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2024-08-26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共14篇)

1.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一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几点观察与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几点观察与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铺开。新课改,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尤其是“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大家都对它是一片赞扬之声,但大家在评价的时候大多时候只看到了其中比较好的一面。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学中老师不能为概念而概念,让合作学习走过场。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见有人在公开课上使用合作学习的手段,受到有关人员的肯定时,自己也就不假思索地照搬过来,因此就形成了不管课堂实际需要不需要,一古脑儿搬进来,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对此置之不理,有的学生仍然做自己的事,有的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说两句就算大功告成,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但说的却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教师对这些事也是听之任之……当老师叫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来代替小组,小组的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则是熟视无睹,心中想的反正我使用了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至于效果如何那我就不管了。如有一堂课,课堂上教师叫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看年历探讨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其中一个小组中有一个学生比较能干,虽然小组已分了工,但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上是那一个同学完成的,其他同学只是作为一个陪衬。试问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什么用,简直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二、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安排不合理。

合作学习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的,而是要讲究一定的契机,教师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合作学习。所谓的内容不够,合作学习来凑是万万不可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见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只要遇到问题都离不开合作学习,把合作学习当作灵丹妙药,包治学习上的百病: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的老师也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刚一上课教师就叫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已明白的问题还是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对这种形式已经产生厌烦的情况下老师仍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凡此种种,已经对合作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名副其实的,是在学生独自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发自内心,确实需要合作学习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采用。

三、合作学习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调控不好。

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学生有了问题老师可以甩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老师在课堂上好像是一个看客,遇到争执时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结果学生的时间耽误了,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组员的搭配合理引起内讧(有的组全部都是学习较吃力的学生),人员的分工不合理(有的一人在组上大包大揽,让其他人没有事干),人数不合理(有的两三人,有的五六人);教师没有真正地参加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只是当了一个监工,甚至有个别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自己在想与教学无关的事。

四、用合作学习取代学生的独立学习。

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十分热衷于合作学习。课堂上看到的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合作学习,很少看到有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我懒得动脑筋,反正我不思考也没有关系,我不思考自然有人帮我思考,有人会帮我说出答案。常此下去,一个班上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不能得到培养。要知道在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中独立学习是占主要的,因为生活中需要独立学习的时候太多太多。

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效能呢?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它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一)、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要将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人数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小组。我们一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人数一般4――6人。分组中尽量不为“

[1][2]下一页

小权威”“合作滞后者”的产生创造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并不是组建了小组自然就会合作,要避免开小差、说闲话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者进行长期的培训。

(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小组合作技能水平低往往导致小组交往水平低:不善于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只关注自己的发言,个人主义泛滥;需要协作时“各自为政”,体现不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相互启迪……小组合作技能包括倾听、协作、交往、整合等技能。教师在平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合作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确定什么样的合作任务至关重要,恰当的合作任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合作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任务中;牵强的合作任务更多地是为合作而合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合作效果,而且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厌倦和反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首先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其次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生活价值,活动形式可以生活化,从而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合作中感悟数学的运用性。同时也是保证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的关键之一。

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数学《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中,大胆地让学生提出合作的任务取得了很好地效果。首先这位老师先让学生各自看录像统计进校门的男女学生人数,结果学生统计的结果五花八门。面对这个困难,老师问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够达到最好的统计效果?有学生说多看几次,老师说统计录像可以,但是如果我们统计生活中的事物往往就不能重复,那还有什么更好地办法呢?这时许多学生说用分工合作的办法,小组内一个人数男生,一个人数女生,一个人记录,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结果,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合作小组的统计结果几乎没有什么误差了。在该例子中,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分小组统计,而是让学生在发生困难时自己提出合作任务,结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配合默契,产生了很好地合作效果。

再比如,教学“元、角、分”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模拟小小商店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让他们在生活化的任务当中逐渐体会相关知识,在感悟数学应用价值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低年级儿童的合作意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虽然影响合作学习实施效率的因素有许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仍然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对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关注。我们应当意识到合作学习这一发展性教学策略,给学生个体以及群体发展所带来的深远意义。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才能做到创造性的使用教学资源,有意识的创设合作学习的条件,让活动本身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上一页[1][2]

2.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合作学习形式化

片段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

背景在课前学生已备好了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剪刀和三角形纸板数张, 在老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

于是, 学生兴趣浓厚, 积极性非常高, 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 好像非要弄明白不可……一会儿, 师示意学生停止验证、探索, 接着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上的拼剪方法验证…….

思考这节课是一节非常好的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操作、亲身体验的实验课题, 但我们看到了不应该出现的怪现象:

1. 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 教师中断了

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 合作并没有结束, 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仍然没有解放, 要说合作也是在传统教学观念覆盖下的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都不足3分钟, 显然这是一次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 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相反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时间泯灭了.

2. 没有学生合作后的汇报和组际间的交流, 没有学生的

成果展示, 而是教师先入为主, 依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试想按这样的方式教学, 先前的合作学习还有什么意义?与其这样不如不合作.很明显, 这样的合作在当前课改的前提下有“追星”之嫌, 追求一种形式上的表面合作, 是一种没有任何价值的形式合作.目前, 数学课堂上像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依旧存在, 要么像本案例那样合作走走过场, 一会儿就盲目、草率收兵, 要么合作学习之后不进行组际交流, 似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关系不大, 有脱节现象.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就有一种依赖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习惯.

建议首先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 深刻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 把握好合作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给足学生在探讨时可能需要的时间, 不可过多, 不可过少, 过多浪费时间, 少了则是一种表象, 流于形式.其次, 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 在组际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要跳出教案的框框, 切忌因担心这节课教学任务完不成, 影响教学进度而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要让学生的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

二、合作学习泛滥化

片段五年级“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师共组织合作学习次数4次, 占用时间近30分钟.

思考我们知道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如像刚才这节课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自悟自练, 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类似这样的课堂还有不少, 有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时连简单的解方程:2x+6=17的过程格式等也要通过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 好像一有问题都要让学生合作探讨才能完成一样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课题是不需要合作学习学生就能自己弄明白, 自己就能独立完成的.

建议我们必须要弄明白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 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 把握好合作的契机和合作的内容.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体验, 完成.不要让有意义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新负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障碍.

三、合作学习自由化

片段在一次课堂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的话音刚落, 只听“叭”的一声, 前排的同学立即转向后排, 同学们七嘴八舌, 教师缺乏必要的计划, 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踱来踱去……

思考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实际上这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的现象.虽然教师在教室里走踱走踱, 或若无其事的东瞧西看, 或忙于在各小组之间巡视、赶场, 但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引导, 悬浮于表, 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建议1.本着“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 保证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实力均衡, 明确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要发挥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形成集体智慧.

2. 由于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崛起的新生事物, 在合

作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 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任务、目标, 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进行. (说明: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必不可少.) 合作中不仅要参与合作, 与学生共同探讨, 对于合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及时发现和及时补漏, 有的放矢.在合作之后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 避免虎头蛇尾的现象.

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85-02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有三层意思:

1、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難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学生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学生的智力活动产生刺激。当然,问题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1、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当学生发现分母中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让学生判断7/8、9/15、13/40、7/12、6/24中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并把所有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惊讶的发现9/15和6/24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判断不符。这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2、假设型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测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在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3、发散型问题。既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

2、照顾上下文,作出正确的逻辑及词意的判断。在答题过程中,不要一遇到空白处就停下来做题,有些空白处是需要通读全句甚至全文后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的,因此,在答题过程中,要经常考虑上下文,并进行逻辑推断。

3、先易后难,利用已选出的正确答案来推断未知的答案。一些题目一下子不能马上找到答案,不妨先搁置一边,做上标记,待做完其他相对容易发现的答案的题目后再处理,因为这时,文章所提供的信息量已比以前多了,也许这时找到答案的难度会小一些。

4、重新阅读全文,全面复查。将选好的答案一一对号入座,再把整篇文章通读一遍,看看在表达整个语篇的意思上有无唐突之处,内容是否连贯通顺,语法上有无不妥等等。

4.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 篇四

1、小组的组成:

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

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

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可

以由组员轮流担任。

2、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这一步就是让学生明确即将进行的合作学习将围绕着什么主题进行,合作

学习将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最后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等问题,以此为后

面的合作探究作出正确的目标导向。

3、评价与反思: 这一步主要是组织全体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学生对照他人的学习情

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4、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有充分的理由。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

工作,这样小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应让更多的人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

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老

师与同伴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3)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要认真的做准备。

5.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五

新川中心小学 李明朝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完成学习任务,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我谈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提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其次是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数学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充分的解题时间,充分的讨论时间,充分的练习时间。学生懂的知识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模糊的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不懂的知识点,教师要精讲。

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怎样使小学生积极主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课

小学数学大多数的课堂学习情景都适合于进行合作的、竞争的和个性化的学习。但是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见识少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时,选准一个课题来作为合作学习的开端,然后逐渐和学生习惯这种“新”结构,进行交流与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学习小组的组建应考虑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心理素质、年龄特点、智力状况、学习成绩、家庭情况、性别等各个方面。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做到好、中、差生相搭配。组内成员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各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后,优等生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和提高,学困生也得到启迪和帮助,使信息资源共享,成功喜悦共享。

3.提出研讨问题,明确有关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让课堂教学气氛热闹,同时,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使学生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

合作探索。首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学习,在教学新知时,针对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的疑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共同解决突破,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4.分组研讨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合作探讨,不是一遇到问题,不管合适不适合,难易与否,都要学生合作讨论,造成学生没有兴趣参与讨论,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小组合作学习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实际,抓住适当的时机,让小组研讨。其次,教师要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有序的讨论、合作实践、合作操作,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诱导,解难释疑,把握导航,及时进行调控,使各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5.全班交流评价,提高合作质量

全班交流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流程极为重要的环节,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可使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交流时间,小组讨论后,由发言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别人发言时,要集中精力细心听,并大胆发表补充意见或不同见解,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找出自己组与他人组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再适时进行点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潜能的发挥。

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教师要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编排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理念,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提炼要探究发现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研究探索、形成解释、反思交流的探究过程,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探究欲。

6.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六

关键词:小组合作,策略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 出现了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但这种学习方法并不是在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良好的运用。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 多数教师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把握不正确, 意义理解不深刻, 在实践中偏离合作学习的初衷, 使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另外, 农村小学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 农村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的途径有限, 缺少课外书。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薄弱, 诸多原因限制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但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 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看似简单, 却值得探究。本人身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 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效果如何呢?下面本人就谈一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简单做法和想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中可以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是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 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 评价的方法、手段。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 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 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 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 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合理分组, 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1. 合理分组, 营造和谐氛围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优势, 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 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人组成, 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 如组长, 记录员, 资料员, 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 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 教师要深入研究, 联系实际, 改善分组方式, 对小组学习加强指导, 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2.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进行言语交流, 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 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体会到自己的长处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对课文精彩章节, 可以“打擂台”演讲, 小组间演讲, 从而达到预定的效果。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编排一些课本剧。如:《孟母断织劝学》, 首先, 它能张显孩子的个性, 有的孩子平时看上去默默无闻, 胆小, 可一旦表演起来就会绞尽脑汁, 发挥想象, 制作一件件的道具, 一个比一个逼真, 真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用心, 配合得如此默契。而且小组之间竞争意识很强。还有, 经常表演课本剧, 会让孩子们越来越自信。

3.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挖掘农村特有的语文学习资源, 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 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 如抄对联、识农具、观察家禽、家畜, 找路边招牌中的错别字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 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和乐趣。去年三月份, 我组织孩子们在教室里养几盆花, 鼓励孩子们根据花种的生长过程写观察日记, 而且写得好的有奖励。活动中孩子们合作得很愉快, 而且在小组交流成果时, 各个都想展示自己写的日记, 气氛非常活跃。

三、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1. 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选取一人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持人, 在主持人的组织下, 一人先说, 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 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 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 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2. 学会讨论

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 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 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 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 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

3. 学会表达

听、说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敢说、会说, 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 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 要鼓励使用礼貌用语。

4. 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 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 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 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 用手势表示对或错, 找出不足或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 以增强学生评价的能力和勇气、提高学生评价的水平。

四、选择合作的内容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 使学生有话讲, 有一定的争论性, 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因此, 提供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力求具备以下“三性”:

1. 内容具有客观性。

学习内容来自于语言文字, 但不能仅靠学生的个性解读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而应让学生充分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并加以概括, 再通过讨论能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趋于全面、完整。

2. 内容具有深究性。

文章中的句子, 看似平常, 却能引起学生的热情, 值得细细咀嚼一番。学生只有联系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作深入思考, 才能体会文中的情味。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 我直接由“我”受到了什么启示入手, 让学生通过深入读文, 讨论詹姆斯在情感上的一系列变化。指导小组合作交流时, 学生活动有序。学生在深入读文后, 分别对詹姆斯在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以及把鱼放回湖里后的心情进行了讨论, 最后学生把讨论的焦点放在了詹姆斯到底应该怎么做上, 持不同意见的小组成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次小组活动气氛热烈, 每个人都有事可做, 而且不是独立的, 是相互依靠的一个整体。在合作交流、实践体验中学生学会了相互配合, 懂得了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道德修养。体会到要想做好一件事, 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 集体智慧和力量是无穷尽的。

3. 内容具有新颖性。

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易引出不同观点的, 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 通过多样性的答案, 让学生透过问题的表面, 触及问题的本质, 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认识更清晰, 从而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既能使学生取长补短, 潜能得到开发,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帮助, 相互启发的合作学习中共同提高。让我们准确地把握教学时机, 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学习, 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殿堂。

参考文献

7.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一言堂”现象普遍

存在的问题:我们小组的划分标准是按照学生的总体成绩划分,所以各学科学生的差异性比较大,例如在历史学科中由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基础知识较差,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减少。而大多是能力较强、成绩较好、活泼外向的学生是小组的权力中心,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机会也多,这样的合作学习很难产生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思维、培养协作精神的良好效果。

解决的办法: 首先,对历史学科的学困生进行具体地分析问题所在,然后逐个进行辅导,鼓励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每堂课设计一些基础性的题目让学困生回答,并结合相应的奖励机制。这样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对历史课充满信心。

其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2-3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这样既能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又能在平时的合作中,不会出现小组成员盲目顺从“优生”的现象,不会导致反馈时只有那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回答。另外,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不管对错,只要是自己的思想便提出来讨论。

二、评价不全

存在的问题:一种是评价重整体轻个体或重个体轻整体。课堂上小组代表交流后,老师往往会说,某某小组表现很好,忽视了对小组个体成员贡献的评价;或是说某某学生表现很好,就缺乏了对小组集体的评价。另一种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样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解决的办法:首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的评价。如发言是否踊跃、观点是否清晰且有新意、表達是否顺畅等。

其次,对小组交流汇报的成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思维方法的优缺点,指导学生掌握或注意一些历史思维方法。如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时机不当

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决的办法: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教学策略之一,并不是万能策略,把任何教学内容都生搬硬套的用合作学习策略,势必造成不必要的困惑。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情等,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一般来说,较简单和过难的学习内容,不需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处或学生的质疑问题处设计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而且讨论次数不宜过多,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也就是说,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8.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八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要教会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如何在低年级学生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现这方面的目标呢?下面粗浅谈几点体会:

一、做到要合理、科学分组

组分的大了不利于交流合作,小了不利于管理,我也想尽办法让4个人或6个人去合作,但是效果就是没有预期的理想。在分组时,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可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二是组内成员的异质互补,就是将有各种特长的学生放到一个组内,让他们取长补短,尽量做到最佳组合。

二、创设情境,激发合作意识

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之间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需要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使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建立起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三、积极旁观,点拨合作技能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并不能够保证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合作。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旁观,点拨学生掌握合作技能。小组合作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以便灵活地组织学生的更深入的合作学习。

四、课外延伸,拓展合作空间

"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告诉我们,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由此可见,合作学习仅仅局限在课堂,是难以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合作技能往往也得不到多维地、立体地实践、体验与提高。课外延伸,让合作学习触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不仅拓展了学生合作的空间,而且在具体可感的充满生活情趣的合作氛围中,合作意识、合作技能都会增强。

9.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论文 篇九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初中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习数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跟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来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实践,将合作学习的模式应用到学生的数学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仅仅单调地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枯燥深奥的数学内容会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难学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造成教师教学效率的下降。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使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的合作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时,我就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这样一道题:“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然后我说:“这道题是古代著名的难题,很多人在看到这道题后都不知如何算起,下面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道题应该如何解答吧。”学生听到这里,好奇心都被激发了出来。解题的基础是弄清题意,但是很多学生在看到这道题时都有些迷茫,不知道这道题说的是什么意思。于是我便让学生先通过讨论弄清题意,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学生都积极地各抒己见,热烈的讨论氛围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找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

二、设计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操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实践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必局限在座位的狭小空间内,他们可以几个人围成一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得课堂的氛围活泼而热烈。并且,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之间通过这样不断地思维碰撞,他们的思维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有了保证。例如,在教学“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这一节内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些图片,有故宫、枫叶、蝴蝶等,并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为其接下来进行图案设计奠定基础。在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与性质后,我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有的小组就利用剪刀和彩纸剪出了各式各样的图案,有“囍”字、花朵、兔子等,还有的小组按照天坛的模型制作出了一个立体的小天坛。在这样的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并且,良好的课堂氛围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还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使其在不断的思考与讨论中提高思维能力,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发挥其优势与作用,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像”这一节的内容时,对于具体的一次函数,学生都能很快地画出函数图像,但是他们对于函数中的系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都没有清楚的认识。于是我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y=kx+b这个函数与x轴和y轴的交点都是什么,并让学生根据这个函数中参数的取值来画出图像。大部分小组在画图时都只考虑到了k>0的情况,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考虑到了k<0的情况。在学生总结过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遗漏的地方,经过了又一番的讨论交流后,学生将k,b的不同取值时一次函数的图像都完整地画了出来。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效。总之,将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入初中数学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教学背景下的必然趋势。教师要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桑建丽.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鲁东大学,2014.

10.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十

关键词:学讲;小组合作;反思

自九年义务教育开展以来,我们的学校对于课堂的要求是自主与合作高效与愉快的。实现这一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几乎每一节课上,都可以看到学生热烈活泼地进行学习和讨论,这种形式当然是好的。但是教师的主导要怎样体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出现较多的问题,所以本文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几点在学讲方式下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

一、小组合作的问题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组,然后通过组员的参加,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由小组一起共同讨论或者合作得出问题的结论或者共同进行学习。用一种合作的方式取代各自学习的方式,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小组合作所选择的问题,必须是能够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观念得到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所以这就要求小组合作在问题的选择上,必须选择有合作性的问题,有创造性的、开放式的问题,而不是死板记忆的内容也要拿出来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整理、收集,形成新的共识,从而有所收获。

二、怎样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1.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讨论的问题是什么。首先准备好学案,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再把学习目标细化、具体化,交给小组进行学习和讨论,进行实际的操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有许多具体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因为表现欲会让他把已经知道的答案迅速提出来。组内其他的组员没有通过思考就毫不费力地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小组讨论结果无疑是效率低下的。每个组员都要发言,都要思考,都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充当书写的机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或者,首先就要各自充分思考,然后再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大多数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互相讨论和质疑,才能够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2.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形式和实际效果

在学讲的课堂形式下,学生是有一定的自由和发挥空间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是由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通过观看许多课堂实录不难发现,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这个形式是有的,很活泼、很热闹的,但是有些学生趁乱说悄悄话,有些内向的学生不肯发言。等到该大家总结的阶段,只能够回答学生刚刚已经回答过的答案和见解。种种的现状,告诉我们这一节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也仅仅成为形式和表面上的。所以怎么让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有实际效果,重点还是放在对小组成员的分工上。在开始操作之前,一定要明确地进行分工,这样就能够使不规范的行为变少,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每个人都需要发言。

三、小组合作要建立竞争机制

刚开始实行小组合作时,大家都感到比较新鲜,慢慢地这种热情会逐渐减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在各小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大家共同商量讨论,制定统一的加、减分政策。例如,小组内不能总让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发言,而是大家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度高的要加分;若是为了提高参与度,不假思索,胡乱发言的要减分;同样难度的题由小组内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解,得到大家认可的要多加分等。各组得分及时公开公布,每月一小评,每学期一大评,评出优秀小组、进步小组进行奖励。这样,为了本小组的共同利益,各小组都会各想各的招,为了小组共同荣誉而努力。

总之,在“学讲”方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当贯彻学讲计划,互学互讲,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优势,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对课堂效率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

参考文献:

叶伟琴.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科教文绘,2012.

11.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一、出现的误区

1. 时机未到, 匆匆展开。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教学流程:活动单出示思考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汇报合作结果。从表面上看, 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和广泛参与, 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真的很高。但是稍稍琢磨就会发现:作为一个具有独特的个体思维的学生, 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当问题一出现就“急于”合作。这种合作不仅解决不了问题, 而且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2. 预设套路, 限制思维。

案例:分数基本性质教学, 活动单设计了三个任务, 让小组合作解决。

(1) 用三张大小相同的纸, 分别折出41、82、146, 并将他们涂上不同的颜色。

(2) 认真观察, 并将结果添入○里。1○2○4。481 6

(3) 小组讨论, 这三个分数______变了, ____不变。

各小组经过操作、合作、交流后派代表回答, 结果表述完全一样。小组合作学习充其量只是一个基于脚本的表演罢了, 因为, 没有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景中发生的问题来设计合作学习, 设置的问题有明显的简单的“正确”答案, 且不是“开放性”的, 没有多向研究和讨论的可能。这样的合作活动是设定“套路”,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3. 组织教学, 混乱不堪。

在许多教室, 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合作, 于是学生立刻就像表演“草裙舞”一样呼啦一声就起来, 同桌或前后四人, 或一群人马上聚在一起, 在课堂上喋喋不休且此起彼伏。这是一个热闹的场面, 每个人都在说, 谁也听不清楚说什么……

课堂缺乏了必要的组织与监控, 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看起来学生畅所欲言, 充分彰显了合作学习“亮点”, 但如果噪声太大, 干扰到别的组, 甚至小组内一个同学已经听不到另一个同学的声音了, 合作学习就难以有效地进行。

二、解决的对策

1. 理解内涵, 巧妙设计。

美国著名的专家约翰逊认为,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五个要素:积极互动, 个体责任, 面对面的积极互动, 社交技能, 小组加工。在“活动单导学”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把握以下两点:

(1) 合理分配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团队合作的内容和目标, 完成任务的重要性、评价标准, 如何为了个人的学习成果而努力等。

(2) 合作过程中的组织和调整。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在组间巡视,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 做到心中有数。既要关注学困生也要关注学优生, 做到两者适得其所。

2. 理清关系, 形成方法。

(1) 自主与合作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学习这个前提, 就落不到实处, 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学中, 当提出一个问题后, 首先应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自主学习有困难时, 才可进行小组合作, 然后再全班交流。

(2) 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中, 不能让部分好学生代替小组汇报交流, 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 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 使每一个学生都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 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3. 巧设问题, 激发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应该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 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演绎成问题后提出的, 也可以从某一话题、情境出发, 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 引起合作的问题既要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又要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

(1) 矛盾型问题。问题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 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 教师先让学生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用2表示, 再分成两份, 每份用1表示, 这时教师又要求学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怎样表示?这就引起学生思维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该怎样表示。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 所以,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2) 假设型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猜测, 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 再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 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问题不可的情境中, 因此问题一经提出, 学生便能思绪飞扬。

(3) 发散型问题。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 多方面、多方位去思考问题, 探索了各种问题的答案。如在总复习时出示:给定一个任意三角形, 你可以把它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吗?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三角形方面的知识, 多种方法解答。由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所以, 合作学习小组就能扩大他们的思维面, 让学生学习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12.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篇十二

恒源小学 宁华英

一、课题的提出

1、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2、课堂教学的需要。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率、学习形式的单一化,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虽有落实新课标,组织合作学习的意识,但如何科学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一直困扰着全体数学老师。而目前我们学校正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我想让小组合作走出形式主义,走向真实有效。二、课题界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课堂为载体,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合作学习,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本课题着重从实践层面研究在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理论依据

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合作学习就是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另外的侧面。而通过合作与讨论,可以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四、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传统的单向传授方式转变为互动式学习。

2、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通过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勇于交流、乐于倾听、敢于质疑、善于发现、愿意赞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交流欲望,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合作,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提醒、相互学习的气氛会逐渐浓厚,学生经常为小组的成功而自豪,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五、研究内容。

1.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行动研究法。认真学习典型课例,拿出一节课,集体会诊、并与以往的课例比较作了哪些改进,对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得失进行反思,提出新的改进方法。

3、经验总结法。按计划定期上研究课,不断与各位老师交流、改进、总结,形成材料。

这一课题研究,主要以上述三种研究方法为主,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研究方法作为辅助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力争上级教研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和技术指导。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探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措施和方法。

4.按计划举行实验探索公开课,做好个案分析,积累原始资料。

5.定期按计划进行检测、评估、总结,写好阶段性实验报告。

八.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8月)

1、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2、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3年9月-10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3、请专家再次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6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014年7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九、预期目标和成果

1.预期目标:

(1)通过开展数学课堂的小组合用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探究的条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

2.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教案、论文。

(2)示范课汇报,同行点评。

十、实验对象

1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索论文 篇十三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最近教学的热点。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和理论出发,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重的要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不完全适用于每门学科。

1、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具有共同学习任务,明确任务分工的情况下进行的合作性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分工合作,是小组成员间互动交流的过程,个人的任务是小组整体任务的一部分。

2、小组合作学习涉及的基础理论

小组合作学习涉及的基础理论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是人脑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构建联系的过程,所有的新知识都不可能从空白学起,必定是建立在以前旧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结构的构建。[2]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行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构建出符合自己思维逻辑的知识体系。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3]从认知发展的角度讲,注重的是儿童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等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全方面的综合发展。

3、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重的要点

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好处,它能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一定的提高,但这并不是说小组合作学习就适用于所有的学习课程。在这里我把学习内容划分成2个种类,第一种是必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二种是采用和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都可以的。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重的要点进行了讨论。

3.1 从数的认识中谈分组原则:数的认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数学的第一步,这部分的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分组,在分组的时候我采用了一个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之所以采用这个原则,是为了保证每一组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同的学习任务,毕竟老师不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但是为什么又要求组内异质呢?这是为了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孩子都有事情可做,通俗的讲,就是让聪明的孩子进行任务的分配,让平常一点的孩子进行具体任务的完成。这里可能有的学着会认为学生应该一视同仁,觉得我这个老师的教学理念有问题。在这里说明一下,“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正是对学生一视同仁的表现,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生认知能力是有差别的这个事实,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能对所有学生都进行一样的教学目标设定。比如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有的学生一节课就可以学会所有的知识,老师给了100分的课堂评价,而有的学生只能学会1-5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有的学生能掌握加法,但是不是很熟练减法,这些学生老师在给课堂评价分数的时候应该是40分?50分?不及格?都错了,同样应该是100分,有人说这样的课堂评价分数还有意义吗?所有的学生都是100分。这里提出我的另一个观点,课堂评价分只有0分和100分,虽然说的有点极端,但这正是我的想法,下面说下理由,首先,人和人之间是有差距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会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他做出不同的要求,如果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那他掌握1-5这5个数字并且学会5以内的加减法就会很轻松,如果学生能力较差,那他能认识1-5这5个数字的时候,跟那个既能认知1-5这5个数字又能学会5以内加减法的学生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是一样的,他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已经是他最大努力的结果了,我凭什么不给他100分。要知道所有的学生都用了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精力进行了相同内容的学习,能掌握多少是他们自我认知能力的结果。这里可能就有人问,虽然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精力同样的学习内容,但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玩耍导致他没有学到自己应该学会的内容呢?这就是我把课堂评价分数设置为0分和100分的原因,这部分学生我会给他们0分,我的100分是对认真努力学习学生的一种表扬,而0分则是对上课贪玩不好好学习学生的告诫。

3.2 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了5个小组,并在课堂上举办了一次竞速比赛。游戏背景和游戏道具:学生有很多学习文具和娱乐道具,比如笔筒,文具盒,足球,手帕纸盒。墨水盒,水杯,甚至还有健力宝,肥皂等很多小物品,我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胡乱放在一堆,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游戏的道具。游戏规则:游戏中,小组的5个成员要把这对乱七八糟的小物品放置到教室前面名字的大箱子里,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最后哪个小组速度快,哪个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成员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作为裁判,在讲台上进行计时,现在同学们有3分钟的时间进行作战计划的交流,现在3分钟倒计时开始”。我按下秒表之后走下讲台巡视,听学生们讨论的作战方案,我发现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这时候会主动积极的出谋划策,平时人缘好的学生会进行任务的分配,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会受到其它同学的鼓励,让他选择一种类型的物品搬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对于教师而言,最终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图形,了解图形,让学生在回家后能自信的指着足球对爸爸妈妈说,“这是球形,我还知道咱家的茶几是长方体,我睡的床也是长方体。”从上面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入日常生活元素,以玩游戏,讲故事,画图画等各种方式把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运用。

4、结束语

小学数学是学生认识学生的基础。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和理论出发,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重的要点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1]王作浩.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41-42.

[2]张存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1):32-33.

14.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十四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新课标的理念教师能够接受, 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 许多教师仍然按照经验形成自身的教学方法, 很少考虑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学生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 自然会缺乏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

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 培养他们善于合作的精神。为此, 在教学中, 我经常将本班同学分成数组,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 相互交流, 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 学会与他人合作, 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及求知欲,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创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和谐的合作环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 学生在较好的气氛下才能坦诚交流, 易于联想,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 教师首先应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合作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 共同学习。

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复习“拼一拼、读一读、组成四字成语”时, 大多数学生拼读很是吃力。因为刚学完汉语拼音, 就拼读多音节词, 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我写了许多字母卡片, 分发到各小组, 要求每个小组同学利用卡片组成书本中的某一成语, 并能加调后读给大家听。这样既分散了教学难点, 又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了动手、动脑的机会,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且在拼组音节的过程中, 巩固了汉语拼音, 加深了对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印象, 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

三、教会学生合作学习

教会学生合作学习, 这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技能、技巧, 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读书时能做到边读边思考, 遇到不懂的生字、生词和句子把它勾画出来, 通过查阅资料仍弄不懂的向本组成员请教;在学习中,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小组的学习活动, 并为小组学习献计献策, 做到提问主动、讨论积极。此外, 在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做到别人发言时, 认真倾听, 评价自己时虚心接受, 并能公平、公正、客观地评价别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 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 以全组同学都学习好为目标。心理学家格拉塞博士强调:“教室里的学习应当充满乐趣, 否则学生就不肯下苦功学习。”因此, 我们在黑板一角画有“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积分表, 让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 使全班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你追我赶的局面。这样一来, 就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这对那些学习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 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也能自觉地学习。

四、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个人的发展, 首先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 才能够为走向社会为自己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打下基础。由于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 因此, 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 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

相对于评价学生个体学习而言, 对于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教师不仅要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 为他们提供指导性的帮助, 而且还要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 对每一组都做出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评价。不仅要肯定成绩, 而且还要指出不足;不仅要表扬合作有成果的小组, 而且还要关注小组成员的合作程度。

小组合作学习应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通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改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变为小组计分, 这使得原来鼓励个人竞争的评价方式发生了重心转移, 转而以评价小组集体为主和评价个人为辅相结合的评价原则, 达到通过评价促进小组中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

上一篇:解放思想大讨论人大下一篇:瓦工班组安全技术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