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回收新闻稿(精选5篇)
1.爱心回收新闻稿 篇一
当我们高喊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时,我们谁也不能忽视那一切当中的特殊群体——因家庭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学子,谁也无法闪避那求知欲背后苦苦挣扎的灵魂,他们的期待我们怎能无动于衷?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才,更应将它继承与发展。于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学校德育处会同团委、学生会于9月20日向全校师生发出了“爱心助学”活动倡议。
这次活动以“别丢弃我们的资源,别藏起我们的爱心”为主题,持之以恒进行废物回收,达到资源归类,建设“节约型校园”和爱心援手,资助贫困学子的双重目的。学生以班为单位,老师以年级组为单位,设立废物回收箱。每周由各班的爱心大使将矿泉水瓶和废纸交学校回收站,校学生会成员进行整理后统一出售,所得款项全部用于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这项活动,在师生中反响热烈,得到了全校师生大力支持。
学校德育处认为,以这种爱心回收的方式在学生中启动“爱心德育”工程,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逐渐形成了“细处显爱心、时刻关心他人”的校园文化,润物无声;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保持校园清洁,构建和谐校园。
三年来,这项爱心工程顺利实施,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废纸等集得资金八千多元,共资助困难学生12人。在高二(3)班周晓峰同学患白血病住院期间,除师生捐款15000多元外,我校还专门从爱心回收基金中拿出了元。钱或许不是很多,也只能救一时之急,但众人的爱心带给了他温暖,更鼓起了他生的希望。一位参与 “爱心回收”活动的学生满怀自豪地说道:“在这里,我感受到爱原来是如此简单,如此纯净,奉献爱的感觉让我内心充满了快乐,这也许就是平时所说的‘施比受有福’吧。”是的,我们的力
量是很微薄,一只旁人不屑一顾的空塑料瓶,换取来的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毛钱。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能够做的也许并不多,但是我们可以关爱很多。众人的爱心携手,定能真情传天下。
20XX年9月的一天,学校德育处收到了06届毕业生陈冬(现在扬州大学)的一封来信,大意是:感谢母校三年来给他每学期五百元的资助(都是从爱心基金中支的),为顺利完成学业,在大学里已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开始自立、自强地面对人生。面对将来,仍有着许多不可知的磨难,但自己肯定会好好把握这次求学的机会,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技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才,不辜负学校的培养。他还说:“后塍有那么多和我素不相识的好心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热心资助,我才能顺利完成高中学业,他们传递给我的温暖我将永远感怀,必将涌泉相报。如果可能,我希望毕业后能回后塍工作,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自己的家乡,回报社会,回报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
后塍高中创造性地发起“垃圾回收——爱心德育”活动,营造了校园文化新风尚。树立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养成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使同学们体验到爱心助困道德高尚,学会珍惜生活、关爱他人。让爱飘扬在校园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爱、付出爱。现在,“学以至理,行以至诚”的校训已成为学校全体师生的精神力量和共同价值取向。
2.爱心回收新闻稿 篇二
苏州电视台一档民生新闻栏目——《社会传真》, 是苏州老百姓中颇有影响力的一个品牌版块, 长期以来以关心民生疾苦和百姓生活而深受苏州观众的喜爱, 其中一个求助类的子栏目——《朝晖帮你忙》更为苏州老百姓家喻户晓。
2013年6月, 该栏目接到这样一个求助电话:苏州沈巷村村民全桂荣向朝晖求助, 说最近放假了, 看到这里的孩子们到处瞎跑乱逛, 非常担心。他有个简单的设想, 想创办一个供孩子学习、娱乐的场所, 却在资金、现实操作等问题上遇到困难, 想请朝晖帮帮忙。
苏州人口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末, 全市户籍总人口6610766人, 流动人口实有登记数为6989000人, 同比增加450000人, 增长率为6.89%。①庞大的流动人口在给苏州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相应的问题, 大量随父母来到苏州的流动儿童问题就是其一, 这一社会问题曾经一直是苏州台高度重视的报道选题, 他们在节目中相继播出过《小包裹大爱心关爱贫困流动儿童》等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报道, 但是全桂荣的求助却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那么多报道没有让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这其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媒体除了报道之外, 还能做些什么?
一场激烈讨论和冷静思考的头脑风暴之后, 苏州台社会经济频道认为, 媒体不能只是满足于呈现民间疾苦、展览社会缺陷, 而应该发挥媒体应有的社会动员和组织功能, 把线上报道与线下活动结合起来, 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肌体的完善, 于是他们以《社会传真》栏目为依托, 在原有的“朝晖爱心基金”基础上, 又成立了一个名为“传真帮”的爱心慈善平台, 经由这个平台发起倡议, 他们联合苏州市红十字会、爱心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爱心人士等, 决定在全桂荣所在的沈巷村建设一座纯公益设施——“爱心小屋”。
这个“爱心小屋”的设立, 不仅解决了全桂荣对假期里流动儿童无处去的隐忧, 更是通过这个小屋提升了流动儿童在假期里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在“爱心小屋”里, 设立了“梦想兴趣小子”的评比活动, 为流动儿童在社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学习、娱乐、成长的平台, 同时在服务流动儿童的成长支持模式上, 他们还联合大学生对此项公益展开研究, 形成专业的研究成果, 为机构、政府、社会提供相关建议。“爱心小屋”的日常管理和运行, 由经过苏州市民政局注册备案的公益组织——苏州星星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 而该频道则通过定期播出报道, 对“爱心小屋”的运行情况和实际问题进行持续的关注和监督, 吸引了很多爱心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的关注, 多家单位明确表示, 愿意通过“传真帮”慈善全媒体平台援建更多的“爱心小屋”。
在社会爱心的汇聚下,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 在市文明办、教育局、市团委等多个部门和各个街道的大力支持下, 越来越多的“爱心小屋”建立。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被动员起来,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切实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从报道到行动, 苏州台的实践反映了城市台民生新闻的功能升级。
二、从报道到行动:民生新闻社会功能升级
1. 民生新闻的困境
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后, 民生新闻逐渐大行其道, 成为各家新闻媒体青睐的新闻类型, 城市台自有的地域优势和本土化战略, 使得民生新闻在各城市台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成为争夺收视率的利器。相对于联播体, 民生新闻正式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的日常需求上, 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②然而, 激烈的民生新闻大战, 也让收视率至上的杠杆将民生新闻拖入低俗化、黄色化的泥潭。肤浅的报道、单一的选题、雷同的关注点, 以及腥星性的选题趣味, 都使得民生新闻日渐为人们所诟病。民生新闻关注的是与本地民众利益切身相关的事件, 它的功能定位如果只限于满足受众欲知、未知、应知的需求, 民生新闻的发展很快会遇到瓶颈, 因为对于受众来说, 大部分别人家的事对受众本身来说并不是必要的信息, 以传递信息为主要功能的民生新闻并不能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 甚至在某一程度上, 大量的琐碎信息甚至造成了对收视群体的伤害。除了学术界, 媒体从业人员也意识到了民生新闻疲态背后的是非曲直:内容琐碎、媚俗, 新闻中多有似曾相识的家长里短、猎奇、凶杀、坑蒙拐骗……诸如此类的看点, 影响了新闻的格调和媒体公信力, 浅薄趋势明显, 误读了民生的传播价值, 风格渐显僵化, 传播效果滑坡等等。③凡此种种担忧与批判, 皆表露出民生新闻亟需转型升级。
2. 公众新闻: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民生新闻不能只是局限于展览民众生活的困苦或遭遇, 以此引发好奇和围观, 而应该具有公民权利意识, 尽力发挥公众在应对社会问题、解决公共事务中的能力, 从报道问题转型升级为推动问题的解决, 才能为民生新闻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一新闻理念被一些学者称之为公众新闻。理想的公众新闻应该具有如下特点:1.视人民为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 而非受害者或旁观者;2.帮助政治性社群针对问题而行动, 而非局限于知晓问题;3.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 而非听任其遭到破坏;4.帮助改善公共生活, 使人们对它感兴趣并投身其中。④
实现从民生新闻到公众新闻的转变, 需要媒体和媒体人的推动和实践, 在中国, 已经有许多媒体人意识到这一点, 并实际践行, 比如《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 就是近年来的突出代表。邓飞曾是一名出色的调查记者, 但是“他看到他写的报道以后又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只是换了个人名地名, 会很失望, 会有沮丧感。虽然用报道救了两条人命, 但觉得改变太少。”他认为, “中国不缺少写文字的人, 但缺少行动者。”⑤于是, 借助微博这个新媒体平台, 邓飞从过去单纯的报道者, 转变为公益项目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成为著名的微博打拐和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推动者。
同样, 苏州台“爱心小屋”的实践模式也是展示了媒体行动的力量, 试想如果城市台的新闻功能只停留在报道苏州流动儿童的问题上, 受众的确是知晓了, 那么接下来又该如何, 再面对同样的问题, 媒体除了选择重复报道, 似乎别无他法, 这样一来, 流动儿童的实际困难得不到解决, 也是对媒体新闻资源、受众注意力和行动力的浪费。
民生新闻社会功能升级后, 具有公众新闻的性质, 它的意义在于把新闻当作一场公民意识培养来操作, 强调公众的参与。苏州台“爱心小屋”的新闻报道, 首先提出了关于苏州流动儿童的公众议题;其次, 在新闻舆论中培养民众的公共意识;接着, 利用城市媒体本地优势, 有效整合社会公益力量, 比如如何去搭建平台, 通过何种方式联系当地爱心企事业单位、爱心志愿者, 以至于吸引整个社会的关注……一项项细节的落实、资源的整合, 当然都依赖苏州台长期在辐射范围内建立的公信力和文化认同, 也是通过这样的整合和鼓励提高公众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实现对苏州流动儿童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功能升级后的民生新闻, 通过一次次地推动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改善社会公共生活, 首先提高了本社区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其次, 相比于简单的信息告知, 功能升级后的民生新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本地公众, 加强了本地民众对地域概念的时空认知, 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帮助本区域的民众重建人际关系网络, 强化了民众对所在区域的社群认同。⑥在电视新闻的召唤下, 本区域的民众聚集在一起, 流动儿童的个体问题或许对公众来说陌生又抽象, 但是通过媒体议程设置, 首先是对关爱流动儿童、外来务工人员议题的关注, 以及对媒体传递的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其次, 媒体通过整合社会资源, 推动公众参与和解决公共事务的能力, 民生新闻把一个越来越陌生的社会拉近并且日常生活化、常识化, 让我们能从中辨识自己、自己的家人朋友、生活环境以及生存方式。⑦能够与所在城市社区建立一种密切的认同感和社区共同体, 这也正是城市台在面对央视和卫视围剿之下的突围之路。
三、行动边界:媒体不可逾越的雷区
媒体行动成为升级后民生新闻的核心所在, 从报道到行动, 在推动区域公众参与和解决社会公共事务的同时, 媒体行动应该有明确的界限。
《华西都市报》在报道“孩子回家行动”中, 面对孩子无人认领、报道陷入困境的情况, 该报主编主动提出由报社出面接孩子回家, 并且为使报道高潮不断, 该报总编曾亲自出面请求公安部门配合, 报社捐款给派出所。事件得到系列报道后, 省市有关领导新闻界人士像迎接贵宾一样前往机场迎接孩子, “报道事件被掀起来向前翻进”。⑧媒体在这次行动中, 通过组织事件以制造新闻, 推动新闻发展, 虽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吸引公众关注事件, 但是这一行为被研究者定义为典型的传媒假事件, 是新闻伦理的失范。媒体行动的边界在于媒体所关注的东西是不是真正的社会现实问题, 不能为了报道新闻而去制造事件, 这是媒体行动和传媒假事件的区别所在, 也是公众新闻在推动公众参与和解决社会公共事务时需要警醒远离的雷区。此外, 媒体行动所关注的内容要瞄准政府、市场都无法解决的真空地带。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急剧转型, 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原有的政府组织框架需要不断改革才能适应社会不断转型和变革的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 常常出现政府管理滞后或体制机制疏漏等现象出现, 而市场机制在一些涉及公众利益的领域则也有可能存在失灵, 因为没有利益就没有投入, 在这种情况下, 媒体从报道社会问题到发挥社会动员和组织功能, 都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 也只有这样, 主流媒体才能成为新一届中央政府所致力构建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苏州台“爱心小屋”的成功实践, 提供了民生新闻从报道到行动的发展思路, 从而走出对民生新闻的狭隘理解, 走向更宽广的公众新闻, 与所在城市社区建立一种密切的认同感和社区共同体, 这也是城市台在面对央视和卫视围剿之下的突围之路。在实际操作中, 应当明确媒体行动的边界, 准确定位。
关键词:苏州台,“爱心小屋”,公众新闻,社区共同体,行动边界
注释
11《苏州2014年流动人口增45万?昆山登记数最多》, 载人民网江苏视窗, 2015年3月13日, http://js.peo-ple.com.cn/n/2015/0313/c360302-24148574.html
22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 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年6期。
33 巴全东:《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和本质回归》, 载《传媒》, 2012年第10期。
44 王雄:《论民生新闻与“公众新闻”——兼议民生新闻的转型方向》, 载《江苏社会科学》, 2012年第2期, 第242页。
55 赵智敏:《从调查者到融合者——邓飞访谈录》, 载《新闻记者》, 2013年第9期。
66 张志军:《民生新闻在区域价值认同重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载《视听界》, 2004年第6期, 第6页。
77 姜红:《仪式、共同体与生活方式的建构——另一种观念框架中的民生新闻》, 载《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9年第3期, 第72页。
3.爱心协会衣物回收活动总结 篇三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当我们听说新疆的温度已达到零下三十多度时,我们多想为那些没有衣物御寒的孩子们做些什么。于是,我们组织了这次主题为“衣暖我心,真情传递”的爱心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每一份资源,将爱心延续,将温暖传递。同时也为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送去一份祝福,希望他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可以过得更快乐。
这次活动的时间为:2011年12月9日(星期五)晚上9:00-10:30和8日(星期天)全天。
活动主要流程: 1,在9日晚上9点的时候,我们在前期的充分准备下,分配好人员分别来到荟一,荟二,博三进行回收。于九点半开始正式开始回收,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就完成了回收任务,并拿到楼下整理记录,统一保管好。
2,在10日前,做好了这次在荟园主干道摆点回收衣物的活动安排和前期宣传,并于星期六早上八点摆好点,安排好人员值班,在收集衣物的时候做好义务的保管工作,同时适当的对协会进行宣传。
3,活动后期:对衣服的整理,清点,核对之后进行处理。
总体上来说,我们这次活动完成的很出色。首先说说我们在活动中一些值得表扬的地方:
第一,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很不错,很多人都很愿意献出爱心。第二,第二,我们的会员和工作人员在这次活动中都发挥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回收的过程中对一些突发事件都能通过巧妙的处理化解。
每一次的活动我们都很努力的去做到最好,但也无法避免一些小的失误和不足:
第一,由于拿到博三宿舍楼下的收集袋不足,在等待收集袋时浪费了一部分时间,导致回收衣物结束的时间晚了一点。
第二,在荟园主干道宣传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活动,这说明宣传力度不够,希望以后能多多加油!
最后,谢谢社联对本次活动的支持!谢谢各位会员以及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各位同学的爱心!
希望大家都能献出自己的爱心,去温暖那些渴望关爱的孩子们,让他们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爱心协会活动部
朱玉婷
4.旧物回收献爱心倡议书 篇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城市的您每年都在为如何处理旧物而烦恼;随着毕业季的到来,许多即将离校的学子们也在为寝室里难以带走的旧物而犯愁。过时的旧物越来越多,卖废品不值钱,当垃圾丢掉很浪费,不丢又占用许多空间。此时你是否想过,在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一群群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期盼,一个个的贫困家庭缺衣少穿,那是怎样的一种心酸与无奈呢?
在省会合肥, 71岁的王崇智老人创立了“崇智爱心捐助站”,专门募集并捐赠旧衣物。各地爱心人士送来的旧衣物,就堆放在这个6平方左右的爱心中转站里,老人将募集到的旧衣物进行整理、分类,看到脏的、破的还要洗洗补补,最后再送到偏远山区贫困家庭的手中。有时坐车自己送,有时候是爱心人士帮助她送。来,经老人的手捐助过的旧衣物总重量已经超过了10吨。
为弘扬“点滴为善,小事做起”的“善小”精神,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善小”服务队特地携手王崇智老人,发起“爱心捐助、旧物传情”活动。现面向全体师生募集不再需要的物品,例如服装、鞋帽、文具、书籍等,并通过“崇智爱心捐助站”进行捐赠,把学院师生的爱心和温暖送到需要帮助的人们手中。
人行其善,物尽其用。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因为这不仅能够直接帮助到困难中的人们,还能让废旧物品得到
充分利用,同时,也可以减少垃圾与污染物,节约资源,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相信您的小小的善举,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给自己的内心带来快乐!让我们共同架起一座爱心桥梁,将爱心进行接力,共创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
倡议人:XXX
5.爱心回收新闻稿 篇五
“回收旧衣物 让爱心扬帆”志愿活动总结
一、活动概况
1、活动名称:
“回收旧衣物,让爱心扬帆”志愿活动
2、活动时间
2015年4月18日(星期六)上午:8:00-11:30
3、活动地点
XX学院中区XX公寓和XX楼楼前、北区六餐前
4、活动人数 12人
二、活动过程
我们先是在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平台上发布招募“回收旧衣物,让爱心扬帆”活动的志愿者通知。通知志愿者4月18号上午7:40在中区XX楼集合,集合点名后,再强调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分发志愿者统一服装。我们共有12名志愿者。我们分成3组,4人一组,每一组去一个设点处。每个设点处由一位志愿者负责接待前来募捐的同学,一位志愿者负责登记捐献者的个人XX,另两位志愿者负责负责将募捐物品分类,并整齐摆放到准备好的大袋子里。最后将一上午收集到的物品拿到XX楼大厅汇总。活动结束后,将收集到的物品移交给XX微公益爱心驿站负责人。
三、活动自我评估 1.活动举办优点:
①活动期间,志愿者们不畏辛苦,努力工作,很好地完成了本次活动,体会到做志愿者的快乐,也学到了一些做志愿者的经验。
②参与活动的同学都很热情,乐于捐献爱心,使得活动进展顺利,收获颇多,真诚地感谢你们。
③ 活动结束后,爱心驿站的工作人员肯定了志愿者们的表现,给出好评!2.活动举办不足之处 ①宣传不够到位。
②北区的桌椅花了很久才借到。
四、活动结果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