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共8篇)
1.摭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一
摘要:如何有效地进行体育课程设计,提升高中生体育素养是高中体育教师密切关注的教学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改变高中生被动消极的局面,对体育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体育活动,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本篇文章通过对高中体育有效教学意义进行阐述,分析当前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合理化的体育有效教学建议,希望对高中生体育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帮助。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析
高中时期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和良好人格塑造的黄金时期,更是提高学生精神体魄的绝佳时期,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规范、标准化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学习、作息习惯,提升身心素养,是学生未来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激发学生体育兴致和体育创新思维,就必须提升体育教学有效性。
一、高中体育有效教学意义
(一)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在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中,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地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健康学习、持续进步的根本。在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进行培养,通过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对当前高中体育教学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的了解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利与弊,并及时地进行教学整改,科学的制订教学计划,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性。体育教学只有高质有效,才能确保学生在高考冲刺中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并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二)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学生只有心理素质过硬,才能在体育活动中敢于直面挫折,不屈服、敢于拼搏,并逐渐养成坚韧不屈的体育精神。良好的体育精神对学生将来的体育锻炼、生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强化、锻炼,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目标优化,实现身体机能与心理承受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体育教师主体因素
在现阶段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体育教师为主导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学生无法自主的进行体育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只能根据体育教师安排的任务进行训练,教学氛围较为单调、乏味,学生体育兴致不高涨,致使体育教学质量偏低。
(二)教学客体因素
体育教学客体因素主要指:体育教学所需要的运动器材和运动场地。当前,许多高中学校虽然运动器材丰富,但运动场地不与运动器材成正比,运动场地狭小,致使体育教学计划无法顺利开展,影响体育教学的优质、有效性。
(三)教学策略因素
高中体育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精神体魄,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但现阶段,由于教学策略未能较好的优化,难以激发学生体育信心和体育兴致,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致使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实现。
三、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析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体育教师应积极学习新课改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特点,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提升学生体育素养。譬如:为解决高中生缺乏良性竞争力,课堂积极性差,体育教学无效性的教学情形,教师可设置体育竞赛,使学生在体育竞赛中,逐渐提升良性竞争力。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竞赛的设计时,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科学的制定比赛项目,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友好竞争。譬如:设计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等比赛,通过比赛的特色性,激发学生体育训练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增进友谊,增强团体意识,并在实际训练中,强健体魄,实现身体素质与体育精神的共同提高。
(二)校方应重视体育教学
校方应重视体育教学,加大体育教学资金投入,积极营建优质、舒适体育馆,优化体育器材配置,丰富教学资源。同时,校方应积极鼓励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素养提升,并给予一定的资助,提升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定期筹措资金,挑选优秀的教师去培训机构进行学习、交流,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为体育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三)加强师生互动性,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只有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通过科学引导,举例证明,培养学生进取心。体育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兴趣因子,并科学的设计运动计划,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优化教学策略,倡导教学评价
体育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实时优化教学策略,主动赋权于学生,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并积极倡导教学评价,使体育教学更加愉悦、和谐,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高中时期课程紧张,学生学习压力大,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多设计轻松、愉悦的体育活动,缓解学生压力。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教师可采用自评、互评、匿名评价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评价根据更具多样性,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体育教师应公平、公正,积极鼓励开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体育自信心,使学生热爱体育,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以往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倡导教学评价,确保教学内容多样性、趣味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古峰.如何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文学,2012(09):79.
[2]万新建.新课改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教学研究,2013(08):153.
[3]韩长松.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野,2013(23):25.
作者:王学良 单位:福建省长汀一中
2.摭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二
一、学校图书馆的实质与意义
1980年12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中小学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中小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 一所出色的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学校图书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最重要、最公共化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扩大知识面、启迪智慧的重要场所。
学校图书馆在青少年的思想行为、道德情操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图书馆大量的优秀读物,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得到有益的启迪。阅读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可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效法的楷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广泛阅读,博览群书,能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发展个性特长,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有效扩大学校图书馆对学生的影响
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曾说:“学术之进步,恃乎研究,而研究之方法,必须汇到各种之图书,以供参考。而集成大成者,厥维图书馆。”显然,图书馆的产生与存在有自身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优势,有效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将对学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 )氛围浸润 ,以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
《新课程标准》要求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 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由此可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真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为学生创造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是行之有效的举措之一。
图书馆良好的阅读环境对学生的阅读热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创造以人为本、学生至上的人文环境,以及明快、清新、幽雅、整洁的阅读环境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校图书馆的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布置,使之安静、优雅、温馨、整洁、舒适又不失活泼。琳琅满目的课外读物、有趣的活动资料、挂图等应根据学生的志趣、爱好而提供,良好的图书馆文化, 既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其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又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感情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愉悦,从而使其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学校图书馆必须始终坚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热情。同时,学校图书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馆内合适的地方设置休息区,让学生在阅读之余有一个娱乐休闲的区域, 相信通过这样的处理,更能融洽图书馆与学生的关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二 )情感陶冶 ,以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
人们常把图书馆比喻为知识的宝库,精神的殿堂。图书馆的职责是变知识宝库为知识源泉, 最大限度地开发各类书刊中蕴含的丰富知识,提供给学生阅读。满足学生阅读需求是学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是图书馆存在的意义所在。学生的阅读质量与图书馆服务工作有紧密联系。
学生服务工作始终是图书馆工作的中心环节。图书馆服务工作包括诸多内容。首先,开发利用图书馆资源,它包括阅览服务、文献复制服务、阅读辅导、参考咨询和文献检索等。学校图书馆有别于一般的公共图书馆, 它的藏书除一部分供教师使用外,大部分藏书还要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所选书刊要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还要配合各科课程,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切实提高阅读质量。图书馆要经常从新到书刊中挑选能够配合有关课程书刊的资料,推荐给学生,供学生阅读。其次,改变图书馆馆藏文献阅览的单纯服务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服务转变为知识服务,即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将知识提炼出来,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再次,图书馆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对待学生的咨询面带微笑,耐心细致地回答问题,以高度的热情服务学生。在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对学生热情周到至关重要。因为“礼节”不但能表现出自身的谦和、体贴,更有利于与学生沟通。图书馆工作者文明礼貌地对待学生, 使学生感觉到图书馆的温暖, 使他们觉得借书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或许只是短短数语,却使学生心情愉悦。当学生步入图书馆的时候,就会感到它是那样博大精深,那样深邃神奇,那样富有魅力,那样温馨如家。
(三 )意义凸显 ,以质量实现学生的阅读价值 。
有了书籍,便有了阅读。阅读意味着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你的心灵之翼可以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书香是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阅读改变生活,高质量的阅读往往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有效实现学生的阅读价值,必须狠抓学校图书馆质量。
学校图书馆质量首先包括馆藏质量。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质量将直接影响读者服务工作的效果。学校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假如离开了高质量的馆藏,管理水平再高,服务手段再先进,也无法提供好的服务。馆藏质量集中体现了图书馆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图书馆赖以完成各项任务、发挥各种职能的前提。衡量一个图书馆的质量,不仅在于这个图书馆拥有多少资源,更在于能否使这些资源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变成有价值的东西,在于使投资获取更多的收益。与此同时,图书馆质量还包括文献服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枢纽。图书馆应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科学分析综合、指引,形成有秩序、有规律、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传递,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它们。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在 图书馆的 广泛应用 , 图书馆通 过最现代 化的手段———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形成更加宽广、快捷的信息通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以质量实现学生的阅读价值。
3.摭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三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那么,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一、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调整好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把自身的幽默、风趣和机智带入课堂,对学生加大感情投入,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把微笑带入课堂,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技能的掌握与他们的动机、兴趣、注意、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教学中教师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并将教材内容融于一种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中,在情境之中,通过暗示、角色效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练习活动中。
二、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能服从于教师的主观意愿,更不能僵化地执行某些文件。总的来说,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期望达到的某种教学效果,是一种预设。这种预设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立足于学生的现有基础,包括认知水平、体育运动基础等。其次是全面。体育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体能等多个方面。三是具体。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便于操作,有利于检测,否则教学质量就无法保证。
三、注重激发运动兴趣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进行兴趣浓厚的活动,再苦再累也不能把他们拒之门外,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再愉快的活动也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和学习和锻炼。
四、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在同一水平阶段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跑时的队形可以花样多样新颖。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
六、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话与交流就是师生互动的典范。对话教学是对传统家长式教学的超越。
七、提高动作示范的规范性
体育教学中的教师示范,能使学生加深对体育技能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尽快掌握技术动作。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应成为一种教学服务。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学生是学习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时间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当前的体育教学应多一些服务观,少一些权力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和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示范动作的规范性。
八、开展积极的教学评价
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更具有活力。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当学生面临困境时,表扬如一针强心剂,让他振作起来。但是要注意,评价要讲策略。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评价是操作性的活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现在这两种评价方法由于各自的优势正走向兼容。评价应具有发展性,强调的是教学进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主动发展。
4.摭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四
[内容摘要]对于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如果能够实现多措并举,这将会让教学的实效性大大得到提升。让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所改善,简单的从一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能够取得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教师需要做的是实现多措并举,要从多个方面与多个角度来进行体育教学的有效革新,这样才能够让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本质的改善。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 多措并举
多措并举来推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这是一种很值得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不高,这很可能并不是简单的由一两个问题所致,很可能有多个需要教师注意的教学问题。教师要具备这样的教学意识,要善于从多方面与多角度来共同推动课堂教学的积极改善,这样才能够真正从本质上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一、加强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
不少体育教师都缺乏和学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这不仅构成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也无法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首先要从这个方面进行一些合理的改善。体育课程的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高质量的体育课堂上同样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的形成,并且能够让学生具备一些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都应当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有相应的体现。因此,教师要加强和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要把学生当做朋友和他们多进行交谈,了解学生最近的生活,并且了解他们对于体育课程的一些看法,以及自己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的障碍。这不仅会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这也会为教师带来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会为教师后续的教学展开提供很多有效的参照。
加强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有很多方法,首先,教师要注重和学生开展谈心活动,在教学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抽出专门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俯下身子听取学生的想法,及时掌握教学第一手反馈资料,为教学改进提供帮助。其次,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一些在生理发展上存在不足的学生,在体育训练方面也处于滞后状态,对于这样的教学对象,我从不讽刺挖苦学生,而是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引导,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只有首先成为学生的朋友才会获得学生的信任,并且会让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更加喜爱,这些都是高质量课堂教学得以营造的重要根基。
二、发挥电教设备的辅助效果
教师同样可以充分发挥电教设备的各种辅助效果,在很多内容的讲授上电教设备的效用都能够得到十分直观的体现。教师可以时不时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一些经典赛事,尤其是可以结合当下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o学生播放一些体育节目。教师也可以在一些体育项目的核心动作的讲授时以电教设备作为辅助,透过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动作进行分解,将这些动作的每一个细节清晰的呈现给大家,这会很好的帮助学生化解理解上的障碍,并且让学生更迅速的掌握相应的知识要点。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难点的突破,例如,在一些较为难学的动作教学中,如鱼跃前滚翻动作教学中,不少学生在观察教师的示范过程后,对于“跃”的动作要领仍然难以完全领悟。这时,教师便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真人演示慢镜头动作播放,让学生按照“跃起、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等五个动作要领进行仔细观察与揣摩,让学生逐渐获知这一动作的几个要领。在随后的室外课教学中不少学生在完成这个动作时都有了极大改善,教学成效明显得到了提升。
三、拓宽体育教学的范畴与空间
在实施多措并举来推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成效的提升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应当有意识的拓宽体育教学的范畴与空间,让体育教学的维度更加宽泛。教师不要将体育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应当将体育锻炼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爱上体育,并且将体育精神融入到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机会与平台。这同样会非常有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会让学生从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有更多收获。
比如,教师可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将对体育学习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或是具有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起来,以兴趣小组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强烈渴望,如开展篮球兴趣小组活动,武术表演兴趣小组等。另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拓展教学,这样的拓展教学活动可以在课外活动中来展开,这种活动形式不仅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体能,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思想意识等的锤炼也非常明显。这才是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教学所应当发挥的积极教学效果。
结语
5.幼儿园图本阅读的有效策略摭谈 篇五
江苏省如东县
陈永红
幼儿语言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之中的,一个集彩图与故事一身的图本会给幼儿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促使他们萌发语言表达的欲望。好的图本给孩子阅读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加上教师或家长正确科学地引导,巧妙地运用图本,则能更高效地进行阅读。
一、巧妙导入,有效激发阅读兴趣
怎样引起幼儿阅读兴趣,怎样引出阅读内容,是教者首先要考虑的。因此在此之前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图本,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特点的图本采用不同的导入阅读方法,激发幼儿探究愿望并引出阅读内容。
1.经验导入法。幼儿的原有经验是阅读活动的起点,原有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幼儿是否对该图本的内容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不熟悉的?阅读方法掌握了哪些?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可以从幼儿熟悉的或喜欢的事物着手导入。如《我喜欢》首先从孩子喜欢的小动物入手,让孩子说说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喜好。这样的导入因为孩子有丰富的经验,有话可说,对自己充满信心,阅读积极性就高,而且能很自然地联系到图本的内容。
有时经验导入法在发掘图本深层内涵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如《跳芭蕾舞的牛》,可以从欣赏一段芭蕾舞表演录像导入,幼儿通过观看录像知道芭蕾舞跳起来真好看,还可以看出跳芭蕾舞的演员身材都比较苗条。而后引出图本中跳芭蕾舞的胖乎乎的牛,孩子们会想,这么胖的牛怎么会跳芭蕾舞呢?它怎么学跳舞的呢?强烈的反差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拓展了语言想象的空间。
2.猜想导入法。给予一个猜想的空间,能够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诱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如:小班的图本《熊熊》,通过一个小朋友画出熊熊的各局部,逐步看到一个完整的形象——熊熊。幼儿从颜色和绘画
顺序两方面去解读,边感知边猜测。幼儿在看书时看到的每一页都是局部的熊熊,没有整体体会。在教学中穿插了一个小游戏“展示熊熊”,将画有熊熊的图片卷起,可从上至下开始逐步展开展示熊熊,也可从左至右开始逐步展开展示熊熊,在这样的游戏中,展示熊熊的过程充满了神秘,展示也带有幼儿的猜测和验证过程,幼儿不仅可以感知到熊熊面部的五官,而且也与自己的五官部位及空间方位有了准确的联系。
3.游戏导入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游戏化导入使幼儿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这些外部的教育要求逐渐转化为幼儿自身学习内部的需要,调动了幼儿的内在求知欲望、探索热情,从而使幼儿获得自主感、胜利感、自信心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小班的图本《虫虫虫虫爬》,书中运用“爬、飞、跳、游、跑”等,教师可设计游戏情境,布置游戏场景—夏天的大池塘,让幼儿观看游戏情景表演。然后再读图本,最后幼儿自己扮演角色模仿表演。通过观看表演、参与表演,幼儿很快就在游戏的情境之中学会了这些动词的运用了。
二、变化形式,有效感受语言魅力
相比较而言,第二次阅读是相对枯燥单调的阅读,怎样才能改变阅读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从而从图画到文字呢,可采取以下三种变式阅读的方法。
1.验证语言猜想与文字。在第一次看图猜想的基础上,我们出示图本里的文字。这个过程其实也是验证第一次猜图的结果,对应猜想是否正确,如猜想跟文字是有很大的同一性的,文字是图画内容的提升总结,应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文字。正因为幼儿猜图的内容与文字吻合性,幼儿就能一下对应认识这些字,对文字的兴趣陡增,这为幼儿以后学习文字有很大的帮助。
2.感受文字韵律。多次朗读的重复、体味能让幼儿感受文字的韵律与优美,这一过程不仅对大书进行集体完整朗读,还要发放小书让幼儿个别朗读,要让幼儿读到自动化的程度,可以直接感悟、体会文字的韵律性、重复性、美感。例如读本《上床睡觉》,里面就讲小蛇上床去睡觉、斑马上床去睡觉、大象上床去睡觉„„句式重复简单,便于小班幼儿理解感受。
3.与同伴共读,理解图本。第二次阅读的重点就是理解图本。教者可与幼儿共同分析理解图本的内容,让幼儿深入到图本中去,并通过提问解答进一步理解图本内容。与同伴共读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幼儿之间对画面的理解不尽相同,幼儿可从同伴那里学到一些阅读的方法及对阅读内容的不同理解。如《听》,幼儿对听的内容肯定不同:“小鸟在唱歌”、“小虫在细语”、“风儿在说话”„„互相阅读与交流后,幼儿对“听”的想象丰富了,理解丰满了。
三、延伸拓展,有效丰富阅读想象
拓展活动是阅读的延续与升华,目的在于引领幼儿对图本的内容与生活形成一个衔接。根据不同的图本内容要选不同的形式,但是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延伸活动,都应该是紧紧围绕主题活动进行的,应使孩子的语言得到更好的发展。
1.表演图本。为孩子制作一些头饰、胸饰,准备一些道具,布置角色表演的场景,让幼儿将故事搬上小小的舞台,进行故事表演。在表演故事的过程中幼儿进一步熟悉了故事,语言能力与自我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如《狐狸与小鸡》准备狐狸、小鸡的头饰,幼儿分别扮演狐狸、小鸡、农民等角色,并准备树枝等道具,让孩子自己通过表演体验角色的性格,领悟动物的心理变化。
2.歌唱图本。分享阅读图本中很多内容文字重复并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将它填上歌谱演唱也很有韵味。如图本《我喜欢》将它配上抒情的音乐进行演唱,孩子们不仅得到美的熏陶,还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进一步掌握。
3.创编图本。在接触一个新的故事时,如果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依据看
到的图画内容和能理解的文字,自选编撰故事情节,想象细节内容,把故事叙述完整,就可以锻炼儿童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体会到语言叙述的内在逻辑顺序,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如《我喜欢》,让幼儿想想还有哪些动物喜欢在哪里干什么?将图本进行创编,丰富体验创编的快乐。
4.制作图本。让幼儿创编故事并且画下来制作成图书,创作、制作小书活动。为激发幼儿再创作的兴趣、唤醒幼儿潜在的创造意识、渗透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巡视指导中应注意观察幼儿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用得当的启发性语言,随时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爱狗、照顾狗等生活经验,运用已有的绘画、手工技能,表达自己的创作内容;同时,要及时帮助幼儿解决操作活动中遇到的技能障碍。
6.摭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六
作者简介: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主题一:教学情境,犹如美味而富有营养的汤
作者:余文森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什么样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生活性。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为此,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守株待兔》,老师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闭目打坐,让学生“劝”自己。学生兴致倍增,纷纷劝起老师来:“老师,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师,再等下去你会饿死的!”„„老师还模仿“守株待兔”者的口气和学生争辩。学生越劝说,兴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
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色”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等。
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中小学管理》上曾刊发过这样一个案例:针对学习内容,在课堂上,全班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提出了一个自己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发生饥荒?”“为什么饿汉那么穷,财主却那么有钱有物?”“饿汉为什么说他情愿饿死,也不吃财主给他的食物?”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第三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探讨了多种可能性。有一个学生回答“因为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教师非常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学生的话进行引导:“对!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可是他已经快要饿死了,你赞成他这样做吗?”新的问题立即又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分化。有的学生明确赞成,有的学生强烈反对。在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提升出了一个与此关联、又蕴含哲学意味的问题,即“生命和尊严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在激烈的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生命比尊严更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有的学生觉得,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因为没有尊严会被人看不起”。还有的学生语出惊人,说生命和尊严同样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尊严,而没有尊严,生命就没有意义。生命和尊严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手心和手背一样”„„
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如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心灵共鸣。
主题二: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
作者:余文森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
学生具有哪些本质属性?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指出,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以下两种相对应的本质属性:
(一)向师性。“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有人把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形象地比喻为学生像花草树木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向师性”表现在:
1.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都感觉到自己是学生,要学习,要听老师的教导和指挥。这是学生的一种自然倾向和基本心理特征。
2.学生的共同心理是:不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也许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学生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同教师在一起或在教师的影响、支配下度过的。
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心理:希望自己能引起教师的注意。当然,这里所说的是教师热情的注意,而不是冷眼的监视。
(二)“独立性”。学生的独立性有四层意思: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思想基础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营养物质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
二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三是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表现在: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自己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啰唆;自己相信自己能想出解答的问题,就不愿再叫别人提示;自己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实际上,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
四是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第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如饮食起居、辨认事物、说话听话、读书写字、争论辩解、画画唱歌、戏耍交游等社会生活知识和能力,绝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独立学来的;第二,即使是教师教给他们的东西,也是靠他们已经具有的基础,运用他们已经具有的独立学习能力,包括听、看、读、想、说、写、练等,才能被他们掌握的。
教师的态度怎样影响学生?“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其表现方式主要有:
1.语言方式。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态度情感,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
2.动作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使学生产生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
3.眼神方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使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
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9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①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②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在他人面前把你像猴子般戏弄。”③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④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⑤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⑥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⑦幽默感——“她每天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⑧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⑨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⑩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12)颇有方法——“忽然,我能顺利念完课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显然,学生对好老师与坏老师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态度为参照标准的。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被认为是对学生的“心灵施暴”或“心理虐待”。施暴和虐待有的是有形的,有的则是无形的。有形的是指教师直接用语言、手势、强烈的脸部表情等,来嘲笑、侮辱学生,使之受到伤害。而无形的则更可怕、更隐蔽,国外有心理学家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其主要形式有:①支配。教师在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随意支配、吆喝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②冷漠。教师对学生缺乏热情,学生感到与教师形同路人,这种陌生感大大减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③贬低。它大大地抹煞了学生的存在价值。
主题三:怎样的教学是优质教学
作者:余文森
优质教学,是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深刻
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赞科夫)深刻意味着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也即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总之,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与深刻相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即没有沸汤的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因此,你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二、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一位外国作家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吃螃蟹的人,也即是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平庸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至于那些应该肯定而别人没有肯定的东西,他是断然不会点头的;同样,对于那些应当否定而别人没有否定的东西,他也不会带头说不。所以,一般来说,你想从平庸者的教学中讨到什么让你开窍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
三、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图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四、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五、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诀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六、绝招
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
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师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尤其是圆就像十五的月亮,丝毫未差;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有的教师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反复临摹,不忍擦去;有的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迭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频频,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主题四:预设与生成
作者:余文森
课堂精彩生成:尽在生命活动中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生成性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可能出现“无序”的状态,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挑战。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
新课程凸显教学的生成性。新课程凸显教学的生成性是由其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其一,从人学角度说,人是生成性的存在。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教师不应该僵硬地用预先设定的目标规定学生、限定学生,否则就会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发展。其二,从课程角度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这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其三,从教学角度说,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生成性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权主要表现在: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可以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可以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即使自己的见解不完善或片面,也能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平评价或对待,等等。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暴露各种疑问、困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学生展示、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宽容学生,更应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向学生学习。第二,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生成,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教师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总之,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提升生成的基础。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正是基于生成的主体性、随机性和动态性,新课程才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意义。
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因此,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应当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力量。
(作者: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组长)
主题五:“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
作者:余文森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
◆强调“三维目标”并没有轻视“双基”。
◆“过程与方法”意味着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质就是关注人。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首先,“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其次,“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和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再次,“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失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
“三维目标”并没有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排斥在外,也没有轻视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教学中是如何完成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新课程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传统的“双基”教学有本质区别。传统的“双基”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教学,这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和优势。然而,即使是正确的必要的基础,也应讲究适度,过度了就会产生副作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分关注和重视,会使我们的教育偏离方向:首先,太重基础扎实,会导致迷信权威、思维定势。其次,太重基础扎实,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真正要抓好基础应将该学科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融会贯通、简明扼要地讲深、讲透、讲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令其在广泛选择的基础上,挑选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以往,由于太重视基础扎实,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进而导致我国中小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创新能力、综合实力的提高。当然,批评“双基”教学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双基”、否定“双基”,我们强调:一是“双基”的内涵要以终身学习和发展为取向,而不能仅以学科需要和发展来定位。二是“双基”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把“双基”孤立起来加以绝对化,最终只能走向反面,丧失“双基”自身的价值。“双基”只有与其他两个维度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功能。
如何处理“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的关系?
“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论与过程的关系,与之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学会与会学等关系。
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即重学会,重过程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而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应该具体表现为: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了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当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所特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是难以明确、显性地表述出来的,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主题六: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作者:余文森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
■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作者: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什么是教学有效性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其次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上。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这三个指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地教,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是隐性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发展。
第一,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原有基础有所侧重。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静态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
第二,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
第三,新课程倡导内在发展,如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
第四,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具体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要着力做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
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从教的层面说,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深刻。深刻不仅意味着看懂教材,更要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独到。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广博。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启发。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
机智。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
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绝招。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7.如何有效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活力 篇七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1. 一些学生对体育课程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往往在有些情况下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有一定的误差。比如,一些体育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身体能量并且在运动中十分容易产生人体疲劳的现象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都造成了学生对一些体育运动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显然小学生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明显是不符合该阶段的体育教学要求的,因此教师在具体的体育课堂教学中需要逐渐地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并且努力地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好感,这样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其无论是学习动机还是后续的投入程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明显的增长,而学生在前期所产生的对体育课程的排斥心理也会在教师对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的讲解分析下得到一定的缓解。
2. 学生对一些体育运动的益处不了解
由于学生在前期了解的一些体育运动主要是其通过眼睛去发现的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篮球和足球这种普及程度较广的运动项目其被媒体关注的频率就非常高,小学生通过这些媒体去了解这类运动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学生在了解这一类运动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感观层面去认识它们的基本运动模式和基本的外在影响力,如果学生没有亲自去尝试相应的运动是很难去了解这类运动的益处的,因此一些小学生对篮球和足球的认识一般也是仅仅局限于其绚丽的过人技巧和劲爆的扣篮和动人心弦的射门瞬间,所以在具体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对应的体育运动的前提下身临其境地去进行体育实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误解得到一定的释怀,并且还可以增强体育课堂的活力。
二、如何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活力
1. 将体育教学中理论知识与相应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由于体育教学毕竟需要学生去从事具体的体育运动,去感知在理论学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否与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相对应,也就是说实践具体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很好地检验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还可以让学生对体育这门课程有全新的认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特别重要,而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可以感受到其课堂气氛活跃,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具体体育运动的了解状况都能得到一定的体现,比如,小学生对足球这项运动有很强的关注力,则会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与教师交流其对足球的看法以及自己希望在具体足球运动中想去踢的位置,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地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程设置的要求,还能基本了解一些学生对具体体育项目的看法,这样体育课堂教学的氛围自然就会得到提升。但是要想达到这种状态还需要教师在前期注重向学生传递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或者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去了解一些体育运动,这样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就会更加有活力。
2. 对学生对具体的体育项目的喜爱程度有一定的了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在具体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趣味性的体育运动为主,这样也比较符合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要求,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最好对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时也能够很好地把握课堂气氛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具体看法,所以说一旦教师对学生对体育的看法可以进行细分对待,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准备充分,而且对于学生而言实际是其与教师之间无形中已经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关系,而这种互动关系正好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保证。
总的来说,在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首先教师必须对学生对具体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认识,这是学生与教师进行良好互动的基础。其次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多去了解一些体育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很好的体育知识贮备,这对于体育课堂教学十分有利。最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是充满趣味性的,也就是说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一致,这样体育课堂教学的气氛才会变得活跃。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的提升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关键点在于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及课堂内容的制订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一些体育类型的游戏往往会有很大的好奇心,因此在具体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围绕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并且在整体的课堂气氛把握上要对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整体兴趣爱好情况有细致了解,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气氛,趣味性
参考文献
[1]赵建英.趣味性教学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0).
[2]朱在辉.探究小学体育大课间跑步活动的开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6).
8.摭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八
【摘要】中学的体育课堂教育,应在不断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制定出科学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中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切方法提升体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学体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升 课堂效率
1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
1.1 教学对象的特点
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对象是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初中生,在这个时期的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身体的综合素质在快速的发展和发育,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更加有可塑性,同时这也是人生的基础时期,在这个时期打下什么基础,那以后的学生就会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下去。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和体育的技术技能及基本动作等,对以后的中学生发展都是有影响的。同时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有了自己的判断思维能力,对教师和学习都有了自己的主见,所以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在教初中生的体育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中学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来。给学生适当的鼓励,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是最容易听好话的,给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2 教学环境的特点
中学体育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进行是在露天的户外进行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学生的自制力是很差的,特别是在露天的环境中,学生更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他们会被外部的条件所影响,思想和行动上不能与老师保持同步,给体育教学过程制造了一定的难度,这也给参与教学的体育教师提出了要求和考验。
2 制约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2.1 教学观念落后
虽然中国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教育体制也有了全面的改善,但是这种改革才刚刚开始,有些方面还不够完善,有些教师的观念还没有完全的转变,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使我国现阶段的教学观念还有一定的落后性。传统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的根除,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在,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着单纯的以应试为主,完全忽略了中学生的身心的发展,和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扼杀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这与现代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2 教学目标割裂
现代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发展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要知识技能和学生的思想综合素质共进,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并存的目标。现代的教学就有点顾此失彼,重视了知识技能的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了身体素质的教育却又把知识技能的体育教育给忘了,不能顾全大局,这主要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不合理,没有从整体出发,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考虑。
2.3教学方法单一
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的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和生活技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的身体发展特点、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爱好、不同的学习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求同存异,力争使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2.4 课堂氛围不融洽
学生的学习应该在与老师和谐相处的情况下完成的,在愉快、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才能积极的配合老师完成各种的教学任务,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学恰恰就缺少这么一种氛围。
3 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3.1 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科学合理,根据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向,以及现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合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并且保证这一目标能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
3.2 加强体育教学与生活的练习
教学的手段应在学生的生活中得来的,体育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体育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使体育教学和生活紧密的练习在一起。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娱乐性、科学性。
3.3 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转变那种陈旧的教学观念,不断的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切合实际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
3.4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中学体育的课堂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户外教学方式,教师应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的指导下,积极的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性格特性,在学生与老师融洽和睦的交流下,共同完成学习,让学生轻松的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
3.5 實现体育课堂的有效评价
根据中学生生长的生理期的特点,适时合理的给学生以鼓励,在科学、有效的评价中,认清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差距,自觉的跟进和改进。实现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4 结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育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中。所以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在这种大形势下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的完善教学体制,努力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吕贤清.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3):131-133.
[2]范运祥,夏漫辉,马卫平.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J].体育学刊,2013,7(3):69-70.
[3]田江华.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8(13):157一1}8.
[4]王亚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18一319.
【摭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推荐阅读:
锤炼体育教师魅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08-01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升有效性教学方法07-27
浅谈如何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09-17
什么是有效的体育教学07-05
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09-17
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有效性06-27
如何有效提升沟通技巧08-31
餐饮企业如何有效提升员工满意度07-14