国际关系的重新调整,20年代早中期国际局势相对稳定,但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打破了这种状态。

(2)20世纪30、40年代

社会主义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二战前,其工业生产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资本主义世界:经历危机后,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国际局势:危机使国际局势紧张动荡,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3)二战后到50年代

社会主义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改革。

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二大体系三大支柱)。日欧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被广泛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构建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

(4)20世纪60、70年代

社会主义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开始出现“滞涨”局面。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制度的建立,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兴起)。

世界格局: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多极化趋势出现。区域经济集团开始出现(欧共体)。

(5)20世纪80、90年代以来 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东欧剧变。

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世界经济格局: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全球一体化。

10.高中生心里特征 篇十

阮X,男,17岁,高二学生。他性格孤僻,不能跟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学习习惯差,基础薄弱,成绩倒数;目标意识淡薄,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另外他还存在一个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喜欢在厕所偷窥女同学。因此在班级,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接触,一段时间后,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时常发呆。

家庭情况:该生5岁时,父母离异,之后跟随父亲、后妈生活,经济条件不好。

一、主要问题

该生不仅是学习上的特困生,而且在心理、思想、行为、人格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由于学习成绩长期较差,且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逐渐变得自卑,甚至扭曲了价值观,进而养成喜欢偷窥异性的坏习惯。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生活方面

该生在童年时期遭遇父母离异,过早失去母爱,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因为事业、家庭均不如意,变得消沉、易怒、酗酒,经常打骂孩子。后来父亲再婚,后妈认为阮X是个负担,经常挑拨阮X的父亲打阮X。所以这种没有温情、没有关爱、没有安全感的生活让阮X幼小的心灵从此产生了阴影。

2.本人性格方面

每一个孩子来到世上都会产生极大好奇心,都有一种探索新知的冲动。所以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孩子都喜欢发问。该生自然也有这样的探索欲,但是因为他的遭遇让他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从父母那里得到解惑,因此就会形成偷窥的习惯。

虽然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获得别人的关注,但是他们通常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赢得群体的注意。该生在家里得不到重视,在学校因为成绩差,性格孤僻,一向被人漠视,所以他就可能产生这种病态的心理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3.学校教育方面

该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力,自信心严重不足,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茫然。上课很容易走神,惧怕回答老师的提问,不愿参加小组讨论,作业完成质量较差,所以老师经常会批评他,同学也不喜欢搭理他,久而久之他变得不愿意接近老师和同学。

三、辅导对策

1.家庭、学校联手帮助孩子重塑价值观

家庭教育的好坏对一个孩子能否健全、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生之所以会这样,首先是家庭的不幸造成的。所以作为阮X的老师,首先要做好阮X家庭成员的思想工作,齐头并进,一起为孩子营造充满关爱、友好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要努力纠正该生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方式及方法,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心理,拉近学生和家长的距离,消除隔阂,让孩子不再惧怕父母,重新认识父母,从内心意识到自己属于这个家庭并且很重要。

2.开展心理健康系列活动

偷窥心理是通过偷窥别人的隐私而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如果这种欲望超过一定的度,就会造成人格的扭曲。这种不体面、不阳光的.现象本不应该出现在学校这样纯洁的地方。

学校是充满正能量的地方,学生们都正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互相影响、互相感染、互相学习的力量很大。所以开展全校性心理讲座让所有师生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出现在校园不足为奇,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状态,所有人都应该成为传播正文化的使者,努力帮助已经出现这类问题的学生,使他们回归正常的轨道。其次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畅谈人生理想,互相激发,共同探讨有价值的青春,相互排解青春期的疑惑。通过相关学科的教学普及生理健康知识,当学生们了解了基本常识时,必然会缓解他们心中的疑惑。

3.有的放矢个性化心理干预

阮X的偷窥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有点成瘾,所以要想扭转仅靠外围的影响还不够。可以安排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在保密的情况下对他进行有针对性、有步骤的干预,这样“里外夹攻”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把自己的喜好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发现世界的真善美。

四、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阮X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首先,他能主动跟老师交流学习等方面的困惑,他诚恳的眼神让老师们看到了希望。课间时,总能看到他阳光的笑脸,三五成群和同学们一起聊天,能打开封锁已久的心扉,敢于与人相处,分享成长的喜悦,这是该生能够成功转化的保证。第二,学习上,虽然他基础薄弱,感到吃力,但是他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好转。第三,他以前对集体十分冷漠,经过转化,变得关心集体,关心同学。值日时,他总是非常负责,不愿班级常规考评丢一分;不值日时,只要看到教室有纸团、粉笔头等杂物总是主动捡起来。

11.高中生心里特征 篇十一

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今天,高中阶段的校园悄然出现了一种自发的体育群体。它一般是由几个爱好某项体育活动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有一些虽然是受团委、学生会或班级体育活动兴趣小组的领导,但大部分是一些不受任何部门管理的松散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以及对它们的调控与引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素质的培养,乃至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高中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应正确认识这种浅体育群体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作用,深入了解这种群体的特征,并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来加以调控和引导,使这些群体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并带动其他同学开展文明、健康的体育活动。因此,应树立全面的观点,正确认识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特征

一、高中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特征

高中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由于形成的基础、结构、规模、行为规范与学校组织的正式体育运动队有很大不同,因而决定了这些自发体育群体既具备了一般组织的基本特点,又有着与其他体育群体不同的特征。

1. 学生自发体育群体有着较强的行为一致性和凝聚力

高中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成员不仅靠的是情趣一致,而且他们的志向、个性也相仿。为提高自己的体育运动技能、满足一定的兴趣爱好或为战胜某一对手,获得一种竞争性的满足而聚集在一起的。因而这种情感的维系心理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既可以增强群体成员的义务感、荣誉感,提高群体活动的工作效率,又有利于促成群体目标的实现。当然,一旦这种凝聚力失去,学生自发体育群体也会随之而自然消亡。

2. 学生自发体育群体中总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

核心人物是指虽然未在学校或班级里担任学生干部,但在学生自发体育群体中却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学生。此类学生这种能力的形成并非是用强制手段迫使别人承认或就范,而是依靠自己较强的体育运动能力和娴熟的体育技术、技能以及与生俱来的调控才干,通过某种人际关系、感情关系逐渐在群体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使其他学生从内心对其产生敬慕,心甘情愿受其支配与指挥。这些“核心人物”在群体中会被认为是技艺超人、足智多谋,具有超人的胆识和品质,能够赢得大家的信任。因而,他对群体中的成员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和精神上的支配权,带领他们进行某项体育活动,从中得到某种宣泄、某种快乐。

3. 学生自发体育群体有一套颇有成效的不成文的奖惩制度和手段

任何正式的体育组织都有着明确的规则、规定和守则,依次来约束、管理和调控群体成员的行为。而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学生自发体育群体,却有着在人人利益相同、情趣和爱好相近上,由全体成员自发约定的非条文性守则与规范。这种规范是学生自发体育群体成员共同心理特点的表现和反映,与成员内在的心理需求比较接近,比较融洽,因而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它不仅对每个成员的行为起指导和调控作用,有时在某种场合甚至比正式体育组织的规则、规范作用更具有效力。

4. 学生自发体育群体对内有较强的荣誉感、对外又有强烈的排外性

由于学生自发体育群体成员的兴趣爱好、目标利益、价值观念有相同之处,因此群体的凝聚力强。大家紧密团结,共同对外,因而,很容易形成视其他同类型自发体育群体为敌对的观念。故尔,在体育活动中群体成员往往会狂妄自大,轻视对方;高看自己,小看别人;只看到本群体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弱点,更容不得别人善意的议论;并视群体荣誉为自己的荣誉,不容他人说三道四。同时,又因为个人在群体内地位的确定而担心受到外来人的干扰与排挤,因此产生强烈的排外意识。这些现象说明,高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还是较为片面的、狭隘的,有待于正确的调控与引导。

5. 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信息传递渠道既快速、灵敏,又易于上传下达

由于学生自发体育群体人员比较复杂(跨年级、跨班级),且经常主动与其它学校或不同年级、班级的其他体育活动兴趣小组进行课外体育竞赛,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交往和关系极为密切,彼此一呼即应,很快达成共识,使学生自发体育群体内外的信息交流极为迅速和畅通,而且准确无误。

二、学生自发体育群体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1. 学生自发体育群体能丰富学校生活,活跃学生课外体育生活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较为复杂的一项工作。学生在体育课中所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的巩固,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身体素质的保持和提高都离不开课外活动的巩固和提高。但是,由于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大多是在教师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这虽然有众多的好处,但却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中活动内容单一,形式机械,难以调动起学生体育活动的.激情。而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存在,不仅活动形式、内容多姿多彩,而且能使那些不善于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地投身于其中。这是因为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联系纽带是感情,这种感情的纽带将学生自发地联系到一起,成为一个集体。在这个集体里感情和兴趣掩盖了技术、技能的差距,从而使一些对体育活动持消极态度的人也勇于加入了体育活动的行列。学校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建立其主要结果是对各类不同体育项目进行认识、参与、交流和竞赛,这种活动过程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

2. 它是正式体育群体的补充

通过教育实践和教学活动观察,自发体育群体对正式体育群体的补充有两种意义:

(1)当学校师资、财力等各方面条件无力顾及某些学生所爱好的某项体育活动时,学生自发形成的体育群体以其特有的活动方式能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同时对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当学校体育训练经费紧张,某些项目学校代表队又无法坚持长年训练,或教练无法分身对候补队员进行集中训练时,运用学生自发体育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维系性和高度凝聚力对他们进行自我的、长年的训练,是保持体育成绩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3. 学生自发体育群体能促进正式体育群体的发展 由于正式体育群体和以年级、班级等不同类别的学生自发体育群体同时客观地存在,许多正式体育群体成员也是学生自发体育群体中的成员,他们不仅是最受尊敬、最有威信的人,也是两个群体密切联系的组织者。他们把自己在正式群体中所学到的技术、战术,会毫无保留地传给本群体的其他成员 ,使其所在的群体整体的水平都得以提高。当然,正式群体与学生自发体育群体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立和竞争,但这种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不会影响不同群体之间的友情,有时反会促进了正式群体技术的发展和优胜劣汰的人员选拔制度的实现,激励正式群体成员更加勤学苦练。

4. 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存在,既促进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主要活动是体育竞赛,这种竞赛不受时间、地点、经费、场地、项目和竞赛对象的限制,具有较大的广泛性和较强的经济性。只要条件合适,双方达成共识,就可以进行体育竞赛。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使学生将学到的体育知识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使竞赛对象和公众相互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自发体育群体在高校体育工作中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也有一定的消极因素,其主要表现为:

(1)它的高度凝聚力有时会影响学校正式体育运动队的工作;(2)某些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核心人物的权威性使他们产生了一种骄傲情绪;(3)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小集团义气性、排外性、竞争性易使个别学生丧失体育道德;(4)对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管理和导向不当,将对高校体育工作产生破坏性。由此学生自发体育群体作用的发挥,在于教育、控制和引导。有效地控制和运用学生自发体育群体是高校体育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调控和引导

对高校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调控就是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对学生自发体育群体施加影响,实行制约。使其向预定的正确方向发展,以达到为学校体育服务的效果。调控的核心是对人的调控。以往对人的调控以束缚人为主要手段,这种违反人们意愿的调控,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自发体育群体成员的反感,因而我们在对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调控中,应清醒地认识到对这些群体的调控并不是要将群体成员纳入到一种固定刻板的模式,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控的关键是看被调控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还有哪些障碍?应如何排除这些障碍?对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调控一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群体成员的调控。主要是采取多种措施对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成员进行激励、指导和考核,保证他们覆行自己的职责;二是对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组织本身进行调控,对组织的活动、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不断检查调控活动的情况,发现偏差及时纠正,以保证调控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 学生自发体育群体内各成员的调控

(1)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调控。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核心人物有特殊的威信,他们举止言行往往决定着整个群体的变化与发展,管理者要善于观察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这是调控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关键,该项工作做好了可以收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2)指导学生自发体育群体成员建立适合各人特点的长期和短期成效目标。

树立目标是调控学生自发体育群体成员行动的一种方法。人只有明确了奋斗目标,才会有动力、有勇气、有自觉性。在学生自发体育群体自订的群体目标之下,为群体成员制定一个个人训练成效目标,就是通过目标的激励促使群体成员自觉训练来达到一定的成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地努力。

(3)考核与选拔相结合。为学生自发体育群体成员制定了个人训练目标之

后,就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考核群体成员,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考核对象,以检验每个成员的训练目标实现程度。通过考核可以纠正实施目标中的偏差,让其主动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应将正式体育群体成员的选拔与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对学生自发体育群体调控的另一有效手段。

2. 加强对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组织的调控

(1)正确认识学生自发体育群体存在的客观性是对其调控的出发点。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应该认识到只要有正式体育组织的存在,也就有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存在。学生自发体育群体是学生体育意愿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学生的体育爱好和选择,因而我们不仅要正视它的存在和发展,还要像对待学校运动训练队那样予以关心、理解,深入调查,认真分析这些组织的活动特征,从而为全面有效地调控和引导这些学生自发体育群体

打下基础。

(2)对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预防性调控。学生自发体育群体在其活动过程中,往往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谓预防性调控就是在问题发生之前进行有效的调控,要做到预防调控,主要是应与调控成员一道参与制定计划和调控标准,设计有效的调控结构。经过多年实践,事实证明:以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和被调控者共同参与制定的自发体育群体发展规划、标准和调控结构,学生自发体育群体成员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学生自发体育群体容易产生的问题很多在发生以前就被消除了。

(3)体育群体调控与自我调控、灵活调控相结合。除了学校对学生自发体育群体的调控

上一篇:XX镇计划生育协会2012年“生育关怀”行动工作计划下一篇:神奇的汉字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