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一小学习吴正宪教育思想有感(共8篇)
1.兴隆一小学习吴正宪教育思想有感 篇一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真心与儿童做朋友》有感
山丹县南关学校
李永全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阅读了吴正宪老师写的《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这是由“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收集整理,就正宪老师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儿童数学到底“该让孩子学什么?该让孩子怎样学?学什么更有价值?”等教育观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从中感受良多。
40多年的小学教学教育实践真切地诠释了她的“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思想核心,实现了她的“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的工作目标。从教这么多年,吴老师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她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理论认识和课堂实践,原有的观点不断生长,创意的新点层出不穷。尤其是吴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实践经验,带给我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永葆童心,就是让老师的心更贴近学生的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们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做孩子的朋友,永葆童心,世界在我们面前将永远是灿烂的阳光。”是啊,学生的心灵世界天真、快乐、美好,与成人老师有一段真实的距离,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理解教师,那么教师应调适心理距离走近学生,以学生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
教育教学中遇到任何状况时,老师先不要急着加以评判,而是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教育效果一般不会差。所说的“永葆童心”,就是指老师能将心更贴近学生的心,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
二、培养自信要给学生重新跃起的机会
“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从儿童来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好的东西。”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找出闪光点,也要让表现不如老师所期待的学生感到体面。
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发自内心地说自己的话。老师也要学会说儿童能听懂的话,通过师生话语对接将儿童语言巧妙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的不只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自信,让学生有重新跃起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上进。
三、小学生该学属于他们自己的儿童数学
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文化力量,它不仅在科学推理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决定了大部分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塑了众多流派的绘画、音乐、建筑和文学风格,创立了逻辑学。
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也力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得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作为学习数学的年龄最小的小学生群体,他们应该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呢?吴正宪老师的讲学让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明晰。
学生要学能听得懂的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的话,用儿童的话语系统来解释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学动手做的数学。“在做中学”,做过就理解了;学“不太严格的数学”。吴老师特别强调“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这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耐心等待,“不求全”的思想留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吴老师的数学教育价值观认为:小学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和规律,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吴正宪老师用真心爱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用人格感化学生,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用实际行动做到了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
吴老师追求的是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她以“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依托,为学生创造喜欢的数学课堂。在吴老师的课堂中,处处是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失败者”的角色,她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吴老师课堂教学风格中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唤醒什么?唤醒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新的知识。所以,吴老师的追求的是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更是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时刻要让学生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数学的看问题、数学的想问题、数学的解决问题”。
课改在深入,教育要创新。吴老师的著作让我深刻认识了小学数学教育的丰厚内涵,提升了站位,开阔了眼界。我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名师专家引领我们成长!
2.观吴正宪上《问题解决》有感 篇二
《问题解决》视频让我领略到吴老师课堂的魅力,感受颇多。吴老师的这节课采用的是复习旧知导入的方式,简洁明了。应该说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没有任何困难,但是吴老师没有只局限在让学生解决问题,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收集数据信息,然后变成用文字记录,让学生阅读文字理解题意,紧接着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用图示表示出题目的含义,还帮助学生复习了加法的意义。
首先是根据教学内容她设定了清晰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当吴老师认识到本节课内容让学生计算出结果这个目标达成问题不大时,她改变传统的两步应用题教的“例题教学—归纳方法—记住类型—操作训练”的教学模式,把主要学习目标定位在过程与方法上。学生在学习两步应用题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习遇到具体问题时如何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主动分析问题,如画图、辩论,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是十分新颖合理的。
其次是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的进行,师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有序。课堂上,她能将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渗透给每个学生。课始,吴老师先从情景中引入,猴哥哥摘7个桃子,猴弟弟摘4个桃子,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分析题意等活动,如: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再想一想的过程中,使学生建立起在解答实际问题时的审题、解题思路。在通过回头看,找到知识的前后联系,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并通过画图的方法有效帮助理解题意,是正确明题意,正确解答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解题过程中画图的策略。这样的导入特别扎实,为接下来探究新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她能充分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中的错误资源。在求一共采了多少桃子时,有的同学得出7个。吴老师利用小小辩论会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在争辩中理解问题,使错误学生更明白自己的错误原因。并进一步巩固解题的方法。在做练习时,当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时,吴老师并没有指出错误原因,而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在自己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错误,同时明白原因,及时改正。使错误资源成为学生掌握解答问题方法的有力手段。
最后是教学效果较为显著。通过吴老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气氛热烈,学生的收益较大当堂的问题能在当堂解决,并且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课堂接近尾声时吴老师出类似题目:娃娃12元,汽车比娃娃多8元,一共要多少元?学生也能很快的说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并能算出答案。很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纵观吴老师《问题解决》的整堂课,吴老师没有因为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朋友而降低对他们思维的训练。不仅仅是让孩子会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更是要让他们明白知识的内涵,真正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这堂课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没有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热闹场面,但是,我们看到了孩子们静心思考后的豁然开朗,看到了孩子们从不会到会的学习历程。自始至终,吴老师一直将孩子们推在前头,出现错误了,不要紧,让孩子去追问孩子,在相互碰撞中,问题解决了,数学思想也渗透了。在由形象到抽象一步步的过渡中,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们从中还能看到一个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充分的尊重和关爱。吴老师这节课上,特别关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第一次让学生试着将分析过程记录下来时,吴老师给出的时间很充分,在我看来甚至有些长,其实她是在等待那些有困难的孩子;后面的交流中,我发现她将很多机会给了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说错了也没关系!”还有课堂上响起的那3次掌声:第一次掌声送给了那些正确的同学,使这些学生感到了成功的喜悦。第二次掌声送给了那些出错的同学。“做错了有什么好鼓励的!”这是一般老师的一般处理,而吴老师却说:“虽然你们几个做错了,但通过你们与同学们的交流,自己修正了意见,我们应该把掌声送给你们。”第三次掌声送给那个一直坚持己见的小女孩。吴老师这样的评价,不但保护了出错学生的自尊,而且是对这些学生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积极与同学交流的学习态度与探索精神的充分肯定。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吴老师不但爱那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也热爱那些聪明的好学生,我想这应该是师爱的最高境界,值得每一个在职的和即将走入教师行列的教师学习。
3.听吴正宪老师《搭配》一课有感 篇三
4月3日至4日,在厦门第六中学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五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零距离”聆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朱乐平、徐斌、徐长青和李上余几位老师的讲座和精彩的数学观摩课,听后感触很深。尤其是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搭配》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名师之所以与众不同,即在于他们能想别人所没想到的,却能被别人所理解,并佩服而拥护的;他们具备的教学风格是别人所无法模仿的,但可以欣赏,并值得思索进而探索的。那么吴正宪老师的《搭配》也是同样。吴老师那种大气浑然、温文尔雅的教学仪态——看到名师站在讲台上的姿态,我们就懂得身为名师所具有的那一种自信。吴老师的课自然轻松,没有课件,也没有音乐,只有一支笔却让我感到了数学课的真实性。整堂课下来,学生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当吴老师喊下课时却没有一个孩子起立,“老师,不用下课,我们接着上。”,“老师,您再给我们讲讲吧”。下课了孩子们却不愿离去,因为吴老师的课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老师,这是我听过最有趣的数学课”,“老师,您再给我们上一课吧!”“老师,您什么时候再来厦门”,“老师,您能给我写信吗?”“老师,我要到北京看您”……这是松柏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对吴老师说的,发自内心的真诚。吴老师的课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我不禁思考着……
“聪明的语言像钥匙,简单几句就能让对方心悦诚服;愚蠢的语言像噪音,满满一箩筐,却让对方心烦意乱。”教师智慧的语言更是如此:像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像火炬,能照亮学生未来的道路;像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吴老师的教学语言正是如此:虽没有美丽辞藻的堆砌,只有朴实无华的真诚,却处处显露着智慧。“别着急,慢慢来”,“没关系,你再想想”,“讨论之前,你要先思考,有了想法你才能和别人交流”,“我们要懂得倾听,看看别人比我们好的地方”。吴老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只是学生的学习的向导。她的课如和风细雨,有的只是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是的,当一个老师挚爱教育,用生命上课,怎能不让学生感动、喜欢。课堂上吴老师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关照课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吴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让每个学生有尊严的留在集体中”,让全体学生跟上集体的步伐,不知不觉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并把我们也带到了数学教学的崇高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讲上衣与下装搭配时,有一个学生自始自终坚持他的观点,吴老师此时此刻并没有放弃反而表扬他: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想到别人没想到的”。鼓励他上台展示,让其他的孩子来帮助,终于引导孩子走出来看到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在拓展算法时,她又用一个“刷”字引起学生更浓的兴趣,来学习接受知识。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正如她在报告中所说“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善待、读懂,学会期待”。
教学时她打破教材整齐有序的设计,在黑板上把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衣杂乱无序的贴在黑板上,“要选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衣进行搭配,你有几种方案?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可以写字、画图、标符号,关键是让别人看得懂”。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个特色。在汇报时,学生呈现了不同的搭配方法。吴老师让想出一种方法、两种方法、三种方法、六种方法的…到台前来,当“我们把思维的权力下放给学生时,学生就会还给我们一份惊喜”。有的学生用语言叙述、有的学生很了不起用不同数字表示不同衣服,“代替”的思想出现了,还有的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很清晰明了。吴老师着重让有序表示出
6种搭配方法的孩子大声把自己的方案念出来:短衣和长裤、短衣和短裙、短衣和长裙,(念到这儿时,老师让大家长出一口气:哎…。大家都大笑,其实这笑声背后蕴藏着吴老师的别有用心,让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有序排列的思想。)长衣和长裤、长衣和短裙、长衣和长裙。(老师按次序把两件上衣贴在上面,三件下衣贴在下面,然后让学生连线搭配)吴老师问其他有遗漏搭配的学生,为什么会有遗漏或用时间很长也排不好呢?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谈话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悟出了原先的排列“乱”无序,要想搭配全就要有序的搭配。接着让学生伸出三个手指头,对准黑板上的短衣往下“刷”下来,对准长衣往下“刷”下来,出现了两个3,学生马上说出2×3=6,接着老师又问,如果是4件上衣呢?(三四十二)8件上衣呢?(三八二十四)。接着,又让学生从下往上“刷”,出现了三个2,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搭配。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一句算理、一句概念(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只是学生自己的儿童语言(乱了、漏了、全了),数学建模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完成了。
让我最为惊讶的是学生汇报阶段,是吴老师设计的汇报兼深入研究阶段,也是这节课与众不同的阶段。本来,正常情况下,我们也会让学生到黑板前做汇报,即学生拿自己的作业到台前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展示完后即刻会回到座位上。吴老师却将深入研究环节与汇报合二为一,作业有代表性的八位同学与吴老师在讲台上一直共同展示,改正、研究,整个活动过程持续24分钟之久,直到研究下一个“吃饭”问题时,学生才回到座位。此时,我不由地担心起来:台下其他学生怎么办?我根本就没有勇气让不同搭配方法的学生同时上台来介绍自己的方法。我想,首先我会被学生的阵势的吓慌,不知道怎么去安排余下等待介绍的学生位置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去组织他们的纪律;其次,我想我应该会被这样的局面打地手忙脚乱,我也一定分不清教学的步骤了;当然,如果要我再去关注没有参与介绍的学生,并且还要将他们安排到课堂讨论中去,那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且那还不是我自己教的班级。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所有的学生是那么地专注,那么地投入,没有一个学生因为位置不同而出现走神或捣乱。课后吴老师的回答,彻底解开了我的疑惑。“你们可以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坐着,不用总是把手放桌上或别背后。”这已经是吴老师课堂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了,“几个学生台上展示交流,其他学生台下倾听”,所有同学已经成为习惯。吴老师说,这样学生和老师在一起的方式,正是很好解决师生关系不平等、难以平等对话的问题。“生坐着舒服了,上起课来心里也舒服”。这样做,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必然会倍增,学习效果也会更好。从这里更能显示出吴老师有效的课堂组织管理,以及精湛的学科教学技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4.兴隆一小学习吴正宪教育思想有感 篇四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韦光焰
1.做一个善良的使者
这世间的角角落落,多会有善良的人、善良的心。想起春天的天空下,蒲公英的种子,借着微风的力,就飘向田间的角角落落,落地就生根,生根就发芽,然后开出一片灿烂金黄的花。那个善良的心,也会像这样朴素的种子,借一股东风,让最美的花,开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朱成玉《善良的种子》)
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做人、就应该做个好人,做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心中有爱。教师更应该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使者,就如蒲公英一样,在学生心中播撒善良的种子。
有一种善良叫“理解” 有一种善良叫“尊重” 有一种善良叫“博爱”
在我们实践的教育经验中会发现学生善良的心很容易被老师,成人的感染,但伤害也许发生在不经意间,可能一句话,可能一个举动,也可能一个眼神。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让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感动学生、影响学生的前程与发展。让我们在学生失败的时候送上一个温暖的眼神并给予真诚的帮助,在他们成功的时候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在他们痛苦的时候送上一个关怀的拥抱,在他们有困难思维时候伸出一双温暖的手„„.这些都是小事,但为人师者应“不以善小而不为”。愿我们都能为善良的使者,为孩子送去知识的同时播撒下善良的种子,总有一天这颗种子发芽、开花!
2.热爱数学是教育的智慧源泉
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数学和蔼亲切,数学生动活泼,数学耐人寻味,数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周期现象的特写;孙行者,者行孙,孙悟空的名字便成了排列组合;“曹冲称象”触摸到了等量代换的脉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展现着极限的定义;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成就了游乐场里的翻滚过山车„„ 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决定了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必然需要智慧,需要思考。而数学教育的任务正是教育者要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演绎成学生感兴趣的、可以接受的,又不失数学本质和数学价值的形式,并展示给学生,数学教师应当用有效的方式启发与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并使他们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兴趣,学到有用的东西。
儿童学习数学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他们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来的习惯了的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并不在意,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创设儿童学习的生态环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5.兴隆一小学习吴正宪教育思想有感 篇五
最近读了吴正宪《创造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一书,此书有吴老师的人物小传、教育思想概述、课堂实录、专家评述和吴老师的课题研究,文字通俗易懂,内容有图、有故事、有真实的课堂例子,并且内容对每一位数学老师(不论教龄长短)都非常适合。
其中,主张的“把数学变得容易些”这一点说得非常好。对于一节数学课来说,我个人认为:这一点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的重中之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真的碰到了不少学生有这样的问题:“我不喜欢数学,数学太难学了,尤其不愿意做应用题。”而我们的数学老师总会对学生说:“数学像一条链子,一环紧扣一环,要学好数学,必须把每一环的知识都扣好。”但是我们老师又有没有想过,数学教师的教学也会导致学生一环紧扣一环地产生以下的现象:数学太难→学生望而生畏→不喜欢数学学习(或根本听不懂而没办法学)→数学成绩不理想。因此,“把数学变得容易些”是我们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首先,教师自己要充分去备课,把“人为的拔高”降低一点,我们数学老师都知道应用题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老师感到不好教,学生认为不好学,再加之人为制造的难点,更让孩子们不知所措。如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学校有8多红花,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多少朵?学生很快列出算术:8-3=5朵,但我们老师却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请同学们看图列式并说清算式的意义。本是一道很简单的算式,却让七八岁的孩子说出一大堆令成年人都费解的道理,自然使孩子心理上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这样的数学课怎么会令孩子们喜欢呢?
其次,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容易对学生来说就是具体、熟悉而不是抽象陌生的。要想使数学变得具体、熟悉,就要让孩子们从身边的生活中去具体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数学。如 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有趣的拼搭”的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巩固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特征,还知道了它们在拼塔中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在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活动中,增加了对数学学科的喜爱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善于合作的情感和学会合作的方法,孩子们在数学时间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数学具体了、看见了、摸的着了,数学熟悉了,它就在我们的身旁;实现变得容易了有趣了,孩子会不喜欢吗?
6.兴隆一小学习吴正宪教育思想有感 篇六
福源小学李彦萌
通常人们提起数学课好像就是“计算、逻辑、严谨、科学”,此外再无其它印象。近日有机会在滨海新区塘沽大剧院观摩了全国小学数学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课《估算》,才感觉原来数学课也可以如此美妙,吴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唤醒了数学的生命,也唤醒了数学课堂的生命与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很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即生活情境——数学问题——探究解决——生活问题,既让人看到了数学的核心——“问题”所在,也让人们看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这不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既理解了数学,又训练了思维,而且使得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发展。
7.兴隆一小学习吴正宪教育思想有感 篇七
蚶江镇第二中心小学邱扬扬 以吴正宪《商不变规律》为例
(一)齐天大圣图片导入
吴老师:谁的笑是最聪明的?(猴王的笑最聪明的)由简单的几幅图片渲染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挺耳熟,但是由于吴老师独特的语言表达与肢体面部表情的生动风趣使人觉得还是很有趣。所以有句话说的好:老师同时也要是一个最好的演员!朝着奥斯卡影后的目标前进!在这一环节板书出第一组商不变的式子:6÷3=2;60÷30=2;600÷300=2.(二)出示一个坐标统计图(图1)
由学生自己解读这个表格。生1:2×5=10;生2:2支10元,4支20元等等。由此引出第二组商不变的式子:10÷2=5;20÷4=5;40÷8=5。坐标统计图我第一次听到这么完美的解释,全部由孩子来说,吴老师点拨。所以说教师的点拨功能,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能力很重要,话少并能一语击中要害,这样的技能我想锻炼,但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路,毕竟读了这么多年的书都是沉默过来的。鲁迅说的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人都是不想死的,至少我想快乐的活着。金口开了缺没料好无奈。
(三)自主写一组商不变规律的式子。
这里的自主吴老师做得太棒了。选三组板书在黑板上,并且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先其他同学解释为什么商不变,并由班上其他同学提出质疑。这些过程三言两语我写不出来,只有看过的人才有印象,什么叫拨动孩子内心的知识琴弦,弹奏了一首美丽的大合奏曲。有这样一句话说得不错:只有亲自去写了、做了、说了,你才会有印象,因为听,有点梦幻,左耳进右耳还可以出,这对孩子也一样道理。但是我在教学的时候有时候还是经常忘记让学生自主起来,由于不熟练内容或者本身各种教师技能不熟练等原因。
(四)PPT出示学习建议:
独立思考:写出你的发现;小组交流:说出你的发现;吴老师巡堂,5名学生上台讨论。并且陆陆续续又叫了几名同学。吴老师把整个班级写出的规律分成了三类:窗外、窗台上、窗内。又让班上的同学对照自己写的规律并判断自己是属于哪一类的学生。这个过程吴老师上得很生动有趣。也是课后孩子们认为最印象深刻的一个环节。
(五)得出结论
PPT: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并前呼后应:原来齐天大圣他笑得最聪明,他利用了商不变的规律成功把小猴们忽悠了。
听研讨后记录:1.课要放大重点,有取有舍,忍痛也得割爱。(比如对0不处理)
2.数学课要教着今天,想着明天。
对本课感想总结:吴正宪老师魅力所在:
1.对教材熟悉。
2.对学生这个群体的热心,也就是天生喜欢孩子的心,从上课时的吴老师的眼睛里就看到了满满的童真。
3.吴老师本身的人格魅力,舞台表现力。(这需要自身知识的博大精深,词汇量不够就没法吸引孩子的目光。)
8.兴隆一小学习吴正宪教育思想有感 篇八
数学在许多人眼中是枯燥无味,是难懂的。可是,在她的眼中,在她的学生的眼中,数学却是美的,却是有意思的。但是数学的美是隐含的美,是不会自发地起作用的,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地挖掘它的美------而吴老师就是这数学美的一位挖掘者,是一位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学习、实践、思考去创造数学美的人。
我刚刚参加工作后就亲眼目睹过吴正宪老师上课时的风采,听了她的课,听到她的报告,我才知道在小学数学这块土地竟然还有着如此精彩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书店里看到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带着兴奋与疑问借了这本书。拿到这本书以后,我的第一想法便是:这本书里会写些什么?看了许多数学方面有关课堂教学的论文或是教案什么的,也看了一些伟人的著作,也许是自己的孤陋寡闻,却没有看到过有关哪位小学数学教师所写的非专业性理论类的书籍。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一页一页地看着,吴老师所写的字里行间里书写着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显示着吴老师那独特的智慧,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数学教学的精彩例题集锦,读起来是那样地亲切,想起来是那样地有趣,又感觉是那样地实用。
吴老师从十六岁起就开始参加工作,正如吴老师在文中所言:当我的一只脚刚刚踏进青春的门槛,另一只脚还流连于在做学生的纯真时,就已经开始承担起成人的重任,小小年纪的我多么希望能在求学的征途上继续学习深造,汲取营养,然而,儿时,上大学、当科学家的美梦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吴老师的话,使我不禁想起大专毕业刚
参加工作的自己,那时在面对学生时,自己想着的是:我好想当学生。如果不是时代与家庭的原因,或许自己至少可以再多上几年学,不至于现在虽然是函授学习,但只觉得是在瘸着腿走路。
吴老师为自己曾是“文革”中的初中毕业生,而抱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念,对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头,要乐于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吴老师不仅想到,而且,吴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做着。为了学习,她曾有一段时间,在每天早上天未亮,就把睡梦中的女儿唤醒,从居住在(北京)的东直门的家乘车把孩子送到天坛幼儿园,再骑车疾奔朝阳区幸福村的中心小学,听马芯兰老师的第一节数学课。然后,再疾车返回坐落在天坛北门附近的锦绣街小学上她的两节数学课。白天紧张地工作,晚上再静下心来反思,作笔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作为一名母亲,吴老师没有想太多,她只是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行动着,而在教学伊始的我在思想上却是一个漂泊者,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现在想来,如果不是遇到吴老师听到她的课,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美,我还真不知道自己走在了一条数学教学之路中,为吴老师对工作的执着而感动,为遇到吴老师而感到庆幸。
如果在三十五年前,吴老师的工作仅限于此的话,想必如今她也不会成为国家级的名师。吴老师总是在繁忙工作之余还坚持着不断地学习。吴老师这样想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别人的方法和经验,有所取舍,有所发挥,有所创新。就像蜜蜂采百花酿蜜一们,要善于汲取百家之长。”吴老师不仅大量阅读教育杂志还读有关教育的其它书籍:如《实践论》《智能与测量》《学习与教育心理学》、林崇德的《智力发展与数学学习》,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中国通史》等。吴老师不仅从书本中学习,还提出拜名师、向身边的教师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学习,甚至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样,才能不拒细流,海纳百川。
怎样才能产生“源源不断地泉水”?现在想来,在吴老师那里其实早就有了答案:只有具备终身学习愿望与行动,才有可能向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泉水。
【兴隆一小学习吴正宪教育思想有感】推荐阅读:
兴隆乡警示教育活动实施方案09-11
万宁兴隆温泉导游词06-22
实验一小11-07
安全一小课范文09-20
驾照考试科目一小技巧方法07-04
兴隆中心小学综指与平安校园创建领导小组08-07
鸣皋镇一小安全工作总结06-16
竹园一小安全隐患排查情况简报08-03
第一小学工会工作总结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