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产(精选7篇)
1.历史遗产 篇一
城市是一个结构功能比较齐全的生态系统,城市建设是伴随着科技与经济发展不断更新与发展的相关因子,它是一个人与自然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城市建设的过程不同于自然界自然演替的过程,城市建设加入了太多人的因素,所以在漫长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民创造了大量珍贵的城市历史文化,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应该立足于它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中华民族有着上下5000年的悠久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具备宝贵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然而某些城市建设项目时往往做了错误的取舍,以毁坏历史遗迹为代价的建设得不偿失。如何正确处理城市化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公民内心自发所应承担的一份责任。继承、保护和发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时代向我们发出的呐喊,其本身是推动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是我们社会文明晋升的一个阶梯,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与现代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
2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2.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时间与岁月在城市里留下了痕迹,历朝历代的精髓就体现在历史文化遗产上,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衍生与依托,是一种文化的沉淀与积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在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文明发展的文化命脉。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度概括,也是一个城市自身内涵高度提升的展现。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仅是要建造高楼大厦,建设繁华的商业区,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建设高性能的社会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建设良好的生态园林与城市文化、社会文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形式众多,保护文化遗产不是与城市现代化建设背道而驰,不是守旧,而是对我们祖辈先进的文化财富的继承与发展。而且这势必将会更好地宣扬一个城市,城市有其共性,而个性将会促使一个城市风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对构建其个性的必要手段,是打造一个城市特色的内在推动力。舍弃一个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去增加大量的城市现代化符号,无疑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从这个角度讲,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建设特色城市提供了一个内在基础。
2.2城市化建设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创造了更好的平台
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随着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势必将会由现代化城市符号的建设逐步向经济、生态、文化各方面的综合竞争,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科学合理的走向。科教兴国、文化兴城,文化发展是城市建设面向未来的一种战略决策,在国际上许多城市的文化发展战略做出特色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英国的曼彻斯特作为老牌工业城市,由于工业对资源的长期利用及工业发展的衰落导致城市发展变得也极其缓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新世纪提出将其建设为创意文化之都的发展战略。根据城市发展文献的总结不难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城市建设化进程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城市居民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遗迹与历史文化的追溯越发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情感需求,是当地城市居民对城市的一种归属感,而这正是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所提供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与城市建设具有一种相关性。从这一层次上讲,城市化建设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经济基础、发展条件和机遇。
3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
3.1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目前,由于大规模的建设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城镇,旧城棚户区改造等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活动,导致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城市要发展就也要先修路,由于部分路段通路在规划中需要通过一些历史遗迹,导致大量历史人文资源的破坏甚至丧失。究其本质原因,我们可以总结基本的4点:城市规划设计对未来的前瞻性不足;各保护部门体制不健全与管理的混乱;保护力度不足与部分部门监管缺失;施工方保护意识淡薄与利益驱动。
3.2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未来管理办法
2.加拿大力保历史遗产 篇二
从现代化的魁北克国际会议中心向东步行两三分钟,即可见3米多高、7米多厚的灰色石头城墙,被约4公里长的城墙环绕的,就是198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魁北克城老城区。穿过窄窄的肯特门,时光仿佛一下子倒退了数百年。凹凸不平的石街,斑驳陆离的墙壁,漆黑无语的炮台、细碎从容的马蹄声……连空气里都有一种城墙外所没有的奇异的味道。
1608年,法国探险家尚普兰始建此城,此后150年,这里一直是新法兰西的首府。1759年法国败给英国,新法兰西易手,之后魁北克城被英国人统治了108年,直到1867年加拿大立国。
历经400年沧桑,魁北克城已发展成一个人口七八十万的大都市。而约占全城总面积5%的老城区,有幸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那里有一半的建筑都是1850年之前兴建的。1608年兴建的皇家广场、1759年设立的英法大战的战场公园和建于1886的魁北克省议会大厦等,无数座历史建筑风物依旧。顺着曲折的小街前行,就像走进历史的画廊,每一砖,每一瓦,每一个门廊,每一块招牌,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陪同我参观的市旅游局导游沙伦女士说,1875年因为商业发展和城市扩张的需要,有人提出要把失去防御价值的古城墙拆掉,但遭到总督的干预。
从保住古城墙起,慎“拆”就成了魁北克城保护历史遗迹的重要原则。城市的扩张只能在墙外进行,墙内的城市格局则不能有任何改变。街道可以修补,建筑可以加固,但要尽量用可用的旧材料,“整旧如旧”。屋内可以进行装饰装修,但房屋大小高低颜色外形等严禁改动,古建筑一旦列入保护范围,谁也不许动,简单拆掉更是绝对禁止。
数年前,市政府将古城内一座废弃的教堂卖给了一位房地产商,条件是他要把教堂改造成一座宾馆。这位地产商后来发现,改造教堂比拆掉重建成本要高很多倍,于是偷偷开始拆教堂,结果他被以破坏文物罪送进了监狱。
魁北克城人留住文化记忆的方式有时很独特,很有创意。在皇家广场附近,有家宾馆是在1659年左右的一座旅店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其建筑设计风格、用材都与周围17世纪的古建筑极其匹配,和谐相容。更让人称奇的是,建筑师还巧妙地将废墟设计成了地下一层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从废墟里找到的瓷器、衣物碎片、纸张地图以及枪支炮弹等加以精心组合,嵌入每层精致的橱窗里,还配上了详细的文字说明。整个宾馆因为这种博物馆的氛围而显得更加雅致。
沙伦女士不无骄傲地说,魁北克人特别崇尚循环使用,建筑也不例外。在战场公园附近,原有一座建于1867年的监狱。1970年闲置后,被改造成了魁北克美术馆的一部分。
正在魁北克城参加世界遗产大会的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深有感触地说:“魁北克城是古城整体保护的典范,值得世界许多城市学习。只有尊重祖先留下的一砖一瓦,才能真正做到弘扬自己的文化。”
童明康打比方说,将古城、古建筑拆了重建,如同把遭虫蛀或水渍的古画撕了,再请人仿画,但仿画的那张价值就不一样了。
可是,看看我们国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随意开发珍贵的历史遗产,名义上是保护,实则是在破坏,它们一旦融入人为的因素,就将不复原样了,就失去了其特有的历史意义。
3.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篇三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一笔伟大的文化财富,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他作为城市的集体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文明,是城市历史的一种延续,它像是一条纽带,将城市的过去、现在、将来串联起来,使得城市的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得以延续。
然而在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常以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的丧失为代价,近年来,人们在经济上大获成功的同时,正日益意识到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如没有灵魂与精神的生命体,是不健全的。因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共识,但在当前保护工作中、观念上的含糊与行动中的种种误区又使得保护工作举步维艰,甚至适得其反,造成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开发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并存,使得保护工作陷于一种两难之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刻不容缓。
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全民性质的工作,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需遵循四个基本条件: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以及可持续性。
原真性。联合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所提倡的标准是原封不动的保存,即冻结保存。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保证是真实的历史原物,要保留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和面貌。在后期的整治中尽力做到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修旧如旧”原则,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以求达到还原其本来的历史面目,使遗产能够“延年益寿”。
整体性。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性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环境。对于历史的街区和古城,要保留其整体的格局特征,还应包含其文化内涵和形成的要素。
可读性。历史遗物均要留下历史的印痕,我们可以直接读它的“历史年轮”,可读性即使在历史的遗存上应该读出它的历史,就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痕迹,不能按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就不符合可读性的原则。
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表现在保护历史遗存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可持续性还表现在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首先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继续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为博物馆等,作为景点要慎重,防止破坏。
以下具体阐述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1、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街区,又称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地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规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1977年12月,《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实体予以保护的同时,还要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允许出现新的建筑物,但风貌上不与原有特征抵触,新建筑的加人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过程。
历史街区的保护界限划定必须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土地使用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层 面对保护进行限定,使保护扩大到整个城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划定应符合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及风貌完整性原则;
2、范围划定要考虑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实施环境整治,特别是政策实施的便捷性,规模不宜过小;
3、考虑保护管理的可操作性,保护层次设置不宜过多。
4、历史街区保护界线的划定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定位:
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的现状用地边界;
在街道、广场、河流等处视线所及范围内的建筑物用地边界或外观界面;
构成历史风貌的自然景观边界。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的划定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是苏州古城内保存较为完整、具有典型苏州传统格局、水乡风貌特色和文物古迹相对集中的、以居住为主的街区。该街区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特征,有较完善的历史环境、事件,保护强调外部整体环境风貌,内容上,不仅要保护物质形体,还要保护历史文化内涵,如民风民俗、传统商业、手工业;空间上,不仅要保护历史街区本身,还要保护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景观环境,以及绿化、水体等划定保护范围。
第一级:沿街沿河风貌保护地段
一纵四横,五条河路两侧一至两进范围内地带。保护范围面积为8.68公顷。这类地区基本的保护原则是:
普遍保护沿街沿河风貌。以沿街沿河为平江历史街区重点保护地段,严格控制沿街沿河的建设活动,尽量保持原有的建筑形式和风貌,并对不符合风貌要求的违章乱搭建的建筑和设施以及一些物件整治和清理。
保护整体空间环境。以沿街沿河室外空间环境为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室外环境设施,包括桥、栏杆、河驳岸、水埠、船鼻子、古井、铺地和古树名木绿化等。整治和清理不符合风貌要求的设施,特别注意其空间环境的传统氛围的保护。
逐步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居民室内设施,在满足风貌要求的前提下,使居民室内设施现代化,重点为居民的卫生环境设施。解决居民的卫生设施和保护区的污水排放和处理,确保河水的洁净。第二级:平江历史街区
指平江街区内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沿河沿路建筑,古宅院、庙、观、祠堂、园林等,这一级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范围面积为23.83公顷。这类地区风貌已有一定程度的损坏,部分民居已修建或改建,但该地区传统街巷和民居相对较为集中、连片,其中许多属历史保护建筑。
这类地区的保护整治有两个层面的要求:
从风貌层面上。首先要求恢复原有立面风格(包括第五立面——屋顶的形式),其次要注意与14处文物、古建筑风貌的协调;
从生活设施改善层面上。要注意改善民居的内部环境以求适应现代化的生活要求,同时还须注意通过协调、维持其原有生活氛围和旧的邻里关系。第三级:平江历史风貌保护区
这一级保护区包含了整个平江街区。保护范围面积为42.94公顷。
4.历史遗产 篇四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是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文物、遗址。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安定区(An Ding)位于甘肃省中部偏南,为定西市市委及重要党政机关驻地,也是定西市经济、文化中心,距省会兰州仅9公里,为兰州“东大门”,因此被称为“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也是古丝绸之路通往河西的重要通道,区境古时常设驿站、关卡,足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安定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境内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后世先后有汉、戎、吐蕃、羌等民族居住,文明的发展与碰撞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境内先后发现不少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汉代古村镇遗址及多处汉墓群遗址,并出土过新莽时期“新莽权衡”和汉代古钱币、汉代陶、铜器等,还发现许多古代城址、驿站、将台、寺庙等历史遗迹,兼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众多优秀文化遗产,如元至正年间“扬威征行义兵万?府印”、“金写西夏文经卷”等。安定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十分丰富且独特的。有在当地最为盛行的传统文娱活动“社火”(当地人称“秧歌”)。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眉胡子”(当地方言音mi hu zi)、小曲子,以及秦腔。还有当地民间流传较古老的而又广为流传的“皮影戏”(当地人称“灯影子”)。安定区民间剪纸艺术也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还有许多当地代代相传的歌谣、谚语、,都能如是反映安定区的历史文化、认识态度和自然地理原貌。许多颇具传奇色彩但又不失地方风情的民间传说和轶闻、古人题句和诗作都能从某些侧面反映安定区乃至整个陇右的历史地理文化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于是,安定区文化遗产的了解、发掘、保护和研究是十分重要和现实的。
安定区已知文化遗产简录
一、物质文化遗产 1.新时期时代
(1)庙梁遗址
位于安定区石峡湾乡三岔村庙梁,为甘肃仰韶文化半山类墓葬遗址。文化层厚度1~2米。出土彩陶9件、石斧1件。
(2)刘家?遗址 位于安定区石峡湾乡三湾村刘家?,为甘肃仰韶文化半山类遗址,文化层厚度1~3米。挖掘出20余具骨架的一座墓葬,出土彩陶罐、红陶等文物。
(3)大泉湾梁遗址
位于安定区石峡湾乡山泉村大泉湾,为甘肃仰韶文化半山类遗址文化层厚度1~2米。出土红陶、彩陶110余件、石斧一件、石凿1件、骨珠一串、蚌壳1片、石球1件、以及1具胫骨上套1个石筒的尸骨。
(4)堡子山遗址
位于西寨乡云山村,为齐家文化遗存。是居住遗址和墓葬。在几处居住宅地,墙白灰面、火坑和黑层暴露。地面有堆纹、蓝纹夹沙红陶片、黑衣蓝纹红陶和彩陶片暴露。出土边耳红陶小罐2件及一些堆纹红陶口沿残片。
(5)万家崖头遗址
位于安定区内官营乡永丰村,为齐家文化遗存。发现居住区在白灰面下为红土层,白灰面上有谷物堆积层、木炭。出土绳纹黑陶片、蓝纹红陶片、蜂窝状红陶片及有孔残石刀、红陶罐耳等。但遗迹已破坏。
(6)解放桥东遗址
位于安定区城区解放桥东端,东河东岸,为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居住、墓葬遗址。文化层厚1~5米。西部崖壁断面上有灰层、灰坑居宅白灰地面陶片暴露,采集到马家窑类型彩陶片和齐家文化绳纹红陶片。但原址已被定西饭店覆盖。
(7)朱家庄遗址
位于安定区馋口乡三十里铺村朱家庄,在关川河西岸一级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较晚期的齐家文化遗址。文化层厚0.5~1米。地面大量红陶暴露。(8)磨石沟遗址
位于安定区馋口乡北川村磨石沟,为新石器时代较晚期的齐家文化遗址。收集到绳纹、蓝纹红陶片,双耳及夹沙绳纹、印绳黑陶片。2.先秦
战国“右邦飡车翌针”印1枚 3.秦汉
(1)磨石沟遗址
位于安定区馋口乡北川村磨石沟,为汉代古村落遗址。发现汉代绳纹瓦片、墓砖、双耳灰陶罐、灰陶豆。
(2)馋口村遗址
位于安定区馋口乡馋口小学所在地周围,为汉代村落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收集到新莽时代货泉5枚、五铢钱1枚及部分板瓦、筒瓦和墨玉石刀1件。(3)馋口汉墓群遗址
位于安定区馋口乡。有冢之墓,现存13座。收集到釉陶灶、井个1件陶斧1件及绿釉陶钟、扁壶、豆、樽、灶、博山炉、灰陶鸡、狗、案等遗物。
(3)朱家庄汉墓群
位于馋口乡三十里铺村关川河西岸第二、三级台地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墓葬10座分布集中,封土保存完整,地面绳纹筒瓦、板瓦及陶片陶器残片暴露,收集到绳纹灰陶一件,原汉墓群地面有浮雕石羊2只。
(4)麻子川墓群
位于安定区李家堡乡麻子川。现存墓8座,分布分散。地面暴露物主要有绳纹砖、瓦残片、绿釉陶器残片及灰陶器残片等。4.魏晋南北朝 西魏菩萨铜像1尊
5.唐宋元及同时期少数民族统治阶段
(1)唐代名僧李弃、智慧等人手写经卷19页(2)唐代观音铜像1尊(3)唐代带柄铜镜1个(4)宋代八棱铜镜1个(5)宋代古城遗址
安西古城
位于安定区巉口乡三十里铺东川,在关川河西岸第一台地上。建于北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原名“汝遮”,赐名“安西城”。文物普查时收集到铜钱、元宝、瓷器等文物。
平西古城
位于安定区鲁家沟乡政府附近的南川村。为宋代城堡遗址。收集到铜钱、铁钱、铜钟、铜鼎、瓮等文物。通西古城
原属安定区,现划归陇西县,在通安驿北10公里处。据考证为原衙属遗址。内官古城
位于安定区内官营古城川。官川古城
俗称“马家堡”,1956年划归会宁县。好地掌古城
位于定西市区西南20公里处。(6)1984文物普查时文化馆的民间收集文物
宋代铜器60多件。为洗、钵、镜、编铃、弩机、箭镞等物。还有一座宋代砖石结构墓葬,并且出土了一批模浮雕像砖,与其他像砖相比,独具特色。(7)城隍庙
位于今大城小学校址,建造于金兴定年间。(已毁)(8)金写西夏文经卷1页
(9)元至正年间“扬威征行义兵万?府”印1枚(10)元代安定州印
正面蒙文,背面汉文。(11)武庙
位于今定西幼儿园校址。(已毁)(12)古驿站
安定在宋元时期已设驿站,明清时一直延续,主要驿站有:延寿驿、秤钩驿、通安驿、西巩驿等,至今也沿用做地名。6.明清
(1)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制铜佛1尊(2)明清铁器
铁钟18件、罄10件、熏炉7个、香炉2个、旗杆4对,以及铁牌、铁匾、铁灯杆等。(大多在“大炼钢铁”时已销毁)(3)明代石碑
明代石碑共18块。有《安定修城记》、《勅赐崇福寺碑》等。(4)明代牌匾
“拱宸”额、“昭文”额等。(5)崇福寺
建于明永乐年间(6)明代古战场
在安定境内,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是明洪武三年(1370),明将徐达与元将扩廓帖木儿沈儿峪之战,此役消灭了元军残余主力。留下古战场遗址有:沈儿峪、中山垒(福台)、将台(将台河)。(7)明代马家大山封地
位于安定区石泉乡合营村,为明代巩昌卫武略将军马整二弟马绪及三弟马奇的封地。其后裔现在任然保存着明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十一日,皇帝授赐的《奉天诰命》织锦堪合。(8)清代石碑
乾隆年间《重修安定县城记》
乾隆年间进士孙昭等为原安定知县许铁堂立《许铁堂先生墓志》
宣统年间钦赐花翎同知衔署安定县知县刘春堂重建巉口官道河桥时所立《建修官道河普济桥序》
(9)魁星阁
在今安定城南安山巅,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10)古牌坊
安定原有历代古牌坊47座,但大多已毁失。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社火
亦称秧歌,是安定民间广为盛行的传统文娱形式之一,每年春节(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七)演出。节目形式多样,贴近现实,并有许多古代流传至今的节目形式,艺术文化价值很高。2.特色戏曲
(1)眉胡子
眉胡子,是安定民间广为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独具特色,贴近生活,深受人们的喜爱。有《越调头》、《越调尾》、《小八段》、《金钱调》等几十种曲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2)小曲子
小曲子,是安定人民尤为喜爱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也是人们田间地头哼唱的或者休闲的方式之一,内容丰富,音调婉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3)皮影戏
皮影戏,亦称“灯影子”,是安定民间流传较古老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同时,戏曲内容可以如实的反映古今安定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所以对于它的社会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3.剪纸艺术
剪纸在安定人民中广为流传,是从古到今重要节日,特别是春节的主要装饰之一,剪纸内容贴近生活,且多取材于生活。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4.民间谚语
安定民间谚语是安定人民从古至今劳动和生活所得经验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如实的反映了定西人民的生活及态度,其中的农谚,更是安定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时积累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以下简单列举几条,以为例证。(1)俗谚
“跟上好人学好人,跟上师公跳家神”
“农不兼商一世穷”
(2)农谚
“二月逢三卯,扁豆一定好”
“谷种糜,买马骑;糜茬谷,吼着哭” 5.民间歌谣
安定民间是安定人民依据现实生活而编的,很淳朴,也是对安定人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多以方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世代流传,在一定程度上对安定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指导作用。
例如《九九歌》。“头九、二九暖;三九、四九冻破脸;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精屁脸娃娃拍手;九九末,阴屲阳屲拿杠别” 6.历史人物诗作文章
安定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他们的诗作文章,是研究安定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和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现仅举几例以为例证:黄谏《战定西》、刘宪《咏安定诗二首》、张澍《王公桥行》、安维俊《过青石峡》、王贯三《咏佛沟水》、王作枢《青岚山怀古》等百余篇。7.民间传说、轶闻
安定有许多民间传说、轶闻,都是古代人民对当地现实的一种理想化的描述,在研究安定历史文化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金钻和石羊》、《白碌蝳》、《左宗棠紧烧荒》等。8.安定民间神灵信仰和民间巫师阴阳、师公(1)安定民间神灵信仰
安定民间的神灵信仰从古至今几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而今,从乡村到城市,很多人都信仰地方神灵,并在特定的时间去往神庙去祭拜,并一代代影响与传承。但是,这种信仰并非依赖性与决定性的,它只是一种习俗,一种朴素的民间文化。虽然有迷信的成分,但蕴含其中的劝人向善和安定团结的理念是值得人们传承和深思的。历代流传至今的庙宇及其中的文物,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安定民间信奉的神灵主要有:城隍爷、龙王爷、大佛爷、四娘娘、天子爷、灶爷、灶奶奶等。
(2)民间巫师
阴阳 在安定民间,阴阳是对一种巫师的称呼,因他们多从事阴阳鬼神之事,所以得名。阴阳在安定民间主要负责为人们“问神”、念经、算卦、择日、主持丧葬等。他们很多人都学习过《易经》阴阳八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迷信成分,但他们的活动在安定民间已经以一种淳朴的风俗形式从在,成为安定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它已经是一种安定人民的文化遗产。
师公
和阴阳一样,也是安定的一种民间巫师,但他们主要负责为村民“祈福”、“驱邪”等活动。也会有定期的法事,俗称“师公子打场”。内容丰富独特,有很高的艺术娱乐价值。
5.城市现代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篇五
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名族的智慧,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民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就目前看来,我过的状况就城市现代化状况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的矛盾还没得到良好的解决。就上海来说,具体表现有:许多优秀的上海近代史建筑被拆除;现村的一些文化建筑保护不力;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等等。
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普遍追求目标。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创造与留下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
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城市化的发展,文化古迹被摧毁不可避免吗?现代化进程中的保护现状又是怎么样的第一章: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不太可能持续发展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自然风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的危机在于趋同化,失去个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可以表现独特的城市民俗风隋,它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城市文化气质与内涵既可以从社会精神文明方面来考察又可从物质环境协调优美、交通井然有序来考察。尤其是建筑风格更容易表现城市的个性,凝聚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风貌,是独特的人文环境的物化形式。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尔,以完好保持城市轮廓线而闻名,高耸在天际线中的众多的圆屋顶和清真寺的尖塔(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遗迹),在傍晚时,犹如飘浮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一样。在上海,从外滩看浦东黄浦江的两岸建筑,强烈地表现了上海城市的个性。失去了外滩,也就没有上海的历史和上海的特色。
第二章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像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承德避暑山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大足石刻、莫高窟、布达拉宫、龙门石窟。这些文化遗存完整地展现了太原历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反映出地方文明的进步历程,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不仅对现代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后代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1页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
代以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
兴起,在旧城改造中,开发商
片面追求土地及经济效益,而
忽视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大
拆大建已造成反映太原特色的居民区几乎消失殆尽;见缝
插针现象屡禁不止,使原保护
规划中的视线走廊造成阻碍;
城内部分文保文物历史建筑
仍被一些单位占有,得不到应
有的保护;周边建筑在高度、体量、色彩方面,从不考虑协
调;部分文保单位和历史街区,因旧城改造的需要而
被当做破旧建筑拆除,如八路军办事处、裕德里民居、上肖墙民居等。
清代的开化寺民居被数十户居民当做住宅;古关
帝庙、圆通寺、以及散布在市区大量寺庙都处于无人
问津的废弃状态,年久失修,日益破损,绿化建设严
重缺乏。
在旧城出现的大规模改造热潮,虽然在一定程度
上改善了旧城居民的居住水平,对城市建设起到了促
进作用,但城市建设在某些方面的短期性致使名城保
护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不仅给城市造成了许多社
会问题,而且对旧城的历史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建
设性破坏。
作为省会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其发展速度
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同时对旧城改造的进程也加速了,在这种背景下,旧城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就变得尤为紧迫。
第五章 对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现行保护措施与建议
目前,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要科学有效地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为城市发 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一、要探索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区域规划,缓解在城市性质、规模、布局方面过于集中的压力。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财富、资本和动力。要通过整合资源,在继续加快发展的同时,促进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将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
二、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好新城扩建和旧城改造的关系。历史文化名城在整体保护旧城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区,是城市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的首选模式。北京市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构筑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新的城市形态,有利于保护与建设互不干扰、相得益彰。在整体保护旧城的同时,要对旧城内的传统建筑加强日常修缮、对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加以改善。特别是要动员社会资金,以自助方式进行小规模整治与改造,这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特色和原有社区结构。
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一是在重要文化遗产周围设立保护范围及缓冲区,像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均有保护范围和缓冲区。苏州则划定了“一城二线三片”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并确定了45个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此外,中国的南京、法国的巴黎、摩洛哥的菲斯古城等,都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并制定控高规划以保护原有城市空间形态,维护城市景观的完整性。二是尊重城市原有路网格局。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的有关城市规划的《雅典宪章》指出,为保存好代表某一时期、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旧城建设用地规模应符合传统街巷肌理,避免形成超大规模的街坊;在规划上要防止城市快速路穿越,避免破坏原有的路网格局;严格控制旧城内机动车数量的增长,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形成对旧城未来交通格局的有力支撑。三是加强城市考古研究工作,将城市作为考古的重点对象。
四、遵守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注重保持和发扬城市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期性的建设行为,而是一项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必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同时,高度重视城市化的发展带来文化的趋同问题,重视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区域文化的差异,重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五、在扩大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同时,重视保护与利用的结合。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不断扩大,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畴之后,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等新视点又引起人们关注。应继续加强研究,把更多的反映人类社会进程的文化遗产列入保护之列,其中包括近代工业建筑的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在于传之久远,造福子孙后代。重视保护与利用的结合,就要挖掘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和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使文化遗产融入人类现代生活,发挥更大作用。博物馆等文化遗产开放单位,要积极举办各种展览,搭建多种平台,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成就。
6.历史遗产 篇六
2012年2月,连云港新海新区建立,整合了原城市南部三个相对独立的片区,力图通过整体规划的建设思路改善原各区封闭式规划开发造成的诸多弊端,强化城市资源的整合利用,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未来成为城市南部综合性、现代化新城。
南城镇作为新海新区凤凰组团(三大功能组团之一)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迅速纳入重点建设范围。这个千年古镇面临着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冲击。
现状的南城镇并不尽如人意,开山采石严重破坏了原有的山体生态,加之湖塘由于长期缺乏疏浚而阻塞淤积,古镇已经丧失了最初的山水关联。镇中凤凰古城作为历史遗存最集中的地段,是南城镇历史的缩影,但房屋年久失修,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居住环境破败;残存的历史片段历经坎坷,风貌特征已不完好。如何从衰败的现状中抢救历史文化遗产,抽丝剥茧,准确的理出支撑古镇历久弥存的核心价值主线,并将其转化为可复制、可再生的新镇建设逻辑,将是我们面临的技术挑战。而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让这个迟暮的古镇以更开放的姿态细腻的融入现代城市生活,重新焕发活力,更是我们的使命。
2 破译空间密码
《汉书·昭帝本纪》载:“始元三年(公元前84年)冬十月,凤集东海,谴使者祠其处,以纪祥瑞,从此山之得名”。集凤之山即为凤凰山,分东西两山夹南城镇。古城墙始筑于南朝刘宋元徽年间(473~477年),南北朝时在此侨立青、冀二州,唐代仍为东海县治所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修南城门时,曾掘得石刻“宁海门”一块,上有“贞观十三年春魏征题”小字题款。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海州知州黄金韶修复古城门,门额见“古凤凰城”,南城镇中风凰古城即由此得名。以凤凰古城为核心的南城镇拥有1500年的历史,是连云港的肇始之地。
项目之初,我们努力尝试与这座千年古镇建立对话,以最核心的历史地段——凤凰古城为研究对象,在纷繁现状中寻找规律。由于时代久远、衰落变迁,现状建筑相关资料严重缺失,大量民居的建筑年代不详,建筑质量无从评估,其中26处文保单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这使得我们前期的分析工作一度陷入僵局。此时,一张“图底关系”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从空间着手找到突破口。我们惊喜的发现古城清晰生动的街巷空间已经跃然纸上(见图1)。
2.1“鱼骨型”的街巷格局
古城街巷格局总体成“鱼骨型”,主脊东大街又名“六朝一条街”,故有“南头到北头,三里出点头”之谣。东大街贯穿南北,长约三里又九十九步,宽两步(六尺),遵循古代传统县城街道的尺度。街中间由1399块宽一尺的青石板直铺两头,又称龙脊,为古时独轮车的通道,青石板路上一条清晰可见的古车辙痕迹见证了这条老街曾经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龙脊东侧依然保留排水明沟。横街由主脊向外延伸,是居民生活出行的通道,街道连续,建筑组织明确。主脊南北两端分别以古城门和城隍庙作为主脊空间序列的首尾(见图2-4)。
2.2“穿堂套院”的空间秩序
“前店后坊、前屋后舍”的传统居住模式使古城院落呈现多进套院结构,套院之间均以穿堂作为联系,套院走向东西,建筑仍坐北朝南,这就决定了主脊两侧民居“窄面宽、长进深”的特色地块形态及尺度。特色地块单元鳞次栉比,首尾相连,同时又以三合院和四合院的形式灵活组合搭接,有规律的呈现以下典型肌理:两排、两进;三排、两进;两排、三进;三排、三进。每组典型肌理中都分布1口古井,成为每组院落空间中的核心要素。整体院落空间呈现苏北民居典型特征,介于北方四合院与南方天井院之间,同时又体现强烈地方性(见图5)。
我们选取其中保留较为完整,风貌特征较为突出的一组典型院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该院落属“三排、两进”套院类型,由两个“窄面宽、长进深”的特色地块组成。套院尺度约为16步×20步,特色地块尺度约为8步×20步,由一个三合套院与一个四合套院组成,主入口面向东大街,通过穿堂进入,穿堂正对院落中心,东西向房屋山墙与南北向房屋外墙齐平。套院尺度小于北方四合院,大于南方天井院,房屋组织方式介于北方“房房相离”与南方“四水归名堂”之间。单层民居进深在均4.5~6m之间,屋顶形式为直线硬山两坡顶,青瓦铺覆,坡度为31°。同时依然保有乱石砌墙、木棂窗、石雀替、花砖屋脊、石刻饰面、天香庙以及上马台等诸多建筑细部特征和建筑工艺。
如果把凤凰古城比作一位优雅质朴的长者,那清晰明确的“鱼骨型”的街巷格局便是他的骨架,“窄面宽、长进深”的套院结构单元犹如他的肌体组织。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必然过程,而唯有骨架和肌体结构是稳定不变的。“鱼骨型”的街巷格局为古城发展演变奠定了基调,套院结构单元为古城的生长建立内部秩序,虽经千年坎坷沧桑,建筑工艺、技术等不断革新,建筑风格不断演进,然而始终未打破古城的空间秩序(见图6)。
3 解读空间含义
空间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物质载体,不仅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更是充分体现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出社会交流的逻辑。在古城空间秩序的主线下,蕴含着当地居民传统的社会结构和邻里关系,它根植于深层心理结构,是维系空间秩序的内在因素,是集体无意识的外显形态。中国民居形态深受传统儒家哲学与伦理观念的影响。费孝通先生以“涟漪”来比喻中国人的伦理,“从自我为中心向外由亲至疏及到家人、亲属、宗族等”。第一重是家庭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重心,第二重是亲戚、邻里等社会生活。
3.1 院的意义
院落式的形态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传统社会人们以家庭为单元的居住行为,私密感以及人我、群己的空间领域感等。
古城介于南北之间的院落形制,深刻的体现了南北方文化的交融。“窄面宽、长进深”的内向型套院空间形态,加之由此形成的主脊东大街连续、明确的封闭性空间特性,除气候原因之外更多的反应了北方内向型的文化性格。于此同时,南城镇古称海上蓬莱,是东瀛胜地,亦为海防重镇,清初始与陆地相连,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居民较强的防御心理。而穿堂的大量运用增加了院落空间之间的交流度,也一定程度源于南方特别是吴越文化的传入。
但有别于其他苏北民居院落中轴对称、南北向空间拓展的特点,古城院落均呈东西向空间拓展,且未见明显的中轴对称和空间等级,这源于当地独特的宗教文化背景。自古南城镇即为苏北地区著名的佛、道教胜地,庙宇林立,香火旺盛。多种宗教文化的融合汇聚反应在空间上即为相对减弱的等级空间特征。
3.2 古井、古城门、古庙的意义
对古井的关注源于王其亨先生的一篇“井的意义——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构成原型及文化渊涵探析”。他认为,“井,曾有力的促进了社会性‘居住’行为方式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各类建筑基本形态和观念的构成”。从井田制——“画井为田”和“画州井地”的土地区划制度逐步演变为“定民之居”、“八家共一井”的社区组织基本单位,再到“八宅共一井”的家庭生活院落基本单位,井都是聚井而居的人们交流的公共场所。凤凰古城便是一个实例,城内古井密布,且如前文所述每组典型肌理均有一口古井作为院落核心景观要素。古井以院落为单位,即是第一重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公共场所,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是传统家庭文化、场所精神的直观体现。
作为主脊空间序列首尾的古城门和城隍庙则为第二重社会生活——亲戚、邻里等社会生活提供物质空间,传达了具有强烈地方认同感的场所精神。直至今日,古城门、城隍庙依然是南城镇公共生活的中心。
传统社会结构、邻里关系正是凤凰古城——这位优雅质朴的长者的血脉,与空间秩序互为表里,作为两条稳定的线索引导古城以及南城镇不断的发展演进。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核心价值主线。
4 建立再生逻辑
阮仪三先生曾说过:“新时代要创造自己的新风格。我们留存古代的遗产,更重要的是要让人知道它的演变和发展,研究借鉴古建筑,创造新建筑。”从这个意义上,南城镇能否华丽转身,取决于我们能否将从凤凰古城中提取的核心价值主线转化为可复制、可再生的建设逻辑,运用于南城镇的新建设中,实现一脉相承。这正是南城镇有别于其他城市地区的特征所在(见图7)。
4.1 呼应山水景观,构建新兴社区
虽山有缺损,水有淤积,但是终究没有破坏“两山夹一湖”的山水格局,这是南城镇宝贵的自然资源。呼应山水景观,是我们新设计最基本的思路,通过打通多条绿化及视线廊道,开辟绿地广场,将东西凤凰山景纳入古镇空间。同时水塘农田逐步修整出完整的自然边界,形成以中心凤鸣湖为核心景观的集水公园,并为地区纳氧排涝,调节季节性降水。由此,使古镇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山水相依的古镇公共空间系统。居住空间由凤凰古城向两侧逐步拓展,形成融入自然山水且满足现代优质生活的新社区(见图8-12)。
4.2 延续街巷空间,融入现代生活
对于核心历史地段凤凰古城,新的设计在保留的最具核心价值的“鱼骨型”街巷格局以及最能体现核心价值的现状院落的基底上探索设计思路。如何使古城的矜骼更强壮?我们强化主脊东大街、横街位置和空间尺度,通过清理修复青石板“龙脊”,整修恢复一侧排水明沟,将现状的外架线网入地等一系列措施,还原东大街“六朝一条街”的历史原貌。同时依据基底,谨慎的划分新的路网,建立开放空间系统。如何使古城的肌肉更结实?我们尝试在古城重建、新建的部分,遵循穿堂套院、“窄面宽、长进深”特色地块以及四类典型肌理的空间规律,循环原有模式。
由此,我们以前文所述典型院落作为原型,进行新的院落衍生设计,使其能兼具院落空间特征的同时拥有良好的使用功能,更适应现代生活。衍生院落为东西向套院模式,建筑坐北朝南,为一个“窄面宽、长进深”的特色地块,形成一个四合套院,主入口位于东西向,通过设在中间的穿堂进入。套院尺度为10步×20步,考虑到日照的充足以及居住舒适度,在原型尺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大套院南北向长度。建筑进深增至8~9m,使其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也可适应未来古城商业等新功能的植入。保持原有屋顶直线硬山两坡的屋顶形式,保持原有屋顶坡度31°,适当加高檐口高度,沿用青瓦铺覆。运用木质凌霄花架分隔院落,突出代表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凌霄花。建筑立面适当运用石材装饰墙面,呼应原型乱石砌墙的立面效果,同时搭配以木质结构减轻石材的厚重感。适当加入体现现代结构的玻璃、钢材等材质的运用(见图13)。
如原型特色地块可灵活组合搭接一般,新的设计里也可以衍生套院为单位,通过变形及排列形成多种组合方式。新的组合在保持原型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横街路径,适当增加南北向入口,从而削弱院落的封闭性,适应更开放现代生活以及新功能需求。组合一:一个三合院与一个衍生套院的组合。它与原型极为相似,横街位于院落组合一侧。组合二:两个衍生套院的完整组合。横街位于院落组合之间。
4.3 传承场所精神,激发古镇活力
空间的延续是一种技术的手段,而如何使古镇血脉相传,保有持久的活力,并不只是把空间模拟到原来那么简单,这就必须关照当地居民的心理感受、社会结构和邻里关系。除了妥善留下原住民,延续原有的社会结构和邻里关系;更应该思考如何使新住民在这样的空间里依然保有唤起独特场所精神的空间感受。
古井是居民世世代代家族繁衍、家庭生活的精神象征。在新的设计中,我们在逐一编号登记建立档案,予以保护的同时,清理恢复古井院落环境,强化其在院落空间的核心地位。对原有院落已破坏但古井尚存的情况,结合开放空间,以古井作为特色设计要素,塑造古井遗址公园,并以断壁残垣作为环境烘托,力求真实的保存历史印记,还原场所精神。
对于一脉相承古城门和庙前广场,我力求通过环境景观的改造,进一步明确空间,强化地方认同感。在现有古城门的基础上,延续恢复部分城墙,从而明确界定古城门空间,通过竖向空间的整理,将原来单一的通过型空间转变为可驻足的空间,单层平面空间转变为多层立体空间。增加树木、草皮、凌霄花等本土植栽提升环境舒适度,间或有古树、断墙掩映其中,成为开启历史记忆的闸门。
由于城隍庙、普照寺的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这里成为南城镇最聚人气的场所。我们尝试在此引入休闲商业及餐饮功能,成为未来活力激发点。设计中,塑造了栈道、石板路双层水岸空间,以“老料旧工”的方式,即运用本土老的石板、木材,以原有的工艺重新铺设,细腻的传达着古城的历史。由此,形成“滨湖面山、临寺面水”的由庙前广场至水街独特的空间体验,实现历史与现代之间,人、天、神之间的多重对话(见图14-16)。
5 结语
历史的故事总是充满了“新”与“旧”的冲突,但总有一条故事主线冥冥中牵引着它们在不断的冲击,又不断的在融合中推进。如果说城市化是我们必须要讲的故事,只有沿着那条历史文化的主线才能使故事连续、完整、一脉相承。这条历史文化的主线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更是如南城镇这样广大城市近郊新镇建设的最根本的依据。而如何以尊重历史的态度,还历史文化遗产以尊严,将核心价值转化为可复制、可再生的建设逻辑,积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近郊村镇城市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保有持久的活力,同时惠及民众,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命题,南城镇的尝试只是我们探索道路上的一小步。(本文为“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
参考文献
[1](加)杰布·布鲁格曼.城变.董云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其亨.“井”的意义: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构成原型及文化渊涵探析,名师论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5(10).
[4]王建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近郊区历史村镇价值与保护初探,理想空间,2010(1 0).
7.德国人保存历史遗产的启示 篇七
在柏林市,有座别具一格的古迹,名叫“记忆教堂”。它原本是市中心最大的哥特式教堂,雄伟壮观,豪华漂亮。可是,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却难逃厄运,受到炮火的毁坏,全身伤痕累累,尖顶被截断,山墙坍塌,后面半部完全消失。只有钟楼上的时针永远定格在被毁的时刻,记下了历史上难忘的一笔。
战争结束后,人们对这座古教堂未来的前景争论纷纭,主张拆除和赞成保留的两种意见针锋相对。市政当局决定进行公民投票,结果大多数市民同意将其保留下来。对于这样一个损坏极为严重的古迹,应该如何加以保护呢?当局和市民经过深思熟虑,在维修原则上达成了共识:绝不修复,将其按现状保留下来,破坏成什么样子就让它是什么样子,时时提醒人们不忘历史教训。
柏林市政府真的没有去修复它,只是从确保其不会因为风吹雨淋而倒塌的角度考虑,制作了一个硕大的青铜盖子,加盖在被炸掉的教堂顶部,仅此而已。如今,旧教堂内部已成为展室,陈列着战争前后柏林的珍贵历史图片。一扇带有弹孔并且扭曲的铜门碎片映人眼帘,更使人真切地感受到那场战争的可怕。进入教堂内,周围没有灯光,只能看到无数蓝色的小方窗,像天上的繁星。人们置身其中,有恍如隔世之感。望着正中墙面上双臂张开、目光俯瞰着大地的金色耶稣圣像,聆听背后传来舒缓而凝重的琴声,使人顿觉宁静而幽远,思绪万千。这个高高耸立的古教堂虽然破旧,甚至因丑陋而獲得“蛀牙”的外号,但却成为世人对那场残酷战争的永久记忆。
国会大厦在经历攻克柏林的战火后几乎只剩一个外壳,柏林政府同样也采取了不要重建的原则,在修复时没有按原貌复制。聘请来的英国建筑师诺尔曼·福斯特爵士在保留原有建筑外观基础上,采用玻璃和钢结构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造。他精心设计,对顶部进行“虚拟化”处理,圆顶用八百多吨钢材和玻璃材料制成,有金属龙骨框架。灵活的玻璃穹顶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建筑风格巧妙结合,融为一体,构成了40米高的外观形象,延两条螺旋形坡道缓缓而上。参观者一看便知道是空架子,由此便会联想到战争所带来的可怕后果,起到警示作用。这一另辟蹊径的设计引人注目,使其成为柏林的著名景点之一。
德国非常重视历史遗产的保护,但不主张简单的复制,而是运用现代技术为其重塑灵魂。这样做既满足了现代的功能,又创造性地保护了历史遗产,并形成了新的经典之作。德国人认为,在保护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拒绝开发利用,但要有一个合理性,不能错位。错位指的是脱离了原有的根,脱离了本来的基因。说白了,就是开发后的东西跟原来完全不一样了。
宽容,妥善保护负面文物
1942年4月,希特勒年满54岁,他把一棵橡树苗装在用纳粹旗帜包好的盒子里,作为生日礼物运到亚斯沃镇。在种植这棵树苗时,纳粹侵略者还搞了一个隆重盛大的仪式。在半个多世纪中,橡树茁壮成长,已有12米高。
“为了消除亚斯沃镇与希特勒的任何联系”,镇政府出台了一个拔树计划,打算将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橡树砍掉。居民们对此争议很大,其中一部分人不同意这样做。理由很简单,这棵树长得好好的,不曾伤害过什么人,也没有犯下任何错误。要拿它“开刀问斩”,何罪之有?他们请求当局高抬贵手,将这棵树留下来。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铁蹄蹂躏波兰,在饱受战争创伤的亚斯沃人看来,让一棵希特勒赠送的橡树高高耸立在自己的国土上,从民族感情上来说无论如何是难以接受的。那么把树砍掉,就能使亚斯沃镇抹掉二战的悲痛记忆,让亚斯沃人从希特勒的阴影中走出来吗?事实并不尽然。更多的时候,妥善保存和处理好负面历史文化遗产,恰恰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记住历史。以德国为例,全国保留有大量的二战遗迹,负面的历史现在已成为这个国家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在希特勒总理府的遗址上修建了一个犹太人纪念馆,以祭奠当年死于纳粹大屠杀的600万无辜的犹太人。
【历史遗产】推荐阅读: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09-12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11-18
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11-15
工业遗产08-13
撒切尔政治遗产06-28
世界遗产城市组织09-08
将军的遗产高三作文09-10
百万遗产如何继承09-28
世界遗产作文四年级08-09
遗产继承法案例解析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