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2024-08-02

把握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共10篇)

1.把握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篇一

内容摘要:

教学细节, 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小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关注教学细节,要把握规范化的细节;挖掘资源性的细节;捕捉过程性的细节;延伸问题性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充盈课堂。

关键词:

细节 资源 挖掘 捕捉

细节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积淀,积淀的是灵动的智慧;细节是一种长期潜心的准备,准备的是博广的大气;细节是一种精心雕琢的实践,锻造着对教育的执著和忠诚。关注教学细节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体现。珍视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充盈课堂。关注了教学中的细节,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合理,更加精确,更富有智慧。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让我们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人生,成就完美。

一、关注把握规范化的细节

1、学生作业习惯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的体现。通常在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时,教师更多地是重视学生作业的对与错,而对学生的作业格式和作业习惯关注得比较少。学生的作业对其个人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业书写认真的学生,做事一般也认真负责;解题前会分析题意、注意解题格式的学生,做事一般都很有条理;作业能及时检查的学生,一般来说都能经常自我反省;错题能及时订正好的学生,通常能在平时的失败中汲取教训而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对于学生的作业,不仅仅从知识层面上用对和错去判断,更需要从学生一生的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严格要求作业的格式。同时极力表扬那些作业习惯好的学生,在教师作解题示范时也特别注意树立榜样,形成一个良性的作业习惯氛围。有人认为这样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其实学生的个性不是体现在作业格式五花八门,而是体现在解题思维的发散、分析问题的独特等方面。再则,现在连作业格式这样的规矩都做不到,很难说将来步入社会能遵守法律,用道德约束自己。

2.错题的订正符号

学生的错题需要订正,对订正符号的要求本来也属作业格式,但是对作业订正符号的要求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注意。通常学生对错题的处理都是大笔一挥,把错题一涂或一个大圈,这样不但作业不美观,而且习惯不好,也不利于学生对错题的特别注意。建议:对错题,要求学生在本次作业的后面写上订正二字,同时将正确的解答过程书写出来,教师及时复批。当学生作业订正后,教师批改后,再在边上记个“△”或其它符号。这样做,一来能使作业更加整洁,二来也能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而且还能让学生以后翻看作业本时对错题特别注意,加深印象,并在以后也能看清这些题是否已订正,便于复习。

3.学生上课的状态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上课的状态也是同样重要的关注学生上课的状态,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关注,也是学习效果的保证。教师大多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到了。只是一些细微的情况往往得不到教师的注意。从学生上课的眼神、说话的语气,以及动作的力度,都能观察到学生的情绪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方面的知识和较强的洞察力。

二、挖掘资源性的细节

细节是可以挖掘的,细节的挖掘必须有教学智慧来支撑的。这就要教师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

1、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学生的倾听。

倾听就是“把感官、感情和智力综合起来,寻求其含义和理解的智力和情感的过程。”“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2、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教材的探究。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它既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也不是为刻意追求精彩亮点而创设的应景之作,细节,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巧妙创设。在99年时,听了云健小学有位教师教学“循环小数”,她在课开始的时候就进行了巧妙的孕伏,他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了两遍后,他问学生:“这个故事你们能接下去讲吗?”“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学生兴趣盎然地讲了起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刻巧妙地发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循环”的含义。他不像有些教师不停地强调“循环”就是反复不断地重复出现,但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循环”的含义,而是用一个学生熟悉的故事来理解循环的含义。

3、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情感的体验。

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而且要备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数学教学中情感的发展主要指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个方面获得发展。例如,学到圆这部分知识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让他们去领略圆形的美,曲线图形的美,轴对称图形的美,多视角帮助他们去理解数学、认识数学。“知之深,爱之切”,从而推动他们学习情感的发展,增强学习的理智感。

三、捕捉过程性的细节

切入课堂操作实际,使新课程教师研修进入到课堂的深层探索阶段,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对课改实验区已有实践反思的基础之上,它从理念的神坛走下来,面向具体的操作层面,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之上致力于解决实际操作层面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1、值得“延伸”的环节

教学细节的处理,往往无法预设,有许多要靠教学机智,也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行为细节,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是细节成为教学的突破点,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如:教学“升与毫升”,……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师:我举个例子,1小时等于多少米?生2:时间单位不能和长度单位相等,容积单位和质量单位也不能相等。师:你说和对,你们能理解吗?生1他茫然地点点头。如果教师在生1有的问题上作个修改,变为“1毫升( )等于多少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了。对具体的物体而言,就有答案了。在根据学生的问题设计一个延伸的问题:称一称100毫升水、油等其他液体,他们的质量各是多少?这样既让学生区别两者表示物体的不同属性,又让学生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

2、值得 “延迟”的评价

我曾看到杨玉华老师的《万以内笔算退位减法》教学片段,老师问学生能否从高位减起。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这时老师并不是采取直接告知能与不能,也不是回避、堵塞、应付,甚至是置之不理的做法,而是用极大的耐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质疑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验“从高位减起”的方法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教师不轻易做出评价,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采用延迟性评价。

3、值得“深思”的意外

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看似“应该”和“正常”的地方,在有意无意的忽视和漠视的地方,正存在着教师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都应该努力去避免的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教学细节具有的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刻“教育性”警示着每一个严谨的教师。听了“11--20”数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按要求到台上说出自己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让他们按顺序排好。让学生回到座位时,学生一拥而散。我想如果老师让学生按顺序下去,这样可以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秩序的良好品行。

四、延伸问题性细节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这是哈佛大学师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新课程标准》中也把“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列为具体的目标。实际上,教师并不是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而是应该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对此问题性的细节进行延伸。

听了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研讨课,引发了我的思考。师让学生摸一摸手中的长方体的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谈了自己的感觉:有的说是滑滑的,有的说是光光的,还有的说有点热的。有些学生就附和着说真的有点烫……显然,教师让小朋友摸长方体的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平面,积累直观感受,并和后面的教学(摸圆柱的曲面)形成比较,可是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预设的“轨道”,特别是说有点热的,那可能有的小朋友摸的时间有点长,所以有热的感觉,还引起其他孩子的附和。怎样在“摸”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时,能够让学生一下子体会“平”的和“弯曲”的面的不同?这就要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意有目的性地设计问题。尽可能避免问“这个面是什么感觉?”以免学生的思考、回答出现意外的、没有方向性的活跃。也就是说,“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细化问题在语言上的表达。

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经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少成塔,建立“细节优势”,铺就专业成长之路;我们要注入理论,搭建平台,构建团队,协力攻关,突破“细节难点”,共享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细节决定成败》 汪中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

《最新小学数学典型教学案例赏析》 袁中学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2.把握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篇二

一、精心预设教学细节, 预约课堂教学精彩

古人说:“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预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 精彩的细节是成功教学的点睛之笔。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即性所得, 实质上是匠心独运, 它的背后是一种思想, 是一种理念。教师只有对教材、对学生、对课堂教学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并经过用心思考, 才能精心创设出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 只有“未雨绸缪”, 才能预约精彩。我认为, 在精心创设教学细节时, 要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细节预设。

1. 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精心预设教学细节。

在预设教学细节时, 我们可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使这些教学情境有时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时可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有时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时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达到教学所预设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低段解决问题时, 有一道这样的题目:桌子上有一些苹果, 拿走5个, 还剩6个, 桌子上原来有多少个苹果?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心理特点、理解能力有限, 往往会被“拿走、还剩”所迷惑, 误用减法。这时老师出示一个盒子, 从盒子里拿走5个苹果, 告诉学生盒子里还剩6个苹果, 求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苹果?只见学生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这里通过创设活生生的情境, 使学生看到“拿走5个”也是原来盒子里的苹果, 进而明白了求原来的苹果个数, 就是求“拿走个数加上还剩个数”, 使实际问题转化成易于解决的数学问题, 数量关系明朗化了。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 使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被这个教学情境所吸引, 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解这类题的思考方法。

又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老师读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 学生写算式, 然后老师再写一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 让学生读算式。这使学生感觉到, 当相同加数相加, 加数较多时, 读写都不方便, 产生想改变这一状态的心向。此时老师提出:像4+4+4这样3个4相加的算式, 可以采用一种简便的方法, 在3和4之间用一个符号连起来, 请同学们猜一猜用什么符号呢?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加号”。马上有学生反驳:“不对, 3+4等于7。”有一个学生说:“我想是+, 因为3与4不能加, 但又与加有关, 所以是+。”有的说是“×”, 书里看到过。这样的情境无疑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情境尊重了学生多样化思维的需要, 这样的情境成了学生猜想创新的土壤。

2. 引导学生探究活动时要精心预设教学细节。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 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探究活动的目标, 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 教师对活动对象的参与情况, 对活动环节和活动时间的调控等都要进行协调, 这些都需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 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设计《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时, 要确定好学生探究的目标:通过操作、比较等探究活动中, 发现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接下来在教学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时, 都要围绕着探究目标来组织探究活动。出示探究的问题:猜一猜, 不管拿出几根小棒摆正方形, 摆到最后, 可能会余下几根小棒?学生听后就会迫不及待地拿出手中的小棒学具摆正方形, 把摆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并列出除法算式, 然后讨论交流。不管拿了几根小棒, 最后的余数可能是几?有没有余数是4的?有没有余数比4大的?为什么?通过摆的方法, 学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可这样找到, 对学生来说思维的含量太低了。这是课前预设的一种局面, 不过预设并没有就此结束, 而是适时让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 问学生:如果我们摆的是5边形, 那么余数可能是几呢?为什么?如果摆的是6边形, 那么余数又可能是几?为什么?结合图和算式, 学生很快就明白摆5边形的余数可能是1、2、3、4, 摆6边形的余数可能是1、2、3、4、5。在此基础上又启发思考:根据摆图形的结果, 请同学们想一想, 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不管摆几边形,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样的探究活动, 学生不但理解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动手操作时要精心预设教学细节。

精心预设操作细节时要注意最佳时机, 当学生想知而不知, 似懂而非懂时, 用学具摆一摆, 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还要注意控制使用的次数, 活动的时间, 并不是搞得越多越好;更要注意当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表达, 并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适时抽象概念, 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比如在教学《9加几》时, 从操作入手, 经历操作——感悟算理——发现算法的过程。以9+4=?为例, 让学生动手摆小棒,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细节可以这样进行: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拿一拿, 把自己操作的过程和同桌交流, 再汇报计算方法, 一种是看大数, 分小数, 说出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凑成10根小棒?这一根小棒从哪里来?怎样摆?最后的结果是多少?另一种是看小数, 分大数, 说出4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凑成10根小棒?这6根小棒从哪里来?怎样摆?最后的结果是多少?在汇报时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思维的过程, 然后找相同的地方, 得出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是凑十法, 再进行两种方法的最优化, 使看大数, 分小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操作和思考比较后牢记在学生的心中。这一教学细节, 学生不仅对“凑十法”的算理、算法理解更加深刻, 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初步学会了探究, 学会了学习。

4.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时要精心预设教学细节。

在精心预设小组合作的教学细节时,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灵活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还要以平等的身份, 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 并随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做到充分注重合作学习的细节, 精彩的细节不但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还能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小组合作时, 在归纳法则的教学细节上可以这样处理: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将其中的一个小组合作直接放到讲台上, 让这组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小组合作, 每人都说出自己的观点, 组内成员进行讨论, 再将本组的观点写到黑板上, 另外的小组把本组的观点写在本子上;接着针对黑板上的观点大家进行交流互补, 直到归纳出完整的计算法则。这个教学细节的处理过程, 学生不但能充分地展示和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而且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灵动落实每一个细节, 绽放课堂教学精彩

数学课堂教学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 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碰撞的过程, 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 教师要敏锐的去发现、去捕捉有价值的教学细节, 并抓住适当的教学时机, 对学生进行教学, 只有智慧地处理好每堂课中的一个个细节, 才能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 才能使课堂教学绽放精彩。

1. 关注师生对话的细节, 追求精彩的互动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的对话不只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或讨论, 而是在平等对话的情境中进行心灵沟通。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通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 以及社会阅历, 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 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 是师生双方共享的互动课堂。

例如在课堂上, 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 就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可是说了很多, 却还没有说到点子上, 这时老师该怎么处理呢?如果教师简单地说:“你说错了。”或者批评这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 这样的处理方法, 不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而且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这是一个能注意自己语言及评价细节的教师, 就可能这样说:“你真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谁能更清楚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呢?”面对这个细节, 老师不同的语气, 不同的评价方式, 结果肯定会截然不同。可见,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虽然很小, 可如果处理到位, 我们的课堂就会是一节精彩的互动课堂。

又如当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后, 教师可以这样问话:“谁愿意把你的想法条理清楚地说给大家听呢?”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时, 教师可以这样说:“这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 已经找到了一个不同之处, 很好。大家再想一想, 还有没有其他的不同之处?”这样的点评对这个学生来说是一种褒扬, 这样的点评也能激励其他的学生认真思考, 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再加上老师信任的目光和温馨的微笑, 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长此以往, 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会越来越好, 才能真正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

2. 用心捕捉精彩细节, 绽放课堂教学精彩。

学生在课堂上会有怎样的表现, 教师在课前是无法完全预设的。教师虽然在备课时经过精心设计,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 还是会出现某些无法预料的突发情况, 这时就需要教师有一双会随时捕捉学生精彩瞬间的慧眼, 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调控教学, 机智地改变原来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 自然地将意外变为动态生成, 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 充满生命的活力,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我们的孩子总是充满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珍视每一颗童心, 用心去发现, 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有时孩子的一个动作或一句回答的话, 却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

比如在教学《等量代换》时,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发现有一个学生用手压住砝码进行计算, 就让这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其他同学仔细看, 看后问学生:这位同学在板演的时候, 做了一个小动作, 谁看到了?学生回答:他用手压住砝码, 数一数, 再进行计算。老师再问:你知道压住砝码数一数是什么意思?……学生一个压的动作, 老师马上就注意到了, 并使学生明白了一个砝码代换4个苹果, 4个砝码代换4份4个苹果, 4×4=16 (个) ,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学生运用压一压数一数的方法顺利地进行等量代换, 列出算式, 并说出计算的想法, 这种几个几的计算方法在这节课中能够很自然很清晰地被揭示出来, 说明这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把学生真正看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敏锐地捕捉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细节, 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想法, 因此, 我们要向这位教师学习, 力求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实现真正平等、宽松、和谐的数学新课堂。

[2]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误点”。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能有偏差, 或者在回答问题时不够全面, 甚至有时会造成比较尴尬的局面。这时候, 如果教师关注这些细节, 进行巧妙地挖掘, 并适时加以点拨和引导, 这种错误就会成为课堂生成中难求的教学资源。

比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教师问学生:你能找出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大3的所有两位数吗?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后汇报, 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96, 63, 52, 30。教师问:谁有补充?谁能有规律的把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大3的所有两位数说出来?再请大家一起有规律的说一遍后又问:刚才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找漏?怎样才能找出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大3的所有两位数?小组同学经过交流讨论后得出:想问题的时候, 要进行全面有序地思考, 可以从小到大, 也可以从大到小, 才能不遗漏地找出来。面对学生不全面的回答细节, 教师没有简单的放过, 而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寻因、纠错的台阶, 不仅补出了遗漏的两位数, 而且教给了学生全面思考的方法, 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了一步。教师对这个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 真正满足了学生作为“发现者”和“探索者”的心理需要, 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灵动的课堂。

3.把握细节 成就精彩 篇三

一、关爱中的细节,激情四溢

班主任工作不可能有太多轰轰烈烈的大爱,更多的是宛如绵绵细雨的关爱: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丝真诚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哪怕是天气冷暖变化时关照一下学生增减衣服,都能让学生激动不已,回味良久。如果在放学时,我们细心观察,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细节,学生走出校门大声地与老师再见,但往往只闻生言,不听师语,甚至有时还难见师影。我在担任班主任时,总是坚持将学生送过马路,在分别时,也是先道一声:“同学们再见!”通过这样的细节,我想告诉学生:我们是平等的,你们同样可以得到老师的尊重。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作为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慧眼。上学期,学校举行校园集体舞比赛,各班都在积极准备。由于班级人数不一致,所以学校规定:小班每班30人参赛。按照惯例,三年级的刘老师也对班级学生进行了挑选。她们班共33人,三个动作不太协调的同学自然被淘汰了。但就在比赛的那天早晨,她却突然听到其中的一个小胖子对参赛的同学说:“你的衣服没有我的好看。我妈妈带着我跑了好几个店才买到的。”那个同学立刻反驳说:“你的衣服再漂亮,也穿不了,又没你参加。”小胖子的脸色立刻暗了下来。站在一旁的刘老师心一下子被触动了,产生了“一个孩子都不能落下”的想法。在征得了校长的同意后,她即刻在班上宣布:下午的比赛,全班同学都参加。可还差一个同学呀?面对学生的质疑,刘老师说:“我给小胖子当舞伴。”教室里安静了一会儿……很快,原先被淘汰的三个同学纷纷有同学邀请他们作舞伴。虽然比赛时,这三个学生的动作还显得有些笨拙,但他们都极其认真地完成了每一个动作。小胖子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和刘老师一起跳集体舞。面对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我激动极了。”

苏教版教材特别注重语言的细节。如《爱之链》一文中只字未提“爱”,但“一个目送时的等待、一条雪白的毛巾”处处让你感悟着爱。“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句话用于班主任工作也很合适:“语言有温度,细节知冷暖”。

二、批评中的细节,和风细雨

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赏识并不意味着没有批评。教育没有爱不行;爱太多,也不行。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有罚学生“画画”的,有罚学生“写作”的……与其说是一种惩罚,倒不如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只要我们掌握好罚的艺术,罚之有方,罚之有度,罚之有情,使用一些充满麻辣味的爱的惩罚,又有何妨?

在十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自创了击破式循环管理的方法:即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平时比较调皮、不爱受纪律约束的担任纪律组长;平时随意抛丢废纸的则每天负责班级的卫生巡查工作。尤其是那些意志比较薄弱、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则利用他们的兴趣特长,让他们在班内担任一定的职务或工作。让他们在制约其他同学不良行为时,也受到其他同学的监督。班级引进的“下岗”制度,促使他们首先得自我约束,同时也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责任心以及上进心。在我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犯了错改了就行,千万不能屡错屡犯。”因为四十多双眼睛会时刻关注你的一言一行,四十多张嘴会时刻提醒你:“错了,快改!”

所以,我认为:班主任的批评应该是带着一颗包容心去提醒——

因为包容不是忽视,而是永远不可以放弃的责任;包容不是消极的接受,而应是积极的等待。我们都知道:花都是不同时开的,人们总期待晚开的花更美丽。“花苞心态,呵护童心”,我们也可以期待我们的学生总会有绽放美丽的时刻。

当学生犯了错时,“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从自身找原因,包容学生的错误;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时,“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尽管我们都知道,的确有教不会的学生,但我们仍要这样要求自己,想想是不是自己讲述的方法不适合他们,不要轻易批评。这就是包容。

三、平静中的细节,以柔克刚

《读者》刊载过一则故事:商容是殷商时期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商容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大惑不解:“当然还在。”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全部落光了。”老子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师,突然领悟:“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存吧?”商容笑了笑,对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由地想起了学校张老师曾经讲过的一件事:那天正在教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一个平日里能说会道、得理不饶人的小男孩为了一点小事与同桌闹开了,课上争执起来。张老师向他使了一个眼色,示意他下课再说。课后经调查是他没理,张老师没给他狡辩的机会,而是递给他一张纸,让他结合课文写一篇题为“铲除心灵杂草”的情况说明。第二天一大早,小男孩交上来的情况说明,全文没有一丝悔改之意,居然还振振有词地写道:“少年儿童就应该是性格各异的,有了缺点才更可爱,所以老师不应该让我铲除心灵的杂草……”张老师虽然有些生气,但还是让自己静下心来,再次认真地读了一遍那份所谓的情况说明,寻找他语言的漏洞,然后想出了“以其之矛,攻其之盾”的妙计。放学之前,张老师以检查理解课文内容为由将小男孩留了下来,问他:“哲学家为何让他的弟子铲除旷野里的草?”他不假思索地说:“因为是杂草,当然要铲除!”张老师不动声色,又问:“什么叫杂草?”“当然是无用的草!”小男孩脱口而出,又加以补充,“它会和农作物争营养,不铲除的话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说完还得意地朝老师眨眨眼睛。张老师故意作出惊讶的样子夸他:“你真厉害,理解得这么透彻!”看着小男孩一脸自以为是的表情,张老师话题一转:“那要是杂草长在心灵的话,要不要铲除?”小男孩停顿片刻,回答:“要铲除。”“为什么?”小男孩愣了一下,红了脸,低头不语。张老师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没事,大胆说,为什么要铲除?”小男孩终于抬起了头,正视着老师的眼睛说:“因为心灵中杂草丛生,美德便无处落脚。”张老师为他鼓起掌来,不再提及那份情况说明。从那以后,小男孩改变了很多。

由此可知,精美圆润的鹅卵石的诞生,不是锤子的猛敲重击,而是流水的轻歌曼舞;学生的道德成长,靠的不是老师的钢牙铁嘴的强力,而是柔和似水的智慧,与其暴风骤雨,不如在平静中反思,从而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总之,班主任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温暖热情的教育者,以爱心为基石,真心、真切地爱;公心、平等地爱;慧心、理解地爱。同时,也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学而不厌的学习者,一个自觉不倦的反思者,一个事必躬亲的践行者。这样,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就会有真切的教育体验、真诚的教育感悟、真挚的教育情怀;我们就能了然于胸,释然于心,粲然于外。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4.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篇四

——赴“名师大课堂”学习体会 古镇中心小学 赵红月

题记:有人说课堂就是教师的产品,要把产品做好,就需要精心设计,需要精心加工。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要使课堂精彩,就需要认真备课,认真上课,把课堂当做教育理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地方。

12月3日—5日,我和甘老师到南海参加了“名师之光”的学习观摩活动,本次活动主办单位特邀请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的教师们进行精彩课例展示。更邀请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崔峦老师、高林生老师、于永正老师等等。三天下来,我们一共听了6堂报告课,24堂教学展示课。听力这么多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课真好听,不仅仅是听课,还是欣赏、享受。这些名师的声音真好听,很有磁性,像播音员。时而心潮澎湃,热血激昂;时而感动,热泪盈眶。

对于名师的理解,我想应该是具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好的教学方法。名师们对文本解读的能力和对教学内容的精彩设计我们很难一学就会,但名师们上课时从细节中体现出的教育机智和调控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是可以比较容易学习和借鉴的。

结合我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一年多的工作经历,今天我想从“细节”这个角度入手,挖掘我们工作中应注意到的问题。

一、教师个人素养细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而教师的基本功有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教师素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只有教师基本功扎实,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1、写一手好字是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2、好口才,普通话。虽然嗓音是天生的,但我们可以尽量练好一点,听一听自己的录音,想一想怎样发生才能更好听。

另外,从长远角度讲教师的性格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很重要。

4、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做一个生活丰盈的教师。

5、注重与学生交流。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都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谈心,要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需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我们、尊敬我们、欢迎我们,我们教师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

6、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优秀的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优秀外,还能够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学生会做人做出好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教师不能随口说脏话。即使再小的事情,我们也要尽量旅行诺言,做到言行一致。在维护校规、班规方面,老师更应该以身作则。比如迟到问题,老师们就应该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不论是上课还是训练,要求学生几点到,老师也应该几点到校。

二、教学能力素养细节。

“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取决于施教者自身的教学视野和思想边界,课堂是施教者整个教学生命最为真实的投影。”

1、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鸟语高飞先振翅,人要进步必读书。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增长迅速,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也是一个学习者。学无止境,作为教师,应该有一颗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心。我们在专业上一定要“术业有专攻”,一定要尽力超过所有的学生。认真备课,如果备课不充分,总是出现知识性错误,是会非常影响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2、尽快记住学生的姓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3、教师要有哲理性幽默感,说白了就是不能总是一眼一般,没有幽默感的老师学生不喜欢。

4、善于设置悬念和有技巧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制造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探求的心情,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

5、机智让教师变得更加美丽。善于自制,才能使自己冷静下来。

爱心感化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谁更有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但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的观点是恰到好处的“恩威并施”会很有效果,我们的出发点要爱学生,不能一味的劝说,有时也需要让学生看到我们生气,到我们要把握尺度,给学生留有改变的空间。

巧给台阶法。千万不能脑对立,避免把矛盾扩大。

借题发挥法。“搭公交车”,——网络公交车。(何捷:朱自清的《匆匆》)来自福州。停顿修整法。学生精神疲劳时,可以暂时停止上课,做作小游戏,唱支歌,讲个故事等等。

三、课堂调控能力素养。

1、课堂评价语。如何表扬,如何让表扬语发挥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作用。例如

2、教师要有激情,但注意把握分寸,不能流于形式。面带微笑,有激情,让自己整个人投入到这堂课中,如果这堂课自己都不喜欢,那学生们又怎能喜欢呢!不管教师心情好不好,我们都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这是职业素养,更是敬业精神。

3、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一切时机,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一旦勇敢的举手回答问题,我们就要多给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及时表扬他的进步。

5.精彩源于细节,细节成就完美 篇五

一、在字形教学中“变误为正”“变废为宝”,用生成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四年级小学生会将形声字“荷”错写成“菏 ”,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已有经验“河”“萍”“落”等字的影响,所以在新授“荷”字时,我除了按形声字的规律启发学生记住“何”与“荷”的形、义外,还特别强调“荷”的第四笔是“撇”,而不“点”,这样,学生就能准确记忆“荷”的字形。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利用教学机智从学生的错误中挖掘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扭转错误,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变“废”为“宝”,纠“误”为“正”。在写字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写字过程的指导,如教科书四(下)练习六的“写好钢笔字”栏中有“竭”一字,我是这样指导的:“立”的起笔要写在左中格偏上的位置,右上“日”要写得窄小,“S”的下部要向中心偏移,处在外围框“S”的中的“亾”要写得小巧,位置偏上偏外。所以只有教师加强了对学生写字过程中每个细节的指导,学生方能写出一手美观、大方的钢笔字。

二、适度搭建平台,合理选用教学手段,提高口语训练的效率

教科书三(下)中有《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这样写着:“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我们教师教学时都善于抓住教材资源设计“小鸟跟着小树来到( ),看见( )”这样的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为了训练效果更有效,老师们特意制作了课件,课件上设计了“树林”“小溪”“瀑布”“湖边”等画面,这样学生说起来容易,说的质量也很高。可有的老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闭眼想象,“小鸟”跟着“小树”可能会来到什么地方,会看到什么奇异的景色,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说得也很精彩。这给我一个启示:为了提高口语训练的有效性,我们应根据孩子的特点,依据训练的难度,适度为学生搭建平台,合理选用传统教学手段或和现代媒体教学的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善于倾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要尽可能多地进行读的实践,教师的任务则是倾听,怎么听,听什么,我认为首先是听学生是否读正确、读准字音,其次是听学生对文中标点符号的处理,如果学生读得顺畅、语气、语调、语速都把握很好,就等于把标点符号的内涵读出来了,那岂不是已经领悟了文章的内涵?对于读得好的我给予热情的鼓励,对于读不到位的再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再美美地读。以实验本(四)下《黄河的主人》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为例,说明我是如何指导学生读的。

“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对学生来说,这四句话中有四个难读的标点,分别是二、三句中的省略号,顿号、逗号和感叹号,从语速上来说,顿号停顿时间最短,逗号稍长,省略号最长,读出感叹语气则需重读“六”这个词,那么也只有在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才能悟出重读“六”这个朗读技巧,所以说,指导学生读好并不难,关键在与我们教师倾听了没有,学生对句段中的标点留意了没有,学生朗读课文时的语气、语调把握得怎么样?我们从听读中了解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所以说,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大量实践读,大声读,美美地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好方法,教师要抓住学生读的每一瞬间,每个细节适时适度地加以指导,让美文美读起来。

四、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学生习作训练中的细节,造就学生成功作文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每天要面对班级学生的所写的良莠不齐的作文,我们应怎样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呢?我们不妨关注以下几个细节。作文题离学生生活近吗?触及学生心灵深处吗?学生对作文题有兴趣吗?学生乐于表达吗?学生能产生创作冲动吗?在学生动笔打草稿时我会关注他们题目拟得如何,是否简洁,是否切合题意,是否能表现中心,是否新颖;我们还会关注他们的习作是否写得具体,如果不具体我会引导他们怎样“点”。如:在指导学生写《春游》这篇作文时,我让学生把观看到的海狮表演选一个最精彩的节目写下来,在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当场练笔,同时我也写下水文:

片段举例,海狮甜甜小姐为我们表演了“水上弹球”“水中钻圈”“中国工夫”等,其中最精彩的要数“水上芭蕾”了,只见它敏捷地钻入水中,“呼啦”打了个旋,迅速腾空而起,在半空中有飞快地转了两圈,又倏地潜入水底,顿时电光闪烁,掌声四起。

我把写的下水文读给学生听,希望他们借鉴内容或迁移写法,批改作文时我就留意学生习作中有没有类似的“点”,结果每个学生的作文中都有写得很具体的“点”,有的还写得非常精彩。我就是这样从细微之处帮助学生把作文写具体的。

五、 留意学生各种学习现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锻造高素质人才

动作慢是小学生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细心观察,你还会发现他们身上存在很多不良现象,诸如:读句子一字一顿,写作业边写边玩,写稍有难度的作业遇到障碍停滞不前,等待别人帮助,怎么办呢?我们教师在课上应有针对性地帮他们矫正训练。一字一顿地读书我想源于他们幼儿期的生活方式和言语表达方式,那么在课上我们老师应要求他们学会用眼睛一个词或一个词组地看,一口气地读一条长句子,还可以以一分钟重复读句多少遍的计数法帮助训练,反复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就建立了时间概念,就会养成惜时的习惯。同样写作业时,我们对每次的作业量应有时间限制,让学生养成写作业不磨蹭的习惯。养成好习惯对学生终身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由之路,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依赖于对文本、学生、环境的

深入把握和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这样就能实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与“发展关怀”,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书写精彩,成就完美。

6.把握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篇六

宜宾市八中

李 彪

内容提要:精彩的课堂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关注细节,捕捉和利用细节,预设和制造细节,充分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细节

有效性教学

正 文:

我们知道,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完成某个教学任务,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热门的话题。

课堂教学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关注和把握关键教学细节。加上语文课堂教学灵活性强,比较多变,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精彩细节,预设和制造特别细节,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有效性。

一、发现和关注关键细节,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鲜活的思想源于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之中。”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它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出错时的包容„„。语文教学的灵活性较大,课堂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关键细节的发现和关注,以及落实。

案例一:善于检查自己

在教学《台阶》一文检查学生预习时,让学生在黑板上写生词,其中‚尴尬‛他们写成‚九‛字底了。评改时,全班都毫不怀疑地认为是正确的,让学生翻书对照,都没发现问题。

我不急于纠正,说:‚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看看。‛ 学生查不出,用疑惑的目光询问我,我笑着说:‚用‘尢’部查!‛ 学生很快查到,恍然大悟:‚原来是‘尢’部,但书上字典上都看不出来呀!‛ 这个词语没有再讲的必要,但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的良好时机,就对他们说:‚有些时候,我们犯了错误还浑然不知,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错!就拿‘尴尬’这个词来说,如果别人不说,我们也许不知道它正确的写法!其实我就一直犯着这样的错,直到不久前电脑打字,用五笔怎么也打不出这个词,最后只好用拼音打出后,设成大号字才看清楚。再如‚埋怨‛的‚埋‛字读音应是‚mán”,‚心宽体胖‛的‚胖‛字读音是‚pán”,一直我都读错,就说我的普通话,我一直认为发音较标准,可不久前一次公开课,一个教师说‘什么都好,就是朗读水平不敢恭维!’当时我脸上火辣辣的,但后来经过自己录音检查真发现自己有先天不足,‘标准男中音’,只需要声音一高就变调,让人觉得别扭,这让我明白: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时常检查自己,不要犯自以为是的错。‛

接着我问:‚同学们,你们呢?你们检查了吗?‛

这时,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

二、捕捉和利用精彩细节,凸显教学的有效性。

在一些有影响的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创造出完美的课堂。细节成就精彩的课堂。捉住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次精彩的教学;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会毁掉一堂精彩的课。

在教学中、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中,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

案例二:留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这是我一节公开课上的一个细节,就是去年我调入八中后上的第一节公开汇报课,对我应该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公开课回答问题的是优等生、好学生,我却遇到了一个小问题。

我上的课文是《大道之行也》,是一篇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在文章思想内容理解后,我提问:

‚我们现在社会有哪些符合孟子大同社会特征的?‛

学生社会经验少,信息接触也不多,平时又缺少观察与思考,这个问题差点把学生问住了。有些学生隐约想起了些,但不具体,加上公开课原因不敢回答,课堂一下沉静下来。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我心里一惊:‚他能联系课文回答吗?这可是公开课呀!‛我记得他是一位体校生,就是10级12班蒙晓涵,他和很多体校生一样,精力没在学习上,成绩自然有大问题。

但我看见了他的眼光充满期待,是一种帮我解围的意思。

我稍犹豫,抛开公开课的心理让他回答。他回答得不流利,但都是符合课文内容和现实的,如和谐社会,低保政策,社会福利院,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他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老师们评课也说这个环节(细节)是亮点,突出了文章的思想性与现实意义。

课堂上我对他的评价鼓励。此后的课堂中,我发现他不再趴着睡觉,他在认真听讲做笔记,作业完成和其他的学生一样,看不出是纯粹的‚体校生‛。

这个案例说明: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就是给学生成功的机会。要做到这点,我们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细节,抓住适当的教育时机。

三、预设和制造特别细节,强调教学的有效性。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那必将是流于肤浅;它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那必将流于浮华;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必将流于庸俗。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设计。

语文教学中,精心打造教学细节,需要创设出特别的教学情境。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

案例三:

下面是我在综合性学习教学《寻觅春天的踪迹》所作的设计。

清明节前,上完第二单元课文后进行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了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我有意做了如下设计:

放假前一天上课,前半节课做了单元小结和复习安排,然后让学生翻到‚综合性学习‛部分进行安排布置。

和预想的一样,学生纷纷摇头叹息:‚又写作文!‛ ‚看来放假又要累了!‛有些学生故意长吁短叹:‚现在还好冷啊!春天的脚还没长出来,哪有什么春天的踪迹?‛

我看着学生们,让他们议论、抱怨,尽量去揣摩他们的心理。也许城市的学生就是这样,只知道天气热了冷了,不知到春天哪个时候来,或许也不知道春天是什么样子。

一学生问:‚老师,现在是不是春天?‛我也不直接回答,而让学生们联系所知的春天事物讨论。答案不言而喻:梨花、桃花早就没影了,已经结上青翠的果实;油菜花也完全开过,油菜籽就快成熟了;樱桃已长大成形,很快就会上市——夏天已经快到了。

这时一些学生仿佛明白,但仍有疑问:‚我怎么一点也没感觉到呢?‛ 我说:‚那是你缺少体验,缺少发现!‛我觉得时机已成熟,趁机依从学生的心理:‚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大家要走进自然,亲身去感受体验春天。不是清明节三天时间吗?利用扫墓、爬山、旅游的机会,好好地看看山看看水,看看花看看草看看树,看看天空看看动物看看人,把你所见的景、物,所做的事,所想到的内容写成片断,全班收集成片断作文集。‛

放假返校后,学生上交的片断作文让我倍感欣慰,并为他们的观察和写作能力微微吃惊。多数学生的作文远远超过了平时大作文的字数和内容,感情真挚,文笔优美,我选录用作课件的就有几十个段落。

后来作文评改课上,我用课件展示了这样优美段落,学生们是非常兴奋激动的。我告诉他们,任选一些段落用小标题连缀起来,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这个活动中,我利用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进行片断作文,化大为小;激励学生走进自然,仔细观察,亲身感受,抒发真情,解决写作内容来源问题,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关注了自然,锻炼了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特别是最后在不经意中学会用小标题作文,这算是意外收获。

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在课堂上,细节是一种资源;对提高学生来说,细节是素养的基石。

课堂上是没有小事的,各种教学细节很多,但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精彩细节,创设特别细节,从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就能真正实现有效性教学。同时对课堂中的“人”真切关注和深切关怀,要让教学细节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充盈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追求有效,成就人生,成就完美。

7.把握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篇七

课前研读

《认识周长》是新教材中一例典型的简化内容, 它没有像老教材那样将周长的认识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联系在一起学习。教材安排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认识周长, 并安排了描一描、画一画、围一围、量一量等活动, 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观察、体验感受“周长”的含义。了解了教材的特点后, 我又着重展开对教材的分析, 以便掌握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地位。

《认识周长》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 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这里的周长概念既包含规则图形的周长, 也包含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列入学生的认知范围,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这也是后面学习计算“几何图形周长”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一次教学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 小朋友们, 喜欢各种漂亮的树叶吗?老师现在就带领大家去欣赏树叶好吗?

2. 这些树叶漂亮吗?想不想动手描一描树叶的形状?

3. 谁来说一下, 你是怎么描的?从哪里开始描的, 又到哪里结束?

二、观察操作, 认识周长

1. 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儿童游泳池去看看。 (课件出示游泳池图片)

2. 谁愿意上来指出池口的边线?它是从哪里到哪里?刚才这位同学指出池口黑色边线的长也就是池口的什么? (周长) ……

思考:走进新课程, “新数学”对教师活用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表面看起来内容简单, 但弹性很大, 经常出现讲得简单而考得灵活的现象, 作为教师就必须想办法让教材厚起来、活起来, 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亲切感, 并提高其运用能力。从第一次的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仅仅靠教材中举的一两个例子并不能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 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才是认识周长的前提。因此, 我决定对教材文本进行二次开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圆形的笑脸、长方形的国旗图片、三角形和不规则的树叶。

第二次教学

一、认识边线

1.今天老师第一次来给小朋友上课, 我带了一些图片作为礼物送给大家。 (出示四幅图片:国旗、三角形、圆形笑脸、树叶) 可老师还没来得及把这些图片剪下来, 你自己能剪下来吗?

(学生动手操作, 感知图形一周的边线)

2.谁来跟大家说说, 你剪的是什么?你是沿着什么剪的?

3. 老师这儿有两个图片 (一大一小两个圆形) , 如果让你沿着它一周的边线剪下来, 你觉得剪哪个的速度会快一些?为什么? (边线有长有短)

这两幅图 (地图、篮球场) 要比谁剪的速度快, 你更愿意剪哪张?为什么? (边线有曲有直)

二、认识周长

1.小朋友已经认识了边线, 你能找到游泳池池口一周的边线长吗?树叶一周的边线长呢?

2.刚才小朋友指出的它们一周边线的长, 我们称它为周长。

思考:“边线”一词在三年级学生中有一定的认知经验, 但不是特别清晰。在认识边线中,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又分了两个层次, 一是沿着图片的边线剪下来, 二是感知边线的长短、曲直来进一步认识物体的边线。通过这两个层次, 学生对于边线的认识实现了从具体向抽象的有效过渡, 这对学生准确建立周长的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认识边线后, 我再提供实例, 让学生指一指儿童游泳池池口和树叶的边线, 总结出这些边线就是这些物体的周长。但我感觉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仍处于表面的、浅显的状态, 不够深入。怎样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 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呢?

通过教学, 我还发现课堂一开始呈现的四幅图片中, 长方形的国旗和三角形同属直线图形, 显得重复。长方形的国旗图片因考虑到学生要进行测量, 调整了长度, 却又发现长宽比例不对, 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 但也不能误导学生呀!因此决定, 把长方形国旗图片和三角形进行替换。那换什么呢?一下子没了头绪。好在有网络, 给了我们似乎是无穷无尽的资源。通过不断地甄选和比较, 我选定了一张长方形书签和五角星图片作为素材。选五角星图片是因为五角星的十条边长度相等, 在计算周长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便计算,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由此发现圆形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 慎重考虑后, 我又把笑脸图片改为圆形钟面。事实证明, 这几幅图的选择是整节课教学中的亮点, 特别是钟面, 学生想出了很多测量方法, 如:用线围一围, 拉直后再用直尺量;圆形钟面对折, 量出周长一半的长度再乘2;用线量出钟面上一大格的长度, 再乘12;在直尺上滚一圈等等, 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了空间观念, 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8.把握教学细节,追寻精彩课堂 篇八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任何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应该是有计划、有目标,绝对不能凭经验就放弃钻研教材,绝对不能凭主观臆断学生的喜好和反应,要遵守教学常规,从教学目标出发,认真审阅教材,抓住重难点,预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为教学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从精彩的导入、问题的设计到新知识的传授、内容的拓展等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做到有的放矢。

在《螳螂捕蝉》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只顾眼前而不计后果”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能从生活当中领悟深刻的哲理。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读好字音,读准、读通语段,夯实学生的基础。对于重点词语如“乘虚而入、悠闲、恍然大悟”等,以造句的形式加强理解。之后,激趣导入,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在大屏幕上采用动画形式给学生演绎故事。问大家:“吴王应该出兵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学生们开始发言,并引用课文内容,说得有声有色。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把握了课文主旨,能将“吴国、楚国、赵国”与“螳螂、蝉、黄雀”对应联系起来,从而明确只顾眼前利益而罔顾身后却隐伏祸患的道理。最后,联系现实生活,搜集相关只顾眼前的实例。

二、巧妙设计问题,适时点拨引导

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师使用学生感兴趣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探究问题的答案。

在《三打白骨精》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从而体会孙悟空这个人物的特点。在授课之初,让学生课下做了预习,还在平台上放了相关视频的链接。授课开始,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他们给大家复述课文,讲解故事。有了课堂预热,提出第一个问题:“《三打白骨精》,那么‘三打具体指什么?请大家找到每一打对应的自然段,据此为课文划分层次。”于是,提出第二个问题:“分好段后,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各个小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旁做指导,并且提醒大家注意总分总的段落结构。这一问题保证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做到点面结合。在讨论环节过后,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学完这个故事后,你觉得孙悟空身上有什么特点值得你佩服?”同时,指出希望大家能结合课内或课外实例说明。这个问题唤起了学生对于孙悟空的崇拜之情,他们争着说出自己心中美猴王的故事和身上的精神。

问题要精确,要到位,要起到串联、引趣、激思的作用。在这堂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在教师几个问题的点拨之下,能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确实做到了教学的精确化、科学化、智慧化。

三、重视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发言

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利于发挥出来。为此,从细节出发,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言,有了与同学、教师交流讨论的机会和平台,思想的火花就会被碰撞出来。同时,学生的自我体验得到尊重和完善,他们也会信心倍增,从而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在《西湖》一课的学习中,先一起回忆、背诵了《忆江南》,引发大家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中的杭州西湖的憧憬之情,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后,听了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诵,并解决了基础知识中的问题。不同于过去的灌输方式,采用的是提问、抢答、互问互答的形式,让学生准确掌握生字词,并能做到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这一环节,注意到个别学生的翘舌音和后鼻音不太准确,就请其他学生给他做示范,一起克服这一问题。个性化的诵读,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西湖是一个好地方,你眼中或者心中的喜欢是什么样的呢?”大屏幕上,西湖美景扑面而来,学生们不禁感叹:“真美!”而那些去过西湖的学生则主动为大家站起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难忘的场景。听着同学的发言,大家格外认真,适时引导,告诉大家有空应该多出去走走,不要错过身边的美。就这样,在和谐而不失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诵读了课文,欣赏了美景,交流了心得。

课堂交流体现“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是体现教学细节的一面镜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得到锻炼,各方面得到提高,学习更有趣味。

总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学语文教学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细节,从学生实际出发,更合理地设计教学,更科学地推进课堂进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能力和认知,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9.关注教学细节,营造精彩课堂论文 篇九

语文课堂是有许多个细节串联而成的,每个细节的成败都影响着一堂课的成效,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教学细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学风格的表达,是教学理念的体现。这也正是新的教学理念所要求的。但是,由于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对课程改革后新要求的把握程度不尽相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经常出现某些重要教学细节被忽略的现象。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达到调节课堂上的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

一、注重阅读细节,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阅读是学生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但是往往会出现的情况是只为了阅读而阅读,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意境美的课文老师应该注重创造美好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在其中。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对情感的把握。下面举一个教学的真实事例来说明这一点:

就拿语文课本中《桂林山水》中的片段来说,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语言和意境都很美的一篇文章。老师可以这样和学生展开对话:

师:大家认真阅读一下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山的特点的?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下面请同学们告诉我在这些特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生:我喜欢“桂林的山真奇啊!”

师: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句呢?

生: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桂林的山比作老人,比作骆驼,很形象。写出了山多并且形状各不相同的特点。

师:那你觉得这个句子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应该用新奇的,充满感情的声音读出来

师:那请喜欢这句的同学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把这句话读一遍

师:喜欢山秀和山险的同学也分别说一下为什么,然后读一读

师:文中说山像骆驼,像新生的竹笋,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师:有什么作用

生:形象生动,引发想象,容易理解

我们可以看到,在指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时,老师的辅导作用做的很好。读的很深入细致。特别是在读对桂林的山的描写的一段,阅读的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因此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又给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老师再趁机让学生分析句子的特点和手法,既达到了阅读的效果又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知识点,可谓一举两得。

二、注意倾听细节,使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表演需要观众,朗读和表达也需要听众来倾听,学生也不例外。现在很多老师都在抱怨学生的个人意识很强,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老师无法控制住课堂气氛,倾听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忽视的。但这些仅仅是孩子的原因吗?通过观察和反思,我们发现了一些老师需要注意和改正的问题。

在对新课文进行熟悉的阶段,老师往往会选择点名请学生朗读或者由学生主动举手朗读的方式。老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有可能在翻看教案,准备着接下来的环节。没有逐字逐句认真倾听。导致学生在字词发音上有错误也没有发现。这个细节给学生的感觉是老师没有给他足够的倾听和关注。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因为小学生有个心理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关注、鼓励和认同,这样他们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的兴趣。当他们觉得没有得到认可的时候心里会有挫败感。

不利于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培养。同时,老师的习惯会影响学生,不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曾经有教育家说过,教育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语言和心灵的沟通顺畅了,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加入辅助工具和情境,优化细节

在如今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教育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情况下,学校也配备了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作为工具进行辅助教学。而怎样恰当而又充分的运用这些工具提高授课质量,提升课堂效率是一个关键问题。

许多教师为了营造课堂气氛,会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片段或者是播放优美的音乐。学生很快的融入到情境并且沉浸在其中。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某一个环节的需要而播放,环节结束就迅速停止就会将学生立刻拉回现实,之前特意营造的情境就会立刻消失,适得其反。老师应该学会循序渐进,逐步退出场景,将学生的思维转换到其他地方而不是硬拉回来。在制造情境,营造气氛的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演绎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和活跃课堂气氛的双重效果。比如在文章《海底世界》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以下面的方式展开:

老师用课件展示海底情境的画面,把全体学生都当做船员,在船长的领导下观察海底世界。并且要求每位船员随时汇报自己所发现的东西,包括海底的生物,他们的行为。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问答环节: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海底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他们在相互交谈

师:哦?那能形容一下他们的声音吗?

生:……

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么描述这些声音的通过上面这种方式进行相互交流,自然地贯穿一些类似于“你听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指引学生自发的进行思考。先让学生自己形容海底世界的声音,然后与作者的语言和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

四、关注学生情感,提倡合作互助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照顾学生的情绪,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情绪的好坏和积极性的高低是授课效果的直观反映。根据学生的面部表情老师可以判断当前的授课方式是否能够被学生接受,是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如果反应良好,以后依然可以沿用和借鉴。相反,如果学生反应不好,老师也可以及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保证课堂质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可以改变提问的方式,为学生打开思路。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判断是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做的不充分还是自身的方式方法有问题。面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他们自己想出答案永远都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的效果好。

另外,老师应该提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帮互助。提倡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课文的学习。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可以集思广益,进行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可以进行相互配合和补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

五、做好教学记录,剖析教学过程,反思教学细节

教学是由许多个细节环环相扣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受细节的把握和处理的影响。教师应该实时记录每次授课的情况以及其中出现的细节方面的问题。好的方法可以作为下次的借鉴,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和改正。

细节是可以设计的。教师应该进行反复的思考和推敲,尽量设计一些精彩的环节,对细节进行优化。例如同样一堂课,采用相同的构思和设计,设置好场景,营造好氛围,逐步深入的效果一定会比开门见山,不做任何铺垫和准备好一些。这个问题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受到了相当的关注和重视。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过程中,对老师的要求更为严格。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多方位多层面的开展教学工作。而其中对教学细节进行关注尤为重要。关注教育细节,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打造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N]中国教育报,2004,(12)

10.于细节处成就完美的英语课堂 篇十

【内容摘要】: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我们总会发现鲜活的课堂教学生态无外乎呈现在许多课堂教学的“细节”中间,即“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关注教学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使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和追求。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细节 有效教学

【正文】

“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的一个个细小的片段。“教学细节”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辩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表现。英国诗人布莱曼说:“一朵花里窥天堂,一粒沙里见世界。” 细节里可以窥见万物的模样,透视世界的众生态。教育就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一位专家说:“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对细节的处理,堪称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标准。西方流传的一个民谣《钉子》: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的一个钉子的丢失,导致一个帝国的灭亡。同样,教学的细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成败。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细节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中,我们如何以强烈的细节意识,去研究生态课堂千变万化的细节表现,开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的细节价值,并在实践中打造出精彩的课堂呢?

一、精彩的细节,来自于优美的教学语言和教态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心情、表情、动作、神态、姿态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教态直接影响学生听讲的情绪,因而也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 且还会对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必须讲究教态美。例如,三年级刚开始学英语,我考虑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外语,正面的教育效益将会加强教学效果,我就十分注重教态的影响。我以整洁朴素的衣着、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脸上洋溢着微笑,一声亲切的“Hello,I am Miss Lei”拉开了这节课的序幕,也带出了这节课其中一个学习内容。学生看到我笑容满脸,亲切感油然而生,见我落落大方的样子,个个也跃跃欲试大胆地用“Hello,I am„”介绍自己,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且很快就琅琅上口。又如,在教授现在进行时的时态,课文出现了很多动词短语,在教授诸如Jump、Run、Flying、Walk、Swim等动词时教师只要分别以跳、跑、飞等手势教态,学生很容易就能明词义并掌握其用法。正因为有这些良好的教态,才能让学生勇敢地开口讲英语;正因为有这些良好的教态,才能让学生萌发学习外语的兴趣。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使用的语言,又称教师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质量实际上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教师基本素质的缩影。对于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做到准确规范、精练简明、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幽默而有趣味,赋予不同的表达形式,以保持学生用英语进行听课的兴趣。如教师可用短语的形式来进行表达;用英语表达时配以肢体语言、图片,必要时用少量的中文说明等方法。又如询问名字时可用What’s your name? Your name, please? May I have your name, please? 等等。另外,那些在课堂中不必要出现的语言教师尽量不要出现。

二、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巧妙的课堂提问

“学起源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反问,最容易诱发学生的求学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得合理,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有声有色。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所提问题太复杂、所提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对所提的问题表达不清、追求标准答案、没有思考时间、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在课堂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好提问,做到输入和输出的相对平衡,尽量缩小问答之间的信息差。另外,在课堂上尽量避免无效的问答和模棱两可或过于笼统的问答,这样的问答方式对于学生的深层思维毫无意义,反而是浪费了课堂时间。如果我们的 提问造成学生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只有个别同学做出极其简单的或者不正确的回答,那么我们的提问一定是出了问题。

课堂的提问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问的目的要清晰,层次要分明。除此之外,教师是否有留意过自己提问时所处的位置以及问题抛出以后自身的表现呢?教师往往在提出问题后希望学生能够马上作答,要求学生就像一休哥一样——手指在脑门上一点,就能回答问题了。当学生们凝神思考,没有小手如林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不可耐地“点拨引导”,给提问几秒钟的空白,可能会让课堂更丰富。

三、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学生的课堂表现

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随时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对于学生的一动一静,我们如果不能完全了如指掌,但起码也要看在眼里。有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是一句话,就能左右学生本节课掌握知识的多少、掌握程度的高低,而且还能左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执教老师正在教学新单词,并带领着学生读这些新单词,渐渐的,有位学生低着头做起了小动作,这位教师感觉非常灵敏,一下子发现了他,于是她一边带领着大家抑扬顿挫地读,一边走过去摸了摸那孩子的头,对着他微微一笑,这一刹那,孩子脸红了,接下来听得也特别认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神态、表情、姿态等的反应,观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寄教育于无声的细节之中。

四、精彩的细节,来自于简约的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运用和谐的色彩,图形、表格等构图清晰。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如我在教学PEP Book1身体部位的11个单词时,要求学生描述人的特征,我课前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大耳朵图图,并通过边教边完成板书,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图图,就明白各个部位怎样用英语来表达了。在接下来要求学生描述图图的特征时,学生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去发现,去描述,避免了学生盲目地猜想,更不需要教师反复说明,这一切都有赖于板书,是它提供给学生如何思考的影子,课堂因关注板书而精彩。

五、精彩的细节,来自于灵动的课堂评价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较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往往对学生不吝赞许和鼓励,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超越自我。但是激励性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对教学对象适时、适度地运用,超出一定的范畴就是滥用,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让学生觉得廉价、毫无意义。如我在教学have/has的用法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出示了以下练习:

1、You__a book and I __ a pen.We__an apple and they__a pear.2、He__a bike and she__a kite.同学们对have/has掌握得很好,因此我不断地表扬他们说:“Good!” “Great!”“Did a good job!”。起初学生听见我的夸奖还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觉得无所谓,甚至有点儿麻木了„„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滥用激励性的语言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惰性,甚至有些会骄傲自满起来。

所以教师的课堂评价应该是简练、有效、到位。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别优生和差生,而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从爱学变为乐学直至善学,为其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进行课堂评价时要自然和得体,切忌使用过分夸张的动作和语气;表扬要恰如其分,绝不能随意使用鼓励与表扬的话语。如果表扬得来的太容易,学生就会对此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对问题随意应付。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有春风化雨的老师,才有孜孜以求的莘莘学子。适时、正确、灵活地选用评价方式,会对教学成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结束语】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细节虽小,却不容忽视,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研究;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细节虽小,却能闪耀出生命智慧的光环;细节虽小,却是一堂课真正成功的本源;细节虽小,却能使课堂教学彻底失败。让我们以学生为本,睁大发现的眼睛,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我们的教学就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律动,课堂就会因之而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秦益锋、郭玉娟,《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第10期

3、杨九俊,《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4、严育洪,《微雕课堂:教学的细节功夫》,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校园的杨树作文300字下一篇:“治庸”专项工作综合分析报告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